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文化的异同范文

中西文化的异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文化的异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中西文化的异同范文

中西方餐桌文化因其形成历史、民族背景、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政治属性和经济结构等不同而不同,同时,又随着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而不可避免地彼此影响,相互吸收,以满足更大的需求。本文将以中餐和西餐的餐桌礼仪为例,对其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加以叙述。

一、中西方餐桌礼仪的相同点

想要掌握好餐桌礼仪,就必须要了解餐桌礼仪的基本准则。虽然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别甚大,但是基本准则却大体相同。

首先诚信守礼。所谓守礼自律,就是诚实守信、守法循礼。每一位参与者都必须自觉遵守餐桌礼仪,不可违背。餐饮活动中,我们务必要待人以诚,表里如一,才能更好的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论语·颜渊》中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概括出了东西方餐桌文化最重要的守则。

其次要尊敬他人。在餐饮活动中,中西方的饮食礼仪都有敬人的原则。无论是落座、交谈还是接物,我们要维护他人的尊严,做到处处不可有失敬之处,更不可侮辱对方人格。谨记敬人本身就是敬自己。

第三要谦恭适度。餐桌虽是交流情感的好地方。但是如果不把握好尺度,做过了头或做不到位,都会让自己失了身份,所谓的“过犹不及”便是这个意思。所以,在运用餐桌礼仪时,我们要态度谦虚、不卑不亢,以自尊和尊人为准则,做到大大方方,谈吐适度。

第四要宽容豁达。餐桌之上,人与人之间由于生长环境、生活经历或修养不同而产生的差异不可能消除。这就需要我们宽以待人。对于不同于己或不同于众的人要耐心包容,这不仅能够消除人际间的紧张关系,还有助于我们扩大交往空间。

第五要人乡随俗。因为国情、地域、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餐桌上完全可能存在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情况。这时,我们要本着入乡随俗的原则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正像英语中的那句“when inrome,do as the romans do”,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人际关系的融洽。

二、中西方餐桌礼仪的不同点

《礼记·曲礼》中的“入境而问禁,人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说明了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风俗习

转贴于

惯,而餐桌礼仪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的不同,不但可以使你在各样的餐饮活动中游刃有余,也能更好的展现个人风采。

首先是入座方式不同。中餐讲的是先长者、后女士的原则。坐下后姿势要端正,脚放在自己的座下,不可任意直伸。手肘不可靠在桌子边上。更不要将手放在邻桌椅背上。而西餐中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且本着“女士优先”的原则。男士要帮助女士拉开和推进椅子。用餐时,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一个拳头的距离。

其次是餐具使用。中餐餐具一般有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勺子等几种。用餐时,不要伏碗吃饭。应该端碗。用匙饮汤,不举碗海喝。不用筷子在餐盘中乱翻。任何情况下不反扣餐具,无论是碗还是酒杯。不能用舌头舔舐餐具。上餐时,不可用筷子互相敲打,或拿筷子敲打餐具。西餐餐具包含刀、叉、匙、盘、杯等。使用刀叉的原则是左手拿叉,右手持刀或汤匙。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匙的握法与握笔的方式相同。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尽量避免更换频繁。

第三是进餐礼仪不同。吃中餐时不要急于动筷,须等主人举杯示意开始,客人才可用餐。如果有长辈,应礼节性的让菜或斟酒。夹菜时,须用公共筷。西餐中,喝汤时应先用汤匙向后往前舀汤,以免弄到别人身上,另外,喝汤绝对不能出声音。吃面包时,要先将面包撕成小块,再由左手拿起来吃等等。

第四是酒水礼仪不同。殷勤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作表达情意的重要形式。敬酒态度要大方,应起立举杯并且目视对方。借敬酒之名行灌酒之意,甚至偷偷给别人的杯子倒酒都是有违礼仪的。喝酒的速度以不超过宴会主人的速度为好。饮酒也不宜过度,以控制本人酒量的三分之一为宜。按西餐传统,主菜若是肉类。则配以红酒,若是鱼类则配以白酒。无论哪种酒,都与中餐相反,切忌一饮而尽或是边喝边透过酒杯看别人。饮酒前要轻轻摇动酒杯让酒与空气接触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摇晃杯子。若杯上留有口红印,应用面巾纸擦拭,不能用手指擦拭。

第五是停餐方法不同。如果是席间暂时离开。中餐是把筷子并拢、纵向搁在碟子或者碗上。如果将筷子横向搁在碟子或碗上则表述酒足饭饱不需进食了。西餐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排在盘中。刀叉不应突到外面,切勿边说话边挥舞刀叉。用餐结束后。将刀叉并拢排在盘中即可。

