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旱灾的防治措施范文

旱灾的防治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旱灾的防治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旱灾的防治措施

第1篇:旱灾的防治措施范文

>> 近50年来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主要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玛曲县沙漠化土地2004-2009年动态变化分析 辽宁下辽河平原土地沙漠化成因分析及其治理措施 皮山县沙漠化机理动态分析 试论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对中国近10年来的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近10年来新闻思想研究述评 中国近10年来儿童抑郁研究述评 近50年来淮河流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近50年来咸宁市降水和旱涝特征分析 淮河流域近60年来干旱灾害特征分析 土地沙漠化是一个危险警示 论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防治 科学应用植树宝 治理干旱沙漠化土地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探究 绿洲农业、公地悲剧与土地沙漠化 10年来体育学术期刊研究特征分析与发展展望 若尔盖湿地沙漠化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近10年来国际情报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沿的量化可视分析 长岛县近45年来四季降水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6]郭宇航,侯学敏,刘占超,等.翁牛特旗防沙治沙战略布局与防治措施构想[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3,36(5):83-84.

[17]王旭东,陈秀芳,敖 东,等.荒漠化防治开启"翁牛特模式"[J].内蒙古林业, 2015(1):8.

[18]宋玉静,赵天宇.翁牛特旗:沙里淘金点燃绿色希望[J].内蒙古林业, 2014(3):8.

第2篇:旱灾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水利施工;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

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更有利于工业的发展,所以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化发展是目前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从眼下的建筑实践来看,无论是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还是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在建设过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混凝土裂缝现象,此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另一方面缩短了工程使用的寿命,而且还会造成工程维修和养护成本的偏高,对于企业发展而言非常的不利。基于此,深化水利工程建设中混凝土裂缝的产生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法便具有了较高的价值。

1 水利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一)材料配比不科学

材料配比不科学是目前水利施工中出现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就工程实践来看,混凝土的充分固结需要水泥和其他成分的比例贴合,但是目前的这种比例设计存在失衡性。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混凝土固结充分,需要将水泥、沙子、石块以及胶黏剂按照1∶7∶11∶0.1的比例进行混合,这样混凝土的固结才会充分。但是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沙子的比例过高或者胶黏剂的比例过低,这样会造成混凝土的粘结度松散,进而出现混凝土固结不充分产生的裂缝。

(二)施工操作缺乏专业性

施工缺乏专业性也是出现混凝土裂缝的重要原因。为了保证施工的质量,在进行水利施工的时候,一般需要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的培训,使施工人员掌握一定的技术标准,但是在目前的施工中,这种培训落实不到位,导致施工人员的施工缺乏统一性,由于专业性较差,所以施工的质量容易出现参差不齐,裂缝现象也就比较常见了。再者,在施工中,机械设备的使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施工,对于器械利用的专业度重视不够,所以其效果发挥不完全,裂缝问题也会时有发生。

(三) 环境的影响

环境的影响也是出现裂缝的重要原因。就环境裂缝而言,主要有两种:第一是温度裂缝,第二是湿度裂缝。在混凝土施工的实践中发现,部分混凝土的耐热性和耐寒性比较差,所以当混凝土遇到高温或低温的时候,容易发生膨胀或者收缩而产生裂缝。再者,混凝土的作用发挥需要一定的湿度,但是在湿度不达标的情况下,混凝土的含水量便会发生减少,由于含水量的缩减,最终会导致混凝土干裂并诱发裂缝。

2 水利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技术

(一)做好施工技术准备

为了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做好混凝土裂缝的防治,在施工前进行技术准备非常的重要。就施工而言,技术准备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是混凝土混合技术。混凝土的混合方式以及混合程度都会影响到其固结效果,所以在施工前,对于混凝土混合技术要做好分析和评价,目前的施工,混合技术利用的一般是全方位搅拌技术。第二是进行施工技术的准备。在施工中,混凝土的浇灌方式以及加压方式会影响其固结,所以根据工程规模进行灌浆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现行的灌浆技术,主要是帷幕灌浆。

(二)强化施工选材及配比设计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材料自身的性能和配比设计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所以为了进行裂缝的防治,需要从材料选择和配比设计两方面入手:材料选择主要是进行材料抗压性、受力性、温度、湿度等性能的甄别,通过强化工程质量的分析,确定材料自身应该具备的性能。比如钢筋的抗压性、水泥的固结性等。材料配比主要是进行各项建筑材料的组合设计,比如钢筋的捆绑形式和密度、水泥和砂石的配比比例等。总之,通过材料选择和配比设计,可以有效的实现裂缝的控制。

(三)温控防裂措施

温控防裂措施在裂缝防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的温控防裂措施是从温度对裂缝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从而采用相应的措施。在工程实践中,温度对于混凝土的影响较大,所以一般进行温控防裂,都是在混凝土当中添加一定量的温度糅合剂,通过糅合剂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提升混凝土的温度适应性,这样,高温或者低温对于混凝土的影响力便会下降。例如:如果一般混凝土的高温适应在170℃至200℃之间,低温时适应度在-30℃至50℃之间,利用温度糅合剂的作用,可以将混凝土的高温适应度提升至200℃至250℃,低温时适应度降低至50℃至80℃。

(四)施工监测

施工监测对与混凝土裂缝的防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施工监测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两方面:第一是监督。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利用进行监督,从而发现技术应用方面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解决,这对于控制施工裂缝的产生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第二是进行施工指导。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设备的利用和技术的利用,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通过指导,提升技术成熟度和设备利用的熟练度,能顾有效的避免来自于操作方面的混凝土裂缝。

(五)冷却管降温措施

冷却管降温措施在混凝土裂缝防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工程实践中,由于施工的原因,往往会因为高压而发生高温现象,高温的出现会迅速的蒸发混凝土中的水分,使得混凝度的湿度受到影响,从而降低固结度产生裂缝。冷却管的应用主要就是避免此类高温的影响,保证混凝土的湿度及温度,从而确保混凝土在施工中能够有效的固结。

结束语:

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积极的进行水利施工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分析,可以针对性的采取裂缝防治技术,有效的控制裂缝的产生,从而提升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蔡安顺.水利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8:326-327.

