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经济原因范文

社会经济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经济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经济原因

第1篇:社会经济原因范文

发展概况

美国的“社区”(通常是指COUNTY而非CITY)相当于我国地级市的概念。美国社区学院成立之初,通常承诺满足某一指定地区的需要,这一指定地区亦被称为该社区学院的服务区域(学区)。在美国,有约1200所社区学院,其中有970所是公立院校,几乎遍布所有州县,普遍具有转学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一般教育、补偿教育和社区教育五大功能。由于区域和文化差异,每个社区学院在功能方面也各有侧重,每一所社区学院都有自己的特色,为其所属地理区域与对象服务。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社区学院已经成为一个基于共同使命的,开放、平等、自由的,对社区和劳动力有着高度回应的独特高等教育机构。

亚特兰大技术学院(以下简称ATC)作为佐治亚州技术学院系统的重要成员之一,是一所公认的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学院,2012年被评为佐治亚州最佳技术学院。学校根据佐治亚州技术学院管理委员会的职业教育政策和要求,结合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提供副学士学位教育、文凭教育、技术证书认证、定制的商业和工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服务。ATC每年的预算经费约2400万美元。

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美国社区学院在其办学历程中,始终保持与当地社区的紧密联系。学院的招生以当地居民为主,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以满足当地企业和居民需求为出发点,学院的设施和资源为社区居民共同享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社区学院在社区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逐渐成为社区经济发展的决策中心、工商界的合作中心、领导者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训中心以及社区居民公共文化的服务中心。不同的社区学院因地理位置和产业重点的差异,往往体现出它的独特性,但毋庸置疑的是它们始终对本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催化作用:面向社区,设置专业课程,培养专门人才

美国社区学院根据本社区的人口、地理、历史文化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提供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密切相关的教育项目,推动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有着明显的面向社区的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及实用性的特点,体现了社区学院在人才培养上高度的地域性,充分发挥了社区学院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催化作用。

满足社区需求,设置专业方向。社区学院的教育真正做到了与社区的良性互动,这是它们历经百年却长盛不衰的独特优势。如果一个地区的企业大多集中在某一类产业,当地社区学院就会根据就近就便的原则,重点发展这一类产业所需要的专业,培养相关专门人才,以适应本地区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在开设新专业和课程之前,社区学院会做大量的社会调研工作,考察其是否符合本地区的企业行业的需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社区学院会聘请当地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作为专业设计顾问,每年召开2~3次顾问委员会,定期征求他们对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使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需求。赛德・克里克物流公司是一家物流公司,专门提供仓储、运输及合同打包等服务,它是ATC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之一。罗伯特・佩里齐(Robert Pericht)是该公司仓库业务的高级副总裁,也是ATC供应链管理专业顾问委员会的主席。他经常就专业课程、校外实习及合作方面给学院专业教学团队提供指导与帮助,给予社区学院的专业建设提供过不少支持。

吸引行业专家,教授实用技能。社区学院的师资队伍专兼结合,很大部分教师是兼职的。兼职教师大多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扮演重要角色。很多美国公民把参与教学,与别人分享知识作为履行公民责任的一个重要途径。ATC吸引了很多来自各行各业的、热心教育工作的知名专业人士参与教学工作,正是依靠他们丰富的工作经历和较高的专业水准,极大地推动了学校专业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ATC的航空器维修专业拥有6名全职教师,5名兼职教师,其中有4名兼职教师是来自达美航空公司的专家,1名是来自哈兹菲尔德―杰克逊国际机场的技师。正是由于大量兼职的行业领域专家参与教学与专业建设,使得以ATC为代表的众多社区学院的专业水平能够紧跟时代技术发展步伐。

助推作用:面向企业,实施项目运作,培训优质劳动力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美国经济也面临着全球竞争和挑战。面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美国社区学院通过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等多种活动,合作培养高技能的劳动力,提高企业劳动生产效率,进而推动整个社区经济的发展。2000年7月,美国新的劳动力投资法(WIA)通过后,社区学院参与地方企业劳动力开发的机会大增。此外,企业界也逐渐认识到高技能劳动力能够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渴望社区学院能够针对企业发展需要培训新型劳动力。

开展定制合同项目,为合作伙伴培训优质劳动力。为适应社区企业对于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社区学院必须与社会各界,特别是社区内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选择合作伙伴时,社区学院往往会优先选择与当地主导产业的重点企业进行合作,针对企业对于员工素质和技能的不同需求,制定专门的劳动力培训项目和课程。ATC对社区工商业的贡献主要通过制定各类培训项目来实现。ATC与哈兹菲尔德―杰克逊国际机场的伙伴关系是校企合作的典型案例。该机场每年的客流量达9千万人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之一。2008年起,校企双方形成密切的合作,ATC为机场量身定制优质培训项目,为机场维修部培训员工,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培训课程涉及水管维修、基建、铸铝、使用灭火器、预防回流设施维护等方面。机场方面认为,录取一名ATC的毕业生,就等于获得一名经过培训,能为其发展做出贡献的员工。此外,乔治亚电力公司一直倡导技术教育,ATC长期为其提供定制培训项目。2012年,ATC为包括亚特兰大航空局、福尔顿郡人力开发署、可口可乐公司、达美航空、福特汽车等50家以上的企业开设了290门培训课程,2743名佐治亚居民参与到再教育项目中,9585名工人从201778个小时的定制培训项目中获益,三家制造业公司在ATC所提供服务领域被提名佐治亚州制造业年终奖,定制培训项目也为ATC赢来311000美元以上的创收。

实施快速启动,助推新兴企业迅速成长。培养出得到企业高度认可的劳动力,大大提高了社区学院的声誉,从而吸引对高技能人才有特别需求的企业落户本社区,推动社区经济的发展。比如说“快速启动项目”(Quick Start)是ATC一项重要的吸引企业来社区投资的计划,主要是为新兴企业或500强企业提供免费培训。ATC制定相应的培训项目,教授员工基础知识、职业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使企业建设和员工培训同步进行,使所在社区迅速满足企业先期发展的劳动力需求,从而实现高度竞争商业环境下的高吸引力。根据佐治亚州技术学院管理委员会2012年度报告,佐治亚州在2012年度共有快速启动项目161个,其中,70%的项目在郊区,27%的项目属于国际项目,89%的项目属于制造业,共培训有关人员57993人次,通过该项目新创造岗位8622个,并使4697个岗位的职工免于失业。其中,美国百特国际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性多样化经营的医疗用品公司,2012年初,百特国际在佐治亚州建立分厂,并宣布将逐步投资10亿美元,提供500个新的就业岗位。亚特兰大技术学院为该公司提供了“快速启动”培训,对员工进行基础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培训。

发展继续教育,满足行业发展新的需求。美国联邦政府鼓励社区学院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以满足快速发展行业不断增加员工的需要。如近期联邦政府鼓励私有、公有以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必须陆续采用医疗信息技术(HIT)和电子档案管理。因此,美国劳工部预测,未来5年,全美医疗机构将会产生近5万个HIT的岗位需求。ATC针对这方面的行业需求,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佐治亚居民从事医疗信息技术行业,填补这一行业内的人员缺失和技能空白。亚特兰大当地的多家医疗机构邀请ATC设计相关职业发展项目,培训电子病历管理从业人员。ATC通过申请,获得社区大学工会以及国家医疗新信息技术协调员办公室所拨款项100万美元,用于开发一个综合项目,让全州学生或在职人员都能通过网络参与在线培训。ATC的医疗信息技术继续教育项目(CEHIT)实施约一年时间,已经成为全国此类项目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目前,将近1000名佐治亚州居民报名参加此项目,并准备参加由美国卫生部准备的HIT职业技能考试。

