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校园文化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文化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文化的建议

第1篇: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地方综合性大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149 ― 02

随着全球只是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已经逐渐的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时代格局。在繁多的文化交流和碰撞下,文化的情节越来越重。文化的重建与反思也逐渐的成为了当前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改变的重点所在。大学校园也经受着文化与思想激烈碰撞的文化浪潮的冲击。高校的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偏失,使得形式主义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横行,高校的校园文化的发展中也存在封闭性问题等的方面。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激荡,对于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问题以及相关的理论逐渐的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校园文化的建设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样,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下面将详细阐述本人对于加强地方性综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设想和建议

一、增强校园文化竞争力,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首先,要坚持对高校文化的指导作用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先进的文化与落后的文化,健康的文化与腐朽的文化并存,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引的话,将直接带领我们走向一个新的文化境界。但是如果是错误的文化指引的话,将使得我们之间文化建设的成果毁于一旦。所以,面对这样的形式,高校要建设其本身的校园文化,就必须要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以作为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是的的思想价值观念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使得其成为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主流意识,促进其通过自我的调整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要树立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大学阶段的学生,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和确立自我的过程,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要注重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教育。引导广大的学生将自我的追求和理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将自身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鼓舞广大学生,引导他们能够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再其次,弘扬和培育大学生中的民族精神

早在上个世纪,同志就指出了校园文化中继承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将以培养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和新的时代精神融入到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的提升高校校园文化自身的凝聚力。通过民族精神的教育,树立广大师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同时,要贯彻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的树立新意识,培养新人才。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的校园文化分为,将高校的校园文化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保持校园文化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最后,要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念

高校本身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对于高校的师生来讲,其不仅仅要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是先进的道德和文化的创造者和忠实的实践者。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文化建设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学习和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念,将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念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引导广大的师生梳理正确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推动学校校风的建设,形成健康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

2.必须要加强精神文化层面建设

首先,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本身是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与演变的,其内涵非常的丰富和拨打,校园的精神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发展的土壤,并且要以此为基础。在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十分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就应该适当的从传统文化中取得一定的精华,并且要赋予这些传统文化先进的理念和时代观念,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比如,在儒家文化中,就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内核,其倡导的是积极的人生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一定的加工,以这样的人文关怀和人生情节为基础,建立在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对生命的敬畏,促进师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其次,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

校园文化本身一旦建立起来,实际上就是要以历史和现实相互结合,要以现实和未来相互结合,只有三者之间相互结合的精神支柱,才能够实现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者要以倡导学生本身积极的入世为要求,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和发展方向。校园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倡导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国家的事业和民族的事业当中去,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作为自己的基本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全面发展。

二、增强校园文化竞争力,必须要纳入到高效发展的总体规划

1.要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是不是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足够的重视,首先是要取决于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的相关领导对于当前形势下校园文化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在当前的情况下,高校本身面临着教务工作的改革,还需要教育部门以及学校解决困难和问题有很多,尤其是目前有很多直接的影响到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各项任务,直接的牵扯了领导的主要精力。同时,在人们的本身观念中,校园文化往往被视作为单纯的文化娱乐活动,其本身的功能和作用也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了。所以,到现在位置,校园文化受不到一定的重视。

在当前,校园文化逐渐的受到了重视,也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神话和发展及其本身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反应。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比较新的教育思想,也成为了学校人文教育和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项目。

2.建立完善高校文化建设的自我保障机制

首先,加强对于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

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要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内容加入到重要的工作日程中去。学校的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以及相关的团委部门要共同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去。同时,要完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检查的制度,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评估系统,以评价作为宣传和促进的方式。学校要从其本身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方向,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的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要统筹校园文化的建设。成立相关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指导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要充分的发挥出党团的组织,学生会以及相关的大学生社团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不断的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其次,要加强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

要建立校园文化工作的各种管理制度,加强社会科学制度的研讨,加强校园论坛的管理,抵制相关的错误言论。坚决的地址各种的庸俗文化和相对腐朽的生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要加强对于大学生组织的领导和相关的管理,推进大学生社团的指导工作,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的开展相关的活动。

最后,要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

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的经费充分的纳入到大学的预算当中,在各个方面对校园文化建设做好投入,确保校园文化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要不断的完善各项政策和措施,切实的保障校园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能够顺利的解决。加强理论的研究工作,开拓出新的措施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3.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工作

首先,积极的拓展校园之间的直接交流

从教师的层面上来讲,要从积极的拓展以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的国际交流活动。我们不能将国外的思想当做不好的方面一直规避。要鼓起勇气积极的引进国外的先进文化,不能够将国外的文化一直抵触和存有偏见,科学的认识,并且将那些有优越性的先进文化积极的引进。不要以保护我们本身的校园文化特色为理由,对发达国家的那些优秀的文化抵触。同时,我们在积极的交流的过程中不能够单纯的流于形式,要深入的了解校园文化的本身内容,努力的改变传统的形式主义学习作风,真真正正以交流的目的,深入的感受国外先进文化的氛围。在这个过程中,要以教师作为主体,组织那些对于校园文化理论中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和负担着发展校园文化众人以及直接指导学生教师参加。

从学生层面上来讲,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联谊活动。当前我国高校的国内外交流活动相对比较少,形式也相对比较单一。其中,比价常见的是文艺汇演和体育比赛。这样的活动仅仅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交流作用。但是,实际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并没有展开。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学生本身是校园文化交流的主体,因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基础就是学生。只有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了发达国家文化活动的实际,才能够更好的利用其先进的文化为我们的校园文化发展服务。所以,必须要让大学生走到国外了解其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本身是具备了很重要意义的。

其次,要适当的扩大留学教育

留学教育本身要包含国内的学生到国外接受教育,同时也包含国外的学生到国内接受教育,这两种形式都能够有效的实现发达国家校园文化对国内校园文化的影响。

所以,在留学教育的扩展方面,要扩大出国留学的建设。由于发达国家的高校自身在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中非常的有优势,教育的输出十分的多,影响能力也十分的强。所以,发达国家的校园文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十分的有吸引力的。这对于国内高校来讲具有十分大的优势。鼓励学生出国留学,扩大出国留学队伍应该坚持理智留学,不断的提高留学生的回国率。同时,要争取更多的国外留学生。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校园中,留学生的比例是十分高的。这些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相互之间不断的交流,丰富了教育的形式,多元化的师生组成结果,国际性的文化背景,使得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也使得校园文化非常的丰富。所以,对于一个大学来讲,能不能吸引到大量的国外留学生本身也是一个大学校园文化能不能繁荣的关键。

高校的校园文化本身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断的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推动高校本身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来讲,我国的高校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的丰富,但是针对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仍旧不多,在本文中笔者是针对地方性的综合大学进行准备和研究的,但是有限于个人的水平,同时也有限与资料和时间,疏漏的地方有很多,还需要广大的同仁指正。

〔参 考 文 献〕

〔1〕李晓华.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1).

