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农业技术介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生态农业;特征;必要性;技术
中图分类号 X1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272-01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随着“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发展生态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潮流,政府也很重视及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因而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是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1-3]。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开始对生态农业进行理论研究及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到了21世纪,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入WTO之后,面对环境全球化,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生态化的影响,全球农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样大的环境下,我国农业生产面临严峻的考验,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1 生态农业技术的概念与特征
1.1 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自然风光的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与组织适宜的综合性农业生态体系。
1.2 生态农业的特征
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保证农业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把生物工程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4]。
2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首先,我国的人口众多,耕地资源少,淡水资源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从而决定了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发展路线,要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其次,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使我国的农产品和制成品得到国外绿色认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最后,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概况
3.1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特征
一是通过人工设计的生态工程,实现资源合理开发、环境保护、生态调节与循环作用;二是采用节能、节水的保护性技术措施,提高生态效益,增强生产创收;三是在方法上,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工程技术、人力资源开发与体制保障相互配合,合理组织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3.2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的主要内容
我国生态农业强调发展生态技术,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取其精华构成具有系统综合性特征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我国生态农业技术包括:生物共生互惠及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营养生态位技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农业资源保护与农业生产自净增值技术;水土流失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开发等技术;物质与能量良性循环与再生技术;立体种植与庭院相结合的综合利用开发技术;资源多层分级与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开发的生态工程技术;农村能源互补型综合建设;能源副产品循环再利用技术和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生态农业综合评价技术。
3.3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原则
尽管生态农业模式多种多样,结构有繁有简,但是均遵守以下各项基本原则:地域性、层次性、战略性、高效性、多样性、持续性、整体与协调性等,以达到资源合理利用,产品数量稳定增长,产品高质量,经济上高效益和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4 生态农业的技术
4.1 生态农业接口技术
生态农业接口技术是指不同产业或不同组分之间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连接技术。它主要包含:饲料接口技术、贮藏工程技术、肥料接口技术和加工工程技术。
4.2 庭院生态农业技术
庭院生态农业是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结合的产物,是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在农村充分利用庭院的设施、资源和劳动力等优势,运用先进的环保技术,从事适宜的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等生产经营。该技术包括庭院环境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这样可以改善小范围内的人类生活环境,如净化空气、美化生活、陶冶情操、防止噪声等功能。
4.3 高效立体种养技术
高效立体农业是相对于单一种植或养殖的平面农业而言的,是指在单位面积上,一定的区域或不同海拔高度内,利用植物的不同特性,充分利用温、光、水、气、土等条件和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投入,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建设生态农业体系。其特征是能实现生物种群间的最佳结合,充分发挥生物间的相生相克作用;实现农田生态的良性循环;实现生物产品的多层次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并保持土壤肥力的永久使用。
4.4 农业水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节约用水是解决我国供水危机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节水农业是以提高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为目标,以各种工程和非工程的措施为手段的农业生产体系。其本质是提高应用于农业的单方水的经济产出效益,包含工程节水技术、化学节水和管理节水技术、生物节水技术等多种节水技术。
4.5 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农村资源短缺,利用水平低下,阻碍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应节约能源,提高利用效率,尽最大地可能开发和利用的洁净能源替代含碳量高的矿物燃料,这是我国能源建设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政府有关部门目前高度重视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因地适宜地积极发展秸秆气化、风能和太阳能的清洁能源,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5]。
5 结语
生态农业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最符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但仍存在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整理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找出我国生态农业实践中出现的技术类型,总结成功的经验。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进行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可以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建立,使生态农业产业化走向好的发展道路。
6 参考文献
[1] 黄海滨.农村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36-3653.
[2] 章力建,朱立志,蔡典雄.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中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与模式[J].农业技术经济,2005(3):2-5.
[3] 彦景辰,雷海章.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启示[J].世界农业,2005(1):7-10.
一、农业旅游点与现代农业园区
根据我国国家旅游局2011年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农业旅游点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点[2]。可见,农业旅游点包含的场所可以是村庄、农场、农业科技园等。随着农业旅游在我国的发展,高科技农业凭借其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的优势,迅速成为一种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的农业旅游资源。我国一些省市也纷纷根据市场需求,利用科技、人才、区位、环境等优势,将高科技农业与旅游、教育、培训紧密结合,各地涌现了一批农业科技园区或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在各地称呼不一,通常有新农村家园、农业科技园、农业观光园、休闲农业园等多种称呼。其最大的特点是技术密集,是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往往具有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技术领先的优势,为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提供了一个示范。目前在旅游活动的开展上,我国主要开发了农业观光园区、休闲农业园、采摘农业园、生态农业园、民俗观光园、保健农业园、教育农业园等形式的现代农业园区。
