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英语课程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关注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实施,重视教学质量、学生能力培养,以课程改革创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化、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 课程建设;学生主体;课程改革
一、案例背景
每一学生均是教育教学的参与者,其学习情感的激发、维持,学习能动性的发挥,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证。教学模式校本化改革,为学生学习英语创造了一个开放、灵动、和谐的教学环境,刺激学生说英语、用英语,以综合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全面化、个性化的发展。下面借助苏教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7BUnit3——Find your way教学案例,提出初中英语课程建设的拙见。
二、案例描述
1.激情导入
课前,让学生做“立正”、“稍息”、“向左转”(go left)、“向右转”(go right)、“仰望”(up)、“俯视”(down)、“指东南”(southeast)等动作,提问地理方位中上下左右分别指的方向(N、S、W、E),以帮助学生回顾复习所学的方位词及动词短语。之后,说“你们对地理方位那么熟悉呀!看样子你们在大自然中不会迷路。那么现在想不想在大自然中借助地图探探宝藏?”,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愿意”,“好,开始我们的寻宝活动!”借助多媒体,或在黑板上绘出教材中的方位地图,并将shop,bus stop,secondary,underground等地点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寻找宝藏源(school)。
2.划分小组
将班内40名学生以座次分为4组,先以小组选员轮流作答方式展开比赛,待一轮比赛结束后以举手抢答形式组织第二轮比赛,每一小组答对一次得一分,教师在黑板上列出A、B、C、D四个得分栏,得分最多的小组,将有权获得一张藏宝地图。
3.小组寻宝
先每组选定一组选手, 让一个学生带路,另一个学生疑问,深化句子“Follow me,I know the way.”“Are you sure?”“Let us go down here.”“Do not be afraid. Come with me.”“I think we will have to go up again.”的运用。在每组学生都得以训练且熟悉举行后,摘出重点行为词组如go down,go up,go left让每一组学生分析,根据方向north,south,west等确定行走方向。展开抢答比赛,如“寻宝开始!现在你在bus stop位置,走向school!”获得抢答权,并说对路线的小组得分;“寻宝开始!为抢到宝藏,探索从underground到school的最短路径!”
4.整理宝藏
比赛结束后,学生均收获了宝藏,且获胜组赢得了“宝藏图”,此时让学生整理所收集的宝藏。首先,让学生齐读句子、指定学生朗读,引导单个学生逐渐脱离课本后只看地图,大胆得说出句子,并在学生诵读过程中纠正学生的语速、发音等。其次,让学生整理以动词开头的短语,补充动词短语的分类,拓展学生知识认识,如以动词开头的短语中,可将其分为动词+介词,look at…看,look like…看上去像,look after…照料;动词+副词,可分为动词(vi)+副词和动词(vt)+副词,前者如put on穿上,take off脱下,write down记下;后者如come on赶快,cone in进来,sit down坐下,stand up起立;其他动词组,look the same看起来一样,have a look看一下;look young看起来很年轻等。再者,让学生根据讲述确定本单元以go开头的短语类型,让学生思考go开头的其他短语类型。最后再次齐读。
5.创造运用
待宝藏整理后,学生不但获得了方位知识,且收获了多样化的动词短语知识,此时,教师要紧转话题,让学生继续寻宝:在黑板上画出本校位置,让学生寻找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并标注所经建筑,说出走法;借助学校内部资源,让学生在校内道路、建筑上张贴英文标识,提示路人方向。
三、教学反思
1.英语教学的校本化
教学应当在对学校环境、教材内容、学生水平、综合素质等进行调查评估后,优选教材内容,并确定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初一基础较扎实,整体水平较好,能够较为轻松的掌握初中英语教学目标,因此,本案例在分析本单元知识点后,将基础目标定为“掌握方位短语,学会使用带路语”,能力目标为“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情感目标为“培养学生助人为乐、敢于创新的精神”。因初中生思维活跃、好说好动,比赛教学方式可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集中性参与实践,因此,采用比赛教学方式。
2.优化教学课堂实践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结果,教学中应当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以构建灵动、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采用以激情导入方式,提升学生英语兴趣;采用多元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关注学生表现,展开激励评价。
总之,英语教学要求关注学生说、写、思、创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以多元化的实践课程活动形式,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我校英语课程建设必须参照国家课程标准,以本校实际为基础,以学生实际为立足点,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改革课程结构,关注教学实践,充分调动多方面的支持因素,以最大程度上实现英语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永生.2006,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2):83-90
[2]何克抗等.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2—43).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 商务英语 课程设置 专业建设
理工科院校主要承担的是培养科技领域人才的任务。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人才需求的扩大和高校自身学科多样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很多理工科院校也开设了文科专业,商务英语就是近年来开设较多的专业之一。然而,此类院校倾向于重点扶持突出的理工科专业,文科专业一般处于边缘地带。因此,理工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较弱,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不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理工科院校如何建设商务英语专业,如何构建商务英语课程,如何找到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在各类高校竞相开办商务英语专业的激烈竞争中找到立足之地并获得长足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总体而言,理工科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应着眼于如下几个方面。
一、寻找自身特色和优势,优化课程设置
理工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课设置必须紧紧围绕“核心”“实用”和“特色”三大原则进行优化。此类院校师资力量有限,因此课程设置必须更加紧凑、合理、完善。
核心原则主要着眼于系统和基础,可为学生安排一些商科入门课程和商务英语专业应用较广的专业课程,如工商导论、商务知识导读、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谈判等,让学生具备主要领域的入门知识,为以后在感兴趣的领域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实用原则着眼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力求服务区域经济,输送社会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实际的跨文化商务交流能力。为符合这一原则,各类高校应密切跟踪研究当前经济动态发展,及时调整培养内容与培养模式以适应市场需求。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处于“绿色崛起”的发展进程中,作为绿色产业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北京与张家口市冬奥会申办火热进行中,因此相关课程如旅游英语、体育英语、中国文化与翻译课程的开设就有助于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
