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商财务风险管理范文

供应商财务风险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商财务风险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商财务风险管理

第1篇:供应商财务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省级电网企业;物资集中管理;财务风险;风险分析;改进建议

一、引言

电网企业是典型的公用事业单位,肩负着保障供用电的重任。江苏电网为全国最大的省级电网企业,实行物资集中管理体系多年(“四集中”包括集中招标、集中采购、集中仓储和集中配送),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四集中”管理体系本身内在逻辑和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成为新的风险的产生点,有必要以新的视角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对当前物资管理中存在的各项风险进行有效规避和防范。本文立足江苏电网的物资供应公司,以其负责的物资管理全过程为分析对象,明确了前端各环节中可能引发后端财务风险的事项,并给出了应对措施。

二、从财务视角审视全流程风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江苏电力系统的物资集中管理一直是国网系统内的先行者,在多年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司开展风险管理活动多年,各个专业均以各种形式开展了多次风险识别、评价和应对措施的制定等工作,其显著的特征是针对性强、贴近公司的实际业务,对众多具体问题做了深入分析,但内容的体系性和框架的完整性有待提升。这些工作往往局限于各个专业自身的领域范围之内,各个部门风险管理活动开展的过程、结果等均用不同的专业语言表达,无法整合成公司全局性的风险管理整体举措。尤其是在财务风险的梳理过程中,对物资管理总体流程中容易引起财务风险的非财务性因素和前端业务中容易引起财务风险的潜在因素关注不足。因此,采用财务视角,对全公司物资集中管理模式的整体进行分析,明确各个环节的潜在风险并设定应对措施,便显得尤为重要。

三、基于业务流程的风险识别、分析及应对措施设计

当前省级电网企业典型的物资管理流程,将物资管理专业本身的管理标准和物资财务管理标准等进行比较综合,确定了5个主要流程环节,包括物资需求计划、采购管理与招标管理、合同管理、物资供应、物资结算与款项支付等。

(一)物资需求计划

物资需求计划编制环节主要的风险为:一是项目立项阶段,项目储备质量不高,影响物资需求的准确性,而物资需求计划是整个物资管理的源头,从根本上决定了后续物资采购、配送及使用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二是电力行业当前的管理模式下,项目物资需求申报以保障安全可靠用电等生产技术方面的考量为重点,对经济效益考虑相对较少,影响了项目储备及物资需求的准确性与合理性。针对上述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如下:一是物资需求计划不够准确的原因是高度集中的物资采购模式下,招投标和配送周期较长,使得物资需求单位为了保证项目进度往往倾向于多报、早报。对这一问题的根本性解决方案是借鉴其他行业公司的物资管理模式,降低物资管理集中程度,提高物资需求计划与实际的采购行动间的衔接和对应关系。二是清仓利库和废旧物资使用的进一步深化,重要前提是对仓库中既有的积压物资的物理状态、技术水平、存放情况等进行详细调查,由专业人员评估其可用性并形成专门的记录,以便于物资需求提报时进行细节审查,确定是否使用。

(二)采购管理与招标管理

采购与招标管理环节主要的风险如下:一是在采购方式的确定上,对于不同类型采购金额的物资,确定了清晰采购方式区分标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实际业务的分析不足,形式性控制完善而实质性控制有待提升。二是物资公司仅负责组织开展招标工作,尚未开展评标工作质量的实质性审核和事后分析,反馈优化的循环机制尚未建立。针对上述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如下:一是招标部门平时应对违约或陷入财务困境的供应商进行持续分析,提炼其特征供评标环节参考,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辅助意见。二是根据历史上的招标结果及后续的合同执行情况分析评标工作质量,反馈后调整专家抽取规则,适时调整专家构成。

(三)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环节主要的风险如下:一是总体而言,当前物资公司侧重按流程签订合同,合同文本以总部确定的标准格式为准,对合同的实质性和内容性审核参与较少。二是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物资公司对产生财务风险的条款的调整权限有限,可控性较差。针对上述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如下:一是总体而言,应提高对财务性条款制定的参与程度,同时适当提高供应商准入门槛,提前防控财务风险。二是具体措施上,重点是降低预付款比例,提高履约保函比例,消灭风险敞口。同时,要提高对保函真实性和可追索性的控制。

(四)物资供应

物资供应环节主要的风险如下:一是物资配送过程中出现较多延迟等问题,影响后续的工程施工、财务结算和物资款支付。二是逾期和延迟交货问题较为严重,伴之以物资接收单位和货款支付单位之间信息沟通不畅,供应商凭其开具的发票到物资公司结算过程中,影响财务结算及时性和货款支付的安全性。针对上述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如下:一是逐步要求供应商提供详细的生产计划和交货计划,并与其实际交货时间进行比对,由实际的收货单位进行评价,纳入供应商评价范围内,提高配送准确率。二是可考虑在招标过程中要开发“供应商产能评价工具”,及时对比其招标结果和供应能力,防止同一供应商集中中标而无法及时生产和交货的情况。

(五)物资结算与款项支付

物资结算与款项支付环节主要的风险如下:一是预付款方面:目前预付款已大量减少且在系统中将保函提交作为前置条件,风险大大降低,但个别情况下仍然存在保函无法覆盖预付款的风险;保函的真实性目前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容易产生财务风险。二是各节点款项支付方面,在物资集中管理模式下,由于业务流程较长、各主体信息沟通不畅,业务部门提供的基础信息与实际可能存在不一致,影响了财务的结算,有潜在的资金风险。三是保函的期限风险,尤其是项目延迟时间较长后供应商履约保函到期,而一般情况下供应商不愿意再继续提供履约保函。四是项目执行后,对供应商的违约金和罚款可能超过其履约保函,导致罚金无法收回。针对上述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如下:一是通过增强对保函真实性的审查和增加限制性条件(如只接收五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开具的保函),提高保函可追索能力,防范财务风险。二是对于可能产生的错误支付,通过完善信息系统功能提供信息对称性和透明度,加大舞弊后的处罚力度等手段,同时提高操作人员责任心。三是强化项目管理,尤其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提前发现质量问题进行处理,避免物资款项支付完成后才发现物资或设备存在质量问题,无法落实处罚的情况。

四、强化物资财务风险管理的整体性改进措施设计

在对物资管理全过程按照流程解构法进行详细风险识别、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设计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从整体的物资管理体系着眼,实施整体性的改进方案。从江苏电力的实际来看,当前的物资采购权限高度集中,所有物资都需要在总部或省级公司层面进行集中采购。建议可以对所有物资进行进一步分类,确定差异化的采购策略:对于重要的输配电设备和物资,将其作为战略性物资,由于专用性强,全社会范围内生产厂商相对固定,因此可以依旧沿用当前的管理模式,由国网公司统一采购;对于重要物资,如配网相关物资,可依旧采用框架物资等形式采购。但可将此类物资改为多次分批采购,同时允许项目单位对金具、普通的钢材等物资自行从市场采购,以提高灵活性,保障项目实施。对于一般物资,尤其是与电网无关的日常耗用品,可以考虑不再纳入集中采购范围。有些物资(典型的如办公用品)可以由各公司自行在目前已经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京东等)上进行采购,充分利用现代电子商务和物流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COSO,2013,InternalControl–IntegratedFramework(Framework)

第2篇:供应商财务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 贸易企业;财务风险;防范;预控

[中图分类号] F270.35 [文献标识码] B

一、贸易企业财务风险的定义及其危害

贸易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其财务管理活动中,因为客观存在的无法预料、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与预期的财务收益不一致,因而遭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主要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流动资金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

筹资风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负债经营、资不抵债的风险;二是由于利率、汇率的大幅变动,使企业的资金成本大幅度变化,影响企业的预期收益。投资风险主要只在长期的投资中,由于投资回报率、投资项目的使用期限、投资资金等的大幅变动,使投资收益达不到预期的财务目标而发生的风险。流动资金风险主要指在短期投资中,由于流动资金的结构不合理等因素而产生的资产流动性降低甚至丧失的风险。这不但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偿债能力,甚至导致企业破产。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比如:提高职工的奖金、给股东的分红等过多,使企业承担过高的生产成本和资金成本,由此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二、贸易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因素

贸易企业主要是商品的买与卖,根据市场规则,收集市场的需求与供应,做出比较合理的分配,并在这一过程中适当赚取商品差价的企业。贸易企业具有资金周转快、价格风险承受力低、资金量相对比较固定等特点而使其财务风险有别于其他类型的企业。贸易企业的经营风险集中在“进”、“销”、“存”三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贸易链上下游客户选择不当

由于信息不对称,贸易企业不能真正掌握客户和供应商的经营状况,导致诸如付了款提不到货,发了货收不到钱,购入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等等状况发生并且形成坏账,甚至使贸易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关门。

(二)资产负债率过高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说明企业的资金来源中,来自于债务的资金较多,来源于所有者的资金较少。这会导致融资成本的加剧,甚至这有可能带来现金流不足,资金链断裂,不能及时偿债,从而导致企业破产的情况。

(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首先在财务预算管理上,预算的编制过于简单,分类不够详细,同时预算的执行力较差。其次,在资金管理方面缺乏有效地管理手段,存在资金周转慢、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对于资产流动性较高的贸易企业来说,此问题的影响尤为明显。

(四)客户信用管理不完善,应收账款缺乏控制

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稳定自己的销售渠道、扩大商品销量、开拓并占领市场,同时降低商品的储藏费用等,不得不向客户提供信用服务。企业采用赊销可能导致资产被债务人无偿占用,同时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影响资金的周转而导致财务风险。

(五)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

库存占销售收入比重偏大,无疑会占用大量资金、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同时会增加资金周转的时间,降低企业的资产收益。不合理的库存还可能产生损耗,或成为滞销商品,带来损失。另外,在众多行业中,贸易企业作为流通性强的企业受库存影响原本就是最大的。

(六)财务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贸易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大都为经验决策、主观决策,使决策失误经常发生。对投资项目缺乏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与研究,决策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能力的限制等,都是决策失误的原因。决策失误会使所投资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使投资无法按期收回,降低了资产的流动性、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七)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

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致使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而产生财务风险。比如,持续的通胀会导致货币性资金的贬值,实物性资金相对升值,持资成本持续增高;利率的变动带来的支付过多利息的风险、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风险。目前,由于企业存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经验缺乏等问题,使企业财务管理缺乏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三、贸易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目标

