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补充省略号的内容,训练想象
省略号是根据语言环境的需要,有时用于省略列举内容;有时用于作者语意未尽,省略作者难以表述的情感,使文章更具有探究的深蕴;有时用于话未说完,有待于展开合理的叙说。教学时,可采用还原省略内容的方法,尽量唤起学生头脑中已储备的有关知觉表象,加以加工、组合,再引导学生延伸故事情节,补充课文内容。如《掌声》一文,“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而变得乐观开朗了。她除了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走进舞蹈房,她还会做些什么呢?教学时,启发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发挥丰富的想象,补出省略的内容:小英可能每日脸上挂着微笑,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小英也可能和同学们一起参加音乐会;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等情节,从而使小英的形象更加丰满,体会到掌声所代表的关爱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多么大的作用。
二、具体情节再现,训练想象
课文中的详写略写都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小学阅读内容一般简洁凝练,往往对于非重点情节一笔带过,或用句式整齐的短语表情达意。而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内容,往往能通过合情合理的想象达到学生深刻阅读的目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再现具体情节,想象当时的情景,使略写的部分恢复为详细的叙述,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进行想象练习,使原来简单的文字变得血肉丰满,直至生动画面的重现。如教学《卧薪尝胆》一文“会稽一战,越国打了败仗,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针对越王勾践失败后的心情,为了暂时保住越国,怎样向夫差表示诚恳的求和态度,他会怎么说?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表达勾践当时极为复杂的情感。“吴国的谋臣们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谋臣们一听求和,他们会怎么劝告吴王?吴王此时被胜利冲昏了头,他又会怎么说?怎样专横一意孤行?通过情境想象再现,原来枯燥的文字逐渐鲜活了,人物形象也逐渐丰满了,更为后文理解越王勾践转弱为强打败了吴王夫差作了有力的铺垫。
再如《沉香救母》中,写沉香苦练武艺时,运用了几组成语“寒冬腊月”、“盛夏酷暑”、“起早贪黑”、“腰酸背痛”,文章句式整齐,我就让学生通过想象分别说他寒冬腊月、盛夏酷暑、起早贪黑各是怎样练习的,形成一节节鲜活的“影片”,这样具体画面清晰了,人物性格特点丰满了,学生的想象思维更是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三、抓住文尾的留白,训练想象
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课文结尾的留白,形成“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现象。这些语言上的留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的源泉。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会走路的树》中结尾:“去年的那棵树,原来是你的爸爸呀!”小鸟叫起来。“是的!是的!”小驯鹿也激动起来,他让小鸟停在他的角上,向自己的家快步走去。小鸟第二年春天重新认识到原来的小树不是小树,而是驯鹿的角。这样,它和老朋友见面后,会有怎样的情景呢?引导学生以此为话题,续编驯鹿和小鸟见面后的情景,不仅充分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课文形象更加具体,学生对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四、观图说话,训练想象
苏教版教材配上了大量精美的插图,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泉眼,为学生的想象练习提供了依据。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次》一文“他躺在山上的一间磨房里,不断地唉声叹气。”与此同时,插图配上了布鲁斯王子躺在木板上穷困潦倒的情景。根据此情此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原先作为王子的布鲁斯吃什么?住什么?穿什么?战败后的布鲁斯现在又怎样?心情怎样?他又有什么样的决心?对比想象后,让学生用完整的话说一说,学生头脑中不懈斗争的布鲁斯 形象就鲜活起来了。
想象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只要我们能够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拘形式,随时点拨,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学生就能够展开畅想的翅膀,翱翔在创新的天空中。
【参考文献】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A-0065-02
以读代讲,顾名思义,就是用读来代替讲。以读代讲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倡导多年,但在课堂教学中,理念与教学行为还是难以实现对接,原因在于教师对以读代讲的定位不够明确。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对以读代讲进行详细阐述。
一、把读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下面是两位老师同时执教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三个儿子》一课,对朗读教学的处理各不相同,从中我们对以读代讲的定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案例一】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三个妈妈称赞自己孩子的句子。
(二)指名学生朗读三个妈妈称赞自己孩子的句子,教师进行点拨。
(三)分角色朗读三个妈妈的话,体会三个妈妈的心情,享受阅读的乐趣。
【案例二】
(一)在课文里,三个妈妈是怎么称赞自己的孩子的?谁来为我们读一读?
