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个人信息安全隐患范文

个人信息安全隐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人信息安全隐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个人信息安全隐患

第1篇:个人信息安全隐患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法益保护

大数据时代正以势不可挡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它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们在享受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生活质量改善的同时,其中的信息安全隐患也是人们无法回避的问题。而面对快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各种网络犯罪层出不穷,作为惩治犯罪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刑法却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如何克服这一问题成为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安全刑法保护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大数据时代下的安全隐患

(1)数据技术处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对元数据的技术处理是大数据动态过程的主要表现,大数据的价值在生成有价信息的过程中得以实现。而在这个技术处理过程中从数据抽取、集成到数据的解释、分析等各个环节都潜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首先,就数据的抽取和集成而言。我国数据的存储已跨入云时代,大量的信息存储在方面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如服务商享有优先访问权,极易出现未经用户许可而私自访问存储信息的情况;其他恶意用户或黑客未经授权擅自访问存储信息造成信息损坏或泄露;在数据的传输、流动过程中,增加了企业的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被截取泄露的风险;以及计算机软硬件故障和其他技术性故障造成的信息丢失等问题。

其次,就数据分析和解释而言。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云计算的技术环境不稳定。在云技术中虚拟机技术是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它摆脱了对计算机硬件的依赖,利用计算机软件即可实现与客户端的数据传输。而计算机与客户端之间的传输、运算环境却是由软件所创造的,由此造成了云技术技术环境的不稳定,易出现虚拟机被滥用、虚拟机逃逸、多用户间隔离失效以及虚拟机的安全策略迁移等问题。其中虚拟机逃逸被认为是威胁虚拟机安全的最大因素,恶意用户或黑客一旦突破虚拟机管理器,便可控制宿主机,进而可以控制所有宿主机下的用户,这给用户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2)信息的安全隐患

这里的信息从法益保护的角度结构的话,主要指国家安全信息、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三个方面的信息。首先,就国家安全信息而言。对大数据的支配控制被誉为继陆权、海权、空权之后的第四大国家核心资产,由此可见大数据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而由于数据存在跨境流动的问题,在跨境流动的过程中也增加了国家信息安全的风险。云服务商可在世界范围内对虚拟机镜像和数据进行动态迁移,而对国外大数据分析和技术的过度依赖,必然会造成国际安全信息被窃取泄露的风险。为此,2012年美国政府曾就该问题提出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以此增强国家信息安全系数。

其次,就商业秘密而言。大数据开启了商业运作的新模式,且成为可取代人才智力的重要商业智商载体,它在帮助企业进行经营决策、优化经营模式以及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大数据的商业价值与日俱增的同时,其自身的安全隐患也在逐步暴露在不法分子视野中。通过大数据窃取商业秘密成为了违反犯罪分子惯用的伎俩,这个商业交易安全带来的巨大的风险。最后,就个人隐私而言。随着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社交软件、电子邮件等网络交流工具的日益普及,大量信息数据的汇聚势必增加了个人信息或隐私泄露的风险。如一些聊天工作中的位置共享会暴露自己的日常行踪,而聊天记录的自动存储也增加了个人隐私被窃取泄露的风险等等。

二、刑法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保护方面的不足

(1)对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缺乏系统的罪名体系

当前我国并未出台针对网络犯罪的单独刑法罪名,在刑法典中也未将网络犯罪设置专门的章节加以规制。虽然我国刑法典规定了非法入侵计算机信息系统罪、非法获取计算机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等罪名,但这种以计算机信息数据系统保护为重心的计算机犯罪体系难以适应当前大数据时代的法益保护需求。在大数据的时代话语下,犯罪对象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有计算机犯罪体系已不合时宜。

(2)对信息安全保护缺乏系统的罪名体系

我国目前尚未出台单独的信息法,对于信息安全的保护散见于《著作权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民法或行政法体系当中。虽然相对于数据处理过程中安全隐患的刑法保护有了专门的章节设置,如在《刑法》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设置侵犯商业秘密罪;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利罪中设置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其罪名体系较前者要完善的很多。但均为将信息作为法益进行规制,而是以正常的经济秩序以及公民的人身权益作为犯罪客体加以规定的。

