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林寺桃花范文

大林寺桃花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林寺桃花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大林寺桃花范文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出自《大林寺桃花》。《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著的一首七言绝句,作于817年(元和十二年)。

《大林寺桃花》为作者初夏时节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白居易将自然界的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这也正是该诗妙处所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大林寺桃花范文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4、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____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5、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____郑思肖《画菊》

6、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____黄巢《不第后赋菊》

7、桃之夭夭,灼灼其华。____佚名《桃夭》

8、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____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9、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____陆凯《赠范晔诗》

第3篇:大林寺桃花范文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4、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____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5、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____郑思肖《画菊》

6、桃之夭夭,灼灼其华。____佚名《桃夭》

7、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____黄巢《不第后赋菊》

8、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____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____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10、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____刘方平《春怨》

11、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____陆凯《赠范晔诗》

1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1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1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____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5、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____黄巢《题》

第4篇:大林寺桃花范文

这个周末我们全家准备去蝴蝶谷春游,星期六早晨,天公作美,一改前几日的阴霾与暴雨,给我们特别安排了个风轻云净,万里碧空的好天气。

老爸开着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直到半山腰,只见一个大石头上篆刻着三个金色大字“蝴蝶谷”,为了不错过路边美景,我们决定下车步行进谷。已是暮春时节,但谷中桃花梨花依然竞相开放,依然灿烂,妈妈说能听到花开的声音,这不由得让我想起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沿着山间小道,我们继续探春,不想来到了一个水潭边,在山道边劳作的道姑告诉我们说这个谭叫“龙潭”,潭水极清,碧绿碧绿的,清澈见底,可以清楚的看清潭底的嶙峋怪石,和快乐的小鱼,夏天能在这样没有污染的水潭中泡水游泳,那该有多么惬意啊!潭边石壁高耸,似乎要把一切的虚无嘈杂锁在潭外。再往高处望去,便是一丛丛茂密的原始森林,满眼绿意,绿的并且有层次,树的主体部分大多是墨绿的,而树梢的新绿有的草绿、有的是柳绿、有的柔绿、有的葱绿,是一个绿色的大集合,养眼!

龙潭往上,我们还参观了蝴蝶谷的“CS”野战基地,不知不觉,大半天过去了,我们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归程。

第5篇:大林寺桃花范文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首小诗就是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入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2.“山中一夜雨, 树杪百重泉。”

这是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中的诗句。诗人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奇景: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充分表现出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这是赵师秀 《约客》中的句子。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4.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在《游大林寺序》中,描绘大林寺的风景,曾说:“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村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这首小诗即是通过荒野小寺中,桃树开花时节的异常来显示此地春天的姗姗来迟。人们总是喜爱春天的。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给人以美的遐想。可是春光毕竟不能长驻,到四月份时花草都已凋零。这对喜爱春光的诗人来说,不能不说是极其遗憾的事。所以他“长恨春归无觅处”。然而在这大林寺中,诗人竟意外地见到“山寺桃花始盛开”,不仅大喜过望,以为又找到了春天。“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表达了诗人重新发现春光时的欢欣,传达出诗人重新发现美时的喜悦。小诗与游记浑然一体,风格隽永,耐人寻味。

5.边词

􀣑张敬忠

第6篇:大林寺桃花范文

语文古诗配画的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语文古诗配画的手抄报图片(1)

语文古诗配画的手抄报图片(2)

语文古诗配画的手抄报图片(3)

语文古诗配画的手抄报图片(4)

语文古诗配画的手抄报图片(5)