[2]邓丽,王展,张雅.水利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和防治对策解析[J].河南科技,2014,01:62+70.

[3]王玉志.水利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河南科技,2014,13:72-73.

第3篇:旱灾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营林工作;森林病虫害;生物技术;防治方法

前言

林业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资源,然而最近几年该资源却被病虫害干扰,产值明显变少,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发展。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每年因为此类灾害而导致的林业损失超过十亿元,而其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干扰更是无法确定。其带来的负面意义明显大于别的灾害,导致资源品质急剧下降,目前已然成为了干扰林业永续发展的关键制约要素。所以在造林的时候,必须做好灾害防治活动。

1 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现状

1.1 现阶段我国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持续上升

由于国家最近几年积极的营造人工林,尤其是大量的种植单一的种类,这就在无形之中使得林业病虫害存在区域不断增加。一直以来,我们国家种植的人工林的树木种类过于单一,此时就会导致生态体系过于脆弱,假如出现了有害物种的话,就会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引发严重的灾害,导致资源受损。除此之外,由于群众对自然林的破怀,导致其负载变高,使得目前的自然林总数以及品质等都变差,林业的总体环境恶化。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结构等都发生了明显的缩减,此类状态必然会使得病害以及虫灾问题变严重。

1.2 由于全球生态变差,导致我们国家的林业灾害加剧

温室效应的出现使得整个世界面临严重的沙化问题,而且旱灾等变得更加严重,这种现象同样会导致林业灾害变严重。因为整个世界的气候都不正常,导致林业的生长氛围变化,此时存在的暖冬问题导致林业病害的越冬基数变高,最终为病害以及虫害提供了适合的氛围。

1.3 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当前的法规条例不是很健全,加之基础建设工作开展不到位,都使得林业灾害的治理工作开展不到位。在具体的开展的时候,群众对于还在等灾害的预控工作开展的比较合理,相关机构可以认真处理,但是对于病害以及虫害等,在工作者的内心之中并没有生成正确的认知意识,导致林业损失加剧,由此类灾害导致的损失明显的超过别的灾害导致的损失。

1.4 当前的防治技术不先进

目前的防治技术不是很先进,这就导致了灾害的发生区域逐渐变宽,严重性逐渐加剧。目前广大群众已经意识到种植单一树种的危害性,开始营造混合林。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应对病虫害,将其从源头之处治理好。

1.5 没有做好检疫活动,导致灾害存在区域较广

当前时期,我们国家的灾害防疫系统设置的还不是很到位,不能实现有效监管,不能确保苗木品质良好。最关键的是很多国外的灾害因为入关的时候检疫工作没有开展到位,导致其进入到国内之后迅速扩散,导致的损失是非常严重的。

1.6 长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不能很好地多方面结合其他防治方法使用

一旦出现病虫害以后,如果大规模运用农药的话,就会导致其天敌受损,持续下去就会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加,无法实现防治的意义,效率不高,同时因为大范围的运用药品,还会导致生态变差,最终导致虫害变严重。

2 林业病虫害应对方法汇总

2.1 培育健康森林,从根本上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要坚持从基础做起,完善营林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切实做到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大力营造混交林,必须彻底解决现阶段人工林树种单一、抵御森林病虫害能力低的问题。加大良种壮苗的培育力度,充分利用基因工程等先进的林木育种技术,确保造林苗木无病虫害隐患。加强林木抚育管理,实行集约经营,做好水肥管理、松土除草、修枝抚育间伐等,不但可以增加林木的年成长量,还可以增强树势,保证其健康成长,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逐渐从有病治病、有虫治虫这种工作方法转变为未病防病、无病保健上来,从治标转为治本。

2.2 切实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为科学防治森林病虫害提供决策信息

建立完备的预测预报系统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关键措施。只有全面、及时、准确地预测预报森林病虫害的基础信息,才能及时高效地开展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因此,在森防工作中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所负责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全面、及时、准确的调查监测,准确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力求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各级部门要加大预测预报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手段的提高和规范制度的健全,尽可能做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务必定期监测情况,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率,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真正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及早发现,及时除治,做到治早、治小、治少。

2.3 加强植物检疫工作力度,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成果

当前时期由于经济发展迅速,此时很多区域开始了经济交流活动,这个过程中就使得一些病虫害进入到其他的区域,导致大范围区域发生病虫害问题。所以为了避免负面现象发生,就要积极开展植物检疫活动,切实提升检疫能力,防止病虫害入侵。积极地开展好种苗产地相关的检疫工作,当检疫达标之后才可以开展造林活动。对于那些从外国引入的种苗,必须要对其开展隔离测试活动,一旦发现了病虫的话就要尽快处理。积极宣传《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不断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和对检疫工作的支持力度,为更好地开展森林植物检疫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

2.4 加大科技森防,努力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

所有的机构都应该结合目前防治活动的重点,积极寻找合作者,重点分析防治活动中的难点事项,真正的提升防治的能力,使用合理的防治措施,抛弃过去的不当的治理方法。

2.5 在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重点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人与自然灾害做斗争、保障林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在防治各种森林病虫害的生产实践中,探索出大量好的经验和办法,如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和森林植物检疫等,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林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在开展灾害防治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将保证林业生态平衡当成是发展的关键点,在具体防治的时候,要将生物措施当成重点措施。这主要是因为生物措施的使用,能够保护天敌,确保生态健康,保证利益的持续。

3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在开展造林管理以及灾害防治工作的时候,我们必须积极的使用各种科技,要有规划有程序的治理。在确保生态健康的前提之下,使用合理的应对方法,确保林业生产工作有序开展,确保各方的利益得以维护,实现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庆文,杜秀峰.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3).

