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安全保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信息安全 漏洞挖掘 漏洞利用 病毒 云安全 保障模式变革
l 引言
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的概念正在与时俱进,它从早期的通信保密发展到关注信息的保密、完整、可用、可控和不可否认的信息安全,再到如今的信息保障和信息保障体系。单纯的保密和静态的保障模式都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需要。信息安全保障依赖人、操作和技术实现组织的业务运作,稳健的信息保障模式意味着信息保障和政策、步骤、技术与机制在整个组织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所有层面上均能得以实施。
近年以来,我国的信息安全形势发生着影响深远的变化,透过种种纷繁芜杂的现象,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和趋势,一些未来信息安全保障模式变革初现端倪。
2 信息安全形势及分析
据英国《简氏战略报告》和其它网络组织对世界各国信息防护能力的评估,我国被列入防护能力最低的国家之一,排名大大低于美国、俄罗斯和以色列等信息安全强国,排在印度、韩国之后。我国已成为信息安全恶性事件的重灾区,国内与网络有关的各类违法行为以每年高于30%的速度递增。根据国家互联网应急响应中心的监测结果,目前我国95%与互联网相联的网络管理中心都遭受过境内外黑客的攻击或侵入,其中银行、金融和证券机构是黑客攻击的重点。
在互联网的催化下,计算机病毒领域正发生着深刻变革,病毒产业化经营的趋势日益显现。一条可怕的病毒产业链正悄然生成。
传统的黑客寻找安全漏洞、编写漏洞利用工具、传播病毒、操控受害主机等环节都需要自己手工完成。然而,现在由于整个链条通过互联网运作,从挖掘漏洞、漏洞利用、病毒传播到受害主机的操控,已经形成了一个高效的流水线,不同的黑客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环节运作并牟取利润,从而使得整个病毒产业的运作效率更高。黑客产业化经营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先,病毒产业链的形成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效率。一些经验丰富的黑客甚至可以编写出自动化的处理程序对已有的病毒进行变形,从而生产出大量新种类的病毒。面对井喷式的病毒增长,当前的病毒防范技术存在以下三大局限:①新样本巨量增加、单个样本的生存期缩短,现有技术无法及时截获新样本。②即使能够截获,则每天高达数十万的新样本数量,也在严重考验着对于样本的分析、处理能力。③即使能够分析处理,则如何能够让中断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最新的病毒样本库,成为重要的问题。
其次,病毒产业链的形成意味着更多的未知漏洞被发现。在互联网的协作模式下,黑客间通过共享技术和成果,漏洞挖掘能力大幅提升,速度远远超过了操作系统和软件生产商的补丁速度。
再次,黑客通过租用更好的服务器、更大的带宽,为漏洞利用和病毒传播提供硬件上的便利;利用互联网论坛、博客等,高级黑客雇佣“软件民工”来编写更强的驱动程序,加入病毒中加强对抗功能。大量软件民工的加入,使得病毒产业链条更趋“正规化、专业化”,效率也进一步提高。
最后,黑客通过使用自动化的“肉鸡”管理工具,达到控制海量的受害主机并且利用其作为继续牟取商业利润的目的。至此整个黑客产业内部形成了一个封闭的以黑客养黑客的“良性循环”圈。
3 漏洞挖捆与利用
病毒产业能有今天的局面,与其突破了漏洞挖掘的瓶颈息息相关。而漏洞挖掘也是我们寻找漏洞、弥补漏洞的有利工具,这是一柄双刃剑。
3.1漏洞存在的必然性
首先,由于Internet中存在着大量早期的系统,包括低级设备、旧的系统等,拥有这些早期系统的组织没有足够的资源去维护、升级,从而保留了大量己知的未被修补的漏洞。其次,不断升级中的系统和各种应用软件,由于要尽快推向市场,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严格的测试,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安全隐患。再次,在软件开发中,由于开发成本、开发周期、系统规模过分庞大等等原因,Bug的存在有其固有性,这些Bug往往是安全隐患的源头。另外,过分庞大的网络在连接、组织、管理等方面涉及到很多因素,不同的硬件平台、不同的系统平台、不同的应用服务交织在一起,在某种特定限制下安全的网络,由于限制条件改变,也会漏洞百出。
3.2漏洞挖掘技术
漏洞挖掘技术并不单纯的只使用一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应用有选择地使用自下而上或者自上而下技术,发挥每种技术的优势,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下面是常用的漏洞挖掘方法:
(1)安全扫描技术。安全扫描也称为脆弱性评估,其基本原理是采用模拟攻击的方式对目标系统可能存在的已知安全漏洞进行逐项检测。借助于安全扫描技术,人们可以发现主机和网络系统存在的对外开放的端口、提供的服务、某些系统信息、错误的配置等,从而检测出已知的安全漏洞,探查主机和网络系统的入侵点。
(2)手工分析。针对开源软件,手工分析一般是通过源码阅读工具,例如sourceinsight等,来提高源码检索和查询的速度。简单的分析一般都是先在系统中寻找strcpy0之类不安全的库函数调用进行审查,进一步地审核安全库函数和循环之类的使用。非开源软件与开源软件相比又有些不同,非开源软件的主要局限性是由于只能在反汇编获得的汇编代码基础上进行分析。在针对非开源软件的漏洞分析中,反编引擎和调试器扮演了最蘑要的角色,如IDA Pro是目前性能较好的反汇编工具。
(3)静态检查。静态检查根据软件类型分为两类,针对开源软件的静态检查和针对非开源软件的静态检查。前者主要使用编译技术在代码扫描或者编译期间确定相关的判断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对特定的漏洞模型进行检查。而后者主要是基于反汇编平台IDAPro,使用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对二进制文件中的库函数调用,循环操作等做检查,其侧重点主要在于静态的数据流回溯和对软件的逆向工程。
(4)动态检查。动态检查也称为运行时检查,基本的原理就是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资源监视接口和调试接口获取运行时目标程序的运行状态和运行数据。目前常用的动态检查方法主要有环境错误注入法和数据流分析法。以上介绍的各种漏洞挖掘技术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各种技术往往通过融合来互相弥补缺陷,从而构造功能强大的漏洞挖掘工具。
关键词: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
今天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发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社会发展朝着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资源整合数字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信息网络化逐渐普及,档案信息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数字档案资源借助档案信息系统管理程度不断加深,档案信息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提高档案信息风险控制能力,加强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水平,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才能有效的发挥起来。
1 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一)档案信息特点环境必要
