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就业的困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困难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4-171-02
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毕业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到2010年的630万,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由此可见,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社会所能够容纳的饱和度。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实现,以及我国经济科技各方面高速发展的前景。为了解决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我们需要从致使其出现的原因来进行分析和讨论。
1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1.1学生自身的因素
1.1.1大学生错误的择业观
陈旧的择业观促使大学生把择业的目光都定格在国家机关、大型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外资企业,盲目地追求舒适的工作环境、优厚的薪资待遇、繁华的大都市,缺乏准确的自身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大多都不是以社会需要为前提,而是一味地追求个人的利益和眼前的利益,急功近利,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另外由于大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前,缺乏就业前对自身特点和专业水平的理性判断和职业发展规划意识,于是在上大学后,失去了目标和追求,缺乏了个人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不能结合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对大学生生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就业求职时个人综合素质、专业实践能力、学习成绩、岗位资格要求等方面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造成就业困难。
1.1.2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如今的社会需要毕业生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包括多方位的知识面,优秀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可是现在的大学生质量严重下滑,很多大学生连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更别说承受挫折和失败了。
1.1.3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大学的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普遍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流于形式,大部分学生根本不愿参加实践活动,而是托人找关系到事业单位直接盖章了事,学校的考核也不过是走走过场,根本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难以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在应聘中处于劣势,最终致使大学生就业苦难的局面。
1.1.4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主动性不强
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可是现在的大学生缺少竞争勇气,面对竞争时畏首畏尾,疑虑重重,积极性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在几次碰壁后,便意志消沉,只能依赖父母、亲戚和学校。有的学生为了逃避压力,盲目考研、考公务员,最后只能是更加消磨了意志力。如此可见,大学生的就业主动意识需要多多加强。
1.2家庭的因素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父母当作宝贝一样,造成多数大学生娇生惯养的个性,以至于进入到社会中,严重不适应,变得遇事就怕,长此以往,更加对择业缺乏了信心。另外,父母在对子女进行就业教育的时候,忽视德育的培养,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过分注重个人利益。
1.3学校的因素
1.3.1高校过度的扩招
扩大高校学生的入学率,使更多青年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确实是一件造福国民、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好事情。可是近几年,适龄青年的高校升学率已经达到65%,高校的过度扩招直接导致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而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相对不足,供需量达不到平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就会更加激烈。扩招对教育的质量也会产生影响,因为生源质量差距很大,非常不利于教学,最终降低了毕业生的整体质量,致使用人单位接受毕业生的积极性不高。而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全国性就业高峰期,农民工、城镇待岗人员、留学回国人员三股劳动大军几乎同事涌入劳动市场,如此多的就业人员同时涌向一个有限的就业市场,给不具备过高竞争力的大学毕业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1.3.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
大多数的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削弱了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在实际操作中下降,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还有另外一部分高校设置的专业、课程不是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而是立足于学校师资条件,在高校招生和专业设置上不是以社会需求、学生就业和发展为本,结果就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结构性矛盾。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国高校教育滞后于社会的需求,以理论教学为主,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1.4社会的因素
1.4.1金融危机的影响
从2007年开始到2009年,全球出现的经济不景气逐渐演变成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对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无疑对我国各大中小企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甚至是濒临破产。各大中小企业为了减少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只能是开源节流,缩减岗位,裁员减薪。让原本就业已经非常困难的大学生,更是无所适从。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成为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1.4.2用人单位门槛过高
陈旧的用人经验导致了各大中小企业盲目追求高学历、多年经验的人才选择,本来一些大学生完全能够胜任的工作,硬是把要求提高到研究生、博士生的学历上去,甚至要求具备3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敢问一个初出茅庐的应届毕业生,何来经验所谈?这些过高的用人门槛为大学生设置了重重关卡,不仅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匹配或者人才浪费,还让许多有能力有抱负的大学生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流失,止步不前,丧失了自信。
1.4.3用人单位存在的歧视
对比男大学生,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女大学生的生理因素、婚姻因素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等情况,在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就业水平和能力相等的情况下,一般的选择是弃用女大学生,造成了女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除了对性别的形势,不少用人单位还会考虑到应聘者的户口问题,看看他是否熟悉当地的民俗,是否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络等等。另外,用人单位还存在着“托关系,走后门”的现象,若是求职者与该单位的内部人员认识,或者求职者的亲戚朋友与用人单位有着往来,往往这些求职者便会有着更强的竞争力。这些就业问题,完全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公平竞争,产生了极坏的社会影响,扭曲了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大学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2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研究
2.1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随着就业形势的逐渐严峻,大学生们也应该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找工作不一定是要在大型的企业、沿海高发展的城市,其实很多中小型企业、西部的各大发展中城市,更加迫切需要大量的人才,不要盲目追求良好的工作环境、优厚的薪资待遇,在逆境中成长,更能锻炼大学生的各方面技能。调整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规划自己的职业前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这样才能避免就业的盲目性,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需要很多人才,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决定着就业选择的方向,因此,大学生应该清楚职业的前途是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只有准确把握社会需要,紧跟时代步伐,选择的职业才有发展潜力,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才会增值,个人才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自我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障。
职业选择本身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个人选择单位,单位选择个人,大学生在做职业选择的时候,需要考虑到用人单位的需求,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这样才能成功进入到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不能完全凭主观意志和愿望行事,应该把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理想、抱负和志趣结合起来。
2.2优化高校的专业课程。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高校的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完善,应该设置更多的具有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新专业,制定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最重要的是强化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行动完美结合,以满足将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做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科学确定各学科的招生规模,使学校稳步发展。另外,针对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承受挫折能力普遍较弱的特点,通过开设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课程,或者让老师多与大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充分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对未来就业充满信心,主动投入到应聘者的行列。
2.3增强就业的公平性,规范用工制度
用人单位应该改变落后的用人观念,从本单位实际需求出发,把人才用在合适的岗位,做到人才的合理使用,不要盲目追求高学历、高学历。杜绝急功近利,去掉偏见,多耗费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人才,取消工作经验的门槛,给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加强人才储备,从而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更好的迎接竞争。不仅有利于大学毕业生自身的成长,而且有利于企业工作和事业的发展。并且制定相关制度,保护大学生就业的公平性,抵制歧视女性、歧视外地户口、关系户找工作等等不良用人之风。
政府应该与时俱进、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积极调整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倡导积极的就业意识和理念。加强宏观调控,创新就业政策,通过财政政策和计划手段等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集成机构、农村、西部地区或欠发达地区以及艰苦行业工作,政府还要重视和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规范化,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畅通就业信息渠道,促进人才充分流动,给毕业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平台。
参考文献:
[1]王飞.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析[J].文教资料,2010.