〔2〕孟蕴华.试论如何强化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社科纵横,2010,(07).

〔3〕唐立英.浅谈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

〔4〕黄静潇.美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J〕.煤炭高等教育,2010,(02).

〔5〕吴睿.有效构建大学校园文化之对策〔C〕//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11.

第2篇: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诠释了高校校园文化品牌与文化品牌的含义、分析了当前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弊端,并提出改革的的建议:重视经济基础力量,不弱化文化的引导地位;完善大学建筑,尊敬文化大师;强化精英文化的引导力,抵御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一、品牌与文化品牌

品牌的英文单词Brandr,源出古挪威文,意思是“烧灼”。人们用这种方式来标记家畜等需要与其他人相区分的私有财产。到了中世纪的欧洲,手工艺匠人用这种打烙印的方法在自己的手工艺品上留下标记,以便顾客识别产品的产地和生产者。这就产生了最初的商标,并以此为消费者提供担保,同时向生产者提供法律保护。16世纪早期,蒸馏威士忌酒的生产商将威士忌装入烙有生产者名字的木桶中,以防不法商人偷梁换柱。到了1835年,苏格兰的酿酒者使用了“OldSmuggler”这一品牌,以维护采用特殊蒸馏程序酿造的酒的质量声誉。在《牛津大辞典》里,品牌被理解为“用来证明所有权,作为质量的标志或其他用途”,即用以区别和证明品质。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在1960年对品牌的定义是: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1]

可见,品牌是一个复杂、综合、抽象的概念。从表面看,品牌是产品或劳务的名称、标记等可视外观;从本质透析,品牌是一个浑融的体系,是组织的综合实力之反映。品牌涵括三个层面:产品本身、企业及产品形象、消费者心理。

品牌作为一种心理认知,难以轻易被模仿,所以具有了不可替代性;品牌富涵自有价值,可以使企业持续盈利;品牌是企业长期积累所致,持续性与积累性明显。品牌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品牌受到越来越多组织的重视。

文化品牌是指把品牌的理念深植于文化土壤之中,使文化具有特质与光点,以致其被关注、被倾慕,成为学习的榜样,继而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而今,随着大学竞争的加剧,品牌意识在大学日渐觉醒起来,文化作为大学最为突出的亮点,其品牌的建设也成为各大学着力打造的重中之重。

二、当前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存在的弊病

1、经济把持命脉,文化无足轻重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日益产业化,金钱的浪潮不断冲击着校园建设,开始成为左右校园发展的首要力量。门面工程擢升为头等大事,各大院校不惜重金建高楼盖大厦,新办公大楼、教学楼、学生宿舍纷纷拔地而起,拥有多少外观硬件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文化水准的第一要义。在这种背景下,经济的地位毋庸置疑据有制高点。为给学校带来经济实惠,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扩大招生。生源的扩大使学校的直接收入明显增加,但同时给原有的教学资源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节约成本,许多院校在扩大招生、增盖新楼时,却并未同比例引入新进教师,师资比例往往严重失调,其结果就是整体教育素质下滑。这样,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缺少坚实的基础文化层面。

另一方面,文化效益收效的长期性和当前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心理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文化的积累和养成需要长时间才能够见效,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更看重的是短期、直接的效果,经济最能立竿见影的实现这种效果,其地位再次被突显。

2、大楼名人交相辉映,大师踪影难觅

经济把持命脉的直接结果就是校园内,高楼拔地而起,新的建筑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校园当中。水泥丛林的大量出现,使校园瞬间变得现代化起来,然而外观建筑的现代化却并未一同伴随出现大批的学术大师。大楼一幢接一幢,大师踪影却是苦苦难觅。

做足面子,也要做够里子,为了让自己里外看起来都风光,很多院校甚至不惜重金聘请名人来客座,为自己脸上添光。例如,畅销武侠小说家金庸受聘浙江大学,周星驰客座西南民族大学和人民大学,张铁林被聘为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等等。而真正能致力于教学和引导学术发展的大家大师,却人数稀疏,难见身影。

相反,在国外,在哈佛,教授聘任有一套非常严格和复杂的程序,被聘的绝对是学术界杰出人物。基辛格博士是著名政治家和国际问题专家,其名望蜚声国内外,他退休后想到哈佛当教授,结果却被拒绝,原因是哈佛认为他没有把精力投入到教学中。

这些世界知名的院校不以大楼大厦为标志,只以大师为荣。也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这些院校非凡的声望。而我们却正在背道而驰。

3、亚文化空前泛滥,精英文化举步维艰

亚文化主要以网络文化为主要形式,时尚文化、流行文化、手机文化、课桌文化、卧谈文化、厕所文化等各类通俗文化,以及社会低俗文化交汇而成的文化形式。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低级层次。无疑,亚文化具有娱乐性、时尚性、调剂性的特点。但亚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对抗性质、反叛性质,对生活的戏谑性质、调侃性质,无所顾忌的表达某种情绪、观念、想法、感受、爱好时的夸张性质和表演性质,执拗沉溺于追随潮流与体验流行的盲目性质和偏执性质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2]

精英文化是指在高职院校中,以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学者为核心,以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为骨干,以热爱知识、追求真理、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莘莘学子为基础,以深厚的人文精神为底蕴凝聚而成的代表着该学校历史和文化精神传统的一种令来者肃然起敬、心驰神往的文化精髓之所在。精英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高级层次,是融合了社会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而形成的,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在高职校园中的代表。她构建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格精神,表达了对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体现了浓郁的学理气息、高雅的审美趣味,具有先进性、高雅性、导向性、示范性的特征。它是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源泉,是统摄校园文化的灵魂。[3]

当前,校园内,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普遍不高,娱乐和休闲为主的亚文化大行其道。

三、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途径

1、重视经济基础力量,不弱化文化的引导地位

经济的基础力量是不能否认和忽视的,任何校园的建设,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不能在脱离经济力量的状态下成功,经济的决断性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是必须被承认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占有完全话语权,文化的引导作用也必须一同被重视起来。大学校园毕竟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它的主要社会功能就在于给社会的发展提供一种精神导向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深深植根于大学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的。

诚然,今天大学校园不再是象牙塔,与外部世界相隔绝,而正以新的姿态和面貌积极参与着社会的建设,但这并不等同于社会活动成为大学校园发展的主体活动,经济生活成为大学发展的导向性活动。如前所述,大学的主要社会功能是提供精神导向力量的,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重视经济基础力量的同时并不弱化文化的引导地位,只有如此,才能成就成功的校园文化

2、完善大学建筑,尊敬文化大师

一所让人瞩目的大学,必定有着独到的外观建筑,这是视觉的直观要求,不断改造和完善校园的外观建设,让各项工作在一个更舒适的环境中开展的同时带给人美的享受,是值得赞许的。大学校园的建设中,不断增设新楼,只要用得其所,是无可厚非的。而当前,我们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并不完全考虑大楼的实际用途,只是为了外在的面子不断建设新楼。

