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优化
要使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达到最优化,首先要正确的表述动机,即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生成语言。第二,要有明晰的表述意图,通过哪些方面,用哪些方法来阐明教学目标,要心中有数。但这时还是一种压缩的、潜在的“语义初迹”。为把这种“语义初迹”进一步转变为有一定时序的线性的内部语言,即通过精选、提炼简缩化、口语化的词、字,来体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方方面面。这正是我们第三步要做的工作。第四,要把内部语言扩展为教学语言的表述。它要求用一连串完整的句子结构,把设想的教学方案写成书面方案,并转化为施教过程中的口头语言。
至于口头语言的表述,则是教学语言艺术的具体体现。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语言艺术,在运用口头语言时,要做到如下几点。
1. 何谓语文教学之语言最优化 在课文教学中,为了达到科学的教学目的,教师选择最优化的、最适合于教学对象的课堂教学语言和教学总体设计,使教学语言具有最优的信息输入功能,使教学内容转化为最适合教学对象接收的“物质化”的语言信息,这就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最优化。
2. 课文课堂语言制约着教学之效率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语言,大部分是独自式的口头语言。这种展开的、发挥形式的语言,是一种有组织的语言,具有较强的连贯性、逻辑性和记忆性,在语法结构上应是完整的和严密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自己所授的知识内容,把代表事物及其关系的抽象符号即教学语言,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则组成负荷着一定语义内容的听觉符号序列,变成一连串的语流,去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进而得到反馈信息。这要求每一个符号都必须在这个序列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价值的有无或大小,不仅仅在于教师对所授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在于运用听觉符号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符合语言规范。但这种独自式的教学语言,是一种随意性很强的语言。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以前,必须有周密的考虑和精心的设计,要善于把没有特殊逻辑结构的、片断的和简略性的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把自己的思想转化为展开的、符合语法规范的,能使他人理解的语言形式,进而调动学生听觉和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听觉与其他感觉几乎在同一人时间内互相沟通、互相联系,增强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教学中那种语义正确、贴切、易懂、生动形象的词句,语调清晰、明快的语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感官愉悦,并能迅速准确地使学生意识到它们所指代的语义,正确地接受和理解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而那种絮絮叨叨不合乎语言规范的、散乱材料堆砌的、词不达意的教学语言,就极易涣散学生的注意力。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语言,不仅要负荷最大的信息量,而且还要富有启发性。教师只有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思想品德状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教师和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他们对同一词、同一句的理解方向和水平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有一定的选择性,这种选择一方面要考虑所用语义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还应选择最能使学生接近他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词和句,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振、情感上的感染。只有这样,教师的语言才是内容充实、信息最大的语言。平和、亲切、通俗、幽默、生动、风趣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启发性,才能创造出“乐学”的情景,使学生有启迪、有感情,进而欣然接受。反之,那种无的放矢、生硬武断、单调枯燥乏味和干巴巴的“瘪三”的教学语言,就无法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想象,更不能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
教学语言之所以制约着教学之效率,在于它是一种艺术。“它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对旨在激发学生情感、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语文教学来说,它在客观上要求语文教师具有充沛的情感、丰富的词汇、高度发达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教学语言应该是声情并茂、妙趣横生、娓娓动听,充分运用描绘、夸张、形象、比喻等手段,要达到这一境界,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学语言应做到“音美”和“意美”的统一。课堂教学语言的语音本身应有审美价值,而语言所组成的语流及所负荷的意义也具有审美作用;或势如破竹,或绵绵细雨;或配合学生的思路以逻辑性语言不快不慢地进行推断;或像和老友促膝话旧,侃侃谈心;或严肃庄重、一字一顿的告诉学生某种真理。
其次,要富有情感。情感可以点燃智慧的火花,教师的语言没有情感,就像晒不了人的月亮。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没有情感的升腾和冲动的教学,就不能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
再次,恰当地运用停顿。恰当地停顿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学语言的组织、区分、转折、呼应、回味和想象的作用,使学生由一个从“入乎耳”到“省呼心”的咀嚼消化的过程。否则,教学语言如同“连珠炮”,只考虑“讲”而不考虑“听”,只能口若悬河,但学生没有接受与反馈的时间,就不能做到融会贯通。
(一)传承道德文化,提高道德认识
戏曲艺术用歌舞来演故事,以叙事的形式展现编者的表演意图。一部戏曲作品展现着一段历史时期的爱恨情仇,传达着一个时代的道德追求。这些都可以在戏曲艺术的点滴中捕捉到。如戏曲《千里走单骑》中,关羽重情重义、英武果敢、百折不挠的英雄形象为人拍手称快,千年不衰。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忠义”道德观念的传承。同时,我国戏曲形式多样,对传统文化的阐释角度非常丰富,能够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面的精神需求。通过戏曲艺术的熏陶,自然而然地形成人们的道德认同,提高了道德认知的效果。
(二)陶冶道德情操,引领道德文化
实现道德教育教化功能的关键就在于激发被教育者的道德情感。由于道德情感相对保守、隐晦,因此如何让被教育者产生道德“共鸣”是一个难题。戏曲艺术恰恰能够借助其形式多样的表演手段,精美绝伦的艺术造型,惟妙惟肖的表演程式,多角度的吸引观众,使受众在感受戏曲艺术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与剧中的人物形成道德情感认同,从而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戏曲自古以来就被人们作为获取历史及社会知识的有效手段,因而,中国历来就有“观戏如读书”一说。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我们可以由人物的装扮、言行、唱腔等对人物善恶定位做出基本判断。这种潜意识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树立自身的道德价值。如京剧《沙家浜》中,抗日群众代表阿庆嫂为革命事业奋勇奋战的事迹可歌可泣。在观看之余,会感受到主人公巨大的人格魅力,激发我们的斗志。
二、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特点
美育与道德具有相互包容性,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戏曲艺术基于其特殊的历史积淀及艺术形式,在道德教育中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和功能。
(一)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戏曲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艺术家对自身情感的宣泄。观众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也借助艺术作品实现了自身情感的宣泄。因而,每一部优秀的戏曲艺术作品都是特定的人在特定时代下状态的外露。通过戏曲作品本身,我们能依稀看到作者内心的诉求和整个时代人们的心理需求。同一时代的领悟是连接作品与受众之间情感的钥匙。它能唤起人们道德情感的共鸣,使道德教育之花在不经意间得到滋养。
(二)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生动性
柏拉图认为,艺术作品对受众的影响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戏曲艺术善于通过创设故事环境、营造情感氛围来演绎生活,从而引起观众的情感认同。当我们欣赏完一部作品后,常常会不自觉地拷问良心,这种自觉的人生思考和情感的约束行为最能达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化功能。我国的戏曲非常善于借助文学、音乐、表演、绘画、舞蹈等多种形式来触发人的认知系统。正是这种生动的道德教育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们对于道德学习的积极性。
(三)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形象性
常言道:戏里有,世上有。一部戏剧影响一代人的例子并不罕见。戏曲艺术中所运用的唱腔、舞蹈都作为最直观的艺术形式,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触发人的视觉和听觉系统,达到认识和理解戏剧主题的目的,使人们在情感的体验中分清美丑,明辨是非。戏剧中人物的忠、奸、善、恶、美、丑都通过一个个故事展现出来。人物的形象非常突出,其吸引力不言而喻。正是戏剧艺术的这种特点,使得戏曲艺术道德教育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三、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实践途径
