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出纳实务课程范文

出纳实务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出纳实务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出纳实务课程

第1篇:出纳实务课程范文

关键词:岗位实践;教学方法;职业素养;出纳实务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5-0055-01

作为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出纳实务”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的财会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地适应出纳人员的岗位工作。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出纳工作越来越重要,因此,“出纳实务”的教学就需要针对实际岗位工作对出纳人才的需求,培养符合出纳岗位需要、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

一、结合理念,制订计划

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在学生即将踏上工作岗位实习的最后一个学期,开设“出纳实务”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出校门就能上岗,并且能有效地完成工作。兼顾“出纳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了出纳实务的教学计划。本学期“出纳实务”课程总课时为60学时,理论课和实训课各占总课时的50%。在“出纳实务”课程教学中选用典型的业务为载体,模拟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学”与“练”的过程中提高业务技能。学生对于涉及专业术语方面的内容,比如有关会计结算业务的专属名词:“托收承付”“汇兑”等,教师如果仅通过文字说明而不借助其他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感到枯燥、难懂,学习的积极性下降,甚至对学习目标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学计划的制订,应认真理解教材,研究学生状况,并结合学生特点进行全面分析,使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更为合理,促进学生成才。

二、营造情景,渗透知识

(1)创设设疑式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深刻说明了设疑与思考问题的紧密联系,只有“设疑”,学生才能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以疑激情,使学生处于想解决问题的状态下。创设设疑式情境,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处都可以设疑。这样,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时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能提高能力。例如,笔者在支票的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支票最基本的三个常用名词。设疑:什么是“空白支票、空头支票、远期支票”并说明三种支票的区别。

(2)创设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在教学工作中,通过模拟工作氛围,虚拟角色的设定,使学生在“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真实环境中进行不同业务的处理,把所学知识与岗位任务有机结合起来,既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氛围。使学生在办理现金收付和银行的结算业务,以及现金、票据、有价证券的保管,合理安排、调度资金等方面都得到较深刻的认识。笔者以签发转账支票为例来创设企业经济业务情境:立丰有限公司出纳人员李芳于2012年5月9日开具50000元转账支票一张给长江机械公司。公司开户银行为中国建设银行张家港支行,账号为32202826011012。

(3)创设讨论、操作式情境,自主探究。创设讨论、操作式情境,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操作中尝试,在讨论中释疑。在工作情景下,应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可以设置任务:如何在支票上加盖印鉴章。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情景下,利用自己的实操与小组之间的讨论来完成这一任务。

三、丰富内涵,提升素养

曾经有人说过:“很多人资历和才智原本差别不大,但在处理问题或在实际工作中的方式方法上差别却很大,就能决定他们最终成功与否。”这实际上说的就是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问题,良好的职业素养能让自己泰然自若,镇定自如,在工作中能轻松避免各种干扰,始终把握住事情的核心和根源,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能使自己得到发展。在出纳实务的授课过程中,应始终关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一些小细节提醒学生做到“手勤、嘴勤、腿勤”。例如,每节课开始,都要求学生以一名出纳人员的身份做好课前整理,检查现金、票据以及印章等是否齐全,整理好自己的办公桌。在重复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出纳工作每日的日程。上班第一时间,检查现金、有价证券及其他贵重物品。可见,通过重复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对岗位的认识,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总之,良好的职业素养并非天生具有,而是不断积累而成,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始终保持前进的趋势。合理运用课堂上的一些小细节,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较为有效的途径。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出纳工作越来越为重要。“出纳实务”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财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培养财会专业人才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就可以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并感受成长和进步带来的成就感。以上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出纳岗位工作的认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第2篇:出纳实务课程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出纳;课程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159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2

出纳是会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担负着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出纳人员不仅要负责现金收付、票据流通、银行结算业务,同时还要负责现金、票据、有价证券的保管等重要任务。出纳实务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类企业出纳的日常工作,熟练掌握现金出纳、银行出纳和票据出纳的工作流程与职责,使学生更好地、尽快地适应出纳工作的要求。笔者针对目前出纳实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模式对其进行改革,加强学习内容与工作之间的联系,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做到上岗零距离。

1 出纳实务课程的改革

1.1 出纳实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出纳实务课程的教学更多的偏向理论教学,没有充分利用实训资源来开展实践教学,导致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脱节,这一现状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及时转换为专业技能,因此很难具备独立处理好相关出纳业务的能力;且传统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难被调动起来。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1.2 出纳实务课程改革的方法

通过现金出纳、银行出纳和票据出纳真实业务的实践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各行各业的知识和技能。以仿真企业为载体,模拟真实出纳工作环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对接打下坚实的基础。

(1)针对学生目前技能短板,结合企业实际需求,课程可以将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设置为以下内容。第一,基础知识的了解。①认识出纳岗位的职能;②掌握现金出纳、银行出纳和票据出纳日常工作的内容、职责及权限;③了解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服务业的出纳业务;④了解工商年检的办理流程;⑤了解税务登记证的办理、使用及管理的流程。

