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单的用餐礼仪范文

简单的用餐礼仪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单的用餐礼仪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单的用餐礼仪

第1篇:简单的用餐礼仪范文

礼仪是基本的行为准则,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的大众认可的行为规范。走路、吃饭、交谈、聚会中所表现出来的礼貌、礼节就是礼仪。幼儿礼仪是幼儿在走路、吃饭、交谈、游戏时所必须遵守的简单的行为规范。

二、幼儿礼仪的具体内容

幼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环节,都可以全面深入的看展礼仪教育。从出席场合角度可以简单把幼儿礼仪分为三部分,既生活礼仪、学习礼仪、公共场所礼仪。这里具体分析一下生活礼仪,生活礼仪又分为用餐礼仪、仪容仪表、交往礼仪三个方面。用餐礼仪是幼儿在用餐时要保持周围环境的清洁整洁,正确使用餐具,正确的用餐坐姿,不争抢食物,进餐时不发出声音,进餐时不讲话等。初步学会与人共餐时的礼节,不抢食、不在喝汤时发出声音等。仪容仪表要求幼儿能养成保持身体和服装整洁,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学会保持正确的坐、站、走姿势。交往礼仪是指在与人交往中,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初步学会与人交谈的礼节,初步学会做客的礼节,懂得尊重父母、长辈,会根据他人的年龄情况与他们打招呼。

三、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礼仪教育是幼儿一生中的礼仪教育基础,是培养人一生良好礼仪的最重要环节,幼儿礼仪教育重在潜移默化的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塑造,以礼仪教育为形式可以深入开展情感教育、品德教育。幼儿时期,可塑性强,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期是2.5~6岁,抓住了幼儿的敏感期就是抓住了健康、快乐、和谐的一生。

四、新时期幼儿礼仪教育现状

1.家庭教育中的礼仪教育重视程度参差不齐

当前,家庭教育中的礼仪教育重视程度参差不齐,且幼儿互相之间容易模仿,导致幼儿礼仪教育效果不尽人意。如:一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思想道德教育,礼仪更是无所谓,在生活中不仅不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幼儿出现不文明等现象还不予制止纠正,致使幼儿逐渐形成不文明的习惯。当然,也有一些家长礼仪教育意识较强,教育方法得当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好习惯,终身受益。

2.学校教育中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礼仪教育重视程度偏低。素质教育是当下最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但是也有部分教师单纯注重知识的获取,轻视更深层次的对幼儿的人格的塑造,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的糟粕在当下还有着很大的市场。这些幼儿园或幼儿教师较少开展丰富的礼仪教育活动,没有坚持文明监督,强化行为训练。另外还有些幼儿园或幼儿教师的礼仪教育又太过注重形式,比较忽视行为主体的内在道德问题,对待问题往往是简单说教,缺乏必要实践和良好的模范效应。

五、家庭和幼儿园在礼仪教育上应齐头并进

有些家长不了解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幼儿园应通过家长会、校讯通等必要的沟通手段与家长沟通,以保证教育行为的一致性,否则有些家长干脆觉得这些礼仪是大人们才需要遵守的或干脆不知道这些礼仪,就会造成家和园的教育脱节,这将非常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巩固。尤其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家长过多的关心疼爱就变成溺爱,礼仪教育正好可以对这一家长的不良培养方式进行纠正。所以说礼仪教育的具体实施需要引导、启发、感染,而不是简单说教,需要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时合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将礼仪教育真正渗透到幼儿生活的细微具体之处。渐渐的把善良、正直、诚信、宽容等良好的品质输送给幼儿,为幼儿将来成长为一个健全人格的人打好基础。在实施幼儿礼仪教育时我们充分挖掘和利用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将它作为一种隐形环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孩子。家人之间应礼貌、微笑、和气、相敬等,努力创造一种以文明为核心的家庭气氛,要让幼儿认为父母是自己在家庭环境中的亲密伙伴——具有共同语言的、最能互相理解的、最能传导情感的大伙伴。在幼儿园内布置一些相关的画面和语言提示,如“谢谢你”、“请自觉排队”、“老师辛苦了”等,让幼儿用视觉、语言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可定期更换有关的墙饰。幼儿在固定的教室上课,可以在教室墙面上布置一些与主题相一致的儿童画面,如洗手不争先、妈妈辛苦了、对不起,没关系等,用视觉语言暗示、提示。

六、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渗透礼仪教育,并开展礼仪教育的活动

1.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渗透礼仪教育

(1)在幼儿园的入口设计入园欢迎岗,建立各班轮流的的制度,分选不同小朋友值班,做好早晨的接待工作,向来园的小朋友、老师、家长鞠躬问好。(2)洗脸,刷牙时要懂得谦让,不能推挤,使用公共设施要文明,轻拿轻放,洗完手要关好水龙头等等。(3)利用餐前、晨谈等时间,开展礼仪实践训练课。礼仪实践是巩固幼儿礼仪行为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情境表演,可以是规范练习。

2.开展礼仪教育的活动

第2篇:简单的用餐礼仪范文

【关键词】 幼儿;礼仪习惯;环境;家庭

【中图分类号】G6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一、幼儿礼仪的内涵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规范与准则,是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当今,全社会开展的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包含了学习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增强公民礼仪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而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各种社会规范形成的关键期,其可塑性大,是培养幼儿良好礼仪习惯的重要时期。

而幼儿礼仪,则指教师为了把幼儿培养成为具有良好文明礼仪行为的人,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方法和手段,对幼儿进行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从而使幼儿学会在幼儿园、家庭、社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从幼儿入园开始,他们便接受到了各种各样文明礼仪习惯教育的“必修课”,这些礼仪习惯的养成将使幼儿终身受益。

二、培养幼儿良好礼仪习惯的意义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而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是家长的希望,是社会未来人口的组成部分,幼儿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利益,也影响社会未来人口的整体素质和社会的竞争力。因此,培养幼儿拥有一个良好礼仪习惯对其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及其顺利实现社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识

幼儿由于接触社会外界人士不多,主要生活在家庭和学校等场所,许多生活常识多比较缺乏,而通过礼仪习惯的培养可以使幼儿懂得许多生活常识诸如待人接物方面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知识。在礼仪教育过程中,通过学习进餐礼仪、仪表仪态礼仪、行走礼仪、交往礼仪,儿童能够懂得如何称呼别人,问候他人,怎么样与别人交谈等方面的生活常识。