特色原则主要依托理工院校的办学条件和背景,化劣势为优势,寻找“人无我有”的特色优势。之前人们简单地将商务英语对等于外贸英语,然而近年来对于“商务”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相关人士逐渐有了重新认识和再定义。除贸易方向的课程外,商务英语专业也逐渐开设了金融、营销、电子商务等课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王立非教授曾经指出,商务指的是所有非私人的公务性活动。商务应包括贸易、营销、金融、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外事、科技等领域。从此定义来看,商务领域的外延范围较广,不能狭义地去理解,可以将以往被排除在商务领域之外的学科如工程管理等囊括其中。基于特色原则和对商务领域的重新认识,同时考虑到大部分商务英语方向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我所在的院校开设了建筑制图等选修课程,并拟在未来开设工程管理方向课程,对学生将来在此领域从事相关工作大有裨益。
二、通过多种途径建设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是培养高素质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基础和保障。理工类院校中担任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之前担任公共外语或英语专业语言课程的教师通过培训、自学等方式转化而来,这些教师英语语言水平较高,但对商务领域专业知识的理解相对而言不系统、不深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为解决这一难题,理工类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相关负责人应积极利用多种方式建设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将对现有教师的培养、提升与引进高水平、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结合起来。学校可以选派较优秀的专业教师到更高水平的院校学习、参加假期培训,要求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行学习研究或通过参加相关考试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同时考虑到专业课程对语言和专业知识两方面的高要求,较之单纯的语言课程和单纯的专业课程,教师需要投入更大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建议学校采取对复合型教师担任课程的课时量计算方面予以政策倾斜等方式,逐渐形成针对复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以期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此外,在人才引进方面,由于一些地区,尤其是较落后地区的理工类院校对较高层次的人才吸引力不大,因此校方更应灵活机动,首先重点以较优惠的政策吸引部分既有语言专业背景又具备较系统商务知识和商务领域实践经验的教师,其次是有一定语言能力及商务专业知识或实践经验的教师,再者是语言能力较强但对商务知识略有了解的教师。第一类教师是学校引进的重点人才,可以帮助培训后面两类教师和学校现有的师资,逐渐建设成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理工类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团队一般是由公共外语教学部发展而来,因此有些教师容易沿袭英语语言课程以讲解语言点和篇章分析为主的模式,所谓的商务英语专业课只不过是词汇领域和篇章不同。从事商务英语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应当明确此类课程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以语言为媒介传授商务知识。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作用,将重点放在知识传授上,通过以英语传授专业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积累专业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提高语言水平。
其次,对学生而言,许多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西方经济学等存在生词量大、专业知识因首次接触而较生疏难理解的难题。一些综合类院校的其他文科专业如经管等也开设类似的中文版课程,有精通该专业领域的中文教师,因此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旁听、选修机会,或者通过校内聘请相关专业教师为学生举行系列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在汉语情境中对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理解和掌握,为之后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开展打下基础。而许多地方理工科院校受学校规模和专业数量的限制,无法为学生提供类似机会。面对这样的客观条件,作为教师,我们应充分引导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严格要求学生在课前自行解决语言问题,同时为学生指定专业领域的中文参考书目,在课前或课后进行相关章节的阅读,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课堂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也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不是一味追求课堂上以英语进行教学的数量和比例,而是始终以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为目标,将中英文讲授有机地结合起来。
再次,课堂教学不宜采用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教师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交流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学以致用,主动参与其中。
最后,许多理工类院校中存在明显的重理轻文现象,由于得不到校方的政策倾斜和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此类院校中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环节相对薄弱。而对于商务英语这样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而言,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对实践教学环节加以重视。由于相关建设经费的限制,理工类院校中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践环节更要灵活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可以邀请从事商务领域相关工作的往届优秀毕业生进行座谈,为在校生答疑解惑,提供经验和教训等;也可以联系这些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传帮带”,为他们提供实习的机会。当然,校方也应当对这些回馈母校的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认可,以鼓励更多毕业生参与其中,形成一种长期的传统和文化。此外,学校还可以将通常应用于理工类学科的项目教学法引入到商务英语教学实践中,建立项目设计实训模式。经费许可的条件下,学校应积极引进商务英语实训平台等,为学生的模拟实践创造条件。其他客观条件许可的话,校方应通过建立实习基地,试为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理工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和完善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需要更多同行的参与和智慧。除去本文涉及领域,其他方面如教材的选择和建设,商务英语测试和相关资格考试的选择和规范等等,都是未来需要深入探索的领域。
参考文献:
[1]黄源深.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1).
[2]徐鲁亚.“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与实践教学[J].民族教育研究,2005(16).
