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产品的产品策略范文

农产品的产品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产品的产品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产品的产品策略

第1篇:农产品的产品策略范文

一、体验营销概述

体验营销是美国学者James H.Gilmore和B.Joseph Pine在1998年《哈佛商业评论》上合作发表《欢迎进入体验经济》,并在1999年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出版后,才引起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内外对体验营销的研究,体验营销可以认为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通过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联想等参与和体验,由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建立起产品信息的良性循环系统,利用消费者的整体感受和评价去激发消费者内心的消费欲望并加快其购买行为实现的一种营销方式。在体验营销中,体验营销为顾客提供机会,使其参与产品或服务的设计,让顾客亲自体验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令其产生美好的体验。消费者的“主动参与"是体验营销的根本所在。消费者通过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会对产品做出不同的评价,从而体现出顾客的主动性。在关注产品本身功能价值的同时,更加重视购买的体验过程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情感的满足和愉悦,企业从出售产品转化为出售体验,不仅提高了收入,而且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增加了顾客价值的同时收入也增加了。

二、“三品一标”农产品实施体验营销的策略

1.重视感官体验,扩大消费者的需求

所谓的感官体验就是指用能够感受外界刺激的器官或肢体来感知事物,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与嗅觉建立感官上的体验,为顾客提供亲身体验产品和服务的机会,降低其购买风险,不但可以促进顾客的购买行为,还能提升顾客满意度。

比如有一浙江人在养地方品种庄河大骨鸡时,在开发市场时遇到了困难。原因是这个地方品种鸡养殖周期长,饲养成本高,所以在上市时价格高,在市场上和普通笼养鸡从价格上比没有竞争优势,而鸡的口感和风味从外观上又看不出来。为了让消费者真正的了解和购买庄河大骨鸡,这位浙江人采用了体验营销的策略。他开了一家门店,门店的一半是餐馆,专门烹饪大骨鸡让消费者来品尝,门店的另一半是销售大骨鸡产品。当客人吃到大骨鸡确实好吃的时候,他就会买一些大骨鸡产品回去自己食用或者当做礼品送人。采用这种餐饮方法销售,使他的当月销售额就达到15万元,几年没有解决的销售问题通过这种体验营销一下子就解决了。

2.以情景为舞台,为消费者创造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体验营销中,消费者只有在情境中主动参与才能导致体验的产生。企业应紧紧围绕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联想等,使之参与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突出顾客参与性、互动性。为消费者设计和提供参与性强、兴奋感强的休闲项目,让消费者在游览过程中能够产生互动,从难忘的经历中获得愉悦的体验,留下美好的回忆。北京有一家养鹿场,为了吸引顾客,把鹿散养,使得客人到鹿场后可以自己饲喂小鹿,定期举行小鹿运动会和小鹿才艺表演,小孩骑鹿等,由于有了自身的参与,游客从中获得了快乐,放松了身心,愉悦了心智。通过这样的愉悦体验加深顾客对公司价值观、文化和生产过程的了解和认同,培育顾客忠诚感。

3.以知识为道具,启发消费者思考体验营销

有不少消费者对许多产品的消费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中不乏爱思考或者喜欢追根朔源的人,尤其是一些小学生、中学生和一些好奇心重的市民。不少城市郊区的农民或者一些旅游景区,就让消费者亲自来种植或者养殖,从播种或者某一小动物刚出生时开始,亲眼见证动植物的成长过程。也有一些有远见的农产品企业会在有关的电视栏目中开展营养知识竞赛等来宣传“三品一标”农产品和品牌。可以和一些中学和大学联合,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请一些专家学者来企业考察调研,这些权威的人士的亲身体验,是一种无声的广告,他们的影响力远远胜过你做的广告。特别是现在的个人媒体时代,一个微博大号可以影响到大几千万人。

4.以情感为纽带,满足消费者的关系体验营销

第2篇:农产品的产品策略范文

摘要: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对于农业、农民和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是一个机遇。从农产品与移动电子商务的相关理论入手,分析了农产品与移动商务结合的可行性,以及移动商务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给出了发展农业和农产品移动电子商务的对策。

关键词 :移动电子商务;农产品;销售; 策略

“农业产品销售困难” 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问题。农村因通讯信息和交通不便,农产品流通不顺畅,使得农产品大量积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但是,现代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诸如手机,ipad等智能移动终端的出现,并且越来越多的被人们利用于农产品销售、流通的各个环节。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农民增收有非常大的帮助。

1、相关理论分析

1.1 农业、农产品与电子商务的结合

农业经济在快速的发展中,信息技术瓶颈问题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农业应借鉴其他行业运用电子商务的成功经验,才能解决农产品销售这一瓶颈问题。

1.2 农产品移动电子商务

移动电子商务指的是借助通信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应用各种智能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商品交易、信息、信息检索、移动支付等活动的电子商务形式。近几年,移动商务发展不断成熟, 2014年全球移动电子商务交易额将会超过六千三百多亿美元。农产品移动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移动网络技术和Internet技术农产品信息、进行农产品交易和销售服务的活动。

2、农产品移动电子商务可行性分析

2.1 农村电子商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近几年,我国电子商务在迅猛的发展。2012年初,我国的《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了未来五年, 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将超过18万亿元,移动电子商务的交易额,使用用户数将以倍数增加。现今,我国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比如山东农民销售石材,四川农民销售辣椒,云南花农销售鲜花等,都是利用网络零售的成功案例,他们也引领者广大农民开展各种形式的电子商务活动,尤其是移动电子商务。

2.2 农村移动电子商务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国广大农村利用台式机上网的人数虽然在增加,但是由于其成本较高,所以导致人数增长缓慢。但手机或其他智能终端却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它由于上网方便,资费便宜,速度快,效率高,使农民感到非常方便,所以得到迅速普及。智能手机非常适合经常在田间地头工作的农民使用,已经成为农业电子商务的主要载体了。如今,一些青年农民使用智能移动媒体终端的人数正在迅速增加, 是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巨大潜在客户。

2.3 具备强大的移动互联网信息支持农民在移动终端可以获取到各种高效、有用的市场信息,主要是依托强大的移动网络。这些信息包括农产品的供应信息,需求信息,农业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等,农民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订制农产品的市场信息。他们通过网络平台上的这些信息去正确决策来年所要种植的农产品品种和数量,用来指导他们的生产计划,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2.4 移动网络使用门槛在逐步降低

传统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农产品交易门槛较高,包括硬件和软件,而且农产品网站信息更新比较慢,交易双方没有及时在线而中止交易等现象也使得传统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发展陷入困境。但是,移动电子商务逐步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广泛认可,加之移动终端比如手机、平板电脑灯设备的价格进一步降低,加上各个运营商推出的各种促销,优惠活动,让农民有能力享受移动商务带来的好处,并且他们也从便捷的移动商务中尝到了甜头,所以这就加速了移动电子商务想农村、农民的迅速渗透,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3、移动电子商务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3.1 拓宽了农业生产信息的来源渠道

传统的生产中,农民和农业生产总是处于信息通道末端,农民往往都是依靠经验,盲目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农民对信息客观认识不足。移动电子商务的迅速普及和快速发展,在移动信息商务平台上,农民既可以有效地获得农产品的生产需求,也可以获得销售信息,同时也拓宽了获取信息的渠道。

3.2 促进了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

在农民掌握了生产和需求信息后,农民就可以将农产品的生产进行产业化布局,让周围的所有农民都进行生产某种产品,逐渐会形成一定的规模。当这些规模形成后,产品生产和质量检验的标准化随即产生。由于有了标准化和产业化的生产,便形成了良性发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3.3 降低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

同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渠道不同,移动电子商务可以同时满足农民、农产品经营企业、物流公司等诸多的供应链节点在其平台上采购、招标信息,农业合作社也可以进行投标,这样大大节省了农产品的交易成本,并且扩大了农产品的经营范围,为供应链各方带来实惠。

3.4 打破农产品交易时空限制

原来农产品销售仅仅是针对本地或者本省,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物流业的发展,农产品的销售范围也越来越大,尤其是移动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大多数农民加入到了移动商务的行列,农产品的销售就不局限于本地或本省了,而是针对全国或者全球。而且,由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特点,加之新媒体比如微信、QQ等即时聊天工具的出现,农民销售农产品时完全可以在自己家里24小时接受订单,不需要去批发市场,大大节约了农民的时间和工作量,也提高了效率。

4、农产品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4.1 进一步打造和完善农产品移动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农产品移动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是让农民从传统市场进入电子商务市场的基础,没有这样的平台,农民网上没有交易的场所, 所以,建立这样的综合平台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政府和相关部门去搭建这样的服务平台,让广大农民、农业企业、物流企业、农产品经营企业、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城市的商场、超市都加入这个平台。并且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大力宣传并推广这个平台,使各方都了解并有强烈的意愿使用,能从中获得利益,这个平台才算是成功的。

4.2 积极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引进和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不惜高薪聘请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到农业企业去,转变农民的观念,提高农民使用电子商务的意识。加强农村地区基础实施建设,包括移动基站,乡村道路,物流配送网点等的完善,为农村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4.3 构建农村移动商务物流服务平台

农民和农产品经销企业只需在移动终端相应的物流信息,第三方物流企业就可以查看到这个信息,迅速响应,让农产品生产、挑选、包装、运输、仓储、流通等环节都变得更加系统,从而降低农产品的成本,实现农民、企业和消费者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李青,刘冰露. 基于电子商务的大连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J]. 科技传播,2011(10).

