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高品质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品质地产战略 提升综合竞争力
2010年以来,在很多房地产企业开始意识到原有的开发销售模式的局限性,并开始谋求转型时,合生创展已先于众多企业经完成了地产战略的转型。
在遵循稳健、理性发展策略的同时,合生创展十分强调保持对已经进入城市土地资源的深度挖掘,将优势资源高度集中在有限的土地上,以精细化操作和资源集成为重要手段,提升产品的品质,坚持走精品楼盘的路线,为城市、区域、投资者和业主都带来最丰厚的回报。
除了住宅和商业地产的核心板块外,合生创展还囊括引进国际级酒店和自营部分的酒店地产、高尔夫与旅游地产、体现全新生活理念和提升个人艺术修养的文化地产、政企合作平台下的产业园开发以及面向未来的养老地产等六大业务板块,“全系地产”概念将这一转型推向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全新阶段。
精品住宅领衔 打造宜居社区
房地产企业的第一要务是将产品打造得精益求精以满足公众的生活需要,而在高品质地产战略的背景下,合生创展所有的高端物业都拥有尽善尽美的资源配置,都是硬装软装兼备的“提包入住”式标准。其市区的高端公寓配备了社区会所和酒店服务,远郊的高端项目则提供了完全的五星级酒店配置,日常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并且享有凯悦酒店这种国际级酒店服务;在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业务线全面打造的情况下,合生创展产品体系间的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将会更加完善,服务的聚合性将更加凸显。
精装墅级宜居空间成就三代同堂梦想
近年来,随着大亦庄规划的发展,品牌开发商的进入以及亦庄地铁线开通,亦庄区域楼市逐步升温。在此背景下,以合生世界村为代表的品质楼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宜居需求,合生世界村即将于6月中下旬推出的五期“精装墅级LOFT空间”针对三代同堂的居住需求量身打造,5.49米的挑高空间,100-148平方米全精装三居、四居,不仅主卧、老人卧、子女卧齐备,而且分区也很合理,一层留给老人,省却他们每天爬上爬下的烦恼,二层为主人和孩子用,实现让老人休息、孩子学习相分离,互不干扰。合生世界村以别墅标准为标尺,满足新贵们三代同堂的家族居住梦想。
转型落定迎合市场全年业绩稳中有升
目前,合生创展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核心地段已逐渐形成相当规模的商业地产布局,包括北京东方文化项目、北京德胜大厦项目,天津合生国际大厦,上海合生国际广场项目、上海合生财富广场项目、杭州合生国贸中心项目,广州珠江国际大厦项目及一批与住宅融合的商业项目、酒店等。这些商业项目不仅为集团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和合理的资产负债状况,也在未来行业调整深化的前景下,为合生保持了稳定的盈利能力水平和风险平滑能力。
与此同时,在大连、宁波、杭州核心城市辐射的二三线潜力城市,合生创展也进行了合理的平衡布局。正是这些地区在目前一线城市优质土地获取难度增加和调控深化的情况下,为公司提供了更快速的周转和现金回流,成为业绩增长和财务稳健的强力助推器。
关键词:金融危机;市场供求关系;高品质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124
本文主要围绕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加快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影响与作用谈一些观点。首先,从供求关系的变化和消费结构变化入手,从需求角度论述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一些系统性的想法。一是打造升级版必须增强体制机制的竞争性;二是打造升级版要建立高效透明的服务型政府。对于改进公共服务、加强公共管理,特别是通过改革来促进发展环境的改善都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三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须启动高品质城镇化的进程。认为城镇化滞后制约了经济柱形为主的消费结构的升级;制约了内需扩大空间;制约了劳动力人口的转移;制约了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步伐。本文中提到的城镇化应该是高品质的城镇化,要强调空间规划、国土资源规划的重要性,强调要超前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同时对城市如何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提出了一些看法。当前加快推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既要做到稳中求进,同时也要做到稳中有为,因为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前途上我们还是有通其大道可走的。
一、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与中国经济重大转型密切相关
中国经济升级版是总理明确提出来的任务。笔者理解这个任务的提出首先和中国经济的重大转型密切相关。中国经济的重大转型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决定。
(一)金融危机致使市场供求关系总体已由供不应求转为供过于求
市场供求关系总体已经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这种转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国际金融危机使国际市场的需求水平有明显下降。2001-2007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口额年均增长14.1%,但2008-2011年降低到3.2%,背后的深刻原因就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居民消费能力明显减弱,收入支持的消费能力减弱的同时,信用支持的消费能力也明显减弱。典型的例子是近年来发达国家居民都比较节俭地过圣诞节。国际市场的需求水平明显降低。二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生产能力已经有大幅度扩张。2002-2011年工业企业的出货值由19900多亿元扩大到101946亿元,中国产品出口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由于印度、东南亚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有和我国相类似的资源优势,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最近这些年在他们这些国家也在很快发展,供大于求是必然结果。
(二)城镇化瓶颈开始制约“柱形”为主的消费升级结构
从国内来看,“柱形”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开始进入调整期。一个主要原因是城镇化的瓶颈开始制约“柱形”为主的消费升级结构。从汽车消费来看,汽车进入家庭确实是一个趋势。要让十几亿中国人实现“中国梦”就是要过上发达国家的好日子,包括汽车进入家庭、居住水平的不断改善等,但是现在这些受到了城镇化的制约。如出现了堵车现象。现有城镇的交通运输体系支持不了汽车快速进入家庭的活动,所以出现了堵车,出现了城市空间拥挤的现实。这个现实表明,相对于“柱形”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相对于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持续较快推进,城镇化的步伐相对较慢。这不仅导致“柱形”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受到制约,而且对劳动力和人口进入城市的过程带来越来越多的约束,提高了劳动成本,提高了企业在城市的房租等其他成本。城镇化相对滞后约束了工业化、信息化继续较快发展,也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还看到住房问题与城市目前的土地供给能力有关。现在房地产产业陆续地开始从二、三线城市回归一线大城市发展,原因主要是二、三线城市市场需求有限。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于市场和人的发展,在整个自主择业、自主选择的发展背景下,可以看到一线大城市买房需求高度集中。但是一线大城市土地供给能力开始出现瓶颈,北京五环以内支持建房的用地已经很少了,如果将五环外的“生地”变成“熟地”,开发成本相当高,需要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商等。通商包括学校、幼儿园,包括工作于这些商业楼盘,所有这些都需要大量时间与大量资金。一线大城市的发展出现瓶颈来自于原来的规划问题,即产业布局和城市布局协调不够的问题。导致房地产业发展受制于土地供给的约束。如,2011年北京房价涨到最高点时,土地供给量是负增长的。这些事实表明,城镇化瓶颈对于“柱形”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已经造成了约束,这种约束的结果必然是内需增长水平的下降,而且会传导到重化工业,传导到多个产业,体现为订单水平下降、产能过剩等问题凸显。
所以,中国目前正在的发展面对的问题一是外部市场的水平下降,二是内部市场水平下降。外部市场水平下降根源于金融危机,内部市场水平下降来自于城镇化瓶颈的约束。中国目前的重大转型是难以避免的,通过宏观经济政策难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也难以尽快在短期内打开城镇化的瓶颈制约,在这种制约的背景下,整个市场由供不应求转到供大于求的变化具有客观必然性。
二、中国经济转型期必须面对的问题
金融危机致使市场供求关系总体已由供不应求转为供过于求、城镇化瓶颈开始制约“柱形”为主的消费升级结构,致使中国面临重要的经济转型期。在转型期内中国必须要面对的主要是以下两个问题。
(一)企业发展动力减弱致使内生经济增长能力减弱的问题
