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茶道茶艺课程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的确,无论是在一个个独具建筑特色的武夷茶楼,还是在一座座星际宾馆酒店的茶室里,欣赏武夷茶艺小姐们出水芙蓉般的典雅气质和娴熟的技艺,方能从中走进武夷茶文化所蕴含的博大意境――心灵的净化、生活的情趣、人生的淡泊,在这一道道独具韵味的茶艺流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样一群端庄的茶艺表演者中间。“叶灿”的名字经常被人提起,这是一个在武夷山有着传奇经历的女子――一个土生土长的武夷美女,从小就耳濡目染于武夷山深厚的茶文化,15岁便开始接触茶叶,成为武夷山最早开始茶艺茶事工作的从业者之一……今天,她和她创办的武夷山“止止茶道”文化传播公司,已经成为展示武夷山茶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窗口。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武夷山人,叶灿出生在风景秀丽的度假区――公馆村,在“山与茶”这个独特环境的熏陶下,耳濡目染,时灿自小就跟“茶叶”打上了交道。看着长辈们在茶季挥汗如雨地制作茶叶,少年时代的叶灿就在思考,茶叶在这看似“刚硬”的背后,应该还有“柔美”的一面吧!于是,“怎么把武夷山的岩茶演绎出最女性、最典雅的景致”这样的想法,就在叶灿的心里萌芽着……
1995年,叶灿走出校园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武夷茶观”习茶、讲茶,那是武夷山最早开办茶艺培训的地方,而她也成为武夷山最早从事茶艺茶事工作的人员之一。从小有着灵山秀水的熏陶,加上天资聪慧,叶灿的茶艺表演水平进展得很快。
在中国的名茶中,武夷岩茶自古就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武夷山又是世界“双世遗产地”,这样优越的对外窗口在让武夷岩茶蜚声海外的同时,却也从某些层面上限制了对武夷山茶叶正面、积极的宣传。怀揣着把武夷山最真实的茶叶和茶文化展现给世人的想法,在武夷茶观经过6年刻苦努力的研习和实践之后,叶灿决心走出去宣传武夷山茶艺。
从海南五指山探问“中华第一春”到云南勐海泡普洱,从湖南煮“茯砖”到四川寻“蒙顶”、“竹叶”,从梅家坞品龙井到祈门访红茶、安徽求瓜片和猴魁。叶灿的足迹踏遍中国各主要名茶原产区。
在与其它茶类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叶灿才见识到原来中国茶艺文化竟然是如此的博大精深,自己原本对于茶艺文化的领悟太局限了,“六大茶类各自都有其自身的魅力与文化。那能不能各取其长创造出一套全新的茶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叶灿脑海中形成。
就这样,叶灿一步步地摸索,也一步步地总结、开创出一系列的茶艺:待客型的乌龙茶茶艺、结合散文诗朗诵的花茶茶艺(自己编撰)以及禅茶、绿茶、红茶等等系列茶艺,包括正在整合的一套“唐煮宋斗明冲泡”的茶艺表演……
从茶艺的不被人所知到成为大学开设的专业课程,叶灿一路走来,看着、经历着也总结着、完善着。在长期接触茶艺表演的过程中,叶灿渐渐感觉到,不管是哪种茶类、哪种寓意的茶艺表演大多存在着同一个问题,就是仅停留在茶艺表演本身,而没有上升到茶文化和历史的层面。因此,中国的茶艺表演相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国茶史来说,显得非常肤浅。但久而久之,文化可能就会断层、失传……作为一个内心热爱茶文化的工作者,叶灿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从仅仅停留在表演18道茶艺升华到结合茶历史传播茶文化,这才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于是,她想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有益于茶文化传播的工作!
十多年来,叶灿经常在工作之余带一套便携茶具,游历茶区,拜访交流。她从浩瀚的茶文化中汲取精华,逐步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茶艺表演风格,也创办了一家名为“止止茶道”的文化传播公司。
从日本茶道的“焚香、插花、点茶、挂画”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俭、清、和、静”以及“怡情悦性”的茶艺境界来看,叶灿觉得,世人其实都是讲究从泡好茶的技术上升到享受茶的艺术,强调的是在浮华世道下静心陶冶情操,追求的是品行上的虔诚、忘怀与端庄。而这恰恰也是“生活与禅”的要义:追求的是平静的心理以及高妙的精神――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2001年开始,叶灿和她的“止止茶道”走出武夷山,先后打拼于北京、上海、深圳,负责过北京碧水丹山茶馆、上海慧宛茶会所、深圳名人茶会所的筹办、人员招募培训及开业初期的管理。因为茶文化活动的策划实施成功。这些茶馆(会所)开业不久都能领当地一时之风光,高端客户趋之若鹜,营业红火。
正因为有着这么一身强硬的“内功”,也正因为对“大红袍”,对武夷山茶文化、茶事业的由衷热爱,叶灿在武夷山的影响力日渐凸显出来。近年来,叶灿负责接待过众多的海内外友人和文化名人,并多次圆满完成了茶事出访、茶艺表演及茶文化解说的接待工作。
当2006年武夷山市政府把“大红袍”景区茶文化经营网点的经营权拿来公开招投标时,叶灿和她的止止茶道认真制做了一份投标方案计划书,并且在招投标现场陈述了自己的经营理念、设计视角以及对武夷山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由武夷山市领导、景区代表、茶叶专家、武夷学院旅游系教授等组成的评委团通过问答的形式,给予叶灿综合分最高分的充分肯定。获得该网点的经营权,叶灿感到由衷的欣慰:因为每有重要领导接待,“大红袍”这个景点是必到的,那里的每一个角落、一草一木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第二。叶灿也看到“大红袍”景点每年200多万的客流量,这对于展现传达武夷山茶文化、茶历史来说,是一个极好的窗口,经营方案能够得到专家评委团的通过,对自己来说就是最好的肯定!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无锡 214081)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了茶艺课程,如何利用现有条件来上好茶艺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通过对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教学进行分析,提出了有利于课程建设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茶艺;课程;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212-03
作者简介:卢常艳(1978-),女,江西奉新人,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学士,高级茶艺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茶艺、调酒、酒店管理;宗桂琴(1980-),女,江苏如东人,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英语教学。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旅游业的兴旺,越来越多的饭店设有茶室,茶楼、茶叶店、茶艺馆也越来越多。饭店、茶楼、企事业单位都希望自己的员工有一技之长、一专之能,茶艺师是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人员。茶艺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是国家37个特有工种职业资格培训鉴定的一种,被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正因为如此,国内不少院校旅游酒店管理等专业开设了茶艺课程。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茶艺课程开设于2010年,首先针对的是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2013年也面向航空、高铁专业开设。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与技能技巧,能适应现代行业发展第一线所需的旅游企业接待岗位、酒店茶艺服务岗位、茶馆茶楼优秀服务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等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也把中级茶艺师技能考证相关内容融入教学。使学生达到中级茶艺师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茶艺师岗位工作。
1 现阶段茶艺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1.1 课程学时短,生源基础相对薄弱
茶艺课程开设时间为大一第一或第二学期,课程总学时36学时,课程包含理论与实践。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同学主要通过高考,少部分是中职,升入高职院校。没有相关农林专业学习背景,与茶相关的理论基础薄弱。学生特点是不太爱理论学习,但动手能力及好奇心强。如何在36学时内,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茶兴趣,学茶、习茶、爱上茶?并能进行相应茶艺表演与茶席设计?这是高职院校酒店专业领导及老师务必思考的问题,走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道路,课程设置及培养目标应当有别于茶学专业。
1.2 教材局限性
市场上高职院校茶艺教材侧重实训,理论阐述较为简单。日本、韩国、台湾茶艺等介绍相对较少,相关音频信息更是缺乏。
1.3 实训室条件有待完善
采购人员采购茶具存在各个茶具型号不相匹配,存在个别茶具数量不够等现象。部分茶具数量需要增添,实训室实训硬件设施与条件需要进一步完善。
2 现阶段茶艺教学的几点思考
2.1 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不以茶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设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茶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从事茶艺编创与服务、茶席设计与茶会组织、茶叶加工与评审等。这相对于高职高专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同学来说难度相对较大。考虑受36学时束缚及学生本身基础等原因,本课程目标仅要求同学能够对常见茶进行品质鉴别,掌握茶文化的基本理论知识、茶水服务的基本技能,能从事六大茶类的茶艺表演。对茶室的管理、自主创业的实践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后期大三第一、二学期的专业实习获取。后阶段,也可考虑把学时增加至54学时。或者在茶艺课程开设前,增设一门茶文化理论课程作为先导课程,茶艺课程作为纯实训课程。
