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范文

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

第1篇: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自主创业;大学生;就业教育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也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一方面是这个专业的学生纷纷改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电子平台却不断涌现。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工作期望较高,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1.对薪金的期望值较高

一份调查显示,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最低,文法类、经济类、理工类和医学类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都在1500~2499元之间,管理类的大学生都希望在2500~3499元之间。

2.择业功利心理

择业功利心理,是指择业趋利避害,片面扩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乏对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2007年,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对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

3.从众心理

形成择业从众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择业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

4.依赖心理

择业依赖心理是指,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原因主要是个人独立决策能力不强,缺乏进取精神。依赖心理往往表现为不主动出击,消极逃避就业市场,抱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依赖家人通融社会关系,试图通过关系就业等。

5.焦虑与恐惧心理

焦虑心理产生的因素主要有:缺乏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产生了步入社会前的心理恐惧;缺乏充分的就业准备,对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的选择把持不定,产生顾此失彼的彷徨心理;恋爱分合,职业取舍,由于“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而产生离别伤感,进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恐惧。过度的焦虑会对大学生择业产生消极影响,它不仅会抑制大学生的正常思维,而且使大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明显减退,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如何开展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

1.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囿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发挥其才能的就业岗位。所以,国家应该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技术要求高的经济产业,逐步完善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2.大学生应该转变观念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这样在求职过程中就会拥有更多的自。另外,大学生应有多元化的就业方向和人生诉求,否则便不能满足自身的理想和憧憬。

3.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应增强交流与沟通

我们发现,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间的沟通很不流畅。大学应该充分地向企业展示自我,加强对企业的了解,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就业诉求。用人单位也应该提供更多的途径,加强与求职人员和大学校园的交流,以方便学校更好地培养学生,也使大学生更好地提高自我认知,更好地发展自我。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国情教育,教育毕业生正确处理好国家需要和个人志愿的关系,自觉地把国家需要与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5.增强大学生择业竞争力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知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首先,培养学生掌握三方面的知识:一是宽而实的基础知识,二是精而深的专业知识,三是现代管理和社会人文知识。学校要引导学生利用专业学习的空闲时间,多读些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和现代管理科学的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其次,从大学生迈进大学校门开始,高校就要培养他们为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如在校期间参加各类证书的等级考试等。

参考文献:

[1]冯岚.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文科版,2004,(1):408-410.

[2]刘燕.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其调适[J].社会研究,2005,(4):67-68.

第2篇: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探究提升大学生在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问题,第一步要清楚相关方面的理论和概念,明白研究此选题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从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就业的定义就是说一定年龄范围内的社会劳动者参加某种合法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就业指导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更会提高大学生的求职道德。高校的就业指导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帮其找到适合发展的就业之路。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大学生在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水准的前提条件,也是大学生更好就业的必要准备,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其认清当前国家的就业形势与政策,及时调整自我就业方向,在政策规定内选择职业。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树立三观,提升大学生看待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遇到困难时积极面对,勇往直前。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高校工作重点,这对于保持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理念

就业指导老师应在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时给予及时疏导,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就业形势,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为了学生,服务于学生,是真正帮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而不是想当然的展开工作。

(二)实现教育网络化

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出现给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它具有信息含量大、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优势,这也扩展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渠道。

(1)建立专门的网站供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使用。主要以宣传当前国家就业政策和用人单位需求为主,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分析当今社会的就业政策,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就业。

(2)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交流群。在网上开设论坛、QQ、MSN、电子邮箱、热线等群聊机制,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面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积极给出解决方案,并给予疏导。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大学生在做人就业时应当遵守这个基本原则,不能为了得到好的工作机会而耍手段,更不能破环学校声誉与形象。在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加入这一规则。

(四)提高大学生法律教育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必须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要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加强法律教育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1)高校要通过法律讲座和宣传等多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普法教育,使每一位学生能知法、守法、用法,在利益受到伤害时,懂得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

(2)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法律法规,切实保证大学生在就业时的合法权益,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使大学生在法律保护下积极就业。

(五)就业与创业教育相结合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也是对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创业教育即是当前社会就业形势所需要的课程,也是培养高校人才以及大学生就业实际情况所需。

三、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将实效性建设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上。当环境因素无法改变时,就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建设。

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就要开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走老路、不走旧路,不以课本知识作为唯一指导,要走出去通过实践提升自己。教育平台需要不断创新,利用空间展开大学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在主渠道与阵地之外,建立全面育人的教育模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发展为基础,知识体系需要不断的更新与发展。思想教育既要体现在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上,也要体现在教育方式多样化、手段现代化上,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教育。

四、结束语

大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不仅仅关系着学生自身的利益,更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心理挫败感,及时调整心态投入下一次工作。利用网络教育功能,是为了更好地丰富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大学生能够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何海燕.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2]李艳杰.问题与对策: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D].河北经贸大学,2012.

第3篇: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范文

>> 国内信息素养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图像检索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SSCI的国内公共安全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口译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2007―2016) 产业集聚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在线学习主要模式演化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社会营销学科发展态势的计量统计与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知识图谱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体育场馆的知识图谱分析 可视化教学生态化发展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Ⅱ的电子商务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际生态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外学术创业研究现状的知识图谱分析 CAJD电子文件研究高被引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古村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我国家庭农场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创客教育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马瑞敏,邱均平.基于CSSCI的论文同被引实证计量研究——以图书馆学、情报学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05(5):77-79.

[4]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5]曾湘泉,牛玲.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战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04):29-31.

[6]刘琨,胡新颖等.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化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河北省高校为例[J].科技信息,2011(13):123-124.

[7]杜毅,肖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多角度剖析及对策探讨——对重庆市1618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与分析[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04):33-36.

