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学前教育的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引言
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高校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发展都有巨大的差异,每个人的拥有的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都各不相同,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存在巨大差异。针对这种差异,大学数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行分级教学策略。这种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思想的具体体现。经过不断实践,证明分级教学在大学数学课程中是极为必要的。
1.分级教学概述
在符合教育部制定的大学数学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把大学数学课程分成来两大类:理工类和经管类,再对学院自身的性质和学生生源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并举行入学测验,根据测验结果和学生的自我选择,把入学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精品班,一类是普通班。
在认真分析两个班级特点的基础之上,结合分级教学的自身结构,给这两类班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考试大纲、考核标准。按照教育部制定的高等数学基本教学要求,制定普通班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精品班的教学目标就是在普通班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深学习的深度和拓宽知识的广度,重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针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应该相同,并且适当的借用多媒体,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的现状
2.1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实践已取得的成果
通过多方共同的努力和不断的改进,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大学数学课程的类别、等级、层次进行了有效的界定,大学课程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针对那些将来的职业方向是数学或和数学相近的学生,这种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另一类是针对那些文科类的学生,这种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素质。最后一类是针对数学专业类的学生,这种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二,制定了对大学数学课程分层次的原则,主要包括教学大纲分层次、学生分层次、教学方法分层次、测验考核分层次、管理分层次;三,提高了在大学数学课程中实施分级教学的重要性。
2.2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实践中突出的问题
分级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方法。但是各大高校在具体实施分级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很多高校的数学课程分级教学依然停留在尝试和实践之上,没有推进到全部的主干课程;二,分级教学在具体操作中,细节问题比较突出,比如,对学生的分级会导致学生出现不良心理,有的学生进了所谓的精品班,容易骄傲,有些学生进了普通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三,大学教学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分级教学的实施,高校规模逐渐扩大,所设专业也不断增多,教学资源和管理体制限制了分级教学的发展,另外,在当下的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下,数学教育者在课程的设置方面没有太多的发言权。
3.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的启示
首先,在实施分级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要不断的进行更新,编写出科学合理的数学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以往的数学教材轻视思想、注重技巧,这种编排是不太合理的,要对其进行改进。在教学方法方面也要不断创新,不能再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该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不过是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清这一点。对教学模式的改进,主要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比如,可以设立数学网站、制作电子课件等。其次,提高受教育者的数学素质是分级教学的出发点。第一,数学教育者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作用,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老师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处理好整体与个别的关系,切实贯彻“因材施教”方针。最后,在实施分级教学的过程中,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提供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出想象力。第二,不断加强学生的建模意识。
4.结语
所谓的分级教学,就是指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把他们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再根据每个等级的具体特征,为学生创造最合适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重点还是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教学大纲的制定,分级教学的关键就在于科学的教学大纲、合理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二,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填鸭式”教学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主要模式,要把这种教学模式转变为“启发式”;三,数学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是分级教学的基础,教师的素质对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志军,江世宏.对工科数学课程体系结构改革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9,2(5):99—100.
[2]王宗尧.美国微积分教育的改革及其对我国非数学专业微积分教育的启示[J].化工高等教育,2011,10(07):27—29.
【关键词】大学英语;问题分析;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绩斐然,有目共睹。广大英语教师尽心尽力、孜孜不倦地探索外语教学规律,编写了一系列的优秀教材,同时也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具有高水平外语素质的人才。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还存在着若干问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首先观察一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表现出的问题。其最表层的问题是课堂效率低,这表明相对于教育资源来说存在极度的低效利用,即资源浪费的问题,说到底,就是教育质量存在问题。因此,透过表层现象,发现深层根源是必须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校英语教学目标不明确
英语教学培养目标没有专业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不能很好地处理好作为基础课的英语课与专业课的关系,不能妥善处理四六级和英语综合能力或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四六级考试从思想和实践上很明显地干扰了正常英语教学。
2.混班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多种不同的需要
随着扩招的继续,生源个体差异大,对教师教学的因材施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混班教学使因材施教几乎不可能。在这样的混合班中,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几乎有少一半的英语学习成绩最高和最低水平的学生在英语教学中得不到进步甚至可能退步,使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存在茫然的状态。
3.师资质量不够
在数量上,学生大过于教师,教师成为上课机器;在质上,一些英语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由于扩招,英语教师压力过大,以至于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自我提高。
4.教材陈旧
虽然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众多,如《全新版大学英语教程》、《新视野》、《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等等,这些教材所选文章虽都出自外国文人之手.但毕竟选材都是十多年前文章.和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之间存在一定鸿沟。广大学生学习英语不仅只为语法、单词还想了解国外人文风貌,形势发展,因而新鲜文章的引入就显得十分必要,从而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
二、改善大学英语教学的对策
1.编排、选择合适的教材
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材,英语教学也不例外,但现有的许多英语教材与时代脱节,因此英语教学要改革,教材更新与选择是最关键的一部分。教材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总纲,一套合适的教材不仅要内容新颖,能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还要配合有大量的口语和听力练习,全面针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次,所选用的大学英语教材还必须要有连贯性,延续性。如此才能保证大学英语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优化英语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显而易见。在提高外语课的质量和效果,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同时,应加强英语学习氛围的整体设计,通过精心设计校园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来优化英语学习环境,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外语的氛围,使学生时时、事事、处处看到英语、听到英语、使用英语,组织学生收看英语影视节目和收听英语广播,组织英语故事会、朗诵会、演讲比赛、英语文艺演出、英语文化节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校园生活中、轻松的学习环境里,潜移默化地使英语表达能力逐步提高。
