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柏拉图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55-02
一、柏拉图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希腊世界的奴隶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由盛趋衰和剧烈的变革中。公元前431年~404年,希腊奴隶主民主政体和奴隶主贵族政体之间爆发了二十八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的爆发极大的打击了雅典民主政权的统治基础。雅典社会各派政治力量的斗争空前尖锐,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准则和等,遭到严重的破害。雅典社会是腐败的,危机重重的,它的教育当然也不是成功的。亚里士多德总结说:“自由的雅典允许双亲在他们认为合适和可能的时候教育他们的孩子。”这就是说有些人可以接受很好的教育,有些人只能接受比需要还少的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教育格局是使雅典处于困境的主要原因。雅典社会的腐败和危机迫使柏拉图去思考人性、人的灵魂和人的肉体等一系列与教育相关的问题。针对这种现实,柏拉图试图用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来解决雅典城邦中的衰败问题。这就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附近创建了“阿卡德米”(academy)学园。在这所著名的学园里,他开始传授柏拉图学说,其关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对象以及教育的内容等方面的教育思想也逐渐形成。
1.教育目的
在《理想国》和《法律篇》这两部书中,柏拉图明确地指出了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作用就是建立和巩固理想社会的工具。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理想国培养统治者――哲学王。他认为,由这种哲学王来治理的国家,制定法律,将使国家的一切符合正义。
2.教育对象
柏拉图把教育分为两个阶段。不同的教育阶段有不同的教育对象。
第一阶段:教育的对象包括第三等级在内的全体公民。通过这一阶段的教育,使得第三等级的子女学会节制和服从,甘于接受第一、二等级的奴役和统治。第二阶段:教育的对象主要为第一、二等级的子女。这阶段的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统治国家的人才。
值得指出的是,在柏拉图的教育设置里,女性和男性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妇女也成为了受教育的对象。这对于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柏拉图把妇女作为教育对象的理由就是:“能造就一个男子成为一个优良的卫国者的教育,同样也会造就一个女子成为一个优良的卫国者,因为他们的本性都是一样的。”
3.教育内容
与教育对象、教育阶段的观点相适应,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教育内容。
第一阶段的教育内容主要是音乐和体育。柏拉图认为,体育教育可以使人身体匀称,体格健壮,音乐使灵魂和谐。他说:“音乐的教育是比其他教育更令人信服的手段,因为节奏及和声最能深入人心,留下深刻的影响,从而带来优美的一切。在这方面教育的好与坏,影响收获的多少。音乐教育的结果应该是使人和谐。”对于体育教育,柏拉图重视的原因主要是出自于军事目的,他所提倡的体育锻炼是为了军事做准备的,是为了巩固国家政权。但是,他同时也说:“当然,我并不认为身体强健就可使心灵美好。反过来说,一个美好的心灵,由于它的性能,却能使身体臻于健全。”他并不赞成只要体育而不要音乐的训练。因为他认为,只进行体育训练的人,是不会有完善的观念的。而在他看来,道德教育主要靠环境的影响,靠的是音乐、文学的感染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音乐和文学可以保证国家能支配青年一代。这正是音乐教育的最高目的。当然,柏拉图所说的音乐教育,除了单纯的音乐和舞蹈外,还包括读、写、算一类的文化学科。
第二阶段的教育内容包括算术(数学)、几何、天文学、音乐理论。这一阶段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下一阶段学习――即辩证法的学习做准备的。柏拉图认为数学教育是最重要的,他把数学看作是训练抽象思维的一种手段。柏拉图说:“凡是有计算才能的人能自然敏捷的学习几乎任何其他学科;就是对原来思想迟钝的人来说,这种数字训练,纵使没有别的好处,也能使其敏捷。”在柏拉图看来,数学是进行心灵训练的关键途径。几何学的教育,与军事有关,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而在柏拉图看来,设置这一门学科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几何学的学习有助于在某种程度上使用善的观念显示更容易。他说:“几何学习可以引导心灵趋向,并且创造哲学精神。”因此,那些成为理想国统治者的人必须学习几何学。至于天文学的作用,柏拉图的观点可以从以下的一段话中看出:“当一个人的心灵里有某种机能部分地被一些东西所蒙蔽,以致丧失作用的时候,可以用天文学的知识来把这种机能启蒙并重新点燃起来。”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天文学知识。
这一阶段的音乐教育主要指音乐理论,指谐音和音符弦间的数学关系等。现在我们称之为音乐的物理基础。柏拉图认为,一个作品,“凡是探索美和善的都是有用的,否则,便是无用的”。在他的观念中,音乐能培养人灵魂的和谐。所以,音乐的学习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
第三阶段的学习:培养哲学王的学习。柏拉图认为辩证法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辩证法才能达到人心灵的最初原则。被蒙蔽的心灵,在辩证法的帮助下,又被启发出来了。辨证法可以被用做我们讨论其他学科工作的助手和帮助者。辩证法是整个知识体系的终结者,是知识体系的最高学科,因此,那些将成为理想国统治者的人必须专心学习这门学科。因为这门学科能使他们科学的运用辩证法。所以,第三阶段的学习内容就是辩证法的学习。
这样,经过了上述科目的学习后,心灵转向(由沉思变易到沉思存在)的任务得以实现,统治者亦被培养出来了。而把握了“善”理念的哲学王就能以善理念为模型、蓝图,来塑造人间的理想王国。总的来说,柏拉图教育内容的设置都是为了培养哲学王这一目标而服务的。
4.教育方法
柏拉图反对强迫性的学习。他说:“虽然勉强身体锻炼不致损害身体,但是被迫学习的东西不会保存在心里……所以,不要强迫儿童去学习,而是要游戏的方式,这样可以使你更容易发现每个儿童的各种天赋。”柏拉图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柏拉图学园,教学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有苏格拉底的问答法,问答、对话、诘难、考问、雄辩、论证等等。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有正式讲演,讲演的多是专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的内容。当然也允许学生自己钻研、探究,弄通各种问题。暗示的教学方法,是柏拉图最为推崇的。他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在儿童的教育中有着关键的作用。
三、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现实借鉴意义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知识和人才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中的关键因素。而作为专门培养和传输人才的教育必须改变以往的人才观念,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世界各国纷纷进行了教育改革,从教育制度到教育理念,都有了很大的变革。柏拉图所提倡的教育尽管是服务于他的政治理想的,尽管哲学王的理想并未成为现实,但是,他由此所阐发的教育思想直到现代社会,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现代教育改革的借鉴。
