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村庄道路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规划背景
2010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对口支援新疆的工作会议,确定19个省市对口援建新疆各地区县市,促进新疆较贫困地区,特别是喀什等南疆地区的跨越式发展。随着援疆工作的深入发展,莎车县发展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为村庄的发展建设带来了新契机。
2010年6月,新疆启动了包括抗震安居工程、危旧房改造等一系列农村住房建设项目的“富民安居”工程。这是解决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最紧迫、最现实问题的优先工程。通过安居富民工程建设项目,从根本上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极大地减轻和预防地震灾害发生情况下的经济和人员损失,创造了一个广大人民群众安心创业、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自然与经济社会条件
巴扎村位于阔什艾日克乡中部,毗连坎麦盖提村、阿克巴什村、格勒当村,距喀什地区160公里,距莎车县约23.13公里,距阔什艾日克乡人民政府驻地2.2公里。
自然条件
1、气候
巴扎村所在的阔什艾日克乡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资源,四季分明,气候干燥,日照长,水份蒸发量大。年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11.4℃,年日照时数296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6.6毫米,昼夜温差大,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两至三熟的热量要求。
2、土壤
巴扎村所在的阔什艾日克乡属叶尔羌河冲积平原区,地形较平坦,地势由南向北自然倾斜,自然坡降为1‰,海拔1176∽1210米;地貌类型分为平原、平原洼地、沙丘等。土壤可分为三种类型:灌淤土、潮土、草甸土;据土壤化验资料表明,本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224%--0.834%,氮含量一般在0.011%--0.028%之间,含盐0.27%--1%,PH值7.5—8.5,土地养分状况属中等水平。
3、水域
巴扎村所在的阔什艾日克乡引用叶尔羌河水进行农业灌溉,主要由东方红水库、卧甫渠系引水,在80%保证率偏枯来水年份,可利用地下水资源量为14000万立方米。乡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补给量为5200万立方米,可开采量为3800万立方米,目前年开采量150万立方米,可持续开采,开采潜力巨大。
社会经济发展
巴扎村经济构成中农业占主导地位,是以务农为主的村庄。农业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玉米、巴旦木等。规划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交通优势,推进村庄建设规划的进程,实现村庄经济跨越式发展。
村庄建设存在问题
村庄建设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引导,村庄现状宅基地面积普遍较大,利用率较低,存在一定程度的土地资源浪费。村庄建设问题具体体现在:
村民住宅
村庄住宅建筑质量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部分住宅建筑亟待修缮或翻建;考虑到安全性及景观因素,部分公路两侧建筑需整治。
村庄道路
村庄道路骨架系统基本形成,部分路面已经实现硬化,但整体道路系统仍需完善,还需配置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加强道路绿化建设,形成富于变化的街道空间。
公用工程设施
村庄公用工程设施较匮乏,无污水管道及污水处理系统,没有标准消防设备。各种管线林立道路两侧,杆线较凌乱。
公共设施
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公共设施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无集中绿地,公共活动空间品质仍需提高,村庄自然景观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环境卫生设施
环境卫生设施不足,加上部分村民环保意识较淡漠,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对环境及景观造成不良影响。养殖用地分散,存在禽畜圈舍与居住区混杂的现象,宅间空地的美化与净化也应加强。
总体规划
规划目标
1、通过村庄建设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产业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
2、提升村庄环境品质与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飞跃。
3、充分利用村庄原有条件,精心谋划,合理规划功能分区,延续农村的乡土文化和建筑特色,创造地域特征鲜明、生态宜居的村落空间。
规划内容
村庄发展条件分析
产业基础
农林种植业为巴扎村的主导产业。村庄现状农林种植业发展处于无序竞争状态,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综合竞争力不强。规划村庄生产结构由单纯的农林种植业向种植、养殖业协调发展的方向进行调整,进一步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种类型与种植规模,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特色养殖业。
设施基础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庄建设也有了一定的改观,配建了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也有一定程度的改进,基本满足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为村庄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产业布局规划
巴扎村现状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玉米、巴旦木等。规划产业布局以协调发展、突出优势、打造特色、统筹安排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形成两个相对集中的产业区,分别为农林种植区和畜牧集中养殖预留区。
农林种植区
以小麦、棉花、玉米及林木种植为主。通过合理布局实现各种植类别的有机结合,达到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最大化,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畜牧集中养殖预留区
以畜牧集中养殖为主。通过畜牧集中养殖实现逐步转变传统养殖形式,改善村庄生态环境,促进人畜分离建设,并增加养殖效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村庄规模及居民点布局
村庄规模
1、人口规模
巴扎村全村共1049人,其中劳动力376人。2011年外出务工人数130人,出生人口14人,死亡人口7人。
依据村庄现状人口增长速度、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及上位规划对本村人口的控制要求,规划控制村庄人口规模为0.08万人。
2、用地规模
巴扎村村庄现状总用地规模约为25.74ha,人均建设用地约245.4㎡。规划在不增加村庄总建设用地的前提下,通过适当集中建设的方式,逐步缩减人均建设用地。规划村庄总建设用地17.64ha,人均建设用地220.47㎡。
用地布局规划
布局结构
规划以村委会为中心,集中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公共服务中心。对村委会东部建筑质量较差的村民住宅进行重建,在村委会东部局部新建村民住宅。
村庄布局将延续现有路网骨架,保持村落肌理,规划采用组团式布局形态,形成完整统一的村庄布局结构。规划注重村庄建设区与周边自然景观的联系,利用楔型绿化将村庄公园与农林种植区域进行生态衔接。
各类用地规划
1、居住建筑规划
村庄现状居住建筑以土坯建筑及砖体建筑为主,总体建筑质量一般。村庄建筑布局较分散,建筑立面形式相仿,外墙装饰较少,仅有少数建筑进行了涂料或面砖装饰。村庄现状住宅宅基地面积较大,因而造成了人均建筑用地面积较大。
鉴于现状住宅建筑排列较为凌乱且建筑密度较大的现状,规划采用以改造与新建相结合的形式,分期实施,并提供一定的周转用地,使住宅建设依需求而建、依规划而建,以“控制、建设、引导、带动”为宗旨,加强管理,严格控制。
居住建筑用地建设过程中,应不断完善内部道路网结构,注重环境建设,并保证足够的绿化面积,配备足够的停车位、环卫设施、生活服务设施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等,提高村民居住质量。
规划村庄居住建筑用地9.8ha,人均154.33 ㎡ ,占村庄建设用地面积的70%。
2、公共设施用地
村庄现状公共设施用地规模较小,设施类别较少,布局较为零散。规划村庄公共设施用地布局充分结合现状,对不满足用地规模要求公共设施用地进行扩展,新增公共设施用地按照集中布局的原则结合现状设施进行布置。
规划村庄公共设施用地0.93ha,人均14.65㎡,占村庄建设用地面积的6.64%。
3、道路广场用地
村庄现状道路骨架系统基本形成,能够满足村民的基本出行要求。但道路建设质量一般,道路硬化率较低,仅村庄对外联系的主要道路为硬化路面。此外,村庄现状次级道路的路面宽度较窄,现状没有广场。
道路广场用地规划结合村庄用地功能分区、自然条件及现状特点,同时解决与公路等主要对外交通干线的衔接,利于村庄的发展、建筑布置和管线敷设。
规划村庄道路依据干路、支路和巷道三个等级进行系统布置,干路断面形式为一板路,道路红线宽度为15米,车行道宽11米,人行道宽度为2米;支路道路红线为12米;巷道宽8米,满足基本的消防要求。
规划结合村庄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村民广场,兼做村庄集中停车场,主要满足村民日常休闲及集会需求。
规划村庄道路广场用地1.92ha,人均30.24㎡,占村庄建设用地面积的13.71%。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
村庄现状绿地较少,仅主要道路两侧有道路绿化,没有集中公共绿地,小游园等街头绿地也相对缺乏。
