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混沌学理论范文

混沌学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混沌学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混沌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混沌;预测;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6(03)-0085-04

从1963年洛伦兹发现混沌现象(蝴蝶吸引子)以来,迄今已40余年了,这期间,特别是近20年来,几乎各个学科都发现了混沌现象,混沌现象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普遍现象。经济学科也不例外。1987年10月19日纽约股市的暴跌打破了新古典主义的神话,使新古典大厦摇摇欲坠。“黑色星期一”表现出的突发性和奇异性是新古典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新古典经济学总是把股市波动归咎于来自经济系统外的随机干扰。但是,对于这次震动世界经济的股市暴跌,却找不到任何来自经济系统外的充分证据。因此,经济学家们开始寻找能够更真实刻画股市运行方法,寻找一种把股票细微、分散的交易同大规模宏观变动连接起来的方法。这导致了混沌经济学研究的大发展。混沌经济学在方法论、时空结构、建模方法及追求目标等方面与新古典经济学存在着深刻分歧,但在描述和解释经济现象方面更具现实性和优越性。管理会计是一门将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的综合叉学科,它与财务会计并列,成为现代企业会计的两大分支,它具有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的职能,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现有的管理会计是建立在线性数理方法基础上的,与经济实际不相符合,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混沌经济学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一、混沌经济学对管理会计预测功能的影响

1.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196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在一次对天气预报所作的计算机模拟中发现一种奇异的现象:初始值仅相差1%的同一线性模型在经过一个较长时间序列的递归演化后,会出现两个截然不同的、彼此偏离越来越大的结果-即系统演化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这是以往的任何理论所无法解释的,他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蝴蝶效应”。当然,人们在几年以前就已经了解,小原因可以产生大结果,因此未来很难预测,但是直到19世纪法国数学家阿达马才证明:对于某些系统,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常常使预测结果变得如此不同,以至一会儿以后,预测事实上已经没用了。另一位法国科学家庞加莱在1908年出版的《科学与方法》一书中作了相当干脆的表述:被我们忽略了的非常微小的原因决定着我们不能忽略的客观的结果,而事后我们说这个结果归因于机遇。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被认为是混沌系统的本质特征。“蝴蝶效应”的存在意味着经济预测只能作短期预测,而不能作长期预测。混沌一方面指出了原本认为不可预测的复杂事物具有可预测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对原本认为可预测的简单事物的预测具有局限性。预测理论家Gordon指出,混沌理论开辟了预测研究新的领域,为原来被认为不可预测的复杂系统的预测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途径。

2.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前面我们谈到管理会计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预测未来,由于预测是决策的基础,它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所以经济混沌所表现的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预测和决策两个方面。

预测是根据过去和现在预计未来,根据已知推测未知。企业的行为可看成一个系统,过去或现在的情况可看成是系统演化的初始条件,但这只能称为一种“假想”的初始条件,因为我们对初始条件的了解(即企业对现状的了解)带有一定的不精确性,也就是说企业对自己现状的把握与企业“真实”现状(我们称之为“真实”初始条件)之间总有一定的差异。由“真实”初始条件出发所得到的企业行为结果构成的轨迹称为“真实”轨迹,从“假想”的初始条件出发按照系统演化规律得到的轨迹称为“虚拟”轨迹,它由企业时间序列的预测结果构成。由于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最初即使“真实”初始条件和“假想”初始条件非常接近,“真实”轨迹和“假想”轨迹也会愈来愈迅速地分离。由于系统演化的连续性,短期内这种差异不会太大,短期预测是可能的,但长期预测是不可能的。这必将对管理会计预测与决策的理论和方法产生影响,如未来一定时期内现金流量预测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净现值法、投资回收期法、内部收益率法和外部收益率法等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将受到质疑。

管理会计在表现为混沌的时间序列数据的预测中要用到空间重构技术,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相关文献。近年来新的预测方法不断涌现,如马军海等利用指数自回归成功地进行了经济混沌时序的预测。姚洪兴等利用小波神经网络方法进行股市预测等等。管理会计要较好地为企业的预测和决策服务,应充分考虑这种影响,合理确定预测期,完善预测与决策方法。如在编制预算时最好采用滚动预算的方法,根据企业的现状和环境变化及时对长期规划进行修正。同时还应注意到,虽然一个系统可能显示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但决不意味着关于该系统的每件事都是不可预测的。事实上,在混沌的背景下找出什么是可预测的,也是一个真正深刻而重要的问题。非常遗憾,这个问题还远未得到解决。

二、经济混沌对管理会计解析过去功能的影响

1.混沌经济学与管理会计在解析过去方法上的比较

传统管理会计认为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即假定经济主体具有内在一致的稳定偏好和所处环境的完备知识和信息,因而在任何时点上都能够准确地从全部被选方案中选择出效用最大化的最优方案。这不符合现实交易中人的基本特性。事实上,最大化只是人类行为意愿趋近的目标,但在现实中只能有限地做到,也就是说,现实的人在决策时将受到有限理性的制约。传统管理会计在建模过程中,线性化分析和近似方法是两个重要工具。如量本利分析中假设销售收入与销售量、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呈完全线性关系,即使对这一建设作拓展进行非线性的量本利分析,也只是静态地反映成本、收入与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仍是一种历史决定论的分析。在混沌经济学看来,决策者通常不可能想象出其决策所面临的全部备选方案,也不具备关于未来各种可能性及其后果的完备知识和预见。不对称信息和私人信息的存在更是有限理性的特殊表现。线性分析和静态分析方法根本无法描述复杂的经济现实。经济系统中时间的不可逆、多重因果反馈环及不确定性的存在使经济系统本身处于一个不均匀的时空中,具有极为复杂的非线性特征。非对称的供给需求、非对称周期波动、非对称信息、人的行为的“有

限理性”等正是这种非线性的表现。所以,具有对初始条件敏感依赖性特征的非线性系统的精确形态不可能通过线性近似方法得到,非线性系统不能被化整为零地加以求解和加总;只有用非线性工具,才能精确地描述经济系统的真实演化。

2.利用混沌经济学,对管理会计在解析过去方法上进行革新

从上文的分析知道,混沌经济学在解析过去上比传统管理会计更符合客观实际,所以管理会计在建模方法上应该借鉴混沌经济学的非线性方法,使用非线性差分方程和非线性微分方程建模。同时,企业的经济为是一个随时间演化的动态博弈过程,管理会计在分析企业的量本利时应引入动态博弈机制,分析有限理性下参与人纳什均衡(即最优利润)的存在性与稳定性问题,模型在参数取何值时出现分岔、在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混沌。国外在分析企业利润的复杂性方面已经做了一定的工作,在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中,可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借鉴国外的一些成熟、先进的方法来完善管理会计的解析功能。

三、混沌经济学对管理会计控制职能的影响

1.管理会计的控制职能

管理会计通过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使之严格按照决策预定的轨道卓有成效地进行。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经营目标,要先通过决策程序确定最优方案;然后,再对所选定的最优方案进行加工、汇总,形成企业生产经营在一定时期的全面预算,它集中反映整个企业在该时期内要完成的总的目标和任务;为促使总的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具体化,进行指标分解,形成各个“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使它们明确各自的目标、任务,并以责任预算所规定的指标作为开展日常经营活动的准绳;各个责任中心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记录和计量,从实际完成情况和预定目标的对比、评价和考核各个责任中心及其有关人员的工作成果,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制约和促进作用。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决策所定目标的完满实现。