三、大数据时代完善信息保护的刑法完善建议

(1)加强司法解释,扩大刑法保护范围

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失范行为,立法者试图通过立法来加以规制。但社会环境瞬息万变,法律一旦制定出来即具有滞后性,而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和稳定性又不宜经常修改法律。司法解释很好的平衡了法律稳定性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在不破坏法律权威的前提下,根据现实情况适时的对法律适用进行解释,以增强法律规范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契合度。而对大数据时代信息保护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司法解释:一是,对技术性关键词进行解释。我国刑法自1997年制定以来,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社会环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信息保护犯罪体系中的一些词语其含义如果不进行扩大解释难以适应当前对信息安全法益保护的需要。如“数据”、“信息”、“系统”等词语在信息时代话语下的含义相对于大数据时代语境下的含义过于狭隘,应进行扩大解释,进而扩大刑法所保护的范围;二是,对规范性关键词的解释。立足于法益保护,对信息犯罪构成做实质性解释,而非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之上。如对“公民个人信息”的解释,不能仅仅局限于“特定公民个人信息”,而是从刑法所保护的个人隐私和安宁生活的法益出发,将实质具有侵害公民隐私或安宁生活的行为均纳入到刑法规制范围,以此全面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增设罪名条文,完善刑法体系

法律漏洞是进行司法解释的前提条件,但不是所有的漏洞都是可以通过司法解决加以弥补的。况且涉及到人生命自由权利的剥夺上,罪刑法定原则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为此,增设罪名或条文,成为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刑法保护价值体现的一项重要举措。首先,增设新的罪名。建议在现行《刑法》第六章妨碍管理秩序罪第一节扰乱公共秩序罪第285条增设第三款罪名,即非法利用技术资源罪;在刑法第286条下增设滥用数据罪。通过增设两条新罪名,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信息犯罪体系。其次,增设新条文。建议将“数据”作为关键行为模式下的特殊对象,具体可设置在《刑法》第111条和第219条下,可表述为:为实施上述犯罪行为,非法对信息网络数据进行拦截、提取、分析、存储的,依本条规定加以处罚。同时,建议加大对大数据经济经济犯罪组织的打击力度,可在《刑法》第219条和253条之二下增设新条款,可表述为:为谋取非法利益而实施上述行为的个人或组织,以本条规定从重处罚。

参考文献:

[1] 赵今,周阳.浅析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的刑法保护[J].技术与市场,2016.05

第2篇:个人信息安全隐患范文

【关键字】 大数据 信息安全 互联网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每天互联网上产生海量数据,这些数据的分析利用为社会管理、资源分配、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等领域所带来的效能越来越显著,但其带来的安全隐患也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一、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引担忧

如今“大数据”俨然成为一个时代热词,商业广告、产品开发、学术研究随处可见其身影。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遭遇恐怕并不如宣扬的那般天花乱坠。刚买了车,保险公司就打爆了你的电话;孩子才出生,就有垃圾短信“锲而不舍”地向你推销奶粉;房子刚预定,就有装潢公司骚扰……人们为个人信息泄露困扰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大数据时代,这样的困扰却在以惊人的速度加剧。

有专家曾说,“网络并不像我们希望的那么美好,它如同一个十来岁的小孩,莽撞、任性、不计后果”。的确,信息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利益,极大刺激着一些人的贪婪。当个人信息特别是生活隐私的泄露,越来越多地被商业推销、经济诈骗、造谣生事等利用的时候,数据海洋也就蜕化成了一个泥沙俱下的垃圾场。

人类是否正在进入数据恐怖时代?“棱镜门”的曝光,无疑更强化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担忧。有军事专家评论,斯诺登泄密事件相当于美国损失了数个重装甲师,可见大数据的价值和“杀伤力”。

当今,有关大数据的美丽故事我们已经听了太多,而现实却一再警醒我们,数据背后有利益、有风险,甚至有野心。在这个数据泛滥、信息至上的时代,如何建立保护数据安全机制,需要进一步思考谋划。

二、大数据时代如何保障信息安全

在大数据日益走进我们生活,并开始帮助我们也困扰我们的今天,信息安全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体现了政府、IT业界对大数据以及大数据安全的关注。

信息安全的范围非常广泛。小到个人信息和隐私,中到企业和组织的竞争性信息,大到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机密。“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在大数据时代,国家信息安全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最显著的变化是:一国拥有的数据规模,以及针对数据的采集存储、挖掘处理、整合分析和保护利用的能力,已上升成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考量指标。由此延伸,有人把网络空间的数据和陆权、海权、空权并列为国家安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大数据时代的剧变中求安全求发展,首先需要新战略和新思维,这包括国家安全战略,以及相关信息战略的制定。同时,大数据时代要求我们从法律体系、组织管理、产业方向、技术应用等多个层面构建协同联动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以减少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的系统性风险,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而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的落脚点就是数据安全,解决为数据安全提供技术保障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基于国家信息安全考虑的技术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坚,扭转网络信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走自主可控和安全发展的产业之路。

“安全是相对的,不安全是绝对的”,这并不是我们藉以“不作为”的托辞,而是时代特征所致,是我们主动绷紧安全这根弦的积极状态。

应提倡“责任分担”和“自我保护”理念,这是思想层面和行动层面的聚焦。大数据时代维护信息和数据安全,人人有责。

今天,单纯依赖网络系统安全和网络运行安全,仅仅依靠现行的“信息保护法”的“事后投诉和惩罚”机制已无法彻底解决信息泄露、盗用、滥用行为带来的巨大危害。

“设计保护”理念是化被动为主动,防患于未然,它把信息“保护端”前移,实际上是一种责任分担,旨在提前预判并阻止有关问题发生,可以保障在大数据时代实现风险控制和风险消减。

