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现代音乐教育 美育 审美价值
一、音乐教育概述
1.关于音乐教育
姚思源先生说过“学校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与途径之一”,音乐课程“应该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园地,因为它能系统地顺序地传授知识,培养和发展审美能力和对于美得创造能力。因此,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音乐审美的教育,通过美向德、智、体等诸多方面发挥渗透和影响作用,而不应该离开这个审美核心,即超越音乐艺术的规律,片面地追求它的德育和智育功能。”从上面的话语中我们深知音乐教育不同于音乐,它是以音乐为媒介,以教育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对于这样的一种社会活动,自然具有属于其特殊的活动价值。
2.音乐教育视野下的“价值”
要谈论音乐教育的价值,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价值及音乐教育视野下的价值概念,这是我们谈论审美客体价值的必要准备。哲学层面上的价值,其内容主要表达的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的主客体关系,价值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对于音乐来说,它的价值就在于音乐的主体与音乐的客体之间的需要与满足需要之间的关系,即音乐的参与者或欣赏着与音乐实践活动或音乐作品之间的相互的关系。在音乐教育的视野下,“价值”首先不仅要实现其教育价值的,更重要的是实现音乐活动自身属性的审美价值,这是音乐教育的最基本的两个价值体现。
二、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
1.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
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分为两个部分:音乐教育的内在价值和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包含三个方面:音乐的德化价值、音乐的文化传承价值和音乐的社会交往及创造性价值。音乐教育的德化价值是指音乐教育对人的德行情操培养等方面所具有的价值,这种价值古已有之,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记》直接把音乐者看作是道德的传播者,“夫歌者直以而成德也,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对音乐教育的德化作用提出称赞,“节奏和音调有最强烈的力气浸入内心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此而美化;……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的看出一切音乐作品中和自然界事物中的丑陋,很准确地加以批评;但是一看到美得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对对于音乐教育的德化价值做一肯定。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音乐对于文化的传承价值,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的音乐各具特色,音乐教育使大家了解到不同民族的特色音乐,与此同时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承和交流。音乐是一种群体性活动,音乐教育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的人类交流的工具。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决于音乐艺术的价值,而音乐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相应的,音乐教育的内在价值就是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
2.美育理念下的音乐教育
美育是人类自我教育的方式,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人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的培养过程,“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早就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它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诱发”,通过音乐教育实现审美教育是审美教育途径的优化选择。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媒介的,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方式的教育,美育理念下的音乐教育,当在以音乐为基础,以音乐教育为媒介,以实现人的审美修养和审美理想为重任的教育活动,此时,音乐教育的价值实现了最大化。
3.音乐教育审美价值的现实意义
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包括两部分: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它的审美价值,音乐教育内在的审美价值是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生存根本,离开审美价值的音乐教育就不是成功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以音乐的德化作用和其他外在价值下,在实现审美前提的条件下实现了其最大的意义,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此,现代的中国教育正处于审美教育的建设阶段,虽然中国的美育的提倡和兴起已经有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和过程,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国家一直在立志于怎样才能真正实现我们民族和国家的美育工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美育工作的成功实施是这个国家和民族整体素质提升的表现,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价值是我国实施美育的最重要的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审美价值的实现是我们民族自身素质提升的重要实践。美育理念下的现代音乐教育具有其独特的性格特质,现代音乐教育审美价值的实现,也实现了当代音乐审美理论的完善和民族美育理念的提升,具有双重的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
1.姚思源.论音乐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45页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 博雅教育 六艺 七艺 美育 德育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素质教育就是把各门学科圆满的联系在一起的结构体系。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造性素质等。
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考察了中国、美国、香港和台湾的综合素质教育后认为,综合素质教育在中国普遍称为素质教育,美国称为Liberal Arts Education,香港称为博雅教育,台湾通称为通识教育。虽然对综合素质教育的叫法不同。但是各方面都一致认为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大学应该注重通识教育,提供人文训练,培养人文素质。
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儒家就有六艺的教学体系: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很早就倡导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罗马时代也有七艺(Seven Liberal Arts)的教学模式。其实无论是中国儒家的六艺还是古罗马人的七艺,都体现出了一种使人性臻於完善的教育理想。其中儒家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古罗马的七艺是指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的人性。这正是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精辟指出的:“每件事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知道的多一些。”