第2篇:中西文化的异同范文

论文摘要:中西文化差异一直是制约中国人与讲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的重要因素。对中西文化差异知之甚少或缺乏必要了解,在交际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造成误解或陷入尴尬境地。所以了解文化差异的表现及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避免文化冲突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主要就中西文化差异和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和比较。

前言

近年来,文化差异研究正在引起专家学者以及普通语言文化教育者的普遍关注。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文化差异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培养人们对文化差异的积极理解的态度,是培养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和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就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和产生差异的原因作简单的论述和比较。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2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三、结 语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第3篇:中西文化的异同范文

关键词全球化渊源文化差异

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阶段等有很大差异,各自不同的语言文化构成了交相辉映、多姿多彩的整个人类文化。下面就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和产生的根源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中西方社会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差异,古代中国是封闭式的大陆型自然地理环境,较少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压力,古代中国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人与自然的明显对立,习惯于从总体上认识事物。而英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一个山呼海啸、动荡不安、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中,构成了英美民族注重空间拓展与武力征服,以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西方人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对立的。

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些与、神话寓言有关的特定词汇。中国人常用与“三教九流”相关的话语来表达思想,如:“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天诛地灭”、“抱佛脚”、“悟”、“无常”、“道”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国家,受基督教、希腊神话和伊索寓言的影响,有许多源于其中的语言文化,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去),还有the Babel Tower,Adam’s apple,golden fleece,Midas touch等。

受中国宗族等级制度和礼教的影响,强调谦虚、褒扬和长幼尊卑的中国心理文化导致许多敬辞和谦辞以及关系详实的亲属称谓词,如:您、贵国、令尊、奶奶与外婆等而其英语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西方人崇尚平等,往往直呼对方名字或以Mr.、 Mrs.、 Ms. 、Miss等表尊敬,简洁而笼统,如aunt,uncle等。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文化差异。中国面临太平洋,在东北半球,“东风”即是温暖的春风,有“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之说,源于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一个著名习语“东风压倒西风”,其固定译为The East wind prevails over the West wind。这里的东、西风是征对中国而言。中国人还常说“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而英国面临大西洋,属西半球的海洋性气候,故报春的是“西风”。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桂冠诗人John Mansfield在《西风歌》中都对西风进行了讴歌。

由于观察角度不同或联想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以不同事物表达相同语用意义。从方向相反的角度表达同一信息,如:中国人出于礼貌在请对方先走、先吃、先做某事时常说:“您先请!”,与此相反,英美人士却说:“After you!”。

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事物的属性特征的认识往往有异同之处,产生了许多迥异的联想。英汉习俗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对某些动物的不同情感态度及其深层的不同文化内涵。汉语“龙”的英语对应词是dragon,不过两者的联想意义并不等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龙是希腊语演化而来的,龙在中世纪是异教徒,是罪恶的象征,“撒旦”被比喻成the great dragon,后来此词喻“邪恶、残暴、凶残的怪物”。而在中华民族的龙文化中,“龙”是“皇权”、“吉祥”和“力量”的象征。百姓当之为神灵,自称“龙的传人”,有关龙的汉语很多,“生龙活虎、龙飞凤舞等美好形象。

在中、西民俗文化中,东方十二生肖不同于西方十二星座。鼠mouse、牛ox、虎tiger、兔rabbit、龙dragon、蛇snake、马horse、羊sheep、猴 monkey、鸡 rooster、狗dog、猪 pig;the ram 白羊座、the bull金牛座、the twins双子座、the crab 巨蟹座、the lion狮子座、the virgin处女座、the scale 天平座、the scorpion天蝎座、the archer 射手座、the goat摩羯座、the water carrier宝瓶座、the fishes双鱼座

第4篇:中西文化的异同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7―0061―01

习语是文化的一种精髓,是语言的结晶,通过它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本文就中英文化差异,探讨中英习语差异根源及其理解的方法与技巧。

一、中英文化差异

1. 语言词汇的差异。中英文化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差异上。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承载文化信息、反映社会文化的工具。比如“月亮”,中国人看到月亮常常联想到人生的离合。而欧美人看到“moon”则会联想科技。

2. 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价值观指人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及风俗人情的观念。表现在两种语言中,会对语言理解和翻译造成很多障碍,足以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中国文化中以儒家文化为主,其种族亲属和社会关系表达得十分清楚和严格,不容丝毫的含混和马虎。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上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特点。中国人注重整体、综合、概括思维。所以中国文化习惯从整体上、直观上看问题,强调社团和集体的价值。

3. 思维文化方面的差异。英语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立的。英美文化习惯于逻辑分析,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因而会导致语言表达上的种种差异。例如,在姓名、时间、地址的表达方式上,中国文化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而西方文化则正好相反。

