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品信息管理范文

产品信息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品信息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产品信息管理

第1篇:产品信息管理范文

1.1产品结构分析

从宏观上该核产品结构可分为管、单元和台三大部分,其中每部分又包含若干部件和相应的零部件。通过对产品的详细分析,得出产品原材料种类,零部件的种类,焊缝数量,零部件及焊缝的编号和标识。为了方便对产品的管理和对零部件查询,制定了产品结构树,体现了零部件、原材料、设计图号之间的逻辑对应关系,为产品质量信息的查询功能的实现奠定一定的基础,为质量信息的查询提供可行的结构树查询方式。

1.2制造工序分析

对产品制造工艺和工序进行了充分解和分析,掌握的内容和分析情况如下。(1)产品涉及的制造工艺主要包括:机械加工、酸洗、干燥、组装、焊接、尺寸检验。每个制造工艺又可细分为若干个详细工艺分支。(2)产品制造主要工序包括:原材料复验、零部件加工、组装焊接和检验、焊缝理化检验等。(3)产品生产和制造具体业务工作以工序传递卡和工作任务单的形式驱动开展。每张工序传递卡包含若干个制造工序,任务传递单主要针对检测任务。

1.3制造过程业务流程分析与规划

对生产品产工作业务组成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绘制出产品制造过程业务全局流程图,展示了生产线的各个工作组成和内在关系,完整直观地展现出了产品制造的总体业务。

2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质量信息数据规划

对制造过程质量数据信息进行了分类整理,通过对质量信息的整理和系统所要实现功能的分析和业务数据模型建立,为软件的详细设计和编程的快速实现和调试奠定了基础。

2.1制造过程质量信息收集与整理制造过程质量信息是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监控的载体,是质量跟踪与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对象。根据产品工艺和工序流程,对产品制造过程的记录和报告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对每类记录报告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对同类报告进行了统一管理。

2.2业务流程数据规划业务流程数据规划是对制造业务过程的质量信息单据和数据进行总体规划和逻辑设计,为软件编制过程的数据逻辑关系和数据流设计的提供输入。结合产品业务信息单据进行分类规划,建立了系统的数据模型总体框架和纲要性的数据关联关系图。

3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设计

3.1系统总体功能设计与规划

根据对产品结构、制造工艺、业务过程流程和质量信息需求分析,结合产品制造过程全局业务和纲要性数据关联关系,在与客户进行详细沟通交流基础上完成了系统需求分析,制定了十大系统总体功能模块。

3.2系统功能说明

(1)物料出入库管理库房管理包含物料出入库信息记录和库存物料情况查询。业务工作由原材料首次入库、复验后原材料入库、原材料放行、原材料外协加工出库、传递卡或者任务单领取原材料出库、焊丝领用、零件入库、传递卡或者任务单领取零件出库和中间产品出入库组成。(2)生产计划管理提供生产计划管理功能,辅助用户编制和查询各种生产计划。业务工作包含制定季度生产大纲、制定月生产计划、制定周生产计划、将周生产计划下发到具体生产部门、接收生产日报、接收生产周报、变更生产计划、下达临时生产任务和考核生产计划执行率。(3)任务单工作任务单工作包括:原材料材料和零部件复验。管理人员通过系统制定任务单,工作人员通过系统获取工位的任务单完成任务单工作信息。完成之后,用户记录任务单的完成情况,系统将任务单保存。(4)传递卡工作传递卡工作为生产的核心业务,工序人员通过传递卡流程完成部件及整台的全部生产任务。在工作传递卡的单个环节中,用户通过系统记录下工作开展信息,单个工作环节中所产生的信息包含有清洗记录、烘干记录、检验记录、组装记录等。(5)不合格品控制通过不合格信息提示,系统能够辅助防止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品流入到下一步工序。在某个传递卡工作环节或任务单工作中,如果质量信息不合格,系统将提示用户,用户根据提示信息查询产品信息状态。(6)生产信息查询生产查询任务包含:产品的生产信息查询、生产记录查询、生产报告查询、任务单查询和零件合格信息查询。通过输入某一产品台的编号可以查询到该产品的所有生产信息。(7)生产数据统计分析系统能够实现各种生产关键参数的数据统计分析,自动形成工艺人员定制的各种统计分析结果。关键参数包括制造成品率、焊缝合格率、检测数据分析等。统计分析项目包括:百分比统计,平均值,极限偏差等,分析结果以图表的形式给出。(8)工装检具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各类工装检具和计量设备的电子台帐管理,辅助人员随时了解设备及检具的工作状态,并提前实现检具设备的送检提醒,实现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使用状态的在线管理,对过期未送检的检具进行报警提示。(9)文档管理对各种文档进行管理,提供文档录入功能、文档维护功能和文档查询功能。文档包括:管理程序文件、生产质量文件、操作规程、检验规程以及其他各种技术文件。管理用户的基础信息和用户在系统中所具有的各种权限,对现有用户进行维护。用户权限分为系统菜单权限、工序传递卡的对应权限,可以给用户添加和修改权限。

4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软硬件结构

系统采用服务端为核心的思想实现,所有的软件功能将在服务端实现,用户通过客户端连接至服务端使用软件,服务端驱动客户端从而向用户提供各种功能服务并且响应用户的各种操作。软件结构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方式,软件功能部署在web服务器上。通过网络连接,服务端向用户提供基于IE6的软件功能,从而实现了以服务端为核心的软件产品。软件产品开发实现涉及技术和工具主要包括:数据库服务器,SqlServer2005;Web服务器,Tomcat6;客户端浏览器,IE6。软件实现技术为java/servlet/xml/javascript。硬件结构运行平台满足基于网络的桌面工作站和服务器框架结构,工作站的数量根据具体用户工位数量确定。

5结论

第2篇:产品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产品,营销理念,网络营销

在网络时代,信息产品应采取什么样的营销方式,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

1信息产品营销的概念

谈到信息产品的营销,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卖信息,也就是最终把信息销售出去并实现盈利。其实,这种理解比较狭隘。笔者认为,只要是为了一定的商业目的而进行的信息传播及提供的信息服务等活动,都可以叫做信息产品的营销。信息产品的营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直接的盈利为目的,也就是大多数人理解的卖信息。在这种方式中,信息和服务是作为商品而存在的,即信息产品的生产部门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信息产品,并提供合适的信息服务来满足用户的需要,用户要使用这些信息产品和服务,就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信息产品生产部门藉此来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如网上软件的营销就是这一类。另一种是辅助营销,即信息产品生产者为扩大自己信息产品的知名度,面向社会传播与信息产品有关的知识、技能,从而提高消费者对信息产品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如市场调查、售后服务等都是这一类。

2信息产品的消费特性

信息产品的消费同一般的物质产品的消费相比,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

(1)个性化需求增强。在市场消费中,消费者可挑选的产品较少,个性往往被压抑。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产品数量不断增加,消费者从个人的愿望出发,挑选和购买信息产品,个性化的需求明显增强。

