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影像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分析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探讨医学影像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6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人才需求;教学方法;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特别强调高等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1]。医学影像学专业是在放射诊断学的基础上伴随现代科学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专业[2-3]。随着医学影像学科及新项目、新技术的迅速发展,CT、MRI、DSA、ECT以及彩色超声(多普勒)等设备在国内不断普及、更新,影像诊断水平明显提高。我院自1999年开办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学院)本科医学影像专业二段式教学工作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果,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15年7月,我院的二段式教学工作被甘肃中医药大学批准为临床实践教学基地重点建设项目,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和方法,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调整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更新、实践教学改革等[4],努力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医学影像专业应用型人才。
1医学影像专业社会需求分析
1.1医学整合性更趋明显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死因前三位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寄生虫病和传染病、意外伤害,到2012年,已经变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患病率迅速上升,成为人民健康的主要威胁。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健康的范畴也随之改变,不仅局限于没有疾病,而是身体、心理都能适应社会和环境的一种完好状态。在我国,引起疾病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约占60%,已大大超过单纯的生物因素致病的比例,与发达国家一致。医学模式已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医学的整合性基本特征表现为:医学内部各学科之间合理耦合,学科研究领域相互交叉、融合。
1.2医学强调高度的人文关怀
医学的使命是救死扶伤,面对的对象是人,而人具有整体性、社会性等特点,因此,医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有着深刻而明显的人学标记”[1]。医学不像其他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内容首先应该是对人的关怀,我国历代医家也都奉行“医乃仁术”的思想,它强调“人学”。医学的理想模式应该是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这是医学的核心理念即人文精神所决定的。
2医学影像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为广大影像医学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契机,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影像学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以教师、教材和课程为中心的传统的影像学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因此,要建立“大影像学”概念,组建包括介入、超声和核医学在内的现代医学影像学学科。影像学的发展趋势要求各个学科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将各分支学科融会贯通。
2.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2.1.1构建“四个教育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临床综合能力
以公共基础课为基础构建大学通识教育基础平台;以基础医学课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础构建基础医学教育平台;以临床医学课程及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室、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等为基础构建临床医学教育平台;以医学影像专业课程、医学影像数字化仿真实验教学中心、PACS实验室、电子阅片室和附属医院影像科室为基础构建医学影像学专业教育平台。通过上述“四个教育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1.2拓宽专业基础,强调临床与影像并重
优化课程结构,专业课教学形成以影像诊断学为核心的多门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形态学基础课程教学,使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形态学课程教学时数与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时数相同;将断层解剖与影像解剖学合并为一门课程,增加图像处理、放射防护学等选修课程,拓宽培养口径。
2.1.3采用“2.5+1.0+1.5”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第一阶段:两年半基础学习(学习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等课程);第二阶段:一年临床科室轮转实习(进行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实习);第三阶段:一年半影像专业学习(其中半年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半年在医院影像科室实习,半年在数字化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进行综合阅片能力培养及科研能力训练),学习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医学课程后,即到医院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临床实习,实习后再学习影像诊断学等专业课程,然后再进行一个学期的影像专业实习。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学习影像诊断专业课程时,能够结合临床医学的理论与病例等问题听讲,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2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施学习、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2.2.1改革教学内容,促进课程知识体系的更新及相关知识的交叉和融合
医学影像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多门学科均有密切联系,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重要的桥梁学科之一[4]。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通过PACS系统调阅所有影像、临床病历、病理图像等资料,将影像诊断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认识、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适应能力和职业素质。注重传授专业理论基础,讲授新技术、新进展,突出对学生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
2.2.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片能力及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能力
灵活运用启发式、以系统疾病问题为中心及病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立阅片能力,使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的影像学解剖及常见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2.2.3改革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建成数字化影像仿真实验中心网站,包括实践操作指南、教案与课件、影像试题、影像诊断学仿真课件、视听教具(如人体断层标本、病理标本、手术录像、各种影像检查录像和电影)等资源,更新医学影像学电子教学片库和试题库,构建网络化、多媒体化新型影像学见习及实习教学模式,形成网络化的医学影像教学和管理平台,使学生可以通过医学影像学电子教学片库和试题库及医学影像学电子阅片室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考核。
2.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2.3.1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
建成PACS实验室,与附属医院进行无缝对接,能够实时、安全、有效地将附属医院CT、MR、DR、DSA等设备所产生的数字化图像信息同步传输到PACS实验室,使学生能实时调阅典型病例的影像和检查报告,形成了一个开放、仿真和资源共享的教学环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影像诊断能力。更新和丰富医学影像资源库和试题库,建立涵盖医学影像原理及全身各大系统、病种齐全、内容表达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的医学影像网络资源库[5],便于学生随时在网上学习。
2.3.2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做到时间、空间、内容的全面开放,建立师生互动平台。让学生在医疗实践中学习,将临床问题渗透到基础教学中,营造实训氛围,开辟学生的实习基地。
2.3.3加大实践技能训练和考核比重
教学中所有专业课程理论授课与课间见习课时分配为1∶1,理论授课与见习全部由富有经验的临床副高以上教师讲授并带教,毕业考试实行理论考试加实践技能考核的全方位考核模式,毕业专业课考试实行理论成绩与读片成绩分值分配为1∶1的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岩波,段志光,程牛亮,等.结合专业认证开展内部评估助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3-4.