老师评价:从这位同学的朗读中,我们听出了三个妈妈对自己孩子不同的评价,你听出来了吗?请同学们用“______”划出三个妈妈称赞自己孩子的句子。
(二)进入角色,感情朗读,请学生分别读三个妈妈称赞自己孩子的句子,体会三个妈妈的心情。分三步:
1.请学生扮演角色读第一个妈妈的话,其他同学注意听她是怎么夸自己的孩子。然后老师评价。
2.让学生读第二个妈妈说的话。
3.指名读第三个妈妈说的话,理解“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最后全班齐读。教师小结方法。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你的妈妈是怎么夸你的呢?
(四)指导学生交流、品读:如果把自己当做妈妈,你会怎样夸奖你的孩子呢?会用什么语气?
【反思】
很显然,第一位老师将朗读作为教学结果,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先理解语言,再进行朗读指导。因此,朗读就成了理解后呈现的结果,学生在朗读前的主要任务是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教学的立足点是分析课文内容。而第二位老师则是先引导学生朗读,通过联系生活指导学生读,让学生的朗读逐渐由感受过渡到语言,从而突出朗读的层次性。这样,教学的立足点是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学既是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过程,也是学生朗读实践的习得过程,教师将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同时也把朗读作为教学目标。
两位老师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一致的,但是,第二位老师的教学是在引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突破了重难点,将教学内容寓于读的过程,以朗读指导为主线推进教学,很好地实现了以读代讲的目标。
二、力求整体感悟
【案例】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蕴含的情感很丰富,一位老师以“可怜”为主线,教学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文中写到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情景,首先由老师读一遍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部分。
课件出示: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进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教师在范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部分时,学生仔细听,并说出老师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接下来,老师请学生分别朗读小女孩接下来的几次擦燃火柴的段落。在具体的指导朗读中,学生透过文字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对小女孩的情感由怜生爱、由爱生悲,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感情线索较为明显,教学时不宜层层分析文字,而应以朗读来代替分析、讲解,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如果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朗读,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体会、对比,对人物的情感就理解得更深刻、更完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三、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鸟的天堂》为例,文中写了作者两次看见大榕树的情景,第一次是傍晚,看到了静止状态的大榕树的美;第二次是早上,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鸟在大榕树上欢叫、飞舞、扑腾、嬉戏,此时大榕树是动态的美。一位老师在教学时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实现了以读代讲。
老师指导学生朗读作者第一次看见大榕树的静态情景,同时配上班得瑞的《寂静森林》展开配乐朗读。
老师指导学生朗读作者第二次看到大榕树的动态情景。因为这次是动态描写,因此配上了具有动感节奏的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朗读,体会文字的变化,读出画面感。
整合读,请全班男生朗读静态部分,全班女生朗读动态部分,在动与静中的变化中提升感受。
【反思】
朗读是用语言传达对作品的理解,需要教师激发学生朗读的创造力。除了一般的朗读文字,教师需要对朗读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揣摩,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文本时做到深入理解文字,感受文字背后的意境和作者的写作手法,运用多种形式为学生的朗读注入活力和创意。在《鸟的天堂》一文中,这位老师领悟了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采用相应的配乐形式来引导学生朗读,提升了学生的感受。
一、针对“概念、定理、定律”设计微课
将概念、定理、定律类知识设计成微课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如《认识时间》,我们可以就“1小时=60分钟”这一知识点做微课。在微课中我们可以先要求学生观察钟面,引导学生观察出钟面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再算出分针走一圈是印分钟,最后要求学生动手拨指针,让分针转一圈,观察时针的变化。通过微课的层层引导,学生在观察、动手和思考中初步理解并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比学生自己看书达到的效果更好。
另外,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中关于角的概念我们也可以设计成微课。在微课中,可以结合一个角,动态显示组成这个角的各部分。同时,讲述“从一个点出发,引出两条直直的线所形成的图形叫作角,这个点叫作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作边,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把这样的知识点做成微课,对学生来讲不仅能看到文字,还能听到声音,其学习效果比学生自己看书预习要好。
二、针对“知识难点”设计微课