与此同时,大学作为精神和文化的导航标,大师是它的具体表现者,衡量一所大学水准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它有多少位大师。我们耳熟能详的世界知名大学,无一例外,都是大师云集和大师辈出的地方。但是,当前,我们只将钱大笔大笔的投入到了大楼的建设中,投入到了名人的轰动效应中去,对真正的大师,却是冷漠至极。而真正文化的形成和文化品牌的塑造,却是依靠这些文化大师们。

3、强化精英文化的引导力,抵御亚文化的不良影响

如前所述,精英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高级层次,是融合了社会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而形成的,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代表,具有先进性、高雅性、导向性、示范性的特征。作为校园文化的主导层面,精英文化是统摄校园文化的灵魂,是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它在整个校园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和力量。精英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在这些特性也要求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强化它的引导力量,使它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领导者。在强化精英文化引导力的同时,抵御亚文化的不良影响也不能松懈。亚文化所表达的对主流文化的对抗性质、反叛性质,戏谑性质、调侃性质,无所顾忌的表达某种情绪、感受等的夸张性质和表演性质等,都正在对学生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这要求强化精英文化弱化亚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也必须采取一些直接的策略应对亚文化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第3篇: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办学理念 终身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办学理念也常常称之为“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或“办学思想”,也有人称之为“学校教育哲学”。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对办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和理想追求,是办学信念的集中体现。具体地讲,是学校对为什么而存在、应当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等基本问题的理性思考,体现在学校对教育的理想追求及对办学过程中教与学、发展与改革、理想与现实等基本关系的价值信念。经过认真思考与提炼,我校确立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并以此来统领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以行为活动文化为主线,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基础

1、开启智慧――举办各种竞赛活动。活动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因此我从不吝啬活动的开展,只要学校安排的活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们一般都参与。我们经常开展小型多样的 学生竞赛活动;学校举行数学竞赛、作文竞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等,通过竞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2、润泽生命――德育工作势在必行。教育学生首先应教学生如何做人,我校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德育工作尤显重要。为此,在人手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我校仍成立了心理辅导室,专门主抓德育工作。在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德育途径和方法上,我校积极指导、并参与方案制定、活动的落实。我校现在每期按月进行入“文明礼貌及尊师爱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等,一月一个重点,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演讲、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一期一次,收到了较好效果。每年庆元旦文艺汇演,春季趣味运动化、秋季达标运动会已形成常规;我们规范了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坚持两操;常抓感恩教育,每年寒暑假我都发放《告家长书》,要求学生完成“记住家长生日,为长辈洗一次脚,做一次饭菜,洗一次衣服”等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校还严格了日常行为规范的考核与流动红旗的颁发,每期评出一批“新三好、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先进分子。习惯养成果冻。我校还重点抓了学生的养成教育,在学习习惯上,要求学生早上到校即读书,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的习惯,以及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行为习惯方面,我们要求学生爱清洁,讲文明,有礼貌,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使我校形成了较好地学风和校风,为学校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

3、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培养全面人才

学生的终生发展是校园文化建设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是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五育”的和谐发展是改变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单一追求智育德现状的现实选择,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作为评价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积极鼓励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潜能、兴趣、爱好、特长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元化人才,是校园中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特长得到充分展现,真正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制度文化,建设优良消防学风

1、制度管人。为适应前形势,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我们修改、制定了《汉光中学优秀班主任评选及奖励办法》、《汉光中学绩效工资发放方案》、《汉光中学教学质量奖惩方案》等,重温了《教学管理常规》及《安全管理常规》等上级文件精神;新《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条文;校制《各种校园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汉光中学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

学校所制定的绩效工资发放方案,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落实各项制度和工作的。制度制定后,学校将它们公布于办公室显眼处,让教师时时督促自己更快更好的去完成各项工作,工作完不成或出现安全责任事故等都将影响到追究的切身利益,从而促进教师们自觉地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2、人文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及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室做到了“依法治校”,在管理中,学校还十分注重“以德治校”,体现人性关怀、人文管理。如在考勤管理中,人们总会有迟到、事假等现象,有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制定方案时,我们允许教师一个月可以请十次零星假,这不算缺勤,不扣绩效工资,是教师体会到学校的关怀,反而更自觉遵守考勤制度。每当教师生病时,工会及校委会都会派人前去慰问,但让病中的教师感觉到集体的温暖,感觉到他是这集体中的一员,从而能激发他更好为这一集体服务的激情。平时的交流与沟通也是才非常重要的,校委会成员经常与教职工们交心谈心,使教职工愿意倾诉自己的喜忧哀乐,不压抑自己,从而感觉到生活在这集体中的快乐。心情愉悦才能更好地工作。

我们心中有教师,教师心中自然就有了学校,教师们纷纷献计献策,从招生到发展,从安全到质量,从前勤到后勤,都有教师的建言建策,畅通的言路,和谐的关系,极大调动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办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校的发展。

三、以人为本,办师生幸福归属的学校

办有理想的学校解决了为什么办学校的问题,同时赋予学校文化以灵魂,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解决为谁办学校的问题。我们在办学理念中提出了以人为本论:这明确了创建学校文化的主体和学校文化服务的对象是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创建学校文化时,我们最看重的两个字尊重,对“人”的尊重。首先是对教师的尊重,只有获得尊重的老师,才能更好地实践尊重。教师群体是最渴望获得尊重的群体,教师群体的管理,“尊重”是第一要素。对教师的尊重,我们努力做到:尊重成长得慢一些的教师;尊重有个性有棱角的教师:尊重有失败有过错的教师;尊重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建议的教师;尊重标新立异、卓然不群的教师;尊重教师作为社会人的情感与体验。在这样的“尊重”气氛下,倡导教师们努力做对学生的尊重: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在互相尊重的人际氛围中营造民主、平等、公正的学校文化,确立师生的主人地位。如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我们追求过程的民主性、形式的包容性、内容的合理性和实行时的人性化关怀。如教师考勤制度的执行我们留有较大的弹性,不做一棒打死一船人的事,对切实有困难的教师给予足够的关怀,赋予规则以人文关怀。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所依学生在学校文化中主体地位的体现度,是评价学校文化先进性的主要指标。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力争做到处处体现学生的成长足迹。如挂在教室里、走道上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优秀学生的灿烂的笑脸无不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随着岁月的流逝,学生今天留下的作品的文化内涵将更趋丰厚。维系师生情感的校园文化,是幸福而温暖的,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打造的。

第4篇: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后现代主义视野下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问题。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后现代主义与校园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然后又在此基础上,根据艺术院校的特点和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理念,提出后现代主义对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影响,并给出构建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策略,给出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构建校园体育文化应注意的两点建议,即:在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从多个层面同时着手、在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注意多元化的问题,希望对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科学构建能够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 体育文化 艺术院校 后现代主义 文化模式 构建对策

