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提高;法律;意识;思考
1提高自我法律意识的意义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律的存在就是为了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做为一名高中生更需要明白作为学生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所以我认为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最起码在三个方面是有很重要意义的:首先来说,提高法律意识能够规范高中生的行为,预防违法犯罪,在现实生活中,我发现有不少的高中生为了最求个性,违反学校的行为规范,穿奇装异服、旷课、抽烟、夜不归宿、打架斗殴等等,这正是法律意识缺乏的表现,如不及时教育制止,这些不良行为都有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而从我通过一些新闻事件以及网络报道结果可以看出:有不少学校只重视文化教育,而忽略了法制教育活动,这不符合提高自我法律意识所要求的条件。因此,对高中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必要的,更是必须的。其次,通过自我法律意识的提高,可以帮助高中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例如我通过新闻了解到,在农村一些高中学校当中,学生的辍学率依然偏高,有的是学生本身厌学,但是也存在因家庭因素导致父母令子女辍学的现象;在学校还存在由于问题学生难以管理,对其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甚至变相勒令退学的现象;再例如一些企业接受未成年人辍学学生打工、接受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这些违法行为更是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将魔爪伸向了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女生。这些不法行为有的已经构成了犯罪。但是,一些高中生并没有及时举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为了当代高中生的健康快乐成长,高质量的实施教育,有必要的让我们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采取正确的方法,准确、及时地把自己愿望和要求反映出来,使违法犯罪得到法律的制裁。最后,树立正确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也有很大帮助,我认为观念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效果。我们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态度和性格都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强烈的独立意识使其思维上较偏激、固执,看待问题往往较为片面,行为具有盲目性,自我控制力差,容易以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同时又由于缺乏较强的辨别能力,我们有时会把冒险视为勇敢、把轻率当果断、潇洒。当前社会中存在着不少的“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暴力、凶杀、迷信等不健康东西也伴随而来,如果没有良好的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作为堡垒,那么这些低俗文化就会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身心健康,甚至使我们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说抓好高中阶段的法制教育、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就变得尤为重要。
2提高自我法律的措施
一个人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不是天生、自发的,它是通过外部的教育和内在的体验逐步形成的,学校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阵地,课堂是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自我法律意识离不开学校的帮助,同时家庭与社会也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那么下面我就对如果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说一点自己的看法:首先来说,学校应该将法律知识的教育放进日常课程当中,当前根据我的了解以及同学的反映,有些学校没有设置法律学习课程,或者有些学校设置了但是只是走走程序,上不了几节课又会被其他科目所“霸占”,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将法律课程设为一门长期的、需要考试的课程,通过专业的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发散思维、大胆讨论实际案例,运用多媒体、录像、实物等教学手段,以增强法制教育课堂的生动性和现实性,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我希望我们的家长应该建立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首先,家长要注重自身的形象,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孩子起到以身作则的教育作用。其次,树立正确的育人观,重视孩子的法制教育,既不能盲目溺爱、包庇袒护、放任自流,也不能硬性打骂、强行管制,家长应通过感情沟通和交流,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培养孩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营造文明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我还建议家长之间可以建立微信群,选出代表和学校建立起联系,利用每学期末学生家长会宣传相关法律知识,通过家长言传身教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广大家长群体中的法律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执法工作人员等职业优势,依托家长委员会为平台,开展家长法制教育的培训,传授法制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法律素质,并通过学生“带法回家”活动,实现法制教育“大手牵小手,一起向前走,谁也不掉队”的目标。最后,我认为仅仅从教育方法与家庭配合方面不能保证我们法律意识得到有效保护,还需要社会其他部门的共同配合,例如相关教育部门在加强学校课程教育的同时,公、检、法、司法机关等有关部门协同配合,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的法律咨询等专业支持,地方政府要争取资金修建普法教育机构和设施,开辟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基地,为青少年法制教育服务,社会力量共同关心关注高中生的法制教育,为我们接受法制教育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的教育环境。除此之外,在加强教育的同时也要做好预防,公安机关等部门有责任帮助学校加强周围环境的治理,要坚决查封社会上的物品,清理不法游戏厅和网吧,防止高中生因赌博、酗酒和打架等引起的违法犯罪行为。
3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高中生的法制教育,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关系着祖国的繁荣富强,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门高中生具有可塑性强的发育优势,所以在提高自我法律意识的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家庭教育进行配合,社会有利资源共同参与,努力提高当代高中生的法律素质。
作者:谢谦 单位:湖南省怀化市湖天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生;法律意识;实践;探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新时期的发展中人们具备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已经愈发突出,这直接关系到社会是否稳定,人们的生产生活能否正常进行。由此可以认为,法律意识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环节,深谙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已经成为高中学校思想教育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而我们作为高中生,已经成为了需要对自己行为能力负责的完全行为能力人,所以只有加强对法律意识重要性的认识,才能为我们今后的人生之路作出重要的铺垫。