针对难点知识讲解的微课在教学中是很实用的,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孩子可能学一遍根本不明白,微课就可以让学生反复看,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时,很多学生容易将8:55、11:50等时刻的小时部分认错,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一难点设计一个微课。在微课中,让学生仔细观察时间从8:00到9:00的分针和时针的变化,尤其是在观察像8:55这样容易弄混的时间时,让学生认真观察分针在什么位置,时针在什么位置,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怎样读这种类型的时刻。再如,三年级下册《周长和面积的比较》这个信息窗,有一个很经典的判断题: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很多学生都认为周长和面积的数值都是16,所以周长和面积相等。就这一易错点,我们也可以制作一个微视频。在微视频中先展示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什么是正方形的面积;在计算时,虽然算式都是4×4,但周长算式中两个4分别是:边长的“4”和4条边的“4”,但面积算式中的两个4都是边长的“4”;结果虽然都是16,但一个是16厘米,一个是16平方厘米,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周长和面积不是一回事,不能互相比较。
三、针对“方法与过程的演示”设计微课
这类微课适用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点,如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量角、测量长度等。以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为例,我们可以通过PPT演示将测量的方法进行讲解并配以文字形式呈现给学生听和看。如果用摄像工具将教师拿着量角器测量角的过程录下来给学生看,则会让学生更加明白在实际操作中怎样使用量角器。它不仅更直观,而且工作量比制作PPT并自定义动画的工作量要少得多,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微课视频中应配上操作步骤的文字说明。
四、针对“指导课前预习”设计微课
微视频除了在课堂中播放,帮助学生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之外,还可以作为课前预习的辅助材料。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智慧广场《等量代换》时,我们就可以制作一个和等量代换有关的微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帮助学生理解等量代换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制作该微视频时,我们可以先播放一段《曹冲称象》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直接称大象的重量不好称,我们可以转化一下,将大象转化成和它一样重的石头,这样我们称出的石头的重量不就是大象的重量吗?让学生明白,有很多问题我们不能直接解决,但可以通过代换,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然后出示智慧广场中的习题,提问:同学们,你能用刚刚得到的智慧解决这个问题吗?快按下暂停键来试试吧!最后,在微视频中讲解解题思路,让学生作为解题参考。
五、针对“总结学习方法”设计微课
在数学学习中适时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梳理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不管是在图形与几何方面,还是在计算方面,转化都是将新知变成旧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六年级下学期进行总复习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制作一个“转化思想在小学阶段的应用”的微视频,帮助学生梳理转化思想在小学阶段的应用。在微课中,我们可以先和学生一起梳理“转化”在计算中的应用,并举具体的算式说明,包括:在小数乘法中的应用、在小数除法中的应用、在异分母加减法中的应用,以及在分数除法中的应用,等等。然后,再梳理“转化”在图形与几何方面的应用,包括: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三角形的面积推导、梯形的面积推导、圆的面积推导和圆柱体积的推导。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同时,学生也能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六、针对“教学内容的拓展提高”设计微课
关键词:《找规律》;案例设计;小学数学;生活情境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重复排列规律,本节课的“找规律”与一年级的“找规律”相比难度加大了,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过去的规律只停留在简单的排列上,现在却是一种循环移动的变化规律。旨在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发现图案中图形组合的循环移动规律,体会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能用学到的知识排列出有规律的图案,提高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联想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2)初步渗透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迁移类推等数学思想方法。
(3)初步培养发现和欣赏美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中隐含着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循环排列的规律。
教学难点:在抽象的图形中,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找出排列规律。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学具,白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导入。师:小朋友们,今天动物王国将举行盛大的运动会,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叫上小兔一起去吧!(课件出示:小熊正在敲小兔家的门,“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小兔怎么还不开门呢?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帮小熊敲门好吗?(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有节奏地敲)你们发现这敲门声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汇报规律。
(3)教师小结:像这种重复出现的排列规律,是我们一年级已经学过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有了小朋友们的帮忙,小兔终于听到了敲门声,看,她出来了!我们一起去运动场吧!
