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困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留守儿童;随迁子女;教育缺失;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2-0076-03
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彻底改变了传统社会的封闭状态,加速了整个社会的人口流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流动也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无论是少数民族地区城镇无业人口,还是少数民族农业人口,他们纷纷离开家乡向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流动,寻找新的发展机会。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逐渐扩大到东南沿海地区和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深圳等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以北京为例,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北京市的外来少数民族迁入人口为32701人,占北京市总人口的0.3%。①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的外来少数民族已增至206169人,是1990年外来少数民族人口的6.3倍,外来少数民族人口数远远高于10年前。②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北京打工、经商的少数民族人口又比2000年增加近5倍。据有关专家调查,在来北京打工经商的人员中有1/10是少数民族。本文将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缺失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出现的问题
少数民族向城市和发达地区流动与汉族流动有所不同,他们所经历的困难远大于汉族人口。除了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外,他们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子女教育问题,而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给流动人口家庭造成了困扰,也给流入城市社会和流出地学校带来了困扰。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随迁子女普遍面临教育缺失的问题。
1.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当前,无论是汉族地区还是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普遍引起社会的担忧。由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向外流动时存在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同时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往往在流入地很难找到供孩子上学的合适的民族中小学校,因而他们大多数把孩子留在家乡,从而造成民族地区存在大量的留守儿童。2006年,共青团贵州省委组织课题组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调研,调查发现:贵州省部分农村15岁以下的儿童中,有近一半是留守儿童,且留守儿童人数呈增加趋势。吉林省延边地区的留守儿童人数同样惊人。据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妇联统计,截至2007年5月,该州6市2县共有外出务工人员99180人,其中有子女的打工人口为44518人;共有留守儿童31405人,其中父母在国外的留守儿童有21470人,在国内的有9935人;农村留守儿童有15441人,城市留守儿童有15964人。这些没有父母照顾的留守子女,主要由家里的老人或其他亲属托管。据贵州民族学院何彪教授、吴晓萍教授对黔东南地区留守儿童所做的调查显示,在贵州省8个村寨中的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指祖辈监护,主要由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的占66%、单亲监护的占14%,上代监护(指由孩子的亲戚、邻居等抚养)的占13%、同辈监护(指由哥哥、姐姐抚养或自我监护)的占7%。无论是老人还是亲戚,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不佳,孩子一般把老人的话当成耳旁风,其他亲属也往往只管孩子的衣食住行。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在失去了父母的呵护和关爱的同时,也失去了父母的管教和示范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留守儿童作业没人过问,是否按时上学也无人问津,他们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业成绩下降,屡遭老师批评,结果是这些孩子普遍产生厌学情绪,逃学、与老师对抗成为他们的常事,还有的孩子甚至在学校打架斗殴,破坏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近年来,民族地区中小学校辍学率升高的原因多数不是孩子缴不起学费,而是一些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缺失,无心学习,学业倒退。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场所,也是未成年人生活时间最长、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实践证明,留守儿童失去正常的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关心,仅靠学校一方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在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共同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都容易导致孩子教育出现问题,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2.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
除了留守儿童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因在家乡无人照顾而随父母流动,成为随迁子女。这些孩子每天都有一定时间与父母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父母对孩子生活的担忧,但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很难在流入地区找到一所适合就读的本民族学校,“无书可读、无学可上”成为这部分孩子的一个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目前的户籍制度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产生不利影响。我国现行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城市的基础教育由市政府负责,农村的则由县、乡负责,适龄儿童按照规定只能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尽管一些城市如北京已经放宽了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政策,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可以享受当地孩子同等待遇,但大多数城市还是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严格设限,多数民族中小学不招收流动人口子女。这给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入学设置了障碍。第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分散居住的现实状况导致城市对其子女的教育管理不够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出少数民族聚居区后,分散居住在不同的城市。在这些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中,政府专门为少数民族举办的学校为数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需求,其他中小城市更难以提供相应的教育条件。这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愿望差异很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希望子女进入与自身文化背景类似的能够传授本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学校学习,但他们在流入城市找不到适合孩子的本民族学校或民族班。第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没有能力为子女入学提供高额赞助费、借读费。在一些城市,有个别少数民族的民办学校不设户籍限制,但招收流动人口子女要收取大量的赞助费和借读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大多属于低收入群体,他们的收入主要用来维持其基本生活,他们很难有能力为孩子的教育进行较大投资,高额的学费只能令这些普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望而却步。基于以上多种因素,这些随迁子女入学无门,辍学在家,小小年纪就随父母做小生意或打工。这种状况必然导致少数民族下一代的文化素质不能提高,生活质量下降,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命运也难以改变。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缺失引发的问题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缺失给这些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带来了心理健康等一系列问题,有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甚至走向了犯罪。
1.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离开父母的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亲属生活在一起,有的甚至仅仅是兄弟姊妹在一起相依为命而没有任何监护人照看。他们缺乏父母的呵护和照顾,在心理健康上存在很多问题。他们无法理解父母的离开,寄人篱下、孤独失落、被父母遗弃的感觉时常困扰着孩子幼小的心灵。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教育和关爱,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的孩子变得孤僻、冷漠、忧郁、自卑、脾气暴躁、没有礼貌,与其他亲属、同学、老师关系紧张,有的甚至变得仇恨父母、仇恨社会、仇视他人。雷瑾在贵州省进行访谈调查发现,有近1/3的留守儿童以为父母抛弃了他们,性情变得孤僻,与其他孩童在一起时会感到自卑,认为别人都看不起他们,嘲笑他们。③