村庄公共绿地按照村庄公园和组团公园进行两级布置,规划绿地布局注重点、线、面相互结合,并加强与农田、林地、果园的联系,形成较为完整的村庄绿地系统。
村庄主要道路两侧,修筑花坛,选择色彩鲜艳、观赏性强的当地花草物种,增强地域的可识别性。结合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村庄公园,美化村庄环境;沿村庄支路建设街旁绿地,并布置石桌、石凳等设施,增强绿地的实用性。
规划村庄绿地1.30ha,人均20.47㎡,占村庄建设用地面积的9.29%。
公共建筑规划
村庄公共建筑规划以村委会为中心进行集中布置,形成村庄的公共服务中心。村庄公共服务建筑包括公益型公共建筑和商业服务型公共建筑两大类。
公益型公共建筑包括文体、教育、行政管理、医疗卫生设施,商业服务型公共建筑指日用百货、集贸市场、食品店、综合修理店、便利店、娱乐场所、农副产品加工店等。由于村庄人口较少,所以配置公共建筑的面积较少,因此规划中在方便使用、综合经营、互不干扰的前提下,采用组合式公共建筑,以承担多种面积较小的服务职能。
具体规划公共设施建筑项目,参见下表:
公共设施建筑项目配置表
供水工程规划
1、用水量预测
规划村庄人口0.08万人,规划人均综合用水量160升/人·d,平均日用水量为230.4m³/d,则年用水量为46720m³/年。
2、供水设施
规划采用集中供水的供水方式。对村庄管道已达到使用年限、严重老化、影响使用的管段,及时进行更换,管径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的管段要加大管径,增加居民和产业发展的用水保障。
排水系统规划
规划采用雨污合流的排水体制,污水处理实现面源治理和点源治理相结合,污水处理设施建成以后,严格控制排入自然水体的水质标准。
污水量按平均日供水水量的80%采用,预测平均日污水量为230.4m³/d*80%=102.36m³/d。
电力系统规划
村庄规划建设10kv供电站一座,占地150平方米。电力线沿主要道路布置。村庄用电主要为生活用电,用电量预测依据以下公式计算:生活用电量=规划总人口÷5.0×户均用电指标×全年小时数8760×同时使用系数0.7×有效使用时间系数0.2。
规划生活用电量指标取1.0kW/户,则村庄年生活用电量为20.32万kW•h。
电信工程规划
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通信的要求日趋高涨。村庄规划建设电信站一座,占地150平方米。电信工程规划包括确定固定电话线需求量及移动电话用户数量;结合周边电信站位置及主干光缆的走向确定村庄点缆接入模块点的位置及交换设备容量。依据移动通信基站服务半径的要求预留建设移动基站的位置。规划结合村域规划统筹考虑,确定村庄内通信管道的走向、管位、管孔数、管材等。规划电话普及率达到100%。
燃气工程规划
村庄规划建设燃气储气站一座,兼具储气和调压功能,村庄燃气输送采用低压供气系统。村庄燃气主要为村民生活用气,用气量指标按2300MJ/年•人计算,则燃气用气总量=规划总人口*80%*2300MJ/年•人,规划全村总用气量为144.9万MJ/年。
竖向规划
村庄现状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点标高1205.54米,最低点标高1202.55米。竖向规划遵循“尊重自然,合理开发”的原则,结合地形的坡度、坡向,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减少建筑物基础建设工程量,尽量使土方就地平衡,降低建设成本。
村庄所处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常年干旱少雨,因此道路竖向设计中不再考虑道路纵坡的排水要求。其它场地竖向设计遵循:
1、密实性地面和晒场:0.3—3.0%;
2、运动场:0.2—0.5%;
3、娱乐场地:0.3—2.5%。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村庄环境卫生规划应统筹考虑,加强与乡镇环境卫生规划的衔接。村庄环境卫生规划内容包括环境卫生设施配置以及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等。
村庄生活垃圾应坚持“分类收集、定点存放、定时清运、集中处理”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可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模式。
大力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100%,普及水冲式卫生公厕。村庄公共厕所的服务半径一般为300m。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容器应做到密封和防渗漏,取消露天垃圾槽的收集方式。村庄指定专人定期清扫、收集垃圾并在中转站集中后运送至乡镇以上的垃圾处理设施集中处置。
规划建设垃圾收集点和小型垃圾转运站。垃圾收集点可在路边选择适当位置建设,不再单独占用建设用地,服务半径不超过100m。规划每个居民点集中建设一个小型垃圾转运站,服务半径小于1.0km,。
结语
科学合理的村庄建设规划可以对村庄建设和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次村庄规划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导思想,以“对口援疆”和“富民安居工程”为契机,规划坚持“立足长远,讲求实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经济实用,改造与新建并举的原则,全面规划、正确引导、依靠群众、因地制宜、逐步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178288)
关键词:农村规划;少数民族;达斡尔
中图分类号: [F299.2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曼古奴尔村位于塔城市阿西尔乡的北部,地处塔额盆地西南部,北纬46° 55' 34.02", 东经83° 7' 53.35",是少数民族居住地居多的地区。是一个达斡尔族农村。北与阿西尔乡牧场接壤,西邻别勒塔木村,东北与楚坎村相连、南邻库尔托别村和上满致巴克村;东南距阿西尔乡8公里,南距塔城市26公里。
二、环境与居住现状分析
该地区属于典型的山区丘陵逆温带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950.4小时,平均气温为5.9℃,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全年≥10℃的积温为2619--2850℃,无霜期140天,年均降水量218—289毫米。曼古奴尔村的产业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农业以小麦、玉米、打瓜种植为主,粮食总产量1431.87吨,
曼古奴尔村现状有1处集中的居民点,呈东西向分布于村级道路两侧。曼古奴尔村现状建设用地面积为22.4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619.28平方米;其中居住用地面积20.5公顷,占村庄建设用地的91.19%,户均用地2204平方米;公共设施用地0.3公顷,占村庄建设用地的1.33%,道路用地1.68公顷,占村庄建设用地的7.47%。村内其它用地3.98公顷。
居住和生产存在的问题:1、村民住宅院落较大,住宅建筑较零乱,院落大小不一;
2、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全,商业设施较少,公共活动广场偏小;
3、村内道路系统不太完善,路面偏窄,道路设施不全,缺少路灯和边沟,对村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4、村内无统一的排水系统,生活污水仍然属于自然排放的状态,污水无处理设施,容易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三、规划原则
1、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实行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注重民族特色;
2、合理组织建设用地,节约土地,节约能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重视村庄公共空间和绿化,建设良好的整体环境和生活环境;
4、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并重,兼顾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效益,为棚菜种植及深加工创造条件;
5、重视规划的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
四、用地规划与布局
结合该村现状情况,规划提出“一心,二轴,二组群”的布局结构。
一心:是指村庄内的公共设施中心,位于村庄中南部,包括行政、文化、医疗和商业等公共设施用地。
二轴:是指两条主要道路轴。
二组群:是指被南北向主要道路分成的东西2个居住组群。
4.1 居住用地
由于地域特色和民族习俗,在居住用地内,每户村民院落除了住宅建筑外,还有菜地、果园和养殖用地,因此每户院落用地都很大。
规划将居住用地分为东西2个组群,并对现状不合理的村民院落进行适当调整。居住用地14.96公顷,占建设用地的69.13%。
村民院落比较规整,规划对村内的空闲地进行改造,修建公共绿地和基础配套设施,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
4.2 公共设施用地
规划统一公共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统筹安排区域村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宜集中布局,基础设施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
公共设施分为公益型和商业型两种,规划公共设施用地1.37公顷,占建设用地的6.33%。
4.3 对外交通用地
村内没有过境交通用地,村庄对外共有5个出口,西至别勒塔木,南至上满致巴克,北、东均至农田。
4.4 道路广场用地
由道路、广场组成,用地面积3.7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7.1%。
(1)道路:结合现状道路和地形,村内道路规划成方格网形式。道路分三级,即干路、支路和巷路。道路用地3.25公顷。
干路3条,红线宽12米,车行道宽7米,为村内的主要道路,道路两侧院墙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3米。
支路4条,红线宽7米,车行道宽5米,支路两侧院墙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3米。
巷路9条,红线宽3.5米,道路两侧院墙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3米。