[2] 郑颖杰,刘燕妮,胡列格.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构建[J]. 综合运输,2008(2).

第3篇:农产品的产品策略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营销;新疆

一、新疆农产品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产品营销组织不完善,农产品营销力不足。在美国及其他农业发达的国家和我国东部一些发达地区,农产品从信息、生产、销售、加工、运输到交易、出口,由一个或多个企业组织,形成环节众多的、围绕农产品贸易而形成的链条。我区发挥这一组织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尽管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于成长期。大多数农产品贸易主体的单一和农村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的匮乏使得农民缺乏议价能力。

农产品营销力是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组织赖以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深厚基础。虽然我区已经形成了一些农产品营销组织,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等落后因素使得农产品营销力不足问题凸显。

2.农产品营销渠道环节多,流通过于繁冗。在我国现行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构成中,营销渠道一般表现为:“农户采购市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或超市消费者”。由于过长的营销环节以及公路运输使得农产品的采购量和实际销售量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加大了农产品的成本。

农产品流通环节过多使得市场效率低,市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或被扭曲。新疆相对于中东部地区,农产品的竞争力不足。虽然有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但多数产品由于运输成本过高导致产品价格上升,竞争优势难以发挥。

3.农民普遍缺乏营销理念,对农产品市场需求调查不够目前新疆主要以一家一户的分散化经营为主,这样不仅生产规模小,产品交易成本高,而且也直接导致农民只重视生产和田间管理,忽视农产品市场供应和社会需求变化。农民仅凭自己的经验来适应市场,种养上盲目跟随。由于缺乏引导控制,供需结构出现严重失衡,形成结构性供过于求现象。

4.农产品营销服务体系建设落后,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新疆地区业生产产业化水平和商品化率较低,营销服务体系发展落后。农产品市场从布局上看,缺乏统一规划;市场之间信息相对封闭,不能形成高效的农产品市场销售网络。从市场主体形式上看,农民进入市场一般比较分散,没能形成一个群体或组织,因此初级市场的合约化和组织化程度很低,农民的谈判能力低。从政府在市场中的功能看,政府为农产品市场服务的面太窄,在规范市场、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的经营水平和市场谈判能力等方面的工作做得太少。

二、新疆农产品营销策略分析

1.产品策略。树立品牌意识,重视品牌管理和品牌维护,提升各地州特色农产品的品牌价值。一方面,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并不仅在农产品的识别功能上,品牌的功能更多的是市场影响力以及在带给消费者物质享受的同时,还带给消费者一定的精神享受。另一方面,发展特色农业,对于有资源优势的常规作物和畜禽,在继续保持优势的同时,在精深加工上体现特色。日本在农产品的品牌发展方面曾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从1975年的“一村一品”战略到后来的“地产地销”战略,再到目前的“本场本物”制度,在农产品品牌命名上长期坚守商品品牌=品种品牌+产地品牌的模式下,日本各地的农产品发展渐成气候。

做好市场调研,实施差异化战略。任何一个地方进行农产品生产和营销都应根据本地气候、资源、区位、市场和消费群体来确定,农民应注意掌握瓜菜等农产品旺季和淡季价格差异的客观规律,尽量积极发展早熟或反季节品种,蓄意制造“时间差”。这就要求各生产营销组织派农业调查员深入市场,了解农产品供需的最新动态。另外还需对不同消费者的不同消费习惯进行差异化生产和销售,例如我们把城市家庭消费分为3个阶层:工薪消费阶层大部分销售在农贸市场;年轻白领和高薪退休阶层喜欢在超市消费;小康阶层多追求高档、独特等。

加强产地形象的宣传,发挥原产地效应。首先,充分利用新疆农业光热资源丰富、环境污染少等优势条件,着力塑造“绿色新疆,品质农业”的整体品牌形象;其次,新疆各地州要做好自己的“地区营销”,为消费者树立一个优良的原产地形象;最后,保持原产地绿色农产品独具特色的品质,形成原产地品牌的影响力,进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推进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拓展农产品市场需求,满足城镇居民的多层次需求。通过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有利于储藏与运输,也有利于顺利实现销售及增加农民收入。

2.渠道策略。大力培植农产品营销合作组织。发展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克服分散经营的缺点,鼓励和推进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产品销售和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作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鼓励发展专业营销合作组织,促进农户与市场的联系,降低市场风险。培植各种协会和合作社的关键是如何使其真正成为代表农民利益、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经营的组织。

建立健全市场流通体系,提高流通效率。按照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标准,加强疆内流通体系建设,提高生产与市场的对接能力。积极促进口岸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其仓储、保鲜设施建设。利用第三方物流进行农产品配送,在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和终端销售环节,推行农户+连锁超市的“农超对接”一体化营销模式。特色产品生产地区应建立专业贩销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繁荣市场,充分发挥经纪人的作用,切实解决农产品的“卖难”问题。还要开通产品与市场之间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

采用各种新的营销渠道模式。会员制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有利于提高经营者的销售额,降低流通业经营成本,已受到普遍青睐。农产品企业的会员制也在悄然兴起。会员制是联系和稳定品牌农产品产销的有效渠道。可利用会员的长期供货优势,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创立从生产到销售的供应链,打造稳定持久的销售渠道。新疆棉花已经采用了会员制渠道模式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值得新疆其他农产品营销的借鉴。

广泛借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现代金融市场进行营销活动。农产品网上贸易便利又省时,相信这种交易方式会成为将来农产品零售交易的一种主流趋势。对于大单的农产品交易,拍卖交易将是一种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最能反映市场供求信息的交易方式。为避免农产品价格波动给生产者带来的风险,也应积极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此外,还可运用配送策略。城市在不断扩大,买农产品(特别是安全营养的农产品)越来越不方便,因此特定的消费对象需要有品质的农产品配送。建立电子商务、电话、店面等配送体系将是今后的一种发展方向。

3.价格策略。价格的定位也是影响营销成效的重要因素。对于求实、求廉心理很重的中国消费者,价格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购买行为。对价格策略的调整不仅有利于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地区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而且可以提高企业效益。

4.促销策略。好酒也怕巷子深,与工业产品一样农产品也需要通过促销手段扩大销售和提升品牌知名度。这里以江西南丰蜜桔为例,借鉴其成功的促销策略来推动新疆农产品的营销。南丰县在努力做好质量和品牌两篇文章的同时,实施了“南下、北上、东进、西扩”的蜜桔营销战略,该县四套班子领导带头赴全国各大中城市推销南丰蜜桔,与此同时,还组建了蜜桔流通协会,在各大中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了直销点。我区各地政府组织要牵头广泛宣传各类产品信息,带着产品“走出去”,把各地顾客“迎回来”,结合实际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紧密结合,拓展农业新的发展空间,兴办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创造新的市场,充分利用各种公共媒体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传播农产品信息,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康勇.试论新疆农产品营销渠道创新[J].新疆财经,2010(2):75-77.