关键词:认知;商务英语;课程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间商务交往活动的日益频繁,商务英语学习者的数量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院校进行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为了能充分有效实现商务英语课程的教育,让从事商务英语教育及学习者双方的最大受益,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商务英语的认知从根本上进行讨论。
一、国内外专家对商务英语的认识
在中西方不同的研究背景下,对于商务英语的界定,国内外专家众说纷纭。国内外专家对商务英语的定义或阐述总的来说分为三个角度:
1.从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的角度来看,商务英语属于一个教学概念,于是将商务英语视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1)商务英语应该在专门用途英语的背景上来认识。这是因为商务英语具有专门用途英语各个领域重要的共同特征:需求分析、大纲设计、课程设计、材料选择和开发。和专门用途英语的其他种类一样,商务英语暗示对特定范围语言的界定,强调在特定情景下专门的交际活动。[9] (p.3)
(2)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可以称之为商务英语[8](p.7)
(3)根据学习者的不同专业,专门用途英语可以分为三类:科技英语(est)、商务经济英语(ebe)及社会科学英语(ess)。这种分类将商务用途英语(ebp)纳入到职业用途英语(eop)的范畴之中。商务用途同样属于职业用途,因此可以将商务用途英语视为eop的组成部分。
(4)商务英语也就是已在从事或将要从事商务行业的专业人才所学习或应用的专门用途英语。它有许多独特的语言现象,包括词汇用语、结构、文体风格等,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才能掌握。
(5)商务英语实际上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
2.从英语的功能变体角度来看,商务英语体现了英语在商务活动中的使用特点,于是从语言特征的角度把商务英语视为英语的一个功能变体,为商务英语教学提供内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1)商务英语是英语的一种社会功能变体。
(2)商务英语是英语的一种重要的功能变体,它并不是一种特别的语言,而只是英语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它是一种工作语言,一种交际能力的体现形式。
(3)它既有个别商务活动的专业性,又与社会大众所使用的普通英语息息相关。
(4)所谓“商务英语”就其语言本质而言就是在商务经贸领域内经常使用的反映这一领域专业活动的英语词汇、句型、文体等有机的总和。
(5)商务英语是商务话语诸因素互动过程的产物。商务英语所承载的是商务理论和商务实践等方面的信息,没有承载商务理论和商务实践等方面的信息的英语不能称为商务英语。
3.从学科专业的角度来看,商务英语是商务背景、专业知识及语言运用三方面的综合运用,是为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服务的,于是将商务英语视为一个学科专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1)从学科定位来看,国际商务英语属于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下属分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2)国际商务英语,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或学科,在中国高校已经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存在。
(3)把国际商务英语看做是文学和经济学、管理学交叉的学科应当比较合适。目前对商务英语的研究多从英语教学和国际商务两个领域来研究,这充分显示了其跨学科性。
商务英语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培养国际商务人才而进行学科建设的,从事国际商务所需的商务英语人才需要通过专业训练才能培养出来。在国外,多数学者将商务英语归于专门用途英语的研究体系之下,将其看做一个语言本体和语言教学方法来研究,是为其他专业服务的英语教学体系。
二、专门用途视角下的商务英语
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我们可以从专门用途英语的定义及分类上对商务英语有更深入的认识。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的分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二分法,另外一种是三分法。robinson[11] (p.3-4)从时间的角度,根据不同学习者的经历将esp做了细分,是为二分法;在这种分类方法中,esp被分为学术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eap)和职业用途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 eop)。该分类的重要之处在于它对esp课程的专业性程度的影响。对于职业人士而言,英语是他们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一种媒介语言。课程的差异取决于学习者在其工作培训的不同阶段:就业前(pre-experience)就业期间(simultaneous/in-service)及就业后(post-experience),是否学习过相关的英语。因此,课程设置应该满足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需求。
hutchinson和waters采取了三分法,将esp分为三个分支: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est),商务经济英语(english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es,ebe)和社会科学英语(english for social sciences,ess)。
三、商务英语的分类
作为esp的一个分支,商务英语同其他esp分支有较大的区别。它既包含有专门用途内容又具有普通用途内容。前者通常和专门的职业领域相关,而后者是指能在商务场合中进行有效沟通的普通商务英语能力。因此,dudley-evans和 st john将其进一步分为普通商务用途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business purposes, egbp)和专门商务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business purposes, esbp) esbp的授课对象主要是缺乏工作经验的学习者。他们在语言学校学习此类课程,这些群体往往是以语言学习为目的而形成的,而非工作性质。虽然egbp也是以商务为背景,但其课程设计与普通英语相似,多是在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加上一般的商务背景知识,其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在一般商务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沟通的能力,专业性不是很强。esbp通常是为有工作经验的学习者设计的课程,授课对象一般为从事某一商务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员,对本专业的知识比较熟悉。这类课程针对性较强,时间相对集中,常常根据学习者不同的英语水平进行小班授课。dudley-evans和 st john指出esbp课程往往关注一到两项语言技能以及特定的商务沟通活动。此类课程通常针对商务沟通活动中的某些特定技能进行培训。如holden等人总结出的七项主要的商务沟通活动:接听电话、社会交往、做汇报、参加会议、谈判协商、书写信函、写报告。前五项涉及商务英语的口语和听力技能,后两项涉及写作和阅读技能。在esbp课程中,课堂活动的设计应使学习者能将其商务知识运用到商务工作背景中。
四、结语
国外多数学者将商务英语归于专门用途英语的研究体系之下,将其看做一个语言本体和语言教学方法来研究。与之不同的是,很多国内专家学者在认同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研究框架下的同时,将商务英语当做一个学科专业来研究。此种认识上的差异是可以理解的。商务英语的概念源于国外,在国外,专门用途英语是一种为其他专业服务的英语教学体系。而我们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培养国际商务人才将其引进的,从事国际商务所需的商务英语人才需要通过专业训练才能培养出来,所以国内很多专家学者也从学科专业的角度来研究商务英语,将商务英语看做一个专业,并结合专门用途英语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笔者认为这是提高我国商务英语总体水平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黄伟新.论商务英语的语言学地位[j].现代外语,2000(增刊).