(2)广场: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在村庄中部村委会院内规划一处文化活动广场,内设篮球场、健身器材及其它娱乐设施,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和休息的空间;广场用地0.45公顷。
4.5 绿化用地
规划加强区域及村庄内部的绿地、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将山地、农田、水系等自然载体有机融入村庄内部,与村庄内的公共绿地、道路绿地、防护绿地等结合,共同构建乡村绿色开放空间。大力保护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改善生活质量。
根据现状用地条件,规划强调道路两侧及庭院的绿化,做好房前屋后的种树栽花,利用道路把“绿面”和“绿线”相连,形成绿化网络体系,绿化用地1.1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5.31%。
4.6 民族风貌保护
规划注重村庄特色的保护和延续,积极保护自然环境和建筑风貌,保护达斡尔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
八、结论
村庄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实施,为使曼古奴尔村规划得以较好的实施,取得理想的效果,根据少数民族村镇的实际情况,在全国民族大团结共建和谐社会的一致目标下,建议我国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
1、加强规划法制宣传、增强规划意识
加强村庄规划和有关法规的宣传,使村民提高规划意识,了解规划在村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村民建设、管理好村庄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提高村民的法制观念。
2、加强规划工作的行政领导和组织实施
规划工作是政府的重要工作职责,是政府管理城镇的重要手段,应建立以村委会主和村民代表为主的规划工作领导小组,以提高规划建设的合理性。
3、实行基础设施产业化经营和有偿服务
逐步实行基础设施产业化经营和有偿服务原则,形成基础设施与村庄同步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做好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
4、规划设计内容的深化
在规划的指导下,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市有关规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完善规划体系,以便直接指导和安排村庄建设。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基层建设;村庄规划;新农村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villag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roposed in the annual activities of basic construction of Hebei province, this paper makes an exploratory discussion combined with the planning of Dachang village in Guyuan county, aimint to build Dachuang village to be a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with “developed production, well-off living, civilized style, tidy village, and democratic management”.
Key words: basic construction; village planning; new countrysid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言
根据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部署,为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和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深化和拓展创先争优活动,打牢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基础,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省委决定,2012年在全省开展以“强班子、促发展、惠民生、促稳定”为主题的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并在全省范围内选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5000个村庄,要求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及环境综合整治,力争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项目概况
大厂村位于河北省沽源县县城西南19公里处,地处小河子乡东南,距小河子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该村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境内地势为平缓起伏的多丘地形,总的地形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趋势。冬季受势力较强的冷空气影响和内蒙古高压控制,使冬季漫长寒冷,全村平均气候1.6℃。大厂村全村辖3个自然村,共有271户,898人,村庄现状建设面积约12公顷。
3 村庄现状及问题
3.1 村庄现状
大厂村村民住宅多为独院式,院落内部多数无绿化,为砂石地面,牲畜养殖在院内。目前在户基本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大量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一般只是过年回家一次,空房率较高。现有幼儿园、养老站、活动室,均在村委会内。村庄内无卫生室,无医生。到目前为止,村内尚无集中的公共活动场地和体育活动场所,村民的日常文娱生活常聚在村委会院内。
村内道路质量参差不齐,除东北向一条对外道路为水泥路外,多数仍为土质,亟待硬化。一遇雨雪天气,村路便泥泞不堪,村民出行十分不便。另外,硬化的道路也缺乏照明、绿化。村内卫生设施条件差。全村几乎无水厕,绝大多数村民在宅院内设简易旱厕;村庄住宅院落内禽畜圈舍混杂,卫生条件恶劣;垃圾、污水随意倾倒现象普遍,污染村庄环境,影响村民身体健康。
3.2 现状存在问题
(1)宅基地大小不均,面积普遍过大,土地浪费严重。
(2)现状建筑质量整体较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空置房现象较为严重。
(3)村内道路未成系统,且路面窄,无硬化。停车场等交通设施缺乏,无法满足出入、停放要求。
(4)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配置缺乏。
(5)村内卫生条件较差,缺少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场地。
4人口与用地规模
4.1人口规模
据《沽源县域镇村体系规划(2010~2020年)》确定的由大厂村、迎春村组成的大厂村2020年为1531人[1]。
目前现状户籍人口,大厂村含自然村总人口为898人,迎春村630人,合计1528人。
根据大厂村人口逐年减少的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率确定为–8‰,到2015年,完成前沟村、后沟村两个自然村的迁并,则近期2015年大厂村人口为:
898×(1–8‰)3=877人。
人口机械增长考虑到村庄在未来发展整合过程中还要有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所以规划期末人口按迁并后村庄总人口约10%转移到城镇。则远期2020年大厂村人口为:
1528×(1–8‰)8=1433人,1433-1528×10%=1280人
综合考虑村庄人口发展和劳动力转移趋势,最终确定2015年总人口约为880人,2020年总人口为1280人。
4.2用地规模
大厂村现状建设用地为12公顷,人均建设用地约200平方米。根据河北省有关村庄用地指标的相关要求,本着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从现状条件、实际发展的需要以及建设用地的完整性出发,确定村庄建设用地的规模。规划对于原有宅基地面积适中的院落,保持其原有宅基地面积,远期对于超大宅基地面积进行适当调整,而对于迁并后新建建筑,宅基地按照沽源县当地政策,面积为7分地即470平方米的要求进行建设(沽源县不同于其它地域,宅基地面积包含生产、生活两个方面 )。因而到规划期末,村庄建设用地约为19公顷,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50平方米以内[2]。
5规划总体布局
5.1 总体布局
规划在总体结构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建筑物尽可能沿等高线分组布置,着力解决好村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的便捷性。规划用院落式布局形式,灵活多样,户型丰富,满足不同层次需求,营造邻里沟通环境。
5.2 道路交通规划
大厂村主要有一条东北向水泥道路。
依据大厂村现状路网状况,将道路分为村内主路—巷路。其中,村内主路路面宽4—5米,水泥路面,两侧布置边沟、绿化带及电线杆,单侧布置路灯;巷路为砂石路面,路面宽3米左右,可结合地形灵活布置。
5.3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期末将村委会内的幼儿园搬出,在村内选址新建一所幼儿园。规划在村委会南面新建房屋,将其作为一处集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信息服务站、文化站于一体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并将村委会内的养老站、活动站搬出,与卫生室统一选址新建在一起。在村庄内部新建两处小型健身活动广场,并在安置新区新增1处农村超市。
5.4景观风貌规划
