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描写秋天的成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山寒水冷
解释:冷冷清清。形容冬天的景象。
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八:“秋至山寒水冷,春来柳绿花红。”
2、寒蝉凄切
解释: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学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3、银装素裹
解释:形容雪后一片白色世界。银、素:白色。裹:包。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干净,一般用来形容下雪后美丽的景致。
4、千里冰封
解释:“千里”是个虚数,指辽阔的北国,并非说是整好一千里。和后面的“万里雪飘”中的“万里”一起使用。辽阔的北国大地都被冰封上。“冰”是名词,作状语,前面省略了介词“被”。
5、林寒涧肃
解释:寒:寒冷肃:清冷。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出处:北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雪虐风饕
解释:虐:暴虐;饕:贪残。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出处:唐·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岁弊寒凶,雪虐风饕。”
7、冰天雪窖
解释:形容极为寒冷。
出处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四:“公子编修汝舟随侍,劝以节劳暂息。公慨然曰:‘二万里冰天雪窖,只身荷戈,未尝言苦,时反惮劳乎?’”
8、鹅毛大雪
解释:指像鹅毛一样飘落的雪花。形容雪下得大而猛。
出处: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雪夜喜李郎中见访》:“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鹤氅人。”
9、冰天雪地
解释: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出自:清·蒋士铨《鸡毛房》:“冰天雪地风如虎,裸而泣者无栖所。”
10、风雪交加
关 键 词:语文教学 指导 积累
《用童心写童言的习作指导法》强调:“无论是书面语言还是书面语言的运用都需要有一些积累。这里所说的书面语言,至少包括规范的词语、句子,有趣的歇后语,形象的比方、名人名言,比较健康的顺口溜以及典故、格言、谚语等。盖房子,必须准备好建筑材料,搭建文章这栋房子理所当然地需要书面语言这一材料的储备。”而我们使用的教科书本身也具有上述内容:
1、字词部分,除每课有一定的识字写字量外,还集中在每个单元结束时安排了词语盘点,以分类的方式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2、很多课文均出自名家名篇,可读性强,语言上更是生动形象。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秋天的雨》、《呼风唤雨的世纪》……让我们充分领略到文字的魅力,充分地享受了由文字构成的盛宴。
3、中国的文化精髓得以充分体现:如对联(春联、异读联、回文句)、诗歌、成语故事、农谚、歇后语等等,真是异彩纷呈。
既然教材提供了这样多关于积累的素材,作为教者,应如何作好一名舵手,把它们不露痕迹地送到学生那儿呢?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诱——激发兴趣
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老师的言传身教。一名小学老师,要彰显自身魅力并不难,不必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只要能让学生佩服就行。说实在的,我不擅长语言文字,但对于课堂中的语言,我总是精益求精。课堂上还经常不失时机地小露一手: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弟忠信礼义廉”“踏花归来马蹄香”“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好多学生悄悄对我说:老师,我最喜欢听你说话。学生的崇拜之情溢于言表,强烈地希望也能像老师一样。积累的积极性就可想而知了。
二、导——教给方法
兴趣调动了,引导学生有选择地积累也非常重要。这种引导,应该渗透于整个课堂,而且是不露痕迹的。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在涉及到积累的地方要花大力气。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者两次对爬山虎的描写非常形象、生动。这两段文字便是学生积累的好素材,引导学生积累时可以这样进行:为每个句子准备一个比较简单,平实的相关句。让学生比较,哪个句子写得好,从而明白书中的两个句子不仅具体,而且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隐隐地体会到借景抒情这种描写方法,同时对两段描写留下深刻地印象。《秋天的雨》一课在词句方面都很有特色,可以这样设计: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哇,多美的景象呀!红红的枫叶,五颜六色的,香甜可口的水果……让我们即养眼,又舒心:在对美景的描绘中,你觉得哪些句子你最喜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来。
兴趣使学生乐意积累,而教师的引导又让学生对文本中积累的内容明朗化了。
三、展——提供展示机会
这里所讲的展,是指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保证积累兴趣能够持久。
学生经过日积月累,把一些东西内化之后能够达到“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作诗也会吟诗”的境界,如见到池塘便可以借用到“水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感受到微风拂面便可以立即联想到“吹面不寒杨柳风”……
积累,让学生的表达有“米”可炊;积累,让学生的表达丰富生动,充满灵气!
