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渔业养殖建设范文

渔业养殖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渔业养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渔业养殖建设

第1篇:渔业养殖建设范文

 

高职院校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特征,高职的办学方向要精准定位,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专门人才。与计算机相关的国内大学毕业生每年有几十万人,其中而符合软件行业要求的人才则比较少,企业招聘的部分大学毕业生也要花较长时间培训才可以投入工作,尤其在软件开发这个领域上更加突出。为培养符合企业用人标准,满足软件开发岗位能力需求的高素质软件开发人才,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课程建设要与企业的需求对接与融合,应当适应人才发展的需求,要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 课程建设现状

 

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培养的人才职业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调查显示,很多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实践不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如何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目前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认识到了高校的“共性”教育与企业的“个性”需求相矛盾,也进行了基于企业需要的课程体系设计,同时加大了实训教学的力度,将学校的教学内容实用化,按软件企业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但目前所做的工作缺少系统性,没有从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上进行设计,真正联合企业的专家参与到课程建设中的还很少。

 

2 职业胜任力分析

 

Spencer提出胜任力是与有效的或出色的工作绩效相关的个人潜在的特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征与动机。胜任力的提出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人员与岗位的匹配,为员工搭建有效的职业发展路径。职业胜任能力是在企业实践知识与职业要求为指导下,在具体工作情景中形成的各种知识与技能,以及解决企业实践问题的胜任能力,是一个学生在职位上取得成功的能力。它包括职业岗位能力,即某项技术专才和职业适应能力,即职业的迁移能力。高职学生职业胜任力是毕业生职业工作的承担能力与适应能力,高职教育要服务好现代产业,高职课程的定位、目标与内容、组织、实施及评价就要符合企业的需求。计算机相关职业注重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显得很重要。

 

3 基于职业胜任力培养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课程建设

 

为了培养具有职业胜任力的软件开发技能型实用人才,需要围绕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设计课程,将知识融入到职业技能训练之中,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要求,充分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课程建设要与企业或行业进行合作,从学生就业的实际出发,调研软件开发企业岗位需求,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软件技术专业的主要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总结出某个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及其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进而研究探讨为培养学生具备该职业能力所需开设的核心课程和课程教学内容,以期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下面是招聘网站51job上某企业招聘软件工程师的职业能力描述。

 

职位标签:IOS 软件工程师

 

职位职能:高级软件工程师 软件工程师

 

职位描述:

 

【岗位职责】

 

(1)负责IOS平台客户端程序的开发,包括iPhone、iPad;

 

(2)按照项目计划,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成开发任务;

 

(3)参与软件系统需求分析和设计,编写有关技术文档;

 

【职位要求】

 

(1)计算机,通信等相关理工科专业;

 

(2)精通iOS下网络通信机制,对TCP/IP、http/https、MQTT有一定经验;

 

(3)具备扎实的Objective C、C/C++语言基础,熟悉XCode;深入理解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式;

 

(4)对用户体验、交互操作流程、及用户需求有深入理解;

 

(5)责任心强,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意识;

 

(6)工作踏实认真、积极主动,善于学习,较强的责任心,抗压力强。

 

上面的招聘描述了对软件工程师岗位需求以及员工的职责要求。可以看出,企业的岗位要求涉及对知识、技能、自我特征、潜在特质等方面的描述。基于职业胜任力的人才需求描述是依照职业胜任力定位岗位特征与具体的岗位综合能力要求。在结合软件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典型工作任务须具备的职业能力,软件技术对应的软件开发类岗位主要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将人才培养对应岗位梳理成软件技术活动流程的主要岗位群,包括软件程序开发岗位群、软件测试岗位群、技术文案管理岗位群、软件技术支持岗位群,软件推广及售后服务岗位群,明确岗位群的职业胜任力模型。

 

基于职业胜任力模型引入工作过程导向法,改革传统的以课本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职责需求的课程体系,包括了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人文素质拓展学习领域。

 

在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建设中,将企业岗位职责与课程设计进一步融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基于职业胜任力的课程建设中,通过对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岗位特征,与本地区的软件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根据专业课程与企业项目开发活动要素的关联性,将“Java高级程序设计”、“Java Web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静态网页设计”、“JavaScript程序设计”、“JavaEE轻量级框架开发” 等课程教学活动以跨课程项目为纽带、以企业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进行有机编排。

 

基于职业胜任力的课程建设中,不仅仅关注专业学习领域,还需要重视人文素质拓展学习方面的课程建设,人文素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如表2所示。

 

表2 人文素质拓展课程列表

 

通过增加职业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更能培养学生沟通、语言、组织、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职业适应能力,职业素质教育活动安排如表3所示。

 

表3 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列表

 

4 小结

 

通过对职业活动和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企业对该岗位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在后续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和选定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与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加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力,能为企业培养熟悉软件开发规范与流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第2篇:渔业养殖建设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导师制;职业核心能力;OTPAE模式

大学生导师制是在实行班级制和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制的同时,安排高校党政管理干部、专任教师作为学生指导教师(简称“导师”),积极做好学生思想引导、专业辅导、行为指导等,以加强学生教育培养的一种重要形式。建立和实施大学生导师制度,有利于推进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

1大学生导师制融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011年,福建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在高校全面建立大学生导师制度的通知》。根据文件精神,福建省各高职院校结合本校实际纷纷建立和推行“大学生导师制度”方案,在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取得一定成效,但执行过程和执行效果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高职院校忽视了职业教育育人特征,集中在思想教育、学业督学等理论性的引导,导师多以完成学校分配的工作量为目标,通过线上文字交流、座谈交流等形式,以“心灵鸡汤”式的说教试图实现对受导学生的“关心”“关注”“指导”“引导”。一些高职学生执行能力低,缺乏自律,难以实现从理论教育向行为能力的转化,存在“知行脱节”。据调查,7.3%的受导学生表示,导师的指导对自己成长起到积极作用,但79.3%以上的受导学生表示陷入“道理都懂,但执行难”知行脱节的困境。在受导学生难于做到知行合一的普遍状态下,以项目任务为驱动,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育从而完善大学生导师制就具有必要性。一是当前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1],包括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处事能力、科学自我管理等执行能力普遍不高,这些能力亟需培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通过项目任务的开发和项目任务的驱动,将受导的内容融入到生动活泼的项目任务之中,从“纸上谈兵”转向“临场实践”,实现受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促进思想和能力的转变和提升,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受导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大学生导师制融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方案设计