二、现代农业园区农业旅游的优势
(一)旅游资源丰富
农业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也是近年来我国发展迅速的新的旅游形式。我国是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悠久的农业历史孕育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就现代农业园区而言,开展农业旅游时,可以利用自身的农业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融合产品、技术和服务开发独特的旅游资源,具体包含:农业发展历史的陈列、田园风光的观光、农业技术的介绍、农业生产过程的展示、农业生产工具的展览、名特优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等等,还可以结合现代农业园区所在社区开展农业节事活动、所在地民俗风情活动等。
(二)旅游市场广泛
1.城市居民是旅游市场的主体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都市人出现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等需求,而农业旅游倡导的理念恰恰能满足这些需求,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我国的大中小城市,区域特色性的农业种植园、农业科普园、养殖场等成为了旅游目的地,我国应运而生了大批的乡村旅游地、农家乐、农业示范点等。现代农业园区凭借其优美的环境、高科技农业技术等优势为都市人进行乡村旅游、生态休闲提供了场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现代农业园区凭借其是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基地这一独特优势,将会吸引更多的都市人前来旅游、观光、购物。
2.农民是旅游市场的生力军
农民旅游一直是困扰我国旅游业非均衡发展的问题之一,许多旅行社的旅游线路都是针对城里人下乡旅游,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旅游产品不适应农村居民需求。而2004年末全国乡村人口为75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8.24%,可以说农民旅游是潜力巨大的市场。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农业旅游可以帮助广大农民更新观念,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同时在旅游的同时还能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交流农业信息。因此现代农业园区不可忽视农民旅游市场。
3.学生是旅游市场的增长点
学生市场是旅游市场中的一个细分市场,相对其他市场而言求新、求奇是许多大中小学生的旅游心理,现代农业园区的自然景观、乡土气息、野外空间完全不同于他们生活、学习的环境,可以满足这一市场求新、求奇心理;现代农业园区又集知识性、科普性于一身,可以寓教于乐,向学生介绍我国悠久的农耕文化,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同时现在许多学生对农村知之甚少,可以让其参与部分农业活动,如:种植、采摘,让学生在参与农作的同时了解更多的农业知识。
(三)旅游形式多样
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旅游在全国各地逐步发展起来,它既包含传统的观光旅游,同时与生态、绿色、健康等主题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开展集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与一体的多种形式的旅游,目前一些地区开展了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体验旅游,现代农业园区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开展动手劳作、农业娱乐、农副产品购物、农业环保知识活动等旅游活动,这改变了传统的旅游形式,丰富了游客的旅游活动,增加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四)旅游适游期长
现代农业园区相比其他的农业旅游而言,最大的优势在于没有季节性。一般的农业旅游受制于自然条件和植物生长规律的限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从而导致有些地区农业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而现代农业园区发挥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典型示范作用,突出体现农业科技的作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改变了季节对农作物影响,因而一年四季皆可以开发农业旅游。
(五)旅游综合效益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环境恶劣,依旧是靠天吃饭,因而总体上我国农业生产普遍效率不高,这些客观条件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是依靠高端技术发展的农业形式,是含农业信息、技术、品种的园区,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现代农业园区自然环境优美,是环保的示范区,也是农业符合生态平衡的典型区;发展农业旅游可以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提高当地的社会效益。因此在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农业旅游可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
三、现代农业园区农业旅游对农业转型的作用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村第三产业比例
所谓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业中各产业的构成比例。我国各地多少存在着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太小的现象。政府抓农业结构调整,其目的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常从抓实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发展非农产业三方面入手。我国许多省市人多地少,耕地面积有限,农业生产总体上呈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的格局,而且总体上仍然以种植业为主,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为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农业旅游可以打破传统的个体家庭小规模劳作,可以提供与农业相关的服务,这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二)有效促进农产品增值,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剧,农业发展的目标、条件与环境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如何在农业丰收增产的基础上有效实现农产品增值,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是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课题。现代农业园区开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路子,这里有农业科技成果以及市场所需要的大量农副产品,开展农业会展经济、农业旅游经济是一条为农产品增值的很好途径,可以在园区形成旅游搭台、农业唱戏、经济收益的良性发展。而且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农业旅游可以让农产品直面消费者,减少因中间流通环节带来的费用。这样既实惠了消费者,也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例如2010年,江苏全省粮食总产达到647亿斤,粮油工业生产总值和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265亿元和1250亿元;农民收入增幅自1997年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这样的成绩,得益于江苏近年来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了农业的转型升级。目前江苏省已建设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820个[5]。
(三)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现象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且大量劳动力过剩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现代农业园区在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营销、物流等方面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开展农业旅游这一劳动密集型服务性行业,可以让更多的农村居民参与其中,尤其是农村妇女可以参与各项接待服务工作。并且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的产业,可以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直接和间接地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四)传承农耕文化,学习农业知识,提高农民的素质
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农业旅游一是可以让更多城市居民了解农村农民生活,可以学习到更多关于农业的知识,可以了解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二是农村居民在现代农业园区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农业技术知识,更好地将农业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三是农业旅游可以为农村带来更多的信息流、物流和人才,可以帮助农村居民更新观念,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四是可以让农村居民意识到生态农业的重要性,意识到要保护自己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
