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集体经济问题范文

农村集体经济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集体经济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集体经济问题

第1篇:农村集体经济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稳定发展

前言

总理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任务,把农民是否增加收入和减轻负担,作为检验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标准。”因此,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几个问题进行总结。

1 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应当承认过去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仍然是初步的、低层次的和阶段性的。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显出来。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农产品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位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农作物不同程度地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在结构调整中,地区之间重复投入,常常一哄而上,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了过度的盲目竞争和资源浪费。四是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落后,农业的经济结构生产不合理,缺乏有特色的主产品,农产品基本都是自产自销,小农思想,很难发展农村特色,在向外拓展农产品市场存在很多阻碍,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 如何又好又快推进农村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农村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这是人民生活由温饱走向小康,市场需求向多样化、优质化发展的要求,也是解决当前农产品难卖、缺乏竞争力、农业增产不增收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

(2)发展农产品加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立足现有加工能力的改造,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增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使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有一个大发展。

(3)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要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在生态脆弱地区,要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发展林果业和畜牧水产业,改善生态环境。粮食主产区要通过结构调整发挥粮食生产的优势。

(4)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推动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

(5)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投入力度,以政策为保障,现在的农业发展是口号喊的响,但雷声大雨点小,重视力度不够。

(6)对农村发展制定优惠政策,拓展农村消费市场。要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减轻农民的压力,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政府应根据农村的发展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减轻农民的负担,这也有利于农村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入力度,改善以前投入不足的问题,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使得农村可持续发展。

3 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义

3.1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提出的客观要求。近年来,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我国长期存在的农产品短缺现象已经有了根本改变,过去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已被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状况所代替。但供求关系的变化,带来了农产品难卖、价格持续下跌、农民增收缓慢等新的矛盾。这一切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适应新的形势,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只有这样,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才能真正跨过新阶段这个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层次,当前因进入新阶段而出现的新矛盾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农业现代化才能迈开新的步伐。

3.2 有利于解决农产品需求日益增长与农业资源制约加大的矛盾。从国内外的农业发展规律看,l展高效农业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发展高效农业,坚持走高产、优质、高效并举之路,既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又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既可以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又可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高效农业是通过提高单产、节约资源提高产量和效益的,既是高产、优质农业,又是资源节约型农业。这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面临资源制约加大的矛盾。

3.3 有利于解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与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矛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发展高效农业,可以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提高附加值增效,这就从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等关键因素上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只有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问题。

3.4 有利于解决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的矛盾。我国必须大力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利于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和养殖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可以从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和经营规模、组织化程度等方面有力克服低效农业的弱点,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为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创造有利条件。

3.5 有利于解决保护生态环境与农业面源污染的矛盾。发展高效农业,把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起来,积极发展高产优质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

结束语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约束增大的条件下提出的,不是简单地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区域布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农村集体经济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经济发展;金融变革

1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变革的现状

1.1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1993年以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但在近几年,农村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国家政策环境的变化。相关政策从以工业发展为主,开始向发展农村经济转变,这样的大趋势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政策环境[1]。②生产力和生产水平提高,直接推动了我国工业的发展。由于工业生产的进步,我国的农业经济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很多工业生产的机械设备开始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直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③其他产业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也有较好的推动作用。很多农村开始发展体育旅游,开办“农家乐”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2我国农村金融变革的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增速有所下降,再加上其他原因,导致农村金融发展缓慢,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与此同时,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不断健全,对农村金融变革也有推动作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①1978—1984年。在这一阶段,我国农村的相关金融机构逐渐恢复,金融事业开始发展。②1985—1993年。该阶段为农村金融变革的发展和扩大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很多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建立有效、及时且全面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成为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③1994年至今。该阶段属于农村金融变革的完善与补充时期,这一阶段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给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更快发展[2]。

2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变革存在的问题

2.1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缺陷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4方面的问题。①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放慢。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国际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仅靠粮食增产和提高农副产品价格已经难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国企体制改革使得农村企业的优势开始减弱,城市中的下岗人员增多,降低了农村人口在城市中的就业率,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②农业劳动的比较效益低下,生产率难以得到提高。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人多地少的问题明显,据调查,我国14亿人口中有9亿农民,这也使得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927hm2,而世界平均水平已经接近2.001hm2,例如印度是我国的20倍,加拿大是我国的18倍。③农业是弱势产业,农产品的生长时间非常长,农副产品的售价却非常低,这也导致农业生产的投资回报率低,投入多、收益少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④农村经济的主体是个体农民,因而经济主体结构具有分散性,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不足影响了经济发展,农业生产部门难以与大市场联结,综合效益也难以得到提高。除此之外,受规模资金的影响以及部分农民的信用观念相对较差,银行为农业提供的贷款资金也较少,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增值。

