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科手术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循证医学思维;传统医学;临床教学
收稿日期:2011-12-18
作者简介:陈桂莲,宋先旭,娄斌,牡丹江医学院附属二院妇产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09)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任何医疗决策都应该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为依据而确定。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发挥着日益重要和广泛的作用。为了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我们近年来注重在诊断学和手术外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循证医学”的思维能力以及通过现代手段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循证医学的概念
循证医学的观念起源于20世纪80 年代,由英国流行病学家首次提出。其核心思想是: 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医生等都应该根据现有的、 最好的研究结果来制定治疗方案或者开具处方。循证医学在20 世纪90年代取得了新的进展,现今循证医学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已成为当今医学教育的重要发展理论与方向,能够促进诊断学的理论教学以及诊断学见习的变革与进步。
2 循证医学的最新性原则
传统的医学教学,所尊崇的是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而大纲与教材的编写和更新时间较长,且其内容与观点还经常受编写人员经验的限制,因此内容更新较慢。循证医学要求提供决策的依据必须是最新和最佳的,这就要求循证医学教学必须和科学技术水平与成果同步发展。因此,教师在每次备课时,要求能通过相关途径自觉检索相关的医学,搜集最新证据、科技文献信息内容以及了解外科医学发展的动态、,并能科学的判断和评价所引用的信息与内容,客观及时地将这些内容引用到教学中。
3 培养循证医学思维
3.1在实践中培养循证医学思维
要培养出既有丰富的临床专业基础和技能,又善于不断吸收最新知识,掌握最佳最新的循证医学客观证据的优秀临床医师,就必须改变传统医学教学的模式。传统医学教学上多重知识传授,课堂教学,甚至照本宣科,从而导致学生思维不活跃,创造能力不够等弊端,想要改变这一情况,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而循证医学教学思维注重创新能力与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客观证据上以实践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资源的能力与创新开拓精神与本领在学习工作中能够客观积极地采集、 分析、 评价以及引用理论知识证据,在培养学生循证医学思维是应注意:从传播临床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自我学习,把死学变为巧学,提高学习效率; 不应只是把学生培养成知识经验型人才,还要培养为创新开拓型人才;重视向学生传播与灌输循证医学的思维和方法,积极开展循证医学实践。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主动和病人交流,了解病人的需求,如此能够发现课堂教学中未涉及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临床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种诊断和治疗的问题,寻找循证医学研究证据,大家一起讨论和评价研究证据的实用性与真实性,找出支持诊断、治疗等方面有效合理的证据,最后结合病人的特质和要求确定诊断并积极制定治疗方案,再通过临床观察与随访来判断哪个更科学合理。如此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循证医学思维。
3.2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循证医学思维
在手术外科临床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中心,将要传授的内容按照逻辑思维的形式,以问题方式呈现,围绕问题产生的原因、本质与问题的演变、后果、 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等进行讲解,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按部就班的把简单的结果和答案讲解给学生,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与原则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与评价,选择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以循证医学的思维来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循证医学思维可以将问题直接展现在学习者面前,能够调动学习者的兴趣,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突出技能的培养,让学习者形成客观发展的科学态度与思维能力。让教与学相得益彰,有的放矢。
4 结论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任何医疗决策都应该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为依据而确定。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发挥着日益重要和广泛的作用。在手术外科教学中培养循证医学思维,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与评价,还可以正确解决问题。循证医学思维可以将问题直接展现在学习者面前,能够调动学习者的兴趣,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突出技能的培养,让学习者形成客观发展的科学态度与思维能力。循证医学不仅适合在手术外科教学,还值得在其他医学领域和科技领域使用。
参考文献:
[1]胡劲,谭榜宪.培养医学生循证思维的探讨[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8(6):644-646.
[2]陈虹.循证医学教育理论在临床教学医院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2006(2):99-102.
[3]王建华.循证医学教育应具备的教学观与方式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6(1):63-64.