2.混沌经济学对管理会计控制职能的影响

从上面对现有管理会计的控制功能的解析可以看到,现有管理会计的控制功能是建立在传统经济学基础上的,忽略了系统对初始条件可能表现出的敏感依赖性。即忽略了对混沌的控制和利用。国外许多学者在研究企业的产出模型时发现:当需求函数或成本函数为非线性函数时,在系统参数变化的一定范围内,企业的产量均衡点会变得不稳定,出现倍周期分岔,最后走向混沌。费智和杜建国对寡头市场下一类量本利动态演化博弈模型的研究表明,当经济主体对产量的调控速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Nash均衡点会失去稳定性,经倍周期分岔后出现混沌态,如图1所示。其中q1、q2分别是双头垄断厂商的产量,α1表示厂商1根据边际利润的大小对产量调整的相对速度,从而企业的利润也会表现出混沌行为。杜建国和盛昭瀚等在此基础上考虑经济主体出于财务、生产能力、谨慎等方面的考虑,对其业务量作一定限制时量本利动态演化博弈模型的复杂性,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模型仍然会出现混沌态,但如果经济主体决策时过于谨慎,模型的混沌态会消失。杜建国和盛昭瀚等还采用博弈分析方法和数值仿真手段针对一类量本利分析了经济主体在混沌态时的业绩表现,发现对市场过快反应的经济主体在混沌态时的业绩表现下降。这些研究方法在某些方面比传统的量本利分析方法更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因为传统的量本利分析方法假定市场价格不变,企业只要在生产能力许可的范围内按照盈亏临界点生产量生产就一定可以保本,按照计划产量生产就一定会完成目标利润,这不符合企业有盈有亏、经常有企业破产倒闭的经济实际。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按照传统的控制方法不一定能保证决策所定目标的实现,管理会计应吸收混沌经济学的成果来完善自身的控制功能。混沌控制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如果混沌是有害的,即系统在处于混沌态时表现较差,则应根据系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控制方法来控制混沌至某些周期轨道。Hopf分岔控制、倍周期分岔控制应属于这一类,在所有的控制方法中,延迟反馈法在经济中更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如Agiza等对产出博弈模型的混沌态所作的延迟控制中,实际上利用了以前的产出,如:q(t),q(t-1),…,q(t-T)等来确定第t+1期的预期产出,文中比较了T=1时用延迟与不用延迟Nash均衡点的稳定区域,得出了使用延迟扩大了稳定性区域、延迟了分岔发生的结论。其中确定预期产出的方法与管理会计中指数平滑法这一预测方法不谋而合。杜建国和盛昭瀚等采用符合经济系统特点的直线控制法对一类量本利模型的混沌进行了控制,发现施控主体的业绩在控制后有很大改善。这些研究说明了在管理会计中应用混沌控制方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如果表明混沌是有益的,如Huang在研究有增长上限的蛛网模型时证明,当系统处于混沌态时平均利润较大,那么对这样的混沌就应当诱导和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管理会计应扩充其控制功能,利用混沌控制的机理来选择适当的预测、决策方法,达到利用、控制和预防混沌的目的。

第2篇:混沌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职业决策困难 生涯混沌理论 决策干预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内高校教学管理中已得到广泛普及。但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职业决策,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由于受到自身、社会、家庭、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已成为大学生日常职业咨询的主要问题。本文尝试从职业生涯混沌理论的角度透视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症结所在,尝试摸索出一条帮助学生可持续成长的职业生涯辅导路径,更清晰地界定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存在的问题,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一、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现象及影响

学者们认为:职业决策困难是指个人在职业选择(进入阶段或职业改变)过程中,面临最后决策时,不知道要从事什么职业,或者在从几种职业中挑选一种职业时发生的困难。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体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及文化因素。在个体因素上,大五人格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责任心与职业决策困难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责任心与职业决策困难,尤其是与缺乏准备、缺少信息存在着显著负相关;外向性与缺乏准备存在着显著正相关,与缺少信息和不一致的信息存在着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职业决策困难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开放性与职业决策困难存在着显著负相关[1]。此外,性别不同决策犹豫程度也不同,有研究表明女生比男生更加犹豫不决,更缺乏准备性。低年级大学生职业决策比高年级更难。个体因素是造成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主要因素。

外部因素存在家庭因素及社会因素,在家庭方面受父母教养方式、他人的支持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家庭温暖、民主的家庭孩子职业决策困难程度较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比贫困生决策更容易。此外,学校管理模式,就业指导水平,社会发展程度、工作地区、工作性质、薪酬待遇、是否与兴趣爱好吻合或有利于其未来发展等也对大学生职业决策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文化方面,文化发展模式不同也成为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重要因素,中国大学生较西方大学生在职业决策上更加困难。

二、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原因分析及类型

对大学生而言,自我同一性尚在形成中,自由选择意味着承担责任,承受不确定感。如果缺乏认知弹性,必然表现为各式各样的焦虑感,而即便是短暂的确定感,其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实际情况表明,即使大学生有了明确的职业选择,但一段时间过后,仍旧会有一股莫名的不确定感,这种不确定感是个体适应混沌态的职业生涯发展必然会产生的知、情、意的整合心理系统,具有表层和深层结构。表面上看是关于职业选择的问题,深层上实则是生命意义与自我实现的问题。由此可见,现今大学阶段的职业决策辅导,不能仅止于决策计划或谋职技巧的教导,对个体决策能力、个体适应能力以及生命意义的指导和探寻,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相关研究表明,职业决策困难分为3个维度10个方面:第一个维度是缺乏准备:包括缺乏动机、犹豫不决、错误的信念;第二个维度是缺乏信息:包括缺乏决策过程的信息、缺乏自我的信息、缺乏职业的信息、缺乏获得信息的方式;第三个维度是不一致的信息:包括不可靠的信息、内部冲突、外部冲突。我国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处于中等程度,主要体现在缺乏准备、对职业决策认识上的偏差和不知道如何去获得信息等3个方面。

三、生涯混沌理论的基本框架及应用

生涯概念的变迁,从简单到混沌,从静态到动态,从“指导式”到“以来访者为中心”,从“可测与匹配”到“不可测与积极应变”,导致生涯决策指导方式从固定模式到不确定模式的转化。

混沌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于数学与物理学领域,它与相对论、量子力学一起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大科学革命。混沌理论研究的关键就是要发现隐藏在无序现象中的有序结构,有可能进一步探索用现有范式所不能描述、解释或预测的现象。Elman等人认为,“发展心理学如果对来自环境的新颖、复杂和突变性现象没有一个科学的解释,是不能进一步发展的”。将混沌理论介入到心理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探索人类复杂心理本质的新途径,不少研究者已经利用混沌理论来描述各自研究领域复杂系统问题。Bright、Pryor,(2005),以及Bloch(2005)对生涯混沌理论进行深入的阐述:现实世界被视为一个由多样化的系统组成的实体,在这些系统之间及其内部都存在一种辩证的趋势,一面是自组织的有序态,另一面则是混沌和随机(Kaufinan,1995)。人类被视为复杂的动态系统(Morowitz,2002),同样,个体的生涯发展也表现出复杂性和动态性。复杂性强调两点:一、作用于个体生涯发展的潜在与显性的影响是一个多变量的范畴;二、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十分密集的潜在与显互作用;生涯发展的动态性体现于个体求变的倾向和应变的能力,以及易受随机因素影响的实情。因此,尽管在个体的生涯发展中可能会表现出某些行为模式,如习惯、兴趣、人格特质、特定的价值观等,但要据此预测未来仍有诸多局限。比如在生涯决策中,知道了关于某人的大量信息并不能保证其行为将遵循基于这些信息的逻辑推导。更多潜在变量蕴藏的复杂性、所获信息的局限性、未来事件带给个体的独特影响……诸如此类,都将影响生涯决策的准确性。

四、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干预的几点思考

1、重视培养大学生自身的职业决策能力

根据生涯混沌理论,在职业生涯决策培养中,关键是激发学生职业决策的意识。只有当个人自觉意识到职业决策的重要意义,才不会人云亦云,并且这种教育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在大学生中,未确定职业发展方向的占多数,但其中有半数以上对未来充满信心。而低年级学生对职业发展前景的信心有一定的盲目性。具体而言是培养学生能根据自身特点,包括身体的、心理的、兴趣的以及能力的几个方面,选择职业方向。而且一旦学生有了决策意识,会主动提高决策能力,做出理性的适合于自己的选择。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中通过课堂教学、生涯人物访谈、信息面谈等方法帮助大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通过与专业教师的交流来了解本专业的职业定位,使自己的所学与社会职业相挂钩,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实习可以真实地参与相应的职业活动,获得更多的工作经验,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职业,提高职业决策意识和决策能力。

2、通过加强个体归因训练,增加职业决策效能感。

提高决策能力归因训练是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归因训练的主导思想是,个体在对自己行为的因果知觉中,存在某种归因偏差,通过训练,使个体获得某种形式的归因反馈信息,从而消除归因偏差,形成积极的情感和期望,是增强自我效能感、减少自卑心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常个体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他人支持等。教育者应指导学生将失败的决策过程归于外部原因而非自身能力的原因、归因于可变的而非稳定的因素、归因于可控的而非不可控的因素。在这样的归因训练之后,能够增加个体职业决策效能感,强化职业决策动机,提高决策能力。

3、通过开展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加强对学生职业决策困难中个体因素的干预。

就业指导工作者可以通过开设讲座、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特点和职业特点,更好地处理自我心理内部、自我与职业之间的矛盾,在不同职业之间做出更适合的选择。比如,对于神经质类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者就应该多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应对职业决策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提高大学生自身生涯决策能力和素养是有效提高生涯决策准确性和幸福感的核心内涵,通过外在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体验到支持与理解,感受到决策正确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促进其自身不断探索变化环境中适用于自身的决策方法,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备注:

[1]龙立荣,彭永新.国外职业决策困难研究及其启示[J].人类工效学,2000,6(4).

