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项目循环管理范文

项目循环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项目循环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项目循环管理

第1篇:项目循环管理范文

关键词:PDCA循环法;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

PDCA循环也称“戴明轮”,即(Plan)一实施(Do)一检查(Check)一评估(Action),该循环也就是说,做一切工作或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四个阶段不停地周而复始地运转。PDCA循环法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然建筑领域也受到该方法的影响,特别是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方面,不但可以将该方法融入到其中,而且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文章结合实例对PDCA循环法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工程概况

福建某建筑工程,由某市xx建筑公司承建。为了避免出现诸如脚手架坍塌这样的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施工单位采用了PDCA循环模式来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通过最终的结果可以看出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文章主要对第一次执行PDCA循环的施工安全管理相关细节进行分析。

2第一次循环P阶段

首先,由本项目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成立建筑施工安全检查小组,根据安全工作目标,分析系统安全现状,编制安全措施实施计划。在进行现状分析时从施工单位当时的安全生产形势和生产状况着手,通过与历史上最好阶段、一般阶段、最坏阶段以及与本施工单位具有可比性的其他单位的同类状况相比较。总体上可以将存在的问题分成技术和管理方面两个部分。安检小组发现,在以往的项目施工案例中,出现比较多的情况是单项施工方案或安全技术措施文件编制的欠缺、违章施工行为、安全生产的意识淡薄、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欠缺专项技术方案等方面,而且这些方面直接或间接都容易导致出现安全事故,造成人员的伤亡,只有不断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意识、知识和能力保障。

该安全检查小组经过周密调查、细致分析和充分论证,根据所获取的施工安全影响主要因素,确定出施工单位在各段时间内具体的、可以量化的安全工作指标。在安全指标己经确立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关联图、因果图等工具对前期曾发生的事故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和汇总,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全部末端因素,进而运用排列图、0~1评分法等工具找出其中的主要并在施工生产现场予以确认。在此基础上,本安全检查小组依据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企业的总体安全措施计划内容,然后依据企业各部门的职能划分情况,将其逐层细化到职能部门项目部工程队班组以及个人的职责范围内,并指定各自的负责人、检查人和完成期限,同时绘制出目标管理图。

3第一次循环D阶段

安全检查小组根据近年来有关资料的分析,总结出在以往的项目施工案例中,出现比较多的情况是单项施工方案或安全技术措施文件编制的欠缺、违章施工行为、安全生产的意识淡薄、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欠缺专项技术方案等方面,而且这些方面直接或间接都容易导致出现安全事故,造成人员的伤亡。安检小组认为在该项目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具有类比性,经过调查、统计、分析,找出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即: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差、安全教育不够、现场管理有漏洞、技术措施不当、安全监督不到位、意外事故出现应急措施不够适用等。为此,采取以下措施以弥补可能存在的漏洞(见表1)。

表1第一次循环D阶段问题对策表

安全检查小组依据细化后的安全措施计划,逐级落实施工单位中各有关部门和个人应负的责任,按照既定进度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各单位或个人可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也可在自身的工作范围内进行新的PDCA循环。经过一定阶段的实施后,安全检查小组召集各分目标负责人,分析和汇总各部门的实施情况,以便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和下一阶段的实施进程进行分析、协调及修正,必要时还可组织有关部门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最后确定出下一阶段的实施计划,通过几次反复循环直到所制订的目标最终全部完成。

4第一次循环C阶段

当制订的安全目标达到或计划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施工单位各部门各单位均针对自身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如:完善了单项施工方案或安全技术措施、技术文件的内容,特别是其中一些涉及到人身安全的具体技术方案,进行了必要的细化并交底于施工专业人员;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整理以往出现的安全事故,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示,提高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杜绝施工过程中的侥幸心理,还为建筑施工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娱乐放松活动,一方面使他们的身心得到调整,另一方面加强了施工层和管理层的感情联系;检查施工人员要进行作业的使用工具、施工区域、安全后备措施,防止因为物品工具的故障或不足酿成灾祸,如脚手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产品设计是否规范,物品的摆放是否整齐合理等。以上的整改措施取得初步成效,但其最终的整体的效果如何,还需施工单位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检验和确认,这种对初步实施效果进行检验或确认的过程称为成果巩固期。巩固期过后,企业安全管理日标负责人或其业务主管部门应及时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最终的检查和评估。检查评估的内容一般应包括:安全计划的实施程度,原因何在?完成的效果如何?经过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安检小组主要在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发现了问题:

1)技术方面。操作人员违章作业。此种脚手架属侧向支撑结构,架体荷载通过主框架、斜拉杆及附墙架传给建筑结构。在改变斜拉杆位置时,作业人员应该先进行一棍主框架拉杆拆除,并按新位置将附墙支架固定后,才能进行另一棍主框架的拆除和固定。而作业人员采取了将数榻主框架附墙架同时拆除的方法,使脚手架支撑点明显减少,这就有可能造成架体失稳倒塌。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质量不合要求。此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附墙支架及吊环经改造加长后,部分焊缝未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如果未经检查确认就盲目使用,受力后容易导致破坏,使脚手架失去支撑发生坍塌。

2)管理方面。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主要是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同时,又是保证生产处于最佳安全状态的根本环节,所以必须足够的重视。

经过检查主要发现了以下的问题:脚手架违章使用、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差、基层未做好、现场管理有漏洞、技术措施不当等,尽管在检查阶段之前的实施阶段采取了相关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由于不可能通过一次PDCA循环就彻底解决,所以还需要在第二次、第三次PDCA循环中进一步完善(见图1)。安检小组根据方案、施工工艺流程要求,在检查计划和措施执行的过程中发现了技术文件编制欠周全、脚手架安全稳定性、安全管理机制不能有效运转、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没有专项施工技术方案等问题。