[8]郭开宇,马俊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09(06):49-50.

[9]郑晓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S1):

161-163.

[10]黄敬宝.科研性学习——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141-143.

[11]王莉.基于USEM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模型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31-34.

[12]郭万牛,杨蓉等.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09(01):119-121.

[13]张霞.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及其实施方案[D].陕西师范大学,2006.

[14]贾少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获得——对浙江义乌创业者创业实践调查的启示和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07):74-76.

[15]田爱民.新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自我调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36-40.

[16]周艳萍.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分析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81-82.

[17]刘保平.无边界职业生涯与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4):84-84.

[18]冯绚,孙岑,高薇.女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结构及内涵[J].管理学刊,2010(02):96-98.

[19]陶柳清.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09):126-129.

[20]许红芝.贫困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影响因素初探[J].价值工程,2010(23):169-170.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省部级项目)“就业能力视角下的首都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衡问题研究”(项目编号:SZ201211417030)。

作者简介:

第4篇: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社会工作;大学生;就业辅导

一般来说,当社会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而这个数值上升到15%—50%时,社会就处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而有统计数据表明,在2004年时,我国大学的毛入学率就已经超过了15%,也就是说现阶段我国正处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当然,高等教育大众化就意味着社会中有更多的人员可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这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来说,是一个实质性的进步.但是,近年来媒体频频曝出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且随着每年毕业生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挑动人们敏感神经的社会问题.深究这个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教育与社会实际的脱节问题,也有大学生的本身能力问题,更与近几年低迷的国际经济现状有关.然而,无论是哪方面的原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始终还是要解决.于是许多大学开始在学校中就对学生们进行就业辅导工作,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社会工作介入,那么这种方法是否有效呢?

1社会工作在大学生就业辅导中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的就业辅导,其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能够以更好的姿态进入社会,不会毕业就失业,因此社会工作对大学生就业辅导有重要意义.

1.1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

根据权威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有699万高校应届毕业生,而到了2014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达到了727万,因此,2014年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在浩大的求职大军中,除了这新增的七百多万的高校毕业生,还包括了七百多万中专、职业高中、职业技校以及初中、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因此可以估算每年需要就业的学生超过了千万.并且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因素,就业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所以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校有必要导入社会工作,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辅导.

1.2社会的用人需要

在了解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原因时,有人做过这样一份调查报告,该报告写道: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缺乏“社会经验”是自己难就业的主要因素,有三成的学生认为是个人能力的欠缺造成自己难以找到工作,另外还有两成的学生认为是求职技巧的欠缺是最让他们头痛的问题.当然,这些都是学生自己的想法.同样有一份报告作了详细调查,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能力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然后还有自我表达能力和专业、外语能力.在这些能力的要求上,用人单位表示,大学生求职者最欠缺的就是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另外,也有用人单位表示,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缺乏工作经验是他们最大的劣势.同样,也有观点认为是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制约了大学生的实际就业.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求职群体所表现出的能力素质并不是很满意,不论是缺乏工作经验还是欠缺各种适应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都被用人单位视为大学生的最大短板.因此,将社会工作导入大学生的就业辅导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这一劣势.

1.3纠正大学生不合理的求职心理

在很长一段时期,大学生都被看作是“天之骄子”,找工作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大学生们“物以稀为贵”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于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些大学生不能够以积极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这一事实,出现了一系列不合理的求职心理,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负攀高.有些学生不能够正确的评估自己的实力,在不了解就业形势的情况下,盲目自信,认为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然而往往事与愿违,这种好高骛远的思想,往往使求职者失去理性的判断思维,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况.并且,这一类学生因为自尊心较强,如果不能找到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工作,就会出现情绪波动问题.第二,盲目从众.与自负攀高的学生相比,这一部分人也是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实力,只不过他们是不够自信.他们认为就业形势严峻,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就是不错的事情,甚至有时故意放低姿态,去应聘一份在常人眼中远远不需要太高能力的工作.这一部分学生除了自信心不够之外,还有就是盲目从众,不能正确的估量自己的能力和就业形势,导致出现大材小用的情况,造成人才浪费.第三,依赖心理.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拥有家庭优势,能够凭借一些“关系”找到一份工作,对于自身的实力和就业形势不了解,完全依赖家庭.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关,有些家庭的独生子女缺乏自我独立能力,在就业竞争中缺乏敢于拼搏的精神,因此毕业之后,这一部分学生大多选择依赖外力.

2社会工作在大学生就业辅导中的应用

2.1社会工作对学生个体帮助

社会工作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领域,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社会上的老弱贫者,预防一些由于经济困难引起的社会问题等,主要作用是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将社会工作导入大学生就业辅导中,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的主要应用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正如前文所说,大学生就业群体在就业中都有一些不合理的心理认知,而社会工作能够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根据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对自身缺乏足够的认识是这些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而错误的自我认识正是由于缺少专业的指导方法,因此社会工作可以通过三条途径来加强学生对自身的正确认识,首先是自己对自我能力的了解和肯定,既不盲目自信,也不要妄自菲薄.这样,学生才能对自身实力有一个起码的了解,这样在求职过程中,才能做到理性行动;其次是让他人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求职就是一场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见面会,因此如何让别人了解并认可自己,也是学生们应该掌握的一项求职技巧;最后,对自己进行综合评价,做到实事求是,并且有针对性的扬长避短.因此,社会工作能够通过大量的辅导工作,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自我剖析,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工作奋斗目标;第二,为学生制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古人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但是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大多数都有“临渴掘井”之感,也就是在进行求职之前,对自己没有一个合理的职业规划,只是在毕业之后,盲目从众或者依赖外力.因此,如何制定一份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就业中不可缺少的一张人生蓝图.职业规划又称作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测定和分析,根据自己的优势、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综合安排,并结合时代特点确定自己最佳的奋斗目标.因此,针对大学生就业中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问题,社会工作的及时介入能够在就业辅导中,帮助学生弥补这重要的一环,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奋斗目标.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意识的按照职业规划上的步骤进行努力,这会使他们的目标变得非常明确,这对于学生们的未来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一项工作.第三,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法律援助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对于众多的就业信息不能够进行正确筛选,因为自我准备不足和缺乏求职经验,大多数关注的就业信息都比较单一,而且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也是比较狭窄.因此,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的就业辅导工作中以后改变学生们传统的就业理念,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爱好进行职业信息的选择,因此社会工作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能够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工作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法律知识讲解,增加学生的维权意识.因为,大多数学生涉世未深,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因此在求职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一些利益上的损害.所以,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和维权意识.