参考文献:

[1]Taylor KM,Betz NE.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career indecision[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3,3(22).

[2]周文霞等.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人格因素对其有影响吗?[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10).

[3]吕英建.大学毕业生职业决策困难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第3篇:混沌学理论范文

1引言

非线性系统的性能是复杂多变的。长期以来,人们对非线性电路中的平衡状态和周期振荡状态研究较为充分,取得了许多有用的结果。直到40多年前的一次重要模拟结果出现后,使非线性领域的研究进入了新纪元。196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的气象学家洛伦兹(E.N.Lorenz)在研究一个气象学模型时,发现了异常的情况。洛伦兹经过长时间反复地在计算机上试验,其结果都是一样与经典认识不同。它的特点是响应一直出现类似随机的振荡,状态轨迹在一个区域内永不重复地运动着,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之为混沌[1][2]。

混沌是非线性动力系统在一定参数条件下产生的对初始条件具有敏感依赖性的随机运动。混沌运动的根本原因是运动方程的非线性;混沌运动具有内在随机性,对初值非常敏感,若两次运动的初值有微小差别,长时间后两次运动会出现较大的、无法预知的偏差。混沌现象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也是非线性系统所特有的复杂状态。

2混沌电路

2.1电路理论分析

混沌现象在非线性电路中也普遍存在,电路呈现混沌现象,原则上应考虑两个条件[3][4]:

(1)二阶或二阶以上的强制系统;三阶或三阶以上的自治系统;

(2)至少有一个非线性器件。

图1所示的三阶自治电路由四个线性元件(两个电容、一个电感、一个线性电阻)和一个非线性电阻所组成。

2.2构造非线性电阻电路

非线性电阻的部分可以用运算放大器做成负阻抗电路,且当大于某一电压值时,运算放大器开始饱和,将两个这样的运算放大器并联,就可以得到伏安曲线为图2的非线性电阻,完成的电路如图3所示。

3EWB仿真分析

用EWB(ElectronicsWorkbench)软件对图3电路进行计算机模拟仿真分析。这里取C1=0.3474uF,C2=0.0155uF,L1=11.0534mH,R1=13.9596Ω,R2=218Ω,R3=374.1Ω,R4=2.19kΩ,R5=3.0811kΩ,R6=18.596kΩ,R7=21.7kΩ,代入非线性电阻的分段线性特性方程中。通过改变不同的W1的值,可得不同的状态轨迹,W1=1.14kΩ处的状态轨迹如图4所示,C2、C1两端的电压时域波形分别如图5、图6所示。

结果显示,电路中电容电压和电感电流出现类似噪声的无规则振荡,它是一种有界的稳态过程,其状态平面上的轨迹按某种内在规律永不重复地穿来穿去,这种类似“蝴蝶”形状的图形称为混沌吸引子。混沌吸引子又称奇怪吸引子,它是混沌运动有的,具有复杂的拉伸、折叠和伸缩的结构,使得按指数规律发散的系统保持在有限的空间内,即一切位于吸引子之外的运动都向吸引子靠拢,对应着稳定的方向;而一切到达吸引子内部的运动都相互排斥,对应着不稳定的方向。

在计算机模拟分析时,如果改变一下初始状态,其响应将发生重大变化,这是因为混沌运动对初始状态非常敏感。

4硬件电路调试

按图3电路制成印刷电路板,考虑到元器件参数的标称值,实际电路中取C1=0.33uF,C2=0.015uF,L1=10mH,R1=5.1Ω,R2=220Ω,R3=390Ω,R4=2.2kΩ,R5=3kΩ,R6=18kΩ,R7=22kΩ,固定电压正负5V。将输出端信号S2-OUT、S1-OUT分别接到示波器的CH1、CH2探头,工作方式选择X-Y方式。将W1调到最小,示波器屏上可观察到一条直线,调节W1,直线变成椭圆,到某一位置,增大示波器的倍率,反向微调W1,可见曲线开始作倍周期变化,曲线由一周期增至二周期,由二周期增至四周期,……,直至一系列难以计数的无首尾的环状曲线,这是一个单涡旋吸引子集。继续微调W1,单吸引子突然变成了双吸引子,只见环状曲线在两个向外涡旋的吸引子之间不断填充与跳跃,这就是混沌吸引子,它的特点是整体上的稳定性和局部上的不稳定性同时存在。微调W1使其在1.1kΩ左右时,电路进入混沌状态,用示波器观察到的实际特性与计算机分析的结果非常接近。

利用这个电路,还可以观察到周期性窗口。仔细调节W1,原先的混沌吸引子突然出现了一个三周期图像,继续微调W1,又出现了混沌吸引子,这一现象称为出现了周期性窗口。

以上结果表明,在非线性电路中出现这种特性的混沌振荡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它改变了人们许多传统认识。经典理论主要是以线性、对称、可逆、有序、稳定为基础,产生了非常规律性的结果。而现论却以非线性、非对称、不可逆、无序、不稳定为特征,演化出了非常奇特的运动机理,混沌就是这类典型代表。

5结束语

混沌现象不仅存在于电路中,在地震、气象、机械、化学、控制、生理等领域中都会出现,混沌现象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形成了一门新的科学,研究涉及的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天文学、经济学及工程技术的众多学科,并且对这些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混沌包含的物理内容非常广泛,研究这些内容更需要深入的数学理论,如微分动力学理论、拓扑学、分形几何学等等。目前混沌的研究重点已转向多维动力学系统中的混沌、量子及时空混沌、混沌的同步及控制等方面。

参考文献

[1]E.N.洛伦兹.混沌的本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

[2]詹姆斯•格莱克.混沌开创新科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第4篇:混沌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系统科学理论 连锁经营

系统科学理论对复杂系统运行规律的诠释

(一)系统科学理论强调复杂系统的整体性

系统科学认为,整体大于其孤立部分的总和。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只存在于其组成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整体具有其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时所没有的新性质,从而揭示了宏观的整体规律。因此,只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系统。系统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整体性。一个机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运作系统,具有系统的固有特征:各种要素由于机制的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整合,所形成的整体功能一般而言应大于或优于整合之前单个主体功能简单相加之和。在一个连锁经营企业组织中,每个成员、单位都是一个行为主体。这些行为主体具有自主判断和行为的能力、与其他主体之间交互(信息和物质)的能力、对环境适应的能力,并且具有相互依赖性,还能根据其他行为主体的行为以及环境变化不断修正自身的行为规则,以便与整个组织和环境相适应,由此形成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局面。

(二)复杂系统的演化具有不确定性

系统科学理论认为系统演化的规律具有确定性,但是演化的结果却是随机的,即系统确定性下的内在随机性,即系统的演化是混沌(chaos)的。连锁经营企业作为具有外在随机性的复杂经济系统,系统的演化规则每时每刻都不确定,虽然结构是确定的,短期行为可以比较精确地预测,而长期行为却变得不规则,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会导致系统的运行轨迹出现巨大的偏差,蝴蝶效应会在系统的发展变化中充分体现。混沌系统对初值的敏感性对传统的建立在理性计划、预测基础上的管理模式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传统模式在进行预测与决策时总是先根据过去的经验、情况总结一些规律,然后提炼出模型,或者再编成程序输入计算机,然后就企图一劳永逸地向其输入数据来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对市场走向进行决策。尽管其出发点是好的,是想让预测尽可能的精确,结果却造成了一些管理人员过分地依赖模型,并以精确地分析形势来进行决策,在预测与决策中却抛弃了凭直觉进行决策的艺术而走向纯理性的极端化。实际上,原因与结果之间是非线性(nonlinear)变化的,一个大的原因可能只产生一个小的结果,而一个小的原因可能会有一个大的结果;相似的原因不见得有相似的结果。因此,根据以往发展的趋势推测未来和做出长期的计划、预测是不可靠的。

(三)复杂系统的结构具有分形特征

复杂系统是一个混沌体,有混沌就有分形,只是混沌强调动力学过程,而分形强调几何结构。连锁企业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的系统,每个层次尽管具有不同的特点,其整体与部分间却存在着结构、功能、理念的自相似关系, 无论是在思想观念的突破上,还是在科学方法论的建树上,分形几何学是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创新的一个突破口。

