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生态基地规划范文

农业生态基地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生态基地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生态基地规划

第1篇:农业生态基地规划范文

21世纪,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之一。旅游经济时代的到来,也给山区镇乡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机遇。XX镇要拓展农民增收的新渠道,需要以此为契机,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以生态旅游来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优势

XX镇位于诸暨市西南部,属山区镇乡,南、西与浦江县相连,距市区中心35公里,镇域面积55平方公里。地形以丘陵为主,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发展,全镇已拥有规模相当的效益农业和环境独特的旅游资源,为进一步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旅游农业提供了基础。

(一)绿色农业发展迅速,为生态旅游观光提供了基础。XX镇经过几年的效益农业开发,农业已形成有机茶、水果、花木为代表的效益农业,成为XX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排头兵。水果品种在10种以上,包括传统水果枇杷、樱桃、柿子,也有近几年从外地引进的新品种,如红石榴、黄花梨、杨梅等,素有“水果之乡”的美誉。一方特产——XX高粱酒,土称“秣秫烧”号称“江南茅台”,以其独特的色、香、味成为诸暨的历史名酒。市级示范基地有高粱专业村殿前村;樱桃专业村沈宅村。

(二)环境得天独厚,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天然优势。XX通镇交通便捷,距金杭公路、杭金衢高速公路出口仅10公里,镇内有市级风景名胜区——汤江岩风景名胜区。从2001年开始,由市旅游投资开发公司托管,景区年接待游客达20多万人次。目前已成为“华东地区户外拓展训练基地”,“诸暨市民兵训练基地,”和“国家民俗摄影创作基地”。位于镇西2公里的边氏宗祠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代(公元1896年),投资近百万元的宗祠花园也已完工,央视《华夏文明》栏目诸暨系列专题曾在这里摄制;同时福莲庵、云台寺等景点也各具特色,其中福莲庵为台商出资建造,规模宏大,气势非凡;位于同源村的“XX头”常年树木茂盛,品种繁多,且有美丽的传说,为XX镇镇名的出点之处;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浓厚,为“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其中棕编艺术绝无仅有,响彻海内外;另外板龙、书画、木雕等等也是独具风格。

(三)良好的外部环境带动着全镇生态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在市旅游投资总公司的努力下,诸暨市旅游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大旅游框架、大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市委市府提出的全方位、多渠道、大密度进行促销,整体包装诸暨旅游,着力打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浣江·五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品牌,特别是今年5月,第七届五泄观瀑节开幕式在安华湖成功举行,扩大了XX旅游的知名度。通过几年的发展,全市上下对发展旅游农业的认识不断更新,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广大农民对发展旅游农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二、发展现状与成效

2006年,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按照市委、市政府“坚持三个发展、奋力走在前列”的工作要求,根据XX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创新工作思路,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农民的创造才智,保护生态环境,留住“山青、水秀、气畅、路通”的良好人居环境,使生态旅游农业得以规范、健康、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休闲旅游观光基地不断发展。观光农业基地快速发展,品种增多、品质提高。到目前为止,现有50亩以上观光基地30处,“金竹山庄”、“富润科技生态园”等综合性休闲山庄两处,正在规划建造的山庄基地12处,现共有果林面积4000余亩,各种水果十余种;浙江绿剑茶业公司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千亩有机茶基地;以XX高梁酒厂为龙头的高梁酒产业,年种植规模5000余亩,年产红高梁酒600多吨。形成了外来游客在XX喝高粱酒、品绿剑茶、尝时鲜水果为主的农业观光旅游特色。

(二)农庄经济不断提升。集采摘、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农庄经济发展迅速,旅游业、效益农业和农庄经济三者结合程度不断提升,尝时鲜水果、品高梁美酒、游青山绿水已成为游客对XX的向往,并受到了游客的广泛好评。

(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增加。积极探索现代农业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发展路子,紧紧围绕旅游业“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依托汤江岩野外拓展基地、边村宗祠等原有景点,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12万多人次,总收入600余万元,创利润180余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近两百人。

三、主要工作方法

(一)制订规划、出台政策、加强引导和宣传。

一是确立长远发展观念,结合集镇总体发展规划,与旅游局、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制订《诸暨市汤江岩景区休闲度假区详细

规划》和《诸暨市汤江岩景区安华湖休闲带概念性规划》,规划总面积530公顷,涉及景区周边布谷、临江2个村(8个自然村),为发展休闲旅游业打好基础。

二是制订全镇观光基地总体发展规划,计划在高城头村、同兴村、三新村一带发展樱桃、枇杷基地1500亩,改造高城头、唐仁等村山地及果园2000亩。

三是出台激励政策,对发展观光旅游基地的行政村及农户给予每亩20元的资金补助;开展优质水果评选活动,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评比,对获奖人员给予500—1000元的奖励。

四是提供各种服务,促进农民发展观光基地的积极性。利用在安华湖召开观瀑节的有利时机,举办“樱桃节”,充分利用汤江岩风景区的辐射优势,加大对休闲观光农业的宣传力度,扩大XX休闲旅游农业的知名度。

(二)抓观光基地建设,依托基地发展农庄经济。今年,该镇在原有30个农业观光基地的基础上,新规划建造农庄及观光基地12个,预计总投资1亿1千万元,利用荒坡山地450公顷。其中浙江伊厦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的环安华湖休闲农庄和上海中凯企业集团投资的里杭休闲山庄,预计投资均在5000万元以上,另有投资超过100万元的3家,投资20万元1家,各村开发樱桃、枇杷等基地6个近2000亩。

(三)实施品牌战略,促进示范特色基地发展。结合乡土特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开发新特产品,创各级名牌,进一步提高XX传统农产品的品质。短柄樱桃新品种开发成功,同华樱桃基地被科技局评为科技示范基地;金竹山庄在原有水果基地的基础上,开办了农家饭店,生意兴隆;创造优惠条件,引进综合性休闲项目“富润科技生态园”;山头河70亩迪1号红李引进,今年喜获丰收;XX高梁酒厂投资10万元,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皇浆高梁酒获得成功,攻克了技术难关,有效地提升了XX传统红高梁酒的品质,被评为绍兴市名牌产品和绍兴市绿色农产品。

(四)加强在技术、资金、发展思路、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结合实际,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开办休闲旅游农业讲座、休闲农业基地建设、从来人员上岗培训等农民素质培训班,听课人数超过600人次;引导果农建立相关协会,巩固原有各类基地,发展新的水果基地,扩大规模,形成集团优势,有组织地引导游客前来观光,使原有基地低、小、散的经营格局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五)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采砂一直是安华湖环湖各村支柱产业,是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但该产业严重影响了安华湖的生态环境。为改变这一现状,年初,该镇联合有关部门,对安华湖湖区实施了禁砂,经过半年努力,极大地改善了安华湖的生态环境。同时,还结合“平安XX”的创建,经常性地做好当地村民的思想工作,解决开发单位与村民之间的矛盾,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上半年,投资350万元的山头河2000余亩土地整理项目通过有关部门验收;大力推进康庄工程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实现村村通水泥道路,为进一步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思考与做法》来源于,欢迎阅读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思考与做法。

规划》和《诸暨市汤江岩景区安华湖休闲带概念性规划》,规划总面积530公顷,涉及景区周边布谷、临江2个村(8个自然村),为发展休闲旅游业打好基础。

二是制订全镇观光基地总体发展规划,计划在高城头村、同兴村、三新村一带发展樱桃、枇杷基地1500亩,改造高城头、唐仁等村山地及果园2000亩。

三是出台激励政策,对发展观光旅游基地的行政村及农户给予每亩20元的资金补助;开展优质水果评选活动,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评比,对获奖人员给予500—1000元的奖励。

四是提供各种服务,促进农民发展观光基地的积极性。利用在安华湖召开观瀑节的有利时机,举办“樱桃节”,充分利用汤江岩风景区的辐射优势,加大对休闲观光农业的宣传力度,扩大XX休闲旅游农业的知名度。

(二)抓观光基地建设,依托基地发展农庄经济。今年,该镇在原有30个农业观光基地的基础上,新规划建造农庄及观光基地12个,预计总投资1亿1千万元,利用荒坡山地450公顷。其中浙江伊厦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的环安华湖休闲农庄和上海中凯企业集团投资的里杭休闲山庄,预计投资均在5000万元以上,另有投资超过100万元的3家,投资20万元1家,各村开发樱桃、枇杷等基地6个近2000亩。