2.2 师资的培养与提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健全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标准。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茶艺课程的任课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取得劳动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高级茶艺师、茶艺师考评员、中级评茶师证书;参加2015年全国茶艺大赛教学指导及裁判执裁学习研讨会议;参加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中华茶艺技能大赛执裁。学习培训与研讨会议的多次参与,进一步提高了茶艺课程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保证了教学质量、能力、水平稳步前进。
2.3 教学方式与方法改进
2.3.1 茶艺教学突出旅游专业背景。结合旅游酒店专业特点编创有旅游专业特色的茶艺表演。授课时注意结合旅游专业的中外民俗文化,适当扩充各民族茶俗知识,丰富民族茶俗表演,安排学生观看、练习傣族竹筒茶茶艺、白族三道茶茶艺、佤族烤茶茶艺。受学时限制,部分内容可上传至班级QQ共享,方便同学自行查阅,反复观赏学习。以便同学毕业后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能针对不同民族进行不同茶艺表演,或者演绎民族茶艺,显示旅游酒店专业同学学茶优势。同时,要求同学思考,研究无锡本土民俗,根据无锡民俗,进行创新茶艺表演。2015年大学生创新项目无锡阿福茶艺的编创与表演,就很具有地方特色。
2.3.2 任课教师认真备课,多渠道收集前沿信息。多渠道收集,传递茶界最新信息。理论教学,增加茶健康知识,指导同学健康、科学饮茶。“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过程,不仅注重茶之物质面,也注意茶之精神,茶之价值观传导。茶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饮料,而是与宗教、艺术高度的结合。让同学们理解廉、美、和、敬的茶文化,理解茶文化与儒、释、道关系,从而更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文化,使同学获得自我身心净化和人格升华,在茶教学过程中渗透健康人格教育,使同学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懂得团结互助,和谐共处。教学过程中利用QQ、微信等现代化通讯手段,与同学线上线下交流,好文好视频共享。积极参与好文点赞,多次提交经典评论者,增加其平时成绩,促进同学主动学习与思考。
2.3.3 注重实践教学,适当延长实践课程的学时。将课程36学时分为理论学时16学时,实践学时20学时。其中实践课采取分模块分项目教学与考核,重点解决上课人数较多,课时较短情况下,如何使学生学习效率最大化?
解决办法一:请高年级茶艺课程成绩优良同学作为小老师,在课程上进行示范,课余实践进行茶艺指导。师兄师姐的示范,能有效激发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学长与同学间学习交流更有共同语言,学长作为小老师对同学们茶技提升也有很大帮助。高铁141班在2014至2015学年第一学期即大一上学期学习了茶艺课程,姜素玉同学茶艺技能掌握较好,此学年第二学期请其作为小老师在课余时间示范,指导酒店班、航空班同学进行乌龙茶茶艺、红茶茶艺学习。小老师很好的辅助任课教师课堂教学,大大减轻了教师工作压力,也得到同学们的肯定与赞美。教学相长,姜素玉同学茶艺技能也大有提高。
解决办法二:课程分小组进行,课程上小组与小组间进行竞赛,竞赛成绩计入实训平时成绩,竞赛能够提高同学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良好;实践考核分两块进行:一是小组创新茶艺,小组自编、自导、自演。二是指定茶艺,绿茶、红茶、青茶选一进行考核,以抽签方式抽签决定绿茶、红茶、青茶中一款进行考核。考虑时间性,指定茶艺小组可选派一名或多名选手同时参加。2014至2015学年的第二学期,132酒店班、141航空班及142航空班,采用此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实践考核,此考核方式既增强了团队合作性又充分调动了同学们主观能动性,同学们考核前认真准备,考核效果良好,所有参加考核同学实践成绩均为良好以上。
解决办法三:开放式实践教学,打破课内、课外时间概念。上课时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每周一、周三晚,周二下午开放茶艺实训室,学生在此时间段自由练习,鼓励同学在实训室多品、多练、多交流。
解决办法四:鼓励同学校内校外考察实践。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一些民间茶事活动,鼓励茶叶茶具用品店、茶楼、酒店茶艺服务等岗位参加社会兼职。校内也积极给同学创造一系列茶艺表演机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知识技能活学活用。2013年11月8日年南洋学院建校十五周年大庆,2012届高铁班韩佳凌、旅游班王倩被选中进入校庆礼仪队,进行茶艺表演,冲泡接待,两人圆满完成校庆服务工作;2014年3月25日我院与苏南硕放机场合作签约,韩佳凌与王倩同学在VIP接待室为苏南硕放机场白总、成总等嘉宾进行乌龙十八式茶艺展示,同学们真诚、清新、优雅的表演得到嘉宾及院领导的赞许与认可;2014年6月12日南洋学院首届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大学生职业风采展示,韩佳凌、王倩茶艺表演获得学院一等奖;2014年12月16日,高铁141班姜素玉、王左悦同学主题为师生情的茶艺表演在第二届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职业风采展示也获得学院一等奖好成绩;同年姜素玉同学主持申报的2015年大学生创新项目无锡阿福茶艺表演编创与实践成功立项。
教学与实践一体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塑造学生人格与气质,陶冶学生美好心灵,更好为其专业学习和今后职业发展服务。赛事的磨练,使得学院学子在就业求职过程中表现也更加自信,他们的熟练的技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2012届韩佳凌同学大三就被上海铁路局上海客运段,高铁一车队,上海虹桥站成功录用;2012届王倩同学也被上海清实网络有限公司录用。
2.3.4 作业形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地理环境优势,组织各种茶事活动,安排学生茶园采风,体验。也安排学生深入各大超市考察。具体内容如下:
作业一 主题:茶园考察。内容:要求通过PPT呈现,考察分小组进行,3至4人一组,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茶园实践,记录5-10天茶之生长状况,附图,并简单说明茶之生产环境,并比较六大茶类的不同制作工艺。
作业二 主题:茶叶店考察。内容:要求通过PPT呈现,考察中国十大名茶,用图片配与文字说明分别描述其色、香、味、形。并标注其市场价。
作业三 主题:我最喜爱的一款茶。内容:要求通过PPT呈现,通过品饮实践,深度描述你最喜欢一款茶特征。
作业形式多样化,作业内容接地气,有效调动了同学学习热情。作业制作完成后,在课堂上分小组阐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迎合了青年同学好表现、好张扬的个性,团队共同完成作业增进同学间友谊,每次课堂作业汇报现场气氛热烈,作业完成效果良好。
2.4 合理选择、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充分利用教材,适当选用参考教材。2010年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选用的教材是饶雪梅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茶艺服务实训教程《茶艺》,该教材有点注重实训,是平面化教材,没有音频资料。2013年,选用周作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茶艺》,此教材侧重实训,附有光盘,便于同学课后学习与演练模仿。缺点是理论表述相对较少,音频资料无法反应行业最新动态与茶艺表演,创新茶艺欠缺。选用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施兆鹏主编的《茶叶审评与检验》,作为课程参考教材,对常见茶叶品质鉴别与审评知识补充。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丁以寿主编的《中华茶艺》有关茶具选配及择水候汤阐述较为详细,可作为相关资料的补充。另外注意利用互联网查询文字资料、音频视频资料,充实丰富教学资源。广泛收集当前最热点日本抹茶道、煎茶道、台湾茶艺、唐代煮茶、宋代点茶等视频,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习兴趣。同时考虑到南洋学院为民办院校,民办院校的学生情商较高,对理论知识兴趣较弱,动手能力强,课程组也在准备开发适合南洋民办院校学生使用校本教材。
2.5 充分利用现有实训条件,并不断完善。老师应根据现有的实训条件合理安排实训教学,达到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教学效果最大化。根据特定的茶艺表演适时增添些好用、耐看、益茶汤之器具。第二届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职业风采展示茶艺表演就根据师生情这一主题需要添置了竹制茶荷2个,150毫升紫砂功夫茶壶2个,150毫升紫砂公道杯2个,手工刻绘干泡茶盘2个,田园风桌旗1个。为保证实训课程上课需要,也要因时因地不断增添茶具,茶具购买与添置规格参照全国职业院校中华茶艺技能大赛比赛用具列表。2015年6月,为改善茶艺实训条件,学院与大益爱心基金会洽谈,积极筹建大益爱心茶室,此项目正在洽谈中。
3 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文本,《茶艺》课程教学任道重远。作为一名高职院校茶艺课程教师,应该充分合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与教学条件,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每一位茶艺课程教师需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探索、创新,使教学更为健康、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周作明.茶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前言.
