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年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青年思想道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年思想道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年思想道德教育

第1篇:青年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一、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与特点

(一)社会公德意识增强

在对社区青少年公德意识的测试上,设计了公汽让座、十字路口过马路及关水龙头等三个问题。在回答“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弱、病、残、孕,你一般选择怎么做?”有72.4%的青少年选择“立即主动让座”;23.8%的青少年选择“经犹豫后,最终让座”。这说明在96.2%的青少年在公共汽车上给人让座。“十字路口遇红灯,此时又没有车通过,你会怎么办”,选择“等到绿灯才过”的有63.2%,对于“公用水龙头滴水,你通常怎么做”,有89.2%的青少年选择“立即上去关掉”。以上说明绝大部分社区青少年对学校对班集体的公物、活动是关心的和积极参与的,社区青少年社区公德水平较高。

(二)家庭道德有所进步

青少年家庭道德方面问题主要是指青少年以个人为中心,不关心他人,较少干家务等方面。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青少年在这方面有较大改观。对“你在家做家务吗?”的回答,有42.7%青少年回答“常做”;而“你对于父母的生日?”这一问,回答“都记得清”,占63.2%,以上回答说明青少年在家庭中关心父母,经常帮助父母干家务。

(三)社区青少年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价值观中涉及的核心问题是对集体的认可和接纳。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56.8%和23%的社区青少年对“你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回答是“个人事业有成,实现个人价值的人”和“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人”。由此可见,目前绝大多数社区青少年对体现集体主义内涵的雷锋精神、奉献精神、服务社会等观念是接受和认可的,并在其心目中占据主导地位。

(四)学校政治课改革取得成效

调查结果显示,对学校政治课有55.7%和34.1%的社区青少年回答有“较大帮助”和“一些帮助”,合计为89.8%的社区青少年认可学校政治课教育。

(五)家庭教育更注重全面发展

本次调查中,“你觉得父母最关心你哪个方面情况?”,46.5%回答是“学习”,16.7%回答是“品德、心理状况”,34.6%回答“身体健康”,还有2.7%回答是“交往状况”,这说明家长对孩子关注不仅仅只是学习。

(六)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相结合有所改进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八荣八耻”内容掌握,有33.5%青少年选“很了解”,有47.6%的回答是“较了解”,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八荣八耻”的内涵已经深入普及到广大社区青少年的内心,并得到他们的广泛响应和高度认同。这说明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一定效果,尤其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有所改进,才有可能是我们创导的教育内容为青少年所了解和接受。

当前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令人欣慰的,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表现出具有青春气息的群体特征和强烈的时代特点。

二、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教育有待进一步改革

1.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

在问卷中,我们询问了“班主任最关心你哪方面的情况?”社区青少年回答“学习成绩”的最多,为46.5%,回答“思想品德”的为16.2%,回答“身体健康”的为34.6%,回答“同学、朋友交往”的为2.7%,回答“社会上的人际交往”的为1.3%,回答“精神生活”的为2.0%。教师最关心学生的是其学习成绩,与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的两者相差30个百分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应试教育”仍有相当市场,不少学校以应试和升学为办学目标,一味追求考分和升学率,关注学习尖子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严重影响了社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2.中小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教学还需进一步改革

虽然学校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学校还要加强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扎扎实实地抓好德育工作。

(二)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重学习轻品行

中国的家庭教育中重学习轻品行、重智育轻德育是个顽症,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家庭教育问题,在中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有“父母最关心你哪些方面的问题”。结果反映出近一半的家长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关心孩子“思想品德”的家长只有16.2%。

2.部分社区青少年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有问题

当问“你消除烦恼的办法通常有哪些”时,回答“找伙伴诉说”的为45.9%,回答“记在日记里”的为25.4%,回答“向父母或老师诉说”的为16.8%,回答“上网聊天”的为10.8%,回答“找老师诉说”的为1.1%。与此相应的是,对中学生的问题“你与父母沟通情况是”,回答“与父母无所不谈,很容易沟通”的为31.4%,回答“与父母基本能沟通,但有些话不向他们讲”的高达53.5%,回答“与父母谈不来,较少沟通”的为11.4%,回答“与父母基本没有沟通”的占3.8%。以上两个问题至少反映出这样一种家庭教育状况:部分社区青少年同他们父母存在情感交流的困惑和障碍,社区青少年不愿意向父母倾吐其心声,家长也难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这种情况对家长对孩子来说都是可怕的。

(三)社区与学校、家庭缺少联动,青少年思想工作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

社区青少年思想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有赖于方方面面的合力,尤为紧要的是社区、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联动共建,以形成合力。 在调研中了解到:从大多数学校看,与社区的关联度并不密切,缺少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存在“各归各”“单打一”的状况。不能否认,有些社区的党、团组织在组织青少年参与社区活动方面做得有声有色,但却忽视了与学校和家庭的联动,没有将活动的效果最大化,而少了学校和家庭的反馈和联动,社区也很难长期保持青少年思想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在目前发展商品房、“人户分离”的条件下,怎样密切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形成德育整体合力,是一个新课题。

(四)一些部门领导对社区青少年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担负起领导责任。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虽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因为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带来直接的效应和收益,在一些部门领导的心目中,它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并不高,看不到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认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可有可无,对其不加重视。

三、加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

(一)端正育人成才的指导思想

要突破“应试教育”的思维桎梏,认识其危害性,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以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指导德育工作,纠正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倾向,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营造舆论。在这个基础上,要着力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在社区的舞台上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同时要强化社会实践的制度化安排。

(二)强化学校对社区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的重要功能

1.学校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真正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加快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改革,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与建设,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德育课程体系;要积极改进中小学德育教学方法与形式,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拓宽德育教学渠道,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有机统一起来;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要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强化班主任制度,选派责任心强、素质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

