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技术资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产品产业园、物联网、信息系统、数字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
近年来,我国数字化农业技术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表现在:农业传感器微型化、农业灌溉智能化、实时监控农作物生长、农业信息可移动化、农产品质量追溯化等已成为主流。这得益于农业生产信息化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尤其是农产品种植、加工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国内关于农业园区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温度监控、光温智能控制、精准灌溉等方面。如,浙江大学等单位对农业物联网信息感知、传输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涉及智能化程度、肥水利用率及农产品安全等问题。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总体来看,数字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集成应用研究还比较少。本文提出构建完全数字化的生鲜农产品产业基地,该基地基于总线技术集成,由统一的信息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充分运用物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数据处理及控制,合理布局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养分传感器、土壤成分传感器等),实现完全数字化。
一、生鲜农产品产业园区数字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的实施意义
1.加速信息化。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信息化成为我国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随着物联网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农业高速发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即将到来。
2.提高数字化。数字化有利于发展我国自主产权的农业高技术体系,对于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及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
3.提高生产效率。传统的手工劳作、粗放型、分散型农业产业模式已不适应时展,我国经济进入规模经济时代,设施的效率决定了生产的效率,也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节能减排。精准农业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为现代农业的一种先进生产形式和管理模式。为能自动感知、获取并分析作物生产的环境因素实际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差异信息以及实现自动诊断和监测,确立起按需投入,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实施的应对方案,对物联网技术提出了系统化的理念和技术要求。
二、生鲜农产品产业园区数字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的构成
如图1所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生鲜农产品产业园区的数字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主要包括设备执行层、通讯层、调度监控层和信息管理层等四个层级。整个管控系统由计算机管理调度系统(中央控制系统)、水肥一体自动控制系统、自动通风控制系统、无线传感器系统、卷帘控制系统、诊断与监测预警系统等六个子系统组成。
1.计算机管理调度系统(中央控制系统)
生鲜农产品产业园区数字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是在系统总体规划的原则下,为实现农产品种植基地的智能化、数字化、精准化管控而进行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在信息自动化统一软件平台的基础上,结合农作物生产经验,开发农产品种植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和开发手段。充分考虑系统的柔性,并为系统的全面集成留有接口。
系统由管理层信息系统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监控下获取数据采集层下各类型传感器所提供的作物成长环境的物理参数,如: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含量、PH值、CO2浓度等,再经通讯层传输到管理层中央控制器,农产品种植系统对感知的信息进行融合处理,智能对比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最佳环境变量,并形成完整的按需配给策略,由通讯层到达发出控制指令的具体分管控制器,完成对农作物的按需供给,保障农作物的健康成长环境。
整个管控系统形成了一整套完全智能化、数字化和精准化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方法,对智能并联调度系统、诊断与监测预警系统、水肥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等新技术模块进行了研究应用。
系统结构分为四个层次,即:信息管理层、通讯层、调度监控层和设备执行层。其中,计算机系统始终贯彻整个系统的运行中,从整体调度到具体信息的收集与传输、指令信息的下达,涵盖信息管理层、通讯层、调度监控层的所有业务以及设备执行层的大部分业务,上联中央控制系统,下联设备执行层。
系统硬件模型,如图2。
2.水肥一体自动控制系统
水肥一体自动控制系统是一项现代农业新技术,该技术可以精确控制灌溉和施肥的数量与时间,以微灌系统为基础,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需肥规律及土壤状况,运用计算机技术自动对水和肥料进行调配和供给。
在滴灌、渗灌、微喷灌等工程节水的基础上,通过布置在田间的水分传感器、养分传感器、土壤成分传感器等多种类别传感器,测得土壤各指标的基本状况,经传感器将信号传到电脑,再由程序智能指导灌水施肥。
由于系统没有非常复杂的运算,需要低功耗和具有较强抗干扰性,因此采用单片机作为自动控制中心模块,用来处理灌溉区的信号输入等工作。由于水灌溉自动控制系统对水位的控制精度要求不高,将自制水位传感器安装到要求的液位,直接感知液位信息。由液位信息控制电磁阀,从而实现精准施灌。系统中的很多资料需要长期保存,同时需要在系统断电时仍能保存信息,根据自动控制系统以及用户信息存储大小需求,选用双备份磁盘阵列为该系统的存储设备。
水肥一体自动控制系统包括两大类。即叶面施灌和根系施灌,前者采用喷雾头施灌,后者采用滴灌。
系统将各种农作物的特征需求数据、种植历史经验数据、专家知识等集成、组构、融合,编制成生鲜农产品种植专家系统,将测定的实时信息与生鲜农产品种植专家系统的参数对比后,可计算出灌溉时长、施加肥液时长和肥液配比等值。控制程序得到开始工作指令后立即运行,系统运行过程的数据均可查阅。系统主程序流程,如图3。
3.自动通风控制系统
自动通风控制系统综合性能优于传统通风系统,可以自动调控风机转速与风量,感应空气品质,从而改善空气质量,提高通风安全,实现运行管理智能化。该系统主要由智能中央控制子系统及空气品质感应子系统等组成,还包括通风管道、可调节的风口末端及数字化节能风机等。
4.无线传感器子系统