1 提高高中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树立健全的法律意识是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素养,我国是一个法治社会,正在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更加需要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律观念,这样才能进一步落实法治社会的实现。人们都应该崇尚法律,尊重法律,将法律的重要作用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但是法律意识的形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生活以及学习中不断培养出来的,我们获取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并且耳濡目染的听取一些法律事件,观看一些法制类的节目,才逐渐形成了法律意识。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我们正面临着人生的第一个重要阶段,所以为了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作出正确的选择,更加应该重视起法律意识的养成,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生。
但是因为在高中生活中,我们的学业比较繁重,经常无暇顾及其他方面的事情,只将重点放在学习中,法律意识的培养往往被忽视了,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目前高中生的犯罪率持续上升,这就是因为法律意识不受重视导致的。造成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校与家长没有起到一个良好的带头作用,没有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法律教育。法律与人们的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实际上生活中出现的每一件事情都潜在着法律的约束,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同时也维护其他人的合法权益,更加应该在高中阶段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学习课程,使同学们都具备这样一种态度,那就是法律是实现现代法制型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作为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一份子,更加应该树立起相应的法律意识,这是现代高中教育过程中势在必行的举措,是今后步入社会的敲门砖。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中生,我们应该树立起一个健康的人格,而这一前提条件就是对法律意识的进一步强化。
2 高中生法律意识不足的原因
法律意识在高中学习中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是影响同学们缺乏必要法律意识的主要原因,因为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人都应该在遵法守法的前提下开展各项社会活动,中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见,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制度,才能对言行举止起到一定的约束性作用,虽然学校在思想教育课程上开设了法律学习这一板块,但是这些知识却仅仅局限在课本之上,没有做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所以我们也无法理解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应用的范围,本人认为这是造成同学们法律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法律的作用是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实现的,如果缺少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那么再健全的法律也培养不出我们健康的品格,更不必说为我们今后的社会生活提供重要的保障了。所以在高中阶段要想树立起法律意识,还需要学校进一步提升重视程度,加强这方面的学习,这样才能使同学们在头脑中进一步深化法律的重要性,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学生中出现犯罪率的可能性,这是本人的一些拙见,但是也是广大高中学生的心声,希望可以得到重视。
3 提高高中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3.1 强化自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
通常我们对不同的事物都有分界的观念,因此也就有了界限的意识生活中有很多界限,有的是有形的规则,有的是无形的约束这些界限的存在,就好像是内心的道德法庭一样,让我们坚守着内心做人做事的底线。有了规则,生活才有了遵守和自律,社会才有了井然有序、安定和谐因此,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学会自律,坚持自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高中生,让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在有界限中绽放光彩。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对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3.2 利用法制课堂,提高法律意识
对于高中生而言,只要你关注法律,法制课堂就在身边如利用学校开展的法制课堂,吸收一些法制信息,并将法制与道德紧密相联,让我们树立一种尊重,一种责任关注生活中的法律案例,比如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自身权益被侵害事件,让学生自觉拿起法律的武器,切实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既能让我们感受到法律是保护社会成员合法权益的利剑,也能让我们认识到它是人民行为的一把最公平的尺子,从而认识到法律的价值,只有法律能够使人民获取自由、安全、权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法律及各种法律规则的价值时,会在潜移默化中调整自己的内心需要,在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同时更加尊重法律,接受与法律规范相一致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3.3 学会尊重生命,增强法律素养
现实生活中,高中生对于生命历程中的种种曲折、不幸等,住住缺乏必要的应对准备,面对某些生命历程中的意外事件,也可能缺乏适当的应对能力。如片面追求升学率使一些心理脆弱的孩子可能因此产生轻生念头;因人际关系及情感导致心理问题并最终导致白杀的事件屡见不鲜等等因此,对高中生生命意识的教育应当成为高中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对自己生命的保护是每一个高中生应当牢记终生的警句,也是法律赋予他们的权益。
结束语
法治意识的形成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工程,作为一名即将迈入大学校园的高中生而言,学习文化知识是我不容推卸的责任,但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也是我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抛弃的义务在。我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逐渐趋向成熟的阶段,如不正确引导便会误人歧途。我们要加强自律,关注法律,尊重生命,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做新时期知法、守法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江小敏.中学法律意识教育浅析[J].新课程(中),2015(10).