系统科学理论对连锁经营的启示

(一)在统一中求变化

连锁经营,是指在流通领域中,若干同业商店以统一的店名、统一的标志、统一的经营方式、统一的管理手段连接起来,共同进货、分散销售,共享规模效益的一种现代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其实质是把现代化的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商业流通领域,达到提高协调运作能力和规模效益的目的。连锁企业分店数量多,位置分散,面对的顾客需求和偏好存在诸多差异,我们既要充分重视连锁经营统一的特色,更要考虑统一的模式如何与本地的特色结合,系统理论认为一个完美的系统应该是多层次、多种模式共融,这样更容易产生新的元素,一个系统具有丰富复杂的模式,才能够抵御外部的变化,更好适应外部力量的冲击,比如,餐饮连锁的经营模式在南方和在北方就应该有所不同,在北方应该体现大气豪迈的风格,而在南方则可以追求品质的精细,特别是注意当地特色菜的发扬光大,以及当地饮食习惯,体现出一地一风格的丰富内涵。这样餐饮连锁自身的品牌中融入当地新的基因,才能在新的地方立足。同时自身也得到提升,变得强大。

(二)紧跟市场突变的节奏

连锁分店的数量迅猛增加,面对复杂的管理问题,传统的管理,首先是将这些动态复杂的问题近似为静态问题,然后再将非线性近似转化为线性问题,按照经验制定出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依靠信息系统(systcm)实现标准管理,这种看似很“科学”的管理方法,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却被发现,店长们常常沉醉于周密的计划,甚至被事先制定的章程条款束缚了手脚,以至于无所作为。现有连锁经营的管理过程中,常常根据对市场的预测来指导计划,而对市场的预测又建立在对顾客、分店、地域、潮流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基础上,当我们瞻前顾后,自认为已经接近百分之百地确定了所作出的预测、计划是正确的时候,商机却稍纵即逝,可能由此产生的决策往往与实际情况错位或时间上滞后,甚至已经完全过时了。依赖计划、抱着计划不放,并一成不变严格执行,是没有出路的。

系统理论告诉我们系统演化具有确定性下的内在随机性,是混沌的。即使同样的系统,尽可能同样的内、外条件,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也会导致系统的运行轨迹出现巨大的偏差(蝴蝶效应),事实上要保持初始条件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比如,连锁经营每个分店的地理位置、人员素质、管理水平、规模、口碑、工作质量等是不可能做到完全相同的),因此系统运行有可能出现连锁分店经营千差万别的结果,完全脱离预先的周密的设计。这种情况在连锁企业系统中大量存在,比如连锁分店的人员结构、管理程序及营业模式都没有大的改变,而仅仅一个微不足道的企业行为(瑕疵)就会导致连锁企业巨大的损失,甚至走向衰败。这是因为系统在发展演化的进程中,这些企业行为可以看作系统演化的分岔参数(bifurcation parameter),行为产生的时刻就是演化进程的分岔点,分岔点前后系统将向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出现不可预料的状态。因此对于优秀的管理者来说,就是要找到并控制这些作为“关键因子”的企业行为 (分岔参数)。引导演化进程向有利的方向分叉。如果管理者按照制定好的规则程序办事,把精力分散到各个细节,看似面面俱到,却有可能忽略了最重要的“关键因子”,比如:员工在企业受到的关注度、各分店企业的薪酬标准以及顾客是否得到个性化照顾等,“关键因子”的确定没有现成的公式,也不能靠逻辑推理产生,它们往往需要凭经验与直觉来感悟。

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确定性管理,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管理者与被管理的对象都是人,人是自然界中最复杂的系统,人的思维具有非理性的一面,比如情感、心理作用以及思想等等。而这正是经典的科学管理理论所忽视的。实际管理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不清楚、不确定情况,从而导致了确定性管理在很多情况下无能为力。因此需要考虑人的思维的非线性、非逻辑、非理性等特性,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不同,它不根据仔细规定好的步骤,而是采取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的。在管理过程中循规蹈矩机械的、逻辑的执行作业程序是没有出路的,因为它无法使我们的思维系统跃升到远离平衡的状态,而打破常规,超越固有的思维定势。开放的交流、广泛的联系才会使管理者思维系统产生突变,引领连锁企业的飞跃。

(三)构建丰富的管理模式

20世纪70年代“分形”一词已为人们熟识,并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理论提出:物质世界的整体和局部存在着相似性,局部包含了整体的全部信息,而整体就是局部特点的写照。我们所处的世界从宇宙天体到身边的万事万物,从物质的形态到微观粒子,形成了一个无限层次、精细万千的结构。整个宇宙就是一棵浩大的分形树。无论是物质的结构,还是事物的进程无一不充满了整体与局部的相似性,连锁经营企业由众多层次的分支机构组成,我们不难发现分支机构与整个企业系统的相似性,以及分支机构之间的相似性,这样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行的管理办法,比如,可以在连锁分店搞试点,将其成功的模式推广到整个系统的其他店面,而局部出现的问题也为整体发出了预警。一个店面就是整个企业的缩影,甚至一页宣传资料、一句迎宾词就包含了企业的内在基因,小小的载体可以反映企业的理念、精神、效率、风气等内在形象。因此有效的管理要求我们从小处做好,如果每一个细节都完善了,整体就是一个优秀的分形体,许多看似无形的东西如形象、声誉、广告、服务等,却是连锁系统最重要的引擎和粘合剂。

(四)连锁经营的企业文化应不断创新

如果一个品牌没有文化的支持,无异于失去了存在的灵魂,伟大的品牌之所以伟大,因为它是一种让顾客可以奉为终生的品牌信仰。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对于连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到凝聚、协调、约束、塑造形象等作用,而创新却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怎样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创新,充满活力呢?系统科学认为一个封闭的系统,熵(混乱度)是不断增加的,当熵达到了最大值就意味着能量的耗尽、系统的毁坏。对于连锁企业来说就意味着客源的流失、员工的懈怠、企业的衰败。所以开放、交流是企业创新的关键,这是因为开放的系统能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人员、资金的交流,交流融合过程中系统内信息量增大,负熵增加,有序程度升高,开放的企业是充满活力的。

理论研究者结合中国连锁经营具体实践,提出连锁经营各种管理系统共用的基本原则―3S原则:简单化(Simplification)、标准化(Standardization)、专业化或专家化(Specialization),从系统观的角度看,简单化就是让连锁经营的结构扁平化,简化机构间交流的繁杂流程,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部门和机构、裁减人员,使企业的决策层和员工间的交流更直接,组织变得灵活,敏捷,富有柔性;标准化就是规范连锁企业机构间、人员间交流的方式流程使其便于联系、方便操作;专业化或专家化,则是鼓励企业或个人在某方面努力追求卓越,充分体现其个性,倡导企业员工绝不追随他人的企业精神。所以3S原则的效果就是促使机构的上下层间、分支机构间、员工之间管理理念、即时信息充分融合交流,连锁企业本来就处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这里提到的开放交流是指管理模式和思想观念层面上的开放。管理者应该避免企业处于封闭的状态,不断为企业引进新的人员、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并且利用包括电子网络的各种现代媒体渠道促进员工与外界的交流和融合,这样更容易产生新的商业理念、新的销售渠道、新的商品、新促销模式,为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注入新的活力,促使企业在不断的突变创新过程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后强,汪富泉,张国祺.分形理论对科学思维的影响.系统辨证学学报,1993(3)

2.张建辉.混沌理论对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启示.商业时代,2011(32)

3.张铁山.混沌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2(3)

4.布鲁纳.教育过程[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第5篇:混沌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网络经济、非摩擦经济、经济学理论、企业竞争策略

网络经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热潮后似乎归于平静,然而网络经济却现实地发展着,关于网络经济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什么不同?网络经济的运行规律如何?网络经济下企业的竞争策略是什么等问题值得人们深入思考。我认为,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传统经济的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经济型态。网络经济不仅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对社会制度、法律、政府和人们的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企业的运作机制和竞争策略提出了迫切的更新要求。

一、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

西方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是要花费费用的,经济运行是有摩擦、有阻力的,也就是说经济活动是一种摩擦经济。只有通过合理的产权界定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降低交易费用,减少摩擦,提高经济效率。由此,如果说传统经济是一种摩擦经济的话,那么网络经济就是一种非摩擦经济。

网络经济在大部分情况下就是没有摩擦的经济,也就是说,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费用要比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低得多,几乎以接近于零的成本获得无限资源,无限地提品、服务及创意,从而使经济状况大为改观。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就如同一个虚拟的世界,只要产品低成本制造、廉价销售,就会赢得用户。可见,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以往经济模式的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经济型态。