二、引导探究,寻找规律
师:瞧,动物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往比赛地点跑去(课件演示)。这时,裁判长小鸟发话了:别挤,别挤,大家还是排队入场吧!机灵的小兔马上跑到了最前面,当了排头,后面依次跟着小牛、小熊和小猪(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依次贴出动物卡片)。小鸟见了连声说:好,好。但为了公平起见,大家还是轮流当排头吧!于是,第二场比赛时,小兔很自觉地排到了最后一个,小牛、小熊和小猪都往前进了一位(教师贴出第二排动物卡片)。
师: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第三场该是谁当排头了吗?(指名上台贴卡片)那第四场又该怎么排呢?(再请一名同学上台贴)。
师:大家有什么想问这两位同学的吗?
生问:第三场你为什么让小熊当排头啊?
生答:因为第二场的排头小牛去最后了,小熊、小猪和小兔就都要往前移一位。
生问:第四场为什么要这样排呢?
生答:因为第三场的排头小熊去最后了,小猪、小兔和小牛就都要往前移一位。
师:大家再仔细找一找,这些动物的排列还有一些什么规律呢?研究的时候请思考,每行都有哪些动物?动物的排列顺序又是怎样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生1:每一横排中都有小熊、小猪、小兔和小牛这四种动物。
生2:每一竖排中也都有小熊、小猪、小兔和小牛这四种动物。
生3:横着看,上一排第一个动物都移到了下一排的最后一个,后面三个动物都往前面移动了一位。
生4:我发现竖着看也有同样的规律。
生5:往左边斜着看,每一斜排都是同一种动物。
……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我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找出了动物的排列规律。我们也按这样的规律来玩一个队列游戏好吗?(5人一排,轮流变换位置)。
师:运动会开完了,小兔邀请大家去她家做客,她提着茶壶给大家倒茶,小动物们惊喜地发现:茶壶上有一圈有趣的文字呢!(实物出示,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起读,课件逐句出示)
可以清心也,
以清心也可,
清心也可以,
心也可以清,
也可以清心。
师:我们再竖着读读看?(生读,非常兴奋)
师:我们无论从哪个字开始读起,都是一句完整的话,首尾回环,这样的文字称为回文,在我国古代就早有运用。我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奇妙啊!
师小结并揭题:像那些动物和文字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地变换自己的位置,形成几行一组循环排列的现象,这样的规律,我们就把它叫作循环排列规律。
三、变式练习,拓展规律
1.摆一摆
师:大家喝完茶,就去小兔的房间参观,哇,小兔房间的活动地板被弄得乱七八糟的,你能用刚刚学会的排列规律帮小兔摆摆吗?(学生用红色、黄色、绿色和蓝色的方形各四个进行操作)
师(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作品):现在漂亮了吗?这就是规律创造出来的美。
2.猜一猜
摆好地板砖,动物们回客厅看电视了,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魔术大师刘谦叔叔给大家玩数字游戏的节目呢!猜一猜,他接下来会变出什么呢?
①12345?34512?51234?()
②ABCD?DABC?CDAB?()
四、自主设计,创造规律
1.欣赏美图
师: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一起来欣赏(媒体播放蜡染及有着精美的循环排列图案的陶瓷等图片,同时播放轻音乐)。师旁白:你们觉得美吗?这些精美的艺术品都是我们勤劳的人民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2.课外作业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创造规律啊?老师请同学们当一回设计师,每个小朋友回家后运用今天学的规律知识在白纸上设计有规律的漂亮图案,明天把你的设计带来学校,跟大家一起欣赏,好吗?