WSN(WirelessSensorNetwork,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多个部分组成,其主要构成:无线传感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应用支撑层和基于该网络应用业务层的一部5y.等,参见图4。将WSN应用于培养种植农作物,可提高农业数字化水平。其工作原理为:在监察区域设置大量廉价的微型传感器,通过传感器感知并收集所需监察对象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处理后发送给观察者。
5.卷帘控制系统
当前使用的温室大棚卷帘机大部分存在安全隐患,其主要原因是动力源为现场人工送电,不论温室中是否有劳动任务,管理人员都必须到现场操控设备,造成了时间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通过自动远程控制,实现卷帘机的升降,不仅可以减少安全隐患,而且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效率。其主要做法为.在设备中嵌入一个模块,利用处理器的指令控制来实现GSM系统的短信息服务。该方法实施方便、操控简单、成本低,有较高的应用率。
6.诊断与监测预警系统
在农作物种植基地采用诊断与监测预警系统,主要针对系统中关键设备的开关和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从而尽量避免损失的发生。
为了加强监测和预警,该系统设计并充分应用无线结构健康监测试验仪器。基于成本和便捷性,该仪器主要应用ISM(IndustrialScientificMedical)频段,这是因为:ISM频段耗能低、成本少,组网方便且无需授权申请,非常适合无线结构的健康监测使用。其覆盖范围,如图5。
诊断与监测预警系统涵盖整个系统,实时监测各系统的运行状况,并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经传输系统反馈给中央控制系统,对整个系统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农业缺水;原因;对策;吉林梨树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当今水资源短缺,一些河流断流、干枯,河道萎缩以至枯竭,水库蓄水量也大幅减少,地下水源的开发利用已入不抵出,水位下降,漏斗区扩大,诱发地面下沉、水质恶化等不良现象频发,严重影响农业的正常生产[1-4]。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依靠科技的力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水资源现状
一是降水。梨树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南北长105 km,东西宽92 km,幅员面积4 209 km2。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春季多风沙干旱,夏季温热多雨;每年5—9月为雨季,据50年统计年平均降水量为560 mm,年份间差异较大,最大差异达444.5 mm。地区间分布也不相同,降水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东南多年平均600 mm以上,西北多年平均400 mm以下;降水多集中于7—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8%,4—5月降水偏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3%左右,因此春旱十有八九,严重影响播种出苗质量。二是地表水。境内有9条较大河流,其中东边河、昭苏太河和条子河最大。境内有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14座。地上水资源比较丰富,但这些水利资源主要用于种植水稻。三是地下水。地下水资源由于地形和含水层岩性不同,地域差异性较大。东边河、昭苏太河和条子河中上游,地表坡度大,含水层多系砂砾层,透水性较好,地下水流畅通。东边河下游河谷地区,地表坡度平缓,水位浅藏,地下水径流迟缓,有大面积的闭流区,使地下水逐渐矿化,因而地表面土壤盐碱化普遍。而今,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梨树县旱灾连续发生,使县域水库蓄水量严重不足,小水库几乎干枯见底,大河断流小河干,地下水位严重下降,致使全县水田大部改为旱田。水资源危机给梨树县的农业生产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农业已迫在眉睫。
2农业缺水的原因
一是用水量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农业生产迅猛发展;设施农业、灌溉性用水等大大增加势必导致用水量的增加。二是环境恶化。如林木的无序砍伐,荒山的大面积开发、垦荒,不仅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还会造成土壤蓄水能力下降,蒸发量上升,土壤沙漠化,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等,导致干旱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不利。三是河水利用率下降。一些小企业和矿山开发流出的有毒有害废水直接排入河流,使河流受到污染农业生产不能利用。四是水资源减少。降水量减少,1990—2009年,前10年年平均降水量为555 mm,后10年年平均降水量为477 mm,降水呈现逐渐偏少的趋势,使消耗的地下水、地表水得不到补充。
3对策
一是提高整地质量。通过深耕、深松打破坚实的犁底层,增加土壤耕层厚度,增加土壤渗透性,广泛接纳降水,提高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地面径流与蒸发。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扩大根系的吸水吸肥范围,从而增加作物的抗旱能力。二是秋整地秋施肥。该项技术完全适应梨树县“十年九春旱”的气候条件,秋天作物成熟后要及时收获,及时整地、施肥,避免春天整地动土,有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纳蓄天上水,保住土中墒”是实现一次播种实现全苗、齐苗、壮苗的关键措施之一。三是种植抗旱性作物。本着注重市场效益的原则,选种优质、高效、节水的抗旱性作物,压缩高投入、低产出、耗水大的作物。增加耐旱节水优质高效的作物品种,如耐密型玉米、谷子、高粱、豆类、花生、芝麻等。四是中耕少动土。铲、趟抗旱,但干旱严重,表层无湿土,铲趟只能使旱情加重,而且伤根后易形成三类苗或死苗。因此,在生产上,应采用精量播种技术,早间苗,科学应用化学除草技术,实现中耕少动土的管理措施。五是推广应用保水剂,解决干旱年份土壤墒情不足的问题。保水剂含有大量的强吸水集团,其贮存的水分可被农作物的根系直接吸收,从而达到作物抗旱的效果。六是旱地施肥技术。开展农化相结合,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应用秸秆粉碎直接还田等技术,以培肥土壤调水,以水调肥,充分发挥水肥协同效益,提高土壤抗旱能力。七是推广滴微灌溉技术。该技术是按照作物需水要求,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水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调节土壤水分,达到促、控结合,以节水灌溉方式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实现既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又能提高水的利用效果的目的。八是其他措施。如催芽坐水播种、玉米秸秆覆盖保墒等栽培措施。搞好封山育林、提高地面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分流失,防止土壤沙漠化等都有利于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4参考文献
[1] 王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对策研究[j].地下水,2010,34(4):13,146.