网络经济向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网络经济了传统的供需平衡机制

在传统经济学中,生产随需求而变化,企业根据需求的升降来调整生产。也就是说,传统经济是一种“供给支持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平衡供给和需求。它的传导机制是:需求——价格——供给。具体来说,需求下降,引起价格降低,再引起供给减少;需求上升,引起价格升高,再引起供给扩大。而在网络经济中,由于没有什么摩擦,没有相互抵触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费力地随生产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网络经济是一种“供给主导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传导机制是:供给——价格——需求。具体来说,供给增长,引起价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长;供给增长,又引起价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长,如此循环往复。可见,网络经济中供需平衡的规律颠倒了。

(二)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中的“收益递减规律”

收益递减规律打个比方说就是,消费者吃得越饱,饥饿感就越小,对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网络经济中,消费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饥饿。例如,微软公司的用户需要越来越多的该公司生产的产品,因为软件用户已被锁定在某一个文字处理系统或排版系统上,他们不愿学习使用新的系统,于是不断购买原系统的新版本。不久,一种产品、一项服务或一个创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随之在消费者眼中变成了一种时尚,从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产品、服务或创意能自身获得动力,从而使收益递增,而不是递减。

(三)网络经济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反馈机制”

这里首先要明确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所谓负反馈就象是汽车行驶太快时的突然刹车,是阻力、摩擦力。在传统经济学中,负反馈既是阻力,表现为需求阻碍供给;又是摩擦力,表现为制造、分配和销售的正常开支,表现为收益递减。正反馈则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碍市场份额的变化。降低价格,锁定特定的用户群,发展长远客户,所有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长。这种正反馈机制促使需求不断增长,迫使产量持续增长,直到市场饱和。因此,网络经济自身具有正反馈机制,这种正反馈机制与传统经济学中的负反馈机制或收益递减规律的运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网络经济虽然不同于传统经济,但它仍要受市场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递增利润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递减利润就不存在了,这两种现象将永远共存,并且起着互补作用。”实际上,网络经济仅仅是延迟了递减利润开始产生影响的时间。

(四)网络经济具有非线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内在不稳定的系统时而会出现紊乱的态势,数学上称之为“混沌”。而非线性则是指人们难以预料的因果关系。例如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就是一种混沌状态,买卖、抢夺市场份额向来就是按非线性系统规律进行的。一个混沌系统就是一个非线性系统。网络经济就是这样一个非线性的系统,它一旦有变化,就不是从一个值均匀地变化到另一个值,而是跳跃式地变化。网络经济内在的非线性特征正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主要原因所在。

这种现象只能用“混沌理论”来解释。一个非线性系统即使呈不稳定的混沌态势,它仍会趋于某个均衡点,系统围绕该点上下波动,达到该点时,便处于稳定状态。这个点就是混沌系统的均衡点。运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种股票价格的均衡点;运用到网络经济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体系的本质不同就在于它内在的数学原理是用数理混沌理论描述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货物的供需以及市场总是从一种状态线性地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规律,它无法解释当代网络经济所具有的非线性混沌特征。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再完全适用于现代网络经济。二、网络经济的特殊定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尔定律(Moore’Law)

莫尔定律认为,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变化速度(rateofchange),网络经济是按照“因特网时”(internettime)的速度运转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翻一番。由于这个定律首先是由美国因特尔公司的戈登·莫尔提出并应用的,因此被称为“莫尔定律”。

“因特网时”是网络经济的变化速度,它是以小时为计量单位的,这已接近人类能够吸收信息并做出决策的能力的极限。通常7年相当于因特网时中的1年。在因特网时,每3~5年就是一个网络经济时段。一种产品在3~5年里就会达到主流饱和状态。为了更鲜明地理解因特网时,可以将网络经济与农业、工业、后工业等经济时代列表对比如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时代的对比

时代延续时间(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时)环球所需时间

农业经济3~50003~5(人力)3~5(年)

工业经济3~5003~50(马车~汽车)0.3~0.5(月)

后工业经济3~503~500(飞机)0.03~0.05(天)

网络经济3~53~5000(网络)0.003~0.005(小时)

显然,每个时代的长短取决于交通和通讯的速度,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技术速度。根据上表,工业时代比农业时代要短10倍,后工业时代要比工业时代短10倍,而网络经济中每个时代则只有3~5年,极其短暂。

极端的“因特网时”给网络经济的运行强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学习。莫尔定律是网络经济中企业和它的竞争对手必须遵循的一种业绩学习曲线(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网络经济是给信息增殖的一种经济模式,增殖能产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进一步增殖,这种不断循环着的特殊的信息收集过程,被称为学习。学习是运行在网络经济中的正反馈机制的核心部分,因为它以技术优势代替了物质优势。一般来说,一项新发明、新的电脑程序或新方法问世后,必然会有人对其做出改进,在原来的基础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运用,从而掌握了增殖的奥秘。这促进了更多的革新和改进,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学习,导致了后代产品的进一步增殖。这个发明、学习和增殖的循环会一直持续到技术枯竭或该技术被其他技术所取代。学习导致了全社会都在追求速度,学习过程和与之相适应的正反馈机制是网络经济的推动力,因此,控制学习变化速度是网络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达维多定律(Davidow’Law)

达维多定律认为,在网络经济中,进入市场的第一代产品能够自动获得50%的市场份额,因此,一家企业如果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与其作为第二或第三家将新产品打入市场,绝对不如第一家,尽管你的产品那时还并不完美。该定律还认为,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即要自己尽快使产品更新换代,而不要让激烈的竞争把你的产品淘汰掉。这实际上是在“因特网时”中生活的一个必然结果。威廉·达维多在因特尔公司任副总裁时,就注意到了提高产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这一定律。

(三)新兰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对网络经济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三个人是英国的F.M.兰切斯特(1868~1946),他设计了英国的第一辆汽车,写了《战时飞机:第四代武器的开端》一书,并于1916年创立了“数学理论策略”。他的思想影响了运筹学的创始人伯拉德·库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两人的思想介绍到日本,日本科学院院士申夫田冈博士总结了该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并以此为基础针对日本人的消费状况制定了一种新的营销策略,被称之为“新兰切斯特策略”。该策略描述的是网络经济的竞争规则。新兰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业时,就成为一整套的指导原则,指点市场部门如何在竞争中取胜。

具体来说,新兰切斯特策略的运用可以使产品、服务或标准主流化。某个产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锁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户,并给生产该产品的公司带来巨额利润。因此,兰切斯特被许多人视为运筹学之父,在网络世界里,可以称为网络经济的建筑师,至少也可称为市场交易策略的设计大师。

三、网络经济中的生存原则和竞争策略

商场就是战场。网络经济中的市场营销就象打仗一样。根据以上网络经济的特征以及运行规律,企业必须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生存原则和相应的竞争策略。

(一)产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抢夺市场份额

主流化是网络经济生存竞争的首要原则。为了赢得最大市场份额而赠送第一代产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锁定”(lock-in),即通过吸引客户从而占领主要市场份额的过程。一旦数以百万计的用户对该产品有了依赖感,考虑到培训费用和其他转换成本,他们就再也逃脱不了;一旦某个产品取得了主流地位,这个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显然,主流化有两方面的意义:它不仅锁定了用户,同时还消除了竞争。

免费赠送是实现主流化的具体方式,它通过把自己产品的价格降到冰点,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间升到沸点,从而一跃成为市场霸主。许多网络公司都是这么做的。这也就是著名的“剃须刀和刀片”原理,赠送剃须刀就是为了长期推销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标就是追求市场份额的最大化,而市场份额的多少与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有直接的关系。研究发现,一个企业要想在网络经济中白手起家,必须先拥有26.1%的份额,再赢得41.7%的份额,最后达到73.9%的份额。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当一个企业使用高明的计谋达到26.1%的市场份额这一最低目标时,才能成为“竞争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个可参与竞争的企业。若低于26.1%,则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稳定的竞争者”,它的地位可能随时会被竞争者取代。一旦拥有26.1%以上的份额,就开始与其他公司相脱离,处于领导市场产品的地位。获利能力一改变,市场份额也随之改变。(2)弥补缺口来进一步赢得41.7%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样就会成为市场“领导者”。所以市场霸主的目标是猎取超出41.7%的份额,这时,该公司与它的竞争对手之间赢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扩大。在网络经济中取得这一关键地位的捷径常常是兼并和收购(M&A)。(3)通过主流化以赚取73.9%的份额,从而成为“垄断者”。当然,垄断是每个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终目标。但是,但再往上超过73.9%时就会停滞不前,因为其一,很难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会引来与其他产业集团或专业化产品公司的竞争;其三,市场份额与赢利能力两者之间就会错位。因此,虽然拥有90%、95%或100%的市场份额,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标,但在网络经济中不应该是一个聪明企业的目标。