(2)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这一阶段应熟练掌握现金出纳、银行出纳和票据出纳的基本技能:包括数字的基本书写、各种票据的填写、会点钞,能鉴别假钞、会办理工商年检和税务登记证、会使用、管理现金、银行存款和网银等。

还要基本掌握各行业出纳的工作流程,通过实际案例,反复训练基本技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3)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学生进行分小组练习,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建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学风;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2 出纳实务课程的设计思路及特色创新

2.1 设计思路

针对出纳实务课程,笔者给出具体的设计思路,见图1。

2.2 特色创新

2.2.1 将学习过程系统化

为了学生毕业后能达到预期的职业岗位要求,这门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应用技能。通过设立工作情境,重复工作步骤,将工作过程系统化。学校应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变,将学习过程系统化,按照岗位类别分为现金出纳、银行出纳和票据出纳,让学生通过对岗位的认识,不断重复练习,提高工作技能。

2.2.2 以学生为中心,分组练习,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培养团队精神和集团荣誉感。考试时也以小组的分数为主,对实际的操作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在学习中找方法,使其学以致用。这就摒弃了以往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弊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即拿到任务就能够快速的书写、登账、进行练习。将工作情景搬入课堂,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迅速地适应工作环境,缩短由新手变成熟手再变成能手的时间。

2.2.3 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职业素养

无论是在技能上还是在职业素养中每次训练教师都要全程指导,使学生能够耐心、踏实,工作认真、细致、负责,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道德。平时教师要对学生练习的表现给予评价,鼓励工作认真的学生,对其给予加分;对于做事毛躁、不用心的学生要找到原因,对症下药,耐心指导,重点关注。

3 出纳实务课程改革实施措施

为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要以培养专业技能和能力为主线,以突出应用型和实践性为原则,以现金出纳、银行出纳、票据出纳工作岗位的操作流程为重点,对每个工作岗位都设定为项目,每个项目里面设计系列的操作流程,以实际工作为实践对象,加强学生的技能,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体验工作流程,完成经济业务,使学生对出纳岗位有一个全面的认知,进而实现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无缝对接”的目标。

3.1 现金出纳

现金出纳的内容包括:①点钞、识别钞票;②珠算的认知;③会计数字书写;④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⑤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⑥现金收付业务的核算与日常管理;⑦现金日记账的设置与登记;⑧现金清查。

现金出纳的学习目标为:①掌握点钞的方法,包括熟悉识别假钞的方法;②正确填制现金收付业务的原始凭证;③掌握现金日记账的登记和现金清查的方法。

现金出纳的实训安排为分小组练习阿拉伯数字和中文数字的书写,进行点钞训练及现金日记账的填制。

第3篇:出纳实务课程范文

关键词: 高职会计专业 《出纳实务》 教学方法

《出纳实务》这门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的职业技能课,其目的在于加强学习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使学生毕业后顺利适应出纳岗位要求。鉴于此,我们的教学方法就得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活动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操作为中心。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纳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是单位会计工作的重要基础,而且是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第一道“关卡”。它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出纳员担负着各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只有做好出纳工作,才能为整个会计工作的良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二是出纳工作范围包括负责办理现金收付和银行的结算业务,以及现金、票据、有价证券的保管,只有出纳人员拥有高度责任感、娴熟的技能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避免给单位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三是出纳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单位财会管理水平和单位经营决策。出纳能否合理安排、调度资金,能否及时准确地提供单位货币资金活动信息,能否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与完整,这些都会对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经营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出纳人员尤其要重视和热爱本职工作。因此,高职院校的《出纳实务》教学就更需要适应现实工作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符合出纳岗位需要的人才。

一、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在学校,教师与学生是整个教育环境中的两大主体,而两者也是整个教育环境中占主体地位的关系。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具有教育者、管理者、成年人、长辈、知识拥有者等多种身份,具有权威性;学生则处于受教育、被管束的弱势地位,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这种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源自于客观的需求与传统文化沉淀的结合。在《出纳实务》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这种转变呢?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惊奇、疑惑、新鲜感等,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动机;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索、研究、独立思考,以及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情感空间;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从而增强自主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2.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有效的出纳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出纳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包括学生在理解知识形成、建立概念的过程中所亲自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这种活动正是学习知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自由获取知识。

3.提供时间空间,让学生进驻企业锻炼。《出纳实务》课程理论知识结束后,教师应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安排学生进驻企业实际观摩或操作,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

二、由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学习《出纳实务》,教材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和发展的资源在新的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将会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另外,新的以建构取向的课程理念,正逐步告别程序化的设计,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课程内容不再是单纯的、事先预设的静态内容,而成为一系列动态的教学活动。在《出纳实务》教学中,教师应以出纳工作任务为主线,将出纳岗位的工作划分成如下具体的六个活动:1.出纳相关知识与会计基础知识;2.现金的管理制度与收支业务;3.银行存款的管理制度与收支业务;4.票据结算业务与非票据结算业务;5.现金的清查与银行存款的清查;6.外币业务。再将上述每个活动分解成具体任务,并将各任务进行程序化,以案例法为主体框架,各任务教学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模拟操作训练为主,先由知识点的操作训练,再到知识群的操作训练,从而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内容体系逐步形成,出纳岗位职业能力逐步增强,将教与学的过程设计成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活动,注重的不仅是最终的结果,更是完成活动的过程。