(一)构建高效人才培养机制
戏曲是以人为本的艺术创作劳动,因而人才是实现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基础。我们要将人才培养作为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首先要有一批培育德艺双馨的戏曲艺术工作者,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理念,建设新型戏曲人才培养基地,依托艺术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德才兼备的新人不断补充道戏曲艺术工作的队伍中,不断强化戏曲艺术工作者道德素质水平。同时,还要培育一批具有良好艺术修养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说教式道德教育格局,积极探索道德教育的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将道德融于戏曲艺术的能力,以符合时代和现实的需求。
(二)建立戏曲艺术传承发展机制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对戏曲艺术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更好的发挥其道德教育功能,还需要戏曲艺术本身不断传承与发展,并不断深入挖掘其道德教育资源。同时,要将传统戏曲艺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要,不断克服戏曲艺术传承与保护的问题,实现戏曲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为道德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资源。
(三)加快转变戏曲艺术的发展模式
戏曲艺术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其自身发展规律,还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获取更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戏曲艺术紧随科技创新的脚步,不断加快产业化进程,不断的实现社会价值。我们应当准确把握市场运行规律,生产符合时展与群众需要的艺术产品,不断提高戏曲艺术的市场竞争力水平。同时,用科学的营销策略来保障戏曲艺术的市场化水平。笔者相信,通过戏曲艺术与市场经济的良性互动,一定能更好的发挥戏曲的社会价值。
四、结语
关键词: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赏识艺术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充满爱的教育教学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或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的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行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1]。赏识是爱的真诚流露和具体展现。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在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中,教育工作者有效把握和恰当运用赏识的艺术手段,可增强未成年人的道德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未成年人道德学习的愿望和兴趣,点燃未成年人道德智慧的火花,促使未成年人进行积极的道德自我建构,从而取得良好的道德启蒙教育成效。
一、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中赏识艺术的含义
人性渴求和希冀赏识。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是人性的内在期望和殷切需求。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所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赞誉和赏识。对于“赏识”一词,我们并不陌生。从字面的意思理解,赏识就是“赞赏”“颂扬”“称许”。《辞海》注解:赏识是“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加以重视或赞扬。《宋史•欧阳修传》:‘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2]。因此,找寻他人身上的亮点以及事物的价值加以赞美和称扬,便构成了赏识的应有之义。赏识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且是一门教育艺术。赏识教育是充盈人性光芒、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形式。给受教者以必要的鼓励和称赞,可唤醒他们锐意进取的内在动机,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反之,如果教育者吝啬对受教者的赞叹或表扬,则无法使他们体验到参与教育活动的乐趣与活力,受教育者反而备感枯燥与乏味,甚或产生厌恶及抵触情绪,教育影响也就难以恒定而持久,严重影响受教者身心的健全发展。尤其是对“乐嬉戏、惮拘检”的未成年人来说,赏识教育更是值得肯定和提倡。“赏识教育是发掘孩子生命潜能的教育,是打破传统功利色彩、注重生命发光放彩的教育,它追求的是生命的自信与尊严,它倡导的是成长的快乐与喜悦。”[3]由于赏识教育既能迎合未成年人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又可摆脱传统道德教育中的缺陷与不足,因而它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好评和青睐。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把赏识未成年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教育真理。他反复强调,师长或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看到未成年人的优点和长处,进而敏锐地捕捉未成年人的上进心理并予以积极引导。唯当如此,教育工作者才能用赏识的目光对待未成年人。“从孩子很小时起就注意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公民自豪感;他才有可能去发现孩子们的不同的天赋、才能和兴趣,因人而异地指导他们,为之创设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条件,使之在精神生活的某个领域找到‘表现自己’和‘取得优异成绩’的天地,树立起自尊心和自豪感,逐渐产生‘道德的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锻炼自己,成为‘有用的人’和道德高尚的人。”[4]410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呼唤充满人文关怀的赏识艺术。所谓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的赏识艺术,是指教育工作者在充分肯定和信任孩子的基础上,不断捕捉他们身上的优点、长处和闪光点,充分发挥未成年人的道德主体性,唤醒他们仰慕和向往高尚道德的精神追求,促进未成年人道德健康发展的艺术活动过程。运用赏识的艺术手段进行启蒙教育,可创设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使未成年人感受来自师长们真切的关心和爱护,从而获得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心境和勤勉进取的精神状态,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和道德品质,在教育工作者的鼓励和赞赏中实现道德的不断成长与自我超越。
二、赏识艺术在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中的优势
赏识艺术在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效能。洞悉和开掘赏识教育的艺术价值,是开展道德启蒙教育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
(一)有利于挖掘未成年人的道德潜能
按照美国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任何个体至少都具有言语-语言、逻辑-数理智能、音乐-节奏、视觉-空间、身体-运动、交流-互动和自知-自省等七种潜能,但这七种潜在的能力或能量深藏于人们的深层意识之内,在自然的情境下并不能有效显现,且在个体身上表现有异。要将沉睡的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尚有赖于适宜的赏识手段进行唤醒、调动和激发。由于当前教育深受科技理性的主宰,因此教育工作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未成年人的智力和能力等潜能的开发层面,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其道德潜能的开垦和发掘,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目前中国的家庭道德启蒙教育中,“许多家长的道德启蒙教育意识依然淡漠,特别是还没能真正从传统重智轻德的片面认识中摆脱出来。如一些家长认为,儿童教育主要是智力启蒙教育,至于道德教育,那是学校和社会的事,用不着他们费心;还有的家长认为,道德教育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既然是一辈子的事,‘树大自然直’,家庭教育对道德教育的贡献仅仅是‘杯水车薪’,进行与否,对孩子今后的道德教育效果并无大碍,因而对道德启蒙教育不屑一顾”[5]。即使在学校的道德启蒙教育中,不少教师功利化的心态也导致他们将启蒙教育的任务拘泥于道德知识的传授,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赏识艺术的激励作用和唤醒功能,因而无助于未成年人道德潜能的开发,这本身就构成了对道德启蒙教育的伤害,不能不说是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的大缺憾。家长和教师运用欣赏和鼓励的态度进行道德启蒙,可唤醒未成年人深层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使未成年人内在的道德潜能源源不断地涌现和迸发出来,让未成年人的道德人格与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并使其转化为现实的道德品质,为孩子完美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有助于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责任感
