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范文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品德养成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

第1篇:学生品德养成教育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道德;教育;培养;建设;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090-01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如果坏了,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用处。否则没有品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就能为非作歹愈大。”孔子也曾告戒人们:“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相对稳定的,终生都会起作用的,可见小学进行品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道德德育。道德是人们在生活中应当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道德教育是小学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观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科学精神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国情教育等。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这就确定了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统领优先地位,同时又指明了学校工作的目标方向。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德育工作为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抓好了德育工作,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反而会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只有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使其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才能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只要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学习才能掌握更多的文化与科学知识,才能了解祖国的兴衰,才能增强其各种情感。德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由此,才能保证学习的精神动力,才能更好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近年来,我校在德育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班主任工作是促进学生品德养成的主渠道

班主任是学校的骨干力量,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班主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言道:言传身教,言教在说理,以提高道德认识,身教在示范,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在学校里,一个班学生的大小事情都离不开班主任,因此,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学识文化等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具有明显的示范性与导向性。小学班主任的素质是做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条件。班主任的思想、行为决定着班风的形成,班主任如果能严格管理班级,灵活引导学生,详细制定计划,加深师生感情和加强班级凝聚力,班级会更团结,学生会更进步。

二、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建设,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今社会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其本质就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而事实客观公正地告诉我们:思想品德课(德育)极其重要,它关系到将学生塑造成具有什么样思想道德面貌的人的原则问题。特别是在新世纪,各种思想、思潮、流派、学说尤为活跃,为使国家、民族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我校特别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建设。品德与社会并不是以单一的知识教学为主的课程,而是一门以社会生活为主线,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及法律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蕴含着大量的教育信息,可以这么说,它不仅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向学生展示世界、社会的大舞台,更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它系统的、分层的疏导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有效途径之一。

三、狠抓少先队工作,突出阵地作用,提高道德素养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先进组织,因而少先大队部要有先进的思想觉悟,在班级,在学校起带头作用。少先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它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少先队教育寓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吸引力,是一个更加宽广、生动的课堂。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少先队的教育优势,广泛地开展各种活动。各中队辅导员要上好每周的主题队会课。队会课应该有丰富、鲜活的内容,如学习少年儿童的先进事迹,有目的地组织队员在班内开展有关理想的演讲会,出宣传板报,写一些激励学生上进的古诗词,名言警句等,这样对学生的理想道德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心理帮助及辅导是做好个别后进生思想工作的方法之一

我校为了切实转化后进生的思想工作,专门成立了心理辅导室,由富有教学经验、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老师担任心理帮助及辅导工作人员。对于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只凭单一的说教是不够的,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个细致的过程,担任心理辅导的教师应经常同需要转化的学生谈心,变师生间的批评为朋友式的良言劝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正确地进行心理疏导、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自我转化。但个别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往往会有逆反心理,作为辅导教师一定要耐心引导,用温暖的爱去融化他们心灵的寒冰。

第2篇:学生品德养成教育范文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2011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院校达1003所,占高校总数的90%,工科在校生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的32%。数以百万计的工程技术人才分布在国家建设发展的各个岗位,他们的品格不但影响个人的发展,更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进程和质量。青岛滨海学院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大力营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环境,将培养思想品质好、工程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现场工程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应用型工科专业学生品格养成教育体系。

一、品格养成教育的目标

品格有其“确切的性质”,这种性质正是一个人内心的价值所在。良好品格的内涵就是美德,诚实、公正、勇敢、善良,是行为良好的内在动力[1]。品格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具备良好的品格成为社会用人的首要标准。为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青岛滨海学院对青岛地区100家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单位招录毕业生最看重的品质是诚信和敬业爱岗,将其放在首要位置的用人单位占76%,远远高于职业迁移能力、实践能力、工作经验、形象气质、学历等。对已接收的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责任心、诚信度的满意度较低[2]。对于应用型工科大学生而言,就业后大部分面向生产现场,从事较为艰苦的生产工艺、产品开发、售后服务等一线技术工作,因而更需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学校在全面了解用人单位对工科毕业生素质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目标定位,创建了以学生品格养成教育为基础,以渗透课堂内外的实践训练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形式,以技术的综合应用和创新为重点的CPPT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其中,C代表Character,指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工科大学生品格养成教育;P代表Practice,指渗透课内外的实践训练;P代表Production,指面向生产一线的工学结合培养形式;T代表Technology,指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基于CPPT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将工科大学生品格养成教育目标定位为:满足企业对人才的最基础性的需要,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的人文科学素养,以及良好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通过系统的品格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情商,培养工程职业思维,养成习惯,形成品格,最终促进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二、品格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