关键词:神经外科;手术护理;风险应对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320-02 神经外科主要研究神经系统及其附属机构,因具有高、精、尖等专业学科特点,因此其手术具一定复杂性与风险性。在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高质量的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有效规避治疗风险,提升治疗质量。本文以神经外科手术护理的特点为基础,对其常见风险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1 神经外科手术护理的风险问题
神经外科作为外科学领域内的新型学科,近年来在医学行业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推动了神经外科护理工作的不断进步,其护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神经外科功能性疾病护理、脊髓疾病护理、颅底疾病及颅脑外伤护理、心脑血管疾病护理等。由于此类神经外科手术难度、风险、死亡率均较高,因此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及护理管理过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目前神经外科围术期的护理工作由于开展时间较短,缺少针对性的护理经验,程度不同的影响了护理工作的效果。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匮乏,神经系统疾病病情变化迅速,由于基层医疗单位设备条件有限,重要的监护条件及水平缺乏或不具备,导致护理观察难度加大。因此对护理人员的判断力及执行速度有较高要求,若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掌握存在缺陷,则可能导致护理风险的提升。第二,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缺乏有效沟通的条件或意识,一些神经功能损伤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退化严重,导致基础护理工作量大,在特定条件下可能造成医患矛盾。第三,护理工作管理机制不健全,护理记录缺乏规范性与完整性,护理器械、仪器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维护,为护理工作带来一定安全隐患。为提升神经外科手术护理的效果,现将应对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2 神经外科手术护理风险的应对措施
2.1 专业培训常规化,提升队伍业务技能: 神经外科类疾病病情变化迅速、复杂,要求护理人员具备全面的疾病知识与娴熟的护理技巧[2]。各医疗单位可对神经外科的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主要包括以下方式:(1)定期进行护理知识的培训,主要强化护理人员对常见神经外科疾病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闭塞性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合并脑出血、颅内动脉瘤等,从而扩展护理人员的知识面,在面对变化复杂、迅速的病情时能够进行准确、快速的判断与处理。(2)针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设立考核制度,并从中挑选出优秀护理人员进行经验传授与细节说明,从而提升护理退伍的总体护理水平,降低护理过程中的风险。(3)知识更新对于护理人员同样重要,如近年来关于围术期脑保护的研究进展、围术期神经外科手术病人的容量治疗与管理、颅内压与脑电波的连续监测等新技术,已经进入临床并得到应用。临床护理人员对此应有所了解并实施应用。
2.2 护理内容多样化,实现医患有效沟通:在神经外科手术的护理中,由于护理工作量大,护理难度较高,易造成护理人员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障碍[3]。为增进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力,护理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1)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知识与手术的介绍,提高患者对治疗方案与目的的认知程度,同时疏导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讲述手术成功案例,增加对医疗人员的信任感与认同感。(2)术中对患者进行爱心护理,包括为患者庆祝生日、节日,制作温馨提示卡片,叮嘱患者在康复期的注意事项,提升患者的护理依从性。(3)患者出院时可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康复训练事项,为患者提供完整的护理服务,降低护理风险。
2.3 护理管理机制健全化,提高护理流程规范度:神经外科护理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护理工作记录的核查与对护理器械及仪器使用的管理。神经外科手术要求准确、敏捷,这将导致在护理前开展核查工作的困难度增加。基于此,护理人员应重视事后的护理记录工作,记录中应明确各药物的使用时间、剂量、方式及护理过程的各项操作、患者不良反应等,保证记录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从而强化护理事故问责制度的可执行性,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器械及仪器管理则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挑选专业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管理,管理人员可从护理人员中进行选拔,从而保证管理者对器材的熟悉性;(2)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器材的使用需做好备案与记录,包括使用时间、科室、归还时间等;(3)定期对护理器械进行检修,保障器械能够正常工作。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减少外部环境为护理工作带来的风险,提升护理质量。
神经外科手术具有一定复杂性与风险性,护理工作项目繁多,任务较重,因此强化其护理质量对提升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开展多样化护理,同时完善护理管理机制,从而有效提升神经外科手术的护理水平,增进医患双方的沟通,规范护理流程,全方位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庄文燕,等.神经外科术前护理常见风险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2):86-87.
南京胸科医院胸心外科,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 目的 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胸心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该院胸心外科住院治疗的120例手术患者,按照住院顺序编码,使用抛硬币法简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呼吸频率降低、血氧饱和度升高、最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14/60),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胸心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早期护理干预;胸心外科;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b)-0072-03
[作者简介] 鲍秦琴(1986-),女,江苏南京人,本科,护师,研究方向:护理。
胸心外科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麻醉药物使用剂量高,手术过程对呼吸系统有严重的影响,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肺不张、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等并发症[1]。进行胸心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如何提高胸心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康复效果,降低呼吸道感染率和死亡率是当前医务人员关注的一个热点之一,目前有研究报道,采用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为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胸心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现对该院2011年2月—2014年3月间收台的60例胸心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胸心外科住院治疗的120例手术患者,按照住院顺序编码,使用抛硬币法简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42.4±12.5)岁,其中食道癌手术患者8例,肺癌手术患者26例,心脏手术患者12例,其他种类胸心疾病手术的患者14例;对照组患者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42.8±12.5)岁,其中食道癌手术患者10例,肺癌手术患者25例,心脏手术患者15例,其他种类胸心疾病手术的患者1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气管插管全麻。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胸心外科常规治疗和护理,护理内容为:术前用药及术前胃肠道准备,术后进行病情观察及进行各种管道护理。患者手术前接受与手术治疗有关的知识宣传教育,询问患者病史,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健康教育方式和内容,让患者改变不良的行为,戒烟戒酒。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2.1 病房住院环境 加强对病房环境的管理,每天定期打扫病房,保证病房干净、整洁,保持房间通风,房间内空气清新、温度及湿度适宜。对有呼吸机的患者要严格执行消毒程序,减少灰尘及其他污染,减少肺炎发生率。同时对护理人员开展预防感染的相关培训,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被褥,夜间关灯休息或者使用暗光灯光,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1.2.2护理 由于手术后需要进行治疗,因此必须对患者进行护理知识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治疗。