(二)铸造价值链:“黄金定律”

网络经济中,许多高科技产业已构成价值链上的分支。价值链是由基础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终用户共同联结成的价值增殖链条。网络经济通过价值链实现价值增殖,企业从价值链的一个或多个分支中抽取资金,赚得利润。网络经济决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赢利,而不实现价值链增殖,将难以幸存。

价值链中包含有“黄金”,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价值链上的分支越多,它所获取的“黄金”也越多,这就是“黄金定律”。任何企业意欲挖掘网络经济的潜力,就必须充分利用由一个甚至多个市场空间构成的价值链。

网络经济下,价值链比各组成部分的总和价值要大。单枪匹马地干无济于事,所以各企业要联合起来,形成“价值链群”才能幸存。随着产品的分解,价值链不断整合。各企业应建立合作关系,发挥联合的作用,竭力从整个价值链上获取利润。

(三)PICN原则:产品个性化

网络经济中产品和服务必须要有个性,即质量和外观以及感觉要对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个性也许很难定义,但是有个性的产品就有市场。一个企业要在网络经济竞争中获胜,必须瞄准个体市场,实现产品、服务和创意的个性化,即遵循PICN原则。

PICN是一个缩略词,由个人化(personalization)、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户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个词的英文首字母大写组成。这里,个人化是指产品恰恰正好符合个人的需要;客户化是指客户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项产品;个体化是指某项产品是专门为某个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设计的;特定化即指客户是通过单人市场发掘出来的。所有这些,都组成了PICN因素。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代替了效率,个体化代替了大规模生产,客户化代替了客户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规模销售。

显然,PICN原则迫使生产超越了销售的束缚。网络经济中的生产不再是整体地、大批量地生产出普通呆板的产品,或提供僵硬、没有特色的服务,取而代之的是,它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事后能够改进。个人化和个体化使价值乘数达到了最大化。总之,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个体化和个人市场这些新观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节约资金这些传统观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个性化了,所以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在网络经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虚拟社区和部落意识

虚拟社区是由有着相同需要的人组成的群体,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把世界各地的人们与世界各地的产品和服务联结起来,虚拟社区这个概念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网络经济中,企业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个人习惯、个人喜好和个人品味,并据此生产出符合个人需要的产品。然后企业必须找出大量的这种类型的潜在客户,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特的群体,向他们出售产品。但是要想吸引住这个群体,就得迎合他们共同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也就是说,要创造出一种社区意识。一个成功的营销策略必须迎合他们心灵深处的那种农业时代的部落意识。网络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要适合一个单个的人,同时要能引起整个部落的兴趣。事实上,虚拟社区已超越了社团的范畴,随着网络经济趋于成熟,每个人都将成为某个虚拟社区的一员。这一观念实现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业时代的做法将被过去的农业时代的传统所代替,人们的观念必须领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业产业化

在网络经济中,当市场份额增加到最大值时,该产品就成了市场的主导产品,制造该产品的企业就能创立完整的产业。企业就要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产品转变为产业的标准,否则该企业就会失去垄断市场的机会。发展一个产业与壮大一个公司有天壤之别,区别在于发展一个产业得到的回报比发展一件产品的回报更为丰厚;换言之,一家公司若是转变为一个产业,其价值就转化为一个“金矿”。例如,微软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而苹果公司只停留在一家公司。微软公司的产业包括了本公司,外加成千上万个第三方开发商、合作伙伴及追随者,是最成功的例子。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企业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奇异的变化。企业只有密切注视并适应这种变化,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竞争策略,才能在网络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壮大。[参考文献]

1、T.G.勒维斯[美],《非摩擦经济——网络时代的经济模式》,卞正东、王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3;

第6篇:混沌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混沌 时间序列 神经网络 边坡

[中图分类号] P6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347-1

1引言

混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是一种基于混沌理论的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能够有效处理长跨度、非线性时间序列。

边坡常见于各类工程中,如果失稳,往往带来较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对边坡变形分析并在一定跨度内预测预报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基于混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最新进展,将其应用在边坡变形分析领域,得出该方法在变形分析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改进最小预测误差法确定相空间重构参数

当前的混沌时间序列分析理论大都是建立在相空间重构理论基础之上的。相空间重构的主要工作是确定嵌入维数和延迟时间。确定延迟时间的方法有自相关函数法、平均互信息法等,确定嵌入维数的方法有试算法、虚假邻点法及改进,以及同时确定二者的C-C法等。

实践中通常用模型预测误差来检验建模的可靠性。但该方法随着数据量增大,计算量会呈现几何级数式的爆炸增长,数据处理效率低。现将其予以改进,改进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其他方法现确定一组概略延迟时间和嵌入维数组合,然后再在概略组合附近搜索最佳组。

3混沌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根据延迟嵌入定理,可以定义一非线性函G数来逼近重构后的相空间。

通过一定的模型逼近非线性函数G,再逐步后推,就可以对该序列进行预测。RBF(Radial Basis Function)网络,称为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其训练效率和逼近效果都优于BP神经网络,且不存在局部极小值的问题[3]。

这是一种前馈网络拓扑结构,隐含层的单元是感受野单元,每个感受野单元输出为

X是N维输入向量,Ci是与X同维的向量,Ri(・)是具备感受的特点,RBF网络具有严密的数学理论支持[4]。正交最小二乘法OLS(Orthogonal Least squares)是目前训练RBF网络应用的最多的一种方法,也是本文采用的训练RBF网络的方法。

4链子崖危岩实测序列混沌RBF神经网络预测

链子崖危岩体地处西陵峡新滩滑坡、崩塌频发区,变形监测始于1974年,已三十余年,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观测资料。本文选取其中几个观测时间跨度较长的A3、A4、Hs点三维位移监测序列分析。 型辨识中,除A3、A4、HS点的高程方月变量向序列未通过混沌检验,其余各序列均通过混沌检验。

将原月变量时间序列重构相空间,先用平均互信息法和改进的虚假邻点法分别计算延迟时间和嵌入维数的概略值,然后再用改进的最小预测误差法同时计算延迟时间和嵌入维数。再结合RBF神经网络预报,将预报值和实测值进行了对比(预报12期)。选择经典线性自回归模型作为对比,将其预测误差和混沌RBF模型作为比较,同列于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改进的混沌预测方法的均方根误差均小于原方法的预测均方根误差。例如HS点H方向序列改进前预测失败(预测均方根误差131mm),而改进方法的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7mm,效果很好。绝大多数序列的混沌预测均方根误差要明显小于自回归预测均方根误差,这说明前者的预测效果要好于后者。A3、A4、HS三点的高程方向序列被确定为非混沌序列,两种方法预测效果并无显著差别,单列于表2。

5结果分析及结论

(1)基于改进的最小预测误差法者预测效果优于常用的方法,该改进方法是有效的。

第7篇:混沌学理论范文

1.掌握档案学理论只是手段,用理论创新才是目的。人们掌握系统的档案学理论,依靠自己日用常行、刻苦钻研,博览群书、日积月累。一些人之所以受到学界拥戴,敢领学术权威之誉,就是对档案学理论的系统掌握。但是,人们掌握系统的档案学理论的目的,远远不在于此。厚积而薄发。薄发,就是学者将心中的档案学理论创新意识酝酿多年,像火山那样不可遏止地喷薄而出,将一系列档案学原创理论奉献给社会。立秋十八天寸草结子。如果档案学人不把创新作为治学目的,一生没有可以传世的档案学术成果,空手来世,空手归西,就等于白白地在这个世界上奔忙了一辈子。尽管某些人著书作文高可比肩,如果只是抄袭、照搬别人的东西,或者仅仅对别人已有成果归纳、整合、梳理,并没有提出与众不同的学术观点,没有形成独立的学术风格、学术思想,没有独创的学术成果,就不会在档案学术领域播下自己的种子,不会在档案学术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足迹。后人所需要的,是我们这一代独立创造、独自发明的档案学理论,是与我们这个时代相符的打上时代烙印的原始创新,是具有中国特色可以长期指导中国档案学实践的科学理论。正是由于我们的理论创造而铸就了档案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2.关于档案学术生命问题。档案学人不在于一辈子获得了多少荣誉,头上戴着耀眼的学术桂冠,有多少人对自己歌功颂德,而在于档案学理论的价值实现,在于对档案学术独特的奉献。从严格意义上讲,真正的档案学理论价值实现,既不是个人标榜的,也不是当代人蓄意吹捧的。一个人的理论是否对档案学的创新,是不是真正的理论价值实现,需要经过后人反复实践的检验,要让后人做出鉴定。这就是档案学术生命问题。历史上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往往被当代人捧上天的学术理论,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便被后人无情地扔进垃圾箱。时间和实践分别是检验真理的纵横坐标,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档案学原创成果,必然像真金那样,在时光风雨(纵向坐标)和实践磨砺(横向坐标)组合的空域中越发光辉,光芒经久不灭,如宇宙星光,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的道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档案学研究,谁拥有未来谁就具有希望。档案学人注重档案学理论的价值实现,注重理论创新,必须同时注重档案学术生命,尤其在目前学术浮躁、学术腐败的喧哗之中,甘坐十年冷板凳,方得留世一文章。自由做人,独立思想,不求虚名,脚踏实地,勇往直前,厚积学术道德,必得传世之作。仅仅拥有档案学理论的人只代表今天,真正代表未来的,是谋求理论价值实现的人,他们才是兰台未来之星。

