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职业的素养范文

旅游职业的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职业的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职业的素养

第1篇:旅游职业的素养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旅游人才;职业素质;培养措施

Abstract:Students majored in tourism should be provided with the following qualities: a good professional morality and mentality, excellent service consciousness and vocational skills, civilized appearance and manners. The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include that the students should be trained with service consciousness focused on a professional morality; with vocational skills orientated to markets; and with psychological diathesis centered in the guidance of professional career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 talents of tourism; professional character; training strategy

高职高专的定位目标是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但部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办学条件达不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1],建一个旅行社、餐厅、宾馆作为学生实习基地,少则几十万,多则上千万;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主动权掌握在企业手里,要么与学校合作不积极,要么只根据自身需要来安排学生实习,只给学生安排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比如发放宣传单、迎宾等,达不到实习目的。这一现象促使我们开始重新思考旅游人才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定位。

对于旅游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来说,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都是必不可少的。探讨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模式的文献较多,在目前的旅游人才开发与培养中,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素质的倾向较为突出。不少旅游专业院校培训基本上都是围绕岗位需要,传授相关知识,培养相关技能。而实际上,由于旅游行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在某种意义上说,热情的工作态度、能让客人“转怒为喜”的沟通能力、超强的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人际关系技巧、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情绪控制等职业素质比单纯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更重要。因此,在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开发的必然趋势。

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具体内容

职业素质是胜任某一职业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心理、职业形象等。职业素质是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石,是立足职场的根本。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是指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体现出的主动服务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素养,娴熟的职业技能,良好的仪容仪态,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质的服务意识

旅游行业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高低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和品德往往被视为旅游企业或城市形象的缩影。因此,旅游从业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优质的服务意识、无私奉献的精神品德、热情负责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的工作精神,最终养成良好的旅游职业行为和习惯。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顾客消费意识的提高和对高附加值的追求,旅游行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服务质量的竞争了。注重旅游服务质量,是旅游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首先在于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也就是建立一种独具个性的服务文化,服务意识和服务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服务文化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始终没有地位,我国是一个缺乏服务意识的国家,而当今西方国民收入的60%甚至更高比例是来自服务业,服务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排名全球酒店300强之首的万豪酒店创始人马里奥特的名言:“生活就是服务,我们时时刻刻都生活在为别人服务和被别人服务的环境当中”。中国酒店的总经理大多不会站在大堂内为客人拉门、提行李,在他们看来,管理是“分内事”,而服务是“分外事”,但在外资酒店,这些场景非常普遍,甚至还有去客房为客人端茶送饭的总经理,对他们而言,服务是酒店生存的根本,只要是有利于酒店的事,总经理为什么不能做?而总经理身体力行,给员工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更有利于酒店服务文化的培养。旅游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服务性行业,服务对象来自世界各地,这就要求从业人员除了要有较高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有服务意识。

2. 娴熟的职业技能

一名旅游从业人员如果只有良好的服务愿望,而没有娴熟的职业技能,优质服务就是一句空话。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包括酒店、旅行社、海陆空交通运输、游览、娱乐等行业,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而每个行业中又有各种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工种,服务技能自然也各不相同。每个从业人员必须掌握娴熟的服务技能,还应懂得一些与旅游有关的卫生和救护常识等等,才能更好地为游客服务。

3. 良好的心理素质

旅游从业人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随时准备承受游客的埋怨和打击。今年四月某导游与地陪发生争执后情绪失控,连伤20余名游客的恶性事件,应该引起我们对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培训的重视。旅游从业人员遭遇游客误会和呵斥的机会较多,心理压力也相对较大,这就要求旅游工作者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心理状态,要学会释放心理压力,不仅能控制自我情绪不受外界环境影响,还能换位思考,化解矛盾,让游客“转怒为喜”,真正做到为游客提供超值服务。旅游从业人员还要具备处理意外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心理应变能力,在旅游接待中,一旦遇到意外事故,除及时汇报外,旅游从业人员要做到沉着冷静,以积极的态度,客观分析情况,准确做出判断,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4. 良好的文化素养

旅游业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这就要求旅游服务人员要有较好的文化素养,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个性特征也各不相同,如果旅游从业人员知识贫乏,就很难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5.良好的仪容仪态

旅游服务人员的仪容仪态直接影响着客人对服务的感受。旅游从业人员整洁的仪表能使顾客心情舒畅。旅游服务人员要做到表情自然,面带微笑,态度和蔼,服装整洁,以优雅的站姿,端庄的坐姿,轻盈的行姿 ,礼貌的服务用语,得体的肢体语言展现旅游服务员良好的职业形象。

二、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策略

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的发展,高职院校各项工作都应以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为核心。很多发达国家都把处理人际关系、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对未来职业的适应力等列为课程的核心内容[2],而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还停留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层面,一方面是部分学校或老师缺乏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意识,另一方面是职业技能的转变是有形的,而职业素质的提高是无形的,所以职业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的应用上要比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困难得多。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围绕为旅游企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定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为基础,把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工作热情、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心理素质、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教育的内容融进课程和教学计划中,真正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培养融为一体,培养出企业欢迎、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高职人才。

1.以职业道德为重点,培养学生的优质服务意识

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首要方面,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培养敬业精神,增强服务意识,倡导奉献精神,提倡诚实守信。而树立优质的服务意识是旅游工作者的从业前提,也是旅游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素质。假如旅游从业人员没有服务意识,就很难给顾客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因此,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以职业道德为重点,培养学生的优质服务意识,开设培养学生责任感、价值观、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的课程,帮助学生尽早树立服务理念,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的培养应注重营造德育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外德育基地建设。学院应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开展导游、餐饮、客房服务技能比武活动和校园旅游文化节,把知识传授与道德熏陶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质,促使学生追求自身完善,培养学生不服输的精神和不断进取的意识;其次,还应关心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在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发掘潜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倡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第三,应加强高职学生实习、实训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用旅游企业的规章制度、职业道德规范学生的行为,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受企业欢迎、思想政治素质好的旅游行业高技能专门人才,教会学生如何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

2.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3],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

首先,职业技能的培养应充分发挥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的作用,通过校内模拟、社会实践、岗位见习、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学生的职业应变能力;其次,高职院校还应围绕为旅游企业培养高技能业务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定位,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实现实训与就业一体化,重点开发与企业核心岗位需求直接对接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模块,在对岗位能力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改革课程内容,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开发以导游技能为主、计调技能、外联技能为辅的3个能力模块,真正做到工学交替,订单培养。