(三)实施品牌战略,促进示范特色基地发展。结合乡土特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开发新特产品,创各级名牌,进一步提高XX传统农产品的品质。短柄樱桃新品种开发成功,同华樱桃基地被科技局评为科技示范基地;金竹山庄在原有水果基地的基础上,开办了农家饭店,生意兴隆;创造优惠条件,引进综合性休闲项目“富润科技生态园”;山头河70亩迪1号红李引进,今年喜获丰收;XX高梁酒厂投资10万元,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皇浆高梁酒获得成功,攻克了技术难关,有效地提升了XX传统红高梁酒的品质,被评为绍兴市名牌产品和绍兴市绿色农产品。

(四)加强在技术、资金、发展思路、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结合实际,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开办休闲旅游农业讲座、休闲农业基地建设、从来人员上岗培训等农民素质培训班,听课人数超过600人次;引导果农建立相关协会,巩固原有各类基地,发展新的水果基地,扩大规模,形成集团优势,有组织地引导游客前来观光,使原有基地低、小、散的经营格局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第2篇:农业生态基地规划范文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截止20__年12月,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11428万元,同比增长15.63%,占规划目标11800万元的96.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0元,占规划目标3300元的86.36%。

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到20__年12月,全区发展潜力较大的有机茶、干果、蔬菜、中药材和畜牧业五大生态产业已初具规模,农业的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完成农业总产值19142万元,比20__年增长18.96%,占规划任务1.7亿元的112.6%;粮食总产量达到2.03万吨,占规划任务1.8万吨的112.78%;油料产量达到305吨,占规划任务300吨的101.67%;水产品产量达到100.75吨,占规划任务200吨的50.38%。

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全区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个(红坪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年销售收入1280万元),已经完成规划目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达到27个,占规划目标20个的135%;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7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4.11%,占规划任务50%的28.21%;农产品加工率为14.11%,占规划任务40%的35.26%;农产品优质率和农业综合商品率均达到了60%,已经完成规划目标。农产品出口创汇收入达到2万美元(20__年),占规划任务100万美元的2%。主要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和一体化经营正在逐渐实现。

农业科技公益顺利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每年达到了4500人次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就业率达到81%,均完成了规划任务;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正在改革调整之中,“以钱养事”机制正在规范健全;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占规划任务90%的105.56%,病虫草鼠害防治面积达到8万亩,每年有1万亩农田测土配方施肥,农村技术推广达到80%,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6940元/劳,耕地产出率达到1000元/亩,分别占规划指标的69.4%和100%;畜牧水产业发展迅速,生猪良种覆盖率98%,山羊良种覆盖率达到60%,水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40%,动物防疫密度、死亡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农业基地管理趋向规范,种植业产投比达到1:4.5;农产品安全得到保证,农产品检疫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农业机械发展迅速,农机总动力逐年增加,小型农机推广数量达到10000台以上,以上指标均达到了规划目标。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正在建立,农业信息网络村级覆盖率逐年提高。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区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88%,占规划任务89%的98.88%;水土流失治理率和土地退化治理率达到90%以上,空气、地面水、声环境质量全面达标。单位面积农药和化肥使用量以及农业自然灾害成灾率逐年下降,养殖场全部利用沼气,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了95%,占规划任务90%的105.56%;耕地土壤肥力稳步提高,农业自然灾害成灾率限制在0.5%以下,完成了规划目标。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耕地质量逐渐提高,旱涝保收农田面积达到1.52万亩,占规划任务5万亩的30.4%;有效农田灌溉面积达到1599亩,占规划任务5000亩的31.98%;中低产田比率为70%,占规划目标50%的71.43%;农村公路通村比例、乡村公路黑色化比例、农村电力入户率、水毁农田恢复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等指标均达到了规划目标;农村能源建设逐步开展,推广沼气池5566口(截止于20__年),占全区总户数1.3万户的42.81%,占规划任务40%的107.04%。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城镇化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农村卫生机构数量,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农村每百户上网计算机数量,村级养老院,村级图书室数量,农村电视覆盖率,农村每百户拥有电话、移动电话数量以及适龄儿童入学率等指标均达到了规划任务指标。

(二)主要规划任务完成情况

1、有机茶。在巩固木鱼镇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逐步在下谷、阳日和松柏等区域发展有机茶,开展无性繁殖,扩大速生优质茶叶基地面积,积极优化品种结构,加大良种引进推广力度,其面积已经达到1.15万亩,占规划任务3万亩的38.33%;茶叶加工量为92吨,占规划任务1000吨(2015年)的9.2%,产值达到900万元,占规划任务2500万元(2015年)的36%。有机茶公司、康俊公司等龙头企业逐渐形成规模,产品开始上档次,有机茶产品形成了系列化开发,产品科技含量和加工档次逐渐提高。

2、蔬菜。现已发展2.9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不含2.94万亩马铃薯),占规划任务5万亩的58%;苞菜、萝卜、白菜等高山无公害蔬菜以及山野菜继续以红坪、大九湖等高山乡镇为主发展,并向宋洛、松柏等乡镇扩大了生产规模;重点发展蔬菜大棚等设施蔬菜栽培,在阳日、松柏等经济发达乡镇城郊发展精细菜,满足了区内城镇居民和游客需求。

3、干果。 “十一五”期间,干果板块继续以松柏、红坪、木鱼、宋洛为主发展,并向全区辐射。调整品种结构,着力保护和开发利用本地野生干果资源,扩大“神农架小板栗”的发展规模,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产量、品质和品牌影响力。截止20__年6月,全区干果总面积达到12万亩(板栗10万亩,核桃2万亩),总产量达到了1500吨,占规划任务3000吨的50%,产值达到了450万元,占规划任务8

00万元的56.25%。4、中药材。神农架是炎帝始祖创五谷,尝百草,医百病的发祥地。现有药用植物195科、816属、1886种,其中有120余种名贵药材,素有“天然植物园”、“中草药王国”之美誉。目前,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7.4万亩以上(其中草本中药材面积稳定在1.8万亩以上),占规划任务10万亩的74%;中药材种质资源保存圃建设项目正在申报之中,中药材基地和中药材精深加工已经逐步展开。

5、畜牧业。由于加大了动物防疫和优良品种推广力度,畜禽出栏率、商品率大幅度提高,整个畜牧业发展呈平稳上升趋势。“十一五”期间,我区以发展养殖大户为抓手,在生猪生产上以宋洛为中心向其它乡镇辐射,突出发展生猪养殖片区,着力解决生猪饲料缺乏与规模发展的矛盾,促使生猪养殖规模达到了106981头,占规划任务10万头的106.98%。山羊养殖规模达到45581只,占规划任务6万只的75.97%;淡水养殖品种结构开始优化,网箱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动物防疫体系逐渐完善,禽流感、口蹄疫以及猪链球菌等重大疫病得到了有效监控。

(三)主要项目完成情况

《神农架林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设计了种植业生态工程、养殖业生态工程、旅游产品开发工程、土壤水肥生态工程、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生态工程、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农业生境恢复工程、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工程、旅游观光农业工程、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等10大工程和高效粮油基地建设等29个项目,目前, 高效粮油基地、有机茶板块基地、干果板块基地、中药材板块基地、蔬菜板块基地、优质三元猪工程、10万头商品猪基地、特种养殖项目、畜禽良种繁育基地、10万亩人工草场、阳日库区网箱养鱼、3万箱中蜂优质蜜、中药饮片加工、杜仲速溶茶加工、蜂蜜深加工、有机茶系列产品开发、山野菜脱水加工、香菇木耳脱水压制、神农奇石及根艺木雕开发、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蝗虫地面应急站、神农架林区动物防疫体系、户用沼气池建设、中小型畜禽场沼气建设、小流域治理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城郊旅游农庄建设、珍稀植物园、神农百草园、、大九湖湿地公园、“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业新技术推广及高产高效种养模式试验示范、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等38个项目已经完成或正在建设之中,占项目任务总数的70.37%;特色珍稀鱼类流水养殖、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工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站、原始小杂粮自然资源保护工程、野生种质资源保护区、齐口裂腹鱼驯养繁殖基地、大鲵保护区、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塔坪民俗村、神农鸟语林、1000吨板栗贮藏保鲜库、板栗加工、蔬菜大棚排(滴)灌技术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监测站、太阳能综合利用工程等15个项目正在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占项目总数的27.78%。

二、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是农产品加工产业扶持政策不足,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导致农产品加工产值比重过低,农产品出口创汇比重过低,难以达到规划目标;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有效灌溉耕地比重过低,中低产田比重过高;三是项目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部分项目的申报和实施。

三、规划需要调整和修订的内容及下一步发展思路

(一)规划需要调整和修订的内容

一是部分指标需要调整,建议将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等指标适当调增,将农业加工产值、农产品出口创汇等指标适当调减;二是10万只商品羊基地项目因影响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需要调整项目设计规模。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1、狠抓板块基地建设,推进旅农林产业链建设。及早规划,围绕旅游业的发展搞好以结构调整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突出抓好蔬菜、茶叶、干果、中药材、畜牧业五大板块建设,形成五大增收支柱产业。在产业发展上重点抓关键环节,抓产品开发和加工,抓龙头企业,抓专业合作社,抓市场营销。抓好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申报,做好已申报品牌的跟踪管理与服务,引导农民靠品牌增收。