根据村庄原有地域要素,包括聚落整体风格特色、居民生活习惯、地形地貌特征与外部环境条件、传统文化等因素,确定村庄景观特色。注重对村庄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村庄建筑风格应整体协调统一,新建建筑应强调与原有建筑风貌的协调,体现村庄特色。
(1)主要绿地规划
绿地建设应重点结合村口与公共活动中心及沿主要道路布置。充分利用路旁、宅院及宅间空地进行绿化。利用大厂村原址空地改造为街头游园,迁入新民居内部增设小游园。
关键词:援疆、新农村、理性、环保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规划背景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新疆发展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010年以来,在“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战略背景下,随着中央战略的稳步推进和对口省市援建工作的逐步深入,为新疆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上海市对口喀什地区包括莎车在内的四县的援建工作。在中央支持和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切实努力下,莎车县已建起了多个高起点、高标准的富民安居工程示范点,成为了援建的一大亮点。全面推动莎车县奔小康,则必须设计一套覆盖面广的长效机制,其中的农村工作是重点。
莎车县的农村发展建设就更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从而能充分统筹各项资源,有序满足农民需求,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使得农村的建设行为理性化、科学化、高效化,更好地起到“规划为先”的作用。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规划指导思想
认真分析县域和乡域村庄的基本情况,根据村庄布点的规划要求,确定村庄的空间布局;明晰村庄的名称、时序以及规划村庄的产业规模与特点;确定村庄的等级规模、发展方向和建设标准,提出村庄建设的发展目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项目的工程名称及规划布局;确定城镇与村庄以及村庄之间的道路系统及相关设施,提出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总体安排;提出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农田、林地、湿地的保护措施和建议;提出对具有历史意义、纪念意义和艺术、科学价值的建(构)筑物、文物古迹和自然风景名胜景物或景点保护及利用的措施。
在乡镇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村庄布局规划基础上,明确村庄建设的规模和标准,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范围和建设时序,科学进行村庄规划布局,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舒适、和谐、适合当地特点的人居环境。
规划原则
尊重现状,因地制宜
充分了解村庄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用地布局、人口特征、设施水平等现状情况,注重保护当地的地域文化、自然和历史人文资源、风俗习惯、特色风貌和生态环境。坚持实事求是,规划方案符合村庄特征和农民诉求。不盲目提升产业定位,不设置不必要的设施,不搞大拆大建,不影响农民生产生活。
远近结合,易于实施
坚持循序渐进的发展方式,注重设施建设、住宅更新、环境整治等任务在时间序列中的合理分布。明确各项设施和住宅的建设标准,明确建设用地的空间增长边界,尽量少占用耕地、不占用果园,使规划能更高效地实施。
设施提升,服务同质
以提升道路交通、供水供气、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为首要任务,确保市政服务水平和村容村貌有明显改观。在市政、道路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上,全县农村采取统一标准,并尽量做到城乡服务均质化。
控制为本,引导为主
规划实施以控制为基本手段,新建住宅和设施必须在划定的范围内,以规划明确的标准进行建设,在规划远期时通过老旧住宅和设施的自然淘汰,达到拆旧建新的目标。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杜绝强拆强建,科学引导个体建设行为,从而从整体上达到规划的空间优化目标。
环境优先,多元统筹
把环境保护放在新疆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突出位置,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的利用,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合理安排村庄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突出环境生态优化、土地利用优化、道路交通优化、城镇与农村关系优化和人文素质提高。
规划现状
概况
莎车县塔尕尔其乡斯也克村位于莎车县叶尔羌河以西地区,位于莎车县城以北4.5公里,塔尕尔其乡乡镇驻地以南约6公里。本村所属的塔尕尔其乡总人口39726人,7696户。斯也克村以水浇地和果园为主。各项种植业、林果业发展较为均衡,由于距离县城较近,因此本村及邻村已开始发展大棚农业。现状村庄四个村民小组,相对分散的沿着村庄现状主要道路排布,没有形成集中的居住点。
村庄发展条件
建设用地人均规模较大;建设用地沿主要道路线形布局,布局分散而且不利于市政设施的集约化服务。旧宅建筑质量较差,正处于改造时期;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落后;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严重,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功能定位
根据在编《莎车县塔尕尔其乡总体规划(2012-2030)》,斯也克村为基层村,主要功能为特色果业、高效科技农业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
土地利用:优化居民点布局,通过引导农民建设行为,达到零星建设用地逐步还耕,主要居民点逐步向村委会集中为目标,控制宅基地面积,降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道路场地:确保道路安全、可达,逐步实现道路硬化率100%,加强道路景观建设,改善村庄面貌。
公共服务设施:根据上位规划,按基层村标准配套各类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均质化。。
基础设施及环境卫生:确保卫生、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100%;确保供电安全,鼓励使用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合理安排污水污物处理方式。
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划分符合当地传统生活习惯,建筑结构安全,建造成本经济,建造工艺容易。优化住宅设计,合理规定宅基地规模和布局,减少用地浪费。
村域规划策略
发展规模
结合对莎车县未来城镇化趋势的判断,规划预计斯也克村的人口规模不会有超常的增长。远期2030年按350户规模安排用地布局,可容纳人口约1600人。
居民点规划原则
积极推进旧村的改造和整治,充分挖掘村庄用地潜力,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加强绿化与环境卫生建设,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水平,提高宜居生活环境质量。为使农民有更好的生活环境,降低各项配套成本,提升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规划对现状居民点做适当拆并,遵循以下原则:方便生产,拆小并大;依托现状,服务便利;少占农地,集约用地。
农村居住点规划
居住点规划总面积为41.6公顷,其中集中建设区范围面积为20公顷。
规划形成集中紧凑的布局形态,避免无序蔓延,做到新村和旧村有机结合、协调统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尽可能延续和发展原有的村庄格局,衔接好新村和旧村的社会网络、文脉特征、道路系统、空间构成等要素,选择适宜的发展方向,促进村庄合理有序发展。
规划布局和结构
规划居住点由两条生态绿轴、一个服务核心、四条居住带组成,形成“一核、两轴、多片”的空间结构。
土地使用规划原则
尊重现状和民意:规划村庄集中建设用地的选择基于现状居民点用地和目前宅基地选址意向。
节约用地和珍惜农用地:根据规划人口规模计算宅基地和公共设施用地的总量,并通过详细规划的方案比选,选择最经济的方案。
居住规划
形成集中的块状居民点
目前“延路建房”的模式是最经济,最符合农村生活以及建造模式的。但会导致村庄延续地过长,增加了配套设施的成本,不便于村民享受公共资源,丧失“聚落”所拥有的聚集感和亲和力。
规划在此基础上,对村庄的范围进行了控制,并在道路两旁进行了空间延伸,从“线状”转为“块状”。村舍的排列根据原有房屋的肌理,沿道路向里发展。力图在不改变原有肌理的情况下,改善农民居住质量。
渐进式发展,逐步建设
规划提倡逐步调整,渐进式建设,提高方案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尽可能避免在近期对农民家庭造成过大的经济负担。
建设实施起步时,可先在规划居民点的临街进行保留改造、拆旧新建和完全新建。在过渡期内,按规划需归并的农户,可以结合其自身农宅更新需求时,建议其在规划居民点内选址建设新宅。
在居民点内形成线形绿化环境
本村道路和现状建设边界较平整,较难形成组团利用。规划因势利导,利用宅基布局的空隙,形成居民点内部的线形绿化廊道。该绿化的功能灵活,可根据需要作为组团活动场地或果园。
宅基地设计
根据当地宅基地的相关政策,斯也克村采用0.8亩的标准建设。设计注重安居与富民相结合,充分展示维族风情,充分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基于莎车县的自然特征、农民生活习惯和入户朝向等情况,规划提供了五组住宅院落和建筑物布置方案,以供选择参照。宅基地大小分为两种,均并预留了庭院。
在建筑形式上引入了当地民居通常使用的元素和形式:大院、葡萄架、棚架、外廊和夏室,力图保持当地独特的居住气氛和场所魅力。同时,基于“可选择、可加建”的理念,提倡渐进式发展,农户可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逐步扩大建筑的范围,增加房屋数量。