[2] 张祥宏.浅析我国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0(5):67-68.
一、资源节约型农业含义与现存问题
(一)什么是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经济。要对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经济展开相关的讨论,我们就必须先了解相关名词所代表意思,这样才能更为方便的理解所描写的内容。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经济实际上就是属于资源节约型的农业技术所创造的经济效应,所以在讨论资源节约型技术经济的问题时,实际上就是在讨论资源节约型的农业技术存在的问题。资源节约型的农业技术是发挥在农业资源上的。农业自然资源在自然界相互依存,能够被人们使用,但由于它分布是不均匀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使用极限的,所以这也是资源节约型农业的提出原因之一。农业经济资源是在农业生产中有影响的经济因素和外加生产力量。资源节约型农业在最近的几年中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它的实质内容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在消耗同等农业资源的情况下,力求创造最大的经济效应和产生最好的社会效益,这样也是为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主要追求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节省资源的使用,尽可能的降低农业生产所需的资源和去掉不必要的额外供给。另一个方面是通过技术的提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技术普及在农业经济中的价值体现。人均资源不足是制约我国农业经济进一步提高的瓶颈,要想解决农业经济的问题,就应当先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而农业技术的应用,特别是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应用是能产生充足的效果去解决目前我国的一些资源浪费的现象。特别是在我国如今人均耕地逐年减少,部分水资源和耕地受到污染,农副产品等资源浪费的背景下,资源节约型农业必然会成为目前农业发展的转型方向。因此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是否能大规模的普及扩散,影响着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提升,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是解决资源节约型农业经济的核心举措。因此要解决资源节约型农业经济的问题,关键在于解决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普及扩散问题。(三)阻碍技术普及的因素。现如今在推动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政策制度的制定还不够完善,相关体系和责任划分没有都没有建立或完善。相关的财政投入不足,导致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人员专业性较少,资源节约型方面的技术缺少自主产权,大多靠引进或仿造国外技术,在节水灌溉方面更为突出。农业技术在一些方面是应当要适应整个系统的,因此合理的统筹规划才能使个体技术在整体的效益提升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不同的区域环境应当做出适当的条件,例如对于水资源充足的就应当采取节能或节地技术,目前一些农业技术的普及并没有合理的规划调节。在一些教育欠发达地区,环境保护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等理念并没有得到普及,民众只追求经济效益的提升,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自然得不到应用。政府一般处在技术普及的主导地位,但目前相关的负责人员较少,实际作用的技术指导不够,相应的宣传力度不足,由于作为宣传对象的农民大多数文化水平并没有那么高,所以一些宣传方式例如较为死板的书面语言并不能让技术普及受益,致使技术得不到良好的扩散。而另一方面,沟通交流渠道没有构建完善,农业技术出现的问题和创造的效应都没有能够很好的反馈给科研部门,导致技术具有滞后性,无法发挥良好的效果。
二、解决相关问题措施
(一)完善相关制度,保证供给。政府部门应出台制定相关措施,首先应当投入足够的财政资金,保证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研发保质保量的进行,同时提高在一线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数量和队伍质量,使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得到保证。之后应当保证相关设备设施的生产完善,相关农业技术得到研发,没有相应的设备来实现技术的现实作用,那这个技术就是零的价值。要保证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得到应用,相应的配套设施应当得到良好的研发生产,这样在供给方面做好工作,才能为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实现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就少不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设立合适的奖惩制度,在惩罚方面应当加强环保法的实施力度,对于一些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的破坏性生产行为要及时叫停。在奖赏方面要对使用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或进行相关设备生产工作的个人或团体进行适当的补助措施,有效的激励农民们对于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使用热情。建立保险措施,发挥农村金融银行的作用,降低农民们使用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市场风险。建设多种渠道的资金来源,民间工厂可以与科研机构合作,将生产利润的部分反馈到提供技术支持的科研院校中,这样的双赢合作可以进一步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经济得到一个良好的正循环。(三)优化宣传培训机制。要做创新宣传方式和在宣传工作上下足功夫,要针对农民群众这样特定的群体,制定合适的宣传方式,力求能使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观念能够得到理解并深入人心。应当设立合适的示范基地,安排相关的农业技术人员,保证能对实施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农民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保证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更好地体现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作用,从而激发农民之间的联动作用,推动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扩散,实现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作为解决人们生存问题的产业,在国家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经济也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不断的提高农业经济,保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就应当大力普及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确保当前农业向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