1.2.3开展心理干预 大部分患者手术前出现抑郁、焦虑、恐惧等负性心理,担心整个手术过程是否能顺利,担心手术麻醉效果及手术后疼痛问题,担心手术费用过高而对家庭产生巨大的经济负担等,因此,手术前必须给患者心理支持。为了保证心理干预质量,该研究主要措施是:由具有三级心理咨询证书的护士对胸心外科护士进行心理培训,让每个护士都能单独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保证心理干预的质量。根据每个患者的心理特点制定合理的个人心理干预护理措施,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开展循序渐进的心理干预,消除患者心理负面影响。
1.2.4腹式呼吸训练 嘱患者采取平卧位,全身放松,吸气时候尽量使腹部最大向外扩张,呼吸时腹部尽量向内收缩,并保持胸部保持不动,以不憋气为宜,呼吸频率控制5~6次min左右。
1.2.5有效咳嗽排痰训练 让患者端坐5 min,保持平静,让患者先深吸一口气,让声门紧闭,使膈肌迅速抬高,增加胸腔的负压,同时让肋肩肌快速收缩,然后咳嗽,让声门迅速打开,让气体快速从呼吸道冲出,利用急速的气体将痰液排除体外,每天让患者练习数次,直到患者能熟练掌握。
1.2.6分散转移患者注意 手术后通过给予患者读报、看电视、听音乐、按摩患肢皮肤等方式分散转移患者注意力,提高对伤口疼痛的耐受能力。
1.2.7功能锻炼 对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早期功能锻炼的认知。
1.2.8 饮食睡眠护理 手术后患者要保证足够的营养和水分,早期可以食用少量的高蛋白纤维素,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进食量,同时每天保证足够的水分供应,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补充水分。如果患者无法通过胃肠补给营养,则必须通过静脉途径补充营养,禁止患者吸烟喝酒,或者使用辛辣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预防发生便秘,另外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生活规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手术后10 d的呼吸频率、血气分析、指脉氧饱和度指标,检测患者手术10 d后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等指标。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胸腔引流管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的比较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术后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最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等指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14/60),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2,P=0.004﹤0.01)。
3 讨论
3.1早期护理干预在胸心外科手术中的作用
胸心外科手术的患者一般病情比较严重,大部分患者接受的手术均存在创伤面积大、住院时间长、患者住院期间存在较多的不安全隐患,这些均影响患者手术后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因此对胸心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生活质量[4-5]。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改善患者住院环境,让患者在比较舒适的病房中接受治疗和护理,缓解患者烦躁的心情,对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护理,强化患者接受护理,保证手术后能顺利进行护理,保证各项临床治疗有序开展。在进行护理过程中注重心理干预,制定合适的干预方案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负面心理影响,使患者积极参与治疗。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早期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术后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最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等指标分别为(13.04±2.32)次/min、(96.8±1.5)%、(69.4±2.4)L、(2.82±0.08)L/min、(1.20±0.14)L,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模式可以促进患者术后呼吸功能恢复,该护理模式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研究结果明显高于文献报道采用护理干预取得的治疗效果[6-7]。主要原因分析:采取早期护理干预,能全面从术前、术中、术后各个环节对患者进行干预,及早消除影响患者术后的因素,因此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护理干预。另外,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拔管时间(4.25±2.31)d、住院时间(10.52±3.62)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采取早期护理干预能明显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缩短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一致[8]。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提示早期护理干预模式能明显降低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研究文献亦证实了这一点[9-10]。
3.2 呼吸功能及咳嗽训练的临床意义
呼吸系统受损在胸心外科手术中比较常见,因此,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及咳嗽咳痰训练非常重要,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有效降低肺炎发生率,同时也能明显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保证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治疗[11]。另外,也可以有效预防患者手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影响患者手术后恢复。通过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让患者能自行熟练进行正确的呼吸,促进患者将残留在肺内部残留的气体顺利排出体外,提高肺部换气量,减少肺部死腔的通气量,增加肺交换气量,保证机体能够交换到充足的氧气。开展咳嗽咳痰训练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将气管残留的痰液排除体外,降低患者手术后肺部发生感染的几率。 研究文献报道[12-13],通过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及咳嗽训练能改善胸心外科手术患者肺功能的情况。
3.3胸心外科手术患者早期护理干预需注意的问题
为保证顺利进行早期护理干预,需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具体的每个细节均由科室护长组织全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充分讨论,尽可能平衡利弊,为患者制定一个最优的护理方案,在执行早期护理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变化,在实施过程中要及时进行意见反馈,不断改善。由于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会出现一些不可控制的影响因素,比如新护士轮转科室、护理人员个人经验有限、沟通技巧不够熟练、患者在护理过程中不配合等[14-15],因此对参与早期护理干预的护理人员必须要经培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才能保证护理干预工作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在胸心外科手术患者中开展早期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胸心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研究样本例数比较少,结果的验证有待大样本研究加以证实。
[
参考文献]
[1] 林军,樊梅.心胸外科护理隐患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8):361-362.
[2] 仲继红,陈雪莲,王晓峰,等.心胸外科压疮全程预防干预的做法与效果[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6):637-639.
[3] 耿利琼.围手术期呼吸功能训练对胸部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5,11(17):1421-1422.
[4] 廖星梅.术前护理干预对62例外科手术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J].中外医疗杂志,2011,30 (11):170-171.