2、狠抓农业科技培训与推广,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为载体,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点单式”培训,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专业,拓宽培训领域,加大培训力度,确保完成全年的培训任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引进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技术,重点实施推广有机茶园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猪-沼-茶”种养模式、“林-草-鸡”生态养殖模式以及生猪规模化养殖150模式等主推技术,着力开发旅游农产品,深入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重点,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新机制。

第3篇:农业生态基地规划范文

目前,虽然我国有较多乡村在发展农业旅游,且不少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较多都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统一部署,特别是中小城市附近的乡镇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较多问题。

1.1旅游特色缺失

人们走出户外是希望看见不一样的田园景观,体验别致的田园生活。但是现有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缺乏特色,同质化比较严重。目前郊区推出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多是“看农家生活、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虽然这些都异于城市生活,但如果处处都一样、次次都相同,也难以吸引游人,所以项目总体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就会下降。

1.2旅游景点分散

目前,休闲农业旅游的模式多是小打小闹,而且处于比较分散的自由发展状态。所有的农业资源都分散在各自乡镇,缺少合作,各自为战。同时景点的知名度尚未展开,这些都成为发展的瓶颈所在。

1.3规划难以实施

旅游项目的前期投入较大,且成本的回收需要较长时间。在现今较多实施的项目中,由于资金问题,前期规划的深度不够,难以指导项目的实施,且缺乏宏观意识和远见。由于缺失规划,各类用地参差不齐,必要的公共设施又比较简陋,整体布局杂乱无章,乡村道路建设缺乏远见,整体风格难以形成,难以给游客留下好的印象。

2川店镇双店村休闲农业旅游规划

2.1旅游基地概况

荆州川店镇地处荆州古城西北隅,毗邻荆门、当阳两市。人文景观奇特,享誉三楚。三国遗址、越王勾践剑、虎座鸟架鼓就是川店悠远而深渊历史文化的见证。全镇版图面积164km2,耕地面积4930hm2,人口3.49万。双店村位于川店镇中部,毗邻川店镇政府,被荆川公路贯穿,位于川店镇政府确定的荆川线旅游服务经济带,是荆州城区到熊家冢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优越。项目基地处在丘陵地区,地形有一定的高差起伏,地质地貌条件良好。基地内大部分为农田,中心有两片较大的居民区,一片为原有的居民点,一片为还建小区,小区东北面有一片较大的水域。荆川公路沿线以及基地东南面有两片较大的林地,整个基地被水渠环绕。荆州市旅游规划将长江北岸的八岭山地区及长湖地区作为荆州古城游览区。主要景点有荆州古城、楚纪南城遗址、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荆州水利文化景观及沙市都市观光风景。荆州城区的旅游影响将通过熊家冢的吸引作用辐射到川店镇,将给川店镇的农业观光旅游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力发展荆川线沿线的农业观光服务,将使双店村成为向观光游客展示川店镇新农村风貌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成为去熊家冢旅游的一个休息娱乐场所。

2.2旅游开发策略

2.2.1文化策略川店镇文化深厚、人杰地灵、享誉三楚。熊家冢的开发为川店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旅游成为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支撑点。熊家冢的旅游服务事业正在有条不紊地发展,一定能带动周边旅游的发展。川店镇有香樟、土鸡、鲤鱼等一些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农村土特产。这些地方特色文化都为发展旅游创造了条件。

2.2.2环境策略休闲农业旅游具体类型较多,在规划过程中力求打造休闲种植业为主题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农业观光园是一个集吃、住、玩、游、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村体验园。而这些活动的开展需要一个充满自然生态气息的环境,因此优美环境的塑造是决定农业观光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园区环境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保持原貌,适度改造。游客来到农村观光,主要是来体验农村生活的趣味,找到一种返璞归真之感,因此,园区环境的塑造应该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适度地进行改造,体现出一种原汁原味的农家旅游乐趣。双店本身被开发改造较少,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在环境方面有巨大的优势。第二,注重细节,突出创意。观光园的档次除了表现于自然景观的整体效果外,更表现在一些细节之处,不论是花草的放置,还是亭桥的位置,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景观的设置需要注重创意,既能体现农村文化风貌又能激发人的创造力。第三,有机联系,共生共融。每个区块的环境要有有机的联系,从一个景观节点到另一个景观观节点要有衔接和过度,使游客舒适方便地穿梭于各个景观流线。

2.2.3建筑策略从市域范围来看荆州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三国文化和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已经融入了荆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很高的文化认同感。从镇域范围看,川店镇有熊家冢古墓,传统文化同样占主导地位,这些都决定了双店村农业观光园的建筑形制和风格应遵循古朴的原则。观光园公共建筑的建造应当在尊重当地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适当融入现代元素,避免过度的商业化削弱乡土文化的吸引力。

2.3功能分区

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原有地物地貌,借鉴现代休闲创意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模式,规划组织各个区块的功能,使之有机联系形成一个自然连贯的旅游流线。将休闲创意农业园区分为:入口接待区、有机蔬菜种植区、瓜果采摘区、林木观光区、生态渔庄、民生民俗体验区、新农村住宅区、农家乐餐饮区、传统农业观光区、精品农业生产区等10个区块。在毗邻荆川公路的地方设置入口接待区。在进入观光园中心的主要道路两边设置瓜果采摘区。在原来有林地的位置设置观光林业区,有水塘的地方设置生态渔庄。对原来住宅集中的地方进行适当地装修改造,设置民俗民生体验区。将观光园末端的住宅区修建改造成休闲农家乐餐饮区。荆川公路另一侧的大片农田区域设置成传统农业观光区和精品农业生产区,作为二期发展备用地。

2.4效益分析

2.4.1生态效益规划的实施对于基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有明显的作用。特别是生物物种共生模式及生物能多层次再生利用模式在莲菜种植中的运用,将对规划区内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既丰富规划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又有利于周边山水等自然要素的保护与利用。同时,通过生态农业与旅游服务的联动开发,推动规划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供条件。

2.4.2经济效益无论是生态农业经营模式,还是旅游服务业发展经营模式,都是适合规划区整体经济发展的合理选择。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将有效地解决规划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问题,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产值;同时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丰富和提升规划区的产业结构,成为规划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器,为规划区带来更多的产品效益,也为当地村民增收带来可靠保障。

第4篇:农业生态基地规划范文

(一)惠农政策落实

2013年共发放粮食补贴(小麦)77.39万元;“一喷三防”肥30959包,农机燃油补贴15.48万元;农业政策性保险,2013年棉花入保面积90357.7亩,入保金额325287.7元,入保户数4212户;小麦入保面积5007.5亩,入保金额10015元,入保户数812户;农业机械补贴上半年共补贴170余台,补贴金额21.4万元;小麦良种补贴面积为4438亩,556户,补贴小麦良种数量32785公斤。

(二)三网绿化工作

2013年镇实施了一系列的三网绿化工程,分别实施了滨孤路、高速连接线、海防路、路等路域补植绿化工程,共补植苗木株;实施了郭河和沾利河等水系绿化,共栽植苗木株;实施了郭河片1万亩农田林网绿化,绿化面积317亩,栽植树木6.1万株,动用土方58.7万方,总投资608.9万元。;种植经济林1500亩,栽植苗木96000株,实施了滨孤路提升工程,动用土方26.5万立方,外调土6.5万方;镜月湖动用土方78万立方,外调土3万方,栽植小苗木3万余株;灵芝湖动用土方152万方,外调土1.2万方。总计动用土方253.5万方,投资633.75万元,栽植苗木34万株,投资346万元。

(三)特色农业发展

镇认真落实富民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因地制宜,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精心规划建设了镇独具特色绿色生态农业布局。

2013年,我镇共建设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9处,规划种植面积20000余亩,为基地农户人均增收8000元。

1、梁王片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

该项目集中规划为3个示范区.一是梁王2万亩示范区。北至老滨孤路,东至街道,南至一分干,西至义虎路,面积2万亩。二是2万亩示范区。西起一分干,北至六义干,东至水库二支,南至北大支渠,面积2万亩。三是老黄河故道2万亩示范区。以老黄河故道为核心,南起五一村,北至寿光村,面积2万亩。

该项目规划5年内完成苹果栽植,现已种植1.5万亩。年购进优质苹果苗木9.6万株,新植优质苹果1500亩。其中在郭河片种植了500亩、黄河故道片种植了500亩、梁王片种植了500亩。