校园体育文化是与学校的教育功能紧密相连的,这一点对于艺术院校来说同样也不例外。校园体育文化作为艺术院校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充分发挥艺术院校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而随着近些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影响,其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以及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日常实践活动中均发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也进而因此不可避免的对高校体育文化的产生了相应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出发,对构建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研究,希望对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科学构建能够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后现代主义与校园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源于西方的一种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目前后现代主义的理念已经渗透进入了建筑学、教育学以及法律学等诸多的领域。而近些年来,其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这一点在针对校园体育文化而言时亦是如此。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后现代主义中多元性、开放性的风格特点,对我国传统较为单一死板的校园体育文化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让人们开始逐渐重视到校园体育文化的丰富性和灵活性问题,从而直接影响到了目前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除此之外,后现代主义还在学校体育教学理念、学校体育教学课程理念、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理念等多个方面均发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而这些影响也同样会以间接的方式对校园体育文化构建产生作用,使得校园体育文化或多或少的带上现代化的特点和色彩。由此可知,在当今社会后现代主义会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影响到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工作,那么如何利用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的理念来尽可能的提高校园体育文化构建工作的科学性?以下就从后现代主义的视野来简要分析构建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二、后现代主义对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影响和对策

(一)后现代主义对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影响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交通、通信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政治意识之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多,不同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相互碰撞。处于社会变革中的青年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思维敏捷、善于创新,尤其是艺术院校的学生乐于追求社会新鲜事物,学生在沟通和交流中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受到世界各地体育文化的影响,追求多元体育文化,在不同体育文化的相互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这是校园体育文化的进步。但是后现代主义所倾向的反传统、反主流、反中心思想也很容易误导学生,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追求标新立异,弱化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世俗化倾向愈加严重,在校园体育文化构建中如果不加以引导,体育运动所具有在思想品德、集体意识、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功能不但得不到体现,而且会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危害,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构建将产生不利影响。

(二)后现代主义在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策略

1.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和政治教育

针对学生容易产生的一些不良心理倾向进行引导,在校园的体育活动场地上打一些文明、健康、活泼的标语,在体育课程上根据高校学生的身体发展规律,重点培育学生的身体素质、形体塑造、体育知识、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能够为日后工作岗位,能够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工作能力打下基础。

2.校园体育文化多元化构建

改革传统的课堂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形式,改变传统的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单纯追求比赛的成绩和名次,让体育运动向娱乐化、健身化、社会化、个性化、大众化等多元化方向发展,使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性格的学生能够找到自身在体育运动中的位置和兴趣,体验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提高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3.强化校园的体育文化氛围

深度挖掘体育文化的内涵,加强对体育文化的研究,发掘体育文化在强身健体,思想品质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社会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的功能,并在校园中进行体育宣传,倡导体育精神,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的理解参与体育运动的好处,并构建主体式体育文化活动模式,定期的以不同的主体单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强化体育文化氛围,使更多的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来,构建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

4.体育文化构建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需求有着许多相同共性,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社会需求则是以培养社会有用,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为出发点,遵循社会整体的发展和完善,对体育文化的需求主要为增强国民体质、增加民族气节和凝聚力;而校园体育文化是从个体的围观意识取向为出发点,遵循个人的价值取向,对体育需求不仅是强身健体,更多的则是满足个人兴趣爱好和塑造自身形体美,主要从自我身体、形体、娱乐、兴趣等方面的需要。所以在体育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应正确处理校园文化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我们校园体育教育一直是以实现社会需求原则而设里,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个体的体育文化诉求,这样在开展体育和组织体育活动时就很容易导致二者在理念、制度、行为上的脱节,甚至会发生冲突,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体育文化系统,给体育运动的组织、体育技巧的传授、体育文化的引导等方面产生障碍,不利于社会需求的实现。所以在校园体育文化构建模式上应将学生个人的意识诉求与社会培养需求相结合,在体育运动项目、组织形式等方面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能够学生需求,这样不但可以有效避免两者的矛盾和冲突,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内动力,增强主管能动性,有利于社会需求的实现。

三、后现代主义视野下构建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两点建议

(一)在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从多个层面同时着手

受后现代主义中开放性特征的影响,多层次、多阶段、多途径的来进行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也成为了当今校园体育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的趋势。而如果具体针对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工作而言,此处的应从多个层面同时着手,具体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要从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意识文化、校园体育行为文化以及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三个层面着手来进行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工作。其中,首先是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意识文化的构建。校园体育意识文化的构建和优化是构建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其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引领的作用。因此,在构建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同样也要重视校园体育意识文化的构建问题。而在构建校园体育意识文化时,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注意引导教师和学生以及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充分认识体育运动的价值和意义,让大家对体育以及体育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奠定必要的基础。

其次是艺术院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构建。要确保学校的体育文化模式能够符合当今社会的特点和需求,就必须要对学校的体育行为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创新,也就是说要重视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构建工作。具体来说在构建校园的体育行为文化时,不但要积极的加强与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相关的研究工作,还要有计划的加强学校的体育课程建设工作,并积极的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以尽可能的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艺术院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有效优化。

最后是艺术院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构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投入与建设是开展校园体育活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物质基础。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园体育物质条件的改善,与校园的体育物质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构建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时,同样也要注意从物质文化的层面入手,在加强组织管理水平的同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意识的加大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投入。

(二)在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注意多元化的问题

要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下开展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工作,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摆脱传统的、过于单一的方式,重视多元化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以全新的知识教育、人格教育、情感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等多方面内容为载体的校园体育发展的过程中,所构建的校园体育文化也同样需要多元化的内容,同样需要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具体来说,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过程中,要实现这一点不但要注意改革以往的校园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要把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工作与日常的体育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特别是在艺术院校,还可以有意识的、巧妙的融入艺术的细节和因素,从而改变以往以竞技为主的校园体育活动形式,让校园体育活动在具备健身性的同时,同时具备趣味性、娱乐性、特色性等特点,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从属于社会文化,高校是社会培养人才的基地,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栋梁的重任,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应该作为一种实现学生丰富业余生活、活跃校园气氛、构建和谐校园和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效手段。在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兴起的当今社会,艺术院校的学生追求时尚、新奇的事物的特性,使得学生更容易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校园体育构建模式上应该遵循学生个性体育与学校体育共同发展的原则,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与科学的心理引导和政治教育相结合,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多元化构建,促进体育教育改革,强化体育文化建设,将体育文化构建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对后现代主义思想进行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有益的思想引进来并放大,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四川音乐学院资助科研项目,项目编号:CY2013034。

参考文献:

[1] 崔伟.后现代主义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观念的影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2] 谢登斌.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

第5篇: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校园绿化;载体;校园文化建设;宿迁学院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4-137-03

Study on Colleg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by the Carrier of Campus Greening

Zhang Jia

(First department of Suqian College,Suqian 223800,China)

Abstract:Campus greening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organic component.Taking Suqian college as an example,from the aspects of plant species,plant configuration,landscape layout,greening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it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ollege campus greening;from perfecting maintenance system,improving soil,riching plant species,adjusting regional landscape,establishing special classes Park,and combining other cultural elements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it expatiated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measures with campus greening as the carrier.