1.借鉴柏拉图教育内容设置的理念,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从教育内容来看,他的素质教育内容既包括了学生体能的训练也包括了学生情操的培养和熏陶。在他看来,仅有体魄的健康或是知识智慧还是不够的,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应该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因为他理想中的哲学王,就是具有了“善”理念的人。目前,素质教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热点。但是,大家对素质教育的理解都比较片面,实践起来也就模糊不清。基础教育阶段把素质教育理解为什么都会,所以,学校和家长只要有条件,什么东西都让孩子学,结果是什么都学了,却忘了学做人。而高等教育阶段,则把素质教育理解成什么都要学。课程开的越来越多,学生也在拼命地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习上,却忘了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结果是到了社会还是没法立足。用句时髦话来说:“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这个道理,柏拉图早在我们之前就认识到了。而在当代的中国教育里,仍然无法很好的做到这一点,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2.借鉴柏拉图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思想,推进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改变以往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过于隔绝的状况,促进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相互沟通、交流。在柏拉图教育内容的设置中,在学习的第二阶段,他强调既要学习基础的人文学科(音乐理论)也要学习基础的自然学科,在他看来这两者并不矛盾。依现在的观点来看,这可能是培养综合人才的最早模式了。
3.借鉴柏拉图不拘一格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了全球教育界努力的方向。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同样向教育界提出了挑战。改革是必要的,但从哪方面着手,就成了一个难题。方法不对,就没有效果。如何改革以往的教育方法成了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柏拉图反对强迫学习,提倡灵活多变教育方法的主张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无论对于家长还是学校,灵活的教育方法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总而言之,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为当今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学史是为了鉴今,不断挖掘前人宝贵思想财富,借鉴前人的经验,吸取教训,会让我们看的更远,走的更踏实。
参考文献
1 王 川.西方经典教育学说[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 范明胜.柏拉图哲学述评[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 罗炳之.外国教育史[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4 A•E•泰勒.柏拉图一生平及其著作[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关键词 柏拉图 和谐教育 理想国
Abstract "Harmony" is repeatedly discussed the important concepts in the republic, the education idea for Plato. Soul and flesh, passion and rational, the harmony of moral and intellectual is the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utopia" education thought.
Key words Plato; Harmony education; utopia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 理想国》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阐述了青少年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目的是培养具有智慧、勇敢、节制、正义高尚和完美品质的城邦护卫者。
1 心灵与肉体的和谐
柏拉图认为人是心灵和肉体的统一体,一个完善的人必定是心灵既美且善,身体强壮无比的。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认为只有人的心灵充满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有智慧,才能成为城邦所需要的真正护卫者。柏拉图眼光深邃,在继承先师苏格拉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苏格拉底的思想发展,认为只有心灵和肉体的和谐教育才能培养城邦的护卫者。而要达到心灵和肉体的和谐,柏拉图认为最好的教育方法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他认为音乐教育可以达到心灵的至美至善;体育锻炼的目的在于锻炼健康的身体和训练勇敢的品质;通过音乐和体育教育,从而达到心灵与肉体的和谐状态。
柏拉图认为“在教体操之前先教音乐”,因为音乐能“照顾人的心灵”,年轻人只有接受了音乐的陶冶后才能培养良好的德性。柏拉图的音乐教育包括故事、文学、艺术等。而音乐教育中,最主要的又是故事教育,在柏拉图看来“故事是包括在音乐里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讲给孩子听的,柏拉图呼吁“我们不应该放任地让儿童听不相干的故事”,因为“在幼小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造成什么型式,就能塑造成什么型式。”为了培养美德,柏拉图主张建立故事审查制度,接受好的故事,而拒绝坏的故事。因为,这些坏的故事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恐慌,使他们变成懦夫,造成心灵的软弱,会引起年轻人犯罪作恶的念头,这些荒诞的言行,对于听者是有害无益的。因此,柏拉图建议要给孩子们讲审核过的故事,认为这些审核过的故事可以铸造他们的心灵。同时柏拉图还呼吁当时的统治者应该加强对故事编写者的监督,让故事的写作者写出和乎规范的东西。
除此之外,柏拉图认为还应该通过“净化”护卫者的感官直觉来“纯化”人的心灵。柏拉图认为,要阻止艺人在绘画、雕刻、建筑等艺术作品中描绘邪恶、龌龊的东西。避免青少年,沾染不良的东西,酿成大错。柏拉图认为,要想使我们的年轻人心灵美,就必须让年轻人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都是好的、美的、善的。这样才能达到心灵的真、善、美,做到“心灵美好公正,判断正确,对于坏人坏事毫不沾边,毫无往返”。
柏拉图认为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成就的最大保障,身体如果失去健康,就会使自己变得神智不清,以致会丧失殆尽已获得的知识,只有身体健康,才能获得有益的结果。因此,要用体操来训练身体。柏拉图说的体育包括骑马、弓箭、舞蹈、掷弹、军事训练等。城邦的护卫者必须从童年期就接受严格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有好的体质。在柏拉图看来,护卫者必须是戒除酗酒的,吃生肉,不吃甜食,视觉听觉极端敏锐,能克服各种条件下的困难等良好的品质。柏拉图认为,护卫者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因为“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健康”,而且还能训练“勇敢”等心理品质。柏拉图认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是不需要医生的,在柏拉图看来每个护卫者“既是好战士,又是好医生”,“受伤以后敷这么一层草药就够了”。