档案信息作为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真实性等特点,需要不断提高对档案信息的重视程度,切实做好保护措施。今天,是信息化的时代,电子档案的传统特点随着信息化的到来而受到质疑。加强档案保护的呼声日渐高涨,档案信息安全已经从原本只做保管向安全保障的方向发展。对于档案的保护工作在早期只在档案保管与内容保密上,到了中期,发展为保密、完整以及可用,最后发展为完整、保密、可用、真实、可控、可申以及不可抵赖。
(二)档案信息安全价值必要。
实现档案信息价值可以依赖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其具备现实基础的意义。为社会提供服务以及供公众使用的档案信息必须具备真实、完整、准确、有效才行,这就需要档案工作的所有环节都要把防护工作做到位,提高安全思想意识,严格按照“预防第一,防治结合”的方针,制定有效的措施,确保档案信息的真是可用,并最大化档案信息的价值,充分发挥其作用。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对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以及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影响档案信息安全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自然界是档案信息资源存在与运用的主要方面,因此,自然灾害对档案信息的危害极大,能够直接造成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隐患发生。
(二)环境因素
为档案信息带来安全隐患的因素还有环境条件的不符合,比如,控制档案信息的网络中心以及工作站会因为环境要求不达标,在成电源质量差、温湿度不合适等现象,再加上空气污染以及有害生物的作用下,很容易为档案信息造成不利影响。
(三)技术因素
对于纸质档案来说,纸张自身的耐久性与造纸技术有着极大的关联性。新型载体档案而言,决定档案信息的安全因素是载体的质量、计算机技术等因素。比如网络安全漏洞、计算机故障等,都会对信息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四)社会因素
第一制约档案信心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资金短缺。资金投入不足,很容易造成档案信息安全软、硬件设备的质量问题。第二,社会暴力等因素,也会为档案信息资源造成安全问题。随着我国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各种势力都会利用互联网进行危险活动,因此,很容易造成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
3 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保障体系
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管理占据重要地位,另外还需要技术的达标。档案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需要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做支撑。剧相关统计表明,信息被盗、信息泄露的根源在于内部管理的松懈,系统内部是计算机安全问题的根源,这些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相关人员思想意识松懈以及管理体制的缺失造成。所以,信息安全技术系统建立之后,相应的管理制度也要紧随其后,两者相辅相成,切实将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落到实处。
(一)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与档案信息工作落实到位的重要保障。因此,首先要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将“收、管、存、用”落实到位,制定科学有效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方案。其次,相应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要设置,专门监督档案信息安全与保密管理工作,确保档案信息系统各个方面的工作都落实到位。最后,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建立,比如安全防范责任制、重要数据与文件管理制度、紧急备份与应急预案等。只有从制度上对安全工作进行约束与规范,才能提高安全管理工作,做好预防工作,将危害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切实将档案信息安全体系作用发挥到最优。
(二)加强人员档案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核心是人,这不仅是档案信息系统的拥有者,也是管理者与使用者。因此,培养专业的档案信息人才,建设档案信息安全管理队伍,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档案信息安全意识,对不同层面的人员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培训是建设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关键。只有将人员素质提高了,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三)制定n案信息安全标准规范
根据国内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规范、严格按照业界管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现阶段,国家档案局以及编制好《档案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指南》,为指导各省级以上的档案信息安全工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还处在建设的初级阶段,相比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差距还很大,所以,在实施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国内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相应标准规范。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档案信息安全标准与规范,档案信息安全工作才能有规可循,建设过程中不必要的工作也会相应的减少,从而更好的规范与保障档案信息安全。
我国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档案信息资源,对我国未来信息资源的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构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这也是一个不能缺少的体系。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需要从档案信息安全的各个方面做好整体的计划,结合管理与技术,结合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制定具体的措施,同时还要根据档案工作的形式做好时时的调整与改进工作。
参考文献
[1]宋丹.基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档案时空,2013(12).
[2]顾倩倩.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确保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安全[J].才智, 2015(15).