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以及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留守儿童长期不能与父母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得不到父母的温暖和照顾,缺乏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爱,不但与父母的感情变得疏远,而且一部分留守儿童还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和心理障碍等精神疾病,从而给他们的人生带来更多的伤害。
2.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虽然跟随父母一起生活,能够享受完整的家庭生活,没有被父母遗弃的那种感觉,但是他们却遭遇到了跨文化不适应的心理问题。他们被迫从熟悉的民族文化环境中突然进入另一个非常陌生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并接受教育,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冲突使他们无所适从。
他们在流入城市没有条件进入单一的民族学校或民族班就读,大多数不得不选择普通中小学接受教育,这与他们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文化有很大差异。所以,他们往往被同学们视为新鲜事物或异类而被边缘化。有的少数民族子女不会讲汉语或汉语表达能力较差,无法与老师、同学沟通,听不懂课程内容,从而导致其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成绩很差,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这种心理和文化上的不适应,使一部分随迁子女产生心理扭曲,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3.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辍学子女不健康行为及犯罪问题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辍学子女的不健康行为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从上面所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随迁子女,都很难获得正常的教育,他们面临的不是家庭教育缺失就是学校教育中断,这对他们的成长和就业以及整个人生来说都是重要缺憾。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缺失将使得他们在未来很难改变命运,没有上升到中上层社会的更大空间。但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的大量辍学对他们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理应在学校继续接受义务教育,但是他们大量辍学,其生活状态堪忧。一些孩子在家无所事事,又不到务工年龄,忙于打工和做生意的父母没有时间照管他们,他们只好流入社会,有的离开父母到别的城市打工,有的在社会上混日子。在没有成人监护的情况下,他们小小年纪目睹了社会上的一些阴暗面,心理受到刺激或打击,产生一些不健康思想。有的受坏人引诱吸毒,有的染上了传染病或慢性疾病,有的女童被拐卖或参与,他们的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崔文香等对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儿童普遍出现不良饮食行为、步行违规行为、骑车违规行为、不安全游泳行为、自杀倾向及自杀行为、网络成瘾行为、不健康等。④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辍学子女犯罪问题给流入城市带来困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无论是在家乡或在流入地辍学后出现的身心健康问题不仅困扰着他们的家庭,而且由此产生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也困扰着所流入的城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打工者和经商人员遍布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到2000年后,这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子女很多已经长大成人。这些人在辍学后过早涉入社会,虽然其中大部分人通过打工经商稳定下来,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误入歧途,他们或不辨是非,或仇恨社会,或被生活所迫,或被坏人利用,加入犯罪团伙而不能自拔。据调查,在山西太原、河南商丘等地,在一些由新疆少数民族辍学少年组成的盗窃团伙成员中,其最大的不过18岁,最小的仅有几岁。他们分布在商场、市场、街头巷尾和马路两边,扎行人自行车胎、抢包、抢钱,有的甚至持凶器抢劫。还有一些辍学少年在流入城市打架斗殴、行凶伤人,对流入城市的社会治安造成威胁。
三、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由于少数民族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比不高,与汉族流动人口相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数不多,但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及其相关问题却不容忽视。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将成为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极大隐患。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致力于问题的解决。
1.国家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通过招商引资和民族地区政府投资以及国家财政开发性扶贫支持等办法,在民族地区多创办与当地经济、文化优势相适应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并对少数民族农民进行各种职业技术培训,吸引少数民族劳动力在当地就业。少数民族劳动人口如果能在本地打工就业,获得收入,改善生活境遇,一般就不会再把孩子舍弃在家或拖儿带女外出打工经商。他们就可以给孩子一个稳定、温暖的家庭生活,使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不缺失,让孩子安心在学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学业成就,减少心理健康问题和中小学生辍学率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通过发展民族经济减少民族地区劳动力人口流动,是有效解决留守儿童与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及相关社会问题的治本之策。
2.政府部门要重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城市政府应对少数民族流入城市人口加强管理,特别要及时做好义务教育适龄儿童登记工作,统一管理,根据登记人数,在就近的公办中小学增设民族班或单一民族班,对少数民族子女入学取消户籍限制和赞助费、借读费等,让他们真正享受拥有流入城市户籍人口子女的同等入学待遇,保障他们平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3.学校、社区和村委会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要多关心
当地政府和学校要多设立针对留守儿童的爱心组织,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和关爱,帮助他们学会理解父母、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通过勤奋学习来改变命运。学校和教师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下降不要歧视或漠视,应该多鼓励、多帮助,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让这些留守儿童感觉学校就是他们的家,老师就是他们的父母,同学就是他们的兄弟姐妹,让他们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4.全社会都要关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和心理问题
随迁子女所在的普通学校也要关心少数民族学生,尊重他们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主动耐心地教授他们汉语,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学校还要发动全体同学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各种帮助,鼓励他们大胆参加集体活动、学会和其他同学做朋友,在集体活动中,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沟通过程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逐渐融入主流文化,从而达到降低随迁子女辍学率的目的。
注释
①王春玲:《新时期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4页。
②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司:《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458页。
关键词:团体心理咨询;中学生青春期;家庭教育;应用
团体心理咨询是相对于一对一个体心理咨询而言,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樊富珉认为:“团体心理咨询是通过团体内人际相互作用,促使个人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团体心理咨询开始逐渐应用于学生具有的普遍性和共性问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性格叛逆、性意识萌发、早恋、与父母沟通缺失等现象不仅成为学校、教师需关心的问题,更是家庭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一、中学生青春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青春期是由儿童逐渐发育成长为成人的过渡时期,由于身体及性的发育使中学生不仅在生理上迅速接近成人,而且在心理上也迅速向成人过渡,即从幼稚到成熟,从依附到独立,从顺从到自主。同时这一时期也会产生逆反心理、性冲动等问题。