第4篇:农产品的产品策略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技术性壁垒突破策略

一、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toTrade,简称TBT),是指一国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等为由,强制或非强制性地采取复杂苛刻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包装和标签制度、检验检疫制度等一系列技术性贸易手段,并且对国际贸易造成非必要的或非正当的障碍。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在实践中主要表现出如下不同的形式。

1.苛刻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一般来说,发达国家政府在制定农产品技术法规和标准时,具有以下特点:(1)目的明确,配套性、系统性强;(2)法律法规与标准衔接较好;(3)先进实用;(4)制定过程透明度高,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比较多;(5)技术性贸易壁垒倾向明显。技术法规和标准本身的产生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十分有利,但是过分苛刻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可能会对国际贸易制造障碍,容易形成壁垒。

2.繁多的产品检验、检疫制度和通关程序。根据WTO的《SPS协议》,各成员国可以为保护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命与健康免受病虫害或带病虫害有机体侵入而采取一些检验、检疫措施。一些国家就以此为借口,制定名目繁多的法令和规章制度,给国外农产品的进入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

3.复杂的合格评定程序和质量认证制度。发达国家规定了大量的合格认证制度,这些认证制度在细节上存在大量的不合理因素,并且认证价格不菲,从而给外国农产品的进入设置障碍。如美国早在1997年12月就在食品加工中引入“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AnalysisandCriticalControlPontrolPoint)即(HACCP)管理体系,禁止进口未实施HACCP的水产品和肉类食品。欧盟也认可采用HACCP体系。日本政府则实施农产品身份证、质量认证制度,要求凡在日本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都必须进行身份认证并加贴认证标志。

4.严苛的包装和标签要求。美国是世界各国食品标签法规最为完备、严谨的国家,1992年12月12日实施的“食品标签法”,要求所有包装食品都必须强制使用新的标签(新鲜肉类、家禽、鱼类和果蔬除外),要求表明食品所含营养成分、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品质改良剂、合成色素等),否则禁止销售。日本实行的食品标签制度,要求注明品名、原材料名称、内容量、制造年月日、制造厂家或经营商名称、适食期限、保存方法、烹调方法、使用方法、保存温度、原产国(进口品)等。欧盟理事会修订了关于食品标签、说明及宣传的第200/13/EC号指令。新条例旨在确保消费者更容易得知食品,要求必须在标签上标出的致敏成份。

二、突破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际经验

1.美国的促进机制。(1)组建强大的促销组织机构。美国农业部由各类国家股份公司,如农产品信贷公司、联邦机构和其他机构组成,是直接负责农产品出口促销的政府机构,它集农业生产、农村生态、生活管理以及农产品的国、内外贸易于一身,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实行一体化管理。这些机构包括农产品信贷公司、海外农业服务局、美国商务部、农业协会、农产品贸易协会等。此外,美国还有上百个农业团体、协会与政府合作,具体承担农产品出口支持计划。它们负责提供全球市场信息,制订生产计划,督促会员使用统一的商标,建立和利用出口价格协调机制,培养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等。(2)实施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计划。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开拓计划:①国际市场拓展计划。为了促进美国农产品销售,美国国会和政府共同制订该计划,主要资助海外的营销和促销活动,直接面向国外最终消费者。该计划的实施方式是,农产品信贷公司将资金拨给经海外农业服务局,经海外农业服务局审定后拔付可参与计划执行的农产品协会。②国外市场开发合作者计划。为了全面支持有广泛代表性的非盈利性农产品协会或商会,借以开拓新市场,重点扶持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美国政府制订了此计划。方式也是由农产品信贷公司和非盈利性农产品协会签订合作协议,以返还偿付的形式给予一定比例资金援助。③建立完善的信贷担保制度。美国政府启用了一系列金融服务措施,制订了一系列促进农产品出口的信用担保计划,强有力地促进美国农产品出口。包括:商业出口信贷担保计划、卖方信用担保计划、设施担保计划。④构建完整的配套服务体系。美国食品安全体系是灵活而有力的,以科学为依据,明确行业的法律责任,在整个国家形成了一个综合、有效、健全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服务体系,并在法律规章制度下进行质量安全管理。

2.欧盟的促进机制。2003年6月26日,欧盟部长理事会通过了新农业政策改革决议。改革政策的各项具体措施,分别从2004年和2005年开始执行。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直接补贴方式。按照新的改革方案,取消原来与产品类别和种植面积有关的挂钩补贴,取而代之的是“单一的农场补贴”(SingleFarmPayment)。每个农民获得的补贴额将根据以2000-2002年为基期的情况确定。一经确定,补贴就与种植的作物种类和面积多少无关。(2)加强对环境、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动物福利标准的要求。上述各项补贴政策包括单一补贴政策,尽管可能不再与生产挂钩,但是却与遵守环境、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动物福利标准等方面的法规要求相联系。(3)建立新的“农场咨询系统”(FarmAdvisorySystem)。在2006年以前,各成员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新的农场咨询系统。但是2007年以后,各成员必须都建立起这样的系统。在2010年以前,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加这个系统。2010年,农业委员会将报告这个系统的运行情况。在此基础上,欧盟部长理事会将决定是否将该系统变为强制农民参加的系统。这个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向农民提供如何在生产过程中按照有关标准和良好操作规范的咨询服务。农场审计部门将定期地对农场投入物的投入水平进行审查,以确定其是否符合有关的环境、食品安全和动物福利要求。有关的费用将由欧盟的农村发展基金支付。(4)调减对大农场的补贴。按照新的改革决定,将对大农场直接补贴标准予以调减。调减的幅度是:2005年为3%,2006年为4%,2007年以后为5%。据测算,此项措施每年可节省支出12亿欧元。这些节省下来的支出将全部用于促进农村发展项目。欧盟通过以上六项措施的实施,使欧盟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提高了其综合竞争力,对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更具有针对性。

3.日本的促进机制。(1)建立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出口促进体制。日本政府专门成立“农林水产品出口推广协会”,该协会由农林水科大臣任会长,各省厅、地方政府、各全国性农业生产、流通组织、贸易、旅游促进团体、以及地方出口促进团体作为成员。该协会负责制定日本农产品出口的基本战略,确定农产品出口的具体目标,完成并实施年度农产品出口行动计划,与外国政府交涉取消农产品进口壁垒等。(2)加强对外交涉,为突破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铺路搭桥。为扩大农产品出口,日本政府出面同各国交涉,在关税、检疫等方面取得进展,比如,通过双边FTA协议,降低农产品的进口高关税;要求进口国调整顿秩序检疫政策,或根据进口国的检疫要求采取改进措施等。(3)建立面向出口的生产、流通体制。此举主要是通过构筑面向出口的生产体制,导入新的技术,生产出能够满足海外市场需求的,符合海外市场标准的、与日本市场有所不同的农产品。同时,为了保持农产品的出口品质,降低成本,建立出口包装和保鲜系统,利用共同的运输方式,开发出专门出口的运输路径、运输方式等流通体制。(4)积极开展海外市场推广。①开拓并扩展销售渠道。日方对农产品出口的海外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然后将该信息分发给相关单位作为决策参考和依据。这些信息既包括政策制度方面的,如检验检疫制度、商标登记、培育权保护等;也包括市场需求、商品价格、流通状况、饮食习惯等。②采取多种形式的市场营销手段。充分而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包括开展市场调研、制定出口计划、开发海外消费者需要的商品等。具体方法如在国内成田机场介绍、销售日本品牌农产品;组织国内企业参加国外食品展销会;设立直销点,搜集市场反应;召开生产、流通、贸易等相关行业的准备会等;在国外,政府协助民间进行市场调研、疏通政府关系、参加农产品交易会、加强与海外相关贸易部门的联系;另外,金融机构还向农产品出口提供融资和保险的服务。