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包括基础核心能力、拓展核心能力、延伸核心能力。针对学生成长规律和各阶段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以项目任务为驱动,融合职业核心能力的大学生导师培养机制的目标和实施计划可分为三个阶段[2],设计思路如下:第Ⅰ阶段:第一个角色转变期。这个时期学生从高中生活步入大学生活,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他们如何转变角色,做好学业规划。要引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会人际交往和自我表达,掌握快速融入团队或集体的方法,找到自己位置,打开美好大学生活的大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点是交流沟通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第Ⅱ阶段:学业精进期。大学生一旦适应了大学生活,拥有了良好的沟通交流和融入团队能力,获得自我和他人认可,就将转入学业精进期。这时期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导能,即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学业成长,掌握专业岗位核心技能。一方面帮助学生做好学习规划,督促和激励其执行;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通过信息材料收集等手段提高自我学习能力,使知识成果转化为创造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点是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第Ⅲ阶段:第二个角色转变期。大学生即将走出校门转变为岗位青年,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导业。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规划职业生涯,做好就业准备;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在岗位上如何进行职业沟通、开展团队合作,如何运用所学解决工作中、生活中的问题。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重点是与人合作、交流表达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融合运用。

3以项目为驱动融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OTPAE模式实践

所谓“OTPAE模式”[3]是指根据知识能力目标,以导师分配项目任务,学生完成项目任务为驱动,按照“目标(Object)—任务(Task)—准备(Prepare)—行动(Action)—评估(Evaluate)”五步循环运转的导学方式。为了强化理论的实践应用效果,在实践中完善和深化设计方案,笔者以所训导的2018级10位新生为试点,以职业核心能力基础模块———交流沟通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三个模块训导为例,以完成项目任务为驱动,运用OTPAE五步循环训练法,通过小课堂集中的方式建立目标、分配任务,体验和总结评估,开展具体导学实践。实践一:交流沟通能力训导(1)建立学习目标。通过小课堂集中模式探索当前大学生与人交流存在的问题,学习与人交流的知识:包括亲和力之人格魅力塑造技巧、控制力之提问倾听技巧、表达力之语言表达技巧等。(2)项目任务驱动。完成任务打卡和评估分享体验相结合。如,日常打卡体验:大声朗诵篇章,声情并茂地给亲朋好友讲一个故事或段子,开展小组内相互命题的5分钟即兴演讲等当众发言能力训练;通过查阅文件资料提取信息,概括总结会议中领导讲话要义等阅读能力训练;撰写班干部竞选文稿、活动策划书等书面表达能力训练等。(3)分享与评估。开展“大学生社会兼职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户外自由辩论,通过争辩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如何做好时间管理。通过导师的点评、技能讲解,使学生在体验中掌握语言思维、沟通方式和表达技巧。实践二:与人合作能力训导(1)建立学习目标。通过小课堂集中模式探讨团结协作中典型的自我封闭问题,学习与人合作的知识:包括表达合作意愿,融入集体;挖掘合作资源,尊重人的个性差异;解决团队中的冲突,存同求异;表达不同意见,接受建议批评,以及发挥团队中的自我价值等。(2)项目任务驱动。融入团队,使同学认可,处理好人际关系。任务驱动包括:参加班干部竞选,积极获得同学认可;加入社团或学生会,积极成长为社团或者学生会的学生干部;每学期结识10个以上校内朋友;为集体或他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坚持至少一项业余爱好,做健康阳光大学生等。(3)分享与评估。在考察本土景点基础上,设计出本土文化创意产品。团队通过集体开会讨论、收集资料、实地考察、设计文创模型和样品定制,两团队在分工与合作、存同求异中完成合作项目。通过队友之间、竞争对手之间、团队与导师之间的体验分享和评估点评,提升与人合作、改革创新的经验和技巧。实践三:解决问题能力训导(1)建立学习目标。通过小课堂集中模式探讨当前大学生处理问题的片面、自我和简单化等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与认知:包括全面完整描述问题、识别问题能力(发现问题、甄别问题、界定问题)、行动能力(缓解压力、制定策略、提高效率等)、应急处理能力和总结验证方案能力等。(2)项目任务驱动。包括寻找校园典型性问题,考察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和对问题描述的准确性;选取典型性校园问题,团队制定计划,寻求支持,组织实施和验证方案等。(3)分享与评估。选取“教室人走而灯具彻夜通明”问题,队长通过率团队现场考察、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组织实施、评估效果和改进方法等完成项目任务。通过导师、团队和队员之间对解决问题思路、方案可行性、团队执行力、存在问题等的点评、分析和评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四:综合能力训导(1)建立学习目标。融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大学生导师制并不限于交流沟通、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单独模块的训导,而是着眼于面临复杂问题时综合几大模块处理问题能力的运用,如训导交流沟通和与人合作能力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到了第三阶段,对职业性社会能力综合运用和训练是重点,也是难点。(2)项目任务驱动。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组织学生到行政教辅机构办公室“坐班体验”,通过观察、体验、协助等方式学习教师沟通与处理事务的方法,包括观摩学习教师在电话接听、同事之间沟通协调、会务组织、问题处理等方面的技巧。(3)分享与评估。如,让学生独立处理多功能厅的申请和管理,亲身体验如何跟陌生同学交流,掌握处理事务的流程、问题解决的方法。导师对其交流沟通、解决问题等存在的优缺点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掌握类似问题的处理技巧。

4效果评估与分析

第3篇:渔业养殖建设范文

关键词:护理专业 职业素养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185-02

《护士基本素养》是我院护理专业在整合《护理学导论》、《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和《护理伦理》三门课程之后形成的一门新课程,是我院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并进入护理专业,逐步建立深厚的专业情感,重点培养学生在伦理法律、人际关系以思维行为习惯方面的职业素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该课程的后续课程有《常用护理技术》、《内科护理技术》、《外科护理技术》、《妇产科护理技术》等,该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基于职业素养的构建,设计高职护理专业《护士基本素养》课程,可有效培养高职护生基本的职业素养。

1 课程设计的背景

在课程改革前,我院护理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有《护理学导论》、《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护理伦理》等,这种课程设置的弊端在于:(1)课程数量、种类多导致课程体系庞大杂乱,各课程在整体上缺少必要的联系。(2)各课程在内容上存在交叉重复,与实际岗位需求相脱离。(3)担任各课程教学的教师相对独立,不利于师资队伍的优化建设。尤其是在2007年我院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后,护理专业作为学院的重点专业改革力度较大,这样的课程设置不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因此,整合、改革这三门课程势在必行。