关键词:档案;安全保障;建设;研究
引言
档案信息安全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直以砭捅甘芄刈。但由于近年来受到自然灾害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档案信息安全再一次牵动了所有人的心,一旦发生安全隐患,将会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国家以及人民的生活形成恶劣影响。所以,对于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已是迫在眉睫。相关档案部门应要不断完善档案信息管理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构建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以进一步提升了各级档案部门的档案安全保障能力。
1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依据
首先,加强档案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针对我国当前的国情而定的体系准则。能源资源、信息资源是当前各个国家关注和争夺的非常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即使是国际上也都有真实的案例来反映出敌对势力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来获取档案信息,这也是当前新形势下首要应对的挑战。
其次,加强档案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应对自然灾害的客观需求。自然灾害基本上人们只能尽最大努力去预防,现阶段并没有任何一种自然灾害是人为可以控制的,像地震、火灾、水灾、海啸、泥石流,等等,这些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时是没有预知的,最重要的是这些自然灾害没有可抗拒性。因此对档案的实体危害也是最大的。地震和海啸对档案馆造成的后果是不可预知的,同时也给档案馆的灾害防治工作敲响警钟。
再次,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为了更加有效地解决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存在问题的需求,很多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安全保障工作的理解都是非常的单一,其实档案安全主要分为载体安全保障和信息安全保障两种。一部分档案是呈现出显性状态,而一部分档案则是呈现出隐性状态,但是由于对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理解的局限性,使得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的档案管理方法和档案管理措施都非常传统,没有任何创新之处,安全工作的重心也出现了偏移,更加注重于基础设施的投入,对档案管理的长期维护并没有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有些地区甚至对这部门是忽视的,没有任何的精力投入,导致整个档案管理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
最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一定要以档案安全保障理论为指导依据,在综合了管理、人员、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创建动态的、开放的安全保障体系,进而有效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而创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还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对档案文献的保存年限,实现档案的全方位控制,从根本上解决档案安全保障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难题,提高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水平。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还有效促进了我国档案安全保障从机构层面向国家层面的转变,从之前的单一技术向集成化技术转变,不断完善档案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将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成功的纳入到我国的档案建设计划中。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创建,意味着我国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建设逐渐向系统化、集成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会涉及档案遭受安全威胁等多方面的问题,属于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而且目前的档案安全管理以及档案保存还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研究人员通过对档案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了安全系统所面临的安全风险,进而找出安全风险的一些防范措施,进一步保证了档案管理的相关安全策略。档案安全问题的解决不仅仅需要解决技术方面的问题,还需要对档案安全保障各个环节的管理及组织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比,进而形成一个目标明确、技术措施有效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这一保障体系的核心思想主要是将档案的管理全过程以及技术安全等措施设计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统一的安全保护平台,并且以管理活动为主线对档案安全保障体系进行分层防御,从而实现档案的层次性管理。现阶段我国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分别是档案管理安全子系统、档案维护安全保障子系统和档案新资源开发利用安全保障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与档案的生命周期息息相关,所覆盖的领域也非常广泛,档案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安全基础设施
安全基础设施主要是指维护档案安全、保障档案开发利用,为社会提供方便服务而进行的一系列基础性建设工作,这一阶段对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有档案的保管环境管理、档案利用设备管理、档案维护监控设备管理,等等。
2.2安全组织管理
这里所说的安全组织管理主要是指对当前档案机构部门安排与人员的教育培训方面进行安全方面的强化。从整体组织上来不断完善各个部门的安全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协调与经验交流,从管理层面上入手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管理,从实际的人员操作入手,对一些不规范的操作要及时的予以纠正,而对那些有较大操作问题的则需要进行安全意识方面的教育。
2.3安全全程控制
安全全程控制主要是指对档案从形成立案之后直至销毁的各个过程都要进行非常严格的控制。具体控制内容如下:
第一是前端控制。这一阶段需要工作人员在所有的安全保障活动之前进行设计和准备。
第二是日常档案维护。这一阶段主要是对档案库房中的一些档案进行实时的安全监控管理。
第三是对灾难档案进行备份处理。这一阶段所接触的重点是恢复那些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损坏的档案,及时发现问题,并快速响应问题。
第四是防止档案信息出现损坏和丢失。禁止人员擅自损坏删除档案,对恢复和抢救档案的过程要进行全程的记录。尽量避免出现二次档案伤害。
第五是对档案进行质量检查和评估。在各项档案工作完成之后,还要对档案的质量进行事前记录和事后对比,并对不同阶段的档案质量进行对比分析,查找出质量较差的档案,对其信息进行备份,并及时修复这批档案。
第六是对档案的风险进行预测。要对档案工作的全过程都进行风险评估,及时预测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以及可能出现的一些后果,做好准备工作,并创建风险评估模式与指标体系。
2.4安全法规标准
这一标准主要是制定了详细的法律法规,是为了保障档案中各项安全保障活动都能够有法可寻。但是从我国当前的档案管理情况来看,很多档案馆都还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手段,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开发等制度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由此可见,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创建有利于档案的系统化管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的档案管理有极强的现实含义。
关键词 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技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4-0137-02
油服信息技术应用与集中程度的不断深入提高,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已成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油服具有地域分布广、业务复杂多样等特点,在信息安全形势多变的情况下,独立分散的安全措施已无法更好地满足安全防护需求。信息安全若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将给公司的业务正常运作及办公稳定性、高效性和有效性带来影响。因此,需完善公司的信息安全政策方针、规划并建立符合油服实际情况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过程模式,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与规范,提高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提升风险控制及保障水平,以支撑油服核心业务的健康发展。
1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1.1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需求
油服在信息安全方面已部署了部分信息安全防护措施,如划分安全域、部署边界访问控制设备、配备入侵防御系统、部署统一的防恶意代码软件等。与此同时,每年都开展信息系统安全测评工作,对公司的信息系统进行安全等级测评差距分析、安全问题整改咨询核查以及渗透性测试等,从而能够较为全面的掌握当前各信息系统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运维和使用情况,以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但从总体来看,仍缺乏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总体安全方针和策略不够明确,安全区域划分不够细致,网络设备和重要服务器的安全策略缺乏统一标准,未部署安全运维管理中心,无法真正起到纵深安全防御的效用。
1.2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目标与定位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要结合油服的信息安全需求、网络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明确与等级保护相适应的安全策略及具体的实施办法。对全网进行合理的安全域划分,技术与管理并重的同时,以应用与实效为主导,从网络、应用系统、组织管理等方面,保障油服信息安全,形成集检测、响应、恢复、防护为一体的安全保障体系。
2 油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架构模型