五、课堂总结,内化知识
1.学生反馈
生1:这节课很有趣,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生2:我发现我能找出很多生活中的其他规律,像车子的轮子都是圆的,两个三角形可以组成一个四边形……
生3:我作业的设计方案都已经想好了,我的设计一定是最好的!
……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其实规律就藏在我们的周边,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会动脑的小脑袋,一双勤劳的小手,你们一定能发现很多生活中和数学中的奥秘。数学学习其实很容易,也很有趣,只要你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一定能学好数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本着“有效、有趣”的原则,力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和生活相结合,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通过教学实践,个人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趣味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数学就是一门让学生的思维舞动起来的学科。新课改重在落实对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本堂课从引入新课,到讲授新课,再到巩固练习,都以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贯穿始终,再加上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及小游戏,不断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本课中不但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学生之间的研究讨论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问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关注数学与生活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课不管是例题材料的选择还是练习设计,均来自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如“敲门,给小动物排队,学生自己排队,摆图形”等,无不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兴趣。
2.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
数学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根据教材的特点,以数学知识为基础,进行灵活处理、巧妙设计,并充分整合其他学科资源,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从而领略数学的精彩,为数学教学所用,那么,数学课堂一定是开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更是学生们所喜爱的。
>> 《语言的艺术》教学设计 浅析设计语言的艺术表现机制 浅析舞蹈教学的语言艺术 浅析艺术的历史教学语言 浅析高职艺术设计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组织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教材组织 科学教学语言的优化设计和组织 组织教学的艺术 浅析舞蹈艺术的语言 浅析中职音乐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 浅析音乐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浅析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几点认识 浅析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肢体语言艺术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浅析 浅析生物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浅析修辞在教学语言中的艺术审美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浅析教学语言的设计组织艺术 浅析教学语言的设计组织艺术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语言精炼就是指教学语言要少而精,用尽可能少的词句表达丰富的内容。课堂是灵动的、睿智的,是心灵的碰撞和共鸣。有时哪怕一个字也不说,只一个手势、一个肢体动作,一组学生的互动演示,就涵盖了所有的内容,这就是教学的魅力!不需要华丽的语言装饰,而达到了思维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教学语言、组织、设计。
“语言是一个神奇的东西,运用得当,可以产生强大的力量”。 但有的教师教学中会感到语言的使用“力不从心”、“话到嘴边无从说起”、“条理不清楚”等语言表达障碍问题。课堂上教师出现语言表达的障碍原因很多,我就教学语言的优化设计与组织这方面浅谈一下语言的使用艺术。
一、紧扣教学目标,教学语言设计、组织要精炼、准确,表达应用要清晰。
语言精炼就是指教学语言要少而精,用尽可能少的词句表达丰富的内容。课堂是灵动的、睿智的,是心灵的碰撞和共鸣。有时哪怕一个字也不说,只一个手势、一个肢体动作,一组学生的互动演示,就涵盖了所有的内容,这就是教学的魅力!不需要华丽的语言装饰,而达到了思维的最高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繁琐絮叨、拖泥带水;或夸夸其谈,华而不实;或讲毫无目的的肆意发挥,空话白话连篇,严重偏离了教学目标,结果教师讲的天花乱坠,而学生却不解其意。这都影响授课的效率。这些现象与教师驾驭语言的能力和教学目标的解读能力息息相关。
而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则非常重视教学语言的提炼,他们紧扣教材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详略得体,富有启发性。教师讲授过程中吐字清晰和思路清晰“抑扬顿挫”,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感悟,就像“反刍”一样,给学生一个反思、消化、吸收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语言的设计、组织要直观形象,尽量减少专业术语的使用。