(2)注重信息的购买行为。在网络时代,消费者购买产品注重的是产品的品牌和蕴含的信息,明智的消费者希望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交流,全面了解产品,并以此来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3)注重购买技术的行为。在网络时代,消费者大都希望对自己所需的产品进行广泛的选择,时间和便利性已成为购买行为的关键,人们越来越青睐于通过电子的手段来获取信息产品和服务。

(4)消费心理稳定性减弱。在网络时代,新事物不断涌现,消费心理受其这种因素的带动,稳定性降低。同时,在心理转换的适度上,趋向与社会同步,在消费行为上表现为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3信息产品进行网络营销的理念

在传统的营销中,信息产品的生产者遵循的是市场导向,由于技术手段的制约,他们无法了解市场中每位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更无法针对某一位消费者来设计产品。因此,信息生产者只能依据消费者大致相同的需求,通过市场调查设计产品,最终把产品通过广泛的销售渠道推向市场。这样,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就被生产者忽视了。进入网络时代后,营销面对的是买方市场,主动权掌握在消费者手中,以市场为导向已不能完全适应,营销的理念应以消费者为中心,这正是信息产品的营销特征。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可行性,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网上进行交易,部分中间流通环节被取消,既节约了交易成本,又可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从而大大节约了营销的费用。网络营销不仅使生产者了解消费者对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的个性需求,而且使生产者作出获利最大与方便顾客的决策,从而实现满足个性化需求和获得最大利润的两个目标。

4信息产品网络营销的实施策略

(1)信息产品的品牌策略。信息产品一般包括三个层次: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其中核心产品是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是信息产品的品牌,能够实现消费者购买时追求的效用和利益,是顾客真正要买的东西。通过网络营销的交互方式,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可以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并根据用户需求组织生产和销售,提高信息产品生产者的生产效益和营销效率。在网络上,信息的搜集成本明显降低,用户很容易找出同类信息产品的价格对比情况,因此,谁想获得同行业其他竞争者的超额利润,只有通过确定信息产品的品牌,加强产品的售后服务,增加品牌的附加值,才能使用户的注意力由价格差异转向产品差异。

(2)信息产品的定价策略。采用网上营销,传统的定价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用户更能接受的以成本来定价,并依据成本来组织生产和销售。通过网络,可以预测用户的需求以及对价格认同的标准。用户通过网络提出接受的成本后,信息产品的生产者便可根据用户的成本提品的设计方案供用户选择,直到用户认可后再生产和销售。另外,还可以在网上公布行业定价规定。

(3)信息产品的促销策略。利用网络,可以采用PUSH的方式来推售信息产品,吸引用户,这是由传统推式促销螺旋式上升后发展成的一种新模式。以亚马逊公司的促销策略为例:该公司对每个用户的购物记录、兴趣爱好等均有记录,并在积累一定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用户的购买倾向,作出购买预测;然后,当公司发现用户感兴趣的信息产品时,通过电子邮件向用户发出信息。这种基于顾客需求的PUSH策略,既避免了用户因无关促销信息太多而产生厌烦情绪,又可在传送有效信息的同时,表现出对用户的关心。

(4)信息产品的渠道策略。由于网络营销的商流方式是先进的,因而要求物流方式也要先进。网络营销面对的买方是大量而分散的,且单位时间的交易量少,这就要求物流也要分散化。在交易中,必须通过信息流,把商流和物流很好地联系起来。可采取的措施有:①设立产品展示区,将产品图像进行电脑技术设计,通过形象的声、影、形、色等,将虚拟的产品展现在上网用户面前。②选择合适的销售,作为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③开发网络结算系统,将网上销售的结算与银行转账系统联网,使消费者能够轻松地进行网上购物与网上结算。

(5)信息产品的安全策略。由于网络的自由性与隐蔽性,使得网络营销也具有一定的不安全性,如货币的网上支付、用户私人的信息保密、信息产品不被篡改等。针对网上交易的这些不安全问题,需要大力加强安全防范措施。

5信息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的硬件设施日益完善,网上的信息产品营销将更为普及。

(1)网络营销的法律法规将日益完善。随着网上税收、知识产权保护、电子合同的法律地位及系统安全、企业信用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再加上金融网的建设,网上银行得到普及,信息产品生产者和顾客将在网上完成从寻找贸易合作伙伴到谈判、成交的全部过程,并通过与网络相联的金融网完成电子支付。

(2)网络营销的内容将更加广泛。通过网络不仅可以进行软件、数据库的营销,而且网络图书馆将异军突起,网上咨询也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3)网上购物及比较购物将大受欢迎。由于展示信息产品的网上商城的大量涌现,网上购物将成为一些人购物的首选。网上商店的大量涌现,不仅在不同行业之间展开竞争,而且往往在相同领域同时有数家对手,同时提供相同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同时,由于比较购物网站和大量的网上商店相联,在比较购物网站上,消费者只要输入自己需要的产品名称,网上就会立刻显示出该产品的所有提供者以及价格、交易地点等,用户可以进行比较,迅速做出选择。

(4)网络营销的过程将具有可控性和针对性。我们可以描绘出未来广告蓝图:有这么一种软件,当一浏览者上网后,它能自动把其资料传递给广告

商,其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爱好、所属地区、所进入的网站等。根据这些资料以及他正在游览的内容,广告商就可以从备选广告中选出他乐意接受的广告发送出去,于是这位浏览者就会在当前的页面上看到这则广告。

(5)网络营销在方式上将向完全的电子商务模式发展。随着技术和环境条件的日益成熟,电子商务将蓬勃发展,支付和配送都将在网上进行,并且网上交易将完全由智能来完成,不需要人的参与。由于智能具有思考、推理等和人相似的功能,所以,选购、讨价、还价及成交过程,就可在信息产品生产者的智能和消费者的智能之间进行。

参考文献:

1刘朋.21世纪营销大变革.销售与市场,2002(4)

2韩明光.网上营销模式探讨.中国软科学,2001(9)

3王方华.论知识营销.图书馆,2002(1)

第3篇:产品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管理创新

一、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状况

(一)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信息化水平较之前得到明显提升,但各个主体的信息化程度并不一致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农业信息化的支持,使得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水平较之前有了明显提高。大型农产品加工单位、农产品零售单位、农产品物流配送单位和部分专业化批发市场等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的信息化程度明显提升,达到了组织化与规模化的标准。越来越多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根据自身优势,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水平突飞猛进。然而,还有部分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规模不大,信息化程度也比较低。例如,部分农业合作机构,因为其规模不大、人员受教育程度低,信息处理系统通常局限在几台电话、电脑和简单的信息管理设施。这部分供应链参与主体和规模比较大的供应链参与主体相比较,其信息化程度存在巨大差距,甚至可以说其根本就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当前,规模较大的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所占比重并不高,大多数参与主体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导致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综合信息管理水平较低。

(二)农产品供应链信息搜集与信息加工效率取得明显进步,但信息集成度依然很低

信息搜集是供应链信息管理的基本单元,而信息加工被视为信息管理的核心单元。目前我国全部省级农业机构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大约有95%地级市农业单位、85%的县级农业单位的管理工作与服务工作都实现了信息化,超出70%的乡镇地区设立信息站。据统计,乡村信息服务站点超过100万,农村信息员超过70万人。①这些部门与人员都会定时对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相关的信息进行采集,然后根据特定的模式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然而,尽管信息的采集与加工都形成了相应规模,但信息的集成度比较低。当前,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信息都是通过采集与加工的二次信息,这些二次信息的集成度有待提升。