(一)逆反心理的产生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一方面是由生理变化而引起心理上的变化所产生,另一方面是由父母家庭教育方式所引起。中学生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管教和监护。在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父为子纲”的传统观念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理定势,即父母在家庭中具有权威,子女必须接受父母的知识观念。但由于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认知差异及同辈群体的出现使孩子开始寻求自己的解决方式。如果子女的解决方式不同于父母所认定的,就被认为不听话、不懂事,从而致使孩子逆反心理产生。
(二)性意识的萌发
由于第二特征的出现和性机能的逐渐成熟,青少年产生性意识和对异性的爱慕。青春期中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初步具备了成人的体貌,但心理上仍然具有冲动、多变的不稳定情绪。在家庭教育中,大多数父母通常对性问题避而不谈,更不会主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在性生理成熟过程中,青少年渴望了解性知识,并逐渐对异性产生好感。但由于缺乏正确、成熟的性意识,中学生在对待两性态度和处理两性关系的行为上就会出现偏失。
二、中学生青春期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使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一些问题。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行为表现和家庭教养方式成为中学生青春期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家长行为表现不当
班杜拉通过实验证明,“儿童社会行为成熟模式的学习受儿童可模仿榜样的影响多于强化方面的影响。”`模仿是中学生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他们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青春期的孩子通常会有逆反心理,性格变得叛逆、不听话,有些家长不了解孩子心理状态就言辞令色、非打即骂,使孩子原本逆反的心理变得更加不服管教,久而久之,孩子开始不愿与父母交谈。当孩子面对青春期产生的身心变化时,最终会在潜意识里选择模仿父母的言谈举止。
(二)家庭教养方式不太合理
父母是家庭的主要养育者,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养方式。青春期的中学生生理结构发生变化,性意识萌芽初生,想与异性亲近或交往,这都属于正常现象。但很多家庭在对待孩子与异往的态度上过于限制,造成孩子与父母思想、情感上的隔阂,引起抵触、逆反心理。在这一特殊时期,家长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于严苛的家教或一味居高临下的命令式态度会使中学生走向极端,这对于青春期教育是极为不利的。
三、中学生青春期家庭教育中团体心理咨询的运用
目前学校的心理咨询大多属于个体心理咨询,就团体心理咨询而言存在一定难度。但面对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咨询对于帮助与指导学生的普遍问题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团体心理咨询,帮助中学生重新认识自我,避免角色混乱,同时引导家庭关注中学生青春期,指导父母正确对待青春期产生的问题。
(一)通过移情训练模拟社会生活情境
移情训练是使学生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一种练习。面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青春期中学生一方面难以对发生的事作出正确的判断,另一方面不想被父母的观念所束缚。心理咨询师通过情绪追忆、角色扮演、分享体验、情境讨论、换位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模拟各种社会情境,以寻找和发现在这一时期合理的人际交往态度、行为。同时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学生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体验父母内心的情感,逐渐化解学生与父母之间的隔阂。
(二)通过合理情绪疗法改善不良情绪体验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创立,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合理情绪疗法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人的认知,C代表情绪和行为反应。青春期中学生从内在角度来说感情丰富、易冲动、情绪不稳定;从外部角度来说学业负担重、压力大,家长期望水平较高,从而造成中学生经常出现不良情绪倾向。心理咨询师通过ABC疗法能有效缓解中学生因心理压力所造成的不良情绪体验,减少情绪困扰和自我挫败行为,指导学生学会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培养学生具备处理问题与困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团体咨询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62-69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创造力 培养方式
名人米尔曾说:“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财富,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学校乃至政府的关注。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作为幼儿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项,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教育家们的重视。本文从创造力定义阐述的角度出发,探讨幼教老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如何通过一系列方式方法的采用,达到培养孩子创造力、挖掘孩子潜能的目的。
一、创造力相关概念阐述
心理学界关于创造力较一致的定义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创造力通常包含发散性思维的几种基本能力:一是敏锐力,即对问题的敏感度;二是流畅力,思索许多可能的构想和回答;三是变通力。以一种不同的新方法看一个问题;四是独创力,指反应的独特性,想出别人想不来的观念、独特新颖的能力;五是精进力,在原来的构想或基本观念上再加上新观念,增加有趣的细节和组成概念群的能力。
二、幼儿教育中孩子创造力培养的几种方式方法
1.辨别法增加认知能力
幼儿在生理期处于大脑发育的认知阶段,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处于认知、辨别的阶段。通过开发孩子的辨别能力,帮助孩子认识和发现事物的不足,寻找孩子认知体系中各种遗漏的环节,探索知识中的未知部分,最终完善孩子的认知体系,提高孩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辨认能力。例如,在幼儿教学过程中,以补拼图的形式,引导孩子发现拼图中缺少的图案,对应地补充,以锻炼辨别能力。
2.归类、类比发散逻辑思维
归类、类比能力是人类逻辑思维能力中重要的一项能力,因此,对幼儿归类、类比能力的培养训练,不仅是孩童创造力培养的其中一项,而且是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一项。通过寻找相似的事物和发现事物中的相似之处,引导儿童将某一事物比喻成另一类事物,借此启发儿童的发散性思维,为孩子创造力的充分施展提供滋长的沃土。在日常幼儿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绘画、游戏的方式,激发孩子的联想和比喻。比如让孩子画出所有自己见过的圆形的东西,让孩子找出自己和小伙伴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等。采用这些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孩子的归类、类比能力。
3.组织和重组增加立体思维
组织和重组能力是指在结构打乱的情况下,让孩子将结构复原或者改造重新创造出一种新的结构的能力。在日常幼儿教育中,美术课、手工课、积木游戏等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孩子的这种能力。以手工课为例,让孩子将剪好的手工纸按照一定的指引拼接成相应的图案;在积木游戏中,将积木组装成可能的造型。教师可通过适当的引导或者提示,发挥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创造重组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锻炼其组织和重组能力,增强孩子的位置感、立体感和知觉能力。
4.视像表达激发想象和情感
所谓视像能力,顾名思义,即视觉和影像能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孩子通过视觉和影像,表达具体的意思、思想和情感,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对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有很大的激发作用。例如让孩子通过画出“我的家”,表达自己对家的热爱,孩子画出自己家的房子,爸爸、妈妈,乃至蓝天、白云、家门前的小草等,让孩子讲解自己美丽的家,以此激发孩子对家的情感和表达,训练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力及表达能力。
5.情境困境激发发散思维
情境思维是立体空间思维的重要部分,会带动孩子各种情绪的发生。在日常幼儿教育过程和孩子生活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情境假设和创建,为孩子提供各种或困扰,或有趣,或开心,或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儿童在突然陷入的情境模式下自主思考并对情境自发加以应对,从而最终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和发散思维。比如孩子一起床发现桌上有好吃的,但是自己的身高够不着,这时候孩子会怎么办呢?有的孩子马上转头找老师、找家长,有的孩子会自己找东西垫着够。又如问孩子:“遇到危险了怎么办啊?”答:“找警察叔叔。”问:“找不到呢?”答:“我跑!”问:“被抓住了呢?”答:“我大哭大闹。”……这些都是对其应变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发散思维。
参考文献:
关键词:单亲家庭 幼儿的心理发展 教育策略
幼儿的个性是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成人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幼儿性格的形成。父母的离异对未成年的儿童无疑会产生心理上的压力、精神上的困扰。单亲儿童一般会表现出下面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特点:
1.消极、敏感、自卑
父母的离异是幼儿难以承受的打击,他们会想:爸爸妈妈怎么了,为什么要分开?为什么要离开我?幼儿那幼小的心灵无法承受这些。他们会感到无能为力,情感脆弱,经不起任何打击,久而久之,幼儿会因长期抑郁而逐渐形成多疑、消极、敏感的性格,对他人、对周围的事物都提不起兴趣,感到孤独冷漠,没意思,对他人缺乏信任感,有很强的自卑心理。