2 课程内容设计

2.1 校企合作开发护士职业素养内容

职业素养是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职业思想(合作态度)、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前三项可称之为隐性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基本和核心的部分,而职业技能可称之为显性素养,是支撑职业人生的具体手段。

以护士职业活动作为开发的参照点, 根据职业素养的类别选择不同的开发方式,与工作任务有关的职业技能方面的素养主要由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进行开发,这一部分的职业素养内容与职业能力运用有关,相对来说行业专家比较熟悉;基本的职业素养则主要由我院教师参照襄樊地区多家医院的纪律规范、医院文化等各种材料进行提取组织,并与医院护理管理人员及护理专家进行研讨修定。

2.2 根据职业素养内容进行课程设置

选取职业素养中的前三项内容,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职业思想(合作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进行本课程的设置,根据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职业素养内容确定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2.3 根据职业素养要求选取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对应护理岗位的需求,以构建职业基本素养为主线,对《护理学导论》、《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和《护理伦理》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序化,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具体设计方案见表1。

经大幅度整合后形成的新课程《护士基本素养》更加符合教学规律和适应护理执业要求,既突出了应用性、实用性,强化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又便于压缩课时,将更多有效的时间用在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中。

3 教学手段设计

3.1 创设情境教学模式

职业素养是没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它依附于具体的职业行动和职业情境得以存在,这一特点决定了职业素养必须与具体工作任务和职业情境结合,即在什么样的职业情境中,通过怎样的职业行动得以体现。在伦理法律和人际关系两个课程单元中主要采取这种教学方法,创设关于护理伦理、护理法律及护理人际沟通方面的情境教学库,把相关的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都设计在具体的、有逻辑联系的情境中,然后把学生放在这种情境当中去体验问题的由来和问题的本质,根据新掌握的概念知识和原有的知识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2 广泛运用案例教学

在对护理岗位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和整理教学案例,编制与现实护理工实践紧密相连的、生动直观的、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教学案例,通过在教学中加大案例教学力度,让学生了解护理实践工作中可能碰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法,引导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3.3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适当采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生动。例如在“护理专业及发展”的教学中让学生观看南丁格尔电影及先进感人的护理事迹与人物等,能激发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增强职业信心。在“护士素质与礼仪”的教学中通过图片与短片,能直观地展现白衣天使的形象美与行为美,触发学生的心灵。

3.4 利用角色扮演、分组学习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划分学习小组,让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各角色所承担的工作与感受。如在护患沟通中,可让同学分别扮演护士、患者、家属等,在创设的情境中完成相应的任务,锻炼学生运用护理知识的能力和技巧。

4 考核方式设计

从多层面、多维度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强化过程性学习情况,弱化期末卷面考试,重视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和考核,将考核融入各种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在《护士基本素养》课程考核中,从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目标出发,着重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构建情况,考核方式从单一的期末笔试转向平时过程性考核。本课程考核方式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过程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核两种方式。

本课程考核总成绩各考核项目及其分配比例如下:

总成绩(100%)= 期末考核(50%)+过程考核(50%);

过程考核(50%)=基本知识测试(10%)+案例分析报告(15%)+礼仪考核(15%)+考勤及作业(10%)。

其中期末考核以课程标准中的考点为核心组卷,记卷面实得分;礼仪考核以实际考核成绩记分;基本知识测试成绩记平时4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案例分析报告按得分高低只记得分偏低的4次;考勤及作业完成情况以教学过程中的记载为主。

参考文献:

第4篇:渔业养殖建设范文

关键词:橱柜 实训基地 建设 创新

1 橱柜专业实训室建设目标

1.1 建成较高档次的实训标准 通过组织论证会,对我校实训室的建设进行相应的论证。根据专业核心课程及集中实训项目,我校在建设校内实训室的过程中,建设的实训室具有仿真性、综合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我校橱柜专业的部分课程和专项实训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按照每个实训室的设计要求,在一些网络实验实训室我们接入了相应的网络,并开设了多媒体讲课区。为进一步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验实训条件,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尽快适合社会与企业,我校积极主动的推进和改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将校内外实训基地相互结合,基础实训与专业实训相结合,建立和完善高层次的实训标准,构建以“服务为终止、就业为导向、立足于岗位、注重素质、突出能力”为指导思想的人才培养模式。

1.2 实训室建设与职业认证相链接 学历教育突出的是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主要还是通过实验、实习和实训来实现。职业资格教育,主要集中某工种操作技能的训练。为进一步提升我校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结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等文件,学校与有关部门在校内设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为橱柜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社会人员提供职业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及资格鉴定。因此,学校实训室一方面要完成日常的实践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要进行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技能的培训。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完善相应的培训内容,将部分课程与实训内容与职业认证进行接轨,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在校内实验实训室内顺利完成职业认证的各种实操项目。

1.3 基于实训项目,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是真正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适应发展型人才的关键。为促进教学改革,由我校橱柜专业教师和合作企业的各层面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编写的,与海西经济发展相符合的实践性教材,在我校橱柜专业和社会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4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借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为社会提供服务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通过在学校建立实训室,让企业家及中高层管理人员进入学校参加相应的实训,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更新知识、提高技能营造学习环境;学校通过为企业提供服务,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与企业之间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而为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

2 橱柜专业实训室建设的现状

2.1 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对于现代化的橱柜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来说,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训练设施和设备,以及维护和更新的经费,另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在当前条件下,学生缴纳的学费是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缺口不断增大,进而招生的规模逐渐扩大,学校也不断开设新的专业、课程、实验项目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虽然学校投入实验教学的资金不断增加,但是,与实验教学相比,总的建设速度还是远远不够,进而对实验教学的质量构成影响和制约。

2.2 缺乏支撑学科建设和科研开发的高层次实验中心基地 在承担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科研工作的过程中,我校橱柜专业实训室还比较薄弱,缺乏实验教学中心基地,进而难以培养和吸引一流人才,同时难以承担高水平的项目,进而影响科研成果的产出。

2.3 校企合作存在问题 对于行业企业来说,一方面需求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具有学生顶岗实习的教育资源。可以说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学校为企业量身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就业机会,进而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可能。目前,在校企合作方面,我校橱柜专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合作流于形式,合作没有纵向展开,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企业所需的知识出现脱钩,制约了企业和人才的发展。