2.制定实施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知识结构平衡的教育政策

充分认识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青少年教育问题的复杂性,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采取新的教育战略和政策,促进青少年知识结构的平衡,也是有效防范青少年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为此,首先要实施学科地位平等化战略。尽快扭转人文社会类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地位非平等化状况,在教师专业要求、考试制度、学生考核等方面,做到与所谓“主课”同等的地位和要求,为青少年获得完备的知识结构奠定制度基础。其次,继续推行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教育活动均衡化战略。最后,要研究并加快现有高考制度的改革,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技术教育,为青少年成材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道路。

(三)重视家庭教育对培养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特殊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教育好孩子不仅是家长的私事,也是父母应当承担的意义重大的社会职责。因此,要通过大众传媒报道宣传家长教子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帮助和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观、教育观、人才观,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自觉性。此外,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家庭教育研究团体、各级妇联组织、各社区家长学校都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点,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让广大家长了解孩子成长的心理和规律,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四)充分发挥社区在青少年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1.完善“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德育建设体系

学校、家庭和社区就像一座功能完整的“综合加工厂”,锤炼了青少年的综合素质,缺少哪一道“工序”,产品都会有缺陷。要加强社区、学校、家庭之间联系,探索三者联动共建的途径与方式,健全网络,形成制度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完善寒暑期报到制,确保参与社区活动的时间,做到严格考核,认真总结;建立学校与社区、家长间的通报制度;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家长科学育人;做好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工作,重视强化家庭的法律监护责任,优化家长的家教意识理念,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监护方法,支持子女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学校方面要关注青少年在社区、家庭的学习、活动、生活情况,倡导班主任做好深入细致的谈心工作,因人制宜地帮助青少年成长,必要时开展家访活动;社区与学校要积极探索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联手建立科学考评制度;设立中学生“道德实践奖”,对于在志愿公益活动、道德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者予以表彰,并把成绩列入德育考评;完善“社区十佳青少年”和“好人好事”的评选、讲评制度,形成浓厚的道德建设氛围。

2.建构社区青少年思想工作社会化运作机制

成立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区社区青少年工作联席会议,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建立了调研、培训、督查、通报等一系列工作与会议制度。在街道的层面上,建立社区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其中社区明确第一责任人是街道党工委书记、主任,或是副书记、副主任。各居委也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居委专设青年干事。从社区共青团的组织体系来看,街道、镇建立街道(镇)团工委和居民区团支部,街道、镇建立社区青工委,街道、镇建立社区少工委和居民区少先队组织,街道、镇建立各类青年活动性社团或协会。

3.建立社区青少年思想工作专业化队伍

调查发现,对建立社区青少年社工队伍呼声很高。从中小学抽调教师担任专职帮教社区青少年的“社区教师”,他们以针对性极强的、高超的工作艺术,开展心理援助,为青少年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五)党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社区青少年工作,积极营造有利于社区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一定要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克服认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软指标的模糊认识,社会各方面都要主动承担责任。其次,要强化齐抓共管的意识,整合社会资源,整合工作载体,实现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由部门工作向全局工作、由学校抓向社会抓的转变,共同净化社区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六)加强保护社区青少年权益和立法工作

现在,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地方还十分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社会都要维护社区青少年合法权益。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做好关于未成年人的立法和执法工作。要切实加强保护社区青少年权益方面的立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逐步形成有利于社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努力为社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3]C. P. 斯诺 :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M]. 北京:三联书店,1994.117-118.

第2篇:青年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为更加充分和具体的了解青少年网络使用情况,以及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现状,本文以绵阳市青少年为调研对象,以网络使用基本情况、网络影响和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情况3个部分共计52个客观选择题为基础问卷,抽样了解绵阳地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现状。本次调查问卷(包括网上问卷调查1000份)共发放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20份,回收率96%。根据调研结果显示71.5%的学生喜欢上网,仅有8%的学生不喜欢上网。上网学生中61%的同学习惯大部分时间使用手机上网,并且90%以上同学有过上课期间使用手机上网的经验。网络已经成为一半以上同学获取信息、新闻和知识的主要途径,手机网络阅读也迅速在青少年中流行起来。让人欣慰的是,绝大部分青少年每周上网的平均时间为20个小时左右,远低于中国网民平均每周40小时的上网时间。这说明在青少年群体中,上课、学习和户外运动还是占据了他们的绝大部分时间(但不能排除少数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即时通讯在绵阳地区青少年网络使用内容中占第一的位置,其次是影音播放和获取学习资料,获取新闻资讯、网络游戏和网络购物排名并列第三。鲜少青少年在网络中使用邮件。而在上网的目的方面,获取信息,打发时间和交友聊天都占有相当比例,很少有青少年上网时关注时事政治参与时事评论。虽然交友聊天占据青少年上网的主要时间,但是他们极少有人相信网络世界的朋友是真实的。对事实的认清程度还是很高,84%的同学认为网友是虚拟的只是随便聊聊,仅9%的同学表示由于网友的虚拟性反倒可以真正随心的交流。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认识。从调研结果看,21%的青少年认为上网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65%的同学表示上网后学习成绩有所下降。从结果来看,上网对学习成绩的负面影响是更多的,上网会严重的影响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热情。网络上多元的信息和丰富的内容会降低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热情。但部分有自控力的学生则会充分利用网络更多的信息来促进自己学习。部分学生表示上网能使自己精神焕发,但更多的人长时间上网后表现出精神恍惚,甚至出现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科学研究发现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简单快速方便,这种方便的信息容易让人产生依赖心理。在被调查者中一半以上同学表示一天没有上网就会觉得很闷,并感觉生活没有滋味。学生对现代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和网络上低俗道德思想观念影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持有相对乐观的态度,超过一半的同学选择不认同。他们认为大学生还是有自控力和判断力的。同时大部分学生支持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赞成网络信息需要过滤,积极传播有利于社会思想道德文化发展的信息和舆论。超过70%的被调查者认为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并且表示现有的网络思想教育情况和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传统的课堂思想道德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需求了。85%的学生认为网络平台的思想道德教育前景是趋于有利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能自觉过滤,规范的使用网络。但是大家上网的主要目的依然是娱乐,再次过程中会比较严重的接受到部分具有冲击性的言论或者观点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造成一定影响。甚至会对其思想道德意识和社会道德观念产生冲击。所以有效的引导和创建更好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平台对青少年健康稳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利“穹顶”之利,避“穹顶”之弊