辐射作用:面向居民,提供终身教育,共享教育资源

低门槛的入学条件,使得社区学院可以让更多的社区居民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社区学院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职业训练、就业及换岗培训,使其获得更高、更稳定的收入,既满足了经济发展对准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需要,又有利于平息无技能无职业人员的社会对抗情绪,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开展就业准备计划,为实现个人发展提供终身教育。近年来,社区学院一直在倡导终身教育理念,鼓励社区居民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返校园继续学习,不断接受职业教育,提升个人就业、择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由于课程设置灵活,上课时间尽量方便学生,社区学院能够满足社区各行各业的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及对职业有提升需求人员继续学习的需要。最突出的是它们能够满足社区居民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时间及不同内容的教育与培训要求,充分体现了社区学院办学的人本理念。失业人员更会优先选择到社区学院接受教育和培训,利用社区学院项目化的培训课程,学到可以直接应用于实践的生存和发展技能,为他们成功就业提供帮助。ATC开展的“就业准备计划”,通过岗位筛选和就业评估机构的专业评估,综合比对和评估待就业人员的履历,确保相关人员找到合适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让社区居民丰富自己的就业档案。ATC为实现社区居民成功就业或职业提升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准备培训,使社区居民成为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2012年,ATC为410名学生进行了佐治亚州就业准备培训,“工作之钥”就业评估机构为12767个佐治亚人进行了就业准备评估,其中10305人获得佐治亚州就业准备证书。同时,ATC还对本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保障,承诺毕业生如无法胜任企业的岗位要求,还可重返校园,接受免费的再培训,直至胜任岗位要求为止。

开放各种教育资源,为促进社区和谐提供公共服务。社区学院向当地居民开放学校各种资源,为促进社区和谐提供各类公共服务。社区学院的学习资料中心、图书馆、体育馆、剧场等场地和设施一般都对当地居民免费开放,如ATC 的德纳德会议中心经常租借给当地居民举办婚礼或各种宴会,只是象征性收取一些维护费。此外,社区学院还经常举办公益活动,吸引当地居民参加。通过提供这些服务,社区学院客观上减轻了社会对于特殊群体的资助、救济和治安压力,从而促进社区整体的和谐、繁荣和稳定。

对我国的启示

社区学院在美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不断创新办学模式来回应社会的需求,为它们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赢得了重要地位。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曾提出提高社区学院培训劳动力能力的提案,联邦和各级州、县政府不遗余力地为社区学院提供教育经费,罗斯福大学等著名高校非常重视与社区学院的合作关系,行业企业界都视社区学院为重要的战略伙伴,广大社区居民乐于接受社区学院的教育形式。可以说,美国社区学院在其办学历程中,始终为社区服务,为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真正体现了社区学院办学的区域性、专业性、合作性、多功能性、服务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其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出的作用,对于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颇具借鉴意义。

明确办学定位,科学设置专业,体现区域性和行业性

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面向明确定位在社区,依托社区服务社区,社区学院的发展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我国高职院校学习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社区定位,就是要明确办学定位,体现办学的区域性和行业性。以江苏为例,全省有83所高职院校。近年来,全省高职院校逐渐划归省里管辖,高职院校的区域性得到明显增强。然而,有些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上,为了达到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也存在粗放地追求全方位、大而全的现象。

高职院校在办学面向上要突显区域性和行业性,需要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大型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定期邀请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及企业组织的领导和专家,共同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估。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合理设置专业、及时增删专业,吸引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使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满足企业需要的“抢手货”,才能体现高职院校和地区行业企业的紧密融合,突显办学的区域性和行业性。

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合作领域,体现专业性和多功能性

美国社区学院非常重视与政企行的合作,通过项目开发、伙伴关系、定制培训、升学教育等合作内容,多方位发挥其教育、服务功能。在我国,高职院校都把对地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作为衡量其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上与美国社区学院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校企合作还不够全面和深入,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往往是校方“一头热”,很难真正收到实效。此外,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开展失业培训、员工培训等服务功能还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高职院校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的一条重要路径就是坚持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与区域内重点企业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加大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力度,是我国高职院校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对于大企业,要通过合作,让企业出资支持和接受学生带薪岗位实习,为企业储备人才。同时,学校遴选教师到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企业接受教师到企业实践,感受最新技术发展成果,使学校教学内容紧跟最新技术发展成果。对于小企业,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为他们提供低廉的或者免费的新员工培训,切实履行服务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功能。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深度要靠共同开发项目、共同完成课题等多方面的举措来实现,只有与企业在项目开发、技术转化和运用的过程中结成利益共同体,才能为校企合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开门办学,体现服务性和开放性

美国社区学院办学定位在社区,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能够低门槛地接受各层次的学生,包括高中毕业生、在职人员、失业人员、家庭妇女以及退休人员等,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为社会教育公平作出积极贡献。社区学院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地安排教育计划,学校专门制定帮助学生成功的计划和细致的服务学生成才的计划,这些人本管理理念值得我国高职院校学习借鉴。此外,社区学院还将学校的绝大部分教育资源免费提供给社区居民享用。这种无障碍式的入学政策、以人为本的培养计划、公平开放的教育资源,充分体现了社区学院的服务性和开放性。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职院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办出社会需要、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一切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环境都应该努力去营造,一切有利于学生成功的条件都应该努力去创造。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培训方面要更加注重调研和论证,在教学培训中更多考虑学生的成长需求和职业诉求,满足他们多样化的自我实现需求。此外,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建立健全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体制机制,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才能凝聚团结奋进的共识,才能积聚干事兴业的力量。

第2篇:社会经济原因范文

    市委和市政府高度重视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建设。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最近召开的市十一届二次全会再次强调指出,要提高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步伐,加快19个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建设,发挥其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产业升级中的引领作用,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要贯彻落实市委的决策部署,加快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不断提高大连区域核心地位和龙头作用,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发挥19个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在全域城市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1、规划引领

    规划是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建设的重要依据。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本区域发展规划体系,重点编制人口发展规化、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实现区域规划的全覆盖。区域规划要更好地配置本区域空间、土地、水、岸线等资源要素,实现区域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凸显区域发展特色。如,花园口经济区,聘请新加坡裕廊国际编制了花园口全域概念性规划和城市设计规划,确立建设既适宜产业发展,更要适宜人居的50万人口城市目标。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要以科学、适度超前的规划理念和规划蓝图,引领示范其他地区逐步走上全域谋划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轨道。

    2、政策引领

    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肩负着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拓展大连城市空间、做大做强大连城市经济总量、促进大连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引领大连经济腾飞的重任。要提高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开发步伐,发挥其在大连全域城市化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不仅要争取促进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建设的政策制高点,还要针对全域城市化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且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重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逐步废除与户籍相联系的各种社会福利内容,为不同户籍身份的人口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对于集体土地征用政策、农村宅基地征收拆迁补偿政策的改革,一定要体现农民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加大财税金融制度改革力度,使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农村倾斜,采取公共财政支出、低息贷款、发行债券等形式加大对农村道路、水利、住房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以上政策的先行改革,可以为其他行政区提供借鉴。