[2]王岳飞.茶既滋养人的身体,也滋润人的精神[J].福建茶叶,2007(4):40-41.
[3]nvsc.com.cn/2015/jsxm-hot_0602/19335.html.
关键词:现代服务;技能;茶艺一、茶饮业的高速发展拉动了茶艺人才的需求
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服务业中消费型的“休闲旅游”和“健康产业”已高速发展,茶饮行业已是经改造提升的一种现代服务业,是越来越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符合现代社会文化理念、适应现代人生活品质的消费服务业,是一个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行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人们除了对喝茶的需求量增加外,对喝茶的质量也有了新的要求,由“喝茶”到“品茶”,“茶艺”应时发展,已成为一种时尚,更是作为一种职业技能也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除了茶艺馆之外,其他各种商务交际场所也对茶艺技能有很大的需求。茶艺技能人才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就业前景广阔;同时茶艺又是一种十分文明、高雅的职业技能,学习和选择茶艺,对一个人终生都非常有益。掌握茶艺,对于我校这种财经专业学生的从业、择业,以及事业的发展,都能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多年来我校对文秘、商英、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按“一专多能”的目标设置和改革《茶艺》课程,进行强化茶艺技能培训。
二、我校强化《茶艺》课程技能实训的教学实践
多年来,我校一直开办《茶艺》课程,但以前只作为各专业的选修课开设,随着近年来茶饮行业高速发展,市场对茶艺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我校按“一专多能”的目标在多个相关专业中开设和改革《茶艺》课程,进行强化茶艺技能培训。近几年,笔者主讲《茶艺》课程,主要负责该课程的教学实训工作和茶艺实训室的建设。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实训室的建设,推进《茶艺》课程改革和教材创新,按岗位标准强化专业技能实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笔者将从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主要做法和体会。
(一)加强茶艺实训室的建设,完善实训条件。
茶艺实训室是培养学生的茶艺技能的实训场所,笔者接手管理茶艺室后,按与岗位标准相对应的实战技能的需要和从业环境的仿真性的要求,进行一系列完善实训条件的工作。
(1)完善实训设备配置,满足实训需要。增购各类茶具用品,满足各种茶艺的实训和表演需要,让茶艺室的接待上了一个档次;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采用视听形声相结合的现代化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茶艺教学更能做到生动活泼而深受学生喜爱,激发学生学习茶艺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环境美化,提升实训场所的文化内涵。按照茶艺实训室的审美标准,对茶艺室进行整饰和装扮,如对茶艺室进行局部的改装、茶具有美感的陈列、在墙上挂画、在室内摆放盆景、让茶艺室保持明窗净几等,茶艺室的建设坚持茶艺从业的仿真性,环境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氛围,格调高雅,气氛温馨,使人有亲切舒适感,符合茶艺“境美”的审美要求。
(二)强化实操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茶艺》作为我校文秘、商务英语、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专业的一门课程,对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拓展就业空间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教学对象和课程特点,笔者在教学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突破口”的指导思想,改革教学内容,推行以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综合实战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按茶艺师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以茶艺师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出发点,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笔者按照茶艺师工作岗位需要的操作技能,将课程内容整合,优化为入职指导、茶叶基础知识、常见茶叶的沏泡方法、茶具的知识、饮茶与保健、茶艺操作、茶艺创编等七个教学模块。授课形式分成两部分即理论+实操,课堂上侧重生活待客型茶艺训练,课外利用学生社团茶艺协会强化舞台表演型茶艺。实训教学按工作过程导向分确定目标―过程策划―茶艺准备―技能实操―互评总结―提高练习等六个环节,教学实施由浅入深,茶艺技能逐步提升。
2.采用任务教学法,侧重生活待客型茶艺实操。
笔者在本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带着以一名茶艺师的身份在真实场景下为客人服务的任务进行一系列学习和训练。课堂教学主要培训每个学生掌握生活待客型茶艺。
生活待客型茶艺是指由一名茶艺师与几位客人围桌而坐,一同赏茶、鉴水、闻香、品茗。每一个人都参加了茶艺美的创作,都能充分领略到茶的色、香、味、韵,也都可以自由地交流情感、切磋茶艺、探讨茶道奥义。生活待客型茶艺不仅是现代茶艺馆中最常用的茶艺,而且适用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普通家庭。根据生活待客型茶艺的特点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讲授茶艺理论知识,包括茶叶的基本知识,茶艺的礼仪、规范,茶文化等,而且加强对每个学生的技能实操训练,如进行茶事礼仪及基本手法训练、基本茶类冲泡训练、地方特色茶艺冲泡训练等。在实操过程中,让学生记住泡好一杯茶的要诀,概括为“三知(知茶、知水、知器)四要素(置茶量、水温、冲泡时间、冲泡次数)”, 按茶艺师工作流程,由学生小组分别操作演示,学生互相评价,教师总指导。例如,在训练铁观音茶艺时,每四人一组,轮流操作,整个过程包括煮水、置茶、冲泡、奉茶、品茶、评茶,小组为实训的学生点评并打分,最后由教师总结。
通过课堂上的强化训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科学的泡茶方法和技巧,掌握生活待客型茶艺技能,能胜任茶艺师的工作并为客人服务。例如,在2012年,有国外院校、省内外兄弟学校以及行业(企业)单位共31批次,共630多人次到我校访问交流,参观校园特色文化景观,感受具有我校特色的“商道文化”,我校学生在茶艺室负责接待工作,负责沏茶并展示了舞台茶艺,学生良好的服务态度和熟练优美的茶艺赢得来宾的高度赞扬。
3.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强化舞台表演型茶艺训练。
舞台表演型茶艺是指由一个或几个茶艺师在舞台上演示茶艺的技巧,众多的观众在台下欣赏。它与生活待客型茶艺不同的是它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表演者的文化修养与气质将直接影响茶艺表演的舞台效果,因此应尽可能挑选有一定文化修养又懂茶艺的演员。根据舞台表演型茶艺的特点和要求,为了打造一支具有专业特色的茶艺表演队伍,笔者在学茶艺的各个专业中挑选出一批具有舞台表演能力的学生参加茶艺协会,并在课余时间加强指导和强化训练,它比生活待客型茶艺的训练增加了更多的内容,如表演形体训练、表情与肢体语言的运用训练、表演台步训练、音乐的视听训练等。在表演型茶艺训练中,也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观看茶艺表演视频、图片等,让学生模仿、练习;学生表演形式可以个人形式或小组进行,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的茶艺表演。学生在进行训练的同时,也学会创造性的茶艺表演。
由笔者指导的茶艺协会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茶艺的平台,协会每年都进行一年一度的茶艺技能表演比赛,选手以自愿形式向学生社团茶艺协会报名参赛,竞赛时邀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评委,评出奖项并给予奖励。表演成果的展示有的参加校内外的节庆活动,有的拍成视频参加各类比赛。茶艺技能比赛以赛促学,调动学生群体学习茶艺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组织茶文化活动的能力。