在柏拉图设想的教育理念中,心灵和肉体是相促进相互依存的,心灵需要肉体保障,使心灵免遭外部痛苦的影响;肉体需要心灵来支撑,心灵能医治肉体;心灵和肉体的和谐统一,正是柏拉图所理解的“完美人”。当前,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培养的青少年不但在身体上要健康,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另外,我们作为教育者,不能只看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心理方面的发展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应该关注学生心灵和肉体的和谐统一,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2 激情与理性的和谐
柏拉图认为激情(即意气和欲望)是人天性中存在着的,是人心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果不加控制,这种激情就会变得粗暴和野蛮,因此必须要用理性来对激情进行引导,使护卫者不但是身体强壮充满激情,还是一个具有勇敢、节制、智慧、正义的理性人。
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中“一部分是人用来学习的。另一部分是人用来发怒的(即激情)。还有第三个部分……因而称它为‘爱钱’部分。”在柏拉图看来激情部分是永远完全地为了优越、胜利和名誉的,因而也可以称之为“爱胜”部分或“爱敬”部分。正因为激情是为了优越、胜利和名誉,所以很多时候公民会为了自身的胜利和名誉而做出违背理性的事来,正如柏拉图所说,人天性中的激情部分可能会产生野蛮,但训练适当就会成为勇敢,过了头就会变成粗暴,就会像野兽一样粗暴蛮干,不和谐不礼貌。“结果成了一个爱同人吵架,爱发脾气的喜怒无常性情乖张的人”。因此必须要对激情用理性加以引导。 如何引导人心灵中的激情部分使之变得有理性?柏拉图认为,首先要处理好音乐和体育的关系,因为音乐和体育是为人的“智”和“激情”服务的。但柏拉图反对公民专搞体育或音乐,在他看来专搞体育或音乐的人是不完整的,因为“我注意到那些专搞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那些专搞音乐文艺的人又不免变得过度软弱。”在柏拉图看来如果专注体育而不学习音乐就会变得野蛮与粗暴,若专注音乐而忽略体育就会变得柔弱与柔顺,而城邦的护卫者所需要的是这两种品质兼有之,只有具备了这两种品质,他才能变得温文而又勇敢,否则便是既怯懦而又粗野。
其次,柏拉图认为要想把激情引向节制、勇敢、正义的理性方向,就必须通过学习一系列知识来培养,因为知识是启发智慧和培养理性的基础。他认为数学、天文、几何等学科教学不仅能使人具有智慧,变得聪明。柏拉图尤其强调学习辩证法,他认为辩证法可以把人的灵魂引向真理。”通过辩证法的学习,使人至善至美,洞察理念,掌握真理,富于理性,柏拉图的理性教育才算结束。
通过对人的天性中的激情加以理性的控制,使城邦公民不但具有不惧危险牺牲不怕困难的勇敢品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又不失“温文柔雅”的气质,从而达到激情和理性的统一。其关于激情和理性的和谐教育思想为洛克、弥尔顿等人继承和发展为绅士教育理论,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勇敢、节制、正义、智慧,正是柏拉图口中完美的人,这些古希腊时代的高尚品德对今天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我们感叹社会道德滑坡,社会正义缺失;物质上富有,但精神懈怠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学习柏拉图激情与理性相和谐的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当前紧要的任务。
3 德与智相和谐
柏拉图理想的城邦居民不仅是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还是德性和智慧的统一体。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世上的人分为三等:统治者、军人、平民,上天分别在他们身上加入了黄金、白银、铜和铁不同金属。正是因为上天在不同的人身上注入了不同质的金属,所以他们所需要的德性和知识也不相同,只有这三个阶级的人各司其职,即执政者用智慧管理国家,军人用勇敢精神保卫国家,平民用节制服从统治者的意志,国家和人民就是正义和幸福的。
柏拉图认为,上天在统治者身上注入的是黄金,因而他们需要的品德是智慧,是最有智慧的人,是智慧的化身。要如何变得有智慧呢?在柏拉图看来统治者除了学习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外,最重要的就是研习辩证法。辩证法作为一个哲学体系,柏拉图认为它是最高深的学问。在通过了音乐、算术、几何、天文学习后,人们基本具备了作为城邦公民或护卫者的知识,大多数人被分配去担任政府官吏,其中极少数出类拔萃、“身上加了黄金”的人(即未来统治者)将继续学习,精研辩证法。辩证法有何种能力?柏拉图认为“只有辩证法有能力让人看到实在”“能够不用假设而一直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所以在柏拉图看来只有接受过辩证法教育并通过最后考验的人,才能成为“哲学王”,即真正的统治者。
在身上注入了白银的人就是军人,勇敢是其主要的品德,只有具有勇敢品德的人,才能护卫城邦。如何培养勇敢的美德呢?在柏拉图看来就必须学习相关的知识,才有信心、勇气和智慧来对付入侵的敌人。这些知识包括算术、几何、天文等。对于算术,柏拉图认为是城邦的护卫者都应该学习的,它是技术、思想和科学知识都要用到的。为什么要学习算数和算学呢,柏拉图认为“这个学科看来能把人的灵魂引向真理”“能迫使灵魂使用纯粹理性通向真理本身。”因此,军人必须学会它,才能统帅军队;哲学家也应该学会它,才能把握真理。柏拉图认为,学习算术,不是马马虎虎地学,他要求护卫者必须深入地学下去,目的是为了战争和便于将灵魂从变化的世界转向真理和实在。对于几何,柏拉图认为它的用途主要是在军事上,指挥官精通几何就能在战争中安营扎寨,排兵步列;同时,柏拉图认为几何可以把人的灵魂引向真理。所以城邦公民要重视几何学习。对于学习天文,柏拉图认为:“凡是抬起头来仰望天花藻井的,都是在用灵魂而费用眼睛学习。”在这里,柏拉图认为在学习天文学时,可以把世界分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可见世界由无数事物构成,是现象,虽然可以通过目力感知,但不是真实的知识,可见的事物都是虚假的;只有无数理念构成的,被理性和思考所把握的可知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才能领悟真、善、美的本质。
对于在身上注入了铜和铁的人,主要是指下层被统治者,他们灵魂中固有的东西是欲望,他们是被欲望占有的人。因此,他们所要培养的品质就是节制,即服从统治者的统治,服从奴隶主所制定的社会规范。如何节制这些下等人的欲望呢?柏拉图认为只有“让他们集中精力专搞一门”,即让这些人专搞一门技艺,以此来消磨下层平民的意志,使得这些人只知道生产财富,而不会威胁奴隶主的统治。因此,柏拉图认为他们要学的不是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辩证法等知识(因为这些人有了知识和智慧会威胁到奴隶主的统治),而是技艺,用这些技艺为城邦创造财富。因而,他们所学习的东西是要知道如何生产粮食、怎样建造房子、如何做衣服、如何经商等技艺就可以了。
德与智,是人类教育永恒的话题,柏拉图对培养美德探求知识的论述,实际上体现了他关于德育和智育的思想。后世的教育家们大多继承了这一思想。但也应看到,(下转第38页)(上接第10页)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为奴隶贵族统治者服务的,作为身上加了“废铜烂铁”的奴隶是没有教育权利的。德与智相和谐,古希腊人主张对人进行和谐全面教育的萌芽。当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是我们当前的目标。因此,我们不能把德与智相割裂开来,德是智的基础,德决定智,指导智。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柏拉图《理想国》的最高理念是建立一个“正义”的理想国家,他认为和谐的教育就是达到这一理想国家的方式。柏拉图不仅为建立一个“理想国”设定了比较完善的教育制度,也为培养什么样的人设计了学习的课程。通过心灵与肉体、激情与理性、德与智的和谐教育,并最终获得真、善、美的知识,建立正义国家。当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有糟粕的部分,但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我们应学习柏拉图教育思想中的合理部分,并与我们的实际相结合起来,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目标。