3 橱柜专业实训室建设措施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根据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统计,高职教育的教育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教育成本的2.64倍,即发展高职教育需要有更大的投入。学校购置实验和实训设备,招聘教师,以及学生外出实习等,这些都要资金的支持。然而,在高职教育经费方面,我国一直处于弱势,财政拨款比例低,财政拨款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来说更是杯水车薪,并且企业投入的比例也比较低,这与“职业教育主要依靠企业办”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为进一步拓宽经费渠道,实现多元化投资我校在橱柜专业实训室建设方面目前主要采用三种措施:

3.1 自筹资金建设实验实训室 随着高校缴费上学制度的形成与完善,高职院校基本上已具备了利用信贷资金搞建设、求发展的能力,其信誉及还款能力已高于一些企业。目前我校主要建设资金就是通过银行贷款筹集,现在校内基本建设完善的情况下,学校将不断改善资金投入重点,将筹集资金转移到教学设施建设上来。随着社会发展,当前,社会力量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我校目前正在积极与福建省橱柜业商会、厦门市橱柜业协会共同探索利用社会力量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的措施。

3.2 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室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通过与合作企业的优势资源互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对企业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进行充分的利用,通过与企业共建的方式,建立教学实验实训室,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可以缩短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能力和岗位需求之间零距离接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职业环境,将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进行连接;便于学校了解和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吸取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适应行业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并有效促进高质量就业。

3.3 争取财政支持建设实训室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海西产业结构发展方向,我校积极探索并开设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型的专业。根据《厦门市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认定办法》,我校不断的完善实训及生活配套设施,保证学生在校实训期间的住宿、就餐及交通等需求,在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和后勤管理等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方面,我校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素质,保证学生实训活动的开展和日常生活的安全。2011年5月,在校领导的带领下,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申请的《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获得教育部与财政部的批准,并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80万元)支持。目前我校动漫设计与制作实训基地基本建设完成。在建设中,我们充分考虑实训室的利用率,迎合橱柜类专业部分实训项目,将部分实训室建设成开放式、共用型的实训室。

实训室建设是高职院校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竞争能力,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强化实训室建设,为学生创造一流的实践环境,才能有助于提高基础课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才能培养高职学生成为顺应社会发展趋势、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仕腾.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存在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9):285-286.

[2]方征,张娅莉.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融资方式[J].经营管理者,2010(24):13.

[3]李丹丹.工作过程导向整体橱柜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探索[J].职教研究,2011(3):44-46.

第5篇:渔业养殖建设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生职业素质;建议

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对企业文化和要求具有认同感,这样才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因此,校园文化不仅要具有一般校园文化的特色,还要强调突出职业技术教育重要性的要求,将校园文化与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目标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对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实现学生的教育价值,以及促进就业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作用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从宏观来看,文化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发挥民族凝聚力和创新力的重要基石,文化不仅能够引领风尚、服务社会,还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民,起到教育作用。一方面,校园文化是文化众多组成部分的一个小小分支,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又是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内容。校园文化的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校园文化的特殊功能,校园文化不仅要有助于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还要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西方学者把“校园文化”定义为: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标准、信念、态度、价值以及行为的综合体现,也可以看作是校园中师生精神的集中体现。国内研究一般认为校园文化包括了学校的精神信仰、规章制度、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等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和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进步和总结思考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校园意识形态的文化形式,它能够对全校的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对于加强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迫切需要,目前在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健全的背景下,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实现其与劳动力人才市场的接轨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基本教育,对于学生健全人格和端正品质的培养具有建设性作用,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工作中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祖国、团结他人的品质优良的学生。其次,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学风端正、教风严谨的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间的学习竞争意识,在全校范围内形成热爱学习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学习进步,牢固掌握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最后,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发掘自己的才艺和兴趣,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多方面的才能,积极汲取课内外的知识,充实和丰富自己,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未来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职业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和社会的双重要求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但是纵观我国目前学校教育现状,职业素质教育仍是“短板”,一些问题比较突出。

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模式还是比较偏向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考核标准大多“唯成绩”论,老师比较重视学生试卷考试成绩的高低,对于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不够,也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不管是普通学校,还是职业型教育学校,学校的教育体系对职业技能的培养总是较为缺乏的,前者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中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输,而后者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往往与市场脱轨,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二)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薄弱

经实践调查,很多学生表示其对于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只学到了浅层的表面知识,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些学生只是把学习知识当做最后顺利毕业的一个过程和取得文凭的一个条件,并没有把专业知识当做未来寻找工作和适应工作的基础,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现象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的很多老师的知识储备不能及时更新,本身就缺乏新型的专业技能,学生只能在学校内接受教育,缺少参与生产实践的机会,这就造成学生的专业技能比较欠缺,既很难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又不能学习到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在未来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很容易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三)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足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一个民族没有创新就不能进步,一个企业没有创新就不能发展,现在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员工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现在国家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但是一些学校却没有足够重视创新教育,很多学生也没有把握这一有利时机,只是专注于课堂知识和书本知识的学习,缺乏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够。

三、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相关建议

(一)现代职业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1.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更是其思想与实践的结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和个人品德中的一个部分,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根每个行业的特点不同,身处该行业的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也不同,基本的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守时重诺、诚实守信、团结同事、工作严谨等。2.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是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集中体现,员工要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才会被企业所雇佣,学生不仅要掌握好课堂和书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要注意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要与企业要求的能力对接,这样既能够在应聘时脱颖而出,又能够尽快适应工作,为企业创造利润。3.社会能力。社会能力包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他人的交际能力、面临问题和任务的抗压能力等,它是现代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下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员工,不仅要和公司内部的领导同事打交道,还要处理好与其他公司的协调交往能力,处理好各个层面的人际关系。4.认同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公司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是企业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观体现。职工文化是与企业文化相对应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对员工行为的约束和管理,基本要求是以员工为核心,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局面。