图1 第一次循环C阶段问题清点鱼刺图

5第一次循环A阶段

PDCA循环的关键环节是总结阶段,它是安全水平改进与提高的基础。在该施工项目所采用的具体做法为:对实施情况检查评估(C阶段)后,施工单位安全管理目标负责人召集与安全有关的所有单位或部门的负责人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系统地讨论、汇总和总结,并将有效的经验或措施用书面形式固定下来,依照既定的工作程序纳入企业有关的技术或管理标准之中。经过业主、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的共同总结讨论达成共识:附着式脚手架支撑点、焊缝、对现场施工的管理等方面是出现的主要问题,比较容易直接造成安全事故,必须要尽快的予以解决。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施工技术由于产品未定型,从设计、制作到使用管理,仍有不同程度尚待改进的问题。由于各地管理不到位,造成了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仍需尚待加强管理;一些产品在经过鉴定后,产品单位为了本单位的利益,又进行了局部变更,使供给施工单位的产品与鉴定的产品不一致,但监督单位只是宏观掌握规定,并不详知具体设计、制作要求,所以隐患不能及时被发现和制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施工组织要求具有专业水平和较高的组织能力,必须经培训具有相应资质,且主要管理人员熟悉规范、懂得施工程序。目前一些施工现场的管理混乱,不严格按照规范施工;另外,在监督方面必须承认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一些监督检查人员对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施工技术并不十分了解,对建设部的专项规定未进行系统学习,因此监督检查流于形式。

在第一次PDCA循环的计划(P)阶段,各单位根据以往施工项目类似问题采取的总体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但还是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所发现问题提出对策表(表2),并于下一轮PDCA循环中给予解决,连续执行三次循环。

表2第一次循环A阶段问题对策表

6应用效果分析

经过这三次PDCA循环、不断增加和贯穿始终的改善,施工单位不但避免了在施工安全过程中出现人员伤亡的事故,实现了安全施工零伤亡的预定目标。经过3次PDCA循环之后,施工单位发现了一些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特别是在附着式脚手架的支撑点和焊缝等比较严重的问题方面及时发现了隐患,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对策,杜绝了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很好的保护了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另外其它相对次要的问题,如现场的管理,物品的放置,人员的安全意识等,经过检查小组的研究讨论也作出了相应的解决方式,从更加安全的角度出发,坚决消除一切可能对安全施工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为施工人员的安全和企业的形象提供全面的保护。此外施工单位还从3次PDCA循环管理中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材料、场地费用方面共计节约近万元。本次建筑施工项目还提升了本单位在社会上的声誉,使本公司在施工安全管理方面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会评论也好起来,增强了施工单位的社会信誉,施工单位的业务相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第2篇:项目循环管理范文

关键词:工程项目;质量管理;PDCA循环法

一、 PDCA循环法内涵

PDCA循环法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现已成为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被应用于各个领域。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首字母,将一项管理工作按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进行分解,每阶段执行不同的工作内容,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按此顺序执行管理活动,一个循环结束后,将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中,周而复始的进行,阶梯式的上升。PDCA循环同样也适用于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中。

二、 基于PDCA循环法的工程质量管理分析

(一) P(Plan)计划阶段

1、分析现状,找出问题。首先根据以往的工程资料与经验,并具体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分析工程项目当前阶段的质量控制及质量管理的现状,对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辨别与分析。

2、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渗透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而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涵盖多个方面,下面主要从设计问题、施工责任、材料问题、人员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设计问题:设计在工程项目质量的保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整个工程最终的质量,在设计中的任何一个细微的错误,都将会在计划、施工、运行中被拓展、放大,引起更大的失误,严重失误将会引发质量事故,造成更大的损失。例如,在设计阶段中,若未按国家规定的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进行设计,可能会使设计达不到规定的使用效果及生产能力,从而引起质量问题;另一方面,只有正确理解设计意图,准确实现设计规划,才能保证设计的质量,这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2)施工责任: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是实施者的施工过程,工程施工方的技术水平、装备水平是否先进,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是否完合理,是否能熟练掌握并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案,施工操作是否正确,施工方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完备,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是否达到较高水准,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水平。另一方面,施工的质量目标和施工工期、工程成本密切相关,当这三者发生矛盾冲突时,施工方往往最先牺牲工程的质量目标,通过降低工程质量,试图减少弥补工期拖延、费用超支的影响。

(3)材料问题:材料是构成工程实体的要素,它决定了工程的内在质量,因此,材料的计划、采购和使用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如果材料不合格,则有很大的可能性导致工程质量的不合格,因此,在采购材料时,要选择合格的供应商,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及国家标准、行业规范,达到相应的质量要求,材料入场前必须按规定对材料进行严格检查验收,妥善保管并合理使用材料,同时,施工使用的测量工具也应保证其具有较高的精度及准确性,从而从内在保障工程的质量。

(4)人员因素:工程项目是由各个项目参与单位共同完成的,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也涉及各个参与主体,因此,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使用单位等各方,是否具有强烈的质量责任意识,能否具体落实各自的质量管理目标,承担相应质量责任,是能否顺利完成工程项目总体质量目标的关键。人是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之一,管理人员忽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建筑从业人员没有质量意识,心理懈怠导致工作时不重视质量要求,部分施工人员因未经过上岗培训出现操作失误、施工质量不过关,这都将间接导致工程不符合质量要求。

3、要因确认。通过各种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找出影响质量目标的主要因素,区分主因和次因是最有效解决质量问题的关键。

4、拟定措施,制定计划。通过前期发现问题、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分析主因次因后,确定质量管理目标,制定工程项目质量计划,拟定相应的质量管理措施。首先,确定质量管理目标,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目标并不是发现质量问题,而是应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及管理手段,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防患于未然。其次,项目质量计划是按照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及合同要求,确定相关的质量标准,并规定满足质量目标的具体的工作要求以及具体的操作说明,为保证项目的质量安全所提供的细化的活动。企业要制定好科学合理的项目质量计划,包括质量控制的阶段性目标、分段进度,质量控制工作的具体内容,对质量控制关键点加以说明,制定好详细的操作程序。再次,应充分考虑人工、机械、材料、环境以及施工方法等各方面因素,完善具体的质量管理措施,实施方案质量控制。通过质量管理目标、项目质量计划以及具体的实施措施,为工程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文件,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