[5] 郭丽丽,申秀英.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心胸外科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8): 94-95.
[6] 刘春蓉.护理干预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2,5(9C):111-112.
[7] 陈爱荣.健康教育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焦虑情绪及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5):24-26.
[8] 成聪利. 护理干预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中国保健营养,2012,8(1):2680-2680.
[9] 郭丽丽,申秀英.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心胸外科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8):94 -95.
[10] 邵爱仙,姚玉娟,沈丽娜,等.呼吸训练技术对明显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指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8):620.
[11] 范悦.心胸外科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因素与临床治疗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20):147-148.
[12] 刘黄华.心胸外科病房防止医院感染的护理措施[J].中国当代医药,2012,9(13):139-142.
[13] 郭慧明.护理干预对心胸外科患者安全护理的影响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7):29-31.
[14] 林世红,韦成信,戴艳萍,等.健康教育和呼吸功能训练在心胸外科患者围术期综合应用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103-104.
(收稿日期:2014-09-06)
文 题
关键词:外科 手术刀口 感染 原因 护理措施
外科手术刀口感染会严重危害给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摸清手术刀口感染的主要原因,找到刀口感染途径,采取科学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手术刀口感染。
一、普通外科手术刀口感染的原因分析
普通外科手术刀口感染,其原因很多,一般与病人素质、手术环境、手术器品、医务人员的无菌技术等有直接关系。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将造成手术刀口感染的因素归纳为如下几种:
1.病人自身因素。病人自身因素包括性格特征、卫生习惯、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等,比如个人卫生习惯差、医药知识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等。此外,过度肥胖、免疫力低下以及糖尿病、使用激素、自身污染严重也同样可以导致刀口感染。
2.医疗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指医疗外部环境,如病房通道及布局不合理,“三区”划分不明确,医院周围建有垃圾场等,这些都将有可能导致刀口感染。此外,污浊的空气也很容易导致刀口感染。通过科学测试,当浮游菌总数达700cfu---1800cfu/m时,刀口感染率明显增高。
3.工作人员因素。无可否认,有部分刀口感染的真正原因并非外来因素,而是来自医疗卫生工作者本人。据统计,因医院工作人员导致的切口感染约占整个感染人群的35%。而工作人员造成刀口感染因素中,主要包括重治疗轻预防,工作人员感染知识匮乏,消毒隔离意识淡漠;手术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无菌观念淡薄,手术技术娴熟程度不高,止血不彻底,缝合有死腔,引流不通畅等等,均可造成刀口感染。
4.医疗作风因素。有些医生术前不作皮肤清洁护理,术后切口换药、拔管不注意无菌操作。有的医生换药不洗手、不戴口罩帽子。另外还有程序上的不合规程,如污染手术与无菌手术先后顺序不合理,有些医生常常按自己的意愿随意安排手术等。
二、外科手术刀口感染的护理对策
普通外科手术刀口感染的护理对策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多方考虑,慎重对待。既要注重刀口适时防护,也要注重医疗程序规范;既要对病人刀口加强监测,也要对医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1.加强手术切口感染监测。手术切口感染专率监测虽然烦琐,耗费时间也较多,但能为正确掌握切口是否感染、感染程度,以及防护情况提供准确的依据。尤其是对污染类切口、手术持续时间长、大手术和易污染手术进行感染专测,其意义和作用十分深远。据某医院统计调查,该医院在进行手术切口感染专率监测后,2688例普通外科手术患者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118例,切口感染率为4.39%,较未开展感染专率监测时的7.82%明显下降。
2.加强基础疾病的护理,减少外科手术刀口感染率。(1)低蛋白血症的患者的护理: 术前对患者做好营养状况的评估,保证患者得到充足的营养和热量,同时纠正贫血、蛋白质缺乏和水电解质失调等支持疗法,促进手术切口的早日愈合。(2)糖尿病患者的护理: 术前尽可能改善患者的全身情况,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术中、术后严密监测,及时有效地控制血糖,做好糖尿病患者宣教,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减少感染机会。(3)肥胖患者的护理:肥胖患者脂肪层较厚,对这类患者手术中应尽量避免使用电刀;腹膜缝合后应该用大量 0.9%NaCl 溶液冲洗腹部切口处,以冲洗干净已经失活的脂肪组织,坚持切口对齐,不留死腔,间隔适当等缝合原则。
3.加强医疗环境管理:每天清晨在手术前清洁所有的水平表面,手术后清洁所有的水平表面,清洁消毒手术室,每周一次彻底清洁整个手术室。尽量减少手术过程中进入手术间的人数,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交谈。参观手术人数控制在3人以内。控制手术间的温度和湿度, 温度应当保持在22°—25°、湿度保持在50%—60%。对手术室的空气消毒机、空调滤网定期清洗、更换。手术室内应使用质地优良的织物,以减少线绒的产生。每月一次做空气、物表的生物学监测,使空气菌落数必须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各种仪器的导线、连线每天均需使用消毒巾湿擦,对其重点管理及督查。
4.做好术前备皮: 术前 1 d 应用抗菌肥皂洗澡或淋浴,一般不去除毛发;如果需去除毛发的手术,在术前2 h 内剪除毛发。术前适宜的备皮是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术前备皮关系到术后创口愈合的快慢和切口是否感染。清洁皮肤及剃毛备皮后皮肤细菌检出率可降至 20% ~ 60%,备皮时间与手术时间愈近愈好。只有当毛发确实会干扰手术时才备皮,术前备皮皮肤有划痕有助于细菌聚集。所以避免不必要备皮,必须备皮时,手术当天备皮。
三、.加强工作人员培训教育
加强工作人员培训也是有效防护刀口感染的重要一环。要加强对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知识培训,使他们清楚工作中引起医院内感染的因素、感染造成的严重后果、控制感染的措施。同时制订制度和检查考核奖惩办法,防患于未然,使他们对手术后感染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严谨工作;另外,要加强对换药室实行规范管理,改变不合理布局,增加消毒设施,监督医生的无菌操作,检查“手卫生”的落实情况;要经常教育医护人员在手术中爱护组织,轻柔操作,彻底止血,彻底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结扎的线头勿过多、过长、手术进行中严格无菌操作。强化思想素质教育是彻底杜绝人为感染的内在因素,要常态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李宗义,孙晓明.外科手术应用与解剖学.南京医学出版社,2010.9:30
【摘要】目的 分析总结普通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方法 通过收集笔者所在院2005年3月~2010年3月期间普通外科临床资料及相关数据记录,以统计总结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 结果 2005年3月~2010年3月本院普通外科手术病例的切口感染发生率达8%之多,其中普通外科手术后感染的主要因素集中于两方面,即患者方面(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和手术方面(术前住院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结论 可通过完善的术前检查降低切口长度、 提高手术的无菌操作程度、减少术后放置引流管的机会、同时改善住院手术环境也可有效地应对感染的主要因素,来预防切口感染。