3.以就业、创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部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在当前的人才竞争中暂时处于弱势地位,动手能力不如中专生,理论知识不如普通专科生,其承担的就业压力与内心矛盾冲突日益突出,心理问题不容忽视。而旅游行业服务的最高目标就是要让顾客满意,这就需要旅游从业人员有良好的心态,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委屈,始终能以大局为重,给客人提供优质的服务。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把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交往技巧、挫折承受等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内容融入学生择业、创业、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类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使学生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为将来更好地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重点,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他们在成长、学习、生活、求职、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咨询和辅导。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实习实训、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工作;其次,是把心理素质培养同学生就业指导、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让职业生涯规划、心理素质培养渗透到职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职业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例如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48门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中,就业和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类就占了7门,涉及公共关系、交际技巧、企业创业指导、职业心理辅导等;青岛旅游外事学院经常组织实习生返校对大一新生进行业务知识和工作情况介绍,帮助新生树立职业目标并对旅游行业有更直观的了解,还邀请旅游专家、公司老总到校开设就业指导讲座,这些活动在系统、全面地为学生提供择业、创业和就业指导的同时,增强了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心理素质培养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内容,它需要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自体验才能获得。它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心理学名词和定义,而在于受教育后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的提高。因此,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应向学生日常生活渗透,而不是仅仅流于课程化。 迪斯尼员工培训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如“未来职业生涯”课会告诉员工,迪斯尼乐园中有些什么新的机会,以及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赢得机会;“应征课程”会培训员工如何应对主考官面试;还有“如何转职”、“对着星星许愿”、“我们一路走来”等增强员工就业信心的职业规划培训课程。

[参考文献]

[1] 魏文芳.高职教育发展与质量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对策[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报, 2007,(1):191.

第2篇:旅游职业的素养范文

旅游职业素质是以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为基础,以旅游组织人员的的职业道德体系为标准的道德指标的衡量。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为其工作的旅游组织人员和旅游管理人员,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其专业为第一首要因素,专业知识的高低决定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的高低。在为客户服务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旅游公司品牌树立的关键。对于接待外国游客而言,良好的职业素质也是树立我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关键。

二、制约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职业素质的因素

(一)知识教学体系不合理

旅游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拥有广泛的旅游专业知识体系,对旅游文化如数家珍,对各地的旅游景点了如指掌,在具体教学中将自身知识完整的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建立自身的知识体系。而现今的中职学校中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缺乏完整的教育体系,忽略学生的整体教育和全面教育。导致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对旅游知识与文化知识产生厌倦心理,对课堂知识产生厌学现象,使其自身知识体系难以建立。

(二)缺少相应的教师资源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导致对旅游工作人员的需求量逐步增加。对旅游业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越来越重要,在多数中职学校中对于由于新兴的旅游业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中对其专业的师资力量配置薄弱。另一方面大量的教师对于新兴的旅游业缺乏完整的知识体系,对知识也缺乏相应的实践力度,对旅游景点的描绘缺乏完整重现的能力,导致学生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景点不相符,进一步加剧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其职业素质的难度。

(三)学生自身素质较低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年龄较低,在入学门槛的制定上,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较低,使其很难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大学对于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高,入学门槛高,使大学生在四年的知识理论教学中建立自身的知识体系,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考察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了其旅游职业素质的形成。中职学校学生的普遍心智较小,面对枯燥的理论知识缺乏相应的耐心学习,在对旅游景点的实践落实不强,导致其在今后的日常工作中职业素质难以形成。

三、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一)加强校企联合力度

中职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对于中职旅游类专业的教学,也应该充分体现今后就业的性质。在制定教育计划的同时充分考量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市场的就业趋势,以促进学生的就业为目的,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制定教学计划后,通过稳定教师力量,加强教师的主页技能培训,增强教师的教学水平。中职学校还要与诸多旅游企业建立“校企联合”制度,通过将优秀学生在旅游企业的实习工作,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弥补知识与实践脱机的现象,在逐渐的实习过程中学习企业工作人员对于旅游管理的经验,从经验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使学校与企业形成良好的人才输送模式,从而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

(二)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在中职学校的旅游管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学习小组进行知识的学习,利用“小组学习”模式,将课堂上的学生进行分组,积极促进小组学生之间对于曾经旅游景点的介绍,以及对于旅游进行的心得,从而使整个小组的整体旅游知识得到进一步增长。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选出小组的组长,组长收集小组对于旅游景点的信息与心得,并由组长进行发言和总结,各组组长发言过后,教师将组长发言内容中重复的部分进行提取,着重讨论重复部门,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讨论其旅游景点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在学生们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在必要的时间,提出相应的问题。在课堂最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小组中提到的景点进行推荐,由组长进行推荐理由的收集,学生们通过对景点历史及其景点相关资料的查询,增长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三)培养职业道德

第3篇:旅游职业的素养范文

1.教学中贯穿对旅游景点和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导游词的人文内涵

景点讲解导游词既要包含景点的历史背景、重要特色,又要求有一定的外延和人文支撑,这样的导游词才能丰富而有神韵。我们感到,平时的教学中贯穿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对学生深刻理解该旅游景点具有重要意义。如“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从旅游资源来分析,讲旅游资源时,可能有的老师会忽略对自然旅游资源人文素养的挖掘,事实上,没有绝对的自然旅游资源,所谓的自然旅游资源都是人文化了的自然旅游资源。或者从区域旅游来分析,同样可以挖掘人文素养熏陶学生。

2.教学中贯穿对导游工作的敬业之情———热爱导游工作

宋朝朱熹说,“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精益求精。敬业精神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这些要求我们在平时的专业教育中贯穿给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要求,即,你是一名导游,你热爱导游工作,你积极探索生动幽默的讲解方法,你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协作精神,能够较快进入旅游服务者的角色中,更快更好地胜任旅游服务接待工作。团队合作也是我们平时专业教育中应当注重的。引导学生具有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旅游活动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方面,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各相关行业的密切配合和精诚合作,因此旅游从业人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平时的教学,应当贯穿导游职业道德的内容,“管教管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具有敬业精神、协作精神的导游,在合作中汲取团队的力量,这个力量是广大的,可以无形中督促学生在导游工作中精益求精,激发其创作优美导游词的兴趣,同时能全身心其投入学习和工作,当然,也会在学习和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3.教学中贯穿对生活的礼让和尊重之情———礼仪礼貌教育