事实证明,网络亦是一柄双刃剑,其利弊同时存在,它既是宝库,也是垃圾场。最终是吸收精华还是垃圾,主动权往往掌握在网民手里。网络在新时代大大的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青少年们根据自己的需求浏览最新的新闻,学习最新的科技,了解最前沿的动态,这给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和乐趣。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诸多课堂以外的知识和内容,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络共享学习资源,不仅可以有力的扩大教育资源,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提高学习成绩。同时网络即时通讯的发展,让青少年有了更宽广的交友平台,可以通过网络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通过网络联系到一些感兴趣的专家和导师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和请教。这些网络带给青少年的利可以进一步的开发,让其更加专业化,以期更全面、更快捷的服务于青少年的学习和发展。当然网络也有随着方便快捷而滋生出弊端,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这些弊端有着不可以忽略的影响。青少年网民作为一个特殊群,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发展阶段,极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对网络的不良使用、社会的不良风气和不良的网络舆论导向很可能给青少年造成极其负面的影响。青少年自控能力差,很可能导致其沉迷于虚拟的网络和游戏而脱离社会现实,降低学习兴趣,导致学业荒废;网络中部分不健康的信息会腐蚀青少年思想,影响其身心健康。更有甚者,受网络负面信息影响,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致使其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淡泊而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在思想道德方面,网络使用不当必定会导致青少年道德意识下降。据统计网络上无益的信息占30%以上,部分缺乏判断力的青少年通过长期浏览不健康网站和信息也会导致其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网络上频发的社会事情和热门讨论也不断的挑战大家的道德底线,给青少年造成不良的示范作用。其次,虚拟的网络会造成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弱化,有一部分沉迷网络的青少年活在虚拟的世界里,脱离社会现实,对家庭和社会完全丧失了责任心。在网络虚拟出的世界久了,容易对真实的世界和身边的人产生怀疑的态度,且心理容易脆弱不堪一击。网络的交际也有虚拟的一面,不知道对方是否真实,这样的情感带入生活会带来人际交往的障碍。网络会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诸多的弊端,但其实很多弊端是可以尽力去避免的。只要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相互配合,做好引导和监管的工作,增强青少年的价值观建设,提高其判断是非和明辨善恶的能力。让青少年主动吸收网络中精华的信息,自觉的抵制不良诱惑,就能大大提高其思想道德意识。

三、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搭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平台,丰富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学生不了解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是因为很多学校并没有专业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平台和相关的信息资源。所以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步应该是搭建一个网络教育平台,让学生除了教务处、学生处网站外还有其他的网络平台可以学习使用。学校要培养专业的,高素养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团队,在平台上相关思想教育信息和新闻资讯,大力宣传和弘扬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同时成立网络评论员时事及热点问题的评论和分析。同时,出现在网络平台上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和内容都应该丰富多彩,且具有吸引力,让学生有参与感。平台也可以设师生交流专区,让有困惑的学生可以即时与专业的老师进行交流和疏导。甚至可以把网络和课堂联系起来,日常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搭配定期的主题交流活动,以提高青少年的社会道德意识,培养其良好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加强引导和监管

宏观上,国家和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严禁非法信息在网络上肆意传播,大力净化网络文明环境,制定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行为。社会相应部门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制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舆论氛围。只有在良好的社会风气影响下,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才会增强,其道德法律意识也会增强。从微观上,家长和学校应该全力配合,以身作则给青少年示范规范的上网行为,引导他们提高辨识能力,平衡他们的价值取向。

(三)积极将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网络的思想教育更多的是倾向思想道德宣传,社会舆论营造以及社会风气的净化。但通过调研发现学生表示最有效、最容易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是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所以除了搭建网络思想教育平台,也要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以及让大家看到思想道德素质总体提高后的成果。让学生更好的参与社会实践,尤其是公益服务类的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道德意识。

(四)对患有网络依赖症的同学提供特别帮助

针对已有的网络依赖症状的同学,学校可以提供专业的辅导平台,集结最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团队进行耐心的辅导。促使患有网络依赖症的同学逐步摆脱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提升其现实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总结

第3篇:青年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 家庭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 和谐社会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关系着每个家庭的切实利益。由于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先决之地,在青少年成长的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便是哺育青少年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和摇篮。所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一、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由此带来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能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稳住阵脚,智力教育被父母看作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重点。有些家长甚至从小就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他们为孩子聘请家庭教师、购买各种智力玩具等,然而却忽视了孩子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其结果确实使孩子的智力得到了开发,但却使孩子在性格上出现了问题。智力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失衡,为他们的未来发展与整个社会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埋下隐患。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不光是要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同时还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型人才,让他们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现代独生子女家庭缺乏道德品质教育

当前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增多,因此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凡事都给予孩子过多的关爱、过多的呵护。然而就是在这种过分的溺爱下,致使许多孩子对良好道德品行的认知匮乏,道德情感默然,不懂得与人分享的快乐。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承接人,对青少年教育是否到位,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教育是塑造孩子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人格的起点,因此对孩子进行道德重塑与灵魂美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二、如何加强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1、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沃土,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健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明显会更加乐于助人,心智也更加健全。父母应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温馨、和谐、愉快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为孩子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是一方面,父母更要积极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友善”与“关爱”的和谐氛围,让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品德得到完善,情操得到陶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环境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社会要和谐发展,为孩子创设一个文明、和谐、友善的家庭环境就变得尤为重要。