2.冷酷、孤僻、暴躁
有的幼儿由于长期生活在父母争吵打骂的环境中,变得情绪暴躁、不稳定,从而形成了冷酷、孤僻、暴躁的性格;有的则可能是由于父母常迁怒于孩子,经常无故殴打孩子,使幼儿常在恐惧中度日而变得神经质,甚至有严格的叛逆心理。
如何尽早地改善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和面对的重要课题。那么,我们该如何科学地教育离异家庭的孩子呢?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育策略。
一、 创设环境,感受温暖
西方哲学家雨果尝言:“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用装满爱的心灵来对待幼儿,对幼儿富有同情心、体贴入微、乐于帮助,这一切应该是我们教育者的行动指南。正确引导单亲家庭的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即要体察幼儿的内心变化,避免自己的言行伤到幼儿,进行成功的引导。
教师平时主动地接近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及时疏导。平时多做个别交流,坚持以正面鼓励为主。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孩子有了心理、行为方面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增强其自信性。
二、树立信心,培养健全的个性
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容易趋向内向和孤僻等特点,让孩子多接触同伴,多提供孩子在集体中表现的机会,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教师有意识地了解孩子喜爱什么讨厌什么,寻找契机发挥孩子的特长,使他们朝气蓬勃地融入到集体中来,比如:沙沙小朋友音乐方面反映灵敏,节奏感强,于是我们就请她带领班上孩子打节奏,每次音乐活动后都请她到前面表演。她感到自己很被老师重视,自己有本领,非常乐意来做,小朋友都知道她很能干,主动与她做朋友。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老师采用的方法不同,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个性。
三、提高尖峰体验的机会,感受成功
尖峰体验是一种自我实现之后内心十分满足的非常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尖峰体验多的人,其成就感高,自信心强;反之,尖峰体验少的人更容易自卑、消极、冷漠。因此,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完成少量的、轻松而愉快的“家庭作业”,可以提升幼儿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教师要多为幼儿成就感的培养创造机会,并不失时机加以引导,尊重幼儿,关注幼儿,尽力给每个幼儿创设成功的机会,满足他们成就感的需要。
四、正确认识周围环境,关注幼儿的心理感受
幼儿在幼儿园接触新的环境、新的同伴,每天都会有许多新的心理感受,家长要比平时更加细致地关注幼儿的表现和体验,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要敢于正视,并逐步去面对,帮助幼儿处理好内心错综复杂的关系,幼儿有心理压力,教师要鼓励班上的同学和他们亲近。聆听他们的心理感受,让孩子倾诉,帮助孩子转移不良情绪,对孩子倾诉的内容要表示理解,不能急于讲道理,引导他们主动融入集体,对幼儿要赋予更多的关心和爱,如能走进他们的心里,就能获得教育的最佳效果。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将持续存在并不断增加。目前,全国共有留守家庭约7 000万户,涉及人口2.4亿,占全国总人口近20%。其中,农村留守家庭占全部留守家庭的77%,老人、妇女和儿童构成了留守家庭的主要成员,这些留守家庭在结构上和功能上均不完整。[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2年农村留守老人约 5 000 万,约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50%;全国妇联数据显示,留守妇女的人数也超过了5 000万,约占20~59岁农村妇女总数的14%;而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更大,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农村0~17岁的留守儿童已达6 103万人,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约242万人。[2]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人数近655万,占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的10.73%。[3]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因家庭结构不完整、与父母联系较少、缺乏父母关爱保护等而带来的各方面问题。因此,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微观上讲,关系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从宏观上讲,关系到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国内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高度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成为研究热点。现有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主要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方面着手,一般涉及学习状况、思想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和安全常识教育等方面。曹春华[4]将父母的缺席对儿童学习状况的影响归纳为学习环境变迁、学习过程缺乏监督、学习动机发生改变三个方面。潘璐等[5]对我国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对国外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建议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不能简单化,不能以个案作为研究的立论标准,应该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研究。赵越[6]从生活、学习、自理等方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研究,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家庭教育缺失等角度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最后提出以学校为主来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明确地认识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为政府和社会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建议。为准确了解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以及他们在教育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以促进政府、社会提早介入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关爱举措,本文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河南省周口市部分留守儿童为抽样调查对象,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状况、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一般情况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工作时间较长,其孩子在心理、生活、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就会较多。同时,由于6~17岁的青少年正处于心智发育期,留守在家的这种生活环境对他们的成长影响也较大。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将样本调查对象确定为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工作时间为6个月以上、且年龄在6~17岁的农村儿童。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座谈法和个案研究法进行研究。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访问临时监护人或留守儿童本人了解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生活状况、发展需求、社会关怀等有关情况。座谈法是通过与当地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交流,了解相关部门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的工作情况、发展方向、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个案研究法是通过与留守儿童本人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生活学习的现状、心理状况等。样本调查地点选择在外出务工者较多的河南省周口市,选取1 000名小学一到六年级的留守儿童和相同数量的非留守儿童,采用艾森克人格调查问卷(EPQ少年版)和自编农村家庭教育状况调查表(家庭监护类型: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家庭教育内容:儿童的生活、学习、品德方面;亲子沟通交流状况:倾听儿童的烦恼,儿童向监护人诉说,关注儿童情绪,满足儿童情感需要;家庭教养方式:讲道理、指责批评、打骂、迁就)进行调查。
二、调查结果
1.生活情况
性别比和健康状况: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女孩占46.3%,94%的儿童身体状况良好。
监护人情况和家庭经济状况: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的占53.7%,由父亲或母亲单方照顾的占32.7%,由临时人员收取一定费用代为照顾的占1%,无人照顾、独立生活的占1%,由亲戚、邻居等其他人照顾的占11.6%;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以外出务工和在家务农为主,其中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的占48.3%,以在家务农为主要收入的占28.9%。
2.学习教育和行为状况