(二)建设以职业素质为重点的校园文化的相关建议

1.综合规划,纳入学校战略体系。学校要把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培养目标的战略规划中,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注重细节管理,综合考虑学校定位、社会要求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和不断探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运行机制,把这一战略思想贯彻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之中,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有效对接。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必须要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充分重视和引入企业文化,向学生介绍企业的精神和要求,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熟悉程度,培养学生形成职业价值观念,以便加深学生对企业的感情,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和岗位,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从学生到职工的转变。但是,学校的老师一般缺乏对企业文化的了解,不熟悉企业的具体运作流程,因此,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以开放的态度主动引入企业文化,可以邀请企业里的人员来学校定时授课,也可以不定时地邀请企业相关代表来学校讲座,使学生近距离地感受企业文化,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的影响。3.将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与校园文化进行有机契合。一方面,专业知识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也是学生考核的一项基本内容,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实践。在教学中,可以引入企业的项目管理方法教学,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贯彻融入到每一个项目当中,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另一方面,实操技能是学生进入社会,适应岗位所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学校要多开展实践类的课程,给学生创造符合专业特点的实训条件和环境,老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实操手册一步步完成操作,培养学生的耐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4.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俗话说“素质决定未来,人格决定成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职业道德要成为职业素质培养中考核体系的重要标准,这既体现了国家对人才计划实施的重视,也体现了现代社会对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更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道德是每个学生进入社会,参加工作都必须要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是职业素质的基本核心内容,学校要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加思想教育的课程,结合时代要求不断丰富职业道德的内涵。结束语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高低关系着学生能否就业和实现人生价值,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前提和立足社会的关键因素,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促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和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艳霞,郎宏志,朱慧泉,何权峰,齐伟明,李小明.中原经济区时域下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素质培养的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6):77-79.

[2]于红岩,于明岩.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5(34):21-22.

第6篇:渔业养殖建设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专业设置;教学改革;实习基地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者和应用型技能人才,所以必须把就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把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放在显要位置,实现从专业学科教学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实现中职教育与就业的对接,要确立专业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优化教师队伍、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本文根据《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课题调查所知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现状,结合我校办学以来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专业建设上进行探讨。

一、精心打造一支优良的教学团队

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新的专业教学标准执行的效果。所以,改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促进专业教师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至关重要。目前我院师资情况是: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共118人,占教师总数的61.1%,其中高级职称43人,中级职称33人,初级职称42人。市级拔尖人才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9人。专业师资数量仍然不足:专业教师年龄结构过于老化,动手技能差,年轻教师实践经验缺乏、专业操作能力差,专业教师没有职业技能上岗证书。面对以上不足,我们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弥补。首先,利用“两翼齐飞”模式加强师资历队伍建设;其次,制定了教师三年发展规划,经过引进、培养、聘任,组建一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引进。加快引进专业教师,并且成为专业带头人,充分发挥专业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提升专业水平和专业知名度。我院近三年引进专业技术人才17人,培养市级优秀教师11人,学院市级以上专业带头人9名,院级专业带头人20名,承担省、市级课题18项,编写校本教材19种。被确定为院级以上的专业带头人教师,都能不断提升本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进而促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煤矿采区电钳专业和采煤机司机专业在专业带头人建设方面,已经被确立为省级名牌专业。

(2)培训。我们走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之路,组织教师到高校进修,定期派教师下企业实习,参与生产,使专业教师尽快提高操作技能,从理论型到实践型转变;做好“传、帮、带”工作,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我们还要开展校校合作,和具有相同专业类的中职校合作,使专业教师互相交流,进行教学研究和探讨。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培养,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在教学岗位上能更好地胜任工作。

(3)聘请:聘请合作企业中专业对口、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36人作为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的18%,其中具备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26人。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教学实践,教学能力显著提高,并且带动本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共同提高,优化师资队伍。

(4)激励、制定相关性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脱颖而出,用教学成绩来评定教师的能力。在年终评优、晋职称等方面作为综合考评指标,鼓励教师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体化教师培养评选方案、激励政策,搭建一体化教师成长平台,目前一体化教师达到78%。

二、不断完善专业教学条件

职业学校要培养具有一定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有一定的专业性知识的应用型、技术型、操作型人才。要达到这一目标,只有教室和课堂教具是不行的,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设施才能完成。我院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逐年加大实训设备的投入力度。目前,拥有实训楼和三个生产车间供学生实习实训教学使用;一体化教室30个,1971个实训工位;实训设备1812台套,总值2168万元。

三、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专业建设的实质性内容,要融教、学、做为一体。同时,引入先进的教学法,如:一体化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全面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和“做”中培养创新能力。

(1)在课程设置上,改变原有的学科型课程设置。按照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和可持续性要求,合理进行理论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比例调整,拓展与本专业技能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课程,构建“专业基础+应用技能+职业证书”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课程的设置基本形成三大体系七大模块: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学体系,包括基础理论板块、专业理论板块、实习板块、实训板块、社会实践、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板块。

(2)在教学模式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应的理论教学体系,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吻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专业人才基本素质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相匹配的素质教育体系。

(3)在课程改革上,突出“任务引领、案例导入、知识跟进、实践检验”的原则。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注意行业的发展和岗位技能要求的变更,并根据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动态地保持教学内容和岗位要求相一致;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思想品质方面的培养,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四、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继续借力和整合资源,强化校企合作,牢记办学宗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培养优良师资,走校企合作之路。我们与七台河市和周边的龙煤同创机械制造公司、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各厂矿和恒益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宝泰隆煤化股份有限公司、隆鹏煤化股份有限公司、龙兴木业公司等十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有效实施产教结合,把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与生产实习过程有机融合;通过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院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良好沟通。我校毕业生普遍得到企业的认可,大部分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在企业里迅速成长为技术带头人、关键岗位的业务骨干,毕业生就业稳定率常年达98%以上。近三年来,学院共有200多名学生参加市级以上的技能竞赛,100多名学生在省市级竞赛中取得名次。

第7篇:渔业养殖建设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针对我国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和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急需的信息化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提出一种侧重于制造业信息化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将太原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建设的4个专业构建成一个信息化人才培养专业群,通过构建不同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专业群共性知识的联合教学和特色化专业知识的分布教学。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专业群;人才培养;层次化培养体系

0 引言

在我国,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企业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扩大,’制造业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局面。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大国,但还远不是制造业强国,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发展严重滞后。中国的制造业大部分是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的结果,劳动密集型居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制造企业较少。另外,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偏低,许多企业仅仅实现了“甩图版”工程,无法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的高效运行和科学管理,在产品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企业数字化管理以及信息化网络环境支撑平台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无法适应国家“两化融合”的战略发展需求。究其原因,除了制造企业产品创新设计能力较弱外,制造业信息化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事制造业信息化所需的软硬件开发与服务的人才严重缺失。