参考书目:
1、2011年19期《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积累语言;
1、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呼头的孩子望断了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一当在这个时候,便是秋了,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
2、枫树林给大地铺上了红色的地毯,秋风一吹,枫叶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好似在鼓掌欢庆这丰收的景象。
3、秋天,大部分树叶都渐渐地变黄了,有的已经枯落下来了,唯有枫叶红了起来,火红火红的,为秋天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啊!描写秋天天气的句子
4、秋日,那永久是蓝湛湛的天空,会忽然翻脸而露脱邪恶的颜色,寒带台风夹着密云暴雨,大水潜流着,苏醒的草原又出现点点苍苍的颜色。()但是,台风暴雨一闪而过,猛烈的气流仍然发抖着耀眼的波光。这时,只要北来的留鸟晓得这张暖和的床眠,那飞行的天鹅、鸿雁和野鸭,就像一片阴深的云朵,使这儿显得更苍郁了。
5、初秋的风使人感到凉爽、舒适,那时候穿夏装,更觉得痛快。而深秋的风,尤其是早晚的风,有时就使人不寒而栗了。秋天多细雨,一阵阵,密密麻麻的,下一场雨天气的温度就下降一点,大自然就在一阵阵风雨之中变换季节,弄得人们心神不定。
6、多明媚的秋天哪,这里,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烬,这是千万座山风都披着红毯的旺盛的国土。那满身嵌着弹皮的红松,仍然活着,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欢腾,白望在稻田里缓缓飞翔。
7、秋末的黄昏来得总是很快,还没等山野上被日光蒸发起的水气消散。太阳就落进了西山。于是,山谷中的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山下游荡;而山峰的阴影,更快地倒压在村庄上,阴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为一体,但不久,又被月亮烛成银灰色了。
8、秋高气爽,这词语形容秋天,确实很恰当。天是那么的高,那么的蓝,像浩瀚的海洋。站在山上,凉爽的风,消去了我所有疲劳。举目远眺,整个城市尽收眼底。红色的枫叶轻轻地飘落下来,像几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飞翔在幸福的人间。黄色的落叶,把马路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秋蝉在草丛中幸福地弹唱,好象在歌唱收获的季节。远处金灿灿的稻田,在秋风的吹拂下,像一片金黄色的海浪在翻滚,十分壮观。柿子树上结满了红红的果实,淡淡的香甜漂浮在空气中。花园里,有红的,有黄的,还有白的。有的昂首怒放,有的亭亭玉立,还有的羞羞答答,真是千姿百态啊!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使人最快活的季节。
9、凉爽清明的秋夜里,明亮而发红的火星在星空中为我们增添了不少的光彩和趣味。近来每晚八点钟以后,火星就从东南方的地平线升起。它比附近天空中的任何一个星星都亮,不论你在哪里,都很容易找到它。
10、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1、枫树林给大地铺上了红色的地毯,秋风一吹,枫叶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好似在鼓掌欢庆这丰收的景象。
12、多明媚的秋天哪,这里,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烬,这是千万座山风都披着红毯的旺盛的国土。那满身嵌着弹皮的红松,仍然活着,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欢腾,白望在稻田里缓缓飞翔。
13、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呼头的孩子望断了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一当在这个时候,便是秋了,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
14、秋天到了,天空特别晴朗,天气渐渐地变凉了。人们穿上了暖和的衣服。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果子熟了,有紫晶晶的葡萄、红通通的苹果、黄橙橙的梨、一阵凉风吹来,果儿点头,散发出怡人的香味。秋天到了,大树上的叶子有的变红了,有的变黄了,一阵秋风吹过,一片一片树叶从树枝飘落下来。草地上的小草和小花也变黄了。秋天到了,公园里的开了,有黄的、有白的、还有紫色的。秋天的景色真美呀!
15、秋天到了,天气变冷了。秋风轻轻地吹过,树叶飘落在地上。只见银杏树和柳树的叶子看着格外得漂亮,像两个小精灵一样在向我招手。我忍不住捡起了一片心形银杏叶和一片长长的柳树叶。回到家,我把它们放在我的床头。
描写"秋"的语句、成语、诗句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秋天的成语
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
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
秋色宜人、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
一叶知秋、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
秋兰飘香、秋雨绵绵、春花秋月、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
关于秋天的诗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3、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4、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5、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6、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7、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8、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9、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10、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1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12、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14、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1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16、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17、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18、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19、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20、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21、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22、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23、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24、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25、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26、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27、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28、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29、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30、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