[2]杨春瑜.浅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J].北京农业,2011(3).

第4篇:旱灾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玉米;高产;种植技术

0.前言

玉米,早熟禾科,是一年生谷类植物。其植株高大,茎强壮,挺直。叶窄而大,边缘波状,于茎的两侧互生,雄花花序穗状顶生。雌花花穗腋生,成熟後成谷穗,玉米具粗大中轴,小穗成对纵列後发育成两排籽粒。谷穗外被多层变态叶,称作包皮,籽粒可食。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范围也很广。世界上整年每个月都有玉米成熟。中国的玉米年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玉米用作饲料、食物和工业原料,在许多地区作为主要食物,但营养价值低於其他谷物,蛋白质含量也低,并缺乏菸草酸,若以玉米为主要食物则易患糙皮病。除食用外,玉米也是工业酒精和烧酒的主要原料。

1.提高玉米产量的种植技术

玉米是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如何提高玉米的产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要想使玉米增产,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是关键。我认为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素:

1.1选择适当的玉米品种及合适的播种时机

选用优良杂交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优良品种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对自然条件、生长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因此,选用良种时必须根据品种的特点和适应范围,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做到因地制宜。播种前将种子摊在地上或席上5~6cm厚,连续晒2~3d即可,温度高时,切记将种子摊在水泥地、沥青地或金属板上,以免温度过高烫伤种子。为防治地下害虫的发生,播前用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或用20%粉锈宁150~200g加水1.5~2.5kg,拌50kg种子,以防治丝黑穗病,也可用质量合格的玉米种衣剂直接拌种,可有效地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减轻病虫危害,为苗齐、苗全打好基础。选择好了玉米的品种,还要掌握玉米的播种时机,由于干旱是制约玉米高产的关键,而春旱、伏旱、秋旱是影响玉米产量的核心,因此更要做到适时播种,春季多大风天气,土壤含水量低,蒸发量大,失墒快,因此要在可能的条件下尽早播种,抓住现有墒情,抢墒播种,为充分利用春季反浆水,并使玉米需水高峰与降水高峰同步,以减轻旱灾的影响。一般情况下5cm地温稳定在10℃即可播种。

1.2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要注意田间管理(育苗移栽,合理密植;施肥及病虫妨害等)

玉米播种完毕,在生长过程中,更加需要科学的管理。

首先,要在玉米播种的时候就要懂得合理密植的重要性。合理密植能够保证绝大多数的太阳光照射到玉米叶片而不是地上,能使玉米充分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从而提高玉米产量,一般情况下,在同等条件下,早熟矮秆、叶片上冲、株型紧凑的品种密度宜大,晚熟高秆、叶片平展的品种密度宜小;一般肥地种植宜密,薄地宜稀,水浇地宜密,旱地宜稀;玉米生育期长的宜稀,生育期短的宜密;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的宜密植,地势低,气温高的宜稀植,此外多风地区宜稀植。

其次,在玉米的生长管理过程中,要掌握玉米的施肥技术。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各异,因此在各个生长阶段对肥料的需求也会不同,氮素是玉米一生吸收矿质最多的元素,其它依次为:钾、磷、钙、镁、硫。苗期由于植株小,生长慢,对养分吸收数量小,玉米苗期需肥占全生育期肥量的20%;拨节孕穗到抽穗开花期,玉米生长速度迅速加快,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齐头并进,吸收占全生育期的85%。开花授粉以后,吸收量下降,此阶段占总需肥量的13%。

此外,要重视基肥。玉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中要重视磷钾肥。施用种肥可以壮苗;若土壤肥力低,基肥不够或者没用基肥的方法,施用种肥效果明显,使用时采取条施或者穴施,注意要与种子隔开或者与土混合,防止烧苗。氮、磷、钾合理施肥是保证玉米产量的前提。玉米需氮量较多。幼苗期占2.1%,虽然需量较小,但作用很大,此期严重缺氮,将不形成果穗而造成空杆,轻度缺氮发生老苗现象,产量显著下降。拔节至抽雄开花的穗期占51.2%,此期氮不足,影响花粉发育不能正常授粉结实,百粒重下降。后期占46.7%,缺氮严重减产。玉米需磷比氮少得多,磷对根系发育、雌雄穗分化形成和改善玉米的色泽与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幼苗期占1.1%,缺磷根系发育不良,生长缓慢、紫苗。前期缺磷后期难补,生长中期5-8片叶、需磷最多,占63.9%缺磷对子实的形成不利,后期需磷占35%,缺磷严重减产。玉米需钾时间早,吸收量也多,从苗期开始吸收钾肥,孕穗期吸收最多,开花期钾的积累达到高峰,后期减少,因此钾肥宜早施底肥。

病虫害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时刻威胁这玉米的生长发育,要及时发现玉米的病虫危害并及早进行防治,玉米常见的病虫害有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圆斑病、玉米褐斑病、玉米纹枯病、玉米锈病等。要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对症下药,以玉米大小斑病及圆斑病为例来说,玉米大斑病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可以采用以下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良种;(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3)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