2.2农村金融变革中的问题

农村金融变革中主要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①农村融资渠道较窄。当前农村的融资渠道仅包括农村信用社和农商银行两种,其业务内容单一也直接阻碍了农业资金的投入。政策性农业贷款较困难,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基本建设性贷款都较少。②农村金融市场分割显著,金融活动等级低。当前农村金融市场被农村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等分割,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移动支付工具等的兴起,使农民降低了对银行的依赖程度,农民周转资金的方式也开始从银行转变成了快捷支付和其他民间信用市场,农民和银行只有存取资金的关系。③金融机构的管理方式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由于农村信贷管理较为严格,有着严格的担保抵押制度,贷款程序复杂,审批的周期较长,整个贷款过程也不够透明,这就使得很多农民选择民间借贷。

3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及金融变革的策略

要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构建农村金融改革服务体系,不断优化金融机构资源配置,在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推动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

3.1转变农村金融改革服务理念

要转变农村金融改革服务理念,应做好以下3方面的工作。①改革要全面。不仅要帮助弱势群体,还要服务农业和全体农民。②方案的制定工作必须要结合“三农”的实际情况。根据“三农”结构性的变迁来构建更加全面可行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其中包括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金融的协调、农村保险、农村信用合作等,但是这并不是组织机构的简单扩张,而是立足于为农民办实事,为农业经济和金融发展服务[3]。③对农村金融服务工具进行创新。根据实际情况,改进和优化工作及服务方式,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灵活性等。

3.2优化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

要解决农业金融发展中的问题,还必须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如功能配置及人员配置等。明确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与农村“三农”环境的变化相适应,让农民了解农业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是吸引客户和服务广大农民的一种手段,并不是金融改革的最终目的。

3.3适应经济环境的改变

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改革必须要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客户地位的变化以及“三农”环境的变化等。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活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坚持工业反哺农业,提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度,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等[4]。

第3篇:农村集体经济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问题;对策

1前言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呈越来越扩大的趋势。农业经济发展所面对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亟待解决。