三、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操作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但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多不足: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掌握。将《出纳实务》教学中“以课堂为中心”和“以实际操作为中心”两种方式进行比较,学生在“以实际操作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下,更能吃透出纳知识的精髓,从实践中体验创新的艰辛和乐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以上面的六个活动为例,可以具体到下面的六个实际操作:1.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2.现金收、付、转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现金日记账薄的登记。3.银行存款收、付、转凭证的填制和审核,银行存款日记账薄的登记,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4.现金支票、转账支票、银行本票、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商业汇票等票据结算业务的填制和审核;汇兑、托收承付、委托收款、信用卡等非票据结算业务的填制和审核。5.现金的实地盘点,银行对账单的账实核对。6.进口、出口,以及其他以外币结算的收入和支出业务,进行期末调汇及其相关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高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大多是学习上的后进生,学习主动意识和学习能力较低,接受新方法能力不强,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和适应,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适合于高职学生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焦泽昌,李艳.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3,(4).

第4篇:出纳实务课程范文

关键词:教学情境;典型业务;任务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180-02

《出纳实务》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本课程所对应的会计职业岗位是出纳岗位。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掌握出纳岗位的货币资金收付业务的操作流程,具有正确处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能力,胜任出纳岗位工作。围绕着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按照“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相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统一”的理念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本课程运用中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创设教学情境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首先,分析出纳岗位的岗位职责,明确出纳岗位的职业能力;其次,根据职业能力,确定教学内容。根据以上思路,将本课程分解为3个教学情境。每个教学情境对应出纳岗位职责和职业能力。

1.教学情境一:现金收支业务处理。(1)岗位职责:熟练点钞,熟练使用保险柜级计算器,快速识别假币和假发票;购买保管各种支票、票据、印鉴,保管库存现金;按照国家和公司的规定,办理现金收款业务;按照公司的财务制度报销结算各项费用,办理付款业务。(2)职业能力:出纳基本技能,如点钞验钞、填写票据等;现金业务处理能力。

2.教学情境二:银行结算业务处理。(1)岗位职责:办理各类银行账户的开立、变更和注销;及时办理银行存款业务和转账业务;熟练运用银行结算方式办理转账结算。(2)职业能力:银行账户管理能力;银行业务处理能力。

3.教学情境三:(1)岗位职责:编制现金日记账,定期进行库存现金清查,保证账实相符;编制银行存款日记账,定期清查银行存款,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资金报告。(2)职业能力:月末及其他业务处理能力。

(二)明确任务

根据创设的教学情境,进一步确定学习任务。每一学习任务通过典型业务加以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完成每个学习任务的过程就是从事出纳岗位的工作过程,这样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掌握出纳岗位的具体操作。学习任务和典型业务确定如表1所示:

(三)协作学习

课程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六步骤,完成教学情境的整个过程。

1.确定目标。发放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2.制定计划,决策指导。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教师给予提示并提供相关信息,在必要的时进行授课,使学生获得相应知识。根据教师的提示,各小组确定学习步骤和工作计划,教师对小组指定的工作计划进行指导,并帮助小组确定合适的方案;

3.实施检查。各小组实施工作计划并自行检查活动过程和结果,教师对于小组执行过程中发生的特殊情况、产生的结果偏差等予以指导;

4.评估演示。学生根据教师制订的评价表,对完成任务全过程进行初评,之后教师加以复查,并作出评价。教师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评价,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各小组的协作学习能力及小组成员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举例

下面以本课程的“学习情境一:现金业务处理”下的“任务一:现金收入业务――取现业务”为例,具体阐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本课程中的运用。

(一)确定典型业务,给出业务描述

现金收入业务的典型业务之一是“取现业务”,描述如下:出纳李华发现保险柜中的现金余额不足,致电开户银行查询银行存款余额,并向财务经理申请提取备用金2000元,财务经理予以批准。接下来,完成出纳李华的工作任务。

(二)明确任务目标,实施工作计划

1.任务提出。教师发放工作任务单,提出任务。明确本次课的任务目标。根据取现业务描述,本次课程的学习目标确定为:掌握企业取现业务的流程和内部控制点,熟练进行取现业务的技能操作,重点掌握现金支票填制方法。

工作任务单的设计要包括以下内容:(1)基本信息:班级、姓名、组别、负责人、指导教师、课时。(2)学习情境:现金业务处理。(3)学习任务:现金收入业务――取现业务。(4)任务描述:出纳李华发现保险柜中的现金余额不足,致电开户银行查询银行存款余额,并向财务经理申请提取备用金2000元,财务经理予以批准。接下来,完成出纳李华的工作任务。(5)任务目标:掌握企业取现业务的流程和内部控制点,熟练进行取现业务的技能操作,重点掌握现金支票填制方法。(6)知识点提示:现金支票使用登记簿的填写现金支票的填写审批盖章支付密码的生成现金提取现金日记账的登记。(7)小组计划。(8)工作任务完成过程描述。(9)个人体会。(10)任务评价:包括组长评价、组员评价和教师评价。