制造业信息化是企业实现产品设计创新、制造模式创新和经营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手段,是打造优势产业链、提升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有效工具,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融合”精神,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从制造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生产管理的信息化需求来看,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包括信息化支撑环境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数字化管理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等4个重要技术领域,其中数字化制造技术又分为制造装备数字化和生产流程数字化两个方面。制造业信息化软硬件开发、设计与服务人才培养涉及众多的学科专业,但是其人才培养的核心专业集中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学科中。2012年,教育部提出了新的学科专业设置目录,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学科中包含了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以及物联网工程等专业。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以太原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课程群建设为例,研究面向制造业信息化的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问题。学院按照面向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各层次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太原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所承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及软件工程专业,构建具有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特色的人才培养专业群。在打通大学科同类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学院确定网络工程专业培养面向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网络支撑环境技术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培养面向装备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嵌入式系统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面向装备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生产管理自动化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软件工程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工业控制应用软件方向,培养数字化设计技术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该研究,为我国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高级信息化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一种专业群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方法。

1 培养目标定位

依托太原科技大学在我国重型机械和重大技术装备领域的行业优势,面向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和山西省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适应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的战略发展,计算机学院努力寻找为我国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和山西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信息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专业群建设目标定位。

面向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专业群建设是为我国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培养网络化支撑环境技术、数字化管理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以及数字化设计技术方面的高级信息化工程技术人才。整个专业群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个本科专业构成,每个专业突出其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特色,以实现面向制造业信息化领域所需的软硬件系统开发、设计与服务等不同层次人才的专业群培养目标。

2)专业群建设的服务面向对象定位。

根据我国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和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对制造业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依托太原科技大学在重型机械和重大技术装备领域的人才培养优势,紧密结合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成果,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面向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和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急需的制造业信息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观念定位。

把握21世纪工程教育理念,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工程技术培养训练的同时,培养他们崇尚学术、追求真理、弘扬理性的学术精神,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兼收并蓄的治学态度和诚信敬业、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突出“行业特色明显、专业基础厚重、实践技能突出、素质教育鲜明”的专业群人才培养特色。

2 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

在制定专业群相关专业培养方案时,学院通过走访实施信息化的装备制造企业和制造业信息化软硬件集成开发企业,确定从事制造业信息化软硬件系统开发、设计与服务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工程技术和业务能力,并以此为指导,制定专业群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在保证通识课程和学科大类基础课统一的前提下,通过相应的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来培养装备制造业信息化不同层面的信息技术人才。

1)专业群共有知识体系的基础课程平台构建。

制造业信息化专业群共有知识体系是制造业信息化领域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必须掌握和具备的基础课程。专业群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分为通识基础、公共基础和大类基础3个部分:通识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英语、政治理论、思想修养、大学体育等课程;公共基础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离散数学、计算方法等课程;大类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导论、计算机科学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组织与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课程。

2)专业群特色化专业课程平台构建。

根据专业群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学院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确定为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嵌入式系统方向与计算机控制方向的特色化人才培养专业,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为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生产管理自动化软件设计方向的特色化人才培养专业,将网络工程专业定位为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网络集成与架构方向的特色化人才培养专业,将软件工程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确定为制造业信息化领域数字化设计方向的特色化人才培养专业,并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构建其专业课程平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平台包括专业课程与特色课程两大类。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与系统、数字逻辑、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基于Web的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等;特色化课程主要包括工业控制网络、工业组态软件设计、PLC编程与控制、微机接口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Web系统与技术等课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现代信息管理学基础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技术,具有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分析、设计、集成、管理与维护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专业课平台主要包括信息管理课程和信息系统开发课程两类。信息管理课程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学、管理统计学、西方经济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信息系统开发课程主要包括软件分析与建模技术、电子商务战略结构与设计、企业资源计划ERP、物流与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企业资产管理EAM、知识工程与专家系统、Web系统与技术等。

网络工程专业主要面向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集成和运维管理,培养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设计、组织、管理与维护以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架构、设计、开发、集成与项目管理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专业课平台包括TCP/IP设计与实现、计算机网络工程、计算机网络布线、计算机网络的集成与管理、信息保障与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数据存储网络、Web系统与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

软件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方向主要培养数字化设计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方向开设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测试与分析、软件需求工程、人机交互技术、CAD软件开发与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数字化协同与网络交互设计、先进制造技术等。

3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专业群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综合实验周、制造业信息化不同层次逆向工程案例分析、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

专业群中每个专业的校内实习实训环节包括3个课程设计和3个综合实验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包括高级语言程序开发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计算机组织与结构课程设计、数字系统综合实验周、计算机网络综合实验周、嵌入式系统综合实验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包括高级语言开发课程设计、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企业资源计划课程设计、软件建模与架构综合实验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综合实验周、Web系统与技术综合实验周。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高级语言程序开发课程设计、网络通信与协议分析课程设计、计算机组织与结构课程设计、数字系统综合实验周、网络工程综合实验周、网络集成与配置综合实验周。软件工程专业由校外联合培养单位完成不同方向的专业综合设计。所有专业群实践教学环节的选题都紧密围绕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内容进行设计。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策略,将学生4年中的一些课程设计、综合实验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实践环节放在企业完成或者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学校指导。

制造业信息化不同层次逆向工程案例分析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单独设置,由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教师或聘请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同时,按照专业群4个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需求,依托学校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领域的行业优势,充分借助学校产学研联盟企业的资源优势,有计划地建设适合于专业特色方向的实习基地。学院通过与那些在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资产管理(EAM)开发与应用等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联手,建立有利于学生在业务流程分析、系统规划设计与软件开发设计方面提升实践水平的数字化管理技术实习基地。同时,我们还与那些在生产过程控制与企业基础自动化开发与应用领域具有较高水平的企业联合,建立数字化制造技术方向的实习基地。

4 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院以学历教育、技术培训和科学研究等不同方式,积极推进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装备制造业信息化领域教学科研背景的师资队伍。面向装备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特色人才培养,对师资水平的要求非常高,要想高水平地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掌握先进的工程技术。所以,本专业积极鼓励教师攻读制造业信息化方向的博士学位,同时积极推进在职教师工程技术培训制度,并鼓励他们通过在制造业信息化开发与应用领域挂职锻炼、参加专业培训机构的技术培训以及在制造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进行项目合作等形式,来提高专业教师的工程技术水平。

5 结语

学院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网络工程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组合为一个专业群,面向制造业信息化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构建了相应的特色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教学实践,不同专业在实现共同知识课程平台教学的基础上,突出不同面向的特色化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特色人才培养。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有效解决同一类专业的同质化教育问题,也可以很好地形成面向同一领域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1—202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第8篇:渔业养殖建设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职业教师 信息素养