2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第一,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跟不上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目前以塘堰、水库、沟渠等为主体的基本水利设施大都年代久远,无法承担起农业生产中抵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二,农业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农业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交通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重要的一环,但总体还比较落后,主要体现为运力不够、质量不高、道路宽度不够,结构单一,甚至有的地方还未通车,没有形成交通网络。水、电、通信设施比较落后,自来水网络不健全,生活用水质量低,电力设施不能承载大规模的工程建设,通信网络不发达,满足不了农业信息需求。2.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体制落后。当前农村农业生产力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耕作工具原始简单,大多时候还是靠天吃饭,土地还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主要从事种植业,品种单一,质量低。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农业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经济体制落后。农村农产品市场规模不大,运营不规范。农业市场不管是从规模、场地、监管还是农产品流通、产品质量来说,都处于初级阶段。农业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刚刚起步且发展缓慢,承担不起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支持;乡镇企业虽有数量,但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低,只能进行初级农产品加工、销售,无法形成现代一体化农产品市场;农业产业化、市场组织化程度低,虽然形式多样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所发展,但规模普遍不大,覆盖面小,管理不健全,无法产生规模效应;农村资源开发力度不够,资源利用率低,资源闲置、浪费严重,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2.3农业科技水平低、推广应用能力不足。农业科研的总体水平低,科技成果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处于低级阶段,农业科技力量不足、投入少、资源配置不合理。虽然建立有多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但与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规律相违背,人力财力集中在远离农村的省市级机构,而最需要支持的农村基层机构却力量薄弱、人才短缺,基本上乡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力量不足或没有,村级机构甚至是空白。政府对农业推广经费的投入也严重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应用效益低。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政府属性没有改变,在技术推广中注重科研特性,而不是以应用到农户田头为己任,农业科研脱离生产实际,使得农业科研成果质量不高、成效不足。城市化的发展,大批有文化、高素质的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老弱妇幼,农业人口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难。2.4农业政策不完善。土地政策不完善,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影响土地使用效率,导致农产品价格低迷,土地附加值偏低,土地转包困难大,出现新的耕地抛荒现象。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流转障碍多。短期式承包造成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降低土地质量。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粮食流通市场未完全开放,粮食品种顺价销售困难,粮补不到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滞后。2.5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村的部分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教育投入不足,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缺失,农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险还处于试点阶段、没有惠及广大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力度低。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3.1着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一,大兴农田基本水利设施建设,农业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完善并举,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加强农村河塘清淤整治,田间渠系配套。鼓励农业节水技术,建立节水奖励和补贴机制。第二,加强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农村路网建设,增加国家财政投资,对乡村进行硬化,路面拓宽,进行道路“乡乡通”“村村通”建设,打造乡村交通网络。加强农村自来水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与生活用水质量。加强农村电网改造,促进农村工程开发。完善农村通信网络,促进农业信息化。3.2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引进先进生产、管理、加工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改变落后的农耕模式,形成现代农业。第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改变纯种植业的单一农业结构,打造农、林、牧、副、渔多种产业并存一体化立体农业。在结构调整上推优淘劣,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水平。第三,规范化建设。加大管理与培植力度,健全管理制度,固定场所,扩大规模,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培植农村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促进农村市场繁荣。第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扩大乡镇企业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促进生产产品多样化,扩展乡镇企业产品销售市场。引入资本投入,加大技术升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高管理能力,改变农产品初级加工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供、产、销产业化的机制。第五,加大农村资源开发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加强生态保护,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3.3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创造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良好条件。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明确各级农业职能管理部门的职责,将农业发展效益作为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主要考核标准,优化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引进优秀人才充实到县以下一线工业科技机构中,使农业科技人才真正面向一线。加大对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投入,尤其是加大对农业科研推广的公共财政投资力度。加快农业科技的转化与应用力度,依靠技术进步,推广节水型农业灌溉技术,建设节水灌溉工程;推广农业科学测土配方施肥施药技术;针对农作物病虫害问题,积极开展农作物抗病虫害治理研究和种子选育。开展农业科技教育与技术培训,组织农业技术专家深入乡村、田间地头,普及农业科技知识。3.4完善农业政策。第一,完善农村土地政策,依法界定农民土地承包权,加强农村土地的产权保护。建立“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以家庭承包制度为基础加快土地承包权流转。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管理和服务,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健全农地流转机制,加强市场引导,规范市场运作,加快法制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健全土地供求机制,促进土地流转。第二,放开粮食收购市场,深化粮食流通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将商业性经营与政策性经营剥离,实现国企与其他粮食企业的同台竞争。加快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粮食市场的一体化。全面放开粮食经营,敞开收购、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保护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利益措施并举,加大农民种粮的给予直补力度,提高粮食风险基金用于直补种粮农民的比重。3.5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坚持贴近农村实际,按照城乡一体思路,兼顾地区差异,以保障基本民生为着重点,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着力解决因资金匮乏而产生的拖欠农村教师工资、办学经费不足、危房改造、基础教育负债问题。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的程度。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改革农村卫生筹资体制,增强公共财政对村级卫生室的支持,让农村村卫生室承担起广大农民卫生预防保健任务。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其他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经济发达地区,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

作者:彭华 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密大兴.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政策研究,2008(3).

[2]许绍良.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及对策建议[J].河北企业,2008(12).

第4篇:农村集体经济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 金融 体系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有必要对原有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行改革、重构。当然,重构的目的并不是彻底的废除原有的农村金融体系,那样是不客观的,而是要在原有的农村金融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因此,我觉得,现阶段建立以政策性金融组织为基础、合作性金融组织为主导、商业性金融组织为发展方向的互有分工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应坚持“五农原则”—务农、支农、助农、促农和富农的原则。

一、重新界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范围

让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挥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点,加大资金投入,在目前农村金融的问题上首要的的就是“三农”问题,政府的决策意义重大。根据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单一化,很难发挥出它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方面进行改正,重新界定它的业务方向,要在保证国家收购农产品资金的同时积极开展加大对农业水利,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重点企业项目的扶持,大力扶持贫困地区使其尽快脱贫等业务。

二、中国农业银行应该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服务力度

对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的地区实施的策略要不一样,在发达地区,中国农业银行要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来满足农户的需要,充分发挥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强大拉动力。在不发达地区农业银行要更新观念、树立商业化的经营理念、立足实际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深化营销方式改革、提高经济管理质量。

三、合作金融应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的主要形式

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但不宜“一眼看到底”。我觉得,根据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应该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具体设想如下:

     1.在经济条件较为发达,基础条件好的东部沿海地区,可以将农村合作信用社进行适应当地的改革,可以根据公司法,改组成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村合作银行,以这样的方式来满足不同人群得需求,从而来弥补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退出后的空缺。

     2.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规定来加强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监管,只有这样才能使合作的性质真正的回归到农村,真正的走进农户,这样的金融才是农民需要的金融。通过逐步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使农村信用合作社办成农村、农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地方金融机构,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的增加农民的收入,更好的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断改革。