参考文献
[2] 张发琨选编.古希腊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
关键词:柏拉图 儿童文学
柏拉图是西方首先提出学前教育的人。柏拉图重视儿童的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重视给儿童讲故事及精选故事材料。
柏拉图认为游戏对政治有着影响,认为儿童的游戏与邦国的政治与法律是有关系的。如果给儿童安排同样的游戏,用同一种游戏方法,使儿童喜欢同一种玩具,那么国家的政治制度就会稳定、持久而坚持下去,就不会被破坏。因为,这样培养的儿童认为事物是不变的,构成事物的秩序也是不变的,这样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可是如果不用同样的游戏,并且经常变换游戏方法,那么游戏就会被破坏,儿童就会对不同的玩具感兴趣,产生好奇,即会喜新厌旧的。这样,每个儿童都有不一样的想法,都有不一样的兴趣,经常变化,求新,求变。那么,一个国家也就有危机了。因为,改变游戏实际上是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儿童的生活方式,就会对他们思想和心灵产生影响,让他们以为事物是可以变化的,事物的秩序也会变化,这样慢慢发展到以后,就会不尊重古道和原有的固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如果每个儿童都这样,那么一个国家的政治就危机了。所以,他坚持要给儿童安排同样的游戏,使用同样的游戏方法,安排同样的儿童文学内容。以利于形成统一的思想,稳固而持久的思想。以利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政权的巩固。
可见,柏拉图很重视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甚至把游戏放在很高的位置上。柏拉图形成这样的教育思想其实是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密切关系的。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他认为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理念世界。物质世界是虚幻的,常变的、不可靠的;而理念世界是恒定的、不变的、可靠的。物质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在柏拉图的心中理念世界是完善的,是恒定的,不变的。所以,他希望社会的制度、社会的秩序等也是恒定的,不变的,这样国家才会稳定,才会稳固,才会持久下去。那么这就需要统一的,同样的游戏内容,同样的文学教育内容。
柏拉图还重视给儿童讲故事,并且要精选故事材料。通过讲故事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柏拉图认为有一些故事是不能,也不宜给儿童讲的。比如希腊神话中,马拉诺斯、克罗诺斯和宙斯这些天神彼此阴谋陷害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神们的自相残杀,神门的不好的,甚至是丑陋的一面。他认为这些故事会对儿童会造成不好的印象,而且这些不好的印象会在儿童发展的早期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不利于他们的以后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而应该讲那些反映神门正面的、光明的、正直的、善良的、真诚的光辉的一面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会陶冶儿童的心灵,有益于他们的成长。“应该尽量使孩子们开始听到的一些故事必定是有道德影响的最好的一课”。他甚至认为,通过精选出来的故事对儿童进行教育,远远胜过用双手去矫正他们的身体。而且还提出对那些编写故事的人进行审查,审查通过了的故事才可以讲给儿童。
我们说柏拉图《国家篇》等中的关于儿童文学教育内容的规定的教育思想具有一些积极的因素。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利于国家的稳固;给儿童讲故事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精选那些反映神的光辉的、光明的品质与道德的故事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良好的纯正的思想与品质;另外,就是提倡音乐可以陶冶儿童的心灵。但是,他在游戏中过于强调一致性,统一性,而忽视变革,忽视求新,求变。这不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应该注意到儿童的兴趣、爱好、个性的不同,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思维,求新思维;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有阶级性的。把游戏放到了很高的位置,把游戏与国家的政治与法律等紧密的联系起来。为了培养有利于国家稳定的人,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为维护政治统治的稳固而严格育内容。无疑不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这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里的具有局限性的一面。
参考文献:
[1]劳丹.试述柏拉图音乐教育思想.
关键词:柏拉图 《理想国》 教育 灵魂转向
一、教育是铸造《理想国》的基石
柏拉图《理想国》的首卷中,玻勒马霍斯的父亲克法洛斯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直接揭示了《理想国》讨论的主题:何为美好生活和什么是正义的问题。[1]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国家的最高原则和价值,只有当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相契合时,才能最终实现全民共同幸福的和谐秩序。柏拉图的教育要塑造一个完全新型的城邦,并且塑造全新的公民。这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城邦的性质要靠公民来决定,而公民的心灵则又依赖于城邦。理想的城邦与理想的心灵都靠教育来塑造。理想国的建立和保持依赖于教育,一个人得到的教育培养如果不合适,那么最好的天赋所得到的结果甚至比差的天赋还要坏。[2]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教育特别是城邦统治人才的培养,被放在政治设计的头等重要的地位,这在西方古代思想家中也是首屈一指的。18世纪法国的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甚至说:“《理想国》不是一部关于政治学的著作,而是迄今撰写的有关教育的最好论文。”[3]柏拉图重知识、重人才因而重教育。他从现实城邦政治生活中看出,生活成员的素质特别是“护卫者”的知识涵养、道德品性和驾御政治的治理才能,直接关系到城邦体制改革的成败和城邦的命运,所以他在《理想国》中始终扭住教育问题不放,通篇对话内容都与教育问题息息相关,强调教育是理想城邦的基石,没有人的教育,就没有城邦的一切。[4]
二、理想国家中的教育
《理想国》全书共 l0卷,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关于理想国家的构思和设想;关于国民及执政者的培养教育问题。而本书中柏拉图论述的教育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柏拉图借用著名的洞穴囚犯的比喻阐述了其对教育的基本认识,回答了包括教育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教育等基本问题。第二部分则解释了如何对人进行教育,即教育的途径。比如通过算数、几何、天文学、辩证法这四种纯粹理性的、抽象的科学来对人进行教育。第三部分则详细说明了教育的对象,具体教育过程的设置等问题。[5]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考察了当时希腊人所知的各种政体,进而提出了关于理想国家的主张。他认为,理想的社会应当由3个阶层构成,并且依靠4种美德维系。这 3个阶层分别是哲学家、军人、农民和手工业者。由于上帝在造这 3种人时添加了金、很和铜铁不同的材料,因而形成3个阶层分别是国家的统治者、辅助者和供养者,各自具有智慧、勇敢和节制的美德。在柏拉图看来,理想国社会秩序的稳定仅靠智慧、勇敢和节制 3种美德还难以保证。还应当倡导一种 3个阶层都必须养成的美德,即正义的美德。 正义的美德要求3个阶层各守本分、各司其职,才能形成使全体国民都能获得幸福的“正义”的国家。柏拉图特别强调,理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应该是哲学家,即“哲学王”。同时,城邦的性质要靠公民来决定,而公民的心灵则又依赖于城邦,因此理想国的实现,不仅是通过教育培养哲学王当政,更主要是依赖教育培养完善的灵魂。柏拉图相信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就能决定他后来往那里走。[6]