学校从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育体系、环境育人体系三个维度入手,着力构建显性与隐性课程结合、实践与理论互融、文化与制度建设并行的品格养成教育体系。

(一)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教学体系包括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系列课程和面向工科专业学生开设的工程素质系列课程、教育教学隐性课程。

1.通识教育系列课程

通识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是强调通过统整的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受教育者成为健全的人[3]。通识教育系列课程是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开设的,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公共课程。课程分为人文社科、自然技术科学和外语三大模块。除按照教育部规定设置的思政、法律、历史、职业道德、心理健康、体育、数学、物理、计算机、外语等课程外,学校还增设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特色课程,如管理学原理、社交礼仪、创新思维等课程。

2.工程素质系列课程

工程素质是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工程人才知识储备和能力结构的综合表现。工程人才不仅要具备比较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还要具备正确的判断能力和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表现为面向工程实践活动时所具有的潜能和适应性。基于工程素质的内涵,学校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素质要素融合到系列课程和训练中,使素质要素在各门课程中综合化、整体化和目标化。工程素质系列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理念、质量意识以及工科的职业素养。具体课程设置:一年级开设自然科学概论、专业导论课,让工科学生熟悉和认识工科专业;二至三年级开设职场心理辅导、员工与企业等课程,让学生了解未来将面对的企业和岗位,以及将从事的工作,帮助其做好工程职业生涯规划;四年级开设创新设计方法、质量及安全管理课程,与企业员工培训接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工程素质系列课程中,除了专业导论为各专业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灵活安排课程开设时间。

3.教育教学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当前,许多教育学家一致认为,隐性课程是德育的重要手段,是改进学校德育、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隐性课程是“活教材”,是没有被正式列入正规课程计划但又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通过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有意无意地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教育因素[4]。学校非常重视隐性课程建设,如以德字命名的建筑物、震撼人心的院士长廊、步伐整齐的早操锻炼、庄严的学校教师誓词、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滨海精神、深入实际实事求是的滨海作风、要学做事先学做人的育人理念、广大教师的爱岗敬业、青年学子的比学赶超等,这些隐性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对学生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使他们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主动追求更加充实的精神生活,最终发展成为全面和谐的实用型人才。

(二)实践教育体系

近年来,针对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学校建立了“以大学生品格养成为核心,以日常行为习惯养成为主线,以科技创新活动设计为载体,以社团文化活动为平台,以激励机制和质量监控为保障”的实践教育体系,坚持把加强实践育人作为培养学生品格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着力做好转观念、重保障、求实效三方面工作,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1.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活动

养成教育活动包括早操、读书、普训、收看新闻、卫生保持等,逐渐养成大学生良好的习惯,以及坚持完成某项工作的品质,同时也起到拓宽视野、提高素质和能力的作用。一是坚持集体早操活动,并每学期开展体育达标测试。测试不限次数,直至达标为止。二是开展读书活动。学生在校期间阅读专业之外的书籍不少于15本,要求其中至少读1本文学类、1本历史类书籍。学校开发了“网上读书考核系统”,学生可以自行预约网上考核时间,并通过在线方式进行读书活动的考核。三是坚持每晚20分钟的普通话演讲训练。普通话演讲训练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每班每天安排4名学生进行指定题目的脱稿演讲。演讲训练题目根据年级、专业的不同而设计,包括热点话题类、思想政治类、励志类、新闻类、娱乐类、求职类、科技项目类等。学校将全国普通话测试纳入毕业资格审核,要求学生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四是坚持每晚收看新闻联播。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在收看的同时记录新闻要点,既养成学生关心国际国内大事的习惯、扩大学生的视野,同时锻炼学生速记能力和书写能力。五是坚持卫生清扫活动。每人都有自己负责的卫生区域,责任明确,学校负责检查考核。这种卫生清扫活动,养成了大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强化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

2.学生科技活动

工程专业的科技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工程思维的重要载体。在各类科技活动中,注重学生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和严谨态度的养成。学校成立科技创新联合会,下设电气控制分会、电子竞赛分会、机械创新分会、建筑模型分会等,学校每年组织相关专业工科学生参加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等专业赛事。学校还针对工科专业学生每年举办一次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彩灯设计大赛、智能车比赛、结构设计大赛等专项科技活动。一系列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展,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了宝贵实践经验。