玉米小斑病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防治措施有:(1)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2)加强栽培管理 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3)药剂防治 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 50-75千克,隔 7-10天喷1次,共防2-3次。

玉米圆斑病病斑在叶片上散生,初为水浸状,淡绿色或淡黄色小斑点,以后扩大圆形或卵圆形,有同心轮纹,病斑中部淡褐色,边缘褐色。苞叶上病斑初为褐色斑点,后扩大为圆形大斑,也具有同心轮纹,表面密生黑色霉层。可以采用以下措施进行预防及防治:(1)加强检疫,应特别注意不从病区调种,并选用抗病品种。(2)药剂防治,可在玉米吐丝盛期进行,重点喷洒果穗。每亩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50-75公斤喷雾,一般连喷2次,间隔7-10天。

1.3适时收获

最后一个环节便是玉米的收获阶段,收获过早,过晚都会大大减少玉米的产量。一般情况下,玉米苞叶变黄,籽粒变硬,有光泽时便可进行收获收获。

2.结语

本文通过对玉米的种植技术进行了分析,指导农民耕作,已达到促进增产丰收的目的。

推广新技术,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农民生产,不仅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很好的促进了新农村的健康发展。对农业、农民、农村等各方面均有积极意义。 [科]

【参考文献】

第5篇:旱灾的防治措施范文

一、为落实课程标准,学习各种自然灾害,教材必须要进行重新整合

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防治措施、树立减灾观是学习各种自然灾害永恒的主题,所以必须按此思路进行重新整合,否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掌握。

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做具体规定,选修课程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开设,因而教师的教学空间很大,不必拘泥于具体知识点进行教学,这将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这需要老师下大气力进行教学设计。

二、选修和必修、区域地理部分藕断丝仍连,必修内容是通向选修的桥梁

选修中大量的知识和必修相连,所以他们看起来是断了,其实丝是相连的。

比如:有关地震的知识,要涉及到了必修教材当中的相当一些内容:地震波、板块构造学说、分布及成因、地质构造、“3S”技术等等;洪水、涝渍、风暴潮等水文灾害要用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降水的时空分布、天气系统、、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等;台风要用的低压气旋;干旱、旱灾也要用到降水的分布、各种天气系统等等;沙尘暴、寒潮要用到天气系统的冷锋、冷高压等等;

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准确领会课程精神,仔细研究学习必修课内容标准和选修5的内容标准,并将选修5与必修课内容标准进行对接,比如必修1的天气系统的相关内容与选修5的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这一教学内容的对接。地质灾害要用到地形地势、地质构造、人类活动等等;生物灾害要涉及到中国、世界的种植业、林业、牧业分布等等;……

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桥梁,这个桥梁的搭建关系到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等知识的学习。因此学好、教好必修课是学习选修的重要基础条件。

三、教师大量的特别是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例子,做到旁征博引,对比分析

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海地、智利、日本、等地地震、海啸等许多案例数字的比较,让学生从具体的实际数字当中体会地震的特点,影响地震,产生危害的因素等来分析问题,课堂在学生的感慨、震撼中进行、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感觉地理就在身边。

这需要老师时刻关注灾害的地理时事、进行大量的知识储备,为教学提供好的素材。

三、别拿豆包不当干粮,高考对选修要求也很严格、规范

因为自然灾害很多知识都和必修地理分不开,所以就是我不学,我还能答题,但是要想得高分,不容易。自然灾害尽管看似简单,但是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概念、机制、原因、准确性、科学性的描述,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绝对不能满足,也绝对不能让学生满足于我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严格、规范。

四、树立正确的减灾观——选修五学习的理念

课程标准当赋于地理一个非常基本的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两个理念来讲,或许没有体现在我们具体的高考的试卷当中,但是他对终生发展是有利的。我们的教学是不是仅仅就是围绕着高考,无论我们的课时多么紧,你都不要忽略选修五教学,不能忽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减灾观。

第6篇:旱灾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城市水灾害;现状;危害;防治方法

1、城市水灾害及其类型

1.1 城市水灾害

水灾害是以大气圈、水圈、土圈为主产生的灾害,如洪灾、涝渍灾害、潮灾、旱灾、泥石流灾等。水灾害是相对人类而言的,在人类生存的地区,均有可能发生水灾害,这就是灾害的普遍性。近20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和城市洪水灾害三大水环境问题,水危机已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制约和障碍。[1]

1.2 城市水灾害现状

气候差异大,地势复杂,是我国致灾因素和灾种多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紧张,经济密度在地理上分布很不平衡,所以对水灾害更为敏感,易产生巨大灾害损失。

城市化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城市人口众多,建筑密集,财富集中,是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因而城市水灾害具有种类多、损失重、影响大、连发性强、灾害损失增长严重等特点。城市水灾害主要表现为:雨水资源大量流失;雨水径流污染严重;城市洪灾风险加大;生态环境破坏;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等。[2]

1.3 城市水灾害的类型

根据长期统计分析,危害我国的水灾害种类很多,其中危害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较长的是干旱、洪水、涝渍、风暴潮及灾害性海浪、泥石流、水生态环境灾害。其中城市水灾害主要由干旱、洪水、涝渍等引起。

1.4 城市水灾害防治现状

1.4.1缺乏城市水灾害防治规划

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有时为了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甚至挤占河道,从而降低了河道的分洪能力,加剧了洪水灾害。另外,由于城市地域狭小,集水面积小,人口密度大,生产活动集中,取水也集中,所以容易出现资源型缺水;同时,排污集中,对水环境破坏力大,又容易出现水质型缺水。[3]