31、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32、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33、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34、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35、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36、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37、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38、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39、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40、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41、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42、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43、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44、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45、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46、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47、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48、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49、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50、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51、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52、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53、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54、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55、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56、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57、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58、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59、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60、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
61、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阿谁;何人。
62、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63、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64、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65、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66、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67、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68、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69、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70、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1、白兔赤乌:月亮和太阳的代称。多借指时间。
2、月过中秋:指错过时机。中秋节时月亮最圆、最亮、最美,故用以比喻良机。
3、玉兔银蟾:传说月亮中有广寒宫,宫中有玉兔和银蟾。故以此比喻天上的明月。
4、海底捞月: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费力气。
5、月衔半规:规:圆形。指农历初八、九或二十二、二十三,月亮上弦、下弦的日子。
6、樽前月下:酒樽之前,月亮之下。指对酒赏月的悠闲情境。
7、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8、月明星稀:月亮明亮时,星星就显得稀疏了。
9、坠兔收光:兔:月亮。落月将光收回去了。指月亮落下。
10、月中聚雪:月亮里堆积着白雪。形容女子洁白而美丽。
11、日月相推:太阳和月亮相互交替出现。
12、金飞玉走:金:金乌,指太阳;玉:玉兔,指月亮。日月如飞。比喻时光容易流逝。
13、镂月裁云:雕刻月亮,裁剪云彩。比喻手艺极精巧。
14、月晕主风:晕:日光或月光通过云层时因折射作用而形成日、月周围的光圈。月亮周围出现晕圈,则是有风的预兆。
15、金乌玉兔:金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玉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借指时光。
16、闭月羞花:闭:藏。使月亮躲藏,使花儿羞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17、月晕而风:月晕:月亮周围出现的光环。月亮出现光环,就是要刮风的征候。比喻见到一点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
18、秋月如珪:珪:玉器。形容秋天的月亮像珪一样的皎洁、晶莹。
19、秋月春花: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20、众星捧月:许多星星衬托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护着一个他们所尊敬爱戴的人。
21、争光日月:争:竞争。与太阳、月亮比光辉。常用以称赞人的精神、功业伟大。
22、飞金走玉:金:金乌,传说日中有三足乌,因指太阳;玉:玉兔,传说月中有玉兔,因指月亮。形容时光飞逝。
23、月坠花折:月亮落下,鲜花夭折。比喻美女死亡。
24、悬若日月:宛如太阳和月亮一样高高地挂在天空上。形容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25、日升月恒:恒:音“更”,月上弦。如同太阳刚刚升起,月亮初上弦一般。比喻事物正当兴旺的时候。旧时常用作祝颂语。
26、日月如梭:梭:织布时牵引纬线的工具。太阳和月亮象穿梭一样地来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27、玉走金飞:指日月如飞。比喻时光易逝。玉,玉兔,指月亮。金,金乌,指太阳。
28、日月无光:连太阳和月亮都失去了光彩。比喻极其黑暗。
29、日月无私:太阳和月亮无私地普照大地。比喻普遍施与恩惠。
30、寒底捞月:捞:从液体中取物。从井底捞月亮。比喻做事白费力气,根本达不到目的。
31、一月三舟:佛家语,同是一个月亮,三只船上的人看的角度各不一样。比喻佛家的道规只有一个,而因人理解不同而异。
32、井底捞月:捞:从液体中取物。从井底捞月亮。比喻做事白费力气,根本达不到目的。
33、月没参横:月亮已落,参星横斜。形容夜深。
34、乌踆兔走:指日月运行。兔,传说中的月中玉兔。借指月亮。
35、月晕知风:月晕:月亮周围出现的光环。月亮出现光环就知道要刮风。比喻见到一点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
36、步月登云:步上月亮,攀登云霄。形容志向远大。
37、月盈则食:盈:满;食:通“蚀”,缺。月亮圆的时候就容易发生月蚀。比喻事物盛到极点就会衰落。
38、月落星沉:月亮落山,星光暗淡了。指天将亮时。
39、东兔西乌:兔、乌:古代神话传说中说,()月亮里有玉兔,太阳里有三足金乌,所以用乌、兔代表日月。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
40、今月古月:指月亮古今如一,而人事代谢无常。
41、众口捧月:大家共同捧举月亮。比喻共同拥戴一个人。
42、嫦娥奔月:嫦娥:月宫仙子;奔:投向。嫦娥投向月亮。
43、戴月披星: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动,或日夜赶路,旅途辛苦。