四、现代农业园区农业旅游的开发建议
(一)结合地方实际,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
用科学的理念谋划农业是实现农业转型的关键要素。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农业旅游无论是地方政府、企业还是当地居民都要统一认识,具有现代的农业多元化发展理念。地方政府和农业园区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增强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拓展农业的休闲旅游功能,这既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又可以发挥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保护和弘扬地方传统农耕文化,传播现代农业科学知识。
(二)合理划分生产功能区,编制农业旅游规划
目前我国各地现代农业园、生态园、农业产业园等形式众多,许多都是相互模仿,产品雷同,制定农业旅游规划要根据旅游客源市场的特征,根据本地种植习惯和产业特色,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重点开发特色的优势产业,开发具有地方乡村民俗和乡土文化的旅游产品。利用现代农业园的技术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品质高、安全性强、效益大的高端农产品,满足旅游者的购物需求。另外,按照不同功能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将生产功能区、农业旅游区和游乐服务区合理区分,防止因布局雷同产生恶性竞争,也是合理保护现代农业园区优势产业的重要手段。
(三)完善旅游功能,建设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现代农业园区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开发农业旅游,要充分挖掘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乡土民俗和文化功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发展田园观赏、瓜果采摘、休闲垂钓、农耕体验、农家餐饮、科普教育等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一方面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路、田、沟、渠、河、桥、电的综合治理,提升现代农业园区的装备水平,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在农业旅游区,建设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以完善旅游功能,方便旅游者的活动。
(四)加强人员培训,优化农业旅游服务质量
现代农业园区市场竞争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和储备。现代农业园区的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既要有农业技术知识,又要有较好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为此,主要加大基层农业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农民素质培训力度。一是要培训一批农业技术人员,让他们为游客提供农业知识和技术讲解、农产品加工制作演示等服务;二是对从事服务等工作的基层人员,也要加强培训,主要从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三是加大本地新型农民培养力度,鼓励一些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四是积极引进和储备人才,重点引进一些具有旅游、农业、环境、管理、经济等专业背景的人才。
(五)提高现代农业园区的高科技含量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高科技含量以及现代化管理水平是建设好现代农业园区的关键,也是现代农业园区长久发展的根本。开发农业旅游的前提条件是根据本地特色培育支柱产业,同时,运用先进的农用设备、机械、设施、物资等,在农业栽培、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等技术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只有强化农业产业特色优势,才能在市场上有较强的识别性和良好的竞争力,才能满足现代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才能保证现代农业园区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地政府也要结合新农村建设,集中在资金、技术、设施、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后续管理和功能完善提升,突出园区在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带动功能,形成一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俱佳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1.1创新内容
从微观上来讲农业技术的创新是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相互转化,将新农业技术演变成一种手段为促进农业的生产和发展农村的经济提供帮助,其包含内容大致是对农业新技术进行研究、获得与掌握、实现新技术的传播渗透于转让、改进创新农业的市场开发与售后服务等;从宏观上来讲农业技术的创新是农业企业和一系列公共机构组成的网络或者系统,且这些机构能够互相联系和影响从而为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扩散提供整合与协调。
1.2创新特点
由于工业技术受到了大多数的农业技术和不同层次的环境保护与农业技术、资源利用与农业技术、农业技术秘密、公共产品特性等与之密切相关的影响和制约,农业技术的创新特点大致有较多的技术、创新过程较为复杂、不确定的技术创新、农业技术的创新子系统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性等。
2农业技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策略方针
2.1基本策略方针
对传统的农业技术进行传承是实现农业技术从传统向现代进行转变的基本策略,这是因为农业的科技和技术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依据不尽相同的自然条件以及存在差异的社会文化进行继承和创造,农业技术包含当地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且民族特点和地方特点显著。在继承传统农业技术进行现代化农业技术转变的过程中,不可盲目模仿要联系实际国情和地方特点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农业技术,实现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融合从而使未来的农业技术发展保持稳定。
2.2关键策略方针
对传统的农业技术进行改造是实现农业技术从传统向现代进行转变的关键策略,这是因为长期积累投入并未使传统农业的生产要素发生改变,即便生产率较低只要技术的状态保持不变的话,假以时日就可以实现传统农业的专项平衡及恢复等。而农业科技发展从技术结构的优化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以下的三个阶段并逐一介绍:(1)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相关的手工劳动主要是依靠现有自然资源进行,是以手工产品或者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劳动密集型的阶段。(2)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和发挥,进军更广更深的自然资源从而形成了以生产加工商品为主的技术密集型阶段。(3)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水平都达到很高的阶段,农业的现代化已经实现且智力和知识优势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是以生产高新商品为主的知识密集型阶段。
2.3根本策略方针
对传统的农业技术进行提升是实现农业技术从传统向现代进行转变的根本策略,这是因为改造传统农业技术的目标和方向就是现代农业技术,根据世界农业的发展经验可以发现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农业的生产必须实现从满足目标消费追求的数量向商业生产利润的最大化进行转化。
3结语
1我国农业推广现状
近年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探索工作方兴未艾,形式多样,形成了以政府公益性和农业科研院所为支撑、以企业或协会为主导的模式。政府设立的专门推广机构在其系统内部组织结构、推广方式上也进行着改革,农业科研院所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强大生力军,涉农企业加入农技推广行列,农业科技推广中介服务组织也开始兴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为实用技术推广的重要主力军。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逐步由政府掌控转向“以政府为主导、多种推广模式为载体、多元化发展为目的”。这些有益的探索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提升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水平。未来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将不断涌现,为了使我国过去以推广实用技术为主的推广体系适应推广农业高新技术的需要,有必要探索新的推广模式和机制。
2新时期农业推广存在的新问题
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生产力水平不高,但是已经向现代化迈进,无论在组织体系上还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上,都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新型推广模式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由此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纵观其发展过程,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2.1劳动力成本上升,农户兼业化比重增加
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业比较收益的下降,使得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逐渐增加,农户兼业行为和分化趋势开始显现,因此,农户对农业技术推广出现了多样化的需求。