(二) D(DO)执行阶段

在执行阶段,主要是按照计划阶段指定的质量目标、项目质量计划以及具体的实施措施去进行施工,落实计划。执行阶段对各项计划的落实情况是整个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首先,要对各方参与人员灌输质量意识,增强管理人员质量责任意识,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以防止出现因施工方法不当或操作失误而导致的质量问题。在此阶段,需要同时建立起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项目的质量管理组织结构,将质量目标及项目质量计划细化,具体落实到各个责任主体,使各方在各自负责的范围内按照质量计划及施工措施来保证工程质量,充分调动各方质量管理的积极性。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将质量目标及项目质量计划贯彻到每个施工环节以及每个人的工作过程中,从而加强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此外,建筑材料的质量和使用情况、施工工艺的选取、所需的施工机械设备的运转状态,也是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对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三) C(Check)检查阶段

检查阶段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检查执行阶段的效果是否达到了预计的目标,检查验证质量控制情况,评估质量管理的效果。在此阶段,要建立起项目质量的监督体系,保证对质量的控制监督能力,一方面,项目实施方要加强自检能力,监督并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经常性的检查和评价质量管理工作执行情况以及工程质量情况,并建立起工程质量预警和应急系统;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理方的旁站监理,对质量控制关键环节、关键工序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监理方应严格履行职责,加强工程施工过程的现场监督管理,切实提高工程的实效,保证工程质量。

(四) A(Action)处理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包括两个工作环节,一是总结成功经验,将质量管理过程中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加以总结,制定相应标准将成果巩固下来;二是处理遗留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如此周而复始,螺旋上升。(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林华.浅议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2(14).

[2]管玉兴.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0(05).

第3篇:项目循环管理范文

一、审计项目闭环管理系统

横向的各种审计工作闭环管理系统,将内部审计部门所有经常性工作包括审计项目、审计日常工作、制度编制工作、迎接配合外部审计工作、绩效考核激励等工作纳入闭环管理系统,为了保证闭环管理系统在遇到突发紧急事件时仍然能有效发挥作用,系统特意设置了审计调研等临时应急工作闭环管理系统。

审计项目闭环管理系统,将审计项目全过程各环节全部纳入闭环管理系统中进行管理和控制,对审计项目的计划部署、执行实施、检查监督、分析处理和改进完善各个环节通过明确工作流程,规范审计项目全过程的形成、使用的审计文本格式内容要求,明确各个环节的工作时限,以及各个环节明确到位的职责分工等闭环管理标准规范,对审计项目全过程进行规范和控制管理,从而保证审计项目能够在规范流程、标准控制时限、标准实施和标准记录等控制支撑环境下,实现审计项目的闭环管理。

审计日常工作闭环管理系统,将各种审计日常管理工作全部纳入,从按相关要求安排下达周工作任务书,到明确工作时限,从明确编写、审核、定稿各环节责任人,到各环节责任人执行编写、审核定稿、上报任务等工作流程、工作时限和工作职责分工和要求加以明确,以保证任务目标的顺利实现。

审计制度等编写工作闭环管理系统,根据制度编写归口管理部门下达的制度编写任务或自定的制度编写任务,通过明确工作流程、确定工作时限控制标准和明确责任分工等闭环管理控制标准规范,将审计制度、审计指南、审计案例等重要审计文件的编写工作从计划安排,下达周工作任务书,明确工作时限,明确编写、审核、定稿、发文(印发)各环节责任人,以及其执行编写、审核、定稿、发文(印发)任务的各工作环节全部纳入闭环管理系统,以保证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目标任务。

审计调研等临时应急工作、迎接配合外部审计等闭环管理系统,都将相关任务通过工作流程标准、工作时限标准和职责分工标准等闭环管理标准控制规范加以控制和规范管理,确保各项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保证迎接配合外部审计这类重要工作的顺利完成和相关审计信息的及时反馈。

绩效考核激励闭环管理系统,是保证审计工作闭环管理系统正常运行和发挥正反馈作用的基础保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控制系统。在该系统中,首先规定了明确的绩效考核工作流程,并明确规定了对全员自评打分、召开部门全员考核会议、对照周计划任务书互相传阅工作成果,复核评议绩效考核自评打分、议定考核结果和签署意见、公布考核结果、上报考核结果记录及对应的奖金分配表并将其分发全员的过程的各环节的工作时限标准和相应的职责分工标准。在绩效考核工作流程中,为解决考核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异义和争议,特意设置了部门内部的沟通与申诉环节和向绩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进行申诉的环节。绩效考核激励闭环管理系统以规范的考核流程、规范考核的程序和规范考核记录保证审计工作闭环管理系统能按照正反馈设计机制发挥组织机构的职能和作用,不断提升和提高审计组织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运行效果。

二、审计工作闭环管理系统的流程控制系统

纵向的贯穿各个审计工作闭环管理系统的流程控制系统,可以以双闭环流程图形式将各个审计工作闭环管理系统中的双环全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在流程图中详细描述和反映。

在审计项目闭环管理系统中,根据工作性质的特点和重要性,将实施环节的子流程反映在其流程图中,而对于检查和处理环节根据其所具有的共性和重要性,将期展开子流程特意单独描述。检查和处理环节的流程控制图对审计项目闭环管理系统及其他审计工作闭环管理系统均具有流程控制作用而且是更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控制流程。从正反馈闭环管理系统的基本原理来看,检查、处理环节是闭环管理系统正常运行和发挥效应的最关键环节,如缺失了检查、处理环节,闭环也就不再是闭环,而是回到开环状态,也就自然失去了其正反馈作用。

三、审计工作正反馈闭环管理系统

贯穿上面横向和纵向两个主系统的是计划部署、执行实施、检查监督、分析处理、改进完善审计工作正反馈闭环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以PDCA循环管理法为基础,根据内部审计工作实际情况从PDCA循环派生构建的由上述五个环节构成的闭环系统。特别强调和重视监督、分析和改进完善功能并将改进完善环节明确单独提出,用以改变和扭转重计划、实施环节,轻检查监督、分析处理和改进完善环节的现状,通过加强和放大检查监督、分析处理和改进完善环节的功能以保证审计工作闭环管理系统真正能够实现正反馈机制。