3.改变教师教学方法
教师应注重授课的趣味性,针对性,提高课件制作水平,合理利用课间十分钟,开辟第二课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年1月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中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纲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手段提出了要求。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第一负责人,对教学改革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引导、督促、监督的作用。一名教师授课水平高低也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以大二非英语专业学生为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使课堂更有针对性:针对大二学生要参加CET4,且大多学生基础较弱的特点,在期初应敦促学生做好计划,进行专项练习;适当讲解备考方法,抽出时间锻炼听力、翻译、阅读和写作。
其次,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锻炼学生听力,扩充知识面每次课前应适量下载并精心挑选音质好、内容好的视频短片,在课间进行播放,比如“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奥巴马演讲、杨澜TED演讲、马云英语演讲等,内容新颖励志,既可提高听力又可扩大视野。因此笔者认为课间时间应充分利用起来,成为了解外国文化、名人轶事,提高听力的第二课堂。
三、结束语
大学英语的教学与实践在不断更新、发展,这给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作为教师要认清新形势,在教材上做文章、改进教学教法,在理念上更新自己的观点,敢于接受挑战以创建大学英语基础教育的新平台。除了本文所阐述的几个方面,我们还应该从自主学习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探讨,按照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将大学英语教学各个环节的改革进行整合,达到大学英语教学整体优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巧儿.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2]宋鸿雁,肖本罗.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反思[J].唐山师范学报,2004(11).
[3]陈千飒.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J].科技向导,2012(5).
[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S].2004.
论文摘要:全国各高等院校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文章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从及时性、合理性、针对性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与此同时基于该课程的特点及已有的授课经验,在教学方法上给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普及,计算机及网络已经完完全全融入了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与此同时,凭借其巨大的魅力,计算机与网络已经在不经意间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且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改变仍在继续。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府,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特指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层次,以下将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两方面进一步展开阐述。
一、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
关于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主要将从教学内容的及时性、合理性、针对性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教学内容要提高及时性,做到与时俱进。计算机技术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其快速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但目前的现状却并不乐观,鉴于书刊发行等因素的影响,现行的大部分教材中都存在滞后的教学内容。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需要编写者及时更新教材外,更需要广大的教师在制作课件、讲义时灵活、及时地跟进,以消除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
2.教学内容要增强合理性,做到实事求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曾说:“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准确定位,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我们必须分清楚:哪些内容是需要的,哪些内容是不需要的;哪些内容是目前暂时可以不学而留待以后学的,哪些内容是目前不必学而以后也不必学的;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绝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加分析,使学生感到难以入门。”这是对计算机教学内容非常通俗、精辟的阐述,也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的指导方针。目前绝大部分计算机基础教材都安排了进制转换、二进制编码、信息编码等内容,且将这块内容作为重点讲授对象和考核重点,可实际是这部分的内容对绝大部分学生是无用的,且学习起来感觉吃力,即便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中仍将再次系统学习,完全可以视作“目前暂时可以不学而留待以后学的”内容,因此本文建议可以屏蔽这部分的内容,只需告知学生计算机最底层的运行数据都是二进制即可。与此同时,对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安装,对计算机硬件的安装和维护等这些很实用的技能,绝大部分教材并未提及且在教学计划中也并未安排,本文建议应当适当增加。
3.教学内容要注重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目前,一所高校内计算机基础教材往往只分为文科版本和理科版本,这种粗犷式的分类,严重影响了不同专业间的差异性,降低了教学的针对性。例如现行的教材往往都安排了数据库技术的相关内容,可是对于艺术类的学生,如果讲授photoshop相关内容可能会更有价值;对机械类、建筑类的学生,如果讲授CAD可能更实用。以此为例只是建议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注重针对性,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
二、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硬知识;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并进行网络配置及应用等。该课程具有理论难度较低,但实践操作要求高的特点;同时,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亦存在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鉴于此,本文结合这门课的特点及已有的授课经验,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以下几点总结,以供探讨。
1.充分注重直观演示法的运用。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解Windo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等知识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直观的演示操作是一种自然而然、天衣无缝的选择,此时再配合恰当的讲解将会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演示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演示时机、演示操作顺序、演示内容详略等相关问题的把握。
2.合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笔者近期在word排版实验课上将学生根据操作基础进行分组,每个组内都包含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然后要求每个组都依据组内的主流审美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在规定时间内将准备好的材料进行排版,完成之后,由笔者在每个组内随机选取代表,借助多媒体设备对所有的同学进行讲解及操作演示,笔者同时对每个组讲解完毕后进行相应的小结及评审。实践证明这样做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性,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同时亦解决了学生基础层次不同的问题,因为基础好的同学在合作完成时,成为了组内的核心,他们很愿意指导帮助其他同学,同时在讲解交流时,他们也会很认真的听取其他组的技术经验,获得了进步,对于基础中等和较低的同学,由于笔者事先讲明会随机选取讲解人,因此他们在合作完成任务时会认真学习,在讲解交流时,也会认真、谦虚地听取他人的技术经验,最终进步很大。
3.充分注重实践操作。实践操作是练习教学法的一种,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术性学科中占重要地位。前面已提及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理论难度较低,实践操作要求高的特点,因此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是完全顺应该课程的特点。在该课程的实践中,由于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因此学生往往会觉得很简单,产生不重视的态度,对此需要教师充分强调重要性,同时在实验设计时增加难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进行PPT的制作时,教师可以事先将已搜集到的精美的PPT进行演示,促使学生找到差距,找到认真实践的动力;在网络实验课时,学生往往会漫无目的地浏览页面,如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google等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进行研究,则学生也会被激发出强大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这样的实践必将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及方法,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日常的事务处理问题。本文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给出了几点思考,进行探讨交流,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胡忠望,谌新年.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2):65-67.