音乐教育因为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它不仅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易于向德育、智育、体育等领域渗透,并且能够辅助、促进德育、智育、体育协调发展,实现全面育人的功能,所以,无论是中国儒家的六艺还是古罗马人的七艺其中都含有音乐的部分。
一、音乐教育在美育中的重要意义
音乐教育以乐启美,是美育的核心构成之一,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在音的运动与结构中让人们感知美、享受美。
音乐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音乐审美情趣因人而异。各有不同。情趣的形成与个人的经历、气质、性格、教育程度、文化熏陶等各个方面都有关系,由于共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熏陶,使同一民族、地域、阶层、职业以及年龄层次的人有可能形成某种群体性的音乐审美情趣。这种群体性的情趣往往是与个人的趣味相统一,并且通过个人情趣表现出来的。人们通常所说的健康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与庸俗低级的音乐审美情趣的区别,就是从这一层意义上说的。音乐审美情趣的高尚健康与庸俗低级的分界线在于,人们是从音乐中去欣赏与体验人的美的创造,并把这种美作为一种表情内涵来加以品味呢,还是只把音乐作为一种官能满足和生理刺激的工具。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应表现为健康、纯正、明朗,自然体现出文明社会的人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修养。一个人所建立的音乐审美情趣,与他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文明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并往往决定着音乐美育实施的质量。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还应让学生接受情感体验与情感再教育,音乐美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活动。音乐艺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以及“寓教于乐”的功能,都是以情感为中介而体现的。
音乐在反映现实社会时,有它的特殊性。音乐是以音的运动来反映现实的,它没有视觉形象,只是通过象征、模拟、抽象概括等方法来表现现实社会。人们常说音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道理就在于此。音乐的教育作用,主要就来自这种可引起听众情感变化的力量。因此,音乐是最具情感的艺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们在音乐美的愉悦和陶冶过程中。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以净化,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音乐美育,可使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音乐美育,有助于引导人们从美的典型中领悟人生的价值,使人进入一种崇高的境界,审美活动的实践表明,那些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具有强烈的政法,伦理倾向的音乐作品,可以产生直接的,巨大的感染力,使人充满道德、激情,摆脱狭隘的个人利益。亨德尔的《弥赛亚》、巴赫的《马太受难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等作品,都以庄严的格调、雄浑的气势和澎湃的热情,表现出人类对和平与幸福的祈求,对苦难和忧患的同情,对自由和光明的渴望,渗透着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音乐教育。不仅给人以美的愉悦,真的启迪,而且还给人以善的诱导。它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渗透至人的心理,情感等各个领域,对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二、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意义
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音乐不仅仅是进行美育最为有效的手段,而且,它还担负着智育的一部分职能,又是实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他最能穿透理性的重重壁垒而直接触动人们的心灵。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艺术的本质是表达情感并感染大众。美好的音乐是心灵之魂的流淌,是人类至情至性的高度升华。”好的音乐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志趣、高雅的气质和优秀的民族精神。音乐以独特的方式延伸了语言文字之所不及。1876年,托尔斯泰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为他专场举办的音乐会上,听了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后。感动得流下了热泪,托尔斯泰说:“我已经从这首乐曲中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可见,音乐作品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如春风化雨。使欣赏者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音乐作品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反映共性、普遍性。是现实社会中的任何事物的再现,它所蕴含着的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及对生活的理解、评价和态度,欣赏者通过对作品的感悟和体认,使作品中蕴含的道德精神升华出道德理想,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正是认为音乐最能有助于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达成理想人格。儒家所有“乐由中出”,“乐也者,动于内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乐者,德之华也”。“致乐以治心”,“唯君子为能知乐”,的理念,都是认为乐所体现和代表的“和”是伦理、道德的精华,一个人通过乐来“治心”。达到“和”的境界,并外施于家庭、社会,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古希腊 哲学家柏拉图也曾说“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每一层节奏与乐调都有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音乐教育通过广泛的音乐演示活动。潜移默化地使人受到道德教育,从而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人们积极健康的情感。摒弃;肖极的情感,使人的感情、品格情操受到陶冶,变得更加纯洁、更加高尚。情感的高尚化,可以使“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因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起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在科技高度发达、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更应认识到音乐教育在传承人类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培养高尚人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音乐教育对提高心智的重要意义
维克多・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是数字,二是文字,三是音符。因为人的认知能力首先是通过听觉和视觉来产生的,大脑皮层在接受音乐时处于激活状态。从而形成一种超象思维。超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互作用。就能使大脑平衡活跃。由此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代思维科学、心理学、美学尤其是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都充分揭示了广义的艺术活动(尤其是音乐、美术等)对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想象力的形成、灵感的产生、创造激情的丰富乃至高峰体验的能力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美育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精神。