(三)拓展社会实践途径,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由于我校毗邻华南最大的茶叶市场―芳村茶叶市场,在周末和节假日,有不少单位盛情邀请我校学生参加实习。每年在广州、东莞等珠三角地区举办的茶博会,很多茶叶公司都到我校招收实习生,实习内容有销售茶叶、接待泡茶以及舞台茶艺表演,学生通过实习不但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开阔了视野,大大提高了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由我校校友成立的公司和酒店与我校签订了长期合作输送实习生的协议,并为解决学生的就业创造了难得的机会;优秀的学生已能胜任茶艺师的角色,充当“小老师”为校友企业培训员工,指导员工泡茶。我校文秘专业的部分学生因为长期在某大型茶叶连锁公司兼职,从事舞台茶艺表演,该公司为打造出一支优秀的茶艺表演团队,根据学生的形象和能力特点为兼职的学生“量身订做”不同的表演角色,如主泡、助泡、解说等角色,并专门聘请高级茶艺师为学生授课,传授不同类型的舞台茶艺表演技巧。我校学生几次做客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晚安广州”节目,为访谈嘉宾泡茶而赢得了赞誉。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在教学中应该坚持 “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以技能为重点”的教育原则。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的办学理念,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一专多能的现代服务技能型人才,为学生的就业择业以至于人生事业的发展开创更宽广的道路。
(作者单位:广东省商业职业技术学校)
1.《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课程的主要内容
在旅游市场中我们发现,发展茶文化旅游品牌,做好茶文化和茶道艺术旅游文章对于发展旅游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成为各旅游景区的专业管理者和技术人才。因此,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开设《茶文化与茶道艺术》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茶文化的基础知识和茶道艺术的实践操作。茶文化包括茶、茶文化的历史,甚至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我国优秀的文化精髓如儒家、道家、佛教等学派的精神,让学生的修养得到进一步提高,让茶文化与生活、就业结合起来,成为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茶道艺术的教学,主要包括对茶叶的冲泡、品尝、鉴别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掌握茶道艺术的精髓——修身养性,净化心灵。学生把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在旅游业中,这正是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期待。因此,对于茶文化和茶道艺术的教学,是为了让旅游专业的学生激发起对本专业的挚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日后成为全面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的需要,更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需要。
2.我国的茶文化在旅游品牌的重要作用
几千年来,茶文化深邃、宁静、悠远的特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直到今天,人们对于茶的喜爱和对茶文化的追寻也时常贯穿于我们的生命当中。中国人与茶结下的不解之缘其实在于人们看到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浮浮沉沉,在淡淡的清香和缭绕的烟雾中感悟生命。闲暇之余,泡上一杯清茶,品味淡淡的人生哲理。俗话说名山名寺出名茶。人们到风景秀丽的地方旅游,希望得到身心的放松。因此,游客希望在游山玩水的同时,能给感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比如四川峨眉山盛产名茶,人们到峨眉山旅游,一定不会忘记到峨眉山品“雪芽绿茶”。“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这就是陆游对雪芽绿茶的赞誉。雪芽绿茶不仅可以健胃开脾,提神醒脑,还能养身静心,悠然减压。现在,峨眉山的天然有机茶公司将峨眉山的茶叶品牌做得更大更强。让峨眉山的茶叶成为旅游行业的重要品牌深受广大游客的认同。安徽黄山的“黄山毛峰”、江苏太湖洞庭山的“碧螺春”等也都是茶叶中的精品,同时也是旅游品牌。有茶叶品牌的旅游市场比没有这个品牌的市场更加红火,茶文化对旅游景点的文化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中国茶文化在打造旅游品牌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即将进入旅游行业工作的学生来说,做好一名专业人才,对于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名山、名寺、名湖、名茶是从事该行业的基础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习这门课程不仅是旅游行业打造旅游品牌具有重要作用。
3.茶道艺术对发展旅游品牌的作用
泡茶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各地在打造旅游品牌过程中,将茶道艺术与旅游产品结合起来,让人们在游览的过程中到茶艺馆观看茶艺表演,或者到茶吧进行体验。游客一边观赏精彩绝伦的茶道表演,一边品茶休息。让游客自己动手参与到泡茶的过程中来,体会到泡茶的乐趣,既休闲又能感悟悠久的茶文化,愉悦身心。这才是旅游的目的。因此,开设茶道艺术相关的课程,让旅游专业的学生掌握各地茶道艺术,不仅为他们以后从事旅游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为发展旅游品牌埋下重要的伏笔。
二、旅游专业开设《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方式多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因此,只要有茶文化的旅游景点对于旅游品牌的打造离不开茶文化和茶道艺术,因此,旅游专业的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相当必要。下文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对旅游事业的发展来讨论旅游专业开设《茶文化和茶道艺术》的必要性。
1.开设该课程是高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需要
旅游专业人才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包括导游基础、旅游心理学、旅游礼仪、旅游地理等各种专业知识,以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为目的。随着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旅游专业的学生进入旅游业之后的发展取决于他们在学校学习知识的程度和涉及的知识全面程度。现在的旅游行业要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并让这个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是相当不容易,这就像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一样。只有拥有了全面发展的知识结构,大学生才能在自己喜欢的行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面对的将是旅游市场中的一席之地。旅游景点风光迷人,气候怡人等特点足以吸引广大游客前往旅游。但是,如果再配上好茶醉人的话,那这个景区就更好了。有好产品,还需要专业的运作和销售,这就是旅游专业人才肩上所应该担负的责任。学生从茶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进行学习,毕业后从茶文化中创造出卓越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好的为旅游产品的打造服务。从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来看,茶文化具有深邃的精神内涵,大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为进入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足的意义。另外,学习茶道艺术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对茶道艺术的学习和展示,为旅游市场提供一个优雅的发展环境。学生毕业后进入旅游行业也能更好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学习《茶文化和茶道艺术》这门课程是旅游专业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旅游市场未来发展的需要。
2.开设该课程是发展旅游品牌的需要