[2]覃思乾,肖志军.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辑),2006,(27):75-77.
[3]姚怡余,余益,莫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讨[J].高教论坛,2005,(1):85-87.
[4]张永华.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8):398-400.
关键词:大学生;军事理论;爱国主义教育;忧患意识培养
高校国防教育将保卫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热情和精神作为教育的重点,并随着社会进步和时展赋予新的内涵,从而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防忧患意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在军事理论课程中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有: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作风;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形成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力量。
一、抓好《军事理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高校国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7〕1号)和《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教体艺〔2007〕7号),切实加强普通高校军事课课程建设和大学生学军活动,促进高等学校军事课课程规范化、科学化,建立有资质的军事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研究师资队伍是落实这项工作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保障。高校应当把师资队伍结构状况、建设培养看作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生命线。
二、结合军事课堂教学,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盛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当今社会,“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共同追求。而国防建设,既是这一奋斗目标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倡导一切进步思想和先进文化的永恒主题。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让学生牢固树立“国家兴盛我荣耀,国家衰败我耻辱”的观念, 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这也是高校国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三、军事理论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防忧患意识
古训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孙子兵法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无数的历史事实表明,一个国家倘若没有强烈的国防忧患意识,就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国防忧患意识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尤其是未来国防建设的主力军一大学生的国防忧患意识水平更是至关重要。国防教育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国防忧患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在高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国防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的思想核心和具体体现。
四、开展军事理论国防教育“第二课堂”有利于拓深学生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在政治观念、国家意识、民族利益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爱国主义精神及民族精神等方面的问题。根据《教育法》、《国防法》和《国 防教育法》开展的国防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凝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目标、原则、对象上与爱国主义教育保持高度的一致,以其特有的教育内涵,在全方位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和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拓深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已经成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利用国防教育场所,开展参观访问活动;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和戏剧作品进行教育;利用大众媒体开展教育,宣传表彰英雄人物;开展各类的国防教育讲座;鼓励大学生自发组织各类国防社团;组织各类军事体育运动等等。
五、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自觉性,保驾护航实现伟大“中国梦”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被史学家称为“康乾”盛世在仅隔44年后,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境地呢?究其原因,除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弱,经济科技落后外,主要是清政府国防废弛,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异常淡薄,以致中国国防力量极其虚弱,整个国家处于“有国无防”状态。当今世界是大变革、大转折、大发展的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期,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在提出的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下,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作支撑,也更加需要全体社会公民具有更强烈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在思想上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精神长城。国防教育使大学生青年明白,随时接受祖国的挑选,懂得公民的国防权力和义务,树立青年报效祖国的意识,培养护国之志。
通过开展大学生军事理论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充分激发其中包含的强大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不仅仅是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作风,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高校国防教育力争能够使大学生把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侵略颠覆的威胁,能够为民族的共同利益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这样,就能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把大家紧紧地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具有坚不可摧的伟大力量——浓烈的的爱国主义情感。(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焦树国;加强国防观念教育的思考[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2年02期
关键词 会计英语 学选修课 二语习得
0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元化,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无论是在会计人员还是非会计人员中,对会计英语的需求的人数不断增加。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外资企业与中外合资企业在中国逐年增多,会计职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也就越来越明显。另外,各种会计资格考试对英语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甚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加国外会计认证。因此,近些年,会计英语的教学无论是在专业英语还是在辅修专业中都有所体现,许多大学开展了双语会计或者英语会计教学;还有些大学或者培训机构在商务英语课程中加入了会计英语的教学,以达到综合能力培养的目的。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因为学生的英语程度和所学专业的限制,使得会计英语的教学出现了许多问题。为此,教学者和学习者应该对教与学的策略和方式进行探讨,特别是教材设计和学习方法的开发,非常值得会计英语教授者的关注。
1 会计英语教与学中的主要问题