关键词:村庄规划 内涵 问题 建议
一、村庄规划的内涵
(一)村庄规划的任务
在村庄管辖的低于范围内,依据村庄所在的地域的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分析和论证村庄目前的规模、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和发展方向,在论证的基础上对规划的定额指标进行选定,统筹考虑村庄资源(如田、林、山、水、路)的利用、治理,村庄基础设施(如生产、生活、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的建设,从而使村庄所有的资源得到保护和合理、有效地利用,使村庄的生产结构得到调整,并协调发展,这就是村庄规划工作的任务。也就是说,对村长目前所拥有的自然条件、现状特点、历史演变装抗以及建设条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以此为基础,对村长的性质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确定,并对村长的用地进行统一规划和合理利用,使村庄建设之间的各项矛盾得到统筹解决,使村庄的经济、文化、公共事业等等得到综合部署,最终提供一个与当地特点相适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居住环境给村庄居民。
(二)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一、对村庄规划所必需的基础资料进行调查、搜集和分析研究,为村庄规划工作奠定良好的资料基础;
第二、对村庄所拥有的人口数量、用于建设的土地的使用情况、村庄的属性进行确定,然后以此为依据对村庄发展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拟定;
第三、以实现对建筑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选择和合理布置,实现村庄布局结构的优化为目的,对包括实现对建筑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选择和合理布置,实现村庄布局结构的优化在内的村庄用地进行布局规划;
二、当前村庄整建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指标体系对新农村规划进行指导,缺乏较高水平的规划成果
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运动如火如荼,家喻户晓,但新农村规划对规划部门而言是一个全新的理论课题。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有些规划师,缺少农村生活的体验,把城市规划的理论照搬到村庄规划中,犯了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其实这正好说到了村庄规划设计人员的难处,因为村庄规划是全新的理论课题,理论体系、指标体系还值得探讨和完善。因此,在新农村村庄整建规划编制实践中,城市规划、村镇规划所含的各种内容、技术标准都在新农村整建规划中运用,技术标准难以适用,技术管理比较混乱。由于理论体系不完善、标准不统一,直接的影响是村庄整建规划难做。此外,由于高水平的规划师不多,设计任务又繁重,在多种因素制约下所作规划成果比较粗糙,编制水平有待提高。
(二)村庄规划有急功近利趋向
有些村庄规划为达到图面美观效果,追求房屋的整齐划一。有些居民点的规模太大,有点象城镇居民小区。这样所做的村庄规划虽然比较好看,但没有尊重村庄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实施的可能性不大。这里既有规划师的认识水平问题,也与一些行政领导的政绩观、价值取向有关。
(三)新农村规划编制收费无依据
在新农村村庄规划收费方面,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收费标准,这给组织编制规划单位和规划设计单位的收费都造成一定的困难。由于经费限制,这将对规划设计人员的创造性技术劳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村庄整建规划编制的质量,也影响规划设计单位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三、进行新农村村庄规划的建议
(一)道路整治
村内道路整治时要体现乡村特色,能土路的,就不要砂石化。能砂石化的,就不要搞水泥路面。村内道路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宅前路三类。主次道路以混凝土路面为主,宅前路承担交通量较小,但临近住户并衔接户内,宜注重路面效果,路面宜铺装砂石、青砖以及预制混凝土方砖。
(二)住宅风貌整治
第一、住宅外墙。侧重于对整治区内的住宅外墙及院墙的色彩亮化包装,将原先的灰红杂色墙体用水泥砂浆找平后刷白、淡粉等色彩。对乡村建筑立面标语、广告的内容和式样等要逐步规范,积极推广泗阳县新农村墙体画的做法,以优美、文明的村环境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
第二、院墙材质、建造形式。就地取材,可用砖砌、石砌,也可用水泥制作的条板、铁栅与砖柱装配、粉刷,把它作为环境艺术的一部分,力求大方淡雅,不落俗套,坚固实用。与农宅建筑物的形式、风格、色彩、周边环境、当地的民俗习惯等要素匹配。再栽一些如丝瓜、南瓜、葡萄等具有经济价值的绿色藤蔓植物,这样设计建造的院门院墙,田园味足,还能推动家庭副业的发展,,节省日常生活开支。
(三)公共活动空间整治
第一、村口空间规划。村口是村庄对外联系的必经之地或最为便捷的地方;也是村庄的标志,村口标志性景物是提示村庄的位置。着重对村口选址、包装,使村庄居民有强烈的空间认同感,体现村庄的历史与文化,尽可能利用或保留其原始自然形态。村口的设计主要通过植物造景、建筑、构筑物等手法营造村口空间。
第二、街道空间。规划时要针对街道不同功能的特点、位置以及建筑空间布局形态,侧重于对现有沿街建筑立面整饰、广告标牌、道路、停车场地、街灯、绿化、公厕、垃圾收集、排水、消防设施等方面的梳理整治,营造村庄街区氛围,保证现有村庄街道的本质特点、活力与生气。
第三、村中心。除必须的公建项目投资建设或完善之外,在村中心还应因地制宜地设置铺地、花架、葡萄架、置石桌石凳、儿童游玩、健身器材、科普宣传栏及阅报栏等设施提高综合使用功能。
参考文献:
[1]赵月莲,王刚:浅谈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需要把握的原则 [J]. 民营科技,2010,(01):86,200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准确把握和积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贯彻“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民主治村”的理念,力争用三年时间将我区村庄建设成为“经济发展、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结合*区农业发展规划,系统规划我区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和改造方案,做到村庄改造与区域整体规划相结合,产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结合,管理理念与现代产业经营理念相结合,全面提高*区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和农村的风俗习惯,保证规划切合实际,符合民意。坚持改造与保护并举,重在保护与修缮。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做到风貌各异、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多姿多彩。
(二)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对不同区位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村庄,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在改造中,要以农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为前提,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同时,必须考虑区、镇财政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实力,量力而行,控制标准,节约土地和投资,讲究实效,不大拆大建,不增加基层和农民负担。
(三)政府引导,农民自愿
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作用与农民主体地位、政府引导扶持与农民积极参与的关系。发挥好政府的组织、引导、协调和服务功能,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好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二者的有效互动。要尊重民意,以村民民主决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出劳为前提,政府给予奖励补助,使政府投入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出劳相结合,共同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努力形成“农民家园农民建”、“建家园、爱家园”的良好氛围。
(四)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改造重点,做到统筹兼顾。村庄改造要与基本农田划定、土地整理复垦、违法搭建整治、“清洁家园”建设及设施粮田、设施菜田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为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打好基础,夯实产业基础,发挥特色优势,在认真总结后全面推开。
(五)规范管理,阳光操作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管理项目,确保筹资筹劳方案的制定、村民议事过程、政府奖补项目的申请、资金和劳务使用管理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接受群众监督。
三、*区村庄改造的条件、内容和要求
(一)条件和重点