由于汉英文化的巨大差异,因此,在外语理解中,我们必须兼顾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意识到文化与语言相关的重要性,更要注意文化的差异性。广义上习语包括成语(idioms)、短语(set phrase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语(colloquialisms)、警句(epigrams)、名言录(quotations)、典故(allusions)、俚语(slangs)等。下面就探讨一下中西习语的差异,并从它体现出来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入手,探讨一些英汉翻译的方法及技巧。

二、中西习语的文化差异

1. 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差异。英国是一个岛国。因此,英语中有很大一部分习语源于航海事业或与水有关。中国在亚洲大陆上,是以农业为主,因此,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比如,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 ;to sink or swim不论成败 ;still waters run deep大智若愚;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

2. 民俗的差异。英汉两个民族在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表现在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是天壤之别,习语中含有“狗”的褒义用法比比皆是。例如,top dog重要人物 ;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在中国,人们从心理上讨厌这种动物。因此,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例如, 狗急跳墙 ;狗嘴吐不出象牙等。

3. 的差异。英美等主要以基督教为主,因此很多习语与基督教相关。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Every man for himself,and God for us all.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中国主要以佛教为主,因此很多习语与佛教相关。例如,借花献佛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三、中西习语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1. 直译。英汉习语中也有一些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相同或相似,隐含意义也相同的表达方法,就是说,此类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传达出了相同的文化信息,可以相互转换。例如,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汉语成语“破釜沉舟”与英语burn one’s boats都源于军事家的策略,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深入发展,已广泛被中国人接受。又如,armed to teeth武装到牙齿。

2.意译。在英汉习语的翻译过程中,当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因文化差异出现矛盾时,我们应舍弃前两者,而注重习语的隐含意义。

例如,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

×到了罗马,和罗马人做一样的事

√入乡随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望子成龙

×Hope one’s child will become a dragon

√Hope one’s children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

3. 更换喻体形象。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两种文化间的差异,有的喻体形象在英语民族心中的概念与汉语民族的概念大相径庭,直译显得晦涩难懂,这时可以更换喻体形象,使读者获得译文与原文相似的感受。

He treated his daughter as the apple in the eye.

他把女儿视为掌上明珠。

第5篇:中西文化的异同范文

在欧洲留学期间正值晚清政府的衰落时期,作为一名外交官,陈季同总是满怀对中国的热爱之情,特别是在西方人对中国文化或风俗存在误解时,他总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来争取对祖国与同胞的公正。陈季同担负着中西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使命,这使他能积极投身于改变西方人对中国印象的重要任务中。这对后人加速中学西渐的发展,并开展相关的交流活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西方更加全面与深刻地认识中国。

陈季同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主要体现在两个重要时期,在其二十年的旅欧生涯中,主要是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的文化,这些都体现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如《中国人的戏剧》、《中国的娱乐》、《吾国》、《英勇的爱》、《黄衫客传奇》等,他始终坚持明确的写作宗旨,就是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及价值。在陈季同十几年定居国内的时期内,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传播西方文化上面。19世纪末,他与其弟弟陈寿彭共同创办了《求是报》等维新刊物,他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介绍西学,宣传维新思想,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陈季同还通过创办报纸及翻译西方著作,将西方的现代文学、法律观念等引入中国,促进了晚清文学观念的更新及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可见,陈季同在文化传播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堪称是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承担着向中西双方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使命。在数千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上,陈季同堪称拥有该使命的第一人,具有重要的典范作用。

在长期的旅欧生活中,陈季同通晓法文、英文、德文及拉丁文等多国语言,并对西方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同时用西方及中国的视角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文化,突破了以往交往中存在的语言障碍,他用法文写作的形式向西方传达了中国的声音。陈季同用多种语言方式写了大量的关于中国的著作,开创了中国人通过外文介绍中国文化的先河。他的代表作《中国人的自画像》于1884年出版后,在西方产生了剧烈的轰动,一年内再版了五次以上,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欧洲各地出版,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创作介绍中国社会的作品,并成为中国第一位作品畅销西方的中国作家。同时,陈季同作为晚清时期的外交官,以其出色的外交手段、文学作品谋求与西方对话,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西方对中国的文化偏见,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陈季同善于交际,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受到了欧洲上层人士的欢迎。1889年初,陈季同应邀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讲学,著名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聆听了陈季同的演讲,并在其日记中提到“:他身穿紫色长袍,声音低沉有力,演讲生趣活泼,同时兼具中国化与法国味。”