关键词:法制教育;渗透;初中政治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初中阶段的政治教育对青少年思想意识形态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要把法制教育贯穿于政治课堂中,在培养学生对国家政治态度的正确认识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同时,达到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目标。
一、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中法制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仍然以学生的成绩为重,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主要目标,忽略了在政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法制教育教学中,教师只重视教科书中的重点知识,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而不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对法制教育产生厌烦的心理,导致学习兴趣缺乏,最终使法制教育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二)教师自身法律意识淡薄
很多初中的政治教师自身就缺乏法律意识,对必要的法律知识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在日常的政治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不足,很难在政治教学中合理而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这也是影响初中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1]。
(三)复杂的社会思想对法制教育的影响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当前各种社会思想错综复杂,而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混乱的社会思想很容易对学生的“三观”产生影响,对学生辨别能力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
二、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政治教师的专业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作为新型课堂的主导者,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不要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让学生在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提高法律意识。此外,学校要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政治教师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例如,安排教师参加法律知识的相关培训活动,还可以邀请法律专家到学校举办法律讲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法律的机会。另外,政治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重法律知识的积累,通过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不断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使自己对法律知识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且对其充分理解,做到在政治课堂上能够灵活地渗透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法制教育的水平,同时也提高课堂效率。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对法律法规的理解能力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的现代化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政治教学中也逐步引入了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的现代信息技术。对初中生进行法制教育,由于法律知识和概念比较抽象,初中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对法律法规进行理解。例如,在给学生传授宪法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宪法的创立过程专题片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宪法的神圣地位,加深学生对宪法的起源、地位、特性、作用及法律效力等法律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此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2]。在用多媒体展示完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后,从典型的案例着手,带领学生对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三)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思维非常活跃,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树立,分辨能力还不高,很难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予以抵制。初中阶段的政治教育对青少年“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3]。政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要遵循法律源于生活的观念,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事,将法制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例结合起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关注生活,提高学习法律知识的自觉性,加深学生对法律概念的理解、认知和掌握,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结语
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既可以让学生遵守法律法规,不做逾越法律的事,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初中政治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作者:郭美林 单位:乌兰察布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岑光庆.初中政治教学如何有效渗透法制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0):18.
关键词 中职护生 职业风险意识 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4 文献标识码:A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Occupational Risk Awareness
SUN Yuelian
(School of Health Care, Zhenjiang College, Zhenjiang, Jiangsu 212004)
Abstract Health care occupational risks are major issues to develop nursing students,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In the vocational school nursing students' occupational risks training needs to create occupational risk awareness nursing education programs; financial risk awareness education and courses teaching; improve communication skills, improve nurse-patient relationship; raise legal awareness and awareness of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will help to ensure medical care safety, maintenance patients and their legal right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occupational risk awareness; education