礼仪教育是形成学生良好风度与气质的重要举措。旅游业越发展,人类现代交往越频繁,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礼仪要求就越高。礼仪是一个人风度与气质的综合体现。旅游业是“窗口”行业,其从业人员的风度与气质很重要。一个具有良好修养和高雅气质的人,其优秀的内在素质会通过仪态、举止展示出来,他的气质与风度也会别具风采。另外,在现代社会的旅游服务行业,优质服务的标准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客人的需求。在客人的各种需求中,求尊重的需求始终处于第一位,而礼仪的“退让以敬人”,恰恰满足了客人的这种需求。我们对旅游专业学生的平时教育中,贯穿对生活的积极人格,对人对事的宽襟,对待老师长者的尊重礼貌,对待压力的心理释放,对待失败和失意的健康调节。而这些,也许在课堂知识中涉及不到,但是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外和生活中积极引导我们的学生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做一个对自我负责,对他人尊重,对事情宽容的人。这些人格教育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进而就慢慢体现在学生的综合修养中,使得学生对人对事规范有礼,落落大方。

二、注重旅游专业学生的个人表现力

1.自信是最强大的武器

法国的居里夫人曾说过:“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大作家萧伯纳讲:“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爱默生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拥有自信,就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充分展现,并能化成非常强大的“气场”,深深感染着身边的人。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导游员,需要有充分的自信,这种自信的力量是无穷的,影响是深厚的,会产生一个磁场吸引着所有的游客。我们的平时教育,不得不深深感到,给学生多一点的鼓励多一点的肯定,对于他们的自信心树立多么重要。在我们的平时专业教育中,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专业技能操作,都应该注意到时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请给我们的孩子多一点鼓励!”这不断提醒我们每一位旅游教育工作者,不管知识和技能掌握如何,若我们的学生都能够落落大方地流畅地表现出他的水平,就是成功。自信还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广大的空间,多学多练,就会多进步。

2.帮助学生发展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与才艺

随着文化旅游、快乐休闲之旅的兴起,游客对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更加重视,对快乐休闲之旅的服务要求愈来愈高,因此,对导游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导游员的才艺技能被提上日程。我们的学生都是各有所长的,拥有着他们这个年龄的活力和智慧,还有着他们这个年龄的热情和爱好。其实我们的学生拥有着非常丰富的个人才艺,从歌曲到舞蹈,从杂技到武术,从古代剑法到现代爵士,从歌曲改编到少数民族特技,相当的绚丽多彩。而这些也是旅游企业比较看重的一点,他们希望的导游员能歌善舞,能调动旅游团队气氛,能和游客友好而愉快地相处,能给游客提供专业的旅游服务。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专业课、选修课、民族遗产,多培养;表演课,慢慢渗入,现场智慧多一点,热情真诚多一点,鼓励我们的学生解放天性,解放自我。我们应该构筑一个平台,让学生的本来个性得以发挥,比如开设多方位多角度的选修课;在专业课程中开辟一些艺术课,能在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充分展示学生的天赋,让他们更加自信、活泼、热爱生活和积极乐观;多举办一些技能比赛和艺术节,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可以尽情地发挥他们的各式才艺,既丰富校园生活,又锻炼了才艺技能。

三、总结

第4篇:旅游职业的素养范文

在一些一线、二线城市,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接触的信息比较多,思想开放,而且这些区域的中职院校在学校规划、实训室的建设到师资的配备方面相对来说更专业、更规范,继而吸引更好的人才。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的地理位置各方面条件的允许使得教师可以不间断的到企业去实践,得到锻炼,接触到本行业最新的信息,使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更好地为以后的教育工作服务,使他们在教学当中可以联系到鲜活的案例,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课堂更生动、更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而学生在学习期间也可以定期的到这些企业去实习,体会实践所带来的乐趣和新鲜感,在实习的期间发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弥补,学生的专业知识更扎实,更全面,实践能力更具专业性,更规范化,更标准化,从而觉得学习并不感到枯燥,兴趣盘然,又为自己以后踏人社会做好铺型。所以这些区域的中职院校招生的时候,在宣传自己的学校,有过硬的硬件和软件可以得到大众的认可,有本可宣,那么家长以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习。

现在还有很多的人对中职院校的发展状况的了解不够全面,存在一些(扁见这也是有原因的,比如一些经济稍微落后的地方,家长都是农民出生,文化水平有限,而这些区域的中职院校在学校规划,特别是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师资配备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在招生的时候难以拿出中职院校本i亥具备的实质性的软硬件来宣传,使得招生困难,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和信赖。有些中职院校招到的学生不是贫困的家庭,就是受升学成绩所限而不得不选择中职院校。

二、职业素质对于旅游管理学生的重要性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是服务业中的龙头产业。来自各地的旅游者从旅游从业人员的一举一动就能感受到当地的旅游文化所以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代表这一个地区的形象,代表这一个行业的形象,甚至代表这一个国家的形象。

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各方面要求相比其他专业要高一些,比如普通话要达标,身高和体重要成一定的比例,要协调。特别是在五官形体和仪表仪态方面要求更严格一些,如对口单招旅游管理专业综合面试评分表中是这样要求的:五官端正,身材匀称;皮肤干净,无明显疤痕;无明显疮、疹、痘;无”0”型腿、驼背、鸡胸、踏肩等缺陷,可见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这仅仅是最基本的要求,那么旅游管理学生的职业素养还包括高尚的职业道德、娴熟的职业技能、灵活的应变能力、高超的人际交往能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稳定的心理状态等都属于旅游职业素质的范畴。

旅游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服务性行业,从业人员的内在和外在都可以直接为客人所感知,:,职业素养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是一个人从事行业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品质旅游企业在选择旅游从业人员的时候,会从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状态等去考察,是否符合本行业本企业对人才要求的规定在为客人服务的过程中能让客人感受到舒心的服务,真诚的笑容和娴熟的职业技能,这才是旅游行业所需要的人才。

三、中职校旅游管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具体措施

(—)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环境的好坏是基础,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才不怕风吹雨打。同样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不容置疑,是相当重要的。把环境整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不仅是硬件设施建设和校园环境的美化,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通过优化育人环境陶冶师生思想情操,培养良好的精神风貌,营造学校育人的良好人文环境与治安环境在加大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造的同时,加大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品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力度。

(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

爱因斯坦在纪念美国教育周年时说:如果一个人忘掉他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留下的就是教育,:,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应该是对学生心态、习惯、品德修养、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要想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性的职业素养,才能言传身教。

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履行好这句话,经常充电,做一名紧随知识潮流,走在知识前端的的“时尚教师”。中职院校应每年定期安排教师到旅游行业进行顶岗实习,接触行业的新观念,了解行业的新动态,为自己注人新的专业知识血液,同时在实践期间注重培养自己更具专业性的形象和思想。