以最小的成本使企业资金运动有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具体如下:首先,以经济、合理的方式追求企业的目标,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和事故损失来增加企业盈利;尽量选择费用低、代价小的风险处理方案和措施。再次,建立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对相关指标进行动态监控,有异常时及时进行调整或修正。风险发生时,迅速采取措施,避免风险的进一步扩大,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在风险过后,维持企业生存前提下,迅速恢复正常经营。

四、防范和控制贸易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信用管理体系

对上游供应商:应严格筛选供应商,对供应商的产品、信用、经营状况等详细评估。对供应商的招标要公开、公平,杜绝投机行为。在交易方面实行货银对付或第三方支付等来降低风险。

对下游客户:建立、管理客户档案。包括对客户资信的调查、客户资信的评估与分级、确定对各个级别客户的信用额度。在应收账款的管理方面,要控制应收账款的限额和收回的时间;充分估计应收账款的持有成本和风险;及时安排到期和逾期的应收账款的催收。

(二)确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创造良好的筹资环境

财务风险本质是由于负债比例过高导致的,因此企业不但应该设计合理的资金结构,保持适当的负债,降低资金成本,而且还要控制负债的规模,保证谨慎的负债比率,避免到期无力偿债或资不抵债。从而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吸引各方投资。

(三)建立与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提高员工素质

在管理体制方面,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在人员培养方面,首先,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财务风险意识。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的重要性。其次,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素质和职业判断力。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合理地规避不利风险因素。再次,还要加强对基层员工尤其是采购人员的培训与教育,不断增强法律观念,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做到依法办事。最后,培养企业的团队精神。风险管理不是某一部门的工作,也不是某一项业务或某一个人的工作,而是全体员工共同的工作。企业各部门、各员工必须相互支持和配合,增强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能力,从根本上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

(四)应收账款管理

应收账款在贸易企业中普遍存在,结算时间越长,贸易企业承担的垫支资金越大。因此,在应收账款发生后,企业应采取各种措施。争取按期收回款项,避免因拖欠时间过长而产生坏账,使企业蒙受损失。

首先,要做好应收账款回收情况的监督。一般来说,账款拖欠的时间越长,款项收回的可能性越小,形成坏账的可能性越大。对此,企业应实施严密的监督,随时掌握回收情况,进行监督。可以通过编制账龄分析表进行分析,便于查找有多少账款超过了信用期,并且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其次,制定收账政策,对不同的过期账款制定相应的收款方式,并做出相应的呆坏账准备。强化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是防止资产流失的一项重要途径,也是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

(五)库存风险管理与控制

库存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对资金的占用,而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因此,必须进行科学的存货决策,保证合理的库存,在决定进货的项目、进货的时间和进货的批量上把好关。采购部门、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必须协调配合,按照存货管理的目的,做好决定进货的时间和进货批量,使存货成本降至最低。

(六)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投资决策属于战略性决策,必须十分重视决策的科学化。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科学的方法,遵循科学的程序,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使所选取的投资方案达到最优。具体来说,要分析各个投资方案的经济效益性,认真做好投资方案的评估工作。对于贸易企业来说,可以投资的项目很多,投资前,必须认真对各投资项目进行预测与分析、评价其可行性,根据投资项目的特点选择投资方案。

五、总结

贸易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总是复杂多变的,面对财务风险的种种变化,企业只有在现有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密切关注,不断完善现有的防范与控制体系,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动态的防范与控制,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 考 文 献]

[1]傅贤治.公司治理泛化与企业竞争力衰退[J].管理世界,2006(4)

[2]豫玲.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2)

第3篇:供应商财务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公司层面; 业务层面; 内部控制改进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8-0002-08

作为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企业经营活动的高效有序运行以及企业经营决策和国家法规的贯彻执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论界对央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研究滞后于实践经验,国务院国资委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央企上市公司在运作中还存在一些值得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西方已经提出了若干内控建设的模型,但是我国尚没有构造出针对央企上市公司内控建设的合理方法。况且央企境外上市公司所面临的要求更多更严格:不仅要满足国内相关法规和母公司内控体系的要求,还要应对来自上市地监管方的挑战。因此本文拟以Z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公司层面及业务层面分别运用流程制度分析、风险体系分析得出Z公司内部控制完善的具体方案,并对央企境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提供意见。

一、Z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一)Z公司公司层面内部控制的建设及问题

1.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建设

Z公司为某国企通过香港的全资子公司在新加坡投资上市的公司,主要从事船舶研发、制造管理、营销和服务,为世界各地的船东提供与船舶建造有关的管理与咨询服务。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Z公司对公司层面内部控制主要涉及权限授权、关联方交易、雇员的证券交易、公司公告要求、董事会、董事委员会等方面的流程规范,本文按照内部控制五要素要求仅对Z公司整体层面的几大内控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企业文化等。①治理结构。Z公司按照新加坡的法律要求以及新交所的相关规定,制定《公司治理结构报告书》《Z公司董事会议事规则》,设置了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②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公司制定了Z公司各部门工作职责,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范围、主要权限、任职条件和沟通关系,将权力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保证各部门人员构成、能力素质满足履行职责的要求。③人力资源管理。Z公司员工构成包括新加坡本地人士和公司从国内派驻的员工,设立了较为完整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完善公司人才梯队建设。绩效管理方面:建立以推动和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为终极目标的绩效考核体系。该体系通过建立“公司―业务板块、部门―个人”的三级绩效管理框架,将公司平衡计分卡分解到业务板块、部门、员工,实现绩效压力层层传导,提高公司整体绩效,同时与公司绩效计划进行严格比较,检查公司下达的任务和指标完成情况。④企业文化。公司之贵在于基业长青,长青之贵在于道德之经。Z公司加强新国企文化建设,全面宣传贯彻Z公司核心价值观,强化理想信念、以人为本、激情投入、集体价值、客户价值、社会价值的核心价值观六要素,《公司企业文化深植实施方案》,大力宣传公司党建及文化建设。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之一,也被COSO 的《指南》认为是实现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之一。Z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重视风险防范,积极发掘潜在的风险因素,规避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公司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集团《关于做好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通知》等要求,《关于Z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围绕公司战略目标与生产经营计划,结合公司所属行业特点,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动态识别内、外部风险,进而进行风险分析评估,针对专项风险制定或调整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在确定公司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时需经过如图1的四个步骤。

公司本年度通过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问卷》《风险评估评价标准》,识别出本年度Z公司优先关注的重大、重要风险共有11项,其中重大风险有3项(前3项),重要风险有8项(4―11项),具体的风险测评结果如表1所示。

针对风险评估提出的各类风险,相关部门对各重大、重要风险进行描述,并提出包括长效管理机制和近期管理改进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3)控制活动

公司结合风险评估结果并针对业务流程及相应的关键风险点,识别并确定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以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4)信息与沟通

全面信息化建设。随着公司的逐步发展,对公司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与业务执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化是构建规范管理平台的必由之路[1]。Z公司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南北企业资源管理软件,完善信息化管理。公司建立健全了内部信息沟通与报告机制,制定了公文流转程序、例会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内部信息沟通规范。

(5)内部监督

持续监督需要关注内部控制实质性的证据、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反馈等内容。完善监督体系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必要措施。Z公司根据新交所的要求,设立审计委员会,对公司公布的财务数据负责。

2.公司层面内部控制的不足

(1)公司内部审计方面控制存在不足

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构成了内部审计的主体。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或接受谁的领导)关系到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关系到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2]。

Z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恰恰缺乏这些有效的规定。在制度方面没有制定内部审计具体实施准则,没有对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职责权限、审计程序等方面作出规定,使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无章可循。

Z公司内部审计程序不严密。由于审计意见没有得到公司和相关部门的及时推动落实,同时也未对审计人员执行回避的原则进行规定,使审计发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整改。

(2)对公司下属部门及附属公司管理控制存在不足

根据企业成长理论,企业在规模做大的过程中,管理能力一般相对落后于企业发展,财务管理能力不能适应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要求。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至企业集团,内部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争权夺利,整体财务战略得不到各分子公司认可。Z公司作为集团公司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子公司分散于中国、新加坡、芬兰等国家,而这些子公司所处的经济环境及使用的办公系统、财务系统都不一致,导致在公司层面没有统一的财务管理系统进行规范。

(二)Z公司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建设及问题

1.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建设

Z公司成立时间较短,对新加坡政策体制了解不多,同时内部控制的设计受到效益成本原则的制约,无法面面俱到,所以在业务流程的管理中,仅仅是抓住关键的控制点,即业务流程和单位经济活动中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初步建立了风险评估机制。具体而言,本文从财务角度选取了三大重点业务流程做介绍,其基本涵盖财务人员日常实际工作,即全面预算管理、销售及收款管理、采购与付款管理。

(1)全面预算管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Z公司通过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合理分配各种资源,确保各项重要工作顺利完成。作为新加坡上市公司,Z公司在配合集团总体预算的同时,制定本公司的预算,并在制定全面预算过程中,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编制方法,由各部门及下属公司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并与各相关人员谈话沟通的前提下制定本单位的预算报告,上报Z公司本部,由本部负责人根据各下属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协调、沟通,再由各下属公司根据调整后的数据进行上报,本部相关人员汇总调整得出公司预算方案。

(2)销售与收款管理

收入根据日常交易中产生的已收或应收销售或服务款项,扣除销售折扣和相关销售税费后的公允价值计量。在销售和市场分析操作过程中,对于新项目的评估等也都有较详细的流程操作,如图2所示。

(3)采购与付款管理

Z公司没有集中采购职能。申请部门负责提出采购申请,寻找、评估和选择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给供应商下订单,进行收货或服务完成确认,并申请付款给供应商。

在付款方面,Z公司出台了《公司财务支出审批权限表》。付款需经过相关部门领导批准,并附有必要的支持文件,如采购合同、入库单和税务发票,最后经过会计审核处理付款。

2.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不足

(1)全面预算的制度体系建设存在不足

Z公司全面预算制度不完善。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如果缺乏健全的全面预算制度体系,企业对其预算管理工作的管控力度就难以满足需要,Z公司在这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在每年预算开始时期,财务部接到上级公司下达的预算任务后,由财务部发起,向各业务部门及子公司发出预算表格,各业务部编制各部门预算,最后汇总制定总的全面预算表格。这一系列预算报告制定流程没有公司层面的制度规定,只是靠各部门之间支持配合完成,对于全面预算在部门分工执行方面缺少制度保障。