2、镇仁韩片5000亩特色农产品示范园

(1)该项目区西至太平界,东至义英路,北大支渠,北至北水源支渠,总控制面积5000亩。

(2)项目区主要分为五个种植区块,其中围子红薯种植基地2500亩,水库周围杂果园180亩,投资1010万元;富硒黑花生种植基地1200亩,投资450万元;中药材基地1000亩,投资300万元;寿光村高温大棚蔬菜120亩,建设高温大棚60个,投资1400万元,产业区道路配套11公里,投资440万元,高低压线路5.6公里,投资80万元,管道水系8.6公里,投资90万元,总投资3770万元。截至目前,修筑产业路11公里,高低压线路5.6公里,管道水系8.6公里,种植优质红薯2500亩,正在采摘;富硒黑花生种植基地1200亩,正在销售;中药材1000亩,其中丹参200亩、黄芩300亩,无花果500亩,长势良好,部分无花果树已经结果。

3、镇博丰蔬菜种植基地

镇宝三片高温大棚蔬菜基地位于义虎路西侧,南到宝一进村路,北至东西沟,西至宝一村水库,规划面积1100亩。规划建设钢结构高温蔬菜大棚200个,每个2.2亩左右,截至目前,宝一村群众自建冬暖大棚17个,该合作社规划建设冬暖大棚43个,春暖棚39个,总投资2600万元,目前完成建设,订购了蔬菜苗正在种植。

4、镇梁家设施水果休闲采摘园

项目区东至沾利河,西至王集干,南至一份干,北至义五路,涉及镇梁家、大王、三合、七顷、大山等5个村,苹果种植面积10000亩,同时发展了500亩的富硒苹果,大田杂果300亩,大田葡萄200亩,温室葡萄大棚60个,总投资3500万元。项目区将早熟品种嘎啦、藤木、红霞等品种与烟富三、烟富六合理大棚种植,形成了3-4个月的采摘期,充分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截至目前,新建葡萄大棚10个,草莓大棚4个,种植大田草莓100亩,杂果30亩。

5、西黄河故道休闲采摘园

西黄河故道采摘园位于镇薄家村西南800米处,东临高速连接线和新盐路,交通便利,项目区南至三道沟地,北至薄家开发地,东至生态林,西至进水渠,总设计面积2000亩。项目区位于区西黄河故道南首,北至一分干,东至盐新路,南至博丰菜业,西至沾化界,总面积2500亩。项目区分为申丰菜业,草莓采摘,林下经济,珍果园,生态园和优质苹果园六个片区;建设高温钢结构大棚50个,钢结构草莓温室棚60个,钢结构水果温室大棚20个,珍果园200亩,林下食用菌及林下珍禽养殖300亩,大田采摘开心农场300亩,优质苹果园1100亩,建设生态餐厅一处,总投资4680万元。申丰农业开发公司系私营企业,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外聘高级管理人员实施日常管理。前期建设由寿光市多农大棚建造有限公司规划建设,建成了吸纳本村群众技术培训的后土岗。截至目前,建设草莓大棚60个,并种植了草莓;种植了樱桃、树莓等珍果园200亩,冬暖大棚20个,已经全部种植西红柿,林下养殖笨鸡20000只。

6、七顷村大棚葡萄种植基地

镇七顷村大棚葡萄种植基地位于七顷村北300米处,占地100亩,集中建设钢结构葡萄大棚24个(每个大棚1.2亩),投资120万元。该基地采取公司制运营模式,由公司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并全部流转了土地,今年5月份栽植了苗木,现在正在实施秋季管理。

7、三合蔬菜种植基地

该基地建设余三合村以东,集中建设高标准冬暖大棚10个,总投资260万元。该基地系区西黄河故道重要组成部分,填补了区高品质蔬菜生产的空白,周边地区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种植有限,蔬菜消费主要靠外部输入。该基地的建设,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稳定了当地物价,对当地的主导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同时可吸纳100余人就业,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促进当地群众致富增收。截至目前,已经建设高温大棚10个,种植了辣椒、西红柿等蔬菜。

8、大山反季节西瓜基地

大山村大棚西瓜基地位于大山村以南,规划面积300亩,建设高标准西瓜大棚25个,总投资240万元。

该项目引进荷兰管理模式,采用微滴灌、水肥一体、设施温控生物防治等技术,实行半自动化管理;该基地完全按照公司化规程管理,下设办公室、技术部、生产部和销售部四个科室,按照规划分期建设。截至目前,已经建设西瓜棚20个,种植蔬菜、西瓜、南瓜等作物。

9、西黄河故道生态农庄项目

该项目北至滨孤路,南至同合村东西路,西至沾化界,东至排涝沟,规划耕地面积1600亩,总投资4000余万元。开发公司主要建设农业科技园艺开发、拓展训练、餐饮住宿、设施农业、景观打造和林果种植采摘等项目,目前,所涉及耕地已经完成流转,计划2013年11月份动工建设。

(四)、富民政策落实

1、政策带动。对苹果树新植,镇政府按照3元/株以上标准给予奖补;对新建冬暖式种植大棚,按10000元/亩给予奖补,对新建春暖式种植大棚,按5000元/亩给予奖补;对农业小景点打造,镇政府按实际投资的50%给予奖补;对特色农业贷款,镇政府在区农合行设立担保基金100万元,撬动低息贷款2000万元。

2、行政推动。镇政府成立特色农业服务办公室,并由科级干部带队组成14个小组,包靠推进“两带”及12园建设。

3、科技拉动。镇政府在寿光市高薪聘请技术员1名,对蔬菜大棚的建设、种植策划、技术管理等长年盯靠指导。另外,镇政府与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签订长年合作协议,每月至少有1名专家到镇指导。

4、搞好基础配套。镇政府计划投资600万元,架设输电线路10.5公里,建设产业区循环路10公里,建设小型泵站4座,铺设引水管线8公里。以上各项工程预计7月底前全部竣工。

5、搞好土地流转。截止目前,全镇新注册成立农业公司2家,新成立专业合作社10家,均是农村小能人合伙发起。其中申丰公司流转土地1200亩,博丰蔬菜合作社流转土地600亩,盛丰农业公司流转土地200亩,西韩无花果合作社流转土地530亩,东韩中草药合作社流转土地510亩。

6、搞好绿色认证。镇政府从农产品生产源头入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不断强化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户安全生产意识,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擦亮绿色品牌。

7、搞好市场分析。一方面,搞好种植策划,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生产;另一方面,坚持做强做大“西黄河故道”品牌,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镇特色产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8、搞好农民技术培训。镇结合新型农民学校,开展了一些列的农民技术培训。分别建设了博丰菜业实训基地、梁家林果实训基地、艾河杂果实训基地、北大屋葡萄实训基地、小围子红薯实训基地、申丰农庄实训基地等6家培训基地和大牟村等15个农民技术培训教学点,第一期共开展了林果种植、棉花种植、粮食高产技术、大田辣椒种植和大棚蔬菜种植为内容的技术培训课100余次,受训人数5000余人次。

二、2013年工作计划

(一)西黄河故道生态农庄建设

西黄河故道生态农庄项目北至滨孤路,南至同合村东西路,支渠两侧,总设计面积1600亩,总投资4000万元。生态农庄以东是义虎路、高速连接线,交通便利,横跨支渠,水浇条件良好,再加上项目区位于黄河故道中心,土质肥沃,产出的林果及农产品品质上乘。生态农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和全区农业产业规划,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通过土地流转向集约化发展,树立“绿色、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的意识,走“公司+基地”的发展思路。2013年开发建设设施农业、林果采摘、水上娱乐、拓展训练、餐饮住宿等项目。

截至目前,该项目区涉及土地已经全部流转完成,计划2013年施工建设。

(二)镇葡萄庄园项目建设

项目区位于镇村、村。项目区东至高速连接线,西至村,北至薄家宝分界沟,南至五一灌溉站,总面积1100亩,总投资2000万元,集中建设高标准的蔬菜大棚150个,葡萄大棚600亩200个,实施绿色大棚葡萄种植、采摘,景点打造等工程,集采摘、娱乐、休闲、亲子活动、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绿色果蔬采摘基地。

该项目正在流转土地,预计2013年春季施工。

三、存在问题

(一)产业化经营水平欠佳。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经营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规模较小,农产品附加值低,现代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二是产品优势不优。宝三珍果、梁家苹果等基地虽具规模,但受技术创新等影响,产品开发慢,竞争力弱。

(二)生产要素支撑力不强。一是农民素质不高。全镇农业高级科技人才较少。加上受传统经营习惯的影响,普遍存在重粮棉种植的传统,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阻力较大。二是资金投入不足。镇级财政对发展特色农业进行一定程度的资金扶持,但由于镇级财力有限,与农业的高需求、大投入相比远远不够。