2.2农业推广公益性与营利性矛盾
以农业科研院所和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牵头的农业栽培技术、种植模式等技术推广属于公益性;而涉农企业推广的新品种、肥料和农药等具有商业行为,属于盈利性。如何协调好农业推广的公益性与营利性矛盾将是未来农业推广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3经营主体多样化与推广手段单一的矛盾
新时期先进农民不断涌现与素质不断提高,农业技术示范户、农民技术员、农村经纪人、农业企业家、专业协会组织者对技术需求多样化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趋势中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问题逐步显现。农户及其相关产业组织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经营项目和技术模式的选择等均为其自主的权利[9]。而这种选择与行政式推广模式下,技术结构单一、缺乏及时性、质量低下的推广服务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造成推广效率低。
2.4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分离经营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低下
我国农业存在着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严重脱节的现象,信息、服务、效益较难统一等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农业的产中环节只是原料生产基地,产中环节无法分得产后的加工销售利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损害。另外农产品的层次也比较低,还存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各自为政现象,导致相关产业难以形成利益互补机制,规模不经济。
2.5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信息不对称
农业技术供给信息不对称导致技术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农业生产上所采用技术的扩散程度与信息的关系非常密切。信息对称可以使农业技术的供求信息快速传播并及时反馈,从而使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推广与采用各个环节密切联系,最大程度地发挥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潜力;相反,农业技术信息的脱节势必会延缓农业技术发展的速度。
3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实践———谷子简化栽培技术推广
3.1谷子简化栽培技术介绍
谷子简化栽培技术作为1种全新的谷子生产技术,指明了未来谷子生产的发展方向。该技术的主要内容是采用精选的高质量谷子良种,按照品种可承受的密度上限播种,通过喷施特定的化学药剂省去间苗、除草环节。采取配套管理措施,通过省种、省工、省时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实现节本增效的目标。从2006年的“简化栽培谷子品种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到目前谷子简化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示范,近10a来,我国谷子栽培技术在轻简、高效和优质等方面快速发展,这些新技术的大力推广为提高谷子自身竞争力,增加谷农收入,减轻劳动强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出了重大贡献。谷子简化栽培技术是顺应农业发展和新形势要求的1项先进实用新技术,能够节本增效、增产增收,有利于保护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适宜地区作为重大技术措施加快推广,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生产成本低、种植效益好的农业发展新路子。
3.2谷子简化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实践
3.2.1建立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技术采用简化栽培谷子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研发成功以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依托承担的各类项目先后在河北省谷子主产县武安、献县、馆陶、晋州、藁城、威县、内丘、黄骅等地建立了谷子简化栽培示范基地20多个,通过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建设,加快了该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
3.2.2开展技术培训,确保技术服务到位组织专家开展各类科技服务工作,仅2014年在20多个县开展技术培训会、科普讲座共50场次,直接培训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3000人(次),累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讲座100多期,发放科普图书2000册,印发技术宣传资料15000份,使广大农民及时了解和掌握了谷子各品种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知识。除了室内培训、现场培训2种形式外,还接待农技骨干、种植大户、企业家来访200人(次),并在所内通过技术讲解、多媒体演示等形式对其进行培训。充分利用报刊、电台宣讲培训,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要紧紧围绕品种、种植方式、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进行技术培训和科普讲座,发放科普图书,印发技术宣传资料,组织现场观摩会,电话咨询答疑解惑,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及时沟通,并在关键农时季节深入田间指导,开展全程技术服务,确保关键技术指导及时到位。
3.2.3全方位立体式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推广普及谷子简化栽培技术。积极与媒体合作,全面介绍谷子新品种、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控、市场动态、营养价值、粟文化、产业发展等内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构架生产者对谷子的全新认识。
3.2.4与新型经营主体紧密结合,拓展服务对象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谷子等杂粮健康食品认识的逐步提高,谷子市场需求旺盛。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种植谷子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为此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在过去抓农户的基础上,与新型经营主体紧密结合,拓展了科技服务对象。在基地建设与科技服务工作方面与邯郸仓盛兴粮油公司、华瑞农源公司、邯郸瑞禾庄园、唐山广野集团、石家庄龙兴贡米、衡水金绿谷等企业、合作社以及不同生产区的种植大户、家庭农户建立了密切联系。积极鼓励引导农民开展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提升示范带动效应,形成1批相互配套、功能互补和联系紧密的产业集群,有力推动谷子产业快速长远发展。
3.2.5集中学科优势,建立全产业链服务模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针对谷子产业发展需求,集中全所学科优势,建立从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服务模式;在科技服务、技术指导、培训会和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全所统一行动,发挥各科室各自学科优势,提供全产业链服务,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近年来综合性技术培训会,均是从谷子轻简高效生产技术、优质谷子栽培技术、谷子病虫害防控技术、谷子营养与产后加工、谷子市场动态与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培训效果良好。
3.2.6整合各类项目,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和力度在坚持以自研主导技术为核心的同时,引进相关先进技术,整合上下游技术成果,通过技术集成提高科技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将成果转化类项目、技术集成类项目进行整合,集中财力抓显示度高的大型服务基地。将项目资源(推广、基地研发等项目)、人才资源(育种、栽培、植保、加工、经济等多学科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简化栽培、化控间苗等技术)等相整合,达到全产业链服务谷子简化栽培技术推广工作。
3.2.7建立中国粟类作物网,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科技服务向信息化发展势在必行。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整合了该所网站、国家谷子糜子产业信息平台,建立了中国粟类作物网,内容包括:新品种新技术介绍、成果、专利、标准、专家介绍、市场行情、产业动态、国家谷子糜子产业体系产业信息填报系统、谷子病虫草害网络诊断与防治系统等,网站年访问量达到20多万人次,有力促进了信息化服务水平。建立粟类作物网,及时前沿资讯,定期工作动态简报,截至目前已发简报30余期,并已建成岗位专家、试验站、种植大户、100个县固定观测点的基础数据库。
3.2.8开展生产调研,因地制宜地创新技术谷子简化栽培技术在推广过程中,不仅要试验示范,更要伴随大面积实地调查研究,确定生产实际情况,掌握一手资料,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测算规模经济用以指导生产。谷子多种植在山区瘠薄旱地,种植条件参差不齐,因此,在技术推广过程中,要探索高产经验,因地制宜地修改、完善、延伸谷子简化栽培技术,如膜侧栽培技术、渗水地膜技术、全膜覆土穴播技术等。简化栽培技术针对市场需求,大面积示范推广,延伸技术,针对不同区域形成了全套栽培模式,如由谷子简化栽培技术延伸的谷子全程轻简化生产技术,其中地膜谷子栽培技术是以河北省农科院谷子所初步完成的地膜谷子生产技术规程为核心,引进山西、甘肃地膜机械,由示范膜侧栽培技术、渗水地膜技术、全膜覆土穴播技术整合修改而成。
3.3技术推广效果