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果表明,道德责任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它能点燃受教者奋进的激情,将自觉遵守道德、履行道德以及维护道德作为自己的应有品质。由此,培养受教者的责任心和义务感,自然成为道德教育不容规避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道德启蒙教育中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责任感,不仅关系着未成年人个体道德品质的生成和发展,而且影响着民众素质提高和社会道德进步。一如苏联教育家安•谢•马卡连柯的洞见:责任感是未成年人获得道德的、精神的、社会性发展的人格品质与精神特质。未成年人对家长、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和思维,随着未成年人年龄的增长而日渐明朗起来,他们将恪守社会公德的责任和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的良好品德,逐渐迁移到对国家、社会、人民的关注和热爱上来,扩展到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轨道上来。今天的未成年人就是明天社会的主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道德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以赏识的态度和方法进行道德启蒙,可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未成年人的内心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使之勇敢地承担道德责任,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前提下,循序渐进,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在师长的赞赏中深化道德认识,践履道德行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有益于鼓励和引导未成年人改过迁善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每个未成年人抬起头来走路,特别是要使犯过错误的未成年人能够抬头来走路。这就要求师长们赏识未成年人,帮助他们正视过错,积极面对失败。未成年人表现欲望强烈,他们期望自己的言行能够得到师长的赏识而努力表现自我。但其稚嫩的心灵也害怕失败,担心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认可,从而变得畏缩不前,失去道德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孤僻、内向、怯懦的未成年人而言,他们更渴望受到赏识。师长的激励和赞扬,给未成年人带来力量,成为未成年人前进的动力。师长对他们优点、道德行为的肯定和赞扬,对其改正缺点、错误行为的期待和勉励,可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强化上进的愿望,摆脱自卑心理,走出失败的阴影,加强道德自勉。“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护儿童身上一切好的东西,正像园丁无微不至地爱护嫁接在野生树上的良种果树枝那样。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揭发儿童的不良的、应受指责的行为,不要急于把儿童的缺点在集体前当众宣布。应当让儿童表现出克服自己缺点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让集体首先看到他的好的方面。这就是教育艺术。”[4]34所以,用赏识的手段推进儿童道德的自勉,可助长未成年人改过迁善的品性,使之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获得精神寄宿的家园。
三、运用赏识艺术的教育策略
在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中,师长们不仅要树立赏识的意识,而且要掌握赏识艺术的技能技巧,学会和善于运用赏识艺术,有效推进未成年人道德的发展。
(一)运用明确具体、针对性强的语言赞赏未成年人的行为
赞赏艺术的运用要遵循受教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只有符合未成年人心理特征和思想实际的赞赏才能有效调动未成年人接受道德教育的积极性,更有益于发展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质,促使他们不断进步。由于未成年人的年龄所限,尤其是儿童对美丑、是非、善恶的认识较为模糊,倘若无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家长或教师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表现用笼统、模糊、抽象的语言如“太棒了”“好极了”“太精彩了”等加以赞赏,孩子既可能因为无法理解自己的行为到底好在哪里而无以内化或强化,又可能自以为自己各方面都很优秀而产生骄傲自满情绪,因而弱化赞赏艺术的教育效果。因此,师长们应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以及启蒙教育的内容,运用明确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语言进行表扬和赞许。如对于3~6岁的学前未成年人,可用“宝宝第一次能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了,妈妈相信你会越来越有礼貌的”“今天你洗手后及时关掉了水龙头,干得不错”“你能主动向爸爸承认自己的错误,进步很大”“你为自己的谎言而难过,爸爸相信今后你一定能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你学会自己整理房间了,我的宝宝长大了”“宝贝真懂事,都会关心照顾爷爷了”等语言加以表扬,逐步引导孩子养成基础文明素养和良好行为习惯。
(二)坚持精神激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艺术手段
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是赏识教育中交替使用的艺术方式。在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过程中,奖励具有表扬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适宜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未成年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均不可或缺。教育工作者亲切的目光、温馨的话语、和蔼的笑容、肯定的眼神、赞许的点头以及热烈的鼓掌等精神激励,以及玩具、书画、食品、服饰甚或金钱等物质奖励,都会调动未成年人遵守道德规范、表现道德行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但由于道德的终极关怀指向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追求,因而教育未成年人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毋庸置疑,在道德启蒙教育中,通过一定的物质奖励来唤醒、激发孩子的道德意识是必要的,但处理不当,就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物质奖励而服从父母或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随着父母的主观意志而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道德选择、道德判断以及道德创新能力的发展。”[6]在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师长单纯以物质奖励来刺激未成年人的道德行为,久而久之,未成年人形成了为了获得物质奖励而遵守道德的习惯,学会了追求物质享受,养成没有物质奖励就不接受道德教育的不良习性,形成讨价还价、凡事先讲报酬的坏毛病,教育结果事与愿违。因此,只有用精神激励来引导物质激励,才能为未成年人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保证道德启蒙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行进。
(三)应将赏识教育和批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在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中,适宜的奖励与批评,可引导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凡是受到奖励、褒奖、赞许的行为,会因得到褒奖而强化,使行为方式继续保持下去;凡是受到批评、反对、惩罚、阻止的行为,会因为受到惩处而强化,使行为方式得以放弃,矫正。”[7]因此,师长们在运用赏识艺术的同时,不能忽视挫折教育的积极意义。倘若为了运用赏识艺术而一味地纵容、迁就未成年人,极易削弱他们的进取意识和自主精神,扼杀未成年人道德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形成任性、固执、依赖与自私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如此,赏识艺术就成为滋生孩子自以为是、骄横霸道、盛气凌人等歪风邪气的“帮凶”。此外,滥用赏识手段,孩子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贬低赞赏艺术的价值。为此,教育工作者应将赏识教育和适度的批评教育有机地融入启蒙教育活动过程中,该奖当奖,该罚宜罚,使二者相辅相成,有机配合,共同促进未成年人道德的健康成长。
(四)培养未成年人自我悦纳和自我鉴赏的能力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条件,而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因。运用赏识的艺术手段培养未成年人优良的道德品质,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掌握赏识教育的知识与艺术,还需要得到未成年人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未成年人对赏识教育的理解和接纳程度,直接关系到赏识功效的发挥。实际上,赏识教育艺术的内在魅力就在于开启未成年人的内心感悟与积极体验,激发他们努力上进的愿望,倘若未成年人本身抵制道德启蒙教育活动,不知或不能自勉,那么,任何形式的赞许与鼓励手段也无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师长们要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孩子形成自信、自尊、自强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未成年人自我认同、自我接纳、自我教育的意识和思维,帮助未成年人树立克服困难,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道德任务的信心和勇气,在自我激励与自我超越的强大精神动力的支撑下,将道德认知内化为精神动力与道德品质,提升自我效能感,不断完成教育工作者的道德教育任务,稳步达到道德启蒙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664.