现代旅游和传统旅游最大的区别就是,人们更愿意利用休闲时间来体验生活,回归自然。在我国南方很多旅游胜地,成片的茶园不仅让游客具有心旷神怡的感觉。到茶吧中品味茶文化和观赏茶道艺术更是很多游客的目的。因此,对于旅游行业的品牌开设来看,茶文化和茶道艺术作为旅游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开发内容逐渐被旅游行业所认同。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追溯到神农,兴盛于唐宋,具有几千年的传承。上至达官贵人,下到普通百姓,都认为茶是好东西。因此,各地在打造茶文化品牌的时候,要注意结合人们所追求的愿望、情趣,挖掘出茶文化中的礼仪、风俗、茶道艺术。逐渐成为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之余的一种休闲健康的生活享受。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们对低碳生活、绿色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而饮茶就是绿色生活方式之一。不管是大街小巷还是风景名胜,各种各样的茶楼、茶文化交流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因此,作为旅游专业开设《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这门课程,有利于学生了解茶作为旅游的重要产品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茶文化中文人雅士的情怀,理解居民商贾的清闲潇洒与融洽。同时,为让更多的让了解茶文化提供科学的服务平台,把茶文化的推崇与风景名胜的宣传紧密相连,在发展旅游行业的同时,成为我国茶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因此,开设这门课程,对于发展我国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发展旅游品牌的需要。
三、开设《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课程的课程教学思考
我常常靠电视节目打发业余时间,感到既孤单又无聊,烦了就会跟他闹别扭,怪他不陪我。
周五晚上,汪宇又接到大学同学的电话,说是有同学从外地回武汉了,他们在电话里商量着聚会的时间和地点。我知道这个双休日他又不能陪我了。他一挂电话,我就冲他说:“你每天不是这事就是那事,从来不考虑我的感受。”他说:“我总有些自己的事情要做嘛,不可能老是陪着你啊。”我生气地回敬他:“结婚不就是找个能陪伴自己的人吗?你不陪我,我跟你结婚干吗?”对我的话,他以沉默反击。
周六一大早,他就出门了。起床后,我吃过早餐,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视机前,握着遥控器,开始在各个频道间调来换去。节目虽多,却没有一个好看的。我烦躁地将遥控器扔到一边,出门去了。
我漫无目的地在街上闲逛,路边有人递给我一张单子,我瞟了一眼,是一张肚皮舞培训的宣传单。我曾在杂志上看到过介绍肚皮舞的文章,这种起源于埃及的舞蹈,舞姿虽然优美,但是很难学。宣传单上说,如果有兴趣,可以免费试学一次,舞馆就在附近的王府大厦内。
我想,正好不知时间如何打发,何不去看看?于是,我按照宣传单上的地址找到了位于王府大厦18层的肚皮舞馆。
推开门,就听到了一阵欢快的音乐声,随即看见几个身穿练功服的女子正对着镜子翩翩起舞,随着音乐的节拍,灵巧地扭动着腰肢。我看得目不转睛。音乐结束后,领舞的女子微笑着向我走来,经介绍,我才知道她是这里的教练。
知道我的来意后,她热情地邀请我跟她们一起跳,我说:“不行不行,我根本不会跳。”她说:“没关系,你先跟着音乐找一下感觉。”音乐再次响起,我在她的鼓励下,模仿着她们的舞姿跳起来。一眼看到镜子里的我,动作滑稽极了。我赶紧躲到一边。
课程结束后,教练走过来问我有没有兴趣学,我说:“她们都跳得这么好,我能行吗?”她说:“她们都是学员,才学了两个月呢。她们刚开始也跟你一样,什么都不会。如果有兴趣,明天你可以来试跳一次。”
教练告诉我,我体形比较丰满,跳起肚皮舞来一定韵味十足。我怦然心动。第二天,我就参加了训练课。
我跟着新学员一道,在教练的带领下开始练习基本动作。一节课下来,累得满头大汗,但心情特别畅快。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办了一张培训卡。
每天下班后,我都会去肚皮舞馆学习一个小时,一段时间下来,我的舞技突飞猛进。
自从参加了肚皮舞培训班后,我感到生活充实了很多,对汪宇的抱怨也比以前少了。他如果哪天打电话告诉我他要加班,或是晚上有应酬,我就待在舞馆多练一会儿舞。一两个小时跳下来,常常是累得大汗淋漓,回到家洗个澡,一躺到床上就睡着了。
跟我一起学跳舞的女子,大都年龄相仿,都是从事不同职业的白领女性。课间休息时,我们就聚在一起交流舞蹈动作,一来二去,彼此都熟悉起来。
除了在一起练舞,我们还常常约在一起逛街、喝茶,大家相互聊着各自的工作、家事,还有当下的各种热门话题。
我一直不善理财,培训班里的王丽正好是银行的理财师,于是,我向她讨教私房钱如何增值。她说今年基金行情好,建议我把私房钱拿来买基金,我买了她推荐的一只基金,半年不到就有了30%的收益。
有一次,张露过生日,约我们到一家茶艺馆品茶。我们看见许多白领在那家茶艺馆学习茶艺,当即来了兴致,大家商量一起学习茶艺。在茶艺馆里,我们和许多白领围坐在桌边,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泡茶、品茶。几个课时下来,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泡绿、黄、白、红、乌龙、普洱各色茶,还懂得了各种茶道。以后,我们聚会的地方,就由咖啡馆和茶艺馆改到了每个人的家中。大家喝着自己泡的茶,别有一番风味。
因为做着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又因此交了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我不再像过去那么黏着老公了。老公也发现了我的变化,他说:“我发现你最近越来越忙,人也越来越精神了呢!是不是有什么情况啊?”我微笑不语。学习肚皮舞的事,我一直对他保密着呢。
年底,集团组织春节文艺会演,单位有同事知道我一直在学跳肚皮舞,便推荐我代表部门表演节目,我欣然答应。一个月后,文艺会演在市剧院举行,汪宇知道我要表演节目,特地带上摄像机到剧院观看。那天,我表演了一曲,华丽的服饰,性感撩人的舞姿,引得阵阵喝彩。
回家的路上,汪宇不解地问我:“你居然会跳舞,而且还跳得这么好,我怎么从来不知道呢?”我附在他耳边低声说:“我还会跳更火辣的呢,你想不想看啊?”“太想了!宝贝。回家就跳给我看好吗?”汪宇搂紧了我。
这棵“茶树”的根在祖国大陆,这一点――大陆茶人没有忘记,台湾茶人也没有忘记。
据可查史料记载,虽然早在300 余年前台湾便发现有茶树生长,然而台湾真正发展茶树栽培、管理及茶叶制造,应是200余年前先人带着茶种和种植技术“跨过台湾海峡”来到台湾北部开始的。清嘉庆年间,柯朝氏自福建武夷山引入茶种,种植于今台北县瑞芳地区,相传为台湾北部植茶之始。清咸丰乙卯年,林凤池自福建引入青心乌龙种茶苗,种植于冻顶山,相传为冻顶乌龙茶之起源。清光绪年间,张氏兄弟由安溪引入纯种铁观音茶苗,在木栅樟湖山种植成功,相传为木栅铁观音之起源。
茶香袅袅,茶情依依,这棵历久弥香的百年老“茶树”,却在演绎着一段“青青茶苗走出去,叶繁枝茂回归来”的温馨故事。台茶归来的确切时间已无法界定准确,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已经有部分台湾茶商跨越台湾海峡回到大陆投资、开发茶场。不过真正意义上的大举归来应该要从90年代初“天福茗茶”与“雪峰茶叶”在大陆的大规模发展开始。目前在祖国大陆的台湾茶商已近1万家,主要分布在福建、云南、广州、北京、浙江、成都等城市。自1993年台胞首次在福建投资创办茶企业以来,到目前仅在福建的比较有规模的台湾茶企已逾100多家,如果包括台湾茶商投资的茶叶店铺,则有近2000家。
海峡两岸茶人共同编织的“茶缘”已经成为两岸乡情联系、经贸往来最重要的纽带之一。台湾茶商联合会会长杨山虎对此感慨万千:“海峡两岸同宗本源。‘茶’成为两岸的和平使者、交流载体,是一件大好事。”短短10多年时间,台茶给祖国大陆茶业的机械、工艺、市场、观念、文化各方面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创新启示。
记者采访了数十位茶叶界专家、学者、大陆茶商、台湾茶商、茶农等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人,均有一个不约而同的共识:“说到底,台湾茶叶不论是茶种、茶类、工艺等包括台湾茶人原来的‘本’都是大陆的。不过台湾茶叶经济和台湾茶商给我们带来了他们优秀、先进的东西,特别是在市场运作方面受到启发,而目前的大陆茶叶在有些方面已经超越了台茶。”
工艺篇:以“先进”的名义革新
一位茶叶界重量级专家表示,探究台湾制茶工艺的启示,“铁观音”制作工艺经历的改变是最大、最直接的典型。因为地缘、血缘和文化各个方面的原因,台湾茶商跨入大陆的“第一站”就在福建。
先进设备让大量茶农、茶商从繁琐、缓慢的手工制作程序中“解脱”了出来,手工转向了机械生产、标准化厂房生产程序。
说到这件事,金台湾茶行老板、台湾高雄人蔡松兴先生给记者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我1999年到大陆时,看到安溪人制作茶叶杀青时大都是架起一个锅,锅下面烧的是木材,时间差不多了就伸手在锅上试探,完全凭借手来感觉杀青的温度。开始我还不明白是在做什么,后来知道了觉得特别好玩,有一种新奇的感觉,毕竟在台湾是很难看到这么传统的制茶方法的。”传统手工方式正如蔡先生所言,制茶全凭“手感”。所以只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才有可能制作出高质量的茶叶。可是经验这种东西是一种“无形资产”,是经过时间、实践积累起来的,是很难传授的,也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样本。
踏在大陆传统制茶工艺的肩膀上,台湾“杀青”方面的机械开始最早以“先进”这个冠冕堂皇的名义隆重登场。“先进”――这个名义真好。经过革新的空调机、揉捻机、空压机……一系列的机械都开始登堂亮相了。
“空调机”应用于茶叶制作、保存方面在很大程度保持了茶叶原有的香味,让喝茶人可以喝到带有“原汁原味”风味的茶叶。在这一点上不能不佩服台湾茶商做生意心中始终“牵挂”着消费者这个理念。