2.2社会工作可以协调各方社会资源

社会工作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在上文中提到的社会工作对学生的个体帮助,就包含了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而社区工作相较于前两种形式,调动的社会资源会更多.因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产生原因,除了学生自身之外,还包括了许多社会因素,比如经济环境、用人单位的限制还有学校的专业设置等,因此,社会工作的社区工作形式就能够有效的联系这些利益方,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帮助学生缓解就业难问题.比如用人单位的限制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用人单位依旧还存在性别歧视问题,所以在这一方面,社区工作就能够发挥作用.宣传就业政策,转变用人单位的错误观念,为女性求职者争取公平待遇.又比如,学校的专业设置问题,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表示,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对于这一块不能充耳不闻,而是应该积极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3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大众化的教育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依然庞大,就业困难的情况依然存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之外,还要进行多方的合作与努力.而社会工作介入能够很好地解决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辅导问题,因此可以在高校中逐步实施并推广,这对于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和提升就业素质有着积极作用.

作者:刘杰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1):72-76.

〔2〕刘梦.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1(06):149.

〔3〕赵东彧.社会工作在大学生就业辅导中的应用[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09):57-59.

第5篇: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范文

大学生 就业预期 就业指导 必要性

一、大学生就业预期的结构

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包含很多内容,要进行一一列举十分困难。我们可以关注大学生就业预期的结构。

大学生就业预期结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企业发展与社会地位、管理方式与组织文化、个人发展与个人成长、工作环境与工作报酬等。大学生在就业预期中,最基本的预期就是满足生活需要,有保障。另外,大学生在就业预期中还是很重视稳定性,因此还是优先选择国企或国家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相比以前,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多了工作环境这一因素,而且对这一因素越来越重视。

专业不同,就业预期往往也不一样。大学生的性别、年级往往对就业预期不产生影响。

例如,对浙江某大学的一些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文科专业的学生只有5.8%的学生对就业形势保持乐观,理科专业这一百分比达到了9.2%。而对这所大学的4个年级的大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发现,对就业形势保持乐观的大学生比例相同,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估计差别也不大。

在就业预期中,大部分的大学生不再坚持专业对口。

例如,对浙江另外一所大学的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67%的认为在将来找工作时可以选择不绝对对口的专业。

二、大学生群体就业的特点

大学生群体比较特殊,不同于其他社会劳动者,大学生就业也不同于其他劳动者就业。它有以下特点:

1.就业时间十分集中

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大约3至5年,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一般在统一的时间段内,实现初次就业。从每年的11月份开始,人才市场大学生就开始活跃起来,而且大部分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7月份。大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他们凭借这个优势,在劳动力市场上进行竞争。

2.人数多,就业压力大,就业紧迫感强,年龄差距小

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毕业时年龄在22岁左右,他们的读书时间大约有15年左右,这使得他们踌躇满志,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岗位以展现自己的知识和才华。而大部分的大学生使命感和责任心都十分强,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的家长都对自己的儿女寄予厚望。因此,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十分大,紧迫感十分强烈。他们迫切想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承担自己欠下多年的责任。

3.缺乏工作经验

这是大部分大学生的致命缺陷。不少的大学生在读书期间做过兼职,兼职虽然也是工作,但和正式工作很不一样。因此,大学生在参加正式工作后,往往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有些大学生被公司拒绝,其原因之一也正是此。因此,大学生在毕业后应聘工作时是居于不利地位的。工作经验的缺乏是大学生都需要克服的,适应能力强的大学生往往很快克服这一困难。

三、就业指导简介

就业指导是一种专门的研究课题和社会服务工作,起源于美国。1894年,美国的加州工艺学校开始了对就业指导课题的研究,这是就业指导最早的发源。美国的弗兰克・帕森斯是就业指导课题的创始人。他所创作的《职业选择》一书中,有对职业指导理论的详细阐述,后来被人称为“特征-因素理论”。1911年,美国哈佛大学在世界范围内首先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20世纪50年代,国际职业指导协会成立,后来改名为国际教育与职业指导协会,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国家越来越多。到了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都开始关注就业指导。

我国的就业指导正式开始于1916年,标志是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周寄梅将心理测试用在职业选择中。1919年,黄炎培等老教育家和革命家在《教育与职业》上发表了《职业指导号》,介绍了欧美等西方国家职业指导的经验和理论,并结合我国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指出我国开展职业指导十分必要。1920年,中华职业社的职业指导部成立,该部门对社会各职业的职业状况进行了调查,然后演讲职业指导方法,进行职业指导活动。1923年,职业指导委员会成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正式展开。1925年,《职业指导实施》出版,此书是一部我国就业指导的发展史。国内很多大学的就业指导机构也开始建立。此后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其中的大部分时间我国的就业指导研究都近乎停滞。20世纪90年代以后,竞争机制开始进入就业领域,我国各大高效开始设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1994年开始对助理教师和就业指导人员进行培训。伴随着各大高校对大学生开始就业指导,关于就业指导的教材与书籍也开始大量出版。1999年,国家劳动保障部开始统一编写培训教材,并开始了鉴定考核,职业指导员的上岗也逐渐要求持证。