随着护理模式转变,全民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高,医疗服务行业的高风险性备受关注。护理职业风险是指存在于医疗机构内部可能导致护理人员和患者造成各种损伤和伤害的不确定性因素。①而在校中职护生职业风险意识的教育尚存不足,导致护生在护理实践中,对护理职业风险无正确的心理评估和应对措施,引发医患纠纷。笔者结合临床工作经验,从产生护理职业风险的几个因素着手,加强在校护生职业风险意识的培养,规范护理行为,切实保护自身和患者的利益。
1 概念
医疗护理风险是一种职业风险,就是指从事医疗护理服务的职业,具有一定的发生频率并由该职业者承担的风险。②在护理执业过程中不仅会涉及到医疗纠纷、护理意外等医疗风险,同时还面临着针刺、病原体感染等职业损伤。护理职业风险意识是护理人员在进行各种护理行为过程中,对自身或他人有可能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原则认识程度。③
2 护理职业风险的潜在因素
(1)护理职业风险教育观念滞后。学校对职业风险意识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未开设职业风险意识教育课程。护理教师长期脱离临床实践或与临床接触甚少,对职业风险教育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只专注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职业风险意识的教育。
(2)护生缺乏职业素养。目前在校的中职护生均为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对护理职业的理解就是简单地执行医嘱、给病人打针、发药,不能充分认识护理工作所承担的责任与风险。护生的这种观念影响其对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满足于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掌握护理专业知识、技能,给未来的实践和护理工作埋下了职业风险的隐患。
(3)护生法律意识和职业防护意识淡薄。在校的90后护生比较自我,法律意识淡薄,遇事不冷静、说话欠思考、沟通能力差,冲动好斗,易激化矛盾。在学校生活中不能够遵守课堂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在操作实训中,不遵守操作规程,不尊重、不爱护示教模特、不注意职业防护。护生的法律知识缺乏、常会出现不能自律自控,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的随意行为,必将引发今后医疗纠纷,护理差错、职业损伤等风险。
3 培养在职护生职业风险意识的措施
3.1 开设护理职业风险意识教育课程,增加师生职业风险意识
中职护理学校将护理风险意识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保证足够的课时来落实该课程的实施;有计划安排护理教师参加职业风险意识的培训;护理教师每年利用假期到临床顶岗实践至少2~3个月,在学习临床护理新理论、新技术的同时强化职业风险意识和防范措施;学校和实习单位联合组织风险教育和医疗安全文化教育宣传,请医学会和三甲医院的医学护理专家定期授课,从临床典型、真实医疗护理纠纷案例入手,分析纠纷的原因、过失、处理方法、吸收经验教训,促进师生注重职业风险意识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
3.2 融风险意识教育与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1)明确学习目标,掌握护理知识和技能。护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实践性很强,具有科学性、技术性。护士业务不熟悉、专业知识缺乏、操作不熟练或操作规程不明确会对患者和自身都构成威胁。④使在校护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在顶岗实习期间,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化职业素养。
(2)专业课程中增加风险意识内容。在临床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强化护理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教育。如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强调执行医嘱时查对制度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护理失误可能引起的护理风险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在进行护理操作演示和练习时,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技术和操作规程,及时、客观、准确地做好护理记录,为防范护理风险提供法律依据。
(3)提高沟通技能,改善护患关系。据报道有70%~80%的医疗纠纷并不属于医疗事故,而是由于服务引起的。⑤开展护士职业礼仪培训、利用多媒体展示护理过程和沟通技巧,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患病时,让学生与患病学生进行真实的护患沟通,要求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的语言、行为、着装符合职业规范,尊重患者、关爱患者,耐心、细心、温馨地护理患者,并对学生沟通中的优缺点加以点评,提出改进措施。
3.3 加强岗前培训 ,提高法律意识,增强职业防护意识
在护理伦理学、护理与法、护士条例的教学中,重点讲授护理行为与道德法律的关系,明确护理行为中病人的权利与义务、护士的权利与义务。在实习前和实习期间,组织护生学习《侵权责任法》、《疗事故处理条列》、护理核心制度,提高法律意识,培养慎独精神和职业防护意识,合法地安全执业,维护患者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护理职业风险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提高护理职业风险意是护理职业教育者、护理职业从业者、护理职业管理者共同努力的目标。⑥在校护生职业风险意识的培养,是保证医疗安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促进护理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注释
① 连斌,孙亚林.医院医疗风险认知管理初探[J].医院管理杂志,2002.9(6):587-588.
② 恽怀英,孙亚琴.医疗风险意识教育是高等职业护理教育的责任[J].护理杂志,2006.23(2):81-82.
③ 陶岩.护理职业风险意识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6):116-118.
④ 张岫秀.强化护士的职业风险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J].全科护理,2008.6(11):3079.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群体法律素质的提升显得特别重要。为真实了解高校师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笔者在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青岛大学、济南大学、聊城大学等20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设计并发放《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调查问卷》3 000份,回收2 640份,有效率100%。希望本次调研结果能够为更好地探索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提供第一手资料。
一、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一)法律知识略显不足
调查显示(表1),在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调研中,大学生对《义务教育法》(73.30%)和《教育法》(60.53%)的熟识度相对较高,只有51.21%的学生了解《高等教育法》,39.58%的学生了解《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但整体的认识水平仅仅停留在名称和部分内容上。
(二)法律意识明显欠缺