3.社团文化活动

校、院两级除了组建各类文体、科技类社团外,还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一分钱基金会”等公益性组织,定期开展公益活动。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已经拥有5000余名成员,先后举办十几次大型无偿献血活动。“一分钱基金会”连续举办十届爱心拍卖活动,共筹得义卖款15万余元,捐助困难学生近千人。学校坚持开展随手捡拾校园垃圾的“弯腰工程”、师生互致问候的“微笑工程”等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充实了学生的文化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中蕴养着青年学生的精神品格。

(三)环境育人体系

环境育人的表征是营造一种氛围,即学校中为成员所体验到的、影响成员行为的、以成员集体行为感知为基础的、相对持久的学校环境特性[5]。

1.德育环境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学校一直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成立校、院两级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院部德育工作渠道和公寓德育工作渠道相结合的德育体系;健全德育规章制度,从严治校、从严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政工队伍建设,构建全方位德育服务体系;改革思想政治课程考核办法;加强德育理论研究,设立山东省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研究基地。

师德建设是营造德育环境的重要内容。学校在教师中开展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活动,引导教师自觉履行职责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树立任课教师对学生良好品格养成教育负责的意识。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教师无论在专业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大力弘扬师德先进典型,每年评选校、院两级滨海名师、德育骨干、德育专长教师等,制定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师的师德行为。

2.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是保障学生品格养成教育正常开展并取得实效的保障,同时也是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外在表现。学校制定了《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思想品德课成绩考核办法》《学生公寓管理办法》《学生操行等级评定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以制度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以和谐的方式保证管理者履行职能。

3.文化环境

文化是制度的非正规形式,表现为组织成员所共享的价值观、观点和信念。学校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通过凝练办学理念、打造社团文化和公寓文化、优化校园物质环境、制定系列规章制度等,提炼学校的控制文化、信任文化、效能文化特性等要素,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无声的教育。如学校45座教学楼、办公楼和公寓,均以“德”字命名,如启德楼、明德楼、厚德楼、陶德楼等;学校投资100余万元修建的名人广场,伫立着59座古今中外名人雕像,每座雕像下面都刻有名人警世格言;学校建设1万余平方米的博物馆,下设自然馆、油画馆、书画馆、陶瓷馆、中国文化馆、外国文化馆、校史馆等,成为全校学生的艺术殿堂。优秀文化环境建设,使工科大学生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了综合人文素养。

第3篇:学生品德养成教育范文

一、自我教育动机的引发

引导自我教育的动机,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前提。自我教育动机,是培养学生自我参与实践,获得自我认识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民主化观念,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做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其次要发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往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自我认识,不断增强有信心,从而萌发自我教育的动机。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参与活动:①参与拟定教学目标。比如,让学生自读课文,共同确立教学目标。②参与发问。让学生自行探索,提出问题。③参与设计活动。如:自行设计辨析题,使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矛盾心理;自行设计品德行为模拟表演;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行讨论学习方法、总结经验等等。④参与辩论,从正反两方面展开争辩。⑤参与评价与自我评价活动。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以课外延伸的形式开展某些宣传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等。

二、自我悟理能力的培养

自我悟理能力指学生对品德行为观察、分析,从而正确掌握品德和品德规范要求的能力。它是自我教育的基本能力,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自我悟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一是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自行寻找品德行为,提高识别能力;二是要抓住品德行为的细微处,分析思想品质;三是要引导学生概括品德概念和品德规范要求。培养说理、评价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说理、评介,可深化学生品德认识,提高学生自我悟理能力。常用的说理方法:①正反说理法,即人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②多重说理法,即针对某一品德行为,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说理。③例证说理法,即从事例证明某一道理的说理方法。④追因说理法,即从某一品德现象引导学生寻找原因得出结论的说理方法。⑤条件说理法,既让学生说明要实现某一品德要求必须创造哪些条件。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辨明是非是深化品德认识的重要一环。教师要通过不同形式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①品德概念的辨析。让学生辨析相近的品德概念,弄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②品德行为的辨析。训练学生将品德规范要求与品德行为实践相联系起来,进行品德评价。③问题情境的辨析。即创设情境,揭示学生的心理矛盾,让学生联系思想实际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作出正确的行为抉择。