[2]袁小平,任俊杰,谢榜昆,等.培养高质量的医学影像学本科专业人才——医学影像学本科生的实习教学研究[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0(4):253-254.
[3]赵云.培养医学影像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5):560-562.
[4]杨小庆,杨明,刘斌.参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构建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6):1236-1239.
医学影像学是在X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博士论文目前包括X线、CT、MRI、DSA及超声,并已全部实现了数字化,而医学影像学的每一步发展,首先受益者是神经系统,加之各种介入器材的进步,因此才使神经介入治疗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可谓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目前神经系统的介入治疗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等,主要应用的治疗方法是病变填塞术或栓塞术;②颅内血肿,主要在CT或MR导向下行经皮穿刺血肿抽吸术;③脑缺血性疾病,其中急性超早期脑梗塞,主要采用急性超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而对于颅外或颅内主要分支的狭窄则采用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必要时可置入血管内支架治疗;④颅内肿瘤,目前主要采用术前栓塞治疗或化疗药物灌注术,部分病变可采用CT或MR导向下抽吸术;⑤对于一些颅内少见性血管性病变,手术不易治疗者,则介入治疗可能会更容易、效果会更好些。对于疾病要想有一个好的治疗结果,必须于治疗前就有一个正确的诊断,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就是这个道理,而神经系统疾病多种多样,只有诊断准确才能制定出可行的方案,而颅内出血性病变则病因复杂,病变部位形态各异,术前诊断明确,方可采用有效可行的介入治疗方案,就能达到既治疗病变又不产生严重并发症的目的。医学影像学的进步,给临床提供了精确可靠的信息,使诊断正确率大幅度提高,对于神经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介入治疗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作者简介:刘作勤(1949-),男,山东省郓城县人,毕业于潍坊医学院临床医疗系,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擅长介入放射学临床方面的研究
医学影像学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尤其是上述适合介入治疗疾病的诊断,主要是CT、MRI、DSA和多普勒超声,而对于不同的病变,采用合理的医学影像学设备进行检查,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颅内肿瘤的诊断,可采用CT、MRI的平扫和增强扫描来进行,不但可以诊断出病变,还能定性,对于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病变,定位定性准确后,可以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即使手术治疗后,还可复查其治疗效果。对于某些病变,可采用CT或MR导向下的穿刺抽吸术,而对于某些恶性肿瘤,则可在DSA造影诊断清楚后,采用血管内化疗药物灌注治疗或术前栓塞治疗,后者更利于手术的完整切除,实践证明临床效果良好。
缺血性脑血管病,可由多种原因造成,而适合介入治疗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栓塞而导致的脑梗塞,最适合介入治疗的时间窗是发病6h以内者,因此在发病后可立即行CT或MRI检查,排除了脑出血后即可进行,最近新的CT或MRI均有功能成像,这样对于超早期脑梗塞的诊断更加容易;二是脑动脉的狭窄,这种狭窄最常见的部位是颈总动脉分叉部,此部位用超声多普勒检查则更容易些,另外是椎动脉起始部和大脑中动脉主干,这种情况用CTA、MRA则易诊断,当然对于脑血管狭窄性病变最后确诊仍需要DSA。DSA虽有创伤,并可出现并发症,但目前仍然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前,一定要做好DSA检查,并显示清楚病变。出血性脑血管病种类繁多,而最常见者为脑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因此对于出血性脑血管病,CT、CTA、MRI、MRA、DSA都是诊断不可缺少的手段,尤其是最近发展迅速的多层螺旋CT,随着后处理功能的完善,尤其是重组的三维图像连贯平滑,给人以完整、准确的立体概念。