    3、产业引领

    产业支撑,是推进城市化最坚实的基础。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应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功能优势、产业优势,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立足于国际化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等长远目标,在更高的层面上推进对外开放。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围绕世界前沿技术,瞄准牵动力强、科技含量大、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的大项目实施重点招商,着重吸引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投资公司落户大连。在工业和服务业领域,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既是对装备制造业、石化、造船、电子信息等传统产业开展升级换代的主战场,又是开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的主战场,也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战场。在农业领域,要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开发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为此,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要率先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带动其他地区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

    4、民生引领

    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制度安排、政策设计和战略调整的重要依据。逐步扩大财政对“三农”和低收入群体转移支付项目,提高转移支付标准,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和贫富差距。采取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就业创业培训补贴等政策措施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激发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各类人员自主创业,营造一种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公正和谐的就业环境和正常的生活秩序。要继续加大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和社保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做好失地失海农民、镇改街职工参保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力争为其他区域探索出以民生幸福倒逼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第3篇:社会经济原因范文

1.1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模型

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衡量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程度及其供求关系。整体上来说,协调度越大,则水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越强,相反地,协调度越小,则水资源对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越小[13]。通过对协调度的评价结果可知,协调度大于1,则表明这一地区的水资源对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大于安徽省的平均水平,有利于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协调度小于1,则表明这一地区的水资源对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小于安徽省平均水平,其结果不利于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1.2指标体系的选取

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目的即满足人口和社会经济的需求,因此选取可供水指标:人均水资源拥有量G1(m3);每公顷平均水资源拥有量G2(m3);人均可供水量G3(m3);万元GDP工业产值水资源拥有量G4(m3);需水指标:人均用水量X1(m3);每公顷平均需水量X2(m3);人均生活用水量X3(m3);万元GDP工业产值需水量X4(m3)作为安徽省水资源与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的指标。

2安徽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评价

2005年安徽省平均降水量120813mm,较多年均值多310%,属平水年份。本文选择平水年份的2005年作为安徽省平均状态进行分析。根据2005年5安徽省统计年鉴6和5安徽省水资源公报6计算,全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指标。1993年国际人口行动提出,区域人均水资源量少于1700m3时,将出现用水紧张现象,少于1000m3时出现缺水现象,少于500m3则为严重缺水[14]。表1中,平水年份的2005年安徽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1700m3,因此全省都呈现用水紧张或缺水的现象。根据安徽省的水资源开发及利用的实际情况,并且借鉴各地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划分标准:利用率小于20%,为低开发利用区或低难开发利用区;利用率在20%~40%中的闭区间为中开发利用区;利用率大于40%的则为高开发利用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协调度的评价标准划分为:综合协调度小于0175为极不协调;在0175~0195闭区间为不协调,在0195~1115闭区间为基本协调,大于115为协调。

2.1安徽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分析

根据协调度计算公式,计算安徽省2005年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度,见表2。可以看出,平水年份2005年为中开发不协调。虽然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发展,安徽省节水水平逐渐提高,单位GDP用水和单位工业产值用水从2001年-2005年近5年内明显减少,尤其是单位工业产值用水5年减少了27%,但是单位耕地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和生活用水量甚至都高于偏丰水的2003年,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用水量大增,因此2005年仍呈现出中开发不协调状态。周亮广等人在2011年[15]选取相同指标和相同年份,从社会经济干旱角度得出安徽省2005年为中度干旱,与本文结论相吻合。

2.2安徽省各地市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度空间差

选取平水的2005年进行安徽省各地市协调度空间差异分析。根据52005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6和52005年安徽统计年鉴6各地市水资源供需指标。(1)平水年的安徽省各地市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状况以高开发利用极不协调(5个城市)和低开发协调(6个城市)两个类型最为突出;其他地市基本以中度开发协调或基本协调为主。(2)高开发利用极不协调的5市有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淮南。这与周亮广等(2011)从社会经济干旱角度得出的2005年安徽省经济干旱最严重的区域也相一致。由表3可见5市的人均GDP在全省都正排在前五位,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最高: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人口众多,经济发达,GDP量(853亿元)高出其他城市的2~3倍;马鞍山、芜湖、铜陵3市主要由于工业用水量巨大,是全省工业平均用水量的2~4倍,人均用水量占居全省第一二三位;淮南作为全国13个亿t煤炭基地之一和全国6个煤电基地之一工业用水量最大,高达15161亿m3,占到全省当年工业用水量的23%。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使地区水资源需求量大增,带来水资源的供应与人口和社会经济的极不协调。进一步分析发现,5市中又以淮南和马鞍山两市协调度最低,都在0.3以下,两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都超出了200%,需要大量地外部供水维持居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经济高度发展、本底水资源不足,更加大了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极不协调。(3)低开发协调的6市有亳州、宿州、阜阳、宣城、池州、黄山。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如阜阳、亳州和宿州人均GDP在全省排在倒数第一、第二位和第四位,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用水量也在全省处于最低水平;另一类是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区,如宣城、池州和黄山人均水资源量在全省位列前三。可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社会发展用水量少和区域本底水资源总量丰富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需太高就可维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6市在社会经济干旱评价[15]中也基本是干旱指数最低的无旱情,不过在协调度和社会经济干旱评价吻合度上要低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两者表现出更高的一致性。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中水资源以需定供的原则,经济发展水平低,需水量相对也较低。故虽然水量较小,但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同样不会出现干旱状况。在安徽省的17个地市中,与淮北市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芜湖市,见表4。两市的水资源量、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及其水资源模数和人均水资源量都相当。但是在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度方面,淮北(111470)为中开发利用基本协调,而芜湖(016241级)属高开发利用极不协调。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不在于水资源的自然条件,而是由于两市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引起的水资源供需量迥异,GDP、人均用水量、每公顷平均用水量与工业用水量的比值都在2~3倍。可见,在水资源量相当的情况下,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是造成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迥异的主要原因。这与利用社会经济干旱[15]研究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时得出的结论相一致。

3结语

第4篇:社会经济原因范文

关键词:城市化;房地产投资;经济增长;关系

1城市化、房地产投资以及社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1.1城市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经济也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第一点,城市化建设能够有效拉动内需,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今,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居民,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之中,我国消费市场还会因此进一步扩大,促进了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并且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如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房地产投资需求也会随之大大增加;第二点,城市化建设会对供给产生影响,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的数量以及规模都得到了有效扩张,这使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被聚集到城市之中,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同时对于知识外溢、技术创新和扩散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点,城市化建设能够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今,我国城市化建设中第一产业的占比正在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占比正在逐步上升,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通过经济增长能够有效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民众的收入水平也随之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民众的消费需求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购买生活必需品开始朝着购买奢侈品进行转变,更加注重教育、文化等精神方面的投入。此外,由于城市之中关于这些产品的供给要远远优于农村,这也促使更多的农村人口朝城市转移。同时消费需求结构的改变将会进一步促进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产业结构的变革。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空间上也会更加倾向于城市聚集,因此其也会促进更多农村人口朝城市转移。除此之外,在当前我国重城轻乡政策的影响之下,非均衡的经济增长将会导致城乡之间的经济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并且由于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以及养老资源等等,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农村人口朝城市转移,有效加快了城市化建设的进程。