(三)农产品供应链信息传播机制

初具雏形,但信息利用率不高信息搜集、加工整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信息能以合适的形式传送出去。当前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已经出现了传统媒介和新型传播途径相整合的传播体制,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公布的日期、内容已经可以实时传播。②然而,信息的利用率比较低,特别是在大部分农村地区,源自供应链尾端回馈的需求信息不能及时被农产品生产者所采用。信息利用率不高有多方面原因。第一,信息通过采集加工以后,就会基于固定的信息传送途径进行传播,并没有结合信息应用对象的不同需求采用对应的传送途径,使得信息传送针对性不高,使用价值比较低。第二,信息的传送途径畅通性比较差,以农村地区为例,大部分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传统信息媒介,而传统信息媒介的传送速度比较慢,信息真实性有待提升,而来自新型传送途径的信息,往往需要农民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获取信息。第三,大多数信息接收用户忽视了信息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分散的、规模不大的供应链参与主体来讲,其缺少主动接收与应用信息的观念与思想。

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间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即在市场交易行为环节,交易双方所了解的影响交易行为的信息有着明显差距。交易中,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成为受益方,而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利益受损。农产品供应链包括多个交易过程,在任何一个交易过程中都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例如,在农产品供应链的全部参与主体中,位于供应链上游的每个主体,因为有着距离农产品生产端比较近的优势,使得其对农产品供给信息掌握比较充分,而位于供应链下游的参与对象,对农产品需求信息与市场信息掌握比较多。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各个交易主体作为竞争对象,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心理驱使交易双方都期望掌握更多的交易信息,以保证自身决策的精准性。同时,交易双方又都希望对方掌握的信息少于自身。这种心理导致交易双方采用各种办法隐瞒敏感信息,使得本应该公开的信息变成保密信息。上述因素交叉在一起,使得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间产生信息不对称,使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畅性差、信息滞后明显,产生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现象,增加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二)农产品供应链出现信息失真与信息遗失现象

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有许多信息失真,同时有部分重要的信息遗失。信息失真不仅仅出现了“牛鞭效应”,同时还出现了参与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蓄谋编造虚假信息。③因为信息不能有效分享,供应链中的参与主体在获取下游反馈的需求信息以后,会根据自身的运营状况对需求信息整理、加工,然后将整理加工的信息传送到上游的参与主体中,需求信息在这种从下到上的传送环节会出现各种歪曲,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牛鞭效应”。虚假信息是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蓄意伪造的。例如,农产品销售方为了及时把产品销售,往往会在农产品营养与成分弄虚作假,误导消费者,实现自身的目的。重要信息的遗失,从根本上来讲也是由于交易主体的“经济人”存心所为。所有交易主体都期望自身利益最大化,都会刻意隐藏对自身不利的信息,加上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自身监管体制不健全,导致农产品供应链信息遗失情况明显。

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创新内容

在企业以创新供应链管理信息为前提来构建以自身为核心的供应链过程中,就能充分地管理供应链各个环节企业的协调性,从而提升供应链的整体运行水平。此外,充分管理供应链的运行也被视为重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之一。在供应链管理信息创新过程中,供应链的结构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基于供应链信息管理创新思想,农产品的供应从采购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到最后通过各种平台将产品销售到顾客手中,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至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式。在这个网链式结构中要凸显出核心单位的价值与各个节点单位之间的互利双赢关系。创新供应链管理最主要的特征是,基于高效信息平台,利用供应链整合功能,各个节点单位之间进行技术沟通、非竞争优势业务外包等,构建竞争的整体优势,进而降低农产品的库存量,保证客户对信息的反馈效率。假如将农产品的生产流通组织环节视为一个整体,就会发觉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就是一个完整的农产品供应链过程:农产品种植户—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售地市场—零售商—购买者。基于供应链的视角来分析,农产品流通即农产品种植用户到农产品批发商,再到农产品加工用户与零售户的有序链条。通过对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分析可知,当前农产品效率低,是因为农产品的生产集中性比较差,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并没有出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核心单位,同时该核心单位也没有充分体现出其核心地位,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协调性极差,各个环节的单位都是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缺少团结、统一的思想意识,无法与其他单位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因此,笔者创新供应链信息管理的重点是建立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核心单位可以是该链条中一家或者若干家企业。通常来说,部分单位成为供应链核心单位后,很显然该供应链游戏规则的制定都是由该单位来负责,其被视为行业的佼佼者。笔者认为,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单位应该是批发市场。通过批发市场来组织、操作整个供应链。核心单位明确以后,就是上游与下游单位的选取与沟通。

四、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创新与应用的建议

(一)政府宏观政策引导

政府机构应该合理筹划,升级产业结构,以此保证市场运行向合理化、规范化等方向发展,充分体现供应链的优越性。④应该意识到创新与应用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完善物流系统、企业系统和市场系统,推动完善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

(二)发挥行业主管和市场导向作用

把农业视为一个完整的基础产业和竞争行业来经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统一筹划管理并监管农业资金投入、农业土地要素投入与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制成品等,对农业市场进行规划,发现不法操作要及时纠错,切实履行部门职责。以市场为导向,以完成农业生产与市场紧密对接为宗旨,实现大生产、大公司、大流通与大市场统一协调发展。

(三)充分发挥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作用

基于供应链信息管理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创新与应用,在产品加工环节,不仅要分析单位内部生产要素的作用,而且要分析供应链对产品成本与服务的作用,将供应商、销售商与农业公司视为一体来分析。基于农产品生产的前提对供应链进行创新,大力发展作为核心单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优势,并与供应商、销售商形成战略联盟的关系,使得农业向信息化、集成化、企业化方向发展。

(四)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

第4篇:产品信息管理范文

但产品创新仍存在一些阻力,影响了商业银行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也阻碍了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长远发展。这突出表现在重规模扩张、重存贷款指标的考核等传统思维在商业银行管理者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产品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依然不足;产品创新仍然以产品为导向,没有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客户忠诚度和核心价值创造程度不高;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创新的层次较低;现行管理体制和内部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品创新的活力;产品创新的运行机制不够顺畅,效率较低,难以较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风险意识薄弱,与创新配套的规章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商业银行对新业务和新产品的风险管理。

针对以上问题,现阶段应该采取必要措施处理好产品创新与业务发展的多方面关系。

处理好与业务流程再造的关系

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业务流程的重组和再造,整合优化业务流程。

一是要形成“前台营销服务完善,风险控制严密、资源配置高效,后台保障支持集中”的业务运行架构。当前,无论是公司企业还是个人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已与过去有很大不同,不再局限于简单传统的业务和服务。面对同一客户的多种和综合化需求,银行必须将过去看待客户的视角从行内各个独立分散的部门提升到全行统一的层次。应该建立定向服务高端客户的工作团队,满足高端客户差异化需求。建立有效的客户与银行沟通渠道,将客户的需求与意见能有效及时地反馈到本行的决策与后勤保障部门,适时地提升客户的服务需求。