预算执行的流程中对预算事中分析时间段界定不明确,分期预算事中控制不够及时。预算差异分析是一种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只有及时而又经常地进行,才能发挥其对生产经营业务的指导作用[3]。Z公司预算管理是在年初制定年度计划,每季度和期末再做监督检查及总结,每两次监督检查之间相隔时间较长。

全面预算作为内控的业务操作层面与信息化层面结合不紧密。Z公司还主要依靠财务报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没有实现从南北企业管理软件中直接选取生产经营数据,使得全面预算的控制难以奏效,影响预算执行效率。

(2)收入和支出的预估、确认和报告有待提高

内部会计控制是保证企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所采取的必要管理措施[4]。如果没有有效的控制手段和监督措施,那么会计控制将无法实现,对于会计需要及时提供准确有用会计信息这一目标将很难达成。这就要求集团公司必须有一套完备的会计控制体系,来实现集团公司及子公司全方位的监督。而Z公司在处理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以及进行财务关账的程序方面,缺少标准化的会计流程给子公司遵循,从而不能实现对子公司全角度的管控。

(3)采购流程的控制尚需加强

对于供应商的评估和选择过程,书面记录不够完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取得的比较报价没有完整存档;针对审查的某个项目和非直接采购,部分供应商的评估和资格认证环节记录不够完整。

对于合格供应商,申请部门参照的是其母公司维护的合理供应商清单,没有维护一份Z公司的合格供应商清单。

二、Z公司公司层面内部控制改进

(一)公司层面改进

1.建立公司内部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是对公司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有效进行独立评价的活动,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各环节的主要手段[5]。具体从完善监督机构和规范内部审计程序两方面入手。

(1)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审计机构

企业集团内部控制能否得到有效实施,还取决于集团内部审计机构是否缺失。因此,应当根据委托理论的要求和各集团的实际,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承担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同时合理配备内部审计人员,注意提升集团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和权威地位[6]。鉴于Z公司在内部监督建设方面的缺陷,应当主要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制定规范的职责权限。Z公司需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配备独立审计人员,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内部控制检查和监督体系,确保内审部门组织完整,有力运行,保障审计监察效果。

规范审计范围,明确审计权责。Z公司独立审计部门设定后,公司还要聘请权威机构制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明确审计职责和范围。围绕公司经营工作的重点、管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审计,提出改进意见,出具审计建议书;负责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检查及独立评价。

审计部需要依据职责要求,实时监督业务部采购招投标业务,作为独立于业务的第三方对招投标业务操作流程及招投标文件进行监督审核,为公司招投标业务如实正常开展提供保障。

(2)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程序

通过实施上述一系列改进措施后,内部审计机构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直接受高管领导,保证其机构设置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由于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机关的逐渐融合,内部审计并不只是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更重要的还是管理服务者,这也就需要内部审计将审计结果直观呈现在管理者面前,使管理者了解内控执行情况,并对其后续工作安排提出建议。之后内部审计跟进监督,确保整改问题落地。具体改进措施如下:

第一,确定内部审计独立评价工作程序。Z公司设立的审计部门对公司本部及下属公司年度内控检查评价负责,对内控执行的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对检查中发现的内控缺陷有权力直接向审计委员会及董事会报告,以此建立以企业整体为对象的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具体如下:了解被评价部门及公司内控情况,确定测试的控制点,下达通知;测试评估内控设计及执行的有效性,组织实施独立评价;编制独立评价报告,征求评价部门及公司意见,出具独立审计意见;报告审计委员会及董事会;跟踪整改。

第二,规定审计结果的执行和反馈。公司明确规定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时间(如30天)内必须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反馈给内审部门,提高内审结果的执行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健全内部审计评价体系,有效地促进审计监察成果的转化。

2.加强对下属公司的管理控制

Z公司应加强对下属公司的管理控制,确保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提高公司整体控制力。针对下属公司管理控制方面存在的内控缺陷问题,公司应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完善:

(1)加强财务控制

第一,向各下属公司委派财务人员。会计委派制度被西方国家很早就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运用,是所有者约束和监督经营者行为、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普遍制度[7]。通过委派财务人员,Z公司意图实现集中管控优势,统一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制度,提升集团的会计信息质量,能够为公司提供更为可靠的决策依据。

制定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办法,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公司应当根据下属公司实际情况按照会计制度有关政策规定制定《Z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办法》,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的要求,规定下属公司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建立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汇率风险等经济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

对重要下属公司还应开展内控培训和流程梳理辅导。通过对重要下属公司内控管理的培训,欲使重要下属公司内控建设逐渐完善,并同Z公司集团内控建设制度流程相协调,便于Z公司对下属公司的管理。

(2)建立业绩考核机制

Z公司应当建立权威有效的业绩考核管理机构。明确考核职责和考核内容,对下属公司制定统一规范的业绩考核办法,并根据重要程度设置不同的权重,增强业绩评价的全面性和可靠性,提高对下属公司业绩考核的有效性。

Z公司对下属公司的业绩考核应采取KPI指标衡量,制定《子公司绩效考核表》,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组织考核。同时Z公司将得分情况反馈到各子公司,子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及时改进。

Z公司还需规范对下属公司部门及员工的考核管理体系。公司按统一的模板与各下属公司部门及员工签订绩效管理合同,并对绩效合同的签署及后期执行考核采用流程图规范,如图3所示。

图3只描述至子公司各员工及部门经理提交绩效合同,对绩效合同执行的跟进监督管理,Z公司也应有具体的流程描述,这里不做详细说明。

对于公司人员层次不同,将员工分为公司领导、中层管理者和员工三级,Z公司应该对各子公司各级员工分别设定考核体制,在侧重点内容上有所不同。

例如以公司领导为考核对象,考核指标包括三部分:责任心和工作态度占比20%,考核内容包括价值观、责任心与主动性、职业素养和团结协作;素质和能力占比30%,考核内容包括政治素质、廉洁从业、宏观决策能力、领导组织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卓越执行能力;业绩占比50%,考核内容包括对重大项目或任务的贡献和分管部门的绩效。通过公司360度测评分数加权平均,根据员工的最后得分,按照绩效等级转换表将员工划分到各个绩效等级。

根据员工绩效结果,应对员工进行反馈,这是绩效考核成败的关键点,对上级管理者及下属员工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上级管理者,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帮助下属提升能力;有助于管理者全面了解被考核员工的工作情况、掌握工作进展的信息,并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辅导和资源;有助于提高考核工作的有效性,提高员工对绩效考核、对与绩效考核密切相关的激励机制的满意度。对于下属,及时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发现自己上一阶段工作中的不足,得到及时、客观和准确的绩效反馈,确立下一阶段改进点;双方共同解决问题的一个机会,是员工参与工作管理的一种形式。

(二)业务层面改进

1.全面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全面预算管理是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种管理手段,它将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计划、目标以数量形式具体而系统地反映出来,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控制和管理[8]。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将更加有效地提升Z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Z公司在原预算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健全,以达到资源有效配置和企业高效有序运营的目的。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详细说明。

(1)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是相辅相成的,完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职能,有利于全面预算管理更好地发挥作用。

鉴于Z公司全面预算制度不完善,公司应制定《Z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从预算的职责分工、编报审批程序、执行分析、监督考核程序和预算调整全面规范预算的实行,从而使Z公司全面预算得到制度上的规范。

增设预算管理委员会。专门预算管理机构的缺失会给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带来重大影响,因此Z公司应该成立由董事会领导的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全权负责Z公司的全面预算工作,此外Z公司本部还成立了预算管理工作小组,成员由财务、审计、人力、经理部及业务部人员组成,负责公司全面预算执行。

(2)完善预算编制流程

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编制体系,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中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9]。鉴于全面预算管理没有可供遵循的编制流程的缺陷,考虑业务部、项目组及子公司的具体情况,建议公司重新修订预算编制流程,如图4所示。

(3)健全预算执行分析制度

鉴于Z公司对预算事中分析时间段界定不明确,分期预算事中控制不够及时的缺陷,Z公司应制定预算执行月度分析制度,要求预算分析节点由每季度变成每月,财务部门根据各单位的财务套表监控预算的执行情况,并向有关单位提供预算执行进度等信息,与之相关的责任单位必须及时分析原因,按程序提出预算修正申请,视修正的程度由有审批权限的人员批准,最大限度地保障预算目标的实现。

2.收支业务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1)收支业务流程再设计

Z公司应编制一套标准化的会计政策,包括如何处理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进行财务关账,以提供给其子公司遵守,保证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该会计政策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与处理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相关。收入和支出的确认程序,并且说明进行收入和支出确认的基础和标准。在财务系统里进行会计调整的程序,包括在财务系统里进行调整前应通过复核及批准的要求;在财务系统中录入调整分录的方法;会计调整记录的相关支持性文件存档的要求。Z公司应根据公司业务流程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结合以上整改建议重新梳理关于收入和支出的预估、确认和报告的流程图,添加调整前应通过复核及批准要求的模块。该模块要求会计在财务系统中创建记账凭证后提交给财务部经理审批,审批不过退回修改,审批通过后财务部经理将记账凭证过账到财务系统中,会计再利用会计系统准备月度管理账目表,之后交由财务部经理审核,审核通过即生成月度财务报表。

第二,与财务关账程序相关。针对Z公司在财务关账方面存在的潜在疏漏,建议Z公司从收支预提和支出流程的规范、以前年度的财务调整需取得相应的事前批准等规定来确保交易的完整性。同时,还需制订与财务关账程序相关月度、季度和年尾结账的时间表,列明以下关键活动的截止日期;子公司提交审核过的财务报表的日期;外部审计结束和审定财务报表的日期;公布财务结果的日期;在财务系统内关闭账期的日期。

(2)建立收支业务风险识别体系

第一,业务数据和财务核算的真实性。首先,为确保反映到财务核算上的业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应设计一套业务报告套表,该套表由业务部提交给财务部,财务部依据套表上的完工节点或者完工百分比进行收入成本的确认。该套表将由财务部留存,作为收入确认的依据之一。其次,对于日常进出口所涉及的设备等类货物,业务部门需向财务部提供发票、海关报关单据以及仓储、货运单据,财务部据此进行会计核算。同时,业务部门需有相应的业务人员在现场核实货物的收况,确保票据与实物相符,账实相符。

第二,会计科目填列的统一和规范性。对于报表会计科目的设置,Z公司应该编制一套较为完整的会计科目表供子公司统一使用,协助甄别是否将发生的业务准确地反映在会计科目中。