2.知识点提示。教师提示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点,重点强调取现流程以及现金支票的取得方式和填制方法。具体提示事项一并在任务单中注明,包括:(1)取现流程;(2)现金支票使用登记簿的填写;(3)现金支票的填写;(4)审批盖章;(5)支付密码的生成;(6)现金提取;(7)现金日记账的登记。根据教师提示,小组制定学习计划,由组长统筹安排,进行知识点的学习。

3.任务实施。为了加深学生对于取现业务的理解,在教师指导下,各小组采取情境再现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务。具体操作是:小组成员分设角色,轮流扮演出纳,另外设银行柜员、财务经理和总经理三个角色。由出纳描述企业取现业务的流程,并且使用“出纳单据簿”中的实训资料,按取现流程独立完成出纳岗位的“取现”工作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小组成员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对取现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

(三)检查工作过程,进行结果评价

各小组成员的工作任务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互评,指出存在的问题,然后进入评价总结阶段。评价总结阶段,首先是小组总结,然后是教师根据巡回指导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强调注意事项,最后各小组成员认真填写任务单,并上交任课教师,至此课程的教学任务圆满结束。

通过创设学习情境,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真正采用了“教学做”的统一,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ATEP项目组.出纳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第5篇:出纳实务课程范文

(一)由教材自身特点和教学目标决定

“出纳岗位实务”教材立足于小企业出纳岗位工作职责,目标明确;围绕出纳职责要求、制度控制及基本技能训练等内容编写;引进了仿真原始单据,突出对常规典型性业务的训练,体现出纳业务工作流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适合采用模拟教学法教学,以尽可能的拉近“学习者”和“工作者”的距离,具有零距离的真实体验。

(二)由学生自身特点和已有知识储备决定

目前,中职学生大部分害怕枯燥无味的文字说教,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抽象思维能力弱,而感性认识能力、模仿能力、动手能力则相对较强[4]。该门课程安排在第4学期,学生已经系统地完成了“财务会计”等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基本能掌握企业相关经济业务账务处理,大部分学生已具备了各会计岗位角色处理经济业务的知识和能力。根据学生的这些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在“出纳岗位实务”教学中采用模拟教学法是可行的。

(三)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客观需要

根据调查,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出纳岗位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刚毕业的学生一般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或培训才能独立工作[5]。如果学生在校学习“出纳岗位实务”课程时,教师能结合出纳岗位对岗位技能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教学,那么既可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又可以降低用人单位的培训成本。但是由于设备、场地、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很少能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实习,从而削弱了学生实践技能训练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

二、模拟教学法被应用于“出纳岗位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基本步骤

(一)情境创设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纳岗位实务”是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在学生学完理论知识后,教师应立即创设一个环境让学生去实践,即模拟的教学岗位与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岗位基本一致。在银行汇票结算业务模拟教学时,笔者以北京市中环电器公司向江苏泰和公司购买电吹风1200台,价值600000万元,增值税102000元为例,设计以下业务情境:1)北京市中环电器公司:业务部门申请办理银行汇票、授权审核人审核、出纳办理、财务主管审核、会计填制记账凭证。2)北京市中环电器公司开户银行签发。3)江苏泰和公司:业务部门收到银行汇票、授权审核人审核、出纳办理、财务主管审核、会计填制记账凭证。4)江苏泰和公司开户银行解讫兑付。

(二)精心准备

1.教师备课要充分。在模拟教学法中,教师是实践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其角色定位在引导模拟教学全过程,所以在施教前,教师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准备:(1)教师应熟悉教材内容,积极思考,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职业岗位专业技能分析确定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案例,认真编写教案。(2)教师应精心设计、制定模拟教学方案。针对上述案例,笔者设计了2个方案:银行汇票金额正好支付价税款和银行汇票金额大于价税款。在出纳岗位实务中,教师应确定付款方和收款方的业务流程,人员角色的数量和分工,并准备好相关的单证和仿真印章。例如银行汇票申请书、仿真银行汇票,进账单,仿真增值税发票,记账凭证,银行存款日记账和仿真财务专用章等。教师还应该将模拟实践方案在头脑中预演几遍,掌握模拟的各个环节,并预测模拟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及相应的处理策略,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教学,把模拟实践内容制作成PPT,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增强直观效果。

2.学生预习要充分。学生是模拟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主要参与者。要使模拟教学成功,学生必须先要理解岗位职责,透彻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熟悉会计核算各个环节的操作程序与规范。因此,在每次模拟实践之前一星期,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罗列好知识要点印成试卷分发给学生,提前给学生布置好任务,让学生提前预习好相关知识,做好准备。例如,银行汇票填写要求,每一联次的用途,银行汇票收、支如何进行账务处理等。

三、模拟操作

1.模拟岗位分工。笔者将授课班级中42名学生按不同水平层次互相搭配,分成3个大组。根据模拟实践方案每组14人,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其中让会计成绩较好、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生分别扮演每组中付款方与收款方的财务主管,其他学生分别扮演两公司的业务员、授权审核员、出纳员、会计以及开户银行职员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找到岗位认同感。