四、大学生就业预期特点

我国现阶段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近些年来,就业率每年都在下降,包括大学生、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在内的高学历群体的失业率则每年都在上升。由于大学生就业难,每年的考研人数都在增加。大学生在择业时出现了一些现象:他们在择业时的优先考虑的因素是稳定,优先考虑的地点是大城市,有些大学生希望一个工作做一辈子,很多大学生优先选择国企,不愿去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去就业。这些现象导致西部人才不足,东部人才过剩。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1)社会方面。大学毕业生在供需上出现结构性矛盾,而且日益突出。

(2)学校方面。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就业指导工作缺乏针对性、实效性、系统性。没有给大学生足够的锻炼机会,就业指导没做到思想层面,对就业进行服务的手段单一。

(3)学生自身。创业意识十分淡薄,求职成功率较低,择业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就业观念落后,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学生本身的基本能力、基本素质不足。

五、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的必要性

在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的情况下,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已经不是买方而是卖方,通俗点来讲就是不是大学生选择职业,而是职业选择大学生。因此,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如果不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那么大学生在毕业后就会陷入困境。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在学界普遍认为是很重要而且必要的。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以下意义:

(1)就业时被指导是大学生的权力,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体现了对大学生权力的尊敬;

(2)保证学生成才和学校基业的常青;

(3)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建设;

(4)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有利于人才的优化配置和发展。

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也有利于大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关于就业和大学生的政策,认清就业形势,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保证了高校办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周俊辉.大学生就业预期及其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评价的研究.苏州大学学报,2009.

[2]蔡心.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

第6篇: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策略

【abstract】fashionable whole world of financial crisis, is not the same as degree in every country be affected by the person, issue of obtaining employment already becomes the focal point being confronted with and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in every country therefore. the article is aimed at capital at present phenomenon of college student difficult to obtain employment, analysis has aroused difficult 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cause, has brough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and measure, has made a college student be able to set up correct the taoist temple obtaining employment and outlook on value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circumstances; tactics

人才交流市场人头攒动,09年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一再创造新纪录,北大学子卖猪肉,这些现象都和社科院就业报告的数字互相阐释,共同指向一个话题——大学生就业是越来越难了。

这几年人们普遍感到找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了,即使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或者海外留学归来,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也并非易事。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是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困难更加突出。

二是企业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

三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进城的门槛不断降低,进城农民工日益增多,从而给城镇就业进一步增加了压力。

四是近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我省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五是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人才培养没有与社会发展需求很好的结合,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各级政府正在积极落实国务院指示,努力寻找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出路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和化解当前就业难的形式,有必要形成以下共识:

1 要转变社会观念

现在中国普遍关心的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是全球性问题。当然,相应的对策不是减少教育,而是通过公共政策增加就业机会。同时,我们不能因为大学生一时的就业难,就否认当时大学扩招的必要性,因为现在世界大学教育都在普及。读书越多虽然不一定代表能力越高,但至少给了你提高能力的必要基础。扩招是我们这个民族一次高等知识和能力的转型,这个转型将是深远的。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学习掌握技能是正确的。社会要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的风气。所以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能以为就业难就减少对人才的培养,只有培养有知识的人才,才能够更快的改变现状,较快经济发张,促进企业调整,把祖国国力提升上去。

2 个人要调整好心态

由于“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使人们的就业方向变得狭隘,而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就会大受限制。故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理性的选择就业。转变自己的一些观念:

2.1 大学生普遍薪资期望过高,使的一些企业和单位不敢大规模的招人,而且培育新人也将会浪费不少资源,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大学生等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大学生的薪资期望不能过高,毕竟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应当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再慢慢发展,提高自己的薪资值。

2.2 局部行业和局部地区人才过剩,从行业来看,大家都希望到一些国家机关、科研单位和三资企业中去,而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小型的企业就业。从地域来看,大部分大学生都愿意到大城市就业如北京、上海、深圳等,而不愿到西部等边远地区、基层发展,使的东西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故我们应该鼓励大学生到中、小城市发展,把学到的只是用到需要的地方去。从而即解决城镇等一些中小城市缺少人才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2.3 “一次就业,一生职业”的观念仍然存在,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大学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积极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同时,大学生目前最重要做的是面对现实,既然现实不能骤变,我们最好的选择是先融入现实,再试图改变。再说,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3 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促进就业的力度

面对年年攀高的大学生就业数量,笔者认为,政府的“一只手”要努力制定更为有效的措施,比如利用信息优势,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利用法律手段,保证各种人才就业的公平性;通过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强化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技能培训;通过宣传教育手段,引导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观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从开始抓起,不要认为快毕业了才建立学生的就业观,要从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指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树立目标,让学生们明白将来要做什么,要事先准备什么,提供新的行业动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而政府的“另一只手”恐怕还得多做一些综合治理的事。譬如,不要急于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不要盲目追求高学历、高学位而忽视教育层次的多元化发展;不要忽视社会结构复杂化和职业岗位技能化的发展趋势,固守高等教育“精英化”的老观念,要把学习书本的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等等。国家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政策。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加大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力度,进一步疏通与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4 高校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很多大学毕业生反映,现在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的能力。中国的经济、社会都在快速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没有很大的变化。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高等院校,在注重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要加强实际应用技能的锻炼,切实做到与社会需求衔接。同时,要不断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高校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等。