二是要积极配合业务单元制转变的试点工作,推进管理机构的扁平化改革,简化管理层次,以提高运行效率和加强内控。业务单元设置应打破目前按行政区域设立的做法,设立片区执行官,提高一级分行之间的配合协调,更有利于为高端客户提供服务。各一级分行也要根据客户及业务的分布,派出经过培训合格的客户经理到基层行加强业务指导营销。

处理好与产品开发传导机制的关系

金融产品生命力在于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开发,就需要建立一个好的产品开发机制。

一是要构建新产品开发的高效传导机制。总行在自上而下推进机构扁平化、业务垂直化的矩阵式管理和业务单元制试点同时,要适度肯定分行的积极性,加强总分行间的信息传递,适当给予具备条件的分行开发新产品的权利,进行一定的产品创新试点,为总行的产品创新提供案例和摸索经验。

二是要加大产品开发的财力投入。各行要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重点,进一步加大产品开发的费用投入,确保产品开发项目费用支出,确保产品开发项目责任人的奖金兑现,确保产品开发项目专利权。

三是要在开发产品特色优势上下功夫。商业银行间的产品同质化决定了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为赢得市场竞争的比较优势,必须不断创新银行的产品。产品创新的基本点:一要贴近客户需求,根据客户的发展而提升;二要尽可能地使创新产品能够获得客户的高度依赖性,减少同业的同质化新产品对本行的冲击;三要借鉴同业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

处理好与激励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关系

建立起鼓励创新、鼓励贡献的考评激励体系,强化配合和贡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考核的科学性、合理性。

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改变传统的重视业务规模和交易量的考核方式,建立鼓励产品创新的激励机制和讲求产品贡献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快开发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争取实现对产品经理、客户经理贡献度双重计算的量化考核办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强调互动配合。

计财部门作为全行业务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的制定者、考评者及中间业务综合管理者,责无旁贷。计财部门应联合各经营部门、产品开发部门、后台支持保障部门等以例会、实地学习等方式进行经常流,跟踪各业务条线最新的业务动态,及时理顺产品创新目标和.资源配置的关系,最有效地达到激励支持作用。

处理好与风险控制的关系

树立坚固的风险一收益理念,正确处理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是金融机构提高经营效率的永恒的课题,是银行效率得以提升的关键所在,也是银行正常运营的折损承受点之所在。

一是要实现与风险管理的有机统一。把创新与风险控制都当作自己的责任,实现创新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制定和完善内部新产品开发管理程序,规范完善新产品开发的业务流程。产品创新要有需求发起、设计、立项、开发、测试、投产、后评价、定期更新等各个阶段,要进行科学的风险估值、测算和风险定价。

二是在市场营销中要树立全过程风险管理理念。尤其是做好对产品消费者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防止出现纠纷给商业银行带来声誉风险。

三是条件成熟的商业银行要在风险成本化的基础上,考虑不同资产价值变化之间的相关性,与资产的非预期损失直接联系。在数据积累充分、参数设计合理的条件下,能够提供良好的测量和引导风险的工具,运用经济资本考核,量化各类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处理好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树立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克服对产品市场营销的片面认识,进一步形成和完善“大营销”格局。

一是在产品营销方面,要坚持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一体化营销的思路,发挥商业银行产品的整体优势。设立不同的产品经理,对本行的系列产品进行集中开发创新和管理。同时,加强部门间、产品序列间的人员沟通,做好内部营销的同时满足客户的现实需求,进而挖掘和创造满足客户的潜在需求。

二是在营销实践中,商业银行的营销策略已经从过去单纯的网点营销、客户营销发展成为综合营销,我们目前需对符合业务单元制运作的银行产品服务进行单立核算考核,在此基础上,银行一般应委托广告公司将该产品进行品牌包装管理,在营销产品的同时营销产品的品牌,建立起客户对产品的高度认同和依赖。

三是防止和克服好产品不愁销的片面认识。市场营销管理的实质就是产品的需求管理。而银行在市场营销管理中往往缺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只看到自己的产品质量好,看不见市场需求在变化,缺乏对市场的追踪调查,对客户购买行为的变化缺乏了解和引导,结果是好产品不注重升级换代也会脱离市场。

四是要防止和克服产品高位定价的片面认识。当前有些产品价格需求弹性增大,讲求双赢,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定价策略不够灵活,有些方面与市场变化及需求有差距。导致部分业务与同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明确本行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价,集中资源形成整合营销,建立“大营销”格局。从而使自己的产品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通过树立鲜明的市场形象,培育客户的特殊偏好,真正提升客户的忠诚度。

处理好与人才开发的关系

商业银行对客户的服务永远没有止境。新产品开发和市场的占领依靠的是全体员工,业务管理的本质是创新而不是适应,因此在人才开发中注重和鼓励员工创新,在未来的竞争中是十分重要的。

第5篇:产品信息管理范文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顾客个性化需求增加、交货周期提前等以速度为主导的竞争加剧,新产品开发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同时,科技发展、信息膨胀及环境不确定性,也使新产品开发成为一项日渐复杂的活动。新产品开发一般包括概念生成、性能描述、外观设计、样品试制、性能检测、系统功能测试及改进、产品制造、服务结构设计等环节。从技术创新视角看,新产品开发是一种名副其实的技术创新,在我国企业中主要表现为集成创新。从知识管理视角看,新产品开发过程又是一种知识管理过程,伴随着大量知识行为。知识管理包含知识收集、知识分类、知识储存、知识过滤、知识转化、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整合等多种知识行为。其中,知识转化在知识管理框架中居主导地位,是知识管理系统运营的枢纽。1995年,基于Polany[10]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思想,日本学者Ikuji-roNonaka和TakeuchiH提出了内隐知识(TacitKnowledge)和外显知识(ExplicitKnowledge)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知识螺旋(SpiralofKnowledge)模型”,认为企业不仅应用和处理知识,也在不断创造知识,知识是解释公司行为的基本单位。此处,外显知识是经过编码的知识,可以有序承载于某种载体之上,包括书面文件、电子档案、图表等,而内隐知识是未经格式化(Formalize)的知识,难以用语言表达,如心智模式或思维模式、信仰、经验、直觉、诀窍、惯例、传统等。在知识螺旋模型中,IkujiroNonaka和TakeuchiH认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断转化,分为社会化、内隐化、外显化、组合化4个循环上升流程,推动着知识管理功能的实现[12]。知识螺旋模式也称为知识转化SECI模型,是知识管理领域里程碑式的创举。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大量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这些知识的相互转化推进着新产品开发进程。集成创新不仅是技术集成过程,也是技术与市场、客户、供应商、组织、战略、协作伙伴集成的过程。因此,在新产品开发集成创新中,外显知识包括技术资料、技术路线、市场信息、客户偏好、供应清单、生产设备资料、设计方案、经济政策等,内隐知识包括技术人员经验和能力、营销人员直觉和判断、采购人员预测和推论、企业传统与文化、战略目标导向、组织柔性等。这些知识具有动态性,不断转化、更新和超越,从而确保新产品开发视角下集成创新的成功实现。