供不应求的市场给企业提供低水平的数量扩张。在供不应求的市场背景下,市场对产品选择标准很低,只要有就是好,市场就能接受,这时候企业发展能力比较强。供不应求的市场可以给企业提供丰厚的利润。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企业发展能力和发展动力都相当高。由此经济内生性的经济增长相当高,潜在经济增长率比较高。所有资源被市场动员出来,所有生产能力被利润拉动起来。在供不应求的市场条件下,宏观上来看,主要风险是经济过热。
但供大于求的市场给企业会提出两个发展条件:第一,要求企业做得更好,产品性价比要更优。产品供大于求了,市场选择空间大了,企业的发展难度也就明显加大,发展能力相应下降。第二,由丰厚的利润转变为微利甚至没有利润。市场供大于求必然带来竞争,竞争的结果是降价,降价结果是所有企业实现微利,这必然使企业发展动力明显减弱使经济内生经济增长能力减弱。这个问题是我们现在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要素成本水平明显提高的问题
2002-2011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从12737元增加到41799元,增长23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上涨了70%,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上涨52%。总体来看,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这些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企业低成本扩张的条件不再拥有,出现“三高一低”的粗放发展: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能。像小钢铁、小火电、小水泥等企业对资金起点要求和技术起点要求都比较低,比较容易发展与经营。但在要素成本水平提高后,这样一些小企业就要带来亏损了。迫使企业必须提高资金规模、技术水平,这时候整个项目建设或者行业准入,从整个成本门槛来看是提高的。这种提高也会降低企业的发展能力,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降低企业的发展动力。现在很多企业主要是保稳,没有过去那么强烈的扩张愿望,这与目前市场条件、成本条件变化紧密相关的。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经济的重大转型是不可避免的。即由粗放的、低水平的数量扩张转到集约的、质量效益型的发展。这个变化对中国经济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是至关重要的过程。由规模的扩张到质量素质的提高,这是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的开启。
三、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措施建议
在这个背景下,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是非常明确的任务。实现这个任务首先要增强体制机制的竞争性。
(一)增强体制、机制的竞争性
应对市场条件、成本条件的深刻变化,我们要选择适当的企业、适当的产业,这不能由政府主导,必须市场主导,要发挥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作用。必须要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推进各类要素资源价格的自由流动,取消行政审批,特许经营等各类显性或者隐性的市场准入壁垒,打开长期存在的“玻璃门”、“天花板”,进一步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进一步降低这些行业的准入门槛,而且要严格执行破产退出制度,对资不抵债的企业无法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企业要及早让其退出,不要让它成为“僵尸企业”、吸钱的黑洞。政府的重点应该从“保企业、保产值、保就业”转向“保基本民生、保基本生活、保义务教育、保公共卫生、保障房”等。要尽快建立人的基本生存、国民基本生存保障系统,这是应对竞争重要的制度保障,也是对政府职能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要让市场竞争发挥作用,真正把低水平低素质的企业淘汰出局,要求每个人、每个企业更认真更负责任的做事情,这是制度性的保障。同时着力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主线,不断提高市场活动的透明度,提高信用记录的完整性、真实性,努力实现责任明确、竞争公平、行为有序。面对竞争的市场环境和不断提高的成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已经从增强经济活力,转向加强经济行为的责任约束,这是适应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定型的重要里程碑。
(二)加快建设高效透明服务型的政府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须加快建设高效、透明、服务型的政府。市场作用发挥的程度、经济体制完善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程度。笔者认为,必须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直接组织资源配置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转向负责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居民提供基本生存保障,为企业维护透明公正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高效的执法维权服务。所以应该加快调整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将教育医疗保障、基本社保这些基本公共指标放在重要的考核位置,通过民主、监督、测评对政府工作形成有效约束。
基本公共服务应该更多地由中央政府承担,财税体制改革要在理顺中央和地方事权的基础上合理划分财力分布。政府还应该在国土空间布局的长远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好主导作用,着眼长远和整体高质量的抓好城市产业布局和硬件设施打基础的工作。现在城市发展很重要的毛病就是规划眼光太短,以任期为界限,城市的发展就是在“建了拆,拆了建”之间反复循环,没有系统性、科学性的考虑,这是城市发展目前很重要的瓶颈。打开这个瓶颈应该由中央和国务院来抓长远的国土资源发展规划,使产业布局、城市布局有一个合理安排,在这个安排的框架下,指导各个城市和各个地方搞好各自的长远发展规划,这些规划都要立法。政府对这个规划必须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更改,这是一项大工作,必须抓紧抓好。
(三)启动高品质的城镇化建设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须要启动高品质的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相对滞后,制约了柱形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制约了内需扩大空间,制约了人口和劳动力的转移,制约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城镇化高品质,第一要抓规划,第二要抓基础设施的系统性、配套性建设。现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重地面轻地下,地下的排水、地铁、地下管道的设施严重欠帐,整个城市的发展“生地变熟地”的困难由此受到了很大制约。整个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光搞地面上看得见的地标性的建筑,还要加强地下建设,要有长远目标的加强地下设施的建设。例如,300多年前建的法国巴黎下水道现在还能用,莫斯科的地铁就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还是很漂亮的。包括地下管廊设施,所有的管道都假设在地下管廊中,所有的管道可以在管廊中很好的更换,这些都要通过科学规划,把这些地下的基础设施打好,工作量非常大,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后劲,承载能力包括城市整体素质的提高都非常关键。
要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使城市的软件能力建设和硬件能力建设相协调、相配套,真正解决“进城难、进城留下来更难”的问题。现在户籍制度不能放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软件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社会管理能力不配套,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传统的农村社会很快解体的过程中,如果城市里没有一个有效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不能把流动的人组织起来、吸纳进来有工作、有社会定位、有各种系统的管理,那对社会稳定,对以五大文明支撑的现代社会的文明建设都是很大的威胁。
我们在启动高品质城镇化方面也要加快步伐。稳中求进,一定要把“稳”和“进”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当中找增长点,结合当中找到“稳”和“进”之间良性转化的一组关系。通过稳和进的转变,稳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增长质量,优化增长模式,不断筑牢发展基础,不断为更高水平、更小代价、更可持续的增长创造条件。这个过程既是循序渐进又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过程,一定要把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打通,把握好这些关键点。
参考文献:
[1]张立群,陈昌盛,任泽平.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张立群.中国经济进入转型的中速增长期[J].经济,2012,(12).