三、建构我国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突破策略

美、欧、日等国突破技术贸易壁垒的措施尽管很多,但是概括起来无外乎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官方层面的政府努力,建立政府出口政策支持体系;二是农产品自身质量的提升,尤其是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构建强有力的农产品出口政策支持体系。与多数人预期的相反,加入WTO以来我国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并未显著增长,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却遇到极大阻力,主要是日本和欧盟等国设置的技术壁垒。残酷的现实使我们认识到,真正的自由贸易仍然只是一种理想,现实世界中的竞争力不仅在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同时也取决于政府支持的力度和方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实际用于农业的政府支持却十分有限。因此,创新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体系,深入研究世贸规划,借鉴国外支持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完善支持农产品出口的政策体系,探索建立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机制,对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抵抗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有特殊的现实意义。(1)构建完善的“绿箱”保护体系。所谓“绿箱”政策,指的是政府在执行支持计划时必须符合:其费用由纳税人负担而不是从消费者转移而来,没有或仅有最小的贸易扭曲,对生产影响很小;不具有对生产者提供价格支持的作用。根据WTO规侧,“绿箱”措施可免除削减义务。由于绿色政策在WTO规则里并不承担削减义务。因此,我国应充分利用“绿箱”政策,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2)充分利用黄箱政策扶持空间。我国黄箱支持量允许标准为8.5%。目前我国黄箱支持量不大,主要在粮食保护价收购和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方面。除了玉米以外,我国粮食品种的支持量都是负保护。目前我国每年还有很少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都处在世贸组织的“微量允许标准”之内。应充分利用黄箱政策空间,加大对农业支持力度。但要按照国际惯例和农业协议要求,转换支持方式,主要应补给生产者。因此,对黄箱政策的支持目标和支持结构应做较大的调整,由主要对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补贴转向对农业生产者的直接补贴,并重新确定黄箱政策支出的重点。(3)完善税收支持政策。研究规范统一农产品加工品商品代码,调整农产品出口退税率结构,鼓励企业出口深加工农产品。对农产品出口生产企业进品生产加工检测检验设备及企业自用的通用设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关税减免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4)对符合信贷条件的农产品出口企业,积极提供信贷支持。要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力度,研究制订对农产品出口提供政策性金融扶持的具体办法,针对农产品的特点,加快研究、设计满足农产品出口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拓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在完善运行机制基础上,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的信贷支持力度。(5)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出口保障机制。①建立农产品出口促进基金,资助农产品出口的研究开发,开拓国外农产品市场,应诉国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监督国外农产品进出口政策法规公平性等活动,保证和维护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公平竞争的环境。②设立农产品预警调节专项资金,建立补偿制度。在进口农产品价格低于国内生产成本90%以内时,国家对本国产品促销进行补贴;在进口农产品价格为国内生产成本82%~90%时,国家除对促销进行补贴外,还应收购、储藏国内农产吕,并对降价使用的农产品进行补贴;在进口农产品价格低于国内生产成本80%时,国家启动转产、转业和退耕补贴机制。③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重点资助企业和行业组织参加国际博览会、交易会,对中国农产品进行整体宣传,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知名度;支持企业和行业组织开展市场调查,广告促销、营销策划、产品推介,以及其他市场营销活动;加强与国际认证认可及国际零售商组织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推进我国农产品、食品认证的国际互认工作,支持国内认证机构开展符合进口市场要求的认证,资助出口企业通过进口市场要求的认证。④改善出口农产品的物流条件,提高出口率。加强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加快开通整车运输鲜活农产品的绿色通道,减免农产品运输车辆的通行费用,实现省际互通。要重点解决好农产品出口重点区域和西部农产品主产区的冷链运输问题,以降低出品成本,突破发展瓶颈。

2.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1)基本原则。①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我国农产品出口还处于初级阶段,远远落后于我国的整体外贸发展水平,企业规模和实力较弱,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还不高,农产品出口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对农民就业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扩大和发展农产品出品,必须根据中国农业资源禀赋的特征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避开土地、水资源短缺的劣势,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制订发展目标、战略措施,并组织实施。②坚持技术创新,着力培育核心竞争力。今后国际农产品竞争的实质是技术的竞争,技术创新是未来农产品竞争的方向。要着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加快技术创新、结构升级,提高农产品加工程度,优化出口产口结构,努力提高出口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③坚持市场化方向,积极培育出口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重点是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协调国家宏观目标和市场主体的微观行为,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④坚持重点突出、统筹兼顾的发展原则。重点支持农产品出口优势明显、条件较好的地区积极扩大出口;重点扶持蔬菜、水果、茶叶、水海产品、禽肉等具有竞争优势的出口农产品;重点扶持贸工农一体化,拥有自有生产基地,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加工能力强、出口竞争优势明显的企业。同时,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类型、不同产品和不同市场间的协调发展,统筹考虑近期和远期目标。(2)具体措施。由于目前我国出口农产品的生产方式大多仍然是传统的生产方式,质量不高,标准不统一,生产经营者的农产品安全、卫生意识不强,使我国农产品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被规模小、技术差、产品质量与安全性低劣抵消了,因此,提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以提供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为参与竞争的基础或前提。②强化质量安全管理,提升出口农产品竞争力。③进行宏观调控,整合各地优势,形成合力。④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优势农产品的产量。⑤调整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实现出口市场的区域多元化格局。⑥结合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建立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基本的一条就是要按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⑦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参考文献:

[1]HACCP是指以预防为主的食品生产的安全与质量控制的方法管理体系。其基本原则是:1.评估影响产品质量与安全卫生的风险,分析其潜在危害(HA);2.鉴别生产加工过程中控制点并按已分析出的危害确定关键控制点(CCP);3.确定与各关键控制点相适应的临界值;4.确定各关键控制点的监控程序和频度以确保符合临界值;5.确定经监控认为关键控制点失控时,应采取的纠偏措施;6.确定验证HACCP体系的正常有效的运行程序;7.建立全部的程序文件和与上述原则及其应用相适应的准确有效的记录。

[2]商务部网站,

[3]“绿箱子”保护,商务部网,,2008年1月24日下载

[4]叶堂林:“世贸组织规则下我国农业保护政策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4年6月,第144页。

[5]商务部网。,2008年2月21日下载

第5篇:农产品的产品策略范文

本文通过4P理论对湖南特色农产品销售、转化、定位、品牌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规划,并从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湖南特色农产品营销提供了思路。

一、湖南省建设特色农产品商贸平台的背景及意义

1.背景

网络技术应用于商业,即电子商务,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价格公开透明,实现充分竞争;应用于政府执政,即电子政务,则可以拓宽信息披露范围,提高执政效率;应用于农业,即农业信息化,则可以加强农产品产销的对接,实现市场供求的平衡。湖南省农委响应贯彻农业部的号召和政策,为推进省内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向前发展做出了大量有益有效的努力,如“三电合一”项目、“金农工程”、“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等。在湖南省农委及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湖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有了明显的发展。

2.意义

湖南特色农产品商贸平台是以湖南省农产品资源为基础,通过线上+线下的业务模式,立足湖南,走向世界,整合湖南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等信息资源,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面向世界的具有中国湖南特色的农产品电子商贸平台。

目前,农产品流通不畅成为阻碍湖南省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湖南省广大农户信息闭塞,并且市场信息流通意识薄弱、从而导致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严重脱节。湖南的农产品的销售仍以传统交易方式为主,传统的协商、现金交易,无法保证双方的利益,容易出现违约责任。电子商务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信息世界的核心,也是网络应用的发展方向,具有无法预测的增长前景。发展湖南农产品电子商务,对于以带动湖南农业信息化,增强行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前湖南省农业整体经济实力较弱,信息技术水平较低。湖南的农业生产方式整体落后,农民素质普遍不高。管理农产品网站,促进本省农产品流通,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已成为当前湖南省政府所需探讨的课题。

二、湖南省农产品电子商贸平台的实施策略

1.建设平台

该平台定义于集湖南农业整个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物流一体的综合农产品交易服务平台。该平将供双方的目标客户群联系起来,这样信息流就转化成为资金流。本平台研究了双方的需求,平台利用媒体和与其他网站合作,最终形成两大效应:“网民注意力”和“业界影响力”,利用网络营销转化成为现金流;为了满足客户体验,在用户的便利性需求方面,将要设计全面、实用的功能性手机APP服务平台,是信息流和现金流的双重载体。

1.1信息流。该平台的基础信息:a.农产品货源信息包括农产品价格、农产品规格、农产品供应量、农产品有效期、联系方式等b.农产品求购信息包括需求农产品规格、农产品需求量、农产品价格描述、联系方式等)c.物流信息包括物流信息栏目显示推荐的物流企业)d.农业企业信息包括以网上店铺的形式展示企业概况、新闻、产品、联系方式等和农场品行业信息。平台根据用户使用习惯分门类进行划分,这样用户可以快速进行相关信息的连接和搜素,信息整理及搜索引擎的使用可彻底解决信息海量的问题。

1.2资金流。线上线下O2O提供交易和交易服务,就可产生资金流。考虑到农产品大宗货物这个特点,资金可采取先由采购第三方结算中心,待全部交易过程完成后,采购商确认交易成功,资金才由第三方结算中心通过银行转入供应商账户。小批量的农产品交易,资金直接由采购方转入供应方。