Key words:Campus greening;Carrier;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Suqian college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为其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守的信念、价值观念体系以及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积极健康的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等多种功能[1]。校园绿化所指的不仅仅是绿化,早已从单纯的花草树木的种植和管理扩展为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包含了校园内除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设施以外的所有校园植物和景观设施,如花草树木、道路建设、雕塑小品、喷泉水景、假山石景、灯光夜景等,甚至还包括校园的环境卫生[2]。校园环境和绿化风貌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形象,也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发展历史、地域特色、办学实力、建设管理水平和精神风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分。

1 宿迁学院校园绿化现状分析

高校的校园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之中,其建立、建设与发展必然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这种渗透和熏陶影响为大学校园文化打上地域特色的烙印,使得大学校园文化带有地域特色,尤其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中更为显著[3]。宿迁学院作为苏北地区“园林之乡”的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其校园绿化一直很受学院的重视,曾先后几次对校园环境进行局部改造,但因学院前身(宿迁职业技术学校)无规划基础,且绿化面积较大,区域分散,校园绿化存在局部“绿化有余,美化不足”的问题,难以有效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载体作用。

1.1 植物种类较少 我院校园绿化面积约45万m2,现有园林植物种类140余种,其中乔木或小乔木种类约占50%以上,灌木约占30%,草本植物种类约占15%,藤本植物占5%左右;在校园绿化中应用较多的植物只有70余种,其余只有零星栽培;其中常绿植物约有30种,其余的均为落叶植物;具观花价值的植物不足30种,且多为小乔木;行道树种仅有12种,其中香樟、雪松、桂花、女贞为常绿树种;草本植物中大部分为草坪草,少有观花植物,绿化有余,美化不足;地被植物应用较少,树阴下草皮枯死,出现黄土露天现象。

1.2 植物配置局部不合理,空间利用效果不理想 行道树中,悬铃木气势磅礴、香樟潇洒飘逸,二者作为校院绿化中的主体植物,可谓点睛之笔。然而在校园中的其它地方又大量布置香樟,重复感较强,景观效果欠佳;银杏因低温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在深秋时叶色变黄,给人以四季轮回、自然亲切之叹,然而作为行道树时,单列栽培,难以形成秋意融融的氛围;行政楼后面的“桃李园”树种过多,大小不一,显得杂乱无章,且病虫害严重,生长不良;另外,建筑物之间的部分间隔区域,只有简单的几种乔木与草坪植物栽培,对建筑空间的填充和连接不科学,也未考虑植物配置是否有层次感和艺术效果;有些区域草坪与道路之间没有界限,学生随意践踏,导致地面板结。

1.3 景观整体过于统一,缺乏变化,主题感不强 整个校园景观与宿迁市城区绿化大同小异,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校园内植物景观色彩单一,基本上是绿色调,彩叶植物少,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不明显,代表“秋意”的红枫、银杏等和代表“冬季”的腊梅等树种的价值没能得到足够的发挥;在空间上,不同的绿化区域景观重复较多,植物随意布置,景观“主题”特色不明显,连续性不强。如校园中梅的分布不集中,春天萌芽开花时,整体效果不佳,难以体现“暗香浮动”的景观艺术效果,腊梅数量较少,也不能表现“凌寒独自开”的意境。棕榈栽植分散,难以勾起“热带风光”的联想。

1.4 绿化形式单一,文化意境体现不够 校园中大多是简单的栽树植草绿化校园,较少考虑将植物与其它元素相结合,体现不出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和美学内涵。如每一种植物都有其文化背景和传说典故,可以考虑将植物与假山、石凳、石桌、石刻、雕塑相结合,挖掘其文化价值。绿化中较多地强调“水”的灵动,而缺少对“山”的思考,导致整个校园景观缺乏“稳定感”和亮点。观赏性绿地较多,而亭廊、游园、休闲椅、庭荫凳等的布置较少,缺乏学生课间学习、交流、休憩的围和、半围和的滞留空间。

1.5 管理较粗放,行业规范执行不够 校园绿化养护仅靠一些农民工进行一些简单的拔草、修剪、栽植、除虫工作,缺乏专业技术指导,养护制度没有或不完善,行业规范执行不够。我院栽培土壤为细砂土,偏碱性、养分含量低,有盐碱反应,易板结,加上冬季低温,如不对土壤进行大面积改良,最终会导致部分树种(如香樟、桂花、玉兰、梅等)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养护过程也缺乏正常的土肥水管理,植物靠天生存,使有些乔木因供水不足、土壤板结或养分缺乏而纷纷枯黄,甚至死去。不同树种修剪方式和要求不同,我院大量的树种如悬铃木、香樟、桃、海棠、紫叶李、女贞、樱花、梅、银杏等因修剪不当,导致树形杂乱,不美观。有些植物(紫叶李与女贞)的体量在生长的过程中不断变大,因几年前的株行距过小而出现相互挤压现象,影响美观。

2 以校园绿化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校园绿化作为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我院现行的绿化养护制度,结合目前的绿化基础,汇合各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宿迁学院校园绿化改造建设规划和相对完善的绿化养护制度,通过对栽培土壤、植物种类、植物景观营造和建筑小品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与改造,建设具有“园林之乡”地域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