[3]张立群.新时期扩大内需问题的若干思考[R]. 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2-2013),2013-01-01.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发展高品质设施农业,有利于提振传统产业发展质量、培育新型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近年来,临泽县委、县政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打造全省高品质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为目标,以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为主攻方向,连续多年出台县委“1号文件”支持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推动全县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占地3500亩的食用菌循环农业产业园已建成,入园经营企业4家,投产2栋50间双孢菇菇房、10座工厂化姬菇生产车间、发酵隧道9条,新发展高端食用菌生产面积452亩,累计达2134亩,年产鲜菇3900t;扩建丝路寒旱农业示范点10个,新发展戈壁设施农业5620亩;建成高品质设施高原夏菜千亩村示范点6个,全县累计发展设施农业3.12万亩。结合高品质设施农业的发展,全县在“设施农业+乡村旅游”方面,成功打造了德源农庄田园综合体、河西走廊葡萄风情小镇、红桥酒庄等集高效农业技术推广示范、绿色有机果蔬生产、旅游观光度假为一体的新型经营业态,培育形成陈军西瓜、银先葡萄、百惠鲜蔬等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高品质设施农业已成为助力临泽县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最为活跃的一个因子。
一、发展高品质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承接中部农业特色产业梯度转移发展高品质设施农业,利用设施及钢架拱棚的温室温湿度变化规律、作物生长习性、产品上市期价格,合理安排作物种植茬口,充分利用生产季节和作物生产周期,错开中部特色农业产业上市时间,承接中部产业梯度向西转移,实现农产品全国范围内全季节生产。
(二)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高品质设施农业,加快推广精准水肥管理技术、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蔬菜标准化生产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生态种植模式和合理安排茬口等高品质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可有效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农业产业化由低技术、低附加值、低成长状态的传统农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成长状态转变步伐,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有利于产业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以打造高品质设施农业示范园为切入点,创建“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等产业扶贫形式,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积极参与基地建设管理、生态休闲服务、环卫保洁等工作内容,鼓励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土地入股、扶贫贷款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产业发展,以获取土地流转金或股金分红等收入,增加经营性收入,助力农业脱贫。
(四)有利于加快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高品质设施农业,能够有效降低农民在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生产成本,最大限度的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复种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在加快品牌建设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方面的效果明显。通过示范推广,可使生产基地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规模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特征更加明显,进而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
二、制约因素
(一)总量规模小,效益不突出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步伐,突出群体效应,有效解决种植品种单一、茬口集中、难以保证周年供应的突出问题。大力推广高效、轻简化的设施农业管理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高品质设施农业发展上规模、上档次。
(二)带动功能弱,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千变万化,新型经营主体应着力培育牵市场、联基地、带农户的共享发展理念,树立渗透大城市、开拓大市场、参与大流通的创新意识,组团发展、抱团经营,健全应对市场变化的机制和体制,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多元化发展。
(三)产业链条短,特色品牌培育慢增强卖品牌、卖产品的市场经济意识,推动商标注册,引导贴牌销售,改善优质产品多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的局面,促进产品生产趋向特色化、系列化、标准化,优化产品布局结构,创特色、创品牌,推动品牌化农业建设。
三、思路和对策
发展高品质设施农业,应坚持生态优先战略,按照“园区引领、龙头带动、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大力培植设施农业园区,优化产业布局结构,着力在特色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成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
(一)统筹规划,增加投入建设高品质设施农业,需要用现代物质技术条件来装备。要在严格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的同时,抢抓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脱贫攻坚、农业农村改革等方面不断增加投入的有利时机,争取在扶贫产业开发、特色产业建设、农业高效节水、专业合作组织培育等方面增加投入,注入活力。要立足县域资源优势,秉持“生态优先、规划先行”理念,做好设施农业用地的调整与规划利用,编制长远发展规划,以点带面、连片成带,确保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实现生态发展、长远发展。
(二)夯实基础,完善服务合理建设地下管网、绿化及“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设施农业生产要素,提升土地承载能力,增强对产业、资金、项目等发展构件的吸引力。强化招商引资规模和实效,积极对接大企业大项目,通过大项目建设,积极带动设施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充分调动和保护农民创业的积极性,既要提高扶持政策的含金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还要增强政策实施的透明度,并适时改进和完善扶持政策不合时宜的地方,多方联动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让广大农民、项目业主切实感受到政策带来的好处,为投资新建设施农业创造较好条件,开辟新的途径。
(三)注重质量,加强监管建立完善与市场对接相适应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储存包装等标准体系,确保产品从品种选择、育苗移栽、水肥管理等各生产环节,以及到市场、到餐桌都有标准可依,引导生产者自觉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产品标准、生产规范的系列化。落实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投入品监督管理规定,严格管控农业投入品的经营和使用,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切实让经营者放心经营、消费者放心消费。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将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的建立纳入阶段工作目标,利用现代信息手段逐步实现蔬菜生产记录可查询、产品流向可追溯、储运信息可追踪,确保产品质量。