3.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1)采购业务流程再设计

针对Z公司采购流程出现的问题,公司应加强关于采购流程方面的控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立供应商评估制度。记录评估调查的结果,在新的供应商通过资格认证前需经过复核及批准。维护合格供应商清单,当通过资格认证后合格的供应商填列到合格供应商清单中。没有通过供应商表现评估的供应商将从合格供应商清单中剔除。具体由项目经理操作,寻找供应商并去船坞实地考察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出供应商调查表,经部门经理和主管副总经理批准后,加入公司供应商列表。之后每两年评估一次,填写评估调查表,按照调查结果决定是否保留在供应商列表中。

第二,执行严格的采购审批和追踪制度。公司对所有的采购业务,包括直接采购和非直接采购,申请部门均需提交阅批件,取得管理层的复核批准。

第三,规范采购业务流程。对长时间未关闭的订单应该得到相关人员的及时跟进,以确定仍然需要该笔订购。不再需要的订单需及时取消并通知供应商。参照上述建议,Z公司应按以下流程改进,首先由项目经理发起,确定采购申请,拿报价单多方询价,评估报价单并筛选供应商,最终筛选出4―5家供应商进行招标,之后由招标委员会确定中标供应商。项目经理参照中标供应商的信息制定采购合同,提交合同审批表,由业务部经理审核,审核通过后交由法律顾问及财务部审阅,并提出相关意见,将修改意见反馈给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参照意见调整修改采购合同,重新交由业务部经理、法律顾问和财务部及总经理批准后,确定采购合同。

此流程应规划到供应商送货和提供服务环节,后续还包括公司申请人验货、费用报销及经理部监督供应商发货等环节。

(2)建立采购业务风险识别体系

第一,关注采购风险的识别。采购风险的源头――供应商选择。由于供应商选择失误可能造成的风险也很多,例如质量风险、交期风险、产能风险、财务风险和信息风险等。

采购风险的关键点――合同。在此环节应注意以下方面:签订合同中存在的问题,执行采购合同中存在的问题、更改、违约、担保等风险,采购方自身的违约、项目、工程合同及外包合同风险等。

第二,加强采购风险的控制。Z公司应严格按照建立供应商评估和资格认证以及报价评估程序,从源头上把控采购风险。对供应商财务风险,Z公司应先对供应商的供应链、资金链进行分析,还需对供应商的财务状况及财务指标调查,设定财务警戒线,把控供应商的财务风险。对价格风险,在汇率不稳定时期择期采取合同价格锁定、套期保值等方式,规避价格风险。对来料质量风险,公司设专人对采购进来的原材料、部件或产品做品质确认和查核检验,对采购材料质量负责,责任到人。

总 结

本文在对Z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分析中,发现Z公司内控建设在公司层面及主要业务方面都存在不足,就Z公司内控建设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建议:

Z公司公司层面内部控制改进建议:建立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包括建立系统的内部监督审计机构,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程序;加强对下属公司的管理控制,涵盖财务控制和业绩考核及实施预算控制三个方面。Z公司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改进建议:全面提升预算管理水平,主要是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完善预算编制程序及健全预算执行分析制度;公司收支业务内部控制改进意见,包括流程的再设计、风险识别体系的建立及改进效果的评估;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改进建议,同样包含流程的再设计、建立采购业务风险识别体系及对最终改进效果的综合评价。

本文的研究结果拟为Z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提供良好的改进建议,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内部基础。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A].2010.

[2] 崔秀梅,张茂忠.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体系[J].中国审计,2004(4):55-56.

[3] 田佳,岳脉健.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经济师,2014(4):91-93.

[4] 任广平.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视角下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J].商业经济,2009(1):33-34.

[5] 刘霞.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剖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76-80.

[6] 柏广才,沈洪祥,孙浩.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5(1):48-51.

[7] 赵玉琳.集团公司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创新措施[J].会计之友,2014(4):83-85.

第4篇:供应商财务风险管理范文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因素,使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所获得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从而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企业的财务活动很多,例如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收益分配,等等。因而,应该从企业的各个方面去关注财务风险,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

一、财务风险成因的主要表现

(一)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本带来的不确定性,筹资中包含权益筹资和债务筹资。

1、合理安排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比率。合理安排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比率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权益资本成本大于债务资本成本,因为债务利息率通常低于股票利息率,即债务资本的成本比权益资本成本低。与之相对应,企业在盈利一定的情况下债务资本所占的比例大,为之付出的成本较低。因而,企业获取的利润会更大。

2、负债具有财务杠杆的作用。无论企业经营成果大小,利润多少,债务利息额固定不变。因而,当利润增大时,每一元利润所负担的利息就会相应地减少,从而使自有资本的收益大幅度提高。

3、负债具有“抵税作用”。负债的利息费用列入“财务费用”,与企业的收入抵扣,使负债经营的企业同全部采用自有资金进行经营的企业相比,成本费用增大,利润减小,应纳税所得额随之减少,从而减少上缴的所得税,降低企业的税负。

(二)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指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

1、投资生产项目。企业若是在自有生产项目之外再增加新的生产项目,会发生许多成本和风险,若投资于生产项目不能盈利,使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再者,投建时该项目市场正旺,但市场风云变化不可把握,投建完成、产品生产出来时市场上已接近饱和,导致企业亏损,有可能会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盈利,总体偿债能力下降。即便不亏损,该项目利润率,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息率,或利润高于银行存款利润率有限等等情况会导致企业在投资生产项目中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另外,企业投资新项目还应考虑到引进新技术、培养职工新技能、建造新厂房以及配套设施等,会发生很大的支出,也会影响该项目的收益率,导致财务风险的形成。

2、投资证券市场。股票市场风云骤变不可预料,若经济处于成长期,股票大盘总体上涨时,其收益可能可观,但若选择有误,即使是再好的时机也有下跌的情况。在这时,其风险很大。收益的高低和风险成正比。股市有句老话: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但有些企业的投资者为了获取收益盲目入市,给企业造成不小的财务风险。当大盘下跌时,若不能及时清仓,此时的损失就会更大。近几年,基金发展迅速,虽然其风险比股票略小,但风险还是存在,也有可能对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当然,基金也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收益,所以有些企业也会购入一些基金作为长期或短期的投资,但由于对基金行业的不了解,在价格下跌时,不能及时出售,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

3、投资其他企业。投资于其他企业,这一般是企业的长期对外投资,目的是为了获取稳定的收益,若是被投资的企业发展良好,产品畅销,企业有可观的收益。若是选错了行业或企业错过有利的投资期,会导致企业收益下降,甚至没有收益。若市场供过于求,加上经济下滑,被投资企业破产清算,那企业的损失就会很大,财务风险就成为了财务损失。

(三)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又称营业风险,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销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迟滞,产生企业价值的变动。

1、采购风险。由于原材料市场供应商的变动而产生的供应不足造成停工待料的风险,以及由于信用条件与付款方式的变动而导致实际付款期与平均付款期的偏离而造成企业的风险。

2、生产风险。由于信息、能源、技术及人员的变动而导致生产工艺流程的变化,以及由于库存产品不足所造成销售迟滞的可能。

3、存货变现风险。存货变现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产品市场的变动,消费者喜好的变化或市场上存在企业产品的替代品等而导致产品销售受阻的风险。

4、应收账款变现风险。企业为了促进销售过多赊销,导致应收账款资金无法回笼、管理成本增大的风险,以及由于赊销政策的变化,导致实际收回期与预期收回的偏离造成的风险,等等。

(四)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风险是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样不可忽视。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企业的留存收益是扩大投资规模的来源,是企业发展壮大的血液。然而,大部分的股东更积极回收股息。因而,企业净利润的分配不易平衡。一是企业存留;二是分配给股东。这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如果企业发展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需要发展,需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则大部分留用。然而,资金若大部分留用,分配给股东的利润就会减少,股息分配就有可能减少,会直接影响企业股票价值。因此,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企业必须注意两者之间的平衡,加强财务风险的监测。经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介绍,可以得出财务风险确实存在于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中。因而,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客观存在。虽然财务风险不可能完全消除,但企业管理者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管理

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方法是建立分项管理总体控制体系,分项管理是对企业从筹资、投资、经营到分配等环节划分责任,不仅能提高企业收益,更是控制风险的一种手段。每个部门的负责人对自己所负责的部门的财务风险有权利及义务采取控制手段。他们对本部门相对熟悉,也了解自己所管辖部门的优势与劣势,责任人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好本部门的财务风险,企业总体的财务风险随之下降。同时,企业从总体出发,经过核算相应的财务指标,合理分析过高的财务风险形成原因,找出造成财务风险的根源,以及各部门相互配合,降低财务风险。分项管理是指对应企业财务活动(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收益分配活动等)采取分项管理的策略。

(一)筹资风险管理。现在管理层推崇负债管理,不仅弥补企业不足,而且可以提高收益,成本比股权资本成本低,并且有抵税作用等有利之处。但凡一种事物的产生或理论的存在都会具有两重性,即均有利弊。若企业一味追求降低成本,导致负债规模过大,将使企业承担过高的利息支出,出现财务危机,因而要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减轻偿债压力,当企业有资金需求时,坚持“先内部融资,后外部融资;先负债融资,后股权融资”的原则。所谓内部融资是企业内部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而形成和生产存留收益而增加的资金来源。企业有效地利用内部融资,每年留存在企业,为企业今后的运营、投资储备资金。企业的留存收益毕竟有限,若想进行大项目投资,必须从外部融资,才能及时筹措到资金。企业在举债过程中要做好负债规划,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在时间上要相互错开,避免到期日偿债压力过大,同时负债偿还期与利润分配日期也要均匀安排。总之,尽可能使长期负债、短期负债和利润分配日期在时间和金额上的均匀设置,避免“挤兑”情况的发生,并且应随时对企业负债比例进行监控。在财务风险发生伊始,就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还有另一条外部筹资的途径,就是采取发行股票。一般来讲,发行股票是风险最低的筹资方式。股权投资可长期使用不需偿还,不会发生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不会造成太大的财务风险。对于非上市公司企业没有这条筹资方式,仅能依靠举债来筹资。这时,对于非上市企业来说,风险要高于上市企业,这就要求非上市企业更应调整好债务的偿还时间与金额,降低一定的财务风险。

从信用上讲,企业在平时经营活动中,保持良好的信用,当企业资金链发生问题时,银行和投资人有可能因企业良好的信用,而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往来单位和供应商也会扶持一把,这都有可能缓解一定的财务压力。