1.4.2防洪措施单一

在城市水灾害防治规划中,没有科学统一的标准,主要依靠工程措施,城市河段的防洪标准偏低,容易发生超标准洪水。在城市化地区,由于建筑物和地面衬砌的影响,使得不透水面积增加,截断了水分入渗及补给地下水的通道,使地表径流增加,滞洪、蓄洪能力下降,常造成洪涝灾害。[3]

1.4.3暴雨、洪水预报方法不完善

在洪水预报、防汛调度、通讯手段等方面落后,科研投入少。

1.4.4地下水次生污染严重,致使水质污染发展很快[4]

1.4.5市民和企业防灾意识淡薄,城市防洪资金筹措渠道不畅

2、城市水灾害的起因

造成城市水灾害的原因很多,但在所有致灾原因中,自然因素占主导位置。我国水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度高,致灾的自然因素十分复杂,主要包括地形、地势、地貌、地质、地理位置、大气运动和植被分布等。除自然因素外,人类不当的或缺乏必要保护措施的开发活动,对河流会构成直接的威胁。主要因素为:

2.1 城市人口增加、经济增长,用水量增加

2.2 城市化对降雨的影响

2.3 城市发展导致污水排放量增加

2.4 城市建设使下垫面性质发生变化,改变了径流形成条件[3]

3、城市水灾害的危害

城市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造成人员伤亡和国家、集体及个人的财产损失。

3.1 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水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也将增加。更重要的是由于城市人口的急骤增加,好多新建的公用设施、企业和住宅向容易受灾的低洼地区或沟谷等危险区域发展的趋势增加,易造成更大损失。

3.2 对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影响

城市和工矿现代化程度越高,对生命线的依赖就越重,而自然灾害对生命线工程的潜在威胁也就越大。如不加以防御,必将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

3.3 对地下设施的影响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城市中好多设施都在向地下发展,在地下生活和活动的城市人口将日益增加,如果在城市内出现洪涝灾害,首先应有足够的设施确保地下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3.4 对社会运行机制的影响

城市灾害不仅可以给灾区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可以使社会动荡不安,破坏社会正常运行机制,从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4、城市水灾害的常规防治措施

4.1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既能减少水资源的需求量,又能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减轻对水体的污染。

4.2 尽量减少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增加下垫面的透水性

积极开发城市湖泊的作用,兴建城市蓄水设施,修建雨水渗透设施,向地下补充地下水,既可减轻城市洪涝灾害,又可以缓减城市水资源不足所引起的问题。

4.3 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

加强管理,合理开发,充分发挥现有各种防洪工程和防洪设施的作用。完善立法,加大执法力度,改进防洪资金筹措渠道,逐步形成城市防洪建设的良性循环。

5、对城市水灾害防治的建议

5.1 提高管道建设标准

5.2 综合利用水资源,充分利用污水

在沿河适当位置建设污水处理厂,将原来排向河道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截流收集起来就地处理,注入河道作为水源。这样,既扩大了城市净化水域面积,为退污还清后的河道提供稳定可靠的水源保证,又节约水源,有效地净化空气,改善环境。在当前水资源严重不足情况下,实现污水资源化,是城市节水的必然途径。[5]直接回用和间接回用是城市污水资源化的两种有效途径。

5.3 高额保险作保障

5.4 完善法制,加大执法力度

我们应当建立和完善危机预警机制及危机状态下的社会治安、社会救援、市场监管、信息反馈与沟通、指挥协调等方面常备不懈的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并制定应对可能危机的长期战略,城市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斯毛维克,特加大-古波特,陈吉宁编著.城市水管理中的新思维――是僵局还是希望[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

[2]车伍,李俊奇著.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左其亭等著.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方法・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

[4]周振民著.城市水务学[M].科学出版社.

第7篇:旱灾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治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220-02

中国是一个多山地丘陵地貌的国家,加上人们为了大面积的开垦种地及建筑物的所需,对之进行过度开采,出现了水土流失现象。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也使中国各个行业的生产发展受到影响,严重制约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水土流失以及其治理方法尤为重要。

一、中国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中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了356万km2 ,包括水蚀面积165万km2 ,风蚀面积191万km2 。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致使人均占有土地面积逐渐减少。随着城市化和工矿业的发展,公路、铁路建设及大规模的民用建筑施工的建造,同时又缺乏水土保持措施,使得地表遭受破坏,森林资源不断减少,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现象[1~3]。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严重的水土流失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带来多方面的危害[4]。

这种危害是多方面的、全局性的和深远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被毁坏

据科学考察,张家口地区大洋河2010年之前洋河水周边都是耕地,现在由于水土流失,导致洋河水已经干涸,周边的耕地更是难以栽种植物,已丧失了农业生产能力,按现在的流失速度推算,五十年后中国将有很多河流及耕地丧失殆尽。这不仅使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会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二)削弱生态系统功能

水土流失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一方面,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干旱灾害;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在输送大量泥沙的过程中,也输送了大量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等污染物,从而加剧了水源污染。水土流失还导致了防风固沙能力减弱,加剧沙尘暴;导致河流湖泊萎缩,野生动物栖息地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

(一)减少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数量

水土流失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人口增多,因此治理水土流失的一个根本措施就是减少水土流失区的人口数量,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资源被过度利用。中国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让城镇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让更多乡村人口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从而减少农村人对土地的依赖,这样可以减少水土的流失。减少农业从业人员,积极推动专业化生产和服务 ,逐步实现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