调查(图表2)显示,“假如你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你是否会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有60%左右的学生选择会通过维权维护自身权益,其中51.33%学生选择向学校相关部门申诉,10.64%的学生选择向相关司法部门反映,同时也有38.03%的学生只会向周围同学倾诉或自认倒霉(27.12%),不采取任何行动(10.91%)。
(三)法律能力参差不齐
调查(表3)显示,学生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50.42%的学生不知道向什么部门反映情况,51.97%的同学对维权的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51.86%的同学对维权程序不明确;在使用过维权渠道的学生中,有25.04%的学生在反映情况后一直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回复和解决。
二、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不足的原因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
首先,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传统的等级制、特权思想根深蒂固,自由和民主在普通人眼中很难实现,限制了人们追求平等的思想。其次,儒家的“仁义”思想、中庸的“礼德”思想、“以德服人”的人治理念已经深深地嵌入人们的头脑中,压抑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权利的意识,同时也阻碍了中国法制化进程。最后,中国传统的人治思想对法律移植产生冲突,虽然中国的法治建设已经打破了封建法律体系,建立了现代化法治体系,但是传统的人治思想和文化对人们的行为规范和法律理念仍起到不小影响,阻碍了现代化法治化建设的进程[1]。
(二)社会环境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违法乱纪行为、执法不严现象、贪赃枉法事件层出不穷。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各种违法犯罪的现象,让同学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受到影响,致使大学生对法的感知、信任和敬畏降低,从而影响了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实效和同学们对法律的认可度。
(三)高校对法律知识的普及传播投入不足
通过调研,高校进行法律知识宣传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开设法律相关的基础课程;举行法律相关的科普知识讲座;举办法律相关的校园、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网络、广播、海报等进行宣传。
调查显示,76%的高校较为注重大学生法律知识的科普和宣传,但有14%的高校仅通过开设法律课程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还有10%的高校没有相应的法律普及途径(见右图)。受学校对大学生法律知识传授的方法和途径所限,同学们很难养成良好的法律思维,部分同学受眼界所限,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习法律知识上,单纯地认为学习法律知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影响法律学习的效果和法律素养的培育。
(四)高校大学生自身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扩招以来,部分学生个人素质有所下降,很多学生忽视法律教育,对提高法律素养认识不足。尤其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同学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外语、计算机和专业知识上,忽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认为法律知识仅仅是为了考试需要。这种思想影响了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效果以及法律素养的培育。
三、提升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
(一)优化社会环境,提高社会法律意识
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涉及社会、家庭等各层面的系统工程,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广泛参与[2]。要大力宣传法律知识,让公众真正意识到当前社会是“法治社会”而非“人治社会”,进一步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完善对权力的监督监管和制约机制,确保执法人员依法办事、公正执法,培养公民良好的法律情感。要对各类贪赃枉法、违法乱纪行为采取零容忍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发现一例处理一例,不给违法犯罪留下滋生的土壤。要打造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法治教育网络,使同学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
(二)浓厚校园法治文化氛围
为普及同学们的法律知识,让更多的同学深入了解法律和法治观念,高校应充分利用多个教育平台和各种新媒体手段,积极开展法律、法治宣传,真正让法治的理念深入人心。要通过组织开展各类专题讲座和主题报告会对法律知识进行普及。举办同学们感兴趣的法制栏目,让同学们在娱乐中接收法律知识。开展模拟法庭审判活动,指导学生成立各种法律协会、法律社?F,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提高法律素养。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法律知识竞赛、法治话题讨论等活动,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法治观念,使大学校园形成一种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三)加强高校法律教育的投入力度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他们的法治教育和法律素养状况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要充分意识到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将法治教育放到与德育、专业教育同样重要的地位,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法律课程设置的投入力度。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教师队伍,加强对教师法律知识及法律素养的培训,努力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让老师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不断充电,使自己具备充足的法律知识,以便达到以身示范,依法执教、依法育人的目的。建立合法完善的激励、约束制度,完善优秀人才引进、奖励机制,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设施,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加入到法律教育中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规范以辅导员为主的兼职法治教师,让辅导员在与同学们的交往中,充分了解学生学法、用法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要大胆创新,增加法律知识相关课程。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仅仅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所学的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律信仰,使同学们养成自觉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的行为习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必要的法律知识的传授为中介,加强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高校应立足课堂,将公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相结合,除了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外,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及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开设多种多样的法律选修课,使法治教育更能体现学校的特色,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要[3]。