(四)强化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积极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将农业物联网与农村电商平台对接,搭建生产者和消费者点对点的沟通渠道,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培育现代农业新模式。加大农机补贴实施力度,鼓励支持新型农机具的引进和开发,强化农机服务,减少劳力投入,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加强就业者技术培训和素质养成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助推高附加值设施农业发展,全面增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泉城南,一个新中心
济南贵和中心位于鲁能领秀城西侧,为国家电网公司全资子公司鲁能集团倾力打造。鲁能集团长久以来一直坚持区域发展的战略,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果断将目光投向正在持续发展中的济南南部,着力打造一个全新的南部商圈。
项目占据南部生态保护区优越的自然资源,北临二环南路,东至鲁能泰山俱乐部,西临望岳路(103省道),周围舜耕路、英雄山路、二环南路三大城市交通要道形成便捷交通网,距传统商圈仅15分钟车程。项目周围居住氛围浓厚,有47个成熟社区,居住人口达60万人,11个旅游景点,4所高校。目前在建二环南路高架桥,建成后领秀城所在地将成为东西连接,南北贯通的交通中心。
济南贵和中心占地约10.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包括贵和购物中心、五星级希尔顿酒店、酒店式公寓和5A甲级写字楼。项目完美融合自然美学和城市风格,打造集高品质教育大盘、购物中心、星级酒店、时尚商街、生活医疗配套及经典人文居所于一体的生态大城,以深富远见的“城中城”磅礴规划,高度延展济南南城的居住价值。
其中,贵和购物中心部分共9层,地上5层,地下4层,总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停车位近2500多个,摒弃传统的购物餐饮模式,增加更多家庭休闲、旅游、娱乐元素,业态由冰场、影院、超市、餐饮四大主力店及快时尚品牌、儿童体验馆、户外运动、家电家居等多个次主力店和众多优质商业街品牌组合而成。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辐射济南市南部新的城市级商业中心,也将是济南南部最大的单体商业项目。
泉城南,一个新秀场
从传统百货到购物中心(Shoppingmall)再到商业生活广场(Livingmall),济南商业模式正在加速转型升级中,商业模式的快速转变不仅与时代经济共生也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服务,而济南南部商圈的新模式也即将开启。
领秀城贵和购物中心定位于全能生活广场,全面业态组合满足都市家庭和潮流人士的休闲消费需求,区域内世界著名五星级酒店配套、公寓配套、写字楼等高档配套,拉动整个项目的档次,为周边中高档消费人群提供了固定消费场所。
编者按 低碳社区的功能发挥,除了配套设施实现能源绿色循环,其布局规划和住宅建筑本身也要做到节能生态。毫无疑问,发达国家的在此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更为成熟,以下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低碳社区的具体类型之一“无车社区”以及德国住宅建筑中的复合生态表皮。另外,还有对于具体专案的解析,奥运村作为2012年英国奥运会配套设施之一,其规划建设备受瞩目,自然也要遵循世界建筑发展趋势,在可持续性方面有着周密的规划。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占有量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应对这一变化,解决小区居民停车难问题,在奥地利,自1939年开始,建筑法规强制规定住宅开发必须提供相应数量的停车空间。但近年来,随着人均汽车占有量的逐年递增,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比如由此引发的交通问题,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强制建造停车空间不仅增加了建设成本,还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私家车占有量的提高,增加城市交通压力。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应对措施,“共享汽车俱乐部”等一系列组织应运而生,为居住在附近的人提供付费共享车辆的便利。这一系列措施的出现和人们对城市环境,生活质量的关注,在住宅设计领域促成一些“无私家汽车社区”的出现。在维也纳兴起了一股倡导城市“软交通”的风潮。在规划设计层面,无车住宅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私密性较好的内院、高品质的社区配套服务设施、以及适宜步行的住宅小区整体规划尺度等。
由Cornelia Schindler和Rudolf Szedenik 在1996年设计的Autofreie Mustersiedlung是维也纳“无车住宅”模式比较成功的早期尝试。这个项目针对无车家庭,并且利用节省下来的营造停车库的资金建造更高质量的居住环境,从而倡导一种新的无车的生活模式。住宅小区的规模较小,总共由244套住宅组成,较小的规模更能营造出适宜步行的尺度。建造车库的经费被节省下来建造社区活动中心,游戏场地等便民设施。住宅小区建筑围合成两个主要的比较规整的内院,两个内院主要开口朝向内部,有效的屏蔽了周围城市干道的交通污染和噪声污染,从而确保了整个“无车社区”享受安静的、高品质的生活空间。项目自带“车辆共享”系统以满足居民出行需求。人们能以相对低廉的租金享受高品质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这个项目一经推出,就受到欢迎。
2008年完成的Bike city项目,在Autofreie Mustersiedlung项目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推行了“无车住宅”的设计理念。并且设计概念更为明确――建造属于自行车使用者的家园。同前者相比,Bike City项目同样规模较小,整个住宅小区景观流线布置都参考步行和骑自行车出行的尺度。这个项目比前者更近一步,在提供“汽车共享俱乐部”的基础上提出了另一种选择―自行车出行。这个项目主要针对自行车使用者,着眼于满足这个特殊群体的日常需求,在总体规划上除了设计入口坡道等方便自行车出行的设施,还提供大量便利设施,如自行车修车行,自行车存放空间,以及较大尺寸的电梯等。该住宅作为维也纳倡导城市“软交通”的一个重要试点项目,获准只建造50%的法规要求停车量。被节省的大量资金被用于建造便利设施,包括一个桑拿浴室,一间娱乐室,一些社区集会场所及大量绿化空间等。高品质的居住环境以及相对低廉的房价,自然很容易吸引购买者。Bike City项目是一个针对自行车使用者的项目,相应的,在流线设计方面的最大特点就是引入并强调了一条独特的流线――自行车流线。这条流线从街道开始,经过整个住宅小区的底层入口,进入电梯或楼梯,一直延伸到每户门口。底层入口设计了专门供自行车推行的坡道,并且采用加大尺寸的电梯,从入口进入,可以非常方便的抵达一层的自行车停车库。住宅小区室内地面采用特殊材质,防止自行车在推行过程中留下痕迹。整个小区私密性比较高,面向城市的三面由均建筑体量围合,另一面虽然向邻近地区开放,但是有栅栏隔开。所有的住户都通过底层入口通过刷门卡进入。Bike city项目真的成了一个属于自行车使用者的家园。
“无车住宅区”的出现,倡导一种更加环保的生活居住方式。规划设计把停车空间压缩到最小,一方面可以节约建造成本,提高住宅的可支付性;另一方面,可以用节省下的钱为居民提供额外的便利―比如额外的公共绿地,公共活动室,交通服务的补贴以及其他社区共享设施等。“无车住宅区”引导了一种新趋势:依赖公共交通出行,享受高品质的低碳生活,并且通过将车辆流线隔绝在住宅区之外,营造安静、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而Autofreie Mustersiedlung项目,以及之后的Bike City项目不仅在流线方面有独特的设计,更是倡导了一种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王丽娜:公园16号常务副总经理。
董:《舒适COMFORT》助理出版人
俸正杰: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中国当代书画家。
杨凯:99艺术网董事长兼CEO,资深媒体人、资深艺术品经纪人。
何森:近年快速上升的重量级画家,尤其是都市女性,在现代生活中的困惑和迷失是他多年来坚持的主题。
杨千:著名艺术家,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获艺术硕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客座教授。
俸正泉:著名现代画家、油画艺术教育家。
何汶:新锐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
高岭:美术学博士、艺术批评家、策展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26位艺术批评家之一。
钟飙:当代画家,艺术家。亦擅长哲学思辨及写作。
蓝正辉: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著名画家,画作多是巨幛宏篇,现旅居加拿大多伦多。
在多数城市中,唯一能够感受到的自然景色恐怕只剩下天空了。仰望天空,能够看到最宏大和美丽的景象,但当低下头,在我们站立的土地上,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还有多少让人感动的细节呢?