台湾茶叶联合会会长、台湾茶商杨山虎先生经营茶叶机械几十年了,谈到台茶制作工艺的回归启示他了如指掌。他介绍到,台湾传统茶叶机械源自大陆,台湾茶商经过改良、创新之后重回大陆,大陆人接受得并不快,并且是有选择地接受的。例如安溪茶农目前的茶叶机械总体水准至多也才达到台湾茶叶机械水平的第三代,而台湾茶叶机械已经发展到第五代了。同时,在工艺上,大陆制茶工艺在几年的时间内吸收了台湾制茶工艺的优秀东西,结合大陆传统的工艺,现在大陆的整体制茶工艺已经超过了台湾的制茶工艺了。他很幽默地笑道,大陆人不管模仿方面还是创新方面都很聪明,在受到启发后马上吸收、创新,现在是台湾茶商在学陆的制茶工艺了。
谈到台茶制茶工艺对大陆制茶工艺的革新启示,就不能不提到茶叶包装工艺方面。
台茶对包装工艺的革新启示主要体现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意识方面。从1斤装、半斤装、2两装到目前流行的7g装,从铁罐、纸罐、木罐以及礼盒装,始终都贯穿着、围绕着消费者的喜好做文章,方便饮茶者的习惯。
实际上台茶本身并没有太专注于包装方面,因为台茶初期多以外销为主,至于后期内销为主也因为台湾人买茶多以量大而不太在乎包装方面。不过一旦跨过海峡回到大陆,就给大陆茶商、茶农带来了包装方面的启示意识,于是大陆人马上“有模学模,无模学样”发扬光大。
营销篇:以“观念”的名义整合
在某种程度上,台茶归来在市场方面带来的是“对原有所谓的‘市场’的观念性的颠覆和突破”;台湾茶商让大陆茶商认识到“茶叶不只是熟人之间的生意,更是市场经济的生意。”
“一流原料、二流技术、三流包装、四流价位”――这是当时台湾茶商对福建茶业的评价,也是对大陆茶业的评价。台湾茶商正是看中了大陆高档茶叶消费的市场潜力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是值得好好开发的大蛋糕。正如李瑞河在“进军”大陆茶业市场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把大陆的原料与台湾的行销相结合,在绿茶和乌龙茶的世界里,绝对没有中国人的敌手。”
用观念撬动市场
所有的产业、行业、产品要想取得发展就一定要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的需求为指导。台湾茶商做到了,而且在这两年的普洱茶市场方面可以看到明显的痕迹。
台湾茶商真正对普洱茶的热衷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此之前,普洱茶主要在香港、澳门和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更有市场。
当台湾茶商真正介入普洱茶的生意之后,他们首先对很多人一致推崇的普洱茶具有养胃、养肝、调节生理等保健功效进行了第一个提问。他们更加了解市场,知道人们虽然有所了解普洱茶的保健功能,但是一直没有人真正去整理系统的数据来说明问题。于是善于从源头抓起的台湾茶商投入精力、物力和时间,通过整合日本、韩国和多个国家以及台湾岛内一些权威研究机构、专家的成果,提出了真正能够说服消费者的数据。从这一点上,很多大陆茶商根本就还没有这个意识。
有了说服消费者的数据基础,台湾茶商在产品包装方面也开始研究消费者的爱好与习惯。
原有大陆茶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一直还是砣、砖、饼,最多也就增加了竹筒、铁桶等方式的包装。台湾茶商进入之后,对普洱茶的包装进行了全面的革新。推出了“迷你装”、 “旅行装”……,把原来多斤装、1斤装、半斤装……最后到3―5g装,同时还对外形包装进行了多种方式的变化:礼盒、布袋、竹编篮、竹罐等等。只要消费者喜欢什么、怎么方便,他们就给你什么。
就是这样,以消费者的需求作为市场导向的“风向标”,围绕着消费者做足文章,于是市场有了、效益来了、人也笑了。
这是观念的差别。
“品牌经济”突破“熟人经济”
台湾茶商进入陌生的区域市场前第一步就是投入人力、物力做市场调研,深入了解区域商圈茶叶特性和市场习性,锁定高档消费区域市场。哪怕是茶罐包装设计上面的一个茶水图案,也讲究精于外而秀于内,力求调到与真正的茶色相同。
台湾茶人林圣光先生经营的雪峰茶叶连锁店向消费者承诺:“非高山茶,买1赔10;含任何人工添加剂,买1赔10;农残超标,买1赔10;不满意,可退货”;天福名茶提出“全国统一价”的概念,只要你是在天福名茶的连锁店买茶叶,不论你在北方还是南方,在大都市还是小城市,价格一样。这些市场营销手段上的创造性革新打破了原有茶叶经济的“熟人经济”模式,把茶叶当成一种真正的商品,把茶叶做成真正的市场经济行为。
以前普洱茶拥有很多老字号,如“同昌号”、“东顺号”、“可以兴”……都是沿用了几十上百年的老字号,可是没有几个人想到要去注册。台湾茶商介入普洱茶之后,以掩耳不及的速度迅速注册,给大陆茶商上了一堂国际化意识的课程。天福90年代初期进军大陆,短短10多年时间就发展成为拥有超过500家直营连锁的集团连锁企业,不能不说它是一个带有传奇性质的“奇迹”。很多人形容天福名茶的消费者是“50%靠‘天福’两个字吸引,50%靠店面人员服务态度促成”就是一个最好的写照。
对此,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危赛明饶有兴趣地分析道,“天福”的品牌产生了50%的引力,完成了购买动机的倾向性引导;之后充分运用经过严格培训,程序化和标准化的服务促进最后购买行为的产生,从而完成了购买行为的整体过程。就目前的茶叶生意来说,纯粹通过品牌实现了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引导,突破了常规的“熟人经济”模式。由此可见品牌的“杀伤力”有多大了。
“深度挖掘”做大“产业蛋糕”
所谓深挖掘指的是茶产业的深加工和拓展。茶饮料和休闲茶业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茶饮料是20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发展最快的饮料,被视为新时代饮料。在我国台湾省,茶饮料已经超过碳酸饮料成为市场第一大饮料品牌;台湾有95%的饮料企业都生产茶饮料。具有消暑解渴、保健疗效的功用和开瓶即饮的消费方式,命中了现代消费者生活方式的“脉门”,从而使得茶饮料走红具有先天优势。
“休闲茶业”更是在台湾茶商的运作下逐渐成为台湾休闲产业的“新兴产业”,成为“台湾本土茶业”对抗外来茶叶竞争和冲击的重要武器。目前台湾的观光休闲茶业主要是以自然生态资源集合茶叶产业文化,并利用经营理念行销休闲茶业。从而实现将茶业从一级产业提升到三级产业,并有效整合多种资源的模式。
有业内人士预测,在未来的10―15年,茶业消费结构会出现巨大变化,常规茶将逐渐被冷落,由占消费总量的90%降到30%;而复合茶、茶饮料茶食品以及休闲茶业的消费将越来越受到青睐,由占消费总量的10%上升到67%。
文化篇:以“文化”的名义唱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陈宗懋曾经这样形容茶文化:“如果把茶产业比喻为一架飞机,茶文化和茶科技就是这架飞机的两翼,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茶产业的起飞。”
台湾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茶道表演艺术家吴雅真女士茶文化研究很有心得,对台湾茶文化是这么定位的:台湾的茶文化源于闽粤工夫茶之好客随俗风尚,融入江南文人茶之风雅,而成就台湾独特的茶艺文化;台湾的茶艺馆也在无心插柳的情况下,间接带动了民俗艺品、陶艺品、国乐及仿中国古典建筑之怀古风潮,尤其是拓展了茶器艺术的视野。
我国的茶产业曾一度陷入困境,市场疲软,有些地方茶叶大量积压,甚至有许多茶农忍痛砍伐茶树的情况。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茶文化研究热的兴起和茶叶科研推广工作的不断加强,这种状况逐渐发生了很大变化。茶文化研究积极引导了茶叶消费、刺激了茶叶生产。
对特色经济颇有研究的福建农林大学吴声怡教授介绍,为了充分调动岛内人的饮茶积极性,早在1971年,台湾就在传统茶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突破,开始引导、兴起“茶艺馆”的卖茶、饮茶模式。这个时间比大陆第一家茶艺馆的成立时间早了近20年时间。
台湾经常把“引导年轻人喝茶”作为一件生活品质的大事,现在台湾很多年轻人随行袋里面都装了茶叶,在有意无意中把喝茶、斗茶、品茶作为一种流行时尚。年轻人的这个时尚加上中老年人原有的喝茶习惯,仅仅是习惯就基本上可以满足台湾本岛的茶叶内销需求。
茶学专业毕业的媒介人士邱建源先生一语道破,不管是从文化发展还是茶叶经济推广的角度来说,只有全民皆可参与的“全民文化”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茶文化也不能仅仅只是局限在表演、搭台唱戏的层面,而应该深入人心,真正让人人都能参与、品味才是最终的发展之路。
记者视点:
采访中,记者欣喜于台茶归来给大陆茶业带来的改变。虽无成熟的远虑,却有些许的近忧。
有名茶无名牌是最大的硬伤。个中原因不仅仅是国外“绿色壁垒”的障碍,很大程度上是大陆茶叶品牌影响力的孱弱。目前日本的茶叶检测标准有114项;欧盟每年都在修改,现在已经有183项;而我国现行茶叶行业标准尚未完善,落后、滞后和不完整已经严重影响了外销的增长。目前我国出口的茶叶有名茶无名牌,绝大部分仍处于小农家庭化生产、经营方式,即使有自创品牌也只具有限的区域影响力。我们可以学习台茶的创新工艺、市场经验与模式,但真正要创立属于自主影响力品牌是不能生搬硬套的,只能在学习中摸索、实践、创新。
行业诚信是茶叶内销面临的最大考验。这样的经历我们并不陌生:在熟悉和不熟悉的地方买同等品质的茶叶,价格会相差几百元。这是一个行业诚信的问题,也是目前大陆茶叶“熟人经济”的“紧箍咒”。诚信是一杆称,一边是利益,一边是诚信,孰轻孰重全在人的心中。“诚信”问题已不是简单的道德自律问题,而是对行业价格水平的规范,更是给消费者一个明白的消费理由。
在阵痛中,大陆茶人学习、吸收、创新地吸取了台茶归来的启示,在祖国大陆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喝茶热”,并正在演绎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茶人们也开始尝到了市场经济的“甜头”。市场是发展的,经济也是不会停步不前的。我们更应该把握经济发展的主流导向,遵循市场经济游戏规则,在海峡两岸茶人的共同努力下,让中国茶叶经济这棵“茶树”能长得更快、更大、更好,直至香飘五洲、荫庇华夏!