(二)有利于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求,“礼俗可以保持秩序”礼也是社会个体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通过礼仪习惯的培养,幼儿可以学会尊重长辈,团结同学,礼貌待人,遵守公共场所的社会公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增强道德自律能力,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言“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三岁孩儿定八十”的经验告诉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孩提时代开始培养。因为幼儿期正处在个性及品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人格形成方面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对幼儿实施礼仪教育进行礼仪习惯的培养是发展幼儿社会行为的重要内容、其意义深远。

(三)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社会环境,更需要教育的作用。“礼借助于普遍性来控制人,并通过教育使礼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幼儿的社会化离不开礼仪教育的干预,“知书达礼”就是对幼儿社会化的一种表征。通过对幼儿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社会公德的礼仪教育如公共场所不得乱扔垃圾等,幼儿获得了社会习惯,逐步趋向社会化。所以说,礼仪习惯的培养在幼儿的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三、培养幼儿良好礼仪习惯的有效途径

幼儿良好礼仪习惯的培养应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来进行,在教学的不断反思中我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社区等资源。并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了多种实施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在一日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礼仪习惯的培养

幼儿礼仪习惯的培养教育应贯穿于一日生活之中,随时随地进行适宜的指导教育。生活中最常见的礼仪习惯主要包含有:1.进餐礼仪习惯,如学会正确的用餐姿势,等待用餐时要排队、不挤不闹,吃饭时不讲悄悄话,要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碗内的干净与整洁,以及初步学会与人共餐时的礼节等等。2.仪容礼仪习惯,例如要养成能养成保持身体和服装整洁、卫生的习惯;学会用正确的姿势坐、站、走。3.交往礼仪习惯,在与人交往中,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初步学会与人交谈的礼节,初步学会作客的礼节等等。

(二)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礼仪学习环境

环境因素对于幼儿成长、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师幼关系、周围同伴的行为、班级群体的心理气氛、以及教师的教养态度和行为都会对其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时,我园充分挖掘和利用环境中的隐性教育因素,为幼儿营造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的物质环境与心理氛围。例如,我们通过利用墙面环境布置来进行文明礼仪的倡导,并定期更换墙面环境,不断增加礼仪习惯培养的内容。并且通过设计“我是礼仪文明好孩子”的评比表,提高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以及长期坚持文明行为的兴趣。

(三)家园合作,共同开展家庭礼仪习惯指导

为了提高幼儿礼仪习惯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我园探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家园共育的指导活动,帮助和指导家长学习一些家庭礼仪习惯培养的方法,从而提高家长自身礼仪素养和家教能力。如,每月组织家庭入园进行育儿经验交流会,选取典型事例,与家长和教师分享。并且每年都会在每个班级评选文明礼仪好习惯幼儿,召开表彰大会,向全园家长宣传典型事例。或与探索家长参与式活动方式,以家长为主体,在游戏的过程中家长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家长在感知、选择、讨论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教育观,通过相互学习、相互汲取新经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综上所述,开展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幼儿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幼儿园实施礼仪教育和礼仪习惯的培养,寻求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将会对幼儿产生一生的影响,进而为孩子们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亚娟.“期待效应”策略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运用[J].学前教育研究,2012,(06)

第3篇:简单的用餐礼仪范文

首先有一个前提,是以商务活动为主。就是说在商务用餐当中,进餐只是一种形式,真正的内容,是继续谈商务话题,占的比重超过了50%。

商务用餐的形式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比较松散的自助餐,或者是自助餐酒会。另一类是正式的宴会,就是商务宴会。商务宴会通常还有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两种形式。

1.自助餐和酒会

自助餐酒会有它自己的特点,它不像中餐或者西餐的宴会,大家分宾主入席,直接就开始用餐的过程,而是一般会有嘉宾,或者主办方,由他们先即席发言。在嘉宾发言的时候,应该尽量停止手中的一切活动,如取餐或者是在进餐,都应该停止下来。通常自助餐不牵扯到座次的安排,大家可以在这个区域中来回地走动。

在和他人进行交谈的时候,应该注意尽量停止口中咀嚼食物。

一般公司采用商务自助餐这种形式,它最突出的一点也是体现出公司的勤俭节约。所以在我们用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尽量避免浪费。

2.中餐宴会

·使用公筷。给其他人夹菜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用公筷。

·敬酒。在商务用餐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主办方非常热情,不停地夹菜,不停地劝酒。在正式的商务用餐中,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就是说,我们作为参与者,要客随主便,但是我们作为主办方的话,要特别注意其他人的习惯,有可能对方不胜酒力,或者说这个菜他并不是很喜欢吃,那么在让菜的时候,应该尽量地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的习惯。

·喝汤。在喝汤的时候,声音要尽量小,不要影响他人。

·座次。在商务用餐的时候,一般也牵扯到座次的问题。在这里教大家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你可以从餐巾的折放上,看出哪个是主位,哪个是客位。一般主宾位的餐巾纸的桌花和其他人的是不太一样的。如果你不了解情况,也可以问一下餐厅的服务员,哪个位置是主位。如果餐巾纸是折好放在你面前的,没有桌花的话,我们应该看什么呢?主要是以门为基准点,比较靠里面的位置为主位。

3.西式宴会

·主菜都需要用刀切割,一次切一块食用

·面条用叉子卷食

·面包需用手撕下小块放入口内,不可用嘴啃食

·喝汤时不可发出声音

·水果是用叉子取用

·正确使用餐具:左叉固定食物,右刀切割。餐具由外向内取用,每个餐具使用一次。

第4篇:简单的用餐礼仪范文

关键词 俄汉饮食 差异 文化对比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Chinese and Russian Culture Differences from the Food

LU Jiazhi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School,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Abstract Russian-Chinese nationalitie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dietary practices. Differences in food culture formed Ethn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can effect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nowing the difference in Russian-Chinese food culture is for further contributed to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complementary and compatible with a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Russian-Chinese food; difference; cultural contrast

0 前言

中国和俄罗斯是山水相依的最大邻国。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在这两片土地上孕育着不同的饮食文化。剖析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对我们而言,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跨文化交际的误解和障碍;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饮食差异来观察中俄两国人民在民族性格以及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1)中俄饮食结构的不同。中国人每餐必吃的主食以谷类制品如面食为主,副食则以蔬菜为多,辅以肉类。据上个世纪末的不完全统计,被计入史料性质的文献的中国各省市名词就达一万多种,名点和小吃也达数千品种。如:仅鸡类菜就有300~400品种,鱼类菜、豆腐菜等也都有数百品种。