目前常用的后处理功能为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阴影成像(SSD)、容积重建(VR)和CTA减影重建等。另外还有血管腔内仿真内窥镜也是非常有用的,对于CTA、MRA,最近由于机器的进步、软件的开发,大有取代DSA对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趋势,对于颅内动脉瘤来说,因为绝大多数瘤径小于3mm的动脉瘤不易破裂,MRI又无创伤,不需要对比剂,禁忌证极少,仍不失为排除动脉瘤高发人群的理想手段。CTA和MRA有许多共同点,如创伤小或无创伤性,对病变的检出率相似,但均未超过DSA,操作比DSA简便,观察角度比DSA更多,诊断结果都与操作者的经验和设备软件系统有关,不少学者认为CTA和MRA的准确性很高,甚至认为可完全取代DSA检查,我们认为两者都是DSA以外诊断脑血管病可选择的影像学手段,具有创伤小、需时短、安全、简便和经济、适用于门诊和大宗无症状病例的筛选特点。DSA仍然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它诊断准确、描述病变清晰,但有创伤,可能出现并发症。
【关键词】 医学图像 DICOM格式 分层存储
一、引言
目前,医学领域当中,数字医学影像格式及其转换方式的通用国际标准是DICOM,而本文所描述的是以DICOM为基础,以PACS在临床应用为前提的相关的文件格式及存储方法。PACS是医学图像存储及通讯系统的缩写,它采用数字化的形式,对临床应用的医学图像进行管理、传送、存储和显示,它的特点非常明显,显示的图像质量高、传输过程中无失真、速度快、可共享等[1]。网络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国内的众多医院都开始或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开展远程合作医疗,由此引发了对PACS的迫切需求。然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快速、高效的存储和引用医学影像数据应用于临床,是PACS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DICOM标准格式的医学图像
DICOM标准的医学图像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是文件头和数据集[2],可以从如下四方面的内容理解:
1)存储服务类及相关信息:这部分主要的功能是在规定的标准框架下,将数据格式层的相关内容转换成医学图像的专用信息。
2)DICOM文件格式:在DICOM格式的文件中,数据元素全部被封装到一个文件里形成数据集合,在文件的前面,设置文件的原信息,其中包括文件头、文件标识、组长度、元信息版本等一些相关信息,以此来表示文件为DICOM文件。
3)DICOM目录信息:在DICOM中,文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由图像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的,主要包括图像IOD及检查结果等信息,而定义这样的关系是由DICOM标准中基本目录信息对象实现的,而基本目录信息又是由多个目录实体构成的,目录实体的内部包含1-N条目录记录,它们采用递归的方式依次引用下级目录,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3]:一、引用下级目录;二、指向相关的IOD文件;三、可控记录选择的键值;四、同级目录连接机制。
4)DICOM文件存储标准:针对于各种不同的医学影像设备所产生的不同格式的医学影像文件,DICOM设置了完整的存储归档机制,可以依据具体归档选取。
三、医学图像存储
DICOM标准下的医学影像数据具有分辨率高和海量的特点,所以,在PACS系统当中存储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同时,医学图像的临床存取效率和数据安全可靠性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基于DICOM文件格式,提出一种分层存储的方法,即在将医学图像存储到数据库时,按图像的分辨率及拍摄部位的重要程度对其进行划分。
1、分层次存储的基本思想:相对于其它类型数据而言,医学图像数据数据量大、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关联性,而医学图像的空间和灰度分辨率高、数据表示的重叠信息边界不明显且对比度不高,又使医学图像具有特殊性;然而,在整个的医学图像上医生和患者感兴趣的只有病症局部信息,对其它部分的信息很少注意,因此,本文采用分层存储的方法对医学图像进行存储,也就是说在将医学图像存储到数据库时,按图像的分辨率及拍摄部位的重要程度对其进行划分;对于图像中的病变区域,我们称为“重点区域”,采用高质量的高保真无损压缩,以保证图像品质; 对非病变区域,我们称为“非重点区域”进行高效压缩,该部分以提高压缩效率为主,这样即突出图像重点区域,同时又保证了整幅图像的完整性。具体存储时,将图像库划分为基本图像库、缩略图库和标注图库,基本图像库存储高分辨率的 DICOM图像数据,缩略图库存储低分辨率的缩略图像,而标注图库存储标注了的病变区域的图像。