语文古诗配画的手抄报的资料:写景诗欣赏

1、《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语文古诗配画的手抄报的内容:七言律诗

1、《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古诗配画的语文手抄报内容资料

2.古诗配画的手抄报图片大全

3.经典的古诗配画手抄报内容资料

4.语文关于古诗配画的手抄报图片

第7篇:大林寺桃花范文

重渡沟在洛阳西部栾川县的熊耳山。驱车西行,只见洛水汤汤,洛浦青青,我不仅暗诵起曹植的《洛神赋》。流眄洛川,不见“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的洛神,只能像陈思王一样,“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思绵绵而增慕”。车入嵩县,忽见南山隐隐,山下烟波浩淼,有知道的人说这是陆浑水库。陆浑,陆浑戎,陆浑戎子国,原来春秋时从瓜州东迁的骊戎就立国于此,这是我此行的一大收获。遥想骊姬之乱、秦晋崤之战、楚灭陆浑戎之战及楚庄王问鼎周郊等故事,不知不觉,已进入栾川县境。

公路在山上盘旋,伊水在山下逶迤。在日落西山、暮色四合时分,终于到达了熊耳山中的重渡沟。美景已隐于夜色,此时最要紧的是食宿二事。找一家农家旅馆住下,吃一餐山乡饭菜,当一回山中神仙。吃过饭,门外闲步,仰望半轮月亮爬上了山岭,周围的一切都笼罩在迷蒙的月色之中。料峭山风吹过,耳畔响起树叶的沙沙声和水流叮咚的清响。此时,分明聆听到了自然的呼吸,感受到了自然的脉动。天不早了,奔波了一天,也累了,赶快回屋就寝,在山风水声中进入梦乡——明天还要欣赏重渡沟的美景呢。

一阵鸟鸣,吵醒了我的。推开门,巨幅山水画挂在我的眼前。渌水悠悠,山黛倒映,烟岚似纱。吹着微冷的风,嗅着清新的空气,享受清晨的宁静。水边几株玉兰树,开着白色的、红色的花,花瓣上含着晶莹的露珠,娇姿羞颜惹人爱怜。山坡上,八九棵山桃疏枝横斜,粉红的花儿开得正好。我禁不住从远处静观,贴近谛视,蹙鼻轻嗅。来时平原上的桃树已是绿叶葳蕤、小桃茸茸,而此处桃花才放。由此,轻吟起白乐天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不舍的是桃花,赞叹的是翠竹。在我的意识中,一直以来,总以为青山翠竹是江南独有的风景。在北方,由于气候和缺水的缘故,无论是平原还是山上,竹子是很少见的,即使有,也不过只有指头粗细,而重渡沟的翠竹却令我震撼。这里的竹子粗,粗的如碗口;高,高达十数丈;挺,百节耸立;绿,青翠欲滴;美,娟娟净,细细香;多,多的可以称为竹海。竹林下,春笋争着破土而出,新篁纤纤而韶秀。漫步竹林,听清风吟竹,看白云无心。忽而记起洛阳关帝庙里的关帝诗竹图,字作竹叶,诗句成图,诗云:“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自古以来,丹心照汗青!又浮想,若能在清风月明下的竹林中听隐士抚琴,那该有多妙!欲效李长吉“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惜无他的“鬼才”,只有笑笑罢了。

重渡沟翠竹好,除了得益于这里四周高山环绕,小气候相宜外,还得益于这里的水。泉,有百眼,汩汩涌出,细流涓涓;河有金鸡河、滴翠河,绿水清波。烟云飘渺,山峰水洗、飞瀑跳珠,竹子自然长得分外茂,分外翠了。

第8篇:大林寺桃花范文

(一)自然生态

中古时期的寺院,或位居京师名都,或掩映于灵山空境。但不论置身何处,寺院环境总是呈现出一派生机昂然的氛围。

《洛阳伽蓝记》记载景明寺“房檐之外,皆是山池。松竹兰芷,垂列阶墀,含风团露,流香吐馥”,但其“伽蓝之妙,最为称首”的却是寺中三池,“苇蒲菱藕,水物生焉。或黄甲紫鳞,出没于蘩藻;或青凫白雁,沉浮于绿水”。宝光寺,园中有一湖,号日咸池,葭菱被岸,菱荷覆水,青松翠竹,罗生其旁。唐开元寺东池,“池水暖温暾,水清波潋滟。簇簇青泥中,新蒲叶如剑”。