[2]李敏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教学研究,2010.
[3]韩振兰,王新,姚雪.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困难 分析 指导
【中图分类号】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
1 现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规模逐年上升,加上近五、六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连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取得了飞速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145万人到2009年毕业生人数已经迅速增加到611万人,高等教育也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然而,飞速增长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也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据教育部统计,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后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的就业率在不断下降。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8年仅为不到70%。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而毕业生却逐年增加,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日益激烈。从全社会的范围来看,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笔者结合自身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和体会,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现状及问题成因,对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2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多种原因。其中,既有高校、用人单位、家庭等的外在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分析明确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成因,便于寻求积极的应对措施。
2.1 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
2.1.1 高校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我国的教育体系着重于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因而在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基本功扎实,但是缺乏创新能力。我国的很多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大多沿袭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需求模式,相对于目前瞬息变化的社会情况,已经严重地滞后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使得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前几年部分高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盲目地新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在短短的几年内使得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人数激增,出现了严重的就业市场供过于求,造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一种巨大的人才和资源的浪费。
2.1.2 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不完善
当前许多高校没有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择业观、职业观、诚信观和创业观的指导,而更多的是毕业之前开办几场讲座的突击指导,这些应付式的就业指导对学生根本起不到实质性的指导,忽视把职业生涯设计和自主创业结合在一起的全程化指导,缺乏层次感。有时,反而会使学生就业思维紊乱。此外,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渠道比较狭窄。学生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专家化、专职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非常紧缺。
2.1.3 用人单位的人才准入体制脱离实际
在我国高校连年持续扩招的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市场逐渐呈现出“供过于求”态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水平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少用人单位盲目地提高录用标准,对毕业生提出许多超越了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准入条件,普遍把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在读期间获奖情况以及工作经验等都列入了招聘的基本条件,这种现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中极为普遍。此外,有些用人单位为了追求高效率的利益回报,往往在招聘时只愿意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而把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忽视了大学生的潜能和可塑性。
2.1.4 家庭对学生就业的期望较高
一名大学毕业生,经过十五、六学习,家庭对其的投入巨大,对于学生家长而言,自己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精力,能够在学生大学毕业时候得到可观回报,以及能够在经济发达地区、大的城市、大的单位找到一份收入又稳定的工作是十分自然的希望。但是这些观念无形中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大学生毕业后都希望找到一份“收入高、地位高、并十分稳定的“好工作”。但是这样岗位能吸纳的大学毕业生毕竟有限,如果大家都把目标锁定在这些范围较小的行业,必然加大毕业生的竞争压力和就业难度。
2.2 大学生自身内在因素
2.2.1 大学生落后的职业生涯观
我校对2009届2200名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就业意向问卷调查,此次调查显示:85.12%的学生选择在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就业;10.25%的学业生希望去北京、上海等地;只有4.63%的学生愿意到省内其他地区就业,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的畸形聚集现象比较明显。毕业生之所以就业压力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毕业生就业目标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深圳、广州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或国有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和国家机关,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不到最后关头不愿放弃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想法,导致失去了很多求职机会,错过了不少好的工作岗位。一句话,问题出在“职业生涯观念”上。
2.2.2 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矛盾
大学生就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普遍现象。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就业的薪资期望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实际待遇之间矛盾,大学生对薪资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待遇;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的自我意向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很多大学生头脑中精英意识过强,对薪资和职位的要求较高,眼高手低,不能胜任理想职位。由于他们不能恰当的给自己定位,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出现大学生就业市场“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现状。
2.2.3 毕业生缺乏足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工作能力、求职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社会对大学生应有的就业能力有着一定的期望要求,大学生只有符合相应的要求,才有可能在就业市场求得一席之地。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因为自身的就业能力不够所致。
3 就业指导对策
3.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
当前高校各种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但笔者认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就业市场的发展。第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在学科结构的调整上,要加快传统学科的改造,加大应用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的发展力度,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新型的学科结构。在专业设置方面,要避免以往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狭窄的缺陷。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改造传统专业,第二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改变以往那种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运用讨论、辩论、案例分析、仿真训练、参观、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手段,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3.2 建立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长效机制
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高校既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也要通过多方面努力,建立长效机制,帮助大学生有效解决就业困难。首先,高校要把促进毕业生就业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目标中,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其次,高校应该与用人部门联动互惠的方式积极有效地拓展就业市场。再次,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职业心理咨询与辅导体系,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使学生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耐挫能力,以健康的心态去赢得人才市场的竞争。
3.3 构建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全程化体系
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全程化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的就业指导体系,全过程、多方位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以专科生为例,大一新生为职业启蒙期,应以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为主,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帮助学生从进入大学阶段一开始就确立人生目标、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二为职业定向期,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全面拓展职业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特别是利用节假日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便进行职业定位,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三为职业冲刺期,要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心态调适、创业教育等培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3.4 加强自主创业教育,拓展学生就业途径
大学生是青年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富有激情,思想解放,是时展的生力军,是社会中最具创造力的一个群体。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风起云涌,一方面解决了学生个体就业问题,还为社会提供一些就业岗位。所以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加大自主创业教育,通过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营造创业文化环境、加强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创业过程模式、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教育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精神、创业知识结构和创业能力,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等,由“求职者”转变为“创业者”,展示出当今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3.5 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就业观
大学生应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准确定位,以进取的姿态主动适应社会。首先大学生不能只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大单位,而应放眼世界,结合自身特点,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到中小企业去寻找新的突破点,其次,大学生所在家庭的家长也要转变观念,不要认为自家小孩在西部地区、农村社区、中小企业就认为小孩没有出息,这几年培养付诸东流。而是多鼓励,让大学生有一种强大的家庭支持感,使他们青春散发出灿烂光芒。
4 结语
总之,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高校,要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努力做好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推荐,构建全员职业生涯平台。与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氛围,确保高素质人才能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巨大的能量,同时学生也应努力提升自己的求职能力。我相信只要学生、高校和社会齐心协力,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大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 姜爱贤,孟亮,刘桂英.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1):132~133.
[2] 李瑾.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和指导对策,今日科苑,2008(16),p38
[3] 舍娜莉.浅议就业难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8(12):83~86.
[4] 孙玲,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j].黑河学刊,2005(4),p32.