2.运营模式

该平台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运营。湖南省农委资源、湖南省各个地市级资源进行“资源整合、服务整合”,资源整合为综合性资源的采集、分析、处理、流通。湖南省农委开展的农超对接项目进行大范围资源整合;服务整合对象为不同客户群体的B2B和B2C服务包,信息管理体系以及诚信服务包等。

该平台由互联网和手机两大平台组成,提供了线上线下的服务,打造O2O电子商务模式。平台利用了湖南省三品资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组织、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等区域性核心资源。以湖南为出发点,逐步将省内外乃至全国和世界范围内的价格、供求、合作等信息连接起来。利用O2O向用户提供分门别类的信息,并提供各种在线洽谈、支付等功能。平台根据目标用户细分市场,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和个性化的服务,在政府的指导下,把握好时机,主动出击,逐步开拓中南地区和国内外地区,加速湖南省农业信息化进程。

三、湖南省建设特色农产品商贸平台的预期效果

1.建设目标

打造湖南现代电子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加快推进湖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以下建设目标:1、构建湖南权威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窗口;2、建设湖南可信、便捷的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3、打造湖南特色的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4、形成面向世界的具有中国湖南特色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2.建设进度

具体的建设进程如下:2012年奠定专业并复合湖南农业特色产品行情的商贸网站基础;2013年成为湖南农产品行业的门户网站;2014年成为中南地区农产品行业的门户网站;2015年成为全国具有湖南特色农产品行业的门户网站。

四、结语

建设特色农产品商贸平台,推动农业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发展,是加深加快农业信息化程度和速度的有效方式,湖南省应走在建设特色农产品商贸平台队伍的最前列,引领潮流,再创佳绩。

参考文献

[1]温涛 谢家智. 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框架[J].改革.2007(8)

第6篇:农产品的产品策略范文

关键词:协议流通;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农超对接

一、 引言

生鲜农产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禽、蛋、水产品、肉、奶制品等(基于文章的研究重点,本文的生鲜农产品主要是指水果、蔬菜两类农产品)。随着国际化分工的加深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竞争已不单纯是具体产品或单一实体的竞争,更表现为供应链间的全面性、整体性的竞争。生鲜农产品流通具有生产分散、流通渠道长、环节多、易损耗等特点,如何充分发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企业的核心优势,联合协作来参与竞争,是提高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效益的关键问题。

《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 T18354-2001)中对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根据上述定义及特点,可见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准确畅通是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所在。本文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界定是指围绕核心企业构建自身的业务流程,把核心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流程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

在现有分散农户经营占主导、多种流通模式并行短期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如何从现有流通体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路径。在这一体系中有能力、有动力对现有模式进行改进的是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主导者即核心企业,然而核心企业自身在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制约这一路径实现的主要瓶颈。因此,通过核心企业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对供应链进行有效整合,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是提高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关键。

二、 文献回顾

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新鲜、安全农产品需求的增长,引发了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变革,促使农产品流通组织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进行整合以提高链条的效率与绩效。胡定寰(2006)指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农产品的“供应组织机构”有密切的联系,提倡采用“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来保证农产品的安全。王素霞等(2007)从流通成本的角度对国内外农产品零售渠道的发展趋势、连锁超市和农贸市场的流通渠道比较、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分析,提出建立起以连锁超市为主、农贸市场为辅的多种流通模式,将是中国农产品流通中长期的发展目标。杨为民(2007)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探讨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一体化的三个主要类型:生产商主导型、运输商主导型和零售商主导型。

生鲜农产品流通作为农产品流通中的细分领域,成为学者们日益重视的研究领域。但主要集中于对生鲜农产品大类的研究,对果蔬细分品类进行的研究较少。方昕(2001)通过对中国农产品流通现状分析,指出生鲜供应链建立直接有效的流通渠道是符合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流通方式,而资源整合的关键环节是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连锁超市是未来发展订单农业、产销直接对接,连接上、下游的重要环节。方志权(2003)认为应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引入到果蔬行业的发展中,并针对目前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实现供应链整体有效运作,提升果蔬行业总体竞争力的对策。刘雪等(2005)以供应链购销的角度对供应链的类别进行了划分,并对中国新鲜农产品(文章中指的是水果、蔬菜)的供应链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描述,通过讨论供应链伙伴能力变化中呈现的供应链管理结构,探讨了中国新鲜农产品面临的物流挑战。

以上文献多集中于流通模式及供应链模式的研究,对于在供应链模式下,核心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应采取何种供应链管理策略的研究还不足。本文力图在提出果蔬类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架构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模式分析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采取的供应链管理策略。

三、 基于协议流通的供应链模式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归纳,针对农产品流通的现状,围绕解决高效流通模式、关键服务技术和服务机制等问题,提出发展协议流通的主导体系。所谓协议流通指农产品供应链中各利益相关主体以某种协议,明确各自分工,统一协调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运用生产风险、流通风险的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解决农产品交易信息不对称和流通成本高等问题,形成供应链整体的长期交易关系,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加流通收益。基于当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及协议流通发展趋势,应重点发展三种典型供应链模式:连锁集团主导型、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

1. 连锁集团主导型。

(1)模式特点。

第一,上游具有组织保障。连锁零售集团建立直采基地,不仅解决了农户的“卖难”问题,同时与多个基地的合作,保障了销售的多品种要求。第二,流通环节减少。通过与生产基地直接对接,大大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中的损耗,提高了流通效率。第三,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稳定和畅通得到保障。通过主导整条供应链,掌握节点信息,使得信息能及时、有效的传导,同时连锁集团拥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和配套的物流服务。

在现阶段实践中的农超对接模式是连锁集团主导型的一种表现形式,图1是物美集团实施的农超对接模式与传统供应商模式物流环节的比较,从中可直观地看到供应链环节的减少,农超对接后,农户田间采摘到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相比传统供应商模式减少了4道流通环节,大大降低了流通成本、减少了损耗,在提高农户收入的同时降低了消费者的负担。

(2)存在问题。

第一,连锁集团的组织结构条块分割。目前,绝大多数连锁集团采用传统的组织形式,实行板块管理,各店铺、各营运部门、事业部均拥有独立的生鲜采购、物流分体系,各自独立运营。这种方式采购、物流和门店销售是脱节的,运作效率较低,极易产生条块分割,增加内部交易成本。

第二,物流运作的衔接不畅。分散农户与大型集约化终端进行对接存在很多实际操作难题,如:如何实现分散生产基地的大批量、集约化供货,以及流转箱的统一使用等问题。根据2007年~2008年国内物流学术前沿报告,常温流通中生鲜农产品的损耗率为20%~30%,而发达国家仅为1.7%~5%。通过对物美集团的调研也发现,物流在整条供应链环节中费用最高,约占单品成本的5%~6%。

第三,对农户支付及票据管理困难。一方面交易的结算方式仍是现货现金交易,这是一种原始的商流和资金流不分的流通形式。另一方面票据的处理比较繁琐,即使拥有强大信息管理系统的连锁集团,分散农户的票据仍然需手工处理。因此,如何使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与分散的农户有效衔接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又一难题。

2. 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

(1)模式特点。

第一,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产品在从田头到餐桌的这一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透明和可控的状态。第二,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产品市场需求信息,通过中间企业以订单的方式准确及时地传到供应链中的上游节点,使生产更有计划性。第三,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通过中间企业的品牌化经营,树立起产品在消费者中的质量信誉,可以有效开拓市场。

(2)存在问题。

首先是供应组织的不确定性。目前拥有自有基地、持续规范经营的合作社较少,企业在上游主要是与组织主体进行衔接,上游供应组织的不确定性不利于供应链的持续和稳定。其次是信息的不对称。农户对风险的承担能力有限,生鲜农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直接涉及农户的利益,而中间企业掌握外部需求、价格等方面的信息,企业和农户间信息存在高度不对称性。基于协议与实际价格的差异性或农户对企业不信任,会导致农户为短期收益而放弃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在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模式下,解决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关系是主要问题,这迫切需要建立一种长期的信息共享平台和有效地合作机制。