油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采用“结构化”的分析和控制方法,纵向把保护对象分成安全计算环境、安全区域边界和安全通信网络;横向把控制体系分成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安全运行的控制体系,同时通过“一个安全管理中心”的安全管理概念和模式,形成一个依托于安全保护对象为基础,横向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技术体系、安全运行体系和安全管理中心“三个体系、一个中心、三重防护”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框架。
2.1 安全管理体系
根据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的相关内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重点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的相关控制要求。
2.2 安全技术体系
根据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的相关内容,通过安全技术在物理、网络、主机、应用和数据各个层面的实施,建立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安全技术体系。
2.3 安全运行体系
根据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的相关内容,信息安全运行体系重点落实系统建设管理和系统运维管理的相关控制要求,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符合等级保护要求的信息安全运行体系
框架。
2.4 安全管理中心
根据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和安全设计技术要求的相关内容,通过“自动、平台化”的方式,对信息安全管理、技术、运行三个体系的相关控制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落实。
3 油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架构设计
3.1 安全管理体系架构设计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架构的设计可从以下3方面开展。
3.1.1 信息安全组织
油服信息安全组织为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各业务部门为信息安全小组,部门经理为本小组的第一安全责任人。同时,定义了组织中各职能角色的职责,以此指导信息安全工作开展。
3.1.2 信息安全制度
油服的信息安全制度一方面能及时反映公司的信息安全风险动态,便于灵活地修订与更新;另一方面确保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人员及用户能够了解哪些是禁止做的,哪些是必须做的。
3.1.3 人员安全管理
在人员安全管理方面,可以通过对人员录用、调用、离岗、考核、培训教育和第三方人员安全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3.2 安全技术体系架构设计
信息安全技术体系架构设计可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
3.2.1 信息安全服务架构
信息安全服务架构设计分为保护、检测、响应与恢复四个环节,实现对信息可用性、完整性和机密性的保护,监测检查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对危害系统安全的事件行为做出响应
处理。
3.2.2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安全架构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安全架构以网络安全架构为主体,结合系统软硬件进行安全配置和部署。网络安全架构的规划根据网络所承载的应用系统特性和所面临的风险划分不同的网络安全域,并实施安全防护措施。
3.2.3 应用安全架构
应用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是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安全架构上,更多地关注已有的信息安全服务是否被充分利用。为满足业务系统对信息安全的需求,通过在业务系统中实现集成保障信息安全的机制,从而达到信息安全技术控制要求。
3.3 安全运行体系架构设计
油服信息安全运行体系架构设计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
3.3.1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划分
油服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划分从信息资产等级、网络系统等级和应用系统等级三个方面进行定义。
3.3.2 信息安全技术控制
信息安全技术控制是由系统自身自动完成的安全控制。主要在信息系统的网络层、系统层和应用层,包含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五大类通用技术。
3.3.3 信息安全运作控制
信息安全运作控制是在油服业务运作和信息技术运作过程中进行实施的运作类安全控制,包括控制针对的主要风险点及具体分类。
4 结束语
在油服业务不断拓展,国际化步伐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信息系统在公司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趋重要。公司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增长,信息安全也愈发重要。健全油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实现“制度标准化、工作制度化”的管理常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油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仅从物理网络安全、系统应用安全、数据和用户安全等方面入手,还从安全域划分、安全边界防护、主动监控、访问控制和应急响应等方面综合考虑,进一步加强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基本要求,初步实现对网络与应用系统细粒度、全方位的安全管控,从而更为有效地提升了油服在信息安全方面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永.浅谈企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J].计算机安全,2007(7):72-75.
[2]王朗.一个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模型的研究和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8-62.
[3]黄海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9):13-15.
1我省林业信息化安全形势严峻
我省林业系统信息安全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从省直机关及部分地市单位的调查结果看,有39%的单位发生过信息安全事件,说明我省林业系统网络和信息安全基础还比较薄弱,保障机制尚待健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表现。
1.1从发生信息安全事件的结构上看,超过半数的属于感染病毒、木马。引起事件的原因35.5%来自于单位外部,主要原因是未修补或升级软件漏洞。42.2%的事件损失比较轻微,只有0.9%的事故属于比较严重。而对于事件的觉察,36%是通过网络管理员工作监测发现,22.7%是事后分析发现。这说明,我省林业网络安全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也说明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总体防范能力不足,缺乏对安全事件的提前预防。
1.2从信息安全管理来看,有74%的单位制定了安全管理规章制度,78%的单位能做到随时进行安全检查,61.1%的部门在管理中采取口令加密。这说明林业系统内大部门单位已经认识到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但管理手段单一,技术落后,缺乏有效的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安全审计手段。
1.3从信息安全投资来看,只有14.70%的单位信息安全投入达到了15%,70%的单位信息安全投资低于信息化项目总投资的10%,甚至还有7%的单位在信息安全方面从来没有过投资。说明整体网络与信息安全投入明显不足。
1.4从专职人员配备情况来看,只有46%的部门有专职的信息安全人员,大部分是兼职人员或外包服务。仅有3.8%的单位组织了对单位全体员工的信息安全培训,而对于网络安全管理技术人员的培训也只有46%的单位搞过。从业人员不足,安全培训少,也是影响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上述现状,反映出我省林业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意识淡薄,信息系统综合防范手段匮乏,信息安全管理薄弱,应急处理能力不强,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随着我省林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加快,多样化的侵害和信息安全隐患将会不断地暴露出来,使我省林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面临着更大的威胁和风险。
2我省林业系统信息安全保障思路及主要任务
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平安山东”的决定,提出了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最稳定、最安全的地区之一的明确目标和任务,切实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是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保障,是平安山东建设的重要内容。省政府印发的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十二五规划,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作为主要内容之一。在此基础上,林业信息化建设以全面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的保障能力为己任,努力开创了我省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相互适应、共同进步的新局面。
2.1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加强网络信任体系、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林业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和应急事件处置能力,重点保障我省林业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强化林业信息安全制度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协同构筑我省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2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主要任务
2.2.1建立健全我省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的作用,建立了信息安全的通报制度,形成我省林业信息安全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良好机制。