44、众星攒月: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戴一人或众物围绕一物。
45、月闭花羞:闭:躲避;羞:害臊。闭月形容貂禅,羞花形容杨玉环。使月亮见了也躲避起来,花儿见了也自觉羞愧。形容女子貌美。
46、月明如昼:月亮照耀得像白天一样明亮。
47、水中捞月: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力气。
48、兔走乌飞: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49、花闭月羞:闭:躲避;羞:害臊。闭月形容貂禅,羞花形容杨玉环。使月亮见了也躲避起来,花儿见了也自觉羞愧。形容女子貌美。
50、山高月小:形容夜景的气势:从山下望去,山高高耸立,天上的月亮小而明亮。
51、披星戴月:身披星星,头戴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52、众星拱月: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戴一人或众物围绕一物。同“众星攒月”。
53、日月重光:重光:重放光芒。太阳月亮重放光芒。比喻经过一番动乱后出现新的清明局面。
54、月晕础雨:月晕:月亮周围出现的光环;础:柱子底下的石墩。月亮出现光环就要刮风,础石潮湿就要下雨。比喻事物发生变化的前兆。
55、月落参横:月亮已落,参星横斜。形容天色将明。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探讨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活动中既要充分发挥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所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优势,又要抓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要求中所体现出的兴趣性、实践性、情感性特征这个契机,从而对学生进行自主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的培养。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时,首先面临的是主题选择的问题。主题选择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灵魂。一个好的主题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不是信手即可拈来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寻找和提炼。寻找和提炼主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拓展教学问题
课堂具有生成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对教材的深入学习,可能会产生有疑惑、有争议的话题。教师应有捕捉确定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意识,适时地捕捉住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一隐性资源,并以此为契机,适当调整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这些疑问中发现具有探究价值的主题。如《母鸡》一文中,平时看起来再平凡不过的母鸡,在老舍先生的笔下俨然成为了一只伟大的母亲。学生们被这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鸡母亲形象震撼了。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疑问:是不是所有的动物母亲都会为了自己的孩子而不辞劳苦呢?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确定了“动物王国的母爱”这一活动主题。
二、延伸课文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富有启迪性,成功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对课堂教学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抓住机会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促进语文知识、能力的运用和提高。学习了《奇怪的大石头》一文后,组织学生讨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手段了解地质的形成;学习了《草船借箭》,提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或对比当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或列举古代将领使用的兵器,或分析交战胜败的原因,此类综合性学习主题,以课文为生长点延伸和拓展到课外,让探究的触角延伸到历史、未来,延伸到文学、科学,延伸到地理、生物,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广东的一位老师在教学《鸟的天堂》后,组织学生开展了征集广告词、导游词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先出示了小鸟天堂景区征集导游词及广告词启示:广东新会小鸟天堂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天然赏鸟乐园。为进一步提升景区形象。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观赏,现向社会征集导游词及广告词,真诚希望您能踊跃参与,为小鸟天堂的发出一份力。――江门市新会小鸟 天堂有限公司。然后老师带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进入“广东新会小鸟天堂”网站,点击“景区概况”“百年古榕”“百鸟归巢”“鸟声欣赏”“鸟博物馆”等栏目。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欣赏图片、音乐并收集文字资料。学生被一张张精彩的图片和丰富的文字资料所吸引,不住的发出赞叹声:“哇,真不愧是鸟的天堂。”教师接下来组织学生编写导游词或广告词,并力求新颖。展示成果后把优秀的导游词和广告词用E-mail发往“小鸟天堂旅游有限公司”。
三、紧扣单元目标
小学语文教材为了体现训练重点,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每个单元的文章在体裁和写作特点方面都是相同或类似的,因此,教师要准确、熟练地把握单元内容,并用于综合实践活动中去。让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都成为单元知识序列的再造、拓展和升华。例如有一位老师带领学生学完《秋天的雨》《听听,秋天的声音》一组内容后,在多彩秋天的熏陶感染下,学生们非常激动,纷纷表示想到大自然中去接触感受一下生活中的秋天,看看生活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看到学生们热情高涨的样子,这位老师顺势布置了“搜集秋的足迹”的活动。孩子们搜集了各种秋的足迹:叶子、枯花、树根、小种子等,在搜集中孩子有了许多新的发现。一番仔细观察,再加上学生们丰富的想象,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童话故事诞生了。随后,老师又组织学生进行“品秋”――品析描写秋的文章;在课堂上“展示秋”――孩子们的课桌上摆满了各种“收获”:图片、文章、花卉、树叶、果子、自办的小报等琳琅满目。在展示时,学生们有的将叶子拼成了一座花园房子,并讲述了一个关于花园房子的故事;有的用一棵棵果子在大纸上粘成一个“秋”字;有的朗诵一首秋天的长诗;有的讲述一片叶子的神奇经历等学生们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秋。
四、整合相关课文
1、批风抹月:犹言吟风弄月。指诗人以风花雪月为吟诵的题材以状其闲适。
2、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
3、面如满月:脸盘圆圆的、白白的,象满月一样。形容相貌白净丰满而有神采。
4、日月如梭:梭:织布时牵引纬线的工具。太阳和月亮象穿梭一样地来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5、跳丸日月:跳丸:跳动的弹丸。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6、峥嵘岁月:峥嵘:不平凡,不寻常。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7、啸傲风月:啸傲:随意长啸吟咏游乐。在江湖山野中自由自在地吟咏游赏。
8、日异月更:日日不同,月月改变。形容变化快。
9、日益月滋:一天天一月月地增添、加多。
10、花残月缺:形容衰败零落的景象。也比喻感情破裂,两相离异。
11、壶中日月:旧指道家悠闲清静的无为生活。
12、海底捞月: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费力气。