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作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没有必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没有必要患得患失、畏缩不前或自暴自弃,要有长远的眼光,多积累社会经验,客观地看待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迎难而上,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抉择。

参考文献

[1]陈劲松.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校对策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0~103

第7篇: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失业 就业保障 失业保险 法律规范

【中图分类号】F840.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它关系着教育的发展乃至社会的稳定,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的研究迫在眉睫。然而,我国目前尚没有关于大学生就业保障的法律法规,大学生就业保障的政策措施也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失业大学生失去了经济来源,应当成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所覆盖的群体之一。失业保险制度保障目标的扩大,是救济失业大学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途径。本文着重于探讨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从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入手,探讨大学生失业保险费用的缴纳、失业保险金的给付等问题,从而对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进行初步的制度设计。

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化的必要性分析

之所以探讨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化,是因为目前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逐渐增多,同时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就业难问题。在实践中,即便一些大学生短期内获得工作,但也未必长久,不适应工作环境辞去工作、工资待遇低被迫离职、单位倒闭等因素都会导致大学生再次失业,因此大学生急需失业保险制度保障。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化的必要性,即大学生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失业率高;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缺失;大学生失业保障政策性措施缺乏稳定性。

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失业率高。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困难、失业率高的现状不可小觑。据统计,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毕业时初次就业率是71.9%。从学历层次来看,初次就业率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其中专科生为79.7%,本科生为67.4%,硕士生与博士生均为86.2%。①从年龄结构上看,21岁到25岁之间的青年劳动者失业率居高不下。近年来,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基本维持在70%左右,毕业六个月后仍未就业的大学生约占12%,大学生失业率明显高于城镇居民失业率。大学毕业生的高人力资本存量得益于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②这部分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失业不仅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更会对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都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未就业大学生的生活往往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这不仅会加重学生个人和家庭的负担,更会引起许多社会问题,甚至增加了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另外,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未能及时找到工作,存在着求职过程中的失业期,然而求职过程是要付出一定经济成本的,大学生一般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承担这一求职成本十分困难。失业保险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险之一,也是大学生失业的基本保障,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是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缺失。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尚不完善,现行失业保险立法的保障范围过于狭窄。失业保障法律制度中既没有关于大学生失业保障的相关规定,又没有关于“青年失业人群”这一特殊群体的专门立法,缺乏与失业大学生相关的法律保障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简称《社会保险法》)和国务院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中所称的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进而保障失业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促进其再就业的制度。能够享受失业保险金的人员必须符合三个必要条件:第一,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第二,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第三,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由此可见,失业保险是工作满一年以上的劳动者所参加的社会保险,尚未参加过工作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即使被确定为失业人员也无法享受失业保险的相关待遇。大学生失业保障问题尚属于法律的空白地带,形成具有长效性的法律制度,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切实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的前提和基础,更是社会保障制度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失业保障政策性措施缺乏稳定性。为了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国家和地方政府都了一系列就业保障政策,例如:大学生失业登记、自主创业的贷款贴息、中小企业招收失业大学生的政策奖励以及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培训等。大学生就业保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存在不同行政部门所制定的政策出现了政策区域差异大、地方保护严重,政策之间不能衔接以及执行效果不佳等问题。并且,很多政策的临时性因素较多,难以作为长期促进大学生就业和调节各方关系的法律依据。在配套法律制度没有建立的情况下,政府财政投入、职责定位和分工等问题最终难以得到有针对性地解决。法律的设立和执行具有稳定性和长效性,对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指引。任何政策的顺利实施都有赖于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的前提就是制定和完善大学生失业保险的相关立法。形成具有长效性的法律制度,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切实保障大学生就业的前提和基础,更是社会保障制度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化的可行性分析

有关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化的探讨不是无病,它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为基础,是对大学生失业保障所作的前瞻性探讨。同时,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化也具有可操作性。本文认为,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化的可行性包括国外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我国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大量的经验;现有的政策和法律为构建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和可能等两个方面。

国外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我国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大量的经验。首先,国外的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制度中多针对特殊群体进行了专项立法。青年、高龄者、残疾人和妇女都是特殊失业群体,这些特殊失业群体占据着失业者总人数的绝大部分,为了实现社会公平,一些国家针对这些群体的就业问题制定了专门的法律。例如:荷兰自1992年就开始实施了《青年就业保障法》,规定在学校教育中设立带工资的实习课等就业保障制度;法国1997年开始实施《青年就业法案》,规定在公共部门、半公共部门和非营利性部门为失业青年提供5年期的不续期合同;德国制定了《青年人劳动保护法》和《大学法》,为高校毕业生待遇规定最低标准以及提供贷款来鼓励自主创业。③

其次,为了保障失业者的权益,体现法律的权威性,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立法大多具有较高的立法位阶。尤其在实施强制性失业保险模式的国家,其失业保险立法都是国家最高层次的立法,如美国的“社会保障法”、德国“就业促进法”、日本的“雇佣保险法”和韩国的“就业保险法”等。④从法律渊源上看,高位阶的立法不仅能更好地体现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更能够避免法律冲突,从而更加切实有效地维护就业保障制度的实施和贯彻。

现有的政策和法律为构建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可能。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中虽然没有针对大学生就业保障的法律规定,但是现有的政策和立法可以成为进行大学生就业保障立法的基础,从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制度。