2.2.2积极推进了信息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制度的建立。省信息办制定了山东省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施办法,介绍了实施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流程,十一五期间,已选取了多家单位作为试点,下一步将根据自己工作实施风险评估,并争取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2.2.3大力促进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制度建设,积极贯彻有关信息安全标准的应用和推广,出台了林业系统网络信息安全建设的指导意见。
2.2.4加强信息安全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利用现有的专业队伍和技术资源,规划和建设林业数据备份中心,启动建设信息化应急技术处理中心,逐步实现为我省林业网络信息安全提供预警、评测等服务,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要求,各部门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如果处理不了,可以呼叫应急中心通过技术手段判断突发事件的原因。
2.2.5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不定期的举办了面向工作人员提高安全意识、防范意识的培训,对从事信息化的专业人员建立管理培训的制度。
3加快我省林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进程的建议林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是关系我省民生的大事,做好这项工作十分重要。
3.1充分认识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意义。目前对信息安全问题不少人仍然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现有各个部门在安全工作中缺乏安全防范的意识,安全防护注重于系统外部,忽略了系统内部的安全管理措施,安全保障缺乏循环、良性的提高,不能自主发现和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对安全工作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的问题。各单位各部门要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自觉性。
3.2正确把握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要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坚持以发展求安全、以安全保发展,同时管理与技术并用,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的同时,切实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努力从预防、监控、应急处理和打击犯罪等环节在法律、管理、技术、人才各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全面提升信息安全的防护水平。
3.3突出重点,抓好落实。各部门要制定工作重点,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和管理,最大限度的控制和限制安全风险,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做好应急服务工作,尽可能的防止因信息安全问题造成的重要信息系统的大面积的出现问题。防止数据丢失和错误,避免对社会造成的损失。
关键字:校园;网络;管理;信息;安全;保障
目前,校园网络信息安全性的问题逐渐得到高级技工学校的关注,学校在不断的完善校园网络的管理以及信息安全保障的政策。校园网络作为高级技工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的完整性、保密性、可控性、可用性、不可否认性成为了学校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重点工作。
一、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特征
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需要具有完整性,确保信息在传输以及存储的过程中可能被恶意的篡改,应该确保网络信息的正确以及有效,避免被非授权人将信息的完整性破坏;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需要具有保密性,通过密码技术对重要的信息采取保护措施或进行加密处理,避免重要信息的泄漏、丢失等,确保合法用户能够安全的使用信息;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需要具有可控性,使授权机构能够控制信息的内容以及具备监控和管理传播流向和方式的能力;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需要具有可用性,确保授权用户能够进入系统进行信息的访问,防止非授权者恶意访问系统,窃取、泄漏、破坏校园网络的信息安全。与此同时,还应该防止网络病毒引发的系统瘫痪,造成服务器拒绝用户使用或被入侵者所用;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需要具有不可否认性,也可以称之为不可抵赖性,当信息传输结束以后,信息传输双方不能抵赖自身的行为,比如否认接收过对方的信息,通过信息源的证据,双方就无法对完成的操作进行抵赖,能够有效的防止发送方否认已经传输过的信息。
二、校园网络管理和信息安全保障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强化学校网络安全管理的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学校整体的形象,还是学校发展成为信息化的必然趋势。网络安全对于校园整体形象和未来发展趋势都有影响。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提高学校的整体经济效益。目前,学校的网络中储存了大量的文献信息,网络信息安全对于高级技校的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进行教学越来越依赖计算机网络,如果网络的安全出现问题,信息资源被恶意篡改、丢失、删除、破坏等,对于学校来说是无法弥补的经济以及资源损失。因此,校园网络管理和信息安全保障对于高校来说十分重要,建设校园网络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网络运行的安全问题,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严格按照网络安全管理规范,及时解决网络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校园网络能够安全、可靠、正常的运行。
三、校园网络管理和信息安全保障的现状
3.1校园网络的安全受到威胁
目前,高级技工院校为了提高网络的安全性,通常会配置网络防火墙系统。然而防护墙是利用静态技术只能起到防范的作用,并且防护的范围不够全面,防护的效果也不是十分明显。为了采取更加有效的防护措施,高校需要采用动态防护技术,比如入侵检测技术。如今病毒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具有很强的破坏能力,并且传播速度很快,一旦校园的某台计算机被病毒入侵,主机系统就会受到影响,导致整个校园的网络都会瘫痪。
3.2不重视校园网络的管理
大部分的高级技工院校对于网络管理问题,普遍是“重设备,轻管理”的理念,仅重视设备的购买,而忽视了对设备的管理。学校错误认为安装防火墙、电脑管家以及杀毒软件,就能起到信息安全防护的作用,其实信息安全还包含其他方面,安全防护设备在校园网络中虽然得到了普遍应用,然而对于软件的实践应用只能解决一部分的信息安全问题。学校应该重视安全设备安装后的管理问题,通过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则,使用户能够合理的使用校园网络,从而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
3.3用户的校园网络安全意识不够高
高级技工学校用户普遍缺乏网络安全意识,需要不断提高网络安全意识,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校园网络信息的安全。对于学校来说,校园网络用户在网络信息管理和保障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用户的实践操作行为直接影响信息的安全。目前,大部分校园网络用户,进行口令的选取时,忽视自身操作的规范性,导致校园网络被恶意入侵。
四、校园网络管理和信息安全保障的实践策略
4.1完善校园网络的访问权限设置
校园网络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需要设置网络权限,通常校园网络只提供给本校师生使用,这样就能有效的减少不良信息传播的途径,避免病毒通过其他途径破坏系统,从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的安全。访问权限设置能够控制用户的非法访问,检测用户登陆的服务器以及用户查看过的信息,使用户的账号能够受到监管,避免用户信息被盗用,导致信息的泄漏。
4.2重要信息及时做好备份
校园网络如果遭受到病毒的侵害,计算机系统就会受到损害,导致用户的重要信息泄漏、丢失等,造成用户的损失。因此,学校网络的数据库需要及时进行重要信息的备份,确保用户的重要信息能够通过备份系统找回,避免给用户造成不便。
4.3监控校园网络的日志
做好校园网络日志的监控工作是高级技工学校的重点工作,对于保障信息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安全设备虽然能够保障信息的安全,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作为校园网络的管理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进行安全设备性能、用途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从而更好的管理校园网络的信息。监控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对象有防火墙、检测系统、服务器等,由于防护核心思想的差异,综合使用监控设备能够有效的进行用户访问时间的跟踪,了解用户的登陆地点,登陆设备、登陆时间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学校管理和保障信息安全,了解校园网络日志的具体来源和途径,从而提高校园网络的安全性。
4.4建立校园网络管理相关的制度
高级技工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强化用户对信息安全防护的意识,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制定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使用用户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约束自身的行为,避免由于自身错误的操作,造成校园网络信息的泄密、丢失等。由于校园网络使用的用户普遍为在校学生,因此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网络相关的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与此同时,校园网络使用的用户还包括教师,学校应该对教师展开定期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做到言传身教。通过不断提高校园网络用户的整体素质,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避免恶意入侵的非法用户危害校园网络的安全。
五、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教学工作带来了方便,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的问题接踵而至,为了有效确保校园网络信息的安全,学校需要不断的完善校园网络的访问权限设置,对重要的信息及时做好备份,监控校园网络的日志,建立校园网络管理相关的制度,从而提高校园网络用户的综合素质,提高校园网络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杨梅,甘露,张林涛.校园网络管理和信息安全保障实践探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01:112-116.