(二)投资风险管理。企业投资应将主要资金放在本企业竞争力强的项目上,把暂时闲置的资金进行短期项目的投资。从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企业都应积极地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这样才有可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提高盈利能力。随之,投资风险就会趋近最低;反之,若把资金分散到一些其他附属的项目上,就会弱化企业的竞争力。虽然某些项目短期内有利可图,但时期一过企业又会陷入财务危机中。企业不断加强核心产业,不断加强研发力度,技术也不断提升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使企业始终在本行业中保持领先优势的地位。

(三)经营风险管理。建立企业就是为了通过经营获取收益,经营伴随而来的是财务风险,企业应从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控制风险。

1、确定比较稳定的供应商。最好是同一种材料有两至三家供应商供货,以避免单一供货商供货,因某种原因不能提供原材料,导致企业待料停工。也能防止供应商恶意的不发货造成企业的损失。另外,本企业也应建立资金的良好信用基础,赊购款应及时偿还,这样可以相对有效降低企业的采购风险。

2、多方合作解决生产风险。调研人员应做好市场调查,令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生产人员应技术熟练,能够高效的高质量的补充库存。库管人员应对各类产品、材料等进行严格监管,及时检查材料、包装物等库存情况,减少库存损失。另外,产品生产部门的管理人员应对所有生产员工实施轮岗制,使员工能够胜任各种生产工作,避免个别人员休假或辞职,导致无人能及时接手工作,造成生产停滞,这类工作一般技术含量、专业性相对较高。

3、存货变现风险。企业负责人应该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尽量使自己的产品新并且好。这样就可以避免其他企业同自己抢市场,当其他企业开始生产加工该产品时,本企业就应该在生产最新研发出产品,这就是让企业走在行业前端,也就避免了存货陈旧市场过剩,以至于存货难以变现的风险。

4、应收账款管理。企业应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确定客户资信等级,评估往来企业偿债能力,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并且建立销售责任制,这样能有效的回笼资金,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四)收益分配风险管理。收益分配中,留存是企业筹资中相当重要的一项,为了企业今后的发展应留存下一部分大的资金。另外,企业的股价是企业经营晴雨表,企业为了稳定股价,保全股东利益,应每年发放一定的股利,安抚股东。这两部分分配的比例要看企业的状况和发展前景。若企业近期要投产新的项目,并且该项目收益稳定、良好,可以多留存一些以备用来内部投资。若企业近期无大型项目,就可以多分给股东一部分,让股东对本企业更有信心。不管何种情况,企业必须有一定留存,可以防备不时之需,缓解一定的生产经营中资金的压力。

三、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除了以上几种风险的具体防范措施,还应建立财务预警系统,从总体上控制财务风险。

(一)短期预警系统需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是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各种支出。建立短期预警系统首先是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主要是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可以将企业动态的现金流动情况全面地反映出来。当企业经营性应收项目或存货大幅度减少时,则表明企业货款回笼情况较好。产品积压少,企业具有较强的经营能力,存货与应收账款变现的能力就强。相反,当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小于净利润时,则应引起投资者高度警惕。这种情况下,由于应收款项及存货的大幅度上升,将使企业经营能力下降。同时,也易形成潜在损失。应收款项、预收款项及存货项目中任何一项失衡,均会引起企业危机,可将这三个项目作为短期财务风险的警源。为了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状况,可以周、月、季、半年、一年为期,企业以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准,建立现金流量预算,能预测企业短期财务风险,为企业负责人加强控制提供数据与条件。

(二)建立长期财务预算预警系统,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从根本上讲,企业发生财务风险大部分由于举债导致的,因而除了有短期预警系统,还应建立长期预警系统,综合评价企业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益等方面来防范风险。

1、从获利能力来分析。总资产报酬率表示每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能力。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每耗用一元所得利润;利润越高企业获利能力就越强。当企业获利能力越强,企业面对的各类财务风险就越低,这是主动控制财务风险最好的手段。

第5篇:供应商财务风险管理范文

摘要:中小外贸企业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创造外汇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竞争日渐激烈,市场的急剧变化,汇率变动、融资困境、信用缺失等经营过程中众多不确定因素阻碍了中小外贸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小外贸企业经营过程中财务风险的识别、成因进行分析和阐述,进一步提出了具体风险防范措施来降低风险。

关键词:中小外贸企业 财务风险识别 财务风险成因 风险防范

中小外贸企业是有从事对外贸易并拥有进出口经营权、年进出口贸易额在2 8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近年来,中小外贸企业利润空间缩小,竞争日渐激烈,财务风险管理成为公司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中小外贸企业财务风险识别

(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方不履行合同约定而给公司带来损失的风险。外贸企业的业务范围涉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从国际市场来看,金融危机对国外进口商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使得国外进口商购买力减弱,信用度下降,从而要求更高的信用额度和更长的信用期限。据统计,目前中国企业对外出口80%以上采用赊销形式,欧美国家的买方付款信用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有的长达120―150天,拉美地区甚至长达360天,这对资金本来就很紧张的中小外贸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此外,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贸易政策处在不断变化中,给与之交易的中小外贸企业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同时,部分涉及国内客户的交易也存在着巨大信用风险。一方面表现为客户的“信用经营风险”,即国内进口商经营不善,缺乏偿债能力;另一方面是客户不愿偿还债务而产生的“道德风险”

(二)融资风险。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风险是由企业融资引发的风险,既包括不能按需募集到资金的风险,也包括募集到资金后不能按期偿付及使用不能达到预期的风险。中小外贸企业在拉动国民经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外贸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造成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融资风险大。

一方面,随着我国外贸行业日渐成熟,相同行业中小外贸企业产品差异化逐步缩小,结算方式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中小外贸企业商业信用周转空间狭小,使得企业营运资金不足,发行股票与债券的门槛较高,更多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方式单一。外贸企业融资特点是融资数量少、频率高,而银行对中小外贸企业信用等级要求高,审查时间长,融资成本高。在此情况下中小外贸企业可能很难在短时间内筹得资金从而丧失一笔业务。另一方面,中小外贸企业重视筹集资金而忽略了融资结构,致使资产负债率很高,加之外贸企业的利润空间在不断缩小、大量应收账款难以收回使得流动比率较低,当出现支付危机时,逾期风险立刻涌现。

(三)流动资金不足风险。中小外贸企业维持日常经营运转、偿还债务都需要流动资金。从外贸企业上游――制造商来看,我国制造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空间较小,难以承受原材料市场价格急剧变动。若原材料市场出现变动,上游制造商将成本上涨压力转嫁给外贸企业,使得外贸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再如上文所述中小外贸企业信用风险加剧了应收账款回收难度、融资风险大使得企业难以获得充足流动资金;订单减少、出口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导致存货积压,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下降,都加剧了中小外贸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四)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而导致以外汇结算业务交易结果不确定的风险。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使得我国丧失出口价格优势,对出口贸易额产生一定影响,也就导致了外贸企业利润额的下降。另一方面,外贸交易的结算都涉及到货币之间汇率的换算,而外贸交易又多采用信用收款模式,给予进口商一定的信用期限,在这段期限内产品已销售而没有收到货款,或者签约完成的长期订单,一旦出现货币汇率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交易商品价值的变化,汇率上升则换算为人民币后的应收账款实际价值下降,产生了汇兑损失,也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 中小外贸企业财务风险成因

(一)外部因素。外贸企业交易涉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经济形势、国内经济政策、经济状况都会对外贸企业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产生了很大冲击,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许多中小外贸企业受其影响资金链断裂致使倒闭;我国经济体制明显偏向国有企业,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调整政策、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也是引发中小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此外,目前缺少对中小企业完备的法律支持体系,且司法程序烦琐,若中小外贸企业遭遇恶意欠款时,因为诉讼的成本费用高、而且可能涉及到国外法律,难以用法律手段捍卫权利,致使应收账款难以收回被迫转为坏账,带来财务风险。

(二)内部因素。

1.中小外贸企业规模小,信息透明度低,信用等级低。如前文所述中小外贸企业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靠银行,而大多数的中小外贸企业不对外公开财务报表,存在银企关系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银行为了降低风险,对中小企业借款设立了较高门槛。中小外贸企业资信水平低、管理水平不高,固定资产少,难以提供融资所需的抵押和有效担保。即使被接受,这些抵押物的折价也相当低,近半的金融机构反映贷款额与抵押物的价值之比低于50%,而以设备作抵押物的,获得的贷款金额甚至只有设备原价值的约10%,一些金融机构根本就不接受申请。

2.中小外贸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部分中小外贸企业在筹资过程中为了降低融资成本多采用债务融资,忽视了融资结构问题,认为只要能筹得资金即可,由此致使公司资产负债率在50%以上,负债期限安排不合理,增加了公司支付利息的压力。公司偿债压力过大,由此引发财务风险。

3.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中小外贸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财会部门设置简单,企业管理人员缺少风险管理意识,没有建立对财务活动进行风险预测、识别、分析与控制的专门机构,简单地要求会计部门承担财务预测分析职责,有的会计部门也没有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会计资料不齐全、记账不规范,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资金管理混乱、使用效率低下,从而很难进行风险预测与防范。

三、中小外贸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树立风险意识,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机制。通过专业机构,及时、全面获取海外交易客户的资信状况、偿付能力,对于往来客户根据对其的调查建立信用档案,并对其信用状况进行评级,给予不同信用期限。对于风险较大的业务,须经管理层批准。同时强化业务员风险意识。多数中小外贸企业中业务员为了增加业绩,重点关注订单数量与额度,忽视后期账款的追回工作。中小外贸企业由于自身规模、人力、财务的限制,很难设立专门信用管理部门,而外贸业务员全程负责客户的联系、合同的签订、货物的出口,对于客户和订单的情况比较了解,因此企业应该培养业务员的信用管理意识,提升他们的信用管理能力,并将收账、催账作为一项业绩考核内容,使得业务员主动从客户信用调查、合同签订、账款回收这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对信用风险进行控制。

(二)优化资本结构,拓宽融资渠道。根据优序融资理论,企业融资的顺序依次为内源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因此中小外贸企业首先还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盈利能力,积累内源资金。目前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筹资主要来源于债务融资,不论是银行借款还是民间借贷,都要按资金需求量和用资时间来确定合适的筹资规模和期限,短期与长期借款合理配合,降低资产负债率,优化负债结构。同时要规范企业会计账簿,增加透明度,与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按期偿还债务。采用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充分利用信用证、进口押汇、出口押汇、打包贷款等新型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缓解资金困境;依靠其上游大型制造商的信用实力进行供应链融资获得发展所需资金。