2.1 改良栽培土壤 要改良校园绿化的土壤环境,土质太差的要进行换土,去除建筑垃圾,每年定期施用适量有机肥料和酸性肥料。

2.2 丰富植物种类,彰显地域特色 在现有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引进适合本地区生境条件的其它植物种类。一般把常绿、生长缓慢、比较珍稀名贵的高大乔木作为学校主楼及图书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处及小游园、小广场处的首选树种,随着岁月的延续,这些树成长起来,其相对长的寿命和高大的主干可用以显现学校历史的悠久和沧桑;重点考虑抗性强的灌木及多年生草本花卉类,其中宿根花卉应占草本花卉类总量的50%~60%,既能节省成本及人工费用,还容易根据它们的茎秆高度、颜色、花期等因素进行合理配置;一年生草本花卉可占40%左右,尽量选择花色明度高的暖色花卉,给人以热烈欢迎的感受。在配置方式方面,充分利用其花瓣鲜艳的特点,配合草坪,在广场、花坛、校园入口、楼外入口、小游园等处点缀布置;也可根据花期,以盆栽的形式在规定的时期内进行摆放,等到花谢时再更换其它种类;或者在节日期间(如清明、五一、七一、十一、元旦等),以花坛形式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2.3 调整区域植物景观,凸显生态效益 校园环境绿化是在学校的建筑群中展开的,这就形成了校园既是整体、又被相应分割的布局,每幢教学楼与其周围的空间构成了绿化环境的小单元,这样绿化设计也就有了相对的灵活性,使小布局的设计可以有与教学楼风格相适应的特色,形成一楼一景的布局风格,而从整体上观赏又不失和谐。如宿舍区需要提供一个安静、相对封闭的环境,利于师生的休息;教室、图书馆周围的绿地需开阔,为师生长时间的阅读提供一个调节视力、消除疲劳的绿化环境。对部分空间利用不合理的区域,进行有计划的调整,与学生团体开展文化活动相结合,空间拥挤的要去除过密的植物,空间不连续或植物种类单一的,要填充其它的植物种类、假山或景观小品;选取一个区域,以假山为主景(如个园的四季假山、江南的“四大名石”),结合其它元素,形成区域性主体景观。在人造景观的同时,注重自然生态景观的保护与改造,减少人工草坪的数量,增加抗弱光的自然地被植物种类,以乔、灌、草相互搭配,保证物种多样性,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和食物资源,利于抑制有害生物入侵,控制病虫害发生,提高群落自循环能力,营造自然围合植物群落。也可以水体为主,植物为辅,营造生态湿地景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4 建立植物专类园,形成“主题文化” 在空间允许的条件下,建设或改良不同类型的植物专类园,如梅园、海棠园、桃李园、竹园、枇杷园、桂花园、牡丹园、万花园、植物雕塑园、花港观鱼等,再加入其它的园林要素如假山、石凳、石桌、石刻、亭台、水榭等,使之各有特色,相互连通,步移景异,四季分明,浑然一体。

2.5 结合其它要素,营造校园文化景观 与历史、文学、书法等要素紧密结合,营造校园文化景观。在学校主要绿化地中(如大门口)通过置石并刻上校训,可以让人领略到园林式校园的奇石与书法的浑然结合之美,也可以让人对学校的稳如磐石的校训有一种信念上的认可;还可将植物或其它园林要素与诗词、传说典故相结合,营造一个文化景观区域,如红楼梦的“石头记”、扬州叠石名家石涛的“片石山房”、米芾的“拜石记”、描写海棠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描写梅的“零落成坭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等;也可仿照欧式景观营造风格,建设“英语角”,形成东西方文化交流区域。

2.6 校园绿化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校园绿化养护管理与园林、园艺专业教学相结合,将绿化养护管理纳入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环节。一来使我院的绿化管理有了专业技术指导,二来使学生有了较多的实践机会,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要求每届学生对主要的树木种类精心设计标识牌,注明植物品种、拉丁文、科属和植物主要习性等,起到科普推广作用,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校园环境是集自然与人文、物质条件与文化氛围于一体的学术生态空间,良好的校园绿化景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能给人一种精神感召,陶冶人的情操,构成一种和谐舒适的育人气氛,为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一种理性精神和文化底蕴得以揭示、弘扬和延续。

参考文献

[1]王洪凯,和睛.社会转型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2):89-92.

第6篇: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医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医学生志愿者拥有医学专业知识优势,他们在社区卫生服务等公共卫生应急和居民健康保健中发挥其他专业学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独特的价值。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大多具有突击性和短期性,活动声势大而有效覆盖不足,参与人员多而坚持长期服务少,活动流于形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已经开展23年,其经验和做法是研究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重要素材。通过课题组从2014年11月至2014年12月,对哈医大一院学生志愿者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文依据本次调查中所收集的关于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状况的基本情况及其余调查结果中相关数据,旨在分析医学类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问题和特点,探索构建医学类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主要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三、四。毕业年级的四个不同专业 (临床医学,临床药学,卫生监督,口腔医学)的在校学生作为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

1.2调查方法

应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发放问卷1089份,收回1016份,收回率为93.3%,其中有效991份,有效率为97.54%。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建立数据库,双人核查录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情况分析

通过对受访医学生认为影响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发展的因素的调查,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能够吸引医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因素,反映了学生的意愿,如果组织者能够加强对上述因素的支持和保障,将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同时能够保证已经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学生愿意继续参与的积极性。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志愿者的基本权益成了当务之急。大学生志愿者基本权益包括:对志愿者人身安全与健康的保障、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等得到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得到社会各界乃至政府部门的广泛认可和支持,才是保护志愿者积极性的重要措施。(见表1)

二、医学类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对策和措施

1.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是使志愿精神长存于我们的国家之中,是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永远发扬下去,使我国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

1.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服务工作的完成需要志愿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奉献自己的爱心、并用自己的言行去帮助别人、感染别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被人需要、被人尊重的全新社会感受。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可以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延续,可以让志愿者在服务他人的同时提升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进而感受到自己的需要得到实现时的满足感,达到双赢的效果。

1.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

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学生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完成。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服务项目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专业所长才能圆满完成任务,是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1.3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校园里倡导富有团结、奉献、友爱、集体主义的思想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还可以增强广大同学的认同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因此,在校园中提倡志愿服务活动是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同时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达到了育人的伟大目标。

2.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

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随着志愿服务事业而不断创新和提升。从以上内容来看,要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需要在权益保障、资金支持、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上下工夫,实现系统整合。

2.1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制度

2.1.1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建立统一的志愿服务工作的注册登记制度,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个人全部纳入注册登记,发给统一的志愿服务证明。甚至可以探索建立全社会的志愿服务者登记制度,将大学生志愿服务者与社会志愿服务者进行对接,统一管理,赋予其相应的法律地位。这样,一方面可强化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者的社会荣誉感,另一方面可实现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正规化,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广泛开展创造条件。

2.1.2建立志愿者信息库,详细记录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这样做的好处是:首先,可以根据志愿者的不同专业、特长,分门别类建立不同项目的专业服务分队,实现分类管理;其次,可以针对性地开展对志愿服务者的培训;再次,可以有针对性的建立考评机制和评价机制。

2.1.3加强对志愿服务者的培训。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培训。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培训,可探索建立专业化的培训机构,为志愿者提供提高管理知识、专业技能提供平台,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培训。在培训结束后,可发放结业证书和技能认证证书,使志愿者的学生成果能够通过证书的方式体现出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2.2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充分的经费有助于保护大学生志愿者的公益热情并为他们的参与提供方便,同时为志愿服务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2.2.1要扩大资金的来源。要探索形成支持志愿者活动的多元投入机制,形成长期的资金来源,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经费来源可以通过学校投入、政府投入、企业资助、社会捐赠以及特定服务收费等方式。

2.2.2要规范资金的使用。资金的使用严格实行统一的项目管理,避免个别人挥霍、浪费志愿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可借鉴社会福利基金的运作方式,将冗余的资金用于投资,使资金能够有效运行,保障资金的长期发展。