第4篇:项目循环管理范文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模式;急诊;常规护理管理;抢救成功率

相对于医院中的一般科室而言,急诊科收治的患者相对较为特殊,一般都是病情危急、病情变化快、合并症多以及病死率高等患者[1]。所以,急诊科护理工作不但要具备较高的急救护理质量,还需要控制护理风险,保证患者、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增加了急诊科护理工作的难度性[3]。有报道指出,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护理管理工作中价值明显,对于改善急诊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积极意义[3]。基于此,本文就我院急诊科收治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并进行分组护理管理,总结PDCA循环管理模式价值。内容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把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急诊科收治的30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并进行随机分组,每组15例。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20例、10例;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上,年龄均值(45.0±5.0)岁。将30例急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基本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

参照组:本组15例急诊患者行常规护理管理。即遵循医院制定的护理制度完成护理干预工作。实验组:本组15例急诊患者行PDCA循环管理模式。首先,制定护理干预计划。科室领导要为急诊科室相关工作人员安排培训,并根据护理工作需求组间护理团队,对小组内成员的工作责任进行划分,并对护理质量以及现状进行评估。在综合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制定护理干预内容。另外,完善考核制度。其次,实施护理干预计划。护理组长要对护理项目的制定情况进行评估,并对护理工作中的不当问题进行管理,保证每一位护理工作人员都能主动参与到护理工作执行过程中。再次,护理工作检查。小组组长要对科室护理工作的质量进行固定检查,对于问题加以纠正,并分析现行护理工作中的漏洞,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最后,护理计划反馈。每月月末均安排科室相关人员开展专题会议。对于现行护理工作的问题以及纠正措施加以分析,并将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记录,并在下轮护理管理工作中加以实施[4]。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两组急诊科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30例急诊患者实验数据进行计算。患者抢救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计数资料观察指标以%形式展开,进行卡方检验;计量数据观察指标行“x±s”形式展开,进行t检验。P<0.05,证明两组急诊患者组间数据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标准。

2结果

2.1组间患者抢救成功率对比

两组急诊患者经过抢救后,实验组患者抢救成功14例,成功率93.33%。参照组患者抢救成功8例,成功率53.33%。实验组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参照组,经统计学分析,x2=6.1364,P=0.0132。

2.2组间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两组急诊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经对比,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

3讨论

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在常规临床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经过经验总结并综合患者家属需求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新型护理管理模式[5]。就急诊科护理工作而言,患者一般就诊具有病情危急、并发症多、病情短时间内变化等特点,常规护理干预存在明显的局限性。PDCA循环管理模式优势表现在多个方面:成功提高了急诊科护理工作的质量,成功找出潜在护理风险并进行预防护理干预;护理工作执行中,会根据急诊科室患者病情变化快、病情急等特点进行护理流程的完善;护理工作执行期间会根据检查工作情况,发现潜在性问题并制定措施,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实施,将被动护理干预工作转变为主动护理,调动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了急诊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结合本文实验内容,将我院急诊科收治的30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并进行分组。实验结果显示,采取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实验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管理的参照组患者,组间护理满意度以及抢救成功率等指标对比,实验组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了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科室中的实施价值以及对患者生存质量带来的积极影响,可以在护理工作执行过程中针对不足问题不断加以完善,具有推广价值。另外,PDCA循环管理模式强化了护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技术能力,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且人性化的护理干预服务,符合患者对临床护理干预工作的高标准要求。

作者:杨立文 王玉生 单位:常州市金坛区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唐永仙,李悦.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的价值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0):117-118.

[2]庄玉琳.有关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急诊护理中的运用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3):158.

[3]王莉.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15):113-114.

第5篇:项目循环管理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本院护理人员213名,均为女性,年龄18-55岁,中位年龄28.36岁。学历:本科51名(23.94%),大专101名(47.42%),中专61名(28.64%)。职称:副主任护师及以上4名(1.88%),主管护师71名(33.33%),护师92名(43.19%),护士46名(21.60%)。

1.2方法

1.2.1计划阶段计划阶段P(plan)包括4个步骤: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出主要问题;确定管理目标;提出计划对策和实施方案。

1.2.1.1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内容需求及影响因素的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内容需求及影响护理继续教育质量及实效性的因素。教育需求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专科知识与技能、新业务和新技术、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交流沟通与心理疏导、法律法规与病历书写、计算机知识、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共7项,要求每位护理人员限选3项。影响继续教育质量及实效性因素的调查问卷共包括项目内容针对性、老师讲课水平、护理人员参与及认真程度、工作中的运用共4项内容,要求每位护理人员限选3项。共发出问卷213份,回收有效问卷21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0%。

1.2.1.2护理工作存在问题的调查选择2004年800份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不满意项目进行总结和分析;对全院每季度、科室每月在护理质量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1.2.2分析

1.2.2.1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内容需求及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内容需求及影响因素见表1和表2。从表1可见,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内容需求依次为: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专科知识与技能、交流沟通与心理疏导、法律法规与病历书写、新业务和新技术、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计算机知识。从表2可见,影响继续教育项目质量及实效性因素依次为:内容针对性、老师讲课水平、工作中的运用、护理人员参与及认真程度。

1.2.2.2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不满意项目主要为:疾病、用药、特殊检查、治疗、饮食及其他康复知识指导,与病人交流沟通和心理疏导,主动巡视和重视关心病人等方面。护理质量检查发现护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护理人员缺乏病情观察能力和对病情变化缺乏预见性,用药观察不到位,不关注阳性体征,巡视病人内容和频率不落实,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病历书写与举证要求相差较远。分析原因主要是护理人员缺乏健康教育、交流沟通、心理护理等人文知识、技能以及专科疾病理论知识、技能有关,这些与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基本吻合。

1.2.3制订继续教育项目根据调查和分析结果,设计了为期5年的继续教育项目。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专科知识和技能作为重点纳入Ⅰ类学分继续教育项目,每年举办1个主题学习班;Ⅱ类学分项目作为补充和强化进行院内讲座;将学习过的内容与临床结合提出具体实践要点,通过强化训练、检查督促予以运用和落实。具体时间、计划和安排见表3.