俄罗斯的饮食结构与中国相比就要略显单调了。俄罗斯人所谓的家常菜是白菜汤和燕麦粥。除此之外主要食用还有土豆、牛奶、面包和香肠。另外还有圆白菜、葱头、鱼子和伏特加。其中土豆是俄罗斯人的最爱,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会有这道菜。此外他们还喜欢吃酸黄瓜、酸白菜等。再有俄罗斯人的口味习惯酸、甜、咸、辣,菜中用油量大,酸奶油、柠檬、小茴香和香叶是最常用的调味品。

中俄饮食中的差异体现在:俄罗斯人不吃动物内脏,不吃动物头尾与皮;在中国,鸡脚可以卤、腌、炸,用来作为凉菜;鸭掌可以作为下酒菜;鱼头还可以做成“剁椒鱼头”等。又如中国人看作是山珍美味的驴、狗、鸽子等,俄罗斯人恐怕是不会愿意尝试的。而俄罗斯人常吃的生咸鱼和鱼子酱也为汉民族不习惯食用。

(2)中俄用餐方式的不同。在中国,宴席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在一起。桌子一般呈圆形。餐桌中间摆放着各式美味佳肴,用餐时使用的工具是筷子还有汤匙,饭是用碗盛装的,人们互相敬酒、邻座会相互让菜、劝菜。在美食面前,人们也不忘展现着相互礼让、谦虚的美德。在俄罗斯,除少数极具俄罗斯风味的特色菜,如红菜汤,是把多种食材搭配在一起放在锅里熬制而成之外,俄式餐点主要还是强调食物的原味和对各种调料的独立使用。俄式大餐一般味道独一,各种菜不会混搭在一起烹调,菜肴的主料和配料通常都会被分开放置,互不干涉。俄罗斯菜式一般情况下就是绝不会把鱼或者牛排两种食物放在一起搭配。即使有搭配,那也是在一个盘中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口味进行的。在俄罗斯比较流行的自助餐形式,大家可以各取所需,走动自由。这表现了俄罗斯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3)中俄用餐礼仪的不同。在中国大多数的宴会上,都遵循着长幼有序,长者优先的优良传统,并以此作为排列的标准。中餐的用餐礼仪体现一个“礼让”的精神内涵。宴会开始时,宾客会等主人就绪,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餐时,宴会才真正开始。当有新的菜点上桌,主人一般会请主要宾客和年长的长辈先食用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进餐时,不能自顾自的埋头吃饭,不可以在盘里随意挑选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更不能一个人独占着某个食物。主人时常要给客人夹菜,招呼宾客不要拘束和过于客气,主人习惯于给客人劝酒和夹菜,同时会说些例如“菜不丰富,请大家多吃点”等客气话。用餐完毕后,主人是不会让客人收拾碗筷的。

俄罗斯人宴请宾客时的座位安排是以尊重妇女为原则的,一般采取女士优先。在进行座序的安排时,往往将男宾和女宾分开。基本的座位安排形式是:男主人与女主人要面对面而坐。男主人的两侧是女主宾,紧接着按顺时针的方向向外侧排开。在俄罗斯,安排宾客位置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男性宾客的座位依照地位而不是年龄来安排;二是夫妇二人的座位要在同一边但两个人不相连。在进餐与上菜的过程中,应先从左边给女主宾上菜,然后按顺序分餐给其他女士,最后将餐盘交回给女主人;紧接着,再以同样的步骤给男士上菜。进餐结束后,必须等女主人起身离席,其他人方可离席。

1 中俄饮食差异的原因

(1)历史地理环境的不同。从地理上看,中国特有的西高东低的险要地势,使得外界的民族极难对大陆形势造成大的影响。中国拥有漫长的万里海岸线,但缺乏像地中海那样隔海相望的海陆地势,因此,海洋文化并不占主流,而更多则是沿海文化趋向内守的大陆文化。

俄罗斯拥有广阔的国土资源,横跨欧亚大陆,地处亚洲北部与欧洲东北部,气候寒冷。故而,俄罗斯的饮食多是高油高热量,居民也多偏重于饮酒、吃糖、喝浓茶。由于地缘广阔,俄罗斯的饮食受到了来自不同地域饮食习惯的影响。因此,在饮食结构上,俄罗斯既有西方的特点又有东方大陆农业特点。

(2)民族性格的差异。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所吃的食物也是包罗万象,无所拘泥。表现在性格上的特点就是包容以及顺其自然。不过与此同时,中国人也倡导“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里就展现了中国人性格细致的一面。中国饮食的独特魅力之所在就是它的味道。菜品的形和色都是外在的表象。味道却是内在的东西。这充分体现了中国饮食审美含蓄内敛的哲学风格。同时,中国人使用筷子吃饭,就体现出了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两根简单的筷子,巧妙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是综合思维方式的表现。

俄罗斯人崇尚理性,他们关心事物的营养,精打细算每一天要摄取多少营养元素,即使饭菜的口味单调,只要有营养,他们也会不厌其烦地吃下去。他们更多讲究的是事物的营养搭配,其他因素都不太重要。

2 结语

通过对中俄饮食差异的比较和解析,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各自的长处,同时,我们应注意融合中俄两国饮食的优点,让两国优秀的饮食文化进行互补。现如今,中餐也开始关注食物的营养、健康以及烹饪的科学;在俄罗斯,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餐厅。随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中俄餐饮文化也将成为我们与外界交流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 蔡德贵.筷子、手指和刀叉――从饮食习惯看文化差异[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2] 陈苏华.人类饮食文化学[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3] 汪成慧.俄汉民族饮食文化差异比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11.

[4] 林丽端.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消费导刊・文化研究,2009.9.

[5] 徐宁.浅谈俄罗斯饮食文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1.