四、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监管体系

1.中国人民银行的基层支行要与银监会的基层机构形成有效的、快捷的协调机制,相互之间要做到彼此信息的互通和广泛的业务合作。同时,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也开始向农村进行渗透,农村的金融市场已经不再局限在信贷市场,要加强与除信贷的其它金融业务监管部门的合作,进行联合监管是非常有必要的。

2.银监会基层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监管也应增强。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内部的文化氛围,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权威的内部控制机构,通过农商行产权制度的改革着力构建一个现代化的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开展起部门或者岗位的互查机制,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自查与稽查制度。扩充现有的中国银行业协会农村金融工作委员会,将其改变成一个专门的自律性的组织,从而来为广大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各地也可以根据地域的不同和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范围的不同,在当地政府和监管机构的指导下建立起一个民间的监管组织,通过资料的收集和共享,协助政府和监管机构进行多种措施的监管。

五、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必须实现多样化

1.实现结构的多样化

     (1)在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形式农村金融组织的同时,需要形成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与传统大型银行,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合作共同生存的模式,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2)通过国家信用的退出、建立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打破信用社地域和业务限制等来建立竞争性的银行业市场结构以增加信贷供给总量;通过深化商业银行改革,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建立良好公司治理来加强利润的激励和约束力,提高以高风险获取高收益的积极性,增强对风险较大的农村信贷市场提供信贷的能力

(3)通过确立稳定与效率并重的银行监管目标,减少监管对银行竞争的限制和对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的副作用,增强对信贷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通过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来扩大信贷市场的规模和深度

2.实现服务的多样化

要形成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包括保险、证券、担保机构在内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将这些金融机构的网点深入农村,以满足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在存款、贷款、汇款和保险等方面的金融服务;其次,要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为农村金融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不断提高创造良好条件。

随着城市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不断升级,农村的金融环境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会向农村转移。金融机构的管理是灵魂,要建立起完善科学管理机制,建立起一个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只有这样,各个机构才能协调发展,才能主动为新农村的建设,农村体制的改革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的变革仍在不断深化之中,全国各地新的农村金融的体制变革、机构变化、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但最重要的是国家的政策还要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创造,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然要靠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大胆探索。

参考文献:

第5篇:农村集体经济问题范文

 

长期以来,农村的发展是我国持续关注的的重大问题,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增加农民的收入,大批的农村人口放弃农业生产,纷纷进城务工就业。而后流动人口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以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

 

1 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求学存在困难,受教育障碍重重

 

进城农民工由于非当地城镇户口,其子女在入学受教育方面存在许多困难,以北京为例,“农民工子女要上公立学校要交 2000到5000元的赞助费,二是每人每学期交600元左右的借读费”。农民工属于社会低收入群体,夫妻两人的每月收入有不同的用途,大多数农民工根本没有能力去支付这笔昂贵的赞助费和借读费。于是,大多数农民工的孩子无法进入城市的公立中小学上学,即使有幸进入公办学校就读,他们也受到来自同学和老师方方面面的歧视。现在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完整地复制了中国城乡之间不平等的关系,也损害了基础教育的义务性、公平性、完整性的原则。

 

1.2受教育质量不高,学习缺乏保障

 

虽然存在许多农民工子弟学校,但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管理,开设什么课程,使用什么书本都由学校自定,没有按照国家大纲科学、有序的教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师资力量不足则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最为突出的问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先天不足,使其吸引不到优秀的教师,这样一来,教育仅停留在识字、扫盲和托管的层次上

 

1.3办学私立化,学习环境差

 

农民工子弟学校一般是私人办学,往往财力不足,资金投入不够,却要追求利益最大化,拼命的压低办学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硬件设施差成为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普遍问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硬件设置达不到现代化的办学要求,和城市公办学校的条件相去甚远,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学习环境得不到有效保证。

 

1.4失学率高,适龄入学缺乏保障

 

据一项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共同立项、财政部和联合国基金会资助的调查显示,在调查的7800多名儿童中,3到6周岁流动儿童入托比例为60.7%,低于城市儿童入托率,6周岁儿童中有46.9% 没有接受入学教育,超龄现象比较严重,有近20%的9岁孩子还只上小学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占相应年龄流动儿童的31%和10%。

 

2 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公民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国民的、以平等为核心、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教育。对于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究其原因,本文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2.1户籍二元制的门槛限制

 

户籍的二元制是造成城乡教育二元化的基本原因,而城市户籍是享受城市良好教育设施及高水平教育的主要依据。人们由于出身的区域不同,导致了身份上的天然差异,这使得农村和城市人口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方面享有社会赋予的不同权利。户籍制度中僵硬的、不适合时展的部分成了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源头之一。