第6篇:中西文化的异同范文

【关键词】传统美德 广告创意 传承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市场竞争不断升级,商战已开始进入“智”战时期,广告也从以前的所谓“媒体大战”、“投入大战”上升到创意的竞争,“创意”成为我国广告界最流行的词汇。广告怎样尽可能地为产品促销服务,怎样出奇制胜已是广告人在进行广告创意时所追求的目标。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基本文化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会在本民族的广告中有所体现。这大大促进了我国广告业的发展,使得中国广告在吸收国外先进理论的同时糅合本民族的文化思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学理论。正是这种特色让中国广告独具魅力——将广告宣传和受众根深蒂固的价值观相结合。

中国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有着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历史背景,从而形成了鲜明的个性。中国的传统美德讲立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文把中国传统美德文化分为修身美德、齐家美德、处世美德、治国美德四个方面,并从这四个方面来论述中国传统美德文化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一、传统美德在广告创意的运用

1、修身美德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修身”在中国传统道德理论中,是指通过学习、培养和锻炼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较大的儒、道、墨、法家都非常重视“修身”的重要作用。一个经典的现代案例就是耐克公司为“国际志愿者年”做的广告宣传画。广告的正中央是一个用传统中国书法写的繁体字 “義”,其中的“提”那一笔巧妙地变成了耐克产品的标志“√”。左边的一行小字是:“投身2001年国际志愿者行动,为时21日,JUST DO IT”。其中“義”为IT的谐音。这则广告具有双重的效果:作为无私的道德责任,义与利,特别是私利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一个本质上实实在在的商业广告在合理运用了传统美德后,不但在画面上吸引了观众,而且简单的一个“義”又让人产生一种亲切感,自古商人“惟利是图”的印象在此时被淡化。

2、齐家美德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家庭是一种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纽带的整理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最基本的社会消费单位。中国人历来有很强的家庭观念,在古代宗法制社会中,社会的组织形式以血缘亲族关系为核心,家庭是基本组织单位,在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家庭的和睦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家是每个人最安静的港湾,家庭成员就是每个人最亲近的人,人们在待人处世时总会不知不觉地把亲人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广告人也正是看中了这点,在产品广告中融入亲情。

3、处事美德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人生在世,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为人处事应当明确自己的社会职责和社会角色,应当履行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交往和职业道德对于人生目标和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人际交往和职业活动中向来尚礼仪、重诚信、尊德性、尽职责,经过历代志士仁人的认真总结和大力彰扬,形成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处世美德。

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其最根本的思想就是“仁”。“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的相处环境应当宽松,对人要胸怀宽宏、待人要宽厚;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与人在相处时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儒家的这种仁爱思想发展到今天主要表现为尊老爱幼、仁慈友爱、长幼有序等。现代广告特别是公益广告中体现这种仁爱、和谐、充满温情的广告可以说数不胜数。

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观自古以来就影响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对广告商来说,追逐利益无可厚非,但是若能够在取得利益的同时主动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在“仁”上面做一点文章,将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奸商”转变成“儒商”,必将升华商业广告的主题并获得受众的支持。

4、治国美德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中国的传统美德以“治国平天下”为终极目标。在我国传统观念中,政治与道德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一切政治活动同时也是道德活动;一切政治原则同时也是道德规范。孔子所倡导的“为政以德”就是传统治国美德的概括,也是“以仁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在治理国家上的体现。孔子尤其强调德法并举。我们今天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就是对“德治”和“法治”的传承。这种意识的传承,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文化,维系着中华民族高度的道德文明。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之下,中国人普遍形成了重感情、讲仁爱的性格。同时这种性格也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故而以整体主义思想为核心的价值取向贯穿了整个社会和国家。 二、将传统美德运用于广告创意可能出现的问题

1、为了创意而创意,背离广告目标,影响广告认知效果

广告是一种沟通手段,也是一种营销工具,更是一种竞争武器。广告的任务就是与消费者沟通、感染他们。广告信息要脱颖而出,必须有独特的传播风格,这要求在“说什么”和“怎么说”上做到“有卖点”和“好玩”。卖点包括商品的必有特质(外形、功能、品牌形象等)和受众的利益兴趣点。

“为了创意而创意”是许多广告都存在的问题。传统美德运用于广告(主要是电视广告)一般是通过把美德文化植入情节设置带出产品诉求的,但很多创意人把所有精力都花在“情节设置”上,忽略了广告本身的目的。结果广告播出后虽然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极大认同感,却不知道广告到底要讲什么。消费者只觉得广告好看,产品的利益诉求点却没有传递出去。他们当然不会因为广告好看而去购买产品,更有可能在看完之后只记得广告的内容而忘了产品的名称。可见背离广告目标会影响广告认知。