1.2.4实施阶段实施阶段D(do)为按计划和方案组织实施。根据继续教育学习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邀请相关的老师进行授课,讲课形式灵活机动,如采取演示、互动、游戏、分组讨论等形式;每个主题举办2次学习班,保证每位护理人员都能参加,制订严格的考勤制度并要求参加学习的护理人员执行。

1.2.5检查阶段检查阶段C(check)包括检查计划实施情况,分析进展情况,纠正出现的偏差。组长每天查、护士长每周查、护理部每月查实施项目的落实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

1.2.6处理阶段处理阶段A(action)包括2个步骤: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对于这一循环未解决的问题,移交给下一个循环去解决。护理部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各病区护士长,并完善继续教育学习内容。

1.2.7效果评价评价实施后的效果,内容包括调查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质量的满意度、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情况并与实施前进行比较。护理人员满意度主要内容为:继续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老师授课水平和趣味性、继续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护理人员知识及技能的提高等;病人满意度主要内容为: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知识技能、健康教育、沟通与心理疏导等。该两项调查每个问题均分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3个等级,满意与较满意为满意。护理质量情况的主要调查内容为:护理服务、特级及一级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文件书写等,满分为100分。实施前后分别向护理人员发出213份调查问卷,各回收有效问卷21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向病人分别发出800份调查问卷,各回收有效问卷8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

1.3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和t检验比较实施PDCA循环管理方法前后护理人员满意度、病人满意度和护理质量情况的差异。

2结果

实施PDCA循环管理方法前后护理人员满意度、病人满意度和护理质量情况的比较见表4。从表4可见,在护理继续教育质量管理中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后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满意度、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整体护理质量均较实施前有明显提高,经统计学分析,均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护理继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非一件具体的事情[4],必须全面有效评估,系统分析,确定有效需求,缜密计划,认真落实。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护理服务范畴不断扩大,护理人员需要不断更新护理知识,改变服务理念。为了保证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有效性和先进性,对继续教育实行科学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将PDCA循环管理方法应用于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有利于工作的持续性改进[5]。本院在护理继续教育质量管理中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后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满意度、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整体护理质量均较实施前有明显提高,经统计学分析,均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是由于在制订继续教育培训计划之初,通过对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内容需求及影响因素调查和对护理工作存在问题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并对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其主要的原因,制订切实可行的继续教育计划,使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适应医院的发展方向和护理岗位需求;护理人员参与到继续教育培训计划的制订过程中,调动护理人员学习积极性,满足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需要;同时根据反馈信息,修改、完善继续教育计划,把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当作推动下一个循环的动力和依据,并循环反复,不断提高继续教育质量,进而促进护理质量的同步提高。

第6篇:项目循环管理范文

关键词: 目标成本 闭环管理 控制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1、选题背景

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不断调控、金融政策的不断收紧,房地产行业内部竞争趋于激烈,行业发展向规模化、标准化进行转变。房地产行业已经结束了前几年的暴利盈利,淘汰或转型成为大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所面临的选择。因此,房地产企业要想在竞争中保持赢利水平,就必须从项目的成本控制入手,研究如何在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实行有效的全面成本管控。

2、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的目的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从项目立项决策到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竣工的全生命周期的目标成本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科学的成本管理模式――闭环管理,来控制成本管理。针对房地产开发的各个阶段,充分考虑房地产开发项目和房地产行业的特点,以目标成本管理理论为基础,着重建立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的成本控制模型,研究成本控制问题。

3、目标成本的组成

目标成本是对一个项目而言的,是公司基于项目所在的市场状况、产品定位和建造标准,结合其公司发展战略及项目经营计划,预先确定其预期售价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利润,核算出其可实现的、可控制的项目成本指标。

4、目标成本的分类:

目标成本根据其实施的推进粗细分为不同阶段的控制成本,即按阶段划分为:

(1)土地版目标成本:项目拓展阶段的成本测算表,可研阶段编制完成。是根据项目地块的规划要求,包括容积率,产品类型,产品配置,周边市场环境的特点,给出设计强排方案,然后依据方案和市场定位编制适合项目运作的目标成本。它不同于项目的投资估算,较可行性报告中的投资估算更能真实反映项目的可操作成本和可达到的销售利润,因此是企业对项目后期成本控制的工具和手段。

(2)定位版目标成本:项目概念性设计阶段编制的成本测算表,在项目启动会阶段,地块用地指标、规划设计报建基本完成,企业根据项目定位和市场分析编制项目部品配置标准,以此在土地版目标成本基础上编制更清晰的成本测算数据作为下一阶段的控制指标。

(3)方案版目标成本:项目方案设计阶段编制的成本测算表。此阶段由各部门负责编制经营计划书,包括目标成本、销售收入、利润率等,作为对公司各职能部门的考核目标下达。

5、闭环管理理论及方法

5.1闭环管理是综合闭环系统、管理的封闭原理、管理控制、信息系统等原理形成的一种管理方法。在企业中多被运用于供―产―销管理过程作为一个闭环系统,并把该系统中的各项专业管理如:物资采购、成本、营销、质量、人事、安全等作为闭环子系统,使系统和子系统内的管理构成连续封闭和回路且使系统活动维持在一个平衡点上;另一方面面对变化的客观实际,进行灵敏、正确有力的信息反馈并作出相应变革,使矛盾和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决策、控制、反馈、再决策、再控制、再反馈……从而在循环积累中不断提高,促进企业超越自我不断发展。

5.2闭环管理在目标成本控制中的运用

闭环管理虽然多用于生产类企业,但其先进的管理思想在各个管理领域中都可以运用及推广。随着房地产企业的标准化发展,闭环管理的方法对成本管理中的作用突显。目标成本闭环管理是成本管理在公司运营中的具体化应用,是指以预算数据为依据,通过审查工程支出和销售业绩,进行内部绩效考评来形成闭环管理,及时纠正偏差,控制公司的工程成本,并用以指导优化资源配置、细化成本预算、明晰成本责任、强化成本考核,最终实现公司整体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成本经营管理活动。