(二)要完善投入机制,增强水土保持工作力度

科学完善的水土保持规划和管理体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与实施是防治措施的重要保障。把植树造林、科技扶贫、山区开发、以工代赈等资金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相结合,统筹计划,统一安排,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工作力度。严禁人为破坏植被,乱砍滥伐森林和陡坡开垦等一切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要做好生态补偿工作,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把水土保持贯穿到人们的各种生产、生活活动中 ,形成一种依法进行水土保持 ,自觉从事水土保持的良好制度氛围。

(三)研发新型药剂保护水土

目前,针对水土流失这个问题,很多科学家都在进行着不断地研究,其中已经找到一种对防治水土流失很好的药剂---聚丙烯酰胺,通过室内外试验,科学家们已经摸清了聚丙烯酰胺防治田间水土流失机理和效果,并将这项技术应用于防治田间水土流失,这项技术操作简单、方便、易学,且投入少,效益大,通过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此项研究成果开辟了化学措施治理田间水土流失的一项实用新技术。这项技术将对中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其应用及开发潜力很大。为此,通过化学试剂来治理水土流失不失为在此领域的新的方法。为此开发新的药剂来治理水土流失意义深远。

实践证明,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既保持了水土,又增加了资源;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创造了经济效益,可以真正实现将生态改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四、结语

水土保持不仅关系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加之长期以来对水土资源的过度利用,当前中国水土流失仍然十分严重。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水土流失仍将面临巨大的压力,我们必须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党维勤.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J].中国水利,2010,(10):25-27.

[2] 周斌,樊太岳,卿太明,等.四川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水土保持,2009,(7):3-5.

第8篇:旱灾的防治措施范文

一、冻害的发生原因

1.环境因素小麦的生长环境是发生冻害的决定性因素,包括气温、光照、水分、土壤质地。越冬期间气候严寒易造成冻害。当气温达到-15℃时就容易造成麦苗冻害。对这种严寒气候下的麦苗管理,重点应以保护好分蘖节不被冻坏为主。越冬期间前暖后冷,冷暖剧变,且高温和强低温的反差较大,小麦体内的水分融化后又突然结冰,造成冻害。冬前偏暖的天气易使小麦生长偏旺,植株幼嫩,抗寒性降低,骤然大幅度降温势必产生冻害。

此外,晚霜冻引起的小麦冻害也不容忽视。小麦进入返青期后,生育特点明显改变,已由感温阶段进入感光阶段,麦苗的抗寒性显著降低,一旦遇到晚霜冻的倒春寒天气,植株极易遭受冻害。

2.栽培管理因素(播种时间、播种量、播种深度)土壤耕作质量差,麦田垡块大,坷垃多,麦根悬空,这样麦田易通风跑墒,遭受干冻。农谚所说“小麦不怕草,就怕坷垃咬”,其意义就在于此。

播种过早和过晚。播种过早,易形成旺苗,特别是出现暖冬或者发生倒春寒,小麦极易发生冻害。如果是偏春性的品种,冻害情况会更为严重。播种过晚,地温较低,麦苗生长较慢,分蘖少或不分蘖,根系少、扎根盘墩不好,麦苗体内积累的有机养料少,易形成冬前弱苗,越冬前麦苗过小,也容易发生冻害。该类麦田一般不应急于追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影响发苗。应采取的管理措施是浅锄松土,增温保墒。

播种量过大。播种量过大,导致麦田群体过大,单株的营养面积太小,个体发育不良,其分蘖节和叶鞘内养分含量少,抗旱能力差,播量越大,群体越大,麦苗旺而不壮,易受冻害,且受冻程度较重。

播种过浅或过深。播种过浅,种子在萌发出苗过程中会因土壤失墒而落干,出现缺苗断垄问题,同时分蘖节离地面过低,抗冻能力减弱,不利于安全越冬,易发生冻害。播种过深,小麦地中茎伸长过长,使正常情况下不伸长的分蘖节第一节以致第二节间伸长,出苗过程中消耗种子中营养物质过多,麦苗生长细弱,分蘖少,冬前难以形成大小适宜的群体,而且植株内养分积累少,抗冻能力弱,冬季和早春易大量死苗,遭受冻害。对这类麦苗,要扒土清垄,使麦苗分蘖节盖土厚度变浅,以促进麦苗根系健壮生长。

3.品种因素不同品种的小麦,其发育特点也不同,表现在发育进程有快有慢,霜冻来临时,遭受冻害的程度也不相同。一般认为品种的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弱春性品种和春品种。

二、冻害的预防措施

1.适时适量播种小麦播种时,要根据所在地区和当地土壤肥力情况确定适宜的播种期和播种量。半冬性小麦品种播种要适当早一些,一般在10月5~15日播种,播种量7~8千克/667平方米;弱春性小麦品种要稍晚一些,一般在10月20~30日播种,播种量8~10千克/667平方米。无论半冬性小麦品种,或者是弱春性小麦品种,播种时还要看当时的天气和土壤墒情,若气温较高、土壤墒情较好,适当晚播2~3天,用种量减少1~2千克/667平方米;反之播期适当提前,播种量也适当增加。

2.看苗管理

(1)“旺苗”的管理。播种偏早易形成“旺苗”,这种旺苗一般是假旺苗,若冬前不管理,到越冬前或越冬后就会逐渐衰退成弱苗,即所谓“麦无二旺”,对此应进行适当镇压或深锄,并在浇越冬水时追施5~7千克/667平方米尿素,年后即可转为壮苗。