(一)教育过程和课程设置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论述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世界的结构与认识的进程,将灵魂从可见的现象世界往上提升,实现灵魂转向,直至把握最高的善的理念。他认为这是培养、造就“哲学王”,并最终通过教育实现理想中正义和美好的国家必由之路。依据这种教育目的,基于他论述的人的认识序列,提出了一套完整理想城邦国家的教育体制与教学课程。
柏拉图主张实施优生和早期教育,强调由国家管理教育事务,对全体公民子弟实施同一教育。3岁时,儿童应当进入神庙附设的儿童游戏场,由专职人员进行同样的抚育,以养成同样的爱好和固定的行为习惯,为社会秩序的稳定打下基础。6至18岁,男女儿童分别进入学校接受音乐和体育等正规教育。17、18至20岁,主要是进行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还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尤其是“四艺”教育任务是培养学生勇敢的美德,使之成为坚定的卫国者――军人。这一阶段结束后进行再次筛选,绝大多数人将成为英勇善战的军人并以此为终生职业。其中少数才智优异适合于理智活动的青年继续学习。2O至3O岁:学习内容是“四艺”,与前阶段不同的是,“他们将被要求把以前小时候分散学习的各种课程内容加以综合,研究它们相互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和事物本质的联系。”而且学习目的大不一样,主要是为促进灵魂转向理念世界,同时为学习辩证法打好基础。30至35岁,10年学习后,大多数人完成了他们的教育,便离开学校去担任普通官吏。少数精英哲学家则继续学习到35岁,学习最后一门课程,即最重要的学科――辩证法。辩证法的教育,是最高统治者的必修课,而且只有极少数、善于抽象思维的人才适合研究辩证法,才能掌握辩证法。35至50岁,再经过15年的实际锻炼,在获取实践经验和经受各种考验后才最终完成其教育,拥有善理念的哲学家成为城邦的统治者,即“哲学王”,“管理好国家、公民个人和他们自己”。教育和政治达到了完美的结合,真理与权力实现了高度的统一。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正义才最终得以实现。[7]
(二)通过教育实现灵魂转向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中最高的形式是“善”。他用太阳来比喻“善”理念在整个理念
世界中的最高地位。“太阳提供了光,使我们的眼睛能够很好地看见事物”。在柏拉图看来,这个善乃是整个可知世界之所以可知、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根源。人的灵魂要从可见世界转入可知世界,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就必须学习和掌握“善”理念。同样,执政者学习的最高目标也是认识这个最高的善理念 。
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很有名、很形象的“洞穴比喻”,来说明他关于认知与教育的学说。他将洞穴的囚室比喻为可见世界,其中的火光就是现象世界中的太阳的能力;从洞穴上升外出到洞外看到真实的事物,比作灵魂转向,从可见的现象世界上升到可知的理念世界,而在可知的理念世界中要花很大努力才能最后看到的“太阳”,比喻为最高的“善”的理念。他说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将灵魂中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进灵魂,而是促使灵魂的“转向”。[8]
就像那个在洞穴中的囚徒,他若只盯着洞壁上的影象的阴影,信以为真实,就永远都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他必得将头转过去,看洞外的火光,甚至经过各种痛苦锤炼,走出洞外,才有机会认识真实世界。在认识中,人的灵魂若也只盯着可见世界,他也不能获得知识,必须将灵魂转向可知世界,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使命,就是要迫使最好的灵魂达到我们前面说的最高知识,看见善本身,并上升到那个高度。当他们已达到这个高度并且看够了时,就要他们下到囚徒中去,与之同劳苦共荣誉,承担繁杂的公务,过较低级的的世俗生活。这种教育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教育就是使灵魂更有效地转向的技巧,使灵魂把握正确的方向。对“哲学王”或统治者,灵魂转向至关重要,并有特殊的要求。柏拉图认为,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和终身从事知识研究、不愿从事任何实际事务的学问家,都不能胜任治理国家。理想国的建立者的职责已经迫使那些最优秀的人的灵魂进行“转向”,像“洞穴比喻”中所描述的那样上升,直到看到善。然后必须让他们重新下至“洞穴”里与囚徒们同甘共苦,帮助囚徒们也实现灵魂转向,培养造就好公民,才能治理好城邦。
三、结语
古今中外,有关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对历史及当今教育的作用及意义这一问题,诸多学者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研究,本文就不作赘述。我们认为,柏拉图所阐发的教育思想,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以完善城邦为主旨和注重培养城邦治理人才的教育目的;设想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宝塔型教育体制;从音乐、体育至数理科学最后到达辩证法步步演化的教学课程设计;强调理论学习和政治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男女教育平等;注意早期教育等等。柏拉图的学园就是实行他的教育思想的一个园地。当然,《理想国》不是专门论述教育学的专著,它是围绕建立理想城邦国家的主题而谈教育的,由于时代及阶级立场的不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他的全民教育是排除了奴隶的:教育过于强调一致性,忽视个性发展;拒绝变革,“不让体育和音乐翻新”,柏拉图认为音乐的翻新会给国家带来危害。[9]综上所述, 在《理想国》中,教育成了构造“理想国”的关键因素,也是“理想国”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内在机制。在他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以及教材内容上,都贯彻了一条原则:“教育为政治服务。”[10]总地来说,对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我们应立足于自身的实际,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批判地加以吸收、运用,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工作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正确对待与发展教育,用教育来铸造现实的“理想国”。
注释:
[1]潘希武.柏拉图的音乐教育与体育:一个教育样板[J].基础教育.2008.(2).
[2]柏拉图.《理想国》[M] .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耶格尔. 潘迪亚:希腊文化的理想(第2卷)[M].牛津大学出版社.1976
[4]舒易红.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及启示[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6(2).
[5]姚介厚. 潘迪亚:《国家篇》导读[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6]A.E泰勒. 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7]常红梅.柏拉图教育思想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8).