(三)加强校企合作

第5篇:旅游职业的素养范文

一、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研究的背景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是适应于所有专业群的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习惯、职业情感等。

根据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本文提出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概念。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是学生胜任不同旅游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它在不同旅游专业中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具体包括以诚信服务为核心的职业态度、以微笑服务为核心的职业形象、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的职业心理、以现代旅游企业需求为核心的职业能力等要素。

对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对旅游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校企深度合作的实现、学生高质量地就业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比较深远的意义。

二、国外对于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的研究现状

从国外的研究现状看,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亚洲国家,近年来随着经济、技术飞速发展以及本土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对职业教育的研究都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主要的研究观点有:韩国的职业教育界认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应该包括专业能力和基础能力两个层面,并且强调基础能力教育应始于中小学教育,使这些能力深植于一个人的习惯之中,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这种基础能力主要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系统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合作能力、使用计算机能力等。美国职教界自20世纪90年代形成新的职业能力观,认为职业能力不再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而被视为多种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新职业能力观着眼于技术手段、生产模式的变动性和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性,要求具有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以增强适应性和应变性,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其知识体系的设计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中不要求有针对性很强的教材,而是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锻炼自学能力和对职业的综合认知能力。

针对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and)教授创建素质体系冰山模型,形象地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两部分,即显性素质和隐形素质。戴维认为,“冰山以上部分”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

三、国内对于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的研究现状

本文以“高职旅游、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为关键词检索了相关博士、硕士毕业论文及期刊论文数据库近5年发表的论文,相关的成果很多。当前,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的研究尚无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主要有:周晓梅(2006)从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出发,明确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结合旅游企业需求,创新高职旅游专业“店校联合,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韩颖(2009)从旅游企业用人需求入手,具体分析了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构成,导出了高职院校旅游类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并从职业素质培养的质量保障入手,分析了进行职业素质评价的必要性和目前在此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思路,以实例的形式对构建的步骤、方法进行了说明。

近几年来,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研究成果在期刊论文方面成果颇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一类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归纳起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与构成

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界定。庞文渌(2007)指出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盖晓芬(2009)运用“冰山理论”分析,将职业素质分为显形素质和隐形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动机、价值观等作为隐形素质,像潜在水面之下的冰山,深层次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更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在某项事业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谭满益,王磊等(2008)提出职业素质由拓展要素(团队协作与沟通、学习、创新能力),保障要素(人际交往、身心健康、思想道德),支撑要素(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三大类要素构成。韩颖(2009)从不同角度对职业素质进行了分类,根据职业素质获得渠道的不同,职业素质包括了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从构成要素的不同类别,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专业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从构成要素识别的难易程度,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分为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

李晓梅(2007)明确提出了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应该包括“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体现出的主动服务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素质,娴熟的职业技能,良好的仪容仪态,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此种提法,从有形和无形两方面对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进行了概括,突出了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隐性要素,较好地体现了旅游职业特点,但从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角度讲,还存在缺陷,还不能满足实际从业要求。

(二)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针对目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索生安(2012)指出了问题存在的方面:对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职业素质教育缺乏职业特色、职业素质教育实现手段单一。文章特别强调,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除了职业道德、通用的职业能力外,还包括旅游行业职业能力。由于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素质教育更强调服务意识、礼仪礼貌、沟通技巧及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余平(2011)指出旅游专业学生在职业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旅游职业认识不到位,缺少职业意识和职业热情;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意志薄弱;缺少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不强;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还比较欠缺等。

(三)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

针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结合旅游市场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职业素质培养与教育的对策。索生安(2012)提出职业素质的培养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专业教学实践中,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形象等内容除了依托“两课”、就业指导、旅游礼仪等理论课程接受外,加强实践教学,可划分为团队意识培养实训、旅游礼仪实训、口才与沟通实训等模块实施。庞文渌(2007)具体阐述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的策略。朱海岳(2012)针对当前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产学合作教育的薄弱和难点问题,探索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工学并行养成模式”,提出并阐述了该模式的内涵、基本构成和实施对策。盖晓芬(2009)提出通过加强各类课程的建设、成立素质训练中心、强化校园文化感染等平台的构建,着重通过品德优化提升职业道德、专业深化提升职业知识、能力强化提升职业技能、仪表美化提升职业形象、文化熏陶提升职业精神,从而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完善和提升。

(四)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的研究

韩颖(2009)在评价内容的具体设计上:形成了基于行业和岗位需求的学生职业素质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实施方案,将旅游行业和岗位从业的具体要求作为素质评价的考核要素和依据,体现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实现了行业需要与学校教育过程的全方位融合。在评价环节设计上:以旅游职业素质的养成过程为线设计环环相扣的评价环节,形成贯穿整个学生在校过程的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以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从业者的具体要求作为评价环节中的评价指标,突出了评价体系的职业特点和实用特点。

(五)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针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还是研究的薄弱环节,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对策、途径的理论探讨方面。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对学生开展切实的职业养成教育,落到实践的落脚点。例如,中央财经大学制定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实施方案》(试行),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推动学生成长成才。在这个实施方案中,该学校制定了详尽的体系实施细则,主要涵盖了课程体系和集中强化训练内容,这部分内容又具体到细节,例如,每个年级的养成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授课形式都是不同的。一年级侧重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二年级侧重在人际交往与沟通协作能力,三年级侧重在团队建设能力。并且,各学院成立相应培训组织机构,全面负责本学院职业素质培养的各项工作。

四、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研究的简评及展望

通过多种形式的深入调研发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基本素质的研究很多,但针对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研究,国内外却很少,再具体到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养成教育更是少儿又少。现有研究中,大多定位在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分析,现状研究及职业素质教育培养途径等理论探索,具体落实到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却不多。

第6篇:旅游职业的素养范文

大学生导游职业认知形成的调查研究对大学生自身和导游行业都有重要意义。国家旅游局今年10月8日,全国旅行社直接从业341312人,同比增长0.39%,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43393人[1],可见在导游行业大学生参与到这个行业的增长率很低。本论文以社会职业认知理论和SCCT 模型来辅助研究分析大学生导游职业认知的形成,解剖出其中的个人背景因素、职业兴趣因素、职业选择因素和工作绩效因素来分析和研究。对研究大学生导游职业认知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了解,设计对策,以期实现引导大学生导游就业方向,从而达到扩充高素质导游队伍的目的。