2、基本图像库:医学影像数据从医疗设备上成像后,经过解析,也就是去除DICOM格式的信息部分,只保留图像数据部分的内容[4],然后存储到基本图像库当中,从而建立起最初的基本医学图像数据库, 但这样的图像存在格式不统一的问题,所以在后续的处理工作当中要利用图像处理工具进行格式统一处理。
3、缩略图库:实际上,医疗设备上形成的医学图像数据,信息量是很大的,这样的图像数据在临床应用时传输是很困难的,不能够适应临床应用对实时性的要求,因此建立医学图像的缩略预览图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方便用户在查看所需的图像时,快速定位,提高访问效率[5]。缩略图采用低分辨率的小图,是对基本图像进行的微缩,在对基本图像进行模糊化处理、重新采样、重新锐化之后,将其设置为每个像素点有 4-8bit,最后得到的图像存储到缩略图库。
4、标注图库:医学影像生成后,由相关的医生在图像上对病变区域进行标注,突出显示出病变部分,然后将标注好的医学图像存储到标注图像库中。
经过以上的分层存储处理后,医生和患者可以根据需要快速的从相应层次的数据库当中检索出想要的医学影像数据,可有效的提高临床应用效率。
四、总结
本文基于 DICOM格式的t学图像,以临床实际应用为依据,针对临床应用时医学图像批量存储以及利用效率低下问题,提出了按图像分辨率及拍摄部位重要程度进行分层存储的思想,并给出具体方法,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一种DICOM医学图像的分层存储管理数据库系统的方案,本方案的提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医学图像存储和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王英,基于DICOM标准的医学图像存储与访问的研究,医疗装备,2005.
[2] 韩磊,基于DICOM的医学图像存储模型设计与实现,计算机时代,2006.
[3] 王龙,基于DICOM的医学图像存储与处理系统的实现,电脑学习,2010.
摘 要 目的:研究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HMO)影像特点。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不同年龄、不同部位的56例HMO影像及家族史。结果:58例HMO疾病患者中,男38例,女20例,其中胫骨及股骨多发,并且对称存在18例,双手及腕关节次之10例,肱骨4例,尺桡骨9例,肋骨3例,骨盆9例,肩胛骨7例;跟骨部位1例。结论: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是一种常见的骨良性肿瘤,以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好发,其次为长骨端,其有典型遗传倾向,瘤骨发生部位具有家族倾向性。
关键词 遗传性 多发性骨软骨瘤 影像分析
Imaging analysis of hereditary multiple exostosesWANG Feng-juanDepartment of Radiology,Zhengzhou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Zhengzhou 450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hereditary multiple exostoses (hereditary multiple osteochondroma,HMO) imaging features.Methods:56 cases of HMO confirmed by pathology image and family history in different parts of different age,analysis.Results of the 58 patients with HMO disease patients,male 38 cases,female 20 cases,of which the tibia and femur and multiple,symmetric about 18 cases,hands and wrist joints of 10 cases,4 cases of humerus,ulna and radius of 9 cases,3 cases of rib,pelvic in 9 cases,7 cases of scapula,1 cases of calcaneus;conclusion of hereditary multiple exostoses is a common benign bone tumor of distal femur and proximal tibia,with good hair,followed by the end of the long bones,a typical genetic predisposition,tumor bone site with familial tendencies.