2、父母要发挥好示范作用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亦是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其言行将会对子女产生重大影响。孩子一出生与父母接触的时间最多,他们的是非观念、为人处事的准则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父母的身教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凡具备如为人友善、待人诚恳、有社会责任心等优秀道德品质的父母,其孩子也具备此品质。尤其当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负面影响已经波及到了青少年,因此家庭教育中要注意从小就陪养孩子的仁爱意识和奉献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只有发挥好言传身教的作用,把孩子培养成具备高尚道德品质和完美人格的接班人才算真正的完成社会所赋予的使命。

3、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

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体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规范作用逐渐被削弱,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我们要重塑传统道德体系的规范作用,重新确立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使传统的道德素质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为依托。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把中华民族中的优秀文化精髓与社会所倡导的道德品质相结合,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加强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要义,又有充满时代文明气息的良好氛围,让孩子在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同时去实际体验和感受蕴育其中的高尚品德。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鼓已经敲响。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纪,在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大环境中要积极构建一个充满友善与关爱的和谐社会,打造坚实的中国脊梁,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父母要充分发挥好对青少年的指路人作用。家长要把教育人、引导人、关爱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孩子真正培养成德才兼备、品质高尚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和谐、稳定、繁荣、昌盛发挥最大效力。

参考文献:

[1]戚万学,唐汉卫. 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第4篇:青年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1.树立大德育观。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全面树立大德育观念,制定并实施全面而有完善的道德规范,营造管理科学、服务优质、文明健康、氛围融洽、秩序井然、团结向上的教育氛围,以更好地实现全方位育人工作目标,为有效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2.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学校应树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全员参与意识,除了进行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外,还要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去,解决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单一的问题,只有这样,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才能更有成效。

3.建立德育教育体系。学校还应努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指导家长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担负起校外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与相应的社会单位建立结对关系,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真切体会和感受社会实际状况,了解和适应社会,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采取有效措施,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1.统一思想认识,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重要地位。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在高校,教学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种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事实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与教学工作同样重要,两者联系紧密,不能偏废。它们虽然在对学生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均为育人。因此,我们要抓住育人本质,树立教学教书育人,行政管理育人、后勤服务育人的育人理念,通过开展各种有效工作,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当代大学生应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既要看到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思想活跃,工作热情高,勇于实践,乐于奉献等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消极因素对青年教师带来的影响和冲击,进而导致一些教师不安心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上,严重影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进行。因此,对这部分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切实遵循中央倡导的“对待青年知识分子,我们既要热情关怀和大胆使用,又要严格要求,积极引导,对思想政治工作战线的教师努力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热情关心,挖掘他们的潜力,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要求,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深的文化修养,较好的心理品质和较强的敬业精神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以推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发展。

3.健全激励机制,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调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高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时,应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在职称晋升、课题研究、学习深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供宽松环境,给予优惠政策,使他们从心底感到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干头,有奔头,有甜头,尽而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去。

三、结语

第5篇:青年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加强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关系着他们的人生发展,而且关系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素质,更要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难以开展,这是高校的普遍现象。只有正确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特点,才能懂得大学生的心思;只有懂得大学生的心思,思想道德教育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摆脱过时的空洞式的说教方式,增强说服力,具有实效性。

高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

一、全面掌握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

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管理的科学长效机制。学生教育主管部门要以座谈会、抽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的思想动态、道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从而全面把握情况,建立应对措施;要充分发挥党政工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团体的作用,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动态处于即时全面的掌控中,极力营造出富有道德感染力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实效性,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说理论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那么实践教育则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的可靠保证。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就是要求我们把政治理论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教育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并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同时,还要引导大学生将所学到的科学理论付诸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层次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创造条件,使他们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道德修养,升华道德境界,从根本上巩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水平、实践水平和实际效果。

三、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它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深刻的蕴涵、高远的意境、恢弘的气慨,凝聚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伟大的精神风貌和气质,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展现出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论特质和人文价值。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这些优秀的道德理论和文化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坚持用这种民族的传统精神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其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

四、拓宽思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

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之时,必须突破传统教育方式,不仅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更要努力使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每一项集体活动都富有教育意义;必须把知识教育和行为教育结合起来,把被动教育与主动参与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省结合起来,使青年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还通过实践、体验来完成行为的养成,使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质,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谈心交流法、对立辩论法及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讨的形式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及社会上值得关注的思想道德问题进行互动式教育;在管理上也应以人为本,以爱心、关心、细心、耐心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在教育管理上还要把握好政治思想关,增强法律意识。

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德育

第6篇:青年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一、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然性

在进行对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加强的意见中,我充分的认识到了中职教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通过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改变中,培养在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就尤为重要,中职学生毕业将会直接面临进入社会,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很难再社会上立足的。我国是歌社会主义大国,人口和就业一直就是我国存在的长久问题。在读了这篇意见后,我充分的感觉到了它对我国人口和就业的问题,提出了相对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感觉到了政府在对解决人口和就业的工作上不停的在找寻新的突破口,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

二、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全面性

对关于加强和改进指导思想上,我充分的认识到了,思想改革必须要通过全方面的考虑,要做到面面俱全,不能就单方的进行思想改革,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要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在对指导思想的改进上,我体会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业的重要性,让我明白到想要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就必须要具备健康的心理,使中职学生养成自尊、自信、自强、乐群的心理品质,这些品质的养成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取得成功。在读到“以珍爱生命、健全人格教育为重点,开展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等专题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树立安全意识、环境意识、效率意识、廉洁意识。”时,让我明白了,要培养一名合格的中职学生,要培养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需要注意和考虑到的事实在是太多了。同时我也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中职教育工作者,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心力。