首先,从政策层面上来说,2006年中央组织部等14部委下发《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开始推行应届毕业生失业登记制度,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地方财政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其提供基本生活补助。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如政策宣传不到位、补助范围小、补助资金少等问题,导致毕业生不知道或者不愿意去进行失业登记,地方财政部门一般也仅对贫困家庭的失业大学生提供失业补助金。尽管应届毕业生失业登记制度的实施还有待完善。但是,失业登记制度作为一种经验和尝试,已经为将高校毕业生纳入失业保险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范围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

其次,从立法层面上来说,现有的法律中虽然没有关于大学生失业保险的相关立法,但是,已有的《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规范可以作为制定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规范的基础和参考。《就业促进法》是指导人才配置、促进就业的导向性法律规定,对开拓就业岗位和人力资源配置提供了宏观指导。制定《就业促进法》的实施办法和配套性法律,提高《就业促进法》的可操作性,是保障大学生就业的前提。《失业保险条例》和《社会保障法》是失业人群社会保障的基本立法。虽然现行的《失业保险条例》的调整对象不包括高校毕业生,但是笔者认为,可将大学生群体纳入失业保险的调整对象当中,以减轻其经济压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构建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

失业保险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险之一,也是大学生失业的基本保障。通过制定法律的形式,设置合理的、稳定的大学生失业救济制度,是保障大学生就业、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首要问题是扩大失业保险的就业保障目标。本文认为,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应该主要包括大学生失业保险适用法律规范的选择;大学生失业保险适用对象的确定;大学生失业保险费用的缴纳;大学生失业保险金的给付等诸多方面。

大学生失业保险适用法律规范的选择。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主要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完成:第一种方式是通过制定专门的《大学生就业保障法》,来规定应届毕业生的失业救济制度;第二种方式是将大学生群体纳入到《失业保险条例》的调整范围,适用失业保险条例和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构建毕业生的失业保险制度。

笔者认为,第二种方式是现行条件下更为理性的选择。其原因是:第一,如上文所述,我国已有关于应届毕业生失业登记制度的实施,可作为一种制度上的一种过渡,容易与《失业保险条例》相衔接。第二,从我国现实国情来看,制定专门的就业保障立法,从立法技术、法律环境、财政预算等角度来讲都尚未成熟。第三,大学生适用《失业保险条例》的瓶颈在于其未参加过工作也未缴纳过保险。但笔者认为此问题可以通过适当的制度调整加以解决。例如:规定大学生从入学时即视为参加工作,学生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参加失业保险并缴纳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失业保险费用。已缴纳失业保险费用的大学生,根据其缴纳时间的不同,可以比照失业保险条例中关于失业保险费用交纳年限与失业保险金领取时间的相关规定,得到相应的法律保障和失业保险金的救济。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适用《失业保险条例》不失为解决大学生失业救济问题的合理之选。

大学生失业保险适用对象的确定。笔者认为,大学生失业保险的对象应当至少满足五个基本条件:第一,失业人员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毕业生;第二,取得高等学校毕业证书未满12个月;第三,毕业前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的;第四,非因本人意愿失业的;第五,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首先,失业保险所针对的对象必须是有就业愿望而未能就业的非自愿失业人群。因此,按照我国《社会保险法》中关于失业保险适用对象的一般规则,大学生失业保险的适用对象必须满足非因本人意愿失业和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由求职要求这两个条件。

其次,大学生失业保险应针对普通高校统招的全日制毕业生。这是针对非全日制的成人高等教育而言的。笔者认为,成人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人员,其大多都已经实际缴纳了失业保险,如果将其也纳入到大学生失业保险的保障范畴,会导致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适用失业保险法律规范时的法律冲突问题。另外,成人教育的对象一般是为了提高专业技术或资质而继续参加教育,因此,成人教育的主要学习形式是函授、远程教育等。这种教育模式从前期教育成本、教育投入和教育成果等方面都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很大区别,一味纳入大学生失业保障范畴,亦不符合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构建的初衷。

最后,笔者认为,大学生失业保险的保障对象应为取得高等学校毕业证书未满12个月的大学生。原因在于,大学生毕业后的一年内为大学生找工作的主要时间,在这段时间之内,大学生既无经济基础又无经济来源,是需要救济的主要时间段。如果将救济时间无限扩大,既会加大社会保险支付的负担,又不利于促进大学生尽快就业。

大学生失业保险费用的缴纳。保险费用的缴纳可分为强制缴纳和自愿缴纳两种。针对大学生的失业保险,笔者认为可采用自愿缴纳的方式。因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各有不同,有的想直接就业,有的想继续深造还有的可能选择出国深造等其他途径。如果一概强制所有大学生必须缴纳失业保险,对于本身不想直接选择就业的大学生而言无非是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福利。

笔者认为,大学生上学期间缴纳失业保险应实行年缴制。大学生缴费者不同于普通劳动者,普通劳动者是以每个月的工资为缴纳失业保险金的资金来源和计算标准,因此采用月缴制。而大学生参保者知识拟制的劳动者,实行年缴制更为简便易行。由大学生本人每年按照国家规定的金额,缴纳一定的失业保险。是否缴纳和缴纳期限的长短可以由大学生自行选择。

大学生失业保险金的给付。笔者认为,大学生失业保险不应为一种强制性保险,所以失业保险金的给付的长短应与失业保险费用的缴纳时间的长短相对应。毕业生在校时累计缴费一年,累计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两个月;毕业生在校时累计缴费两年,累计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四个月;毕业生在校时累计缴费三年,累计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六个月;毕业生在校时累计缴费四年,累计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八个月;毕业生在校时累计缴费五年,累计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十个月;毕业生在校时累计缴费六年以上,累计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十二个月。

(作者分别为河北联合大学讲师,河北联合大学副教授;本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大学生就业保障相关法律制度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030108)

【注释】

①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②吕志勇,韩鑫:“我国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设计研究”,《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22页。