另外,“责任分担”理念对个人来说也是一种人人自卫、自我保护的提示。对于这个全新的理念,我们需要借助各种渠道和平台予以宣传和普及,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安全问题只有接地气,才能长志气有底气。我国目前的网络安全产业无论硬件软件都处于不设防的状态,信息泄露,数据被侵,系统遭袭……“棱镜门”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自主、创新、可控”是我们明确的目标。

第3篇:个人信息安全隐患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影响因素;加密技术;应用

1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防护的必要性

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中去,小到个人,需要通过计算机手段进行信息交流。大到单位和企业,需要通过计算机手段进行相关重要信息的管理。计算机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计算机信息安全系统出现问题,将会造成个人信息和企业重要机密信息的泄露,这对个人和企业的发展将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对于企业而言,重要机密信息的泄露,可能会对企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情况,提升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加强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安全防护也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现实需要,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如果计算机信息安全性能不能得到保障,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较大信息安全隐患,这必定会影响到人们使用计算机技术的积极性,必定阻碍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制约计算机技术的完善发展。因此,为了使人们能够放心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了促进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更大的功用,使整个世界应为有计算机而变得更为便捷,也必须要提升计算机技数据信息的安全性,提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安全性能。

2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隐患的影响因素

2.1人为因素。

计算机数据信息的安全状况是计算机使用者所关心的重要问题。目前,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人为因素。在计算机使用的过程中,有部分使用者为了谋取个人的利益,或者是为了玩恶作剧,会鼓励破坏计算机数据信息系统和网络数据系统,他们会将一些病毒、木马植入到用户使用的计算机中,破坏用户计算机上面的相关信息。甚至一些不法分子,会窃取计算机用户的重要信息,比如说银行卡密码,或者是其他密码信息,谋取一些不正当的利益。另外,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因为一些不当的操作也会使计算机中相关信息泄露,使使用者蒙受损失。要解决这种问题,必须要通过信息数据加密技术手段,同时,作为计算机使用者也需要提升自己的信息安全防范意识,不要错误操作计算机,也不能随意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或者是随意打开一些链接。

2.2非人为因素。

影响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的除了一些人为因素以外,还有一些是非人为因素造成的。非人为因素主要指的是硬件故障问题或者是电磁波信息干扰等问题。这些非人为因素也是客观存在的。作为计算机使用要有效保障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就必须要不断提升自己计算机使用的专业素养,能够自行对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非人为因素进行及时处理,以保障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安全。

2.3外部条件。

外部条件对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性也会造成威胁,比如说计算机硬件出现问题,或者是计算机外部通信环境不安全等等,都会影响到计算机的信息数据的安全性。但还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避免外部条件对计算机安全性能的影响的。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好工作:第一,要保障计算机硬件的安全。目前很多计算机用户都是把信息存储在计算机内的,要保障信息的安全就必须要保障计算机硬件的安全。第二,保障通信安全,要保障计算机通信安全,必须要加强计算机通信环境建设工作,相关研究者要积极采取措施改善计算机的通信环境,以保障通信的安全。

3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加密技术的应用

3.1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指的是通过密码算法将明文转化成密文数据,通过密钥匙工具对数据进行安全保护。在计算机中使用数据加密技术较为普遍,这是保障数据安全的有效技术手段。

3.2储存加密技术和传授加密技术。

储存加密技术和传输加密技术是信息加密技术的重要内容,在保护计算机信息存储和传输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储存加密技术主要解决的是信息在储存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根据信息数据储存数据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密文储存和存取控制两种类型。这两种加密技术都可以有效防止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信息数据储存方面出现的安全隐患,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加密类型。传输加密技术指的是在信息数据传授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对相关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以保障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目前,传输加密技术主要分为线路加密和端一端加密两种类型,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加密方式的选择,以保障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3.3入侵检测系统。

网络安全研究者很重视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工作,通过入侵检测系统的应用能够保障网络安全性,这种技术手段应用,不仅可以对内部入侵进行保护,同时对外部入侵行为也能进行及时的拦截,以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入侵技术检测技术不断完善发展,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安全防护中去,该技术手段的应用范围极广,应用价值突出,深受研究者的重视。

3.4权限管理。

权限管理技术是加密技术管理中的一种更为高级的技术手段,这种技术深受计算机使用者的喜欢。权限管理技术通过对加密文档进行权限分配的方式保障计算机信息的安全性。如果一个文件被设置为权限管理,那么其他用户就不能对该文件进行拷贝或者是打印,以此手段可以保障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总之,计算机技术手段虽然能够为人们提供极大的便利,但也存在极大的信息安全隐患。作为计算机技术研究者要能够重视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安全问题,能够通过一些加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效提升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安全性,作为计算机数据安全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针对计算机信息数据中的安全问题,探究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为用户放心使用计算机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潘芳.基于信息安全的现代信息加密技术研究[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1(10):130.