三、品德情感的自我体验

品德情感的自我体验对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常用的方法:①观察中体验。这种体验能直接激发学生的情绪,产生情感共鸣。②说理中体验。学生说理实际上是在相应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说服。③氛围中体验。情感氛围感染力强,教学中应营造情感氛围。方法有: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品德情境;教师自身品德情感外露;榜样感化和学生间相互形成正确舆论等等。④表现中体验。让学生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品德情感。⑤联想中体验。让学生从某一品德行为联想到一系列与之相近的或相反的品德的品德行为,并进行比较,从而产生正确的品德情感。⑥对照中体验。让学生将自己过去的行为与品德规范要求进行对照,从而出现满足情感或不安情感。总之,品德情感的体验是多方面的,学生只有充分地“自我体验”才能有效地实现自我教育。

四、自我控制方法的指导

第4篇:学生品德养成教育范文

1 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现存问题

1.1 基础课程教育与专业课程脱节

目前,国内产品设计专业多数设置在艺术设计学院,多个设计类专业并存。基础课程的设置往往是通用式的素描、速写和色彩,并没有针对产品设计专业的特点,去训练学生对产品内部结构的把握能力和整体塑造能力。这种万金油式的教育,使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之间衔接不到位;同时,由于总学时的限制,产品设计专业的许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被勉强塞进后两年,学生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专业基础教育[1];另外,许多院校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和实践基地的缺乏,材料与工艺、产品模型制作、模具制作工艺等课程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

1.2 设计理论与专业设计课程呈割裂状态

设计理论课的教学因学时和上课方式的限制,缺乏设计实践的训练,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设计课也因学时所限只是展现了一定的设计方案,而缺乏理论的归纳与总结。因此,学生无法把相关的艺术美学、设计理论、工程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客观地运用到设计之中[2]。

1.3 设计类课程之间存在重置现象

每一门专业设计课程均包括市场调研、设计草图、模型制作、工程制图、方案展示等环节。然而,受课时量的限制,许多设计课程无法深入开展,造成许多环节的缺失,整体学习效果不理想。另外,在教学模式上,许多专业设计课程采用独立的单元制授课方式进行,任课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计划,需要保持完整的教学体系,这使得该课程与其他课程衔接不够,造成了各专业课程之间的重置现象。

2 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策略

2.1 学习借鉴CDIO教育模式

CDIO教育模式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探索出许多丰富的成功经验。首先,明确产品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交叉、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应该打破应用艺术与纯艺术之间的壁垒,实现艺术与科技的新统一;同时,要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树立专业设计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与设计能力的设计师。其次,注重培养学生设计表达的能力,设置产品速写、设计草图、产品设计快速表现、产品设计表现技法等多种形式的手绘课程,以及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产品模型制作等三维训练课程,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第三,将设计项目带入课堂,以此来整合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设计中探讨设计方法,了解材料工艺与加工流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组建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群

产品设计专业需要依托设计学科、机械学科的教学资源,突出科技与艺术的交叉融合,突出以创新为中心、“艺”与“工”相结合,实施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并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课堂教学与项目教学并行的培养思路[3]。积极打开学科前沿窗口,打造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卓越的产品设计专业设计师的教学模式。以齐鲁工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为例,在满足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将课程按相互关联度分为造型艺术、设计基础、表达基础、工程基础、设计理论、专业设计、实践教学等多个课程群。其中,表达基础课程群主要针对学生创意思维的表现,设置了设计草图、产品设计手绘技法、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产品模型制作等课程,借以训练学生的手绘、软件和立体模型制作能力;专业设计课程群分为家居生活用品设计和交通工具设计两个方向,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组班上课。在学时安排上要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系统整合,重点提高学生的手绘表现能力、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模型制作能力、设计思维创造能力、设计交流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2.3 增设中国传统文化类设计课程

增设中国传统文化类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远离抄袭与模仿。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西方设计文化类课程拓展学生国际化的视野,同时可适当增设中国设计文化类课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民族文化情操,提升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齐鲁工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结合齐鲁文化的地域特色开设了《旅游产品设计》课程,在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中屡次获得优异成绩,也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设计方案已被有关企业或机构采用。开设特色课程形成自身办学特色。产品设计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专业办学特色尤为重要,有特色才能有生命力和竞争力。要结合地方特色优势开设相应的特色课程,这样不仅形成专业办学特色、提高专业竞争力,还可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2.4 校企双方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共建实践课程