1.1 学习者的二语习得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初学者获得词汇最有效的方法是:目的语词汇+目的与文化知识+母语知识。而随着目的语言水平的提高,完全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使用目的语思考,理解,解释和记忆,把母语完全的排除。这正是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的最高境界。(刘兆和 2008)。而对于目前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接触英语的大学生来说, 对英语已经并不陌生,并且这些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已经掌握了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技巧和方法。但是这些并不足以使他们有效地掌握用英语进行的特殊领域知识的学习,包括使用这个领域知识的学生们。
1.2 学习者在会计英语学习中的瓶颈
在语言学研究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因素会对学习者语言习得产生影响,这里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例如学习者动机和态度、性别、年龄等等。在这里我们根据大学生把会计英语作为选修课程的情况,特别从态度和动机角度分析一下大学生在会计英语学习中遇到的瓶颈。
目前,学习会计英语的学生主要有两大类,会计专业学生和非会计专业学生。而非专业的学生大多是为了学习商务英语或者技术职称等等目的而选修,因此学习动机和态度决定了他们能否学习好这门学科。R.Gardner(1989,转引华厚昆等 2003)认为学习动机涉及四个方面:学习语言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愿望,学习中做出的努力以及对学习所持的积极态度。我们在教学中的目的是希望学生把这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可以应用于实践;虽然这个学科适用范围相对局限,但是在有限的群体中可以应用在会计操作或企业管理中。那么如果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英语,相对其他专业的学生目的性较为明确,因为他们有取得会计职称或者各种会计师证书的压力;另外其中一部分学生有可能在未来职业中有对专业英语的需求。
而非专业的学生大多因为选修课程而学习会计英语,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会发现较强的专业知识增加了学习第二语言的难度,这个时候专业基础知识成了他们的难题。专业用词使得非专业学生难于理解大篇幅的英文阅读和练习,艰难的阅读也增加了他们记忆的难度。例如单词journal,在会计用于中有一个意思表示日记账,那么对于对会计语言一窍不通的学生,对这个词的记忆难度表现会增加,甚至记住后却反问什么是日记帐。“语言是信息的载体,语言的运用归根结底是交际者运用语言交换传递信息的过程。”(王兴中,王渝光 2007)那如果学习者未能够准确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词义句义,就难以达到理解的目的,更不用说能够理解信息传递信息了。那么抛开实践应用的部分,单单在考试或者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已经成为学习者的难题了。
1.3 教学者在会计英语教学中的困难
教与学是相辅相承的,但对于教学者来说,在实践教学中往往教与学难以达成和谐。出现的首要问题是学生学习目的不同。有些只为修学分而忽视学习内容的学生会表现出应付了事,甚至作者在教学中发现个别学生遇到难点就选择逃避以致会逃课。另外,老师常常会在让学生用英语学习会计还是先教会计再教英文之间产生疑惑。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侧重会计的教师常常把会计英语教学当作会计教学;另一种就是侧重语言的老师会避重就轻把会计英语知识变成单纯的语言教学。 第三就是对教学者的知识覆盖面要求较高,只懂英文的老师如果没有会计知识,是难以透彻直接地解释会计语言,所以会计英语的教师大多有财务理论知识或者实践知识等,这给英文教师的教学无形中增加了难度。
2 会计英语教学中的策略
2.1 任务教学
“任务型教学是通过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教学,任务本身不是语言任务,但需通过语言来完成”(彭增安,2007), 这种教学形式非常适合会计英语的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或者课堂下均通过会计习题的方式来导入英语概念。因为在任务给出的过程中,语言是一个工具,必须通过所学习的语种来给出任务,这样达到了语言学习的目的是语言使用,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提高语言使用的流利性。例如,针对选修的学生可以给一些英文的会计基础练习题,可以选择较低难度的;或者选择一些常用财务报表等。虽然开始学生会觉得有难度,但逐渐适应英文的会计语言后,学生会觉得这种方式远远比只背生涩的概念和专业词汇要容易理解和记忆。Corder(1977)说过这样的话“只要有学习动机,谁都能学会一门语言。”而且这种方式非常适合教师讲解完一部分定义后进行,选修这一学科的学生也更容易完成任务。
2.2 文化教学
文化学习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比分析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差异,由教师引导学生,使学生适应目的语文化环境。而对于会计英语来说,教师不但是在传递英语言文化,还要传递会计概念和思维方式。如果教师能够恰当的引导学生理解语言之间的差异和术语使用的环境, 那么学生也会很快的转换思维,熟悉会计英语的使用习惯。而选修这一课程的学生大多不是学习英文专业也不是会计专业的,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会计英语属于完全陌生的内容,进入这种专业性强的语言环境较难。那么对于会计英语的教师来说,会计语言的专业性和英语语法结构表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所以可以成为教师教学设计过程中文化分析的重点。如何选择恰当的内容是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对象的接受程度来设计,不应全盘复制,而应有所侧重。教师更不应该把语言学习当作完全的会计学习,而是要通过侧重选择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会计语言的理解技巧,使学生在未来工作实践中通过学到的知识可以深入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2.3 教材的设计与应用
目前,国内会计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包括:会计概述、会计假设与原则、会计循环、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负债与权益、财务报表等章节。 而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个别章节偏重于理论而且语言生涩, 未接触过会计学的学生会觉得学起来十分困难而且多余;另外在一些实践应用较多的章节中,讲解过于简略,让实践中需要的学生觉得内容不丰富;统观大部分教材,为了使说明的内容全面,在每章的内容安排上或多或少地进行精简压缩。而实际上,会计英语的教学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教材,例如初级会计学习者可以选择会计基础英语,学习管理方向的学生可以侧重选择财务报表,管理会计之类的教材。所以会计英语教材可以把会计的介绍精简,突出会计基础、财务报表、报表分析、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负债与权益;或者可以部分组合成册,增加一些细节介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有目的地选择教材,而不是盲目地把目前教材中常常出现的内容一股脑地讲解却没有侧重。但教材设计中也要避免编纂成专业英语会计,而是要突出实践和实践中使用频繁的内容,并丰富着部分内容的一些案例或者练习;整体教材应该突出交际和应用,英语难易度不应过高,适当加入术语或者会计理论的中文介绍,这样也减少了教师在课堂大量介绍会计知识的时间。
3 总结
会计的教学与实践本身已经是比较多元化的内容,如果想教好并学好会计英语,并能够在实践中应用,那是非常花费精力的事情,也并非是一位老师一本书就可以做好的。本文从教与学的角度,总结了一些在实践教学中体会,其中教学对象锁定的是选修课学生。其中有学生学的过程和出现的问题,有教师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策略,还有对教材的一些看法和建议等等。 这些教学内容中作者提出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任务和文化教学方式进行,而教材方面作者觉得可以相对有侧重地加强重点介绍,省略繁冗生涩的理论和术语。总之,会计英语在实践中有很重要的价值,无论教学还是习得都值得探讨的。
参考文献
[1] 杨兆和.二语习得时段及其词汇积累[J].外国语言文学与外语教学探索,2008:110-116.
[2] 华厚昆等.试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动机[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
[3] Corder,S.P.Simple codes and the source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initial herristic hypothesis.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77.
关键词:医学院校 心理健康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134-01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不善交往
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都与中学有显著的不同。一方面大学生们不再得到老师的细致关心和照顾,另一方面,同学都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的经济文化背景各异,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也不同,因而交往也相对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希望能与别人交往,但由于个性或交往技巧的问题,不敢主动与人交往;总之,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当今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
2.贫富差距引起的心理失衡