2、创意不被受众所理解

广告创作的基本要求是通俗,创意再怎么高,违背了这个原则,都是一则失败的广告。广告创意不能被目标受众所理解是常犯的毛病,而在传统美德文化类广告的创作中这一情况更容易出现。由于大多数广告人与目标受众处在不同的社会阶层,文化水平也不同,创作传统美德文化广告时,广告人自觉很容易理解的故事(语言)或许在目标受众的眼里是莫名其妙的。而且,传统文化广告通常是用“意境”(意会)来赢得受众的认同,如果广告所采用的元素不能被受众理解,一切就都白费了。

三、将传统美德运用于广告创意的对策

广告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使广告表现出更多的人文气息,使观众在视觉和听觉形象的接受中得到文化的熏陶。一则优秀的广告,除了能够以其精确的定位、独到的创意、精美的制作给广大受者带来艺术上的感染和情感上的冲击外,更应该包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引起受众的真正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要想成功地将传统美德与广告创意相融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围绕产品利益点展开诉求

基于营销基点上的广告创意,才能真正体现价值。广告的表现手段一定要与诉求点紧密相扣。消费者不会花费精力去琢磨广告中的产品到底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一个好的广告,要让消费者清楚容易地看到整理产品的利益。应该一开始就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吸引注意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制造一个悬念;其次要感染受众,以情动人,把受众带到广告创造的意境中去。广告本身要有相当的观赏性才能减少消费者的对抗心理;最后,让产品的利益点不经意间在消费者的心里打上深深的烙印。

2、突出产品名称

把传统美德文化应用到广告中不仅是为了感化消费者,也是为销售服务,因此要尽可能让受众记住产品的品牌。在广告创作中,要让产品的名称(形象)尽可能多地出现,加深消费者的印象,不然就会导致消费者对产品品牌及功效记忆模糊,广告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

3、准确把握受众的理解能力和文化差异

高超的广告创意要很容易让目标受众理解和接受,应该先分析目标受众因文化水平、民族、地区限制所造成的文化差异以及目标受众的经验背景。文化水平主要是指目标受众的总体受教育程度,投放农村市场的广告,其语言就不能太书面化。特别是以传统文化为创作元素的广告就不能过度引经据典,把要表达的意思放在生活化的场景中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而文化差异主要是指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特征,主要包括语言、风俗、习惯等。有很多广告创意对于汉族受众来说很容易接受,但也许并不适合少数民族群体。

4、对市场、产品、消费者、竞争对手深入剖析

一个科学有效的广告创作流程应该是这样的:经过消费者分析、产品分析、市场分析发现问题点和机会点,提出广告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制定广告策略和广告表现方向,接下去再进行广告创作,制作故事版、印刷设计稿,最后根据故事版和设计稿制作广告。要走感情路线打动消费者,就要把握市场、产品、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对它们进行深入的剖析。广告只有让消费者获得认同感,才能促使他们采取行动。

参考文献

①《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的影响》

②《浅论中国现代广告中的基本文化价值观念》.

③北京未来广告,《友爱互助,用爱相处》

第7篇:中西文化的异同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材;母语文化;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17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81[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美国语言学家Claire Kramsch(1998)就曾说过“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因此,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英语所表达的英语民族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行为模式、风俗民情等必然贯穿于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而当下中国的英语教育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究其原因,这与当下的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的缺失不无关系。那么,英语教材中是否应该编排中国文化的内容呢?本文试图从《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英语教学课程理念、跨文化交际理论、文化认同和迁移理论这几个方面具体分析英语教材中编排母语文化的合理性。

二、英语教材中关于母语文化编排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缺失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加入目的语文化教学对于外语的学习有所裨益,但是在英语教学中过分强调英美国家文化的学习,忽视了中华文化的渗透,导致我们只重视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英语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然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大学毕业通过了四、六级考试甚至英语专业毕业后,仍不知像《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在英文中如何翻译,在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时茫然失措。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中国文化了解足,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杨华妮(2013)就曾指出现当下多数教材以灌输英美文化为主,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太少这一现实。现行的英语教材,从中小学英语教材至高等教育阶段的英语教材,无一例外地出现了中华文化内容缺失或过少的现象。因此,鉴于这一现实,需要加强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渗透,增加英语教材中母语文化的相关内容。

(二)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上的缺位

杜秀莲(2012)通过对大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的调查发现,至少1/3的学生感受到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接近1/3的学生对于中国文化认同度非常低,认为传统文化对中国发展并无益处。与此同时,冯卉(2015)通过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认同的调查发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在文化认同上更倾向于欧美国家。由此可见,我国对于民族文化教育的缺失,以致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仍存在着认识上的缺失。