(三)抗御风险能力较弱。一是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八月份的持续强降雨,致使镇域内棉花大面积受灾,给我们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敲响了警钟。二是应对市场风险机制缺乏。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仍处于低层次阶段,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普遍存在,对千变万化市场应变能力匮乏。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辖区内沟渠、田间管网等修缮工程,打通阻截沟,清理维修排灌渠,确保涝能排旱能浇。重点抓好大牟片1.2万亩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

(二)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循环、高效、生态”绿色种植业,逐步走出“棉花农业”困局。依据全区西黄河故道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带规划,整合规范农村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宝三片杂果、薄家草莓及生态园、大山西瓜、梁家苹果、北大屋葡萄、小围子地瓜、六顷五黑花生等特色采摘园。搞好“三网”绿化工程,大力发展木材生产、林下种养殖等特色产业,依托特色资源优势,搞活“农家乐”、“农家游”,努力打造“三季有花、四季有果、常年见绿、水清天蓝”的旅游休闲观光农业。

第5篇:农业生态基地规划范文

1.1自然条件优越

汉中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地处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带,有一个优于其它同纬度地区的温暖湿润气候条件,是我省水、热资源最富集的地区,是南北气候分界线。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1.2%,植被覆盖率56%,林地面积居全省之首;平均气温12-14℃,无霜期211-254d;年降雨量700-1800mm,大部分地区在800mm以上,平均降雨量871.8mm;日照1300-1800h,大部分地区1600h以上;≥0℃的活动积温均在5000℃以上,≥10℃活动积温平坝4480℃、丘陵低山4200℃左右,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季。汉中空气质量年优良天数达332d左右,优良率近90%;大气环境质量全年达到二级以上标准。汉中市水资源总量为219.75亿m3,本市河流均属长江流域,有汉江、嘉陵江及其支流528条,流域面积1.96万km2,占全市幅员面积的72.2%,人均占有自产径流4203m3,分别为全省、全国人均值的2.74倍、1.55倍;全市有三大工程灌区体系,共有大、中、小型水库336座,总库容达3.64亿m3,农灌机井4578眼。全市有效灌溉面积13.04万hm2。汉中是个农业市,工业发展相对薄弱,环境污染少,江河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二类标准。全市共有耕地资源29.9万hm2,常用耕地面积20.1万hm2。土壤属富铝质土区域黄棕壤带,pH值中性偏酸,有机质含量1.5%-3.5%,土壤肥沃,保水、保肥性好。2003年,农业部农业环境监测站(西安)对汉中市水稻主产县区32个基地的空气、水质和土壤进行检测,全部符合国颁农业行业标准(NY∕T391-2000标准)绿色产业基地环境要求。

1.2传统耕作模式适宜发展有机农业

汉中农民主要采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自然资源未受破坏,农药、添加剂等人工合成物质使用较少,汉中生物品种繁多,且绝大多数动植物品种未经过基因重组,很多农副产品可以通过有机转换成为有机食品,呈现出自然生态优势和地方资源优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够适应有机农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农民具有精耕细作和施用有机肥的良好习惯,有利用手工简易农具锄草和采用物理、机械、生态技术防治病虫的丰富经验。

1.3实施环境保护工程

汉中政府下大力气,采取积极态度狠抓污染源治理,依法关闭水污染企业,有效制止了污染排放。对污染企业进行了废水、废气排放治理,削减COD排放量。严把建设项目准入关,拒绝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落户汉中,禁止在汉江沿岸新设排污口,确保汉江出境水质达标。大力实施生态治理工程,不断改进生态环境。自2006年至今,汉中市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汉中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对南水北调水源区保护工作;建成佛坪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观音山等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2114.7km2;建成15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省级以上森林公园,保护面积占市域国土面积的12.77%,使朱鹮、大熊猫等珍稀动物野生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完成退耕还林13.93万hm2,实施天然林管护152.87万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25km2。建成生态示范镇41个,生态示范村36个。一大批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废物处理中心等环保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实施了“洁净工程”和“安静工程”,使城市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

1.4龙头企业强势发展

近年来,汉中市根据中央、省有关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帮助龙头企业解决生产及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引导企业不断强化为农服务的意识和功能,使其真正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龙头,加大了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市政府自2004年起,每年拿出30万元(2008、2009两年为20万元)用于“三品”认证补贴。截止目前,已对95家获得“三品”认证的企业(基地)给予了补助,共落实补贴资金160万元。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1家,其中省级认定的龙头企业25家,国家级认定1家。以建兴农业、春光油脂、成祥米业、定军米业、双亚农业、春雨公司等部、省、市粮油加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粮油产品,以午子绿茶、东裕茶业、云山茶业、定军茶业等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汉中仙毫”茶叶产品,多次获得国际性大奖和部、省优质产品称号。生猪产业由于北京顺鑫、四川长林等知名企业的强力带动,汉中猪肉近年来一直供不应求,目前已占领北京、香港、东北等市场,并出口俄罗斯等东欧国家。这些重点龙头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开拓市场,打造品牌,在引领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加快汉中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汉中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按照市政府绿色种养业发展规划,以省市重点龙头企业为载体,订单农业为纽带,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建设种养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截止2009年底,全市有54家企业、68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基地面积达5.9万hm2,产品35.7万t,其中茶叶基地0.54万hm2,35个产品2121t;水果基地0.54万hm2,67710t;蔬菜基地0.74万hm2,245842t;水稻0.67万hm2,35250t;植物油类2.04万hm2,700t;植物淀粉类1.74万hm2,5493t;蜂蜜1.0万hm2,60t;认证食用菌26175架,203.6t;认证乌鸡16.5万只,乌鸡蛋160万枚;认证生猪11150头。2009年,农业部在我市共抽检茶叶、蔬菜、柑橘、猪肉等农产品30个样品,达标率96.6%,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2.1积极编制了有机食品基地规划

2006年市县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编制了有机食品基地规划。其中:洋县邀请山仑、李佩成等四位院士以及省发改委等四部门制定的《陕西洋县朱鹮保护区有机食品产业基地发展规划》,该规划已经省政府原则同意,并以陕发改农经[2007]1125号文件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局、林业厅、农业厅四部门联合发文。计划用10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基本建成集科研、开发、生产于一体的省级或国家级有机食品产业技术示范基地。

2.2广泛宣传有机食品生产

市、县电视台、广播电台开辟了有机食品知识专栏,各县区分类组建专家技术组和宣讲队分片巡回到各乡镇开展宣讲、培训,印发《有机食品知识读本》、《有机食品标准化操作技术规范》等科普资料。同时,每年利用科技之春,科技三下乡等活动进行宣传培训,广大群众对有机食品有了基本认识,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2.3主动拓展市场销售

企业在政府的牵头下,多次赴北京、上海、西安等地联系洽谈有机农产品销售问题。其中:洋县申请注册了7大类95组125种农产品“朱鹮”牌商标,制定出台了使用和管理办法,按照统一产品、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统一经销的原则,集中对外促销,积极参与国内会展、洽谈,五彩米被评为第三届全国特种稻米金奖,早熟梨被评为全国优质梨果,黄金梨、葡萄获得奥运推荐果品,打响了朱鹮品牌,;城固汉中泛亚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投资200多万元进口三套自动分级选果、清洗、消毒、打蜡、抛光、烘干、包装生产线,日产200多t。经过商品化处理,柑桔提高了档次,身价倍增,远销北京、哈尔滨、大连、西安等20多个大城市,2003年产品开始出口俄罗斯、韩国和新加坡。

2.4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

扶持引导现有龙头企业向有机食品生产企业转化,汉中市制定了《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了贴息贷款、项目支持、奖励补助等扶持政策,鼓励企业设立有机原粮生产基地,建兴、春光、春雨、泛亚等企业迅速崛起,四年里已有25户企业新增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一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3汉中有机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汉中市发展有机农业虽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取得了初步成绩,但受历史、自然、经费、观念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目前,有机农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困难和问题:

3.1起步晚,竞争力弱

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认可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抢占有机市场,纷纷制定一些有利于本国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市场发展的规定和规则,从而加剧了有机农业的竞争。相比之下,汉中有机农业起步较晚,有机农产品的品种单一,生产规模较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知名品牌少,品牌竞争优势不强,龙头企业辐射面积小,政府支持力度不够,阻碍了汉中的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

3.2缺少相关专业知识及关联技术

目前,有机种植户整体上对发展有机农业增产增收的意识不强,过分依赖于政府的产业扶持。缺乏有机农业方面的技术和知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缺少有机食品方面的知识;缺乏有机肥料制作、病虫害防治、轮作等相关知识的指导和培训;生产基地缺少有机种植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缺少提高有机农产品商品化率的加工技术;有机农业生产的配套技术缺乏,还有待探索,病虫害防治困难,减产比例较大;缺少适宜有机种植的优良品种,轮作困难。同时,全市农业专业人才缺乏,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能力弱等也阻碍了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