(三)控制资金占用量,保持资金流动性。一方面,控制应收账款与预付账款数量,合同签订过程中增加预收账款比例谈判。对于应收账款要及时催收,建立合理的坏账准备预提制度。另一方面,根据订单量增加企业存货,选择信誉好的优质供应商同时做好货物质量检查,及时交货,以防因违约造成存货的积压,占用过多流动资金。此外还要做好预算编制工作,保持流动资金合理持有量,以应对突发状况。

(四)加强出口结算方式的灵活性,多种结算方式相结合。随着竞争的日渐激烈,利润空间的缩小,产品差异化变小,外贸企业力争在结算方式上获得优势来留住客户,货到付款、远期付款交单、远期承兑交单以及延期付款信用证成为目前中小外贸企业出口结算的常见方式。然而进口商信用度下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企业流动资金不足也增加了中小外贸企业财务风险。因此中小外贸企业在出口选择计价货币时要选择对交易有利的货币。同时要采用多元化的结算方式,例如采用信用证与托收、信用证与汇付相结合的方式,还需要重点考虑国际保理业务、福费廷和银行保函等附属结算方式降低收汇风险。

(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风险管理制度。首先,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事前预测,由于中小外贸企业规模、人力等限制,主要利用构建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运营过程中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向管理层汇报存在的风险。其次,通过与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合作,对风险高的交易投保,以此来分散、转移风险;对原材料成本较高的产品,建立国外进口商、国内供应商及自身共同承担价格风险的方式,提高采购商预付款比例,加速资金和物流周转,形成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机制;最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部监督,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各部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Z

参考文献:

[1]高磊.A 外贸企业资金运行和风险管理探索[D].上海交通大学,2009.

第6篇:供应商财务风险管理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从供应链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引发企业供应链中断风险的因素并且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选用AHP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指标进行评价。研究目的在于给企业提供一个风险自测的参考模型,并且为其供应链的改善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供应链 中断 风险 评价

引言

现如今企业所处的市场由原来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供应链的运作出现了从消费者到零售商再到制造商的拉动模式。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其不确定性在增强,竞争日益加剧,加上供应链节点的增加,供应链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潜在风险。近些年来发生的一些突发中断事件,如“飞利浦工厂火灾” 事件、“苏丹红”事件等,企业都为之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在前些年的FM Global 和Harris Interactive的调查结果中也可以看到,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全球领先企业中,超过一半的首席财务官、出纳和风险经理认为与财产相关的风险和供应链中断是对主要收益来源的重大威胁。这也揭示出供应链中断风险管理需要被提上日程,变为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

供应链风险管理概述

目前在供应链风险管理理论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从本质上来說,供应链中断风险是供应链风险的一种类型,所以供应链中断的某些因素和供应链风险的一些因素相互重合是必然的。

(一)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国内关于供应链中断风险的研究多数表现为定性的综述性文章,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马士华把供应链风险因素归纳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大类;丁伟东等提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独家供应商风险、信息传递风险、物流配送风险、财务状况风险、市场波动风险、合作伙伴风险和利润分配风险。

(二)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Sunil Chopra教授把中断视作供应链风险的首要威胁,并认为自然灾害、劳资纠纷、供应商破产、战争和恐怖袭击、依靠单一供应商等诸如此类的风险驱动事件都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的发生。

Lewis归结了三种主要的供应链中断风险,分别是经济中断、需求中断和供应中断。其中供应中断又分成两种:一是供应商没有能力;二是产品在从供应商到客户的运输途中出现了问题。

Paul R.Kleindorfer则归纳出了三类引发供应链中断的因素:一是运营风险,主要指设备故障、不可预料的供应中断、劳资纠纷引起的人力问题;二是自然灾害;三是恐怖事件与不稳定的政治环境。

现有文献的研究一般集中在供应链风险的协调与控制方面,在研究供应链风险的识别、评估这样等风险管理的基础方面的文章相对较少,针对供应链中断风险评价的研究就显得更少。针对这样的研究现状,本文基于需求主导的拉动式供应链模式,对供应链中断风险的评价进行一定的分析研究。

供应链中断风险评价指标的构建

(一)供应链相关定义

本文引用马士华给出的供应链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从供应链的定义出发,供应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复杂性。供应链比一般单个企业的结构模式更为复杂,因为供应链是一个多节点的模式,其网络链条中往往要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外部供应商、运输公司、配送中心、分销商、零售商和顾客等各种不同的企业。这些企业之间又存在着多级复杂的关系,如供应、生产和销售等。

2.动态性。供应链是在市场环境多变、竞争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其结构和功能需要动态的改变,才足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核心企业的战略变更。

3.面向用户需求。客户的需求触发整条供应链中生产活动的产生,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也随之流动起来。

4.交叉性。供应链中的每个节点企业可能同时与另外几条供应链上的企业存在供求关系,他们同时会服务于多条供应链。因此,大多数的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是相互交叉的。

5.协调性。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企业的关系正在向着合作双赢的趋势发展,整条供应链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应该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以核心企业为领导,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发挥最大的协调性,以期获得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6.层次性。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可以划分为核心企业、主体企业和非主体企业,具有层次性。

供应链中断常表现为供应链物流、生产、信息流、资金流的暂停或失败,或供应链系统结构根本上的改变。本文根据拉动式供应链的特点,选择以整条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暂停或者失败为出发点来探究引发供应链中断的因素。出于分析问题的逻辑性及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选取以下指标作为供应链中断风险的评价依据。

(二)物流方面存在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顾名思义,物流指的是产品(有形产品或者无形产品)的流动,首先必须有满足订单的产品,其次必须组织相应的运输方式才可以构成供应链中的物流。因此,本文从产品的供应和运输这两个视角来选取物流方面的中断风险评价指标。

1.供应中断风险评价指标。企业上游的供应商不能满足下游客户对产品或零部件的要求,即供应中断风险,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安全库存不足风险。在精益生产的指导下,很多企业追求“零库存”,但是安全库存不足造成的风险也随之而来。安全库存直接影响缺货率,缺货率越大,顾客服务水平越小,则安全库存不足的风险越大。缺货率=年缺货次数/年订货次数;二是单一供应商风险。信息时代产品趋于同质化,企业在采购时若仍然采取单一供应商模式则可能造成买卖双方价格上面的不对称。一旦所选择的供应商的运营出现问题,采购企业便不能获得所需的产品,形成供应中断风险。

2.运输中断风险评价指标。指产品在从供应商到客户的运输途中出现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风险因素:

产品途中受损风险。将产品完好无损地运输到客户手中是运输的关键,物流途中需要做好各种防范措施。运用一段时间周期内的产品受损率来表示此类风险:产品受损率=产品受损数量/总交货量。

送达不及时风险。如何能够将产品及时送达到客户手中是衡量运输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运输的途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如运输设施故障等负面的影响因素。在此用一段时间周期内的产品准时送达率来作为运输风险的衡量指标之一:准时送达率=准时交货次数/总订货次数。

(三)资金流方面存在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资金的顺利流动对于企业良好的运作十分重要,然而现代企业运作中资金流与物流往往不是同步的,再加上供应链节点的增加,运营环境的复杂性增强,这就使资金方面中断风险的发生成为可能。本文选取财务状况风险和金融环境风险两个指标作为评价资金流方面中断风险的依据。

1.财务指标。相关的财务指标可以反映供应链中相应企业的资产运营能力、赢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本文选取以下两个主要财务指标作为风险评价的标准:一是净资产收益率低风险,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供应链中的企业运用投资取得回报的能力,此项指标值越高表示企业运用净资产的获利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低,净资产收益率=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同期净资产;二是资产周转率低风险,资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经营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此项指标值越高表明来年利用相同的资产收益也越多,财务风险越低,资产周转率=一定时期内的销售收入/同期资产总额 。

2.金融环境指标。包括两个指标:一是通货膨胀风险,通货膨胀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物价的上涨,这给企业的购买和销售活动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货膨胀率越高,风险越大。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二是汇率波动风险,对于一些进出口的贸易,还需关注汇率波动风险,汇率波动越大,风险水平越高。

(四)信息流方面存在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1.信息获取风险。如今信息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略的生产要素,然而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供应链的复杂性使信息的获取和传递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选取信息获取和信息传递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客户需求骤变风险。在拉动模式的供应链中,生产活动是围绕最终客户需求展开的。需求急剧增大,则供应会产生不足;需求急剧减少,则产品会过剩,额外的库存管理费用和产品变质的损失都会产生,从而形成供应商下游节点之间的中断。

二是需求预测偏差风险。供应商希望下游企业的采购是大量且稳定的,下游企业则希望上游供应商能够保证灵活的供应以实现柔性化的生产和销售。因此,准确的需求预测能够帮助供应链中这一冲突的协调。需求预测偏差是衡量企业对市场需求敏捷反应力和预测准确能力的指标。需求预测偏差率=|预测需求量-真实需求量|/真实需求量。

2.信息传递指标。供应链上的信息流从最终客户端向原始供应商端传递的过程中,由于信息共享难以有效实现,使信息发生扭曲而逐渐放大,从而影响上游供应商的生产、供应、库存和营销计划。此项风险称为牛鞭效应风险,它是信息传递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现象,选取其作为该项风险的评价指标。

供应链中断风险的评价

供应链中断风险的综合评价是一个涉及到多因素的问题,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本文选择了AHP(层次分析法)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来进行供应链中断风险的评价。对定量指标根据具体数值和企业自身的风险等级划分的情况引入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对定性指标采用模糊统计法,进行专家调查得出模糊评级矩阵之后再进行信息的综合处理,从而实现定性和定量的相结合。具体处理步骤如下:

本文的模糊评价指标集R由三层因素构成,具体指标构成如图1。本文采用五级评价集来表示专家对评价对象作出的评价结果,V=(V1,V2,V3,V4,V5),其中依次代表风险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对相应的等级赋值:U=(u1,u2,u3,u4,u5)=(10,8,6,4,2)。

(一)确定各指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即隶属度

一是定性指标—模糊评价矩阵YK。对于各项定性指标X1,X2,…,X16,请专家对它们对应于哪一个风险评价值进行评价,综合各个专家的意见,得出评价矩阵Y=(yij)16x5,其中yij表示对指标Xi作出第j级评语的专家人数占总参评人数的比率。