【关键词】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主要因素
很早就有报道表明,切口感染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占外科医院感染的13% ~40% ,其后果常可导致切口延迟愈合,切口裂开,严重的可能导致全身性感染,且切口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各个时期、每个科室切口感染发生情况有所不同,所以如何有效预防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一直以来都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2-3]。以下将根据笔者所在院2005年5月~2010年5月期间普通外科年住院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来调查分析统计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以为有效控制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提供临床指导。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分析:研究对象为2005年1月~2010年5月期间普通外科住院实施手术的患者,经统计共为1344例,其中患者年龄范围为年龄9-78岁,男性728例(占54.17%),女性616例(占45.83%)。病况为:胃手术169例(占12.50%),胆道手术299例(占22.25%),肠道手术172例(占12.80%),胃手术169例(12.57%),阑尾手术212例(占15.78%),腹部外伤11例(占0.82%),疝修补术218例(占16.22%),甲状腺手术151例(占11.23%),大隐静脉手术112例(占8.33%)。
1.2 调查指标及方法 : (1)根据收集到的临床资料,自行设计统计表,表格项目调查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主刀医生、入院诊断、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入院和出院时间及有无感染等。 (2)分析调查因素:性别、年龄、肥胖、术前住院时间、术前抗生素应用、麻醉方式(全麻、硬膜外麻、局麻)、侵入性操作(深静脉插管、导尿、有无引流、胃肠减压)、切口分类(I、Ⅱ、Ⅲ类)、切口长度、手术时间(3 h)、术中是否应用术区皮肤保护性贴膜 。 (3)从所收集到的住院手术患者中选择发生切口感染的病例,来计算切口感染发病率,并做对比研究,即设切口感染患者为“实验组”,非感染的手术患者为“对照组”。最后筛选出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关系。
2 结果
经过分析,发现手术切口感染并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主要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即即患者方面(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和手术方面(手术医师的技术熟练程度、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切口部位、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此外,周全的护理措施及围术期的护理访视,也是预防感染、促进切口早日愈合的一个重要环节。据报道,“手术时间长短与术后感染发生的概率有一定关系,手术时间大于2 h是发生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4]。此次研究结果也发现:非清洁类伤口、全麻手术切口、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高。如手术时间>2 h的感染率为7.22%,明显高于手术时间
本组研究中将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总结如下: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1)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2)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3)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4)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总之,切口感染的分类归结起来主要有两大类,即:(1)清洁切口主要为甲状腺、疝修补及大隐静脉疾病患者,感染发生率为0.63%;(2)非清洁类切口主要为胃肠道疾病患者,感染发生率为6.49%。由此可见,普通外科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主要发生在非清洁类切口。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见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主要因素为非清洁类切口感染。所以,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同时护理人员做好患者术前皮肤准备、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合理应。总之,降低手术后切口感染率是一项涉及多因素的复杂工作,需要全方位的努力与配合,更重要的是外科医师、护士应密切配合,应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同时各个时期、每个科室切口感染发生情况有所不同,所以也要对以上因素进行严格的防范。
参考文献
[1] 钟秀玲,程棣妍.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62
[2] 常俊生.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中外医疗,2009,28(04):43
[3] 杨国才.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11,49(01):122
【关键词】 Ⅰ类清洁切口;目标监测;手术部位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是指继发于手术操作形成的伤口中的感染[1], 是外科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 而Ⅰ类清洁切口感染占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1%~5%[1], 一旦发生感染, 将影响患者的愈后, 再次手术、再入院、住院天数延长、甚至病死率增加[1], 为了预防与控制Ⅰ类清洁切口感染, 对安徽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的Ⅰ类清洁切口进行目标监测, 并进行统计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为2011年8月1日~2012年7月31日本院Ⅰ类清洁切口2337 例手术患者。
1. 2 诊断标准 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按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
1. 3 监测方法 ①监测前准备: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手术科室主任、护士长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 取得支持和配合。②制定监测方案, 对手术科室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明确医生、护士的职责, 以正确诊断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如何采集标本的方法。③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时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情况, 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渗出物送检, 并按照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填写每个手术患者监测信息。
1. 4 监测内容 ①患者资料:科室、入院日期、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等为资料分析比较提供信息。②手术情况:手术日期、麻醉类型、手术名称、手术持续时间、麻醉评分、切口类型、手术者、是否围术期用药、是否有植入物等。③医院感染情况:感染部位、感染日期、标本送检日期、标本名称、病原体和药敏试验结果。
2 结果
