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范文

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第1篇: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范文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国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城乡二元分割依然存在;农民工进城仍面临着住房、社保、教育等问题;城市房价过高;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严重,等等。

1.户籍制度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形成了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享有不同的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资源。通常而言,城市户口有着较高的“含金量”,承载着较多的社会福利和教育资源,有着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完善的社会保障;而广大农民身处社会底层,就业机会少,收入水平低,教育医疗差。这种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影响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城乡发展不均衡。

首先,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由于农村发展滞后、生产效率低下,以及收入分配扭曲、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据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0,远高于世界平均比值1.5。其次,城乡生产力发展不均衡,城市以服务业、工业等为主,有着较高的产业附加值;农村以农业为主,现代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再次,城乡人口素质差异大,农村人口多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仅占1%;城市人口以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主,受教育程度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城乡收入差异。最后,城乡之间的公共资源配置差别很大,城市的教育、医疗、通讯、交通、文化等方面普遍高于农村,这种公共资源投入上的差异,导致了农村发展滞后。

3.农民主体地位缺失。

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城乡居民 的地位不平等、待遇不一样,农民的主体地位缺失,经济、政治、文化等权利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例如,农民进城务工常面临着医保、子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使他们无法融入城市生活之中;由于农村土地产权主体不明、权限不清,农民无法合理支配和处置土地,在土地征用中农民无法得到合理补偿;在农村集体事物管理中,农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等得不到保障,等等。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方法策略

1.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是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制度根源,要缩小城乡差距就必须破除不合理的户籍制度。首先,应逐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中小城镇要取消农民工落户的障碍,大城市应降低落户标准,有秩序、有条件地引导农民工到城市落户。其次,应减少捆绑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社会福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农民工进城所面临的子女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一系列问题,使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权益。

2.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应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和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应积极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提高农业生产力,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应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农民收入多元化。例如,可以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引导农民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此外,应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应理顺农产品价格机制,适时提高农产品价格,不断缩小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健全农业补贴机制,加大良种补贴、种粮补贴等补贴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基础。

3.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体制下,广大农民面临着户籍身份、福利待遇、社会就业等诸多歧视,这使农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逐步消除各种社会不平等,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例如,应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登记制度,用法律明确农民的土地权利;应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使农民在土地征用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再如,应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充分保障广大农民的知情权、选举权、决策权、监督权等政治权利,让农民管理农村事务。

三、结语

第2篇: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城乡公交 一体化

一、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指根据城乡旅客运输发展的客运要求,为适应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现有的城乡客运管理模式,打破原来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利用公交化运作方式,发挥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出行要求,以达到城乡客运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方式等方面协调发展。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乡镇之间的人员流动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客流量的与日俱增。如何解决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加快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进程,建立起沟通城乡公众出行的交通组织体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主要是通过探讨城乡公交一体化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对策及建议,以期推动西宁市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又好又快的发展,促进西宁市作为青藏高原区域中心城市的科学发展。

二、推进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的必要性

西宁市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不但给广大群众带去了便捷的公交出行,更是较大程度地降低了出行成本,基本实现了改革成果与老百姓共享的目的。市区至三县已相继开通了公交车,湟中县除少数几个山大沟深、尚不具备通车条件的乡村外,公交覆盖率达95%以上,年节约群众出行费用近8000万元;湟源县率先城乡公交全覆盖,年节约群众出行费用近270万元;大通县县城至西宁方向公交全覆盖,年节约群众出行费用近320万元。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政策性亏损严重。公交票价普遍偏低,运行成本逐年上升,营收成本倒挂现象凸显;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当滞后。配套的回车场、公交停车港湾、站点等比较匮乏;三是公交优先发展的相关政策尚未触及城乡公交。政府引导力度大,优惠政策扶持少,没有呈现出“公交为大家、大家办公交”即政府、企业、群众合理负担的良好态势,长此以往,随着企业亏损加剧、车辆老化,群众的安全出行和公交的连续服务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三、西宁市推进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的现状

2008年以来先后开通了西宁市至湟中塔尔寺、鲁沙尔、上五庄、多巴镇、晋家湾、鲍家寨公交专线,多巴至湟源、多巴至鲁沙尔镇公交专线,西宁至大通、西宁至湟源等公交专线,同时,还开通了西宁至大通、湟中、湟源三县的高速快客线路,满足了不同群众的需求。西宁至四区三县共开通城乡公交线路15条,线路全长约423公里,运营车辆数为311辆。三县又开通了46条以县城为中心的公交专线。四区三县50个乡镇(其中23个乡、27镇)已全部通车,全市931个建制村已有835个村通达客运班线车(包括农村小中巴),投入车辆541辆,其余96个建制村因道路限制暂不具备通车条件。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我市的城乡公交网络初具规模,形成了以西宁至湟中、西宁至湟源、西宁至大通县城为主干线网,以多巴镇、鲁沙尔镇、湟源县城、大通县城为次中心节点的城乡公交网络,全市(含三县)公交线网覆盖率达90%,解决了近150万农村群众的出行问题,深受群众的欢迎和高度评价。

四、对西宁市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明确公益性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明确公益性质,是发展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基础。统筹发展城乡公交客运发展公交客运,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经济、便捷、高效的出行服务,是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支撑,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

2、加快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落实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用地,全面推进综合交通换乘枢纽、停车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农村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公交港湾式停靠站的改造建设,强化以“公交优先”为重点的交通组织管理,全面推进公交路权优先。完善“政府投资、企业化运营、有偿使用”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用办法。同时,深入推进公共交通信息化,建成城乡一体的公交IC卡系统(目前仅湟中县使用)。