(1)前期调研确定全成本目标。由市场部对项目地块周边环境、标杆楼盘建造标准及价格水平进行详细调研,给出项目的初步定位,包括客户对产品的需求类型及数量、客户敏感点要求、对应产品的市场售价水平,这样项目就有了基本的产品目标,再结合企业战略任务目标及项目规划,编制开发项目的成本预算。通过内部评审及概念设计方案,做出即支撑市场销售也满足企业盈利要求的土地版全成本测算表。

(2)按设计方案修正目标成本。在前期全目标成本管控下,根据设计的不断深化,需对成本做更精细的修正。在项目定位阶段,设计部按照市场定位出具初步的方案图,包括总平面图、各楼层平面图及立面图、三维立体效果图,成本部根据指标来估算成本,作为项目启动的经营指标。在方案阶段,设计户型及外立面效果会更准确,这样可以在前次成本基础上对成本做进一步数据测算,包括外立面材料价格、各户型的工程量数据。因此本成本调整后会列入经营计划书,作为项目团队的经营考核范围。待扩初设计出来后,项目的目标成本基本能细到各成本科目的量和单价, 并作为后期施工图及各专业图的控制标准,引导后期招投标、合同签订、变更签证的成本管理工作。

(3)项目施工过程的成本管理。在全目标成本控制下,施工过程的成本管理主要是招投标、合同管理及现场施工的变更签证管理等。目标成本确定后,按成本科目编制项目的合约规划,改成以合同为单位的可实施性成本表,这样将成本分解到每个合同,有效控制招标中标价,影响成本变更的占比很小了,变动率不到10%

6、闭环管理的信息化运用:

作为集团化管理的房地产企业,对企业而言,项目管理、财务管理、客户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协同办公管理是核心内容。房地产的信息管理资源包括数字、文字、图形等形式表达的法人组织信息、客户信息、合作伙伴信息、产品信息、项目任务信息、合同信息等。项目管理是面向项目本身的,客户管理是面对客户,人力资源管理是面向内部员工,协同办公是面对员工及管理架构的,财务管理是管理的最终结果。

现在很多房地产企业引入明源ERP成本管理系统作为项目成本管理主要辅助工具,在系统中能够完成从合同登记、合同进度、合同付款、合同结算全过程的数据录入及跟踪,将目标成本管理的方法完全融入其中,从目标成本编制、合约规划、合同登记、进度管理、结算管理、动态成本分析、实时成本均实现了线上运行,同时在财务用友NC系统中实现了与ERP系统数据的对接,即实现了企业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数据的统一处理,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第7篇:项目循环管理范文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外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8月外科住院患者708例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选取2014年9月~2015年3月外科住院患者644例为观察组,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护理质量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各项护理质量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PDCA循环管理能有效提高外科护理质量。

关键词

PDCA循环法;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满意度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除了原有的对医疗效果的高要求,对临床的护理服务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已经是提升医院形象以及治疗效果的必然要求。PDCA循环管理是一套广泛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其特点是细节量化,环节监控,全程互动[1-2]。笔者根据PDCA循环管理的原理及原则,结合医院的实际,于2014年2月起在外科规范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护理质量管理,达到了持续改进的目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2~8月外科住院患者708例为对照组,男390例,女318例;年龄1~92岁,平均(34±18)岁;平均住院5.44d。选取2014年9月~2015年3月外科住院患者644例为观察组,男353例,女291例;年龄1~93岁,平均(33±18.5)岁;平均住院4.89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外科护理常规管理,主要根据护理部制定的制度、职责,外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小组按照病房管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书书写等职能分组进行质量管理。

1.2.2观察组

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护理质量管理,由外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小组统筹,将病房管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书书写等小组职能整合,以追踪患者的临床护理服务全过程的模式,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护理质量管理,具体如下:

1.2.2.1计划(P)

(1)熟悉持续护理质量管理思路,调整检查方式。①按照等级医院评审的标准及临床护理服务全过程的要求,组织外科护理人员学习,明确持续护理质量管理的重点及方法,更注意过程管理和环节质量控制。预见性的防范重于回顾性个案分析。②调整检查方式。取消每月按照病房管理、护理文书书写、消毒隔离等分组只关注一个点的质控模式,改为由科室统一培训质控员4人,每季度进行现场检查的质控模式。(2)修订并确定2015年外科质控标准。①参照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及要求,结合临床护理服务全过程的要求,找出重点的外科护理质量问题。②统计本专科于2013年收集、统计的护理质量数据及指标,查找并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及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确定需要改进的主要问题。③参照2013年护理质量指标的相关本底数据拟定2014年的目标,制定“患者相关护理敏感性指标”。④针对主要原因制定措施,提出行动计划。明确5W1H的内容:为何制定这一措施?预计达到什么目标?在哪里执行?何时开始?何时完成?如何执行?⑤广泛征求意见,不断改进。

1.2.2.2实施(D)

(1)熟悉标准。按照JCI管理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护理部下发的制度、流程、指引、基础护理常规,进一步完善外科护理常规,让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自觉执行并有章可循。(2)统一培训。①按照标准对科内4个质控员进行统一培训,做到标准掌握一致、检查方法一致、问题判断一致、结果评价一致、改进建议一致。②每季度由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小组统筹,按照既定的计划实施。执行过程中没有特殊情况不得改变计划,遇有特殊情况可考虑审慎,及时修改计划。(3)建立护理质量考核激励机制。科室根据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小组的季度检查结果及科内人员的整改情况进行加减分,结果纳入护士个人绩效考核中,与护士的个人收入挂钩。(4)规范不良事件的管理。①全员培训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使用,并统一考核。②建立不良事件主动上报激励机制,鼓励护士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对于未对患者造成伤害且能主动上报并提出整改措施的护士,给予每例100元奖励。③护士长应用帕累特图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汇总分析[3],对主要问题进行重点干预,必要时以项目改善的形式进行质量持续改进。(5)护理质量指标的监控。应用帕累特图、鱼骨图等对护理质量数据及指标进行汇总、归因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并持续改进。

1.2.2.3检查(C)