3.3土地流转不规范与规模经营的矛盾凸现

目前,汉中农民对土地流转认识还不足,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土地流转还没有好的引导机制,务工农户通常是将土地无偿送给或廉租给亲戚、好友或邻居耕种,甚至撂荒。农户无法对土地进行长远的规划种植,使土地出现非规模化的分散经营,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难度大,产出率低。

3.4农村基础设施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来,通过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等措施,全市农村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都有了较大改善,但直接投入农业生产的资金总量相对不足,基础设施仍然滞后,农村各地还不同程度存在水利设施失修老化和农业抗自然灾害能力薄弱等不利因素。同时,汉中市农产品品种多、批量多少不一,农业工业化水平低,产业链条短,市场份额极低,农业、农产品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3.5有机农业产品市场不健全

有机农业产品的标准虽然先行,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有机农产品生产过程监管不到位,有机农产品市场不健全。目前,有机和无机农产品混合经营,鱼目混珠,检测手段不普及,检测成本大,消费者信心不足。同时,汉中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大多为摊式经营、档次低,导致农产品的价值严重缩水,制约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4今后发展有机农业对策

4.1加大政策性引导与政府支持力度

近年来,虽然汉中市政府在生态示范区及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与发展上投人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政府的经济支持力度还很有限,因此我市的有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都很低。与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相比,有机食品的生产对技术、管理及周围环境的要求更高,其投人的劳动力、技术、认证、营销成本也比一般食品要高得多,而且在当前的条件下我市农民尚不能自发地生产有机食品。为此,在我市要加大政策引导和政府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绿箱”支持政策,采取一定的政策性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扶持有机农业的发展,培育农产品的市场竟争力。

4.2科学制定有机农业的发展规划,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

汉中发展有机农业,要根据区位优势、生态条件、资源优势,科学制定有机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一是抓好区域规划。优先在生态农业区、优质无公害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基础上规划发展有机农业。在水源、环境、土地等条件基本符合有机农业发展的区域实行一次规划,分年分层次转换,对经过认证的基地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合理处理好基地与农户利益关系,保护、调动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抓好有机农产品开发规划。根据市场取向,坚持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合理确定优势产业项目,实施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有机农产品;三是抓好机制创新。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发有机食品,建设有机农业生产基地,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参与有机食品市场建设,培育重点出口企业,促进有机食品出口创汇;四是建立并完善有机农业质量控制监督体系。

4.3加快建设有机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保障体系

有机农业在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同时,应尽快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建立科技支撑平台,完善有机农业科技体系;同时,建立起集植保、土肥、气象、育种、耕作、灌溉、管理、经营、财会、信息电子化等一体的有机农业现代生产综合管理技术,广泛树立技术联结与支持,推进有机农业进程,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第6篇:农业生态基地规划范文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高端、特色、品牌农业为目标,按照“园区化、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要求,着力抓好农业转型发展和农业产品升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初具规模,循环生态畜禽养殖走在全省前列,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升,创汇农业一直走在市各县市区前列,2011年全市农产品出口5820万美元,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一)加大扶持力度,助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现代农业园区领导小组和考核验收组,切实加强对园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考核验收;实行部门包靠制度,帮助解决园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重点园区建设的督查调度,确保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度。二是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仅去年兑现各项农业补贴1.38亿元;制定扶持政策,发展冬暖式大棚每个给予5000元补贴,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分别给予10万元和20万元补助;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每个现代示范园区财政补贴最高50万元。三是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推动土地合法有序流转,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规模用地。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6.5万亩,其中规模流转7.5万亩。

(二)搭建发展载体,引领现代农业持续发展。一是建设示范园区。依托城区西部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生态优势,规划了面积约56平方公里的城西都市农业园区。规范提升了柏城土豆、密水酿酒葡萄、夏庄瓜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李村生态高效农业、柳林现代循环农业、惠和现代食用菌生产等农业示范园区。目前,全市已规划各类农业示范园区5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4.8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1万亩、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基地3万亩。全面推进畜禽养殖业标准化、现代化、生态化、产业化发展,2011年全市标准化养殖场区发展到1920处。其中,大型标准化养殖场区120处,大型循环生态养殖示范园区12处。二是培养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了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到2011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8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8家、市级41家,涉及蔬菜、果品、肉蛋奶、粮食、油料、木材等产业。三是注重品牌建设。坚持走品牌兴农之路,全市认证登记胶河土豆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惠德金针菇、泰和食品蔬菜产品等有机产品6个,群福花生油、南山早酥梨等绿色食品50个,康宁种猪场、万俊生猪养殖场等无公害畜产品基地14处,望乡、凯加等12种农产品获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

(三)完善公共服务,保障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一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市镇两级农经部门,积极引导支持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基层农技人员、农业企业等主体创办合作社,制定实施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市合作社总数达到1370家,数量居市首位,注册资金19.4亿元。二是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围绕提高农民素质,采取集中办班、田头指导、现场观摩、专家讲座等形式,抓好科技知识培训。围绕结构调整,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畜牧业生产率先在全省推行自然生态发酵床和低碳循环养殖模式,林业通过建立杨树新品种试验场汇集优良品种90多个。三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实现了对化肥、农药、种子等主要农业投入品的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全覆盖。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机制,强化农产品市场准入监管,建立了以市检测中心为龙头,镇街区检测室为骨干,基地、市场和企业速测点为基础的监测体系,基本构筑起了覆盖全市的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二、存在问题

近几年,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明确了思路,确立了重点,制定了措施,注重了落实,全市现代农业取得了明显的初步成效。但从调查的情况看,仍有困扰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一)现代农业比重偏低。现代农业具有优质、科技、设施、生态、安全、规模等主要特点。与之衡量,目前我市现代农业仅处于开了头、起了步的初级阶段,仍然以传统农业、大田农业和普通作物为主,现代农业在整个农业经济中的比重较低,甚至近几年不少龙头企业建设的自属农场也多属传统农业范畴。

(二)地方特色尚不明显。体现地方特色,现代农业才有活力。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深入研究和科学定位,缺少引领全市农业发展的“旗帜”。面上看,涉农品牌数量不少,但真正叫得响的品牌并不多,风格特色不够鲜明,没有形成对外有重大影响力、对内有强大带动作用的品牌,地方特色不明显,品牌市场竞争力小。

(三)发展措施需要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水利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农技服务网络不健全,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年龄老化、知识退化、作用弱化,服务能力亟待加强。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壮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仍存隐患。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够强,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形势不容乐观。农产品监管机构不完善,设备利用率不高,引发人们对农产品安全监管的担忧。

三、工作建议

当前,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虽然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是发展任务非常艰巨。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了解,对下步推动现代农业更好更快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确立发展主题。发展现代农业,扬优势、抓特色、树品牌至关重要。像寿光蔬菜、昌邑苗木、青州花卉,已经成为当地现代农业名片。借鉴外地经验,分析本地实际,发展以都市农业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既能反映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又能体现我市农业特点和优势。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前段时间,市委作出的规划建设城西都市农业园的决定,定位准确,目标明确。我们要珍惜、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坚持以都市农业为统领,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规划建设西部都市农业园为契机,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人才支撑,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与市场创汇农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二)制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是指导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坚持发展都市农业的总体思路,积极完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做好农业与生产、农业与生态、农业与旅游的结合文章。首先要搞好区域发展规划,联系我市实际,建议在规划建设城西都市农业园区的基础上,规划以胶河为轴的南部胶河生态农业区和以夏庄为依托的北部现代农业区,形成三足鼎立、各有特色、互为补充、引领发展的格局。一是精心打造城西都市农业园区。要聚集人力、物力、财力,依托区域内经济、科技、信息、人才等优势,倾力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形成集现代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精品示范园。二是着力打造南部胶河生态农业区。发挥胶河两岸水土资源优势,打造蔬菜、花卉、林业等种植长廊,推动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促进南部现代农业大提升大发展。三是稳妥打造北部现代农业区。围绕金针菇、杏鲍菇、韭菜、山药、甜瓜等产品优势,稳妥打造瓜菜食用菌种植园,尤其要借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大会在召开的契机,不断提升北部现代农业发展质量和知名度。在搞好区域发展规划的同时,还要抓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规划和农村经济组织发展规划。

第7篇:农业生态基地规划范文

“十一五”期间,东川区加大了生态环境整治和农业农村发展投入力度,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果蔬、高山药材等一大批名、特、优、新产品得到了较好的挖掘、开发和利用,形成了以海拔1600米以下小江河谷热区为主的早冬蔬菜、瓜、果经济作物产业群,以海拔1600米以上至2400米以下的二半山区为主的优质经济林果产业群及以海拔24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为主的药材产业群和高山围栏养殖产业群。目前东川区已建成了3万亩优质加工型马铃薯基地、1万亩优质面条小麦基地、2000亩酿酒葡萄基地、186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万亩甜杏基地,万亩桃园等特色农业示范园区。