第5篇:简单的用餐礼仪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礼仪教育;措施

礼仪教育好像是很虚的东西,属于素质教育,不像中高考的考分那样可以比较考核,但它在学习和生活中又处处存在,普遍认为,礼仪只要平时通过自己注意或者控制就可实现,因此家长和学生就不那么重视。例如,每年九月开学时,有的学生留着长发,有的还染了色;家人聚餐时,无视长辈在场,从头到尾都在手机刷屏,不跟亲人沟通,显得很冷漠;在学校不懂得谦让,自私任性,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在微信群里随意辱骂,粗话连篇;有的学生不尊重老师,对老师的教育怀恨在心,将老师的自行车扔进河里,或在老师的汽车上划线。这些不良现象在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为此各职业学校纷纷举行形式多样的礼仪教育活动或是通过礼仪教育实施计划等对职校生进行礼仪教育普及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需要将礼仪教育作为教育常规工作开展,注重教育活动的持续性和实效性,需要社会、职业学校教师和家长更多的努力才能进一步解决。

一、礼仪教育的内容

1、家庭礼仪

除了在学校外,家是孩子呆的时间较长的地方。家既是遮风挡雨的寓所,也是孕育希望和放飞理想的锚地。但现在的学生常把家当作一个释放的场所,他们在学校里能做一个好学生,可在家里却会忘了最基本的礼仪常识,不会给来访的客人让座、不会主动问候,不仅家长尴尬,这还会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和身心发展。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因此,相对于学校礼仪教育和社会礼仪教育,家庭礼仪教育处于基础地位,起着关键作用,它包括问候礼仪、就餐礼仪、待客礼仪、做客礼仪、打电话的礼仪等。在家这个温馨的港湾,学会主动问候父母长辈,特别在过生日、过新年的特殊日子里,真诚地送上自己的祝福和礼物,意义非凡。用餐礼仪要求学生请长辈先入座,长辈先拿碗筷后,自己再拿碗筷,要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保持桌面、地面等的整洁,不挑食、不抢食、不在喝汤时发出怪声响等。待客礼仪要求事先有所准备,把房间收拾整洁,热情招待客人。到亲友家做客,要仪表整洁,不大声大气说话,不随便翻主人家的东西。除非有紧急要事,早上7:00前晚上10:30以后,不宜打电话,接打电话时要用礼貌用语“你好”、“请问”、“请等一下”,接电话时声音要轻,不大声嚷嚷,要有问有答,打电话时,要先报上自己的名字,并说明要找的人,打完电话,要说“再见”,然后挂机,通话时间不可太长,以免影响别人休息。

2、校园礼仪

在校园里,首先要培养学生尊师礼仪。不管是否认识,遇到老师均要行礼问早、问好,老师会回礼,双方都有被尊重而温馨的感觉。上课迟到要喊报告,老师批准后,方可进入教室,有疑问时要举手提问,经老师允许后起立发言。在教室里,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尊重同学和老师,不乱翻别人的东西,别人有困难时,要主动给予帮助。在阅览室、图书馆、展览会上,要注意保持安静,将看过的资料放回原处。在展品前注意不要影响其他观众观看,遵守展览会规定。在会场上,不迟到、不早退,打扰别人要说“对不起”,不在下面开小会。

3、社会礼仪

社会礼仪包括个人礼仪和公共场所礼仪。个人礼仪包括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等几个方面。仪容礼仪主要包括保持服装整洁、干净,讲卫生,学会规范的走、站、坐等姿势;公共场所礼仪主要包括了解并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行走时注意让路,公交车上为老人、孕妇让座等。

二、开展礼仪教育的措施

1、通过军训,将礼仪教育落到实处

每年新学期开始的军训,不光光是稍息立正向左转向右转,军训的内容之一有仪表整顿,凡是留长发戴耳环穿奇装异服的,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剪去长发,摘下耳环,统一穿作军服,不肯剪发的,由班主任及家长共同教育,让学生配合剪发。通过军训,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军训过程中,同学们相互了解,互帮互助,团结合作,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2、从细节入手,将礼仪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学生从早上进入学校开始,老师应该针对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每个环节,从细节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规范做法,并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不规范行为举止提出更加具体、细致的要求,指导学生进行改正。例如进出校门要主动出示学生证,在校园内主动与教师、同伴打招呼,进餐时要排队、注意桌面的整洁,养成擦嘴、漱口的习惯,不小心踩到别人要说对不起,麻烦别人要说谢谢等。

3、开展“十八岁成人礼”宣誓活动,加强礼仪教育

学校团委每年牵头组织“十八岁成人礼”宣誓活动,让学生明白十八岁意味着自己是一个成人了,有了身份证,可以申请驾照,更主要的事是要向成人那样说话做事,明白自己肩膀上的担子,不再像小孩子一样任性随意。

4、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掌握文明礼仪

在群体生活中,孩子往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自觉地掌握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老师可以通过组织诵读《弟子规》,教育学生如何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如何读书、学习、做事等;通过开展“学礼貌用语,做文明青年”活动,培养学生的说话习惯,教授文明用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使用;通过开展“孝敬父母”活动,要求学生回家为父母做捶背、收拾碗筷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学生养成关心父母的习惯;通过开展“快乐学礼仪”活动,从培养学生“站、坐、蹲、走、递、接”等基本动作开始,进行规范的指导、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在开展主题活动的同时,适当进行一定的评比、奖励,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部分物质、精神奖励,激励获奖学生再接再厉,没有获奖学生继续努力,提高礼仪教育的成效。

5、引导家庭参与,紧密配合学校共同进行礼仪教育

学生的主要时间都是在学校内,另一部分时间则基本上都是与家长在一起的。为了让礼仪教育更好地进行并保持其持续性,必须让家长配合学校教师的礼仪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应通过举办礼仪讲座、电话、当面交流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重视礼仪教育并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该像老师一样随时教育孩子,对不规范行为及时作出提醒,并促使其改正。同时,家长一定要做好模范榜样作用,一言一行要符合文明礼仪规范,这样可以让孩子在模仿家长行为时习得文明礼仪规范。

6、在中外节日里进行礼仪教育活动

现在的中外节日很多,孩子都是喜欢过节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爱热闹、好奇心重等心理进行礼仪教育。例如,班主任可以在父亲节、母亲节的时候指导学生动手为家长制造一份新奇的贺卡、画一幅图等作为礼物,写下最希望对父母说的话;提醒、督促孩子记住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的时候献上自己的礼物,并在那一天特别体贴父母的辛劳,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让父母开心;在元宵节、端午节圣诞节、儿童节、元旦等节日,送给同伴等亲手制作的礼物,在教师节送给教师礼物等。一定要注意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体会到自己的付出能让别人高兴快乐,养成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综上所述,教书育人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让孩子将文明礼仪行为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自己的习惯,才能为以后构建自己完美的人格,更好地学习、成长、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生命因你而美丽,世界因我而精彩,学校因文明而美好!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作者:封萍 单位: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范慧芳.加强文明礼仪教育营造和谐校园文化[J].宁夏教育,2005(12)

[2]姜桂娟.职业院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浅议[J].职教论坛,2005(33)