[3]张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赏识教育研讨会召开[N].人民日报,2004-06-24(2).
[4][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M].王家驹,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5]冯永刚.道德启蒙教育:成人———你准备好了吗?[J].思想理论教育,2005(22):4-7.
作者:李晓溪 单位: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助理研究员
为适应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应围绕产业需求,建立工作室机制,整合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文科、理工科以及一些相关领域的课程融入艺术教育之中,设立跨学科课程,加强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借鉴,增强互补性,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课程互补的结果必然是不同专业之间的关联与交叉,随之各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会相对变得容易。对管理者来讲,组建跨部门、跨专业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创作团队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也将水到渠成。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高等艺术教育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教师的综合能力也有了相应要求。同时,艺术学单列门类之后,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是每个高等艺术教育教师和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不搞或不会搞科研创作,不仅自己的教学能力无法得到提升,自我发展难以实现,也培养不出适应时展需求的学生,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难以体现。“产学研”是拆掉第三堵墙的最好工具,教师应充分利用“产学研”拆掉第三堵墙,紧密结合文化产业发展,在提升自己综合能力的同时,及时将科研创作成果转化为教学的内容,发挥科研创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四、拆掉第四堵墙:拆掉“教”与“学”之间的墙,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高等艺术教育有其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教育就没有方法和规律可循。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独立思考启发不够,不仅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钱伟长指出:“大学就是要把一个需要教师教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为不需要教师也能获取知识,无师自通的人。”“教”与“学”历来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拆掉“教”与“学”之间的“墙”,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灵活学习创造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对艺术类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对其个性予以充分尊重。学生应参与到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与教师一起互动,逐渐培养独立思考的方法和能力。同时教师也应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学生如何学习、创作,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实际上较之其他理论学科的教育,艺术教育是最适合运用方法教育的,因为它有一定的媒介载体来说明这个方法。
“拆”的过程包含了管理者、教师、学生,也包括了课程、专业、科研等内容,既为高等艺术教育提供了理念的指导,也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拆掉四堵墙”的过程,必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这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是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共同创新的实践。在这个实践中,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得以培养,动手能力得以加强,掌握了独立思考的方法。同时,教师的自我发展也相应得以延伸,管理者在此过程中能够学习到管理的经验。除了“拆掉四堵墙”的教育理念,钱伟长还说,我们要培养“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这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文化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文化产业对相关人才的人文素质有更高要求,钱伟长教育思想的核心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也与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契合,与文化产业对人才的标准相一致,为新时代背景下的高等艺术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指导。
关键词:水下炸礁、施工工艺、控制爆破、安全防护
Abstract:Analysing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Waterway dredging and Underwater reef blasting,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similar projects.
Keywords:Underwater reef blasting.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ntrolled blasting. Safety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大连中远30万吨浮船坞位于大连湾中远船坞工程有限公司东南侧水域,东靠中远15万吨级浮船码头防波堤,北面为大连湾镇,东南两面为大连湾入口海面。拟建的30万吨浮船坞坞坑、修船码头停泊水域地质主要为灰岩石地质,岩层厚度分布在0~6.8m之间,须进行爆破才能开挖至设计标高,爆破区域最近点距离15万吨级浮船坞码头防波堤仅为8m。
本工程水下炸礁范围:船坞坞坑平面尺寸332m×88m,设计底标高为-16m,设计边坡1:2,工程量约为90000m3。
本工程根据需要结合船体参数,共布置十九个船位,722排,共4332个孔。大连中远30万吨浮船坞炸礁工程施工布孔示意图详见下图1-1。
图1-1大连中远30万吨浮船坞炸礁工程施工布孔示意图
2 施工总体安排
2.1 施工部署
根据本工程特点,施工时安排投入1艘150型炸礁船、1艘18m3抓斗式挖泥船同时进行施工。施工总体顺序为抓斗式挖泥船先进行表层清淤再安排钻爆船钻孔施工然后清碴。钻爆船施工时先施工西南区域(第一船位位置),由西向东逐排、由南向北逐船位全断面炸礁施工,钻机钻进深度根据岩层厚度变化情况而定。
2.2 施工机械设备投入
本工程拟投入的主要机械设备详见下表2-1。
主要机械设备表 表2-1
3 施工方法
3.1 施工潮位的测设及观测
⑴ 在施工区域附近,选择便于观测潮位的位置,设好潮位观测尺。并使零潮位与潮位观测尺的零读数相吻合,以便于通过观测水尺读数就能直接知道潮位的变化。潮位观测尺必须确保最位或最低潮位都能观测。
⑵ 利用钻爆船上的GPS定位系统,通过观测某一时刻的实时潮位,通过计算改正数,改正《中海达海洋测量软件》里的电线高度,从而动态的在测量软件里显示实时潮位。但是,此方法必须经常的校对已设好的潮位观测尺,避免因软件设置错误时,显示潮位不准确。
3.2 钻孔施工的定位
钻爆船采用左右四门八字锚及前后两门主锚共计六门锚控制船舶前后左右移动,左右边锚钢丝缆长度约200m,控制船舶横向移动。前后主锚钢丝缆长度约350m,控制船舶纵向移动,船舶上安装6台150型钻机。钻爆船水下钻孔时,利用架设在岸上控制点基站和钻机船上的具有RTK功能的移动站GPS卫星定位系统,精确测定船舶位置。按设计确定的平面控制参数,将钻孔布置图绘于测量软件中,根据GPS测定钻机船的位置,指挥钻机船移动、定位到设计的钻孔位置上。钻完一排后,在测量软件里记录当排的开始、结束时间,从而做到定位准确,防止漏钻和叠钻。测定的孔位误差控制在20cm以内。根据钻孔时的潮位计算该点的钻孔深度,要求一次钻爆到设计深度以避免二次爆破。
钻孔深度=潮位(m)+设计底标高(m)+超深值(m)。
3.3 施工工艺流程
3.4 施工方法
⑴ 爆破器材的选取
本工程水下爆破采用防水性能较好的乳化炸药,药卷用塑料袋包装,直径为140mm,长度500mm,重量8kg。用120m长的导爆管雷管作为击发元件,非电导爆管为传爆元件,120m长的导爆管雷管为起爆元件。
⑵ 爆破参数的选择
炮孔直径:D=165mm,药卷直径:ф=140mm,药卷长度500mm;
每节药卷重量8kg
钻孔超深h=2m
炮孔间距a=3m
炮孔排距b=2.5m,梅花布孔。