简化栽培是近些年谷子种植采用的新技术,技术特点是省种、省工和省时,适合机械化生产,为谷子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截至2015年,全国有30个县采用了谷子简化栽培技术,共培育科技示范户500多个,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0000多余户。通过采用谷子简化栽培技术,使项目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应用率达90%以上;通过项目带动和政策保障,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焕发了新一轮的活力,一些地方还将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项目与此技术的推广结合起来,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融合新颖的理念、机制和体制,把推广主体和客体紧密连接,形成了具有新时期特点的科技推广模式。
3.3.1农民增产增收显著简化栽培谷子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增产增收效果良好。示范区内谷子增产450kg/hm2,节约用工75耀105个/hm2,节本增效4500元/hm2以上;丘陵山区谷子增产450kg/hm2,节约用工45耀75个/hm2,节本增效3000元以上。
3.3.2优质谷子面积逐步增多谷子简化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提升了全国谷子种植地区谷农对简化栽培优质品种的认知,优质谷子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生产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其中优质简化栽培谷子新品种冀谷31(懒谷3号)在河北省年推广面积最大达到了6.67万hm2,成为了多家小米加工企业的主要采用品种。
3.3.3机械化率逐年升高目前谷子机械化生产集成技术实现了包括谷子机械播种、化学除草、化学间苗、一次施肥、机械收获等技术在内的全程轻简化生产。应用这一集成技术,可节约用工90个/hm2,增效467.2元。各地方农机企业陆续研发出谷子精量播种机、割晒机、脱粒机、联合收割机等配套机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谷子生产的机械化率。
4结论
新时期新背景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对比以往的推广实践,谷子简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值得总结与经验借鉴,并为今后农业推广开拓思路。
4.1以项目为依托,多主体共同参与
各农业科研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技术等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品种培育与新技术研究,联合政府、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主体,并依据不同主体的自身特点,申请设立课题项目,鼓励不同主体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品种。项目分为公益与经营,对经营组织从事公益,就需要政府给予一定政策资金支持,特别是对影响意义重大的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要加大扶持力度,降低采用风险,调动农民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的积极性。
4.2以网络为平台,全面助力推广服务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冲击,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了1个更为便捷的平台。要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强化信息搜集、整理、分析、预测等工作,使信息服务网络化贯穿生产的全产业链,切实为农民提供科技、市场等综合信息服务,改变以往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指导农民科学生产、科学决策、科学交易,提倡科技进村入户,真正做到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
4.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时俱进地创新推广范围
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已经由单纯地以提高产量为目标,转变为高产优质、节本增效、可持续、防灾减灾的多重目标。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导向,拓宽农业技术推广范围,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保证农民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活动,促进农业走上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4.4以产业发展需求为目的,明确技术推广策略
人工间苗、人工除草等传统生产方式是制约谷子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简化栽培技术是以产业发展需求为目的,从解决人工间苗、除草入手,与农技单位合作,深入研究了谷子配套机械,从而形成了谷子全程轻简化生产技术体系,为技术的快速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因此,以产业发展需求为目的,制定技术推广策略,值得今后农技推广工作进行借鉴。
4.5以技术培训为手段,确保技术服务到位
农业技术的推广要以农民的需求为依据,尊重农民的技术选择意愿,与此同时,不断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农民对新技术的吸收和应用能力,这就需要重点加强技术培训,科普讲座,发放科普图书,印发技术宣传资料,组织现场观摩会,电话咨询答疑解惑,实现线上线下及时沟通,开展技术应用全程服务,确保技术指导及时到位。
4.6以多媒体为渠道,大力宣传推广技术
一是充分发挥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主体作用,是中国农技推广的根本出路。中国特色的农技推广,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购买服务,只有符合我国国情的以国家推广机构的农业技术推广为主体的大专院校、科研部门、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多元化的推广方式,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我国服务企业化是行不通的,一是企业服务往往受利益驱动,容易偏离主航道,企业介绍产品信息不对称,给农民造成损失。二是服务和被服务者对接难,企业需要完成自身的经济目标,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农民需要最适合本地的农资,结果造成双方没有重合点;三是个别企业钻政策空子,打球,造成坑农现象频发。
二是进一步明确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事业一类性质,改革再也不能拿农技推广部门开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明确规定: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是纯公益的事业单位,承担着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及推广,农业科技培训,重大农业项目的确定及落实,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预报,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等一系列公益性职能和部分行政职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地(市)、县(市)、乡镇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这支队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面对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频发的现状,离开这支队伍,很难想象拥有8亿农民13亿人口的中国农业生产向何处去!建国60多年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那种历来机构改革都先拿农技推广部门“开刀”,造成“网破、线断、人散”的悲剧再也不要重演。
三是落实好有关政策,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人心稳定。随着国家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落实了“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这支队伍的状况有所好转,但个别地区政策落实的还不到位,甚至上级来检查时临时凑材料,有提供的信息还不对称现象,实际状况根本没有得到改善。此外,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政治待遇、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境况堪忧,晋升职称和获得农业科技奖励比较困难,“跳农门”现象仍然存在。
四是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文化知识,是保持队伍水平有效措施。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多年来没有学习交流的机会,只有县级推广中心主要领导每年参加几次总结会议,其他人员连外出的机会都没有,就更别提学习交流了。知识来源主要是靠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在学校的学习储备,很难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应创造条件,组织农技人员进行业务交流。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达到每3-5年实现农技推广人员技术交流的全覆盖。
五是完善农技推广网络,是农技推广体系永续发挥作用的根本保障。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农技推广部门的难题。省推广站要求在各个行政村建立科技示范户,示范户本身倒是技术不错,但示范和辐射作用效果甚微。个别地方还仅限于登个记、挂个牌子的而已,没有起到预期效果;有的地方采取了设立致富带头人的方式,来带动一方科技种田水平的提高。但由于受带头人文化水平等因素限制,自己干还可以,传授技术力不从心,效果不好;最有效的方式是在村里设立农民技术员的方式。但目前我市运行的不好,主要是农民技术员的待遇问题没有解决好。由于多数村屯没有机动地了,靠土地补偿行不通了。以工代赈的取消使农民技术员获得资金补贴的途径在村级无法实现。只有靠各级政府拿出资金,给农民技术员发工资,农民技术员的报酬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2011年,桦川县政府发文,明确规定有县级财政出资,每年给每名农民技术员2000元的补助,全县111个行政村每个村都设立了一名农民技术员,农民技术员的瓶颈问题似乎从此得到解决,但年底由于政府没有兑现文件内容,不愿拿出该项资金而使此项内容夭折。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技推广;阻碍因素;措施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概念