[2]林添湖.对国际商务英语教学的三点思辨[j].国际商务研究,2004,(l).
[3]阮绩智, esp需求分析理论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明[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9,(3).
[4]林添湖.国际商务英语研究在中国[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5]王兴孙.商务英语的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及要解决的问题[j].国际商务研究,1998,(4).
[6]严明,冯莉.商务英语专业教育调查与发展策略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7]dudley-evans,t& st john.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8]e1lis,m.& johnson,c. 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9]hutchinson, t. &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关键词:大学英语 通识教育 课程建设
一、引言
通识教育对现代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是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近年来,通识教育也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学者的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欧洲,通识教育的主张已经提出了一百年多年,人们已经对这种争议提出了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当然,同时通识教育的教学也会面临着自身的挑战和改革,其进一步广泛得到认可的同时也面临着进行全面发展的问题,也正是因为此种原因,得到了更多的关注[1]。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处于普及阶段,当前的重点已经转移到调整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面,目的是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2]。如今,大学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实质上也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现有的大部分院校存在的英语教育内容太窄,在对学生人文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体现得不太明显,对于人才规格的要求也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在这些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问题的前提下,大学教育的本质也与通识教育本身慢慢远离。重新审视我国大学培养人才的教学观念,对于提高我们对通识教育的认识,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研究不是孤立的,我们应该从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出发,提出有效的措施,来改革大学英语的课程体系,从而促进和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1.通识教育与大学通识课程的理论概述
当前,通识教育被普遍认为是构成高等教育的一个部分,从其的性质来看,也就是指非专业的教育部分,它与职业教育一起构成了高等教育,这里所说的通识教育应该是一种对于全民的教育,站在高等教育水平角度来看,通识教育指的就是对所有的大专及以上学历学生们的教育。再从通识教育的用途的角度来看,本文中所谈的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就是把学生们培养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成为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的人的教育,在学生生活的方面,应该重视通识教育,其要求的重点就是对人的生命,道德,理性,情感等的和谐发展,总之,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其教育的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所不能比拟的。本文所认为的通识教育,是不直接的为将来的职业教育的未来专门做准备的,所教授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是不带有功利的目的的学习[3]。
2.通识教育课程的涵义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取全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并不是针对特定的领域的,而是一种知识的综合性的集合,因此一般来说,通识教育课程,一般都会体现出多学科的相互渗透,以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得以提升,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学会能够多维度地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达到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发展的能力。
二、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1.课程设置和内容不合理
作为大学的必修课程,大学英语偏向于以知识为基础的英语课程,教师大都注重传授英语语言的基本知识和培养语言的应用能力,虽然经过了近十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各高校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也进行了比较多的探索,但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英语的建设日益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成为社会和学生诟病最多的大学课程之一。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在于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单一,主要侧重于语言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缺乏多样化跨学科的选修课程,造成了大学英语课程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情况;同时,选修种类少造成学生的选择性差,学生无法形成自己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而且,课程的内容方面也没有体现综合性和多样性,往往不符合学生学习系统性的要求,因此也很难调动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导致大学生普遍对英语学习的满意度较差。这些都是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对策
在对大学课程的改革中,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一直是重点和难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被广大教育工作普遍接受,通识教育下的大学英语课程[5]。
建立开展通识教育理念是通识教育开展的前提。目前,大学教师和学生的通识教育理念是模糊不清的,往往是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混乱,校的,因此的效果。通识教育的,教师和学生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人生的任何通识教育不仅是一个概念或教育理念,也是教育的一个新境界。因此,通识教育的体现在一般的教育,每一个主要的课程改革,同时理念大学英语课程的方向,它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上而通识教育属于高层次的需求,它可以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新形势下,与通识教育结合。
结论
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建设进行新的改革,以在适应社会和学生对大学英语的新的需求。通识教育的理念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涉及到大学英语的通识教育课程具体的建设和实施的方面,却是一个实行起来很艰难的问题。大学英语的教育工作者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一理念,从国内外的实施经验中获取有益的启示,使我们的大学英语课程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欢,并且终身受益的大学课程.
参考文献:
[1]隋桂岚,李冰冰,倪锡英.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调查与思考[J].2012(4).
[2]蒋洪新.大学的通识教育与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3(6).