2知识转化对集成创新促进的微观机理

新产品开发过程是知识管理驱动下的集成创新过程,具有集成创新和知识管理双重特征。其中,知识转化对集成创新的驱动具有直接、关键、主导性作用。Nonaka的知识螺旋转化模型阐释了知识转化路径,将知识转化引入众多专业研究领域。对新产品开发集成创新而言,知识社会化、知识外显化、知识内隐化和知识组合化同样具有实质。(1)知识社会化对集成创新的微观促进机理。知识社会化是内隐知识向内隐知识转化的过程,在产品研发中存在多种形态,如个体自我思考、个体感性经验累积、个体间深度会谈、个体对组织文化的领悟和对组织制度的遵循、个体对外部市场环境的直觉判断等,对集成创新存在现实性驱动作用。首先,集成创新中的技术集成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创造性的组合,需要技术人员深度思考。在新产品开发中,可集成传统产品的优良特性,形成功能更为强大的产品,传统技术组合不是随意的,而是遵循一定内在规律。技术人员需要对传统技术模式进行深度思考,才能发现这些重组规律,形成新的产品概念模式。尽管产品概念模式只是一些意念、知觉、经验的组合,无法确切表达,但对新产品的形成至关重要。其次,集成创新中对新产品市场需求的判断只能是一种模糊性判断,需要市场人员充分发挥直觉判断能力。市场信息是取之不尽的,对新产品潜在市场价值的预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优秀营销人员的知觉和直觉,很难形成条文清晰的报告。集成创新并非仅指技术集成,还包括技术、市场、战略和组织集成,其中,技术和市场集成至关重要。如果产品开发偏离了市场需求,则会使企业集成创新陷入被动。再次,在面向产品开发的集成创新中需要对供应商和材料采购市场形成较为准确的判断,从而促进企业对采购市场的认识不断深化。供应商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已成为新产品开发的一种流行趋势,新产品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采购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创新人员需要在采购市场传统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新判断,以引导产品开发方向。最后,创新人员之间需要不断进行深度会谈和沟通。深度会谈不同于一般性信息交流,其主要目标在于创新或意念的相互启发,只能使用暗示、比喻、引导、类比性方法,很难用语言或文字进行清晰表达。在实施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创新团队的组建包括技术、营销、生产、采购、财务等各类人员,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技术人员。随着产品开发复杂度的提高,非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2)知识外显化对集成创新的微观促进机理。知识外显化是内隐知识向外显知识转化的过程,在产品研发中存在多种形态,如个体自我归纳和总结、个体技能演示、组织制度拟定、市场需求检验等,对集成创新存在现实性驱动作用。首先,在创新团队中,核心技术人员需要不断将自己的创新理念向其他技术人员传输。技术创新团队人员规模不一,但必然包含若干骨干核心研发人员。产品开发一般以骨干技术人员的集成创意为平台展开,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骨干人员不断将自己的隐含性创意向其他人员展示。这一过程不仅能为其他技术人员带来创新启示,也使骨干技术人员的创意精益求精。其次,相关营销人员不断将自己对市场和客户的认识向企业反馈,为技术人员提供参考性产品需求信息。广义上的集成创新包括技术、客户、材料、生产、财务等信息集成,其中客户信息反馈的作用更为显著。营销人员也可参与集成创新,不断将对客户和市场的认识、直觉、判断归纳为清晰的报告,以备技术人员参考。在欧美企业中,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产品开发路径,得到了普遍重视。再次,采购人员需要不断将自己对原材料市场的认识向企业反馈,以提高产品研发可行性。产品研发集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原材料供应,如在材料采购上出现瓶颈,再好的产品设计都将归于失败。技术人员对材料供应市场较为陌生,需要从采购人员那里获取明晰的材料供应信息,同时供应商参与产品开发可弥补采购人员认识偏差。最后,不同类型产品开发人员之间需要定期进行知识汇集,以确保产品开发如期进行。在产品开发的不同阶段,技术、营销、生产、采购、财务人员需要进行一次或若干次知识汇集,即根据现有推理对产品开发给出明晰论断,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知识汇集和深度会谈的差别在于,前者必须给出明确意见,后者仅是启发式的模糊性引导。不过,这两种行为在产品研发中均是不可缺少的。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许多企业将内部知识汇集逐渐扩展到外部知识汇集,即将客户、供应商、金融机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外部组织纳入知识汇集框架中。(3)知识内隐化对集成创新的微观促进机理。知识内隐化是外显知识向内隐知识转化的过程,在产品研发中存在多种形态,如个体学习、个体能力升华、个体或团队采购预测、个体或团队市场需求预测、个体或团队技术可行性预测、深度团队讨论等,对集成创新存在现实性驱动作用。首先,技术人员需要根据企业内外部各种信息形成集成创新理念,这是新产品开发的第一步。集成性新产品不是完全凭空想象,而是根据现实信息抽象形成。这些信息包括许多公开性的技术、顾客、供应商、合作伙伴、市场、政策等信息,属于显性知识范畴。技术人员需要在显性、公开、成熟的信息平台上初步形成自己的集成创意。其次,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客户需求的表述深化产品创意。新产品开发集成创新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不断吸收客户需求信息,将客户需求意愿转化为产品供给质量。这一过程可由技术人员与顾客的直接交流实现,也可通过与顾客、营销人员的三方交流完成,或由营销人员代为转述。随着新产品开发复杂度的提高,客户参与已是大势所趋。再次,技术人员需要根据供应商的信息表述不断调整产品集成方向。供应商参与产品开发已成为产品成功开发的重要决定因素,决定着产品生产的可行性、质量与风险。技术人员需要将供应商的建议转化为产品设计创意,并不断优化。该过程可由技术人员与供应商会谈实现,也可通过与供应商、采购人员三方会谈实现,或由采购人员直接转述,最后经由技术人员深度思考形成新的产品集成理念。最后,研发人员需要对外部市场进行了解、观察和分析,形成自己的判断,以指导产品开发路径选择。营销市场上不仅包括客户需求信息,也包括各种宏观市场信息,反映着市场演化趋向。研发人员需要洞悉用户个性化需求,把握市场需求宏观走向,这种宏观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政策、金融政策、进出口政策、国际市场变化等因素影响。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宏观市场因素融入越多,产品生命周期则越长。(4)知识组合化对集成创新的微观促进机理。知识组合化是外显知识向外显知识转化的过程,在产品研发中存在多种形态,如个体技能梳理、个体间交流、技术资料分类和重组、个体或组织间信息传递、原材料市场信息收集和分类、产品需求市场信息收集和分类、成熟技术叠加等,对集成创新存在现实性驱动作用。首先,集成创新中存在大量技术资料整合,其为集成创新的基础性平台。集成创新是对各种成熟技术的有机组合,在实施有机组合前,需要将各种成熟技术资料进行重新分类、存储和过滤,形成新的技术资料库。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这是一项任务量极大的工作,虽然没有产生新技术,但为新技术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集成创新中存在大量信息交流,将对参与人员形成新的知识组合。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不仅需要加强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还需要加强技术人员与营销人员、生产人员、材料采购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技术人员与客户、材料供应商、协作单位人员之间的交流。这样才能获取最为准确的产品研发信息,引导产品研发方向。再次,集成创新中需要吸收企业外部大量成熟技术和公开技术。集成创新不仅是企业内部成熟技术的融合,也是企业内部成熟技术与企业外部成熟技术的融合,甚至纯粹是企业外部成熟技术的重新组合。在企业外部,存在大量已逾保护期的专利技术、发明或公开化研发成果,可为企业技术融合提供技术资源。事实上,许多成功的集成创新均依托于外部技术搜寻与引入。最后,集成创新中需要吸纳大量外部信息,包括市场、客户、原材料、供应商、商、协作方信息。集成创新不仅体现技术集成,也体现为技术与需求、供应、生产信息的集成,而这些信息源主要分布在企业外部,需要技术部门进行收集、分类、储存和整理,形成新的知识组合。对新产品开发而言,若失去企业外部信息的引导,必将不得要领。