3、建立城乡协调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

统一政策法规,是统筹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坚持体制改革与立法相结合,打破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政策二元结构,在政策、规费征收、公共资源共享等方面制定统一的政策法规体系。通过研究原交通部和原建设部以及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城市客运、道路客运的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尽快出台符合城乡公交一体化和实现城乡基本公共客运服务均等化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化体系框架;逐步建立统筹城乡交通适用的道路、车辆、站点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4、积极培育市场经营主体,规范市场秩序

鼓励多种经营模式,有条件的客运企业发挥品牌优势,利用股份制改造、收购、兼并、联合、合作等方式,整合农村客运,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排班、统一定价、统一结算”的公司化经营管理模式;鼓励有潜力的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农村客运企业之间的联合与适度集约,逐步实现农村客运的经营规模化、服务标准化;根据当地需求特征和运力投放情况,对黑车采取合法化、规范、打击等方法,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参考文献:

[1]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建设问题分析 杨浩 北京交通大学

[2]统筹城乡客运发展问题的对策 解晓玲 祝昭 郭占伟 《道路运输》2010年第10期

第3篇: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全民健身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1、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体单一,社会参与度较低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由政府主导,但并非政府是建设的唯一主体。受过去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全能政府”治理体制和观念的影响,政府是社会公共服务的唯一供给主体,既是公共服务的组织者,又是公共服务的生产者,社会力量难于参与到公共服务的供给当中。[1]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企业和社会组织政策的逐步放宽,鼓励并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广大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石家庄市由于处于我国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前沿阵地,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和突破,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通过采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丰富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使政府“大包大揽”的局面有所改善,社会力量开始参与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但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体育健身需求相比,这种参与仍显得不足,还存在较大差距。

2、对城乡一体化理论认识尚有不足,城乡一体化水平有待提高

城乡一体化是石家庄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这个概念及其内涵的理解不够透彻,致使建设效果受到影响。[2]

城乡一体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应只是全民健身设施。

体系的城乡一体,还应包括全民健身组织、全民健身指导、全民健身活动和全民健身信息体系的城乡一体,只有每一个子体系达到城乡一体,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整体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同时,全民健身公共保障体系的建设也较薄弱,尚未形成城乡一体的格局。此外,城乡一体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城乡相融合,但是就目前石家庄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来看,基本还是城市建城市的,乡村建乡村的,城乡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所以,要真正实现城乡融合,还要转变这种城乡分割的观念。

3、全民健身公共保障体系不健全,保障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从目前石家庄市全民健身公共保障体系建设情况来看,还不够完善,其内容还比较单薄,每一方面的内容甚至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首先,就全民健身组织管理而言,一方面有些基层政府不够重视,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相关部门协调合作意识较差;另一方面全民健身人才队伍依旧匮乏,整体素质仍然偏低。其次,就全民健身资金投入而言,一方面财政拨款十分有限,尤其是社区、农村等基层财政更为困难,而且有限的经费多用在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方面,其他方面则相对较弱;另一方面社会资金参与度不高,未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再次,就全民健身法规政策而言,一方面政策类规范性文件较多,而相关法规较少。另一方面相关制度不够完善,使得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较低、体育社团组织影响力较小、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管理不够规范和全民健身经费投入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最后,就全民健身考核评价而言,一方面政府部门考核多以量化指标的形式进行,缺少实际质量的评定;另一方面有些基层单位不理解考核的真正用意,存在为了考核而考核或应付考核的现象。所以,如何完善全民健身公共保障体系,是石家庄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二、石家庄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创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式,推动建设主体多元化

政府主导作为石家庄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理念之一,在当前建设过程中得到重要体现。然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石家庄市千万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光靠政府机关的几个部门、几个工作人员必定是难以完成的,这要靠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共建共享。

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式的两仪,缺一不可。要提高社会参与度,就要将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与政府一道作为主体,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特性和作用,共同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首先,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府购买和税收优惠等方式,向企业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挥企业专业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其次,社会组织作为市场和政府的补充,兼具公益性与灵活性的特点,也应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之一。随着国家对社会组织政策的开放,要注重全民健身类社会组织的培育,使其承担起建设百姓身边的全民健身组织、全民健身指导和全民健身活动等的责。

2、促进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融合,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

当前,石家庄市城乡一体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少城乡之间的交流融合。虽然城乡都在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但是城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与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之间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要摆脱这种城乡分割、各自为政的境况,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关键是要推进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

首先,要保障城乡居民享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平。其次,要保证城乡居民享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最后,要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结果大体相等。

3、健全全民健身公共保障体系,维护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持续运转

全民健身公共保障体系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血脉和活力源泉,它可能不像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那样让人看得见、摸得着,但是它却时时刻刻保障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转。针对其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和改进。[3]

第一,健全全民健身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强化全民健身组织管理体系。

第二,拓宽全民健身资金来源渠道,形成多元化的全民健身资金投入体系。

第三,加强全民健身法制建设,完善全民健身法规政策体系。

第四,实行全民健身目标责任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全民健身考核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裴立新.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6):7-10.