3.知识是财富,但真正的财富是知识的创造力。某个当红的经济学家在台上讲了四个小时而得万元报酬,知识就是财富便为社会认同,成为公共理念。当人们把浮躁注入知识,如同向知识中加入水分,知识便如泡沫般充斥于我们的空间。其必然结果是,知识成为挣钱牟利的工具而失去了它的本性。老鼠在数万年的繁衍中只会掏洞,而人类却由茹毛饮血步入现代生活。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引出了“国民财富”观点。他用封闭保守的中国和科技创新的荷兰作比较后认为:真正具有国民财富的不是中国而是荷兰。亚当·斯密的观点说明这样一个问题,档案学人守旧停滞只能徒劳无为,创新意识、知识创新能力才是档案学理论价值实现的动力源泉。仅仅拥有知识并不是真正拥有了财富,以创造性思维,将知识转化为档案学持久创造力,才是真正财富。

4.档案劳动的最高层次是档案学理论的价值实现。笔者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表的《档案劳动论》、《论档案创新劳动》等文章中,将一般的普遍的档案管理活动称之为中低级档案劳动,而把档案学理论原创视为高级档案劳动。为什么理论原创才是高级档案劳动呢?一是原创必须以系统的档案学理论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奠定基础;二是系统的档案学原创必然是多年苦苦求索、灵感突发而又及时将其整合为系统理论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三是原创理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为档案学理论发展的时代坐标,其意义重大;四是系统的档案学理论原创远远超过了十年磨一剑的艰辛,而是一辈子的付出,伴随着巨大的舍弃,蕴涵着高尚的道德力量。厚德载物,天道酬勤,为后人敬仰。

二、如何达到档案学理论的价值实现

档案学理论价值实现的意义,是人们在系统掌握档案学理论基础之上,并不由此停滞,而且要用已有理论和工作经验,去解决档案学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创建自己的新鲜理论,不断达到档案学理论价值的再实现。

档案学理论的价值实现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人们掌握了系统的档案学理论相对容易一些,而创建新的理论,这些理论又必须经受得住今后几十年实践的反复检验,则是十分困难的。目前,中国档案学理论价值实现并不理想。恕笔者直言,上个世纪我们拿来了西方档案学理论,诸如档案全宗理论、分类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派生的主客体全宗理论、文件生命运动理论,是在别人现有理论基础上继续完善、补充,是受洋人思想引导,为洋人做嫁衣。完全本土的档案学系统理论,至今尚未出现。我们应当从这些反思中得到什么?我们在档案学理论价值实现,在创建中国特色档案学理论方面,缺少什么?为什么数十年中国档案学理论原创成果稀缺,众多档案学人奋斗终生难有大的建树?如果继续照此前行,不得觉醒,中国档案学理论何时能够价值实现?

“知识创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①中国档案学理论价值实现,首先在于我们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把理论研究立足点转移过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用我们的心血浇灌中国档案学理论大树,有所发现,有所前进,在这棵理论大树上结出新的理论果实。创建中国档案学理论,绝不能再走洋人的路。我们不能满足于与洋人比肩齐高,而是敢于站在洋人权威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有所创新,有所发现。

档案学理论是不断向前发展着的,发展档案学理论是中国档案学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如果中国档案学理论在我们这一代人停滞下来,或无大的建树,我们将愧对历史,愧对后人,愧对档案事业。我们这一代人掌握前人的理论,只是档案学理论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不让其停滞,在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中创建新的理论,赋予档案学理论鲜活生动的时代特色,赋予档案学理论的中国特色。这个历史重担我们一定要接过来,而且要向后人传承下去。

档案学理论的价值实现是坚苦卓绝的脑力劳动过程。档案学理论价值实现如同沙中淘金,滴水穿石,铁杵成针,没有甘坐几十年冷板凳的耐力,没有众多档案学人心血的付出,是不可能实现的。笔者二十岁时正值“”时期,在喧闹的社会环境中把自己封闭起来,甘受清冷寂寞,博览群书,笔耕不辍,之后,始终不离兰台,相继做出了档案劳动论、档案组织论、乙太档案论和企业档案简约管理、央企档案事务所管理模式的建构。惟一的感受就是勤学苦思,动笔又动脑,立足原创,不停探索。人们投身档案学理论研究,必须舍弃众多欲望,无私奉献,持之以恒,必然获得系统的档案学理论原创。

三、档案学理论价值实现的方法

1.另起炉灶,做中国饭。所谓另起炉灶,原

意是单独开伙,不与他人一个锅里吃饭。档案学人另起炉灶,关键是独立思想,自由做人。长期以来,中国档案学研究“跟风”、模仿、照搬、抄袭现象十分严重,一些档案学权威总是哈着腰,低着头,跟在洋人后面亦步亦趋,把外国档案学当作圣经,不敢有一点怀疑。我们如果不敢否定洋理论,不敢向洋权威发出挑战,没有超越他们的勇气,民族档案学理论建构还如何谈起呢?

档案学理论价值实现当然需要吸收、借鉴外国档案学理论,但是,这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学习、借鉴外国档案学理论,必须具有哲学批判的武器,区别出哪些理论对我们有用,可以拿来,借鉴吸收;哪些理论对我们没用,需要加以批判抛弃。如果没有辨别和批判,一味拿来,让许多洋人的理论充斥于我们头脑中,便是舍本逐末,不会有一点点学术建树。旧的大楼即使内外装修得富丽堂皇,其旧的本质并未改变,只有将其推倒,重新设计、重新建筑,才能出现一座新的楼房。按照黑格尔辩证法观点,我们要对以前以及现存的档案学理论在大脑中“屏蔽”或“归零”,一切从新开始,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这就是档案学研究中的另起炉灶。进行档案学理论研究,必须另起炉灶,独树旗帜,独辟蹊径,独创天地,独领,用中国人的思想在中国炉灶里做出中国饭,产生本土化的档案学原创理论。

2.标新立异,离经叛道。依靠灵感突发的奇思怪想,打破常规,异想天开,可见档案学一片新的蓝天,是档案学理论价值实现的重要方法。“科学实践是以观察、实验和建立科学理论为内容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独立的探索性的个性思维活动。”②“自由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无限的自由乃是一种创造的力量。”③档案学人在年轻时具备了独立思想,自由做人,敢想、敢说、敢做、敢为,步入中年后更加成熟,但不能重归世俗,而是一直沿着自己选定的道路走到底,坚信自己能够达到档案学理论的价值实现。大凡有作为的档案学者,都有这样的志向、毅力和执着精神。马克思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来说,全部的问题都在于使现存的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青年马克思是黑格尔派,他不迷信任何的权威,相信一切现存的事物都要逐渐步入死亡,为将来新的事物所取代。记得一个哲学家说过,太阳在每一天都是新的。图新弃旧,是在已经掌握旧的档案学理论基础上,对旧的已经不再适应实践的理论加以无情批判。新生事物在母体中诞生,使得原有事物逐渐变成旧的事物,新生事物的壮大成熟意味着旧事物走向衰败灭亡,推陈出新,新旧交替,是世界万物发展的历史规律。没有批判旧理论的勇气,就没有建构新理论的智慧。档案学人在求索新的理论过程中,必然要伴随着对旧理论的否定。旧的理论一点点消失,新的理论一点点生长,最终对旧的理论取而代之。标新而弃旧,立异而脱俗;离经而独行,觉醒而叛道。话不奇不讲,文不奇不发,是某一类档案学人与众不同的气质。当今中国哲学界回归马克思的思潮是一场新的思想革命,它无疑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先导;而中国本土档案学理论价值的实现,必然是中国档案事业兴盛的前奏。另起炉灶,标新立异,破旧立新,推陈出新,建构中国档案学理论体系,让中国档案学理论引导世界。在与中华民族崛起中新生的一代中国档案学人,才是未来和希望所在。