顾名思义,所谓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指所有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组织机构及其之间的关系与制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指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科研单位与高校、相关推广单位以及农民技术工作人员的有机组合,包括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与农业咨询服务等。其最终目的是让广大农民获得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提高其生产能力的同时提高农民素质,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义
胡总书记曾经说过“农业的希望在科技”,而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推广体系的建设。要想全面建设新农村社会,离不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加快农业技术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
要使科学技术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与实际生产产生关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可以极大加快农业技术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使农民用更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生产更多更优质的农作物。此外,农业技术的推广是农业现代化的体现,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将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到广大农民中去还可以大大减少农业污染,在生产出绿色农产品的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2.2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为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并且还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利于社会稳定。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可以大大减少农业生产中人力畜力的使用,改善农业生产“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使生产过程变得更加“体面”,从而利于人民群众转变传统观念,更加愿意接受“农民”这一职业。这对于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农村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3切实提高广大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农业推广体系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模式,使之能科学合理地进行生产和经营。此外,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已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技术本身,还可以提供市场风险等咨询服务,指导农民及时根据市场动态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因此,农技推广能够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3阻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因素
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发展的,尚且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农技推广工作,大致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3.1管理体制不合理
我国当前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大多依附于各级行政机构,相关工作更加倾向于行政而不是服务。部分农技推广机构在承担公益性推广工作的同时又执行执法监督职能,开展经营也较为普遍。这些因素使农技推广工作大打折扣,没有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3.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当前社会的年轻人更向往城市生活,很少有中青年技术员愿意留在农村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产生人员老化、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而现有的农技推广人员又缺乏相应的培训机会,其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甚至与当地农民水平相当。
3.3推广机制不科学
当前绝大多数农技推广机构的推广机制仍采用自上而下的“任务式”推广,实际工作中只是按上级部门意愿执行,推广动力不足,农民缺乏积极性。这种不合理的推广机制容易使政府所推广的技术与农民实际技术需求出现错位,难以提高农民生产能力。
4加快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措施探讨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使科技更加高效的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相关措施。
4.1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
首先要明确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形成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政府为辅的管理体制,二者各司其职,主要推广工作由农技部门进行,政府只起监督与辅助作用。上级部门应对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营加以约束,使其以公益为第一要务,杜绝因经营活动而影响农业技术推广进程的现象。
4.2全面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直接与广大农民接触的工作人员,农业部门要优化农技推广的人员结构,制定有效的优惠政策以鼓励优秀的高学历毕业生深入到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中,并逐步增加其工作比重。对于年龄较大、工作经验较长的推广人员,应为其提供培训机会以辅佐年轻技术员开展工作。对于非专业的人员,可以适当清退,确保专业的技术人员比例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80%以上。
4.3改革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所推广技术的选择不能仅以农业部门意愿为导向,而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切实需求,将“先进技术农技站农民”的单向推广机制转变为“先进技术?农技站?农民”的双向机制,农业部门应按照农民需求有选择地推广相应技术,对农民没有接触过的技术可以根据实际生产状况,经过试验后再推广至广大农民。
4.4保障推广资金的投入
其实农业推广过程中的很多问题是由于经费紧张产生的,因此农业部门和各级政府应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规的要求,将农技推广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保证足额到位。对于经费的使用应做到人员、工作条件与设施、技术人员与农民的培训等首先得到充分的保障,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完备的软硬件基础。
5总结
农业技术的推广事关国计民生,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发展的,不能适应当下国家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需求。因此,各级农业部门要改善农技推广管理体制,保障推广经费,全面提高各级推广人员素质,采用科学合理地推广体制,以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使科学技术更加高效地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宇钢.贵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一以修文县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郭晋.潍坊市农业推广体系创新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1.1推广历史悠久