共监测手术患者2337例, 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6例, 感染率1.11% , 2012年8~12月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42%, 2013年1~7月感染率为0.86%。见表1。
3 讨论
从监测结果看, 医院的Ⅰ类切口手术主要以乳腺手术、骨及关节手术、疝气手术为主。2012年8~12月这几种手术部位感染率较高, 为此, 医院召开专题会议, 分析原因, 研究干预措施。原因有:①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自身的机体条件差、手术部位血运差、急诊。部分患者手术时间较长, 感染机会增多。②高龄患者, 特别是糖尿病, 术后切口渗出较多, 按常规时限拔除引流管后可能仍有渗出给感染造成机会。③乳腺包块切除手术:感染可能与缝合时有死腔, 血凝块, 切口小、手术过程中渗血多有关。④疝气手术: 以前疝气手术感染很少, 现在增多可能与补片有关, 以前的补片为伞状, 不会形成死腔;现在的补片为半球形, 可能存在积血积液。⑤使用电刀影响局部血液循环。⑥手术室消毒、病房环境是否合格也是一个中方面。⑦菌操作执行不严等。干预措施:①手术顺序的安排要合理, 应清洁手术在前, 污染手术在后。②要加强手术室环境的消毒和灭菌。③手术室、院感办和医务科加强全院医护人员手卫生及无菌技术操作的督查力度以。④术毕清理切口处的血渍、坏事组织碎屑等, 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干净。⑤根据实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⑥手术医生要提高手术技巧和娴熟水平。
总之, 手术切口处的细菌和坏死组织是感染主要因素, 其中坏死组织致感染的机率大于细菌。手术过程中操作、患者基础条件、手术时间、创面清洗时间、技术水平、最后冲洗、创面处理、电刀使用、缝合时切口有无淤血、内植物、等均是影响切口感染主要因素。为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结合2010年卫生部颁发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 制定了本院的“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和“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做好外科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 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指导;术前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避免因基础疾病而延迟切口愈合, 导致医院感染[3];术前做好充分的皮肤准备, 减少切口的污染;医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术中尽可能保护脏器, 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 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4];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药剂科加强对外科手术切口的监测和抗菌药物使用监管, 保证外科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落实到位。通过一系列的干预措施的实施, 有效降低了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胡必杰, 葛茂军, 关素敏.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最佳实践.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2-1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0:23.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各项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在不断进步,多种职业危险亦随之日益增加。外科手术患者中乙型肝炎、结核病、淋病、梅毒、HIV等疾病时有发生,加之大量化学消毒药品、生物制剂、抗肿瘤药物的作用,对医护人员的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危害。我们在注重手术室护士的自身防护的同时,发现外科医生往往只注意手术操作和患者安全,自身防护意识较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手术配合中加强了对外科手术医师的安全防护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此举对预防疾病感染和意外损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监督外科医生安全防护的重要性
据报道,美国有0.1%~0.5%的成年人感染乙肝,而医务人员感染比率高达0.5%~5%;2003年春季在我国发生的“非典”,证明医务人员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许多感染HIV的医护人员与职业损伤有明确的相关性。由于手术室特殊的工作环境,如长时间与开放创面接触,经常操作锐利器械以及接触大量血液等。在实际工作中,对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消毒隔离制度护士要比医生执行的好,预防感染的培训也比医师多,对于外科手术患者同时又患有感染性疾病或感染病毒携带,外科医生往往只重视外科疾病的治疗而容易忽视对感染性疾病的隔离和防护,极易在手术操作中造成意外损伤而感染。因此减少外科医生职业损伤和感染危险的关键是防护,而防护的关键是提高外科医师对安全防护的意识和提供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必须在手术配合中起监督管理作用,从而避免和减少外科医生感染的危险。
2 对外科医生开展安全防护教育
2.1 根据外科医生直接频繁接触血液和体液的特点,必须培训他们在手术中注意自身防护的意识,树立所有患者的血液和体液都有潜在的感染危险的观念,了解不同感染性疾病的传播机制,预防措施和接触后的治疗方法。随着我国HIV患者和和携带着的增加,将有越来越多的这类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患者传染给健康医护人员的危险已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做好HIV的预防工作。对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常规做肝功、肝炎七项,HIV和梅毒等实验室检查。手术室要求医生在送手术通知单时,在上面注明阳性结果,以便提前做好防治准备。
2.2 鉴于手术治疗过程中有感染,对HBV的严重危险,强调预防为主的原则。建议所有参加手术的外科医师都应定期接种乙肝疫苗;护士在术前访视患者中应查阅病理证实是否为HBV阳性,接触后应该提醒术者,注意手术操作安全,避免被污染的刀片、针等锐器所伤。手术中应该尽量减少减轻对手术间和物品的污染程度,沾有血液和体液的敷料、器械不得随意摆放丢弃。正确接受护士的指导,按要求将污染的手术衣及手套等物品放置特定地点。
3 为外科医生提供安全防护的措施
3.1 对外科医生手术换穿的衣裤、鞋帽、口罩等物品均采用专人专用、一次性使用,并定期洗刷消毒处理。
3.2 在侵入性操作,接触无菌部位,非完整的皮肤和黏膜及接触血液、体液、利器或污染的仪器时,都必须带手套,使用后的手套要作为临床废弃物处理;手术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手套破损立即更换。在行感染手术时要带双层手套。
3.3 带防护目镜在手术中是十分必要的,可减少血液和体液的喷溅,同时还可以防护抗肿瘤药物或医用生物黏胶误入眼中。
3.4 对手术中使用电凝器,氩气刀切割止血时所产生的有害气体要及时用吸引器吸除,对麻醉所产生的废气亦要及时接管排出室外等妥善处理减轻手术间空气污染。
【关键词】 细节管理; 胸外科手术; 护理安全
doi:10.14033/ki.cfmr.2017.8.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8-0082-02
细节管理是将一整套工作流程拆分为多个细节,逐次量化,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若干个细节,最终完成初定下来的所有细节,之后再不断量化和完善细节,其管理特征是工作细化、管理细化、特别是执行细化[1]。护理管理中的细节管理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注重细节管理,才能把护理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做好,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2]。胸外科患者大多是开胸手术,病情凶险、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术后各种管道多,潜在风险性大,患者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引起护患纠纷[3]。为提高胸外科手术患者护理安全管理,对其护理工作及相关护理人员进行细化管理,对潜在护理风险进行评估分析,采取有效地防范措施,防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笔者所在医院于2015年