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既要安排高校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详细了解相关产品的设计程序与方法,积累丰富的设计经验,又要聘请企业资深设计师担任兼职教师,进入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实际课题的设计训练[4]。邀请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及课程设置环节,共同设立校企双方互利的实践课程,形成“高校+企业”的联合培养方式。

3 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学生能力培养

3.1 创新能力培养

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就是指运用创造性思维开拓性地解决产品设计中的问题。欧、美、日等先进国家的产品设计教育十分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他们提倡多元化的设计形式,反对模仿和抄袭。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互动和引导式教学,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实践、交流的时间,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鉴于CDIO教育模式的成功之处,我们在上课方式上要杜绝满堂灌、照本宣科的现象,应该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消化所学的知识,让学生不仅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承与掌握,更要培养独立思考、开拓性创新的能力[5]。

3.2 交流能力培养

产品设计专业的学习,由于其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和产品设计流程的需要,交流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课堂上,在专业学习方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需要交流,走上工作岗位,设计师与设计师之间需要交流,设计师与客户之间需要交流,可以说交流无处不在。总之在设计方案形成的过程中设计师不仅需要好的创意还需要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在设计方案面对客户时,设计师还需要将设计方案完整地展现出来让客户认可并接受该方案。这种交流不仅是语言的准确表达,还需借助设计草图、产品效果图、工程制图,甚至是精细的产品立体模型。这就要求一位合格的设计师,不仅具有开拓性的创意思维能力,其手绘表达能力、計算机建模与渲染能力、立体模型制作能力都要具有相当的水平。产品设计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通过交流设计师可以扩充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从而设计出打动客户的设计作品。

3.3 实践能力培养

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充分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学以致用的能力。国外大学课程设置了大量的专业实践内容,并且大多数学校具有较好的实习基地,甚至有些课程直接到企业授课,学生成绩由企业或实习基地来评定。国内的产品设计专业,实践课程课时偏少,评价方式也不够完善,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不到位。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最大效率的满足教学需求,力所能及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结语

第5篇:学生品德养成教育范文

一、完善养成教育有着客观的现实原因

(一)在中小学养成教育中欠缺系统的、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课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在一些学校擅自取消或减少心理健康教育课,一切为数理化让路。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带来养成教育的效果不遂人愿,比如:中学生"恶作剧"、"踹门"等损坏公物等较为常见的不良行为,一般是由"搞笑"、"发泄不满或表现胆量与能力"的心理所致。这种不健康心理下是不可能形成爱护公物,关爱他人的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再如:现在的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溺爱等原因自我意识强,学习不好怪父母没给一个好脑袋,怪家长没送自己去一个好学校,怪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看不起他等等,我们不排斥有教师、家长的因素,只是学生过多的对他人责怪,而不是从自身学习态度、目标、方法、习惯等方面找原因。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必然导致对自己失去信心。

(二)养成教育的放松,缺乏一贯制实施。名人刘芳说过:习惯的养成靠坚持,坚持就有习惯,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还你一个惊喜。我们缺少惊喜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坚持。斯托达德说:"做一切事情都应尽力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相当一部分学校和教师未能将养成教育认真坚持下去有诸多因素造成:

1.现在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导致的。各级教育部门考评教师和学校的重要指标就是看考试的成绩和升学率,社会各界也只关注学校升学率和学生成绩。这样的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多课业辅导,少养成教育训练和活动,使一些学生学习成绩是在教师强压手段之下,不自觉被动中获得,一旦放松成绩直线下降。

2.漫长的养成教育之路和挫折,使一些学校教师放松坚持养成教育计划的实施。人的养成教育过程很漫长,也很难。从幼儿开始小学、中学一遍一遍反反复复说教感化、训练和活动,对于差生有时效果令人失望,如果性格修养不过硬,情绪激动之下,过激的语言和过激的教育手段会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一票的否定,这使得一些教师和学校放松养成教育。当然不能排斥教师的修养度也会对养成教育造成影响。

(三)学校养成教育欠缺从师生每个人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比如:课间休息时,教学楼内咚咚踹门声响个不停,一些教师和学生就是没听见,我们不排除专注备课和写作业的可能,也不排除习惯了这种声音以及认为是班主任的事的可能。养成教育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完善。