2.模拟情境分析。模拟岗位分工好了以后,笔者利用多媒体把课前做好的PPT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每个模拟岗位需要应用那些知识和技能,注意哪些事项,遵照什么流程进行模拟操作,推测在模拟过程中会发生什么状况,如何处理。让每个学生对模拟岗位有充分的了解,积极思考,达成共识。

3.岗位模拟操作。当每个组都做好情境分析后,每个组的财务主管分别向小组成员介绍公司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思路,然后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仿真的模拟操作。由付款方北京市中环电器公司业务员申请开始,到其开户银行签发银行汇票,再到江苏泰和公司收到银行汇票,最后到其开户银行解讫兑付。在整个业务流程中涉及到买卖两方公司的出纳、会计岗位,单证的填制、审核和账务处理是模拟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模拟操作期间,教师在各组之间巡查,如有问题一般不急于干预纠正,而是让财务主管去发现问题,再分析,解疑,最后指导模拟岗位人员更正。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不去干扰学生,保证每个学生能独立完成岗位职责,同时留心观察每个环节及每个学生的表现,并做好记录,为下一步总结做好准备。

4.总结与点评。总结点评是整个模拟实践的点睛之笔。每次模拟教学完后,教师都应该对本次模拟操作做好总结点评。总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每个小组的财务主管代表本组对该组的整体情况自我总结,找出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分析其中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在银行汇票结算2个模拟方案中,特别要指出在业务处理上的异同点。二是教师的总体点评与总结,主要是对整个过程进行分析,指出学生在模拟操作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和注意事项。如在银行汇票结算模拟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对银行汇票知识功课做的不足,填写银行汇票时错误比较多,还有对银行汇票各联次作用不够了解,造成凭证传递出错,这花费了较长时间,影响后续进程。在出纳岗位,学生在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时,许多细节处理不到位,例如登账后忘记在记账凭证上作好登账标识,或忘记在记账凭证下方“出纳”处签名等。

四、模拟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6篇:出纳实务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职会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置

调查显示,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明显不足,现行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模式不能完全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各高职院校始终在探索的问题。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1.

沿用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

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多年来一直沿用本科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这种课程体系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脱离了会计工作实践,这与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高职教育的特点不相吻合,无法真正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培养出的学生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生从事会计工作的实践能力差、上岗适应慢,直接阻碍了高职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单纯修改课程名称,换汤不换药

传统的会计学科课程坚持的是“知识导向”原则,容易造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割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坚持以“行动导向”为原则,是基于知识运用的课程体系。目前有些学校仅修改课程名称,却未根据国家政策、经济发展、企业需求、学生具体情况改变教育观念,也未进行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修订及授课方法的调整,只是做表面文章,换汤不换药。

3.对高职会计毕业生工作任务定位不够准确

目前高职师资力量不足,会计专业的教师多来自普通高校,而会计工作性质又涉及商业机密,教师和社会、企业缺乏联系,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的机会较少,不了解会计岗位的具体设置,也没有形成认真调查并分析会计岗位设置的意识。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主要是中小企业的会计人才,高职院校应吸收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将中小企业会计实务操作层面的知识以及对会计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融入课程开发过程中。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思路

三亚理工职业学院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以会计岗位群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培养掌握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会计实务操作和财务分析技能,能够立足三亚、面向海南、辐射全国,主要服务于地方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而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总体思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通过社会调研主要分析中小企业就业岗位,按照企业单位对会计岗位的职业要求,进一步分析每一典型就业岗位涉及的工作任务有哪些,根据教育规律再将这些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领域的课程,所谓“完一课,成一事”,即以会计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标准设置课程,实施岗位课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每学完一门专业核心课,就可以掌握某一个会计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

高职会计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通过走访海南多家中小企业并咨询行业专家,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有以下七个典型就业岗位:出纳岗,材料物资核算岗,税务会计岗,成本核算岗,收入、利润核算岗,资金核算岗,主管会计岗。相近就业岗位有会计文员、收银员、仓管员、前台接待员等。

2.

会计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根据调研数据资料分析,我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它们主要向社会供出纳、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三种类型的财务工作岗位,分别占到了30%、57%和13%。在确定会计职业岗位的基础上,要针对每个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展开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是指职业人在实际职业岗位上所从事的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它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基础,具体分析见高职会计专业岗位分析表。

3.

确定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即专业核心课

根据高职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将以上34个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七大行动领域:出纳实务、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核算与管理,成本核算与管理,往来核算与管理,收入、利润核算与管理,税费计算与申报,资金核算与管理。进而转换为十门专业核心课:“出纳实务”“资产核算与管理”“成本核算与管理”“往来核算与管理”“收入、利润核算与管理”“税费计算与申报实务”“资金核算与管理”“财务软件应用”“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等。

4.