1.2房地产投资和社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通过房地产投资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增长。第一点,投资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有效拉动经济增长。而房地产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之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点,房地产行业的产业链非常长,并且它与其他五十多个行业都存在关联性。因此,房地产投资的增加能够带动其他五十多个行业的共同发展,从而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第三点,房地产行业以及其相关产业有着非常强的吸纳就业能力,就业岗位的增加不仅能够提高民众的收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还有利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房地产投资也会随之增加。第一,房地产开发投资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只有社会经济发展了才能够保证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基本资金保障;第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民众的可支配收入也素质大大增加,这使得我国民众的购房能力大大增加,有效激发出他们的购房欲望,从而拉动房地产投资。

1.3城市化建设和房地产投资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城市化建设有效带动了房地产投资的增长。第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将生产、消费、土地以及人口聚集在一起,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效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地域空间也随之不断扩张,空间结构也随之不断改变。许多农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需要大量的房地产投资进行建设。并且,城市化建设还会对城市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造成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进而对房地产开发的空间布局造成影响,最终影响到房地产投资结构;第三,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之中,这部分人口的安家置业也使得城市之中对于房地产的需求大大增加,有效促进了房地产投资的进一步发展。房地产投资有效加快了城市化建设的进程。第一,通过房地产投资能偶有效拉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加快我国城市建设的进程;第二,房地产投资的增加能够加快如公路、桥梁以及供水供电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有效提高了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为城市化建设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由于房地产行业的产业链非常长,同时和房地产行业相关联的其他行业也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其能够有效解决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所带来的就业问题,有效保证社会的稳定性。

2城市化、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以我国江西省为例,从长期来看,江西省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房地产投资之间存在着比较稳定的经济关系。但是以因果关系为出发点,随着江西省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江西省社会经济也因此得到了明显增长,但是社会经济的增长并不能说明江西省城市化建设进程得到加快。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近些年江西省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到城市之中,加快了江西省城市化建设进程,同时江西省的生产、消费、土地以及人口聚集到城市之中,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效加快了江西省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反过来,经济增长却无法有效加快江西省城市化建设的进程,造成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的户籍制度以及我国民众普遍存在的乡土情结。现今,我国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之中采用的主要方式就是进城打工,虽然这些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之中,并在城市之中安家落户,但是这部分人口之中绝大多数人的户籍依然属于农村,而我国城市化指标当中采用的依然是城镇人口比重,这就导致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推动作用需要较长实践才能够体现出来,而短期内过快的城镇化将会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这也突出了江西省在城市化建设过程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一点就是在城市化建设初期,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之中,但是城市之中的配到基础设施却没有建设完成,导致城市无法有效消化这些人口,并且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到城市之中使得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种种因素导致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对于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无法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来。江西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投资之间的关系也是单方面的,也就是社会经济的增长能够有效增加房地产投资,但是房地产投资的增加却无法有效促进江西省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这也说明了房地产行业的繁荣是经济发展下的自然状况,想要通过刺激房地产投资来加快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不可能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江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仍属于较低水平,随着近些年来江西省内房地产投资的飞速增长,其也挤占了江西省其他行业的投资以及银行贷款,由于资金有限,这一情况加重了投资结构失衡的问题,并且在房价不断飙升的情况之下,江西省城市中企业的商务成本以及投资成本也随之大大增加,最终导致出现房价和民众收入脱节,民众购房意愿大大下降的情况发生。较强的挤出效应对于社会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也抵消了房地产投资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城市化建设和房地产投资之间的关系也是单方面的,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能够有效促进房地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开始转移到城市之中,这部分民众的安家落户产生了大量的住房需求,刺激了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并且这一效果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也会随之不断增长,具备较强的可持续性。房地产投资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化建设进程造成阻碍,这充分说明了江西省的房地产投资和城市化建设进程之间并没有形成良性共同发展,房价过高以及住房供应体系存在的缺陷阻碍了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不利于城市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推进。

第5篇:社会经济原因范文

国家经济权力不能抹灭市场机制的自运行,市场机制也不得不依靠国家经济权力弥补缺陷,二者互不能完全取缔对方,也不能完全代替对方的价值。经济法利用市场机制的存在和继续以保障经济主体的经济自利,利用国家协调机制的调节和控制以平衡各经济主体的经济需要和利益,利用两者互补优势的配合实现经济主体的经济法权要求。应该说市场调节机制和国家协调机制处在互补的位置上,借用恩格斯关于“归纳和演绎”的看法对待此两机制的关系,就是“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应当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它们的相互补充”[6]。

(一)两机制合理配合,优势互补

市场调节机制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方式,国家协调机制是同市场机制并列的具有优化资源配置作用的机制,两者的合理配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效率和稳定的保证,我们更要看到这两者在经济现象背后配置和调整市场经济主体经济利益和需要的作用,这是经济法的根本出发点。市场自组织机制有能够自我调节的部分,也有无法好转的硬伤部分。市场机制在运行中会出现自我否定的趋势并无法自我纠正,导致实质公平的实现受限,需要另一方给予遏止和改善;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有功能缺位的现象,致使经济关系各方共同利益得不到适当满足,需要另一方提供可取代的职能来补足;市场机制引导的经济行为的外部性或社会影响使社会经济权利义务失衡,需要另一方给予内部的或整体的协调和平衡。国家协调机制在政府权责统一的前提下,以“法治国家”为据、以“诺斯悖论”为鉴,严格依照法律的授权和权限对社会经济关系进行适度、有限调整。为社会经济关系主体实现经济需要和利益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提供规范的市场规则,体现经济法的形式公平;发挥国家为民众利益代表的职能,从社会经济整体考虑落实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权利需要,实现经济法的社会本位性;把调整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权利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促进经济法的效率价值和公平价值的统一。

(二)两机制各自发挥其作用,缺一不可

市场经济缺陷和政府理性有限在经济领域必然产生问题,但经济法对社会经济关系规范、平衡和协调的基本属性不应因这两者的痼疾而遭废置,经济法的法律属性应体现在合理界分法律资源配置方式的作用范围,并利用市场调节机制和国家协调机制的优势及配合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市场调节叱咤风云于经济领域,受到国家推崇并备受重用,结果国家协调仅局限在“守夜人”的角色,但这并不能否定这两者存在着配合。当时社会的权利要求基础是经济关系的私主体主张维护个人利益和需要,这必然地要求处于上层建筑的国家或法律对市场机制和政府协调的应用范围和作用深度进行配置,以适应社会经济主体的经济权利要求。在两者被设置后出现了象征文明的经济繁荣,也出现了国家始料未及的危机,但初衷是基于社会经济主体的利益和需要确定的。后来西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和措施来应对不同经济主体的需求,实现和保护经济落后地位者的经济法权要求,将市场调节和国家协调一并纳入经济决策和经济立法的考量。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经济职能无所不入、无所不能,被认为是大政府的时代、国家主义的时代,民众也确实从中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但这一切是政府职能发挥的结果。尽管计划经济取得了巨大经济成就,但民众的经济利益和需要还是被限制在政府权力内而不得有自己喘息的机会,对民众经济利益和需要的权利要求的正确对待正是后来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原始出发点。“人类在最大的时空领域设计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依赖国家与市场在最佳程度上的合力才能完成。”[7]无视市场调节与国家协调两种机制和谐适用的结果只能是社会经济关系各经济主体间利益和需要的不和谐,终会导致社会经济的无序状况,相反,如果合理配置和运用两种机制,民可享其义、国则享其利。