1.教育信息化内涵

教育信息化实际上是信息技术在社会不同领域广泛应用的产物,是在教育活动中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新要求的过程。简单说来,教育信息化即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

2.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从国家层面上,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开展有效的信息化师资培训。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的目标要求,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加快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

从学校层面上,各院校着力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和信息资源的建设,信息化软硬件建设的投入比例日益增大。建设校园网为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有效互动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开发教学管理平台、办公应用系统、网上评课系统以及网上考核系统,节约了资源和教学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学生管理考核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也使得工作的开展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建设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录播室,购买相关软件和教学资料,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和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基础;鼓励职业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和信息化大赛,提供职业教师与企业共同合作及开发软件和课程资源的平台和政策,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创造机会与条件。

从教师层面,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比例逐年上升,PPT课件、视频技术、Flas等多种媒体形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得课堂变得生动、内容更加丰富;各专业、各年龄层次的教师对信息化资源的运用逐步成熟,从资源获取到信息处理,从课件制作到教学实施,从电子试卷的制作到网上测评,从信息化软件的使用到网络课程的开发,职业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逐步提升,教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和锻炼。

从学生层面,多样化的信息化手段、丰富的信息化资源、不断更新的信息化技术,使得学生可以脱离枯燥、单调的学习环境,增加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加享受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应用成果,对提升学生自身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也会产生一定的正向引导作用。

3.信息化建设对职业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我国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中职教育信息化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而教师又是打好基础的“基石”。因此,培养和提高职业教师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2002年3月1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要求: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职教师信息素养,要求教师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分析、处理与呈现信息,具备利用信息资源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并能够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从而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3.1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与处理的资源的能力

资料搜集与检索能力是信息化素养中极为重要的一项要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45分钟的一堂课,往往需要教师查阅许多资料加以整编,最后展现给学生。如何有效快速查找所需资源,是许多教师都遇到的问题。掌握一定的技巧可以使工作事倍工半,比如按照类别进行文档搜索、 使用网盘功能下载无插件的软件、通过专用软件获取无法下载的文档。另外,还应具备运用信息化技术处理资源的能力,Swf格式课件的生成、视频的编辑、图像的处理等都要做到应用信息化技术有效解决。

3.2利用信息资源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针对设备昂贵、损耗大、安全隐患大的实训课程,利用信息化资源开展仿实一体化的课程模式,学生先仿真练习,再进行实操训练,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资本、延长了实训设备寿命,降低安全隐患的发生概率,也可以有效解决分层次教学的问题。

3.3解决信息化建设中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网络精品课程以及网络学习平台都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自主开发能力,另外现有信息化资源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也需要一线职业教师参与到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中去。职业教师要有具备将信息化技术和本学科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融汇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善用信息化资源,才能真正提高信息化素养,加快信息化进程。

4.职业教师提升信息素养面临的挑战

4.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许多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现今思维活跃、天性好奇的90后乃至00后学生,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知以及实际信息化水平较以往的学生都要高很多,只有更新观念,结合信息技术,通过动画、色彩、声音等变换以及不同的呈现方式,展现给学生一堂“活”、“色”、“声”兼具的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若给学生一瓢“鲜活水”,教师必须要有“长流水”。面对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职业教师要不断挑战自我,更新观念、学习新技术。

4.2信息技术的与课程有效整合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是培养的重点。职业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做到知行合一。既要转变观念,认识、了解信息化技术,更要把信息化的观念和技术转化为实践教学中去职业教师不仅术业要专攻,更要积累经验和技巧,运用信息化技术将“术业”通过恰当的方式传授出去。

4.3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

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需要不断的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这就意味着职业教师要加强教科研水平,提升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能力,着力建设项目库、案例库,积极构建更为丰富的职教资源信息平台。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提高中职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实现教育信息化、提高教育内涵的关键,也是职业教师教育生涯的永恒话题。面对机遇与挑战,要更新观念,推陈出新,更需要科学的态度与方法。

参考文献:

[1]杨丽君,王兴柱.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J].教学研究,2009(12)

[2]朱怡青.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角色转换[J].当代教育论坛,2010(2)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 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2013-3-9

[4]刘志刚.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5]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1(17)

[6]黄滨.教会学生学习——改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行动与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

[7]张霞 杨劲松.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其培养[N].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给学报,2012(3)

[8]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J].教育信息技术,2012(11)

[9]王永超.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对教育产生的影响[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0)

第9篇:渔业养殖建设范文

摘要对规模养殖企业文化进行探讨,分析了当前规模养殖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规模养殖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规模养殖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策略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造就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运行的精神动力,有企业就会有企业文化,这是不容置疑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模养殖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保证。加强规模养殖企业文化建设是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1-3],探讨规模养殖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规模养殖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1.1企业文化的层次结构有待健全

从概念来看,企业文化是观念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的复合体。从层次结构来看,企业文化包涵深层、中层和表层企业文化。深层企业文化属观念形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灵魂。它用简明的词语涵概企业理想信念、经营哲学、价值观念、等级观念和职业道德等,并以意识形态深藏于企业员工的思想和心灵深处,从思想意识转化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为。中层企业文化属制度形态文化,介于深层企业文化和表层企业文化之间,是深层企业文化和表层企业文化的媒介。它以企业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生产流程、生产工艺及标准规范等形式落实深层企业文化,直接规范企业员工行为。表层企业文化属物质形态文化,是深层文化的具体表现,是视之有形、闻之有声、触之有觉的外显企业文化形象。例如,企业标志、标准色、标准字、品牌设计、服装、徽章、文体设施及宣传广告等,都是表层企业文化,它直接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员工行为,对外具有广告辐射作用。近年来,规模养殖企业发展形势喜人,技术进步很快。但是,企业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就更为滞后。有的还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有的则只有制度文化抑或表层企业文化,对深层企业文化知之不多,思之甚少。现代规模养殖企业必须从深层、中层、表层3个层次健全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企业持续发展的导向、约束、规范、激励、凝聚和辐射作用。

1.2深层企业文化有待整合、提炼、达成共识

我国现代规模养殖企业是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当初只忙于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何谓深层企业文化,知之甚少。在20多年发展历程中,规模养殖企业经受了几个回合市场竞争和几个周期市场价格波动的考验,决策者才逐渐意识深层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认识深层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目前,规模养殖企业深层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已初见成效,但大多正处于调查、整合、提炼阶段,需要在企业内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几个轮回地进行补充、取舍、揉合之后,达成共识,才能提升形成企业全体员工认同的独具特色的深层企业文化。