[5] 涂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p1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成因分析;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9—007—03
近些年来由于各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的日益增加,以及大学生就业制度从国家分配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转变,使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日趋严峻。而在这种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中,来自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同辈人的压力,使得高校中出现了这样一群人——“就业困难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是指,由于自身的主观原因或社会客观原因,在大学毕业之后仍然没有实现正常就业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大学生很大程度上有着自我认识不足或者自身竞争力不强的通病。
1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
1.1 自身主观原因
1.1.1 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欠佳。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评价应聘者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应聘者能否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方面。专业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个人综合素质包括较高的计算机和外语水平,交际能力和协作能力等。一部分毕业生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不喜欢所学专业等个人原因导致学习成绩差,甚至无法正常毕业。同时,普遍缺乏组织管理能力、社交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很难从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1.1.2 毕业生身体、心理障碍。身体障碍群体主要是指由于体貌条件或健康状况不佳而造成就业困难的群体。虽然身体残疾或身患疾病不属于求职者能力、品质的缺陷,但是用人单位从自身利益方面考虑,在同等条件下,还是会将这部分学生排除在外,给这部分毕业生造成就业阻力。更重要的是生理缺陷很可能会导致该群体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的发展。除此以外,自卑心理,自闭心理,面对挫折时的矛盾心理,也是制约大学生大胆迎接挑战,自主选择职业的障碍。
1.1.3 自身定位不合理。很多大学生刚毕业就急于想找到稳定、高报酬的工作,能够迅速改变自身的状态。由于对就业市场缺乏理性认识,盲目寻找,缺乏正确定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就职机率。由于成长环境和条件的影响,这类就业困难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充分认识自己,就职期望过高,就业要求不切实际,急于求成,希望一锤定音,一旦求职不顺,就容易产生焦虑,甚至对其他顺利就业的同学产生嫉妒心理。
1.2 外界客观原因
1.2.1 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多来自于偏远、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或生活保障低下的城镇家庭。一方面,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导致他们承受着一定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毕业时花费在求职应聘方面的费用也大大增加,从而影响其顺利就业。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家庭背景越好,工作的落实率和工作质量相对越高;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社会资源相对匮乏,缺乏“人脉”关系的支撑,很难与家庭背景优越的学生相竞争。
1.2.2 学校办学理念、专业设置的影响。虽然,各高校不断强调教育改革创新,但多数学校在办学理念上仍偏重知识灌输,忽视大学生潜能的挖掘和个性的发展。使得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低,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另外,部分学校专业设置雷同,特色越来越不明显,不少专业与市场经济需求脱节,脱离实际,加之实验条件不足,没有专门的实习基地,市场滞销的人才又不断推出,市场急需的人才不能及时提供,使得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到冷遇。
1.2.3社会和用人单位方面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如今,用人单位更加青睐有能力,有经验,稳重、可靠的人才;希望大学生一上岗就能发挥作用,独当一面;只要男生不要女生,只要本地生源不要外地生源等情况也屡见不鲜。此外,由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精简机构,企业裁员等因素,社会提供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极其有限,就业竞争极其激烈。
2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毕业生的就业有着重大意义,其作用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而且,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毕业生中的两极分化现象也日趋严重,就业困难群体的求职之路更加坎坷。对高校就业负责人员而言,如何帮助这部分毕业生顺利就业,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
2.1 学校提供创造各种锻炼平台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创造各种锻炼平台,使得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大学生们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竞赛活动中能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提高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团体协作精神。由学校牵头,定期开展各种培训、创业设计大赛、模拟招聘会等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
2.2 对就业困难群体开展心理辅导
通过开设心理辅导课程、举办讲座、心理咨询等方式,对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及时解除他们的就业心理困惑。就业指导老师要帮助他们挖掘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正确认识自我,做好规划,避免就业盲从、期望值过高。鼓励就业困难学生确立自信心,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也要鼓励同学之间相互鼓励、赞美,让赏识教育成为学生自信的动力。
2.3 合理运用困难资助政策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奖、助、贷、减、免,缓交学费、特殊困难补助等多层次的困难资助体系,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随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队伍的不断扩大,国家资助体系已不能减轻这些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学校需要合理地运用困难资助政策,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的帮助,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为成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建立专业实训基地
学校要竭尽全力为学生建立专业实训基地,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良好的供需关系。实训基地的建立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检测专业技能的平台,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与企业建立良好的联系,定期开展专场招聘会,为学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便捷快速的交流平台。
总之,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所面临的问题,是我们要认真、科学地解决的一项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文化的同时,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关注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助他们提高自主就业的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困难群体;就业
近年来,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随之在高校中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他们或“有业不就”,或“有业难就”,或“就业困难”。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他们处于相对弱势的境地,目前已成为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瓶颈”之一。因此,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认真做好他们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种类
1.学习能力欠缺类。有关数据表明,用人单位在考察、选拔毕业生的因素中,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占50%,也就是说,学习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相反学习成绩差,甚至拿不到学位的毕业生择业机会非常有限,自然就沦为就业困难群体。然而,学习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由于择业期望值高、择业心态不端正等缘故,也可能由优势群体变成就业困难群体。
2.经济状况困难类。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有20%至25%是贫困生,其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占8%至20%。贫困大学生不仅在学业上可能因为贫困而丧失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机会,在就业上也可能因为贫困而与好工作、好待遇失之交臂。另外,由于经济压力大,不少贫困生学习成绩较差,综合素质较低,就业竞争力不强,加上社会关系少、急于缓解经济压力而对未来的工作寄予较高的期望等原因,导致贫困大学生成为就业困难群体的主力军。
3.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类。人际交往能力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用人单位在考察、选拔毕业生的因素中,个性特征、谈吐表达、形象气质的权重占到50%以上。自卑、胆怯、不善于表达等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交际的毕业生,由于不能与用人单位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而错失就业良机,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4.身体疾病缺陷类。虽然身患疾病或身体有残疾是天灾人祸,不属于求职者的品质因素,但是用人单位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还是将这类毕业生拒之门外。近几年,因健康原因引起的供需双方打官司的事例也不在少数,用人单位与大学生签订的就业协议中,约定毕业生身体因素的条款也屡见不鲜。