第4篇: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范文

浙江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筹资机制主要是有个人和企业缴纳,个人缴纳缴费基数的2%,企业缴纳缴费基数的6%,其中企业缴纳部分中的30%进入个人账户,而财政补贴很少部分,基本可以实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制度筹资总额中2/3的基金来源于政府补贴,个人缴纳额占缴纳总额的1/3,过度依赖于政府的补贴。从数据来看,2012年浙江省新农合筹资总额为138.2亿元,支出总额为140亿元,基金使用率为101.3%,当期收不抵支,同期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筹资总额为371.1亿元,支出总额为271.7亿元,当期结余基本为100亿元②。多种制度导致有的制度结余量过多,有的制度即使过度依赖政府投入依然收不抵支,如果实现医疗保险制度的一体化,那么:一方面,减少政府的财政投入压力;一方面,可以充分体现“大数法则”,集中资源,解决目前这种由于制度导致的资金配置的问题,确保医疗保险制度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障碍

实现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可以解决多头管理所带来的低效率问题,维护不同人群的公平性,同时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然而在推进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障碍。

1.不同质制度筹资机制的矛盾

目前浙江省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两种制度在逐渐的并轨当中,一些市县已经完成了并轨,统一更名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原主管新农合的新农合管理办公室的相关职能全部转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医保中心,这两种制度并轨比较容易,因为从本质上来讲,其属于同质制度,不存在根本性差异。但如何统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比较困难,因为两者在缴费机制上存在着根本性差异,属于不同质的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由企业和员工个人承担保费,可以实现制度的收支平衡,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由于城镇居民和农业户口都没有与企业有雇佣关系,只能缴纳个人部分,没有企业部分,同时由于相对于城镇职工来说,城镇居民收入较低,农民人均纯收入又远远低于城镇职工收入,缴费能力较弱,必须依靠政府财政补贴。因此,要实现两种不同制度的并轨,首要解决如何安排两种不同制度的筹资机制的统一。

2.政策统一问题

推进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一体化,要求必须实现医疗政策的统一,不能因为不同的单位属性或者身份差异出现不同的政策,从而在同一制度内形成事实上的碎片化。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出现针对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政策,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最初享受公费医疗,然而在社会舆论压力下进行改革,开始缴费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进行并轨,但随即又出台专门针对公务员和部分参公的事业单位的医疗补助制度,继续保持不同群体的不平等。公务员群体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利益的既得者,如何保障公平公正的制定政策是面临的一个问题。

3.管理部门实现真正整合问题

多头管理存在资源分割、业务重叠、职能交叉、人员重复、成本高而效率低等问题,因此,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一体化,就要求实行法定统一的主管部门。然而在职能部门整合的过程中,极易形成两个经办机构的人员办公地点的集中,成为形式上的整合,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整合,管理成本未减少,管理效率未提高。如何理顺职能,解决人员冗杂,特别是事业单位编制人员的去留,从而真正实现减员增效是管理部门整合中要妥善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推进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1.分步推进、先行试点、逐步实现统一制度

目前浙江省的一体化进程主要集中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农合制度的合并这一阶段,其并轨进程也不尽相同,差异较大,有些市县刚刚起步、有些正在合并当中,而有的市县早已合并完成,可以先选择成熟的地方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轨的试点。比如嘉兴市在2008作为我国最早一批进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农合合并的试点地区,其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轨也早已结束;杭州市在2012年左右也已经完成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并轨。因此,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先行试点,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在浙江省内逐步推广实现统一的制度。

2.积极探索缴费机制

浙江省是经济发展比较快,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又比较小的省份,因此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一体化时优势比较明显,因为经济实力比较雄厚、财政资金充裕、同时参保对象又有缴费能力,是实现医疗保障体系一体化的关键。由于医疗的特殊性,它并不像养老那样,每个人都会老迈,虽然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生病,但生病的病种不同、大小不同、医疗费用不同、诊断治疗难易不同、持续时间不同,那么每个人从医保中获得的受益程度肯定不同,因此它不能像养老一样,实现缴费和待遇的关联,采用完全积累制。在医疗保险方面,应该更加体现“大数法则”,将所有的人包涵在制度框架内,集中有限的基金解决大病问题。在缴费机制整合环节,其实医疗保险的公平性主要集中在筹资的公平性方面,每个公民应该有平等的义务来缴纳费用,可以以工资水平或收入水平的一定比例缴纳;在待遇标准方面,每个参保者就应该拥有同等的机会、实行同等的报销待遇,因此,笔者认为在医疗保险制度中,无需过度的强调缴费义务和享受待遇的对等关系。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缴费机制差异中,无论是企业缴纳的部分还是政府补贴的部分,如果都进入社会统筹,那么也不存在着公平问题,而同样如果所有的参保者都按照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那么无论缴费机制是否一致,其缴费环节应该也是公平的。那么问题就是集中在如何核定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缴费基数。

3.统一管理机构,整合经办资源,构建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

第5篇: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城乡客运一体化;问题;措施

一、城乡客运一体化的产生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呈现“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状态,农村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相比于城市严重滞后。我国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性使得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从而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妨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阻碍了城镇化发展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客运一体化是在我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的一项重要决策。长期以来我国道路旅客运输和城市公交分别由交通和城建两个部门管理,体制不同,管理分割,2008年国务院进行了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道路旅客运输与城市公交统归交通运输部门管理,突破了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上的障碍,在此背景下,如何具体落实城乡客运一体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客运一体化是指将城乡道路旅客运输作为一个整体,将站场规划、线网规划、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有机结合, 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各种运输模式之间零距离换乘,逐步实现旅客的有序流动和市场的有序健康运行, 最终达到方便城乡群众出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三、城乡客运一体化所面临的问题