3. 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

(1)模式特点。

第一,有利于价格形成。批发市场通过对交易双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交换,可以提高交易的透明度,有利于形成更加合理、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农产品价格。第二,减少交易成本。协议流通平台通过对交易双方诚信的记录和评分,有利于诚信度的提升,降低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减少交易的监督与执行成本。第三,可提供配套的服务。服务拓展型的批发市场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辅助农产品交易,具备先进的物流、结算、商务等配套服务功能。

(2)存在问题。

第一,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批发市场虽然积极使用各种供应链管理软件,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仅仅局限于单个批发市场,较易产生信息孤岛现象。中商集团南阳批发市场的信息系统总投资额达386万元,系统的利用率虽然达80%~90%,但仅限于市场内部使用,不利于信息的高效传递。第二,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及标准,管理秩序和效益较差。从市场管理上看,大部分市场对经营主体并未做出严格的限制。批发市场交易主体的不确定性和分散性,加大了市场的管理难度。此外,大部分市场对上市交易的产品没有相应到位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据全国城乡贸易联合会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抽样调查表明,批发市场的检测设施、垃圾分类和保鲜储藏设施等配备率均不足40%。管理的不规范、检测设施的落后,易导致不安全的农产品进入流通环节,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危害。

四、 协议流通模式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策略

1. 连锁集团主导型。

(1)纵向一体化策略。在对物美集团的调研中发现,该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寻找持续、稳定、安全的供货基地。通过研究发现只有提高上游组织化程度,与上游农户或合作社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达到真正意义的纵向一体化,才能实现与农户之间资金与票据的电子结算,物流、采购的标准化,统一供应链管理的运作。

(2)组织结构变革策略。如何从生鲜的采购和物流分段经营、各管指标、信息脱节,转变为统一协调、信息集成和供应链一体化的运营管理模式是实施该策略的目的。就物美集团而言,目前对果蔬品类,单独成立了流程部门——果蔬直采项目小组(图2),由公司的最高管理层直接监管,将原来分散在其他部门的果蔬采购、物流集中统一管理,从总体上做到统一采购、统一运营,由板块管理变为线性管理,总体的组织结构完全按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及需求进行统一操作,实现组织、流程、作业的一体化。

(3)作业流程标准化运作策略。作业流程标准化首先表现在采购、物流的包装、重量、品质的标准化。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成本的提高和物流包装的标准化相比较而言,企业会更注重于物流包装的标准化。实现标准化作业,可以减少损耗和包装费用。同时对上游农户的包装、作业、重量、质量、规格的监控,直到最终店铺的管理都极为方便。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整个作业流程的标准化运作。

2. 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

(1)掌控上游生产基地。一方面企业通过对上游农户生产资料、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参与生产经营的过程,实现对基地生产的控制,使企业获得质量、数量符合要求且供应稳定的产品。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以控股或持股的方式管理整条供应链,与上游和下游形成利益共同体,强化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致力于稳定长期的供应链体系的构建。目前,通过调研来看,新疆果业集团已实现对供应链前端农民合作社的有效管理,并通过企业强大的信息和分销优势将新疆特产水果分销到国内外。

(2)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以中间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生鲜供应链作为市场和生产者之间的中间性组织,更好的克服了纯粹市场交易形成的较高的外部交易成本。从经济学角度看,供应链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关系能否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益的分配机制。通过建立相应的利益分配机制,达到激励相容的目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才能实现供应链的长远利益。

3. 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

(1)构建行业信息平台的策略。为了实现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一致性,需要批发市场在发展自身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还要支持上下游供应商信息化建设,将这一系统能力传递到上下游,保证信息沟通的流畅性和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从对中商集团下属批发市场调研来看,信息化的建设已经涉及通过建设IT平台跨越距离的鸿沟、连接距离较远的不同区域农产品的流通。因此,批发市场应研究构建基于ASP等IT架构下协议流通模式的综合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批发市场地域与功能等服务的拓展。

(2)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和各种制度,包括生产作业标准、产品的品质标准、交易主体资格等标准和制度规范批发市场的运作。使农户等生产者在既定标准的框架下,限制不安全的产品进入批发环节。同时应完善统一批发市场法规,对经营主体做出严格的限制,实现批发市场的有序运营。

五、 研究结论

本文根据当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及发展趋势,基于协议流通归纳总结连锁集团主导型、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三种典型供应链模式。连锁集团主导型的特点是上游具有组织保障、流通环节减少、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稳定和畅通得到保障,存在的问题是连锁集团的组织结构条块分割、物流运作的衔接不畅、对农户支付及票据管理困难。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的特点是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是供应组织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的特点是有利于价格形成、减少交易成本、可提供配套服务,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及标准。

通过分析三种供应链模式的核心企业及体系架构,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策略:连锁集团主导型应采取纵向一体化、组织结构变革和作业流程标准化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应采取掌控上游生产基地、建立有效利益分配机制的供应链管理策略;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应采取构建行业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供应链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 中国制造业供应链报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1.

2. 方昕.生鲜供应链现状与发展方向分析.商业经理人,2001:45-46.

3. 方志权.供应链管理在果蔬市场开拓中的应用.上海农村经济,2003,(2):12-14.

4. 胡定寰.试论“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新模式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6,(1):36-39.

5. 王素霞,胡定寰.以超市为中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成本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7,(26):2-26.

6. 杨为民.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初探.农村经济,2007,(7):33-35.

7. 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8. 徐晟.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启示录.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1):50-51.

9. 刘召云,孙世民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及趋势.商业研究,2009,(3):161-165.

10. 李季芳.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思考.中国流通经济,2007,(1):17-19.

11. 韩美贵,周应唐.生鲜农产品安全供给几个关键问题及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687-3696.

12. 黄祖辉,鲁柏祥等.中国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和供应链管理的思考.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9-13.

13. 刘雪,REVELL Brian等.Market Ability, SC Management, and Logistics Challenges in the Chinese Fresh Products Sector.Logistics Technology, 2005,(10):151-156.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村流通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及示范工程——果蔬类农产品协议流通管理与服务应用示范”(项目号:2008BADA0B08),项目主持人:安玉发主持。

第7篇:农产品的产品策略范文

[关键词] 农产品 绿色贸易壁垒 策略

一些国家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为由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绿色壁垒”凭借其隐蔽性较强、透明度较低、不易监督和预测等特点,在国际贸易中构筑起一道道无形的屏障,它对农产品国际贸易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横亘在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前的巨大屏障。

一、绿色贸易壁垒概述

绿色壁垒(Green Trade Barrier),通常亦称“环境壁垒”或“生态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以及征收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是一种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非关税技术性贸易壁垒。

据商务部统计,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我国有90%的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受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 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在 100 亿美元左右, 要实现社会经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就应顺应绿色贸易发展的潮流,积极与国际社会接轨,实施绿色贸易措施,抵制和消除绿色贸易壁垒。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自身原因

1.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化学品污染严重。据报道,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占总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滥施高残留农药、低档次高效化肥可带来眼前利益和方便,但预后不良,土壤退化板结,水体富营养化,太湖70%的湖面都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农民重效果轻后患,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使其在国际绿色技术标准严格的检测体系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2.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完备的农产品标准和认证程序, 我国农产品的标准制定工作严重滞后。(1)标准低,更新慢。我国绿色食品开始时标准制定比较低,仅定有A级,之后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增加了AA级,其标准与国外有机食品标准一致,但比率很小。国外的农产品标准每隔2a(年)或5 a(年)修订1次,修改内容完全根据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而我国1985年颁布的《兽药管理条例》已沿用至今却从未修改过。(2)我国农产品检疫标准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当前我国检验检疫管理实行的是口岸检疫与内地检疫分立的体制,相互协调不足,整体功能发挥不够,而且手段落后,设施、设备缺乏,质量标准也没有统一规定。很多农产品出口受阻是由于检疫不过关,特别是在动物检疫方面,我国至今尚未加入国际防疫组织,致使活猪、活鸡、冻肉等出口非常困难。(3)认证体系落后。美国有近60种认证体系,而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证体系。我国的绿色食品认证和OFDC认证目标均未获得欧盟、日本和美国的认可。