对古今中外音乐精品的欣赏和表演,可以激发起与音乐运动形式相对应的某种情绪和情感,它可以升华为思维理智,从而产生充满激情的实践。音乐教育的过程主要是形象思维的运用和发展,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心智活动存在着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音乐感性材料的非语义性和非可视性等独特的性质,决定了人们无论演唱、演奏或欣赏音乐,都能够引起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多种心理过程的产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促进学生记忆力的发展,从而能大大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音乐教育;国民素质教育
先生(1868-1940)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与其他教育家的最大不同之处,是他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施行美育,毕生提倡美育,亲自实践美育。“美育”这个名词是1912年从德文“ Asthetische Erzie Hung”[1]译出,并把它和德、智、体并列为“四育”,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美育的一系列论述,对我国近代美学教育及中国音乐事业的建立和发展,起了开拓和奠基作用。蔡先生关于美育的文章很多,而专门论述音乐美育的文章不算多。他的音乐美育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一些短文、演说、讲话、序文之中。有关音乐方面的论述,内容涉及音乐的起源、音乐的性质、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教育事业、作曲人才的培养、音乐理论研究与建设的方向以及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道路等等一系列问题,其中有许多精辟而深刻的见解,至今仍有现实的启示作用,值得认真研究。
一、音乐美育思想的由来
纵观先生的生平,尤其是其求学历程,对其“中西合璧、融贯古今”音乐美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早年接受中国封建传统教育,走的是科举之路,但他对仕途并不感兴趣,“性近于学术而不宜于政治,于旧学时代,已见其端矣。”[2]先生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也颇有研究,从1892年4月赴京朝考的第二篇文章《审乐知政疏》[3],可知蔡先生十分了解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发展,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1901年10月撰述的《学堂教科论》,他把音乐学列为“无形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并认为“适情之学者,以音乐为最显,移风易俗”。[4]蔡先生是深知艺术、深知音乐为何物而有实践(欣赏)经验的美学家。
的音乐美育思想和他的整个学术思想一样,是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一方面,他融合了我国古代的音乐思想,特别是先秦儒家“礼乐相济”的观点。在关于音乐的文章中,曾多次提到《乐记》的重要性。《乐记》作为孔子以来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著作,重点论述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里不妨引述几段蔡先生受儒家音乐思想影响的观点:
“吾国言乐理者,以《乐记》为最古,亦最精。”[5]
“我国国民对于音乐情感甚为丰富,历史上已有明证。远至唐虞,命夔典乐,已知有音乐提倡之必要。其后散见于《乐记》及各史礼乐志者,尤源源不绝。”[6]
“礼与乐相辅而行,审乐以知政。”[7]
上述引用的的音乐观点与《乐记》中“乐者,通伦理者也”和“声音之道与政通”等的命题是一致的,可见受儒家音乐思想影响深远。
另一方面,在德国留学期间,广泛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德国美学家康德。从中,可见注意到音乐艺术由“娱耳”升华为“移情”(即陶冶人的性情)的社会功能。在1930年,在为《教育大辞书》撰写的美育条目中,明确给美育定义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由于音乐艺术更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所以认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极好“教材”。
二、音乐美育思想的具体内容
先生的音乐美育思想既是以音乐为手段、方式的教育思想,也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普及音乐的教育思想。“五四”运动爆发后,撰文说:“我很望致力于文化运动诸君,不要忘了美育。”[8]在看来,无论中西方,音乐都是美育最重要的手段,音乐教育本质上就是音乐美育。他说:“吾国古代教育,用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乐为纯粹美育。”“在西洋……音乐、文艺,纯粹美育。”[9]把中国古已有之的陶冶性情之说与西方的美育理论结合在一起,把古代乐教与现代音乐教育相提并论,其目的都是为了美育的普及。
但是,并非像当时有人认为的那样,把美育单纯理解为专门的艺术教育,而是更为强调它是作为美感教育而在全社会实施的一种普通教育。在他看来,普通教育的宗旨之一即是“养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在音乐教育方面,先生受德国教育家席勒的美育思想的影响,认为美育最为重视的是培养高尚人格和提高国民素质,而不仅仅是音乐技艺的养成。
“中西合璧”音乐美育思想,集中体现在:1919年11月,在音乐研究会同乐会上发表的“演说词”、1920年3月为《音乐杂志》撰写的“发刊词”、1927年11月在国立音乐院成立典礼上的“开幕词”和其他一些演说和讲话中。在1919年11月的“演说词”指出:“共同研究至高尚之乐理,而养成创造新谱之人才,采西乐之特长,以补中乐之缺点,而使之以时进步。”高度概括了的中西兼容的音乐美育思想,也在宏观上为中国近代音乐地发展指明了道路。
在深刻洞察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西合璧的音乐美育思想。首先将音乐美育纳入文化学范畴来研究,站在时代的前列,以宽广的胸怀,把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与他民族文化加以比较,分析总结出中国文化的优长与不足,进而提倡吸收西方近代文化的科学精神和观念,弘扬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使两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近代文化。
上述所说的“西乐之特长”与“中乐之缺点”是就宏观而言;其中的“乐”,既指艺术本体的音乐,又指整个音乐文化事业,具有双重的含义。在看来,“五四”时期的音乐教育,欧洲各国“有音乐专门学校以培养专门音乐人才”,不论大都会、小村落,音乐会“时时有之”;而中国则“尚无音乐学校”,即是北京大学也“尚未设正式之音乐科”;很少有音乐会。
通过比较说明,要发展中国近代音乐和音乐教育,就应“取西乐之特长”,要兴办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专门音乐人才,尤其是作曲和理论研究人才,这是“发展音乐之基础 ”。
在音乐教育上,如何去“取”其特长呢?蔡先生在对待西方文化(包括音乐),始终坚持:一要“输入”;二要“研究”,“选择”,而后“吸收”;三要有“更进之发明”。正如他在1916年发表的《文明之消化》一文所指出的:“消化者,吸收外界适当之食料而制炼之,使类化为本身之分子,以助其发达。”正是本着这样的原则,在音乐美育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美学文选》[A]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4 月,186页。就目前所见资料,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从理论上提出美育的王国维(见1903年8月《教育世界》中《论教育之宗旨》).
[2]聂振斌 .《及其美学思想》[M]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6页, 137页.
[3][4]《全集》[M] (第一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104页,336页.
[5]《发刊词》.《全集》[M]第四卷 92页.
[6 ] 吴伯超 《国立音乐院成立记》 1928年国乐改进社《音乐杂志》.