5.专业适用面窄类。当前,高校存在着专业设置过窄过细,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使得人才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与某些专业的需求旺盛相比,有些专业却僧多粥少、竞争激烈,有些专业甚至无人问津。一部分因选择了所谓“长线”专业或社会需求量少的专业大学生在就业时,却不得不面临着择业困难的尴尬局面,无奈地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6.性别差异类。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只招男生”也成为不少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的条件之一。“性别歧视”使得男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出现了严重的不公平竞争现象,导致女大学生就业相对较为困难。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分析
1.家庭方面。一是家庭教育的偏差。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即使孩子已经成年,还是事事由父母包办,这些学生往往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较差,遇到一些困难无法应对,在就业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就业机会。二是家庭条件的两极分化。部分家庭条件优越的来自大城市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期望值过高,把择业目标定在少数热门单位,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而部分来自偏远地区和困难家庭的毕业生就业时由于来自家庭和周围的有效信息较少,所以就业的难度较大。同时,由于其家庭对教育投入的经济压力较大,所以父母对子女的就业期望值也很高,这无形中给学生们的择业观念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2.学校方面。一是高校的办学理念落后。改革开放30年以来,虽然高等教育不断地进行改革,但目前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上仍没有真正实现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仍然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评价学生偏重于知识量的考查,忽视潜能的挖掘和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不强。二是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目前高校发展普遍追求大而全,在专业设置上不能及时、灵活地反映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专业设置雷同,特色越来越弱化。不少专业设置与市场经济需求脱节,脱离实际,市场滞销的人才不断推出,市场急需的人才又不能及时提供,由此势必造成人才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造成人才的分布不均。三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滞后。学校不重视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许多学校基本没有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有的虽然安排了兼职教师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但往往是泛泛地针对就业政策方面的问题进行辅导,而没有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特长、不同心理学生的特点,进行就业的规划与指导。
3.用人单位方面。近几年来,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节约成本,逐渐压缩岗前培训的投入,所以对毕业生的要求条件越来越苛刻:除了性别、相貌等因素,他们一看学校的牌子,二看学历层次,三看学习成绩,四看综合能力。同时他们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毕业生一专多能,在专业技能强、外语好、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的前提下,还要求具备其他辅修专业知识、社会经历等等,希望毕业生一到岗位马上能发挥作用、独当一面;只要男生、不要女生;只要本地生源、不要外地生源,等等。
三、高校针对大学生中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举措
1.强化就业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就业引导教育,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消除“天之骄子”的优越感,调整就业期望值;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改变一个职业定终身的“铁饭碗”的观念,认识到市场经济的风险必然会引起就业的风险。还有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就业竞争观,主动投身到就业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帮助学生理性认识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我,客观分析自己的性格、专长、爱好、学历、知识背景等,既要认清自己的优点,也不能回避自己的缺点,据此规划自己未来几年的职业走向及眼下求职的目标,树立正确就业观念。例如,对学习成绩优异、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学生,要帮助他降低择业门槛,调整就业期望。而对身患残疾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大胆地适应职场竞争环境,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才学和技能。
2.强化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针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的现状,一方面学校要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校学习期间,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与专业相关或与未来从事的行业有关的工作,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弥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要为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搭建锻炼平台,例如,多举办语言类、思辨类活动来不断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以各种刊物、报纸等作为阵地,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多举办集体性活动和团体性活动,让他们在人群中学会沟通,培养团队精神,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在第二课堂举办相关的活动如英语演讲、辩论、计算机技能比赛等,培养基本的英语和计算机技能。
3.强化心理辅导,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要将就业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有机结合,在就业引导同时开展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培训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求职挫折,增强自身的社会心理承受力,以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挑战。例如,对于那些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经济压力大、学习成绩差、身体缺陷的学生以及在求职中存在自卑、胆怯、畏惧心理的学生,可邀请有关人员对其进行就业政策和心理知识的专业辅导,帮助他们缓解因就业带来的心理压力,鼓励他们确立自信心,提高就业竞争力;而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因为攀比、虚荣、理想主义等问题导致就业困难的学生,要通过思想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咨询人员的共同努力,帮助他们调节就业心态,客观评价就业形势和自身状况,重新建立切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4.强化队伍建设,科学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为有效减少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数量,要不断探索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改进方法,使高校就业指导课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要切实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要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其中既要有丰富就业指导经历的心理学或法律方面的专家,又要有专业的形象指导师和就业技巧培训专家,还要有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机关事业单位的人事部负责人等等。要科学规划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角色互换及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求职技巧、工作技能、人际交往和处理突发事件等方面的能力。
5.加快高校教育改革进程,扩大就业市场。高校扩招,不能降低教育质量;高校设置的专业及课程,不能脱离社会的需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滞后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高校必须面向市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提高教育质量,拓宽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努力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真正实现“产销对路”,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 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周平.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研究――以南通市高校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管理学院,2006.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 就业困难群体 就业实践
项目编号:2014xgy241612。项目名称: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就业观念培育研究――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
G647.38
新疆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分析系部历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找出就业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针对系部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召开师生座谈会、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企业调研,结合系部学生特点,积极转变思路,在实践中凝练经验,不断探索新的就业工作方式,千方百计地促进困难学生群体就业。
计算机工程系困难学生群体主要包括部分女性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家庭贫困毕业生和学习困难、心理问题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就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所造成的封闭保守的就业观念;二是缺少培养与实践所造成的就业能力不足、技能缺乏及创新创业意识的淡薄;三是就业渠道闭塞所导致的就业主动性不足。
一、夯实基础,梳理学生信息,建立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库
系部就业工作小组在就业工作中发现,建立一套完整地就业困难学生群体信息库是做好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工作的基础。只有充分了解系部学生特点,掌握学生的信息,系部就业工作小组才能分析出其中的主要问题,进而摸索出一套就业困难群体学生帮扶的方式。