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喜欢学习的占481%,学习成绩优秀和良好的占69.3%,厌恶学习的占7.9%。当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向自己的监护人寻求帮助的占8.5%,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的占比(21%);得不到帮助的占6.5%,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的占比(23%)。近半数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对其学习有不良影响,主要问题是学习缺乏监督、缺少关爱。在留守儿童中有2.6%的孩子目前处于辍学状态,基本上是在初、高中阶段。就行为状况来说,留守儿童行为表现欠佳,或多或少存在不良行为,部分留守儿童存在打架斗殴、小偷小摸、行窃等现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状况对比调查见表1。
3.心理需求情况
在被调查留守儿童中,性格内向和暴躁的占48%,经常与父母联系或是父母常轮流回家的留守儿童性格相对开朗,与亲戚和临时监护人在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性格相对内向。在被调查留守儿童中,有心事经常向父母诉说的占49.1%,愿意向老师或者同学诉说的只有1/3稍多一点。大多数被调查留守儿童对社会交往的态度比较低调,不爱交往甚至不交往的占54.24%。有271%的被调查留守儿童受到欺负或者伤害,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影响。访谈中发现,留守儿童最大的愿
望是希望父母回到自己身边,当被问到“是否想念父母”时,有94.3%的孩子回答想念,并且有75%的孩子希望由父母照料自己的生活。有近70%的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近50%的留守儿童从来没有或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深入的沟通,甚至还有20%的留守儿童从来都不愿意提及父母。教师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在教育过程中对留守儿童的辅导和监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表现出强烈的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意愿,希望教师能够对其进行关注;留守儿童最希望得到的关注内容并非学习方面,首先是“与你经常交流”(357%),其次是“对你非常信任”(265%),然后才是“对你的学习严格要求”(195%)和“对你非常公平”(18.5%)。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对河南省周口市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监护非常薄弱,学习成绩差
从诸多学者对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研究结果来看,尽管对监护类型有着不同划分,但多是在隔代监护、上代监护、自我监护这种监护类型上进行更为详细的划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划分方法都是基本趋于一致的[7]。不管监护类型如何划分,其结论都指向一个共同的问题:家庭结构不健全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一些问题。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中相当多的孩子几个月或一岁左右就被父母托付给他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代养,这使得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缺乏父母教育,正是这一问题使得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对较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学习成绩差、上进心缺乏、厌学心理严重等问题,而且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意识非常强烈,逆反心理也比较严重。
2.亲子沟通常年缺失,心理问题突出
在我们所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常年没有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占50%以上,父母外出务工超过5年的所占比例分别为36%、27%,父母每年只能在春节回家一次的占30%。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打电话,谈论的主要内容是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身体情况,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基本没有涉及。调研发现,留守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严重不足(见表2),以致留守儿童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和温暖,从而导致感情交流缺失、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缺失健全的情感关爱和正常的亲情沟通,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扰和难题不能得到有效解答,在感情中遇到的障碍不能得到及时排除,在行为中出现的偏差不能得到及时引导和纠正,这样日积月累,其心理问题产生的概率自然会大大增加。
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道德品行失范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文化素质都不高,农村儿童家庭教育功能失调和弱化。祖辈一般只停留在关心孙辈生理上的需求,如衣食住用行等,教育的内容单调、浅显,缺乏道德教育。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一带,外出务工人员一般都是在春节时才回家,有的回家后对子女百依百顺,溺爱放纵,容易使子女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气;有的奉行“不打不成才”的理念,回家后如果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或者经常在外惹事打架,就态度强硬,拳打脚踢。教育上操之过急或缓慢滞后,都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这种极端且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不仅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阴影,甚至会使他们憎恨家长。同时,极少数留守儿童由于没有享受与同龄人对等时间的受教育过程,以及相应的生活待遇,久而久之,会被社会边缘化,他们长大后,会与社会格格不入、渐行渐远,甚至产生仇视家庭、社会的畸形心态。部分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游戏厅,成为“问题儿童”。[8]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户籍制度,这正是我国实现社会转型需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但是,应该由谁来承担这个成本和代价?当然不应该由众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来承担,而应由政府和社会来承担,其中政府应承担主要的责任。诚然,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户籍制度很难在短期内得以消除,加之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在短时间内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样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绝非易事。但如果能建立由政府主导,家庭、学校、新闻媒体、农村社区和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则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营造良好的物质、设施、师资条件、心理关爱和精神关怀等环境,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父母外出务工对他们身心发育和学习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他们身心健康、安心学习。[9]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努力。
1.宏观层面
应构建分类、分地域运行机制,着力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一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着力打造拴心留人的本土企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从事非农产业,而不必长期离家打工,从而有时间给予儿童更多心灵上的安慰和教育上的关注。二是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应尽快实现居住证制度,加快“新市民”工程建设步伐,为城乡儿童提供同等教育机会。三是应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要结合户籍转移,系统建立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医疗等保障机制,确保进城务工人员能够安居乐业。
应构建党委、政府统筹机制,全面建立关爱组织网络。要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建设新农村、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列入党委、政府的工作议事日程,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考核奖励责任制,推动各个部门协调合作。一是推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全员管理系统。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留守儿童数量并非准确数字,而是根据以往的统计和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数量的增长推断而来的。政府可以先建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全员管理系统,再以学校为单位,对在校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详细登记,逐级汇总后就可以对整个留守儿童状况有较为详尽的把握,并据此出台一些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具体措施。二是逐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资,积极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中小学倾斜,为农村学校的发展和各项激励机制的落实提供经费保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对其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与需求给予特别的关心与照顾。三是加强法律保护与法制工作建设。应该根据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法定监护人和受委托监护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使之具备可操作性。同时,应加大法制宣传的力度,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减少对留守儿童的不法侵害;另一方面可以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制观念,降低其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概率。