第4篇:个人信息安全隐患范文

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端的交流沟通和信息传递成为人类的生活必需。而窃取个人移动信息资料、诈骗信息猖獗已经成为社会最重要的安全隐患。特别针对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小学生及家长尤其重要。当犯罪分子通过移动端木马手段掌握了学生个人的信息状况就能够策划针对学生的犯罪活动、而家长手机信息的泄露无疑成为众多如考试答案信息、代考信息、调分信息、录取信息等等诈骗目标,校园信息安全问题凸显并逐渐演化成一个社会问题。日前,为解决校园信息安全问题,给学生和家长提供便捷可靠的资讯服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百度移动安全部合作,在全国范围推出”中国教育蔚蓝守卫“计划。旨在双方共同保护全国中小学师生和家长的隐私信息、预防学生和家长受到诈骗信息,并且保障移动端病毒查杀及系统漏洞检测。

中国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于今年3月全力推出“全国教育技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IME平台”)并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校进行大规模推广。IME是中国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研制开发的一个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沟通平台。家长和老师可通过此平台可实现无缝沟通,从而更加便捷地了解学生的在校状况和学习动态。老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在线实时分享学习信息、极速传递教育部政策资讯。IME平台主要在移动设备上运行,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着信息安全隐患。

百度移动安全部致力为移动客户端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使用环境,保障用户信息安全。为解决目前校园信息安全的漏洞,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百度手机卫士进行密切合作,旨在打造一张绿色防护网,维护教育信息安全。针对当前校园信息安全现状,百度手机卫士将从三大维度重点打造绿色防护网络解决信息安全危机。分别是:师生和家长隐私信息保护、防诈骗信息安全监测、移动端病毒查杀及漏洞检测。在IME平台推广过程中,百度手机卫士将对安装使用者师生及家长的移动设备进行全程实时防护。本次合作项目预计将覆盖全国小学至高中各大院校教师、学生及家长,总计约3亿人。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校园信息交流、学生个人信息管理更加便捷,教育部和百度移动安全部强强联手,双方共同打造的IME安全项目给教师、学生、家长三方打造了一个可靠畅通的平台,让学生远离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病毒骚扰和侵害,为学生全方位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来源:光明网)

第5篇:个人信息安全隐患范文

当前,智能设备逐渐深入,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因特网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便捷助手。社交网络就是通过互联网将全球的个人联系在一起,组建一个开放性的社交平台。社交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朋友之间的友谊,与此同时,社交网络中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成为影响互联网发展的一道屏障,为了保护社交网络中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对当前一些较为流行的互联网保护措施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措施。

关键词:

社交网络;隐私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信息安全举措

引言

社交网络平台是互联网应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当前科技的发展,移动互联终端迅速普及,智能手机、移动电脑等设备充实人们的生活。社交平台为社会上的个人创建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逐渐发展自己的人脉关系,扩充自己的人脉网络,寻找曾经的朋友;用户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分享自己的照片等;还有就是近两年逐渐流行的朋友圈之间互发红包等等,通过该平台逐渐拉近了朋友间的友谊。但是,分享的同时,个人信息也被上传到网络平台,成为一些不法分子注意的对象,近年来,网络犯罪的比例日益变大,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迫在眉睫。

一、社交网络安全性分析

社交网络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网络使用方式,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扩充人脉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用户相当于整个社交网络中的节点,用户之间通过交流与沟通,将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线越来越复杂,互联沟通面得到不断扩展,社交网络普及面越来越广阔。当前,Android系统和IOS系统中的聊天通讯应用更新频率不断加快,应用软件层出不穷,因此,为社交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基础。因此,未来社交网络的覆盖面将会更加广泛,用户活跃度将会更加高昂。但是,正是由于社交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上的虚拟人物良莠不齐,相关用户很难从表面上去进行辨伪,很容易上当受骗;此外,当前许多通讯聊天应用为了实现更加精准化的交友条件选择,对用户的个人信息完全透明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用户能够更加轻松的找到自己需要找的人,但是也为网络犯罪创造了绝佳的搜索平台;还有,当前许多人过分依赖网络,为了让别人相信自己的真实存在,对自己的信息毫无忌惮地展现在社交网络上,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自己的空间浏览量和关注度,用户在进行分享的同时,用户个人的信息有可能会被不法分子所关注,进而进行违法犯罪行为。据调查,2014年我国因网络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近万亿元人民币,高达90%的互联网用户都受到过网络犯罪的攻击。因此,增强社交网络中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势在必行。