通过实践,系部就业工作小组要求辅导员与班主任从新生入学开始,在各班级中设立就业委员一职,梳理学生各项信息,建立班级学生就业信息库。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进一步完善资料,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女生、学习困难学生和心理问题的学生情况全面掌握。同时,安排一系列就业观念培养与转变的讲座;到大二时,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进入计算机相关企业见习和实习,安排一系列就业技能培养的讲座,并进一步梳理就业信息库。到大三时,为就业信息库中的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建立帮扶措施,指定系部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帮助困难学生群体就业。毕业后,对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稳定性进行跟踪调查,由就业辅导员进行生涯咨询。
二、转变观念,开展就业讲座,引导就业困难学生群体成长
计算机工程系就业工作小组通过调研,把邀请企业人员来系部讲座作为有效抓手,累积邀请企业来系部开展就业专题讲座12场次。每场讲座均邀请IT行业技术工程师、企业HR经理、创业成功典型人物、毕业生校友等的来学院开展“激情IT,就业开讲”系列讲座,专题包含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HR教制作简历与面试、传授实用IT知识、培养创业意识等。
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在听讲座的过程中,逐渐地转变了保守的观念。在一场场讲座后,他们的潜意识里留下一道关于就业和生涯规划的印记。部分原来只想通过考编制就业的学生,知道了可以通过培养职业技能进入企业做一番事业。原来就业观念不切实际的学生,明白了原来工作需要一点一滴的付出才有回报。
通过开展就业讲座,系部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对自身的认识更加明确,有意识的寻找自己的职业方向,愿意与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职业定位。并踏入实习实践的队伍中,找寻自己的人生道路。
三、开拓市场,建立合作基地,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
自2015年至今,系部师生走访近20余家企业开拓就业市场,搭建实习就业和创业平台。鼓励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利用大二年级的寒暑假时间进入企业见习与实习。
目前,2013级进入新疆熙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市恒和久远信息公司、立昂技术有限公司、乌鲁木齐神舟同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公司实习的7名就业困难学生,在验和职业技能等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成长,在2016年的就业中,这些学生就业的稳定性和满意度都非常高。对于就业困难学生群体有很大的影响,通过了解2014级学生在即将来到的暑假中会全部进入企业见习与实习。
四、重点帮扶,组织专场招聘会,促使学生精准就业
系部就业小组在帮助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就业时,确定了一对一推荐就业,就业导师咨询,组织专场招聘会等帮扶措施。在毕业生就业期间,系就业小组积极与计算机相关就业企业联系推荐毕业生就业。将掌握的困难学生群体与企业对接,一对一的推荐学生进入合适的岗位工作,对仍存在就业困难的学生,系部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会主动与学生进行谈心,帮助学生找到问题,解开困惑,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
系部连续三年组织计算机工程系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专场招聘会,只要有可能涉及到计算机方向的招聘单位,系部就业领导、就业专干及班主任都会积极与企业建立联系,在交谈中推荐毕业生就业,积少成多,促成了毕业生稳定的就业形势。
总之,做好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工作需要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与将学生就业放在心中的一份热忱,这也是每一位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编.大学生就业指导[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6―79.
[2] 仙米西努.阿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D].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2012.
[3] 白文龙.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05):60-61.
[4] 付永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8):129-132.
[5]赵晓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特殊性及对策建议[J].西北民族研究,2009(03): 216-219.
作者简介:
在职:禹会环,女,1983-04,籍贯:甘肃,硕士学位,工作单位:新疆工程学院招生就业处, 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讲师,830001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成因;对策
一、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贫困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
笔者对本校100名来自农村的贫困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将近九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回到农村就业;大中城市是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首选,最低选择也是留在中小城市;相比较民营企业,贫困大学生更多倾向于稳定的国有企业。这其实反映了贫困大学生自身择业的期望值较高。他们一方面希望能有一个较高的工资收入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又很少关注个人事业发展前景,甚至为达到目的改变专业也在所不惜,选工作时显得不切实际,没有人愿意去偏远的地方。
2.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
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他们非常珍惜来自不易的上大学的机会,往往具备朴实、勤奋、认真、好学的特点,这是贫困大学生的优势与长处,但当前社会的人才评判标准更多也更复杂化,除了把大学生专业、技能、证书等基本可以量化的标准变成基本素质要求以外,在校期间的社会活动参与情况、获奖情况、工作实习经验等附加条件也越来越多,而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等原因在基础教育阶段和素质教育培养等方面劣势就凸显出来。家庭条件好、社会关系多的学生就业的面相对就广,而家庭条件差、社会关系单一的贫困学生就业途径就少。
3.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令贫困大学生望机会而怯步
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对就业的影响已经凸显。近几年,随着求职的竞争激烈化,很多学生为了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在求职的道路上都使出了很多方法,所以求职成本又成为了贫困生的一笔大支出。服装费、食宿费、电话费、服装费等等,每一次求职都是几百上千的支出,对于还没有工作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更使得困难家庭雪上加霜,也丧失了许多的工作机会。由此可见,在贫困大学生的求职过程中,他们除了承担基本生活的压力,承担就业难的压力,还要承担为就业付出更多真金白银的经济压力。
4.高校和社会在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帮扶体系不健全
很多高校对于帮扶贫困大学生就业都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还是难以针对核心问题给予充分引导,高校本身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缺乏紧迫性,都只是做了一般的工作而没有专门的帮扶政策和帮扶渠道。很多高校的资金调度也是一个问题,他们也没有关于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专门调查,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和辅导信息掌握得不够准确,从而导致在工作和生活中只能以思想教育代替就业帮扶。高校里对于就业过程深入研究的老师十分有限,导致就业帮扶工作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说教而已,服务内容不全面。目前,国家制定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频频出台,但这些对于大学生就业队伍中的贫困大学生而言,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国家应在出台的所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中,给予贫困大学生以特殊待遇,以示对其的特别帮扶。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控制对策研究
1.教育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拓展就业思路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决定着大学生对择业的期望、定位和选择,支配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因此,要求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就要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针对贫困毕业生所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学校及有关部门要对其开展教育,加强引导。鼓励贫困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引导学生勇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边疆和基层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鼓励贫困大学生立足从基层做起的就业观念,优先考虑回到生源地为家乡建设服务,基层的锻炼是为他们今后的成功打下牢固的基础。要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这样将更为有利于毕业生的现在与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就业、择业和创业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引导贫困大学生克服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和悲观畏难、消极等待的思想,打破一步到位、一职定终生的旧的就业观念。这是一种最现实的选择,对帮助大学生尽快就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2.整体关注,提高贫困毕业生的求职择业能力
在当今个人能力成为求职关键的买方市场面前,只能将突破口选定在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整体能力上面,而这方面恰恰是贫困生比较薄弱的环节。首先,很多贫困生学习成绩不错,但由于家庭环境影响,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实践经验等都比家庭经济较好的同学略为逊色,因此增强这些能力,是提高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其次,贫困大学生应借助高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就业指导课程,了解从学生到职业人身份转折过程中所带来的心理困惑,掌握行之有效的心理调节方式,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是保障贫困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前提。再次,贫困生应充分利用校园的一切资源,确保在校期间提升计算机与外语等贫困学生往往欠缺能力的水平。此外,求职面试是就业过程的决定性环节,贫困生要在锻炼人际沟通的能力之上,学会推销自己,及时总结分析不足之处并改进,进而在实战面试中能娴熟掌握,提升技巧。
3.建立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