[3]郭志斌.需求分析与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J].教学研究,2012(9).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大学英语课程建设 策略
一、引言
现今,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大学也愈加重视对英语国家人文、地貌、文化、习俗等人文知识的教学。然而,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还是使得这一教学活动出现了严重弊端,即:注重西方文化的输入,而忽略母语文化的习得,这对英语活动中的实际交流产生了极大阻碍。因此,平衡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双向关系,增强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是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根本。探索如何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是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当考虑的现实课题。
二、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策略
1.修订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同时要注意加强西方文化知识的输入。对于中国文化教学方面的要求,《教学要求》仅在英语学习的更高要求层次的“翻译能力”方面提出了“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其他内容没有作相关阐述。《教学要求》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总指导方针,而作为纲领性的文件,它并没有对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提出相应要求,这就使得大学英语教学孤立于母语文化之外而进行。要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在教学大纲中添加中国文化元素是首要举措。教学大纲应该坚持文化教育的多维性、层次性,以及文化教育的阶段性和文化项目的实用性。大纲应明确列出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需要掌握或熟知的中国文化词汇和短语的英语表达,以这样的教学大纲为核心开展的英语教学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双语精英”。规定性的指导原则和要求,将从更宏观的角度规范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内容,从而逐渐改变“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2.完善教材内容
目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科书很少涉及中国文化的教学内容,所采用的绝大多数课文都节选自英语报刊或英语文学作品,或者直接引进英语原版教材。我国高校在外语教材设置中应加强对中国文化的重视程度,有必要在教材中增加中国文化的比例,以及相关文化背景介绍的范围。例如,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的文章可以在章节之前增加相关的背景知识作为教材补充或者课外阅读内容,而涉及英美文化的文章则可以增加中国文化对比的内容。此外,在课文注释及课后习题的设置中,同样可以增加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扩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范围,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重视程度。当然,通过教材设置各种文化主题,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文化的自觉性,也是当前文化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3.优化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可以将中国文化纳入课程设置范围,开设着重体现中国文化元素的选修课,如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概况》(廖华英著)、《中国文化英语教程》(叶郎,朱良志著),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底蕴,提高对外交流能力,所以学校可以围绕此类体现中国文化的教材开设选修课。由于《教学大纲》对中国文化的忽视,导致实际教学中中国文化课程设置得不到充分重视。因此,加大中国文化课程在整体课程中的比重是首要问题。对中国文化的课程设置可以分类展开,在必修课中设置一门关于中国文化的综合课程,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的广度,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选修课中开设关于民俗、宗教、农业、礼仪、地理山川等分支课程,深化学生对相关文化的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的综合能力。在这方面,笔者所在学校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大学英语课程中增设了“中国文化概况”和“跨文化交际”等特色限选课程,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学生用英语弘扬中国文化的意识和能力,传播中华文明。
4.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文化对比分析的方法,不断向学生渗透本族文化意识。鼓励学生多参加教学活动,如文化讨论、文化交际活动等,激发学生参加文化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可以从授课语言、授课模式,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加以改进。对于中国文化类课程,应采用英文为主、中英文结合的授课方式,既可以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内容的掌握,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述能力。在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中,应采用互动教学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相关作业增强学生学习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英语教师在进行中西文化对比的同时,可以将中国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如教师可以以课文涉及的话题为出发点,找出中西文化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这样既能加强学生对中西文化的理解,又能让他们学到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翻译教学法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翻译的过程是对一种语言进行解码,而后对另外一种语言重新编码的过程。教学中增加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句子或篇章进行翻译,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领悟母语文化的精髓。
5.完善教学评估
评估测试对于中国文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如果缺少这一环节,中国文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就难以落实。可以利用考试来引起教师和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重视。英语考试可以在考查语言知识点为主的基础上,增添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考查。建议根据课程的性质来设计测试形式及内容等,如可以增加文化知识的考题,也可以要求学生写文化方面的小论文。在英语口语考试中,也可以设置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话题。2013年12月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拟增设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的段落汉译英,这说明我国从事英语教育的专家和学者们已经高度关注到了中国文化失语问题,正积极努力采取措施,试图通过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的考查,促使学生加强对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及增强学生用英语表达的能力。
6.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能够体现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英文期刊,如China Daily,21st Century,Beijing Review,对材料进行话题讨论、拓展。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收听、观看一些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英文节目(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CCTV9等)或电影,以及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电影,使他们能够了解不同文化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如话剧表演在中国文化的学习方面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剧本内容为依托,鼓励学生通过大胆想象,以英语形式表现中国传统艺术,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此外,学生可自主组织社团活动,如辩论赛、背诵赛,让各专业、各年级的同学参与其中,学习和交流中国文化的相关知识。还可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文化交流大使大赛、中国文化英语演讲竞赛等活动,丰富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知识。
三、结语
外语教学,不仅包括语言教学,而且包括文化教学;不仅要引入西方文化,而且要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平等的文化意识,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特性。正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本土文化严重缺失的现实,教师必须调整课堂教学,增加本文化的融入,克服困难与挑战,积极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宋伊雯,肖龙福.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调查[J].中国外语,2009,6(6).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育出版社,2008.
[3]王昆芳.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教育的探讨[J].海外英语,2010(8).
[4]于兰,王晓辉.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5).