播量偏大形成的“旺苗”,即地力并不太肥,只是由于播种量过大,基本苗过多而造成的群体大、苗子挤、窜高徒长、根系发育不良的麦田。这类麦苗下部小穗多,基部茎节细软,容易引起冻害并倒伏减产。对于这类麦田应进行划锄、深耘,可切断部分根系,削弱植株的吸收能力,达到促进根系发育、抑制地上部分生长,促进个体发育,控制群体的目的,并在浇越冬水时追施5~7千克/667平方米尿素。

施肥量偏大形成的“旺苗”,即因肥力好,施肥量大而形成的旺苗。该类麦苗生长快、生长势强,分蘖多,有机养料制造的多,但消耗的也多,积累的缺少,冬前徒长形成旺苗,一般到11月下旬,单位面积的总蘖数就可达到或超过指标要求,若遇暖冬,年后继续旺长,易遭受冻害;遇冷冬则冻害严重。对这类麦田要及早采取措施,当发现长势强,分蘖过猛时就要设法控制其生长速度,控制的办法是深中耕断根。

(2)“弱苗”的管理。因播种偏晚、土壤墒情太差或底肥不足造成的黄瘦苗,由于体内糖分积累少,易受冻害。对这类麦田,要及时追施速效氮肥,并要结合浇水,中耕松土,施速效氮肥15~20千克/667平方米。

3.选择抗寒品种在品种的选择上不仅要考虑高产、优质,还要考虑品种自身抗逆性的强弱,特别是抗寒性的强弱。春性品种若遇“暖冬”天气,会提前完成春化阶段,抗寒性大为降低,冻害将会难以避免。选用春性或弱春性品种,必须在霜降以后趁墒播种,如果播期过早就有发生冻害的潜在危险。

4.适时冬灌一般壮苗浇水的适宜日平均气温3℃~5℃,此时“夜冻日消,冬灌正好”。越冬灌水量不可过大,以能浇透当天渗完为宜。切忌大水漫灌,以免造成地面积水,遇到低温结成冰层,使植株地上部分受冻,麦苗窒息而死。冬灌后土壤水分充足,可以缓和地温的剧烈变化,防止冻害死苗;还可以促进越冬期小麦苗的根系发育,巩固健壮分蘖,有利于幼穗分化,并为第二年返青期保蓄水分,做到冬水春用;另外冬灌可以踏实土壤,粉碎坷垃,消灭越冬害虫。冬灌一般可增产20%以上,冻害严重的年份增产幅度更大。

需要注意的是旺苗一般不缺肥水,不应进行冬灌或推迟冬灌时间;弱苗、不分蘖的苗不宜冬灌,以防止淤苗、凌抬、受冻伤害麦苗;壮苗越冬水浇灌过晚,可能会造成凌抬死苗。

5.防治严寒和晚霜冻害

(1)适当深播。冬季最低温度骤然出现时,土壤表层的温度最低。在土壤上层,每向下深播1厘米,温度大约升高3℃~5℃,如果能深播到4~5厘米,分蘖节所处的环境温度大约比表土高10℃。

(2)盖土保温。严冬时在麦苗上盖上1~2厘米厚的土或有机肥,可以加深分蘖节的深度。只要分蘖节深度在3厘米以上,即使在平均最低气温15℃的情况下,分蘖节也不易被冻死。

为防止气候严寒麦苗发生冻害,还可以联合使用上述两种方法,先深播浅盖抓住壮苗,越冬时再盖土防寒,并适时浇越冬水,效果会更好。另外,针对晚霜冻害,总结出以下防治措施。

(1)选用抗冻品种,适期播种,培育壮苗。

(2)及早追肥。小麦早春施肥,可以弥补冬季地力消耗,增加养分积累,促进麦苗返青生长,抗御或减轻早春冻害,尤其在冬季气温高、麦苗持续生长、地力消耗大的年份,早春施肥尤为重要。

(3)适时划锄,促其生长。在土壤返浆时进行顶凌划锄,可起到松土、保墒、增温、除草和增强麦苗御寒能力的作用。实践证明,一般划锄后7~10天,白天5厘米土层内平均地温可提高0.5℃~1℃,对促进根系发育和养分转化十分有利。

(4)镇压控旺,确保小麦稳健生长。早春对麦田镇压,可以粉碎坷垃、弥合裂缝,使麦根与土壤密接,防止冷空气侵入而伤害麦苗。同时,镇压还具有提墒作用,可增加土壤表层的含水量,有利于缓和低温冷害。

第9篇:旱灾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 输电线路 山火 预警 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TM62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35-220 kV输电线路是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35-220kV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及工业生产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山火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灾害,对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有非常不利的影响,会引起跳闸停电等事故。因此,需要对引起山火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对山火进行预警及防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山火引起的损失,保障输电线路的安全。

一、引起山火灾害的原因分析

引起输电线路山火的原因很多,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也有人为方面的原因。引发山火首先需要有可燃物,可燃物一般是指山上的落叶、枯草、地衣和苔藓等,在可燃物存在的情况下一旦遇到火险天气,在有火源存在的情况下就会引起山火。山火燃烧的温度很高,可达1000℃以上,这样导致输电线路和地面间不均匀电场的两极电荷量增大,并且电荷量随着火势的增大而增大,当电荷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使电场发生畸变,产生大量的空间电荷,最终形成低场强和高电导的负先导通道,从而引起线路的跳闸,使电网的运行出现故障。