新闻链接:(仅供参考)
两岸茶叶交流:
1810年福建人(柯朝氏)去台传授种茶技术。
1866年英人杜德(John Dodd)在台设立宝顺洋行,为外人经营茶业之先驱。
1881年福建泉州人吴福源制造包种茶回销内陆,开台湾包种茶先河。
1905年台湾包种茶首度不经由内陆直销南洋地区。
1925年包种茶产量及出口量逐渐超越乌龙茶。
1963年台湾东部第一家茶厂诞生。
1975年茶改场利用茶树组织培养产生新个体成功,为世界性之创举。
1976年 「茶艺馆逐渐在台湾地区发展,对内销茶的发展影响深远。
1988年台湾大学教授、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理事长吴振铎偕夫人大陆探亲、参观闽、浙、湘等茶区拉开两岸茶人交流序幕。
1991年台湾无我茶会与福建省茶叶学会、武夷山市茶叶学会等联合在武夷山幔亭岩举行第二届国际无我茶会。
1993年 中华茶人联谊会在北京举行首次海峡两岸茶业研讨会。
1996年浙江茶文化交流考察团赴台访问,为大陆茶人第一次组团访台。
旅游企业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从事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餐饮、旅游酒店住宿、旅游商店、旅游景点、娱乐休闲等经营活动,以创造利润为目的的市场服务组织。而学校是是以为旅游产业培养输出优秀人才为目的的科研机构,二者之间在社会职责、目标定位、利益追求以及运行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别。但是,旅游企业与学校这两个不同的异质主体都共同肩负着培养高技能旅游人才,开发旅游人力资源的重任。首先,旅游企业应树立人才培养新理念,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高回报率,意识到旅游教育机构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依托,视学校人才培育与企业用人目标同等重要,正视对不同利益诉求的兼顾和整合,以差异化的整合思维、重视校企合作机制形成后给双方带来的共同益处,积极发展校企合作模式,缩小企业经营与学校教学之间的距离,既满足人才成长、发展需要,又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实现双赢。第二、为了使得旅游人才与岗位对接,酒店、旅行社、景区等企业要全面介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与学校共同建立指导与合作委员会,集合单位负责人、学者和专家,定期到学校来研讨学校旅游专业建设与发展,着眼于培育区域旅游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根据本地优势旅游项目对旅游人才数量、素质和结构的需求,以及对一些新兴的旅游业务,如国际礼仪、休闲管理、旅游信息化等做出预测,反馈人才需求信息,与学校共同交流合作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学院为企业提供学术科研信息和理论咨询与指导,企业也欢迎学校教师到企进行参观与实践,经过双方反复磨合,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使旅游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旅游教学上得以充分反映,实现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2.坚持企业生产服务与实训基地一体化
企业生产服务与学校实训基地一体化是指旅游企业联合高校变纯消耗型实训为生产经营型实训,以自身资源环境优势为依托,由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提供管理、材料、技术和师资支持,市场化运作具有生产经营功能的实训项目。旅游企业是旅游教育的最终受益者,应该担当起人才培育的责任,使实用性、职业性和理论教育相结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要首先做好专家咨询调研、公司注册运作等准备工作,有针对性的对接工学结合的生产性产品或服务项目,对旅游人才进行分类研究,定向培养人才,制定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素质能力标准,实现教学与生产,任务与岗位的无缝对接。旅行社可在校园内建立旅行社大学城营业部、旅游酒店餐饮企业可在校园内建立青年旅馆和餐厅,强调按照企业化的方式组织运营,所需员工经过招聘、培训合格后安排上岗,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环境,融学生技能与创新培养、规范化企业职业素质培训、标准化职业资格认证、拓展化企业职工培训、行业新趋势推广于一体,来打造“学”与“工”零距离。企业还需要与学校秉着优势互补、共同培养,互利共赢的原则,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商议合作中的各种管理问题,如分工协作、成本分担、平台使用、师资互动等问题,以实现企业生产服务与学校实训基地一体化的长久稳定性。
3.坚持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学校培训服务一体化
目前,旅游企业向社会招工信息,招足数量基本没问题,但新员工往往要经过三、五个月的培训才能上岗。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还需要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从从封闭式向开放型转变。以培训促进劳动者就业,把培训作为保发展、惠人才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本着立足旅游行业,面相社会,面相学校,面相实践的原则,促进企业与学校的的深度融合,加快培养和造就人才。坚持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学校培训服务一体化,要求旅游企业与高校合作,形成契约关系,从单位实际出发,注资开设企业冠名班级,行学校与公司二元制管理,校企共同制定培训方案和实施培训,量体裁衣,培养“订单”学生,打造出精品班级,使人才培育实现由呆板的“标准化”向未雨绸缪充满活力的“精细化”转变。既能降低企业培养成本,满足劳动力市场的用工需求,还能赢得人才市场喝彩,实现学校、企业、社会三赢局面。例如,会展企业、国际旅行社、国际餐椅酒店、旅游地产、休闲旅游企业可以就目前旅游行业女性人力资源匮乏的情况与女子院校合作交流,为生产经营服务深入探讨女性旅游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在综合分析女性具有细心周到、善于沟通的性格优势基础上,构建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学校培训服务一体化模式,旅游企业要用长远的发展前景、冠名班学费资助、企业用工直通平台、良好的劳资关系为批量专业定制打下基础。除旅游专业常规课程外,还需融入旅游企业专业技术培训课程,包括旅游业实用礼仪、旅游心理、会展旅游、生态旅游、涉外旅游英语、饭店英语、茶道与茶艺、旅游文化、公关原理与实务、女性休闲旅游等,培养女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到旅游企业岗位就业的各个环节的旅游意识、旅游技能、旅游职业规划,旨在培养当代知性高雅的复合应用型女性旅游人才。
4.坚持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一体化
[论文摘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是高职高专教改的关键之一,也是教改的当务之急。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几年来在教改试点过程中,通过对课程改革观念、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环节和课程评价机制六大方面整合,对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社会认可的实效。
一、整合高职高专课程体系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这一偏差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导致这一偏差最直接原因是课程建设滞后。因此,探索以就业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课程体系,应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重庆教育学院是一所专门从事教师教育的高校。为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先后开办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4个高职专业。2001年,旅游管理专业通过重庆市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的申报评估,2002年3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改试点专业。2006年5月,被重庆市教委授予示范专业称号。
2001年旅游管理专业申报教改立项之时,就明确了教改目标:
转变高职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不断深化对高职教学改革的认识,逐步树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
更新高职人才培养的模式:逐步形成贴近行业岗位群技能需求为主的人才质量目标体系;构建以“行业基本素质十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的高职课程体系;实行“双证书”制,实现学习、实习和就业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的途径: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整合课程体系是教改的关健环节。
二、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整合的六个方面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把课程建设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次(观念,指导思想.);管理层次(专业方向、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操作层次(课程内容、教案、课表、教学方法)。根据以上整合思路,具体作好六方面整合。
(一)整合课程改革观念—转变教育观念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
观念决定行动,更新转变教育观念是高职教改的先导。由普通历史和地理的专科教育,转向以职业技能为主线的高职教育,首先必需转变观念。为此,院系从申报教改立项之时就开展了一系列高职教育思想学习与讨论,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观念形成了共识:改变学科型的人才观,树立以行业为先导、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观;改变以全面掌握理论知识为本位的质量观,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的质量观;改变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树立以课堂与职场相结合、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为主动适应重庆旅游业发展需要,准确把握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趋势,根据高职教育特征和教改要求,明确了:
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主线—以“行业基本素质十职业岗位能力”为人才培养主线。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职业道德良好、理论知识足够、职业技能熟练、综合能力较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饭店、旅行社主要岗位服务与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整合课程体系结构—定位专业方向
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技能为本位、以“行业基本素质十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的高职课程体系。
1.明确新课程构建原则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后,以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是确保教改成功的关键。我们遵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制订了《重庆教育学院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教改的重点,提出了构建新课程的原则:淡化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的界线;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线;强调职业岗位技能,构建职业岗位课程板块;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