1.道路客运与城市公交缺乏协调性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道路客运主要为城乡居民提供“进出城乡”的运输服务,主要运行在城乡道路上的一种客运模式。而城市公交一般运行在城市内部或郊区道路上,为城市居民提供出行服务,二者市场相对分割。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很多公交线路开始延伸,造成了城市公交与道路客运线路交织、分界不清的局面。我国道路客运和城市公交长期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管理分割,法规标准、营运模式、经营主体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虽2008年实行了改革,将二者均划归交通运输部门管理,但在城乡客运一体化政策实施的过程中,道路客运和城市公交在线路规划、运营管理等方面协调性还较差,仍需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建立一个统一开放、主体平等、竞争公平的融合市场,采取措施推进一体化进程。

2.城乡客运体制不顺

由于长期城乡管理分割,割裂了交通资源的分配,城乡客运的政策也不统一,如财政补贴方面,城市公交可享受政府的财政补贴,包括政策补贴和绩效补贴,而道路客运却很少享受补贴。税收方面,城市公交因其公益性为主的性质可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而道路客运却很少享受税收优惠。线路确定方面,城市公交线路一般由政府进行规划,可跨区延长线路,而道路客运根据其线路的不同,由不同级别的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审批。诸多方面政策不统一,妨碍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3.客运线路等资源配置不合理

目前,一些城市在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的进程中,在线路的设置问题上出现了重叠的现象,造成了运力浪费,运营成本较高。如在客流量较大的路段,在原有班线的基础上,开辟了公交线路,使得实载率下降,运力浪费。由于实载率下降,运营者利益受损,不时产生纠纷,影响了整个客运市场的和谐稳定。由于冷热线的存在,很多偏僻的线路客流量少,没有效益,客运公司不愿开通,因而使一些偏僻的乡村人民出行困难。在客流量较多,效益好的路段,客运公司又争先恐后抢夺客源,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一些线路不能很好地结合客流特点制定发车计划,在出行高峰,如周末、节假日等,客流激增,由于运力不足、调度不善使得人们的出行需求不能满足,宰客现象频发。客流低峰时期又造成运力闲置,资源浪费。

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措施

1.因地制宜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正确认识城市客运和农村客运客观上存在的一些差异,对城乡客运仍需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鼓励城市公交“车头向下”,开辟通往近郊区、开发区、卫星城、旅游景区等的公交线路,延伸和完善公交服务网络。对于农村客运,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发展公交化改造。对于客流量较大的线路鼓励公交化运营,根据客流动态特点,适时调整发车频率,方便人们出行。对于客流量较小的线路,根据客流特性开展固定和非固定班次相结合的运营方式,即能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又不会造成运力的浪费。一些客流稀少地区,在不能推行公交化时,可采取小型客车定点运行,将乘客运送到一些公交、班线候车点,实现接驳运输。对客流稀少地区的小型客车运营者要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同时也要把好市场准入关,严禁“黑车”载客。

2.实行公司化、集约化经营

在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的过程中,随着公交线路延伸和公交化改革,原有客运班车业主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在一些地区,因双方竞争,形成利益冲突,出现过农村客运经营者抵制公交车下乡,甚至拦车阻止运营的情况。要想协调好双方利益,实行公司化、集约化经营是有效途径。在公交化改革的过程中,通过收购、兼并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可对原经营业户提供车辆入股、现金收购、提供驾乘工作岗位等不同方式进行改革,对现有线路、车辆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开展公司化经营。农村公交的发展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多种模式并存,不能一味照搬城市公交发展模式。在市场准入方面,可对线路经营权进行招投标,打破垄断经营,对一些冷线,可采取“冷热搭配”的方式。建立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完善企业考核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3.实施政策优惠,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城乡客运一体化是关系到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项惠民政策,公交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在城乡经济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公交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有责任为老百姓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城乡公共交通服务。要使这项惠民政策落实到实处,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要联合起来统一相关政策法规, 对城乡客运实行统一的发展政策及运价、税收、补贴等经济政策, 采用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统一的服务标准,使城乡客运经营主体的竞争环境公平化。对现有线路和站场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适时调整线路和运力投入以优化资源配置。对于边远地区线路的经营者,要加大政府财政补贴的力度,切实做到方便人民群众出行。对于一些城乡公交改革成功的案例,加大宣传力度,学习经验总结教训,为一体化进程助力。

【参考文献】

[1]任卫军,郝记秀,孙黎莹,等.大部制背景下城乡客运一体化对策[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

[2]韩彪.毗邻城市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3]吕安涛,顾克山,等.济南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研究[J].山东交通科技,2008(3).

[4]张建旭,陶怀仁.城乡客运一体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2,18(5).

第6篇: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公平;均衡发展;改革

城乡教育一体化这一理念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这也顺应了国家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目标。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

就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而言,不同的学者对其界定略有不同,但其内涵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以下几个意思:一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城乡教育的二元结构;二是实现教育公平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最终目的;三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现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其核心是要对制度进行改革。

要更好地理解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还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教育一体化是要城乡教育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用城市教育取代乡村教育,使乡村教育同城市教育完全一样;二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并不是要限制城市教育的发展,而是要让城市教育和乡村教育共同实现优质教育最大化;三是城乡教育一体化不仅包括城市和乡村教育的一体化,同时也包括了城市中城市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教育一体化;四是城乡教育一体化不仅仅是要在城乡教学设备等硬件建设方面实现一体化,同时也要在师资队伍等软件建设方面实现一体化,从而实现“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同步一体化。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推进策略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教育问题所提出的。要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不仅需要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共同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各种政策的支持。