2.3完善组织运行机制

高校志愿活动是一项非营利的社会事业,要想得以长足有效的发展,就必须得到高校党团组织更多的关注。探索建立健全校团委指导志愿组织发动、社会力量支持的组织机制。校团委要发挥核心指导作用。第一,要立足本校实际,扶持各种服务型团体,帮助立足本身特色开展专业,如医学生发挥自己医术方面的特长,开展公共卫生应急活动、社会保健宣传活动等。第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要帮助大学生志愿者解决学业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冲突,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第三,要形成学生志愿者的阶梯层次,避免由于大学生流动性强而容易出现的服务经验断层的问题。第四,要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走向社会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现行团组织的组织优势,协调与社会团体或中介团体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关系,为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成为规范化的社会公益活动提供保障。

2.4完善价值认同机制

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分为利己性动机和利他型动机。这两种动机并不是水火不容,泾渭分明的。有些动机本身难以区分利己性还是利他型,如增加社会阅历!增加社会交往、让生活更充实等。更多的学生实际上是兼有利己性动机和利他性动机,一方面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满足自己交友、锻炼自己或展现个人价值的需要,表现出利己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产生出利他的效果。通过建立志愿者价值认同机制,能够有效地调动志愿者利己性动机,促使志愿者长期坚持志愿服务活动。

第7篇: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概括了航海院校校园文化的主要特点,通过对新校区文化建设遇到问题的分析,提出航海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老校区是新校区的基础,新校区是对老校区的传承和创新。

1 航海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提起航海院校,人们便联想到严谨、勤奋、敬业、服从,这些都是航海院校校园文化的优秀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情操、人格、信仰的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与其他类别院校校园文化相比,航海院校校园文化更具有独特的气质和内涵。

1.1 校园物质文化

航海院校一般都具有浓郁的远洋特色,对校园环境的打造不仅从宏观的整个校园着手,而且具体到行政楼、教学楼、图书馆、雕塑等,都可渲染海洋和船舶的氛围。除此之外,专业用于远洋船员训练的教学科研设备,如航海模拟器实训室、雷达模拟器实训室、自动化机舱、柴油机综合拆装实验室等都鲜明地标示出院校的专业类别。

1.2 校园制度文化

航海院校教育与海运业是紧密相联的,由于海运业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和国际性,所以有关的国际组织如国际海事组织从提高船员素质、保障海运安全、减少海损事故、防止污染环境等角度出发,制定和颁布了许多具有强制性的国际规范和行为准则,航海院校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更加注重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将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灌输给学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精神。

1.3 校园精神文化

航海类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毕业后绝大多数都在远洋船舶上工作,工作环境相对独立和封闭、工作相对辛苦和单调,这就更需要他们严谨、勤奋、敬业、团结的精神。各航海院校也都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教育和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1.4 校园行为文化

远洋船工作本身的艰苦性、危险性、涉外性和复杂性要对航海类院校的学生要求非常特别。半军事化管理恰恰能适应航运企业全面提高船员素质的特殊要求。在培养人的敬业精神、集体精神、吃苦精神、遵纪守法意识等方面是其他管理模式无法比拟的。半军事化管理体现航海类专业的特殊要求而设置的专门管理模式,追求的目标是严而不僵、活而不乱,既是航海类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色,也是养成学生良好作风的有效途径。

2 航海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遇到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许多大学纷纷建设新校区。但新校区由于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容易出现建设初期和一段时间内的匮乏且与老校区校园文化不对称的现象。在这个问题上,航海院校同其他类别的高校面临着同样的困难。

(1)由于地价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因,新校区大多建于郊区,生活不便,教师较少参与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活动,结果造成了师生之间存在明显的情感、观念断层。同时,新校区建成后,入驻的第一批学生通常是新生或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仍住老校区,这样造成了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联系的隔离,低年级学生难以得到高年级师兄姐的言传身教,体会不到大学的校园文化,导致老校区的校园文化氛围很难传递和移植到新校区。

(2)选址的偏远也导致了新校区与外界相对隔离,不仅交通不便、购物不便、休息娱乐设施缺乏,学生课余生活单一,而且缺乏城市社区文化的“雨露”,并且周边相对落后的城郊文化业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3)新校区缺少老校区深厚的文化积淀。“新校区建成时间短,缺少包含校园文化精神的历史性建筑、标志等,无法捕捉到具有陈年往事的象征意义的校园景物,缺乏历史厚重感和个性文化上的差异。”[2]

3 对航海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对策的思考

虽然新校区具有大气且特色鲜明的建筑单体,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但这仅仅是魅力的外在形式。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新校区都是在没有任何人文背景和文化底蕴的荒芜上建立起来的,只有在老校区悠久的校园文化建设基础上进行传承和创新,才能相得益彰。

3.1 传承老校区校园文化

新校区建设伊始,是一张空白的纸,脱离老校区的校园文化,新校区不占丝毫优势,传承老校区传统的、引人自豪的、体现学校精神的校园文化是最佳的路径。对于航海院校的新校区文化建设来说,传承老校区特有的“航海”特色文化精神也是笔者推荐的。要从航海院校自身具有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的特质下手,以物质文化为基石、制度文化为屋架、行为文化为砖瓦、精神文化为砥柱,逐步形成与老校区具有质的同一性的校园文化。

3.2 创新新校区校园文化

“文化总是在一定传统基础上发展,但又不断打破旧的传统、建立新的传统”。[3]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与老校区不同。因此,新校区的文化建设不能简单复制老校区的文化,要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在传承老校区的优良传统和良好风尚的同时,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的具有新校区特色的文化。

(1)网络创新。在当今网络时代,新校区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创建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为师生员工提供的公共服务,到部门和师生的个人活动的数字化。

(2)社区文化创新。帮助学生建立立足于大学生“内围社区”的社团组织,同时,学校应当主动加强同周边城镇或农村“外围社区”文化的接触和交流。用开放、包容、务实的校园文化精神去影响外围的人、物、事,彼此渗透、互相吸收。在这方面,航海院校由于其体育运动设施的特殊配备和先进性,更具有一定的优势,发挥校园的社会功能和带动效应,从而使新校区校园文化得到升华。

(3)环境创新。校园环境建设是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主要通过校园环境的设计布局,建筑物的风格及装饰,文化景点布设,校园绿化、美化等手段,营造出校园文化的浓厚氛围。特别是文化景点的布设,应纳入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更要有创新意识。

总之,老校区是新校区的基础,新校区是对老校区的传承和创新。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汲取老校区校园文化的精华,继承老校区的优良传统,统筹规划、逐步实施、精细操作、在更高层次上丰富和发展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立博大、深远、影响力强的校园文化。从而使各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校园文化不因异地办学而湮没,促进人才培养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马云琴.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J].中国远洋航务,2007.