2.中观层面
应构建基层社会的监管体系,发挥农村社区的监护和教育作用。留守儿童所赖以成长和生活的农村基层,现在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熟人社会,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农村文化,以及留守儿童亲属的引导和教育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成长。因此,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是为留守儿童搭建活动和交流的平台。在农村社区应建立类似城市社区“四点半课堂”的活动场所,动员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五老”参与其中,从生活、学习和思想等多个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引导,并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有益活动,使留守儿童在放学后仍然有人管、有处去、有事做。二是创造条件利用网络实现亲子视频沟通。可以利用村部的电脑,组织留守儿童与其家长定期视频,以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尽可能地消除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分离焦虑而导致的性格、人格方面的障碍。同时应引导留守儿童的父母经常与学校、临时监护人进行沟通,掌握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应构建学校监管机制,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学校作为留守儿童长时间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如果能够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和心理疏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所缺乏的家庭温暖和亲情沟通。因此,在《关于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中,教育部就提出通过加大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加强对教师的遴选与培训等措施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与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举措来构建学校的监管机制。一是推行针对留守儿童的寄宿制学校。通过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实行学习生活统一管理,解决其监控缺失、自控力低、学业辅导空白,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寂寞感等诸多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避免留守儿童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二是为留守儿童建立完备的档案系统。学校应该通过细致认真的调研走访建立起详细的留守儿童档案,档案中除了应该包括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外,还应该记载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并根据留守儿童的情况变化及时更新,使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能够在档案里得到真实的反映。通过完备的档案,学校和教师就可以针对留守儿童不同的性格和心理为他们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三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对教师有一种天然的崇拜感和依赖感,加之农村教师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为此,学校一方面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其有能力为留守儿童进行学习、心理、行为上的引导;另一方面应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奖励力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更好地促进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3.微观层面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儿童的教育具有诸多天然的优势,家庭教育影响着儿童今后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留守儿童所处的特殊环境,使得家庭教育的这种优势几乎消失殆尽,父母的缺位也导致家庭结构不健全、亲情沟通不顺畅、监护职责不到位等问题的出现。在多数留守儿童家庭中,祖辈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家庭教育主角,面对这种无奈的现实,如何发挥祖辈作为实际监护人的作用,实际监护人怎样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祖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祖辈一旦成了全职家长,就不能只是疼爱孩子,也不能只是关心孩子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在疼爱关心之中担负起教育的责任。
二要讲究隔代教育的策略。祖辈们对留守儿童要注意宽严结合,一定要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要注意护放结合,不能为孩子包揽一切,要放手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要注意多陪伴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关爱,儿童容易产生孤独感,祖辈要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要注意增加孩子的伙伴交往,留守儿童总和老人在一起,心理状态容易过早成人化,因此应适当引导他们多与同龄伙伴交往,使其在与同伴交往中获得锻炼和成长。
三要不与留守儿童父母争夺感情。在衣食住行玩、吃喝拉撒睡的生活中建立的祖孙之情,当然会使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得到部分补偿。但是,亲子之情并不是祖孙之情可以完全替代的。所以祖辈在全职付出后不要贪功,不要在感情上贪恋孩子的爱,不要让孩子的感情完全转移到自己身上来,不要让留守儿童疏远与父母的亲情,特别是要化解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抱怨,促使父母尽可能多地表达对孩子的爱。
四要帮留守儿童做好心理的过渡与衔接。在留守儿童与父母分开和送回的时候,过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祖辈一定要从生活上和心理上帮他们做好衔接,给留守儿童一个心理过渡期,使其在生活环境转换的过程中顺利地适应生活的变化。
综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阅读相关文章的事例,我认为要想把“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做得彻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学校、教师、家长三位一体,共同参与,协同合作,互通信息,达到对学生学习的全面了解与掌控,对症下药
每个学生的学困情况都不是一样的,有的学生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思想不求进取、懒惰,小学基础差,造成了全科的学困;还有大部分的学生是在某一科上成绩差,有基础的原因,还有就是和任课教师没有达成默契,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因不喜欢某个教师,而不喜欢这个学科的也大有人在,造成学困;再有就是学习方法有问题,造成了学困。
针对以上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要细心观察,深入调查,与他们多接触,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要不厌其烦地帮助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达到改观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学校要做的就是在编班的时候,注意“学优”带“学困”,注重孩子的均衡、全面的发展,切实履行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家长要及时和老师沟通,不能放弃,也不能放纵,和老师共同承担起孩子的教育问题。
二、多关心孩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从学习的主体入手,效果事半功倍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是高尚的,但一般说来,教师爱的“甘露”洒向那些聪明的、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多,而洒向那些学习成绩差、行为规范差的学生则比较少些。但我认为学困生更需要“爱”,较之于优生,“学困生”更需要关心。对优等生来说,教师的爱是锦上添花,而对学困生而言,教师给予的哪怕一点儿关爱,都是雪中送炭,他们记忆最深刻,更懂得知恩图报。增强学困生自信心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自信心的基础是个人成功的积累。因此,让学困生体验成功,教师要为学困生获得成功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三、要持之以恒耐心浇灌
摘要: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好坏会直接影响家长在企业中的工作表现。本文通过五羊-本田公司在企业内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的背景、措施及取得成效的实例介绍,论证了在企业内开展科学的家庭教育活动,不但对企业和谐、社会和谐有贡献,而且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企业 家庭教育 重要作用