千百年来,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命脉,也是历代政权建立的基础,因此,从我国整体历史上看,统治阶级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视,重视对新农业技术(如农业工具、作物品种等)的推广和应用。我国历史上战争不断,国家的经济实力几乎决定了国家的命运,为提高国家和社会的财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统治阶级都会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努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籍此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丰富社会财富,保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易•系辞》中就有:“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的记载[1],介绍的就是农业工具的推广活动。“以教天下”体现了推广的力度和广度。神农氏作为当时社会的上层人物,亲自革新农业工具并加以推广,可见社会对农业推广非常重视。姬弃是周朝的始祖,黄帝后代,善农耕、懂技术,亲自将耕种技术和方法告诉百姓,百姓获得了好收成,这对周民族的兴旺起了很大作用[1]。后从周朝的发展来看,其重视农业就兴旺,不重视农业就衰败。发展至今,周朝发展和兴旺的地方创立了西北农学院,不能不说其中有一定的历史渊源[2]。汉武帝时期都尉赵过推广代田法,结果达到了“用力少而得谷多,民皆称便”的效果;宋太宗时期,守边将军何承矩在边防引种南方水稻获成功;另外,宋太宗、宋真宗和宋仁宗3位皇亲自抓农业推广工作。其中,宋真宗推广的“占城稻”在社会上影响深远,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唐宋家之一的坡也亲自推广农业,其为推广一种拔秧的农器———秧马,奋斗了近10年之久,其在流放期间也一直推广该农器具,使得该农器具得到了很大推广,大大减轻了农民拔秧的劳动强度[3]。明清时期,农业推广活动仍然非常受重视,许多家庭的几代人连续从事推广活动。明末清初时期,陈振龙家庭,先在福建等南方地区,后在河南等北方地区积极推广甘薯生产,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物质生活,甘薯甚至被人们称为“金薯”[3]。康熙皇帝亲自推广“御稻”也被历史传为美谈,“御稻”系康熙本人培育而成,在华东地区推广试种,得到了很好的种植效果。乾隆时期,贵州遵义知府在遵义推广柞蚕,收到良好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该知府也被人们称为“蚕神”[3]。农业推广活动可以说贯穿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史,上至官员下至百姓,都对农业推广有着迫切的需求,都对农业推广有着很高的积极性,都积极发展新技术、培育和推广新品种,为我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2推广内容多样
古代农业推广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有关农业生产的各个生素,如农具、品种、栽培方法、耕作方法、收割方法及加工方法等。从粮食品种到蔬菜,到耕作工具,到粮食加工工具,无不成为古代农业推广的实质内容。
1.2.1农具的推广。农具的推广在农业推广活动中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犁具的推广就是我国古代农具推广最成功的范例。随着秦统一天下,犁具从中原转入关中地区,至汉代,犁具已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犁具的推广为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4]。古代从官员到农民都非常看重农具的改进和推广,如汉朝赵过在关中推广三脚楼;北宋太宗和真宗在河北及宋、毫等州推广踏犁;坡在南方推广秧马等[5]。新创制的农具种类虽然不多,但每一种农具形制上、性能上常有改进,改进的农具必然很快被推广。1.2.2新品种和优良品种的推广。每一种粮食品种的确定和广泛推广使用,无不是我国农业史上的大事。稻、麦、棉是我国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作物之一,其能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作物品种,可以说是我国农业生产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管子•轻重篇》记载:“神农作种五谷于淇山之阳,九州之人乃知谷食。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神农种植谷物,并加以推广,奠定了稻谷作为我国农业主要作物的基础[6]。我国人民自古就注意到了作物的品种差异,并对优良品种进行了有力的引种推广。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就命令江淮、两浙地区的广大农民种植从福建调运来的收益好的品种“占城稻”;宋代守边将军何承矩就成功从南方引种水稻到北方种植;清光绪年间,县令刘渠川从江泊引种桑苗至湖北江陵,至今该地仍有桑树种植产业[6]。根据经验,我国古代农民在日常生产中开始了良种选育,虽然良种选育全凭经验,但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使一些优良品种能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快速传播。而且农民这种自发的良种选育行为,无论是在时间和地域上都发展很快,南宋后期有从华南地区引种到长江流域,后向北方地区不断推广的行为。甚至还从海外引进了棉花、甘薯、玉米和烟草等。这些品种经过广泛引种推广后,成为我国主要的作物品种[7],从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
1.2.3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同时,许多先进的耕作方法和栽培技术也随着作物的引种推广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我国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因地制宜,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耕作工具、耕作方法,如犁具和牛耕方法等。汉武帝时期大力推广的代田法已具有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水准,代田法是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以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其要求在同一地块上作物种植的田垅隔年代换,代田法就是现代提出的轮作[8]。并且注意到了不同环境下作物的栽培技术不同,能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作物的栽培技术。
1.3推广形式多样
1.3.1农民自发的农业推广。在原始的农业生产阶段,农业推广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成为人们推广农业技术的最原始的动力。自发式的农业推广活动是古代农业推广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人们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中主要通过原始的“口传身授”和现场指导来完成农业推广。当一个农户发现别人采用的品种或工具或方法优于自己时,生产利益驱使其从别人处学习使用有关农业技术,如此,优良的农业技术得到了快速推广传播。这种自发式的传播,主动性强,传播效果好,传播速度快。在古代农业科技不发达,信息流通不畅,政府组织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这种自发式的农业推广活动是古代农业推广的主要形式之一。不过该种农业推广活动,由于主要是通过人与人的实际交流才能得到发展,而古代交通落后,人们远距离活动少,活动范围有限,这些社会条件严重削弱了农业推广的力度,推广进度较慢。
1.3.2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劝农活动。纵观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农业推广活动也非常重视,这就产生了农业推广的另一个重要形式———劝农活动[8]。劝农活动是政府主导进行的农业推广活动。所谓劝农,就是规劝农民要重视农业生产活动,在农耕时给农民以鼓力和帮助,或向农民推广一些好的农业技术或作物品种。劝农活动有力地助进了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由于是政府主导的行为,其主导力量有时可能是帝皇,其影响和推广效果往往较好。而且其推广的技术和品种往往较成熟,易较快产生社会经济效果。政府从事劝农活动,往往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统治阶级为了稳固社会统治,富国强兵,都希望作为社会主要经济支柱的农业得到较好发展。只有国家富强了,社会财富丰富了,国家才能征用人力和物力去发展武力,保卫国家或对外侵略。虽然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封建统治或穷兵黩武,但实际上起了农业推广的作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4存在的不足
1.4.1缺乏科学技术支撑。古代农业生产多为最原始的耕作,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还不可能对作物的生理和种植有着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认识。人们只是看到生产效益,从追求生产效益这一最原始的物质追求出发,从而自发或被动地进行农业推广活动。在农业推广活动中,由于缺乏科学认识,也出现了许多失败的案例。宋代守边将军何承矩引种水稻到北方,先引种晚稻到北方,结果北方冷天来得早,造成引种失败,第二次改引种早稻才成功。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多次农业推广失败的案例,给人们带来了困难和灾难。而这其中多由人们缺少科学认识引起。当然,千年的农业推广活动,正是人们探索真理,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但也不能否认古代农业推广是在没有系统科学指导,严重缺乏科学技术支撑的情况下进行的。
1.4.2落后的农业推广方式限制了推广的发展。古代农业推广方式基本包括2种:一种是自发的,另一种是政府主导的(主要是官员主导)。自发的方式一般发生在农民自身周围,推广进度较慢,传播范围有限;政府主导的推广方式,虽然影响范围较大,但古代交通落后,信息不畅,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技术问题)难以得到反馈和解决,也严重影响了农业推广的力度。由于各种利益的限制,缺乏专业推广人士和机构,农民对农业推广服务有迫切需要,但缺乏经济和政治权力,难有力量推动农业推广发展。农民与专业人士之间缺乏根本的利益联系,没有形成一种有力的、社会化的、有效的农业推广方式,农业推广活动难以形成独立的体系。
1.4.3社会制度制约了农业推广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以至近代半封建社会,社会制度决定了农业生产受多方面的制约。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承担着全部的农业生产风险,但其生产规模小,生产工具和技术落后,生产手段基本以人工为主,农业生产基本上是“看天吃饭”。农民虽然有着对农业推广迫切的需要,但当其对一个新技术和新品种不熟悉,或没有看到已成的收益时,由于对生产风险等因素的考虑,很难决策去进行试生产。这种心态对农业推广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政府或官员主导的农业推广,虽然一定程度了减少了风险程度,但政府或官员的最终目的是富国强兵,通过征税将农民得来的财富归于国家之手,用于保证国家的安全或对外侵略。历史上,很多农业推广活动都是在国家处于战争边缘或战后,被政府积极倡导进行的。如明朝初年,明太袓要求地方政府做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中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9]。这是统治阶段为了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权宜之计,目的在于征税。在经过了多年发展,“到明太祖洪武18年(1385年)全国税粮达2800余万石,洪武26年(1393年)达到3200余石”。严重的赋税也是对农业生产的一种阻碍和制约[10]。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农业科学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一样难以得到可持续发展。因此,社会制度在一定时期,一定阶段,甚至较长的一段时间(如战争年代)对农业推广起着严重的制约作用。