⑶ 单孔药量计算
Q=q0baH0
式中:Q—装药量(kg);
q0—单位炸药消耗量(kg/m3)。
据查表风化石单耗=1.72kg/m3;考虑炸药换算指数e,乳化炸药的e=320/260=1.23;再考虑深水压力及残积层的影响用药量增加15%;所以q0=1.72*1.23*1.15=2.43kg/m3;
H0—爆破岩层厚度(m);其它字母的物理量同上。
则Q=q0baH0=2.43×2.5×3×H0=18.225×H0,同时还需考虑装药量必须达到钻孔深度的60~80%左右。初步计算的岩层厚度、孔深、装药量的关系见下表3-1。
钻机孔深装药量参照表表3-1
⑷ 药包的加工及装药
药包的加工在铺有木板的房间内进行,每条药包长度控制在2m以内。加工方法如下:用竹片把药柱夹好、绑紧,安装2个导爆管雷管,最后用胶带把导爆管与炮绳绑扎在一起。装药时将药包慢慢地放入套管内并拉紧炮绳,用竹竿将药包慢慢送入孔内。装好药后,检查药包的顶标高应在设计标高以下(误差范围0~-20cm),用石碴或粗沙回填残孔以防药包浮出炮孔。
⑸ 起爆网络
为了避免爆破地震、冲击波造成的危害,起爆网路设计采取如下措施:
微差爆破减震:微差爆破与齐发爆破相比,平均降震率为50%。微差段数越多降震效果越好,实践表明,段间间隔时间大于100ms时降震效果比较明显。所以导爆管的段别向厂家定制1、2、4、6、7、8、9段,以便于采取孔外微差爆破。
本次爆破网路采用导爆管雷管并串联网路,以确保微差网路的实现。
爆破网络图如下图3-1。
图3-1爆破网络示意图
⑹ 起爆
当总药量趋近一次最大起爆药量时,检查导爆管雷管网路有无漏接和错接,接点连接牢固,做好起爆前的准备工作,警戒船舶到警戒区进行警戒,接上起爆电雷管和传爆电线,把施工船舶移到安全起爆距离之外,警戒人员发回警戒范围安全信号后,起爆船在确认安全后方可起爆。
4 爆破安全距离验算及安全防护
4.1 爆破对15万吨浮船坞码头防波堤安全的验算
根据《水运工程爆破技术规范》计算建筑物的爆破地震安全振动速度公式计算:
V=KQmα/Rα
式中:V:安全振动速度(cm/s),取值见表4-1“主要类型建、构筑物地面质点的安全振动速度”;
R:起爆药包中心至建筑物距离,(m);
K、α:与爆破点地形、地质有关的系数,取值见表表4-2“有关的系数K和衰减指数α值”;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美术特色课堂导入艺术;有效性;多媒体
一、课堂导入和有效教学
课堂导入是指一堂课从开始到展开的过程,意思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学生引入到本堂课的学习中来。根据美术特色的学生特点,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导入源于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图式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是无意义的,它只指导听者或读者如何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图式,在所接受到的语言材料信息的刺激下将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图式的意义复现出来或者激活大脑中所储备的相关知识图式,演绎出新的意义。也就是说,人们接触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的知识与头脑里已有的概念、记忆中的信息联系起来,才能对新事物有所理解。如果听者大脑中的相关图式被成功地激活了,输入的信息就易于被理解,否则会给理解造成困难。著名教师于漪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此时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毋庸置疑,开讲伊始,能令学生感到“有趣”,从而乐于听课,以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下去,恰当精妙的导入是功不可或缺的,可以说,成功导入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催化剂。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意味着教师能够有效“讲授”、有效“提问”(并“倾听”)学生、有效地“激励”学生。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新理念尤其注重培养美术特色的学生的学习能力,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提供必需的方法和策略。在英语教学法中,呈现的作用是提供充分的新的英语感性材料,让学生完成良好的感知任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感知,此外由于刚开始上课,学生思想活跃,对新的课堂有期待,因此导入时应尽可能的活泼有趣,使学生在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充满自信,所以导入非常重要。那么,如果能够提高“课堂引入”的有效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使学生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带着对问题的浓厚兴趣进入课堂的学习。
二、高中英语课堂有效导入的必要性
1.高中阶段学生特点
高中的学习有很多不同于初中的特点。高中阶段对于美术特色的学生的能力要求高,贵在自我培养。这实在是影响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学习进步的大敌。高中学校时间安排紧张,学生几乎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同时高中教学和初中相比,更需要你个人的努力和自控,而不是老师“照管”,刚进入高中时,相当一部分学生明知是学习时间,却不能约束自己,而去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这无疑会影响学习。从高中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因素来看,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生创造力发展的内在动机。培养高中生的自学能力是很重要的。丰富的课外活动和课外阅读是增长高中生创造才干不可缺少的途径。
2.高中阶段教师角色
高中阶段,教师的角色更多应该是学生课内实践活动的促进者。美术特色的学生自行探究,获取知识的活动是在课堂内有限的时间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研究过程。在创新课堂教学中,学生虽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服务员,但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仍承担着指导者的角色,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导演,教师要保证和促进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学生探究实践活动的促进者、学生研讨问题的促进者。此外,高中阶段教师的角色更应是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促进者,课内探究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探究活动的终结,相反教师应巧设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扩大和延伸探究范围,把探究活动变成学生乐于从事的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进而拓展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一石激起千层浪”正是课内探究活动的目的所在。
3.高中英语课堂有效导入的必要性
高中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理解所学的英语课文材料,更重要的目标在于调动学生课内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课外学习的进行。有的教师曾经把课内学习比喻为零食,把课后的自主学习比喻为正餐。课堂是教师的阵地,更是促进学习的最佳场所。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会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课堂导入要注重科学性。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第一个环节,非常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其他的环节。教师要注意协调好这些环节,将导入作为课堂环节的一个契机,一个起点,环环相扣,使教学达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进行设计,从提高课堂导入的有效性入手,不断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积极性,将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为现代的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成功课堂的实现,提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性导入例谈
以外研社版高中英语教材Book 4 Module 3 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为例,进行导入分析,
导入第一步:(1’)
T:Class begins,hello everyone.