6月-2016年6月收治612例胸外科手术患者中,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性护理安全管理基础上实施细节管理,与同期住院未实施细节管理的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取得很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科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612例胸外科手术患者,男337例,女275例,年龄25~68岁,平均(36.5±7.6)岁;将上述患者依照疾病种类分层后,按住院号单、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6例,其中,试验组,男171例,女135例,平均年龄(37.1±6.9)岁;对照组,男166例,女140例,平均年龄(36.9±7.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手术方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性护理安全管理,术前遵医嘱完善疾病相关检查、治疗及护理措施,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说明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术后注意事项,使患者有充分思想准备,减轻焦虑;术后密切观察病情,遵医嘱给予抗菌素抗炎补液治疗,做好管道护理及各种并发症预防等措施。
1.2.2 试验组 (1)根据胸外科疾病特点制订胸外科手术患者细节管理方案,该方案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护理安全管理,以全面提升护理质量为原则,重新将工作细化、管理细化、特别是执行细化。实施由护士长-组长-责任护士职层管理体系,责任分级,落实到人。护士长全面负责病区管理及护理工作质量,督促护理人员严格履行职责,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预防差错事故发生。根据科室护理人员职层及业务能力分两个护理小组,由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高职称护士任小组组长,组长每天负责对所管小组的患者病情状况进行评估,合理分工,指导责任护士对分管患者进行各种治疗及护理工作,检查小组护理工作质量,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之处,及时反馈给责任护士,提出解决对策并监督实施。责任护士负责所分管患者的全部治疗及护理工作,包括患者每天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践行主动护理,提供优质服务。(2)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将“重视细节管理”理念贯穿于整个护理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建立有效护患沟通,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严格执行手卫生,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鼓励护理人员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等,针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并实施整改措施,防止不良事件发生。实施科学合理排班,加强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患者、重点人员的管理,确保患者护理安全。(3)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技能的提高,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护士培训,使护理人员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不断提升业务知识,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4)术前细节管理:协助医生做好患者的全面检查,如血常规、凝血时间、肝、肾、心、肺功能等检查;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做好心理护理,减轻焦虑;做好皮肤及胃肠道准备,术前12 h禁食,4~6 h禁水,以防止麻醉或手术过程中因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做好术后需要的用物准备,如全麻护理盘、氧气、吸引器、胃肠减压器、引流袋、监护仪等。(5)术后细节管理:严密观察和记录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基础护理及各种管道护理,注意观察各种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并准确记录,保持管道引流通畅。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掌握患者的各种治疗、护理及潜在并发症,做好防范措施。
1.3 评价标准
患者住院期间的医疗护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患者投诉情况及满意度等。(1)采用笔者所在医院“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实行三级护理质控检查,对患者住院期间的医疗护理质量测评得分情况,统计并记录住院期间护理不良事件及患者纠纷投诉等;(2)满意度调查表: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在患者出院前一天或出院当天进行卷调查,统计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医疗护理质量测评得分比较
试验组医疗护理质量测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不良事件及患者投诉情况
试验组住院期间的护理不良事件及患者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结果比较,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细节管理能有效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医疗护理质量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护理细节管理可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的好坏,影响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在护理工作中,护士的任何一个细节疏忽,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4]。因此,注重细节管理。细节管理强调的是每个岗位每位员工都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找任何借口,哪怕是合理的借口,都要想方设法去完成任务。笔者所在科将细节管理应用于胸外科手术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通过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护理工作细节管理的培训,清晰工作目标,提高服务意识,增强工作责任感。细化工作标准,分解工作流程,使护理人员工作时有据可依,掌握并控制关键环节。同时,将细节管理运用于临床治疗及各种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有效规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与护理安全。
3.2 有效防范或避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胸外科手术患者常因病情重,病变范围大侵犯大血管、纵隔等部位,许多患者实行开胸手术,术中出血多,术中及术后大量输血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病理生理问题,同时,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术后各种管道多,潜在风险性大,患者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引起护患纠纷。将细节管理应用于胸外科手术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有效细化高危因素的管理,增强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同时,预防警示差错事故容易发生的环节,提高护理人员风险规避意识,重视护理细节质量控制,小心避开风险,保障护理安全[5]。本文研究中试验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不良事件及患者投诉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因此说,护理细节管理能有效预防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医疗护理质量[6]。