要建立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要注重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科学分析市场,客观认识自己,要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实现就业。学校在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时,应该把为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单列出来,为这一特殊群体提供特殊服务。在开展就业指导方面,根据每个贫困生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面试成功率;专为贫困的毕业生建立档案,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为贫困生组织专场招聘会;也可以在低年级就将贫困生情况向急需人才的企业宣布,由企业和贫困生签订协议,组成帮扶对子,由企业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贫困生毕业后再到企业工作,将二者捆绑起来,双方互惠互利,既有利于贫困生顺利找到工作,又有利于企业留住人才。
4.采取有效的贫困大学生就业政策并促进落实
首先,可以专门开发和创造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其次,要鼓励贫困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再次,要引导贫困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其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此外,还要鼓励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小额贷款等方面给予方便。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贫困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
对于招聘困难大学生的单位给予政策扶持。很多企业对于贫困生都有一种歧视,使得贫困生的自信倍受打击。但是又有很多的企业非常乐于招聘贫困大学生,因为他们认为这种学生谦虚好学,经过几年的培养之后,会成为公司的栋梁之才。为了鼓励这些公司招聘困难大学生,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给予企业必要的补贴,帮助他们力所能及地吸纳大学毕业生,使得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求职之路充满自信,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
三、结束语
贫困大学生仍然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贫困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只是他们个人的事,更关系到家庭、社会的稳定,这也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问题。要不断完善贫困生就业保障机制,努力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力量支持的整体综合力量,加强各支持主体之间联动与信息交换。高校要重视贫和加强贫困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通过职业规划活动、就业指导课程、就业经验交流等途径帮助贫困生明确职业目标,通过开展就业模拟训练等活动积累实战经验和应变能力,通过实施就业援助计划为贫困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供需平台,从而不断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切实解决贫困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国蓉.《制约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李筱白.《形象识别在大学生就业准备中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07期
[3]熊文斌.《论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支持系统的构建》.教育与职业,2009年09期
[4]王睿娜,尹晓丹.《大学生就业意识状况及提升策略―以兰州大学为例》.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6期
[5]陆莹.《浅析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索》.企业导报,2011年10期
作者简介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就业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
近年,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明显增多,影响到大学生正常就业。合理情绪疗法对于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提高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合理情绪疗法概述
合理情绪疗法,也称“理性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建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埃利斯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人的认知观念,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他分别假定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观念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等心理问题为C,因此其理论又称ABC理论。
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通常人们会认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毕业生产生了巨大的就业压力,部分毕业生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分析这种看法,即是认为诱发事件A(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了C(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然而,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B(不正确的就业观念)造成的。高校负责就业的教师如果能够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认知观念,那么对于化解就业困难大学生的负面情绪、端正其就业心态、促进其心理健康将大有裨益。
二、合理情绪疗法在就业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其不正确的就业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解决大学生就业时遇到的心理问题,就需要改变大学生种种不正确的就业观念。其基本程序是:先找出使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诱发事件,让大学生客观看待诱发事件,然后分析大学生对它的解释、评价和看法,并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这些观念,探讨这些观念与所产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帮助大学生改变并最终放弃不正确的就业观念,形成合理、正确的就业观念。
1.定位过高的择业观念
不少大学生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是人才,在择业上表现出“三热”“三冷”。他们对热门行业(如金融、外贸、IT等)、热门单位(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外企等)、热门地区(如大城市、沿海地区等)趋之若鹜, 认为只有这些工作才与自己的身份相符;对艰苦行业(如农林、建筑、机械、地质勘探等)、私企、边远地区避而远之,认为到这些平凡岗位去工作是一种“低就”,会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这类毕业生自我估计较高,认为自身条件很好,自大的心理使其择业期望过高,过于关注工资收入、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福利待遇等,脱离现实。不切合实际的择业观念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并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应对策略:在大学生诉说工作难找时,要利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其不正确的择业观念,让他们明白不是找工作难,而是找“好”工作难,是因为择业时出现了自我定位过高,才使他们陷入就业焦虑,感到求职无门。要知道,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与国企对大学生的容纳量十分有限,且热门行业的就业岗位也早已人满为患,而真正能大量接纳就业人员的地方,正是民营企业、地方企业和基层单位。这些地方为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实现理想提供了广阔天地。帮助学生客观分析现实的就业形势,降低他们对未来就业不合实际的过高期望值,让他们以平常心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正确定位,勇于面向“民营企业”、面向“基层”就业,树立职业无优劣、地区无差异的观念;增强他们对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认识和理解,教育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摒弃一职定终身的传统观念,增强参与就业竞争的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
2.己不如人的自我观念
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一些大学生在面对毕业院校比自己好的竞争者时缺乏信心,感觉自己什么也不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技不如人,在就业市场中毫无竞争力,进而丧失主动争取的信心。这种现象在低学历特别是家在农村的学生中出现的比较多,女性出现的比例也比较大。大学生出现己不如人观念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应对策略:在面对这些大学生时,可利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纠正其己不如人、找不到工作的错误认识,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通过调整自我认知,帮助大学生寻找和发掘自身优势,认清自己的特长、优势所在,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行业和单位。
3.盲目从众的就业观念
从众心理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愿,表现出一种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在就业的选择上,很多大学生缺乏主见,存在盲目从众心理,总认为人多的单位就是好单位,热门的职业就是好职业,不顾个人实际情况,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就业过程中,他们没有考虑过将来要做什么,没有从职业发展、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去考虑,结果进入工作单位才发现所干的工作并不是自己想干的工作,只能换职业。
应对策略:大学毕业生就业上的盲目从众心理主要是由于其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认识不足。在面对存在就业从众心理的大学生时,要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正确的选择,积极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全面审视自己的能力,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理想,摈弃从众、攀比等心理,在合适的时候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4.“从一而终”与消极等待的就业观念
有些大学生在就业时,总希望找到一个稳定的、能“从一而终”的工作。这些大学生在就业时非常谨慎,唯恐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不适合自己,结果难免错过择业的大好时机,到头来留下的就只有“悔不当初”。也有的大学生存在就业消极等待心理,不愿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社会、家庭,总认为会有自己的岗位,存在等、靠、依赖等不正确的就业观念。