[2]王平,赵仕伟,赵义平.浅谈校园网络管理与信息安全保障对策研究[J].网友世界,2014,06:5.
[3]徐喆.高校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燕山大学,2012.
【关键词】外汇 信息安全 风险 保障措施
近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加大了信息化建设步伐,信息系统已基本替代了手工操作用于处理外汇管理日常工作,在外汇监管与服务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汇业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已成为外汇局开展业务开展的前提,任何一个环节的信息系安全管理缺失,都可能给外汇管理工作带来严重的后果。
一、外汇信息系统和数据所面临的风险
信息安全就是保护信息系统或信息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免受各种类型的威胁、干扰和破坏,即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平可否认性。
外汇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在采集、保存和使用等过程中存在诸多安全风险,例如硬盘损坏等物理环境风险,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漏洞导致外汇信息数据被非法访问、修改或恶意删除,最终导致外汇信息丧失上述安全特性,从而影响了外汇业务的正常开展。本节仅结合外汇信息系统和数据实际情况,简要介绍外汇信息常见的风险。
(一)电子设备存在软件和硬件故障风险
外汇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往往会面临硬件设备发生故障,软件系统出现运行错误的风险,例如服务器电源设备老化、硬盘出现坏道无法读写、软件崩溃、通讯网络故障等问题。上述问题是外汇信息系统实际运维过程中最为常见风险源。
(二)人为操作风险
因人为操作外汇信息系统产生的未授权的数据访问和数据修改、信息错误或虚假信息输入、授权的终端用户滥用、不完整处理等。产生该类风险的原因是用户安全意识淡薄,未授权访问数据造成外汇信息泄漏,数据手工处理导致的错误或虚假信息,未授权用户操作等行为都会造成信息系统安全性风险。实际外汇信息系统运行中,人为事件造成损失的概率远远大于其他威胁造成损失的。
(三)系统风险
一般所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大量的应用软件在组织业务交流的过程中使用,来自这些系统和应用软件的问题和缺陷会对一系列系统造成影响,特别是在多个应用系统互联时,影响会涉及整个组织的多个系统。例如,部分系统具有维护困难、结构不完善、缺乏文档和设计有漏洞等多个隐患,有时就会在系统升级和安装补丁的时候引入较高的风险。
(四)物理环境风险
由于组织缺乏对组织场所的安全保卫,或者缺乏防水、防火、防雷等防护措施,在面临自然灾难时,可能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二、外汇信息安全基本准则和特性
外汇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保障外汇业务系统正常运行的专用的信息系统,近年来在不断加大信息科技方面投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有效整合和完善。为有效应对外汇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科技部门应同步提升科技管理制度的完整性和执行力度、管理精细化程度。制定外汇信息系统安全的具体保障措施之前,首先需要我们认清信息安全的基本准则和一些特性:
(一)信息安全短板效应
对信息系统安全所涉及的领域进行安全保护即全面构筑外汇管理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重点加强对安全洼地、薄弱环节的安全防护。
(二)信息安全系统化
信息系统安全其实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管理、技术、工程等层面总体考量,全面保障外汇管理局信息系统安全。
(三)信息安全动态化
信息安全保障措施所防范的对象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信息系统也应该随着内外部安全形势的变化不断改进。
(四)信息安全常态化
信息安全从时间角度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只有在信息安全技术方面严格把握重点,综合信息安全体系的可持续构建,才能保障外汇管理局信息系统安全。
(五)系统操作权责明确
信息系统安全的前提是要严格内部授权,划分各岗位职责,如加大内控风险防范和控制。使各系统角色操作者权限形成相互制约的控制机制。
三、外汇信息安全保障应对措施
外汇信息安全工作应以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依据,遵循基本准则,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管理制度为我切入点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建立系统性的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要包括人员管理、资产管理、数据管理、网络管理、运维管理、应急管理、事后审查等方面内容
(二)建立良好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从物理环境安全、网络边界安全、设备安全、应用系统安全以及数据安全等方面部署相关的安全防护设备和措施。
(三)定期进行信息安全教育培训
因信息技术行业快速发展,信息安全形势也在不断变化,外汇管理局科技部门可定期对辖内外汇信息系统维护和操作人员进行信息系统安全培训,更新安全知识。为了有效防范未知威胁和隐患,外汇管理局科技部门可对辖内定期开展信息系统安全检查,确保外汇信息系统安全有效运行,保障外汇信息的可控、可用和完整性。
(四)开展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进一步做好系统等保工作
首先对外汇信息系统安全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识别威胁外汇信息系统安全的风险,作为制定、实施安全策略、措施的基础,风险评估同时也是外汇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重要前提与依据。其次确定信息系统安全级别,根据级别的不同,实施对应的保护措施,启动对应级别的安全事件应急响应程序。
(五)运用入侵检测等技术,预防恶意攻击
随着技术发展,当前恶意攻击手段呈现越来越隐蔽的趋势,需要科技部门采用具有预警功能的技术手段来应对,如入侵检测、数据挖掘等技术,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发现当前安全措施的缺陷,及时纠正和预防内外部风险再次发生。
(六)完善监督管理,实施信息安全自查与检查相结合
查找现有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井切实进行整改,建立良性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开展信息安全检查与自查是完善信息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方式之一,其中信息安全检查方案的设计是安全检查的核心,科技部门需要根据外汇业务实际情况,将外汇管理局有关要求进行梳理完善,对相应风险点进行总结和归纳,科学设计了信息安全检查方案。
参考文献
[1]林国恩.信息系统安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关键词 内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6-0129-01
内网的构建不仅需要工作人员将内网的数据传输技术进行实时更新与维护,更加需要专业的信息管理员对内网的信息内容进行管理,确保内网信息安全健康。保障体系作为一种以内网信息为工作对象的管理体系,其工作的开展较多的依赖于体系各环节的协调。本文将从内网信息安全的保障为中心,简要分析推进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措施。