【关键词】内镜诊疗部;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诊疗患者就诊数量日趋增多,由于前来就诊的内镜诊疗患者在文化水平、经济状况、诊疗需求、个人心理特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工作中有可能出现各种护理安全隐患、纠纷,甚至出现伤害事件的发生。正确认识内镜诊疗部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制定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保障患者安全,是内镜护理管理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1 内镜诊疗部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
1.1 环境因素 内镜诊疗部设于门诊大环境中,等候区空间狭小,人员密集,流动性大,
私人物品存在有失窃现象,由于诊疗时间的不确定性,对于患者无法实行时间管理。且由于诊疗时常有家属陪伴,高峰期无法满足一人一椅,因此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1.2 患者因素 在经历前期排号、就诊、缴费等程序后,由于禁食造成身体不适
等原因,往往来到内镜诊疗部时就带有一些不满情绪,易发生护患或患者之间的纠纷,造成诊疗工作忙乱。另外由于求治心切,检查前签署各种同意书时未问清情况,盲目签字,有意隐瞒自身疾病等,都会成为后续纠纷隐患。患者同名现象,存在有发生错误患者的危险。
1.3 护理人员因素 护士工作经验不足,法律意识不强,专科性操作不熟练,配
合不到位,操作时违反护理常规,内镜清洗消毒记录不完善等,易发生纠纷及差错。
1.4 设备仪器因素 内镜诊疗设备使用频率高,日常定期、不定期的维护保养尤
为重要,如维护保养不到位易导致在诊疗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无法完成诊疗工作;消化道出血患者诊疗时,吸引设备故障无法吸引造成患者误吸出现危险等。
2 防范措施
2.1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工作流程
2.1.1完善查对制度 虽然护理工作是高风险的,但护理查对制度是防风险的,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深入到护理人员的职业理念和实践中【1】。由于内镜诊疗患者数量较多,同名现象时有发生,为防范风险科室建立专科查对制度,患者身份核查流程,护士工作指引等规章制度。工作中严格执行反问式查对,患者家属参与等形式确认患者身份。对于有疑问的情况及时复核。内镜诊疗过程中采集病理标本时实行医护人员双人核对,送检标本时再次双人核对并签名确认,有效降低护理风险。
2.1.2 加强设备管理 为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建立完善的设备检修和保养体系。日常维护由内镜诊疗护理人员完成,定期由厂家专业人员对设备和内镜进行检修和保养。并建立仪器设备维修保养档案,每次维修保养均有记录,内镜存放于专用储镜柜内,设备定点放置。
2.1.3 加强内镜清洗消毒细节管理 严格执行《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认真做好内镜使用后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严把清洗消毒关,定期监测消毒液有效浓度及内镜清洗消毒效果,做到一人一镜一用一消毒。
2.2 加强沟通,合理分流 建立预约诊疗服务,改变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通过开展品管圈找出诊疗患者就诊等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动为有多项检查患者提供先后顺序指导,为患者提供诊疗医生信息,合理分流一部分患者。检查前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询问禁食禁饮情况,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强调知情同意书相关内容,为患者提供便民措施,建立互信和谐的医患关系。
2.3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护士长对排班模式可以进行尝试性改革,根据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2】。内镜诊疗部患者主要由门诊和住院患者组成,患者就诊时间上有一定的规律,在保证护理人员充分休息的前提下,将有限的人力资源集中在患者诊疗的高峰期,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对易于发生护理纠纷的环节进行重点防范,加强质量环节控制。
2.4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法律意识 除参加护理部组织的各项护理技术和理论培训外,科室建立专科护理常规、专科岗前培训计划和各层级护士培训考核制度,通过培训及考核使护士熟练掌握专科各项技术操作。安排业务学习,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将工作中的经验进行分享,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定期组织法律法规学习和考核,学会规避职业风险。强化法律意识,规范护理操作行为及服务流程。
3 小结
内镜诊疗护士不仅是管理者,也是执行者,参与到检查和治疗的每一个环节。要做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只有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工作流程 ;加强沟通,合理分流;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法律意识等风险管理措施,消除安全隐患,才能真正为患者提供一个高效、高质量、安全的就医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民教育;公民法制教育;公民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5-0040-03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已经逐渐转型为公民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理应将公民意识、公民权利作为公民法制教育的核心。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小学生法制意识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以准确把握中小学生公民法制意识的现状,从而为提出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一、传统型法制教育与公民法制教育
传统学校法制教育是指,通过传授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案例等途径,教给学生法律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法律常识,学会遵从法律制度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强调对社会的遵从和对法律的依赖。而公民法制教育则是基于“权利――义务”的法律关系,不仅让学生了解法律,更要唤醒他们督法、立法意识的教育。知识经济、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当前普法教育的内容产生了深刻影响,[1]我国的法制教育必须适应时展,拓展教育内容,以应对时代的挑战。公民参与是支撑法治运行的主体力量,对我国法治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立法、执法环节的推动作用。公民参与立法能够表达与平衡多元化的利益,推动法律的民主化进程,提高法律的合法性;[2]公民参与执法有助于提高法律的实效性,增强法律的开放性及其自我修正机能。
要推动现代公民社会的发展,实现法制教育由“管理型法制”向“权利型法制”的转变,[3]就必须区分二者在目的、理念上的不同。“管理型法制”是指强调社会管理的法律制度及其理念的总称,这样的法律是治民之法,强调对社会的管理;所谓权利型法制,是指通过“权利――义务”的平衡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承认公民享有基本权利的基础上,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尽管我国已开展数次大规模普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法制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相当多的地方只是简单发放法律宣传画册或者举行法制教育的讲座,观摩一两次法庭审判等。同样,学校法制教育的理念也比较落后,注重知识的灌输,只让学生了解法律规定了“不能做哪些事情”,而不是让他们明白法律规定的“你们有哪些权利”或者“你们可以做些什么”。可见,学校贯彻落实公民法制教育的新理念,将公民法制教育的模式从“传统法制教育”转变为“公民法制教育”,从小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逐渐培养守法、督法、立法的意识,已刻不容缓。