3知识转化视角下集成创新优化机制

第6篇:产品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智能;仓储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213-0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随着对食品新鲜度的不懈追求以及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人们开始关注冷链物流。冷链物流是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冷链建设是农产品物流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它是保障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起步较晚,冷链物流设施能力严重不足,冷库数量不足,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情况不容乐观。据统计,因冷链的不完善,我国水果蔬菜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损失率高达25%—30%,造成经济损失超过750亿元。因此,运用现场总线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智能信息管理系统技术等物联网先进技术,研究农产品冷链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对提高冷链物流的效率、节约能源、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一、冷链物流仓储管理的现状

随着社会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升,冷链仓储市场也蓬勃发展。但是,目前中国的冷链市场却还不十分发达。究其原因主要有:仓储设施落后,规范标准不成熟,意识不足缺乏经验,管理意识陈旧等。

(一)研究背景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冷链仓储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是RFID在仓储中的应用。RFID利用无线射频通信实现远距离识别的非接触自动识别功能。与传统物流领域普遍使用的条码技术相比,在读写距离、保密性、智能性、环境适应能力以及使用寿命方面都有显著的优势。

第二是仓储管理系统设计研究。随着RFID、WSN等技术的发展,将RFID和WSN进行整合并应用于开发智能仓储管理系统正逐步可行。该类系统提高了仓储运作和管理的工作效率,减少现有模式中查找货位信息的时间,加快出入库的流转速度,增加仓储系统的作业能力,并且提高了人员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损耗。

(二)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RFID、传感器感知技术等物联网技术在低温环境下工作研究不足。大多数农产品要求在低温条件下储存,而低温对于电子芯片、红外传感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如何保证其在低温、潮湿等极端条件下仍能稳定高效地工作的研究比较少,而这正是实现仓储智能管理所必备的条件。

2.对于农产品冷链智能仓储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少。大型冷库储存的农产品种类繁多,而每种产品都有其自身物理化学性质上的独特性,对储存条件的要求各不相同,仓库货存量大,货物出入流量大,对于如何做到准确、保质、保量方面的智能系统控制研究缺乏先例。

二、系统设计的主要技术

1.RFID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

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2.数据库技术

: 是基于通用语言的编译运行的程序,采用c#语言来编写程序。

Sql server2000: SQL Server 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SQL Server 2000是SQL Server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一个版本。具有使用方便,可伸缩性好与相关软件集成程度高等优点。

Visual studio:Visual Studio 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 可以用来创建 Windows 平台下的 Windows 应用程序和网络应用程序,也可以用来创建网络服务、智能设备应用程序和 Office 插件等。

3.现场总线技术

现场总线(Fieldbus)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工业数据总线,它主要解决工业现场的智能化仪器仪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现场设备间的数字通信以及这些现场控制设备和高级控制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

三、系统的设计

1.系统功能模块图

进行系统开发时,必须考虑系统的合理性、使用的方便程度和系统用户界面友好等特性。农产品冷链智能仓储管理系统主要包含5个功能模块,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2.模块设计

本系统要完成的工作是对库存中每个楞位的数据进行可视化查询。依据冷链仓库位置图,对库存状态进行分析。控制库区温度湿度以达到农产品的最佳储存环境,对仓储环境温 湿度进行实时监测与记录,并对超出规定范围的温湿度进行有效调控;查看库位利用情况,剩余空间情况。对该系统中所应用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能够极大地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也能够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设计的模块及完成功能如下:

(1)系统设置模块:在此功能模块,用户可以进行系统基本的环境量、出入库和设备操作类型设置,实现系统的各个模块的分工明确。

智能信息统计分析模块: 智能信息统计分析模块包括环境量数据查询模块、出入库数据查询模块和设备操作模块,可以完成环境量、出入库数据和设备的查询功能。在此功能模块,系统通过与传感器的连接可以及时反映并记录各种条件的温度湿度的数据,出入库货物的数据统计,以及设备的使用状况,使得操作更加方便,统计更加快速准确。

(2)智能温度湿度调控模块:温度湿度调控包括环境量上下限设置和环境量预警信息。通过预先设定的温度湿度的上下限值,能够控制温度适度在预定的范围内。当温度湿度达到一定的数值时,系统能给予预警。

(3)智能临界库存预警模块:临界库存预警模块包括库存上下限设置管理和库存预警信息管理。根据仓库的规模设置库存量的上下限值。但库存量达到一定的数值后,系统发出预警。

(4)智能仓储数据库:智能仓储数据库模块包括商品种类管理,商品管理和商品数量统计。其中,商品数量统计包括按商品统计、按商品种类统计以及按种类统计。此部分完成了商品的录入与统计。更加方便用户了解库存信息,并能快速做出相应的决策。

四、智能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具备的功能

农产品冷链智能仓储管理系统的开发针对于农产品的规范仓储:如何更好、高效地利用仓位,降低农产品在仓储流通作业过程中的损耗,合理控制库存量,实现出库入库的时序控制;仓储管理的远程控制端能够监控和调节仓库的温度、湿度,统计不同种类农产品的流通情况及分析其流通周期,预测现有库存的供应能力,及时预警作出定购决策;在出入库时通过操作屏的提示指导搬运人员选择合理的路径及合适的仓位。

1.农产品冷链仓储货区及货位的优化布局。运用CAD优化货位及货区的布局,选择合理路径以实现农产品出库入库的时间分离与空间分离。

2.农产品冷链仓储温度及湿度的智能控制。对温度、湿度传感器在不同货区的进行合理配置,实时监控货区温度及湿度信息,反馈至系统,借助于系统数据库储存的信息对货区内的温度及湿度进行自动化、智能化调节。

3.农产品冷链智能仓储管理系统研发。系统的模块化分解,模块逻辑的设计和模块功能的实现,对模块间进行整合,调试完善系统。能够实现对农产品出库入库作业、存货区的温度与湿度的自动调控、农产品未来需求预测、临界库存预警、库存信息实时更新及冷库运营日志的记录等环节的智能化管理。

结束语

第7篇:产品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托理财产品;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1 我国信托产品简介