1、研究意义和方法

1.1研究意义

大学生导游职业认知形成的调查研究对大学生自身和导游行业都有重要意义。对于大学生来说,能够让学校调整针对性教育,更好的引导大学生在导游行业的就业,增加大学生在导游行业的就业率;同时,对导游行业而言,根据调查作出一定调整,吸引大学生就业,增加行业高素质从业人员,从而更好发展,创造更多旅游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

1.2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参考文献资料法。

1.3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根据论文选题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整理经验和资料,写文献综述;然后设计调查问卷,并做问卷调查,访谈等,收集整理调查数据资料;最后根据对调查的资料,得出结果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期望和改善。

2、研究综述

2.1社会认知职业理论

大学生职业认知即大学生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学习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对于某一个职业的价值、内容的看法和态度[2]。而大学生导游职业认知也就是大学生在自身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对导游职业的价值、内容的看法和态度。

21世纪以前,班杜拉 ( Bandura) 的一般社会认知理论(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是这一研究趋势的起源之一,这一理论强调在人的职业认知行为过程中,各种因素均参与了这一作用的过程[3]。近年来我国有很多学者通过对社会职业认知理论的研究来进行大学生的职业认知形成研究,其中包括宋一兵通过借鉴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社会认知职业理论”( 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SCCT) ,以在校大学生这一导游职业特殊的从业群体为研究对象,以相关调查数据为基础,创建SCCT 模型以研究[4]。

2.2导游职业认知形成的影响因素

导游职业认知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个人背景因素、职业兴趣因素、职业选择因素和工作绩效因素,宋一兵的SCCT 模型,其利用了班杜拉的三因素的互为因果模型,强调在职业发展中起作用的三种个人变量―――自我效能、结果预期、个人目标之间的相互影响,提供了三个子模式[5]。为了研究大学生导游职业认知形的职业选择因素和职业兴趣因素,这里借鉴宋一兵的SCCT模型,建立了以下模型:职业兴趣模式、职业选择模式。

3、大学生导游职业认知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3.1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的重点就是要将调查内容操作化为可观察的测量指标。本次问卷包括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大学生职业认知形成的个人背景因素的设计。因为在大学生就读期间,父亲、母亲、主要亲戚与高中同学等对其就读专业以及未来从事的职业有较高的期待,将深刻影响其职业认知,其中也包括被访者的性别、年龄、学习生活经历等;第二部分是对大学生职业认知形成的职业兴趣因素的设计;第三部分是对大学生职业认知形成的职业选择因素的设计,大学生选择从事导游职业的因素可能有专业对口、工资薪酬高、受过相关培训等;第四部分是对大学生职业认知形成的工作绩效因素的设计,大学生在导游工作实践中,自我得到提升,抑或是升职机会多等等因素。

3.2影响因素分析

3.2.1个人背景因素

通过对大学生入学前专业选择的调查,41%的大学生是因为学校调剂,33%的大学生是爱好旅游而填报了旅游专业, 11%的大学生是因为父母的要求而填报,剩下的是因为和朋友一起报考或者其他原因。说明本身就有很多人不是热爱这个行业,同时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爱好旅游并不是将来从事旅游。随着学习的深入,对旅游行业的了解,学生才懂得旅游行业工作需要面对的是很多突发事件、复杂的局面,去接触社会的各个阶层。同时,因为这个行业工作的复杂性、重复性、突发性并且辛苦,所以学生门对这个行业的好感度不高。又因为服务行业的性质且入行门槛低,导致有学生认为从事这个行业社会地位低,不愿将来从事该行业。

3.2.2职业兴趣因素

职业兴趣的因素相对复杂,社会评价、教育环境、家庭影响等都有可能成为职业兴趣产生的原因,然后通过实践得到的效能评价影响最后的结果--职业认知的形成。

在实际调查中, 65.1%的大学生认为社会评价、教育环境、家庭等影响了自身对导游职业的价值、内容的看法和态度。例如题8: 大众对导游职业存在误解,新闻媒体对导游的报道常常是负面的,比如“坑害消费者”、“拿高额回扣”、“以次充好”,这一问题得到了67%的大学生认可;题9中:46%的人认同,“大众对导游职业的误解影响着其对导游职业的认知”;还有题13:50%的人认同,“从业过程中,他人(游客和其他)的评价对自身的职业兴趣有较大影响”;题10: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导游职业也与“高收入、高自由度、增长见识”等相联系,这一问题得到了13%的大学生非常认同的回答,还有31.7%与20%的大学生是认同和一般认同,这充分说明了,社会评价对大学生导游职业认知的影响。在题11的调查中,问到了受调查大学生是否因为有过导游培训教育的经历而对从事导游产生兴趣,53%的大学生选择了答案“是”;通过题12的调查发现:40%的受访者是因“家庭因素而对从事导游产生兴趣”。由此可见,职业兴趣因素对大学生导游职业认知的影响。

3.2.3职业选择因素

职业选择模式是大学生在进入导游职业前的一个初步目标作用下,通过导游实践达到预期的目标,获得相应的绩效成绩,作用于最后导游职业认知的形成。又因为一般做出目标和实践的选择时都是在非理想状态之下,所以背景因素与环境因素也同时发生作用。

根据选择模式得出三个流动性阶段结果: 一是大学生在进入导游实践之前的选择或目标设定,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受到先前背景因素即自身的文化素养、培训教育、性别等因素影响。一些在校大学生由于旅游专业的关系,他们通过学校的课程教学,比其他人更先接触和学习到一些导游基础知识,得到过老师的导游培训等。二是大学生在采取导游实践行动过程也一直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共同作用于导游职业认知的形成,这其中就有前背景因素和当前背景因素的影响,例如性别、年龄、文化素养等。最后,通过导游实践获得了相应的职业效能即职业实现情况又与后来的职业再选择构成一个反馈回路,影响大学生新的职业选择行为。

以上分析也在实际调查中被证实,例如题14:超过60%的大学生认为职业选择因素影响了他们对导游职业的价值、内容的看法和态度。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例如题15、16:46.7%的大学生打算选择从事导游的原因主要有工资薪酬高、专业对口,同时希望在这个行业大干一番并有所发展,这就是他们入职实践前的选择和目标;与此同时受到先前背景因素即文化素养、培训教育、性别角色社会化等因素影响,例如题1、2:是对文化素养和性别调查,有大专的、也有本科的,也有男有女,总的来说还是女性相对较多。题17:是培训教育因素的调查,31.6%的在校大学生因为专业原因,在参与导游实践前有过相关的培训教育,也有部分大学生是有过旅行社相关工作经历;例如题18-20:在调查导游实践对大学生自身择业的影响时,51.1%的大学生表示影响大,但是只有45.2%的大学生达到了自己在这个行业的预期目标。于是调查了大学生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导致他们不愿从事导游行业的原因,主要是社会负面评价、机制不健全、工资不稳定、奔波不固定,也有少数人为其他原因,这也就是反映了大学生在实践之后,职业效能即职业实现情况又与后来的职业再选择构成一个反馈回路,影响新的职业选择行为的现象。