3.农业外贸管理体制亟待变革

改革开放以后 ,国有外贸公司进出口专营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但我国农产品出口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体制。通常的做法是, 拥有进出口权的贸易公司通过收购或者事先签订的订单从农村获得货源 ,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和包装 ,然后出口。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生产和出口的主体分离 ,农民和外贸公司的目标利益存在不一致性。负责生产的管不到出口 ,负责出口的也难以参与生产。这种生产和出口经营主体的分离造成主体利益的不一致 ,而且由于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的不对称 ,往往导致在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易过程中信息传递受阻和滞后。另外 ,现行的“订单农业”虽然可以对交易双方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约束作用 ,但是由于与此相配套的法规的不健全, 交易双方文化层次上的差距 ,使得双方在签订订单之初就处于不对等的地位, 遭受损失的往往是农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农民寻求短期利益 ,隐藏信息, 甚至于在博弈中采取“败德行为”, 如农产品的以次充好等。

4.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落后,形不成规模生产

就我国农牧业整体而言,存在着组织化程度低、过分分散、标准化生产差、信息反应迟钝、规模小和应对能力弱的弱点。如在全国2.4×108hm2茶园中,有70%是分散农户经营的,难以实施统一的茶叶生产标准。水产养殖业生产也过于分散,使得质量控制、标准的实施难以落实。由于生产加工过程中乱用或滥用抗生素、激素、农药等, 致使出口农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越来越高的质量与安全要求。

5.市场信息滞后,缺乏预警机制

由于我国现有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大多规模较小, 对市场信息的了解与相互沟通有限, 对国际市场信息获得的滞后, 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缺乏农产品进出口预警机制和外贸争端应急处理体系,影响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三、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1.发展生态农业, 走可持续发展农业之路

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产与自然的紧密结合, 主张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加农业产出, 同时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发展生态农业是打破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发展生态农业首先必须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 在此基础上, 要改善环境, 保护土壤质量,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要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研究力度, 积极给予政策支持; 要提高农业品种的产出、抵御灾害能力; 要采取措施鼓励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生态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得到发展, 就能生产出更多高品质、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绿色农产品, 就可以抵制绿色壁垒的消极影响, 增强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

2.提高农产品质量检验检疫标准

农产品出口企业应主动参与国际认证,认真研究和跟踪国际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目前,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主要为HACCP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高我国农产品认证水平,尽快与国际接轨,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我国目前仅制定了137种农药的477项残留限量标准,98种兽药的658项残留限量标准,还有391种农药、155种兽药没有残留检测标准。这种现状经常造成国内合格产品在出口时因抗生素、农药残留等超标而被进口国退回或销毁的结局。因此,缩小我国农产品安全技术标准与国际要求之间的差距,尽快出台与国际接轨的农药、兽药残留量检测国家标准已势在必行。

3.改革农产品外贸体制, 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

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出口企业能够从生产、加工到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和环保标准。通过培育一批具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专门性绿色农产品龙头企业,尽快形成“龙头企业+ 专业化生产经营者”“、龙头企业+专业化批发市场+ 专业化生产经营者”等多种形式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一体化的营销新体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绿色农产品交易平台,利用“B to B”进行网上贸易,构建绿色农产品网上营销新模式。

4.优化出口结构,发展深加工农产品出口

出口结构有两大方面,一是市场的地理结构,二是商品结构。农产品出口应建立多元化出口市场格局,有利于减少市场风险,稳定发展农产品贸易。鼓励出口农产品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农产品市场,在巩固提高现有传统亚洲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欧美市场,欧美市场有很大的潜力,值得积极开发;重视非洲、中东、俄罗斯等潜在新兴市场的开发。鼓励企业走出去参加农产品进口国主要的农展会、食博会等国际著名农产品贸易博览会,以宣传优势农产品,了解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巩固老客户、结交新客户,扩大其影响。进一步发展深加工农产品出口。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初级农产品出口占80%,深加工产品仅占20%,而初级产品更易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不仅可以避开严格的检验检疫措施,而且还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

5.建立农产品国际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国际标准化机构和各国政府及其标准化机构经常对其技术法规和标准进行修订,如果企业信息不畅,不能按照已经变化了的法规或标准要求生产,在产品出口时就会遭遇壁垒。因此,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尽快建立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以负责收集、跟踪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 ,建立国外新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同时,认真研究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主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采取积极措施应对之,创造良好的出口环境。在获取国外新贸易壁垒信息方面,国家可通过建立相关的信息数据库和网站,方便企业查询,为企业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乔 娟 李秉龙: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邵继勇:食品安全与国际贸易[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第8篇:农产品的产品策略范文

内容摘要: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从产业价值链入手,分析了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的构成要素。就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来看,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为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需要从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实现价值链主体之间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农产品电子商务 产业价值链 存在问题 发展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最具生命力的商业模式,在各个领域蓬勃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也应运而生,为改善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状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变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相对于其他领域的电子商务活动而言,因为农业具有生产周期长、农产品无法复制等特点,导致农产品电子商务比工业化产品电子商务难得多。如何寻找出适合农产品自身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电子商务活动是当务之急。而从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来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将有可能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思路。

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的内涵

1985年,美国著名竞争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企业就是一个包括众多增值环节的价值链。2000年,英国经济学家卡普林斯基(Kaplinsky R.)将波特的企业价值链模型进行了扩展,把企业间的联系考虑进去,提出产业价值链概念,是指以某种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以提供能够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标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企业集合。一个完整产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上有不同的参与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获得相应的利益。“产业价值链”的概念突出了“创造价值”这一最终目标,描述了价值在产业链中的传递、转移和增值过程(梁君、顾江,2009)。

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创造价值的整个过程,从农户到最终消费者形成完整的价值增值体系。其产业价值链主体有:农户、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经销商、物流企业、网络平台、支付平台、认证机构、监管机构及消费者,如图1所示。这根链条上的各种主体元素紧密联系、互相作用,彼此之间的价值联结是紧密的,被捆绑到一个产业价值链系统中,创造出比单一主体更大的协同效应和更大的价值。

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的构成主体中,农户、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经销商、网络平台构成农产品电子商务商家的主体,直接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价值链的价值创造与分配,其中网络平台处于农产品电子商务商家的核心地位;支付平台、认证机构、物流企业并不直接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价值链中的价值创造,而是通过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商家提供基础设施服务获利,它们的利润来源于农产品电子商务商家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价值链中获得的利润;监管机构既不直接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价值链中的价值分配,也不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价值链中间接获得相应利润,主要是为农产品电子商务提供良好的运营环境。

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存在的问题

(一)主体间信息不对称严重

从农产品电子商务价值链模型可以看出,农产品的流通体系复杂,参与主体众多,但由于各主体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同、接入互联网平台的能力参差不齐,造成信息严重不对称,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价值链的提升,带来非常不利的因素。

(二)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落后

电子商务平台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价值链中处于核心地位,连接了生产与消费,是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节点。然而,我国大多数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供销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严重滞后,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尚未建立面向客户的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

(三)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协同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价值链上各节点之间的整合与协作。但是,由于受农产品价值链主体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的影响,受传统观念、人才和技术制约,缺乏市场竞争和创新意识,尚未形成基于信息和知识共享平台上各利益相关群体间的价值链关系。因此,农产品生产、加工、商贸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政府作为监管机构,对农产品流通工作的指导和管理相对不足,宏观调控乏力。

(四)物流配送体系协调不力

对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而言,还有一个重大短板就是物流配送体系薄弱,各个环节协调不力,未能形成有机整合,无法有效创造顾客价值。农产品对于保鲜有特殊的要求,需要物流配送能以符合客户要求的农产品质量、数量、品质,以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按客户要求把农产品送到客户手中(张莉,2010)。

(五)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

我国农业生产还多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模式,农民的组织程度分散、生产加工能力低、效率不高、产业的集约化程度低;再加上农产品的概念非常广,产品种类繁多,产销链很长,每个环节都有加工服务者,服务内容差别大(赵苹、骆毅,2011)。

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

(一)加大宏观政策引导力度

针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应在其中发挥能动性,从政策、法律、财政高度上扶持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本着“有促有控,以促为主”的原则,政府部门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上制定规划,制定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通过政策倾斜以及财政资金扶持,明确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目标、战略重点、任务、发展模式和形成特色农业电子商务产业链的战略步骤。同时,加大政府对农产品生产组织、各类涉农企业的扶持。

(二)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与繁荣,离不开先进的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强调政府在公共物品建设方面的主导作用,由国家或政府这种公共机构负责组织提供,把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作为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各级政府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节约投资,突破资金不足的瓶颈制约,通过多种投资渠道,集中建设统一兼容、资源共享、高效适用的各级网络中枢平台。