信托理财产品也是-种理财计划的形式存在。回顾世界信托的发展史,信托被当做一种行为广泛存在于各种经济活动中。当前我国各类金融机构推出的掺杂了信托关系的理财产品都可算作是信托理财产品,如信托投资公司的信托计划、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计划、2005年后快速发展起来的银行理财产品、基金公司的证券投资基金和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计划、信巧公司与养老金公司及商业银行合作推出的企业年金基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金融业开始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模式,设立了专口的信托机构即信托投资公司。我国的信托业务由信托投资公司来开展,其中的资金信巧不仅是信托业务也是理财产品。本文所讨论的信托理财产品系信托投资公司推出的信托资金计划(金融信托)。

2 我国信托理财产品的风险表现

2.1 产品流动性风险

产品流动性较差主要集中于集合资金信托,流动性差主要表现为:受法律法规的限制,规定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在收益权转让过程中只能转让给机构投资者,且转让时不能对信托产品进行拆分;缺乏信托产品集中交易平台,投资者需要独自承担高额的交易成本;信托产品投资项目如房地产、基础产业建设等项目建设周期较长、资金需求量大的特征为信托产品的转让及赎回增加了难度。信托产品流动性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信托业发展的瓶颈,如果产品流动性问题能得到解决,对信托业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产品管理风险

从信托产品分类表中可以看出,单一资金信托一直在信托产品中处于重要地位,其占比在整个信托资产中达70%以上。单一资金信托计划的委托人多为机构,在资金运用上多体现委托人的意愿,基本是委托人利用单一资金信托的通道借款给指定资金使用者,通常单一资金信托业务的信息具有完全的私密性。在这样的业务中信托公司仅起到通道、中介的作用,在产品管理能力上没有任何的体现,且极易引发内部关联交易风险。如果不注意产品管理,信托资产严重受到威胁。

由于在中国经济的特殊背景下,对信托业赋予的可"跨市场"的独特制度优势,使得信托公司整体上存在产品创新的惰性,其产品投机性之强也是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在这种优势下,信托发展的规模并非得益于其产品管理能力,而是制度优势,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外生机会所赋予的,在获得较高收益的同时也积累了风险,压抑了产品创新和管理能力。泛管理时代的到来,信托业这种优势不再,原有行为模式不可持续,转型需要迫切。

2.3 信托公司内部风险

2.3.1 违规经营风险。由于信托I在传统体制下的定位,为了弥补银行信用不足,在这种体制下对信托就有规模上的限制,导致信托业资金来源有限。为了扩大经营,突破制度性的限制,信托公司采取各种手段筹集资金,夺取资金市场,采取超范围经营业务、超限制、超利率、超期限招揽存款的手段吸金,更甚的是,从拆借市场和证券回购市场违规拆入大量短期资金,一旦债务链中断,资金回收困难,极易引发社会经济不稳定。对信托业财务管理方面法规的缺失,导致部分信托公司存在表外经营,财务账实不符的情况。

2.3.2 操作性风险。信托公司对项目、交易对手等的尽职调查是事前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是降低违约风险的一个手段。现存在信托公司的尽职调查能力不足,使得存在信息不对称,增加了隐形风险。从多数被曝光的风险事件中可以看出,风险频发的原因与信托公司尽职调查能力不力有着很大的联系。对交易对手的财务及债务信息了解并不充分,信息来源不够全面,缺乏对交易对手经营管理能力的评估体系,忽视作为风险保障的质押物评估,均是造成信托风险事件频发,信托公司需要反省的管理缺陷。

2.3.3 项目管理风险。信托公司在信托项目过程风险管理不力,对事前风险管理及过程风险管理重视度有差别,过于依赖一些既定的风险管理控制手段,对于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交易对手恶意违法行为及风险预见能力不足;风险管理工具简单,与极具灵活性及广泛性的信托产品不匹配;管理人才缺乏等都是导致信托项目存在风险的原因。

3 我国信托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3.1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和基础,是风险管理的第一层次。科学、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和控制风险,保证企业平稳有序运行的根本。如果内部控制足够有效,可将风险甚至危及及时、有效地避免。

风险管理中的内部控制包括多个方面,不仅是内部控制制度,还包括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公司风险管理模式、内部制约监督机制、高素质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如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为例,设立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四个结构组成的法人治理结构,其中董事会拥有实际控制权,股东大会拥有最终控制权,监事会拥有监督权,经理拥有经营权,四项权责分立又相互制衡,共同为公司的治理负责。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优良与风险管理效果密切相关,健全、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3.2 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就是整个行业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是政府监管的必要补充。行业自律是信托企业个体自律基础上的团体自律,是信托机构风险的第二层控制圈。通过成立信托行业自律组织作为引领者,引领信托行业自律性的提高。信托行业自律组织一般由企业自愿组成,通过制定行业标准、管理规定、道德规范等章程来规范、约束和管理组织内的成员,对声誉维护和风险规避起促进作用。

3.3 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指社会团体和社会投资者对信托机构的监察和督促,包括委托人和受益人、投资者和社会舆论、中介机构的监督,是风险控制的第三层次。法律规定,委托人有权对信托机构进行监督和约束,有权向法院申请撤销或解任受托人,并依法给予赔偿。信托业务的直接关系人对信托的积极监督与约束,为信托公司加强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要求信托公司建立规范、严格、全面的信息披露制度,全面披露公司财务状况、资产评估情况、风险情况、信用评级等信息,利于督促信托机构改善风险管理,利于社会公众了解并关注信托机构内部管理状况。社会监督是信托行业外部对信托机构风险的控制圈,虽然这种控制作用并不是直接作用于风险,有时候是间接甚至是不明显的,但这种风险监督是必要和不可忽视的。

3.4 政府监管

政府对信托机构的风险监管是不可缺少的,是对风险最强劲有力的外部监管作用。虽然信托机构出于自身利益和安全需要会主动防范风险,但是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使得仅依靠信托业内部控制不能完全有效控制风险。

因此,客观上要求有一种具有强制性、权威性、执行力的外在力量进行风险的外部控制,达到稳定金融环境,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这种外在力量主要就是政府监管。现今,信托业是与银行、证券、保险并位的四大金融支柱,是重要的金融种类之一,其健康发展更需要严格的外部监管规范,已达到金融市场稳定的目的。监管部门不要将眼睛只盯着风险,需要加强对风险管理文化及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视度,将风险管控能力作为比业务规模更为重要的评价信托公司的衡量标准。

综上,通过以上四个层次的有机结合,以内部控制为本,外部监管为辅,在行业自律的影响下,相互促进,互相依存。建立内外有效,适度有弹性的风险管理模式,是促进信托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曲延英.分工与证券市场信息披露[N].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

第8篇:产品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微信;商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091-02

时下最火热的通讯软件便是微信,原因在于其有别于其他软件的私密性,只有互为好友才能看到相关的消息与评论。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微信渐渐被营销所侵蚀,微信朋友圈里都会有代购、集赞或店铺宣传的信息,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却难以保障,“微商”交易所凭借的还是双方的信任度,这就给了一些商家钻空子的机会,售假现象屡见不鲜。事实上,微信平台并非不可以进行销售交易,只是要维持其健康有序地发展,监管力度的加大和法律机制的建设刻不容缓,商家、消费者、监管部门三者需要共同努力来维护微信市场的公正,保障产品的质量。