二、隐私保护控制方法

为了在社交网络中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理论研究,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技术:①Sweeney专家提出的K-匿名技术,该技术将用户信息数据库的部分信息数据进行泛化处理,使得其中包含个人敏感信息的K个位置的信息数据形成匿名集,进而实现对用户隐私的保护;②Chen等人提出的生成虚假信息的隐私保护方法,在用户位置信息的服务器中形成多种不同位置信息,进而使得攻击者难以正确识别用户信息;③MatsuuraK和HuangL提出的基于区域划分的轨迹隐私保护理论,将用户的轨迹进行分析分类,对用户经过的敏感区域进行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防止用户个人信息的泄漏;④Gabrial提出基于分布式协议的prive方法等等。

三、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措施

3.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条文

在当前法制社会里,通过建立健全对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条文非常必要,通过法律保护社交网络中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不受侵犯,是立法机构当前非常紧要的事务。对于当前有些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搜集个人信息,然后通过各种渠道用于违法犯罪的行为,相关法律应该给予严惩,对于一些通过设计开发包含有非法搜集个人信息漏洞的应用软件,然后用于从事非法商业活动的商家个人,相关法律条文也应该严厉惩罚。

3.2社交网络企业加强用户信息保护管理

社交网络企业应用实名制注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不法分子通过注册一些非法账号用于网络诈骗,防止个人信息的泄漏,但是,这种情况下,注册的用户需要填写的信息更为透明化,如果账号被盗泄漏的信息将会更严重。在这种矛盾下,这就需要社交网络企业加强对用户信息的保护和管理。通过不断优化相关软件应用,对其中的漏洞进行不断修复升级,提升系统稳定性,运用先进手段对网络攻击者进行拦截。

3.3提高社交网络用户安全意识

除了需要国家和相关企业提高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以外,用户个人也需要了解一些保护个人信息的方法。虽然社交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交平台,但相关用户也不能过于放开自己,将自己的全部信息全盘透露给好友,将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分享给好友,这样就会存在许多安全隐患。所以,作为社交网络用户,需要时刻提防社交网络的局限性,及时对自己的软件进行升级,完善系统漏洞,对自己的一些敏感性信息有防范保护意识,对自己的信息安全负责。

四、结论

社交网络有利有弊,它在拉近朋友间距离的同时,也拉近了用户与网络犯罪的距离,为了保护社交网络中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立法机构、相关网络管理企业、用户本人都应该具备时刻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通过相应的措施不断完善社交网络,使得社交网络平台更加安全、便捷、实用。

作者:刘伟彦 单位:武汉市第六中学

参考文献:

[1]郭祥.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隐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6.

[2]孟晓明.贺敏伟.社交网络大数据商业化开发利用中的个人隐私保护[J].图书馆论坛,2015(6).

第6篇:个人信息安全隐患范文

谁在骚扰移动社交工具的使用者

别有用心的犯罪分子

犯罪分子利用年轻人喜欢尝试新事物、相信邂逅和缘分的心理,骗取信任然后邀请见面,伺机实施介绍或者偷窃、诈骗、抢劫、等犯罪行为。君不见,每一段从天而降的“貌似”艳遇背后,常常隐藏着多少人财尽失的斑斑血泪啊!

别有用心的无聊分子

亲爱的妹纸,别以为只有你自己才无聊得要命,这个世上无聊的男人千千万万,绝大多数对于女人这个物种充满了狗对消防水龙头的热情。别以为自己随随便便上传一张清凉玉照上去就能吸引众多追求者,有没有想过,这些追求者里面有多少狂蜂浪蝶你根本招惹不起。

见缝插针的广告商人

垃圾广告在信息社会里简直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再你如何过滤、防范还是防不胜防,尤其是对于移动社交工具的使用者来说。须知,是你自己出卖了自己,主动给出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苍蝇难叮无缝的蛋不是?

达人支招

如何避免骚扰

受访达人:端端

喜欢新事物的90后女青年,微信、陌陌、摇一摇等移动社交工具老用户

1 平时一定要关闭“查看附近的人”“搜索附近的人”等类似的功能。非要玩和陌生人“勾搭”的话,使用之后即时清除自己的信息。

2 自己注意分寸,不要用自己的性感照片做头像,也不要在个人签名栏写一些让人觉得有机可乘的文字。

3 添加好友时设置认证,初步甄别一下,不要是个人就加。

4 但凡有一点骚扰的苗头,比如看头像很恶心的,跟你打招呼语带轻慢的,直接举报没商量,然后删除。

5 说到底,自己不要抱着“找艳遇”的心情去耍,很容易遇到居心叵测的人,所以最好还是只把这些移动社交工具当成和熟人的联系方式。

面对隐骚扰,我有防火墙

IT人士说

安全隐患一直在,自己做好区分

受访人:Stormenvoy

资深IT人士,从事云计算的DAAS解决方案研究,业余曾参与开发“美丽说”等互联网应用

是个工具都有隐患,只是大小问题,连银行的电子支付一样有信息安全隐患,比如各种“钓鱼”。在网络安全机制中,除非你知道你的网络通讯被泄露了,不然无法从源头上预防个人信息外泄。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移动社交工具的信息安全隐患是始终存在的,基本上可以说只要你用,就没有办法规避。