迅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但也有很多的新问题随之而来。物质的充沛背后不仅是环境与资源的紧张,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城市化所引发的一系列精神文化问题。这也正是本期话题,为此我们特邀请9位艺术家一同探讨艺术与城市的原因所在。
本次宴会举行的地点是位于蓝色港湾的公园十六号餐厅。一个位于亚洲最大的城市公园――朝阳公园西北湖岸的雅致餐厅。站在窗前能够看到朝阳公园的广阔湖面和亮马河碧澈河水。灿烂阳光、幽静湖水、优雅建筑,让参加宴会的几位艺术家不禁感叹颇有些煮酒论道的味道。本次参加宴会的艺术家大多是生活在北京的四川人,于是宴会尚未开始,便已然是川话连连,乡音不断。宴会开始前,几位艺术家围绕在戴尔灵越14R笔记本面前,探讨各自的代表作品。搭载Intel酷睿i5-2410M处理器的灵越14R笔记本,在展示艺术家高品质作品时顺畅自然,提供了极佳的综合体验。对Intel WiDi无线显示功能的支持,使灵越14R笔记本更可实现全高清1080p画质的无线连接同步显示,不需要任何连线,即可在笔记本电脑上播放720p和1080p全高清影片,这让欣赏在场艺术家的多媒体艺术作品更加方便迅捷。
欣赏作品同时,艺术家们也开始探讨艺术与城市的关系。在很长的历史中,生活的不幸常常被归结于物质条件的贫困与恶劣。但如同美国学者柏忠之言:“许许多多‘拥有一切’的美国人和其他西方人的确是痛苦的。”这说明物质并非实现人类幸福的唯一力量。如果回溯历史,总会有一些智者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都想到了同一个话题:艺术。无论是孔子的“游于艺”,还是海德格尔说:“诗是人类最后一个上帝”,莫不如此。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人类更需要艺术。大都市中的居住者大多忍受着各种心理疾病与精神焦虑的煎熬,这些煎熬和压抑是镇静剂所无法解决的,它更需要的是一种艺术与审美。
不仅城市需要艺术,艺术也无法完全脱离城市。在国际中,艺术产业化也正在催生“艺术之城”这种理念的兴起。艺术生产力日益成为重要的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在一些城市中艺术和产业、艺术与城市之间已经形成一种良性发展模式。艺术生产力为城市提供新的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力,也为城市生活品质提供审美,而城市反过来则为艺术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空间。所以艺术家们认为探讨艺术与城市的关系,是用艺术对人类城市的重新定义,使城市变为一个相对诗意的栖居家园。
董:艺术画出城市生活的灵魂
当我们走过一座又一座城市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什么?充斥在我们视觉中的,是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的建筑,是公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车,是商场中琳琅满目的流水线产品。于是我们发现城市变得如此冰冷,城市的世界是如此物质,让人不禁产生疑问:城市中还有多少人性和温情存在。这也正是我们《舒适COMFORT》想要探讨的问题,物质浪潮或许并不代表着高生活品质,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内在精神。去过中国许多城市,大多犹如从流水线中生产出来一样。城市需要灵魂,能够承载起一座城市灵魂的,艺术自然责无旁贷。当艺术从一座城市良好健康地生长、发展起来时,这座城市以及它的市民,就会逐渐拥有一种具有灵性和独一无二的审美观。
高岭:将艺术还给自然深处
现代城市形成之后,艺术在城市中的发展往往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艺术对城市化、商业化所表现出来的警惕、质疑甚至是批判。另一种倾向是艺术为城市服务。艺术的诞生是超越城市文化的,它源自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和自身在自然中存在的困惑,所以说艺术的本源是人在自然中的灵性写照。这种艺术的本源气质造成了其与商业化、城市化的冲突。但冲突之外更多的是困境,因为当代艺术已然和城市捆绑在一起,几乎就是都市艺术的代名词。从城市化中发展起来的当代艺术,笼罩上了厚厚的商业和资本帷幔。艺术正在成为一种商品,不断地进入到市场中,在这一过程中艺术也遇到了流于物质化、表面化和矫饰化的问题,距离艺术的本源愈行愈远。城市对于艺术的困囿,也并不意味着艺术要与城市决裂。因为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的常态,而艺术本就是在生活常态中生发出来的。所以理想化的状态是艺术坚持着来自自然深处的灵性,来服务城市生活品质。
何森:艺术是城市生态的慢镜头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着规律性,也有着偶然性。生活在这一系统中的城市居民,必然会产生种种困惑,也会产生面对这种城市生态的思考。就像我们讨论的话题,如何才能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如果说一座城市是一部快节奏的电影,艺术就是这部电影的慢镜头或者剪影,就像如果人生活在北京,时间是要飞驰起来的。在这种快节奏中,生活在城市中的普通人是很难有时间或者愿意停下脚步来思考的。而艺术家们所作的便是去观察城市的转变、生活,去做出自己的思考,然后用艺术的手段来呈现出这种思考。最终形成的艺术作品便是这样一种慢镜头,把城市中的一个画面定格下来,用夸张、讽刺或者其他方法来让人知道有这样一种状态,能够让人感受到这种状态,即便它有时是讲不清的。当城市中的人习惯于去通过艺术感受这种状态时,自然就会让人的生活在这种感受中沉静下来。
俸正杰: 泛艺术造就高品质
什么是艺术这种问题已经讨论了几千年,但是在今天关于艺术与城市生活品质提高话题的讨论中,什么才是艺术呢?这里艺术不仅局限于油画、水墨、雕塑等这些狭隘上的艺术形式,而应该是一种对于品质的追求。我仍然记得,儿时正是物质匮乏的时期,鸡蛋在那时是一种奢侈的营养食物。但是每次吃鸡蛋的时候,母亲都会留下一部分蛋白,然后涂抹在脸上。那时我还不知道母亲为何要这样做,多年后才想起那是母亲保养皮肤的方法,也是对美的追求。这种对美的追求,就是一种对艺术的追求。如果怀着这样一颗艺术的心去生活,就会发现生活品质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如果建筑家追求美,城市便有了艺术的基础;如果美食家追求美食的极致,城市便有了美食品质的基础;如果一座城市中的居民都怀有这种对美的追求 ,城市的生活品质又怎么会得不到提高呢?