1.改革教育管理制度

要更好地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就应该对城乡教育进行统筹管理、一体规划,从而打破城乡分治的制度。首先,阻碍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的一大因素在于政府职责划分不明确,我们需要对各级政府的职权进行科学地界定,并明晰改革的重点;中央及各级政府的统筹规划职能需进一步强化,与此同时,有必要构建起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平台;政府职能也要做出积极地转变,等等。其次,要坚持规划先行并科学规划。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最基本的保障。要使规划合理,就必须先进行一系列的实地考察,如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变化趋势和当前的教育发展情况等,并对其做出深入的分析研究。最后,应完善户籍、学籍管理制度。事实上,“两为主”政策的规定并没有明确划分流出地与流入地双方政府的主、次职责;“两为主”政策中的规定也仅仅只涉及到义务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口问题,但出口问题并没有解决,致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接受完义务教育后,也不得不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中考,他们在城市参加高考是受到限制的。所以,“两为主”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部教育的二元分割问题。需要对政府职责、户籍及学籍等相关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和完善。

2.改革教育投入制度

教育投入是导致城乡教育条件产生巨大差距的直接原因。我国的主要财力是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控,相对的,县(乡)政府的资金就比较薄弱。要实现教育投入的大致均衡,就应该把教育经费管理主体上移,最低也要上移到市级,进而逐步实现以省和中央为主来负担义务教育的财政,同时需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中的投资责任。

要下大力气解决农村教育的投入不足以及城乡教育投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要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首先就要在投入制度上确保城乡在投入总量上大致均衡,消除城乡教育经费上的差距,并且要向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建立规范的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更大财政责任的转移支付制度,对制度做出进一步的规范,使其能够在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补偿性作用。

为了使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办学条件在制度上得到切实保障,应对校舍、设备、经费、教师及图书等配备作出明确规定,建立城乡统一办学的条件标准。政府要加大投入,使农村教育资源得到优化,争取让每所中小学都能达到法定的办学条件标准,实现农村教育规范办学。

3.改革人事制度

由于对城乡教师的人力资源缺乏统筹规划,相对来说,农村地区的教师资源会比较薄弱。同时农村教师队伍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村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封闭性老化、结构性短缺以及“代课教师”的待遇不公,这主要是由教师资格审查机制不健全和教师编制不灵活造成的。不健全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导致教师的绩效评价不合理,职称名额少甚至晋升困难。同样,就教师的培训来说,其培训内容背离了农村教师的需求,且培训成本缺乏制度上的安排。另外,农村教师的“逆向流动”(即优秀的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更是加剧了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也缺乏长效的保障机制。

针对上述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以下主要的解决措施:为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的发展建立起动态监测系统;对教师编制办法进行改革,使其更多元、更富弹性;建立考评机制,以利于城乡教师定向交流;创造条件使农村教师能拥有更多的培训机会;实行教师双向流动机制;薪酬分配和职称评定要对农村教师有一定倾斜等。

4.农村教师的补充策略

农村教师这一群体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针对农村教师作出一系列的政策性倾斜,势必会更好地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首先,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对教师进行初次和再次分配,既可以使城市教师的配置更合理,同时又可以实现农村教师补充的有效性。其次,农村教师的补充内容应进一步完善。切实实现城乡教师同工同酬,甚至可以让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比城市教师更优越,从而保障农村教师有充足的物质坚守自己的岗位。除此,还可以通过建立相适应的评价、考核、晋升制度,使得农村教师能够拥有更多的个人发展机会以及不错的薪酬待遇。还要对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编制制度进行适时修订。再次,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其核心在教师,重点和难点也在教师。就目前农村教育面临的困境而言,大范围地引进新教师显然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整顿现有教师队伍、提高其教师素养是解决当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的行为规范,采取多种方式培训教师。另外,还要建立教师长期流动的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和农村各自学校的资源优势,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

5.改革入学招生制度,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在教育活动的诸多环节中,从起点上影响着教育公平实现的是入学招生这一重要环节,它也与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有着直接关系。所以,为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对入学招生制度进行改革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改革入学招生制度,打破户籍壁垒,建立起统一的城乡户籍制度,这样能够保证城乡的教育对象在不同的阶段都可以进入各级各类学校学习,让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够享受到现代终身教育体系以及国民教育体系所带来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褚宏启.教育制度改革与城乡教育一体化――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制度瓶颈[J].教育研究,2010(11).

[2]韩清林,秦俊巧.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研究[J].教育研究,2012(8).

[3]邵泽斌.理念变革与制度创新:从城乡教育均衡化到城乡教育一体化[J].复旦教育论坛,2010(8).

[4]张家军,靳玉乐.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伦理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0(10).

[5]张乐天.城乡教育一体化:目标分解与路径选择[J].复旦教育论坛,2011(6).

[6]张放平.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瓶颈及其破解[J].中国教育学刊,2011(6).