 

2.2教育体制失衡

 

我国大部分农村采取“ 三级办学,两级管理” 的分级管理模式,这种教育财政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学经费不落实,使得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处于无人管理的真空状态。其次,教育资源不足。农民工子女数量激增给当地教育部门带来很大的接收压力。

 

2.3受教育成本高

 

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免学费,但是学校乱收费现象仍旧很严重,被迫交费购买课外书的现象很普遍。学校变向收取各种费用,如补课费、工本费等。高昂的学费使许多农民工子女不得不离开校园。

 

2.4社会的偏见与排斥

 

1、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歧视和偏见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形成了城市居民的“一等公民”的心态意识。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不同程度的歧视或不公平对待。

 

2、城市政府对农民工及其子女采取排斥态度

 

一些地方主管部门往往采取排斥和封闭的办法,把农民工看作是影响城市管理秩序和社会治安的不安定因素,实行防范式、管制式管理,要求农民工身份证、外出务工证、暂住证、健康证、所在工厂工作证“五证齐全”。管制有余,服务不足,给进城农民工带来种种社会歧视、经济损失和人身自由权利的侵害。

 

2.5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农民工经济收入低,自身稳定性差,家庭教育意识不强,不利于子女上学。大部分农民工的文化水平程度普遍不高,在对自身子女的相关教育上也显得有心无力。农民工四处打工,孩子缺乏最基本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

 

3 结论

 

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这个群体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并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的综合性问题。形成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因素很多,但其根本原因是户籍制度的阻碍及现行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它划分了公民的身份,这种客观等级的长期发展形成了人的等级观念,并逐渐标签化为群体特征。最终导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能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6篇:农村集体经济问题范文

1、农村经济统计、会计力量薄弱。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然而长期以来,统计人员严重不足,导致农村经济统计、会计力量薄弱。在大量的统计数据面前,统计人员往往疲于应付,虚假编报的现象常有发生,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2、经费严重不足。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性质单一,这也决定了其经费主要通过财政拨款维持。然而每年的财政预算经费往往严重不足,一方面经费无法开展专项培训业务,统计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经费无法满足实际调查走访的需要,统计数据的准确也不能有效保证。

3、统计指标、口径不一致。一方面表现为农村统计机构的不健全,渠道不流畅,往往同一个统计指标中却口径不一致;另一方面表现重复统计、遗漏统计,“数出多门”而各不相同。

4、行政干预现象多。当前,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的行政干预现象普遍存在。受利益驱使和思想作风不端正,为了骗取政绩和业绩,而主观的改数、凑数、虚报、瞒报,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并损害到了党的公信力。

二、加强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应对策略

1、各级部门应加强对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是农村社会管理与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经济预测、经济决策、经济监督的重要工具,这就要求各级部门领导应加强对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把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当成一件大事来抓。

一方面,各级部门应当加大对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支持力度,通过制定详细的统计工作计划,从政策、方法、资源等多个层面予以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支持;另一方面,还应将其纳入到日常工作事项当中,并给予一定的政治性支持,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弱势地位,以促进统计工作能更好的开展与实施。

2、加大经费投入,改善软硬件基础条件。应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并不断改善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软硬件基础条件,从而为农村统计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方面,政府财政预算应考虑设置专门的经费项目,用于支持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这些经费应综合考虑到统计人员的走访调查业务、技术培训需、基础设施维护等多个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在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当为农村经济统计工作配备专业的计算机设备,并连接互联网络,以此建立农村经济统计的数据平台,统计人员通过计算机对各项数据信息进行存储、分析、传输、整理与归纳,并形成相关的报表与台账,为政府部门的经济决策提供更加详实、准确的统计数据。

3、加强农村经济统计的执法工作。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是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根本要求。如果因行政干预而导致数字失实,不仅会影响农村经济的正确决策,而且还败坏社会风气,损害到党的威信。为此,必须加强农村经济统计过程中的执法工作。

首先,应组织各级部门干部与统计人员学习《统计法》,通过宣传教育,以提高各级人员在统计工作中的法律意识,并利用法律的权威来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为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要求各部门领导既应当做好对统计人员的监督与领导工作,又应当尊重统计人员的职权,支持统计人员应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对于故意弄虚作假,虚报瞒报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第三,为了有效避免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改数、凑数、虚报、瞒报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各级部门领导还应当不要硬压指标,不要轻易要数,以避免下级为迎合上级部门而报假数,说假话。

4、改进统计方法,明确统计口径。在当前农村经济的统计工作中,由于其工作复杂,内容繁琐,如不确定准确统一的统计指标和统计口径,很容易导致重复统计或者遗漏统计,而影响到最终统计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为此,必须在农村统计工作中,建立完善、准确的统计指标,并对统计方法以及统计口径进行准确的说明与界定,以最大程度的保证统计结果的准确性。