[5]易兴霞.大学英语教学中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对策探讨[J].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1(增刊).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规模日渐扩大,占到了整个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建设规划的一个必不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人数占据一定比例,而从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方向设置来看,越来越细化,大多数的专业课程与英语有极密切的联系。英语学习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建立一个系统的、实用的英语课程体系,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然而就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虽然英语课程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但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没有突出“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英语教学内容与相关行业需求相脱节,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手段、评价体系等方面也未能形成合理的体系。具体来讲,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一般是学生学习一年的公共英语,即基础英语,在第二学年学习专业英语。然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在教学内容上没有联系,公共英语教学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入学英语水平,多按自然班授课,教学效果不好。而专业英语教学存在建材单一、授课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的状况,比如从教材的使用上来看,通常是多个专业方向的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目前大多数院校只在第三或第四学年开设专业英语,教学材料以专业英语阅读为主,不重视学生进行ESP的听、说等基本训练;在教学方法上也以翻译课文为主,结果学生在修完整个课程之后只记住了零星的专业英语术语,由此形成了学生对基础英语课程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不重视,基础英语不基础,专业英语不专业的局面。
二、ESP理论的特点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 & Waters指出,“ESP内容及教学方式均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社会语言学家Strevens认为专门用途英语应有以下几项必要特征:(1)ESP的课程设计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殊要求;(2)与内容相关的主题、话题必须与学科、专业活动有关;(3)其侧重点应该尽力使句法、词汇、语篇及词义诸方面都使用于那些特定的专业活动场合;(4)ESP与通用英语形成对照。
三、基于ESP理论的计算机类专业英语课程建设
综观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ESP理论的概念及特点,作为一门ESP课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英语的课程建设无论是课程目标的设立及与课程建设相关的各个教学环节的设立都应从专业的特定需求出发,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组织合理的教学内容,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体制的改革,等等。
1.充分调研专业需求及行业需求,组织合理的教学内容。计算机类专业又分为不同的专业方向,所以在确立教学目标及选取教学内容之前进行充分细致的专业和行业需求调研是十分必要的。就计算机类ESP课程内容来说,既有整个计算机类都共有的通识性的内容,又有针对于某个特定专业方向的专业性的内容,既应以提高阅读能力为主,又需要兼顾听说能力。所以只用一本通用教材是不能达到教学要求的,只设置一个学期的学时也是不够的。
2.建设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ESP课程教师不仅需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目前高职院校中担任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师一部分是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专业课教师,还有一部分是有一些专业知识的基础英语教师,缺乏既有较高英语水平,又有较深专业知识的教师。所以有必要建设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这样有助于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及教学内容讲授的深入浅出,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ESP课堂上,任课教师可以借鉴基础英语教学中广泛使用的多样的教学方法,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中不少是计算机高手,但英语基础普遍较差,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弱化学生对“英语”的恐惧,增强他们的“专业”自豪感,逐渐使“专业”和“英语”融合起来,实现“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
4.教学效果评估多元化。ESP课程的考核不能只以试卷笔试作为唯一的考核方式。它既可以利用试卷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利用其他多种手段,如设置实际情境检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5.在课程设置上,逐步实现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深度融合。“ESP与通用英语形成对照”,但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不是相对立的。ESP将职业教育理念引入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英语教学,从而提示我们可以打破以往的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简单相加的教学体系,构建出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新的计算机类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体系,逐步形成英语教学、专业教学和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应用型职业英语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新模式。这将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目前在有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实践,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综上所述,结合ESP理论进行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英语课程建设,建立一个系统的、实用的英语课程体系,对于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范谊.ESP存在的理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3]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关键词:小学英语;特色课程;实践策略
推进小学英语课程特色建设,是现阶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特色课程的建设要结合小学英语课程的特点,并且结合学生实际,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课程进行特色改革。如,通过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设计特色活动等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课堂良性发展,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一、小学英语课程的特点
小学英语课程考虑到小学生从零基础开始的学习,内容设计更加贴近于生活,学习氛围较为轻松。课程面对所有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营造轻松课堂氛围。学习生活常用语,设置情境,培养学生语感,为今后英语的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
二、小学英语特色课程实践策略
1.营造活跃课堂氛围
英语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对于新鲜事物除了好奇也会存在胆怯。这种情况下,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就十分重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情绪较高,也更愿意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对于教学内容也能更好地接受,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例如,学习Good habits这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视频,老师根据视频中的习惯进行提问。Is it a good habit?由学生判断yes or no。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好地判断出正确的习惯。
2.设计特色活动,快乐学习
合理应用情境教学,将课上学习内容融入活动和游戏当中,可以很好地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并且通过活动和游戏可以有效地拉近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更愿意与老师配合,主动学习。
同样,在学习Good habits这一课中,可以组织学生围成一个圈,一个学生说good habits,下一个学生说bad habits,以此类推。这样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锻炼,加深了学习印象。
小学课程的特色建设,是完善小学教学模式和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通过运用营造活跃课堂氛围和设计特色活动游戏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师生间默契度,使学生轻松掌握学习内容。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大学英语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蒋燕(1964- ),女,贵州安顺人,安顺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应用语言学。(贵州 安顺 56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安顺学院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大学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AJG03,项目负责人:蒋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38-02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涉及学生面广,其教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后续发展,课程体系建设是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关系到该门课程开设的教学效果。文章以西部某一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为切入点,通过观察研究、资料查阅、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如何建设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提出自己的设想。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近12年的情况为:输入“英语课程体系”检索词,全部期刊检索有128条;输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检索词,全部期刊有31条;输入“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检索,全部期刊1条。可见,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以前的专科学校升格为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发展迅速,并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而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是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兼培养专科生,培养少量研究生。服务面向定位是立足本地、辐射周边、面向全国其他省区,为本地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以应用为指导,努力构建应用型教学模式和方法,把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职业竞争能力,这就要求加强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