学分制课程体系设计

(1)素质教育模块。按国家相关政策、教育厅相关规定确定课程,本模块设10门课程,共计22学分,其中考试课6门占17学分。

(2)专业核心模块。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设置10门专业核心课程,共计24学分,包括出纳实务,资产核算与管理,成本核算与管理,往来核算与管理,收入、利润核算与管理,税费计算与申报实务,资金核算与管理,财务软件应用,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等。其中考试课7门占18学分,主要是出纳实务,资产核算与管理,成本核算与管理,收入、利润核算与管理,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资金核算与管理,税费计算与申报实务七门课程。

(3)课证融通模块。目前,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我国会计行业又实行了行业准入制度,会计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会计类资格证书的含金量、社会认可度高。因而有必要专设5门考证课程18学分,如会计从业资格必考三门课“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资格必考课程“初级会计实务”及“经济法基础”。

(4)拓展教育模块。本模块最低选修15学分,除了素质教育模块、专业核心模块、课证融通模块中的考试课和集中实践课程属于必修之外,考查课学分均可由选修课代替。拓展教育模块开设上百门选修课,各个专业选修课不仅仅面对本专业,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跨专业通选相关课程。

(5)集中实践课程模块。这一模块包括军事理论与实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教育等,共计38学分。

(6)课外学分模块。在课程体系中增设本模块,引导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考证、专业技能竞赛活动,鼓励创新发明等。学生在本模块最低修5学分,最高修满15学分,包括守住底线5学分、职业资格5学分、创新实践5学分。

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特色

1.以岗位技能需求引领课程建设,体现岗位职业能力培养

核心课程体系的开发主要建立在对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会计岗位和具体工作过程的分析,根据典型的工作过程传授技能及其相关知识,确定教学内容。该体系中的每门课程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在理论“够用”的同时,大力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设计注重实际业务工作与教学内容的对接,让学生知道中小企业主要会计岗位涉及哪些工作任务以及如何完成这些任务,加强了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和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

2.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衔接,体现课证融通

目前,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我国会计行业又实行了行业准入制度,会计类证书的含金量、社会认可度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时如能持毕业证、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资格证书,“双证”甚至“三证”毕业,无疑将会增加就业的优势,增强社会竞争力。

3.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课程设置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学生拥有了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好奇心,再施以启发式教育,就能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体会到无限的乐趣,从而激发创造的灵感和激情。在课程体系中加大选修课的力度,增设课外学分,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重视人的个性需求,在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大目标下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出纳实务课程范文

【摘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所努力的方向,对于基础会计教学来说也同样需要对传统教学予以改革创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己任,培养出符合时展的新型人才。基于此,本文就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基础会计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与探索,希望可以为基础会计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基础会计教学 教学改革探索

一、高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应用型人才是指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的基础上,同样具备强大的会计实务以及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能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运用专业的技术手段以及良好的个人素养和职业操守灵活面对各种专业问题以及突发问题。但是,根据研究显示近年来各大高校的基础会计课程虽有变革,不过依旧遵循原有的教育制度,以教师教授课程为中心,缺乏学生实践操作的锻炼,将会导致会计专业毕业生实际掌握的专业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岗位的需求,更甚者部分毕业生难以胜任财经岗位,教需脱节的问题显得尤为严重,高校内会计专业学生仅仅重视学习会计理论,而轻实务,阻碍目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基础会计教学措施

(一)教学内容方面

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对高校内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的规划管理,根据当前社会以及财经行业发展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如真假钞的识别、点钞技能的培养、票据填写、珠算等基本的会计职能,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整体的课程内容设置应该紧扣社会的发展脉搏,同时应该时刻把握国家政策以及有关会计专业法律的制定和改革,并据此对课程内容进行及时的修改,增强高校内会计课程的时效性,保障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在财经行业就业,并能够将所学的会计专业理论进行合理的运用,避免高校内教学出现任务化的现象,将教学作为一种敷衍,没有一定的责任意识是一种缺乏教师职业素养的典型表现,应严重杜绝这种现象的出现,应该通过教师的专业教授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进行承接。

(二)课程标准方面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内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标准上进行了重新设计,将教学重点由传统的理论转移到社会岗位较看重的实际操作上,重点突出岗位群的培养,将出纳与会计岗位进行了有效的结合,通过对课程标准的重新规划,将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促进高校内培养应用技术性会计人才的进度,合理分配会计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各大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

(三)实践教学方面

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加强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加强校内外的教学实践,增强校企合作关系,实现学生课程外的实务操作训练的目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带领学生进入合作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进行现场实地教学,通过对课堂外的实习基地进行合理利用,让学生能够对会计专业的实际操作进行了解熟悉,并通过教师将理论与眼前的实际财务工作进行结合讲授,使学生能够对财经岗位有直观的认识,教师现场的指导讲解能够有效解决学生的疑惑和问题。另外,还可以在期末特别设置两周的实践周,让学生通过将学习的理论实践在工作过程中,满足当今社会对当代毕业生的需求,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不断优化完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内容。其次,能够使学生对会计出纳工作的实际操作有直观感性的认知,让学生将自己代入实际工作岗位中,通过对会计岗位的亲身体验,能够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能够熟悉一些会计业务技能,增强学生自身的综合业务能力,实现零培训就业的目标。充分发挥和企业教育资源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课堂理解率,通过这种科学合理的授课规划,能够将会计实际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