所以,最好用正确的心态来看待移动社交工具,平时就把它当成和熟人联络的方式,根本就不要开启那些陌生人的功能。实在想玩玩火,申请个额外的交友号码,不要把更多的个人信息存储其上,不要透露真实的姓名、照片、住址、联系方式,想尝试和陌生人交往的时候才开启搜索陌生人消息的功能。如果遇到骚扰,拉进黑名单,或者直接关掉这个应用。

律师说

保留证据,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受访人:胡海玲

四川元绪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兼执行主任

第7篇:个人信息安全隐患范文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是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移动商务指的是利用移动终端设备,通过无线网络等基础设施来完成在线消费的过程。在移动技术条件下分析相关经济实体是如何通过移动网络开展商务活动并创造、实现价值然后获得利润的。

精准营销是有态度的互联网营销理念中的核心之一,它建立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客户沟通服务体系,最终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简单地说,“精准营销”就是用准确的市场定位、广告投放、产品投入和价格策略,对目标市场进行精准攻击,有效地降低附加成本,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和消费者利益。

二、中小企?I应用移动互联网精准营销现状

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进入到了一种崭新的局面,很多中小企业跃跃欲试,尝试着新科技带给企业发展的便利,中小企业利用自身很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全新的互联网环境中通过精准营销有针对性的向消费者传递其营销信息,增加营销收益。

1.中小企业应用移动互联网精准营销的SWOT分析

2.移动互联网精准营销在中小企业的应用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31亿,普及率达到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增长率为6.2%。中国网民规模已经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加快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微博、微信、QQ、陌陌等各种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以不同的方式给中小企业实施精准营销提供了广泛的平台。在调查到的所有媒体推广渠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推广渠道是微信,达到75.5%。从很多互联网企业公布的移动营业收入所占总收入比例来看,企业客户正在向移动营销市场转移。

三、中小企业应用移动互联网精准营销存在的问题

1.移动互联网精准营销理念不成熟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高科技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思维,时刻准备好去接受新信息、新理念的挑战,从我国中小企业移动互联网精准营销发展现状来看,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思想比较保守,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低,精准营销的理念、意识比较淡薄,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精准营销的认识比较片面,不科学的放大了移动互联网营销的风险,这样不成熟的认识在理念层面上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了误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2.具备移动互联网精准营销专业技术的人才比较缺乏

中小企业要借助移动互联网实施精准营销,目的就是要利用移动互联网商务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抓住消费者利用碎片化时间浏览网页或上网购物、消费的时机,能够通过特定的专业技术在海量数据中有针对性的挖掘出企业的目标顾客,进行有的放矢,进而减少成本,增加企业收益,然而,不管是数据挖掘技术或是LBS定位技术,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缺乏具备这些专业技术的人才。这样,就会让企业的营销存在盲目性,进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3.移动互联网营销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

移动互联网精准营销的特点之一就是营销效果的可评价性,中小企业资金状况、技术手段比较有限,就忽视了营销效果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或者构建的不完善,这样,企业就难以判断营销方式选择的正确性,进而影响到企业营销效果的预测,营销效果评估也就无从谈起,最终失去了实施移动互联网精准营销的意义。

4.移动互联网精准营销存在个人信息安全隐患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时,也让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一览无余的暴露给企业,人们在互联网上的所有行为都掌握在互联网商家手中,若企业自身系统的安全管理有漏洞,导致用户信息的泄露,隐私被侵犯,甚至人身和财产安全都受到威胁。不仅如此,有些企业为了谋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违背诚信原则,将信息资源作为商品出卖给其他需要数据信息的企业或个人,这就使消费者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四、解决中小企业应用移动互联网精准营销存在问题的对策

1.创新移动互联网精准营销理念

科技的发展,必然为经济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中小企业要开展移动互联网精准营销,管理者就必须打破传统营销思想的束缚,紧跟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脚步,勇敢的接受新事物的到来,不断创新营销理念,接受有利于企业开展精准营销的信息,以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先进技术,有针对性的挖掘目标客户,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2.引进或培养具备专业技术的人才