1、实施改造的村庄,原则上应同时符合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属区城乡规划体系中确定保留的中心村或规划保留的农村居住点;二是农民居住相对集中,一般不少于50户;三是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农民有参与改造的愿望,能自觉配合工程建设;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群众中有威信,组织动员和协调能力较强,管理民主,自觉接受村民监督。
2、重点改造的村庄为符合以上规定条件并列入市计划改造范围的村庄。
(二)要求与内容
1、重点村庄改造(列入市计划改造范围)的总体要求是“公建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民宅村容整洁、农村特色浓郁、居家安全文明”;一般村庄改造(列入区计划改造范围)的总体要求是“自然、整洁、舒适、安全”。
2、村庄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村内道路及桥梁改修建、村内河道清淤整理、村内污水治理、村公用公共设施完善、村庄绿化景观建设、民宅房屋墙体外立面整修、宅前屋后环境改造等。
3、村庄改造的具体标准要求:
(1)村内道路改造:道路改建要节约用地与投资,按村交通需求确定道路宽度。一般自然村落的主要道路,有条件的可实施道路绿化、设置路灯。村内主干道、通往自然村和进农户的路要硬化。
(2)村内桥梁修缮和改造:相关桥梁应按道路宽度及负载要求实施同步改扩建,现有无法满足通行负载要求、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桥应全部实施改造;对桥面、接坡、护栏破损的桥梁应按规定要求进行修缮。
(3)村内河道疏浚:基本消除河道黑臭淤积,疏通水系;清理河岸垃圾,加固岸坡;清除岸边违章建筑和河道阻水物;岸旁基本覆绿,根据河道实际可修建生态岸坡、河岸边设置护栏和亲水平台等。
(4)墙体外立面整修:对于破旧房屋的外立面,按规划方案及多数村民意见实施修缮粉刷;村主要道路和景观附近的建筑物可实施一定的美化处理。
(5)宅前屋后环境整治: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违章建筑、构筑物及其他设施;整理破败空心房、空闲宅基地和其他空闲地;清除民宅前后乱搭乱堆杂物。
(6)生活垃圾处理:配置垃圾箱和垃圾运送设备,生活垃圾收集率和清运率达到100%;引导实施垃圾分类收集、促进农户使用有机肥、探索有机垃圾资源化途径。
(7)生活供水设施改造:自然村落的现有供水管网破旧或口径过小、供水水压不足的,可按村庄建设规划要求对供水管网实施标准化改造;在供水质量达标的前提下,可采取局部调整、改造的办法给予解决。
(8)生活污水处理:村庄雨、污水完成分流,有条件的村庄应促进雨水循环利用;农户生活污水进入化粪池,再通过新设管道进行集中收集处理。有条件的可实施污水纳管工程,纳入城镇污水管网;暂不具备条件纳管的,可采用区自然村落改造试点单位经验处理达标。
(9)村内绿化:在村庄道路和河道两旁、民宅及单位前后的空地中,保留原有树木,并利用体现农村自然气息的经济作物和本土植被实施因地制宜的绿化,做到村庄及房前屋后无空地荒地。
(10)农宅改厕:配合污水纳管工程粪便排入化粪池,通过新设管道进行污水的集中收集处理。
(11)村内照明装置:根据村内道路和河道两旁实际,因地制宜设置路灯。
(12)其它:在改造过程中,经确定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与构筑物应严格加以保护,破损的按原貌整修恢复;村庄内的古树名木不得砍伐;林地、湿地、水面等不得随意填挖更改。
四、*区实施村庄改造的措施和资金的筹措
(一)措施
1、建立工作小组。成立由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区委政研室、区农绿局、区财政局、区发改委、区规划局、区建管局、区房地局、区水务局等部门分管领导和浦江镇、马桥镇、华漕镇等行政负责人参加的区村庄改造工作小组;镇成立由镇行政负责人任组长的镇村庄改造工作小组。
2、落实工作职责。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委政研室负责村庄改造的组织协调;区农绿局负责村庄改造的方案上报及环境绿化;区财政局负责村庄改造的资金安排、使用与监督管理;区发改委负责村庄改造的项目立项审批管理;区规划局负责村庄改造的规划与设计指导;区建管局负责改造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区房地局负责改造区域的用地管理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区水务局负责改造区域的村宅河道整治。浦江镇、马桥镇、华漕镇等镇村庄改造工作小组负责编制和组织实施本镇的村庄改造方案。
3、加强组织领导。要切实加强领导,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区相关职能部门要尽职尽责,努力形成工作合力;镇政府是实施村庄改造的第一责任人,要制订好村庄改造的方案和实施计划,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一起积极引导村民充分行使民利,鼓励开展村庄改造工作。镇、村要按有关规定办理项目手续,认真组织项目实施,确保村庄改造工作健康有序进行。村庄改造方案及项目计划须经区村庄改造工作小组审核,报区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4、建立监管制度。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工作公示制度,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立资金运用监督管理机制,及时公开财务收支状况,接受社会和农民的监督;对违规操作、截留挪用资金的行为,要责令纠正,追回资金,并按照规定,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要汇总相关资料,建立档案,规范管理。
5、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部门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机制,确保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坚持阶段性集中改造与日常性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形成农民自我管理的长效机制,巩固和发展改造成果。
6、工作步骤和要求。
(1)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区工作小组开展调研,制定“*区村庄改造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年5月~6月)
(2)工作方案的制订。各镇按照“三年行动计划”制订*年工作方案,工作方案包括改造方案和工作计划。改造方案应详细说明改造项目、建设标准、投资预算等(基本达到可实施操作的深度);工作计划包括基本情况(户数、人数及年龄结构、现状条件等)、改造项目、资金预算和来源、时间进度和有关建议等。(*年6月~7月)
(3)工作方案的修订。各镇在完成工作方案编制后,报区村庄改造工作小组讨论,对工作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年7月~8月)
(4)工作方案的审批。工作方案经区村庄改造工作小组审核,并报区政府批准后,由各镇和区府相关部门按照工作职责组织实施。镇工作小组根据方案编制项目概算后报送区工作小组评审和核定;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施工图及预算书,报区工作小组备案。(*年8月)
(5)项目的实施。项目由各镇按*年政府采购目录组织实施,凡属集中采购项目,统一进入区政府采购平台操作。其余项目,各镇要引入竞争机制,自行招标(即不进入区招投标交易平台),以行政村为标段,按规范程序选择施工单位,邀请三家以上施工单位竞标。自行招标必须贯彻招投标四要素,即组建招标工作小组和评标工作小组、制作规范招标文件和评标办法、组织投标单位现场踏勘、选择价廉质优的投标单位中标,确保招标公开、公平、公正。镇村要与施工单位签订书面施工合同,明确承、发双方权利和义务。施工期间,要按规定委托施工监理和造价咨询机构现场监督,做好施工监理,确保质量,控制造价。(*年9月~11月)
(6)项目的验收。按照村庄改造工作进度,由区、镇村庄改造工作小组分别组织阶段性检查,对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及时研究解决。村庄改造工作结束后,进行项目竣工验收和评估总结(各镇要委托有资质的审价单位予以审价),由镇工作小组先行检查和预验收,并向区工作小组提出验收申请。区工作小组受理后,将组织区府相关部门进行检查和验收(属重点改造的村庄,由区工作小组向市村庄改造工作小组提出验收申请)。在各级验收中,凡不合格的单位和项目,都要及时进行整改。(*年11月底前完成改造工作、12月上中旬区预验收、12月下旬市验收)
(二)资金的筹措与拨付
1、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出劳。在村民房前屋后环境整理、拆除违章建筑、铺设进宅路、改厕改灶和庭院绿化等方面都要体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作用,以出资出劳为前提,政府给予奖励补助。
2、镇政府加大投入。有条件的镇要加大对村庄改造资金投入的力度。
3、实行财政奖补政策。村庄改造实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村庄改造的建设标准为2万元/户(其中还包括项目改造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和审价等费用),其中市、区财政奖补70%,镇承担20%,村承担10%(主要以出劳出工体现)。奖补资金在项目开工后分三次下拨,即项目开工支付1/3,项目完工支付1/3,出具审价报告后支付1/3。村庄改造中如出现超支情况,超支部分由各镇统筹自负。凡列入城乡统筹项目,按区、镇分担比例列入区重大项目投资计划。
4、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资金投向,重点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农村公共事业加大投入。村庄改造中涉及的村主要道路、危桥改造、供水与生活污水处理等项目,由区相关职能部门结合工作方案并优先纳入年度专项补贴建设计划。项目由区发改委立项审批,资金按区相关职能部门同类项目原负担比例区、镇分级承担。项目按规定进行政府采购。区级资金可按工程进度拨付至80%,待出具审价报告后再支付余款。审价单位由区财政局、区招管办按规定排序确定。
本实施意见由区委政策研究室负责解释。
[关键词] 新农村 规划建设 研究
1.前言
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各级政府近年来的重要政策和工作之一,但是主要工作的重点以及各种媒体、杂志的宣传基本上是集中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如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和村庄的环境整治、建筑风格上,治标不治本。“加快新农村建设,千万不能把‘新农村’建设成‘新农居’新农村在好也是农村,绝不是城市,不能只靠扒了旧房盖新房实现新农村”。本文从新农村规划建设方向研究,新农村发展策略分析,新农村规划建设解析等方面就新农村规划建设进行了探讨。