作者:赵坤 单位:黑龙江省鹤山农场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一站式服务;农业信息化;农业技术推广;资源优化
中图分类号: DF4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农业技术的发展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农业技术的推广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必要手段。农业信息化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以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在《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将农业技术推广定义为: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应当遵循的原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尊重农业劳动者的意愿;因地制宜,经过试验、示范;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扶持;实行科研单位、有关学校、推广机构与群众科技组织、科研人员、农业劳动者相结合;讲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三网融合工程的试点实施,使得信息化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与农业技术推广相辅相成,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快速发展,农业技术推广的快速发展可以加快农业信息化的进程。我国是农业大国,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占全国总人数的57%左右,农村的地域复杂性和人口分散性特点决定了农业信息化必须走成本低、实用性强、本土化的发展之路。
2.农业信息网络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技术信息化发展起步晚,从1992年开始,我国启动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在网络上传输农情、农业市场信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农业技术信息网站出现了迅速发展的势头。我国目前涉农网站多达20000个,农业技术专业网站总数已达2000多个,但农业技术网站地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北京和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北京、浙江、江苏、山东、广东为前五位,其总和占全国总数的近一半。但是这些技术网站以单一的农业专业技术服务为主,例如有关中草药的网站,专业介绍中草药的培育技术及常见病虫害的防治。由于专业技术人力资源的限制,这类网站针对某类农业技术弄够提供详尽的服务,而无法对相关的技术提供更好的服务。
我国在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中,点击率比较高的网站有农业部下属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全国农技推广网.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下属的中国农业推广网山西省的农业信息网安徽农技推广网等。由各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为技术支持的推广网提供的服务具有以下特点:
(1)提供的农业技术信息少
进入网站,许多组织活动、公告、会议信息、商业信息、多媒体的广告信息等扑面而来,用户需要的农业技术不见踪迹。
(2)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形式单一
网站提供的专业技术服务以信息公告、简介等形式为主,文字信息对农民用户的吸引力很小,图片和多媒体的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真实的图片和视频、音频的播放,使得农民用户能够很快接受相关的技术指导。
(3)提供的技术服务有地域的差异
网站提供的专业技术服务具有地域差别,均以为本地的农业发展服务为主,虽然全国各地的农民用户都可以访问此网站,但是适合广西自治区本地的详尽数据并不能应用到东北三省。
3.我国农业技术一站式服务发展现状
农民群众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因地域和经济的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别,通常希望通过一个信息平台解决所有的或者更多的技术问题,农业技术一站式服务平台则能达到这要求。农业技术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构建,目的是在一个网络平台中为农业用户提供多种技术服务,通过技术推广可以无偿为农业用户提供动物、植物、作物、食品、安全等方面尽可能多的技术支持,使农民用户即节省咨询时间,又节省信息通讯的费用,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方向。
农业技术一站式服务的开展基础是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农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能够使集成的各种农业生产信息服务要素实现最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整体服务功效和催生出最大化的农业生产竞争优势。进一步完善农业网络信息资源集成化配置模型,加强农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发挥信息资源服务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由于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服务平台提供技术咨询,所以国内只有少数研究机构在进行农业技术一站式服务平台的研究,而且以多个技术网站的整合为主,因网站的架构及数据库构建技术的问题使得网站整合的难度加大。
部分省份在对本地农业用户提供服务时,采用给专家声讯留言、网络留言和在线服务等方式为用户和专家进行接洽,由相关专家直接为农民用户服务。12316农业系统公益服务采用统一专用号码,电话咨询服务热线实现24小时开通,并设置语音留言功能,可以方便农民从专家那边获取自己所需求的信息。此类服务可以为用户和专家牵线搭桥,建立长期的联系,能提供持续的服务,很受农民用户的欢迎。但是此类服务方式也有明显的缺陷,专家都是兼职人员,无法与网站保持即时联系,往往是在一定时间间隔后才能与用户建立联系或进行网络回复,对于农民用户急需解决的问题爱莫能助。
5.结论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上级部门相关“十二五”规划的总体部署,促进全院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编制完成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已于近日正式实施。《规划》明确了“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引领全国农业科技发展为导向,引领创新、支撑产业、主导合作、深化改革、和谐发展,优化全院资源配置,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的指导思想,农业技术推广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法之一,农业技术一站式服务的开展是我国农业信息数字化和农业技术推广的必由之路,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会逐步加快农业技术一站式服务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魏巍,李万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提升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12,10:29-35+110-111.