S:Hello,teacher.
T:出示两张纸板,第一张标注“Are you”,(引起学生兴趣),出示第二张纸板“ready?”
S:Yes!(齐声说,并伴有笑声)
T:手势示意拉上窗帘,关灯,观看PPT。(有意放慢节奏,处于无声状态)
T:Ok,just now I communicate with you through three ways.What are they?(PPT给出对应句子,本科词汇communicate with用红色突出)
T&S:Written language(出示纸板提示),Spoken language, and ――body language(指向灯,窗帘给予提示)
T:So,let’s enjoy more things about 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板书Module 4标题)
导入第二步:(1’30)
多媒体图片直接导入,引入新词,激发兴趣
每张PPT一张图片,给出关键词,facial expressions, gesture, position, shake hands, make a deal, bow slightly, unconscious, formal, informal
导入第三步:(2’)
Performance运用body language进行情境表演(融入上节课词汇复习)
Be quiet. Yes. No. Stop. Be stuck in a lift. Drive me mad. Blow the horn. No way. In a good mood. (表演很热烈)
分析此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本课的导入是通过创设情境,围绕词汇进行的,目的是为文章的整体阅读扫清部分词汇,并且对曾经学过的词汇短语进行复习,达到了在情境中学习词汇,在乐中学的目标。将情境和词汇教学充分地融合,避免了图片的花哨使用,也回避了词汇的刻意突出,更节省了板书时间,对于高中美术特色的学生,词汇依旧是个难点,而且词汇教学原则要求学习词汇时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置词汇教学于情境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让单词、句型的学习紧扣具体的语境,学生不但能看着屏幕认识新单词、新句型,还能利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了解单词的词音、词义、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功能,既清楚又生动。孔子说:“温故而知新。”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本节课巧妙地为知识点的复习创设了情境。
对于广大基层高中,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县乡地区高中来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起步较晚。信息技术课程是以电子计算机作为基础教学工具和实验工具的,微机在中国的普及较晚,是最近十几年才走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微机的价格高昂,直到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的进步、微机制造成本的降低,微机才得以普及到千家万户。信息技术课程是随着微机的普及而逐渐发展的,一方面,微机的普及增加了信息技术知识的客观需求,社会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来操作和使用微机,作为承担着教育教学职能和知识推广职能的高级中学,需要重视和推广信息技术课程,这就推动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另一方面,微机的普及降低了教学投入成本,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大规模规范化开展创造了条件,在十几年前,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现在的标准,微机价格也非常高,虽然国家要求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很多高中和初中也购置了微机、建设了信息技术机房教室、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可是往往流于形式,因为危机太珍贵而尽量减少课程,对教材的引进和上机内容也没有足够重视,现在很多偏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教学有了更优越的基础和环境。
二、学生兴趣导向教学方法的特点
学生兴趣导向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发掘学生的兴趣点,针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兴趣导向教学法是素质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技巧。相较于初中生、小学生,高中学生的年龄有所增加,对学习有了进一步明确的思考和理解,自控能力也有所增强,已经逐渐脱离了小时候随性的阶段,兴趣的形成和发展较为稳定,因此对于其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进行发掘并引导。
学习本身并非是一件令学生厌恶的事,只是在学校、家庭等周围环境的压力和身边同学的压力下,学生才对学习产生焦躁和不满情绪。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对于课程的安排,少部分为理论课,大部分为上机实践课,学生在机房“玩电脑”,通过操作微机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更为灵活。对于平时接触微机不多的同学,上机课更有吸引力,相比于在教室进行的英语、数学等课程,更能发掘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信息技术课程机房为系统管理,对每台微机都可以有针对性地监控,授课过程和效果易于把控。
三、信息技术特色教育探析
1.明确课程的意义
在没有接触信息技术课程之前,很多学生都以为信息技术课就是“电脑课”,上机实践时间就是“玩电脑”的时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就需要给学生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很多学生认为,不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也会操作电脑,其实这种观点和“不认识字也可以和人交流”这种早就被摒弃的错误观点从性质上是一样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是一门拓展性的课程,而且是一门基础课程,现在电脑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连日常工作都离不开电脑,如果不学习信息技术课程,自己慢慢摸索或者靠别人缓慢的指导,或许可以操作电脑系统、运行操作便捷的软件、处理日常的基础工作,但是电脑蓝屏,网络中断,系统死机等这些基本问题都无法独立解决,这样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没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2.充分利用展示课程特色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的灵活性,教师对教学进度的掌握可以更加灵活,信息技术机房一般实行系统统一管理,在教学机上可以对学生机进行针对性的操作,这样可以进一步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可以对操作进行针对性考核,采用抢答的方式,优先完成教学目标的学生可以首先进入自由上机活动,在学期末进行总结,优先完成次数较多的,可以在上机时给予浏览指定网站等部分权限放开的奖励。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同时,夹杂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电子游戏环节,选择部分可玩性较强的简单的游戏,作为奖励让表现好的同学优先体验,在阶段课程结束后,讲解游戏的代码设计、制作原理、调试技巧等内容,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