3.3 细节管理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细节管理在现代护理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细节管理,增强护理人员的细节管理意识,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减少或杜绝护理不良事件发生[7]。通过护理细节管理及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及各种想法,针对患者的想法,及时给予解答,心理疏导或及时给予帮助解决问题[8]。同时,在关心与帮助患者时,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心理的各种顾虑和紧张情绪,积极接受治疗及护理,有利于身体康复,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护理细节管理可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影响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影响医院的声誉。加强护理细节管理,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中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主动服务意识,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何锋.细节管理在神经外科患者手术护理安全中的应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21(6):119-120.
[2]陈丽华,兰碧玉.细节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全科护理,2014,12(6):555-556.
[3]章兰英.普外科老年手术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11):87-88.
[4]李慧.护理安全管理对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整体护理的效果评价[J].河北医药,2016,38(5):794-796.
[5]赵桂林,吕晓春,张润芳.精细化管理在骨外科手术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4):127-129.
[6]许巧玲,冯娟,王日星,等.精细化管理在医院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8):142-144.
[7]洪菊凤.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的应用及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9):122-123.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外科;手术室护理;教学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2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76-02
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与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相比,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及探索性[1]。目前,PBL教学模式在各个国家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实际教学中也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院对2011级的62名护生采取PBL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将2011级的62名护生按照1:1比例分为两组,每组各31名,其中对照组男1名,女30名;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2113±109)岁;学历:中专12名,大专14名,本科5名;研究组女31名;年龄18-24岁,平均年龄(2085±114)岁;学历:中专11名,大专14名,本科6名;两组护生自然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的护生均根据外科手术的护理特点,护理内容等设计教学大纲,并编成册,发给护生,同时,由同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其中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PBL教学方法,由带教老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如“切除术患者围术期应如何护理、乳腺癌全切术患者如何做好护理”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以患者术前――进入手术室――开始手术――术中――术后为主线进行分析,通过查阅书记、文献、杂志等相关专科资料进行解题,并组织护生分别扮演患者、巡回护士、器械护士进行情景演练,最终制定出各护理计划,并以书面和口头叙述的方式报告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给予点评,对不足之处给予补充,最后制定出最佳的护理措施。
13评价方法[2]理论考试评价:培训结束后,对两组护生进行统一命题理论考试,由专业的护士参照护理“三基”理论及外科手术的护理常规出题进行考核,满分100分。操作考试评价:采用自编的《手术室护理操作技能评分表》作为考核标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生技术越好。教学满意度的评价:采用自行设计的教学满意度评价调查表,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及教师素质共计5个方面,每方面设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选项。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分析软件,计数资料采用 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理论及操作考试成绩比较分析对照组培训后,理论考试评分及操作考试评分均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度评价观察组总体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总体满意度为7419%,观察组总体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完全是被动的、机械的,整个培训过程中,缺乏互动与交流,学生主动能动性不高,学习效果较差,尤其是对肿瘤手术患者,护理工作繁重、危险性高[3]。PBL教学模式是Barrows教授于1969年首次提出的,主要是以问题为导向,在分析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通过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找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利于促进学生树立正常的临床思维模式[4]。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取PBL教学模式的观察组护生理论、操作考试成绩分别为(9436±545)分、(9217±465)分,对照组分别为(8023±339)分、(7929±305)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总之,PBL教学模式可明显提高普通外科手术护生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提高护生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吕亚,黄霞萍,刘菲分阶段教学模式在手术室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6):12-13
[2]王彩凤,姜琳玲不同年级护理本科生基于问题的学习法体验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2,8(5):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