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弱,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总是借助于对直观事物的经验基础上。孩子们总是对自己见到、摸到、嗅到、听到的事物感兴趣,且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二年级下册《我健康我快乐》的教学,教师问:“你认为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不吃零食,不挑食。”“健康是多吃水果,多喝水。”“健康是早上起床要刷牙~~~~”孩子们用一些具体的事情来说明自己对健康这个概念的理解。但这时教师用幻灯出示课件总结如下:“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这段复杂绕口文字直接把孩子们搞懵了,孩子们茫然的望着老师,活跃的气氛一下子就被抹杀了。
尽管我们要求课堂语言的设计、组织要准确、严谨。但我认为好的授课的是要把严谨的知识想法设法的用直观形象的、显而易见的语言呈现给学生。尽量不用一些专业的词汇、抽象的概念去解释问题。比如“健康”这一个概念总结为:“健康就是小朋友感觉自己的身体很舒服,心情很舒畅,做事情很高兴,感觉自己生活的很幸福~~~~~”这比枯燥无味的概念、定义好的多,学生也乐于倾听、善于接受。
三、教学语言的设计和组织要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好的课堂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灵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有时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讲的妙趣横生、亲切幽默。有的却寡淡无味,了无生趣。问题出在你的授课语言“有没有味”,听之有味,回味无穷,听之无味,昏昏欲睡。这儿所谓的“味”就是指“趣味”。
课堂教学知识性很强,要求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科学基本知识。这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语言组织运用能力,把“死的知识道理”以“活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乐于接受。比如:有的教师把简单的做人做事的道理编排成儿歌或者是拍手歌;有的教师把要说的内容制作成动画片,搭配上活泼俏皮的解说语言;这样生动的表达方式,比乏味的说教效果好的多。
另一方面,堂语言适时的夸张幽默也很重要。如课堂气氛过于紧张或压抑时,可以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有效调控课堂氛围,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但课堂幽默语言的设计要含蓄、恰如其分,切忌粗俗,或把讽刺挖苦学生当作 “趣语”; 再者“喧宾夺主”式的过多打趣也会延误知识的传授而引起学生反感。所以,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注意一个“度”。
四、教学各个环节的过渡性语言的设计组织要圆滑、灵活,不能生搬硬套。
一节好的课堂它的各个环节是环环相扣,息息相关的。但是各个环节之间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步步为营,步步深化。教师只有精心、细致的设计组织好过渡性的教学语言,才能体现各环节内在的衔接。
我曾经听过一节课堂《我健康我快乐》,这位教师的教学分三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健康的重要性,明确什么是健康,指导怎样做才对健康有益。”这位教师孤立的讲完每个环节的知识后,几乎没有任何的语言的搭桥,毫无征兆的、甚至是让我感觉不知所措的,一下就蹦到另一个环节。完全没有任何教学语言的衔接,没有任何过渡语的启发,我感到整个教学语言的设计毫无目的性。学生的学习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62-02
“导―放”式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开放式教学。它以阅读教学为载体,以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为手段,通过创造一个生动、开放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导―放”式阅读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其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键在于“导”与“放”的有机结合。
2012年10月,笔者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泉水》一课,获广西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全国二等奖。这节课除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进行了必要的整合外,更是笔者进行“导―放”式阅读教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教学本课时,笔者强调了学生的自读自悟,在朗读感悟、积累运用等方面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支持,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现将课堂教学片段解析如下。
一、范例引路,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学生先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泉水一路上遇到了哪些朋友?泉水对她们说了什么?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笔者以第二自然段作为品读课文的范例,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情感朗读的方法感悟课文,其中“天然水塔”是理解感悟文章的关键。
生(齐读):“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师: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天然水塔是什么?
师:要想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看看什么是水塔。
师:这是我们南宁市新华街的老水塔,这是北方常见的水塔的图片,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图片略)
生2:水塔比较高。
生3:水塔的顶部都比较大。
生4:水塔是用砖和钢铁建造的。
师:高高的水塔“肚子”那么大,猜一猜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生5:装水的!