2存在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十一五”以来,东川区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质量保护,改善了投资环境,相当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对良好的环境条件。但东川区农业内部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薄弱,农业生产条件非常脆弱,土地资源分布零散,机械化水平低,灌溉设施落后且老化,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于农业发展需要,至今绝大部分地区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抗灾能力极差。目前,全区耕地总面积中旱地占82.6%,25度以上的坡耕地达3.1万多亩,土壤耕作层在20厘米以下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2.5%,农业灌溉水利化程度较低,主要集中于小江河谷地带,灌溉方式仍然以传统的沟渠灌溉为主,只有少数农田采取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2.2土地资源分散,农业规模效益差

东川区土地资源自身分布零散,大部分耕地分布于坡度较大的山面,坡度小于2°的耕地只有2.34万亩;坡度小于6°的耕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8.95%,坡度大于15°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62.07%,其中坡度大于25°的耕地达3.1万亩,开发难度大,过度开发利用易造成水土流失。

2.3农业市场化程度较低

东川区农业发展借助了气候地理条件的多样性的优势,然而各项产业比较零散、不成规模、没有主导型产业和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虽然有一家省级龙头企业(东川无名面条厂),其具有一定规模,品牌效益较好,但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能力较弱,大部分农民还处于自发分散和无组织的生产状态,农产品结构性过剩问题仍然存在。

3对策

第8篇:农业生态基地规划范文

关键词:丘陵地区; 社区总体规划; 雁湖社区;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规划背景

近年来,乐清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面貌显著改善。但是应当看到,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农村地区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偏小,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村社会管理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农村社区是由一定的地域人群、按照相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行共同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所构成的农村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通过集聚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推进社区建设,有利于公共资源向农村基层延伸和集约利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图1区位图)

本文以雁湖社区为例,探讨农村新社区规划编制过程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策略,以期对新农村社区建设起到一定指导作用。雁湖社区作为典型的山区农村新社区,位于芙蓉镇西北部(图1),北临雁荡山风景区,南接芙蓉镇区,东接小芙社区,西接雁楠社区,为北雁荡山风景区的西大门,交通便利。

雁湖社区辖丹灶里、尚谷山、长山头、山坑、长徼等14个村,现状总人口13099人,现状总用地26.3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90.1公顷,山体林地约2232公顷,农田约230公顷,水域约80公顷。现状人均建设用地68.81平米。区内有黄金溪,往北流向雁荡山景区,往西流向楠溪江,往东流经芙蓉镇区流向芙蓉池。区内主要的交通线路为山老区联线白芙线。其建设条件有着典型的山地社区特性为了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方针,满足社区建设的更高要求,雁湖社区在充分考虑以上建设现状和山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社区建设规划编制(规划年限为2012年~2030年),明确了发展方向,力求实现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生态景观健康的目标。

2、存在问题及规划设计思路

规划设计小组重视公众参与,走访了雁湖社区内14个村庄农家,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村民的家庭结构、就业状况、居住状况、道路交通状况、基础设施状况、绿化环境状况等及规划期望和改善设想。其中,90%以上的被访者最关心和迫切希望改善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交通上。如村域道路狭窄,公交站点缺乏,对外交通不畅。另外,村落内基础设施匮乏、宅基地环境不佳等问题也是农民关注的问题。因此,规划从雁湖社区发展现状出发,充分考虑农民的需求,合理归并分散的村庄,确定居民集中居住点;构建与住宅规模相匹配、符合社区需要的道路体系、基础设施;同时,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维护乡村风貌,利用农村地域特色,开发旅游业,建设具有雁湖人文特色的新农村社区。

3、社区总体布局

3.1社区总体发展战略——“依托大雁荡、借力芙蓉镇,促产业转型;建山水体验暨乡村旅游区”。

“依托大雁荡、借力芙蓉镇,促产业转型”:依托雁荡山这一国际品牌,推进雁湖境内旅游景点、线路、产品的开发。雁湖景区作为雁荡山风景区西大门,以及在芙蓉总体规划中的功能和地位,将雁湖开发成为雁荡山风景区西大门旅游接待中心及旅游服务基地。抓住这一机遇,在黄金溪周边发展旅游服务基地,由以单一农业为特色的基础产业转型为集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山水体验暨乡村旅游区。

“打造山水体验暨乡村旅游区”:加快乡村旅游休闲化升级步伐,改变乡村旅游从传统单一的观光,提升至休闲旅游,从“农家乐”的简单模式到“休闲度假”的体验模式,规划应改变从传统旅游到现代乡村旅游的转变。

3.2社区的职能定位—— “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型宜居型农村新社区”。

“农业基础”:雁湖地处山区,域内工业较弱,农业还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社区中有种植药材、茶叶,南部有水稻、蔬菜、枇杷种植。

“发展乡村旅游为特色”:规划将雁湖打造成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成为雁荡山分景区之一。

3.3社区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利用社区现状资源特征形成“三大功能区、十个产业基地”。

“三大功能区” 即北部旅游产业区、中部综合生活区、南部生态农业产业区。

“十个产业基地”即三个旅游景点、二个旅游服务基地、餐饮服务基地、爱国教育服务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枇杷种植基地、畜牧养殖基地。

(图2产业规划图)

3.4社区空间结构—— “两带连四片”。

“两带”即东西向黄金溪滨水旅游景观带和南北向山老区联线的白芙线形成的山地旅游观光带。

“四片”即北部乡村旅游区、中部文物古迹保护区、中南部居住生活区和南部生态农业种植区。

(图3社区空间结构图)

3.5社区土地利用规划

3.5.1社区建设用地规模

雁湖社区总体规划用地面积为26.3平方公里,社区建设用地面积106.1公顷,建设用地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构成。

3.5.2社区用地发展方向

社区内居民点向核心区即尚古山、丹灶里、长山头、山坑、路上和西滕6个行政村所在地集聚。核心区建设用地向东南向靠雁楠公路发展为主,远景随着核心区规模扩大可向芙蓉镇区靠近建设。同时利用现状开发基础和用地自然条件,各组团在现有开发基础上适当拓展,形成“北旅南居”的空间发展格局。

3.5.3核心区规划用地结构

核心区用地规划结构概括为“一心、两轴、三组团” 。

“一心”即规划以教育、文体、医疗、商业金融、集贸功能为一体的公建中心。

“两轴”即沿黄金溪水系发展轴和沿雁芙路交通发展轴。

“三组团”即由道路分割形成的三个规模相当的居住组团。每个组团涉及两个村庄,规划人口约4000人,同时配套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公建用地,为居民生活和生产提供服务。

(图4核心区规划结构)

第9篇:农业生态基地规划范文

关键词 田园城市;区划;措施;对策;云南昌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302-02

“田园城市”是19世纪英国E·霍华德(Ebenzer·Howard)提出的具有先驱性的城市规划理论,即城市的基础建设赶不上城市发展,城市居民生活环境两极分化十分严重,贫民窟与华宅美屋共存,城市地价呈畸形发展,人口分布极不合理。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霍华德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疏散人口,也就是增强乡村对人的吸引力,建立一个新型的城镇模式,形成一个兼具农村和城市优点的城乡磁体[1-2]。

田园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建设的一种典范,其生态和谐、以人为本、城乡经济灵动互促共荣及谋求城乡整体科学发展的建设思想,是环境友好型、能源节约型社会的客观需求。昌宁县田园城市作为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和实践,立足于城市但不局限于城市中心,着重谋划全县域的城乡统筹发展,围绕建设“云南省重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澜沧江流域商贸文化中心”的目标,通过推进特色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旅游生态化将其建设成为“最宜人居田园城市”。建设中,注重发展和应用农业科技,不断提升了农业资源综合效益,能够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不断提升特色城市比较优势,支撑了田园城市城乡统筹规划布局[3-4]。

1 昌宁县田园城市建设定位及发展区划

1.1 城市建设定位

2000年,昌宁县第1次提出了昌宁县城的定位:“对周边7个县区具有一定吸纳、辐射和带动能力的规划合理、功能齐全、整洁美丽、安全有序的绿色生态型山水园林城市”;2006年,昌宁县把建设最宜人居的“田园城市”与“云南省重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澜沧江流域区域商贸中心”一并作为昌宁县今后发展的目标。构建生态宜居田园城市,推进“特色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旅游生态化”建设,着力打造“和谐昌宁、宜居昌宁、人文昌宁、诚信昌宁、活力昌宁、生态昌宁”。紧紧围绕“云南省重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澜沧江流域商贸文化中心、最适宜人居田园城市”3大城市目标进行建设。