第7篇: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范文

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国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经之路。为了缩短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绥滨县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其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同时又面临着外部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利用优势,规避劣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1 优势(Strengths)

1.1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

绥滨县是口岸,区位优势明显,隶属于黑龙江省鹤岗市,位于黑龙江省鹤岗市东北部,黑龙江和松花江汇流夹角地带,东经131°8′12"—132°,北纬47°11′55"—47°45',23"之间。东与同江市、南与富锦市、桦川县隔松花江相望。绥滨县交通优势明显,富绥大桥,是我省公路网“二环、七射、三横、六纵”公路主骨架网中横二线的重要节点,在区域交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绥滨县境内水系发达,交通便利,可通千吨客货轮,是中国北部的黄金水道。绥滨境内省市县乡四级公路网络四通八达,陆路运输十分便利,富绥松花江公路大桥是全省“三横四射六纵”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陆联系欧亚大陆的重要交通大动脉。

1.2 资源优势突出,有利于发展绿色产业

全县现有耕地面积260万亩,县属耕地120万亩,绝大部分为草甸土和白浆土,自然肥力高,土质肥沃,人均占有耕地15亩,居全国前列,而且由于开发较晚,具有增产潜力大的土地资源优势。境内水碧天蓝,地清气洁,无任何污染,大气环境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流经境内的黑龙江是世界上未被污染的河流之一,区域内湿地面积达到120万亩,是省级生态示范县,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自然优势。

1.3 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潜力大

绥滨县自然风光旖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民族特色鲜明的月牙湖风景区,可供游人游泳、划船、垂钓、野饮,既可尽享走进大自然的愉悦,又可品尝质纯味美的龙江鲜鱼,领略俄罗斯异国风光。绥滨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著名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奥里米古国遗址和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仁遗址、高力古城遗址和东胜明清墓群,有永生金代古墓群、北山古城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处,还有未考证开发的古文物点百余处。

2 劣势(Weaknesses)

2.1 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

绥滨县产业和结构比例严重失调,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为48%:10%:42%。第二产业发展层次低,经济效益差,整体竞争力弱,没有重工业企业,轻工业比重仅8%,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单一,龙头企业少,辐射能力弱。服务业发展较好,城乡市场体系基本完善。旅游等产业占比重较大,但现代物流、配送处于培育阶段,商贸流通基本框架还没有形成。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

2.2 城乡融合度低

城乡融合度主要城乡社会融合度、在城乡经济融合度、城乡生态环境融合度三个方面体现,绥滨县表现城乡融合度较低,其中:在城乡经济融合度中,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过高,2010年第一产业比重为48%,并且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过低;在城乡社会融合度方面,城市化率和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低;在城乡生态环境融合度方面,农村环境整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3 机遇(opportunities)

3.1 政策和项目支持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统筹,不断强化“县强才能市强”理念,提出始终坚持把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实现黑龙江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2012年鹤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将实施102个建设项目,现已开工86个,总投资超过12亿元。同时,绥滨县委县政府深入推进“县域突破”战略,积极构建长效机制,持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扶持力度,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3.2区域定位作用提升

鹤岗市把绥滨县定位为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县,制定长效发展战略,通过资源整合、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把绥滨县建设成为连接鹤岗市各县相作为口岸的物流集散、旅游休闲的中心节点。

4 挑战(Threats)

4.1 产业链条函待延伸,产品自主研发能力不强

绥滨县境内,企业以农业企业和化工建材类轻工业为主,资源的开发利用远落后于国内先进水平,产品附加值低,企业经济效益低。化工建材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生产规模普遍偏小,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如何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努力延伸产业链条,有效地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改善环境管理体系,将资源优势最大程度地转化为经济优势是绥滨县工业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4.2 企业融资困难

由于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缺乏积极性以及绥滨县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中小企业主管人员缺乏现代融资意识,财务信息失真,银行不敢放贷等问题,导致绥滨县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使得企业在技术引进、原材料购进和设备、产品的改造更新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制约。

第8篇: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范文

【摘 要】城乡公交一体化是解决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的实事工程,结合目前面临的困境,提出如东县加快发展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城乡公交; 发展困境; 应对措施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对缓解交通阻塞、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乡公交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是解决城乡居民“最后一公里”公交出行问题的实事工程。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交通基本服务均等是如东县交通运输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

一、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现状

2012年底,《如东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出台,启动了我县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城市公交拓展、镇村公交试点,城乡三级客运线路网络形成,一体化服务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

(一)取得的成绩

1.城乡客运覆盖基本满足要求。我县拥有客车128辆5667座,客运线路47条,基本达到县城纵横全覆盖,县城通达所有镇(区),镇(区)全覆盖率达90%。2013年以来累计运送旅客2409.37万人次。基本保障城乡居民的公共交通需求,实现 “人便其行,行有所乘”。

2.客运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配套完善。已建城乡客运站亭144个、在建站亭81个,站牌959只,镇村公交回车场4个。洋口客运站、渭河路临时回流场充电桩已建成。新建了小洋口客运站、洋口港客运站、河口客运站、兵房客运站,新客运总站已全面启动建设。

3. 公交公益性逐年得到显现。校园专线特色接送解决了学生出行难、家长接送难的问题;城市公交对70周岁以上老人、残疾军人等五种人实行免费;在南通市县(市)区范围内率先启动了“江苏交通一卡通”,刷“普通卡”享受优惠,持“长寿卡”免费乘坐,目前正在组织优抚卡的发放。

4.客运行业形象全面得到提升。车型、标识、服装、服务标准“四统一”给全社会焕然一新的感觉,提升了行业形象。

(二)面临的困境

对照交通运输部和江苏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我县还存在种种问题制约了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发展。

1.车辆运力不足导致覆盖不广。我县城市万人公交车拥有量为1.5标台,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2.9%。对照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系(2013年修订)城市万人公交车≥15标台,实现程度至少应达到80%的要求,差距较大。现有运力严重不足,一些建成公路未通班线,班次时间间隔长,对此,群众不满意,诉求不断。

2.基础设施滞后造成转换不畅。目前城区无公交回车场和首末站,临时租用的场地和协议停放场地随时面临被收回的寰常怀鞘泄交线网基础薄弱,城乡公交覆盖力度不够;无公交专用车道导致交通拥堵。县城以外的镇(区)除新建的客运站外其他客运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导致没有换乘节点,有的车辆只能临时停在路边,存在安全隐患。