(1)科内做到三级质控常态化。科室平时建立“责任护士-护理组长-护士长”三级质控网[4],随时收集科内护理质量存在问题,并记录于科室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登记本,科内汇总,针对重点问题,及时分析,提出并落实整改措施,及时追踪。(2)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小组定期检查。遵循PDCA管理模式,每季度根据现场检查的结果,对存在问题连续2个月进行2~3次以上的循环检查、分析、评价,整改、追踪、再评价,体现持续改进,真正做到每一次循环解决一些实际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实现目标管理。

1.2.2.4处理(A)

每月召开科内护理质量分析会,及时对护理质量进行点评。①总结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纳入相应的专科标准、程序,巩固成绩,克服缺点。②将有效的措施标准化并在科室推广实施。③将上一个循环没有解决的问题带入下一个循环。

1.3观察指标

(1)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满意度越高。(2)护理质量指标。统计外科住院患者发生跌倒、压疮、使用药物错误、非计划性拔管、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CAUTI)情况及口腔护理合格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2.2两组患者各项护理质量指标评价情况比较

3小结

PDCA循环是一个阶梯式上升的过程[5],质量没有顶点,不能停留在一条水平线上,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质量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推行PDCA循环管理,首先要理念先行,明确医院质量与患者安全是医院发展的生命线,全体员工要自主改进工作流程。第二,推动PDCA实践,成立专项小组,定期评价科室的质量改进情况,树立榜样,组织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对于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并广泛宣传,逐步推进。第三,值得注意的是PDCA的4个阶段是衔接连成一体的,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边计划、边实施、边检查、边总结、边调整计划,也就是说不能机械地去转动PDCA循环[6]。实践充分证明,PDCA循环法是一个科学的管理方法,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我科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护理质量的管理,患者的满意度、护理质量指标均显著改善,值得推广。

作者:梁婉红 黄芳 陈玉侣 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南城医院外科

参考文献

[1]唐淑蓉.PDCA护理模式在改善内科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4(10):2601-2604.

[2]曾文莉.PDCA在急诊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4(7):1808-1810.

[3]黄碧云.PDCA循环护理模式对助产士门诊护理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4(8):2026-2028.

[4]张冬妹.PDCA模式在改善眼科病房护理质量及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6):83-84.

第8篇:项目循环管理范文

关键词:PDCA循环;儿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与发展,护理质量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的关注,而PDCA循环是美国管理学家所提出的一项程序化、科学、标准化基本管理方法[1]。因此,本次对应用PDCA循环促进儿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进行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儿科病房住院的患儿100例,作为本次实验组对象,其中男性患儿60例,女性患儿40例,年龄5个月~4岁,平均1.29岁,病程4~30 d,平均12.14 d;另外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儿科病房住院的患儿100例,作为本次对照组对象,其中男性患儿55例,女性患儿45例,年龄7个月~5岁,平均2.12岁,病程3~28 d,平均10.87 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患儿给予PDCA循环管理。

1.2.1计划阶段 人员分组:①根据质控项目将本科全部医护人员分为若干个质控小组,依据质控项目的不同对小组人员进行分配,让全体医护人员能够参与质控管理,有利于加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增强团队精神,②分析问题并找出原因,在进行搜集基础资料的同时,把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详细列举,③需要制定出确切有效的方案,依照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出本月的护理控制目标,然后按照目标内容寻找出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包括具体的实施方案、实施后初步的预期效果、进度的安排等。

1.2.2实施阶段 首先根据计划对策以及实施方案有序的施行,同时还需要提出时间、数量、质量等各个要求,具体分配到每组每人。对医护人员进行加强培训,根据护理的规章制度进行护理工作。

1.2.3检查阶段 对于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审查,将执行的结果与预期的结果进行比对,对于各个小组的工作目标进行检查,审查其是否完成,工作质量是否达标,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提醒和纠正。护士长每月对每组的质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确保质控工作的落实,避免出现差池以及疏漏的情况。

1.2.4理阶段 首先对于质控小组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实施改正,并进行交流,总结经验,对于可取之处进行推广,其次,对于本阶段没有解决的问题,根据本月评价结果,在本小组内进行探讨并确立下个月的目标,进一步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以上四个阶段不得随意中断,确保紧凑进行。

1.3评价标准 ①对比两组医护人员护理满意度,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护理质量进行对比,问卷均对在我院儿科病房住院的患儿进行发放,由患儿或患儿家属进行评价,均为当场发放并回收,回收率100%。满意:护理效果得到患者的赞赏;比较满意:护理效果得到患者的肯定,但需加强;不满意:护理效果使患者不能接受。②对比两组医护人员PDCA评分值,根据PDCA质量项目进行评分,如基础护理管理、急救物品管理、消毒隔离管理等,根据《护理质量控制标准》进行护理质量对照检查。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组间比采取t检验;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数据对比采用χ2检验。对比以P

2 结果

2.1护理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医护人员通过4个周期的持续改进,发现护理质量得到很大提升,通过本次研究结果表示,实验组医护人员护理总满意率为98.00%,对照组医护人员护理总满意率为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实验组医护人员PDCA评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医护人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影响儿科病房护理质量的原因较多,其主要原因有医护人员欠缺工作积极主动性、缺乏责任心、没有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工作不仔细、缺乏耐心、缺乏工作经验等,同时在护理专业方面,例如静脉留置套管针操作及管理不严等,均会影响到护理质量[2]。本次实验组医护人员通过采用PDCA循环管理,使得各个护理环节均得到有效的监控,对于护理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和思考,将任务落实到每一个人。由于PDCA循环四个阶段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每一次循环运用,护士长所归纳出来的目标以及计划在检查的时候都明确可见,确保了工作的可测量性[3]。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表示,实验组医护人员的护理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验组医护人员PDCA评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医护人员。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应用PDCA管理法进行质量控制,不但能够提高患者满意率、促进医护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工作经验,同时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吴琰.PDCA循环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5,(7):185-186,187.