二是定量指标—引入模糊概念。将各项定量指标的可能取得的值域划分成五个区间,分别对应上文确定的风险五级评价值ui,然后计算出指标的实际值。将指标的值视作某个区间里的点,该区间中点的隶属度为1,相邻两个区间中点的隶属度为0,其隶属度函数为:

其中,Mi-1、Mi、Mi+1分别表示区间中点的值,根据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该指标值落在第j级评价上面的概率,从而得出定量指标的评价矩阵。

(二)计算模糊综合隶属度值集D

设指标体系中单因素评价矩阵为Yk ,由Yk和风险评价集U可得评价值:Dk=YkU`(k=1,2,…,16);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W,综合评价得出结果。由 Dk和该指标的权重 Wk,可以得出该指标的评价结果:Hk=WkDk 。同样由整体评价集和权重集可以推算出该企业中断风险的综合评价得分。

案例分析

A公司是一个家电行业的企业,通过对公司历史资料的查阅,以及对市场、财务及其物流相关员工发放问卷的形式,搜集整理到下列数据(定性指标是通过问卷调查,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量化分析):

(一)模糊评价法计算风险评价矩阵

1.如表1所示,定量指标:缺货率X=4%,根据隶属度的计算公式:y3=(4-2)/(4.5-2)=0.8;y4=(4.5-4)/(4.5-2)=0.2 ;未准时送达率 X=2%,同上,根据公式计算得出y3= y4=0.5 ;受损率X=0.8%,y4=0.3,y5=0.7;净资产收益率X=6.9%,y2=0.17,y3=0.83;净资产周转率X=1.05,y3=0.2,y4=0.8;CPI=6.35%,y3=0.95,y4=0.05。

2.定性指标—专家打分法。邀请该公司物流、市场已经持续改进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和一些资质比较老的员工进行打分,整理得到表2。

λmax =1/4*Σ(AW)i/Wi=4.014;CI=(λmax-n)/(n-1)=0.0047;查表得 n=4,RI =0.89,CR=CI/RI=0.0052

2.资金流风险指标权重的确定。,M=(15 4/3 1/20),经过一次性检验,得到资金流风险的各项指标权重W2=(0.627 0.280 0.094)。

3.信息流风险指标权重的确定。,M=(12 1/3 1/4)T, 数据分析过程和物流风险相同,通过一致性检验,信息流风险指标权重W3=(0.635 0.191 0.174)。

综上,对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这三个一级指标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到权重为:W=(0.418 0.322 0.270)。因此得到下列的风险指标值:物流风险R1= U1W1= 6.48608;信息流风险R2= U2W2=(8.6, 6, 7)( 0.635 0.191 0.174)T=7.825;资金流风险 R3= U3W3= (6.34,6.3,3.9)(0.627 0.280 0.094)T=6.10518;总的供应链中断风险R=UW=(6.48608 6.10518 7.825)(0.418 0.322 0.270)T=6.78975。

所以,从各项指标值可以分析得出,该公司的供应链中断风险处于一般偏高水平,应该引起注意并且根据相应的风险指标进行改善。

结论及建议

供应链中断风险是供应链风险中的一种比较严重的风险,一旦发生将会给整个供应链系统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所以对供应链中断风险进行防范成为供应链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研究了企业供应链中断风险评价的指标并给出了量化分析的方法,通过计算各项指标的得分情况,可以判断这项指标所在的风险水平,帮助企业尽早发现供应链存在的中断风险并为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供参考的基础。企业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防范供应链中存在的中断风险:

第一,建立定期核查各项指标的制度,以便于及时发现其所在的供应链系统中的问题。如果风险得分超出了正常水平可以及时纠正,以免中断事件的发生,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

第二,权衡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不同的风险程度对应着企业运营的稳定性,但是对风险进行控制的成本也是要考虑的。企业应该认真权衡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要将风险降到最低水平,而是应该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正如安全库存一样,并不是库存越少越好,库存少了,管理的费用降低,但是物流中断的风险增加。

第三,要有系统的观念。供应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随着供应链网络复杂程度的加深,任何环节的中断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所以,应该具备全局观念,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并且保证信息能够准确及时地在整个系统传达。

参考文献:

1.马士华.供应链系统设计—如何构造与优化供应链[J].物流技术,2003(5)

2.丁伟东,刘凯,贺国先.供应链风险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4)

3.Sunil Chopra, Manmohan S. Sodhi. Managing risk to avoid supply-chain breakdown[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4,46(1)

第7篇:供应商财务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控制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施工企业发展迅速,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施工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通过加强财务管理、降低成本,因此,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前施工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财务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必要手段。建筑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贮存和流通,同时资金流通周期较长,款项回收速度慢。建筑企业的产品也不同与其他企业的产品,往往具有周期长,环节多,涉及工种复杂等特点,如果有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完善,都将影响到整体建筑工程质量。这说明建筑工程产品具有机会成本较大的性质,一旦某个环节发生损失,都将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和经济后果,损失难以弥补。因此,在事前,建筑企业必须就每个项目进行完整、科学的测算,按企业的内部关于风险与承接业务的相关规定进行盈利预测、标书编制,科学决策,控制风险。因此,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就成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使企业财务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产生偏离,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由于施工企业生产周期长、地域分布广、产品价值大等特点,决定了其在施工过程中各种不可预见的因素增加,极大的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正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施工组织形式,本文仅从以下几种不同的施工组织形式来阐述其所面临的最主要的财务风险,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供参考。

一、代建项目财务风险

(一)前期项目风险

在政府项目投资领域的管理中,大量的房屋拆迁以及土地征用是前期准备工作的难点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来开展工作,是一种政府行为;然而在代建推行之后,这项工作大多数是有管理公司完成的,是一种企业行为;企业比政府在房屋拆迁补偿上会花费很大,对于工程总的投资成本增加很大。

(二)代建服务收费较低风险

代建费通常包括代建单位在项目前期、建设准备、实施、验收及保修阶段发生的成本、应缴的税费和合理的利润。一般包括人员工资、“五险一金”、办公费、差旅费、劳动保护费、工具用具使用费、技术图书资料费、业务招待费、竣工验收费、财务费、其他管理性质开支、应缴税费、利润等。显然,就代建费构成看应高于建设单位管理费。在投资项目中,一般建设管理费是总投资的3%左右。然而眼下各地的代建招标中,对代建管理费压价比较不合理,甚者不足1%。此外,代建管理含有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创新,很明显代建费比建设管理费要高。在现实中,大业主将代建管理费压的很低,而且相关法规中没有明确代建费取费下限,导致了竞争上的无序,损伤了代建单位的积极性,给代建人的利润带来了损害。代建单位获取的收益与其所承担的风险责任不对称,“责、权、利”不均衡,加大了代建单位的风险。

二、BT/BOT投资项目财务风险

许多施工企业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开辟多种渠道增加利润为目标,积极开阔国内、国外项目投资,掀起了一阵投资,其中,以BT/BOT投资项目为主。但是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投资项目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谨慎的进入投资领域,BT/BOT投资项目所面临的最主要的财务风险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回购风险

对于BT项目,最突出的风险是项目移交时的资金回购风险。BT项目投资者在项目建成完工后,按约定程序将项目移交给政府,并由政府在合同约定期限内支付全部合同价款及利息。然而在正常情况下,对于政府的信誉,投资者很不好把握,一旦出现预计错误,回购资金的支付不能及时到位,难免使投资者出现资金短缺,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经营风险

经营期间的风险是BOT项目的主要风险。因为在项目投资的前期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对当地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查,并预测和估计未来产品经营情况。但是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中,不确定的因素客观存在,比如:物价水平、银行利率、税收政策等等都会影响项目未来的经济效益,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融资风险

对于投资项目来说,企业没有足够的自有资金进行投资,大部分投资所需资金来自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在企业出现回购风险或经营风险出现资金短缺时,企业的还贷风险就会增加,利息负担重,使企业经营陷入被动,影响今后的投资,甚至会造成企业资金链的断裂。

三、施工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强化专业人才培养,从源头上规避风险

员工素质、知识水平等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的培训,通过培训发现人才,提拔人才,利用人才,逐渐培养一批在不同专业、不同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才。同时要根据不同人的个性特点、知识背景进行合理调配,统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样在每次承接项目之前都会有一批专业人才对其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在投标时明确提出,或者在签订合同时通过修改合同条款或增加补充合同,以严密的合同形式来保护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害。

(二)科学决策,理性承接工程,树立风险意识,防范财务风险

施工企业在取得招标文件后,应进行科学深入地调查研究、分析,科学论证,利用集体智慧,全面考虑风险成本,从企业自身的实力和对项目盈亏预测中确定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最后决定是否投标,以及以何种标价投标。只有对所投项目认真调查研究、筛选方案,树立投入产出观念,重视风险控制,量力而行,精确报价才能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坚决避免不讲程序的“拍脑袋决策”、“官僚决策”。

(三)加强成本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企业的获利能力是抵御财务风险的关键因素,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强化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首先,根据设计的图纸和技术资料,考虑合同工期、施工现场条件、目标责任成本等因素,制订出科学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其次,根据所选定的施工方案,大力推行责任成本管理,以责任成本为控制目标,加强对施工项目成本中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间接费用等重点项口的监控,及时开展调价索赔工作,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把成本费用控制在责任成本范围内。再次,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采用新设备、新技术,以节省材料、节约时间,降低工程成本。最后,在材料采购方面,依据材料采购计划采购物资,避免盲目采购,超储积压,减少库存物资的资金占用量。选择多家供应商进行招投标,降低材料采购成本价格。

(四)从管理机制上,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强化资金预算管理

企业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部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工,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审批、监督、考核的全面预算控制体系。预算范围由单一的经营性资金收支计划,扩大到生产经算、基建、投资等全面资金预算。针对施工企业的特点,实现资金管理应遵循以下程序:

1、自下而上逐级编制资金预算计划。自上而下,通过一定的会议形式审批预算,各职能部门对所属单位的预算计划,通过收集整理,确定本企业下月财务资金预算,改以往的“先用后算”为“先算后用”。

2、执行严密的预算调整程序。原则上,预算是一经批准确定,不得修改,但因特殊事由,须调整的,应遵循严密的审批制度。

3、建立严格监督和考核制度。资金管理的实质就是对各个环节现金流的监督与控制,也就是对施工生产、任务承揽、设备购置和基建投资等过程的现金流采用预算管理和定额考核,实行动态监控,量化开支标准。