二、完善养成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学校全体教师的素质,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言教是养成教育的基础,身教是养成教育的关键,请教是养成教育的纽带。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会做人即养成教育。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思想素质和行为在养成教育中尤为重要。因为己不正焉能正人。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良好的品格是一颗种子,他一旦洒在学生的心里,就会绽放灿烂的花朵,对学生一生都可能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提高教师素质,从思想上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我们教育和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切不可忽视从小事做起,以身作责,身先垂范。谋求以高尚的品德引领学生,以丰富的知识提升学生智慧,以细微的行动带动和感染学生。从而在教育和示范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品德和价值,实现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国家、政府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现状。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提倡全面发展提升能力,所以,对于教师、学校考评实施全面考核制度,提升德育考评的地位和比重,真正体现德育为首,智育中心,体、美、劳等不可忽视全面发展。

第6篇:学生品德养成教育范文

近年来,重视养成教育,把养成教育与日常行为教育、思想品德、各种活动相结合。从实际出发,遵循养成教育规律,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文明行为的指导与训练,加强养成教育的目标化、系列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研究和实施,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制定实施计划

我们坚定地认为:文明礼貌是做人的关键,行为规范是道德的基础。实施养成教育,是完善人格、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养成教育,把它列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议程,组织全校教师学习、讨论,统一认识,确定教育目标,分阶段分布骤制定实施计划,确定养成教育在教学工作中的位置。组织领导方面,学校成立“养成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亲自任组长,教导负责检查,督促养成教育在道行中实施的情况,由各班主任组成精干的队伍,根据各年级的教材要求,每个人确定一个养成教育教学项目,训练时间、地点、活动计划,由领导小组检查落实,定期总结交流,学习有关养成教育教学方法,明白养成教育法规,理论依据,提高对实施养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确定在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讨论实际问题,明白自己的职责。

二、讲究方法,抓点带面,提高训练效果

1、德养并重,陶冶情操。为了更好地使养成教育渗透于品德教育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品德教育为主线,以学科教育为中心,以知识技能传授为基础,把养成教育与德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养成教育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我们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其中包含的思想性,欣赏鲜明的艺术性,使学生在欢歌笑语中感受美,在庄严肃穆的深刻中挖掘美,在催人泪下的情感中理解美,在无声的奉献中享受美。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强调的都是从小培养做人的重要性,“升国旗,唱国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倡“学雷锋,树新风”,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通过养成教育教学,使学生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到升华。

2、抓点带面,提高实效。在讲究养成教育教学技巧,大面积、大范围地进行养成教学的同时,注重开展第二课堂,突出特点,培养兴趣,内外结合,分散实施。如根据学生不同特点与爱好,开设了文明礼貌、清洁卫生、勤劳俭朴、爱护公物、见义勇为等专题活动,利用早读课、班级活动课,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以“五爱”教育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学生自发地组织了“红领巾广播”、“黑板报设计组”、“献爱心捐资箱”、“德育基地活动”、“美化绿化兴趣小组”等项目。通过养成教育在导行中的实施,在家庭、社会、学校都受到较大的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了保障。

第7篇:学生品德养成教育范文

一、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前途与发展。随着国际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加之独生子女养成失位,使得当代高校青年学生行为失位现象严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自杀、盲目恋爱、拜金主义等等,都是由于养成教育的长期缺失造成的人格缺失、理想缺失、信仰缺失。特别是目前,“9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成长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容易受到市场经济对文明与道德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加强“90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养成教育现状

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总体现象是健康的,但还是存在很多不容乐观的情况,往往陷入“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困境,大学校园内偷盗诈骗、打架斗殴、打牌赌博、上网成瘾、乱扔垃圾、破坏公物、损人利己、铺张浪费、厌学逃学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在价值观念上也存在许多误区,如用物质追求取代精神追求,用竞争取代协作,用等价交换取代奉献精神,用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等等。

(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是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养成教育工作往往只是停留在开会、布置工作等形式上,而没有真正使养成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的全过程。二是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等原因,容易引发一些心理和社会问题,这也为养成教育的实施加大了难度。三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整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方面高校内部的养成教育资源缺乏整合,各高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程育人的工作机制还有待于健全。

三、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应采取的措施及途径

作为直接为社会培养和提供人才的摇篮的高校,它向社会输出的必须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系统培养、自我完善

经常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活动,引导他们实事求是地看待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着眼于社会的发展主流,使大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道德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立、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提高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体验主人翁的自豪感。这样就能比较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崇高品质和人格的渴求;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通过学习和活动自主寻找自身道德品质的恶源,帮助他们确立有效克服自身缺点的方式和方法,让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不能事事必躬,包办代替。