(三)两机制被经济法肯定和维护,为其左右护法

法律适用的过程是选择运用利益协调方式的过程,“他们(指法院、立法者和法学家们)在一种明确的实际目的本能支配之下,都在从事于寻求对各种冲突的和重叠的利益的实际调整和协调方法,以及(在不可能做得更多时)进行实际的妥协”[8]。市场调节机制与国家协调机制在经济权利分配中实现着作为经济法调整手段的作用,将社会经济关系各方利益和需要进行不同范围和不同程度的平衡协调以达至经济法的目标,二者的优势功能和并存关系被经济法肯定和维护。“随着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干预的逐步加深,国家已经成为与市场并驾齐驱的人类分配有限资源的另一种基本方式。”[9]按照国家权力划分和现代政府职能范围,政府具有经济权能,这决定着政府理应享有在法律框架内介入经济的权力,依照法治政府的要求行使经济权力①。市场机制在利益的导向中形成,又来导向利益的划分和流转,解决经济主体间利益的角逐问题;国家协调在利益的微观调节中存在,也在利益的统筹兼顾中实现价值。二者各具优势又相互弥补缺陷,经济法正是依靠这两者对经济关系主体经济权利要求的合理安排,落实自由、效率、秩序、公平、正义等经济法的价值,更好地实现经济法的法律精神;也只有二者被同时肯定和维护才能构成经济法的支撑框架,组成经济法的外部表现特征,完整表达经济法的内容。

二、经济法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一)经济法的手段和目的各居其位置,意义不同

市场调节和国家协调不是经济法的目的,市场自组织和国家介入也只是经济法达到其目的的途径,二者的良好结合才能实现目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手段不能取代行为之目的。依社会经济关系主体各方的经济权利要求,经济法中的市场机制和国家协调对关系主体的行为选择施加作用,经济关系经过调整后会更利于社会经济秩序、公平等经济法价值的落实,重要的是使其更贴近于经济法的目的。经济法是应对自然经济关系的不健全而形成的,这决定着经济法的目的是调整自然社会经济关系,确立和塑造法律经济关系,也就是平衡和协调社会经济关系各主体的经济利益和需要。

(二)经济法的目的和价值是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法律以具体的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以社会关系得到普遍合理调整作为价值的实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社会经济关系,作用于经济利益各方的意志行为,以社会为本位。法律的价值在于按照社会主体的法权要求对调整对象进行法律规范和调整,而经济法的独特价值在于依靠市场调节机制和国家协调机制对社会经济关系各主体间的经济利益和需要进行平衡和协调,这种共同的价值追求正是两者进行配合并发挥各自优势的缘由。效率和公平、自由与秩序、个体与社会的矛盾一直是法律要解决的问题,经济法对这些矛盾的处理更为重要,因为处理的情况直接关涉所有社会经济关系主体的利益分配和取得,对整个社会经济会产生重大影响。被赋予价值理想的经济法成为社会经济关系各主体利益和需要分配的规范标准和调整器,若调整适当,社会经济生活则更具明确性、规范性和稳定性,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经济法调整的社会经济关系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尽量地满足不同经济利益和需要主体的经济法权要求。另外,经济法虽然重提政府经济权力的规范性,但其主要作用不是置身于规范政府执法的上层,而是落地于具体的社会经济关系,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最底层,分配、协调和促进经济关系各主体的经济利益,调整社会经济关系之经济法的价值才得以实现。

(三)经济法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过程

第6篇:社会经济原因范文

[关键词]信用危机;失信;机会成本;法制建设

一、社会经济信用危机的根本原因:失信的机会成本过低

从经济交往的角度来看,守信与不守信是一种经济行为选择,社会经济信用程度低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守信用的机会成本过低。经济交往中,违约一般能取得短期的直接利益,对这种违约行为,在中国目前法律不够健全、执法效益不高、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环境下,受害者难以追究其责任,破坏信用的一方在经济上、法律上没有受到应有的追偿和处罚。造成失信成本过低的局面。政府部门一般不会介入这种经济纠纷中,就是想管也管不过来。按“经济人”的假设,在这种杯境下,选择不守信是合理的。此外,各类经济欺诈犯罪行为,只要没有发生群死群伤或严重危害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的恶性事件,也难以得到应有的惩处,更助长了不守信用风气的滋长蔓延。

二、改变失信机会成本过低的根本手段:对失信行为进行严厉的追究和惩治

既然社会经济信用程度过低的根本原因是不守信用的机会成本过低,提高社会经济信用水平的努力也必须从这个方面入手,重点是通过建立经济或市场游戏的规则等一系列手段,追究失信行为的经济责任,给予严厉的法律惩治,改变守信与失信两种行为方式机会成本,使守信者获得公允回报,失信者得不偿失,甚至付出法律上和经济上的沉重代价。由于经济活动纷繁复杂,对失信行为的追究及惩治、维护正常的信用秩序,不可能只靠政府或某一机构的力量,还须靠经济活动中各个微观主体在积极维护自身利益,自觉恪守信用规则的过程中来完成。当前经济活动参与者面临的困难正是维权手段不够、维权能力微弱。提高社会经济信用水平的努力应该是重在创造一种信用宏观秩序环境,营造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社会氛围,同时提高经济活动参与者追究和惩治失信交往对手的能力和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能力。

三、解决信用危机的必要措施

1.迅速建立起个人、企业信用状况查询信息系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不守信者能够生存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交往前往往不可能掌握对方所有的情况,特别是对其商业交往中是否守信很难获得相关资料,从而容易造成判断失误或者受到欺骗,给不良信用者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也是阻碍经济交往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对对方信用把握不足,即使达成交易也会设置保证条件。应大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信用征信及查询系统的建设,还应该鼓励商办信用信息系统,即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自己组织信用调查,建立专项信用信息查询系统,为使用者提供有偿服务。

2.进一步整肃信用中介机构,规范其经营行为,提高和发挥各类专业中介机构在信用建设中应有的作用,成为征信系统重要的把关环节。一些社会中介机构本身信用程度就很差,常常提供不真实信用信息,全面整肃信用中介机构,规范其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失信的中介机构,是建立正常信用秩序的一个重要措施。首先要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立法,明确其对失信结果的法律和经济责任;其次要尽快培养出一批信誉可靠的咨询公司、信用调查评估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信估价公司等中介机构,提高其评估、调查资信的可靠性,提高其对社会披露信息的可信性。同时通过立法允许根据企业或个人需要,对交往对手的信用情况进行专门调查,提供专业征信服务,提高企业和个人在经济交往中信用判断的准确性,有利于排除失信者。

第7篇:社会经济原因范文

关键词: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内涵 企业影响 社会经济影响

一、“营改增”的原因及内涵分析

(一)“营改增”实施原因分析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现行的的中国税制体系在有些条款和制度上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呈现出不科学、不合理性,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税制不合理性。现行的税费在收取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企业实行抵扣时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抵扣效果,重复征税严重。第二,企业专业化发展的阻碍。许多企业服务生产都由自己完成,一些企业甚至有自己的内部物流体系,这样的发展模式不利于企业的专业化分工。第三,企业的出口竞争小,在原有的税制中,企业在对外出口时必须缴纳一定的税费,这增加了企业在税负方面的压力,增加了产品的成本,不利于国际市场的竞争。第四,税收征收和管理困难。在传统的税制中,面对界限模糊的商品和服务,税收征管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一些模糊的产品不能定义怎么征收税费。在这些原因下,催生了我国新的“营改增”税制的诞生,他的颁布标志着税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营改增”的政策解读