2.以“一个专业、二个方向”构建新课程体系
在要求每年对重庆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群能力进行市场调查,持续追踪岗位群技能变化基础上,制定出了旅游行业几个主要岗位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将专业细分为饭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两个方向,并结合双证书制的推行。
一个专业,即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调研表明,旅游管理人才适应面广,就业面宽,持续发展可能性大。以旅游行业必需的基本素质要求设置“行业基本素质”课程。
二个方向,即把专业细分为饭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两个方向。按照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设置“职业岗位技能”课程。
3.按需设课,构建课程模块
按照上述原则三次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的2006年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三大模块组成:
基本素质课程(包括基础素质课7门;行业基本素质课12门);职业岗位技能课程(限选:饭店方向与旅行社方向)各6门;行业素质拓展课程(任选)10门。
4.按照“前期平台、后期分流”安排课程流程
前期搭建平台,在第一学年完成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后期根据岗位实施分流,在第二、三学年用职业岗位技能课程充分保证技能的培养;在此基础上,以行业素质拓展课程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重庆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实际,设置了《重庆历史与文化》、《重庆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2门地方特色课程。
根据行业特殊需要,强化外语听说训练,一年级开设《旅游英语》,二年级根据不同方向分别开设《饭店英语》、《导游英语》、《英语听说训练)),三年级开设《基础日语》,三年外语学习不间断。
5.注重人文修养,加强素质拓展
为了提高学生人文修养,拓展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对口就业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设置了10门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包括《中国历史与文化》、《旅游会展服务》、《旅游应用文写作》、《推销与商务谈判》、《旅游美学基础》、《食品营养与卫生》等,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修7门课程。
(三)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最终有赖于教材特别是专业教材改革的进程和质量作保障。近几年来,根据需要,对现有教材进行整合,同时,自编了适应旅游业、饭店、旅行社要求的部分地方性和实践训练教材。
1.突出应用,整合课程门类
根据“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界线”的原则对课程门类进行整合重组,减少理论性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如:将“旅游公共关系”与“公关礼仪”整合为“旅游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旅游企业会计”与“旅游经济管理”整合为“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与“重庆旅游资源”整为“重庆旅游资源与开发利用”;“饭店康乐经营与管理”与“饭店酒吧经营与管理”整合为“康乐酒吧经营与管理”。
2.抓好结合:增强课程功能
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应知”内容纳人相关主干课程,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应会”技能纳入相关实作训练课程,增强了课程承载职业考试的功能。如:将导游证书考试涉及的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景点导游解说等知识和技能分别纳人《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与技巧》、《旅游法规与案例分析》、《普通话》、《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中。 3.紧扣需要,实现教材整合
突出应用、主辅整合、与时俱进,完善教材体系。具体做法是:
(1)必修课以选用高职类统编教材为主,不断更新,并辅以自编教材。行业基本素质课和职业岗位技能课程使用公开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占总教材的91%,自编教材占9%。
(2)通过购买,自编拍摄,加强技能培训声像教材的建设。第一,购买旅游声像教材;第二,摄制了重庆部分旅游景点声像资料,如《江津四面山风景区》、《大足石刻》、《三峡黄金旅游风景区》等。第三,自编拍摄了服务技能操作技术声像教学录像片,如《餐饮教学》、《客房教学》、《形体训练》等声像教学片。
(3)编写地方性教材。为了让学生了解重庆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编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重庆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重庆历史与文化》、《旅游项目策划理论与方法》。
(四)整合课程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
1.教师实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四个转向
围绕课程整合,引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一,结合高职特征,教师实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四个转向:第一,以教师单纯知识传授转向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拟教学;第二,以教师单纯口授转向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第三,以学生只会操作转向既会操作也懂管理;第四,以学生被动学习知识转向教、学、做一体。
2.努力形成教与学互动的局面
行业基本素质课教学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大量运用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职业岗位技能课程的教学突出动手能力训练,即在训练场所,采用教师讲解与示范—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现场实做—教师剖析纠错—学生强化训练—教师考核验收的教学流程,将教、学、做紧密结合。
3.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旅游系实作实训基地”面积逾1000时,能满足导游、中餐、西餐、调酒、客房、前厅、茶道、公关礼仪等职业技能训练,建有多媒体教室8间、英语语音训练室2间、导游技能实训教室2间,专业实作室均配有多媒体设备。院系对专业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开展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培训,组织课件制作比赛,鼓励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
4.鼓励申报学院、市、国家三级“精品课程”
院系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保证人、财、物投入。《旅游学概论》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饭店管理概论》被评为2006年院级、市级精品课程,被推荐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
(五)整合课程教学环节—加强实践环节
以“行业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围绕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建立相对独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校内外紧密结合、具有旅游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做到:
1.目标清晰,结构合理
实践教学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行业基本素质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目标,形成了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并与理论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在课程设置上以职业岗位能力课程(限选板块)为实践课程主体,辅之以行业基本素质课程中的实践部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技能与能力训练。
2.内容完整,重点突出
形成以行业基本素质为基础,职业岗位技能为重点,基本技能、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训练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基本技能实践包括公共基础实作课,如计算机操作、普通话训练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认知实习与社会调查。职业技能分为饭店职业技能与旅行社职业技能;饭店职业技能包括餐饮、客房、前厅、康乐酒吧等实习实训;旅行社职业技能包括旅行社业务、导游业务、景点导游等见习与实习。综合能力训练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
3.形式多样,环环紧扣
采取“三段渐进式”训练形式,即课内基础阶段、课外强化阶段、校外深化阶段。课内基础阶段包括课堂演示、课堂实作,此阶段学生主要在课堂和校内实作基地进行。课外强化阶段包括课余自行练习、技能培训和素质拓展等,此阶段主要在校内实作基地和实习基地进行。校外深化阶段包括日常外派服务、校外技能培训、假期社会实践和综合实习,主要在校企合作基地进行。“三段渐进式”的实践环节紧密,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技能与能力的逐步提高。
4.统筹兼顾,注重实效
将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鉴定考核内容紧密结合,统筹兼顾,提高教学实效性。根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在教学中,对操作性强的课程,如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导游业务、公关礼仪、菜点酒水等课程中的实训部分进行整合,制定一套适应教学的行之有效的实践实训考核办法及评分标准。在实践教学中既注重与国家职业技能考核的衔接,又兼顾行业现行操作方法和规范。全体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训练结束后,能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经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核批准,建立了“重庆教育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鉴定工种包括“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前厅服务员”、“营养配餐员”、“调酒师”、“茶艺师”、“公关员”等。本专业教师已有9人次取得相关工种的“考评员”资格。
(六)整合课程评价机制—改革考核方法
1.以能力考核为重点,改革考试方法
确立以考核行业基本素质和职业岗位技能为重点的考试指导思想。明确考核的内容、方式、时间等原则,既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索“三结合”考核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