Key words hereditary;multiple exostoses;imaging analysis
多发性骨软骨瘤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骨病,一般2~6岁发病,至青春期后停止生长;好发于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也可见于肩胛骨和骨盆。此病累计软骨内化骨的骨骼系统,而不侵犯膜内化骨的骨骼。骨软骨瘤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两种,单发性骨软骨瘤也叫外生骨疣,多发性骨软骨瘤有家族遗传史,具有恶病变倾向,现将近几年发现56例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56例,男38例,女20例,其中胫骨及股骨多发,并对称存在18例,双手及腕关节次之10例,患者病灶外形示骨性突起物,质硬,无疼痛,部分患者因肿物增大而出现压迫症状;引起相应的功能症状而就诊。双手食指近节指骨疼痛,小豆样骨性突起物,此组患者常规800ml DR机及CT平扫片。所有病例均行手术病理证实。CT机为日本东芝16排SCT扫描机,层厚5mm,准直宽度7.5mm。平片和CT均诊断为多发性骨软骨瘤;后并经病例证实。
结 果
临床表现:此组病例中,16例长期无症状,多因无意中发现骨性突起物而就诊,13例肿瘤压迫周围组织或表面的滑囊发生炎症,产生疼痛而就诊。家系调查中,29例患者有明显家族遗传病史,36例患者中有28例示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年龄4~78岁,男女比例3.4:1.1;在36例患者中,胫骨发病率最高,其远端见22例,腓骨远端11例,股骨远端17例,股骨近端8例,(其中胫骨及股骨多发,并且对称存在18例,双手及腕关节次之10例),肱骨4例,尺桡骨为9例,肋骨3例,跟骨1例。骨盆9例,肩胛骨7例。
X线及CT表现:骨软骨瘤好发于股骨下端,胫腓骨上下两端及尺桡骨远端,肩胛骨、肋骨、髂骨及短管状骨也为好发部位;此组病例中见一稀有跟骨骨软骨瘤。骨软骨瘤大多出现于长骨干骺端,干骺端增粗变宽,骨赘向旁侧突起,背向关节生长,瘤骨可成宽底或蒂状,针刺状、管状、或菜花状。瘤骨数目、大小及形态各异;此组发现病例中2~6个。骨软骨瘤的典型CT表现为自干骺部向外生长的骨性突起,可明确分出肿瘤基底、体和顶。部分病变致骨及关节变形;松质骨与皮质骨均与母骨相延续,可见肿瘤周边及顶部的斑点状,环状或菜花状钙化的软骨帽。
讨 论
病理学上骨软骨瘤由骨性基底、软骨帽、纤维包膜三部分组成。可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两种,多发性具有家族遗传史,具有恶病变倾向;镜检示大量的软骨基质呈小叶状结构,常含有丝状物的黏液样基质。本组病例为多发性骨软骨瘤,有家族遗传史;部分具有软骨帽的骨性突起物,常见于干骺端的表面;骨软骨瘤形态特征,质硬;无压痛,四肢肌力正常,功能活动无明显障碍,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常未见引出。多发性骨软骨瘤病或多发性外生骨疣的发病率比孤立性骨软骨瘤为小。多发性遗传性骨软骨瘤有三个特征:①具有遗传性;②骨缩短或畸形;③恶变成周围型软骨肉瘤的发生率高。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大多数病员有家族遗传史,有时称为遗传性畸形性软骨发育不良,或骨干续连症。后者主要是指整个患骨的塑型有异常。严重时,几乎所有软骨内化骨的骨胳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
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在欧美地区的平均发病率0.9~1.4/10万,该发病为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几乎完全外显,一般3岁前发病率达50%,12岁时96%~100%,如十二岁时未发病一般不会再患该病[1]。Buhler和Malik(1984)认为遗传性多发性骨瘤的突变可能位于8q上的8q24.1区,HMO的病变骨一般侵犯软骨内化骨,而不侵犯膜内化骨,如颅骨等。该病倾向于在肩胛骨、髂骨、肋骨等处发病。但膝关节周围骨上也应存在病变。如果膝关节周围骨上没有外生骨疣,则HMO的诊断不能成立[2]。
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首先于1943年由Jaffe命名。发病原因可能为:①先天性胚胎缺陷;②骨骺板错置移位;③由骨膜内层的残存幼稚细胞代生而成;④干骺端骨膜生长不完全,未能约束骨软骨的增生。引起骨软细胞畸形生长而生的骨赘。⑤骨骼生长过程中干骺失去其塑形能力,使干骺增宽并连续增殖而形成骨赘[3]。遗传性经文献记载有显著的家族遗传史64%;经父系遗传73%,经母系遗传27%;本组经调查显示,父系遗传68%,母系遗传24%;3例无家族遗传史。本组发现骨软骨瘤具有隔代遗传的特征。据文献记载stocks和arriogton曾分析过1124例多发性骨软骨瘤,其中727例来自163例家庭,64%可以肯定其遗传关系[4];Shanks报道455例多发性骨软骨瘤属于该病的家庭成员中50%有畸形,男性患者遗传给后代52%,女性患者遗传给后代42%;多发性骨软骨瘤易恶变,国内外学者统计的恶变率15%~20%[5]。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较单发性骨软骨瘤易于恶变,有11%~20%恶变为软骨肉瘤,多见于骨盆,也有恶变为骨肉瘤及纤维肉瘤[6];当骨软骨瘤发生恶变时,共同的影像表现为瘤体较前明显增大;软骨帽增厚、破坏或消失;基底部及骨干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瘤内广泛的不规则、环状钙化且密度不均;软组织明显肿胀。主要X线表现为软骨帽不规则增厚、破坏或消失,钙化成堆,密度不均;基底部及骨干骨皮质溶骨性破坏,骨膜出现放射状骨针及Codman三角;软组织明显肿胀。CT表现为软骨帽钙化增多,骨质破坏;基底部及骨干骨皮质虫蚀样破坏;瘤内广泛的不规则钙化或环状钙化及骨化影,密度不均;放射状骨针及骨膜三角;软组织明显肿胀;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恶变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常规X线及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方法,可早期发现恶变征象。
多发性遗传性骨软骨瘤常与软骨肉瘤,纤维肉瘤相鉴别:其X线及CT及临床表现不同;诊断时应结合临床多方面考虑。
参考文献
1 郑强,徐讯,杨迪生,等.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2,23(4):243-244.