“营改增”就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简称,就是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在改革之后,这些项目缴纳增值税,这种税制的改革最大的直接获益者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在缴纳税负方面的任务明显降低了。这是我国税制改革的关键一步,有助于增值税制度的完善,减少重复征税的现象,降低企业的成本。从目前的运行状况可以看出,整体的效果非常显著,达到了国家对于“营改增”的初期设想,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将会不断调整和修订,使其更加符合国家的经济社会现状,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意义

“营改增”直接面对的对象是企业,所以企业受到新税制改革的影响最大,也最深远,在对企业的影响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税负的影响、经营架构的影响,下面针对这三个方面进行简要说明。

(一)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营改增”在企业发展中,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企业的会计核算的变化。原有的税制下,服务税费发票金额就是服务收入,实际发生的列支则为相应的企业运营成本,在计算时收入额乘以税率等于应纳税额。但是在“营改增”改革之后,应纳税额部分是当期收入项与当期支出项的差值再乘以税率。第二,税务发票的使用管理变化。国家税务部门对于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更加严格,这是由于增值税专用发票对企业来说是对外提供服务产生的收入税额和企业日常采购其他商品、接受企业服务产生的支出项税额的凭据,所以在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中更加严格,保证企业增值税的缴纳金额的真实性,防止偷税漏税。第三,对于会计核算要求增高,由于此次的“营改增”税制还不够成熟,不能很清晰的分辨各业务的核算,导致混合经营的增值税费核算增加了难度,对于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也有了较高的要求。

(二)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国家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主要目的是减轻企业税负负担、鼓励服务业发展,在对税负的影响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营改增”从根本意义上解决了对企业营业税重复征税的问题,大大减少企业的税负;第二,增值税税率在现行增值税标准税率中新增加11%和6%两档低税率,更加科学的收取增值税;第三,企业所购买服务的增值税金额可作进项抵扣,所以企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税负,而且也降低了购买服务原本需要承担的增值税负担。

三、“营改增”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意义

(一)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在两个方面,分别是消费和投资。在“营改增”的税收制度下,试点的交通运输业以及其他服务行业得到了转型和发展。由于消费购买这些试点服务的税率降低,推动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并增加了购买行为,形成了良好的消费推动力。随着服务业的转型速度加快,第三产业的税负明显减少,打破了原有第三产业疲软的瓶颈。一方面第三产业的成本降低,增加了企业的自身竞争优势,另一方面, “营改增”区域优惠政策,吸引了外来投资,活跃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带动第三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促进了二三产业的融合,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转型优化。

(二)调节社会经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营改增”是国家利用各种优惠的税收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对经济结构实现宏观调控,合理安排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一种减少政府的税收为代价,引导投资者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刺激消费者对于消费品的消费,从整体上盘活中国的经济。作为一种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对于市场经济的调控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大了对市场经济的结构调整和政策导向,能够有效的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总结

“营改增”作为国家现代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对不同性质的企业,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作为企业来说应该积极的学习和掌握新“营改增”税制改革内容,结合自身的特点,综合考虑,合理规划,对减少企业税负,调整企业的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在推行“营改增”政策时,应该不断的在实践中修正和调整,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社会经济原因范文

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社会‘经济统计学日趋枝繁叶茂,科学构筑社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的框架,对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健康发展,对于统计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有重要意义。

构筑社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决不是简单地将社会经济统计学的许多分支任意增减排列,而是探索社会经济统计学各rl科学之间科学的有机构成。研究社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社会经济统计学科体系分类研究。分类本身就是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许多学科本身就是分类学,分类是这些学科的主要目标,如动物分类学,植物分类学等。大多数学科,在某个层次上完成分也是一项重要的成果或突破,如作为19世纪化学最大成就的元素(或原子)的分类及晶体的分类,20世纪基本粒子的分类等。在三结‘构数学中,主要目标也是分类,例如,1981年有限单群分类的完成是抽象代数的最大成就之一。

社会经济统计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门类繁多,结构复杂的知识系统,在这个知:识系统中,学科之间、知识单元之间、方法之间将呈现一种结构关系,形成不同层次的结构系统,具有不同的功能。对这种复杂的知识系统进行科学的归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必要的。

二、研究杜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休系的原则

本课题研究社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的原则是:

1.整体性。建立的学科体系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统计方法”这一属性为r标准划定的全部对象为总体范围。

2.层次性。社会经济统计学是多层次的交叉学科,划分层次使得社会经济统计学作为方法论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为课程设置提供依据。

3.统一性。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完整的科学,有别于一门科学或两t1科学的观点。

4。排斤性和吸纳性。社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既能明确划分各学科的差异,又能融合各学科的共性。

三、杜会经济统计科学与学科、学派三者之间的关系。

1.社会经济统计科学。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矛盾的特殊性本p其研究对象、性质等是长期发展确定的,形成对数量特征进行观察研究的方法论科学。

2.社会经济统计学科。社会经济统计学科也有两层涵义:第一是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分支,这是通常意义上的社会经济统计学科观,第二是指围绕某一培养目标形成的统计课程,如工业统计学,农业统计学等。所谓体系则是由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相应的,社会经济统计学科体系是社会经济统计学科分支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共同体,两者之间也有互柑制约和联系。

3.社会经济统计学派。学派是指一门学间中由于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学派对科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统计历史上政治算术学派与国势学派之间的学术争论确立了统计学的科学命名和统计学是关于现象数量关系的内涵规定。同时,统计学派的学术争论使得统计学科不断地发生分立和合并。社会经济统计学派与数理统计学派、社会统计学派是现代称化统计时期的三大派别。

社会经济统计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内因是统计科学的自身发展规律和不同学派的争论,其外因是统计活动包括统计工作和统计教学,它们为统计学科的发展提出客观要求,推动学科的分立与合并。为了科学建立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科体系,有必要回顾国外统计学学科体系和我国统计学学科体系的发展。

四、国外统计学科体系的演进

统计实践活动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己存在,而统计科学和学科体系的创立则始于资本主义社会。十七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在欧洲主要国家有所发展,对统计工作提谁出了新要求。一些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对此进行研究,进而形成不同的学派。统计实践的发展和统计学派之间的争论,推动了统计学科体系的逐步建立。按照发展阶段不同,我们将统计学分为古典统计学、近代统计学和现代统计学,在每个阶段,由于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各异,统计学由不同的学科体系构成。

1.古典统计学学科体系

古典统计学,系指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的统计学,是统计学的初创阶段,由于它尚未从一些实质性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口学等)独立出来,因此它在内容体系和启研究方法上不甚完善。其学科体系由不完善的古典经济统计学、古典人口统计学和国势学等学科所构成。