1.3中层企业文化尚需与时俱进

规模养殖企业的中层企业文化是伴随企业创建而产生的,开始多为沿用或整合计划经济时代的操作规程、规定、工序等,有的则制定了劳动定额、岗位责任和奖罚规定等。目前,规模养殖企业普遍建立了饲养管理操作规程、免疫程序、岗位责任制和标准规范等。但是,个别的企业或者个别的方面,还存在领导说了算的企业“制度”文化。随着企业持续发展和技术进步,现代规模养殖企业普遍采用规模化、集约化、批量化生产方式,纷纷建立各自的生物安全体系、单元化管理体系、种群繁育体系和生产工艺等。原有的制度文化已经明显不适用,不能全面直接规范员工的行为,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建设企业制度文化,全面落实深层企业文化意识,全面直接规范员工行为,保障企业有条不紊地调控顺畅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1.4表层企业文化须紧跟企业发展步伐

表层企业文化是深层企业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其内容可分为稳定的和灵活的两部分。其中,企业标志、标准色、标准字、服装和品牌设计等均属比较稳定的部分,其余部分则随着企业发展而灵活变化。现代规模养殖企业虽然普遍建设表层企业文化,但还不健全、不完善,有的甚至将企业表层文化的两部分乱套了,对企业文化的辐射作用产生不良影响。当今规模养殖企业的表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紧跟企业发展和技术改进的步伐,适应企业需要,在设计上真实反映规模养殖企业文化理念和深刻内涵,恰如其分地展示企业形象,清晰地映衬出企业文化之光。

2规模养殖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2.1正确把握企业文化建设方向

我国规模养殖企业已经进入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发展轨道。企业文化服务于企业,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适应市场需要,同时也要服务于人民[4-6]。在把握规模养殖企业文化建设方向时,必须注意以下4点:一是以人为本。将企业员工置于管理要素的核心地位,注重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把员工培养成文化人、知识人,挖掘人的创造性,实现人的全面进步与企业和谐发展。二是企业目标追求。企业目标追求既要追求利润,讲经济效益,也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防止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三是市场竞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既要有产品创新、市场开拓、灵活应变的观念,又要遵守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绝不做惟利是图的事。四是加强制度管理。企业的制度管理属硬管理,通过制度文化建设把握其方向。制度文化必须对产品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给予特殊关注和定位。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优质才能立足市场、营销顺畅、长盛不衰。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特征,竞争成败取决于产品成本。企业产品成本控制不能以降低产品质量为代价,必须在保证优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这就要求企业通过生产流程创新、生产工艺改进、应用科技新成果来控制产品质量和成本。融入技改新元素,提升制度文化,实现物美价廉,掌握竞争主动权。

2.2汲取多元优秀文化营养

先进的企业文化是通过企业领导大力提倡,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积极推进,汲取多元优秀文化营养,逐步建设形成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注意以下3点:一是提炼企业文化雏形。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忌简单模仿、照抄。必须从实际出发,全面深入调查研究,提取企业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意识观念和行为方式中的积极因素,加以提炼,塑造企业文化雏形。二是吸取传统企业文化珍品。深入调查研究,对传统企业文化加以甄别,将有利于促进现代规模养殖企业发展的珍品揉入企业文化雏形中,古为今用,让企业文化之光带有绚丽的传统企业文化色彩。三是吸取外国先进文明成果。现代规模养殖业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开放、兼容的学习态度,选择、吸收外国先进文明精华,融入企业经营活动中,并提炼其积极因素,与企业文化雏形、传统文化珍品整合、提升,创建先进的现代规模养殖企业文化。

2.3发挥企业员工共同参与作用

现代规模养殖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调查、研究、取舍、提炼、整合、提升的科学过程,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作用。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认同,而认同的关键是全体员工共同参与,没有广大员工共同参与建设的企业文化是跛脚的,不可能走得太远。是否能发挥企业员工共同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取决于企业领导(企业家)。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和设计师,是企业文化的诠释者和宣传员。由他们组织、领导企业员工调查研究、提炼整合,塑造企业文化雏形,再由他们通过宣传、座谈、会议和授课等方式传授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理念,在广泛吸收企业员工智慧、传统企业文化精华和外国先进文明元素的基础上,将企业文化雏形提升形成先进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2.4与时俱进提升企业制度文化

在现代规模养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创建相应的制度文化,全面规范广大员工的行为方式。精良有序的制度规范是保证企业良性高效运转的重要支撑。企业制度文化建设要防止一劳永逸,必须适应企业持续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与时俱进,立足创新,不断赋予新的理念和管理内涵,优化管理规范,全面深入规范员工行为。当新的理念和行为规范变成多数员工的思维习惯和自觉行为的时候,企业制度文化也就提升到达“无为而治”的境界。多数员工都自觉地遵守制度,按规范行事,发挥自己的潜力,维护企业的利益,努力实现企业目标。

2.5加强企业员工培训

现代规模养殖企业员工培训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是企业适应科技进步和环境改变的主要途径。企业员工培训可分为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

岗前培训指新员工上岗位工作之前,给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企业和自身岗位工作的操作技能。岗前培训包括基础培训和专业培训。基础培训指企业的各部门的新员工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企业历史、现状、结构、产品、经营状况和企业文化等。企业应该把基础培训内容编辑成册(基础教材或手册),通过介绍、参观、授课、座谈讨论等方式,帮助新员工深入了解企业情况、提高认识、认同企业文化。专业培训指企业内各部门的新员工分别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企业制度文化。专业培训由专业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培训教材有生产流程、生产工艺、工艺程序、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及成本控制措施等。采用看录像、参观介绍、授课、跟班操作、座谈、讨论、考试等方式,帮助新员工深入了解自身工作岗位的重要性,掌握相关的劳动技能,自觉以制度文化规范自己的行为。

现代规模养殖企业在职员工,应该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培训,培训内容侧重于增长专业知识和提高工作技能。可通过观看录像、授课、专业讲座、听学术报告、参加社会团体学术会议和组织自学交流等形式,培养在职员工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的劳动者,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3参考文献

[1] 张党利.饲料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牧业通讯,2008,256(1):50-51.

[2] 徐辑方,黄敏,蒋新平.浅论企业文化及其塑造[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86-87.

[3] 王咏丽,周雁鹏.论企业文化的建立与控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85-86.

[4] 刘中红,黄建强,章喜为.刍议企业文化的构成与培育[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3-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