3.自我超越,厚德载物。档案学理论的价值实现需要系统而广博的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成为力量,是指人们将自己掌握的知识经过大脑加工过滤、消化吸收,从中产生创新的勇气和胆魄。然而,许多人却把知识当作包袱背在身上,知识越多越保守,思维僵化,守旧无为,这是很可悲的。如何将知识变成创新的力量呢?关键的一点就是实现自我超越。首先,你要有否定自己的勇气,在此以前的学位、荣誉,乃至权力和欲望,都要从大脑中清除,归还一个人之初的“新我”,一个无欲神清、心明如镜、一尘不染的人。这就是庄子所说的身游。接着,要让你的心飞起来,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在浩瀚宇宙中神游,在自我超越中可见天地永恒,可知万物本源,最后,在天人合一万物混沌大化同游的超越境界中谋求档案本源、档案管理规律和档案学思维形态的大彻大悟。庄子曰心游,是人的精神无限自由,人们得到档案学理论的价值实现,是完全“新我”的厚德载物。

档案学理论的价值实现,应当成为档案学人的价值观。中国档案学实践渴求理论的指导,我们肩负着创建中国档案学理论体系的历史重担,我们必须有所作为,有所创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在谋求中国档案事业辉煌的过程中,档案学人的价值就是档案学理论的价值实现。

参考文献:

[1][2]庞元正.创新实践与哲学当代化.哲学研究2009(7).

第8篇:混沌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金融数学;资产;期权;证券投资;证券投资组合

随着当代金融理论体系的构建、发展和完善。 现代的金融理论变化越来越复杂,而数学方法在其中的应用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在金融数学逐步形成之后, 数学在金融体系中的应用也就变得更重要了。因此, 应用数学与分析数学在金融领域当中的应用也就具有现实的意义了。

一、金融数学简介

金融数学是金融学的一个分支, 现当代数学工具是现代金融数学理论体系的最大特点,伴随着控制理论体系和随机过程的研究成果在金融领域中的创造性应用,一门新生的边缘学科应运而生——金融数学(F inanc ial Mathem atics),国际上也称其为数理金融(Mathematical Finance)。金融数学的出现源于金融问题的探索研究。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金融学与数学越来越紧密相连在一起了,而且现代金融学的发展也有助于推动了数学领域某些分支的发展,同时数学方法和理论为金融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金融数学的含义有多种方面,从广义来说,金融数学是指应用数学的方法和理论,探索研究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但从狭义的方面来讲,金融数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不确定的时期条件下的证券组合筛选和资产定价体系理论,而这种理论体系三个最核心的概念是套利、最优和均衡。金融数学的应用方法是从一些金融或经济假设为出发点,用抽象的数学方法来研究,建立起附有金融机理的数学模型。金融数学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其中包括数学的概念在金融学,尤其是金融理论体系中的各类应用。金融数学的应用目的是用数学独特的语言来表达、推理和论证金融学原理。

金融数学是以金融理论为基础和背景,而并不是一定要接受过专业的金融方面训练。金融还与会计学、财务学、税务理论体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金融数学的运用还需要财务技术、会计原理、税收理论等方面的知识作基础。金融数学的理论基础然还包含当代数学理论和当代统计学理论,而这个理论的首要目的就是数学建模,也就是说从多变的金融背景中挑选出关键因素来分辨出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进而从一系列事先的假设出发,推导、判断出现实中的各种关系,最后得到结论的解释。所以可以看出数学建模在金融数学中的重要性。

综上论述可知,金融数学是以金融学、数学、统计学、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交叉学科。金融数学也是高层次的数量化分析性学科。

二、金融数学的理论构架

金融数学本身就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运用一些数学的方法和手段来有效的发现和论证金融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些客观规律。具体来说,金融数学主要运用随机控制理论、随机分析方法、泛函分析法、数学规划体系、微分对策、数理统计思想、线性及非线性分析法、分形几何法等现代数学理念来着重地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怎样投资才能使金融者本人获得最大收益和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2)在金融市场不完备前提下的资产定价模型及最优消费和投资理论;(3)利率和利率衍生物的定价理论体系等等;(4)在金融市场不稳定下的金融风险管理。

在现实经济运营中,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分析证券价格的过程中引进了多种新型的非线性分析理念,如分形几何法、小波分析法、混沌学分析法、模式探索识别等。与此同时,在股票的预测和证券的选择过程中,同样有许多人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如神经网络方法、智能人工方法等。而金融数学并不是一个理论躯壳,它必须有多种细微的理论体系做基础。

1.控制最优理论

第9篇:混沌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 混沌学 递归性 学习成绩 两极分化

一、引言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在分析其成因时,我们往往侧重于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没有良好的学习品质”等往往是我们告知家长的老生常谈。但是细细想来,这些情况只是后来才突出表现出来的,学生在刚刚踏入学校大门时,在这些方面并没有多少质的差别。那么,几乎同样的起点为什么最后会产生巨大的差异呢?

笔者认为,混沌学关于递归性影响的阐述对理解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有重要启示。

二、混沌学

混沌学诞生于数学和物理学研究领域,它以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揭示了简单性与复杂性,规律性和随机性之间的微妙关系,从而将人们的日常经验与自然规律联系起来。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确定的、遵循着基本物理法则的世界,同时又是一个无序的、复杂的、不可预知的世界”[1]P4。近几十年来,随着混沌学的发展,它的相关理论日趋成熟,并迅速被利用到包括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其他各个领域。

递归性指的是,系统的输出或变化的结果影响系统的输入,从而改变系统的运作,是复杂系统的一个重要特性。负反馈和正反馈是递归性影响中的两个对立面,负反馈使系统趋于稳定,而正反馈使得系统趋向混沌无序,从而使整个系统向着一个新的秩序发展。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行为过程[2],因此,混沌学中的递归性理论能很好地解释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

三、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递归性

现在,我们把学生个体看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行为过程,成绩好或成绩差则是这个系统在各个内在和外在因素的作用下可能达到的两个不同的秩序。

正如前面所述,学生在刚刚走进课堂开始,他们的学业时基本处于相似的一个状态,各个系统的起始状态和起始行为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然而,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初始细微的差异开始只是导致系统行为的细微差别,因而各个系统最初变化达到的秩序也基本相同。然而,由于复杂系统的递归性特征,作为系统行为的一个结果,这些具有细微差别的秩序反过来又影响到内外因素作用于这些系统的方式。在这样的递归循环中,本来细小的差异开始不断地被放大,使得各个系统在后来的行为过程中体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例如,开始考90分的学生对某方面知识掌握存在较大的缺陷,再加上这样的分数给心理等方面造成的不利影响等因素,会进一步影响其后续的学习,使得这些不利因素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增大,而不利因素的每一次增大又对进一步的后续学习产生更大的影响,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就进入一个不良的递归循环,初始的细微差异被不断地放大,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各个系统会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秩序。最后,我们会发现,班级出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两极分化。

四、应对方法

混沌学的正反馈和负反馈理论对我们应对这种分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根据正反馈和负反馈对系统行为的不同作用,我们认为应当采取一些方法应对成绩分化:

(一)注意初始差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们必须给予初始差异以足够的重视。学生学习初期出现的差异往往是细微而不容易被察觉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观察入微,及时发现这些差异,并给予足够的重视。要知道,这些“毫厘”之差可能最终会导致“千里”之失。

(二)正确地利用正反馈与负反馈原理,促进落后,保持先进。负反馈使系统趋于稳定,而正反馈可以使得向着一个新的秩序发展。因此,当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时,我们就需要利用负反馈抵消或抑制各种不良因素对这种良好状态的消极影响,使良好的状态具有可持续性。相反,对于进入不良学习状态的学生,必须利用各种积极的因素对这个不良状态加以正反馈,打破维持不良状态的平衡,引导学生向着良好的学习状态发展。

(三)注意兼顾正反馈与负反馈,合理地结合使用两者。学生从不良的学习状态发展到并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缓慢的过程,我们不能机械地一味地利用正反馈或者负反馈,要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结合利用它们,以便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利用正反馈使学生摆脱不良的学习状态的过程中,会遇到学生学习状态摇摆不定的情况,这时我们一方面要及时利用负反馈稳定已经达到的较好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当这种较好的状态趋于稳定时,就要及时地利用正反馈,使得它向更好的状态发展,这样才能让学生最终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五、结语

诞生于自然科学领域的混沌理论对于所有人类科学来说具有普适性,其中的递归性理论为解释学习成绩两极分化提供科学的依据,而正反馈和负反馈理论为解决学习成绩两极分化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