③何卉兵:“西方青年就业保障计划”,《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第3期,第128~129页。

第8篇: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就业问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双重主导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066-02

与全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研究状况相比,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要相对少一些,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造成就业困难的成因分析和解决这一难题的措施和对策。造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如新疆经济欠发达、高校扩招、就业制度不完善、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不够清晰等;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如自身素质不高、汉语水平较低、计算机技术不熟练、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等。还有一些文章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结合起来,分析和研究造成就业困难的因素,并且给出可行性建议,就需要政府、高校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从自身出发,拿出相应的对策,采取相应的措施,共同解决这一难题。

1造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成因的研究综述造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李爽、安晓琴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与对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论证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汉语不过关、家庭经济条件差、就业观念守旧;宋锋华、张玉玲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证研究》(《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05期)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路径分析软件Amos60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人能力、个人性格特征、个人期望,并就如何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水平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张允、居来提・司马义、徐晶晶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以新疆大学为调查对象,从就业目的、就业愿望、就业环境认知等十个方面反映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李刚、张伟的《信息时代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基于塔里木大学的实证调查和分析》(《电子商务》,2011年第11期)对塔里木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如何解决信息时代下就业难问题提出了要求;邢利伟的《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新西部(理论版)》,2012年第2-3期合刊)指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议加强引导,实现科学化,提高就业竞争力;帕孜来・马合木提、郭建伟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向实证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13期)对新疆少数民族工科院校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意向、就业观念、择业标准上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綦群高、何建忠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教育与职业》,2007年03期)一文结合新疆经济、社会和历史分析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客观原因;吐尔逊娜依・赛买提、阿孜古丽・阿不都拉的《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2期)认为在就业实践教学中应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循序渐进地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罗俊、蔡文伯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学解读》(《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基于社会学视角,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资本三方面分析了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阿不力克木・艾则孜、谭刚、麦买提・乌斯曼、阿力甫・那思尔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详细阐述了目前疆内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缺陷和指导教师素质不高等问题,建议急需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与服务工作机制。

2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对策的研究综述为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题,改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少专家和学者积极撰文,提出了很多可行性建议和措施,做出了有益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1政府在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综述潘岩红的《新疆木垒拓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门路》(《中国人事报》,2003-08-12)建议目前经济滞后和就业压力大的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政府,创造条件,为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搭建广阔舞台;库来惜・阿不都拉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压力与调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一文通过对毕业生需求结构性矛盾较突出等问题的分析,建议毕业生要通过自我内在调适和高校就业主管部门的外在调适来减少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择业压力;王英姿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第16期)认为在目前就业形势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提供全面政策支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田华的《新疆高校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路径选择》(《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详细阐述了新疆高校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当中应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古娜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新疆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扶持力度以及提出今后政府需要弥补的地方;陈小昆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新疆财经》,2011年第3期)认为要提高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应借助政府行政手段,实施民汉合校,建立失业救助制度,完善就业保障机制等措施来扩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22政府和市场双重主导下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综述贾友军、綦群高、王英姿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的就业体制、机制;王志刚的《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塔里木大学学报》2009年04期)详细阐明了政府和市场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居来提、苏来曼的《基于市场、政府共同作用导向下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模式探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探讨了以市场为导向现有就业模式,提出了政府和市场共同主导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新模式和新探索;辛萌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第17期)一文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找出问题,从政府和市场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建议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率。

23政府、高校、毕业生自身在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综述海米提、热西旦、贾成军的《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认为应以西部大开发、构建和谐社会为契机,从政府、高校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来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措施和对策;刘会、刘艳的《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分析了就业和创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应更加重视,高校应积极联合企业进行就业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三管齐下,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孙磊的《浅谈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对策》(《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提出应从政府、新疆当地各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综合起来,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孙嫱、王向然、朱娜、殷继明、杨圣敏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在实地调研、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从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学生个人几个不同层面,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现状、特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3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在各个领域内都取得了不少研究进展和成就。结合高校、社会企业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分别给出了建议和对策。有的学者针对某一重点进行详细、透彻研究;有的学者则注重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高校和毕业生自身的积极性,建议形成良性互动的就业机制,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 新闻媒体;新媒介;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6)01-0017-02

doi:10. 3969/j.issn.1671-5918.2016.01.009

[本刊网址] http://

我国大学教育自1998年扩招以来,于2001年第一期扩招后大学生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再次分工,经过近二十年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激烈的竞争,国家经济发展虽然突飞猛进,但是就业形式依然压力巨大,尤其是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后经济危机影响持续不断,就业形式呈现结构性难题;随之而来的就业信息也纷繁复杂,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最初的一门一户投递简历到报刊、人才市场及电话咨询信息,再到当下的各种新型媒体参与就业指引,发生了质的飞跃。当下,如何利用新兴、新型媒体进行就业指导,成为高校及各就业部门关注的重点。

一、新媒体与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必要性

(一)新媒体内涵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新兴技术支撑下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期刊、数字报纸等做多传统媒体领域。新媒体在新的社会意识形态下,是一种宽泛的概念和理念,通过利用新的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将传统的媒体形式与电脑、手机、电视、荧屏等终端对接,想使用者提供各类信息,通过用户的有机选择,形成具有价值的新媒体信息传播。

(二)新媒体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兴起让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同时人们的生活开始逐步进入信息世界,通过人们对信息的捕捉与使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新媒体的参与必将缓解大学生搜集信息困难的现状,也必将降低大学生择业困难系数。对于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在海量信息无法甄别的情况也将迎刃而解,尤其是招聘单位需求与大学生需求之间的信息时效性不对称现状也将得到缓解。新媒体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能够扩大信息的阅读面、提供更加自主灵活的就业方式、增强就业信息的直观可视化、及时扩大交流的广泛性和随时性等,因此,新媒体的出现,并参与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将增强大学生与就业信息之间的交互性,提高就业的精准性。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