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很大;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过分重视物质享受。这种经济悬殊容易使经济困难的学生产生失落和不平衡感。
3.自我意识不健全
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都与自我意识有关,例如不能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不能独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对自我的矛盾体验等等。有些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某些缺陷。当进入大学后需要独立处理各种问题时,这些缺陷就成为适应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也就必然会导致各种心理困扰。
二、医学院校设置心理健康课程的意义
1.心理健康课程是医学教育课程没计中重要的环节
具体到医学院的学生来说,其教育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学制长,理论、见习、实习的层层过关,而且终身学习的强度更大,这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增添了巨大的压力,也会引发心理问题的产生。学校如果不能恰当地引导学牛的心理发展和处理学生所产牛的心理问题,将会影响止常的教学秩序,也难以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合格的医学人才,因此设计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心理健康课程在医学教育课程设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2.心理健康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诠释生命的内涵
在当前的教育中,学校过多关注了行为能力,忽视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与意识。尤其对于医学院的大学生来说,只有让自身首先做到心理健康、积极、乐观、豁达,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医生。对于医学教育来说,也在承受着不断袭来的新疾病的挑战和面临着病人心理承受能力的日益低下的情境,因此设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压力之下不断激活和提高大学生对于生命的使命感和控力,对于生命的深层领悟和全新阐释,才能让他信心百倍地面对疾病、面对病人。
三、关于医学院校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议
1.建立以心理健康课程为主,心理咨询为辅的课程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并根据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相应的教材,使心理健康教育可操作化,并配以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体系。只有心理健康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学校的主干课程中,才能从思想深处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让心理咨询室也充分体现它的价值,逐步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2.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学校应该多提供给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工作,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咨询队伍,给予学生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专业指导和健康引导。教师需要主动引领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
3.加强合作机制
学生的和谐发展不但需要学校教师的有效引导,也需要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许多学生一踏入大学,彻底摆脱了受父母管制的压力,缺少与父母的必要交流,而很多家长也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成长规律,只看重学习成绩。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只有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形成一个融洽的群体,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搭建起一座相通的桥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强大凝聚力,吸取多方社会力量的援助和支持,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 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132-02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发展至今,逐步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师资队伍不断发展、服务对象与人群不断扩大、教育内容日益扩展和深化,取得了巨大成绩。本文拟从政策层面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问题加以检视,以利今后学校心理学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政策的现状
1.课程的法定地位逐步提高,实然地位存在落差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伴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政策酝酿到政策体系初步形成、政策完善与实施的深化这样三个连续的阶段(李国强,高芳红,2013),有关政策文件显示,国家力求建立较为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对课程目标、课程主体、课程任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逐步给出指导性意见,课程的“法定”地位不断得到增强。另一方面,人们多已注意到,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观念的落后、制度建设的滞后等因素的影响,迄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法规及其执行仍然存在不完善之处,弹性较大、刚性不足,尚待完善和加大执行力度。如有关中小学调查研究显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然状况及地位与应然要求还存在较大的落差,主要表现在:有关心理教育经费问题、人员编制问题、上岗资格认定问题、教师职称评聘问题、工作评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科研保障问题等(张玉堂等,2008;张成林,2009)。即便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为规范的高校系统也仍然存在这个问题。2008年3月底至4月初,有研究对北京地区24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在这24所高校中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的有5所,所占比例不到20%。此种状况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徐辉,2009)。在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业性程度不高、时代性不强、实践性和操作性还不强、针对性不够、灵活性不足(李双,2009)。
2.课程师资角色模糊,专业素质欠缺,政策认同度偏低
人们注意到,我国学校心理教师特别是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角色意识模糊的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将心理教师与管理者角色相混淆、将心理教师与德育教师相混淆、将心理教师与普通心理教师相混淆等,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心理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不足,更在于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上的深层次改革不够,在于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德育和学校管理的系统内,而不是依托于特殊教育(刘翔平、顾群,2004)。人们也注意到,在应试教育的教育格局未根本改观的情况下,心理教师特别是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专业地位不高、经济待遇相对较低、专业训练不足、专业成长需要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工作得不到各方面的充分理解,疲于应付各种“问题学生”、承受多重来自学校管理者、同事、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压力,在学校中往往成了所谓“孤独的守望者”(王琰,2004),成了学校教师中被边缘化的群体(王科成、崔建平,2006),尤其是,心理教师目前象其他诸如警察、医生、企业经营者等一些职业一样存在较为突出职业枯竭倾向(李炳南,2006) 。这造成了不少心理教师缺乏职业热情,对自身职业地位自我认同度不高,未能建立起自己的身份认同感(王宏方,2003)。
3.课程政策支持与执行力度存在城乡区域差异