1 内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1.1 对网络环境的规范作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生活的一部分,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提升和观念交流的及时有效逐渐的形成了对网络环境的威胁。网络环境是确保网络信息安全、健康的基础,只有确保网络环境的清洁,网民的信息安全才有所保障。
推进内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对网络环境有一定的规范作用。首先,内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针对网络信息安全这项内容的,而该项内容是网络环境中极为重要的部分,网民之间的信息交流构成网络环境的基础。保障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地提高网络环境的清洁力度。其次,内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局域网络的稳定性,减少因网络故障导致的全网瘫痪。
1.2 对用户信息安全的保障作用
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一直都是网络平台信息管理者需要关注的重点。随着网络用户数量的增加,网络安全问题逐渐凸显,部分网民私人信息泄露已经成为网络常态。建设内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对用户信息安全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内网信息安全要求工作者将网络信息进行管理,并利用一定的网络技术保护网民的信息资料安全;另一方面,内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应用技术,对推动网络平台的稳定十分有利,从而能够确保用户的资料安全。
2 内网安全风险分析
与外网的信息安全相比,内网的信息安全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困难,网络黑客虽然不容易经由翻墙技术进入局域网盗窃信息或者进行破坏活动,但通过局域网内部人员的关系,内网信息安全就有极大的安全隐患。
1) 内网安全保障技术的防护性能不强,不能很好地开展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内网使用人员在进行信息交流时,其网络信息的安全保障技术并没有较大的技术性,简单的黑客技术就能够将内网信息掌控到手。这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第一,内网技术维护人员并没有设定专门的安全保障技术,部分信息共享、使用等都只通过简单口令的保护,防护手段不到位,另外,一些研发阶段的技术也没有提供专业的安全防护,导致数据和资料丢失现象较常见。
2) 内网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防护意识不强。内网的使用大部分都是统一范围内的单位员工或企业职员。这些人对内网各部分信息都十分熟悉,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该网络内部的工作人员是威胁网络安全的重要部分。员工渠道的信息泄露包括员工有意进行的泄露和员工无意开展的行为。一方面,部分员工的职业素质不高,对所在企业的归属感不强,对企业重要资料的安全防护意识也就相对较弱,在被不法分子利用后,这部分员工极易成为网络信息安全的最大威胁。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员工对企业的重要资料的重视程度较高,但其对安全保障措施的运用却不灵活,对技术保护不甚了解,因此,会出现无意的信息泄露,进而影响企业的资料安全。
内部信息泄露手段主要有:资料的复制、电子邮件通信、办公电脑与私人电脑混用、文件共享等,这些途径不仅简单快捷,节约时间,同时还是技术难度较低的行为。
3 推进内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内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工作人员结合其信息安全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技术改进和工作落实。
3.1 规范网络节点接入,减少信息安全隐患
我国目前的网络接入状态是,非内网成员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轻松访问内部网络,这一现象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化的楼宇布线技术导致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降低了内网接入的难度。非内网成员在进入内网后,对内网信息的安全形成威胁,部分核心数据面临着被盗用泄露的风险,因此,工作人员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工作,及时的发现未知接入点的存在,并根据其性质进行隔离处理,减少信息泄露的可能。
非法接入点的规范工作还包括对计算机IP地址的转变进行及时的记录和分析,当该IP的转换对局域网内部信息的安全造成威胁时,工作人员要对该网络进行阻断。
病毒库的更新也是保障内网信息安全的要素之一。内网的组成是多台计算机的连接,这些计算机组中性能较差或者应用技术较落后的计算机往往是网络安全工作中的重点,黑客在侵入内网时多选择在这一端口进入。因此,企业需要及时的进行病毒库的更新,保障计算机的安全,降低黑客入侵的可行性。
3.2 完善内网信息监控系统,确保信息安全使用
内网信息的安全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也需要有完善的内网监控系统的辅助。内网中各种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软件等的配合都为监控工作的进行提供了可能。运行软件、设备、网络拓扑等都能够积极参与到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中来。工作人员需要针对不同的现象开展相应的工作,如中断运行异常的软件,控制移动设备在办公主机上的运用,监控系统运行情况等。实时监控的进行是保障信息基本安全的有力措施,同时,企业需要对监控措施的管理工作进行人员安排,确保监控力度到位。
3.3 结合安全保障技术和安全管理理念,维护内网信息安全
企业的内网信息安全离不开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支持,只有这两者协作才能够确保企业内部工作的安全。
1)企业需要对内网的安全保障技术进行革新,及时的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计算机组进行定期维护和系统升级,确保其功能的稳定,减少系统漏洞的出现。积极鼓励技术人员学习新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研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和系统,推动自身网络技术的发展。
2)企业需要进行规章制度的建立。①企业要制定出完善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网络信息安全等级,为技术人员开展网络信息维护提供数据参照;②企业要对办公电脑和核心数据的使用人进行管理;③加强对内网各环节的管理,保障数据访问的设备安全。
4 结束语
内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积极的进行技术革新,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和设备产品,改变目前国内网络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
参考文献
[1]邓波.内网:应用需求与安全保障第七期电子政务沙龙权威支招[J].信息化建设,2012(02).