第7篇:农村集体经济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职业教育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意识淡薄,领导责任心不强

乡村干部普遍存在着“重税费、轻管理”的片面认识,一方面对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行政村一级没有必要搞预决算,只要自己不贪污,财务公开,只要钱用在集体事业上,怎么用都没关系;另一方面村级财务预决算执行严肃性不够,虽有预决算,但流于形式,执行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偏离原预决算轨道。有的村干部往往为追求政绩,或者村与村之间开展公益事业设施攀比,不顾财力盲目“办好事,办实事”,造成债台高筑,影响日常工作。

(二)农村职业教育滞后,财务基础工作不规范

目前部分村的财会人员实际上都是由村干部指定,用的都是自己的亲信。由于年轻人不愿意在村里干,又找不到合适人选,会计人员年龄老化,学历偏低。致使一些业务生疏的财会人员无证上岗。还有一些村,在挑选财会人员时,不是从工作考虑,而是完全凭个人好恶,凭感情办事。一些素质低下,根本不具备会计条件的人,被选拔到会计岗位上来。由于把关不严,农村职业教育又脱节,造成财务基础工作不规范。如记账方法不规范、会计科目设置不规范、不按规范核算支取现金、收款票据不规范、错账更正方法不规范、账务处理不规范、会计档案管理不严等。

(三)“三资”管理混乱,集体资产流失严重

随着各类服务实体的出现和产业领域的拓展,使村级集体资产的承包合同关系日趋复杂多样,而由于承包、发包主体不够明确,合同内容和方式不够规范,致使合同难以履行,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在形式上有所规范,但实际操作中依然漏洞较多,导致集体资产流失严重。其原因有管理不善造成资产流失、体制转换造成资产流失、平调造成资产流失、应收款增多导致资金沉淀、多头开户造成存款短缺等。

(四)财务队伍不稳定,财务管理不健全

当前,农村财会人员大都是村“两委”指定的,没有经过正式的业务培训,有的业务上只能做到“记记账、打打算盘”,还不能完全适应新会计法的要求,不能及时发现村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不能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有不少村在会计人员的使用上“一朝天子一朝臣”,会计跟着村干部走,更换比较频繁,村财务工作专业性和连续性差,出现了“断头账”和“年年培训村会计、年年有新会计要培训”的现象。绝大多数农村财会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学习和业务培训,业务素质普遍偏低,很难成为规范农村财会业务的有生力量。

(五)内部控制薄弱,财务监督不到位

工作侧重于事后监督,对事前、事中缺乏有效的手段进行监督,忽视了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督与监控。现金管理中,白条抵库现象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现金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有的村部分财产早已卖掉或报废,但账面没作任何处理,有的村有账无物,账实严重不符,村财产物资管理手续不全。重要票据管理不严,收支失衡,支大于收,非生产性开支过大,挥霍公款现象严重。经济合同不规范,存在有合同不按合同办事现象等。

(六)财务公开不完善,财务信息透明度差

有关部门对深化农村财务公开工作不可谓不重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出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形式和监督等多方面作了严格规范,应该说卓有成效。但是在个别地方由于思想认识欠到位,仍然暴露出不少问题。1.乡镇记账的审核问题。乡镇农经站是最后也是最有效的一道审核关口,但由于农经人员不熟悉村务、业务素质较弱、原则性和责任性欠强等原因,存在着重记账轻监管,只审凭证,不审开支合理与否等现象,使违反财务制度的票据凭证得以入账。2.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对电脑打印账目校核不细,产生失误,引起群众误解。3.在公开的内容方面存在着欠细欠具体的问题,对于基本建设等重大支出项目没有专项公布;无关紧要的公开,实质性内容公开不细。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责任心

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重点和核心是财务公开,农村财务与农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是广大农民群众最为关注的一项工作。因此,各级领导应予重视,各级财政应予支持。乡村干部要端正思想,摆正关系,搞好财务管理。要把加强财务管理放在密切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保障村民合法利益的高度来认识,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着力解决制度不健全、民主理财观念不强的问题。

(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

加大对农村会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力度,建立一支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农村财会人员队伍, 为村集体财务监督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各级村合作经济组织主管部门要针对目前存在的有代表性、普遍性的问题,采取上岗培训、在岗培训、专业培训等各种形式,分对象、分层次举办新会计制度的短期培训班,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在岗人员分期分批轮训一次。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介,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举办培训班,知识竞赛,制作黑板报、张贴画、宣传标语等形式,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实行“三资”委托代管,保护集体资产安全