三、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性

在进行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导作用时,我深刻的体会到合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学习是始终坚持不变的课题。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上,我感受到了教育的人性化,职业教育是针对社会各个方面所需人才的专门培训基地,是社会真正和迫切需要的人才,所以必须使教育的知识能够更适合于社会。这让我看到了驾驭工作者在对于能够培养出适合于社会的人才上作出了认真的思考和研究,是将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做为重点来实施和完成的,同时也很认真的在实行国家的政策,为国家培育真正有用的人才。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娇生惯养的,在面多困难上不能够完全的做到应对自如,所以实训就显得由为的重要。同时我也看到了,实训将带给学生实质上的帮助,使其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在实践中解决将会出现的问题。

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性

对于意见中提出的一些有助于拓展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我能具体的感受到每个活动的开展对于加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可实施性。这些活动的开展从根本上帮助了中职学生的实际问题,让他们能够在学校的帮助下完成对思想道德的认识和学习。在意见里,我看到了很多关于从生活上、心理上、物质上等方面帮助中职学生的意见时,我切实的感觉到了全国妇联对于中职学生教育的深入性,是真正的为中职学生着想,是真正的站在了中职学生的立场上为他们想办法和解决困难的。

五、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管理性

在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见里,具体提到了加强对学校的制度建设、加强中职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加强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工作、加强校园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意见,使中职学生在还没有进入到社会时就能充分的进行自我管理和约束,让他们在学习中就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变成一个对自己负责的有为青年,对将来进入社会有很大的帮助。在这些意见里,我还深刻的体会到从小事做起的道理,将对社会有害的因数尽早的知道并加以防范,真是做到了防范于未来。

六、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组织性

在加强各个队伍建设意见当中,我体会到了拥有健全和细致的队伍力量,是国家执行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健全的队伍建设,能让工作执行器来更轻松,可以通过各个方面去执行,利用层层的教育工作,逐渐的加深思想道德在中职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将思想道德放进心中,从而达到教育的潜意识化教育的效果。

七、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性

通过对环境提出的意见,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不是说环境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吗,人们常说:“什么样的生活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正是因为这样,古人才会有“孟母三迁”的故事。

八、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性

第7篇:青年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多元文化 青年学生 思想道德 影响 对策

多元文化是一种相对的文化形式,也“是关于文化形态及处理不同形态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理念”,.①其内容应包括: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等以及仍然正在不断出现和发展着的文化。当今世界由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等多种文化冲突与融合,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青年是一个变化着的14到30岁的人类个体组成的社会群体。”②“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年龄阶段,即从少年过渡到成年的中介,是身心发生系列突变逐渐渐成熟,并开始以实践活动介入社会,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独立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人。”③青年学生一般来讲是指年龄在16到25岁的学生,指的是高中生、大学生和研究生。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置身于多元化文化社会的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多元文化为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契机。

一、多元文化下青年学上思想道德现状及其特点

当代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关心国内外发展形势。文化的多元发展推动青年学生价值观的演变。在一元文化条件下, 青年价值观的演变多受政治形势、生存环境、国情等因素影响, 文化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在多元文化条件下, 不同阶段的文化导向各有差异, 多元文化的结构没有统一模式, 处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之中, 从而使青年学生价值观发生演变。在这种情况下,文化的多元发展致使一些青年学生在,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最近几年社会上热炒的一些事件,例如:“药家鑫故意杀人”、“我爸是李刚”、“日本留学生刺母”、“郭美美炫富”等等,体现了在多元文化下,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概括当代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意识淡漠,理想信念缺失

在多样化文化背景下,社会文化呈现出不稳定性、无重心、多样化的状态,一些青年学生丧失了对我国主流的思想信念的价值追求,集体主义、社会责任被抛置脑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成了他们的价值心条。有些人往往过于关注个人利益、自由,变得功利和世俗,忘记了更为重要的对人崇高意义的追寻和向往,忘记了高尚的精神生活和人生目标。

2、崇尚自我张扬,个人快乐至上

文化的存在方式较以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为大规模的参与,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表达,容纳多远的个性模式。青年学生十分渴望并开始使自己成为正宗文化的参与者。但有的青年学生却以享乐为生活主导,沉湎于娱乐消费,无视社会群体利益和纪律。

3、 公的实践能力较差,社会责任感淡化

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环境中,少数青年学生失去了价值选择上的方向感,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力,是非不辨,美丑不分,道德观念不强,文明素质差,个人中心和功利主义严重,追求物质利益、自我价值的实现,很少绿虑及国计民生、社会发展等问题。

4、 民族意识弱化,盲目崇洋

由于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局限,一些青年学生往往被多样的文化弄得眼花缭乱,文化心理受到冲击,有的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漠然,一味崇拜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的价值观、民主观、自由观不加取舍的移入,并在行动中释放出来。

5、 审美趣味低俗,审美心理浮躁

现代文化的通俗性、娱乐性、感官刺激性等特征是一些青年学生审美趣味感观化,崇尚媚俗时尚,漠视经典艺术,审美品位低下,审美趣味低俗。

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的特点概括起来具有不稳定性、无中心化、多样化、混乱化和主流道德观边缘化,精神家园迷失,道德失范,无所适从,功利主义、个人主义色彩较浓等。表明了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急待提高,于党和国家对于青年学生高素质的思想要求相差甚远,与肩负未来的历史使命所需有很大差距。

二、 多元文化条件下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其特点产生的原因

1、从青年学生精神需求特点分析,追求个性是青年学生最为鲜明的特点,多文化求异、消解神圣等特点正切合了青年学生的心理与情感需求。多元文化包容量和渗透力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日常行为,在多样化审美文化活动中表现出一种纷杂多变的新潮性特点,已经成为青年学生审美活动的发展趋势。

2、多元文化的特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着中国当代的意识形态,改变了社会生产和生活内容。当代青年学生较少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改革开放后潮水般涌入的千奇百怪的文化快餐和流行艺术成为他们最直接的精神食谱,这种文化形态消解着传统的权威,极大地影响着当代青年学生的成长。