13、二分明月:古人认为天下明月共三分,扬州独占二分。原用于形容扬州繁华昌盛的景象。今用以比喻当地的月色格外明朗。
14、月夜花朝:有鲜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时光和景物。旧时也特指农历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
15、风光月霁:指雨过天晴时明净清新的景象。亦比喻胸襟开阔、心地坦白。
16、优游岁月:悠闲舒适地过日子。
17、星月交辉:星星和月亮交相照耀。
18、月下老儿:神话传说中掌管婚姻之神。借指媒人。
19、不日不月:指不计日月,没有期限。
20、月黑风高:比喻没有月光风也很大的夜晚。比喻险恶的环境。
21、寒冬腊月:腊月:农历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
22、咏月嘲花:指创作诗歌。花和月经常作为诗人歌咏的对象,故称。
23、日月不居:形容时光流逝。
24、花前月下:本指游乐休息的环境。后多指谈情说爱的处所。
25、日月合壁:日月同时上升,出现于阴历的朔日。古人以为是国家的瑞兆。
26、月坠花折:月亮落下,鲜花夭折。比喻美女死亡。
27、捉风捕月:比喻虚幻无实或无根据地臆测。
28、日月其除:日月流逝。指光阴不待人。
29、清风明月:只与清风、明月为伴。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
30、霸王风月:比喻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幽雅的事情。
31、日月经天:日月每天都经过天空。比喻光明正大,历久不衰。
32、吟风咏月:旧指文人写作或朗诵以风月等自然景色为题材的作品。现多形容作品空虚无聊。
33、日陵月替:指逐渐衰落、弛退。
34、月下花前:本指游乐休息的环境。后多指谈情说爱的处所。
35、月晕础润:比喻事情将会发生的先兆。
36、笑傲风月:犹言吟风弄月。形容心情悠闲自在。
37、华星秋月:如秋月那样清澈明朗,像星星那样闪闪发光。形容文章写得非常出色。
38、皓月千里:范围极为广阔的千山万水都处于皎洁的月光照射之下。形容月光皎洁,天气暗和。
39、成年累月: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形容时间长久。
40、风月无边:极言风景之佳胜。
41、羞花闭月:形容女子貌美,使花亦羞愧,月亦隐藏。
42、海中捞月:比喻劳而无功,白费气力。
43、日就月将:就:成就;将:进步。每天有成就,每月有进步。形容精进不止。也日积月累。
44、经年累月:指经过很久的时间;长时间。
45、猿猴取月:比喻愚昧无知。也比喻白费力气。
46、日销月铄:一天天一月月地销熔、减损。
47、弄月嘲风:弄:玩赏;嘲:嘲笑;风、月:泛指各种自然景物。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48、朗月清风:明朗的月色,清新的和风。
49、嘲风弄月:嘲:嘲笑;弄:玩赏;风、月:泛指各种自然景物。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50、月夕花朝:月明的夜晚,花开的早晨。形容良辰美景。
51、月露之体:喻指辞藻华美而内容空乏的诗文。
52、月满则亏:月圆则缺。比喻事物发展到极点则开始衰退。
53、日东月西:比喻远隔两地,不能相聚。
54、忠贯日月:忠诚之心可以贯通日月。形容忠诚至极。
55、抹月批风:抹:细切;批:薄切。用风月当菜肴。指吟啸风月,清高自赏。
56、闭月羞花:闭:藏。使月亮躲藏,使花儿羞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57、秋月春花: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58、月朗风清:月光明朗,微风清爽。()形容宁静美好的月夜。
59、云容月貌:比喻淡雅、飘逸的容貌。
60、水月镜花:水中月,镜中花。比喻虚幻景象。
61、日月入怀:旧称生贵子的吉兆。形容心胸开阔。也比喻光彩夺目。
62、月明千里:月光普照大地。后多用作友人或恋人相隔遥远,月夜倍增思念的典故。
63、飞霜六月:旧时比喻有冤狱。
64、日积月累: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不断积累。指长时间不断地积累。
65、日新月著:日日更新,月月显著。形容蓬勃发展。
66、云阶月地:以云为阶,以月为地。指天上。亦指仙境。
67、吴牛喘月: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68、日月无光:连太阳和月亮都失去了光彩。比喻极其黑暗。
69、岁月不居:居:停留。指时光流逝。
70、月异日新:月月不同,日日更新。形容变化、发展很快。
71、霞裙月帔:以云霞为裙,明月为披肩。借指仙女或美女。
72、嘲风咏月: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73、残冬腊月:腊月:阴历十二月。指一年将尽之时。
74、月白风清:形容幽静美好的夜晚。
75、霁月光风:指雨过天晴时的明净景象。用以比喻人的品格高尚,胸襟开阔。
76、花容月貌: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
77、风清月皎:轻风清凉,月光皎洁。形容夜景优美宜人。
78、猴年马月:猴、马:十二生肖之一。泛指未来的岁月。
79、映月读书: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80、日异月殊:每天每月都有差异。形容变化大。
81、日削月割: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
82、月貌花容: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
83、得月较先: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84、镂月裁云:雕刻月亮,裁剪云彩。比喻手艺极精巧。
85、日濡月染:濡:浸润。染:熏染。天长日久地渐渐熏染。指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逐渐的变化。
86、九天揽月:揽:采摘。到天的最高处去摘月。常形容壮志豪情。
87、日月蹉跎:蹉跎:时光白白过去。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
88、长年累月:长年:整年;累月:很多个月。形容经过了很多年月。
89、淹旬旷月:淹:滞留。旷:荒废。拖延时日,荒废岁月。
90、云窗月帐:指华美幽静的居处。
91、水底摸月: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力气。
92、风云月露:指绮丽浮靡,吟风弄月的诗文。
93、水中捞月: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力气。
94、日省月课:形容经常查考。同“日省月试”。
95、风清月朗:风凉爽,月明亮。
96、日月如流:时光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
97、花好月圆:花儿正盛开,月亮正圆满。比喻美好圆满。多用于祝贺人新婚。
98、落月屋梁:比喻对朋友的怀念。
99、撑霆裂月:形容声气惊人。
100、日锻月炼:指长期下苦功磨练,以求达到精熟的地步。
101、月缺花残:形容衰败零落的景象。也比喻感情破裂,两相离异。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引导小学生借助插图理解课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中要自然地把看图和学文结合起来,引用的时机要适当。在学生阅读遇到困难时,可以借助形象直观的插图来理解课文的内容。
比如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翠鸟》一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
尽管作者对翠鸟刻画得细致入微,但仅凭这些文字,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真实可感的画面。因为我们的小学生多数没见过翠鸟,对翠鸟是什么样的,头脑里几乎没有任何概念。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看图,学生只看上一眼,就把翠鸟的形象记在心中了,这种形象具有真实性。学生在很多年后,都会把关于翠鸟的图画牢记于心,不管学生在现实中是否见过翠鸟,学生再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这种图文对照的学习方法,是十分难得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
看了图画,看到了翠鸟各个部位的颜色,有了具体的感受,小学生对“鲜艳”就有了确切的认识,这比查字典获得的信息更形象。同样,看图以后,很容易就理解了“橄榄色”“翠绿色”“赤褐色”,各种颜色,小学生一看就记在了心中,这种认识,直观准确,印象深刻。这段话,写翠鸟“小巧玲珑”,眼睛“透亮灵活”,嘴“又尖又长”,看过图画,翠鸟大小如何,眼睛什么样,一切就都有了全面的认识。尤其是翠鸟的嘴巴,只说“又尖又长”,只是一种模糊的印象,究竟多么尖多么长,看过插图,那种认识,不需要借助数据,就心知肚明啦!