寺院中树木成荫,郁郁葱葱,奇花异草,名目繁多。以花而言,寺院的花可谓种类繁多,牡丹、荷花、、桃花、芍药、蔷薇、茶花、石榴花、石竹花等等,不胜枚举。慈恩寺的荷花,飒飒凌秋,馥香清远;云阳寺的石竹花,高低俱出叶,深浅不分丛。大林寺的桃花,随着白居易那首《大林寺桃花》而名扬天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牡丹作为花中之王,自然是引领,花魁独占。唐人喜花,好赏牡丹,而寺院却有着许多名贵的牡丹。万寿寺牡丹。有着“烂熳香风引贵游,高僧移步亦迟留。可怜殿角长松色,不得王孙一举头”(《全唐诗》卷703翁承赞《万寿寺牡丹》)的高贵;而光福寺牡丹则有着“当筵芬馥歌唇动,倚槛娇羞醉眼斜”(《全唐诗》卷766刘兼《再看光福寺牡丹》)的迷人神态。

此外,寺院也植有各种树木。如巴州光福寺楠木,结根幽壑,耸干摩天,绿叶成盖。兴善寺的竹子,“触石和云积,萦池拂水消”(《全唐诗》卷333杨巨源《春雪题兴善寺广宣上人竹院》),一幅皎洁之像;而古松则是“瘦根盘地远,香吹入云清”(《全唐诗》卷638张乔《和薛监察题兴善寺古松》),一派沧桑悠远之状。

环境优美的寺院,在水流的映衬下更显活力。不论“花浓春哥静,竹细野池幽”(《全唐诗》卷227杜甫《上牛头寺》)的牛头寺,还是“松覆山殿冷,花藏溪路遥”(《全唐诗》卷253薛据《题鹤林寺》)的鹤林寺,都将佛寺的恬静、凝重和水流的跳跃、灵性完美地结合在一体,凸显出别样的景致。即使那些不知名的乡野小寺,也是“佛寺连野水,池幽夏景清。繁木荫芙蕖,时有水禽鸣。通溪岸暂断,分渚流复萦。伴僧钟磬罢,月来池上明”(《全唐诗》卷383张藉《野寺后池寄友》),如山水画一般意趣盎然。

因此,尽管中古时期的寺院各具特色,无论是少林寺“石龛苔藓积,香径白云深。双树含秋色,孤峰起夕阴”(《全唐诗》卷273戴叔伦《游少林寺》)的苍渺深远,还是遗爱寺“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全唐诗》卷439白居易《遗爱寺》)的清新自然,都呈现出同样的自然之美和生态和谐,在美化生态环境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二)景观生态

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影响日渐扩大,佛教寺院在各地大量兴建,寺院建筑也十分雄伟壮观。南朝时期,寺院遍布江东。后人咏诗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实不足以描述当时的佛寺盛况。著名的寺院如同泰寺,“楼阁殿台,房廊绮饰,凌云九级,俪魏永宁”;大爱敬寺,更是殿堂宏壮,“经营雕丽,奄若天宫”。

北魏时期著名的永宁寺,“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中有丈八金像一躯、中长金像十躯、绣珠像三躯,织成像五躯、玉像二躯,作功奇巧,冠于当世。僧房楼观一千余间,雕梁粉壁,青缫绮疏,难得而言。栝柏松椿,扶疏拂檐;丛竹香草,布护阶墀”。景明寺也是“复殿重房,交疏对雷。青台紫阁,浮道相通。虽外有四时。而内无寒暑”。

作为寺院标志性建筑之寺塔。气势更是不凡。洛阳永宁寺有九层浮图一座,去地一千尺,京师百里之外即可遥见,“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石。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周匝皆垂金铎,复有铁锁四道,引刹向浮图。四角锁上亦有金铎,铎大小如一石瓮子。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铎。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钉,合有五千四百枚。复有金环铺首,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可想其建筑之精美。