3.2.4工作绩效因素

根据职业选择相互影响因素的图表分析,知道也是多种因素作用于工作绩效因素,这一因素的前背景因素和当前背景因素则由个人能力、自我效能、自我效能认知与绩效目标得相互作用,从而绩效结果最终作用于职业认知的形成。

在调查工作绩效因素对大学生的导游职业的价值、内容的看法和态度时,15.1%的大学生表示非常认同工作绩效因素影响了他们对导游职业的价值、内容的看法和态度,35%的大学生是认同工作绩效因素影响了他们对导游职业的价值、内容的看法和态度。

题22-23:调查结果表示53.2%大学生觉得他们导游职业经历中,付出与收获成正比, 20%的大学生认为导游的薪资高,大多数都觉得是一般。通过访问了解到,导游的工作比较辛苦,有大学生夸张的形容了导游职业是“起得比鸡早,干得比牛累,吃的比猪差,睡的比狗晚”,从而让大学生觉得导游的薪资只是一般高。同时,题24-25: 60%的大学生认为导游职业的社会地位低和很低,还是在他们认为导游人员对旅游业的贡献大的情况下,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大学生对导游职业的价值、内容的看法和态度是消极的。于是题26做了关于大学生对导游实践的旅行社满意度的调查,41 %的大学生选择了对旅行社工作不满意, 但是调查在处理与应对时,只有38.7 % 的大学生表明了较为积极的应对态度( 自我总结或与旅行社沟通),更多的46.2% 的大学生采取了较为消极的处理方式( 不理睬、换旅行社等) ,更甚至有15.1% 的大学生选择了完全逃避,放弃导游工作。这也就是导致了大学生对导游职业的价值、内容的看法和态度消极的原因。

4、大学生导游职业认知改善建议

4.1大学生应当加强自身的能力培养

不管是大专还是本科的同学,虽然进入导游职业的起点不同,但是后天自我的努力更重要,要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尽职尽责的为游客服务,积极协调旅游团队与游览过程中各个旅游接待部门的关系,认真照顾每位游客的安全以及饮食起居,还有较高的随机应变能力,能够灵活协调处理突发事件。大学生相比其他人的优点就是学习能力更强,要充分利用这一优点,要做学习的海绵,主动去吸收“水”,而不是等“水”自己钻进“海绵”。同时要学会理性的看待和判断事情,不要盲目跟从,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梦想。

4.2学校应当营造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导游职业认知的环境

学校要认识到教育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导游职业认知形成有驱动作用,要引导和培养好学生对这些环境因素的感知。要重视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增强学生对环境因素的正面感知、降低或消除负面感知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产生良好的旅游职业形象预期与能力拓展预期。因此在执行专业培养方案、指导良好的专业学习风气形成的过程中,教师是可以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专业课教师更可以通过正面引导学生了解旅游行业发展的前景以及评价旅游行业的地位,使学生的职业认知朝良性化方向发展。例如举行“导游之星”、“最美的导游”等活动,丰富大学生对导游职业的的认识,引导大学生的导游职业认知形成积极方向发展。

4.3政府要完善导游保障机制和对旅行社的监管机制

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提高旅行社的进入门槛,比如:提高旅行社进入的资金要求、规模要求等。另外,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制度控制旅行社的低价团,价格战导致了导游的收入变少,导游工作积极性也会相应减弱,从而使游客不能更好的接受导游的服务,降低了游客的游览质量,政府应该鼓励旅行社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与同行进行竞争。

政府应建立强有力的导游保障机制,导游的生存需求和尊重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加强导游工作的积极性。劳动、人事部要给导游有导游等级、职称的认可,防止人才的流失,让导游也能成为终身的职业 [6]。 在完善的导游保障机制和旅行社的监管机制下,导游的生存生活得到政府强有力的保护,那么对导游职业感兴趣,甚至热爱的人会越来越多,也带动大学生对导游职业的价值、内容的看法和态度向积极方向发展。

5、研究结果与展望

综合上述内容研究表明,大学生通过导游实践对自身的导游职业认知有很大影响,当然不止这一个原因,还有许多其他因素,所以干预与改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导游职业具有实践操作性很强的特点;从职业选择的来看,导游实践给大学生提供了更早的进入和了解导游行业的机会,这类大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选择与效能评价存在相同结果,他们的实践经历,学习环境和文化背景也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门户网站. 国家旅游局关于2014年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情况的公报.旅发〔2015〕219号[EB/OL]http:///zwgk/tzggnew/gztz/201510/t20151008_748708.shtml.2015-10-08

[2]柯林,完善导游员职业培训的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3] George B. Cunningham,Alison J. Doherty,Melanie J. Gregg. Using 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 to Understand Head Coaching Intentions among Assistant Coaches of Women’s Teams[J]. Sex Roles . 2007 (5)

第7篇:旅游职业的素养范文

摘 要:在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重要的增长点,特别现代的人们崇尚旅游休闲活动,热衷于旅游文化,使旅游业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中等职业学校重在为旅游业培养实用性、专业性人才。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要培养高质量的旅游人才,就需要做到所培养的人才与旅游市场具有很高的契合度。这就需要从旅游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来。本论文针对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成为了热门专业。要提高专业培养能力,就要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让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既符合旅游职业的需求,也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更好地发展。根据目前的旅游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就需要中等职业学校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旅游人才质量,对中国旅游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

(一)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素质有基本的要求,即要求所引进的人才要具有良好的品质、健康的体制、在工作中有任劳任怨的精神。由于刚刚进入到职业领域的学生工作经验优先,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限,因此,需要人才要谦虚、待人接物都要有礼貌。旅游人才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字叙述能力。

(二)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主要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素养。

学生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扎实,能够运用专业扎实进行技术操作。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主要的就业方向是餐饮、酒店、客房、导游等。这些职业都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才能够在职业领域中获得发展。