[2] 袁玉鸣.恩施州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调查与思考[J].清江论坛,2012,03:37-44.
[3] 李俏,王建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中美比较与现实启示[J].. 广东农业科学,2012,08:191-194.
1.1合作社的发展有利于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合作社的最大作用就是将市场引入农户,为农户搭建市场化平台,引导农户开展专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在此过程中,农业产业结构得以不断调整和升级,以不断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1.2合作社的发展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
合作社的发展,带动了农业产业链中的产、购、销、技等专业性农户。各个环节中的大户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向合作社中的成员提供统一的种苗、传授农业专业技术、开拓销售渠道,形成以科技为基础,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进而使产业链中的所有环节有效衔接,优化配置,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1.3合作社的发展有利于农产品标准化推广
合作社是农产品标准化推广的主体,能够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合作社的组织下,农户进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操作流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农资供应的一体式农业生产,并利用品牌效应,打造优质知名品牌。特别是加强绿色农产品生产的推广,将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推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1.4合作社的发展有利于我国推广体系建设
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政府作为推广体系中的主体,肩负着引导农民群攻生产方向的重任。面对新的社会形势,政府应积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不断改变农业技术推广的运行机制,以适应新的市场要求,为农民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合作社的发展,有效的补充了政府推广体系,使得农业技术推广更具亲民性,并通过政府的正确引导,打开农业技术推广的新局面。
2发挥合作社优势,创新农技推广体系与机制
2.1加强政府扶持和引导
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中作用明显,应加大政府财政和政策支持,加强对民间推广体系的引导,加大投资力度,开阔投资思路,重点扶持前景可观的新项目,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的思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鼓励合作社为主题创新农业技术推广。
2.2发动社会资源联合合作社开展农业技术推广
除了政府主导、引导合作社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同样能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更多帮助。特别是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技术源头,优质的农业技术,能够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能够使农业技术推广局面迅速打开。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形成政府、合作社、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强强联合,形成农业技术新成果资金、理论、推广的联合机制,将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鉴定、审核、技术培训等环节通过合作社联系起来,开展公益性、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相结合的方式,将农业高尖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同时也转化为经济效益,进而推动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3充分发挥“校社协作”的杠杆作用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及对策;多元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快速发展的重点工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基层群众提供试验、培训、指导、示范、咨询等工作,但是在推广过程中必然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以便实现基层农业技术的多元化建设发展。
1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业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们一直在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道路,取得了许多成就,也遇到了很多瓶颈。经济、生态、社会、气候、地形等因素制约着农业发展,而且我国本身就是资源约束极为严重的国家,耕地资源极度短缺,人均耕地面积少,再加上资源及生产技术的制约导致了农业的发展滞后。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技术较落后,很多地方还是沿用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精细化水平低,化肥使用不当,优良品种推广有限。中国农业虽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传统农业必须不断向现代农业迈进,关键在于农业技术。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方式较单一
缺乏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制度。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在国家的统一指导与部署之下,推广过程中需要的人力资源、物力、财力等是国家分配的,就连大部分的技术成果也是统一的推广方式。这种体系不能满足实际工作要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要良好的沟通性与互动性。而当前的体制在科技、教育方面的作用不大,推广工作流于形式,没有满足基层民众的需求。很多地区在农业技术推广中采取的方式是传统的、落后的、单一的。一般是通过试验、示范等方式来普及农业推广技术,没有充分利用新形势之下的多媒体优势,没有重视产前与产后工作,导致农业技术推广资源浪费、生态资源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2.2人员问题
首先,一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人才的质量与数量均有明显劣势,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非常缺乏专业素质高的科技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等,这会大大影响工作效率,专业素质不足导致无法解决在推广中遇到的问题,会降低推广人员的积极性,让推广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其次,“被推广”的基层群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于推广人员的培训理解度不够,接受能力差,基层农村生产本就与科技进步严重脱节,再加上信息闭塞,技术落后直接造成了推广效果差。最后,推广人员与被推广人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认识度不够。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艰难的、长期的、复杂的工作,需要稳定的人力、物力支持,实现预期的目标,但是很多人员缺乏相关认知。
3针对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完善与创新
农业技术体制机制的完善能够解决机制中的问题,拓宽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网络。首先,明确农业技术推广与科技、教育之间的关系,引导工作人员积极参与进来。其次,国家需要相关的调控,政府帮助、引导、鼓励各基层社会力量参与到农业推广技术工作中来,并且创新理念。最后,农民是一切农业经营的主体,新型的农业技术是农民经营的必然选择,注重建立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机制。农业推广是为了把市场需求信息、先进农业技术传递给农民,从而使其创新化生产。推广机制的创新,也可以大力调动农民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基层技术推广机构建设,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突破以往单一的农业推广方式,可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发展将农时农事、农业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气候等知识传递给基层群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把新产品、新技术及时与农民对接。
3.2注重人才发展
首先,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以求能够提高整个推广队伍的专业素质,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训,迅速培养农业技术推广型人才,若短时间不能起效,最快捷的方式是鼓励一部分农业科技人员能够走向基层,积极投身于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这需要政府出台针对科技人员走出机关的激励政策。其次,注意挖掘有潜力的技术人员,狠抓科技示范户、农业大型企业的技术培训,提高其生产水平,起到农村科技带头人的作用,对基层群众发挥示范、引导的作用,实现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目标。最终形成一支专门从事农业、农机、农产品等技术推广工作的高素质队伍,为基层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试验和示范,为农户培养一批“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最后,除了“个体”的人才发展外,更要重视“合作式”的人才发展,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专业协会,重视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和示范园区基地,重视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为依托的服务组织,重视以农民经纪人为主的服務组织。