一、当前“微商”市场存在的问题

目前,“微商”市场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假货代购盛行;二是存在虚假经营的情况;三是商家利用虚假广告、虚假消息误导消费者牟取利益。其中第一点和第三点最为普遍。

所谓代购,即是通过他人帮忙代为购买自己所在地买不到或是异地较为便宜的商品,这类物品价格偏中上,商家多为海外代购。调查发现,许多人的朋友圈中都有代购信息,共同点是比市场专卖价便宜,且都是知名的大品牌;而问到是否有在微信朋友圈中购买此类商品时,一部分微信使用者表示不敢购买此类价格较高的商品,但仍有一部分人表示曾经购买过,且事后辨认不出商品的真伪,可见,微信代购还是存在一定的市场的。事实上,价格较专卖店偏低许多的商品一般都是仿制的,且仿制也分等级,在微信朋友圈进行营销的海外代购,很大一部分销售的都只是国内普通的仿制品。

除了打着“代购”旗号的假货外,“微商”还存在虚假经营的情况,即商家通过不存在的货物骗取现金后就销声匿迹,或商品与描述不一致等。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很难追讨赔偿,这是由于经营者可以通过清除消息痕迹等手段来逃避责任。

还有一种是商家利用“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我们说的“产品”并不是狭义地指一件物品,实际上,商家提供的服务也可称为产品,只要有交易行为出现,就是一种商品消费。前段时间,一些与腾讯推出的微信公众平台达成推广协议的商家纷纷抛出“关注/转发/集赞即优惠”的噱头,朋友圈转发成风。事后有的消费者表示这是商家为了达到宣传目的的一种欺骗手段,当消费者要求商家兑现承诺时,商家就以各种理由进行推脱,这种情况出现后,集赞转发的现象已经减少。

二、“微商”盛行下产品质量监管的漏洞

随着交易模式的革新,我国相关的管理法规也在不断地完善,近年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出台了不少针对网上在线交易的管理办法。像《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在2014年正式实施,对于手机网络交易同样适用。我们需要认识到,微信交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营销。首先,微信营销门槛低,具有私人交流性质,而传统的网络交易必须要遵循国家规定的管理,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如《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的第七条规定了经营者的信息登记要求以及走第三方交易监管的流程。明显地,微信商业经营目前还没有纳入到该条例的管理范围之内,交易过程中商品描述、付款流程完全由经营者控制,其真实性难以保障,更不用说买到假货之后消费者想要进行赔偿追讨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个人交易将不纳入调节范围,微信私人圈子交易的特殊性使得法律难以在微信交易中展开拳脚来保障产品的质量。其次,微信朋友圈的广告也是管理难点。虽然法律上对广告有明确定义,是经营者付费后通过某一平台进行产品推销的方式,但微信朋友圈广告的定义就有点耐人寻味了。例如某某分享信息来推荐产品,我们不能判定是真正的分享,还是该产品的商家与某某达成的交易协议付费让其在朋友圈上打广告,若消费者受骗很难通过此类信息来作为索赔的依据。此外,微信广告的追踪十分困难,由于传播是不记名的,广告的和删除都极其便利,想要追踪虚假信息的源头是十分困难的工作。

三、针对“微商”产品质量监督和管理的新举措

1.朋友圈经营规范。在新颁布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中,还是能够找到控制“微商”经营的痕迹。目前,私人的交易控制比较困难,但对于推广的企业来说,相关的管理法规还是有效的。朋友圈在“微商”中符合第三方交易平台的意义,即腾讯在对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管理时,规定了商家必须提供真实的资料以便审核等内容,朋友圈在微信交易中承担的提供场所和促进交易的作用与《网络交易管理办法》中有关交易平台的表述类似,也就是商家利用朋友圈进行消息、推广的行为从广义上来说可以纳入到《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的范围,据此可以实现对一部分产品的监督管理。

2.腾讯自身对“微商”的监督与管理。微信作为通讯交流工具被卷入商业经营的漩涡,实际上是市场发展的结果。与常规的购物网站相比,“微商”的特殊性在于其事先通过了消费者的许可,在其朋友圈内进行推销,因此在私人交易进行时,对消费者判断能力的要求更高。对于微信商业营销泛滥的现象,主管公司也作出了相的限制与调整。首先是出台明确的规定限制公众平台不得通过任何方式进行消费诱导,目的是考虑到自身发展利益,避免商业化带来的风险性。其次,举报制度是避免用户陷入产品陷阱的有效手段。相关负责人表示,微信将对恶意进行广告刷屏、用户举报频繁且涉及违法经销的商户上报到有关部门,删除其微信号并采取法律措施对其进行处理;而在个人交易方面则会控制私人商户的好友人数数量,这是微信实现自我监管的关键性一步。同时工商部门也会通过群众举报控制部分商户的非法经销。

3.网络电子交易市场管理日渐完善。微信监管的难度在于无法将所有产品的信息都归入到广告的范畴,同时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的也并非都是商家,如果要实行全方位的监管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微商”盛行已经引起了工商机关的高度重视,管是一定要管的,但法律的滞后也是不可避免的。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消费者对商品不满意可以无理由退换的权利,虽然只对正规的网络交易适用,但其对网络交易起到的规范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于类似微信朋友圈的交易立法,相关部门也在积极研究当中,电子商务立法已被正式提上日程。此外,新消保法对商家利用微信公众号的经营活动还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如果发生欺骗行为,消费者可以依法要求相应的赔偿。

4.电子商业立法需具备前瞻性。面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法律需要站在一个前瞻性的高度,除了目前面临的商业问题,还必须看到技术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型交易方式。“微商”只是一个开始,但从“微商”可以看出的是法律要争取最大范围的保护,尽可能地把能够规范化的方面都确立清晰的条例,电子商务法的创设讨论就是良好的尝试。而对于边缘过于模糊的交易漏洞,可以采取与公司合作的方法,把软件提供的权限控制在有法可依的维度。立法的根本不是为了阻止当前的违法表象,而是从源头模式上进行技术控制,预测其发展方向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才是所需要遵循的立法原则。

四、结语

“微商”盛行,对于良心商家来说是创业的绝佳平台,但对于不法分子却是一个投机取巧的好机会。“微商”仅仅是电子交易市场的一个缩影,让我们看到目前的市场管理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产品监督管理工作的加强也不仅仅是针对“微商”,而是整个产品交易市场。只有建立完整的法律机制、相关的风险管理配套完善,才能使新兴电子交易市场形成健康良好的L气,保障经营者与消费者双方的合法权利。与此同时,对于微信这种通讯工具建立的商业平台,也要尽快纳入到法律管理的范围之内,督促软件开发者重视自我监管,创造多方共同努力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贾娜,樊富强.微信朋友圈“泛商业化”的法律缺位[J].法庭内外,2014,(8).

[2]李想.“微商”应纳入电子商务立法范畴[N].法制日报,2014-12-08.

Analysis on the New Measures of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under the Prevalence of "WeChat Business"

YOU Jie

第9篇:产品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网络信息技术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T, more and more practices has shown that the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hould rely on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meaning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keys of using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gricultural products;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 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