移动互联网精准营销的发展,需要有具备数据挖掘、LBS等技术的专业人才,企业要想真正获得收益,就应不惜引进或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代价,一方面引进移动互联网营销专业人员,尽快让专业技术人员熟悉公司的情况,促使专业技术人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营销能力。另一方面培训企业内部移动互联网营销人员,尽量使更多的员工熟悉移动互联网精准营销的相关技术,不断深化员工的移动互联网精准营销的意识。

3.构建移动互联网营销效果评价体系

中小企业在应用移动互联网精准营销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营销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精准营销的最大优势就是其营销效果的可量化与可控性。因此,中小企业需要切实利用这些特点,把握营销效果评价这一重要环节,使其能够随时对营销效果进行跟踪,通过效果评价来反馈营销方式选择的正确与否,也可以根据顾客的反馈及时对精准营销战略做出调整,以进一步激发企业发展的动力,以期赢得更好的营销效果。

第8篇:个人信息安全隐患范文

【关键词】 互联网 个人信息 危机 处理策略

互联网作为网络信息技术的重要形式之一,有好的一方面,自然也有不好的一方面。人们在使用互联网进行工作、学习、娱乐的同时,经常会在互联网上浏览一些网站、邮件、注册账号等,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个人信息发生泄漏,导致经济财产受到损失。因此,人们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互联网的使用流程,不能随意浏览一些网站、邮件。同时,我国有关部门也要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互联网进行全面管制,这样可以为人们使用互联网提供安全的网络环境。

一、互联网个人信息的危机分析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管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互联网个人信息的危机越来越严重,这给人们使用互联网带来了一些难题,其实互联网个人信息危机,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用户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对个人信息保护没有足够的认识,在个人信息保存和处理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应的操作流程进行,最终导致互联网个人信息发生泄漏、不对称的现象。2.用户在个人信息保存过程中,没有设置安全密码或者密码过于简单,被一些不法分子破解,造成财产等个人经济损失。3. 互联网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漏洞,并且一旦互联网个人信息发生泄漏,相关互联网企业没有及时制定应急解决策略,对相应的法律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利用,缺乏相应的监管部门,这给人们个人信息的安全使用埋下了安全隐患。4.用户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有问题的网站和邮件出现,用户往往处于好奇心,就会点击进行查看,这样就会在用户无意识的情况下,导致自己的个人信息发生泄漏。

总的来说,由于用户在个人信息保存的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应的安全流程进行操作,经常浏览一些有问题的网站、邮件等内容,互联网企业对用户个人的信息保护没有给予高度重视,这样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发生互联网个人信息泄漏,使用户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二、互联网个人信息危机处理的策略

2.1对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

由于我国互联网行业起步较为缓慢,在很多技术层面上相对较为缺乏。因此,要想提高互联网运行质量,对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全面保证,互联网就要有效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互联网的运行状态进行全面干预。另外,企业在构建互联网技术层面的过程中,可以对国外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有效利用,这样不仅对互联网个人信息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我国IT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2.2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有效的利用

法律制度是保证互联网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屏障。因此,企业要想不断提高互联网运行质量,就要对其法律制度进行有效的利用,对用户的所有信息进行全面的维护,给用户最大程度上的安全感,这样才能杜绝互联网个人信息泄露现象的发生。

1.企业在对用户个人信息收集过程中,要对用户的知情权给予高度重视,向企业告知个人信息收集的情况,并且在互联网的服务条例中,标明互联网个人信息的使用流程和使用时间,为互联网个人信息安全使用提供基础。

2.在互联网运行的过程中,企业要根据相应的法律制度,对互联网个人信息进行全面处理和分析,保证用户在网络共享过程中的合法性、科学性,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互联网个人信息的安全、稳定、隐私等各个方面的性能,为用户使用互联网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2.3加强计算机的网络安全系统安装

其实,不管是企业加强先进技术的利用,还是对相关法律的充分利用,主要还是依靠用户自己本身,用户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要在计算机安装一些安全系统,例如:防护墙等信息安全保护软件,用户要充分的发挥其作用。同时,也要避免一些安全性能较差的网站和邮件,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互联网个人信息的安全。

三、结束语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个人信息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对互联网个人信息的危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并且针对互联网个人信息危机的形式,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以此促进我国IT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为人们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提供了良好的互联网环境。

参 考 文 献

[1]侯富强.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个人信息危机与治理[J]. 理论视野,2015,07:40-43.