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为了有针对性地对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进行研究,我们依据Richards所提出的需求分析方法,并参考国内外外语教学需求分析问卷,自行设计了调查问卷,以西部的几所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文理科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所选定的大学英语授课班级发放问卷450份,当场收回有效问卷435份,并随机抽取20名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分析整理调查情况如下:
1.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由于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欠佳或缺少良好英语学习习惯,学习英语很难达到教学目标要求,难以达到求学深造和英语交际的能力。
2.课程体系不完整。英语课程设置大致以基础课程为主,以精读教学模式为核心,以语法翻译法为重;重视基础英语,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文化知识的融入,缺乏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导致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欠缺;基本上是在教材的课文中学习语言知识和有限的文化知识。其课程设置和整个课程体系重知识轻能力,文化教学缺失,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
3.教学模式单一。一般是教师主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大班上课,满堂灌,笔记加作业,采取单向式的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和布置作业的方式来提高。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居支配地位,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违背了语言习得的规律。
4.教学设施不足。由于贵州省各市州的地方高校在管理归属上是“省市共管,以市为主”,这就必然受到所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有的地方政府投入少,学校办学经费十分紧张,外语教学硬件设施较差,多媒体教室短缺,校园网络化教学不能开展,英语学习软件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只停留在将黑板搬上屏幕的水平。
5.教师素质亟须提高。这类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在数量、质量上都有待提高。由于市州各方面条件比较差,很难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全校的英语教师一般只有30人左右,既要承担英语专业课,还要承担全校的公共英语课。加上办学经费紧张,专项资金缺乏,不能对在职英语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
6.学生期盼学习英语。调查显示,希望改革英语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学生占89.66%,希望改变教学方式的占95.86%,希望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占92.87%,希望开设四级后续英语选修课的占72.18%,希望能够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占97.70%,希望所学英语能够适应将来的英语岗位的占88.51%。可见,学生盼望学好英语。
7.用人单位的反映。在调查时用人单位反映,有的毕业生有英语四、六级证书在手,各门课程成绩优秀,但一旦进入文秘、外贸、科技、新闻、金融等领域工作时, 却写不好英语书信,看不懂英文国际招标书,讲不了英语谈判,难以学以致用。原因是学生只掌握了通用英语,缺乏适用于各种特定语言场合的专门用途英语。而大学英语教学只是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只是为检验学生基础阶段英语水平的考试,仅仅是英语语言需求的基础,不能使学生应对各种具体的英语交流场合。
三、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构想
Richards认为,语言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过程包括需求分析、目标设定、大纲设计、教学方法、测试和评估六个方面。应用语言学家James.D.Brown认为,只有准确了解不同类别的需求,了解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掌握群体概况,才能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检查语言的运用情况,才能实施合理的课程设置。结合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构想:
1.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基础,设置课程模式。基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时,首先应该进行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分析,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英语水平及技能的要求,并以此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其次,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要始终建立在需求分析上,遵循既要照顾英语水平差的学生,又要给好的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又有较强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通过个性化学习,确保英语水平稳步提高并满足不同专业发展需要以适应社会需求。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制定、教学方法选择、测试与评估等都要以需求分析为基础,遵循课程理论的原理和方法,探索一条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又有个性化、多样化的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之路。
2.以提高应用技能为中心,定位教学目标。教育部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明确定义:“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同时又规定各高校应参照《课程要求》,根据实际制定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我们要以此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应用技能、个体差异、学科专业要求等,建立个性化、多样化、灵活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制定教学大纲既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又要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不同专业、各个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而且要注重通过语言传授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要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决定教学内容。要以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和学习策略为主,并突出实践,强化应用。
3.以教学理念为支撑,设计课程体系。教师的教学理念至关重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要有规律性的认识,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关注学生学习英语的进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此,可以通过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两个教学路径和两个阶段,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掌握英语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应由语言基础、语言文化、语言技能、语言应用等四个部分组成,其课程体系总体为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其中基础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第一阶段,可开设通用英语,供那些在语法、词汇、语音、写作和学习方法上有困难的学生选择,并可以弥补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不足。第二阶段,引入与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根据学生的特定需要和目的设置课程,如开设西方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高级阅读、英语写作、英汉互译、旅游英语、文秘英语、商务英语等各种课程,供学生选择。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和所学专业的英语运用能力。
4.以分类指导为原则,转变教学方式。外语教学的实践证明,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基础和各校不尽相同的教师整体水平、教学资源,采取分类指导原则和分级教学方式。采用不同起点、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教材,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学习目的学生要求。根据不同学生、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情况,开设的课程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通用到专业,由综合到实用,进行不同级别、不同课程的学习,如通过开设综合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并结合拓展英语课程在语言技能类、应用类、文化类的应用供学生选修,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人文知识,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只有采取分类指导、分级教学的方式,才能使不同英语知识水平的学生达到不同级别的课程要求。
总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完整、系统、多学科交叉的工程。需要通过需求分析,了解学生主体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转变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大纲,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需要抓好通用英语教学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彩霞.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院校课程设置的特色与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7).
[2]郭宇路.谈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必要性[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3]韩戈玲,董娟.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3).
[4]刘富强,孙建奎.多重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J].职业时空,2007(18).
[5]孙建奎,宫钦言.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6]严明,冯莉.国外ESP教学研究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7]杨淑侠.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8]杨玉兰.学生需求对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J].外国语文,2012(6).
[9]郑红莲,刘桂兰.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施原则[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1).