3. 公交亏损严重制约公交服务发展。目前分类定额补贴远不能弥补县内公交连年的亏损。受经济效益的影响公交的公益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群众呼吁制定优惠乘车政策降低票价。机动运力和驾驶员储备不足,当车辆发生故障、保养、检测等只能停班。

4.惯有出行习惯限制公交发展速度。如东地理位置偏僻,城市框架小,道路窄,本地人口为主,流动人口少,城乡居民习惯以摩托车、自行车、电瓶车等为出行工具。加之受人力三轮车、“黑车”的冲击,城乡客运县内班线规模、效益得不到保障,陷入了“客源减少-效益下降-减车降亏-间隔拉长-客源进一步减少”的恶性循环。

二、需要解决的问题

江苏省委率先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的目标对公共客运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在“推进公众出行服务现代化”中提出积极发展更具吸引力的城市公交,推进“公交都市”建设;以公交基本公共服务为导向,提升农村客运均等化服务水平。发展公交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方向,需要探索符合地方条件与市民需求的公交发展模式。

如东城乡公交底子薄,发展阻力大,但依然存在巨大潜在的需求。 “十三五”时期是如东交通运输发展向运输服务提升的加速转换期,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便捷、高速、舒适的客运交通需求日趋明显,城乡居民对城乡均等化运输服务诉求更加强烈,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亟需落实。

三、应对措施

树立公交优先的理念,积极探索推进,全力打造县内“全域公交”,形成城市、城镇、镇村三级公交网络贯通融合,路、站、运配套设施齐全的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转型升级。

1.科学编制公交规划,加快公套设施建设。

按照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功能布局,科学编制城乡公交一体化,城市公交、城镇客运、镇村公交三级客运及相关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公交枢纽站、回车场、农村客运站、公交换乘站等公交基础设施,形成城、镇、村三级客运站网络体系。

加快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公交换乘枢纽、调度中心、回车场、首末站、港湾式停靠站、农村客运站、加气和充电站等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做好农桥拓宽改造以及安保、绿化工程,为镇村公交运行提供通畅、安全、优美的道路通行条件。

2.调整优化公交网络,推进智能公交系统建设。

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加大公交车辆投放,对县内客运实行全域公交和公交票价,加强新老城区公交衔接,提高老城区通达深度,减少覆盖盲区;合理布局、全面开通城镇公交,提高辐射程度;加密城乡公交线路,实现新建公路全覆盖,镇村公交实现节点运输。加快发展镇村公交,合理安排营运线路、营运时间,合理设置首末站、候车亭、线路牌等配套设施,科学设置换乘站点,强化城乡客运线路衔接。

施公交“一卡通”工程,建设公交智能调度中心和公交出行信息服务查询系统,城市主要客流走廊和各中心镇客运站建成一批公交电子站牌等出行服务信息设施。开发公交APP软件,实时查询线路信息、到站信息、公共自行车信息、出租车服务信息等,在公交车上安装车载移动支付终端,通过APP扫码上车,让市民可以享受合理规划行程、节省候车时间、方便支付费用等便捷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3.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完善公交财政补贴机制。

公交公司要不断完善公交服务管理体系,明确岗位职责,严格岗前培训,统一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品质,为群众提供“安全、便捷、舒适、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要进一步细化考核办法,加大考核力度,加强日常考核,将服务质量与劳动报酬挂钩,不断提升服务品质,营造良好的公交出行环境。

完善公交补贴机制,对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除上级专项补贴外,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按规划、设计、建设、验收、补贴的“五统一”模式实施,确保镇(区)客运站场覆盖率100%。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合理界定企业成本,经营补贴;对公交企业亏损实行兜底补贴,按照“年初预算、季初预拨、年底核算”的办法,做到公交补贴优先审计拨付,保障公交事业发展。

4.加大公交惠民力度,努力引导市民公交出行。

第9篇: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范文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长期以来,不同的学者在看待城乡一体化概念时所占的角度不同,导致其对城乡一体化概念的理解与定义也存在差异。人类学与社会学主要是站在城乡关系的角度上,认为:城乡一体化指的是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打破之间的壁垒,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等方面的优化、流动,确保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生产力得到合理的分布,再配合上社会生活、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将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缩小,甚至是消除,以此来实现城乡一体化;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从生产力的布局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城乡一体化是当前工业与农业之间经济关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指的是对城乡经济进行统一的布局,实现城乡的协作与交流,确保城乡的生产力能够合理布局,做到分工优化,以此来保持最佳化的经济效益;从环境学、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确保城乡的协调与健康发展,保持畅通有序的自然生态之路。