第9篇:个人信息安全隐患范文

【关键词】电信企业、用户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131―01

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信息泄露事件频发。用户信息一旦遭到泄露,将面临信息曝光、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电信欺诈甚至资金被盗等一系列风险。在此环境下,2012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主题即为“消费与安全”,新闻媒体也多次曝光了个别银行、通信、快递、医院等行业不法人员泄露和出售客户信息,给公众造成巨大安全隐患的问题。由此可见,用户信息安全已成为社会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国家也逐步加大了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力度。一方面从立法上逐步加大了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障,在民事责任方面认定用户个人信息属于个人隐私范畴,并在2009年通过的《侵权责任法》中明确将隐私权写入了法律;在刑事责任方面,2009年颁布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七》也新增了“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另一方面,公安部也在北京、河北等20个省市区开展严厉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的专项行动,抓获嫌疑人1000余名,挖出信息源头44个。

电信行业一直是客户信息安全保障的重点行业。作为电信运营商,掌握着海量的用户信息资源,尤其是2010年电话用户实名登记工作推广以来,运营商掌握的用户信息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一方面客户信息真实、完善为电信企业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提供了条件,也为通信安全提供了保障,但另一方面对电信运营企业保障用户的信息、通信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总结多年的电信企业客户信息管理经验,借鉴先进企业的管理方法,从明确电信用户信鼠的范围、电信用户信息泄露的风险途径、解决电信用户信息安全的措施三个层面来探讨如何保障电信用户信息安全。

一、电信企业用户信息包含的内容

根据电信企业获取客户信息和提供通信服务的特点,电信用户信息应是指个人与单位用户的姓名或名称、有效证件类型及证件号码、住址(地址)、用户号码、联系方式、缴费账户、通话清单、终端信息以及单位用户的组织架构等基本信息、信息网络建设等非通信的信息内容。

二、电信企业用户信息泄露的风险途径

造成电信用户信息泄露的风险主要是人员风险和系统风险。人员风险是指电信企业内部和外部所有可以接触到用户信息的众多人员泄露用户信息的风险。企业内部人员如营业人员、销售人员、维护人员、客户信息管理人员等;外部人员包括与电信企业合作的业务商、内容提供商以及第三方维护人员等。

从系统风险上来讲,由于电信企业IT系统业务网络存在区域分散、数据分散、系统繁多、环境复杂等特点,建设了包括BSS、客服、CRM等多个业务支撑系统和OA办公系统,各个系统上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息和生产数据、运营信息等,每个系统的人员根据“使用”和“维护”又分为不同的角色,这些系统的终端覆盖了内网和外网、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等多种形态的终端设备。由于这些特征的存在,电信企业客户信息数据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网络的多重风险。

三、电信企业用户信息安全保护的措施

保护电信客户的信息安全,让客户享有安全、放心的通信服务是电信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笔者从通信行业服务角度来看,电信企业信息安全保障的关键需要从加强内部管理、提升系统防范能力两个方面得到提升。

(一)强化内部管理,提升全员信息安全防范意识

首先作为电信企业要有大局意识,应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基础电信企业信息安全责任管理办法(试行)》。将保障用户信息安全纳入企业的保密体系,建立完善的用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规范从业务受理、客户服务、运行维护、信息计费、外部合作等涉及客户信息的各个关键环节的业务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构建全面有效的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机制。比如要求营业和营销人员不允许私自留存客户信息;要求维护人员不允许私自下载和修改客户信息;各系统账号权限严格实施分级管理,不允许转让和越级使用;规范各类用户信息的存储介质、存储时限和销毁方式,完善用户资料销毁管理制度和技术保障手段;针对外部商、合作单位要明确对用户信息保密的业务和技术要求以及泄密后的相关处罚;定期开展用户信息安全检查,做到提前防范,最大限度保障用户信息安全等。

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尊重和保护用户信息安全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环境,提高全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尤其是针对能够接触到用户信息的员工、外包人员、商及合作单位的从业人员要与企业签订保密责任书,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案例教育、警示教育、相关法规和业务规范的考核等,提高从业人员的觉悟和防范意识。

(二)提高技术防控手段,提升系统防范能力

完善电信企业IT系统业务网络的安全建设,构建用户信息数据保密体系,精确定位用户信息泄露风险,从外部和内部防范两方面提升系统的防范能力。

首先是做好外部防范,由于电信企业IT系统业务平台繁杂,接入终端种类多,要保证各类终端和网络安全地接入到业务系统中,就要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安全设备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病毒防护系统、认证系统等性能,对可访问系统的计算机及移动终端等必须实施安全认证和安全策略防护,实现对用户信息的“区域外保护”,严格防范黑客和外部不法人员窃取用户信息。其次,由于大部分用户信息泄露案件都是内部人员制造,加强内部网络的风险防范更加重要。一方面要加强系统的认证安全能力和网络账号权限分级管控体系,加强对登陆人员的身份和权限核实,对于无论从业务平台或后台数据库查阅和下载用户的信息情况系统都要有完整的日志记录;另一方面,如果用户信息未经加密安全处理,一旦下载存储到计算机上系统将失去监控权,有可能会造成信息恣意传播而无法找到源头,因此系统应自动实现数据落地加密及权限控制,同时对下载终端加强安全策略认证,提高下载用户信息的安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