目前,学校心理学健康教育的政策完善与执行力度方面大中城市(如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区和城市)明显要强于偏远落后地区、农村学校。如2012年11月有调查显示,北京市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了每一所中心小学以上的中小学校都配备一名合格的心理教师的目标,大多数中小学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心理教师,心理教师的学历以本科为主,并且学历层次在逐年上升,很多心理教师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或二级证书;北京市的大部分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辅导)室,今后,北京市将进一步规范心理咨询室的使用,指导中小学开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并在高中学校率先实现心理教师定编定岗。而在许多偏远落后地区、农村学校,明显存在政策支持和执行不力的现象,一些学校甚至完全处于覆盖的盲区。
4.课程政策完善与执行力度存在学校层级落差
比较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力度要大于基础教育领域。在基础教育领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但大多以柔性建议为主,没有具体落实办法。且大多数文件以《×× 意见》为范式,在硬性指标上有所欠缺。不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政策层面,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被其他学科课程所占用(申矗周策,2003)。尽管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所造成的事故不断,有关部门一再发文强调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但如上海市201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者”缺少,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软肋;而从课的开设学段来说,高中学段开课率最高,初中次之,小学最低;心理课在上海学校的开设不容乐观,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落实上有名无实,离全面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还有很大的距离(苏军,2013)。
而高校系统的课程政策完善和执行力度明显要强。如2006年9月,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建设标准》,这被认为是全国首个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建设的省级文件:规定所有高校都要开设选修课和专题讲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限选课;2007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建设和评估标准》,这被认为是国内首个对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进行评估的规范性文件,文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应列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开设心理素质教育相关课程;2007年,《上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标准》(试行稿)中提出:要求高校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近期、远期目标,有体现工作目标、切实可操作的近期和远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并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规划之中。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至少纳入学校限制选修课程系列,覆盖面广。等。
5.课程的科学性有待加强
研究显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如下困境(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课程理念错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表现为学科化),课程模式单一,忽视心理健康课程应具备的可操作性、愉悦性、渗透性、实用性、针对性等特点,不能够融于日常教育教学之中;课程价值取向存在偏差,不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教材重学科本位或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忽视学生主体需要;忽视心理健康课程的科学特点,在实践中,多数教师不懂得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难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双虎,2007;陈文琦,2008)。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政策前瞻
1.更新教育理念,进一步重视课程地位的提升
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只有进一步加强,才能适应21世纪社会转型深化时期对教育的挑战。如2009年俞国良教授提出,为了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最重要的是确立课程地位,要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列入德育课程体系,编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目标、任务、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评估等做出统一规定。通过课程建设这一抓手,带动该工作其他方面的突破,实现良性发展(陈虹,舒娟,2009)。令人欣喜的是,近年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政策趋于走强。教育部2011年2月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我国将从人员配备、设施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硬指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如湖南省教育厅2013年1月转发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湘教通〔2013〕22号)中要求:从2013年春季开学起,全省各地各校都要按照“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根据本地本校实际,逐步完善管理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工作,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等方面。
2.加大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
当前,需进一步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编制和评聘的机制,并以此为突破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心理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值得注意的是,张侃教授认为,发达国家学校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走的是完全市场化的道路,而中国学校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大概需要两条腿走路:首先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由他们来落实心理教师的岗位、教师的定期培训和整个支持系统;第二,好的学校可以自己找一些社会机构来做这些事情,走市场化的道路。将来心理老师资质至少应该是大学心理系毕业的本科生,这应该作为最基本的资格。现在中国在读心理专业的大学生大概有3万人,平均每年有 6000-7000 人毕业,重点是要把这批人用好(陈虹,2009)。这一主张揭示了今后较长时期我国学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走向。
3.消解各种区域差异、学校层级差异,确保教育公平
在现代社会,青少年学生依法享有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心理教育的平等权利。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出台的一系列相关的法规、政策和文件中明确了心理教育公平的基本诉求。我国教育法律中明确了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修)提出学校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规定,标志着“心理健康权保护”已进入法律框架。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其中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并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即:“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等。较之大中城市,我国6000万农村留守儿童更是不容忽视的群体。2013年1月4日,教育部等5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其别强调,要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可见,诸多政策已经要求心理教育应注重公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学生。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与政策,特别是要加强和落实心理教育的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使心理教育课程建设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才能切实保证心理教育成为全体学生共享的基本教育权利。