2.新农村规划建设方向研究
2.1规划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村庄建设规划中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建设标准,合理使用当地传统的建设模式。可采取新社区建设,空心村整治,城中村改造,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性整治等有效形式使整治后的村庄,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道路面符合规划,饮用水达到标准,厕所卫生条例要求,排水沟渠和新旧水塘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
2.2结合国情,因地制宜,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
我国现代化的初期和经济起飞阶段,发展重心放在城市和工业化方面,对农村重视不够,而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则开始有意识的采取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由政府统筹配置资源,实行一定程度的向农村倾斜政策,大力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扶助农村现代化发展。以人为本是规划工作中需要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重视民众参与规划,既能贴切人民的现实生活,提高规划建设实施的可行性,又能克服规划设计师的高傲情绪和帮会式的关门主义。
3.新农村发展策略分析:
第一,规划师要把握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关系。在商品经济下,中心城市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无限度的恶性扩张,将会导致空间结构的失衡。应当通过地区发展规划的干预,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优势的同时,带动乡村的进步,使城乡协调发展。
第二,村镇的规划应当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现代市镇的空间概念,已经不局限于一个孤立的点,只有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布局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规划师要把握农村人口和村庄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编制县域村庄整治布点规划,科学预测和确定需要保留的村庄,明确整治对象,编著村庄整治规划和行动计划,合理确定整治项目和规模,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和要求,规范运行程序,明确监督检查的内容和形式。
第三,规划师要根据实际分析村庄的发展空间。既要考虑扩张可供选择的地理方向,确保其选择可以保护高质量的农田;还要考虑村庄本身是否有适合发展工业的土地,及充足的水源等问题;再次,在规划中应当十分重视交通条件的作用。现代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旧的时空观。
第四,村庄的规划建设不宜过繁以简明为好。对于未来的发展应避免过分具体化,允许地方根据当地的情况加以调整,把余地留在实施的过程中,以求规划更符合实际。同时要注意突出乡村个性:房屋建筑的造型与风格,应吸收当地民居的传统特色,使之具有“乡味”;建筑用材尽可能使用当地建材,以使居民有身临其境,倍感素雅之味。
最后,规划师在给村庄做规划时,要尊重并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坚决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建设格局。坚持以改善农民最迫切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突出地方特色,体现时代特征与农村风貌。
4.新农村规划建设解析
4.1 农村道路,
农村道路整治首先,要进一步硬化路面宽度,构架主次分明的道路系统,在道路两侧设置排水沟渠并且要根据当地降雨量计算确定其宽度和深度;其次,村庄内部道路标高应低于两侧住宅基地场院标高,道路通过学校,商店等人流密集的路段时,应设置交通限速标志及减速坎,保证行人安全;再次,村内主次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有障碍驾驶人员视线的建筑物和其他障碍物,并且主要道路交叉时应尽量正交,必须斜交时,锐角应大于45度;最后,应避免过境路穿越村庄,当必须穿越时,两侧建筑物必须根据相关规范满足安全要求,并设置相应的交通安全设施标志。
4.2村庄给水
进一步加强村庄给水工程整治力度,逐步实现村庄集中给水,以满足农村地区人畜安全、方便饮水;暂无条件建设集中式供水设施的村庄,应加强对分散式水源的卫生防护,水井周围20—30米范围内,清除污染源,并综合整治环境卫生;临近城镇的村庄,可通过连接城镇供水网供水到户;对于淡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可利用屋顶有组织排水或建造人工集雨场及水窖收集雨水,经储存处理后,作为村庄生活用水的补充水源。
4.3村内排水
我国大部分村庄没有下水道和村级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通过村庄排水工程整治,逐步实现“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污水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沟渠或农业灌溉。有条件的村庄可采用管道收集生活污水,雨水和污度轻度的一般污水可根据地方实际,采用明沟或暗渠方式排放;其次,排水沟渠要充分结合地形,使雨水及时就近排入池塘、河流或湖泊等水体;最后,村庄内的竖向工程要经过规划师统一考虑和设计,严格限制村民宅基地标高任意设置。
4.4垃圾收集
农村不科学的垃圾处理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严重的后患,同时也威胁到城市和农村饮水安全。
在农村垃圾收集可采用“每户分类收集—村集中—县处理”的模式。同时垃圾收集点,垃圾转运站的建设应做到防雨、防渗、防漏,保持整洁,不得污染周围环境,并于村容村貌相协调。
4.5生态建设及环境整治
农村的生态建设主要是指:充分利用路旁、庭院及宅间空地,种植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作物等绿色植物,防止水土流失;多种新型能源并举,利用太阳能、沼气能、生物制气等天然能源取代燃烧柴草和煤炭,减少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农作物秸秆还田、制气或作为禽畜饲料,有机生活垃圾还田或作为禽畜饲料,重视资源再利用等方面。
农村的环境建设方面:要注重村庄环境的整体性、文化性和公众性,不宜刻意设置大型集中公共绿地,可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进行绿化,尽量利用村边的水渠、山林等进行绿化布置,以形成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融的田园风光。
4.6农村安全
农村安全主要指在消防和防洪排涝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农村规划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公共安全,拆除危房,整治火灾隐患;根据村庄周围的地形地势,采取“避”、“抗”等有效措施,减少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给村民生命财产构成的威胁;新房的建设要符合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幼托、中小学等公共建筑要避开存在地质隐患的地段。
5.结论
总之,我国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走城市化的老路。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的摸索,寻找适合我国农村建设的规划之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的繁荣,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以达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杨峥屏,但秋君,珠海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对策[J],规划师,2006(05).
[2] 韩延星,黎军,关于中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思考[J],规划师,2006(01).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入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树立大通道、大绿色的理念,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以绿化促美化、以绿色促文明、以绿色促致富为核心,坚持绿化、美化、经济化原则,以面路一重山造林、治理“青山挂白”为抓手,以省道主要交通干线绿化为重点,加快绿色通道工程建设步伐,促进我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港城崛起。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绿色通道工程建设规划工作小组,负责编制全区绿色通道工程建设规划,完成市区绿色通道工程建设规划正文、设计表、设计图;负责各乡镇编制绿色通道工程建设规划的技术指导,业务咨询;负责协调林业、国土、交通、公路、建设等部门齐心协力完成规划任务。
三、规划范围
绿色通道工程建设规划包括现己建成通车的省道两侧边沟外缘起10m—30m,因地制宜,宜宽则宽、宜窄则窄。道路边沟或隔离栅外缘100m范围内沿线村庄绿化、沿线可视范围内的“青山挂白”、一重山等造林绿化。
四、规划任务