第9篇:项目循环管理范文

【关键词】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系统化;建设

安全是供电企业生产的前提,每个单位、企业、个人,只有先把握住安全关,才能保证生产的发展,正常的运作后,才能促使公司的经济利益发展。本文分析了供电企业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的系统化建设措施研究。

1.供电企业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1.1安全信息建设范围广

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着多方面的控制,因此在建设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范围广泛,“购电、输变电、配电、营销、服务“核心价值链的主要组成部分。输、变、配主要环节的完整的设备资产生命周期管理,计划平衡、运行、检修、调度一体化作业流程,从管理决策层次支持设备资产投资、维修项目、物料、人力等资源统筹和控制;从作业层次支持不同专业技术、各级生产运营的管理。如此复杂的信息建设范围内,安全生产的系统化建设就必须要实现全面链接和整体部署,自然地增加了安全生产系统化建设的难度,迫使供电企业的安全信息建设向着全面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但实际情况却是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的自动化信息建设过于片面,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模式,使得企业的安全生产控制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完整信息建设。

1.2安全制度建设范围窄

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必须要全面、细致,但是很多企业都是简单地以《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为工作制度,缺乏系统化的分项目制度建设。安全制度建设的范围过于狭窄会使得制度建设出现漏洞,同时也引起了员工对制度的忽视,影响了制度的执行力度。目前,供电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78%事故是由于习惯性违章造成,习惯性违章是酿成企业事故的罪魁祸首。员工对每项工作程序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根本就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工作起来凭本能、热情和习惯。有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拘小节,在心理上视小心谨慎为婆婆妈妈,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就把遵章守制放在一边,凭经验工作,影响了安全制度的系统化建设。

1.3安全生产系统化管理缺乏

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系统化建设要依靠有效管理,供电企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企业,安全方面需要依靠管理手段和方法来实现系统的制度化建设。但是,目前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系统化管理缺乏明显的实效作用。例如:很多企业都是将安全生产管理作为会议内容强调,但是细致到工区、班组,仍重经济效益而轻安全,对隐患和“三违”现象睁只眼闭只眼,结果使许多安全管理措施失灵,工作被动。又如:企业管理手段以单纯的惩罚为主,不利于激发职工的管理积极性,没有形成有效的企业安全生产文化。

2.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的系统化建设措施

2.1建立安全信息体系,推行微机保护

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的系统化建设为了更好地实现安全信息建设范围拓展的目标,应该建立安全信息体系,推行微机保护制度。第一,要确定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框架。以erp为核心作为一个全面的、开放型的信息平台,它的实时性、高度集成性、共享性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与快捷,打破专业化管理和企业管理活动的脱节,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和营销系统与erp实现集成,构成电力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框架和支柱,为企业全局实现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第二,要建立微机保护模拟输入量。通过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测量系统中的电流、电压,作为模拟量的输入。通过电力系统元件的电流和电压以及由它们演绎出来的其他量如距离、突变量 ,来进行状态判别。例如:在系统发生短路时,次级电压中出现暂态分量,使次级电压不能随初级电压的下降而下降。微机保护系统就可以对于二次谐波制动原理的变压器差动保护,目的是不失真地变换电流的谐波分量。

2.2完善安全制度建设,提升执行力度

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的系统化建设必须要完善安全制度建设,提升执行力度,转变安全制度建设范围窄的现状,具体来讲包括:第一,建立健全评定标准体系。制度建设必须要有全面的标准

衡量体系,因此要建立电力安全生产的项目评价机制。对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以及所产生的经济影响等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评价都遵循一个客观的、循序渐进的基本程序,大体上可概括为提出问题、筹划准备、深入调查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和编制项目后评价等几个步骤,其中关键性的工作就是对资料的分析研究。第二,要保证制定规划措施有序推进。制度建设完成后必须要保证执行力度,制度建设要充分应用到生产作业实际中,提高检修作业的安全、质量和效率,用实际工作检验各项成果的实效性。加强电网运行管理,科学安排运行方式,加大暗访力度,,进一步深化生产系统标准化建设,坚持实干、实效、实用的工作思路,以标准化、信息化为手段,强化执行和责任落实,固化标准化建设成果。要全力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第三,加强动态分类管理。企业安全标准化创建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长期的任务。电力企业要加强对标准化创建工作的检查和评估,动态掌握企业在标准化实施、保持以及持续改进等方面情况,确保企业标准化创建工作健康有序推进。第四,落实责任考核制度。为严格执行公司制定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杜绝各类安全违章现象,引导公司职员工搞好安全生产,保障职员工人身安全和公司财产安全,特制定安全责任考核制度。安全责任考核制度的建立必须全面包括上岗培训达标考核、定期安全技术考核、安全知识掌握考核、班会出勤记录考核等。通过这些考核项目进行分数记录,按照项目部安全管理目标书,实现安全管理责任目标,将安全责任分解到各施工管理人员,各施工班组,使项目部各施工管理人员、各班组共同为安全责任目标的实现而努力。第五,开展安全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培树积极向上的安全价值观,促进安全文化落地,广泛营造安全文化氛围。例如: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和各专业岗位技能竞赛,通过以老带新、以赛促培、以考促训等方式,开展新技术、新装置培训,促进各专业人员岗位技能的整体提高。

2.3运用循环管理措施,提升管理效果

循环管理(pdca)是新型管理制度理念,在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过程中循环管理分为四阶段各步骤:p(plan)--计划,确定方针和目标,确定活动计划。建立质量管理小组,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d(do)--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针对发电部分、电力线路部分、变电部分、供电营销部门和教育培训部门等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工作;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a(action)--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具体到供电企业之中要保证每个科室、车间、工段、班组,直至个人的工作,均有一个pdca循环。通过质量计划指标连接起来,上一级的管理循环是下一级管理循环的根据,下一级的管理循环又是上一级管理循环的组成部分和具体保证。

综上所述,安全生产系统化建设必须要保证信息建设、管理制度两方面的全面化建设,具体来讲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的系统化建设要建立安全信息体系,推行微机保护;完善安全制度建设,提升执行力度;运用循环管理措施,提升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梁自梁. 略论基层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j]. 科技风. 2010(14).

[2]孟德红. 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现状浅析[j]. 科技传播.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