古典经济统计学由政治算未派中的经济统计学派所创立,主要人物为英国的配第、金氏和达芬南,并以配第的《政治算术》为代表作。在此书中,配第最先提出采用数字、重量和尺度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及其相关关系,同时还提出了儿乎与现代统计相同的计量方法、分组方法和推算方法。但这部著作把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抽象分析和从数量上的实证研究交织在一起,是政治经济与统计学尚未分化前的状态,因此,《政治算术》还不能视为一部完整意义的经济统计学著作。受配第的影响,金氏进一步研究了分组法和估计法,编制了英国各社会集团的收入平衡表,达芬特提出了根据社会经济现象的相似性和内在联系进行估计和推断的思想,这些为古典统计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古典人口统计学为政治算术学派中的人口统计学派所建立,代表人物格朗特、哈利和苏斯密尔希。格朗特在《关于死亡表的自然与政治观察》一书中,提出了至今仍有重要影响的有关人口统计的概念、分组方法、估计方法等,证实了出生、死亡、男女性比例等现象的变动存有一定的规律性,编制了第一张生命统计表。受格朗特的影响,哈利编制了著名的“哈利生命统计表”,用以人口推算人寿保险金。苏斯密尔希首次提出了大量观察法在社会经济研究中的应用,证实了大数定律的存在。这些人口统计理论与方法,构成了古典人口统计学的内容。

国势学为十七世纪中叶的德国国势学派所创建。早期的国势学派(记述学派)代表人物有康令、阿亨瓦尔、施廖采尔等,‘他们的国势学,仅采用记述的方式,罗列各国的重要社会经济情况,不具有现代统计学的特点,他们的贡献,仅在于阿亨瓦尔将国势学改名为统计学,确定统计学这门科学的名称。后期的国势学派(表式学派)代表人物,有安杰生、克罗姆、海伯纳等人,他们的国势学从政治算术中吸取营养,以计量为主,采用数列或图表表示国家的显著事项。显示了国势学派与政治算术学派的综合,并成为各国政府统计的代表。

综上所述,.古典统计学实际上是萌芽阶段的社会经济统计学,或者说,统计学产生是以社会经济统计学的面目出现的。它从数量方面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学科发展以合为主,学科体系层次简单。

2.近代统计学学科体系

近代统计学,系指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中叶的统计学。在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政府统计机关和民间调查机构纷纷建立,定期公布统计数字,统计工作从一般的政治管理扩展到社会经济活动各个领域,出现了各-种专业统计,统计学派的争论和统计刊物的出版,共同促使了统计学科发生分化。近代统计学学科体系由近代经济统计学、近代人口统计学和道德统计学科构成,学科发展以分化为主要特征。

近代经济统计学是沿着配第一达芬特开拓的道路发展起来的,由于研究范围的扩大和研究问题的专门化,使经济统计学发生分化。十九世纪末,重农主义思潮的兴起,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使农业统计得以建立,拉瓦锡的《农产量统计》就是其代表作。十九世纪初,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为解决工商业中出现的间题,需要收集资料从数量方面加以研究,工商业统计也应运而生。同时航运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工人运动的兴起使得航运统计、贸易统计和劳工统计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一十招九世纪以后,人们对物价的变动甚为关心,一些学者不仅编制出各种物价指数,而对物价指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创立了物价统计。

近代人口统计学是沿着格朗特一哈利开拓的道路发展起来的,并由最初的生命统计向保险统计、卫生统计或医疗统计方向发展。随着人寿保险事业.的发展,对科学的生命表的需要日益迫切,哈利生命表虽为当时保险机构所惜重,但仍存在许多缺点,引起了一些学者对生命统计和保险统计原理的进一步研究,贡献最大者首推英国的米尔思,他著《论年金和人寿保险价值及生存者》,编出了著名的生命的统计表一一“卡莱尔表”,奠定了保险统计学的基础。由于生命的长短与医疗或卫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生命统计向卫生或医疗统计发展是合乎逻辑的。路易斯、格里芬、维勒米和盖伊等人对此作出了显著贡献。随着研究问题的深入和新的统计方法的出现,人口统计学在分化的同时,一也由静态向动态方向发展,凯特勒就通过静态的研究,揭示了“人的出生、发展和死亡是服从一定规律的”(统计规律)从而使人口统计学趋于完整。“道德统计”和“道德统计学”之名最早由法国的格雷提出并使用,但在此间题上最有成就的当数比利时的凯特勒。他在《犯罪倾向》、《社会物理学》等著作中,研究犯罪统计、犯罪动态及其原因并认为犯罪现象同人口现象一样,存在着某种规律性(统计规律性),马克思对他的成就曾予以肯定。

需要指出的是,在凯特勒之前,无论是人口统计还是经济统计,严格意义上讲,还不能算为“学”。凯特勒把概率论广泛地引入社会经济研究之中,实现了政治算术学意义的统计学和国势学中表式学派的统计思想与概率论的综合,才使统计学真正成为科学意义上的统计学。凯特勒被视为“近代统计学之父”。

3。现代统计学学科体系

现代统计学,是指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的统计学,由于概率论的引入,使统计学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统计学科进一步分化与综合、学科体系日益健全和完善,现代统计学已成为一种多门类、多层次的科学。

(1)数理统计学及其分支学科体系。自凯特勒将概率论正式引入统计学以后,一些学者遵循他的《论数学与统计的关系》和《社会物理学》等著作的观点,侧重吸收他的研究方法,使概率论在自然和社会现象研究中得到进一步应用,并发展为一门通用方法论学科,即数理统计学,这门学科的命名最早由威梯斯坦确定并推广使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数理统计表现为描述统计学,由旧数理统计学派所创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的数理统计表现为推断统计学,由新数理统计学派所创建。需要指出的是,新数理统计学派,不承认社会统计学是一门现代统计学科,认为社会经济统计学是政府统计工作的总结或者说数理统计学在社会经济研究中的应用,同时他们“计量不计质”观点,也是今天“通用方论法”的来源之一,成为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一大弊端。

(2)西方社会统计学学科体系。十九世纪中叶至本世纪二十年代的西方社会统计学(简称社会统计学)由旧社会统计学派所创建,代表人物有克尼斯、恩格尔、梅尔等人。这门学科的产生先于数理统计学,而正式命名则迟于后者。因为早期的统计学都是研究社会现象的,没有必要在“统计学”前面冠以“社会”字样,正是由于数理统计学的出现,为了以示区别,才给原有各统计学科加上一个概括性的名称一一“社会统计学”。这一名词由纳普最先提出,由凯尔作为专用书名使用。社会统计学的的研究对象为国家、社会动静集团现象的数量方面,研究法限于大量观察法,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数量关系探索国家、社会动静集团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包括状态规律、频率规律、发展规律和相关规律等,研究范围包括政治统计、经济统计、人口统计、道德统计、消费统计等,实现对近代统计学各学科的综合,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与数理统计学相比,社会统计学在统计学学科体系中居优势地位。

(3)社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社会经济统计学是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指导下,经过列宁和斯大林对国家的统计组织和统计实践作出重大变革后,在对社会统计学(旧社会统计学派的统计学)批判地继承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性质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在质与量的辨证统一中研究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研究方法除继承社会统计学的大量观察法外,还提出了分组法和综合指标法,并认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可以有效地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作为国家管理和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有效服务和监督的重要手段,以及用以制定和检查计划的基础。统计工作在前苏联受到空前的重视,社会经济也有较大发展,已成为门类齐义、系统完整的现代统计学科,并与数理统计相对立。