一、家庭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一是家庭;二是学校;三是儿童所在的集体;四是儿童本人;五是书籍;六是偶然出现的因素。从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是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父母是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发展与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是孩子的镜子。
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对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并不理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而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意志、性格、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不闻不问。这样的家庭教育严重地扭曲了孩子的心灵,使孩子倍受压力,以致产生内向、压抑、情绪焦躁等不良的现象。孩子出现问题,家长一定会受到影响,也相应会影响家长在企业中的正常工作表现,出现安全事故、质量问题乃至工伤事故的风险都在在增加……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家庭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和谐乃至国家和谐功在千秋。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企业内开展科学的家庭教育活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运行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下面通过五羊-本田公司的实例进行论证。
二、五羊-本田公司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五羊-本田公司自1992年成立以来,至今已有23年。公司目前有员工近4000人,其中员工仅14岁以下的子女将近1600人。随着员工子女的不断增加,围绕子女教育而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公司了解到一些员工对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非常苦恼,导致家庭矛盾突出,吵架不断。有员工因此在上班时心烦气躁,屡屡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有员工工作中心神不宁,导致发生轻微伤害;还有的员工干脆因此离婚,家庭破碎,令人叹惜。为深入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更好地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2011年在公司内开展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员工深为孩子越大越难教等问题苦恼,感叹自己如此优秀,而孩子却不争气;第二,员工因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引发家庭矛盾;第三,员工意识到学习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但缺乏正确的方法;第四,员工渴望学习育儿知识,但找不到可以咨询的专家。
由于员工受家庭教育问题的困惑,在工作时间也很难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带来一定的影响。了解到此种情况后,公司意识到在员工中开展家庭教育活动一方面在现实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一项功在千秋的工作。为在全体员工中普及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提高家长对科学教育孩子的客观认知,更好地培养和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解决企业员工的后顾之忧,公司于2011年9月起与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共同组建了《和谐亲子驿站》,开始推进家庭教育工作。
三、家庭教育活动的措施
1. 小故事大道理,串联月月大讲堂
新生代父母们都希望自己事业有成、能够拥有一个健康快乐幸福的温馨之家。事实上,许多家长却不如意,他们都在被孩子越大越难教等等相关的问题困扰着,常常感叹自己已经很尽力了,但是孩子还是不如意。更有家庭因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引发夫妻矛盾。多数员工家长深深意识到,家庭教育的学习已是迫在眉睫了。但是,现实的生活工作又导致他们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望而却步,很是无奈。因而,公司开办了“父母教子大讲堂”系列讲座,通过邀请众多家庭教育的专家学者来我司开办讲坛,围绕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担当的重要角色,结合成功的育儿经验和大量生动的事例,明确指出父母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和应该承担起家庭教育中的主要责任。通过开办《智慧母亲》、《如何培养小淑女》、《如何培养小男子汉》、《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等专题讲座,专家们的小故事大道理启迪了每一位员工的育儿智慧。每一次的互动环节总有部分家长在恍悟中成长。专业性的高质量讲座,荡涤着每一位家长的心灵,开启了员工们的育儿新理念。
2. 寓教于乐,亲子活动不断向前
说起育儿,多数父母们认为,就是长辈对晚辈的教育,实则却不是。在育儿过程中,同时也是父母们自身成长的机会。因此,在家庭教育活动中,除了理论性的讲座,还结合我司实际,设计了系列化、专业化的亲子活动和课程,组织各种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相互合作进行的一系列的寓教于乐的亲子活动,以互动体验的教学方式,让父母们在轻松、快乐中认识自己,学习做一名真正懂教育的好父母,让父母和孩子们在活动中感知、感悟亲子沟通的技巧和科学教育的魅力。具体有以下特点:
(1)亲子活动形式多元化。经历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必须要经历过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孩子的生长规律,设计了富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活动的主角是孩子们,由孩子们引领父母这群“大孩子”参与活动,专家一路随同参与,与时指导,及时跟父母沟通并且纠正“小爸爸”“小妈妈”及“大孩子”的行为规范,这种寓教于乐有趣的角色互换的亲子活动方式,让员工们发自肺腑感叹:此行真是受益匪浅!针对学龄儿童的特点,还特别设计了参观游览活动,如梁启超故居、开平举人村,以及野外露营和野炊等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既可身临其境了解近代历史,也可以有机会体验野外生活,尝尝自己生火做饭野炊的乐趣。尽管各种条件不是很好,但孩子们都挺过来了。事实告知父母,在以后的生活中,只要父母肯放手,放下孩子,孩子个个都是精英。
(2)亲子活动内容多样化。亲子活动十分有利于父母及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故此,在设计活动时会考虑内容多样化。通过不同的活动内容去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其动手能力、反应力、创造力,使孩子能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岭南印象园”活动中,通过教育专家的随团指导和交流,采用亲子互动游戏和活动,加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改善亲子关系。寓教于乐的亲子活动,可谓是亲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线”。
(3)亲子活动常态化。活动常态化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家长和孩子们能够接受系统的学习指导。真正将科学化的家庭教育融入到常态化的生活中。活动内容随气候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初秋9月设计了“寻找秋娃娃”、金秋10月亲子游“岭南印象园”、初冬12月举家“同游水乡小洲村”、新年伊始,别出心裁带领会员们“畅游火炉山”,寒假为孩子开办专场“清远思维拓展”、8月“四川大熊猫义工夏令营”……每一次活动过后,员工们都积极参与反馈座谈会,给予的宝贵意见更加坚定了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四、家庭教育的成效
五羊-本田公司想员工所想,急员工所急,做员工之所需。因为孩子的成长将会影响一个家庭的幸福乃至一个家族的兴旺,为此积极寻求最科学的、最有效的育儿理念和高瞻远瞩的育儿思想,寻求最佳的、能够真正帮助员工们解决后顾之忧的育儿方法。在对员工需求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与教育机构一起,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潜心设计每一个课程;细心安排每一位专家;精心策划每一场活动。此外,参与活动的每一位成员,他们放弃休息时间踊跃参与的态度,认真聆听专家讲授的品格,谦虚学习的姿态,也是家庭教育活动迅速取得实效的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多动症;案例;教育
从教的这几年,我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那就是多动症儿童的教育问题。一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比较差,注意力难以集中,稍微有一点外界干扰,视线就被吸引了过去。如果班里再出现几个特别顽皮的孩子,那对工作经验尚浅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为此,我上网查阅了不少资料,也看了一些关于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书籍,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帮助。
书上对于多动症是这样界定的:多动症是指儿童表现出与其实际年龄和心理、生理发育阶段明显不相符的以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激动、冲动、任性和情绪不稳定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突出表现是活动过多和注意力分散。裴亮亮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一、层出不穷的案件
每天的两节课后是学校规定的课间操时间,一天,当课间操结束我检查人数的时候,发现少了一个人,我急忙看裴亮亮在不在,果不其然,这个班上出了名的调皮大王不在队伍里。我让体育委员先整着队,然后疾步向教室走去。当学生进班坐好,我刚要离开的时候,孩子们纷纷嚷了起来:“老师,我的课本不见了!”“老师,这不是我的书!”“老师,武雪珍的书怎么会在我的桌子上!”……第一时间的直觉告诉我,应该是裴亮亮干的。说话间,裴亮亮笑嘻嘻地走进了教室,孩子们冲着他叫了起来。之后是每一次事件发生之后的固定程序:摇头抵赖死不认账,找证据找证人,威逼同学不许告诉老师,认错做保证,然后下次照犯不误!