3.3多元化农业推广的建设发展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需要多元化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农业部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意见》,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来看,云南一直以来都属于欠发达地区,将现有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的能力较差。云南农业是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弱,农业企业分散、小型,产业分工低端,产业链条短,依靠资源消耗、粗放型经营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并不适应云南的实际情况。云南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比例不平衡,推广种植技术远远多于农产品附加值加工,甚至很多基层地区是在依靠传统的农业经验和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还没有成形。我们要将农业科技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落实科技成果转化。
首先,科技进村入户的多元化。开展种植示范,农民从整地、播种、灌溉以及采收等均需要全程参与,学习技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有计划地组织、规划、管理,带动基层农民自主种植。种植示范可以采用多元化的公司联合基地联合农户,通过合作方式来培训技术人员,带动农民种植。其次,科技联合教育联合产业的多元化脱贫新格局。推动云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产业发展,设置培训特色班级,切实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激发农民发展内生动力,推动构建“科技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格局。最后,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最为直接的是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业技术推广,这样可以缩短农业技术的推广周期,借力专家的优势全面提高农民的总体素质;可以在农业教育机构、科研机关单位举办培训班,培养针对性的高层次人才输送至基层,也就是选派科技特派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辐射式地带动周边地区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和专家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沟通,有声音、有图像,可以及时解决农业中遇到的问题,如举办农技“110”、网站推广等。最终是为了实现由农村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技推广机构、农业教育机构等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
4结语
立足于农村基层,为农业发展提供因地制宜的技术指导,将技术成果充分转化为生产实践,是最终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实现的目标。我们通过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完善与创新,注重人才的发展,推动多元化农业推广的建设发展等有效手段,解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优化农业结构,帮助农民走向致富之路。
[参考文献]
[1] 孟凡濤.浅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途径的多元化[J].中国农业信息,2015(07).
[2] 李传宏.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5(06).
[3] 胡友明.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现代园艺,2012(04).
[4] 戴继勇,郑玉艳.浅析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标准体系构建[J].安徽农学通报,2014(17).
[5] 张长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技创新与应用[J].2017(07).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主要问题;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003-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必须要大力普及和应用新型技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化,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农业在迎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在新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为了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必须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断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加快农业技术的成果转化率,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健康快速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1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技术推广意识淡薄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对于科技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农业技术推广意识淡薄,在农业生产中资源和资金投入不足,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催种催收上,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还有一些地区虽然将农业技术推广提上了工作日程,但往往是放在次要位置,仅仅流于形式,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1.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作,需要各方的共同参与,但是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很不健全,县级推广还有一定的成效,到乡级、村级就比较薄弱,呈现出断层现象。并且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缺乏,成为限制农业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
1.3 农业技术推广渠道不顺畅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展开需要有一定的渠道,但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渠道却不太顺畅,主要表现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之间缺乏协调,导致管理和运行工作不便,大部分由乡镇政府进行管理,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不能充分符合实际需要,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质量。
1.4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因此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推广工作的成效。但是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学历,理论知识储备量较为丰富,但是由于很多人员实践经验不足,使得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对农业技术推广造成不利影响。
1.5 技术信息的服务手段滞后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却没有充分利用这一技术,使得农业技术的市场咨询和信息服务处于较低的水平,无法实现农业技术信息资源的共享,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
2 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创新策略
2.1 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制化
农业技术推广要靠国家和政府来领导,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就必须要严格按照市场运行机制,不断促进人力、资金、技术等资源之间的有效组合,来提高技术推广和应用工作的有序展开。为此,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制化就变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国家根据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由政府出面协调进行统筹管理,营造一个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制化环境。
2.2 增加农业新技术的供给
当前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的任务是要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要提高农业技术的创新能力,有效增加农业技术供给。例如大力培育推广良种技术、研制复合肥生产和使用技术、选择优良的畜牧水产养殖品种、使用新型农业机械、以及研发农业工程技术等。
2.3 促进农业技术的商品化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农业技术也需要有一定的市场,实现农业技术的商品化,来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针对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市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首先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度建设和教育工作;其次要培养专门的经济技术人员与经营管理人员;此外还要健全农业技术市场的运行机制,如价格机制、信息机制等。
2.4 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简单来讲就是把农业技术传授给农业生产者,使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通过设立专门的农业化部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进行长远规划;其次,要建立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对农业技术推广实施动态监控;同时还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员支持。
3 总结
农业是国之根本,农业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但是,由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使得农业用地急剧减少,成为阻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在农业用地十分有限的今天,必须要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中去,这就需要进行农业技术推广。针对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和人员需要加强认识,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玉权.关于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24).