学生具备职业素养,不仅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知识理解力,还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职业应变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且职业道德素养良好。企业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评价是重要的人才质量衡量标准。目前的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评价已经不再局限于学历,而更多的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选择人才,这就需要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够被企业所欢迎。面对目前学生职业素质差这一事实,中等职业学校就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面对目前学生职业素质差的问题,就需要针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制定出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教学方案。围绕着培养目标对教学结构进一步完善,保持教育体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以确保培养出公安质量的旅游专业人才。

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人才的培养方案

(一)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采用实训课教学模式

中国正处于旅游文化大发展时期,旅游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旅游人才不按照职业道德规范开展工作,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社会。旅游业具有本土性特点,往往以、民族元素吸引游客,因此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对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以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同时,能够向游客传输正能量。旅游是体现中国文化软实力中一项重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就要摒除原有的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从地方文化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的文化获取能力,使学生能够挖掘地方文化,并根据职业需要对所获得的文化进行整合。职业学校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学生的知识需求出发制定课程教学方案,以扩宽学生的视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实训教学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实训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操作能力,将旅游行业中一些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相符合的工作实例引入到实训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布设情境,有助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进入到职业岗位中后,专业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二)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将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构建起来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基的目的在于为旅游业培养复合型旅游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在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融入到职业领域的及空间。期间,学生必然会面临各种问题亟待解决,这就需要旅游人才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能够很好地应对各种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与旅游业合作办学,将校外实训基地构建起来,学生在实训基地学习,旅游专家为指导教师,要求所有的学生都需要遵守企业的各项规范,按照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完善自己。旅游企业也可以参与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使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比如,中等职业学校可以聘请旅游要求的专家到传播旅游景区文化,让学生参与旅游开发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旅游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在旅游人才培养上,更为注重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人才培养,以使学生进入到专业岗位中就能够胜任工作。现代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采用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充分结合,使学生能够对专业知识灵活运用,由此而提高职业技术能力。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从学生职业的角度出发,不仅要做到教育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质量相符合,还要提高血神的创新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黎国玉.贵州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教育,2014(36):154-155.

[2]张颖.基于“校企生”三方互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05):30-32.

第8篇:旅游职业的素养范文

摘要:出于提升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技能锻炼以及毕业之后在人才市场就业的实际需要,旅游管理的职业教育模式必须要以用人单位技能要求作为目标来安排。所以,我们需要构建起一个具有开放的、引入外部教学资源的、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从理论环节一直到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都要全面的开展改革与健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教学

一、当前我们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难以适应今后的市场竞争。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短时间之内根本无法看见任何的成效,而我们现有的教学模式的弊病较多,特别是许多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后,其对待工作的态度不端正,对于工作的应变能力以及适应能力均明显不足,假若在事业上遭受了些许不如意就会让自己感到强烈的挫折感,甚至于失去自信。实际上,具备有一定素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其首先就需要培养自己所具有职业道德以及心理素质。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一个旅游企业是否能够顺利的发展壮大决定于这个企业的员工是否具有责任意识,对于工作是否认真负责,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2)师资力量的结构存有明显的缺陷,教学水平难以提升。依照有关的统计资料,在现今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中那些具有行业从业经历的教职人员仅占一成。许多的教师并没有经过本系统的专业培训,而且不少教师原先所学的专业也不是旅游,实际的情况是教师自己边教边学。目前我们国家发展旅游业的时间较短,理论的沉淀极为有限,高等职业院校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教学理念都是陈旧不堪,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胜任实际的工作需要,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目标相距甚远。(3)学生基本操作与训练的时间严重不足。旅游管理专业并不是一个理论的学科,是需要学生亲自去实践感受,对于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就必不可少,而且在时间上要得到有效的保障。可是因为我们国家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非常紧张,难以满足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要求,只能是停留在书本上,也就是纸上谈兵而已,学生的实际能力无法得到应有的锻炼,对于学生今后在工作中的长远发展也极为不利,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难以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处理好,无法适应工作的要求。

二、课程的设置上存在有明显的不合理,课时之间的比例需要重新分配

许多的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片面的要求科目多,而没有考虑到这个专业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从某个角度而言,旅游管理专业确实像是一个多个专业的组合体,没有自己一定的特征。此外,在课时的安排上难以理清哪个是重点,而且有一些院校还存在着依据本校现有教学力量来明确所开设的科目。教师在教学的时候片面的依照自己的设想来开展教学活动,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未能全面考量,教学的实际成效也就难以达到目标,学生的实际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三、改变现有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模式的途径

第9篇:旅游职业的素养范文

1988年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出版了《大学生求职择业指导》,由此开启了在我国高校开展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又下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通知要求要认真落实〔2007〕26号文件关于“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并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最近几年,教育部又陆续出台了一些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政策和文件,这些文件均反应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趋势,就业指导工作从无到有,从单纯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到贯穿高等教育全过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宏观调控到针对课程建设的微观指导。

扬州市职业大学从2009年开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课程安排在大三学年的第五学期。教学内容包括生涯规划、就业指南、创新创业等,计32学时。实践六年来,对学生的就业、创业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同时,也有学生抱怨这门课程开设时间太迟了“在我毕业前一学期开设,我都浪费了两年的光阴。如果进校就有这样的课程,如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等,那也许我的大学会更有竞争力”。于是在经过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率先在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时间安排在第一学期。

一、“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探索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旅游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旅游管理与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拓展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8课时,0.5个学分,是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课程体系的先导课程,更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学生创新教育部分。

“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基于高职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态度、知识、能力的需求,以学业规划、职业意识为导向,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引导大一新生科学认知自我,制订个人学业规划,明确学习目标,培养求知探索的精神,对大学的学习尤其是专业学习起促进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形成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观;也更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握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动态,调整就业预期,确立科学的求职观。

(二)课程内容

“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先导课程,它的授课对象是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一年级新生,教学内容主要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知职业生涯规划:(1)认知职业生涯。(2)描绘人生彩虹。(3)掌握职业生涯设计步骤。目的是使大学新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思考未来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职业发展目标,增强大学学习的目标性和积极性。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以及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思考“如何度过大学时代”,从而学会分析影响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等。

第二部分,认知旅游行业与专业:(1)分析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2)认知旅游管理以及酒店管理专业。(3)了解旅游行业职业资格的认证。目的是使大一新生了解职业,学习决策方法,了解专业背景和专业的就业现状,熟悉所学专业及就职要求等。教学重点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教学难点是从了解专业到坚定专业学习的态度。