应对策略:对于希望“一次就业定终身”的大学生,必须改变其“从一而终”的观念,让其认识到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就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树立务实的就业观。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即便是国家机关,也在精简、裁员,末位淘汰已司空见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要有多次就业的思想准备,树立动态的就业观,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道路。对于消极等待就业的大学生,要改变其等、靠、依赖等不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树立竞争意识,积极将自己和社会需求更好地匹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主动出击,检验自己,磨炼意志,了解和适应社会;教育他们要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并提高其竞争受挫后的心理承受能力,认真分析失败原因,调整心态与择业目标,鼓足勇气,争取新的就业机会。
三、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情绪疗法是通过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来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笔者认为,在开展工作前要认识到,造成大学生错误就业观念的诱发事件具有客观性和不可改变性。在对学生就业中的弱势群体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时,要明白,就业困难若是家庭条件造成的,家庭条件是改变不了的;若是自身能力或条件造成就业困难的,在临近毕业时想让学生明显提升自己的能力、改变自身条件也是不现实的。这时在利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疏导时,就不能对这些现实诱因一味地否认或刻意地淡化,对其不正确的就业观念也不宜过分指责,否则会引起大学生的不信任,甚至是心理上的抵触。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预警机制 援助系统
[作者简介]艾军(1968- ),男,湖北武汉人,广西财经学院党委、校长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广西 南宁 53000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089-02
一、引言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高等教育价值和大学生人才价值的主要形式。近几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年以28.23%的速度递增,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引起了政府、社会各界高度的关注。在政府的政策、社会和高校自身的指导和帮扶层面,均结合其职责出台和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同时,分析和探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针对性的对策研究与探索也成为学者们涉及较为广泛的研究领域之一。
针对缓解就业困难的对策研究和探索而言,国外学者比较注重整合利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如有学者认为美国政府就业机构应该:去中央化;弹性化,各州甚至同州各地的实施和运作方式都各不相同;强调公私资源整合;经济导向。同时,有学者认为美国就业指导体现了以下特征:高度重视性,美国高校虽不承担责任,但因为学生招生行情、公司捐款和知名度等的影响,美国高校对就业指导也责无旁贷;就业指导体系完备;内容多样性;就业指导的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自由灵活性,随着就业市场的需要,美国高校可以自由地增加新的学习科目和淘汰过时的科目。国内研究者在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途径和措施方面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及其尝试。如有学者认为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和机制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应该从法律角度进行帮扶,如认为应该关注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法律规制和新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加强就业指导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途径,如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和水平,加强校企合作等;大学生就业工作应该走信息网络化的道路。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和实践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干预,对缓解和探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然而,就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而言,我国高校擅长群体服务,工作特点是先面后点,点面结合,主要精力侧重于指导课和招聘会。不大注重个体化和专业化,导致一些学生不能在应在的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能。特别是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个体化服务比较滞后,又没有形成系统性,因此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难形成实质性的帮助。本文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和实践的局限性,通过实践将涉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帮扶的各条途径进行了整合并使之系统化,提出了符合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特点和实际的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基本思路是提前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和就业市场实际情况进行预警,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援助,形成个性化指导。
二、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
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主要针对毕业班的学生,对造成就业困难的自身因素和就业市场因素提前预警。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分为筛选、评估、个人档案、跟踪四个部分。
1.筛选。这一部分分三次进行。第一次筛选为第7学期,针对全体毕业班学生在学业困难、就业意向等方面进行排查、筛选,同时结合筛选情况进行共性援助。第二次筛选为第8学期初,在第一次筛选基础上,对仍存在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筛选。筛选的形式主要分两种:一是毕业生自评,主要涉及就业心理、就业信息、就业技能和学业等个人因素。二是教师和同学的他评。主要涉及身体、家庭、经济等环境因素,对筛选后的学生进行小范围、针对性的援助。第三次筛选为第8学期中期,在前两次筛选的基础上,筛选出就业极其困难的学生,并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援助。
2.评估。建立就业困难学生预警机制的相关制度,根据实际制定就业困难筛选标准,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的筛选和援助结果进行评估。
3.个人档案。根据筛选结果,综合各方面情况建立就业困难学生档案。主要内容涉及学生实际困难情况,当前求职进展和亟须援助、指导性意见等内容,并指导学生填写就业情况登记表。
4.跟踪。成立以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辅导员和学生组成的工作团队,以时间为维度,根据筛选阶段的特征进行跟踪。主要涉及核实学生存在问题的改进情况及进度,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和新的问题,并填写就业情况追踪表。具体操作是:筛选第一阶段,每四个星期跟踪反馈一次;筛选第二阶段,每两个星期跟踪反馈一次;筛选的第三个阶段,每一个星期跟踪反馈一次。
三、大学生就业援助系统
根据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在实践中我们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系统。大学生就业援助系统的对象为在校全体学生,以年级和专业等特征纬度,结合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使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仅实现就业指导的系统化全方位指导,而且能实现个性化指导。援助系统主要分为自主创业、就业指导、校企联合、就业市场开拓、校内教师资源等部分,各部分之间具有独立性,又具有互动性。
1.自主创业。该部分由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和创业专家咨询团组成,同时制定《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章程》,规范相关责任与活动。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由已毕业正在从事创业和校内对自主创业感兴趣的学生组成,构建自主创业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的平台。创业专家咨询团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聘用,主要由校内和校外在大学生创业领域具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经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组成,对大学生创业俱乐部进行指导。
2.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分就业安全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就业咨询指导等内容。就业安全指导包括就业信息安全(真实性和合法性等)和就业个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两个方面。就业信息指导包括就业信息多渠道的收集、提炼、和追踪等内容,该项工作贯穿于毕业生就业全过程,缺一不可。就业咨询指导主要依托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征,逐步形成科学的职业指向。同时对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咨询,并建立跟踪和指导机制;对大三、大四学生开展就业形势、专业需求、求职技巧和法律方面等辅导和咨询。
3.校企联合。学校或学院(系)与相关企业或用人单位合作,在毕业班与非毕业班中召集对该企业或用人单位有就职意向的学生,采取自愿原则,成立实验班,对学生进行准订单式培养。不仅可以让用人单位及时找到合适人选、减少招聘成本、宣传企业文化,而且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文化、管理模式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内容等。
4.就业市场开拓。在学校负责就业工作的职能部门的统一安排和协调下,依据学校毕业生历年就业的主要区域,按照专业特点或用人单位需求进行科学划分,学校各学院(系)据此依据自身特色专攻特定区域就业市场。一方面需要与用人单位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另一方面搜集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并与其他学院(系)保持相互联系和及时沟通。
5.校内教师资源。积极拓展就业资源,挖掘和整合校内教师资源对毕业生就业进行援助。一般来讲,学校教师群体由于专业的原因,与社会上类似专业的用人单位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学校要积极整合这些资源,制定适宜的制度,调动教师群体关注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另外也可以依托其他主题让教师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并形成机制。如组织教师党支部将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分配采取“一帮一”或“一帮多”的模式等。
四、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工作的展望