[2] 孙菊芳,胡彩霞.积极推进农技推广体制改革[J].现代农业科技,2007,(13).
[3] 杨忠娜,陈曦,张淑云,陶佩君.加快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对策及建议[J].贵州农业科学,2009,(10).
关键词:农村社会网络;农业技术扩散;农业发展;关系研究
1农村社会网络
所谓农村社会网络指的是通过单个农民为几个节点构成的农村社会结构,每位农民之间通过一定的关系相互连接起来,从而构成一张庞大的社会网络,其中每一个村民都可以作为网络的中心,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和其他节点建立关系,从而达到农产品销售、创业就业等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2农业技术扩散
技术扩散的前提是技术创新,而农业技术扩散指的是一种农业新技术、新发明、新成果从创新源头成圆形向外扩散,并不断被其他农民或者农业企业所采纳的过程。农业技术扩散的核心是节约资源,保护周围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周期性。把农产品的生产主体(个人或者单位)、销售渠道、销售对象紧密的联系到一起,从而促进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3农村社会网络与农业技术扩散的关系
3.1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具有正向功能
从图1中可以清楚看出,农业技术扩散的基本规律是以扩散源为中心,呈发散状像四面八方扩散,各个节点之间相互认识,如图中虚线部分所示,每个节点之间又存在潜在扩散的关系,也是农户和农户之间种植理念、资金、技术、信息共享的主要纽带,随着2个农户之间交流的频率增加,虚线逐步变为实线,从而形成1个相对闭合的农村社会网络,进一步加速农业技术的扩散,促使各项农业技术、种植经验向良性方向发展。在相对闭合的农村社会网络中,相互交流的介质包括:种植技术、资金、信息,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具有正向功能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业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农业技术的扩散必须要遵循“看中学、干中学”的原则,也就决定了农业技术在扩散过程中,必须依靠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才能顺利进行;就农业弱质性特点而言,具有高风险、低收入、劳动强度大的特点,迫使农业技术的扩散不仅仅是农业技术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帮助农民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生产、供应、销售一体化。因此,技术、资金和信息是农业技术扩散中3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也是通过最低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就农业技术传播的常域而言,其扩散的主要场域是农村,而农村社会网络特点是亲缘、地缘、情缘强大网络,农业技术的扩散和农村社会结果息息相关,也就说农村用户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主要通过农村社会网络来实现。
3.2农业技术扩散与农村社会网络重构的互动
资金支持、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等是农村社会网络流通运行的主要介质,也是支持农业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在扩散过程中主要按照点式嵌入、链式延伸等方式进行扩展,农业技术扩散的过程也是重新构建农村社会网络的过程,具体如图2所示:农业技术扩散属于结构性扩散,和农村现有的网络是一一对应的,其扩散过程也就是延伸性发展过程,农业技术扩散方式,要和当地农村社会网络类型相互匹配。
4结语
农业技术扩散的主要原理是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实现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的农业生产技术扩散目的,农业技术的扩散也就是新网络形成的过程,原有农村社会网络的形态、亲缘、强弱等都会直接影响农业技术扩散的效率。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我国农业产品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1江西省水稻种植补贴政策现状
为保障粮食安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府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江西省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分别为种稻农的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四种粮食补贴资金和水稻最低收购价格。从2006年至2012年江西省粮食“直接补贴”并无明显增长,趋稳态势;而在7年之内,江西省”农资综合补贴”增长接近9倍,从2007年9.92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24.00亿元,充分显示政策对农业影响的重要性;2012年良种补贴金额较2006年增长了近2倍,同时农机购置补贴增长了29.2倍,政府从个方位对水稻种植的各环节进行直接资金补贴,力图鼓励农户种粮的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户收入。
1.2江西省1169户种稻大户应用农业技术现状