[2]韩惠良,卢敬泰.内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0(09).
【关键词】电信企业、用户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131―01
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信息泄露事件频发。用户信息一旦遭到泄露,将面临信息曝光、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电信欺诈甚至资金被盗等一系列风险。在此环境下,2012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主题即为“消费与安全”,新闻媒体也多次曝光了个别银行、通信、快递、医院等行业不法人员泄露和出售客户信息,给公众造成巨大安全隐患的问题。由此可见,用户信息安全已成为社会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国家也逐步加大了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力度。一方面从立法上逐步加大了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障,在民事责任方面认定用户个人信息属于个人隐私范畴,并在2009年通过的《侵权责任法》中明确将隐私权写入了法律;在刑事责任方面,2009年颁布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七》也新增了“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另一方面,公安部也在北京、河北等20个省市区开展严厉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的专项行动,抓获嫌疑人1000余名,挖出信息源头44个。
电信行业一直是客户信息安全保障的重点行业。作为电信运营商,掌握着海量的用户信息资源,尤其是2010年电话用户实名登记工作推广以来,运营商掌握的用户信息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一方面客户信息真实、完善为电信企业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提供了条件,也为通信安全提供了保障,但另一方面对电信运营企业保障用户的信息、通信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总结多年的电信企业客户信息管理经验,借鉴先进企业的管理方法,从明确电信用户信鼠的范围、电信用户信息泄露的风险途径、解决电信用户信息安全的措施三个层面来探讨如何保障电信用户信息安全。
一、电信企业用户信息包含的内容
根据电信企业获取客户信息和提供通信服务的特点,电信用户信息应是指个人与单位用户的姓名或名称、有效证件类型及证件号码、住址(地址)、用户号码、联系方式、缴费账户、通话清单、终端信息以及单位用户的组织架构等基本信息、信息网络建设等非通信的信息内容。
二、电信企业用户信息泄露的风险途径
造成电信用户信息泄露的风险主要是人员风险和系统风险。人员风险是指电信企业内部和外部所有可以接触到用户信息的众多人员泄露用户信息的风险。企业内部人员如营业人员、销售人员、维护人员、客户信息管理人员等;外部人员包括与电信企业合作的业务商、内容提供商以及第三方维护人员等。
从系统风险上来讲,由于电信企业IT系统业务网络存在区域分散、数据分散、系统繁多、环境复杂等特点,建设了包括BSS、客服、CRM等多个业务支撑系统和OA办公系统,各个系统上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息和生产数据、运营信息等,每个系统的人员根据“使用”和“维护”又分为不同的角色,这些系统的终端覆盖了内网和外网、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等多种形态的终端设备。由于这些特征的存在,电信企业客户信息数据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网络的多重风险。
三、电信企业用户信息安全保护的措施
保护电信客户的信息安全,让客户享有安全、放心的通信服务是电信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笔者从通信行业服务角度来看,电信企业信息安全保障的关键需要从加强内部管理、提升系统防范能力两个方面得到提升。
(一)强化内部管理,提升全员信息安全防范意识
首先作为电信企业要有大局意识,应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基础电信企业信息安全责任管理办法(试行)》。将保障用户信息安全纳入企业的保密体系,建立完善的用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规范从业务受理、客户服务、运行维护、信息计费、外部合作等涉及客户信息的各个关键环节的业务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构建全面有效的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机制。比如要求营业和营销人员不允许私自留存客户信息;要求维护人员不允许私自下载和修改客户信息;各系统账号权限严格实施分级管理,不允许转让和越级使用;规范各类用户信息的存储介质、存储时限和销毁方式,完善用户资料销毁管理制度和技术保障手段;针对外部商、合作单位要明确对用户信息保密的业务和技术要求以及泄密后的相关处罚;定期开展用户信息安全检查,做到提前防范,最大限度保障用户信息安全等。
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尊重和保护用户信息安全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环境,提高全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尤其是针对能够接触到用户信息的员工、外包人员、商及合作单位的从业人员要与企业签订保密责任书,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案例教育、警示教育、相关法规和业务规范的考核等,提高从业人员的觉悟和防范意识。
(二)提高技术防控手段,提升系统防范能力
完善电信企业IT系统业务网络的安全建设,构建用户信息数据保密体系,精确定位用户信息泄露风险,从外部和内部防范两方面提升系统的防范能力。
首先是做好外部防范,由于电信企业IT系统业务平台繁杂,接入终端种类多,要保证各类终端和网络安全地接入到业务系统中,就要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安全设备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病毒防护系统、认证系统等性能,对可访问系统的计算机及移动终端等必须实施安全认证和安全策略防护,实现对用户信息的“区域外保护”,严格防范黑客和外部不法人员窃取用户信息。其次,由于大部分用户信息泄露案件都是内部人员制造,加强内部网络的风险防范更加重要。一方面要加强系统的认证安全能力和网络账号权限分级管控体系,加强对登陆人员的身份和权限核实,对于无论从业务平台或后台数据库查阅和下载用户的信息情况系统都要有完整的日志记录;另一方面,如果用户信息未经加密安全处理,一旦下载存储到计算机上系统将失去监控权,有可能会造成信息恣意传播而无法找到源头,因此系统应自动实现数据落地加密及权限控制,同时对下载终端加强安全策略认证,提高下载用户信息的安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