(四)教材编撰方面

目前国内高校在基础会计教学课程中重会计,轻出纳,甚至大部分会计教材中极少涉及有关出纳岗位的专业知识,因此,应该要求教材撰方将社会中真实的工作岗位任务和行业业务资料数据编入教材,为教学内容提供真实有效的岗位数据,同合作企业共同编写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教学材料,并通过科学的设计将出纳和会计行业进行合理的内容分配,将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整合规划,通过新教材的编写将会计专业的教、学、练进行有机的结合,科学分配,使会计专业理论与实际岗位实践进行融合。

(五)教学方法方面

在培养应用技术性会计专业人才过程中,要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时发展,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不断改良和优化,在课堂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充分理解学习内容为主,提高学生的实际综合能力和毕业竞争能力。合理规划设计课堂教学流程,可以包括教学课件演示、课堂现场操作、同学之间讨论、教师解答学生疑惑等环节。可以通过分组角色扮演方法,真实模拟实际岗位分工,通过这种岗位分配让学生体验相关角色的实际工作内容,独立完成分配的岗位实训内容。情景教学法也是一个提高学生认知度不错选择,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工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模拟企业工作式的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统一。课堂讨论法是采用以学生为主而老师为辅的教学方式,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在阐述观点时,独立分析问题,并且找出问题答疑,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借助实物进行演示教学,能够将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舒缓的自然过渡,实现教、学、练一体化,逐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可以采用科技手段作为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视频演示教学,通过课件、音频、视频等方式对抽象性知识进行解释,让学生直观的接触了解所学专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

三、结语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所开展的基础会计教学改革还需要教师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需要教师从外部环境的现实需要出发,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力争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加具有实用性的知识,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不断提升,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重要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出纳实务课程范文

关键词:会计实务 教学 有效性 策略

会计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技术,它不但具有完整的运作方法与理论体系,而且对操作性有很强的要求。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会计教学的时候,不仅要传授他们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还要对他们如何应用这些基本理论与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开展会计实务教学,既是会计学的客观要求,也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经济进步及会计准则的变革。

一、实务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

1.会计实训内容种类多任务重,教学时间短训练少

在传统的会计教学中,实务教学只是给学生一些实习资料,这些资料和一个中型的制造企业的月业务量差不多,学生需要充当该企业中的各类人员,仓管人员,销售人员,会计,出纳等,让学生感觉很混乱,对资料的处理毫无头绪。一个月的实务训练,如果不在老师的辅导下,根本无法完成,而且也无法对企业的财务运作产生清晰的认识。

2.实务资料两极分化严重,影响实务的操作性

所谓实务资料的两极分化,是指教师提供的实务资料,过于真实或者过于虚假。比如,有些资料仅将企业某个时期内的会计资料全部照搬过来,没有进行加工整理,让学生分析起来难度很大,而有些资料则是老师编造的,和实际情况毫无关联,进而造成了理论教学的二次进行,使学生没有兴趣学习。这种两极分化的资料根本达不到实务训练的要求,也无法让理论和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

3.忽视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模拟演练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少企业都已经对会计电算化进行了应用。所以会计专业的学生也要在掌握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能进行熟练的运用。虽然部分学校都已经开设了会计电算化的课程,但是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上机训练时间少,使得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还无法熟练的进行操作,继而造成学生进行工作的时候,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熟悉操作过程。

二、有效的实务教学策略

1.分项实务操作与基础课程的结合

我们可以将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根据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分成不同阶段,并且在每一个阶段都安排与其相适应的实务教学和训练。这是以技能的训练作为主要目标,与本阶段课程教学紧密相连,要求在课堂授课任务完成的同时,也必须完成与本阶段配套的实务操作。对课时上的安排是一半基础知识讲解,一半实务技能训练。这就改变了以往只有在所有课程结束之后才进行实务训练的教学模式,并且可以更好的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在此举两个实例来说明:一是在基础会计课程的实务教学,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进行一些难度不大的会计业务操作,让学生对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的内容,种类,填制与审核进行初步掌握,并且学会一些基本的会计技能,如登记会计账簿和编制会计报告等。 二是在企业财务课程的实务教学,让学生根据教材的安排,对主要经济业务进行分阶段的会计核算,进而巩固学生在企业财务会计业务这一理论内容上的学习,加强学生对核算方法的认识。

2.实务操作中的角色扮演与角色轮换

这是在进行实务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让学生各自扮演一定角色,来完成教师分配的实务操作任务。并且在角色扮演中,让学生注意各个角色岗位间的协作和影响,然后记录自己的感悟,并且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进行角色轮换。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们在此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如企业采用了托收承付的方式购进了商品,现对该业务进行核算,如果按传统方法,我们只能生硬的讲解供货单位如何开出凭证,再传给购物单位,然后购物单位有怎样去进行收货和办理结算。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学的一知半解,根本掌握不了实际操作。而进行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扮演供货单位的业务部门人员,运输单位的储运部门人员,购货单位的财会部门人员,来进行供货单收货单等相关凭证的传递,然后由财会部门中的出纳人员,凭单据去学生扮演的银行职员那里,办理结算业务。这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各个环节的要点和技能。