俸正泉:消费主义无法攻占的最后堡垒
站在都市中总会让人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世界被消费主义攻占了。从睁开眼睛到闭上眼睛睡觉,每天人们想的都是如何赚钱,如何花钱。聊天的时候几乎百分之八十的话都离不开钱或者消费。但是物质四溢是否就能带来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呢?显然不是,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每天愁眉苦脸了。物质只是城市高品质生活的一面,而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层面自然是精神层面,艺术便是这种精神层面的代表。相对于其他领域,艺术相对而言是消费主义尚未攻陷的一个堡垒。城市中存在的艺术堡垒越多,城市的生活品质也会越高。以798为代表的艺术聚集地就是城市在消费主义冲击下,产生的新艺术堡垒。这种艺术基地聚集了大量的艺术家和艺术活动,源源不断向城市输送着关于品质的血液。就像一个不断吃面包的人,需要喝水来保证他不会被噎死。消费主义就是干面包,清泉便是艺术。
钟飙:艺术为生活创造机缘
很多时候人们所认知的品质是与时尚相连的,而艺术是与时尚相背的。但其实无论时尚还是艺术都不是绝对的,而是在各种机缘中转变的。艺术家在观照城市过程中,往往会体现出一种敏锐的体察力和前沿视觉。但这种体察力时常会是超前的,表现出来的更可能是一种反潮流的状态。时尚是现在时,反潮流、反时尚有一天可能也会成为时尚,成为主流。此时,以往的时尚成为顽固不化的老古董;昔日反潮流的艺术成为了今日的时尚。艺术就是在这种对城市的反思、对时尚的反思中,为城市提供了一种机缘。这种机缘也许并不一定能引领出一种时尚,但这种可能性是无法否定的。无论是艺术还是城市,都需要不断在这种机缘中去寻找新的可能。
何汶:寻觅精神出口
我曾经创作过反映世界大都市和历史名城上海变迁的系列作品。画作中的上海时间跨度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直到今天这个我们所熟知的现代化都市。画中选取的都市生活片断,是以微观情景来反思宏观变迁。此时艺术是充当一种精神出口的作用。城市生活中,每个人都积累了很多的情绪;即使是一座城市,也积攒了很多的问题。如果这些情绪和问题没有用一个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出来,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艺术承担的正是这种思考、精神寄托的作用。
蓝正辉:艺术与城市都需要坚持理想
艺术与城市的关系,和我画体量水墨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画体量水墨需要两方面的配合。一方面是物质,也就是巨笔巨纸大墨缸大画幅,比如我的自制大排笔宽一米之上,用纸则是丈四宣、丈六宣。另一方面是精神,讲究力、势、气、神的体量。城市的生活品质同样需要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配合之上。当今世界并不缺乏物质,缺乏的是对于精神的执着,也就是缺乏理想。没有理想的人不能称之为真正活着的人,缺乏理想的城市也只能是死气沉沉的城市,尽管它表面上沸沸扬扬。艺术的存在为城市,也为生活提供了一种张力。这种张力不仅是视觉上的张力,也是一种生命状态的扩张力,显现出最鲜活、最当下、最真实、最显露性情和生命活力的情绪和品质。
杨千:开放是艺术与城市共同的空间
无论艺术还是城市生活品质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以我自己为例,作为后第一届77级油画班,经历了“伤痕”以前的艺术,然后是“伤痕艺术”、“乡土艺术”、“85”以及“89”这样的艺术阶段。80年代我去了美国,2002年回到了国内的艺术氛围中。这三十年中,时代在不断发展,处于时代中的城市也在发展,而艺术同样在发展,包括我自己。所以开放是艺术进步的需要,也是一座城市能够继续发展的空间所在。艺术家应该跟着时代的变化,去更新自己的观念,不能总是在既定的生活方式中沉湎,那样就落后了。这样城市在发展,艺术也跟着发展,就形成一个节奏的协调,进而影响到人在城市中生活方式的变化。
杨凯:城市生活需要独立的品质
从二十一年前的捷达开始,到现在形成了一汽-大众品牌清晰且成熟的品牌架构;从敏锐洞察推行汽车合资的历史选择,到勇挑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社会责任的重担。 一路走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安铁成见证了一汽-大众每一个华丽的转身,本刊有幸采访到了这位摸爬滚打投身一线、格局高远规划实践的实战派企业家,掌管一汽大众的领军人物,听听他给我们讲述一汽-大众品牌背后的故事。
格局高远,营造和谐
《现代企业文化》:感谢您接受本刊的专访,首先请您从宏观层面谈谈一汽-大众企业的产业布局和未来的发展走向。
安铁成:一汽-大众的企业愿景是,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汽车合资企业”和“员工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公司”。我们的企业使命是:造价值经典汽车,促人、车、社会和谐。
战略方面,我们目前要努力实现2015年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包含四个维度:第一,市场层面,一汽-大众要确保处在市场第一集团的地位,包括:实现市场份额的提高、产能的提升,丰富产品线、提升用户满意度,平衡区域市场。第二,财务方面,一汽-大众要保持持续的经济稳定性,包括:保持销售利润率;控制投资风险,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品牌建设,保持溢价能力; 成本控制和优化固定费用等。第三,体系能力建设方面,我们要继续改进提升研发、采购、生产、销售、质保、财务体系、组织架构和人才战略以及企业文化等体系能力;在所有内部流程执行中,采取全过程控制,实现工作质量的最优。最后,社会责任方面,我们要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促进国家、股东、企业、员工、用户多方共赢,包括:全力支持股东战略,推动汽车产业发展;制造高品质汽车产品,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广大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为选择、保留和开发优秀员工创造更多渠道,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强化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意识,实现可持续和谐发展。
目前,一汽-大众正在按照规划稳步前进。今年我们会具备汽车车身的本土开发能力,2013年将形成长春、成都和佛山三大生产基地的产能格局,同时稳步推进动力总成和新产品项目,到2015年,一汽-大众将具备产销165万辆的体系能力,同时实现整车的本土开发。
近年来,由于一线城市市场逐渐饱和,西部汽车市场显示出巨大的活跃度和增长潜力,许多车企将西部地区的市场拓展作为战略转型的重要部分。而成都是西部最大的汽车消费城市,一汽-大众向来十分关注这个地区的发展潜力。
一汽-大众不仅将第三工厂设在成都,更在其周边建设了零部件园区和发动机工厂。未来,成都基地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不仅会使一汽-大众的产品更加贴近西南市场,为西部地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而且也将为地方汽车产业的升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目前,正在建设的佛山第四工厂,将于2013年8月正式投产。佛山工厂在国内首次采用德国大众集团最先进的MQB平台,生产大众和奥迪品牌的产品。华南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佛山第四工厂不仅将加强一汽-大众在华南市场的影响,推出贴近消费者的车型,也为一汽-大众的工厂、产品全国布局写下了重要的一笔。另外,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的成立还带动了该地区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包括世界500强的零部件供应商纷纷落户佛山,目前已有50多家一级汽车配套商来到佛山。
沉淀品牌,铸造品质
《现代企业文化》:一汽-大众品牌可谓是家喻户晓,请问贵企业是如何进行品牌创建以及拓展影响力的?
安铁成:在当今社会,品牌已成为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资产。对于一个大型企业来说,强大品牌是非常重要的。品牌拥有广泛的、持久的影响力,企业才能真正地做大做强,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汽-大众及其产品的品牌不是一朝一夕树立起来的,而是经过了不断积淀和发展,是一汽-大众长期奋斗经营的结晶。从二十一年前的捷达开始,一汽-大众一直致力于制造高品质的汽车产品,也形成了一汽-大众企业品牌和大众、奥迪产品品牌组成的清晰的品牌架构。
因此,不仅一汽-大众的产品在市场上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和持续的领先地位,一汽-大众的品牌也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高品质、高价值”的印象。这也是一汽-大众品牌的核心内涵所在。
我们一直希望成为把品牌打造成“高品质汽车的代名词”。这个高品质,不仅仅是生产高品质、高价值的产品,也渗透到了企业内部的每一个环节,配套供应体系的每一个环节,甚至到经销商战略合作伙伴的每一个环节的高品质。有了这样的“高品质”体系能力,才可能保持市场持续的领先。
除此之外,随着观念的进步,“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一汽-大众积极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努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真正承担起大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也成为一汽-大众品牌的重要内涵。
现在,一汽-大众的品牌已经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我们的市场表现和良好口碑已经充分说明了广大消费者对我们的认可。未来,一汽-大众还将继续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汽车产品,继续为提高国人的生活品质而努力。
注重技艺,以“合”为贵
《现代企业文化》:一汽-大众作为汽车合资企业的成功典范,您在企业的合资合作方面有何高见?