(2)指导学生看图的方法要巧妙,自然提示,点到为止,要重在培养学生对图画的整体感知能力,要引导学生把图画转化成语言文字,和课文生发联系。
比如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搭石》一文,小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开阔眼界,小学生好奇心强,更喜欢去阅读。文中写道:“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读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下面的图画,不需要老师过多的解释,小学生就懂得了什么是搭石,以及搭石的用处。
当然,老师可以适时点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比如,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起学生的重视:搭石为什么要在秋天搭建?为什么要选择平整方正的石头?搭石间的距离为什么选在二尺左右?学生结合图画,自然就明白了,秋季降雨少了,溪水变浅,石头可以露出水面,才能做搭石,秋季天气转凉,也不再适合光脚涉水,自然要做搭石路了。只有选取平整方正的石头,放到水里才牢稳,人走在搭石路上才稳妥,不至于摇来晃去。搭石之间距离二尺,符合一般成年人的步幅,不仅便于行走,走起来轻松自在,也不至于落水。
让小学生观察图画后,可以引导他们展开想象,鼓励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叙述怎样铺搭石路,并生发联想,叙述搭石路的作用,以及人们走在搭石路上的场景。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话和课文的语言进行对照,对涵养学生语言,理解课文内容都有好处。
(3)有的课文有多幅图画,我们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进行对比,找出差别,找出关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字内容。
比如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翠鸟》一文,前后共两幅图画,第一幅是翠鸟在芦苇上停歇的场景,第二幅是翠鸟捕鱼的场面。两幅图画前后关联,遥相呼应,就像电视的镜头一样,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第一个镜头,作者捕捉的一个静态场景,一只翠鸟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紧苇秆,作者把一只静态的翠鸟描摹得活灵活现,使读者对翠鸟的外形有了了解。
第二个镜头,作者捕捉的是一个动态场面,一只翠鸟从悬崖峭壁上飞下来,倾斜着身子,直盯着水面,小鱼游出了水面,在水面上荡起了朵朵涟漪。
两个场面,一静一动,两相补充,给读者的印象更鲜明,更深刻,更全面。
再有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少年闰土》,第一幅图描写的是闰土看瓜刺猹的场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月夜海边的瓜地上,种着一眼望不到边的碧绿的西瓜,一个南国少年,手拿一柄钢叉,正向一匹猹刺去。一时间,一个头脑灵活、行动机敏的少年矗立在我们面前了。
第二幅图是作者和闰土谈话的场面。文中写道:“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闰土侃侃而谈,和作者讲捕鸟、捡贝壳、看跳鱼……讲得有声有色,趣味横生。作者听得如痴如醉,充满了无限的趣味。闰土这个知识丰富、见多识广的少年是作者最佩服的啦!
1 机械作业多,趣味作业少
不少老师在学完新的一课的生字词后,就叫学生把该课的生字词抄写若干遍,把机械的抄写当做巩固生字词的法宝。对于一些书写错误或书写马虎的学生,还会罚抄数遍,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机械地重复抄写上。有关调查显示:仅“抄写词语,抄写课文”两项作业就占据了语文作业种类的85%左右。还有机械的背诵课文中的词语解释,句子含义,课文段落,这些也是学生的常规作业。这样的作业学生毫无趣味可言,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致使他们产生厌学的心理。
2 现成作业多,实际设计少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眼睛只盯着课内、书本、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巩固、运用,作业形式局限于做习题,进行抄抄写写的书面练习。大多数老师布置作业只限于课后练习、教参以及配套购买的练习册,被辅导资料牵着鼻子走,只有很少的老师偶尔会根据所学的课文设计一些有趣的家庭作业。
3 重教材知识,轻实践运用
很多的老师布置的语文作业一直围绕课本做文章,拘泥于教材之中。一方面,作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实际生活脱离;另一方面,学生完成作业时不需要深入生活。小学语文作业一般重复地做课后有“正确”答案的练习题,学生无法冲破课本的圈子,无法向课外延伸,更不能与生活接轨。而要求学生将语文课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题目则是少之又少。
通过学生的作业现状发现:长期以来,教师在语文作业的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的作业形式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书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这种作业的模式是封闭的、僵化的。
面对这样的作业现状,我们不禁要担忧:这样的作业,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吗?
提高语文素养,需要什么样的语文作业呢?语文素养,最简单的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一致的。所以,我们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排除顾虑,删除那些机械乏味的练习,多设计新颖的作业,把作业的重点转移到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背经典文章、多积累、多练笔上来,切实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第一,设计新颖,激发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从事某种活动带有情感意识倾向,它是人们自觉行动的前提,有了强烈的兴趣,就能入迷,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去研究、去探索。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扎实、活泼、生动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用心设计,设计出学生喜欢的作业,布置有趣的作业,做有“营养”的作业,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去完成作业,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评价,能让学生喜欢上做作业,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第二,海量阅读,背诵经典。