[8]吴谨菁、曹腾觉.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伦理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6(11).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社会功能;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365-01
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1]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们生活不能分割。中学音乐作为一门非应试科目,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并不被重视,但随着素质教育与进一步推进,中学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及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1.审美功能及价值
"审美包括健康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准则和敏锐的辨美能力。"[2]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是将音乐列入中小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理由。所以,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社会价值之一应该是审美教育,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
音乐是高雅的艺术,美的音乐能陶冶身心,唤起学生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从而创造美好人生,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例如,教育中学生们欣赏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优秀器乐作品,能使他们亲身体验到祖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味,从而唤起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又再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可使学生联想到平静的江水、皎洁的明月等鲜明如画的音乐形象;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可学生产生愉快、兴奋、痛苦、哀伤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中国少儿广播合唱团演唱的《摇篮曲》、《鳟鱼》等名曲可使学生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愉悦心情,使音乐之美陶冶他们的性情,树立健康的情趣。
2.社会交际功能及价值
人们需要尽可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自己。许多观点可以通过语言表达,然而语言有其一定的局限,人类的许多经历和情感还可以通过其他的媒介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如舞蹈和音乐等。对于学生来说,自我表现的机会越多,自我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因此,中学音乐教育为中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可能性,是为数不多的需要个人当众表现的学科,这种表现的价值对人格的发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的成功经历发展自信,中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形式常常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它需要学生们牢牢树立群体的和谐意识,虽然在音乐中常常发展个人的技能,然而大量音乐活动在小组内产生,成就靠集体力量获得,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有助于人的社会交往能力,这种社会交往价值的体现在日后人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
3.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及价值
音乐是人的精神创造物,也是人的精神塑造物。这种特殊的精神塑造物在实现其审美价值、思想价值、认知价值等过程中,必然与道德价值紧密相连。这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中有不同角度的论述。孔子说音乐应"尽善矣,又尽美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荀子认为音乐可以"广教化,美风俗","感动人之善"。代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之精粹的《乐记》对音乐与道德的问题有更为具体的论述:"德音之为乐","乐者,德之华也","德成而上,艺成而下",音乐"可以善人心","通伦理者也"。在这些音乐美学思想中,虽然所强调的道德内容与现在所提倡的道德内容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它注重音乐对人的道德影响,把音乐的审美体验、审美过程及审美创作同道德的净化与完善结合起来,使音乐成为道德的美的感化者,毫无疑问是客观、正确的。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可以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善,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在古希腊,也有类似的音乐美学思想。由于地域、人文环境和民族背景的不同,他们在表达方式上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表达有所不同,但在强调音乐对道德的作用上其表现是一致的。首先是毕达哥拉斯确定了音乐首要的净化作用:"用音乐,用某些旋律和节奏可以教育人;用音乐,用某些旋律节奏治疗人的脾气和,并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他还认为适当地享用音乐,可以大有助于人的健康。柏拉图说:"就音乐的好处应当由他所引起的快乐这一点来说,我也同意大多数人的意见。但是,这快乐并不是随便什么人的快乐。最好的音乐是这种音乐,它能够使最优秀,最有教养的人快乐,特别是使那个在道德和修养上最为卓越的人快乐。""我们把教育和引导精神向善的音响作用称为摩西艺术,即音乐。"他认为音乐能使人们的心灵净化,使性格变得高尚。被恩格斯称为"古代黑格尔"的亚里士多德和他的老师柏拉图持有相同的观点,认为音乐是"为了心灵的净化"。在他看来,音乐首先作为对人的"音调感"和"节奏感"的模仿而出现,这已经在音乐的音调、节奏与人的行为乃至心理之间产生了联系。他接着提出节奏、乐调表现人的道德品质的问题。他在其《问题》篇中提出问题:"节奏与乐调不过是些声音,为什么他们能表现道德品质而色香味却不能呢?"
综上所述,中学音乐教育因其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的教学方式与多维的教学内容而很大程度上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全面深刻的影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及价值,因此中学音乐教育应努力做到以乐辅德、促智、怡性,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首先,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冼星海
2、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维克多·雨果
3、音乐不只是表达的艺术,它还是能引起激动的艺术。——(法)费提斯
4、音乐常使死亡迟延。——伊索
5、音乐歌颂人们的生活,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苏)普罗科菲耶夫
6、音乐家必须不断地反身自省,培养自己最内在的东西,以便使它转向外界。——歌德
7、音乐家的艺术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对象能够在心灵里创造的情绪中去。——卢梭
8、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9、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苏霍姆林斯基
10、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柏拉图
11、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贝多芬
12、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贝多芬
13、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匈)李斯特
14、音乐是建筑在美的基础上面的一种艺术。——青主
15、音乐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面。——恩格斯
16、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雨果
17、音乐是万德胚胎的源泉。不为音乐所动的人,我必定把他比做木石。假使身充教师而不会唱歌,那简直没有为人师表的资格。——马丁·路德
18、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象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弗德雷里克。柏辽兹
19、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德)贝多芬
20、音乐用理想的纽带把人类结合在一起。——瓦格纳
21、音乐语言的真正活动范围就像其他艺术的活动范围一样是没有界限的。——(俄)谢洛夫
22、音乐中含有“美感”,能使人态度娴雅,深思清爽,去野入文,怡然自得,以领略有生之乐。——王光祈
23、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梁启超
24、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是优胜者。——恩格斯
25、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门德尔松
26、真正创作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把它们编成曲子而已。——格林卡
27、最好的音乐是这种音乐,它能够使最优秀、最有教养的人快乐,特别是使那个在品德和修养上最为卓越的一个人快乐。——柏拉图
28、最好是创作出真实情景,而不是照搬。——威尔弟
29、作曲并不难,但剔除多余的音符却是极为困难的。——勃拉姆斯
30、艺术正如生活那样,它是无穷无尽的。因此枣也不可能有什么能使我们认为还有比本身就是时代的海洋的音乐更美好的东西。——罗曼。罗兰