[7] 《大同乐会序》.《全集》[M](第七卷) 451页.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素质教育
一、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一般来说,大家会将美育和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等联系起来,但无论如何,美育终归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对美育的研究需要通过实践脱离形式的束缚,从而产生系统的理论方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音乐教育自身的美育特征开始得到我们大家广泛的认可。著名教育家先生就特别注重美育的发展,他在《自写年谱》中写道:“我于讲堂上既常听美学、艺术史、文学史的讲演,于环境上又常受音乐、美术的熏习,不知不觉渐集中心力于美学方面。”将毕生心血都倾注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中,他在德国期间自己学弹钢琴、拉小提琴,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后来他发现德国和法国都非常看重美育。
事实上,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德育的本质在于对人的思想、社会认识、理性思考进行引导和改变,但这其中难免存在思想不统一等问题,更多时候会遇到学生的抵抗情绪,从而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音乐教育则可以通过爱国歌曲、音乐剧、歌舞剧等艺术形式,经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吸引,使得学生对其产生浓厚兴趣,在生活的点滴之间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操。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教育,应当使他们在自我的感受和熏陶中,激发内心潜在的情感,按照美的标准和规律让他们进行自我完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受教育者感到精神愉悦,同时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熏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施教者须通过音乐教育不断强化美育的美感功能,调动自身强烈的情感体验,深化和创新教育手段和内容,逐渐构成完整的美感动力体系,以美特有的磁场和无尽魅力,对受教者进行长效激励,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得到丰富。
而智育与音乐教育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智育无疑是为了对受教育者进行智力的开发,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其能够接受更多的文化和技能。新时期的智育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它被重新定位,其职责变成在传授技能和文化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习惯和态度,以及创新思维、拓展视野,努力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音乐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或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人们往往都有一套惯有的思维方式,有的倾向于感性,有的则倾向于理性,而音乐教育往往能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建立一种更具逻辑性的思维能力。音乐有很多表现形式,拿钢琴艺术来说,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学生在学习曲目演奏的时候,必须先在自己的意识当中还原前者所要表现的内容,对这些信息进行充分的理解与吸收,达到刺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在一这过程中完成对审美的认知,然后加入自己的理解,更高水平地将前者的作品演绎出来。
同时,音乐教育不会以纯文字的形式进行授课,需要其他音像资料一同进行,如歌唱需要有歌谱、伴奏、音响等条件作为前提,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加上感觉和想象的多重吸收,从而能够直接地提升自己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在人类历史上有很多了不起的科学家或艺术家都曾受到过音乐艺术的良好熏陶:科学家爱因斯坦和量子论奠基人普朗克可以演奏钢琴和小提琴,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写出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这显示出音乐艺术能够充分发挥和创造人内心的原始冲动,很好地培养了人们的创造力。
可见,美育不仅能凭借优美感人的审美形象,引起受教育者情感的激荡,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还能够促进他们想象力、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的提升,启发其心智,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素质教育是一项以提高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基础的高等教育活动,目前看来,大力开展高校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这也是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基本内容。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道德修养、文化与技术技能、探索精神等为内容,是一种科学、全面、综合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的教育模式。用的一句话来讲就是“艺术能养成人有一种美的精神,纯洁的人格” 。这也体现了艺术教育和科学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是等同的,因为人人都有一颗追求美、喜欢美的心灵和无限追求美的权利,如果将这种美的标准加以合理的引导,将会对培养受教育者人格的养成有重要作用。音乐艺术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是最为独特也是最为容易让人接受的一种,它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能使学生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出内心的愉悦,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必定会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正面推动作用。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专业的技巧和理论,而且在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锻炼自己的创造和实践能力,同时让他们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以合唱教学为例,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听到周围的声音变化,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维当中,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动去寻找美的声音。不仅如此,在自己亲自参与指挥和排练的过程当中,学生通过与其他人之间的默契配合,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对合唱曲目进行改编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按照自身的喜好对原有曲目进行改编和二度创作,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以上种种能力的体现还表现在器乐合奏、音乐剧、舞剧等音乐艺术形式上,这都与高校音乐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孟子》中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故教育本身应该是愉快地进行,素质教育本身所需要的也正是这种乐教的精神,音乐教育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它可以表现为学生走在林荫小道上戴着耳机边听歌边体验周围的美丽环境,其身体自发的愉悦起来,也可以表现为某间教室几个学生坐在一起排演节目,欢乐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个人,这都是高校内随处可见的。有了愉悦的审美情趣和轻松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潜能的激发就会更加彻底,所以音乐教育能给学生提供非常好的审美享受。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在增强学生自信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通过舞台的磨炼,自信心可以得到不断增强,会慢慢形成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对面前的任何未知事情都不会产生恐惧心理。这种较强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会退缩,配合德育和智育对学生的教化,能够培养出学生更强的历史使命感,勇于面对社会上种种不和谐问题,对确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有莫大的帮助。
音乐教育是实现美育的一种教育途径,更是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实施还需要长期进行,应当视之为一种终身的教育模式。随着时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会不断的提高,可见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实施还需长期熏陶,通过这样长期持久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感官刺激,一定能为其综合能力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音乐教育的美育教化也应当注重方式方法。对于美的追求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个体对事物的审美感受能力也有强弱之分,所以我们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化教学,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加以适当引导,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另外,教师应当系统地引发学生的内心共鸣,能够让学生通过感受音乐的美不断提升和调整自己的状态,从而确立起良好的学习基础。因此,在高校教育模式中,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良好实施能够增强学生的内心情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耿家林.论音乐教育功能[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
关键词:高校管理;音乐教育;品德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203-02