第8篇: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建设 新路径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发展的生命线和主旋律。高校发展实践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应紧密结合学科建设各项工作开展,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积极作用,开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的增长点,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的具有高校育人特质和自身办学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学校所形成的校园环境、历史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反映着高校的校园风貌、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目标和任务等内容,通过高校内师生员工的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文体活动等表现出来。它拥有人类社会文化所具备的导向性、凝聚性、辐射性等特性,对于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高校的建设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发展的龙头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和内在动力,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并不断提升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是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根本标志,它决定着高校的发展潜力,制约着高校在国内外的地位和竞争竞争力。因此,高校的全面建设与各项工作的推进都必须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这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贯彻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的工作思路,紧密结合学科建设工作开展。

然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侧重于对环境设施、文体娱乐活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师生日常行为规范、校风校貌等方面内容,虽然客观上为学科建设创造了一定的外在条件,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并没有从主观上充分考虑和结合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导致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或者侧重强调大学文化的一般属性,忽视自身与众不同的文化特征,或者只重视社会主义主导文化建设,高校自身的特色建设不够突出,极大地制约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举措

鉴于以上分析,要推动高校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学科理念和学科精神建设,二是学科制度和学科规范建设,三是学科设施和学科条件建设,四是学科方向和学科结构建设,五是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建设,六是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建设,七是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建设,八是学科规划和学科目标建设。具体包括如下几点措施:

第一,创新人才培养,培育先进的校园人文文化。

人才培养的模式、过程彰显学校的全体人员的价值观念及其行为习惯,是校园人文文化的一种体现。因而,为了培育先进的校园人文文化,高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制,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确保高校所培养的人以及培养人的人都凝聚着学校尊重知识、尊重人的文化特色。 转贴于

第二,鼓励科学研究,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文化。

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是高校学术文化氛围状态的一种表现,重视科学研究的高校其必然具有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反之则不然。高校要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文化,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教职工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尤其要重点扶持并资助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动示范作用,推进全校学术文化氛围的营造。

第三,强化学科品牌,创建自主的校园特色文化。

不同高校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其中学科特色是不同高校较突出的文化标志。因此,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自主自治的合法权利,积极打造具有一定优势和竞争力的学科品牌,不断强化和凝练学科特色,从而塑造其与众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逐步创建高度自治的、独一无二的校园特色文化。

第四,加强队伍建设,构建民主和谐的校园管理文化。

师资队伍是高校建设发展的主体与生力军,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既要注重师资队伍学术水平的提升,也要注重其共同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的塑造,更要创造尊师重教、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确保全体教工有一个良好温馨的工作环境,从而构建民主和谐的校园管理文化。

第五,改善学科设施,打造高品位的校园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存在,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对校园环境的建设与改善。这又与学科建设中条件建设方面的内容不谋而合,条件建设的加强,必然会改善校内各种设施,进而改善整体校园环境。因此,实践中高校应注重学科条件设施的改善,力争打造高品位的校园环境文化。

总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推动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内在要求,是高校各项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而学科建设则是高校建设发展的生命线和主旋律,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必须以学科建设为平台,学科建设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因此,今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力争开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的增长点,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参考文献:

第9篇: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行为文化是通过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中所体现的具有动态形式的文化。通过举办书法、摄影、歌舞等形式的文化活动,使医学生形成科学的、高雅的、文明健康的行为活动。

2构建校园文化的策略

构建校园文化,需要统筹兼顾,充分发挥各方的力量,形成以人文为核心内容,以人性化为出发点的互动体系。

2.1构建以人文为核心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完整严谨科学有效的制度,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学习有章可循。加强医学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能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第一,校园文化制度的制定要充分体现人性化。医学院校的文化建设应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形成博采众长的民主机制,克服少数人说了算的弊端,最大可能性体现广大师生的需要。

其次,校园文化制度的落实要体现人性化。医学院校应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生活环境,尊重学生,人性化地管理学生,以教育激励为主要管理方式,辅之以惩罚手段,耐心教育,适当批评。尊重对方的人格与权力,平等交流沟通的师生关系,能极大地鼓舞学生,热爱学校,关心他人,提高自我。

第三,校园文化制度的完善要体现人性化。现代化的校园文化制度,应是充分尊重人格,充分考虑社会心理因素的,尽可能改变以往硬性化命令化的管理。校园环境的标语“禁止踏入草坪”,改为“爱护一草一木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禁止乱扔垃圾”,改为“为了您的健康请您不要乱扔垃圾”等,能为医学生创造文明行为规范,形成人性化的良好心态。

2.2构建以人文为核心的校园物质文化体系

校园的物质文化是医学院校在长期的办学中,建设的校园建筑和自然环境所体现的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实物载体。第一,校园教学建筑要体现人文性:医学高校建筑应不同于一般的工程建筑,应具有浑厚的文化内涵,应具有宁静、典雅、淡泊的学府氛围,应体现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许多高校的建筑,就是一部学校的发展史,展现了其发展的优良传统。许多名人古迹,先哲圣言是广大师生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动力。第二,校园自然环境要体现人文性:医学院校的自然景观既要整体规划,又要注重局部细节。既要有物质环境的自然美,而且又要融人文于自然之中。比如可以通过园林艺术设计,通过花草树木栽培形成“大医精神”四个醒目的字,可以使医学生感受到医学者既要有精湛的医术,又要有高尚的医德。

2.3构建以人文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文化体系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集中反映了广大师生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传统风范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重点抓好以下两点:第一,校风学风要体现人文性:医学高校的校风、学风、作风能集中体现校园的精神风貌。积极健康向上,充满竞争与活力的校园风气对医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医学高校首先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营造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教师忠诚教学,关怀学生,用高尚的情怀熏陶学生,用圣洁的灵魂鼓舞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第二,人性化的大德大爱思想建设:医学高校教育应充分体现“大爱”思想的精髓,就像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孙思邈所说的“誓愿拯救天下含灵之苦”,反映华佗精神的“悬壶济世,大爱无疆”等。

2.4构建以人文为核心的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应在传统自娱自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目的,做到目的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品味高雅的有机体系。

第一,社团文艺体现人文性:丰富多彩高雅有趣的社团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增强身心素质。医学高校应高度重视、合理规划,举办舞蹈、书法、摄影、演讲、歌唱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使其在艺术活动中培养兴趣,丰富生活,得到艺术文化的熏陶。

第二,名师讲座体现人文性:医学高校应经常举办名师讲座、名师报告等活动。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学者以及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来校讲座、座谈、交流,使医学生能更直接地感受到大师们对人生、生活及事业的心态,切身感受到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学师们虚怀若谷学无止境的治学态度,刻骨钻研辛勤忘我的工作精神,心态乐观青春永驻的生活哲理。使医学生不仅崇拜大师的人格魅力,而且使其心理得到梳理改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第三,网络行为体现人文性: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为学生创造上网的平台,尽可能不让学生在校园外网吧上网。加强网络宣传体制建设,开阔学生网络资源的渠道,比如为学生创造超星图书馆电子书的阅读平台,多查阅观看百家讲坛等网页的内容。同时学校应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完善网页信息的建设,克服不文明上网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