唐代京师慈恩寺塔天下闻名,章八元《题慈恩寺塔》写道:“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漾漾”(《全唐诗》卷281),其气势之雄伟壮观,不言而喻。

佛寺拥有精美的壁画。佛教寺院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内容丰富多彩,不仅绘有各种人物、植物和动物的文饰,而且还有大量的佛教故事、社会生产、生活场景的作品。保留至今的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岗石窟等石窟壁画,色彩艳丽,线条流畅,构图精致,形象逼真,让世人叹为观止。

正是这种极具景观园林的特色,吸引了各阶层人士纷纷游玩徜徉于寺院美景之中。河间寺是京师士女竞相前往的著名寺院,其建筑华丽精美,“观其廊庑绮丽,无不叹息,以为蓬莱仙室,亦不是过”;进到寺中后园,只见“沟渎蹇产,石蹬憔皖,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飞梁跨阁,高树出云”,让人流连忘返。

园林化的寺院,聚集了众多高僧大德修身养性,专注佛法。寺中林池飞阁,春风动树,则兰开紫叶;秋霜降草,则菊吐黄花,高僧在此或讲经论道,研习经典,或赏花观景,领悟佛道,体味人生。

(三)人文生态

寺院在佛教节日或是“行像”、“六斋”的时候,往往要进行歌舞表演,吸引了大批士女观看。北魏京邑洛阳景乐寺六斋时,“常设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丝管寥亮,谐妙人神”,真是梵乐法音,聒动天地。唐代时,寺院往往被作为戏场,京师长安的戏场就主要集中在慈恩寺,其次还有青龙寺、荐福寺、永寿寺等。每到演出时节,寺院一派热闹非凡的景况。尤其是寺院僧人的俗讲,更是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最有名的俗讲僧就是文淑,唐人赵磷在《因话录》中说:“不逞之徒,转相鼓扇扶树。愚夫冶妇,乐闻其说,听者蠼咽”,可见其俗讲技艺之高、人气之盛。

每年三月十五,是京师长安人们游玩赏花的日子。尤其以牡丹最为知名。佛宇、道观也成为观光游览者的集中地。李肇《国史补》记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 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可见时人对牡丹的迷恋,达到“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程度。刘禹锡在《赏牡丹》诗中写道:“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全唐诗》卷365)其盛况使人不由得心神往之。

据说慈恩寺的牡丹,元果院花最先开,太平院最后开,故而独占其美。慈恩寺的牡丹品种名贵,是观赏中的上品。花开时分,争奇斗艳,五彩斑斓,甚是绚烂,吸引了各地的观者,赏花、吟诗、作画,花中人影动,人走花重现。裴士淹《白牡丹》一诗就曾赞叹说:“长安年少惜春残,争认慈恩紫牡丹。别有玉盘乘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全唐诗》卷124)

寺院也是纳凉避暑的好去处。慈恩寺中,古松凌巨塔,修竹映空廊,是夏日里游人最为青睐的景点。李远《慈恩寺避暑》称赞说:“香荷疑散麝,风铎似调琴。不绝清凉晚,归人满柳荫。”(《全唐诗》卷519)白居易《天竺寺七叶堂避暑》记述寺中避暑的感受说:“郁郁复郁郁,伏热何时毕。行人七叶堂,烦暑随步失。檐雨稍霏微。窗风正萧瑟。清宵一觉睡,可以销百疾。”(《全唐诗》卷445)那简直就是人生最好的享受!