早在上世纪初,我国著名教育家、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先生便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理论学说。这种倡导有两个背景:一是有学者认为中国主流传统社会里没有严格意义的诸如西方天主教、基督教那样的宗教对社会的构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这仿佛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缺憾,更为重要的是,放佛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徘徊不前的病因;另一方面,近现代中国有意识地引进的又恰好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科技性文化,这一文化又对西方中世纪的宗教报以批判的态度。美育之取代宗教,是取代宗教提供价值体系和终极关怀的职能,以中国上世纪二十年代主流美学逻辑,科技理性扼杀了宗教,加冕了美育。
然而,现代社会的中国似乎全然抛弃了美育,而中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力的社会性质又使得宗教仍只浮于社会表层,难以根植民间。因此,小农意识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局面短期内无法扭转;加之当今中国社会正朝着农村包围城市、乡镇集约化管理的全新模式转型,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加大了生产投入,甚至思想完全被经济与利益所充斥,于是乎,美育和宗教在当今社会双双被忽视了。
高等教育作为提高国民整体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其功能不单只为社会培养人才,而同样应重视“人”的培养。因我国国情而决定的宗教无法渗透社会的特殊属性,高校教育则更应该重视美育,通过美育培养学生的素质与品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笔者欲以高校音乐教育为例,从高校大学生管理层面,说明美育在当今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一、当今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
高校音乐教育一般被分为专门型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两种,专门型音乐教育又可细分为音乐表演教育、音乐师范教育及音乐理论教育等几种,该种音乐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音乐类专门型人才而设立的;学校音乐教育则是在非专业音乐类教育的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主要指在普通大中专院校中,以培养音乐文化素养为主要目的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其属性是针对非音乐类专业类别大学生所开展的音乐教育,所以,学校音乐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思想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当今的学校音乐教育虽十分普及,但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其教学内容亦流于表面,难以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导向性作用。
首先,绝大多数高校开设的音乐教育课程均为选修课,且大都根据任课教师的专业、专长及喜好设置课程,这就限制了音乐教育的种类及方向,教学内容任意性较强,对于音乐教育所应侧重的欣赏能力及音乐基础理论则不能完善,对大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理论知识的普及教育的考虑欠妥,无法通过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级道德修养,从而失去了其根本的教育意义。
其次,当今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没有大多无教育大纲及教材,课程缺乏系统性及连贯性。因此,多数音乐教师大多时根据自身意愿选定教学内容,这就极大地使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收到阻碍。更甚,少数高等学校中从事音乐课程教育的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其给予学生的理论指导尚可商确或有失偏颇,使得学生接受到错误的信息,从而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再次,现如今高校大学生的音乐基础普遍较差,音乐素养不能达到较高水平,这一现象的成因在于学校音乐教育在中等教育阶段就不被重视,虽初高中均配备有专门音乐教材,但由于音乐教育得不到重视,加之中等教育实质上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音乐教育课程甚至要为数、理、化等升学考试必考科目课程让路,造成学生的音乐基础较为薄弱,进入高校后音乐审美和鉴赏能力较差,音乐基础知识贫乏,甚至对于音乐知识而言完全空白,这些都是我国高等教育滞后的根本原因所在。
高等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在现阶段仍处于停滞、落后的阶段,其根本原因仍在于艺术教育不能得到重视所致。如欲提高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水平及层次则仍需从思想上解决包括上述问题等诸多问题,从思想上对艺术教育进行重视,相仿音乐发展发达国家,自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教育扎实开展,方能扭转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颓势。
二、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以及与大学生管理相互间的联系
众所周知,与所有艺术门类相同,音乐起本身最主要的功能便是欣赏功能,通过对音乐的聆听,体会其深层的寓意及含义,从而得到美的感受,这是音乐最根本的功能所在。所有音乐均由音调、音色、长短、强弱四要素构成,就其本身没有任何感情而言,早在三国时期嵇康便提出了《声无哀乐论》的学说,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但通过不同音调、长短及强弱的音而组成的音乐,通过不同歌手或乐器的演绎,则其给听者以截然不同的感触。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音乐教育应重视其主要功能――欣赏的教育。如今高校中的大学生大多由普通中等教育而来,由于条件及环境的限制,绝大多数大学生不具备演唱或演奏的技能,所以,对于高校音乐教育而言,其本质应抓住正常人均具备的欣赏能力着重进行培养。
就素质教育而言,音乐欣赏不单指能够使学生可以分辨音乐旋律的名称及正确模仿音乐的形态,更为重要的应当为使学生懂得如何对音乐进行欣赏。培养学生通过单一旋律线条走向而产生内心连锁反映,以及通过固定音形、节奏性读懂音乐内涵,甚至通过固定乐思读懂音乐所描述内容。例如古曲《高山流水》中通过古琴中音区泛音对于水滴的模仿;又如维瓦尔第《四季》中《春》、《夏》、《秋》、《冬》各部分,均运用小提琴不同的音形对春雷、暴风雨、蝉鸣及暴风雪进行模仿,亦是同理;再如柴可夫斯基《庆典序曲1812年》中运用《马赛曲》及《伊凡苏萨宁》的旋律分别表现法国军队及而过军队的形象。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懂得音乐作品中通过音对于自然界事物模仿的手法,以及通过旋律形成固定乐思,对事件进行描述的方式,以使学生对音乐欣赏有初步的了解,形成感性认识。
通过此举,旨在使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开拓其思维,提升其对事物的认知及感知能力,进一步发掘学生的潜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在学生对于音乐欣赏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其自身主观能动性便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来,学会主动欣赏音乐,研究音乐,甚至挑选某种音乐技能,诸如声乐或某种器乐进行学习和研究。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形成甚至可以辐射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地学习及研究习惯,进一步提升其学习能力与研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涵养以及综合素质,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通过音乐教育,配合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便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之一。素质教育的概念较为宽泛,但其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美育而言,其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人所需要掌握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育人的高雅的审美情趣,优化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忽视音乐教育,必然导致人才素质的缺陷,影响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因此,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美育的重要手段,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通过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使学生的自身涵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甚至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西汉时司马迁在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基础上就提出了“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理论;西周时期的统治者更是把“礼乐”与“刑政”并列,此时的统治者已清楚地意识到,不能裸地倚靠单纯的刑罚手段来维持统治,他们开始去寻求一种能够合理解释自己获得政权的理论,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建设,重视法刑与武装,兼顾礼法与教化,这就是“礼乐”治世的先河。同理,大学生日常管理亦不能单纯地依靠各种条款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必须从其思想上扭转之、改变之。如前述,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的自身修养有培养和提高的作用,而自身修养则包含了自觉、自律的成分,这便又是素质教育的升华。
三、大学生管理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设想
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趋势,大学生管理一无法拘泥于传统的监管方式,新时期环境下,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管理应更注重心理研究以及人文关怀,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需重新审视当前的学生管理模式及策略。现如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及难题,诸如部分学生纪律散漫、叛逆等,看似需要攻坚的背后,是否能够另辟蹊径,从根源上杜绝大学生某些问题,从而减轻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负担?