4.加强课程改革,明确课程定位,强化专业要求
如同其他课程,由于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样需要不断的变革。如有学者提出,针对当前心理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在新课程改革思想指导下,心理健康教育应把握自身的特点,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视野,建构创新的心理教育范式,通过心理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在价值、目标、内容和评价等多方面的融合创新,使得心理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能够互惠互利,在深化新课程改革中走进心理教育的佳境,在建构心理教育范式中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崔景贵,2006)。2009年,俞国良教授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推向深入,关键是要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等同于一般学科教学,但它又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更需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环境相结合,其宗旨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困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陈虹,舒娟,2009)。
对课程进行改革也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师资培训(陈浩,2009)。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与发展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观,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课程内容的改革上,紧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在课程体系上重在建设,重在创新,重在特色,利用开展课外课堂,不断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等(段鑫星等,2004)。应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出发,以回归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为需要,编排“适需”、“适用”的课程内容体系,以“学材”而非“教材”为中心,采用独特有效的教材编写,采用“面+线+点”三位一体的教学组织设计,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收到良好的实效(柳友荣,吴桂翎,2010)。
可从政策的角度赋予各类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利和职责。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历史不长,且沿用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几乎没有给学校留下自主进行课程开发的空间。不管是观念上还是制度上教师只是作为课程的实施者而不是主动的开发者存在,广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状况和需要没有受到真正的关注。鉴于此,国家制定针对高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政策以及学校依据这种政策制定出具有操作意义的实施办法是十分必要的(程迪,2005)。又如,有研究提出,针对农村学校留守学生的现状,开发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校本课程不失为一种促进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好方法(许芳,曾凡敏,2006)。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较完善的操作体系,如在美国, 心理辅导课的开设具有悠久的历史;日本和美国都在中学阶段(8- 10 年级) 开设健康课程,其内容涉及十几岁青少年生活的各个方面,有许多内容与心理健康有关;近年来,日本的小学甚至幼儿园也开设了心理健康相关课程;美国等国家的大学一般也都开设有心理健康必修与选修课,有的大学很重视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等(简华,胡韬,2006)。可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借鉴国外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要确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观”,把握系统性,探索从学前、小学、中学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衔接和有效沟通的机制,通过各育的结合,各学科教学的有机渗透,整合与优化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这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契机与新视野(崔景贵,2009)。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是在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来体验、认知、表达音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得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但与此同时要分清:音乐不是舞蹈、动作的伴奏,而动作却在表现、阐述、说明音乐。达尔克罗兹在谈到体态律动与健美体操、舞蹈的区别时,强调指出:体态律动的训练不是模仿动作,它不注重身体姿态或外表形式,而是要将表现音乐所必需的要素“融化”于我们的身心。要发展对音响节奏和身体节奏的通感,要达到能用我们的官能直接反应情感。
达尔克罗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到欧洲各国进行旅行教学,使他这套体系广为流传。我国对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了解得归功于1986年英国德莱威尔编著、高建进翻译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入门》;1998年缪丽女士编著的《体态律动课例》;1999年杨丽梅、蔡觉民编写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等书籍中。国内与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相关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音乐教育与音乐教育理论上,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方面的研究极为贫乏。
一、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专业中的应用现状
我国普遍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视唱练耳课程的课堂教学通常都是教师用钢琴为学生伴奏,而学生进行歌唱。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较少,而教师仅仅是把所学乐曲的乐谱、音准、节奏等以弹奏的方式呈现给了学生,却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二、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应用的必要性
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在学前班、幼儿园工作,面对的是3-6岁的小朋友,这个年龄段是孩子音乐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早期的音乐学习方法对日后的音乐感受力的发展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的学前教师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如若他们能够在学习视唱练耳的课堂中学习到这些教学思路与方法,并灵活地掌握与运用,这将使他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十分受用。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基本技能就认为足够。
苏珊?范?戴克曾经说过:“告诉我的,我忘记了;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加,我便能完全理解。”“通过这样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建立生理运动和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以达到身体和心灵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让学生听音乐的同时进行身体律动,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调动他们的身体反应,将身体的体验转化成对音乐的情感认知,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本能,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在掌握这一方法后,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才能将此带到课堂中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学前教育的课堂中应用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这一教学手段将变得十分重要。