31、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海顿
32、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子
33、一首我喜爱的乐曲,所传给我的思想和意义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门德尔松
34、一切伟大的音乐家总是继承着民间音乐所提示的方法和方向做进一步的艺术加工,而不是与它的方向背道而驰;任何天才一旦违背了民间音乐的这种传统,他的作品就会脱离人民,降低价值。——马可
35、要留神细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是最优美的旋律的宝库,它们会打开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种不同的民族性格。——舒曼
36、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马克思
37、像诗是词汇的和声一样,音乐是音符的和声;像诗是散文和演说的升华一样,隐约是诗的升华。——(英)珀赛尔
38、我在旋律上花费很多功夫。重要的事情不在于旋律的开始,而是把它继续下去,发展成完满的艺术形象。——R.斯特劳斯
39、我愿意是我的作品成为战歌。——(波)肖邦
40、我深信: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原则。——格鲁克
41、我非常热爱音乐。正因为我热爱音乐,我试图让它脱离使它受到抑制的贫乏的传统。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象自然那样无边无际,象风,象天空,象海洋。绝不能把音乐关在屋子里,成为学院派艺术。——德彪西
42、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爱因斯坦
43、通过与诗的内在联系,音乐获得了新生。——李斯特
44、通过音乐并在音乐中教育我们的孩子。——(英)海伦。辛普森
45、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精神。——柏拉图
46、世界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现和表达。它是各种艺术当中第一位的,帝王式的艺术,能够成为音乐那样,则是一切艺术的目的。——叔本华
47、生活的苦难压不垮我,我心中的欢乐不是我个人的,我把欢乐注入音乐,为的是让全世界感到欢乐。——莫扎特
48、让自由的艺术和音乐本身美的规律冲破技术的樊篱,给思想和心灵以自由。——海顿
49、民间音乐是在人民的斗争生活中产生的,人们歌唱着它、演奏着它总是有感而发,所表现的感情是真挚的、质朴的。——马可
50、一切好的音乐都是为了拨动心弦。——蒙泰威尔第51、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爱因斯坦
52、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尼采
53、没有民族性的音乐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一般认为是全人类的音乐都是具有民族性的。——(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54、灵感全然不是漂亮地挥着手,而是如犍牛能竭尽全力工作时的心理状态。——柴可夫斯基
55、离开了生活和斗争就没有音乐。——麦新
56、假如我的音乐只能使人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使人们高尚起来。——亨德尔
57、技术只有为高尚的目的服务,才有价值。——舒曼
58、对一个作曲家来说,从他对农民音乐的研究中获得全部益处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要完整地吸收农民音乐的语汇,以致达到除这种语汇以外忘掉一切的地步,并把这种语汇作为自己的音乐母语来使用。——巴托克
59、对我来说,音乐是灵魂的完美表现。——舒曼
60、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苏霍姆林斯基
61、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海顿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主要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几个方面来得以实现。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提高道德标准,启迪发展智慧,培养创新能力的功能。
一、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功能
音乐教育的实质内容就是审美主体赋予音乐并从音乐中体验到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不仅仅包含着作曲家想表现的或欣赏中联想到的视觉、情感、现实生活的场景等对象,同时也包含着欣赏者在这样的形式中也就会产生相应的精神内涵的领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乐曲可以通过流动的音符,给人以不同程度的感官刺激。
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的功能
音乐是人类情感最自然的流露,它以其独有的巨大力量,唤起人们心中的各种感觉和某种思想观念,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乐观向上的精神。亚里士多德明确地告诉人们音乐应该学习,并不只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实现几个目的,那就是教育、净化、精神享受。音乐教育不仅是技能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的教育,是修养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音乐容易进入人的内心世界,激活人们的情感需求,从而实现音乐作品、表演者以及欣赏者的情感共鸣,使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观点、道德精神等在不知不觉中被人们接受并转化为人格精神的一部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从古至今,音乐对道德的教化功能就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音乐教育既要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还要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这种理论再次强调了音乐的道德教育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育质量;方法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在教育中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那么,如何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呢?
一、以“情”为媒介,构建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渠道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而思想品德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其中“情”是关键。一个“情”字把音乐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音乐教学实践注重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认识美、接受美,以美引善,使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如教学歌曲《小乌鸦爱妈妈》,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笔者讲述了汶川地震中三岁小男孩朗铮,始终举起一只手向救他的叔叔敬礼的事情,教育学生像他一样学会感恩,感恩疼爱自己的爸爸、妈妈、老师和所有帮助我们的人。课堂教学达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理想效果。
二、以“音”为方法,拓宽素质教育新思路
音乐教育以音乐作品中鲜明生动的形象感染人,以蕴含情意的音乐主题教育人。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如笔者在教授歌曲《校园多美好》时,歌词“风光更妖娆”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美丽,更有莘莘学子对祖国蒸蒸日上的希望。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受到音乐美的影响和熏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艺术素养以及音乐审美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以“乐”为桥梁,搭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其能够促进学校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树立崇高而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在我校,每天早晨一曲《校歌》迎接学生走进校园,唱出了“迎着微风,伴著朝阳,同学们走进知识殿堂,学校像明珠一样闪闪发光,敬爱的老师像妈妈伴我们茁壮成长。啊!亲爱的同学,未来我们开创……”;课间一曲《课间十分钟》,让学生紧张的大脑得到放松,让疲劳的眼睛看一看蓝天,优美的旋律提高了接下来的学习效率;上课、下课的铃声,以优美怡人的环境音乐代替了传统的打铃声,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愉悦心情,和谐身心;放学了,每个班级的学生站着整齐的队伍,随着一曲《回家》的铃声有条不紊地走出学校。可见,一首好的音乐作品以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鼓舞、感染每位学生,对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起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以“唱”为动力,探索集体教育新方法
演唱歌曲是学生最易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音乐教师要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音乐教学时间,创设足够的音乐教学条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在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做到班班有歌声、人人能参与,用合唱团结班级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另外,我校多年坚持常态化合唱社团训练,我校合唱社团在今年全市中小学“唱国歌、唱校歌、唱四德歌”的合唱比赛中,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让学生真正在音乐教学中享受到音乐的乐趣,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从而引导学生做一个内心高雅、情操高尚的人。