1.2 昌宁县农业生产区划

热区:主要为柯街、卡斯、湾甸、勐统、鸡飞5个乡镇。该区为海拔608~1 200 m的河谷坝区地带。域内土壤肥沃,光、热、水资源丰富,无霜期长。该区为昌宁县优质粮食(水稻)、甘蔗、油(油菜)、果蔬主产区,适宜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和热带水果、热带经济作物,农业生产潜力大,产业结构调整范围宽。

温热地区:该地区地域上为热区和温凉区的过渡地带,海拔1 200~1 500 m的坡地或河坝。气象上属于半湿润轻寒地区。该区为优质粮食、甘蔗、经济林果、畜牧等产业的重点区,特别是发展经济林果的重点区,能充分运用该地区的光热资源,具有很大生产潜力。

温凉地区:该区为海拔1 500~2 389 m的坝区和温凉山区,气温较寒,有霜期100~150 d,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是发展农林牧渔的良好区域。该区主要适宜种植常规粮食作物和大力发展茶、油菜、大棚蔬菜、温凉水果等。

高寒山区:该区为海拔2 389~2 876 m的山区,属湿润重寒地区。域内地势高、气候寒,适合发展特种养殖、特种经济林果、中药材种植以及特种林木业等。

1.3 昌宁县农业产业规模

昌宁县先后被国家列为全国优质茶叶基地县、优质糖料基地县、名特优经济林产品泡核桃生产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省级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县、生态茶叶生产基地县、竹子生产基地县、商品肉牛羊出口基地县,2011年,该县粮食总播种面积3.98万hm2,现有甘蔗总面积达1.13万hm2,烤烟面积7 333.33 hm2,香料烟面积2 666.67 hm2、茶叶面积1.43万hm2,核桃面积10.53万hm2,油料作物面积2 860 hm2,蚕桑面积3 866.67 hm2,蔬菜面积5 946.67 hm2,竹子面积15.33万hm2,柑橘、芒果、香蕉、西瓜、桂圆、荔枝等热带水果2 866.67 hm2,药材面积933.33 hm2,还有油桐、棕片、紫胶、花椒和各种野生菌类等。该县森林覆盖率高,农业产业资源优势和区域比较优势较强。

2 农业科技加快田园城市建设的措施

昌宁县城四周被农田所围绕,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的面积所占的比例超过了80%。最具特色的是昌宁的城市中保留着2 666.67 hm2以上农田,此种城田组合的形式,与大多数城市相比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由于农田处于城中,它不仅仅起到农业生产的作用,还起到了生态防护绿地的作用,同时在“科技兴农”的政策指导下,还可发挥科技试验田的作用和景观效果,可谓一地多用,是城市绿地的主体构成部分。昌宁县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大力提升环绕城市周边田园建设,制定了昌宁县田园风光保护规定,将田园与城市周边山体绿化纳入法制化管理,同时突出特色加快建设。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示范建设。建设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和高稳产农田,以加强当地优良水稻品种繁育、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推进城镇及周边地区2万hm2优质稻米产业化进程,促进优质稻米产业经济发展。二是建设绿色水稻商品粮示范基地,将以县城为中心的133.33 hm2耕地作为核心试验示范基地,重点解决好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稻米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通过基地建设平台,推进稻作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稻米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升级,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三是建设设施农业标准化基地,引进安装标准化生产设施大棚和无滴耐老化棚膜,建设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四是实施路、渠、沟、电、水配套的农田基础设施和农田林网化建设。五是引进蔬菜、名优花卉等新品种,开展配套标准技术研究,通过应用现代技术和设施,实行标准化生产。六是实施品牌战略,突出包装、营销、广告宣传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提高产品的档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七是建设水产示范区,在城市中心田园建设集水景、特色水产养殖、香莆、睡莲、荷花等水生植物景观为一体的水产示范区。农业科技可提高城市农田的使用效率,使城市周边田园既是生产性的农业用地,又是城市的生态绿地、景观绿地、防护绿地。同时城市的科技力量和信息优势大力提升了科技示范园作用,可促进农业发展。

3 提升昌宁县田园城市建设品质的对策

科技的应用和发展程度决定田园城市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主要表现在:一是田园城市的农业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基础,提高城市经济水平必须实行农业的集约化和科学化,在此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提高农业科技应用和发展水平。二是加大科技应用和创新的对策,推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可提高城市的经济实力,同时可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发展工业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加城市资本、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城市品位的提高。三是农业科技和农业集约化的成熟,可解放大量农业劳动力,城市工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可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促进城市的繁荣,有利于整个社会综合素质的提高。四是城市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城市教育、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与提高。五是科技是促进城乡之间的物质、资源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只有全面提升科技水平才能缩短城乡之间的竞争差异,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因此,昌宁县必须紧扣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发展目标,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加快特色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旅游生态化建设进程,不断增强县域社会经济整体实力,实现最宜人居的田园城市建设目标。

3.1 坚持系统规划,加快科技发展,提升支撑水平

田园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建设中心城市问题,要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田园城市建设统筹城乡、规划全域、合理布局产业、谋求社会公平、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着力加快农业科技发展,提升科技推进田园城市建设的支撑水平。一是加快制订出农业科技发展中远期规划,编制出未来10~15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并与田园城市规划和完善保持一致,进一步整合昌宁县农业科技资源,构建农业科技系统平台。二是构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保障机制,创新多元投入、人才保障和科技激励机制。推进发展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紧密协作关系,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多渠道、多途径引进各项生态科技新成果、新技术,实施各类农业科技、生态环保科研项目,充分发挥科技孵化功能,强化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农产品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项目中的立项比例,在安排重大农产品加工技术项目时向企业倾斜,鼓励龙头企业向科研投资,创办研发中心,鼓励高级专业人才到龙头企业创业。三是构建农业科技支撑平台、科技示范平台、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升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四是落实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鼓励科技人才采取创办、领办企业、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到昌宁县创业发展,提升科技对田园城市建设发展的贡献份额,并为田园城市建设集聚人才。因此,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农业科技的突破性成果和新技术的有效推广,才能适应田园城市发展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对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态形成支撑。

3.2 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

昌宁县的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比例严重失调,造成经济结构深层次的矛盾,必然影响田园城市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因此,抓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将成为推进田园城市加快发展的关键。要坚持以加快科学发展为主题,将科技发展作为推进转变的发展方式,优化结构的关键在于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旅游生态化发展。要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结构、质量和效益,坚持夯实科技发展基础、培育支柱,加快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向依靠效益提升转变,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投资、消费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构建结构合理、速度相宜、效益兼顾的经济发展形态。按照调优第一产业、调快第二产业、调强第三产业的思路,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农产品加工基地和流通集散地建设,着力壮大工业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3.3 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产品优势,增强发展活力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自然资源进行直接的一次开发,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大多数是原材料型、粗加工产品,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极少,如蔗糖产业,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立足和依托于资源优势,大力引进资金、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人才,对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多次开发和深度开发,必须选择并强化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和产品,搞好烟、糖、硅产品、有色金属、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通过对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深加工链条来促进工业的大发展。如昌宁县是产核桃的大县,核桃种植面积在西南地区排第一,但缺少核桃知名品牌,带动产业发展的辐射能力不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挖掘核桃产品开发潜

力,如核桃经过深加工,可提取出生物农药和化工染料;核桃壳亦可作为活性炭和装饰材料用。另一农副产业深加工技术就是茄尼醇的生物资源开发,茄尼醇是提炼辅酶Q10的必需原料,这一新技术的研发,可为昌宁县带来上亿元的产值。如若这些技术开发成功,就可转变大多数乡镇以单纯的农副产品种植为主的局面,带动整个昌宁县的经济发展。

3.4 发挥科技优势,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昌宁县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资源丰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把开发优势资源与开拓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把握市场动向,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方向和力度;建立与市场经济运行相衔接的良好机制,强化科技创新,提质增效,推进田园城市经济繁荣。一是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资源整合等方式,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要围绕建设“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发展强势,优化发展现代农业,突出抓好木材、生猪、粮经作物三大农业特色产业,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着力在有机(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创意(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二是强化科技节能减排,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大对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大气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等治理力度,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严格规范管理各类建设用地,搞好土地资源的复合型开发利用,提高单位土地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4 结语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使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起来,对田园城市建设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水等资源,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可以拓宽资源的范围,实现资源的有效替代,有效缓解现有资源的约束;还为科学控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开展科技减灾提供基本手段,使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农民的人均收入大大提高。

5 参考文献

[1] 张禄祥.论都市农业与生态城市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2):155-158.

[2] 何刚.近代视角下的田园城市理论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6(2):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