安铁成:汽车合资企业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选择。从宏观上说,在过去的30年里,合资企业对普及汽车、改善人民生活,完善产业链条、推动汽车产业整体跨越式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汽-大众是我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乘用车合资企业。作为具有二十多年历史的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在中德双方股东的精诚合作和共同努力下,不仅造就了今天行业领先的突出业绩,更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和市场的发展。
中国的乘用车产业和市场,可以说都是从合资企业开始的。正是通过合资,我们引进了国外先进的产品、技术、管理和理念,制造出符合国际标准的汽车产品,逐渐开拓、培育了市场。
一汽-大众在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注重的就是学习德国大众领先的流程和标准,打造我们的企业文化和体系能力。特别是在产品开发方面,正是通过合资、通过学习,一汽-大众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从概念、虚拟到工程设计,零部件验证、实验,再到整车开发和最后认的完整开发流程。 此外,在零部件验证方面,一汽-大众也具备了符合德国大众标准的试验验证能力,使我们的产品具有与德国大众的产品相同的品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合资,我们建立起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条,带动了大批的零部件配套企业,培养了无数高水平的汽车人才。
从最初的捷达国产化、改脸,到奥迪的全价值链本土化,这既体现了合资双方的融洽和协作,也意味着一汽-大众大力推动零部件采购的深度本土化。目前,一汽-大众已经建立了国内水平最高的零部件供应体系,有力地带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另外,一汽-大众已经建成了国内最大的专业汽车人才培训基地,更形成了成熟的、可复制的技术人才培训体系,不仅满足了企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汽车产业输送了人才,体现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没有合资,这些成就都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审视合资企业的现状,我们也确实会发现种种不足。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价值链的前端、在产品开发方面进展缓慢。不过,实现真正高水平的整车开发本身就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
肩挑责任,回报社会
《现代企业文化》: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一汽-大众是怎样做好这一历史担当的?
安铁成:负责任的企业理念和商业上的成功构成了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对立统一的。在过去的两年中,一汽-大众有力地印证了这点。在充满挑战的大环境下,我们持续着高速的增长。同时,随着企业的发展,我们在全国布局的展开,我们也带动了汽车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我们的社会责任的基本方面。总的来讲,企业社会责任是大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并且将会一直是我们企业战略的基础,也是我们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宜、安全且环保,一汽-大众不断开拓创新并全面推进各项新技术与动力总成:优化的内燃机,轻量化的设计,电动车。我们推出的每一代新车的能效都会相应地提升。在过去的五年中,我们将综合单位能耗降低了38%。如今,一汽-大众拥有9款车型,2011年一汽-大众各车型的平均油耗达到7.56L/100km,所有车型全部达到燃油经济性第3阶段限值要求,提前4年满足国家的排放标准。蓝驱车型的推出、新能源汽车的试运行,则代表了一汽-大众在环保方面最前沿的创新。
我们还致力于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制造过程。一汽-大众一直致力于在其3个生产基地不断提高其能源效率。在此方面,我们在成都的新工厂树立了新的标准。除此之外,我们在中国的劳工关系方面也成为典范:“最佳雇主”的形象与先前确立的“员工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公司”这一企业愿景证明我们是可持续发展与有竞争力公司的典范。
企业社会责任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当前时代的各种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我们的解决方案。
因此,一汽-大众也积极以各种形式的公益和慈善活动回报用户与社会,回应时代的困境和挑战。例如“中国新未来”“奥迪童梦园”等活动关注我国青少年成长;“大病扶困爱心基金”则体现了一汽-大众对员工的关爱。
把握市场,产业报国
《现代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家、特别是汽车行业的著名企业家,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产业报国的经验和体会。
安铁成:汽车产业是我们国家的支柱产业,对于我们的经济、人民的生活都有重大的影响。入世以后的十年,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不仅为各大企业创造了机会,更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的生活面貌。
对于这样一个涉及面很广的产业,企业最需要的是成熟的规划和完善的体系能力。一汽-大众近几年来在产品引进、产能扩张和体系能力建设等方面,均有明确的规划并且按计划执行。
关键词:教育学区 城市化 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8-020-03
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宜春的城市化也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宜春市要实现至2012年中心城区人口要达到50万人,城区面积要达到60平方公里的发展目标要求,不仅要有开拓性的视野和发展魄力,更要在现有“两坚持”,即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并驾齐驱的发展路径和坚持生态城市的发展定位基础上,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打破常规,结合学区建设,以此带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一、宜春以学区推动城市化战略的模式选择
当前,城市化一个重要的有利支撑条件在于学区建设。如果宜春能把学区建设纳入到城市化的轨道中去,将是落后地区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有效捷径,特别当宜春市二、三产业还未取得突破时,还不能有力支撑城市快速的扩张的情况下,由学区建设来充当城市化的排头兵,将具有非常现实和重大的意义。因此,宜春市政府在规避“急功近利”的学区建设本然冲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基础上,科学定位宜春学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将对宜春城市发展奠定良好的动力基础。
1.非农流动人口学区化。政府通过超前的规划、大规模的城市基础建设和相对温和的旧城改造运动,大量将老城区商业繁荣地带进行地产升级,增加其营生成本,而对学区附近商圈实行税收、财政补贴和金融支持等优惠政策,吸引游离于城市管理之外、却大量存在于老城区的流动人口进行被迫式的迁移,在短时间内推动学区人口的增长,做活人气、商气,最终搞活“学气”。
2.非农“单位”人口学区化。这是当下中国最流行的城市建设“腾笼换鸟”模式,即地方政府采用无偿划拨或有偿转让形式低价取得居于城市郊区的土地,由政府兴办的投资公司对新区进行统一规划和划片开发经营,建设集行政、贸易、教育、交通、环境、居住为一体化优势的城市新的行政中心和新的教育片区,并以“集中办公”、“提高办事效率”的名义,将大量存在于老城区的机关事业单位整体搬迁到行政中心,大量的机关事业人员以相对市场价的优惠价格购买新行政中心的商品房进行全员迁移,而后由政府统一对原机关所在地地块进行招拍挂。在获取大量经济利益的同时,在短时间内推动学区人口和学区受教育人口的快速增长。