五、以“赏”为追求,提升美育教育新空间
音乐课程标准把“感受与鉴赏”定位为“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从形象感知、情感体验、情感熏陶等方面,培养学生感知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审美能力。如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欢快、热烈的情绪,深受人们的喜爱,已经成为音乐会经常上演的曲目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让学生通过听辨的方式熟悉音乐主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主题音乐的特征进行探讨,随着音乐作品中不同情绪的变化进行讨论,进而鼓励学生表达对不同民族、不同风格音乐的感受和见解。
【关键词】心灵教育 课程 养成途径
一 心灵教育的提出
1.国际教育的改革理念渗透着心灵教育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系列的学会思想的推移,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再到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隐喻着教育的价值取向:提倡一种人道和责任感。心灵教育即是需要关注人之为人的本质和人的责任意识。要求教育者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人性,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
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主席、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内尔诺丁斯女博士于1992年出版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认为传统人文教育体系中,学校里几乎所有的课程完全围绕着学科知识来安排,严重忽视了人的全面素质和能力,认为学校应培养出这样的人:他们能够与他人和平共处;他们善待自然;他们待人接物都追求一种理智与和谐。
2.我国教育现实和素质教育需要实施心灵教育
观察我国的教育现状,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教育形式依然存在。学校教育中智育目标狭隘化,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知识的熟练程度,仅仅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把学习局限在课本的记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的个体经验相脱节。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教材的深入挖掘不够,导致学生的发展片面化,学生的内心、人格、精神世界被忽视。另外,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不能充分体现。分数、升学率这些硬性的评价指标,使教育缺乏科学性、艺术性。教育的价值追求应诉诸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知识是的增长,更应该有心灵的不断完善。
而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建立全面的教育评价机制,扩大教育视野。而在应试教育下,只关注学生课本知识,只关注成绩单上的数字,只关注成堆的卷纸……培养出的学生程式化、扁平化。教育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不断实现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养成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和谐教育蕴含心灵教育的理念
和谐教育是通过调控教育中要素的关系,使教育节奏符合受教育者的发展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以取得最大效益的教育活动。站在系统论角度,和谐教育包括:人体内部,个体内部各个部分、各个方面之间的协调平衡;人与人之间通过信息反馈实现和谐,从而达到协调的目的;人的群体之间,通过开放等实现和谐,从而达到进步;人类与自然之间有机联系,形成彼此不可分割的整体和谐。爱因斯坦明确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他认为教育应使受教育者成为和谐发展的人。由上可知,和谐教育要求的是全面的发展,不是哪一方面单一的发展,是作为一个有机体的协调发展。和谐教育是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人的各方面的提高,不仅仅包括身体素质、智力水平、道德品质、劳动观念,心灵的不断完善和和谐发展也是重要的方面。而在物质极大丰富,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如何更好地发展和提升人的心灵品质,彰显人性,关注心灵教育至关重要。
4.柏拉图的天赋品德论和其《理想国》具有心灵教育的启示
柏拉图的天赋品德论认为:在人的灵魂中有先天的“善”。柏拉图认为教育并不是凭空地在人身上产生善,消灭恶,教育必须以人的天性为基础,促进人的发展。而对于学的心灵教育更多的是教育者予以引导。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一个中心思想是塑造人、培养人的问题。他认为:城邦或国家不仅是一个政治实体或政府组织,而且也是心灵和人类活动的产物,为此,对人施以教育,尤其是开展以道德、品性为本位的心灵教育,才能拯救国家于危亡。其实这种“心灵教育”就是将人的心灵导向最高、最真、最美“理念”的教育。
柏拉图提出用音乐进行心灵的教育。
“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他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3]他意识到,只有合适的教育和培养,才能使好的天赋有好的结果。其实,音乐在广义上即是人文教育,它的目的在于潜移默化,塑造人格,使人辨别美德,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反观小学生课程教学中,只要教育者积极思考,敢于创新,所有的教学科目都能对学生的心灵予以教育。由此,笔者开始反思心灵教育的实施途径。
二 心灵教育的养成途径
总体而言,切实实施新课程改革,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与时代的联系,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倡导全人的教育,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交给新世纪的儿童。课程内容彰显生活,体现人文性:课程内容体现人文关怀,浸透自然的熏陶,表现社会的思考。
心灵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潜在的熏陶,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课程传授和训练。本文中,课程是指综合课程,既包括学科课程也包括活动课程,即学校中一切具体的课程形式。
1.课程中引入生命教育
在课堂中引导、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尊重生命,使学生树立生命观,善待生命,真爱自我,友爱各种生命形式。小学生命教育课包括许多内容。举一至二年级的例子,它可包括:初步认识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喜欢自己,乐于与同学交往;亲近大自然,爱护自然环境;初步掌握交通安全、防溺水的基本技能;了解家庭用电安全、饮食安全等自我保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可通过小学自然、体育与健康、语文、音乐等学科课程进行生命教育。当学生有了生命的意识,心灵就有向往美好和呵护美好的责任心。
2.加强心理课程教育,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教育的实施利于心灵教育的不断提升。心理教育积极承担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独立人格的任务。积极的独立人格是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人格,它与责任感紧密相连。关注学生自我内心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移情意识,对他人、社会、生活等充满关注、关怀的热情,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
3.利用具体的教学科目课堂渗透人文教育
在语文课上,利用丰富的课文资源,深挖里面的人文精神:利用描述自然的优美篇章—千岩万壑、山明水秀、大雨滂沱、风和日丽、万紫千红、莺歌燕舞、春华秋实等引导小学生关注生活、体会自然界的丰富多彩,感悟人生的美好。数学课上,通过各种数字、计算的学习,感悟人类的智慧与伟大。外语课上,感受人类语言与文化的丰富多彩,培养交流、共融意识。在音乐课上,通过人的听觉来直感,音乐表现风啸、海啸、鸟鸣,表现高山流水、诗情画意等,音乐通过旋律美来描述美丽的自然,美满的生活,美好的情感……用这些可激发学生的人文关怀,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4.利用自然活动课饲养小动物,培养各种植物,潜移默化进行心灵教育
孩子学会关照小动物,将小动物视为一种生命形式而尊重,学会体会小动物的伤心与快乐,学会在与小动物的交流中履行一种责任。小动物的一举一动换化成学生体悟的肢体语言,体会其中的交流与情感,使学生萌生爱,进而关注与珍视。自然活动课中体悟植物生命的奇妙,引领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学会感受植物生命的灵动。苏霍姆林斯基就十分注重在自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品行,他曾在著作中说:“经历了学校生活的第一个秋季,我们就深信:赞叹火红色的硬果的野蔷薇,欣赏还挂着几片黄叶的枝干匀称的小苹果树,心疼被初冬的寒风吹僵了的西红柿——这一切都在唤起儿童对于有生命的美好事物的亲切、爱护的态度。在儿童的心里,一株植物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这个生命在凛冽的寒风中会瑟瑟发抖,于是孩子就想保护他抵挡严寒。”通过这样的活动课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内心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指向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活泼的发展。没有心灵教育的实施和渗透,教育的实施是不完善的,没有心灵教育的渗透,学生的发展是畸形的发展。心灵教育的提出和重视必定会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育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
[2]高正华.和谐教育:教育的理想与追求[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