[3]巴筱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礼仪课教学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第6篇:简单的用餐礼仪范文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地域有大有小,民族有单一有多样,在,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但是,无论身处何地,是何种肤色,“吃饭”都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多彩的地球上也有多彩的饮食文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日两国在地理位置上隔海相望、一衣带水,文化同源,其饮食习惯同中存异。而饮食文化的差异也造就了不同的民族特点。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美食佳肴不胜枚举。日本身处岛国,虽然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但是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技艺精湛,美食佳肴众多,而且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饮食活动就与人的审美理念,礼仪活动,文学艺术,人伦之常,乃至于政治哲学紧密相连。由于中国的饮食活动更重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所以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必不可少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饮食的特点。第一,风味多样。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东西南北的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差异巨大。所以长期以来在饮食习惯上也形成了各自的特点,风味多样。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在口味上又有“南甜北咸西辣东酸”之分。例如,四川的川菜火遍大江南北,口味以麻辣为主。与此相反,苏杭一带却又喜爱清淡的口味。广袤的国土、不同的地域气候造就了不同的性格,也形成了不同的美食。第二,四季有别。我国四季分明,季节变换明显。因时而吃又是我国饮食的一大特点。自古以来,我国的烹饪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配。冬季寒冷,一般味醇浓厚,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热量。夏季炎热干燥,以清淡凉爽为宜。中国有二十四节气,不同的节气也有不同的美食习俗。例如,立春要吃春卷,春饼,嚼萝卜,为“咬春”;清明时节,在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风俗。不过“青团”也有分别,江南吃甜的,岭南确实咸的;在立夏要吃面,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日短一线”的说法;“立冬”北方要吃饺子,寓意“交子之时”,立冬是冬季的开始。第三,讲究美感。中餐的烹饪,不仅对食材火候的要求比较高,而且很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中餐非常讲究刀工,经过厨师长时间的时间钻研,创造了各种刀法,可以把食材加工成片、条、丝、块、丁、粒、茸、泥等多种形态,还能将不同食材雕刻成各种美丽的花朵或者刻成“喜”、“寿”、“福”、“禄”字样,增添喜庆的气氛,达到色、味、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第四,情调优雅。中国饮食文化讲究优雅艺术。具体表现在对于食器对于氛围对于菜名的讲究。中餐的食器选择十分讲究。从质地上可以分为:陶器、瓷器、玉器、金银器、漆器等等。食器还要与菜肴相搭配,不同的菜肴需要不同的食器,例如碗、碟、罐、杯、盆、瓮、鬲、盒、壶、甑。同时,与美食美器相得益彰的是各式各样雅俗共赏的名称。菜肴命名,多根据食材和烹饪技法命名,也有很多以成语、历史典故命名的。比如“狮子头”“东坡肉”“龙凤呈祥”“蚂蚁上树”等等。第五,医食同源。几千年来,中国的饮食就讲究“医食同源”“药膳同功”的做法。讲究利用食材的药用价值,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中餐的礼仪。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是礼仪之邦,自然中餐的礼仪也源远流长。中餐的礼仪有很多,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上菜的顺序,座次以及筷子的使用。中餐上菜一般讲究先凉后热,先清淡后浓烈,最后才是水果点心。有些时候处于季节的考虑,则还有冬重红烧,红焖,红扒和沙锅,火锅等;夏季则会以清蒸,白汁,清炒,凉拌为主。此外还要考虑颜色搭配,原材料的多样化。中国人就餐时候座次是大有讲究的,也是中餐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长时间以来,随着餐桌的不断演变,所以座次的排法也有很大变化。总的来说,左为贵,东为尊,宴席中面朝大门为尊。所以家宴中辈分最高者应坐首位。如果宴席采用圆桌,则正对大门的座位是主客,右边依次为2,4,6;左边则是3,5,7。

筷子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从商代开始就有了筷子。李政道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种族时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不过最早的筷子是用象牙做的,是富贵的标志。现在筷子的材料也分很多种,比如金筷、银筷、竹筷、塑料筷等等。在使用筷子过程中人们也形成了一些独特礼仪:

首先、忌敲筷。拿著筷子无聊敲敲碗碟都是很忌讳,不礼貌的。

其次、不要扔筷子。在餐前发放筷子时,要把筷子一双双理顺,然后轻轻地放在每个人的餐桌前;距较远时,可以请人递过去,的能不能随便扔过去。

再次、忌插筷。在用餐中途有事需暂时离开时,要把筷子搁在筷架上或者餐盘边,不能插在饭碗里。

最后、不要拿着筷子挥舞。就餐时讲究“食不言、寝不语”。不要拿着筷子在盘子里翻来翻去,或者拿着筷子挥舞着高谈阔论。

日本饮食文化

提起日本的美食,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寿司。其实日本的美食很多,不仅仅限于我们熟知的寿司,拉面,天妇罗,生鱼片等。日本的饮食已经从只追求吃饱到了追求美食和精神愉悦的阶段。日本的饮食文化也多姿多彩。

日本饮食的特点。首先、日本是一个国土狭长,四面环海的岛国。国土面积狭小,所以不适合牛羊等大型牲畜的饲养,因此饮食中牛羊类较少。毗邻著名的北海道渔场,海产丰富。很多人认为日本的饮食就是“稻米加鱼类”。稻米是日本的主食,鱼类蔬菜是副食。日本的稻米主产区有关东和东北地区。每年的10月份,当年的“新米”就会走上人们的餐桌。其次、与中餐的浓油赤酱不同,日本的饮食讲究生鲜清淡。日本人追求食材的新鲜,也讲究加工方式的简单,以期最大限度的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同时也极大程度上保留了食物的营养。和中餐的烈火烹油,煎炸卤炖不同,日本饮食“少盐,少油”更加健康。这也是日本是长寿大国的原因。据统计,日本百岁以上老人超过两万,男女平均寿命均为世界第一。再次、日本饮食讲究“雅致”。这一点体现在日本餐饮的就餐环境和摆盘艺术。讲究料理的刀工和摆盘是日本饮食的重要特点。所以很多人说日本的饭菜好看多过好吃。味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过于寡淡,但是视觉效果却很好。中餐也注重事物器皿对食欲的影响,但还是以食物的烹饪为主。日本人则不同,对于餐具会以节日、季节、菜色不同而选择。所以日本料理不仅用嘴吃,还要用眼睛吃。日本人常说:“菜肴是盆子的装饰,美丽的盆子里盛放的菜肴就是那样被提炼出了美味。”美味的品尝不仅仅是味觉的刺激,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日本饮食礼仪。首先、餐具。世界各国的餐具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刀叉类、筷子类和手指类。用手指进餐的一半分布在非洲、中东和东南亚地区,约占44%。使用刀叉的一般是欧美和俄罗斯;使用筷子的国家有中国,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和越南。中日两国虽然都使用筷子,但是两国的筷子却也不尽相同。中国的筷子是平头细长,而日本的筷子尖头并且较短,拿在手里会觉得特别短小。中国使用筷子是在商代,而日本的筷子大约是在弥生时期,最初是把竹子削的很细,弯成与现在镊子似的形状,顶部相连,被称为“折箸”。后来在圣德太子时期,遣隋使将筷子使用的方法带回了日本。不过最初是贵族才使用,到了八世纪筷子才在普通百姓中间广泛使用。