语言艺术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文化素质的体现,直接影响图书馆的工作质量,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在开展读者服务工作中,文明礼貌、亲切热情的服务语言,可以给读者带来宾至如归的感觉,反之,冷言秽语会使读者大失所望,以致减少读者的到馆次数,直接影响图书馆的服务工作。现代图书馆的馆舍、丰富的藏书、再加上服务语言营造出的优雅气氛,使来到图书馆的读者犹如置身于圣殿,感到一种惬意和满足。
2读者服务语言的运用艺术
称呼是语言的礼仪模式之一。对读者的称呼要礼貌、恰当,避免直呼其名,可根据读者的职业、年龄等特征采用不同的称呼。惯用语也是语言的礼仪模式之一。一些礼貌言辞已成为惯用语。工作人员对读者要经常使用这些礼貌惯用语,这样才能做到温文尔雅,委婉而有分寸。工作人员在与读者交谈时,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语言,达到最佳效果。
(1)使用提问式语言,主动与读者沟通。有时读者不知如何进行机检,工作人员应主动询问:“我帮您查一下好吗?”一句热情的话语,立即使读者焦急的心情得到安慰。
(2)使用解释性语言,让读者了解图书馆规章制度。图书馆各部门有各自的规章制度,这就需要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加以解释,以便得到读者的谅解与配合。
(3)使用商量式语言,提醒读者遵守秩序。在开架阅览室里,一些读者只顾浏览,没把刊放回原来固定的位置上,造成乱架现象。工作人员应和蔼地提醒读者:“请您把期刊按分类号放回原来的位置好吗?”以商量的语气暗示读者遵守秩序,读者自然能接受意见。
(4)使用参照式语言,化干戈为玉帛。个别读者不注意爱惜书刊,归还时书刊明显破旧,工作人员若直言而论,容易使读者反感并为自己争辩。此时最好采用对比参照的方式婉转地说:“您看那本书,借出多次依然很新。”这种教育方法既起到了宣传爱护图书的作用,又缓和了工作人员与读者的关系。
(5)使用婉转式语言,避免与读者的冲突。有的学生兴冲冲哼着歌就闯进了图书馆,馆员如果严肃地警告说:“禁止大声喧哗!”就会使对方陷入尴尬的境地。此时,馆员可以善意地一笑:“这是图书馆,不罚你唱歌。”便可使读者愉快地止住歌声。所以,工作人员在服务中,若学会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既可使违章读者摆脱了难堪的局面,解决了问题,又达到了管理的目的。
3培养图书馆工作人员语言艺术的修养
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语言艺术是建立在其本人的思想修养和知识水平基础上的,因而,它的基础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虽然运用语言技巧的高低与每个人占有社会性语言材料的多寡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不是绝对的。培养图书馆职工语言艺术修养应注意以下问题:
3.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语言艺术修养的重要前提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俗话说:言为心声。人的语言受其本人的世界观、道德、文化修养等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意文明礼貌,使用有礼貌的语言。”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只有热爱图书馆事业,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其服务语言才能文明礼貌、亲切和蔼。因此,加强思想教育是培养馆员语言艺术修养的重要前提。要经常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教育职工肯于奉献、甘为人梯,以为读者服务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与读者建立真挚热忱、相互尊重、谅解的良好关系,从而由衷地产生出热情体贴的话语。
3.2研究读者心理,因人施语
要提高与读者交流的语言艺术,还应研究读者心理。馆员不仅要掌握图书馆业务知识,还应研究读者心理,在了解读者的性格、气质与读者阅读动机、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因人施语。由于读者的文化素质、职务、年龄等差别,形成了不同的结构层次。通过研究读者心理、准确区分读者类型,根据文化程度、职业、年龄、性别等诸因素,采用不同方式的服务用语。要了解读者心理,应注意研究读者在利用图书馆的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通过细心观察读者的举止言谈和各种表情,了解他们的借阅心理,采取相应的对策。如:对匆匆而来者,馆员应急读者所急,以简洁的语言缩短对方的滞留时间,此时切不可慢条斯理。有的读者性格内向,自己不知道怎样检索,却又不好意思张口麻烦馆员,这时馆员应主动上前,用热情的话语向他讲解检索途径,并帮助他检索。有的读者急用资料,见自己想要的书已经借出去了,急得抓耳挠腮,这时馆员应向他多推荐几本相关的书,以解决他的急需。此外,对年长者用尊敬的语言,对年少者用关怀的话语,对求知探索者要耐心,对消遣享受者宜热情。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服务语言
列宁指出:“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一种重要工具”。它映了人的各种信息:思维、学识、情感、心理、修养、素质等。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也是传播文化知识的窗口。图书馆工作人员每天都要频繁地接待众多的读者,只有正确地运用语言艺术,才能拉近读者与图书馆的距离,提高读者服务质量。因此,在服务过程中,图书馆工作人员学会运用语言艺术,掌握语言技巧,让读者在良好的语言环境氛围中感受到理解和尊重,更好地激发他们在图书馆知识的海洋里学习和研究。
1、语言艺术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必要性
1.1图书馆工作人员语言表达艺术的必要性
图书馆自从开馆的那天起,就有了读者,有了读者就必须要语言的交流。在图书馆的工作中,不管是借还图书,还是咨询图书,都需要需读者交流与沟通,都离不开语言这个载体,图书馆的语言也具有很强的服务性和艺术性。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大力支持,图书馆也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各种先进的硬件设施推出,但最终离不开图书馆的服务性与学术性。高职院校图书馆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读者文化素养及道德修养为目地的服务,图书馆馆员在为读者服务时,一刻也离不开语言,能不能很好地运用服务语言,这里既包括使用语言的准确性,也包括以一种积极奉献的精神状态使用语言的情感性,对读者的服务要感同身受,细致入微,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因此,高校图书馆的语言服务在图书馆读者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语言艺术体现馆员的职业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文化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才能达到现代图书馆工作的要求,在服务过程中用专业的文化知识和人性化的语言有效满足读者的需求。体现在服务语言上:一方面,要讲究服务语言的规范性,规范性不仅体现在语言文明礼貌上,更要保证语言能够直截了当,不含糊其辞、不断章取义。另一方面要能够明确回答读者的各种咨询,快速帮助读者解决问题,尽量避免回答“不了解!不清楚!大概……”等用语,使文献信息服务得到高效、顺畅。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只有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具备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意识,才能自然面然产生出真诚和善的语言。因此,要经常对馆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1.3语言艺术能感化引导读者