三、英语教材中编排母语文化的合理性分析

(一)《英语课程标准》和英语教学课程理念的要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英语课程总目标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方面”共同构成,同时将文化意识划分为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和意识与能力。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在起始阶段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所了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较高阶段,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拓展视野,可以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根据英语教学课程理念,一是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这包括工具性和人文性两部分。语言作为一个交流的工具,那么它真正传达的是什么呢?是思想,是文化。借助英语这个工具传达中国思想与文化,让西方人更加了解中国文化,使得英语教育具有人文性。二是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例如民族地区的学生,他们和汉族学生有所不同,他们有着自己的母语与文化。因此,在教材的设计中加入一些民族文化与习俗,能够更贴近这些学生,关注到学习者的个性和不同,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如何将自己的文化与英语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相结合起来。三是强调学习过程,注重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语言的学习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交流、沟通,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沟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文化差异不是仅仅通过学习就能获得。对比中西文化,可以深化我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深化我们对于中西文化差距的意识,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沟通与交流。四是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即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真实的语境中,为了能够顺利地进行沟通与交流,我们必须清楚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否则,很可能就会造成交流中的尴尬情形或误解。因此,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应该纳入评价内容之中。最后,丰富学习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将母语文化编入英语教材中,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学习语言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运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来增加自己语言学习的方式与资源。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

目前大部分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满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而现在跨文化交流是双向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其实就是外民族文化的输入与本民族文化重构的过程。张蓓(200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英语学习目的特别强调服务与国内工作环境下的英语交流。而现行的多数英语教材都是以英美文化为主要内容,无法满足我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需求。

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上合理地加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加强中西文化对比。帮助学生找出中西文化差异,从而教师可以更好地开展文化对比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交际行为背后的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异同,从中华民族的角度看待西方文化,理解西方文化,同时通过西方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华文化,进一步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从而可以保持跨文化交流中的主体地位,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对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的学习,用英语向其他国家的人民传播和介绍中国文化已经成为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三)文化认同

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不断渗入,西方节日文化备受国人喜爱,某些西方的习俗、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逐渐被年轻人所接受。杜秀莲(2012)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了中国文化认同现状的调查,发现尽管大部分学生对中国文化比较认同,但是至少1/3的学生感受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同时得出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教学严重缺失的结论。就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这一问题,对于英语教材中编排母语文化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是文化能力的基本素质要求。如果一味地学习目的语文化而忽略母语文化,势必导致学习者形成不正确、不平等的文化价值观,对英美文化的认同甚至超过了对母语文化的认同。因此,英语教材中编排母语文化有利于提高中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四)迁移理论

许多语言学习者认为在英语学习中要尽量消除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而忽视母语文化在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我国学生学习英语时,其母语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母语的依赖是不可避免的。赵恕敏(2013)认为在英语教学和研究领域,教师只关注到了母语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负迁移,而很少关注正迁移,进而导致在进行文化教学时教师忽略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元素的输入与强化。高一虹(1994)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的“生产性人格”理论,通过对52名中国外语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实验提出了“生产性外语学习”的概念,即“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目的语与母语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学习者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生产性外语学习中,母语和母语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刘丽敏(2010)认为中国文化是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中国文化是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的重要参照,因此,在英语语言与文化学习中正确利用中国文化可以发挥其正迁移作用,促进英语学习。在教材中编排母语文化的相关内容,加强中西文化对比,势必可以帮助学生多角度地学习英语。

第8篇:中西文化的异同范文

一、产生切换掉话的原因

所谓切换,就是指当移动台在通话过程中从一个基站覆盖区移动到另一个基站覆盖区,必须改变原有的话音信道而转接到一条新的空闲话音信道上去,以继续保持通话的过程。切换是移动通信系统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切换失败会导致掉话,影响网络的运行质量。

(1) 越区切换参数定义不合理:上行电平切换门限、切换余量以及切换功率控制参数等定义不合理,致使越区切换失败,产生掉话。

(2) 信号强度滞后值设置不度当:信号强滞后值设置太小,小区基站没有足够的时间处理切换呼叫,造成许多呼叫在切换时丢失。

(3) 忙时目标基站无切换信道:相邻小区都很繁忙,造成忙时呼叫重建失败导致掉致使手机用户在进行切换时无法占用相邻小区的空闲话音信道。

(4) 信号强度太弱:当基站做分担话务量的切换时,有些切换请求会因切入小区的信号强度太弱而失败,有时即使切换成功,也会因信号强度太弱而掉话。

(5) 网络存在漏覆盖区或盲区:当移动台进入网络的漏覆盖区或信号强度盲区时,信号变得太弱而发出切换请求,切换不成功引起掉话。

二、产生干扰掉话的原因

无线电波传播的特性决定其在传播过程中易受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网络内部原因,它还受到网络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同频、邻频干扰以及网络中设备本身的非线性、设备故障所引起的交调干扰。