三、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课程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所存在的问题
1.未做到大范围普及。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在进入我国20多年来,应用多集中于经济发达的省份,并大多运用于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中,欠发达省份运用较少,尤其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运用更为罕见。由此可见,分布不均匀、未大范围普及使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未予以重视是一大问题之一。
2.专业师资的缺乏。新的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实施,一般都要通过教师这个媒介进行传播。但目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专业、合格的、真正理解掌握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理论的教师。
3.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课程中未能真正理解掌握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师的专业素养需待提升。许多研究表明,课程实施成功与否主要在于课堂教学层面,教师也就成为课程实施的核心。在一线教学中没有把握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精神实质,为了“律动”而“律动”,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认知未能提高,更谈不上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的个人背景、智力水平、知识才能也存在差异,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教师在视唱练耳课程中实施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过程中的差别。
4.学生音乐理论基础不扎实,无法真正掌握“体态律动”的方法。“体态律动”是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各种要素的变化,用身体动作表现和体验音乐。然而,一些教学中学生感受音乐很难用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学生仍是在为了感受音乐而感受音乐,很少主动的体验音乐。
5.未考虑到学前专业与音乐专业视唱练耳要求与目标的不同。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是来自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的特殊性,区别于音乐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所以,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学生毕业后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的不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毕业后所要面对的是3-6岁的小朋友,这个年龄段正是孩子对音乐的感知、接受、发展时期。而音乐专业毕业后的学生大部分的教学对象是中小学的学生,接受能力相对成熟许多,表现力更强。其次,专业设置的不同。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文化课程专业要求比较高,课程设置非常多,所以学前教育视唱练耳所开设的课程时间大大缩短至一到两学期,并且学习程度较为简单,除了必要的中外谱例(多至1到2个升降记号)外,还有儿歌视唱。并且此类学生在进校之前视唱练耳的学习不够系统或没学习过;而音乐院校的学生所学习的时间较长,通常在进校之前就开始学习,到入校后,至少学习三年以上的时间。并且课程设置较多,一般都会学习到二声部旋律和和声的写作。由此看来,学前教育专业与音乐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的要求、目标都不相同,所以在运用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时,不能一概而论。
(二)建议
1.总体规划、全面部署。针对分布不均匀、未大面积使用的这个现状,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以重视,一方面,在已开展成熟的地区认真总结经验,大范围进行宣传。另一方面,鼓励优秀教师到尚未开展地区进行讲座、高校之间进行帮扶、学习,以便使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遍布大江南北。
2.加强师资的培养,有关部门可进行相关的培训,或教师到这一教学法发展成熟的高校进修,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3.教师需要学懂学透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基本理念,牢牢抓住教学法的本质与基本特征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专业素养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提升的内化过程,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业务水平,力求有扎实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努力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学生的理论基础不扎实,教师需做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视唱练耳的课程中,针对不同风格的作品,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风格、调式调性、和声走向、曲式结构等特点,使学生在参与中真正的“动”起来,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而不是单纯的节奏、音准的枯燥训练。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音乐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
>> 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钢琴课程衔接的思考 试论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 机电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实践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音乐表演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研究 关于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方式的研究 中高职衔接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的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改革 中高职衔接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标准是市场需求 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探讨 中高职衔接中专业课程衔接的实践探索 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思考 音乐课程在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对接研究 关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农机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 试论中高职衔接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参考文献:
[1]孙冬梅.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6.10,112
[2]徐丽蓉,张静.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构初探[J],华中人文论丛,2012.12,189-192
[3]纪芳芳,试论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J],考试周刊,2014.09,146-147
[4]姚韵红,"中高职衔接"项目课程衔接设计的思考--以学前教育课程标准建立为例[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4.12,14-18
[5]吴楠,阮晓玲,华先宙.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衔接问题之探索[J],黄河之声,2014.01,83
[6]林楠.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5.10,76-78
[7]李新生.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现代教育,2014.08,27-28
[8]董晖.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5),122-123
[9]关金艳.谈中高职教学的有机衔接--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2.12,6-8
[10]李斐.论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0,160-162
[11]梁俊.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131-134
[12]龚光军.中高职衔接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120-12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