1.存在的问题。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针对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取得了显著的实际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1)由于涉及的学校相关部门较多,其权利和义务的划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充分调动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保证在同一目标下各部门协调一致是发挥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功能需要面对的问题。(2)就业预警机制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筛选,将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进行分层和分类,同时提供科学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真实地评估就业预警机制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3)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学习,就业指导教师的整体水平较低,特别是在就业理论和技能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各高校也存在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业教师人数不足的现实问题。(4)就高校整体工作部署而言,将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工作融入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日常管理体系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过程。(5)大学生就业援助系统涉及在校的全体学生,也涵盖了只涉及毕业班的就业预警机制。实践证明,就业援助系统与预警机制之间的融合和衔接尤为关键。由于各个高校实际情况不同,因此二者之间需要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
2.相关工作的展望。虽然基于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和援助系统的研究还比较少,但是其所具备的新颖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扩展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式和内容的空间,而且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更好地深入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新的平台,在实践中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和援助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从两个部分展开:在学校和学院(系)层面,首先是优化专业结构,其次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是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在大学生自身层面,首先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是调整就业观、择业观,最后是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就高校内部而言,其今后相关工作主要是解决上述涉及的问题。
针对高校以外的层面而言,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必须与政府举措和社会援助等进行有效地衔接。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尤为重视,2009年初,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专门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9]3号)。2009年4月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和再部署。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和要求,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科技部、总参谋部等13个部门密切协作以空前的力度制定了与国办文件配套的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措施。因此,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的实践必然是贯彻国家政府文件精神的有效举措,是深化文件要求的科学尝试。在今后的相关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挖掘社会社会资源,其研究和发展方向必然向社会化、结构化、时代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嗣洪.中美大学生就业指导比较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2009(11).
[2]袁新国.透析国外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0(1).
[3]胡拥军.论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法律规制[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8(1).
[4]陈楠.劳动合同法视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究[J].文教资料,2009(35).
[5]张翼.大学生就业难反映高等教育的尴尬[J].财经政法资讯,2007(6).
[6]余蓝.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路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 就业困难 原因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大学生毕业人数基数不断增长
当前,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基数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对教育的重视与发展。大学教育的普及,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大学生毕业数量一直处于一个递增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的突出。大学生就业现状最大特点就是:就业基数大,就业人数增长迅速。目前,就业市场的供需能力不足,就业岗位的竞争大,大学生群体的几何式增长与就业岗位数量之间的关系失衡,更多的大学生无法走上就业,大学生的就业率下降,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不理想。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长使我国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
(二)就业区域集中
大学生就业区域结构分布不合理,就业区域的分布存在着一系列不平衡现象,根据近年来的调查,对于东部地区来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愿意在东部发达地区发展就业,高校毕业生选择沿海发达城市的人数占大多数。而更多的高校校址大多位于东南部发达城市,大学毕业生都有一定的就业“就近”心理,相对的增加了东部地区的就业压力,发达城市无法对大学生分配合理的配置,就业竞争较大。而对于西部地区、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而言,人口少、经济不发达、区域偏远等一系列因素导致高校毕业生更少的去选择就业,高校毕业生择业意愿不强烈,且西部高校数量远远不及东部地区,其大学生毕业人数和就业压力都相对偏小,对于这些地区来说,大学生等高素质人才短缺,大学生就业岗位较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很少出现。我国大学生就业分布失衡严重,大学生人才分布的不均匀,这对于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是不利的。
(三)就业领域单一化
当下,我国金融类经济、服务类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时,会更多的倾向于会计,贸易,计算机等就业岗位供需较大的行业,工科类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心理学、汽车整形技术等专业毕业生人数较少。热门专业人才过剩,也就导致了大学生在行业内的竞争压力加大。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于专业的设置较为单一,也是大学生就业领域扩展窄的因素。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方面给与大学生的选择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就业的发展方向。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政府方面,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就业稳定,政府政策的实行对大学生的就业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颁布了一系列有力的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自由创业,自主择业,对大学生自由创业的扶持,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对于市场方面,就业市场的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突出。就业市场信息滞后,人才市场无法高效合理的解决问题,大学生就业信息与市场就业信息转换消化率低。而网络人才市场平台的出现缓解了人才市场的滞后,它建立起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便捷的桥梁,对于及时获取就业信息和及时就业政策非常有利。但由于网络市场的虚拟性,网络就业市场信息也存在虚假不真实等一系列缺陷。
(二)高校因素
现如今,一方面,在大学教育的普及下,高校开始不断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激增,大大的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高校对大学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没有从市场供需的角度思考,只是一味立足于自身的师资条件,导致部分专业数量呈现一种饱和甚至过多的状态,大量的大学生找不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高校专业与市场就业岗位脱节,这与高校对市场行业的敏感性以及对市场行业调查不密切息息相关。所以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技能不强,缺乏创业精神,在工作经验的缺乏的劣势下,只有陷入“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也是一部分原因,当下,很多高校都没有设置就业指导中心,或者是,有也是效用小,形同虚设。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都是理论型知识,缺乏实践性,高校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以及创新的力度不够,对于大学生走上社会没有实用的效果,导致大学生走上社会无法很好的运用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大学生初次就业失业率高。
(三)用人单位的社会需求
目前社会单位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科学的选人用人标准,用人单位在管理系统的不完善,无法准确的给出自己选人用人的定位和标准,这样会使受聘人员水平与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不匹配,有些单位只是一味的要求高学历,而没有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而且,在企业发展快速时期,盲目救火的选人方式,缺乏规划人力资源。大部分企业在招聘时期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少用人单位急于转型,希望能通过有经验的能人给自己的公司带来改变,而一般的大学生最大的劣势就是缺乏社会经验,用人单位忽视了大学生的可塑造性和潜力,大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水平高,更容易在实践工作中胜任。
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具有竞争力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不再简单地依靠理论知识本身,而是必须基于社会需求,在动态匹配条件下来实现。因此,匹配机制(构成要素:高校、用人单位、社会)的构建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矛盾的关键途径
参考文献:
[1]杨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