笔者认为,但从“管”的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监控的方式已不适合当今的社会模式及教育体制,随着新时期信息化发展步伐的提升,信息量逐步增大,大学生对于开放的思想及先进的文化要求愈来愈高。在这样的环境下,单靠“条例”管理依然是不实际的。
音乐,其自身作为思想的载体,又兼具无形、抽象的特点,虽其本身无思想情感,但其传递的信息则是作曲者心中的思想感情、理论及观点,其被欣赏功能具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特殊属性,如需正确引导,应该能够迎合当下大学生要求思想进步的潮流;此外,音乐确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之功能,如前文所述,当今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已不是各种“条款、规则”所能条框,在实际信仰缺失的时期,音乐教育应当能够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改变。在此,笔者仅以微薄之见,对高校音乐教育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从高校自身开始,重视对于学生的音乐素养、美学思想的教育,使高校音乐教育系统化;可行之时,应由专人编写教学大纲,但切忌古板,如此则使音乐教育失去音乐本身“自由”这一特点;注重学生的发挥创及造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真正乐在其中的同时得到新的体会,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最终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加强专门型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间的合作。近年来,随着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成功开展近十年,其形式就是由专门型音乐教育学校组织专门型人才,分赴非专门型音乐教育高等学校并组织学术交流、演出等活动。此举是学校音乐教育的转变,但仍流于表面,通常每年每所普通高校只能举办至多两场相关音乐学术活动或演出。加大专门型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间的合作力度,是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感性认识的便捷途径之一。
(三)全社会应该对音乐教育乃至美育教育更加重视。音乐属艺术门类,所有与艺术相关人员有一俗称曰“艺人”,这一词汇自古便在中国流传,因其最初的行业环境是在街头市井,通过表演谋求生活,故“艺人”一词确带有贬义。虽此种观念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已普遍消失,但确实仍有残余,认为从事音乐或艺术工作的人均是不学无术,尤其在我国西南山区,这种思想仍然存在,某些地域甚至普遍。扭转这种观念虽非一朝一夕,但对高校音乐教育是绝对利好,只有全社会对音乐及音乐教育重视,才能使音乐教育普及化,亦方能使高校音乐教育在大学中有和谐、优越的环境。
关键词:高职音乐 艺术教育 音乐审美
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成为素质教育中的生力军,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已经日益受到社会,学校及家长的重视。高等职业院校开展音乐教育主要目的是在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缓慢。
一、高职音乐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缺乏理论与实践性得结合,高职的音乐教育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基本照搬师范音乐学院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知识结构、培养方向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因素。对学生的专业划分不是很明确,专业课程设置与音乐实践相互脱节,这也是导致学生综合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2.教学缺乏音乐的专业性。高职教师的专业水平整体不高,缺乏学术和科研的氛围。一些有益于教学的学术研讨、讲座、观摩、教研、公开教学等活动开展得非常少。这样的现状不利于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不利于提高教师水平和音乐教学质量。
3.教案不能够灵活表现职业特点。目前在高职的音乐教学中,技能课的教案在实际教学中作用不大,也不科学。几乎没有教师是真正按照教案、教学进度施教的。所以,技能课教学改革时必须的。
4.音乐教材没有特色性。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高职师生的关注。因此选择和编写一本具有欣赏价值、符合本院特色的音乐教材,对于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和实现音乐教学的审美化要求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
1.把师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改进课程设置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和教学管理部门应加大音乐教育工作的力度,切实保证充分的教师人员配备和合理的教学计划。首先,应该确保在全校各个专业开设(《中外音乐欣赏》《地方音乐赏析》)等理论课程;其次,尽量开设一些音乐技巧训练课程,如声乐、钢琴等。此外,可以力所能及地开设舞蹈、表演等音乐实践课程。
2.明确职业院校音乐专业的定位和办学思路。进行教学改革,首要问题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并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确立音乐专业的发展规划和办学思路,为音乐专业的教学改革确定方向。要根据高职的办学宗旨,遵循高等音乐艺术职业教育的规律,努力培养适应社会整体发展的复合型音乐人才。同时还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等音乐职业教育为特色、以振兴地方职业事业为宗旨,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音乐理论素养,并具备音乐表演、编排、导演等方面的能力,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实用型、复合型音乐职业艺术人才。
3.高职音乐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根据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实用型和复合型高等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音乐艺术人才应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4.市场与教学相适应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更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毕业之前达到上岗所要求的标准。(1)开发多种类型的艺术实践课程,增加实践课程比例,确保实践教学任务落实。除了常用的声乐、舞蹈、钢琴演奏外,还要增加各种类型的排练课。(2)充分利用院内实践教学基地,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音乐会和各类比赛,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3)组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以音乐专业为依托,通过一些商业性演出,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了解市场信息,了解群众心声,丰富演出经验。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之路。
5.加强教研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任何一项工作都要从实际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发展。高职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不仅应该与本院的教师一起开展教研活动,更要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做到互通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及时地掌握最新的音乐艺术教育理念和知识,共同为高职音乐艺术教育的蓬勃。
6.加强音乐艺术课外活动可以在全校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艺术活动,以活动促进教学,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组建校级合唱团和舞蹈队等。通过组织这些课外艺术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对创造和谐、安定、健康的校园生活环境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注重音乐审美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着力于音乐作品的文化根基、文化渊源、文化内涵、文化审美心理的挖掘、阐释和讲授,把民族音乐置于文化的脉络中传承,从多视角、全方位来剖析音乐形象,诠释音乐行为,集成音乐技术,达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整合和升华。
1.把音乐美育纳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在课程处理上,可采用选修和必修相结合的形式;在课程建设方面,要把音乐美育课提到与其他人文素质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对待;在教学质量控制上,把音乐美育课纳入课程考核体系中,使之占一定比例的学分,同时作为人才培养评估的组成部分。
2.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美育活动中,受到音乐的熏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组织形式上,可成立音乐美育活动的业余艺术团体和群团组织,加强学生音乐美育活动的组织。在活动形式上,要将学习内容和比赛活动相结合;在辅导人员的安排上,可采用专职教师和聘请社会兼职艺术人员相结合的方式。
3.建立音乐美育的师资队伍。职业高校在实施音乐美育的过程中,应根据本校的实际,发挥本校音乐专业人才的优势,通过音乐理论课、中外名曲鉴赏和丰富多样的个性化音乐美育活动等形式,使职业高校的大学生得到音乐美育。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美育
《音乐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音乐教育应把握音乐情感性和形象性的特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乐感的培养和美的熏陶。”而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对学生应是一次美的熏陶。这是因为学生愉悦地进入构成音乐的两大要素――节奏和旋律的环境中,感受美、理解美,不仅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及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可见,美育在音乐教育中十分重要。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美育,既是培养人的需要,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本学科的基本要求。那么,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应如何做呢?