3、从学校思想教育本身分析。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文化内涵,过分突出它的的政治导向作用,人为地削弱了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应有的人文关怀价值。使得思想道德教育无法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无法为青年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致使西方的消极文化钻了空子,打着“自由、个性、时尚、民主、品位”等口号来兜售自己的生活准则与价值观念。

三、应对多元文化条件下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其特点的主要对策

多元文化条件下,对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现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构建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格局的新格局

多元文化使得思想教育所依托和面对的社会文化环境已经并正在发生着重要的转变,正是多元文化所表现出的功利性、多元性、全球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挑战,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教育格局。这一格局应当准确体现教育目标,涵盖与社会实际相符的教育内容,用理论创新增强思想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说服力。这就要求必须树立先进文化系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文化价值体系,为当代青年学生构建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奠定基础,形成价值构架。在构建思想道德教育的格局时,做到既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要求,又能正面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是新时期历史赋予学校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基本职责。只有在教学中坚持为指导,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应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其他文化的批判和重构功能。这种批判和重构 必须是有助于人性完善、理智发达、人格养成。其最高价值目标和标准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我们要强化主流意识,扬弃西方文化,整合传统文化,利用大众文化。

2.发挥思想教育主阵地作用,宣传主流文化

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 学校要旗帜鲜明地宣传主流文化, 这是一个不容动摇的原则。在此前提下, 教育者还应具有宽阔的胸怀, 能够理解、容忍文化的差异和文化的多元性。并且, 多元文化教育决不仅仅意味着把文化请进校园、搬上课堂, 而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的分析、比较与传播, 养成人们的民主性格与合作意识, 使人们学会宽容、学会尊重。针对青年学生中存在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价值观, 要从德育角度对青年学生中的利己价值观加以引导, 通过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使他们明白个人主义特别是极端个人主义会加剧社会矛盾、滋生违法乱纪现象, 使社会产生混乱, 不利于社会整体向前发展。使青年学生明白利己价值必须在法律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才是合理的, 青年学生价值观应当接触接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学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自觉地去建构自身所在专业的宏观、微观的校园文化, 而不能听任学生自发地受社会上良莠不齐的文化影响而自发地形成一些低俗的小文化圈, 使整体校园文化低俗化。 教育工作者在宣传主流文化的同时, 对非主流文化也应子以重视。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同辈群体文化等等, 在使青年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学会创造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而且这些文化形式的勃兴, 对主流文化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因此, 对于非主流文化应该进行规范和引导, 而不是排斥和禁止。至于学生中的反文化现象, 当然应在禁止之列。

3.加强青年学生社会实践的引导和安排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④生活是价值观的沃土, “人总离不开衣食住行, 科学家也要过日常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容易交流各自的价值观念。”⑤生活的过程就是价值观形成的过程。真实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价值观教育不仅要在其日常生活中展开, 而且要在学习生活中展开,不仅要在青年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展开, 而且要在青年学生的校外生活中展开。”社会是一个大课堂, 不了解社会, 不了解中国的国情, 就很难完成自我社会化。青年学生对社会现象十分敏感, 但了解不够, 认识不深, 很容易被现象掩盖本质而造成偏见。因此, 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接触社会, 转变思想, 走与实践相结合, 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学校要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如勤工助学, 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同时学校应针对青年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实践不足的状况, 有意识地分阶段地安排对青年学生升学、就业有益、对其思想成熟有利的实践活动, 而不仅仅只安排毕业实习这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实践使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不致过于狭隘, 对自身思想中过于单纯的不切实际的因素或内容经过比较、碰撞、纠正、成型的过程之后, 进而改变他们自身那些不切合实际的, 不能顺应时展要求的价值观。这样, 青年学生才能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

总之,思想道德教育在内容上要充分发挥对多元文化的批判和重构功能,用先进文化统领多样化的文化,坚持一元导向与多元渗透的辩证统一;在策略上借鉴多种文化的有效形式,研究青年学生的特点,加强教育和引导,提高青年学生的道德水平;在方法上加强层次性和针对性。只有采取上述措施,才能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多元文化的影响,客服感性上的盲从和非理性心理导致的理解上的偏差,从根源上消除大学生对文化理解上的失误和思想认识上的偏执,从而在源头上消除不良影响,使青年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健康成长。

注释:

① 涂元龄.论多元文化与教育改革[J] .福州:集美大学学报.2005:(12)

② 黄志坚.世纪之交论青年[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③ 黄蓉生:青年学研究[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④ 戴茂堂,江畅.传统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⑤ 苏振芳.道德教育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第8篇:青年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公民 思想道德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新媒体作为时下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延伸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也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公民虽然对外界事物有判断能力,但处在新媒体环境下,个别人有时也会出现思想道德的“滑坡”,易导致行为失控。因此,新媒体环境下,借助多种新媒体,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新媒体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全新平台、丰富的教育手段

新媒体依靠计算机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构建了一个传播体系,该体系不仅资源丰富、覆盖面广,而且信息容量大、交互性强,与传统技术与交流工具相比,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一般来说,传统意义上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工具容易受时空的束缚,但当代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不仅可以依托新媒体,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汲取文明成果,并实现传承与创新;而且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快速、规模化传播科学的理论与思想。不管是教育方式、工作地点,还是在手段、信息获得和传播上,都实现了开创性发展,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拓展了思想道德建设的时空领域。

新媒体为思想道德建设丰富了教育手段。一般来讲,长期以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往往是依托传统的教育手段来进行,比如报告会、电视广播、谈心等方式,都有自身的优点,对推动思想道德建设起到了良好作用。但是在新媒体时代,QQ、手机短信、微信以及网络论坛等,凭借其便捷、灵活的特点,成为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也展示出一定优势。它们能在短时间内,通过文字、图片、语言等方式,更富有个性化的信息,将教育内容在第一时间内传递给受教育者,让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工作更直接。人们获取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知识,不再受时空束缚,借助网络、微信等新媒体就能实现,这进一步丰富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手段与方式。