(三)增强参与主体间协作程度

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的各主体之间,应是合作共赢的关系,而不是竞争对立的关系,因此,需要增强主体之间的协作,各主体更关注整个价值的增值,而不是短期利润的最大化,实现多赢的博弈效果,构建利益共同体。首先,应以品牌整合整个产业价值链,充分发挥品牌所带来的价值增值作用,以品牌为核心,以拥有品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导,依据产业之间的关联,发挥核心企业、核心产品及配套体系的牵引效应,来整合整条产业价值链。其次,积极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中的作用,提高农户参与价值链的能力,降低交易成本。再次,发展促进农产品贸易中介机构,积极展开合作,增强集约化管理,发展订单农业,大力开展定制化服务。最后,应转变农民支付观念和终端客户购买观念,促使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要素加快创新,实现产品丰富化、渠道多元化、服务个性化、交易便捷化、支付安全化。

(四)完善交易平台基本功能

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平台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与基础,是缩短农产品供应链,实现B2B、B2C和C2C,达到惠农、惠民和惠商的重要渠道。应强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和服务,铸就核心竞争力。第一,实现网络交易安全化。加强网络交易安全技术的开发,普及网络安全交易知识,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交易平台,以保证安全高效地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第二,强化网络信息和交流功能。平等交流、互惠互利的平台能聚集大量专家和网民,大家在讨论中获取更多有用信息,有利于网民挑选最适合的农产品。第三,提供个。网络平台应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强化产品品牌和企业形象。第四,提升网站功能层次,实现网上竞标、网上竞拍、委托买卖等在线交易形式,增加网站的支付功能与实用性,让更多的人能在专门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销售或购买农产品。第五,选择合适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

(五)健全产品标准管理体系

农产品由于对新鲜、环保、无毒等要求高,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就必须进行标准化管理。因此,应制定覆盖农产品产业全价值链的一整套标准,包括农产品的名称、生产、加工、销售、包装、运输、储存、标签、品质等级、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容器和包装、最大杀虫剂残留物允许含量、最大农药残留物允许含量等,都应有统一的标识和认证体系,建立质量认证制度,严格按质量标准检测。由于农户的小农意识,要健全产品标准管理体系,应充分发挥拥有品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主导作用,采用“企业+园区+农户”的生产模式,实施标准化管理和规模生产。

(六)建立高效物流配送体系

第一,各级政府运用财政贴息、扶持担保等手段,继续加大农村道路等基础物流设施建设,整合现有运输、仓储和网络等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各类农产品地区性、专业化的物流中心和交易中心,逐步建立起从农村到城市的集仓储、冷藏、加工、配送以及长短途运输功能为一体的农产品配送体系。第二,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合作物流,重点扶持一批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鼓励更多的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鼓励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展面向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物流运输服务,建立全国性的农产品物流配送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第三,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可以考虑自建物流,加强物流配送环节及人员的管理,或者与农产品流通企业合作,从而有利于从配送上做到安全,并满足保鲜、外观无破损等感官上的特殊要求。

(七)壮大涉农电子商务队伍

首先,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电子商务科技宣传以及人员培训,提高电子商务在农户中的可信度,从而进一步带动其他农户使用电脑并参与到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其次,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农业电子商务校企合作机制,吸引高等院校在涉农企业和组织建立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加强双向合作,提高农村信息人员素质,提高他们组织开展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能力和自身的服务水平。再次,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和高级人才农村地区就业,并对其进行培训使其了解农产品的相关知识,推动当地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培养新一代农业电子商务建设的主力军。最后,建立由产技术人员、电子商务技术人员、市场专员、外聘专家等构成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技术服务团队,帮扶重点农产品生产组织和龙头企业,提升电子商务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Porter M.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M].NewYork:Free Press,1985

2.Kaplinsky,R.Globalization and Unequalisation: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Value Chain Analysi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 37(2)

3.梁君,顾江.基于产业价值链理论的江苏龙潭金箔产业发展策略[J].特区经济,2009(2)

第9篇:农产品的产品策略范文

我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冷链物流业发展对我国农产品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冷链物流发展趋势正朝着信息化、体系化发展,本文分析研究了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农产品;冷链物流;问题策略;信息化;体系化

1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相关概念与特点

1.1 农产品冷链概念

农产品的冷链物流业称之为低温物流,是一种特别的物流形式,这种物流形式一般用在容易腐烂需要保鲜的原材料及产品身上。冷链物流主要工艺就是冷冻,以人工制冷为基础,用以生产过程,保证食物的质量。农产品冷链物流主要是指一些鱼肉、蛋类、水果、蔬菜、海鲜产品等等从原产地屠宰采收之后,对产品进行加工、装箱、货运、分销等一些环节,并且这些环节进行过程中产品必须始终处于低温状态,必须要严格的控制产品的质量,保证产品的供应安全。

1.2 农产品冷链特点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市场空间大,参与冷链物流人数众多,系统较为复杂,使其出现的链条便显出多方位共存特点,且农产品保鲜时效短,必须要尽量减少物流中交易环节。与正常物流环节相比,冷链物流资金消耗大,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使得冷链物流管理环节还有操作难度相对较大,并且对物流的技术还有设备的要求较高。前期的投资较大,回报期较长,加之各种交通天气方面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增加冷链物流的运行费用。

2 现阶段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冷链物流最早产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食品安全卫生法》颁布于1982年,该法令颁布大大推动了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业也是从那时起开始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的农产品保鲜技术进一步发展,使冷链环节的基础设备与环境不断完善,大大提高了我国冷链技术的发展,同时,这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渐渐的暴露出来。

2.1 我国农产品使用冷链技术的比例较低

我国冷链物流无论是相关技术发展还是行业发展都与同期国际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事实上,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环境非常广阔,但是这其中商家采用冷链技术的比例却非常低,商家为了节约生产成本与销售成本而是用传统的物流技术。

2.2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占有的市场份额低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还属于初级阶段,相关行业的整体发展体系并不完善,导致行业市场化程度整体水平偏低。现今冷链物流行业的运输以及销售都是由非专业冷链物流商家提供的。所以,冷链物流行业的整体服务显得较为落后,冷链物流市场的定价系统也未建立完全,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

2.3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服务管理系统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管理体系尚不健全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相应服务管理人才。一些专业人士缺乏使得我国整个冷链物流市场发展缓慢。并且在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一些冷链物流企业难以自控自律,外部检查部分的职能没有得到发挥,使得我国整个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落后。

2.4 我国农产品冷链技术的信息化程度低,发展落后

冷链物流行业必须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发展,现阶段我国冷链物流行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比例虽然很高,但是行业仅仅是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企业日常事务管理,并没有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冷链物流的相关服务质量环节。比如配送物流实时追踪、物流中转站的选址等等。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追踪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想要真正实现信息化、自动化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3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策略问题

3.1 积极研究开发农产品冷链技术

科学技术对于行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阶段我国农产品冷链大多采取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我国并没有自主研发一些属于本国的科研技术。我国必须要研发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状况的新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广发展,才能更有效的节约成本与资源,更好的时冷链技术应用于农产品的发展。

3.2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国外一些冷链物流技术能够完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其的制约。同时国外实行中央与地方实行分级管理、共同监督、共同合作的模式也值得我们学习。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国家对冷链物流业的管理力度,建立相关的检测系统实施监督。规范整个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包括一些行业的操作规范等问题都必须尽量完善。例如原材料生产规范标准、存储冷冻标准、加工运输标准、经销标准等等。

3.3 培养农产品冷链行业的专业人才,完善服务体系

农产品冷链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必须要鼓励农产品冷链物流职业教育培训,其次,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相关从业人员必须建立不断学习完善自身专业素养的习惯,学习国外先进理论技术为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发展做出贡献,最后,必须建立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从业资格考试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一个完善冷链物流信息服务体系。相关从业人员的技术与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之后,发挥大型的带头作用,完善建立起冷链物流的带头作用。

4 结束语

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行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现阶段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还存在一定的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项技术发展确实对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梅,吴冲,胡建平等.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绩效评估[J].江苏农业科学,2014,(5):392-394.

[2]刘乔,沈欣,刘莉等.黑龙江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调研及其发展战略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4):5262-5265.

[3]宋宝娥,朱文英,李晓明等.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安全评价研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3,32(10):1057-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