五、我国统计学学科体系探索轨迹

建国以来,我国对统计学学科体系的认识,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

1。“数理型”统计学科体系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现代统计学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数理统计学,是以分析客观大量现象数量关系与变化、研究客观大量现象中受概率论支配的客观规律性,’其在学科归属上,应当是数学学科体系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数学学科体系范畴,在学科性质上应是一门唯一的、可用于社会与自然等各个领域的通用的统计学。这种人还认为,随着数理统计方法在社会、经济、生物、化学等各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并按各领域分别加以分析与总结,从而形成了按具体领域分类的应用数理统计学,即社会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生物统计学等;同时指出,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所形成社会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等,与在苏联统计理论指导下所建立的“经济统计学”、“社会统计学”等完全两回事,前者是为社会与经济研究用的数理统计方法,而不是指标解释与经验总结,而后者仅仅是指标罗列、指标解释与经验总结等。

2。t’4旨标型”统计学科体系

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受1954年3月前苏联科学院、中央统计局和教育局联合通过的决议影响,并在思想不开放的年代教条式的接受了决议中的有关精神。决议中认为:“统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研究大量社会现象的数量方法。……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苏联百科辞典》“统计学”词条)还认为数理统计学只属于数学学科体系,即只承认社会经济统计学才是唯一的统计学。

3.“指标加数理应用型”统计学科体系

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统计学是一门横向的、方法论科学,而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认为“统计学本米就是同数学、计算分不开的,根本就不存在无数学和不计算的统计学。‘数理伙‘数学’在外文中本是一个字,从严格的逻辑意义说,根本不应该在统计学上冠之以‘数理,一词。”从而认为,单纯的数理统计学只是数学的分支,但随着数学(包括数理统计学)在工程技术、生物科学、化学、物理等领域中应用所形成的工程技术统计学、生物统计学等,已不再是数学的分支,而是以工程、生物现象等具体数量方法为研究对象的方法科学,属于统计学范畴。于是,新的统计学学科体系便由“指标型”的社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与数理统计学往各具体领域中应用形成的生物统计学等所构成。我们称这种体系为“指标加数理应用型”统计学学科体系,以区黝于“指标型”体系和“数理型”体系。

4.“综合型”统计学科体系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仅仅把数理统计看作是数学学科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是统计学学科体系的一部分是错误的,仅仅把社会经济统计学看作是唯一的统计学也是错误的,而把统计学说成是两门也是不严谨的,统计学只有一门,它既包括社会科学中的统计学,又包括自然科学中的统计学,既包括社会经济统计学,又包括数理统计学及其应用李科,即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特征应包括:思维科学一一数理统计学及其分支学科,社会科学一一社会统计学及其分支学科,自然科学一一生物、气象、物理、天文及环境统计学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认为统计学学科体系是由若干个层次或级别的多种统计学科所构成的“综合型”一学科体系。

六、杜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框架

本课题构筑社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时,除遵循基本原则外,还着重考虑如下因素。

第一,努力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力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全面体现我国统计活动的实践,全面体现我国统计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全面反映近年来我国统计科学研究的成果,使社会经济统计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第9篇:社会经济原因范文

[关键词]金融经济化;国内市场;影响分析

1、经济金融化的现实意义与成因

随着世界内各国间经济贸易往来的频繁,各国市场交流活动增多,因此为了应对未来市场复杂多变的形势,很多国家都将经济市场的金融化放到了当前十分关注的地位,同时经济的变化可以牵动国内几乎所有日常生活的层面,因此也是我们对于国内市场改革与保持稳定的直接风向标,所以我们应该重视金融化的含义与现实存在的方式,进而加以分析与利用,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我们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通过使用金融手段来产生的收益国内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逐年增高,并且保持了一种快速发展的趋势,因此我们可以定义经济的金融化是与这两个因素成正比的关系,也就是金融化的程度越高,我们就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收益与国民总值,同时在交易的过程中,货币工具与非货币交易方式也同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市场发展突飞猛进,这股风潮将每个国民的收入提高到一个相当可观的地位,同时社会进步加快,市场上出现了多种投资与储蓄的收入方式,这些资金的流向方式促使了金融化的出现。因为企业股份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形势,同时我国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与债券来干预市场的宏观经济,这也是推进金融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最后则是在近十几年出现的大批的货币替代品来占据市场经济,因为其对于资金的收敛较快,所以赢得了大批的拥簇,所以这种经济方式得以快速的发展。

2、我国市场内所出现的经济金融化现象

随着市场经济中金融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并且互相融合依存,在我国较为平稳与良好的市场发展态势下,逐渐整合为一体,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经济金融一体化。这样也就使得社会经济的依存度增高,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财富的积累的渠道增多了,因此人民群众可以有更多的收益方式,这种金融关系的提高也就使得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与资源更为融洽。同时在社会与政府的融资过程中,由于直接金融交易与间接交易的不平衡,也就造成了资金流向的倾斜,这种融资方式如果没有政府或者强硬的个人来干预,就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对其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正视这种金融化现象对于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3、对经济金融化产生影响的各因素分析

3.1利率对经济金融化的作用

金融上利率是个十分重要的经济参数,其金额的高低对于市场经济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我们一般认为:市场中如果有着过多的高利率,实际上对于经济是有着负面作用的,通过抑制经济的发展而对资本的利用率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如果市场上利率过低,也会抑制其作用的发挥,因为其会影响到市场经济的资本转移与投资过程。同时如果对于储蓄利息提高,但是市面上可以用于消费与投资的资金不足,这样就会导致市场的发展流动性不足,降低人们投资的欲望与能力,从而对经济产生较大的抑制作用,因此对于市场经济低利率有着较大的好处。

3.2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储蓄率对其影响

市场的金融化对于每个市民的收入与储蓄率均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收入向储蓄途径流入的转变过程,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储蓄的多方面因素均会对市场经济与金融体系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可能是促进作用,同时金融机构在整个交易的过程中,始终扮演者投资人和招标人的双重角色,他表达着经济链两端的多种诉求,因此还肩负着解决各种元素之间不容调和的矛盾,同时个人可支配的收入表征着每个国民每年的总收入情况,其多少直接影响到存入银行的储蓄量,同时证券市场的波动也会导致储蓄资金流入的多少,因此金融化的过程也是对储蓄率与个人收益有着综合的影响。从宏观上看,我们通过推进货币的储蓄活动,进而增加了相关企业与国民的消费总支出,这样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成本提高,所以达到了两全其美的功效。

3.3国内国民生产总值对其影响

国民经济的变化是首先受到金融与社会经济波动影响的,其发展过程并非宏观上的持续增长,而是在一定区域内有着小范围的波动,同时经济与金融两者的关系比较微妙,虽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经济也可以促进国家金融结构的调整与金融体制的改革,而且还可以综合的对各种行业产生货币流通上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化这种所谓的虚拟经济的发展是受到很多因素的控制的,首先在一定时期内,它的变化是取决于实体经济的变化,如果社会内秩序良好,经济增长比较稳定,这样就会促使虚拟经济的繁荣;同时虚拟经济存在也需要实体经济作为本体依靠,因为在社会经济扩大化的变革后,一定程度上它在资金的需求与企业或政府的供应之间搭建了一定的沟通渠道,这样就意味着社会经济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框架,因而虚拟经济的作用主要是促进经济变革与社会资本的流通等。

4、结语

社会经济的金融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银行体系与国民资本间的合成产物,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下而产生的,同时其既可以向实体经济做出源源不断的资源贡献,同时也可以促进虚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对我国经济乃至于世界经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在实际金融活动中重视与发展这种经济方式。

参考文献

[1]滕天鹏.经济金融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06:191-192.

[2]张成思,张步昙.再论金融与实体经济:经济金融化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5,06:5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