(五)合理利用第三方融资。建设方拖欠施工企业的工程款,除少量的企业管理费外,主要是分包商及材料供应商的款项,合理利用第三方进行有效地融资,对盘活企业的资金,提高资金周转率和企业效益起着重要作用。合理地改变支付手段也是充分利用第三方融资的手段之一,合理地利用企业的信用,也能提高资金有使用效率。如支付材料供应商的材料款改变以前以转账支票或电汇支付为银行承兑汇票形式支付,企业就以支付少量的费用而获得该款项近70%的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同时也可将建设方拖欠的工程款在一定程度上转嫁给分包商及材料供应商,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建设方对施工企业的融资风险。

(六)完善财务风险评估系统,建立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指标体系。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在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有效控制风险。定期对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运用效率指标、企业获利能力指标、投资报酬指标及现金流量进行分析测算,一旦超过指标的上限或低于其下限,就可预测到风险的来临,以引起企业的重视,采取防范措施,规避及降低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此外,企业要对项目资金集中管理,重点加强筹资风险管理、资金回收风向管理,将财务风险可能导致的不利后果降到最低限度。现在,传统的分散型财务资金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经济运行的能动管理需求。资金统一集中管理是历史的必然。建筑企业的财务资金能动性管控,可推行资金集中管理制,实现支出报帐制的财务管理模式,就是在资金支付上,严格集中统一管理,严格资金付款审批,所有工程项目的资金进入财务总部,所有项目支付通过财务总部进行核付。在管理实践中,无论采取哪种模式,企业均应做到资金有效平衡和资本结构优化、资金占用目标和过程管理、资金信息化管理和业务流程的相结合。利用网银系统实时监控,做到资金专款专用,防止资金被挪作他用。及时做好项目应收账款的清理回收工作,以及在建项目工程款的结算工作;同时要严格控制银行贷款的规模和数量,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使资金达到最大的利用程度。

四、结束语

利润和风险是相伴的,风险虽不可能消失,但可以防范和控制。因此施工企业应积极应对工程项目经营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完善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构筑完善的风险防御体系,不断探索有效的项目经营方式,这样才能保证在竞争激烈与复杂多变的市场中实现稳步、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亚楠.略论企业内部财务风险防范机制.会计师.2009.08

第8篇:供应商财务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资本运作;成本核算;财务监督

现代企业是面向市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只有依据市场规律,降低成本支出,科学决策投资方向,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如何强化财务管理,充分发挥企业各种资源优势,追求经济效益的最优化,无疑成为是企业管理者和财务工作人员共同关注的焦点。

1 突出资本运作,强化成本核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资金链是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企业的血液。财务管理是指针对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等情况进行合理的管理和分配,因此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要通过财务管理来实现企业各种资源结构的优化,最终达到开源节流、强化成本核算、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标。

1.1 强化成本核算,严把原材料采购关

企业大部分的资金是用来采购原材料的。严格控制企业成本,合理使用采购资金,使原材料价格降到最低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采购部门在保证原料质量的前提下对不同的供应商询价、压价、比较、筛选之后,选择最优的货源。若是大宗货物、批量货物,可采用竞价招标的方式进行,通过供应商之间的激烈竞争,最终得到较低供应价格,从而使企业的采购成本降到最低。

1.2 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严格控制管理费用,节约资金

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竞争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资金的合理筹措和有效利用。强化财务管理,加强成本核算,规范费用报销制度,是提高企业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财务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不仅要精通财务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国家财政、税收、等法律法规。财务人员要积极参加财务知识的培训学习,不断充实新知识、新经验,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1.3 整合资源,科学决策,优化资本运作

现代企业的发展和生存与市场信息息息相关,财务管理要围绕企业发展壮大的目标,理清家底,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充分利用企业的固定资产和人力优势,抓住机遇,优化资本运作,最终将企业做大做强。

2 强化财务监督意识,切实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财务监督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保证收支预算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要在当前市场经济竞争中占有主导地位,就必须加强对财务的监督作用,杜绝腐败,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财务工作人员要对财务收支以及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发现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足以及财务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和补救措施,从而使财务管理制度更加完善,提高财务工作质量。

为了确保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消除无效率的资源占用和适时地为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提供所需资金,企业必然要在其营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对企业的资源分配进行合理的监督和控制。财务工作人员通过审阅财务文件,核对账簿、报表,统计分析财务数据,深入挖掘内部潜力,增收节支,用有限的资金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对财务活动的全面分析,及时掌握各种资源的使用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预算方案,并监督公司各项收支按照预算执行,保证业务工作的资金供应。对预算执行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并加以解决,保证预算收支平衡。

3 加强财务管理,降低企业经济风险

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风险管理问题已成为企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现代企业必须建立起一个能够承担风险、保持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财务机制,有效实施财务管理,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顺利实现企业总目标。由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科学预测由环境变化带来的一切不确定因素,将财务管理和企业风险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使企业可能遭受的经济风险而带来的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

企业的经济风险,

指因没有融资能力或遭致无法承受的债务而导致的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全面了解企业信息,抓住关键领域,关注企业的重大财务风险。以预算管理为中心进行财务制度建设,将追求资产运营的效率最大化作为优先目标,不断强化对筹资、投资风险的管理,及时对不合理的调度企业资金等筹资风险进行评估。我们知道,投资可能是企业遭受风险的直接原因,因此回避那些可能引发企业经济风险的经营活动,可以有效的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

企业的这种在资金运行过程中造成的风险,对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就需要将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财务管理人员应对财务经常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行适当的财务风险决策,加强对财务的预测、计划、管理,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防范、规避财务风险,把财务风险降到最低,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

4 结论

第9篇:供应商财务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风险;应对举措

很多企业都在这一个市场当中厮杀,竞争非常激烈。所以说对于一些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完善风险财务管理就是节约资本的一个很好的渠道。

一、当下建筑公司财务控制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必要的财务内控制度

虽然国内企业的不断发展,很多过去不被我们看重的工作都得到了应该有的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就是其中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现在很多企业当中,财务管理工作都有安排专人来负责,而且也都是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但是从目前公司的整体结构来说,财务部门的职能还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在负责基础的数据核算工作,虽然说有些公司落实了财务部门的监督和审计职能,但是还不能够达到对于企业该有的控制力度。

而且就算是从审计这一部分的工作来说,在很多公司这一部分工作其实是有财务负责人员监管的,而且也是由财务部门的领导直接负责,所以说这样的审计就失去了他原本的意义。因此要想做好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工作,就需要完善内部的管理制度以及控制制度,让财务管理工作发挥它该有的价值。

(二)成本控制机制不完善

因为建筑施工企业的特殊性,所以说完善好成本管理工作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动辄上百万的工程如果成本控制机制完善就能够为企业主体节约很大的成本 ,所以说要想完善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风险管理工作,就需要建立和完善好相关的成本控制机制,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实际建筑施工企业日常的运营过程中,这方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相关的材料采购人员进行采购的时候根本没有按照预先设定的工作方案,而且很多工程的材料设备供应商都是由采购人员来选择的,所以说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私下交易的情况发生。还有就是对于一些中小规模的建筑施工企业来说,相关的物料管理非常混乱,也没有完善的出入库登记制度,因为缺乏制度的约束,所以说一线的工人在施工过程中自然也就不会去重视这些工作。长此以往,这些额外支出就会在无形中增加企业的风险负担。

(三)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在建筑公司当中,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其实是也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和漏洞的,除了能够应付日常的核算工作之外,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督以及控制都很难落实到位。而工作的程度也只是停留在发现问题的阶段,根本不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找到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就算是企业投资方面,也很难能够根据企业的总体情况来提出合理的建议。还有就是关于企业开源节流的方面,财务人员是应该从自身的业务出发,立足于企业的相关制度,来对这方面的内容提出专业性的建议,可是因为专业素质的限制我们的财务人员还远远达不到要求。

更重要的是,很多财务人员都安于现在的工作状态,他们不能够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以及行业现状来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也不懂得通过实际的工作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的重要意义,所以说这些现状都在不同程度上加重了建筑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财务内控制度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要想完善内部财务风险控制工作首先需要建立起完善财务内控制度。规定会计核算、审计以及监督工作的流程,这样整个公司主体的财务工作也就会成为一个高标准的系统化的工作体系。其次就是需要加强财务工作对于企业预算投资支出的控制力度,提高财务指标在企业进行决策时的参考价值,这样才能够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进而帮助企业整合资金的运作,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要实现财务工作对于整个工程施工的有效监督,由各部门的负责人负责,在公司内部形成分层管理汇报的工作模式。这样也能够更好的发挥财务内控制度对于企业运营的具体作用。

(二)完善成本控制机制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其成本控制工作是应该安排专门的财务工作人员来负责的,要在相关的成本目标的引导之下落实好各项工作的细节。对各种材料的供应商严格把关,通过专业的数据分析方法来为材料的采购提供参考,而且如果有必要应该对采购人员的作业过程进行监督,保证公司主体能够拿到最优惠的价格之下,也能保证的材料的质量最优化。对于现有的库存材料相关的财务人员要根据具体的工程需要进行限购,要完善对这部分材料的管理,这样才能够避免因为材料的浪费增加公司的财务风险。最后应该把成本控制的眼光放在施工现场,可以安排专人对现场进行清理,对于那些可以回收利用的物资应该安排专门的财务人员进行统计,并且根据统计的数据应用到今后的财务监管工作当中,这样也能够为企业节约很大的成本。

(三)落实内部工程会计委派制度

对企业投资进行的项目,财务部门主体应该委派专人对工程的进行进行监督并且这对于其他人员的工作也会起到一定的督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项目的财务负责人员应该单独进行工作,不能够受到其他部门的恶意干扰。还有,项目财务负责人员应该在工程以及企业利益之中寻找共同的平衡点,寻求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四)优化会计队伍结构

企业主体应该定期对会计从业人员组织必要的思想教育,借此来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还应该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引进以及培养机制,不断为自己的团队注入新鲜血液。

三、总结

企业内部财务风险控制工作是建筑施工企业想要取得发展必须要重视的一部分工作内容,当然这也是很多建筑施工企业目前想要改变却又无能为力的工作。上文根据笔者的经验,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理以及具体的控制措施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对完善我们的工作有所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月红.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管理问题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1(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