生源高考分数较低、基础较薄弱是独立学院不容回避的现实,但是这不表明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具备进步和发展的能力,因材施教、依据其性格特征开展特色教学往往可以使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为市场提供具备现代能力、思路活跃的一线应用型人才。交际英语课程可以此为出发点和目标,开展教学改革,立项钻研,打造品牌。交际英语课程首先需要在教学环节中更为有效地吸收利用交际教学法,实现课堂教学学生主导、教师从旁的交互性。交际交际教学法由英国语言教育专家JeremyHarmer提出,该理论源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习得语言的规律同样适合课堂语言教学的论断,JeremyHarmer认为语言学习者的成功大多取决于高频度的接触目标语言,尽管有时不能完全听懂语或使用该语言,在接触的过程中为了交流而产生兴趣学习该语言,并且在合适的机会使用语言,语言学习的动机和契机可以成为一种流畅的自发行为,JeremyHarmer基于此提出了适合语言教学的ESA理论,即Engage(输入及参与),Study(学习及钻研),Acti-vate(激发与运用)。在交际英语课程课堂组织中,教师可依据ESA理论有效组织教学,巧妙构思课堂活动。在新生入学的初始阶段即在课堂教学中加大英语投入的强度,为了保证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投入方法上尽心尽力,如课堂上输入学生较容易理解的日常生活、校园生活话题,通过游戏、音频视频展示、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语言材料的兴趣。将情景教学作为交际英语课程课堂教学的常态,活化教材内容为现实生活境遇,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创设情景,将抽象的语言概念与现实生活切实结合,尽量实现教学和语言知识的直观性和真实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体验感知,在逼真的情境中触景生情,主动地探寻求索语言知识领域。当然,教师要切实做好情景教学的统筹规划,力求课堂活动可行性、目标性、趣味性的统一,只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能动,积极参与活动,真正成为课堂主导,越来越多的应用语言,从而实现语言教学的目标。有效的情景教学是ESA理论中学习与运用的桥梁,课堂上的情景预设取材于生活,其强大的感染力能够形成巨大的张力,触发学生在课堂外生活中使用英语,语言习得用作日常交际,学生的语言应变能力和交际能力得以开发,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2、整合教材内容,创新评估体系
交际英语课程依托交际英语课程核心课程1-4册,共32个主题单元,话题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程度循序渐进,内容取材于国内外新闻稿、百科全书、专著等多处来源,其汇编理念非常先进,内容真实可靠,语言形式丰富且规范,适合贯彻交际教学法,十分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然而由于各高校课时安排不同,加上独立学院学生的较薄弱基础,该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内容容量过多,在有限的周课时内无法完成全部内容的授课和操练,教师因此需要内化交际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始终贯彻以培养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为终极目标,不过分依赖教材,敢于创新,对单元内容删减以突出重点,分配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操练语言、应用语言,与此同时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上需具备首创精神,对教材内容甄别选择,重新整合,使教材资料与课堂活动相得益彰。总的来说,教师要把握重点,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讲解和示范重点内容。一般重点和重点内容的辅助练习可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内化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语言从根本上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因此,教师需要在语言教学中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生活实际不断升级教材资料,删除过时材料,增补贴近生活的、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新语言材料,从而达到吸引学生参与思考、讨论进而活用语言的教学目标。创新完善评估体系应该作为交际英语课程品牌建设的又一特色环节。从时间段上划分,评估可以分为前测、阶段性测试、终测。前测可在新生入学之初完成,测试内容可采纳传统的英语测试方式,即英语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听力、翻译的综合测试,测试难度应根据本年度生源的英语入学平均分为基准有意识的选择略低于、高于、或者等同于当年高考英语难度。除此之外还应考虑新生的英语语音记载,选择难度较低的英文短文作为朗读材料,记载学生的英语语音原貌。前测的目的在于摸清新生的英语基础,前测成绩同时可以作为基准以观测学生的进步程度,不同年级学生的前测成绩的纵向比较也可将成为测量本课程效果的重要依据;阶段性测试并非传统的学年期末考试,而是教师根据课程安排随时随地进行的测试,测试目标更多的在于观测和记录,并非考查和监督。测试的形式可以是试卷,也可以口头,可以是个别测试,也可以是配对甚至是群组。测试的内容可以是以单元话题,也可以是单元话题的延伸。阶段性测试的意义在于教师不断的刺激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运用,将语言输入不间断的活化,专业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终测是本课程历时两年学习的最终评价,是针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程度的评判。终测内容应该囊括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各个方面,此外需突出考查学生运用英语解释社会现象,发表个人见解的能力,将学生语言使用的准确程度、流畅程度、理解深度作为考查观测点,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给出立体的、描述性的评价。终测应采取系列考试,将传统的试卷考查、听力考查、口语考查、情景对话、小组展示有机的结合起来,除试卷考查外,所有的考试话题设定都应该是开放性而非规定性的,教师提供宏观话题后应该巧妙的撤回到配角、观察员和记录员的角色,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在与教师、搭档、以及其他组员的互动中展示其利用语言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总之,交际课程评估体系要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体现出该课程的交际性,教师在测试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提供让学生参与的空间,实现测试、测试者、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建设多媒体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教育部提出精品课需要具备示范性和引导性的作用。因此,利用现代化技术铺设多媒体网络成为精品课建设的必要环节。多媒体网络总体上包括课堂多媒体应用和精品课网站建设两部分。课堂多媒体应用主要依赖计算机设备,教师的教案设计从传统的教学目的、手段、环节、活动、作业等的安排上拓展为电子课件设计,课件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一般和特殊心理,包括动机、愿望与需求。课件设计应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导向,综合交叉使用音频、视频、图片辅助材料,依据学习——刺激——反映的思维图式调动学生的多维感官,结合情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语言习惯的形成。根据交际英语课程核心课程教材的线索,教师在该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搜集有关中西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各方面的材料,以完成内容丰富、与时俱进的课件设计作为教材和课堂活动的有效补充。材料的搜集和课件同时可作为网站资源,教学团队商讨决议材料的实用度、适用度、幅度、长度,筛选精品设立为衔接内容模块,供学生观看和下载,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该模块可建设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库和语料库。在精品课网站上开设学生空间,邀请学生上传与教学内容主题相关的材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该模块建设必将对学生思学好问习惯养成大有裨益,也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拓宽方向。网站建设的另一重头戏是课堂录像,创新教学环节的以保障知识有效传播是精品课建设的首要出发点,交际英语课程贯彻交际法教学理念,课堂以学生主导、教师从旁的交互性原则以及课堂活动的可行性、目的性和趣味性的三性统一都体现出该课程有别于且优于传统的英语教学实践,课堂录像模块课作为教学成果展示的平台,使其卓越性得以分享,同时也为同行评价和教学反思提供资源。除此之外,精品课网站设立展示模块,教师科研成果和学生活动成果,形成教师教学启发科研、科研推进教学的传统以及学生学以致用的传统。该传统的形成从实践上重视外语学习的情感、个性以及学习环境等因素,使个人潜能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本质上切合交际法教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从而提升该课程的总体效果。
4、加强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