3.非农“城中村”人口学区化。城中村是中国特有的城市发展符号,是历史的产物,其居民是城镇户口,其管理却是游离于体制管理之外,成为城市社会管理的盲角。于是,政府在改造城中村的过程中,先进行学区超前规划,建设高品质学区,实现城中村受教育人口的“离地离学——离地不离学——就近入学”转变,顺利完成城中村人口的集聚、分离和重新集聚。
4.迁移人口学区化。即地方政府先进行投资,兴建学区和经济活动区,然后通过大规模的接收外来移民如三峡移民以及所属区县偏僻山区和地质多灾区的农民整体迁移。随着移民的不断入驻,学区将不断扩展,逐渐演变成一个涵盖生活区、经济区、教育区、娱乐区和生态景观区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学区,实现移民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和住有所居,以此吸引更多的人迁移至此,实现城市人口的扩张。
5.郊区人口学区化。受制于土地限制的城市化运动,其扩张的突破点在于城市的——郊区,特别是随着城市房地产的发展和人们对高品质居住环境的热爱,郊区更是成为城市人口投资置业教育的新宠。政府在打造郊区经济的同时,采取政府投资为支撑、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教育学区,建设高品质学区,并对郊区受教育人口实施教育优惠政策,打造学区经济,推动郊区与城区的一体化发展,并在短时间内连成一体,充实城市发展内涵。
6.产业人口学区化。即政府从发展经济区和吸引产业工人特别是优秀技术人才的角度,由政府财政出资在产业人口密集区兴建教育学区,解决产业人口关心的下一代受教育问题,实现就近入学,及双职工家庭无法两头兼顾的矛盾,而无后顾之忧。而且随着学区条件的不断改善、完备,将吸引投资者和外来产业人口更多地涌入,使经济区逐渐演变成城市新区,并由于经济区本身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优势、环境保护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学区成为城市人口教育、就业、生活、工作、娱乐的首选之地。
7.商圈经济人口学区化。即地方政府为打造商圈经济、文化产业和解决商圈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在商圈中心或,特别是将原占据城市商圈繁华地带的机关事业单位迁出后留下的地产房产,进行学区化改造,使其成为基础性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集聚的高品质学区,在提升商圈教育品质的同时,提升商圈的吸引力、档次、内涵和人气,助推城市人口的扩张。
8.大学城。大学城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资源整合模式,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知识型学区和现代大学组织制度。其通常是由政府主导或企业主导,采取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模式,以服务和促进地方经济教育协同发展为目的,集教育、人才培养、产业和生活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学区。由于其本身是人才、知识、技术的聚集地和发散地,通过大学城易于在周边形成高科技产业集群,从而强化自身的产业聚集效应、辐射效应、溢出效应和长尾效应,成为城市产业与人口的聚集区。
二、宜春以学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员回流,加速了新观点、新理念的传播,带动了整个地区的消费转变,为休闲食品行业奠定了坚实的潜在市场。从行业竞争的角度来说,近5年来我国进口食品市场总额年平均增长率仍高达15%。到2018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食品消费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国内休闲食品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以雀巢、亿滋(卡夫食品)为首的国际品牌与达利集团、雅客食品、旺旺等国内品牌两大阵营之间。从渠道发展上来说,休闲食品行业电商、O2O模式的加入,且表现出不俗的业绩,电商依然成为一个新阵地,未来必然也是朝着新模式发展。因而,休闲食品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向好,且呈现出繁荣态势。
产品开发原料稀缺化
随着国内国外诸多休闲食品企业的投入加大,行业产品空前的丰富,消费选择也是极其多样,也导致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但一线城市消费能力的攀升,企业求新求异的深度细分市场,加上行业整体消费群体年轻走向。整个行业呈现革新态势,从红海中找蓝海是未来休闲食品企业的焦点,谁能占领市场先机谁就能占据主动。根据行业发展的态势,未来休闲食品将有3个大动向。
休闲食品作为快消品的一类,是在人们闲暇、休息、聚会等情况下所食用的食品。无论是从产品种类,还是从产品形态上来说,都非常丰富多样。而目前国内市场上销售的休闲食品主要有传统饼干类、膨化类、糕点类、谷物类、糖果类、炒货类、肉鱼类、干果类,这8大类占据着休闲食品产品开发的主导地位。由于长期的发展,食品企业的数量众多,传统的8大类已经基本被过度开发,即便是推出诸多新品也没有太多的新意。由于长期消费,大众对传统的瓜子、糖果、巧克力、蜜饯等兴趣逐渐降低,不再保持高昂的消费热度。如何激发大众消费的欲望成为了企业产品研发的焦点。因而煮制食物、腌泡食物、干粉冲剂等新品类也逐渐加入休闲食品行列,成为行业中靓丽的新产品。
为什么煮制、腌泡等及其小众化,且口味形态十分独特的产品会赢得大众的喜好。一方面这是源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独特食材容易被好奇的大众所接受;另一方面得益于休闲食品企业试图寻求休闲食品的差异化,极尽可能的塑造核心竞争优势,很多中小企业缺乏资金和渠道的优势,所以大家愿意去推出特色产品。在此行业背景下,未来休闲食品行业产品开发必然将向稀缺化原料发展,国内各地独特的食材、全球各地的消费原材将呈现在国内消费者的眼前。例如江中猴姑饼干就是一个典范,它就是从稀缺的原料出发,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未来这种原材料稀缺化的产品将打开众多休闲食品细分新品类,引导未来市场主流消费。
品牌诉求复合超值化
随着国内休闲食品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两大阵营之间的争夺必然恶化,再加上有无数的新进入者。未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是关键,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重视品牌的塑造。随着市场发展的成熟,国内休闲食品的产品、包装、标准将更加趋于专业化和标准化,品牌的作用将愈发重要。同时国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对高端需求的拉动效果十分明显,促使高端休闲食品市场发展旺盛。在国内一线城市及二、三线发达城市,本土高端消费群体也已开始浮出水面,也由此促成一批高端休闲食品品牌的诞生。
特别是随着进口休闲食品在国内的兴起,激发了高端休闲食品市场。那么,如果休闲食品在口味、品质、包装上不符合他们追求高品质生活、显示身份地位的理念,那很难抓住消费者的心。因此,未来的休闲食品的品牌诉求不能单纯基于产品的功能属性去说,可以结合时代大环境、社会大环境、消费大环境去说,强化品牌的复合支撑。
消费需求高质享受化
伴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们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在消费者生活水平逐渐转型的过程中,原来以温饱型为主体的休闲食品消费格局,逐渐向享受型休闲好生活转变,大量风味、营养、功能、原生态的产品涌现。而且时代的演进,现在的休闲食品已经不再是以平时吃为主,有时它成为一种加餐或替餐食品,成为正餐中的一部分甚至是替代品。由于现代人的亚健康现象扩大化,使得城市消费者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健康型休闲食品的概念涉及低钠、低盐、低饱和脂肪、非油炸烘烤型,无添加剂、无防腐剂等产品,成为消费者一日三餐中的第四餐,开辟了营养享受的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