一、通过音乐欣赏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意识
音乐欣赏是艺术科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音乐教学中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1.可以利用多种欣赏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主动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而中学生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更感兴趣。然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风格和式样。这正是音乐教学较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当然,审美趣味的扩展是以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增长为基础的,我们进行扩展审美趣味教育时不能脱离这个基础。
2.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应表现为健康、纯正、明朗,自然体现出文明社会的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修养。一个人所建立的音乐审美情趣,与他的思想境界和社会精神文明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并往往决定着音乐美育实施的质量。音乐审美教育正是使学生自然的情感升华为审美情感,从而带来生理、心理及精神的愉悦。用健康的情绪把学生带进歌曲的意境之中,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
二、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美育教育
1.进行音乐欣赏,丰富学生知识。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鉴赏能力是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艺术修养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鉴赏能力所达到的水平。有些音乐作品作为综合艺术的一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例如电影、戏剧、舞蹈中的音乐部分。还有些音乐作品是根据其他文学艺术的题材重新加以创作的。这些音乐作品无论从作品的题材或表现内涵来说,都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作品密切相关。这样,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对于理解这类音乐作品就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可以说,对各类文学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越深刻、越细致,那么对相关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和领会也就能受到更好的效果。当然,文化艺术修养对于音乐欣赏的作用,也不仅仅限于与其有直接相关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而是对全部的音乐作品,其中也包括无标题音乐的欣赏都有着很大的关系。此外,人的生活体验对音乐欣赏有着更为直接和密切的联系,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将非常有益于欣赏者对于音乐作品的体验与领会。
关键词:音乐教育 审美 高职教育
音乐教育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先秦儒家诸子认为“乐教”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也一再重申,音乐素质是学生必备的全面素质之一,在发展直觉、听力、想象、推理、思维、技巧、表达和交流中,以独特的形式感染人心。因此,将音乐教育纳入职业教育,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和谐、快速发展是一项切实可行且应该倡导的举措。
一、音乐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1.音乐教育是高职学生心理、生理的一味“心灵鸡汤”
音乐,能够带给人抚慰、启迪和震撼作用。音乐治疗法也逐步成为治愈精神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处于人生的交叉路口的部分高职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趣味低下、自控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创造力想象力贫乏等问题,给职业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事实证明,音乐教育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味““心灵鸡汤”。
2.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德育的重要补充
音乐是人的思想和情感产物,音乐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而任何德育,离开情感的基础,都是空洞、徒劳的。
而音乐教育这种情感教育,通过声音刺激人的听觉,浸润人的精神,触发人的内心情感,引起人的联想和共鸣,从而实现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1)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2)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3)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三个方面最后均指向整个教育目标的完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也是情感教育的终极或最后目标。
3.健康的审美情趣可以抵制腐朽文化,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才能从根本上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
4.音乐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辅相成,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高职学生培养的方向与中专生、本科生有明显的不同。仅仅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而忽视对学生内在审美的培养和塑造,只能培养出大批训练有素的“工匠”而非具有相当修养和情操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因为专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而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人文教育特别是艺术审美教育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让学生接受人文和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智力、启迪智慧,使他们更有创新的精神、意识和胆识。
二、如何在高职院校推进音乐教育
1.从教育主体出发,以人为本,转变教学理念
作为教育者,切不可一开始就摆出一副阳春白雪,高高在上,与流行音乐的势不两立的模样。部分流行音乐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代表了对社会的反叛,对精英文化的反叛,这是他受青少年追捧的主要原因,但其中也有当今新审美方向的出现以及一些积极向上健康元素,而这些正是作为教育者尤其美育方面的教育者所应该发掘的。
流行音乐通俗直白,曲式单一,贴近生活,表达的多为个人情感,易于引起共鸣,其追求的是个人的自我;而经典音乐反映的是群体、“大我”的情感,比如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是永恒的主题,但比较难捕捉,难把握。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流行音乐中健康的元素向学生传达美的讯息,来体现自我,在经典音乐中通过人们多年的共识向学生传递团结的讯息,来体现群体的大我。
2.以新课标为借鉴,打造高职音乐教育特色
作为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风向标,中小学的音乐新课标中提出了大量新颖的教学理念。这部分,完全可以成为高职音乐教育的一个借鉴。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全部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造,而教学活动也需要教育者的创新。教师应勇于抛弃因循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将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加入音乐课堂,引导至深层次的审美角度,潜移默化地进行美育。例如,学生喜欢歌手阿桑,那么,我们可以由“歌手阿桑――嗓音――音频――人声分类”的线索进行教学;再如, “小沈阳”可以让我们从侧面了解到东北二人转的魅力,深一步可以挖掘曲艺的相关知识,并了解地方民族艺术的特性……
3.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构建成绩评价体系
在课程设置方面,高职院校可以推广普及与个别选修相结合的形式,参与学分制。选择合理的考评方法,使之既能测定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水平,又能衡量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劣。多种考评方式并行。高职音乐教育要有自己的特色,就应该把个人性情修炼和创新思维培养作为重点。如鼓励学生创作歌曲、,或写一份调查报告等等。期末考评方式,一方面,可参考课堂表现;另一方面,参照校内外艺术实践情况。详见下表:
4.力求音乐教育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
音乐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在第一课堂,同时存在于第二、甚至第三课堂。在现代化技术普及的今天,学校完全可以结合校园媒体和音乐课课堂教育,传播国内外的经典音乐作品。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喜爱的校园网络,在校园网上为学生提供免费的音乐欣赏、在线视听和下载服务,在音乐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团结奉献、拼搏进取的高尚品质。另外,在大力提倡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教育者应帮助学生建立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
同时,学校也应极力提倡并争取高雅艺术活动走进校园,学校相关部门可联系相关社团,组合来校为学生献上健康积极向上的音乐或者艺术上的表演和互动,学生在娱乐的同时汲取其中对真、善、美精神的统一。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与学校的德育是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社会在进步,教育也随之不断发展,因此,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必须探索新的路子,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会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麦曦.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新世纪出版社,1999.