(二)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注重搭建平台、实践培养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等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探讨怎样激发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浓厚兴趣,并在活动中达到引导、教育学生塑造其高尚品德的目的,这是高等学校实施养成教育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激发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可以为大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并从社会中学习提供窗口,为大学生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养成合作与团队精神提供机会和条件。要组织开展好诸如青年志愿者、社会调查、实验设计或利用假期组织大学生深入基层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养成教育课迈出校门,走向社会,让大学生真正同社会、同外界接触,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

(三)坚持多渠道教育有机结合,注重整体实施、协同推进

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德育养成环境,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有效地进行协调,形成一股合力,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作为“三位一体”的连续教育,这是现代德育发展的一种必然,也是养成教育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要通过利用网络技术手段监控入口,净化网络环境,制裁网上非法行为,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把养成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第8篇:学生品德养成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好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16-01

好习惯养成教育是关系青少年一生发展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和如何思维。

一、当前中学生心理及思想状况

目前多数中学生心理是健康乐观的,乐于帮助同学,热心参加集体活动等,这些较好的行为表现反映出中学生品德思想的大趋势是良好的。然而,在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中也存在诸如心理上、学习上、生活上的不良行为,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很多中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一定要讲排场、摆阔气,不珍惜父母的血汗钱,不够勤俭节约。经常跟身边同学攀比物质水平,做出不必要的浪费,这种心理是不利于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

2、由于各方面社会原因,致使现在的中学生很多都以自己为中心,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不懂得分享和包容,甚至会与人发生冲突,在学校或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中,很多学生缺乏应有的热情,表现得非常麻木和淡漠,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学业,不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缺乏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3、处于学习关键阶段中的中学生,因为法律方面的意识比较缺乏,自身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早恋、逃课、打架等情况时常发生,成为不得不重视的教育问题。

二、好习惯养成教育应坚持的“四项原则”

1、坚持基础性原则。好习惯养成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是为了学生一生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抓养成教育,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出发,从每一件小事出发,从日常的行为习惯开始,到关注社会,到有社会责任感逐步推进。

2、坚持整体性原则。好习惯养成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应把学生看成各具特色的、有其自身成长逻辑的活的主体,及时加以引导和鼓励.给他们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3、坚持针对性原则。养成教育要针对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及时加以纠正,我们的教育教学要取材源于学生生活,教师要教育学生抵制不良诱惑,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良好习惯。

4、坚持实效性原则。行为习惯养成重在效果,要不断总结和提高。采取多种方法落实养成教育。

三、好习惯养成“三位”一体从点滴抓起

育人,并不是说在学校一个样,回到家却是另一个样。为了让好习惯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必须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一学生一家长”三位一体的好习惯养成教育体系。

1、学校教育。

好习惯养成需要长期的、反复的坚持,让学生由原来的“不好习惯”变成“好习惯”。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要做到两点。

(1)示范作用。很多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实老师在学生眼中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学生的习惯养成,因此,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去养成良好的习惯,更要以身作则。比如,很多老师喜欢写潦草字、简体字,而很多学生在课堂中也会产生无意模仿,导致在写字过程中,不能写规范字。还有些老师穿着不得体,有些男教师喜欢把外套敞开着,学生也模仿,不拉外套的拉链,把衣服敞开着。这样类似的例子很多,但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老师必须做到。因此,老师必须养成应有的良好习惯,在学生面前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为了学生的习惯养成。

(2)督促效果。习惯的养成需要反复性、持久性,中学生的自控力相对薄弱,习惯的养成必须要在老师和家长的长期督促下养成,采用常检查、常勉励,用约束性来提升学生对坏习惯的敏感度,从而提升学生的习惯养成。除此,我们还要为学生创设养成良好习惯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比如,整个校园都非常干净、美观,个别卫生习惯不好的同学也会潜意识地提升自己卫生习惯;如果教室的自习课非常安静,爱说话干扰他人学生的同学也会自觉遵守自习课的课堂纪律。多种方法来渲染、促成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在此,老师必须做个有心人,用我们的恒心和爱心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2、家庭教育。

形成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培养互相关怀的家庭关系,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增强家庭教育的方式的科学性对中学生好习惯的养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的发展与提高,家庭氛围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应当树立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良好形象,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积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真正能够和孩子做朋友,敞开心扉,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不容忽视,至关重要。