寺院也是士子们读书的场所。唐代有读习山林的风气,无论是赶考的书生,抑或是落榜的寒士,都在寺院那片寂静的空间里找寻着自己的梦想。唐人于鹄《题字文裔山寺读书院》感叹说:“读书林下寺,不出动经年。草阁连僧院,山厨共石泉。云庭无履迹,龛壁有灯烟。年少今头白,删诗到几篇。”(《全唐诗》卷310)

而在著名的慈恩寺“雁塔题名”,则是文士们进士及第成功后的惯例,为唐代一时之盛事。想当年著名诗人白居易进士及第后,“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他是多么的春风得意。如今,留下无数墨迹的大雁塔超然卓立,风采依旧,见证着世事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

第9篇:大林寺桃花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教学;味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9-050-1

一、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人教版初中地理是素质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社会、人文、世界、宇宙的基础课程,其内容虽然以基础为主,但涉及自然、社会、民俗、天文等多门学科知识,跨度大,对于刚开始真正接触地理的初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而且地理特征范围广大,如气候、水文、地形、人文(人口、经济等)特征等,这些特征都是和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千百年来,生活在不同地域上的劳动人们正是根据身边的地理环境进行生产、劳动,并从中总结出一些气候谚语以及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说的是内蒙古高原的地理特征;“雷打谷雨前,洼地不收田。雷打谷雨后,洼地种黄豆”说的是气候和人们的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体现出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等,这些古诗词和民间谚语中包含着非常丰富有趣的地理知识,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充分利用,不仅将枯燥的地理知识通俗化、有趣化,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而且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下面就结合古诗词开展地理教学进行探讨。

二、结合古诗词学习气候知识

地理气候学习是地理这一学科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气候与人类息息相关,千百年来,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社会历史进步产生深远影响,我国从古到今大量古诗词反映出不同地域、海拔的气候现象来。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讲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和植被的垂直变化时,老师可以引用这一诗词讲解,气温和海拔有关,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庐山大林寺的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之间,它比人间(九江市的平地)要低大概6℃,因此山上桃花开放的时间要比山下的桃花晚一个月左右,而这正是这种自然垂直地带性导致气温的垂直变化所造成的。又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其中巴山也就是在四川盆地内,其夜雨频率大,主要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云层厚,白天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难以增温,温差不明显,空气对流难度大,而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下部大气逆辐射强烈,上下部温差较大,大气更易于产生对流运动,从而形成降水,因此这里晚上降雨比较多。

三、结合古诗词学习水文知识

水是生命之源,不同地域的水文特征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别,刘禹锡《浪淘沙》中“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描写的是蜿蜒千里的黄河带着万里泥沙,气势磅礴地从天边滚滚向东奔流,道出了黄河含沙量之大,有“一碗黄河水半碗沙”之说,它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从中也可以引出进一步思考,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在历史上曾经河水清澈、植被丰茂,千百年来的植被破坏、开垦等导致黄土高原荒漠化加剧,黄河含沙量越来越多,绿色植被消失了,取而代之的黄沙滚滚,从而向我们提出了该如何治理黄河,保护我们的母亲河,让她重新焕发光彩。又如我们知道水能资源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水量(大)、峡谷河道、落差(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准),李白著名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既是对庐山壮观瀑布的描写,又可以从中体会到瀑布蕴藏着非常巨大的水能资源,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开发利用。

四、结合古诗词学习天体运动知识

在向学生讲述地球自转周期时,笔者引用《送瘟神》“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诗词揭示了地球自西向东转现象。但如何能做到“日行八万里”,通过结合地理课本可知,只有在赤道点上,随着地球自转一周,方可在宇宙空间中运行“八万里”——也就是赤道周长,并由此可算出在赤道上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以及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为:40000千米÷24小时≈1670千米/小时(八万里即四万千米)。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1°(以人教版地理教材为准)。由于赤道是地球最大的一个圆,因此地球上大圆每1弧线的长度约为111千米(球的大圆指通过球心的截面与球面的相交线)。又如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中“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东。忽然有物来啖之,不知是何虫。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狈凶。”这里描述的是月食情况,“完完”也就是月圆的样子。由于每月农历十五,太阳、地球和月亮处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刚好在太阳和月亮之间,有可能部分或者全部挡住太阳投到月球上的光线,从而产生月食现象。而在农历初一,则可能产生日食现象,由于古时天文科技不发达,因此将月食或日食的天文现象归结为某种凶兆的预示(天狗吞日)。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文章阅读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