师:对呀,“水塔”是由人工建造的用来储水的建筑,他们虽然外形、材料不同,但蓄水量是有限的。
师:那么“天然水塔”呢?它和人工水塔有什么异同呢?
生6:天然水塔里一定也有很多水。
生7:天然水塔不是人工建造的,是天然的。
师:天然的水塔在哪里?
众生:山上。
生8:山高高的,它大大的肚子里装■了水,就像水塔一样。
生4:它比人工水塔大多了,水也多多了!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这座天然水塔的水多表现在哪里?
生9:水哗哗的流啊流啊,永远都流不完。
生10:小河、小溪里的水都是从山上流下来的。
生11:水太多了,树木、小草、小动物、人怎么都喝不完。
师:我们从“天然水塔”这个词仿佛看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你能读出泉水“多”的特点吗?
笔者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关键词“天然水塔”,体会了泉水“多”的特点,接着与学生一起回忆、总结阅读句段的步骤与方法:读句子了解大意――理解关键词体会特点――个性朗读感悟情感。
二、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导学关键词后,笔者让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后面的三个自然段,接着进行小组学习成果的分享与展示。
生1:“大镜子”让我感觉到泉水很清。
生2(反驳):镜子应该是光滑没有波纹的,“大镜子”也应该是很平静的。
师:水平如镜,说得不错,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2:泉水流过山间的平地,水都没有流动,所以才像大镜子一样平静。
师:同学们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段话能体现泉水“清”的特点吗?
生3:这里的水清澈透亮,像明亮的大镜子。
生4:因为水很清很明亮,才能照出杜鹃花火红的颜色来。
通过几个学习小组的展示与分享,学生进行质疑、讨论与补充,学会了“理解关键词”的方法,即联系上下文理解“大镜子”等。
三、想象拓展,积累运用
自主探究交流展示过后,学生不仅了解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感受到了泉水乐观、无私的生活态度,还熟悉了文章的语言特点。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笔者鼓励学生积极创作与表达,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师:孩子们,泉水一路从山上来到了山下,在愉快的旅途中它还会遇见谁?泉水会对它说什么呢?
生:泉水对螃蟹说:“洗吧,洗吧!我的水很净很净,能让您的钳子更白更亮!”
生:泉水对小树苗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能长得又高又壮!”
生:泉水对小鸭说:“游吧,游吧!我的水很凉很凉,比吃了冰淇淋还要凉爽呢!”
综观教学过程,这一课采用“导―放”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文本感悟、情感体验、积累运用上有所进步。教学特别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创设了民主的合作探究氛围,通过组织自读、自悟、自创的语言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
【教学反思】
1.“导”是关键――学法引路
在《泉水》的教学中,笔者将“导”的部分通过“理解关键词”来体会与感悟。笔者首先让学生观察比较“天然水塔”与人工水塔的不同,想象泉水多的画面,从而学会理解关键词的方法――比较与想象。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做到“导”中有“放”。教师与学生学习完一个段落后,一起总结句段学习的方法:读句子了解大意――抓关键词体会特点――个性朗读感悟情感。这个提纲挈领式的阅读方法带领学生体验了“把书读薄再读厚”的过程。为了让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更加顺畅,教师按照教学流程设计了合作学习卡。在异质分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一起读句子,分工完成学习任务,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以下出示其中两张学习卡。
2.“放”是艺术――交流提升
第一个层面的“放”是举一反三。学习方法是在反复练习中习得的,提纲挈领式的句段阅读方法终究要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掌握。让学生放手自学、习得方法、发展能力,是分组自学的目标。在后面三个自然段的学习中,由“大镜子”“更大更甜”“伴奏”等关键词,学生初步体会了泉水“清、甜、美”的特点。
第二个层次的“放”是思维碰撞。小组合作成果的展示与交流让学生拥有了讨论与质疑的机会,他们的思维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思想认识也得到提升。如片段中对“大镜子”一词的讨论,让学生提升了原有的认识,而“放”的成功则在于教师的鼓励、追问与总结。
更高层次的“放”是创意表达。积累语言的目的是运用,而运用的最高境界是创作。教师在第三个环节的泉水与布谷鸟齐鸣的优美音乐中,让学生想象泉水还会遇见谁,对它们说什么,使学生的灵感如汩汩清泉奔涌而出。学生不仅能熟练运用句子的表达手法,还能联系生活经验,描绘出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在这一“导”一“放”中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 新课标 思想政治教学 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传统教学中,“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如果不改变教育观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进行改革,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下面我就多媒体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是“填鸭式”的教学。这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感觉索然无味,不能激发起学习兴趣。而现代多媒体技术采用了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声形并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动感和直观性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形成了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内在驱动力。[1]比如,讲环境保护时,我设置了以下情境导入新课:上课一开始,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文件“地球”,并配以文字说明。课件首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几幅精心挑选的优美的大自然风景图,并伴随着轻松愉快的背景音乐,这些情景设置,把学生带入一种美妙的意境中,唤起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正当学生陶醉于大自然的美妙神奇之时,课件进入了另一种情境:地球遭受劫难,森林被大量砍伐,河水受污染……这时我停止演示,启发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人类面临什么样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面对这些问题?