2我国古代农业推广对现代的启示
2.1现代农业推广需要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主要体现在生产要规模化、科技化和市场化。规模化主要体现在生产资金的投入以及对生产资源的规模组合;科技化主要指生产上基本以现代科技为力量,以科技带动生产;市场化主要指生产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的。只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才能孕育出高效益的农业生产,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就初步体现了现代农业的特点。在现代农业中,对生产起决定作用,对市场承担风险的将不再是农户,而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也就是说,在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劳动力,而是资本。资本通过运作和开发市场、发展技术、推广技术、组织劳动力、组合各种生产资源,从而完成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且对整个生产过程承担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在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中,农业推广将是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个有力环节。农业推广人员将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到千家万户,而承担农业推广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的将是企业,农业推广人员将不再有后顾之忧,其更多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服务。而且推广的技术也是企业在经过多方决策后才决定的,减少了推广技术的生产和市场风险。有的农业推广体系直接建立在企业的生产体系中,另一部分虽然可能独立于企业之外,但实际上成了企业生产的配套服务机构,其农业推广活动将受到企业的指导和约束。从整个农业生产体系和社会体系来说,独立于企业生产体系外的农业推广体系与企业生产体系仍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以其规模化、科技化和市场化的特点,将农业推广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在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下,农业推广才能真正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也才能真正生存下来。现代农业对农业推广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现代农业中,农业推广将不再是被动的,服务对象虽然还是农民为主,但对农业推广的效果担负经济责任及其他责任的将是企业。
“我们霞浦县山海兼备,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有‘八闽海鲜出霞浦’的美誉,但可利用耕地面积较少。在一方面发挥海洋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渔业经济的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怎样利用有限的耕地面积,在‘土地’上也做出大文章。”站在霞浦县崇儒乡溪边高优农业示范园里,霞浦县农业局张副局长介绍说,“于是,我们选择了走现代高优农业这条路。”
坐落在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崇儒畲族乡南部溪边村的高优农业示范园,四面环山,交通便利,水、电力充足,适宜开发建设以精致农业为载体的现代高优农业。
“高优农业示范园与台湾明道大学合作,引进了台湾促成栽培园艺,俗称‘灯照葡萄’。”张副局长介绍说。所谓的“灯照葡萄”,即采用日光温室或大棚,通过早期覆盖和温光水调控及葡萄破眠技术,提早葡萄发芽、开花和成熟时间,促进葡萄提早上市,提升葡萄栽培效益,达到生态、优质、高效栽培的效果。
“在溪边高优农业示范园的建设过程中,台湾明道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校提供技术支撑,本地的津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具体实施。霞浦县政府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领导小组负责编制创业园建设规划,确定重点发展产业、重点建设项目及年度实施计划,协调落实相关政策,及时解决创业园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所以说,示范园是闽台合作的典范,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张副局长自豪地说。除了“灯照葡萄”,示范园以引进台湾先进农业品种、技术为重点,发展闽台合作的精致果树业、蔬菜业、园林花卉苗木业以及休闲农业等。园区规划5个产业功能区,即津田设施园艺世界、设施葡萄生产及游乐区、果茶水肥一体化示范区、名优园林苗木繁育区、观光休闲农业区,全面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35亿元以上,年创利税亿元以上。
让每一寸土地产出更多的价值。这便是山多地少、海阔地狭的霞浦县,选择发展高优现代农业的原因和追求。
在宁德福安市,高优现代农业园区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柏柱洋自古以来就是福安的‘粮仓’,如何在有限的土地里得到更高的产出回报?高优农业示范园是我们坚持的一个方向,利用高科技和先进企业管理理念,因地制宜地发展现代农业! ”溪柄镇党委书记陈文卿信心满怀地说。
作为福安市的高优农业示范区之一,溪柄高优农业园区位于福安市农业大镇柏柱洋,总面积2556亩。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规划形成“一轴八区一中心”的功能布局,以创建“高产、优质、安全、生态、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农业为目标,园区路网、电力、水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逐步引进入驻高新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两至三年的建设,园区目标年产值8600万元以上,立志打造福安市“现代农业示范窗口”和“农民创业示范样板”。
溪柄高优农业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示范,积极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促进“五新”集成。“五新”即新品种、新肥料、新技术、新植保、新农机。园区内,建成普通、智能蔬菜钢架大棚800亩,引进茄果、辣椒、草莓、花椰菜等20多个欧亚优新果蔬品种。采用蔬菜集约化育苗、以色列水肥一体化、滴管、机械耕作、沃土工程、绿色防控、促花保果、标准化栽培等农业“五新”集成技术。同时,引进贝牛农业企业,应用了多项专利和科技成果,智能化控制的现代雾化无土栽培方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零排放。园区栽培的农产品达到了有机水准,正着力打造观光农业、都市人的“周末农业”。
溪柄高优农业示范园区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实现了给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在宁德,示范区真正成为现代农业的“加速器”。以霞浦溪边高优农业示范园和福安溪柄高优农业示范园为代表,2013年以来,宁德市在9个县(市、区)投入亿元资金大力推进11个高优农业示范园建设。建设高优农业示范园区是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生产规模化、管理标准化、产品特色化的必由之路。
屈冬玉强调,本届农交会主题鲜明、规模宏大、活动丰富、影响广泛。一是较好地体现了“调结构转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主题,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业信息化和农垦等农业各行业专业展团参展,充分展示了“十二五”以来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二是展会规模、展团和参展企业数量均创历届之最。展出面积12万平米,展区45个,其中省级综合展区(含台湾和新疆兵团)33个,专业展区11个及国际展区。参展企业近5000家,比上届增加150%,到会采购商近万家。三是展会期间举办了全国百家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会、第四届风险管理与农业发展研讨会、农业信息化高峰论坛、2015品牌农业论坛、全国农产品经销商大会、第六届中国兽医大会等15场重大活动,展团同期活动50余场。四是本届农交会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吸引了20余万观众到会参观采购。
屈冬玉介绍了本届农交会取得的四个方面明显成效:一是促进农产品贸易和销售取得明显成效。本届农交会组织和举办了50余场推介和对接活动,开设了采购商和专业观众专场,设立了现场推介中心、洽谈服务中心和国际洽谈区等服务设施。吸引了国内外近10万采购商和专业观众到会洽谈采购,贸易洽谈成效显著,展会现场购销两旺,现场贸易额达到490亿元,现场零售额达到3.53亿元。
二是现代农业建设成果及经验得到充分展示和交流。本届农交会突出现代农业元素,集中展示和交流“十二五”以来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283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首次集中亮相,充分展示了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样板和发展趋势。本届农交会还充分展示了“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元素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
三是推广农产品品牌的功能作用更加凸显。本届农交会名品荟萃,参展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千余家,“三品一标”产品上万个。举办了全国百家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会,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给入选的合作社授牌,并发表重要讲话。经各展团推荐,专家评审,产生了273个金奖产品。举办了全国名特优新果品品鉴推介会,权威推出有较强影响力的柑橘、苹果、梨、桃、葡萄5大类50个区域公用品牌。多数展团组织开展了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相关推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