新媒体挑战主流媒体社会舆论导向功能,增加了思想道德建设难度

新媒体传播的主体呈现出隐蔽性特点,导致消极舆论借助新媒体容易被扩散;也有的人因为缺失网络道德,肆意借助网络去表达个体不满,这些导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难度增加。主流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价值的引领者,是整合社会价值的重要载体,在社会价值整合上发挥着主导效能。然而,伴随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日益发展壮大,尤其是互联网凭借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当代社会价值传播的重要路径。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能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但是互联网信息本身的价值多元,有时候甚至会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对政府主导的主流舆论带来了消极影响。

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主要包含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道德等方面,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呈现出随意性、开放性以及匿名性等特点,信息时间与使用空间较为自由。不管是手机媒体,还是互联网等,内容都较为繁杂,里面渗透着腐朽、消极的思想文化,甚至是危害国家安全信息,这些通过新媒体实现大规模传播,将给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新挑战。人们借助新媒体获得信息将更为广泛,也较难进行管控,多种信息的传播给人的道德理念、思想观念培养带来了消极影响,这会从一定程度上抵消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效果。新媒体的负面影响,加大了舆论导向难度,削弱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效果,增加了思想道德建设的难度。

化挑战为机遇,提高新媒体下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效能

提高新媒体传播制度化管理水准。制度管理是做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强化立法是重要手段。新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混杂着消极信息,对人们的思想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需要强化新媒体传播的制度管理,强化立法,为新媒体信息健康传播奠定基础。依靠制度对新媒体实现全面覆盖,也能为其它方式提供基础性支撑,这是规范新媒体传播活动的基础。因此,需要制定管辖范围广、效力高的法律法规,同时对不适宜新媒体发展的法律法规给予调整。要确保新媒体实现健康发展,好的法律法规要全面发挥效益,需要得到贯彻落实。当前法律制度的执行,往往涉及到文化部门、信息产业部、新闻出版署等多个行政部门。这需要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联合与协调,创建和新媒体相衔接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职能,使彼此之间互联互通,统筹协调,确保法律法规得到认真执行。

组建新媒体下的高素质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网络作为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工具,掌握并加以科学利用,能提高思想道德建设效能。在当前的形势下,将思想道德建设进网络归入到网络建设整体规划,需要创建业务精又能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思想道德工作队伍。高素质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一要掌握深厚的思想道德理论,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辱观等,并肩负维护与宣传理论的责任。充分掌握新媒体的基本特点,善于借助新媒体的材料,对受教育人员开展形势政策方面的教育,解疑释惑。二要拥有开拓精神,善于发现新问题,积极探索新思路。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需借助新媒体开展工作,不仅要强调学习,还要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建立党员干部培训机制。

创新新媒体下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方法。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信息需求发生了诸多变化,然而,新媒体传播的价值理念、思想观念、时尚风貌并不一定和思想道德教育相一致。所以,需要不断发展隐性教育法。当前,伴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社会变迁的进程中,社会大众的活动、组织方式正在发生变革,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依靠现代媒体。依靠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较难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所以,从新媒体时空拓展以及向网络迈进的趋势来看,要善于突破魍车慕逃框架,采用隐性教育方法,将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内容逐渐渗透到受教育人员所能接触到的相关事物及活动中,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教育。要善于营造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与文化氛围,借助多元化的文化艺术活动,让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熏染,做到寓教于乐,丰富社会大众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其自觉参与到生产劳动及社会服务中,丰富道德实践体验。与此同时,也要尝试思想道德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制定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更好提高个体的思想道德修养。

构筑良好的新媒体思想道德教育环境。要将全面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能力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确立新媒体发展的正确方向,全面引导社会热点,构筑和谐健康的网络生态,提倡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知行统一,善于从传统文化中集聚向上向善的力量,打造精神家园。善于从“五位一体”的视角,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方面的改革,确立新目标,解放并发展生产力,激发整个社会的文化创造力。与此同时,也要积极加强对网络社会的引导与规范,建立和谐的网络环境,借助法律制度运作,提高大众媒介素养,处理好“堵”与“疏”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健康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

【注: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5年度科研项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基于风险沟通的视角”(项目编号:15SB045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梁捍东:《新媒体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山东高等教育》,2014年第7期。

第9篇:青年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对策

思想道德教育简单的来讲就是教育主体为达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培养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更加合乎道德规范的意识和行为的教育过程。当今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的代表,加强其思想道德修养,是培养个人良好的道德规范为自身发展创造更好条件的需要,也是为社会培养先进道德模范,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的需要。研究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有效策略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国家文明的象征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和历史的责任。在校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更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确定职业生涯的关键时期,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成功的关键。作为社会良好道德规范的践行者,自身行为道德是否得当,影响整个社会的风尚和个人的形象。大学生群体就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含量来讲,是现代国家发展中主要的科技人才、技术人才,也是主要的脑力劳动贡献者,良好的思想和品行不仅是自身素养的表现,也体现着了国民的整体素质。

(二)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社会发展的标志

大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就是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各个行业中个人的行为是整个团体面貌的象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生力军。一方面,应当深入学习文化知识和专项技能,拥有创新精神,热爱科学事业,为国家高新科技领域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发挥自身价值的同时,在道德涵养方面也要做好先锋模范作用。因为大学生从事任何行业和领域,思想品行是外在涵养的体现,道德行为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三)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个人形象的代言