成立“三资”委托服务机构,签订委托协议,规范程序、账户设置、票据管理和招投标管理等服务,按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对各村集体资金、资产等财务信息进行统一审核、统一核算、统一编制会计报表和财务公开表、统一归档管理,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实行电算化管理和监控等,通过“三资”代管的一系列措施保护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完全完整。

第8篇:农村集体经济问题范文

一、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中,需要突出解决法规不配套、管理队伍不健全和管理职责不明确等诸多问题,切实提高经济管理的结构化和市场化需求,具体的讲,农村经济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管理法规不配套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类型比较单一,而农村涵盖范围比较广,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着任务多和责任重的难题,过去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大多集中于农村土地出租、承包、经营和转让的管理;农村灌溉用地、工业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监督管理等。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法律法规大多还集中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内容,缺乏针对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村经济管理的法律法规,缺乏针对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有效管理,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飞跃发展。

(二)农村经济管理队伍不健全

我国农村目前还处在经济欠发达区域中,经济比较落后,生活环境比较差,对于优秀的人才缺乏吸引力,使得当前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很不健全,管理人员的梯队建设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很多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都是从别的部门抽调而来,他们缺乏对于当地农村经济的清晰认识,不能掌握有效的经济管理手段,不能实现经济管理向经济发展的有效转化。我们农村经济管理的主管部门和上一级部门对于经济管理缺乏有效认识,对于经济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缺乏系统完善的长远规划,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很少参加专业的培训体系,造成知识水平、意识形态都和农村经济管理存在差距,不能保证农村经济管理的结构化和市场化需求。

(三)农村经济管理职责不明确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应该更加趋向于市场辅导、监督执行和综合管理的方向发展,农村经济主管部门应该承担起行政指导、法律宣导、市场监督和配套管理等各项职责。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还是事业编制,他们接受的是政府赋予的政策职能和执法职能,这就造成了农村经济管理往往成为了政府政策的宣传工具,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时显得力不从心,而其宣导的很多政府政策不能落实到位,农民享受不到政府带来的农业各项补贴,又感受不到农村经济管理部门所开展的市场帮扶,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怨声载道,农村经济管理陷入两难的境地。

二、农村经济管理采取的对策

在充分认清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上,我们应该认真加强法律法规制定,打造专业的经济管理队伍,提高经济管理的产业化改造,才能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执法水平

在农村经济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中,应该认真遵循国家依法治国的发展战略,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加快制定符合农村经济管理的法律法规。首先,应该加强制定农村经济管理责任制度,明确农村经济管理主管部门和上级部门的岗位划分和执行责任制。依照当地农经管的分工,切实履行好经济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其次,建立完善的工作规章制度。完善对于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监督、农村集体经济的审核等工作规章制度,做到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需要,使得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能做到有法可依。

(二)加强农经管理队伍建设,促进农经管理事业有序发展

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必须充分了解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掌握一定专业的经济管理经验,保证农村经济管理队伍要合理定岗定编。而在新的经济形态下,农村经济管理队伍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各项专业综合素质水平。农村经济管理的主管部门和上一级主管部门需要认清农村经济管理的新形式,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保证每个岗位都能专人专管,每个岗位都能具有专业的岗位操作技能和政策水平。农村经济管理部门需要加强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建设,保证农村经济管理队伍能够迎合市场变化和农村经济管理来做出调整,打造出专业的农村经济管理团队。

(三)加快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收入

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是进行管理农村、服务农村的政府工作,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需要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迎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需要,对传统的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做出调整,推动和加强农村灌溉用地的承包、经营、出租和转让等市场行为。在此过程中,农村经济管理部门需要细化岗位职责,加强经济资金的引入,也做好农村土地用地的各项法律法规约束。此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收入,鼓励农民对农产品的加工和提炼,促进农村旅游等绿色产品的蓬勃发展,提高对于新型农村经济形态的扶持和培养,提高各岗位的有效运转。

第9篇:农村集体经济问题范文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发展 问题 对策建议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我国社会秩序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世界环境的变化使我国农业发展逐渐走向国际化,但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加。另外,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使得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着诸多问题和压力,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更应该大力加强对农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视程度。因此,研究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适当的解决措施,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农业经济体制不断改革,还专门成立了农业经济发展中心。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农业经济发展是指一种由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农业经济向具有一定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农业生产持续增长