第三部分,认知自我:(1)探索个性自我。(2)探求职业自我。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具体的职业要求和自身的气质、性格、兴趣等个性特征,以胜任未来的工作。学生能够积极关注自身的职业特质,不断审视自我,从而按照即将从事的职业不断磨练自己,甚至重塑自己的个性。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知晓性格等存在可塑性,教学的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自身的职业特质,不断审视自我,不断磨练自己,甚至重塑自己的个性。

第四部分,旅游职业规划设计:(1)撰写旅游职业生涯规划。(2)学会规划的执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旅游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基本格式和核心内容,掌握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基本要求,了解升学、自考及其相关的学业活动,执行职业生涯规划书所要求的。教学的重点是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撰写,教学的难点是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执行。

(三)课程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纯理论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教学法。但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课堂小组讨论、优秀毕业生实例分享等,以游戏、活动分享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如“认知职业生涯规划”的作业,我们设计的是“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工作场景”“设计五年后自己的名片”等,学生非常感兴趣,作业效果很好。在教学“认知旅游行业与所学专业”时,带领学生参观旅游实训基地,让学生有较为直观的对旅游行业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起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认知自我”的教学采用课堂小组讨论,学生互相分析个性特征,选择一种测评工具,测评自我个性、职业兴趣等,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

引入形成性评价理念,打破“一刀切”的考核时间模式,做到考核全程化。结合课程特点,合理地确定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的比例。平时考核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考勤、回答问题与讨论、作业和实践操作技能情况、小论文的撰写能力等,期末考核侧重综合运用能力。以完成“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作品为主要内容,挑选优秀的作品进行评比表彰,并在今后的三年跟踪观察,全面了解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执行情况。

二、“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评价

为了准确地了解学生对“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的认识及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从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近一年的时间,分别对2014级和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240 份(每年级各120份),回收有效问卷240份。问卷内容包括“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课程对学生的指导、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满意程度以及建议等,从而来研究如何把职业生涯规划贯穿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一)课程开设很重要,开设非常有必要

我们从调查中了解到,2014、2015两届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新生中开设“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很有必要,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有86%以上的学生认为课程开设非常重要,而认为“没必要”开设的学生为“零”。由此可见,“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的开设对学生还是非常有用的。

(二)学生对课程总体比较满意

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体上是比较满意的,高达90%的学生对课程内容比较满意,超过90%以上的学生对授课形式比较满意,95%的学生认为课程具有实用性,总体学生参与度较高。

(三)课程对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行为变化等分析

为了了解课程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我们设置了五条问卷题,分别从“自我认知”“综合素养”“职业认知”“求职信心”“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五方面了解是否有帮助作用。

从表3可以看出,“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等有较大的帮助,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求职的信心,从而在大一时就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为实现将来的职业目标打下扎实的基础。

从我们的调查数据可以了解到,“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自我认知、综合素养有一定的增强作用。绝大部分的学生在自我个性、学习态度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并能根据职业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作出较为完整的规划。

(1)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学生在问卷上这样写到:填报志愿时糊里糊涂的,进校后对专业不了解,更谈不上对职业的认知。但上完这门课程后,终于对我国的旅游宏观环境有初步的了解,知道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出来后干什么,从事什么工作,自己适合在什么岗位上工作,有了一定的职业的概念。这三年我要不断的塑造自己,努力让自己的能力等适合今后岗位的要求。

(2)学生能比较合理地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位学生这样写到:我是第一次听到职业规划这个名称,以前根本不知道什么职业规划,也从来没有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过规划。学完“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做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份职业规划,规划了我大学三年要做的事情,毕业三年后的工作愿景。老师,我现在正在按规划中的目标努力。

(3)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较多的学生这样认为:上高职不是很理想,以为以后自己的人生会很糟糕,将来的工作也不会很理想。但“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给我了信心,我对将来的工作很有信心,但前提是要在大学三年认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更有学生这样说:开学第一课就是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对我们新生很有必要,它让我们知道要怎么度过大学三年,大学应该怎样上,不至于“堕落”。

(4)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知。有一些学生这样说:糊里糊涂的进入大学,对大学、社会都充满好奇,但同时对未来又感到迷茫甚至焦虑。对于这些困惑,职业规划给出了解答,那就是学生入学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认识自我,只有找到和自己性格、爱好相契合的职业,才能工作高效,身心愉快。

三、优化“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调查,我们了解到,虽然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师资力量不足、课时不足、教材缺乏、实践内容缺乏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亟需优化改进。

(一)完善“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只是在大一新生进校时开设了8课时的“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也仅仅是认知了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了旅游行业与专业以及一个自我的认知,最后对自己的旅游职业生涯做了规划。内容还是相对简单与单一,缺乏系统性,学生普遍反映课时较少。除此外,学生在毕业前一学期学习“就业与创业指导”,内容更多是对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指导。

美国温索普大学(WinthropUniversity)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值得我们借鉴。它不仅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一年级课程内容着重自我认知、自我评估,为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二年级课程内容着重对行业与专业的了解探索,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三年级确定自己最终的职业选择,四年级制定职业规划并实施。

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更是应贯穿大学的全过程:一年级课程内容着重自我认知、自我评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高综合素养,并初步了解旅游行业与专业,确定职业发展目标;二年级课程内容更进一步熟知旅游行业与专业,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培养职业意识,并评估一年来自己的学习成果;三年级着重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为顺利走上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二)加强“旅游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教学水平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从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很多学校的“职业规划课”老师绝大多数由“两课”老师担任,或者辅导员兼任。他们担任“职业规划课”教学的优势是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的状况比较了解,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或者需求对学生展开相应的职业指导,所谓因材施教;劣势是他们对专业知识、行业近况不甚了解,在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职业目标、职业理想指导时,不能很好地与行业紧密联系。

理想的“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老师应该不仅熟知就业政策和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还必须对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行业的就业环境非常熟悉。一年级可由辅导员担任课程教学,二年级由专业课老师担任教学,三年级由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担任,或者还可聘请行业专家、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经理、优秀校友等作为兼职老师,到学校开展讲座,让他们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最直接、最真实、最符合社会实际的就业指导,从而给学生最真实、最感性的认识,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三)改革“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考核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形成性评价理念,打破“一刀切”的考核时间模式,做到考核全程化。结合课程特点,合理地确定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的比例。平时考核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考勤、回答问题与讨论、作业和实践操作技能情况、小论文的撰写能力等,期末考核侧重综合运用能力。

二是引入发展性评价理念,每一阶段的教学考核结束,并不意味着考核就结束了,后一阶段的学习、综合表现是否能执行“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上的要求,也是我们考核的重要方面。学生在整个三年的学习中能否按照当初的目标、要求实施,是我们跟踪考核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