大学生从事工作前必须养成的良好品行。良好的品行是指导大学生在自身岗位上取得成绩的基础。道德规范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对大学生的道德活动发挥着引领和纠偏的作用。道德规范告诉人们不能作为的同时,也是告诉人们应当如何作为。就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的情况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能够在就业单位长期受到重用,除了依靠其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交际能力是其在岗位上长期立足,并且得到赏识重用的关键,更是与领导、同事、朋友交往中必不可少的素养。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行,是自身更好创业就业的需要。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经济社会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处理好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事关发展的全局。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引领者和实施者,受紧张的学业压力、外部复杂环境和严峻就业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多样化正在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共同影响着大学生道德意识的铸成和道德行为的践行。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的当下,诚信缺失问题、道德沦丧问题、素质过低问题涌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在大学校园里也存在着一些道德素质过低的现象,例如:不文明的语言、不讲究公共卫生、穿着打扮过于低俗、乱扔垃圾;宿舍环境脏、乱、差等一系列的现象,都成为影响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行形成的阻力。

(一)复杂外部环境给大学生道德品行的形成带来了负面影响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导向的作用。社会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授的大课堂,积极有利的因素对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催化剂的作用;相反,消极懈怠的思想就会影响大学生成为对各种不良行为的效仿者和传播者。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在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严峻的挑战。部分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不够透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利己优先、物欲至上、诚信缺失,甚至坑蒙拐骗等一系列信仰缺失、社会风气败坏的不良现象。大学生作为与社会接触最为紧密的学生群体,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价值观念紊乱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各项法律体系不健全,致使不法分子为非作歹,误导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法制与道德不能有效结合发挥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其存在的漏洞和缺陷成为许多与极端案例的根源。如受彭宇案的舆论影响,大学生都不敢扶老人。这种种的不良习气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发展节奏加快给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生活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当互联网失控而成为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发泄情绪的空间时,就会成为传播各种谣言、邪恶思想和非理性意识的工具。例如,郭美美事件、彭宇撞人案等都是这种负面情绪的无限放大,这也就在客观上阻碍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学校道德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部分学校

对道德实践的重视程度不足当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为,“思想道德观念的建立和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1]。大学生思想道德培育,要重视培养其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强调自主意识的重要性,启发大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形成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全国高校中,知识讲授法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但如果采用这种单一的教授方式容易导致高校毕业生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践经验,在工作岗位上不能把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在道德领域出现了同样的困境:从初高中思想品德课,到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主要以知识传授、灌输的方式进行授课。受这种授课方式的制约,部分学生都认为思品课、思政课都是讲大话、讲套话的学科,并没有多大的实际用途。因此,对于思想品德形成具有关键作用的课程并不能很好的深入学生头脑。在思想道德的习得上,许多高校注重对长期总结的理论概念的学习,“死记硬背”、“循规蹈矩”成了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过程也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另外,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重视他律教育,忽视自我教育,重视理论灌输和道德认识的提高,忽视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部分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道德习成缺乏主动性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由学校迈入社会的过渡时期。大学生受家庭、社会、自身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自身思想和社会主流价值观脱节的现象,道德意识较为淡薄。首先,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当今的大学生大部分是九零后的青年,在家庭中是独生子女,倍受父母家人的疼爱,容易形成“自高自大”、“事不关己”等不良思想,与社会所倡导的“团结奉献”“互助友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相适应的,由此现象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就业道路上很难与他人、与同事进行友好的沟通、交往。其次,自我思想道德意识脆弱,在道德意识的养成中存在着认识偏差,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还比较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最后,部分学生在道德品行的形成上还存在着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的现象,没有自我的判断和认识能力。这一系列因素对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形成都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2]

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的途径

(一)优化社会环境、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首先,要改善社会大环境,用良好的大环境促进思想道德教育的“无意识化”。“社会环境的改善主要是依靠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公共平台宣传主流思想和主流价值观教育,使公众在无意识的状况下接收熏陶和感染,树立自我的政治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例如,在各种宣传栏、报纸、杂志、新闻广告中做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教育”[3]。其次,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导向作用。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觉悟。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环境的引导性作用。比如校园环境中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宿舍、澡堂、操场、食堂等物质环境,也包括学风、校风、学校传统、名誉地位等文化环境,还包括学校的管理方式等制度环境,这些有形无形的环境所形成的氛围,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改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加强道德建设,注重道德实践。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主体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获得,更要把这种知识和能力落实在实践中,在长期的实践中内化为大学生自身内在的素养,这也是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最终目标。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还存在着言行不一、知行不一和躬行不力的现象,往往导致许多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其实践作用。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在知识培养和实际践行两个方面入手,加强知行统一,把大学生真正塑造成为思想道德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把实践道德意识作为培育思想道德的重要环节,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主流的、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陶冶情操、磨砺意志,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此过程中,学校还应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加强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其次,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途径。第一,改革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就是要在重视传授思想政治道德观点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和品德课教学时,要重视组织讨论、辩论,进行道德判断能力的训练,重视实践教学,组织学生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到工厂、农村、社区参观调查,使他们社会实践中认识到思想道德理论的正确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体验、自我辨别、自主选择,把外界的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内在的约束力,进而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品质”[4]。第二,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有意识“讲解”与无意识“渗透”并重的方法。尤其是运用具有“平等性”、“隐蔽性”和“无意识性”的渗透方法显得十分必要。最后,学校教育要发挥各门课程的作用,特别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将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广泛地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构建全方位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格局。

(三)强化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行

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各种手段共同发挥作用,忽视任何一种调控方式,都会削弱社会调控体系的整体功能,而道德就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作为优良道德规范的传播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的状况直接左右着他们的精神状态、境界水平;他们的道德水平程度也直接影响着社会道德的整体水平和社会的发展。在学校领域,教育者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因此,学校采取各种方式和途径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是个体自我完善的精神力量,有利于促进个人为自身全面发展进行的自我教育。可见,道德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又是个人社会化的力量和方式。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发挥道德树人、道德引导人的积极作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道德践行能力尤为重要。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不良社会风气,对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极大考验。因此,优化社会环境、注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创建环境熏陶,对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形成都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毅翔.当代西方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及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1(8):33-35.

[2]樊浩.道德教育的“精神形态”与“中国形态”[J].教育研究,2013(2):51-53.

[3]刘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16-1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