日本大多是定食,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份饭菜,不需要去夹距离较远的饭菜。而且,日本的寿司,生鱼片等比较湿滑,筷子长了不好夹起。而中国人是共餐制,筷子长了能够夹到较远的食物。中国家庭里筷子不分彼此,没有专人专属。但是日本家庭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筷子,不会混用。一般女人的筷子稍短一些,孩子的筷子比女人的更短一些。日本人一般不会互相夹菜,即使要夹也会使用公筷。而共餐制的中国人,互相劝酒夹菜是热情的象征,是对客人表示亲切友好。中国人一般将筷子竖着摆在碗或者盘子的右边,而日本人一般将筷子横向摆放在碗的前方。但是中日两国都忌讳把筷子插在碗里,视为不吉。

其次、坐姿。日本人在吃饭前都会双手合十说一句:“いただきます”。在就餐完毕时要说:“ごY走でした”,表达对主人款待自己的谢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就餐时的坐姿。如果是常见的桌椅,那么正常得体的入席就好。如果餐厅是提供的榻榻米房间时,就要求我们在进入房间之后脱掉帽子、手套和鞋子,穿着袜子。日本人在坐榻榻米是会坐在“布狻鄙希双膝并拢跪地,臀部压在腿上,这种做法很正式,被称为“正座”。而较轻松的坐法是盘腿坐和横坐。一般男性都是将叉在前面,臀部着地的盘腿坐;女性将双腿稍稍横向一侧,采取横坐。

第7篇:简单的用餐礼仪范文

关键词:烹饪专业 英语学习 单元设计 教学方式

一、烹饪专业学生的学科特点

高职烹饪专业的学生往往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上,从而忽略了基础学科的学习,特别表现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浓、课堂学习效率低下、最终学习成效很不理想等等,这些与烹饪专业的学科特色和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密不可分。

烹饪专业的学生由于受其学科知识的要求,需要掌握多种关乎烹饪方面的技能,如刀工、勺工、雕工、拼盘、蒸煮煎炸等,除此以外,还要学习用餐礼仪、中西方餐饮文化等,因而此类学生的动手能力极强,思考能力和文化意识也很突出,但是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要优于其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传统的英语教学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又和他们的专业课程大大脱节,使得大多数烹饪专业的学生逐步忽视英语学习,无法获得原本设定的成效。

二、针对烹饪专业学生进行英语课堂单元设计

基于以上高职烹饪专业学生的学科特点,设计了较为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旨在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他们的学习成效,采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二版)的《畅通英语基础教程2》,以其中的第五单元为例,相应的主题为 “Nice and Tasty”, 分为“Food and Drink”,“Quantities and Containers”以及“Cooking”三个部分,教材着重强调学生听说方面的能力。

(一)课文导入

课文导入主要是以 Brainstorming的形式要求学生进行泛听,教师事先将班上学生分组,通过观看视频的形式得以实现,教师播放“Eat”的一段视频,让学生说出视频中出现的各种食物和饮料,如broccoli、steak、pea、chicken、pepper、beer、spaghetti、mushroom、peeled prawn、sausage、pizza、hotdog、ice-cream等,并进而要求学生进行分类,然后做一个简单的survey,了解每个组员最喜欢的食物和饮料分别是什么;通过播放“French Toast”的视频,让学生分享制作过程中所涉及的专业动作词汇,如slice、combine、mix、add、stir、dunk、shake、melt、cook、sprinkle等,并适当增加其它的动作词汇,如cut、fry、bake、boil、steam等,进而要求学生找出视频中每个动词后面所用到的食材名称,如baguette、milk、vanilla extract、salt、honey、syrup、powdered sugar等。运用视频教学的优点是将原本枯燥的英语词汇和有形有声的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记忆,并且很容易运用到专业学习上去,促进专业知识学习和英语学习之间的良性循环,做到真正意义的双赢。

(二)课文讲解

本单元的课文内容都比较实用,涉及点餐、超市购物和制作炒饭三个主题,主要采用了分段式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式,具体操作如下:

1.听课文录音,了解每个主题的内容,并简单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2.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了解西餐点餐顺序、罗列购物清单并掌握炒饭制作的步骤。

3.总结课文,完成练习。

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词组不作单独讲解,而是在具体上下文情境中作适当解释和补充。中间会相应地处理一些具体的情节,比如讲到西餐的点餐顺序时,可以让学生穿插中餐的点餐顺序,并讨论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讲到制作炒饭的过程时,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制作过程,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

(三)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通过项目展示的形式实现的,采用项目式教学法,旨在通过运用和烹饪专业有关的单元学习,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并巩固他们的专业知识能力,使其学以致用。

项目展示的方式主要有:模拟餐厅点菜的现场、介绍百年老店、电视菜品制作专栏、新菜/饮料推销等等,所有的项目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由项目组长负责分配任务,要求组员事先查阅相关资料,用手机、相机或摄像机进行拍摄录制,并最终将每组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呈现。项目采用组长评分制度,老师将采用激励机制进行一定的物质或平时分的奖励。

对烹饪专业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方式是灵活多变的,不能拘于一种固态的模式,必须要做到“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以上仅是对烹饪专业学生英语教学设计的一些浅见,今后需要进行不断深入的实践和研究,使之更加完善,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 毕明生.高职“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 2009.9.