3.在教学上充分利用实习环境

(1)手工操作。手工操作由教师设立一套某企业单位的经济业务资料,包括原始凭证、企业运作特点、会计核算要求和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等,并提出实习操作的目的,要求学生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接触面又设置了两种实习模式:一是面向来自工作岗位的成人班学员,有的已从事过财会工作,有的虽未接触过财会工作,但也已有一定的了解,对这类学员可以采用“独立实习”的模式,即在指导老师的辅助下,所有业务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包括根据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填制记账凭证,根据会计凭证登记各种日记账、总分类账、明细账,期末调整有关账项,以及编制试算平衡表及会计报表等,并作出实结。这种模式旨在训练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和掌握企业的会计流程程序。二是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普通班学生,则可采用“分岗位实习”的模式,即在教师辅助下,学生分小组进行,组内不同成员担任不同的任务,如设置制单、出纳、记帐、复核、成本核算、主管等岗位,以各具职能又相互协作的方式完成一整套会计处理流程。最后由指导老师考核评分,通过后才能取得课程的学分。实践证明,只有经过这样的实务性学习,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财会知识。

第9篇:出纳实务课程范文

职业院校课程改革浪潮正迅速向前推进,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为促进就业与再就业服务;为农业与农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这一决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依据社会需求的发展和变化,调整、优化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并通过这些优质服务促进职业学校的发展壮大,即如何“转变思想观念、突出服务功能、促进职业教育改革”这一课题已经很现实地摆在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主要沿袭会计准则框架下的要素体系讲授和学习,将会计知识和会计实务、会计岗位职责和会计工作的基本内容割裂开来,学生往往学完了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却不能有针对性地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现如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正发生深刻变化,以工作过程引领和规划学习和所教授内容已逐渐成为职教工作者的共识。为此,我尝试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教学中尝试分岗位教学。

二、分岗位教学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由于《财务会计》学科的应用性特点,要求会计教学不仅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基本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而且特别注重培养他们应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会计实践问题的能力,再加上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底子相对较薄,接受理论知识有一定困难的实际,因此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打破原来体系和框架,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尝试分岗位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又注重能力培养,根据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思路,进行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目的是实现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岗位“零距离”对接。

三、分岗位教学的具体操作

(一)岗位的划分

依照中小企业财务部门的会计岗位分类,具体划分为如下岗位:出纳岗位、财产物资会计岗位、职工薪酬会计岗位、成本会计岗位、往来核算会计岗位、收入、费用、利润核算会计岗位,资金核算会计岗位、总账报表会计岗位、涉税会计岗位等。授课时着重讲授和训练每一岗位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使得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直接上岗。

(二)突出特点

1.将原来一些会计课程的内容体系打破,完全按照岗位编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

2.在具体教学环节中,立足中小型企业的主流业务,目标定位明确;按照会计岗位设置、构建学习模块,一岗一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再按照典型业务构建学习单元。

3.教学过程中突出对常规典型业务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业务操作的规范性,提高工作的熟练度。

(三)以出纳岗位举例说明

1.出纳岗位是整个分岗位教学中的一个模块。

2.按照出纳典型业务构建五个学习单元,包括出纳岗位描述、出纳员基本技能、现金业务和银行存款业务、银行账户的开立与撤销。

3.在实际教学中引进原始单据,体现业务工作流程。传统财务会计教学涉及出纳工作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货币资金核算”章节。准则、制度等知识性理论性内容较多,忽视对业务单据及其处理流程的介绍与训练,与出纳工作相差较远。我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和整理了每一典型业务的相关原始单据,以真实或仿真证帐工具再现出纳员工作对象。并力求讲解相关业务的参考性办理流程,尽可能缩短与岗位实际工作的距离。

4.围绕出纳员任职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内容体系从出纳员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出发,将出纳员的岗位设置、职责要求、制度控制、职业道德及基本技能等纳入教学体系,一定程度地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给学生一个相对完整的出纳员岗位认知。

5.“学中做”,如学习了验钞技能,给学生讲授人民币防伪特征及假币鉴别方法后,要准备100元或50元面值的人民币,真币与假币混在一起,组织学生分组鉴别。教师准备若干台验钞机和真假人民币,组织学生尝试验钞操作,真正做到“学中做”和“做中学”

四、辅之以考试方式的改革

鉴于以上课改思路,考核方式自然要有相应的变化。

(一)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除原有的平时考核、期末笔试外,还要采用口试方法,考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及表达能力。

(二)不断加大实训课的考核力度。加强课堂教学中应用能力的考核,由过去没有实训课的考核到增加实训课考核,而且实训课考核比重逐步加大,刚开始实训课占总成绩的20%~30%,到现在占60%~70%。

(三)考核过程由过去单一的形成性评价,逐渐改为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共同评价。并且由原来教师的单一评价逐渐增加同学之间的互评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制定一系列相应的考核标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