2011年我国农作物总种植面积达到16228万公顷,比2010年增加161万多公顷;粮食产量57121万吨,比2010年增加2473万吨;人均粮食产量为424.97公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130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农产品出口总额为607.5亿美元,增长23.0%,进口总额为948.7亿美元,增长30.8%。无论是从生产还是贸易方面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以粗放式为主,主要是因为我国劳动生产率低,资本和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低,农业生产一直依靠传统方式,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经济发展落后,发展方式单一。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农业经济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这主要归功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产品市场的改善和国家政策体制的完善。在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资本始终是促进发展的主导力量。

3、农业结构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农业经济逐步由自给自足向商品经济转变,经济形式也不再单一化,农业结构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畜牧业和渔业发展迅速,种植业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园艺作物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农产品出口中水、海产品出口比重最大。

4、农业科研与教育力度加大

近几年,我国实施了一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例如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同时,加大了“211”、“985”工程院校对农业相关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从科研和教育两方面,提高农业经济技术含量,加快培养专业人才。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

1、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低

我国科技发展不如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产品生产率不高,科技含量低。我国科研项目大多以政府为主导,对市场变化的了解程度不够,农民的经济水平有限,农业技术推广难。能够真正发展起来的龙头企业较少、规模较小,不能成为带动其他企业发展的榜样。我国的科研和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大中型企业,投资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费用较低,剩余劳动力分散不均,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业技术人才匮乏,不能满足我国农业生产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民自身素质低,劳动力数量减少

我国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农业经济生产率不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剩余人口多为女性,且老幼居多,他们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生产管理水平不高,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村劳动力有向城镇转移的迹象,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

3、国家制度约束及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已经从多个方面改进了农业经济的相关制度,但是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仍然需要不断地完善农业经济制度。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占据重要地位,或多或少地损害着农民利益,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改进,这也导致了农业生产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政府对工业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而对农业的投入差强人意。我国政府未能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投入机制,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对农业的资金支持问题严重。

4、外资对农业投入不足以改善农业经济的发展

外商投资大多以农产品加工项目为主,对农业基本投入很少,回报率也不高。在农业技术研发等高风险、高附加值的项目上,外资的投入就更少了。另外,农业对外资的利用不合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5、自然资源及环境破坏严重,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低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数量有限,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越来越少。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耕地资源的流失以及水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导致农作物的生产率逐渐降低。滥砍乱伐导致森林面积减少、土地沙化严重、水土流失面积扩大,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威胁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碳排放现象表示不满,同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在环境保护方面。重金属严重超标、废弃物堆积使得我国农产品贸易受技术壁垒限制,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导致农产品损失严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受阻。

三、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技术含量,加大农业科研创新力度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投入,从整体上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含量,尤其要带动落后地区的技术进步。从基本的生产工具,到水利灌溉,再到信息化宣传一整套流程都需要高新技术支持。进一步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农业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研中心,政府可以给予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扶持,逐渐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环境,加强农业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力度。从根本上来说,要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农作物品种的培育、低碳农业的发展和防污治污技术的研发,提高农作物的卫生与安全水平。把农业科研投入作为资金支持的首要任务,提高科技投入中农业科技投入的比重,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鼓励农科教院校和企业参与农业技术的推广活动。从方方面面实现科学技术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作物大规模经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气候条件地区间存在差异,各地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营主体应努力改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向集约型农业发展,把农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科技进步上,在此基础上推进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通过农业集约化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过程中,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落后地区农业资源的特色,实行“特色型”项目,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先进设备的技术改造项目,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提高原材料工业产品和废弃原料的利用率,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尽快形成农业经济的新增长点。同时,要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特色优势,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的压力。

3、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民。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总体人民的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自身素质并没有多大改变,这跟他们的生活条件低、教育水平落后有关。加大培育适合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民,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强农业内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能够从长远角度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和劳动力过剩的压力。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是重中之重。增加对农民工的专业培训,可以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大力发展其他产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不断提高农业自身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下基层,给农村带去新鲜血液和先进的技术,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发展进步。政府应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

4、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改善投资环境

要培育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以工业化劳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经济结构优化。应始终坚持以规模求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要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高新技术将产业链不断拉长,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将我国农业品牌打入国际市场,使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大力扶持农业经济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发展成为大型集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

5、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节能节水,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资源回收再利用,形成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农业经济,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国家实施立法和行政措施,可以加速我国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土地和资源利用率,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突破贸易壁垒,增加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四、结语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的环境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不同。我国应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和发展绿色农业,不断探索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策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鹏飞、刘冬蕾: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建议[J].经济导刊,2011(7).

[2] 刘玲俏:农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30).

[3] 刘丽伟:我国发展创意农业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1(7).

[4] 苗春瑞: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及策略[J].经济发展,2012(8).

[5] 姜岩:中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之研究[J].大众文艺,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