第8篇:简单的用餐礼仪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英语教学;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模式从简单的老师、课本、黑板改变为以多媒体课堂综合运用的个性化、主动式学习模式。多媒体教学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的重要手段。

一、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创设情景,营造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兴趣。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声音或视频制作成课件,作为课程导入,为学生创造真实自然的情境,渲染气氛,制造氛围,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使他们更加兴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变得更加强烈。

例如在讲解英美用餐礼仪的时,首先播放几段不同环境就餐的视频,让学生来分辨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通过视听,创造真实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再进一步在图片上展示西餐与不同酒类的搭配规则,用餐时刀叉的摆放以及它们各自不同的功能,形象直观,既容易理解又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运用多媒体模拟真实语境,训练听说能力。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英语学习需要一个有效的语言学习和使用的环境,但是我们不可能经常和英语是母语的人直接面对面地交流。运用多媒体语音室,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让学生来模仿语音语调表演,提高语言判断能力和听的能力,播放画面让学生配音。然后实现人机交流与电脑对话,只有正确的发音才能被电脑识别通过。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直接观看英文电影和英语节目,直接与教师甚至外国人交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英语环境,鼓励学生多听英语,同时开口说英语,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仅凭书本和黑板,内容枯燥单一。教师忙于板书延缓了教学进度,学生忙于笔记不能专心听课。而英语突出口语交际能力,需要让学生多练,但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时实践的机会少。

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省去大量板书的时间,用以扩充知识量,增加学生口语的练习,重点、难点、图片、练习题都设计成课件,可以任意调用,加快了课堂的节奏。课堂结果得到明显的优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实现自主学习。在传统的课堂里,由于学生人数、教学时间和教师精力的限制,对于大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英语教学的空间得以更大的延展。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按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由选取不同级别和水平的学习资料,或侧重语法词汇,或侧重课文理解,自己设定目标,不断做出调整,决定学习进度。通过自测反馈,可以立即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发现问题,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难度和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无限制的训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味追求PPT的演示效果,忽略和学生的互动。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计算机的一些功能所不能替代的,师生口头交流是训练学生听说的很好方式,如果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时,只是对课件的内容逐一进行演示,将全部教学资料电子化,这种替换减少了师生之间的英语语言交流,课堂容量增大,对学生又不提问,学生处于完全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工具是为教学服务而不是教学为工具服务。PPT的制作和演示取决于课堂的需要。

注意演示的节奏和课堂容量。使用多媒体节省了板书时间,使课堂容量增大。但教师必须把握好容量限度和演示节奏,如果一味扩大课堂容量,学生就会在大量信息中迷失方向,所获甚少。演示节奏过快,学生很可能就记不住,内容过多,学生则没有时间消化吸收,虽然教师讲得多,学生却掌握得少,其结果适得其反。所以,教师应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把握好节奏,注意课堂容量,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过于流程化,不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传统课堂上,教师由于自身的思维和环境的不同,讲课时并不一定按照教案讲授。但使用多媒体教学后,教师的这种灵活性收到了限制。另外,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进行电脑操作,过多的关注电脑屏幕,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随时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反应及时调整授课节奏,结果学生只能看屏幕,记笔记,学习变得既枯燥又疲劳。

三、结语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大学英语教改具有巨大的意义,它的优势在于能够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集成于一体,进行人机交互,尤其有利于英语课堂的教学。同时,多媒体只是辅助工具,只有多媒体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其中教师起了关键作用。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和组织者,在实际运用中,必须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扬长避短,使之成为优化教学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杨伟雪.高职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6);

第9篇:简单的用餐礼仪范文

这样认识葡萄酒

提起毛永年、林莹夫妇与葡萄酒的因缘,可以追溯到20年前。当时两人在台湾已参加工作十多年,感到自己所学越发难以应付工作需要,就萌生了留学充电的想法。两人随即奔赴奥地利维也纳进行深造,并在当地盘下一家有20年历史的老西餐店以为生计。接管店铺的时候,赫然发现在肮脏凌乱的地下室一角堆放着近千瓶葡萄酒,从瓶标上看,每瓶的酒龄都有十年左右。“那时候我们对葡萄酒一点也不懂”,毛永年先生笑着回忆往事,“只知道酒越陈就越香,心想这么大一堆陈年老酒,这次可发财了。”兴奋之余,二人把这些“老酒”擦洗干净,按照瓶标上的名字印成酒单,等待客人选购。

餐馆开张,果然葡萄酒作为欧洲人的日常饮品颇为畅销。让人费解的是,客人对按杯出售的餐酒(多为单独进货的新酒)普遍满意,对按瓶出售的葡萄酒(普遍来自那近千瓶“老酒”)时常表示不满,有的客人还善意地提示“酒坏了”。向来只听说酒是陈的香,怎么会有“放坏了”的说法呢?就这个疑问,毛先生和林女士虚心请教了不少客人,从而知道此酒非彼酒,葡萄酒有一个最长存放时间,这个时间对每一瓶酒都不一样,确实有“过期变质”的说法。而前任店主留下的陈年葡萄酒里有一些甚至是博若莱新酒,这种酒是典型的即购即饮,一般只能存放三个月,经过十年的“陈放”后当然不适合饮用。从这批过期的葡萄酒开始,毛先生与林女士跟葡萄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认识到在欧洲的饮食文化里葡萄酒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想要经营餐馆必须对葡萄酒非常了解。由此开始,点滴积累,终于成了深谙此道的行家。如今毛先生和林女士已经退出餐饮行业,在台湾开设授课班,讲授葡萄酒与咖啡等方面的知识。除此以外,夫妇二人还编著了《爱上咖啡》、《爱恋葡萄酒》等一系列书籍,由浅入深地匐述葡萄酒、咖啡和西餐礼仪的相关知识,担任着文化大使的角色。

真实的西餐文化

毛先生和林女士有着在奥地利与美国从事餐饮业多年的经验,提起国外的葡萄酒文化,自然有丰富的亲身体会。葡萄酒之于欧洲人并非一种刻意的享受,大多数时候也不是什么品位的象征,仅仅是一种佐餐的酒精饮料,饮用葡萄酒是一种日常习惯,就像喝可乐。