1.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日趋完备

当前经济发展处于波动状态,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各类大小高等院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均设置有就业指导课程,并遵照高等教育相关制度对就业指导体系进行搭建及更新,但是较为显著的是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与社会脱节较为严重,多数就业指导体系一直沿用互联网发展初期阶段课程。现阶段下,多数高校会在就业指导体系中增添邀请高校外“教师”对在校生进行课程讲解等,增添了就业指导体系的完备性。同时,就业指导体系日趋加深,从以往单一表层的课程体系向就业信息搜集、就业技能培训、就业心理辅导、就业理念塑造、就业过程帮扶等纵向化发展,越来越完备的就业指导体系正在不断的服务即将走向社会的各类大学生。

2.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更加贴近实战

以往高效在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上一直沿用在校老师进行指导,由于高校教师与就业市场实战性的脱节,在近几年,众多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选择上更加倾向于邀请校外就业成功者或者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士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讲解,并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实战故事的分解,对大学生就业形成良好的引领。整体而言,越来越贴近实战性质的就业指导课程在不断的丰富着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观念,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能够及时调整自我心态与形态。但是教学的实用性上仍需继续加深。

3.就业指导课时安排与师资力量

现阶段,根据高教教学规定,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但是授课方式上则采用大班形式开展,多则二三百号人,少则一二百号人,这种针对性与个体服务方面的欠缺,让大学生在学习中难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在课课时安排上,多数高校也仅有38个学时,但现阶段能够达到标准的高校数量不多。同时,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多数在大学生临近毕业是才进行关注,造成就业指导不深、学生关注度不够、心态转变与教学目的不相匹配等现状。

4.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现状

大学生最快捷的就业信息获取主要来自于互联网招聘网站和学校举办的招聘会,就业信息获取途径相对单一。由于学校难以对海量的就业信息进行筛选甄别,因此,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方面难以与海量就业信息形成信息对称的现状。高等院校举行招聘会具有季节性,主要是针对学校毕业季举办的春季招聘会和毕业季招聘会,在其他时间高校则多无招聘会。这种不连贯的招聘会举办增加了集中就业的难度,也让就业指导具有时间上的局限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问题表现

1.新媒体信息的安全问题

新媒体的之所以能得到快速的发展,主要因素之一是新媒体“终端”创建的便捷性,一方面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性与多元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新媒体的良莠不齐性。由此带来的虚假信息泛滥是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择业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虚假信息造成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是低俗信息对大学生心灵的影响。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商业性广告充斥其中,更有甚者低俗广告无处不在,对于大学生处于信息辨认不清的年龄阶段,必然提高信息导致的危险性,因此,新媒体信息安全是新媒体就业应用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2.新媒体信息平台的欠缺

互联网发展至今已相当成熟,各类传统媒体多数已推出自己的新媒体“终端”。但是现阶段处于新媒体初生阶段,高校对新媒体的接纳仅处于学术方面的碰撞,尤其是就业信息平台方面,几乎全国高校均为空白,因此,高校应当积极搭建新媒体就业信息平台,不论是微博、微信公众号、QQ群还是各类论坛和学校网站等,都用该积极向新媒体转型,尤其是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及时开通具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就业信息渠道,通过平台的搭建,让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海量就业信息筛选,并借助新媒体进行简历投递,形成方便、快捷、无缝的择业形态。

3.新媒体信息源头及时性差

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就业信息变化也“朝令夕改”的现状,对新媒体就业信息更新的要求较高,而高校作为慢节奏的工作状态,就业信息源头更新的及时性不言而喻。问题的出现多因学校就业指导体系的残缺和就业信息平台的环节欠缺,尤其是就业信息搜集环节,与瞬息万变的就业竞争差异较大。这种就业信息及时性弱,使得学生使用新媒体寻找就业信息的主观意愿自然下降,造成新媒体就业指导能力降低,最终新媒体就业指导仅限于课堂授课的方面的应用。

4.新媒体应用的极端现实问题

新媒体迅猛发展情况下,学校的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仍以老旧居多,尤其是学校官方网站,除个别动态更新较快之外,其他信息更新缓慢,在校生难以通过新媒体进行信息查询和获取;学生使用学校较旧的基础设施和网络技术,与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相违背,学生尤其是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无法快速的融人到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同时,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对基本的数据处理和文档处理软件不能很好的驾驭,造成及时就业成功,也难以快速展现出应有的亮点;此外,部分对新媒体相对了解的学生过分的沉迷与社交新媒体中,致使与他人沟通交流出现障碍,一旦走向工作岗位后,造成交流沟通能力差,不能形成良好的形象塑造。

三、新媒体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求索

(一)新媒体就业教学使用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技术应用,具有广泛性特点,包揽数字教学领域,因此,在就业指导教学方面,应广泛开展新媒体授课。通过新媒体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让师生对新媒体都有直观深入的接触,对于大学生日后利用新媒体择业营造熟悉氛围。同时,长远看,新媒体教学也能降低授课老师的工作量,让老师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就业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个体指导。

(二)新媒体就业平台搭建

平台的搭建,是新媒体形成良性循环的必要环节,通过就业新媒体平台的搭建,给大学生一个就业信息及时更新、随时选择、马上预约的“就业”环境。由此需要高校设置专岗进行平台维护,尤其是对信息的更新方面,更需要有专人负责,通过信息的及时更新,让学生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提升就业便捷指数,降低就业困难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