对规划范围内的所有地块进行全面调查,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编制造林类型表及森林经营措施类型表(各地应参照附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确定建设地点、内容、规模和进度安排(项目建设期限为3年,即年至年,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年度安排)等,进行投资概算与效益评价,制定实施的关键性措施,编写规划设计报告。
五、规划内容
一是对道路控制线外两侧绿化带规划,分别旱地、低洼地和排水不畅的水田、排水良好的水田,高架桥两侧、厂区前沿、居民点前沿等按因地制宜,进行不同的种植方案规划设计;二是对一重山造林规划,分别无林地、疏林地,按适地适树进行造林或补植套种规划设计;三是对道路两侧“青山挂白”的规划,分别对坛口、挂白点治理采用不同种植方法进行设计;四是对村庄绿化,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创建绿色家园,开展村庄四旁绿化种植珍贵树种进行绿化规划设计;五是对造林绿化技术进行规划;六是对种苗需求量进行规划;七是对管护工程进行规划;八是对施工组织进行规划;九是整个工程建设投资概算,十是提出绿色通道工程建设保障措施。
六、工作步骤
(一)搜集资料
1、各乡镇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生态公益林界定报告及2006年资源数据;
2、各乡镇最新统计年鉴;
3、各乡镇有关部门专项规划报告;
4、底图:道路两侧绿化带规划采用道路设计图(1:2000),村庄绿化采用村庄规划图(1:2000),“青山挂白”规划采用1:2000的实测图,一重山规划采用1:1万地形图和林业基本图。
(二)外业调查
1、调查规划方法:采用现地调查方法进行调查。
2、调查规划内容
(1)道路两侧绿化带规划调查应记录各地块的基本情况,如地名,道路名称,地类(早地、水田、低洼地、厂区前沿、居民点前沿等),绿化长度、宽度、面积,公里桩号,填方量,是否采用挖沟起垄等特殊措施,立地条件,排水条件。风力大小,造林地块与路面高差,年度安排等。
(2)一重山规划调查采用1996年—1997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材料,对一重山的无林地、疏林地等进行现场全面核对,对主要小班因子发生变化的地段进行补充调查。技术规定参照《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和森林经营方案编制》(2006年)执行。应记录的因子:乡镇、村、林班号、大班号、小班号、小班面积、造林面积、地类、林种、生态林等级、山权、林权、海拔高、立地质量、病虫害种类、程度、树种组成、郁闭度、年龄、每亩株数、造林类型、森林经营措施类型、年度安排、备注等。
(3)“青山挂白”坛口治理规划应落实地点、片号。类型(石壁、乱石堆、泥石堆等)、面积、垂直高度、水平宽度、造林类型、山权、林权、海拔高。立地质量、年度安排等。
(4)村庄绿化规划为村庄规划图中的绿地范围、房前屋后、村庄周边、“四旁”等地,应落实地点、片号、类型(片林、带状、公园等)、面积、长度、宽度、造林类型、年度安排等。
(三)内业整理:通过内业整理,完成项目建设分地类面积统计表;项目建设分类型面积统计表;道路两侧绿化带分道路名称分类型面积统计表;项目建设填方量和特殊措施面积统计表;项目建设分类型面积统计表(分年度);项目建设单位面积工程量表;项目建设指标表;项目建设单位面积投资表;项目建设总投资表;项目建设分年度投资表;省道边沟外缘两侧绿化带造林类型表;一重山宜林地造林类型表;一重山森林经营措施类型表;“青山挂白”治理措施类型表;村庄绿化造林类型表。
(四)编写规划设计报告书。按照《省绿色通道工程建设规划大纲》要求,正式编写××县(区、管委会)绿色通道工程建设规划使用说明书。
(五)制图。按照《大纲》要求,编制项目建设分布图(以县区为单位,比例尺1:60万—1:20万);绘制各类植物配置图,编制道路两侧绿化造林设计图(比例尺1:2000);绘制“青山挂白”造林设计图(比例尺1:2000);绘制村庄绿化造林设计图(比例尺1:2000);绘制一重山造林设计图(比例尺1:10000)。
(六)提交成果。
(1)以乡镇为单位提供规划设计报告(含正文、附表、附图等),并分乡镇和道路名称进行数据统计汇总。
(2)电子文档格式:文字以·doc格式、图以.jpg或.dwg格式。
七、部门分工
绿色通道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重、协调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地方为主,部门分工”的原则,政府牵头组织,部门分工负责,上下合力推进。省、县道绿化由交通、公路部门按管辖范围各自负责,在公路两侧红线范围内组织规划设计;道路外侧绿化带由林业部门规划;沿线一重山绿化由林业部门为主负责;乡村绿化由建设部门规划;“青山挂白”治理由国土部门规划,林业、环保、水利等部门配合进行规划。
八、时间安排
(一)7月5日之前,完成市区绿色通道工程建设规划设计的培训。
(二)7月15日之前,完成绿色通道工程建设有关资料搜集及外业调查工作;
全市村庄绿化分北部平原区、中部丘陵区和南部低山区三种类型。到2015年,平原区村庄绿化覆盖率要达到50%以上;中部丘陵区村庄绿化覆盖率要达到40%以上;南部低山区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从年起,对全市139个行政村427个规划村庄进行整体绿化美化,需完善提高和新增绿化面积共计达3万亩。同步实施20个市级“绿化示范村”,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全市所有规划保留自然村庄其外扩不少于50米土地为村庄绿化林带规划范围。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把改善村庄的生态环境作为首要目标,以绿为主,建设结构合理、乔灌花草科学配置的村庄绿化体系。鼓励和支持发展庭院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2、坚持科学规划。严格按照建设部门村庄布点规划统一实施,力求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树立生态理念,体现村庄特色。
3、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村庄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本着先易后难、先绿化后提高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4、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采用合理的绿化布局和灵活多样的绿化形式,充分利用村庄现有的绿化成果,做到发展与保护并重、改造与建设并举。在实施村庄土地置换和绿化的同时,注重对村庄片林、环村林带和古树名木的保护。
5、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实现绿起来与富起来、美起来相结合。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和绿化制度,提高广大农民的植树意识、绿化意识。
三、村庄绿化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全市村庄根据地形地貌,总体上划分为北部平原、中部岗丘和南部低山三种区域类型。从树种品种选择、实施方式及达到预期目标分片,一般村庄及示范村的绿化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和标准:
(一)一般村庄绿化的基本要求
1、北部平原区。本区域村庄绿化基础较好,本着树种多样性原则,重点发展72杨和南林系列杨,搭配常青绿化树种。以泊岗为重点,全力推行银杏实生大苗栽植。根据本区域地势平坦易规划、易实施的特点,宜采取由外向内的推进方式,先从庄与庄结合部入手,再逐步改造村庄内低效林,隙地内统一以2×3米固定株行距打点放样,务必做到树正行直,块块相连。对田间沟渠、道路林带进行全面的补缺完善,同步绿化村边多年形成的坟场,以提高村庄整体的绿化档次。
2、中部岗丘区。本区域村庄绿化基础较差,在尊重传统栽植习惯的基础上,本着用材林、经济林兼而有之的指导思想来引导农户进行村庄绿化。用材树种首选速生杨树,局部规划朴树、黄连木、乌桕、泡桐、刺槐、楝树等乡土树种,经济树种着重发展银杏、甜柿,适当发展桃、李、石榴等,利用农户庭院,努力推广新品种葡萄栽植。本区域村庄绿化宜采取由内向外的推进方式,首先绿化庄心空地、老宅基地,递进式改造低效林,最后开发“鸡嘴田”,同期选用紫薇、木槿、广玉兰、高杆女贞、香樟等常绿树种对村庄内主干路实施绿化,力求改变目前村庄树种杂乱、效益低下、冬季色调灰暗,缺乏生气的状况。
3、南部低山区。本区域村庄绿化基础十分薄弱,大多数村庄傍坡而建,土层厚薄不均,应科学选择树种,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药则药,不拘一格,采取内外相向、里应外合的推进方式,努力在庄心增绿荫,在村边建果园,在庭院建花台,全力改变岩石、植被稀少的村庄面貌。
(二)绿化示范村的标准要求
配合全市村庄绿化规划实施,从年起,同步建设20个市级“绿化示范村”(以行政村为建设单位)。“绿化示范村”应达到以下标准要求:
1、丘陵区村庄(指自然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平原区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
2、行政村区域内宜林荒山绿化率达到95%以上,道路、河道宜绿化地段绿化率95%以上,农田林网控制率90%以上,网格面积不大于300亩。
3、大力开展庭院绿化,80%以上的农户庭院实现绿化。
4、森林资源和绿化成果得到有效保护。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建立档案,设立标志,划定管护范围,落实管护措施。
四、主要措施
实施村庄绿化涉及土地利用、村庄规划和道路建设等方面,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必须强化细化措施,精心组织实施。
1、提高思想认识。加快村庄绿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整体投资环境的具体行动。当前我市村庄基础设施滞后、环境差,各地必须高度重视,把村庄绿化工作摆上重要议程。
2、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村庄绿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村庄绿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村庄绿化工作,协调处理工程实施中遇到的土地、林木权属争议等问题。基础条件较为完善的村庄率先实施,条件暂不具备的按照基本建设规划,在不影响今后工程规划的前提下提前植树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