“中国人吃饭基本都喝白酒和啤酒,而且不醉不归”,毛先生说,“但是在国际上出门吃饭都是喝葡萄酒的。一个餐厅最大的收入来源是酒水,其中葡萄酒又占了99%。”在他当年经营的餐馆里,有80%的客人习惯在用餐时饮用葡萄酒,这个数字在晚餐时段更会提高到95%以上。一般来说一个欧洲男人每天消费2瓶葡萄酒是正常的,女人每天也能喝掉一整瓶,他们并没有干杯之类的概念,只是两三人要上一瓶酒,慢慢的喝,且喝且聊, 顿饭往往能吃上五六个小时。欧洲人从小接触花样繁多的酒类饮料,吃一顿饭在“酒”上做的文章着实不少。餐前每人要来一份开胃酒,刺激食欲。主菜上桌后每人要喝白酒或红酒,用餐之后还有很多人喜欢再喝上一杯“餐后酒”,餐后酒基本都是香甜型的酒,比如威士忌和白兰地,喝这些酒时往往佐以雪茄。在这样的环境下经营中餐馆多年,在我们看来毛先生肯定对“中餐配葡萄酒”这个近期比较流行的话题有独到的见解。“其实我主张用当地酒去配当地的菜肴”,毛先生说,“比如江南菜可以配黄酒,台湾菜可以配米酒。这是每个地方饮食文化的原味,一定是最适合的。”欧洲习惯饮用葡萄酒,对中国的黄酒、白酒、米酒等基本从未有过接触,在中餐馆用餐时自然会习惯性地用葡萄酒去搭配。这种时候客人们遵循的原则基本都是简单的“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这一条,中餐比较特殊,菜肴又分红烧、清蒸、白灼等多种烹调方式,红白搭配的变数更多些。比如鱼类本来算白肉,但水煮鱼或者红烧鱼口味浓重,不妨当作红肉来处理,配以红酒。除了这一条规则外,基本没有什么玄之又玄的讲究。“其实任何酒和任何食物都是可以互相搭配的”,林女士补充说,“红酒红肉、白酒白肉固然是一种搭配方法,非要把中餐和葡萄酒混在一起的话可以参考。如果搭配得当确实可以相得益彰,让菜的口味更好一些。而搭配不当其实也没有什么不良后果,如果不是太挑剔的话也不会感觉口味下降很多。”至于某一道菜非得搭配某某庄园某年份的葡萄酒才算上佳这种说法未免太玄。在毛先生看来,中国菜和葡萄酒的主要矛盾并不在口味上,而在于用餐的形式。西餐主菜是每人一份,各吃各的,尽可以自己配酒。而中餐习惯是大家共吃一盘菜,上菜就是一大桌,让人眼花缭乱,想要配酒也不知该以哪道菜为准。所以现在台湾开始流行一种叫做“中餐西吃”的方式,用西餐的形式,上菜时每人一份,既讲卫生又有气氛,深受年轻人的欢迎。真正要把“中餐配葡萄酒”落实到日常生活的某一顿饭,恐怕还得等类似的新式中餐形式普及之后再说。

葡萄酒在中国

提起中国葡萄酒市场,毛先生和林女士都注意到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速度很快,在这个“快”之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在国外经营餐馆多年,两个人可以说见证了西方葡萄酒市场爆发的整个过程,和眼下中国葡萄酒市场对比,很多问题暴露无遗。归结 下,毛先生对于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建议大致有以下几条:消费者应该挑选适合自己的酒,生产商应该生产面向大众的酒,进口商应该制定大众可以承受价格体系。

“我总是教育学生们不要去喝五大酒庄之类的高端酒”,毛先生说,“刚刚开始学习葡萄酒就去喝这些,那是浪费。刚接触葡萄酒应该挑选一些比较容易入口的酒,立即品尝名贵葡萄酒非但像牛饮,而且可能会感觉难喝。”欧洲是葡萄酒的故乡,在那里葡萄酒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须品,是一种佐餐饮料,大部分人喝葡萄酒并非为了追求什么美妙的享受,只是出与饮食习惯。廉价酒是市场中的主导产品,只有专业品酒人土或者高收入阶层才会苛求酒的口感、追求高端酒。20年前,即使在欧洲,真正懂得品酒的人也是凤毛麟角,普通民众喝葡萄酒像喝可乐一样,没有太多讲究。大约10年前欧洲葡萄酒市场才开始狂热,对高端酒的需求有所提升,但主体仍然是日常餐酒,直到今天依然如此,美国的情况也类似。毛先生认为,中国人对葡萄酒刚刚有所接触,市场也才起步不久,葡萄酒爱好者们也应该学习欧洲人的态度,把饮用葡萄酒当成一种习惯,而不是吹嘘用的谈资或者摆阔用的工具。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酒,喝“生活的葡萄酒”,不要刻意追求品酒的境界。“一万元的葡萄酒、一千元的葡萄酒、一百元的葡萄酒,从营养成分上来说它们没有任何差别,都是葡萄汁发酵的产物,没有添加剂,

价格上的差别完全取决于稀缺性。口味上当然是有区别的,但这个差别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大,不懂得品酒的人甚至不会察觉到这种差别。比如一瓶1988年份波尔多拉斐庄的酒,给一个刚接触葡萄酒的人喝,他可能感觉难喝。给一个喝了十年葡萄酒的人喝,他会感觉不错。只有那些天天喝高端酒的人才能体会出其中的妙处。”

至于毛先生本人,喝过的酒自然不少,其中当然不乏顶级产品,在给学生们讲授葡萄酒知识的时候也会买几瓶给大家品尝。但大多数时候,尤其是人在北京的日子,他喝的都是国产的一种“洋葱红葡萄酒”。选择这种产品的主要原因一是价格便宜,一瓶只要29块,每天都喝也不必担心经济压力;二是洋葱泡葡萄酒的营养价值很高,对糖尿病等病症还有抑制作用。

“凡是中国商人聚集的地方,都盛行炒作”,谈到目前国内的葡萄酒市场时毛先生感叹道。10年前,台湾曾经爆发了一阵葡萄酒狂热,突然之间生活里到处都是葡萄酒的影子,连电视也不例外,爱情片里也喝红酒,警匪片里也喝红酒,有时候拿的杯子都不对劲还有模有样的喝红酒。所有人都开始追求葡萄酒,尤其是红葡萄酒和法国五大酒庄的产品,竞相攀比,都挑最贵的买。商家也纷纷投身到葡萄酒进口和经销的事业里,甚至原本毫不相干的企业也开始卖酒。一时的疯涨换来最终的暴跌,台湾葡萄酒市场在这之后突然跌到谷底,至今未能再度繁荣。崩盘的原因很简单:未曾习惯葡萄酒的消费者们在炒作和宣传的攻势下买了高档酒,一喝之下发现味道古怪,并不好喝,更不用提传说里那种细腻美妙的口感。今天的大陆很像当时的台湾,葡萄酒并不是一种常态,仅仅作为攀比的工具和时髦的象征。产品阵容向高端方向倾斜、包装精美而内容空虚的礼品酒盛行,这些都不是好现象。好在大陆人口基数大,即使葡萄酒爱好者只有百分之一,落实到绝对数值也有千万以上。有这么大的一个群体支撑,即使市场崩盘也不会像台湾一样惨烈。但是长此以往一定会恶化消费者对葡萄酒的印象,想要在全国培育出葡萄酒文化也纯属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