(1) 设备本身的非线性以及设备故障引起的交调干扰。设备运行中缺乏定期的指标测试和调整,使交调干扰在一定范围存在。

(2)频率规划或频点选择不正确,在较近距离内存在同频、邻频现象。目前市区的站点分布越来越密,而分配给网络的频率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在通话中产生严重的背景噪音甚至掉话。

(3) 大城市中由玻璃幕墙装饰的高层建筑物会引起电波的强烈反射,这种反射波很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同频干扰或邻频干扰,此时需调整天线方位角以避开玻璃幕墙的反射。

(4) 小区参数定义不当造成干扰。在GSM系统的无线接口中,随机接入和切换接入信令使用相同的编码和脉冲方式,均使用8位信息码加上6位奇偶校验位。由于切换多发生在小区边界,切换接入信令会在更近的距离产生干扰。

(5) 基站天线高度及俯仰角、方位角设计不合理,导致覆盖范围的不合理,使小区的覆盖范围超出设计覆盖范围,从而与邻小区产生同频干扰或邻频干扰。

(6) TA和实际不符,由于某种原因,当BSC计算出的时间提前量与实际所需要的TA不相符时,会造成时隙上干扰,干扰严重时会引起掉话。

三、切换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切换掉话虽然比较复杂,但我们只要能对整个切换过程有一个完整的、正确的认识,并能找出切换失败的原因,问题就不难解决了。一般说来,引起切换的原因主要有:因接收电平或接收质量引起的切换;因干扰引起的切换;因呼叫重建引起的切换;因话务原因引起的切换等。对于切换掉话,我们可以通过三步骤进行分析。

(1) 从MSC、BSC告警中获得网络不正常信息

如因相邻小区数据配置有误,或邻区的BCCH、BCC、LAC等设置不对,从而造成切换失败掉话时。因此,我们应该经常查看MSC、BSC中的告警记录,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

(2) 对OMC的统计信息进行分析来发现不正常的原因

基站切换掉话偏高,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对OMC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来发现问题。通过对OMC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某些基站存在的隐性问题,从而找出问题之所在,达到网络优化的目的。

(3) 借助无线场强测试仪及DT等测试来判断切换失败的原因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应该对目标小区周边进行较大范围的测试,通过实地路测,可获得基站的覆盖情况及切换情况,从而得到某些在OMC上所不能提供的信息。在实测时,特别要把那些与目标小区有切换拓扑关系而拥塞率又较高的小区作为测试的重点,然后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判断切换失败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干扰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通过OMC-R上的统计报告、DT测试及CQT拨打测试、用户申告等方式可以发现网络中存在的干扰情况。通过对干扰产生原因的具体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减少干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网络的运行质量。

(1) 对基站硬件进行检查,确保硬件部分工作正常。定期对BTS的收发信系统进行检查,提高收发信系统的性能;定期对BTS的主时钟进行调整,减少所用信道受其它信道的干扰,提高通信质量及系统指标。

(2) 通过OMC-R及一些工具软件检查小区BCCH、BSIC、CI、LAC等参数的设置是否恰当,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适当调整BTS和MS发射功率参数,改变基站覆盖范围,减少对相邻基站的干扰。

(3) 选择语音间歇期间系统不传送信号的不连续发射方式,限制无用信息的发送,减少发射的有效时间,使网络的平均通话质量得以改善,并能减少手机的功率损耗,延长电池使用时间。

(4) 使用跳频技术,跳频可有效地改善无线信号的传输质量,特别是慢速移动体的传输质量。跳频可明显减低同频干扰和频率选择性衰落效应,达到干扰源分集和频率分集的效果。

(5) 调整天线的方位角与俯仰角,使得无线网络覆盖合理,尽量减少覆盖交叠和覆盖盲区的现象,改善无线环境,减少无线干扰。

参考文献

[1]戴美泰,吴志忠.GSM移动通信网络优化[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陈国军.GSM网络优化浅析[J]. 邮电设计技术,2004

第9篇:中西文化的异同范文

关键词: 中国文化 英语文化 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162-02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影响的不断扩大,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各国掀起了学习热潮。目前,中国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开设了英语课程。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社会上用人单位对英语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过去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语用,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然而要达到“学以致用”,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导入是关键。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并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这有助于学习者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促进学生对语言本身的掌握。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作为特定思维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无疑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语言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对文化的保存、发展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而文化是语言的培养皿,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诞生、发展而成。文化因素决定着语言的具体使用,语音、词汇、句法等的选用也都会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语言和文化不能孤立存在,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只有掌握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恰当地运用语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英语文化对学生有效地习得英语具有重要意义。