图书馆的职能不仅体现在文献信息的育人方面,也体现在馆员的言行举止育人方面。大学生刚进大学校门,普遍年纪较轻、涉世未深,对大学校园充满幻想,校园内的人和事必然会对他们产生一些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作为与学生接触频繁的图书馆馆员,以正确的言行来引导感染学生,其教育功能不言而喻。所以,图书馆服务人员要像师长一样对学生教育引导,语言上要体现对读者的关怀,让学生读者如沐春风,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其次,要用语言营造氛围,体现语言的示范性与激励性,一句轻声的问候、一个清新的微笑、一声真诚的回答,都能温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受到教益。
1.4语言艺术有助于读者和馆员的心理健康
由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馆员在图书馆扮演着管理员、服务员和教师等多重角色,平时的工作又平淡忙碌,每天都对着不同的读者,还要面对毫不讲理的读者,造成他们心理紧张疲劳,产生忧郁不快的情绪,这种心理状态自然不会对读者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馆员能够在工作中寻找乐趣,就会对读者的服务要感同身受,细致入微。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克服自己的困难,调整心态,学会用优美的语言来改善自身和读者的心境,营造文明和谐的阅览氛围。
2、语言艺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运用
图书馆服务中工作人员与读者的交流沟通主要运用有声语言,即馆员与读者的直接对话交流,指导读者阅读、交流思想感情最主要的沟通方式;其次就是无声语言,即馆员与读者的形态交流。只有提高语言艺术是优化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准确地把握和运用语言艺术 ,提倡使用规范用语、文明用语 ,重视语气、语调的使用,运用婉转式语言以及幽默的语言 ,可以使很多难于处理的问题在轻松的气氛中解决。培养图书馆馆员语言艺术的修养,就应加强馆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强化馆员研究读者心理 ,以便因人施语。
2.1有声语言交流的艺术
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工作中,一直强调着“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面对读者提出的问题要有求必应,那自然是好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问题不是馆员能全部给予的。例如,当图书馆软硬件设施还不足的情况下、读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看着读者失望而归时,馆员如果能够用:“我们这方面的书籍暂时还不齐,您可以把书名登记下来,我把它报给采访部门好吗?”“真不好意思,这里的位置满了,让你久等了”等亲切的语言、关爱的态度来对待读者,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想办法改善环境、创造条件,去感化他们,这样做就能够把读者的不满之火熄灭在萌芽状态。用和气的语言赢得读者的谅解与支持,用诚恳的态度让读者感受到“图书馆和谐的氛围”,弥补了图书馆硬件上的不足。另外,要巧用语言艺术来化解一些误解与抱怨。个别读者看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容易冲动,走极端,与工作人员产生误解或矛盾。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运用语言沟通来化解矛盾与误解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当学生情绪激动的时候,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语言来沟通“同学,请您把不满意的地方告知我们,我们会想办法与您沟通,并尽快加以改进。”这样一句话,让读者感到有一个反馈投诉的渠道,及时安抚读者激动的情绪,使问题缩小化。因此,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馆员的语言要有艺术性,语气、语调、手势、表情都要保持一致,用诚恳的态度,委婉的语气,促进彼此理解的效果。
2.2非有声语言交流的艺术
图书馆提倡的是优雅、宁静、和谐的范围。非有声语言的交流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传递着有声信息以外的各种信息。馆员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和服饰都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图书馆简炼委婉的语言文字也能感化教育读者。
2.2.1微笑的艺术
读者到馆来,看到馆员自然真诚的微笑,自然而然拉近了馆员与读者间的距离,微笑是无声的,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它促进馆员和读者双方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比如当读者初来乍到时,馆员面带微笑接待;读者借还书离去时,馆员的微笑是告别语;对于读者无意带来的小错误,要发出宽容与谅解的微笑等等。同时,微笑也能使自己身心愉悦、放松,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图书馆服务品质的有效手段。
2.2体态语言的艺术
图书馆是高职院校中最优雅安静的地方,人们走进图书馆,映入眼帘的是优雅的学习环境,满腔热情、着装得体的馆员,心情自然会舒畅。读者一进入这样的环境自己就不敢大声喧哗,如果还有一部份读者喧闹地走进图书馆,面对这种行为,你用手指一指墙上的“静”字,再加上一个会意的眼神,便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他们会立刻意识到自己的不文明,下一次也许就不会这样了。这就是“无声胜有声”的道理。因此,适当、准确、及时的无声语言是艺术化了的心灵交流,人的内心世界可以通过表情暴露出来,一个人的动
作、姿势、眼神实际上不管自己愿意与否,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与周围人进行着无声的交流。曾有读者反映他到图书馆被人给忽视,像他们借阅时馆员的眼睛就盯着电脑,看也不看他们一眼,他们就觉的被人轻视。
可能这已成为一种习惯,没有引起馆员和其他读者太多注意,但图书馆是读书、学习的场所,文雅而严肃,在这里人们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给读者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让读者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生活。
2.3广告语的艺术性
图书馆阅览室里,经常会发现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如在地上、桌上随意丢弃纸屑、果皮、饮料瓶等。针对这种现象,于是便贴出一些言语强硬的标志牌:“不准……”,“严禁……”等。可实际也没作用,反而引起读者的反感。比如换一种语气,“请随手……谢谢!”,“为了您……谢谢合作!”等经过语言艺术加工的标志,带有诚恳的语气,显的生动活力,易于接受。
3、结语
在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工作中,馆员。语言艺术的高低与馆员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有关,馆员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读者,馆员不仅要依靠专业规范的有声语言,也要认识到形态的非有声语言的重要性。以亲切规范的有声语言为主,非有声语言交流为辅,不断的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姚兰.论以读者为本的图书管理方式[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08(2)
[2]张艳丽,李 勇,刘金玲.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语言艺术与能力提升 [J] .四川图书馆学报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