二、调查对象的确立
课题组对杭州市11所中小学(含职业中学)的在校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总人数为4134人,回收有效问卷4063份,其中小学1466份,初中1973份,高中624份。本调查参考《中国公民意识调查问卷》[4],将公民意识划分为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公正意识、法律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五个维度。每个维度设计相应问题,调查学生的态度和看法。回答分为非常赞同、赞同、不赞同、说不清四个等级。问卷回收后进行数据编录并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本文的讨论主要集中于问卷中“法律意识”维度的内容。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法律意识不仅表现为公民知法、懂法、守法,而且体现在公民参与法律的制定过程、监督法律的执行过程中。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我国实现法治社会的观念基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中小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利益的意识
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已初步具备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利益的意识(见表1),其中对“如果你发现学校某项规定不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你愿意提出质疑”这一问题的回答,小学生和初中生选择“非常愿意”或“愿意”的比例分别达到87.2%和81.8%;对“如果很多人都不遵守某项法律,你也可以不遵守”的选择,持“不赞同”观点的高中生比例达75.8%。由数据分析可知,中小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法律意识,懂得遵守法律,懂得运用《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切身利益,在学校规定与法律相悖时,懂得提出质疑,维护权利。
(二)小学生较初中生更愿意举证好朋友违反校规,法律意识存在年级差异
对“如果你的好朋友违犯了校规,你愿意举证他吗”这一问题的回答,如表1所示:小学生表示“非常赞同”或“赞同”的比例是75.7%,初中生所占比例仅有56.9%,表示“不赞同”或“说不清”的小学生比例是24.3%,而初中生却是43.1%。
面对朋友犯规,小学生较初中生更愿意举证,这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9-15岁儿童的同伴关系处于亲密的共享阶段,这时的友谊有强烈排他性,孩子们懂得忠诚、理解是友谊的基础,经常互相倾诉秘密、互相帮助。同伴相处时间已超过家庭及别的一切社会关系,集体作为同伴互动的社会背景,重要性日益增加。因此,初中生更看重同伴关系,而选择不举证违反校规的好朋友。
(三)中学生宪法意识较薄弱
从表1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分别有41.4%和48.9%的初、高中学生认为,在特殊情况下政府可以超出法律的规定范围处理问题,另有17.2%和13.8%的初、高中学生无法做出判断。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赞同这一观点。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可见,当今中学生的宪法意识比较薄弱。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封建传统思想观念有关。在中学生甚至在成年人心中,“法律高于一切”的信念尚未完全树立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对“遇到违法案件能私了就私了”这一问题的回答,有5.8%的高中生表示“非常赞同”,15.7%的高中生表示“赞同”,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明显受到了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高中生较初中生、小学生而言,其社会化程度更高,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深,选择赞同私了违法案件就不足为奇了。
四、引导学校公民法制教育的主要路径
(一)教学路径
在加强公民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清公民法制教育的目的,树立公民法制教育的新理念。教师在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唤醒学生公民权利意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技能,即遵法、督法、立法的意识,并以此作为学校公民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更要清醒地意识到,公民法制教育目的的实现,不是仅靠背熟法律条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观摩几次庭审就可以的,它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教师向学生传授法制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维护自己的法律权利,唤醒学生督法、立法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权利观念的形成,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每一个公民都是法律的权利主体,而不仅仅是义务主体。
(二)管理路径
在学校管理层面上,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参与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和日常管理,是实现公民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这对于学校公民法制教育的开展会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参与学校立法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高学校法规的权威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有助于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实践性,增强实效性;学生参与监督法规的实施,有助于加强法制教育的参与性,提高法规的修正机能。比如,设立校长信箱、学生法制委员会、学生智囊团等都是很有效的手段,能为学生今后积极参与社会法律管理奠定基础。
(三)生活路径
学生通过参与实际法律生活介入社会管理,一方面可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提高立法、督法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基于管理者、参与者的角色,对社会管理、法制运行会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参与法制管理的热情,但由于条件限制而缺乏有效的参与途径。因此,学校如能为学生提供走进生活,践行法律的机会,对学校公民法制教育的有效开展会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例如,在公共设施保护、公民环境治理等领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与管理、配合、监督法制工作人员等活动。 尤其是学校所在社区,更是学生生活实践的场所,学校要努力取得社区人员的配合,让学生参与到社区的法制建设中去,在实践中感受法律的权威性,切实体验作为公民在立法、督法方面的责任。
公民参与途径的拓宽与参与权利的保障,是实现公民法制教育的重要前提。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投身公共管理,不但能提升其公民参与热情,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其公民法制意识和法制技能。
参考文献
[1]赵俊林.时展与我国公民法制教育内容的拓展[J].中国司法,2006,12.