二、查找资料,寻求帮助
针对这一问题,我找到裴亮亮的家长了解情况,建议他带孩子去看医生,同时还上网查阅了一些资料,希望能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裴亮亮的行为属于典型的多动症,他的注意力总是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到一件事情上,很容易被外界的声响等刺激所分散,而这种注意力的分散是不自觉的、不能控制的。他听讲时不能全神贯注,常常半途而废;做任何事情往往不经思考就行动,非常冲动,没有耐心;在做集体游戏时,常常会突然跑上前去进行破坏,让你措手不及。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与家长的沟通,我认为造成孩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三、孩子,老师相信你
为了帮助他改掉缺点,尽快融入班集体,也为了使良好的班风尽快建立起来,我做了许多努力。
当他的行为有一定规范后,我为他制订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计划,通过努力即可实现。同时,让他自己制订奖惩办法,和家长协商一致,做到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奖励,没有完成时也要给予相应的惩罚,决不姑息。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形成良好的习惯,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坚决不能做,而且说过的话就一定要做到,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经过努力,裴亮亮有了一定的进步,当然他课堂上有时候还会有管不住自己的时候,但相比较他之前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不再骂人,遇到无法解决的事情最先想到让老师来帮忙解决,课堂上不会再满地爬,不再随意拿不属于自己的物品了。
重大升级
E学堂产品经过一年多的市场推广商交付了成功的答卷,家长给予诸多好评!同时,公司也收到诸多创新反馈,让产品更符合市场,经过6个月的技术攻关E学堂手机网校隆重上线!E学堂让普通手机秒变学习手机。
2016年9月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登记号:2016SR259023
浙江衢州韩晓婷是一名70后,曾毕业于衢州学院,但作为一名初中生的妈妈,说起对孩子辅导作业方面难免也会摇头,直叹家庭作业难度过大,自己受到的教育过时,知识底子太薄,再加上自己工作生活压力等,教育孩子正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为了教育孩子,又给孩子报补习班,又给孩子请家教,买过枯燥无味的辅导书、买的学习机变成了游戏机,工薪阶层的她钱花了不少,效果甚微。
同学聚会 邂逅e学堂
一次同学聚会上和同学李虹探讨起了孩子教育,诉说了自己教育问题的困扰,这时李虹向她介绍起了自己给孩子买的教育宝贝--e学堂学习小助手,其酷似U盘,使用简单,插在电脑上即可操作,按科目、单元、章节编排,查找方便而且迅速。
e学堂学习小助手汇集了多所全国重点小学、中学、教育研究机构的同步教程、同步视频、同步教案、同步试题,全部资料由各校的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学科头人和主管中高考例题的专职研究员撰写。通过此产品可让孩子学习从幼儿到高中的所有科目课程,讲解生动有趣,集声音、动画、视频、习题等综合一体,真正把北京海淀、黄冈及全国特高级教师请回家。能有这么好的宝贝,韩晓婷很疑惑的问着李虹,李虹笑了笑,e学堂学习小助手不但帮我解决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还给我带来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呢!聚会临别时李虹送了一套产品给韩晓婷。
韩晓婷回到家后马上把产品送给孩子使用,通过孩子的实践使用她发现产品真如李虹所说,e学堂学习小助手教育项目覆盖了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年龄阶段的多种教育方式,包含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鲁教版、青岛版、冀教版等不同教育版本,满足了所有阶段求学者的不同需求。如此一来,孩子就可以在家上名校了,省去了高额费用,免去了奔波补习之苦。直叹息自己怎么没能早一点发现这个宝贝。
毅然辞职 只为e学堂
一次学校召开家长会,韩晓婷发现很多家长都有相同的教育苦恼,她向他们介绍了e学堂学习小助手的功能,很多家长都很急切的想买到这个宝贝。通过李虹帮这些家长买了几十套产品,她发现售价365元的e学堂,李虹给她价格才几十元,一次家长会竟然赚了近8000元,等于自己上班2个多月的收入了。做梦也没想到赚钱是如此的容易,不过想想自己教育孩子的心情,也就不难发现家长在为孩子教育上是毫不吝啬的。
韩晓婷经过上网查了一些近年网络教育的市场相关数据,2009年,我国网络教育市场规模接近360亿元;2010年,我国网络教育市场规模高达440亿元;2012年,我国网络教育市场规模预计高达723亿元,这些数据都显示了我国网络教育市场日益庞大。她毅然决定辞去工作,准备e学堂学习小助手来创业,通过李虹联系到了e学堂招商总部,便到总部考察,公司员工为她详细的介绍了产品的优势无需店面、无装修、无房租、无需经验、经营方式灵活,公司提供完善的运营方案,最后签定了衢州市的权。
回到衢州按照总部的营销方案,先铺货到了一些文具店、书店、辅导班、电脑城、商场、超市、学校门口商店等地。还招聘了促销员,在城市繁华街道、步行街、广场或者商超门口、小区门口,学校门口等地做现场销售,布置好展台、产品展架,现场邀请一些小朋友或者家长感受产品的神奇功能,向家长介绍产品功能及特点,现场交易。向路过的人发放宣传页,发展潜在客户。并且自己联系了学校,让老师给学生介绍产品,发一些产品宣传页给学生,由家长自愿决定购买。随着自己的推广力度加大,e学堂学习小助手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衢州所辖县市很多商铺争相进货。
短短三个月,韩晓婷自己算了一笔账:成功卖出产品800多个,除去促销员提成以及运营费用竟然赚了近20万元。衢州地区有502万人口,近百万的学生,高达几千万的财富盛宴,无人竞争,都由她这个总一个人独享。韩晓婷暗自庆幸自己创业的决定。
e学堂学习小助手献给普天下所有含辛茹苦的父母一份爱心大礼!
相关链接:
公司现诚征全国各地空白区域独家商无费、无保证金、无品牌使用费、无技术服务费,为您提供成功的运营方案,以确保商的成功率。
政策:
试运营商:首批进货量为100套,无费,进货详情电话咨询;
县级商:首批进货量为500套,无费,进货详情电话咨询;
地级商:首批进货量为1000套,无费,进货详情电话咨询;
省会城市、直辖市及省级需面议。
详细政策、公司支持政策、产品视频介绍请登录
公司官网:
e学堂全国运营总部:
泊头市天娱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0683-560
招商热线:0317-8107788 8282555
经理手机:赵经理18503171113;
孙经理18503171112
官方微信:exuetang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