二、国内外线路防山火工作开展情况

山火是输电线路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灾害,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更为常见。如在2010年,云南遭受了非常严重的干旱灾害,森林防火形势非常严峻,在春节期间云南地区发生了多起山火事故,造成多处线路跳闸,最终引发大面积的停电现象。鉴于山火对输电线路运行的严重危害性,国内外都对山火防治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国外对山火预报和防治工作的研究和应用已经进行了100多年,山火预报和防治工作在美国和加拿大发展的最快。美国的山火预报工作开始于20世纪初,当时美国政府投入了巨资对山区森林火灾进行控制,但收效甚微,这使他们意识到建立山火预报预测系统的重要性,在世界上最早建立起了山火预报系统。该预测系统对山火的预报基于野外观察及对环境因素的分析,美国的山火预报系统在1968年建立,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该预报系统也不断升级。特别是随着全球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该系统的预测准确度也大大提高,其输出的数据成为美国进行山火防治的重要依据。加拿大进行山火的预报工作始于20世纪中后期,他们在1972年提出了“森林火灾天气指标系统”,该系统是根据水热平衡的原理,在收集多年山火和气象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应用和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级的山火预警系统,根据其输出的预测数据可以对山火进行科学、主动地预防。此外,俄罗斯、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山火防治工作进行了研究和应用。

我国的山火预防工作开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山火预防系统根据山火的成因及蔓延情况两个指标建立,进行预报的主要依据是各种气象因素。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情况差别较大,因此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预测方法。如黑龙江伊春地区的“多因子相关概率预报法”、福建省的“森林火险天气预报法”等。最近十几年,随着3S技术及各种系统理论在山火预防系统中的不断应用,我国火险预报的准确程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三、对山火进行防治的措施

(1)加强火源的控制

输电线路山火故障引发的源头是火源的存在,火源又分为天然火源和人工火源,但大部分的火源都是人工火源。因此,电网企业的负责人应同当地政府一道向山区周围的群众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当地群众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严格控制火源。同时,因积极建立群众护线员制度,加强对线路沿线的巡视,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引起山火的隐患。在长期干旱的季节及清明等特殊的节日,在重点防火地段需要加强巡视,采用长时间蹲点的方式进行监测。

(2)加强输电线路通道的清理工作

当35-220kV输电线路在山区进行架设时,在线路及铁塔的周边不可避免地会有杂草及各种树木,当铁塔及线路与树木的距离太短时,很容易由于放电而引起森林火灾。因此,对于影响输电线路安全的树木及杂草必须进行认真清理,对于有可能引起山火的树木坚决进行砍伐,这是防治由于山火而引起线路跳闸故障的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3)加强重点地区的防火工作力度

应根据线路所在山区的地形特点及输电线路的历史运行经验确定防山火工作的重点地区,同时应每年根据山区的植被变化情况对重点地区的位置进行调整。对这些地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山火的防治工作。

(4)加强输电线路的防山火科研投入

随着输变电技术的迅速发展,电网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线路中引起山火的隐患也大大增加,山火发生的次数及规模都不断增加,因此为了使山火灾害得到有效的控制,必须加强输电线路防山火的科技投入,依靠科技手段降低山火灾害的发生。首先,应加强山火发生的空间、时间、成因及分布规律的研究,为输电线路山火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其次,应根据输电线路所在地的情况进行山火灾害的预报工作,尽可能提高山火灾害预报的准确性,并通知有关部门做好相应的应对之策。再次,利用最新科技手段开展输电线路的火灾监测研究工作,及时发现输电线路周围的山火发生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对山火进行扑灭,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5)对输电线路的负荷进行有效转移

当输电线路山火灾害发生后,为了对火灾情况进行控制,尽量降低输电线路故障带来的损失,可以将输电线路的负荷进行转移。电力公司的调度部门可以采用改变线路运行的方式将负荷转移,当山火过后再对受损的绝缘子进行清扫,对烧损严重的线路进行更换后再恢复输电。在利用该种方法时必须要提前发现山火,并且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是多条输电线路都面临着山火的威胁。当由于山火造成线路跳闸,给电网正常运行带来严峻考验后,必须通过调整电厂出力、转移负荷、抓紧组织抢修等方法对风险进行化解。

(6)做好山火预警工作,建立山火预警系统

先进的山火预警系统能够对山火的发生进行准确的预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山火的发生。首先,应发挥护线员及群众监督的优势,向社会公布山火报警电话,当护线员及山区群众发现有可能会发生森林火灾时,及时向上级部门进行报告;上级部门应组织消防、地方政府等部门做好山火扑救工作。其次,应借助高科技手段对山火发生情况进行监督,如可以采用森林卫星、电子眼对输电线路所在地的情况进行24小时实时监督,值班人员发现有火灾发生的苗头时,可以迅速而准确地确定山火发生的地点并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进行山火的扑灭工作。

四、广西地区山火防治探讨

广西电网属于南方电网的一部分,由于广西地区山区面积较大,大部分处于热带、亚热带区,山火的发生呈现出很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节降雨量较少、气候比较干燥,是山火的高发期,尤其是在三月份山火发生的次数最多、危害最为严重。另外,根据多年的统计数据发现,每天的中午和下午时段最容易发生山火灾害,这是因为这个时段的风力较大,自然光照较强烈。最近这几年,广西、云南等地区长时间的持续干旱,使得山区的枯草和枯树量比较大,这更大大增加了山火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在广西地区进行山火防治工作时必须要根据火灾发生的季节性和时段性制定措施,要积极采取上文介绍的山火防治方法,尤其要注意对输电线路的通道进行清理,将枯草和枯树及时进行清除和砍伐。

参考文献

[1]王浩东.输电线路山火跳闸原因分析及对策[J].广西电力,2009(04)

[2]李勇,陶雄俊,陈立.输电线路山火故障分析及预防[J].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