关键词:舞蹈;音乐教学;运用;策略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际在德智体美劳各项教育的发展中,品德思想教育从小学就已经开始,文化课的学习更是基础,体育和劳动教育也很普遍,唯独美育的发展相对滞后。美育就是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社会、艺术、学习和生活等具有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是不可忽视的教育。通过美感教育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和进步的过程。狭义上,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它能辅助学生的品德及智力教育,因为审美也是人格品德和智商的一种体现。
一、美育中的舞蹈和音乐
舞蹈和音乐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古代,音乐源于舞蹈,是为舞蹈律动提供的节奏。在现代,舞蹈和音乐更是相辅相成,舞蹈把音乐中的韵律、认知和理解通过动作形式表达出来,调动人的律动性、平衡性和积极性,同时,也鼓励人们要拥有乐观、进取、勇敢的生活态度。舞蹈和音乐的融合,作为一种美感教育可以培育人的思想美德,能让人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可以提高人的素养。
二、舞蹈与音乐教学的关系
(1)舞蹈对于音乐教学的作用。舞蹈在音乐教育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加入舞蹈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律动性和协调性。在舞蹈学习过程中需要集体合作,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让音乐课不会变得乏味,对学生早期的美感教育有很大帮助。(2)国外的小学音乐教育。在国外,小学音乐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比较成熟。例如,比较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特殊的赋予音乐教育全新概念的教育方法,其中一项内容是有节奏地报出自己姓名、动物名、地名、植物名、交通工具等,或通过律动性很强的乐器进行节奏感和协调性的培养,还有将戏剧表演加入音乐教学的环节。它的主要思想是教学中学生可以运用各种元素性材料进行探索模仿和即兴创作,其特点在于用元素性音乐作为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动起来并具有一定的即兴创作能力。这是将舞蹈的律动学习加入音乐教育的典范。在音乐教学中加入舞蹈元素,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舞蹈运用于音乐教学的措施
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语言来表现的,在音乐教学中加入舞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首先,在学习乐曲时,教师可以编排和穿插舞蹈动作,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其次,在音乐教育中,可以适当采用舞蹈带动听觉欣赏的办法,比如让学生一边学音乐一边打节拍,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动感中学习音乐。也许学生的舞蹈动作并不标准,但学生通过自身的肢体动作可以获得更深刻的体验,从而收获知识、收获自信。再次,学习歌曲时,单纯听歌曲会让学生感觉乏味,可以利用戏剧表演形式,让学生扮演歌曲内容中的角色,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善于表现自己的心态进行动态学习。比如,组织学生编排音乐剧并演出。音乐剧作为一项综合戏剧、音乐和舞蹈于一体的表演形式,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最后,学生听音乐时可以自由编创舞蹈动作,这是一种即兴表演。它考验着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思维。如果学生能用肢体舞蹈语言表现音乐内容,就初步说明他已经达到了美感教育中创造美的阶段了,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很有意义,至少他会成为一个拥有审美美德的人。
四、舞蹈运用于音乐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1)教育方法要得当。无论在课程编排上,还是教师的施教方法上,都要注意方法的得当。首先,音乐教学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而不是以学分或期末成绩考核为准。美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审美和认知,这一过程应该是自然、主动的,而不是强加的。其次,要对学生因材施教。如果某些学生的学习理解性较差,教师要耐心施教,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对学生的身心成长造成伤害。(2)家长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学生学习音乐、舞蹈,最好得到家长的认同、重视和鼓励。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长不能认为音乐艺术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帮助,要对孩子音乐方面的兴趣加以鼓励。若疏忽了对孩子的美感教育,就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家长应以引导者身份培养孩子的美感意识,让孩子在学校和家庭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中,应将舞蹈纳入音乐教学体制。学校和教师应端正音乐教育态度,充分认识到舞蹈与音乐的美育功能。学校应提供必要的音乐教学设施,提高音乐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只要教育者重视将舞蹈教学融入音乐教育,即使条件有限,哪怕提供一台钢琴、一个宽敞的教室,也能为学生创造学习音乐的良好条件。是否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美育,将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情况。
作者:王刘娟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