[2]李泽.公民参与法律推动法治秩序的运行[J].法学与实践,2009,1.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全民法制教育和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所学校和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针对部分中学生法律意识不够强和对法制教育课不够重视的情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积极筹备,多做宣传,切实将法制教育开展起来。第一是加强阵地建设,加大法制教育宣传力度。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利用法制教育宣传栏、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学校网站等阵地,大力宣传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法制教育的目的、意义人人皆知。第二是营造法制教育氛围,不断优化校园育人环境,通过开展教育宣传月活动,拉横幅、贴标语,并适当借助多媒体,使法制教育工作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学生每天置身于校园之中,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法制教育阵地建设,努力营造法制教育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法兴趣。只有学生重视法制教育课,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才能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二、丰富内容,改进方法,提高法制教育的质量
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要注意防止法制教育内容单一化和方法简单化。老师如果照本宣科、机械灌输,就会使法制教育流于形式。为了提高法制教育的质量,我们要在丰富法制教育内容、改进法制教育方法这两方面下功夫。
1.根据教学需要不断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识水平,精心组织法制教育的课堂内容,用好法制教育教材。从学校整体看,法制教育的内容可以细化到不同的年级和时间段,要做到年年有主题、期期有重点、月月有目标。如七年级的学生主要以规范行为、安全教育为主,学习《宪法》《国旗法》《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等。八年级学生以青春期教育、自我保护能力培养为主,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民法》《食品卫生法》等。九年级的学生以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为主,学习《刑法》《国防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兵役法》《消防法》等。讲课时,教师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选择典型案例或事例,引导学生用身边的事例学法、说法。这样,学生不仅仅是在用头脑记忆法律,更是在用眼睛看法律,用耳朵听法律,用心去思考法律,逐步学会明辨是非。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讲述一些社会常识,教学生学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我们也可以充分挖掘各学科内容中的法制教育因素,多进行学科渗透。如在语文课、政治课中,教师可以结合《水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对学生进行爱护水资源、森林资源,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
2.针对学生特点不断改进法制教育的方法
坚持面授为主、自学辅导为辅,采用集中学习辅导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课堂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思想政治课、心理活动课、班会课、校本课程等渠道,传授学生法律知识。在学习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基本需要,看到学生个性及生活环境的差异性,以研讨式、探究式、辩论式等活动为途径,进行鲜活的法制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认可法制教育,并主动参与法制教育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所谓“请进来”就是加强学校与司法机关的联系,邀请相关的专业司法人员上台讲课,做法制报告。所谓“走出去”就是将学生带出课堂,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如少年模拟法庭、法制夏令营、假期普法班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法制教育活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可使法制教育内容丰富生动、形式新颖,利于增强学生学法的兴趣,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电视片和电影、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学法用法有奖征文活动、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三、立足学校,优化法制教育的效果
从每年中职学校的老师招聘就可以看出,学校大量引入与专业技术相关的年轻教师,并且给与很好的待遇。但对于法律方面的教师却很少招聘,甚至不予招聘。认为这一类老师不能为学校带来任何价值。但是又要完成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就会让政治老师来代替上法制教育课,或者让一些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行政人员来上法制教育课。学校的做法更会让学生们从思想上轻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
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中职学校都要真正重视法制教育
一是教育部门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我国青少年自生的特点和认知以及接受能力,找法律专业人士去撰写一本适合于中职学生的法律教材,而并非是把各部门法拼凑成一本书。二是必须加大法制教育的投入,使该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学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法制教育的各项制度,将法制课程由以往的选修课程改为必修课程,还赋予一些学分,先让老师从思想上重视它,从而去影响学生。
学校在每年的新人招聘中应该招聘一个法律专业的老师,他们的法律意识比一般的老师要强,理论知识也比较丰厚,可以更好的理解法律的重要性,通常会把自己学到的和社会上常见的法律案件讲给学生。能够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书本上枯燥无味的法律条文,学生也乐于接受。同时还能认识到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他们由被动学习变成自己喜爱,这才是推到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动力。
三、增设社会活动实践课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