从种稻大户微观层面来说,政府投资行为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导向性,由于不同投资主体的投资有着各自不同的职能与作用,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标准去衡量,但政府提供资金补助间接补偿农业投入成本对种稻大户应用农业有很强的调节作用,因而政府投资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2种稻大户应用农业技术理论分析
2.1种稻大户成本理论分析
农业历来被认为是弱质产业,它的长期私人收益曲线和社会收益曲线相分离,并低于社会收益曲线,政府若不对农户应用新型农业技术实行补贴,会使农业生产的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存在外部性问题。而若对农业进行补贴,又可能存在农业生产的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同样也存在外部性问题。如何恰当地执行农业补贴政策是我国也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当厂商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即:MR=MC时投入与产出达到均衡。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即:MR>MC时,理性经济人会继续增加要素投入,从而增加利润;1Q和2Q,分别为局部极小值,和局部最大值,就当前江西省1169户种稻大户劳动、资本、土地边际投入趋近于2Q,增加微量投入便可使得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种稻大户受到自然灾害的风险的隐形成本。面对于农业技术的应用,会增加收益,于此同时带来风险和成本的增加,因而,当有一定的政府扶持政策时达到增加了边际收益大于等于边际成本时,理性的种稻大户倾向于采取农业技术。由于种稻大户应用农业技术需要资金成本的投入,而收益且不是那么显而易见,成为影响种稻大户决定是否应用农业技术进而扩提高水稻生产的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博弈论来探讨这一问题根源,从另一个视觉深入分析,也更加符合农业经济市场规律。结合中国及江西省现实农业生产状况,农业技术使用源于靠政府部门宣传及推广,政府在种稻大户应用农业技术技术过程中扮演着关键作用。为响应国家号召,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吸引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种稻大户应用农业技术,有直接的资金扶持政策;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改善良田基础环境,铺设机耕道,给种稻大户进行技术培训等来增加种稻大户对农业技术使用的吸引力。在现有的资源禀赋条件下,种稻大户是农业技术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投资成本,二是政府扶持政策。第二大因素中包含了政府对种稻大户购置农业机具、良种等农业技术的直接资金补助以及除资金外的其他非资金扶持政策。这里的非资金政策包含了括农业技术培训课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
2.2政府与种稻大户技术应用博弈模型分析
政府应用不同政策时的效用均包括两方面:一是优惠政策给江西省粮食安全和种稻大户收入增加的促进作用;二是政府对实施各项补贴时对政府财政的缩减作用,因而政府效用应该体现上述两方面的效用。粮食总产量可用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与单位面积产量的乘积来表示,种稻大户的收益可用粮食单价与粮食产量的乘积来表示。实际上如果江西省粮食总产量增加,那么农民的收入也必然增加,故国家的粮食总产量和农民的收入具有表示形式上的可替代性,而农民的收益是比较容易量化的指标,所以用农民收入的增加百分比来表示国家各项政策对农业的促进作用,作为政府的正效用。即政府在在对农业技术扶持政策的正效用为:(待补充)农户与政府的收益函数首先假定种稻大户是理性的,地方政府也是理性的,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的战略空间为(直接资金补助1,非资金扶持政策2),即地方政府主要通过直接资金补助或是主要依靠一些非资金扶持政策来吸引种稻大户应用农业技术。第一种情况是种稻大户应用农业技术,江西省政府将直接资金补助作为扶持政策作为主要吸引手段。由于应用农业技术的种稻大户有较好的资源禀赋,根据边际效益递减的原则,只有当资金补助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种稻大户才会应用农业技术应用。然而,此时地方政府的直接资金补助成本可能要大于非资金扶持政策所花费的成本。第二种情况是种稻大户应用农业技术,地方政府实施非资金扶持政策,即提升种稻大户对农业技术知识水平或是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机耕道、土壤改良等)。对应用农业技术的种稻大户而言,由于之前对农业技术有一定的认知或很感兴趣,对新鲜事物抱着乐观的态度,因此接受知识培训的能力相对不应用农业技术的种稻大户来说会较快。同时,应用农业技术的种稻大户有较好的资源禀赋对当前江西省短期的额外补助的兴趣比不应用农业技术的种稻大户,更偏好对改善农田基础建设长远利益政策。对于江西省政府来说,种稻大户更能发挥非资金扶持政策所带来的隐形效益,能加稻农对农业技术的使用率,大幅度增加水稻产出,此时的政策是最为有效的,即即C>A。第三种情况是种稻大户不应用农业技术,对于这类种稻大户而言,最重要的任务是摆脱在资源及资金禀赋欠缺的情况。非资金扶持政策在短缺内的效果不如政府直接补助来得更实在。另外对于不应用农业技术的种稻大户而言,属于风险规避型,应用农业技术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当能得到政府额外补偿时,他们会选择低收益低风险的弥补风险的资金补助。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