……”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不仅能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的心迅速集中到课堂上来,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否顺利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完成学习目标,是衡量一堂课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传统教学中,仅仅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最多带块小黑板的教学模式,在很多时候,它不能有效地解决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重难点,甚至经常会出现“教师头头是道,学生一头雾水”的现象。而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文、声、像等多媒体信息的有机结合,不但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而且可以使枯燥的内容生动化,从而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例如我在讲初一《思想政治》下册“不良诱惑”时,由于初一学生年龄较小,对“”的所作所为很陌生,不能深刻理解“”的本质和危害,我就从网上、报纸上精选了大量的血淋淋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通过展示,学生不仅认识到了的“”组织的危害,而且认清了它的、主义、反人民的本质。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有效化解教学中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前,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内涵、新的教育热点,成为我们迎接知识经济的最佳抉择。作为教育主阵地之一的思想政治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现代教育手段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正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应运而生的,它通过对图、形、声像等的处理,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和评价活动的机会,诱发学生思考问题,以达到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在初三教学中讲“集体与个人关系”时,我用动画形式制作了一个课件――“三个和尚的故事”。首先提问学生:“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喝?这说明了什么?……”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三个和尚没水喝”是一种传统思维模式,但我的教学并没有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是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我们能否突破传统思维,创造出“三个和尚有水喝,可以更便捷更多更好地喝水”?通过这样的问题情景的设置,学生丰富思维内容,加强思维深度,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强化思维的逻辑性,促进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智力因素的发展,逐渐培养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从而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锻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2]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思想政治课内容比较抽象,一些重点难点知识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去解决,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化平淡为新奇,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变深刻为浅显,化单调为丰富,变沉闷为轻松,化呆板为活泼,而且可以突破“课本、粉笔加张嘴”的单一模式,拓宽教与学的思路,节约时间,增加容量,把更多知识更快地传授给学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初二年级《维护消费者权益》时,我首先放一段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关于北京一些市民长假旅游被骗的影视,再用图例演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地了解了维权的途径。实践证明,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变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而且可以节约大量的板书时间,使得教学过程紧凑,课堂容量大,知识的时代感强,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运用媒体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渠道,而且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往往会使课堂变得单调、枯燥无味。而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能充分展现声情并茂的情境、生动形象的视频效果,而且能强烈地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效果。这是传统教学中用口头语言描述所无法比拟的。[3]在讲初一年级《防患于未然》时,我制作的课件采用了迟志强的《铁窗泪》。学生无一不被课件中的影片、歌曲、音乐中的情景所深深打动。课后,我的眼睛是湿润的,学生的眼睛也是湿润的。可见,合理使用多媒体,正确地引导,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总之,多媒体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在教学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认真设计,精心准备,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相互补充,并加以完善。长此以往,我相信,思想政治课一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学效果一定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玉华.浅谈多媒体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200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