第9篇:学生品德养成教育范文

2007年九月,沐浴着铁岭市教育年的春风,承载着清河区区委、区政府的厚爱,我们第一小学于开学前喜迁新居。崭新的校舍、全新的领导班子、几校合一的新成员,打造了一所由24个教学班构成的新的第一小学。继承原一小的光荣传统,我们将学校特色定位于养成教育,把“养成良好习惯,成就幸福人生”的校训牌匾挂在教学楼前醒目的位置。因为我们深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为此,几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实效”的育人观念,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为依托,以“养成良好习惯,成就幸福人生”为载体,强化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着力推进“养成教育特色校”建设,努力构建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育人氛围,提高了德育工作实效,促进了学生发展,收到了一定效果。

一、树立养成教育人人有责观念,构建全员育人的管理机制

1.建立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了由校长陈红任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德育处领导及值周生组成考核小组,每天对学校养成教育工作进行督促检查,考核评比,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反馈。

2.明确养成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德育是学校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标,提升学校内涵质量的重要保障。为使德育内容更加丰富,我们在工作中主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重点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确定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大意义,将其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品质。二是重点开展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待人、诚信为人、诚肯做人。三是重点开展养成教育。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清河区第一小学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完善师生值周检查制度,实行日检查、周评比、月总结,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建立一支作风正派、思想过硬、业务精良、方法先进、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每学期开学初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法律法规,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师德案例和教育反思,引领教师树立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法规意识,鼓励教师争做教书育人的楷模、教育事业的典范。

4、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突出做好学科养成教育渗透。充分利用各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教育。

二、打造艺术化育人环境,营建快乐和谐育人文化

“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教育行为之妙在赏心,学校环境建设之妙在悦目。清河区第一小学在校园结构布局上,按照人文化、生态化的构想,处处体现校园环境的艺术化。学校铁艺围墙、方砖操场、塑胶跑道、人造草坪足球场、自动化大门、现代化教学楼、学生水冲厕所等在建校时就围绕着整体设计的原则,追求和谐,融教育性与美感于一体。写在教学楼二楼阳台上的校训醒目耀眼;教学楼楼门两侧的办学目标、校风、学风等一目了然。通过校训、校风等标语造型设计透射出独特的校园感染力,体现学校的精神风貌。校园净化、绿化,通过开展“每人一棵树,我与小树共成长”的活动和关系单位的帮助,我校于07年秋开辟了桃李园,栽种了环校人中杨和垂柳,为师生营造赏心悦目的氛围,并使之与优美动听的音乐相配合,使学生在优雅的视听环境中耳濡目染,使高尚的品德和艺术修养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教学楼正厅悬挂着教育方针;楼道的两旁有提示学生遵守纪律、保护环境、轻声慢走等警示牌。走廊墙壁围绕校训“养成良好习惯 成就幸福人生”张贴了“老师的话”,让学生在亲切的感觉中感悟好习惯的重要。在各班教室外的墙壁上展示学生的书画作品,启迪学生美好心灵,促进学生健康、自主、和谐地发展。教室布置窗明几净,有班风、国旗。桌椅横竖成线,窗台有花,“班级风采”板报图文并茂。成立校园广播站,发挥广播系统的作用,让校园成为欣赏艺术的殿堂,愉悦学生心灵,提高美的感受和艺术修养。课外活动规范化,通过学生艺术节等各种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上好艺术教育活动课,通过绘画、手工、器乐、舞蹈、合唱等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

三、畅通课堂教学主渠道,拓展课程资源大世界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我们着重在课堂上下工夫,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办事要讲究效率,学习也是一样。学生学习的主要时间在课堂上,而利用好课堂40分钟就显得尤其重要。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是提高学习效率、成绩优异的必备条件。为了让整个班级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争先恐后,积极发言的良好氛围,积极做好班级干部和头20名同学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起好的带头作用。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更是拓展教学资源的主要途径,只要你细心,在现行小学教材中,到处可以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而学校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对孩子的良好品德和习惯直接起到了导航的作用。我们学校在充分利用这些教材的同时,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了校本教材《小学生礼仪规范细则》、《小学生要养成的良好习惯》、《乡韵》、《弟子规》,把它们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学校定期抽查。由于校本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贴近,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孩子们的书包里时刻装着这些书,除了在校本课上学习外,他们还利用课余或自习时间翻阅,用以对照自己的言行,规范自己的品德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