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培养语感,要想学生学好语文,首先就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可现在的学生课外阅大多徒有虚名,因为练习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这样的现实,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师可以从阅读作为切入点,布置学生阅读作业(中小学生每学期都有规定的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可以再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整体把握和理解课文内容,要点以及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才能领会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语言文字训练,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要从学生的精读和泛读入手,通过精读,让学生认真揣摩词句、篇章的精妙,从而体会情感。而课外的广泛涉猎,博览群书,能使学生有所感悟和受到熏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经典,是禁得起时间推敲的,它凝聚了我国历代文人骚客精髓。这些经典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多背诵,增加孩子的文化底蕴,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者要有目的地布置一些经典诗文让孩子背一背,不要一味地布置深奥难懂的,让孩子失去兴趣。如果只是机械记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乏恶。教师要善于动脑筋,找出跟学生年龄层次相配套的、有趣的、优美的、朗朗上口的经典给学生背诵。可以配上一定的画面和音乐帮助学生记忆,让孩子能够入“境”来,从而能够把经典占为己有。
第三,聚沙成塔,注重积累。古人云:厚积薄发。语文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使得语文的知识是最丰富的。丰富的知识就必须依靠积累,积少成多,量变引起质变,达到化多为精,以少胜多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学习任务,区别主次,重主轻次,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师要引导孩子善于思考,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真正理解了就能牢记,就可运用。教师要引导孩子学会归纳,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分类,归纳,纳入已形成知识体系中,使之系统化,才便于掌握,达到积累的目的。所以布置作业的时候要注重让孩子积累,教师把握大的方向,让孩子自己尽情发挥!比如:你能写些关于荷花的美妙诗句吗?描写秋天的成语你知道多少?你能收集关于王维的写景诗吗等等。
关键词:《惶惑》;语义指向;定语;异指
语义指向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萌芽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语义指向”国内语言学界至今没有明确的定义,周国光先生根据已有的研究和有关的论述,把语义指向定义为“在句法结构中,句法成分之间有一定方向性和一定目标的语义联系”。①
一、定语语义指向研究概述
定中结构是偏正结构的一种,偏正结构指的是一个修饰词语和中心词语两部分组成的结构,并且之间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偏正结构有两种:一种是定中结构,定中结构的修饰词语叫定语,被修饰词语叫中心词语。
关于定语的语义指向问题,最早注意到的是熙先生,他提出了与领属结构不同的三种类型:1、张三的原告,李四的被告;2、他的篮球打得好;3、我来帮你的忙,他称这里“张三的”、“他的”、“你的”为“准定语”。②他认识到这类定语与一般的偏正结构不同,但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方法具体研究定语的语义指向问题却是在90年代后。
峻峡《间接修饰定语试探》是一个开端,作者把修饰性定语分为直接修饰定语和间接修饰定语两种,间接修饰定语是指定语不是直接修饰中心语,通过句中或句外其他成分的折射间接地对中心语进行修饰,如“快乐的星期天”。根据语义指向的不同,作者讨论了六种类型,并从意义、结构、中心语的表义等方面探讨了间接修饰定语在构成和使用上的条件和特点。这篇文章作为定语语义指向研究的开端,对其后定语语义指向研究的方法和方向有一定影响,在峻文后学术界关于定语语义指向的研究开始增多。③
本文将以老舍先生所著《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为例,选取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句子来分析定语语义指向的异指现象,并且不考虑语气、语境、上下文等因素,仅采用静态分析法对《惶惑》中定语语义指向异指现象进行探究。
二、《惶惑》定语语义指向的异指类型
根据陆俭明先生提到的9种研究角度,我们知道把在一定的言语环境里,一个指向成分只跟一个被指成分组成语义指向结构体的指向模式叫做语义单指;相应地,我们把一个指向成分可能跟多个被指成分组成语义指向结构体的指向模式叫做语义多指。
(一)单指
1、指向主语
这类定语在语义上直接与句子主语相联系,往往是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行为动作等的描写,如:
(1)常二爷每次来访,总是祁家全家人最兴奋的一天。(2)韵梅吃过了不很高兴的午饭,就忙着准备晚间供月的东西。(3)他丝毫没有轻视野求先生的意思,而只求早早的结束了这小小的一幕悲喜剧。(4)所以,他宁可多忍受老二夫妇一些冤枉气,而不肯叫老人们心中都不舒服。
例(1)中“最兴奋”不指向“一天”,“一天”是无生命的,不存在兴奋还是不兴奋,“兴奋”应该指人的精神状态,语义指向主语“祁家全家人”,该句子可理解为“常二爷每次来访总是祁家全家人的一天+祁家全家人高兴”;同样例(2)、(3)(4)中“不高兴”、“悲喜”、“冤枉”都是指人精神状态,语义上不指向没有生命的“午饭”、“剧目”、“气”,而是应该指向施事主语“韵梅”、“他”。以上例句中定语所表属性不是中心语所指事物本身具有的,而是通过主体人的折射呈现出来的,所以他们的语义指向应该指向句子的主语。
2、指向谓语动词
定语语义指向谓语动词时,常常说明谓语动作持续的时间长短,主要起突显和强调时间的作用,如:
(1)擦了好几把眼,看见了李四爷,她含笑的说了声:“看这个老东西!”(2)敲了半天的门,没有人应声。(3)北平虽然作了几百年的“帝王之都”,它的四郊却并没有受过多少好处。(4)面上来了,他只喝了一口卤。(5)至不济,他还会唱几句二簧,一两折奉天大鼓(和桐芳学的)和几句相声!
这些数量短语“几把”、“半天”、“几百年”、“一口”、“几句”都不指向其后面的定语中心语,而是前指句子的谓语动词,说明谓语动词持续的时间,具有[+述动]语义功能,这些句子可以变换为:
(1)擦眼擦了好几把,看见了李四爷,她含笑的说了声:“看这个老东西!”
(2)敲门敲了半天,没有人应声。
(3)北平虽然作“帝王之都”作了几百年,它的四郊却并没有受过多少好处。
(4)面上来了,他只喝卤喝了一口。
(5)至不济,他还会唱二簧唱了几句,一两折奉天大鼓(和桐芳学的)和几句相声!
3、指向其他定语
定语语义上有时候指向句中的其他定语,如:
(1)他的小四方脸上泛起一层笑意,准备和冠先生搭话。
“笑”在语义上指向主语中心语“小四方脸”的定语“他”,这类句子的特点是全句的主语部分结构上属于偏正关系,意义上一般属于领属关系,主语的中心语是身体的一部分,这类句子可以变换为:“他笑,准备和冠先生搭话。”
4、指向其他宾语
在有双宾语、介宾词组做状语或者带有补语的句子中,定语在语义上可以指向前面的宾语。如:
(1)他纳闷:为什么已经这样的疲倦了,还陪着朋友走冤枉路呢?