3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因素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语言,因此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需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中国和英美国家分别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即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单从语言结构上看,语言中许多俚语、典故、格言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个国家的语言能折射出这个国家的生产生活、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特征。英汉语言丰富多彩,中西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但总的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三大因素导致中西文化差异。

3.1 地理环境因素

中英两国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人们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这就必然导致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异,而这些差异难免反应到语言当中去。在中国,对夏天的形容应该是“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所以在不了解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中国人对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对“夏夜”美丽温婉的描述感到费解,更不能领会他在第18首十四行诗中把心爱的人比作“夏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ure”。这是因为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显著的特征是烈日当空。而英国位于北欧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温和舒适,是最宜人的季节,所以才导致中国人与英国人对“夏天”的联想截然不同。另外,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因此汉语中有许多与农业有关的词语,如竹篮打水一场空,骨瘦如柴,对牛弹琴等。而英国四周环水,海岸线很长,渔业发达,故英语中与水产、船舶相关的词语很多,如fish in the air, miss the boat, clean the deck 等。

3.2历史文化因素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能从语言中看出使用这一语言的国家和民族所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而英语文化往前追溯与古希腊,罗马有着密切联系。不同的历史进程对语言的表达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一点在传统表达,即历史典故、俗语等方面尤为突出。人们常会在不经意间运用具有其民族文化特色的表达,如中国人会说“空城计”、“东施效颦”、“说曹操,曹操就到”这些源自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成语习语,而英语中则会说道“He’s a Shylock”、“white elephant”、“Black Friday”等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表达。由于民族渊源的不同,在英语和汉语中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如英语中的one’s hair stands on end 与汉语中的“怒发冲冠”相似,但前者源于对一个犯人表情的描绘,意义侧重因“恐惧”而导致头发竖立,而后者意指因发怒而使头发立起来。同样是头发直立,英语中表“惧”,而汉语中表“怒”。

3.3 因素

人的宗教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他们对人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是人类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和核心的一部分。这一点也不可避免地体现在语言当中。英美国家主要信奉基督教,而作为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圣经》可以说是西方世界影响最为深远的书籍之一。英语中有不少源自《圣经》的表述,如Donout as Abraham, wise as Soloman, Lot’s wife。此外,西方人膜拜上帝,教堂和神职人员在他们的宗教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也有许多与之相关的词语。然而在中国,主要受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影响,汉语中有大量关于“佛教”“佛”的表达,如“五体投地”原指佛教中最恭敬的礼拜方式,现形容非常佩服别人,“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等。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源自宗教的典故成语,以通俗、生动的语言,蕴含着幽默、深刻的喻义,极大地丰富了英汉词汇的表现力。

4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比较

王佐良先生曾指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因此,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理解其相关的文化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英语教学中导入相关的英语文化知识,并与汉语文化进行比较,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在英语学习中用英语思维,将英语学“活”,实现 “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中西文化比较在方法和内容上都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笔者对此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1) 针对课文内容涉及的异域文化,教师应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或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资料,包括相关的英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并在课堂上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演示(如PPT、讲故事、演短剧等),然后再由教师点评并补充相关内容。由于不同的文化习俗,学生只有在了解目标语文化,同时与母语文化对比,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两者存在异同,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更好地掌握。

(2)在课堂教学当中,应对教材中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根据主次对其进行或详或略的随文解说,并将其与相关的汉语文化进行比较,以帮助学生理解。如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Text A中的句子“he put the final seal on my happiness(他使我沉浸在十全十美的幸福之中)”,其中的put the seal on something 有“使成定局;使某事继续有效”的意思,此时教师可通过其中的核心词“seal”的原意印章,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即如果在某书面材料上加盖章印表面与之相关的事已获批准或已经生效,这样通过两种文化的对比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短语。

(3)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观看与学习内容相关并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影片、视频,这样可以使学生受到英语文化环境的浸润,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英汉文化差异。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分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有利于锻炼学生平时的观察能力,同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真正习得第二语言。

(4)由于缺乏目标语的真实环境,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英语文化的渗透,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按阶段、有重点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英语原版影视资料,多读一些英语杂志、报刊、文学作品,多听一些英语材料,以使学生丰富英语文化知识。除此之外,还应协助学生开展英语辩论赛、英语沙龙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切体会中西文化差异,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5 结语

英语教学的目标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英语的语言知识,包括语法、发音、词汇等,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恰当地运用语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及时导入中西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能使学习者尽可能多地了解、熟悉另一种文化及其在语言中的反映,增强学生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不仅对英语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而且能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效果,减少因文化错误导致的沟通障碍。

注释:

沈银珍. 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 杭州: 浙江大学出 版社, 2006: 63, 84.

张欣叶.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6):114.

张红玲. 跨文化外语教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83.

黄勇. 英汉语言文化比较[M].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45,49.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