虽然社会各界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注度正在日益升温,但是学者们都是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去看待,这样很难系统化地延伸其理论,也难以体现其内涵。就学者所提出的观点研究而言,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复合型概念,包含了城市规划学、社会学、生态学等方面。所以,作为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就需要具备以下特点:第一,行政管理一体化,保持城乡居民的政治权利的均衡;第二,做好城乡收入分配的优化,尽量减少城市与乡村在经济方面出现较大的差距;第三,全面的协调与规划城乡的社会事业;第四,努力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辅助城乡文化建设的发展;第五,达到自然资源的共享,建立出生态平衡。从这一些特点我们也不难看出,作为一个相对城乡二元结构的概念,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崭新阶段,同时,其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城乡一体化建设问题,其包含了政治、文化、经济、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建立在“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相互依托”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城乡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在开展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正常的规划设计当中已经纳入了大中城市的建设,并且拥有较为完善的公共设施,正是因为环境的宜人生存,也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的入住。但是,正常的规划当中却极少纳入小城镇与乡村的建设规划。由于同一设计规划的缺失,或者是建设时未能按照规划设计进行,导致个人自建、乱占、圈耕地,就算迁走,依然占用着土地,常年的失修,对整个村庄的容貌都会产生影响;大量的建设物堆积在街道上,严重阻碍了交通,一旦发生火灾等险情,消防车无法及时地到位,也容易埋下安全隐患。不完善的公共设施配套也是小城镇与乡村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商业上主要是以个人的零星为主,卫生条件、商品的齐全性远远达不到标准,甚至会出现伪劣假冒产品;文体活动场所过于简陋,甚至是没有活动场所;对于乡镇区域,政府部门通过多年的努力也将教学环境进行了改善,但是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部分乡村依然没有学校的存在,并且建筑物风格各异,排列不整齐,也会影响其外观。

(二)对于小城镇、乡村等工程建设,绝大部分都没有先进行地质方面的勘测与设计规划,在建设时,完全凭借自身的施工经验,并且承担建设的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与经验也跟不上建设需要,导致所建设的建筑物不能满足节能标准,并且功能过于单一;绝大部分建筑完全忽视了抗震需要,存在大量的质量、安全隐患,对于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这样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也产生了阻碍。

(三)政府部门对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制度不完善、管理上缺乏力度。从事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专业人员过少,监督的缺失,也容易出现各种“隐蔽”问题。绝大部分建设者都不审核图纸、不报建,忽视了监理制度,在工程建设上不按照建设程序与规范进行,也使得城乡一体化建设脚步被延迟。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策略思考

(一)保持思想上的新认识

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思想上应当避免农业歧视、农民歧视、农村观念歧视的思想,让城乡两个异质存在的系统能够保持生态、文化与经济等方面的和谐发展、组合优化。在现实中形成差异化、均衡化、可持续以及集约化的发展思路。其中,所谓的均衡化发展就是为了将城乡分割的政策与体制打破,尽量地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生产要素的相互流动,如此,才能确保城市与农村共享现代文明,确保城乡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把握新的规划特点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离不开城乡发展规划与布局的统筹安排。在规划上,要不惜重金聘请相关的专家对城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以及城乡建设等方面的规划发展做出一个全局总揽。对于平原地区的村庄,特别是经济基础条件又良好的区域,就应当尽量地扩大发展的空间,强化管理,将村庄发展力薄弱、布局过于分散的问题解决。对于城市周边的村庄,就可以在城郊村、园中村规划改造当中,将其纳入到统筹规划的范围内,这样也能够从根本上消除村庄的发展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对于距离城市较远的山区村庄,就应当从政府部门入手,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多种经济增收的方式发展,来促进农民生活的改善。对于部分不具备发展条件与规模的村庄,就应当鼓励农民走出村庄,下山发展。通过城乡体系的合理规划,才能够将突出重点、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新格局体现出来。

(三)在政策、体制与机制改革上下足城乡一体化建设功夫

在“一国两制、城乡分割”制度的安排与固化的体制之下,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虽然从改革开放至今,对于城乡二元结构已经进行了多次的制度与体制方面的调整,但是至今依然没有完全将其消除,使得国内的需求增长滞后,并且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地扩大,成为转型期间国内发展的顽疾。就这一基本国情来看,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就需要依靠结构性方面的改革,能够通过制度的安排、政策的创新、体制的改革,将城乡二元结构破解,确保城乡一体化建设能够获取质的飞跃。

第一,将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放置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的关键位置。目前,土地依然是农村基本的生产资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关键就在于改革农村的土地产权。在确保不侵犯农民的土地权益的同时,还能够健全农村集体建设土地流转的市场。从而逐步将城市国有土地与农村集体土地之间“同价、同地、同权”的流转模式加以实现。

第二,建立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才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消除长期以来的制度基础,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核心所在。完善城市社会事业,并且逐步地朝着农村延伸,尽快完善城乡统一的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国民教育服务制度以及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才能促进城乡之间的差距缩小,确保改革开放以来所获取的成功能够让城乡居民共同分享。

(四)加快政府转型,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

通过多方面的制度条件、体制条件与政策条件,才能形成新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而各级政府的职责就在于创造这一些条件。所以,各级政府部门在自身的建设与改革的同时,还要创建完善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来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第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首先要政府部门开展自我改革,将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当中的公共资源过于集中、城乡分割的体制去除。目前,由于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上出现了分工不明、协调成本高、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过多、不合理的行政资源配置;在调控权、规划权与决策权等方面的集中与上移不足,监管中心与服务中心下移不足等。因此,作为各级政府部门,就应当对于城乡一体化建设当中的职能与责任加以界定,将政府部门的权责便捷理清楚,确保政府职责体系满足“管理一体化、职责无缝化、权力明晰化”的目标,以此来突破区域与部门利益的格局,实现最优化的行政资源配置,确保在组织上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保护。

第二,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对城乡互动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模式进行积极探索,才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政府部门还需要明确不同主体的责任、地位与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应当作为责任主体,并且能够适应利益格局与社会结构出现的变化,从而形成权益保障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等,确保城乡的社会发展一直都处于公开、公平的层面上;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体制,能够将城乡新型社区发展的标准与目标统一起来,确保城乡社区的建设能够满足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目标,最终形成社会生活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