(2)瑞宣按着四爷的计划,先糙糙的在心中造了个预算表。
(3)日本人使她的丈夫整天的没个笑容,脸上湿碌碌的罩着一层忧郁的云。
例句中“冤枉”指向动词“陪着”的近宾语“朋友”;“糙糙的”在语义上指向“造”的宾语“预算表”;“忧郁”指向使役动词“使”的宾语“她的丈夫”,这类句子可以转化为:
(1)他陪着朋友走路,朋友很冤枉。
(2)他造了个预算表,表很粗糙。
(3)日本人使她的丈夫整天的没个笑容,她的丈夫的脸上脸上湿碌碌的罩着一层云,她的丈夫很忧郁。
5、指向句外成分
这类定语在语义上或是泛指,即对什么人都适用,或者是根据句子上下文语境,指向上下文中某一名词性成分,如:
(1)大槐树下两张最快活的脸,在一块儿笑了好几分钟,而后依依不舍的分开――一个进了三号,一个进到五号。
(2)对同事们,除非在嘴巴的威胁之下,他永远特立独行,说顶讨厌的话,作顶讨厌的事。
(3)可是野求先生很愿接受这善意的劝阻,他的贫血的瘦脸上已经有点发青,假若一直送下去,他知道他会要闹点毛病的。
(4)出殡的那天是全胡同最悲惨的一天。
(5)凉的,疲倦的,泪,顺着鼻子往下滚。
“最快活”指向句外成分,指人的状态;“顶讨厌”指向句外的别人;“善意”指向句外的人;“最悲惨”泛指句外的全胡同的人,“疲惫的”也泛指句外的人。表面看起来这种定语语义指向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但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和具体语境,就能明确定语的语义指向。
(二)兼指
有的定语语义既与中心语联系又与非直接的句法成分相联系,处于兼指状况的定中结构,其句法平面和语义平面是兼容交叉的。
1、宾语的定语语义同时指向谓语动词和中心语
(1)头没有梳,脸没有洗,虽然已是秋天,她的身上却只穿着一身象从垃圾堆中掘出来的破单裤褂。
(2)挨一顿饥,两顿饿,并不算什么!一年到头老是这样,没个盼望,没个办法,算怎么一回事呢?
这类句子中数量短语“一身”、“一顿”既可以修饰定语中心语,语义上可直接与定语中心语联系,又可以指向谓语动词“穿”、“挨”,补充说明动词的情况,“穿一身”、“挨一顿”。
2、定语语义同时指向中心语和整个句子
(1)院中的红黄鸡冠花开得正旺,他恨不能过去拔起两棵,好解解心中的憋闷:“人都死啦,你们还开得这么有来有去的!他妈的!”
该句中“院中的”既可以指向中心语“红黄鸡冠花”表明花的位置,又可以指向整个句子,去掉“的”单独做状语。
3、定语语义同时指向中心语和主语
(1)瑞宣明知道说及死亡必定招老人心中不快,可是他没法作善意的欺哄,因为钱家的哭声是随时可以送到老人的耳中的。
“善意”既可以指向“欺哄”,又可以指向句子的主语“他”,语义关系可以理解为“他很善意+善意的欺哄”。
(三)语义指向虚化
定语语义指向除了指向句子中明确的成分以外,还有一些较特殊的指向情况:
*(1)你做你的事,别管那么多闲事。
(2)你爱怎么用就怎么用,给死鬼买点纸烧也好,给……也好,都随你的便!
例(1)、(2)这类句子用“你的”充当定语,“事”并不是“你”的,实际上意义已经虚化,去掉“你的”毫无影响句子的结构,也不影响句子的基本表达意义,去掉定语之后,可以表达为“你做事,别管那么多闲事。”和“都随便!”
*(3)三天的工夫,他把一切都办好;给朋友们摆上了酒席,他告诉他们他是为要儿子而娶姨太太。
这类定语语义指向全句,是对全句的修饰限制。定语相当于时间状语,突出了时间的意义,这句话可理解为“三天工夫,他把一切都办好。”
*(4)“放你娘的驴屁!”
(5)好吧,我弄了一斤大饼,两个子儿的葱酱,四两酱肘子,先吃他妈的一顿再说。
(6)“这是他妈的怎回事呢?”军人见大家楞起来,发了脾气。
还有一类定语在语义上既不指向后面的中心语,又不指向其他句法成分,并且根本不体现明确的语义,只是出于一种表达的需要,这种类型在《惶惑》中也常出现,这种定语一般由称谓词“他妈”、“你妈”、“他娘”充当,其中的定语实际可以省略,一般出现在特殊的斥骂语境中,但句子具体没有斥责的对象,仅仅是一种宣泄不满或愤怒的情绪,带有强烈的感彩。
三、结语
语义指向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就是在句法平面上间接成分之间的各种语义联系。本文主要结合《惶惑》中的大量例句对定语的语义指向异指现象进行了分析,来说明和解释显性句法关系背后复杂的隐性语义关系的语法现象,并且了解到构成定语的不同类型的词在语义指向上的特点,定语的语义指向哪个成分,说明定语在深层结构与哪个结构同现,这对我们正确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义,进一步分化歧义,分析定语语义指向所具备的语法意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注解:
①周国光.现代汉语语法理论与方法[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第252页
②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0,第 145页
③峻峡.间接修饰定语试探[J].河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周国光.现代汉语语法理论与方法[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P252
[2]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0,P145
[3]峻峡.间接修饰定语试探[J].河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