2 刘二娣,王莉君,林生贵,等.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2例报告[J].现代医学影像学,2004,13(6):282-283.
3 曹来宾,徐爱德,徐德永.实用骨关节影像诊断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6-360.
4 罗维礁,聂南海.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3例家系报告[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6,42(12):370.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增长率一直保持在8%以上,这有力地保障了我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但这段时间也恰恰是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由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等原因,从而导致我国的就业形势一直不容乐观。本文就影响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因素进行了初略的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影响因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高等教育已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成如今的大众教育,而呈现的问题是大学生就业困境日益明显。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幸福,更甚至于己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潜在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就业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研究影响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影响因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意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法律法规政策及社保因素
社会法律体系是国家利用公权力对大学生就业行为进行宏观调控,为大学生提供基本导向,缓解社会劳动力分配不公的过程。社会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与大学生的就业取向是相互关联的。大学生就业的法律制度完善与否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当前,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界定了责任的清晰度和大学生就业相关权利的保障程度,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己基本建立,并逐渐走向成熟,新的《劳动保护法》、《公司法》等都从大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的角度提供了保障。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对大学生人才这一重要资源战略定位的引导方式,是根据国家不同时期不同需要而制定的人才取向指导。政策对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去、到基层去,以及相关大学生入伍的规定等都会影响就业去向与结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是大学生就业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其包括住房、福利制度、社会保险缴纳、保险关系接续以及失业再培训等。可靠的、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机制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支付需求。因此,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均衡也会导致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倾斜。
二、经济发展状况因素
凯恩斯认为,就业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私人投资和消费不足而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是不能通过劳工市场自发调节而消除的;配第倪拉克定理也指出,商业比工业、工业比农业的利润往往多得多,会导致就业人员的变动。奥肯定律指出,“经济增长速度快,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反之,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揭示了经济增长水平与就业率的相互关系。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创造了不同的就业空间。例如,如果我国每年的GDP增长率保持在7-8%的水平,就业弹性保持在0.1左右,则每年就可以创造900万左右个就业岗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一致,导致了不同区域对人才的需求不同,没有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就没有扩大就业的空间。
三、企业发展状况因素
企业规模与实力对就业有较大的影响,规模大小直接影响到其需求员工数量与结构。企业管理水平影响到就业员工的层次、水平与质量。科技水平是企业竞争力构成的重要因素,科技进步会促进企业就业的增长,而且科技不仅影响了就业总量,也影响了企业的就业结构。越是科技水平高的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就越高,体现大学生价值的就越明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企业管理水平与企业的运作效率、员工潜能开发、企业资本结构合理性、树立企业形象等紧密关联,最终影响着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影响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就业机会,较优的人力资源结构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己日益成为企业所关注的焦点。调查显示,吸引员工最为主要的三项因素分别是:员工发展汁划、对员工的奖励和肯定、薪酬福利。其次是培训计划、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企业对员工的歧视对于就业质量与结构有较大影响。研究发现,90%以上的招聘广告均含有歧视性条款,包括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户籍歧视、地域歧视乃至身体歧视如身高、相貌等等。就业歧视种类按严重程度排序是:一是容貌歧视,严重程度为94.9%,即在100个雇主中有94.9个“不会”或“不太会”选择容貌不俊的求职者;二是身材歧视,严重程度为77.4%;三是年龄歧视,严重程度为59.2%;四是户口歧视,严重程度为51.4%;五是女性歧视,严重程度为42.5%;六是校牌歧视,严重程度为36.3%
四、 家庭及父母工作因素
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大学生在就业心理观念、就业能力、就业压力等问题上均显著地好于经济状况中等和较差的大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比来自城市,尤其是比家庭富裕的学生更为关注职业的经济收入问题,而家庭富裕学生比农村学生对职业的轻松程度关注的略多一些,说明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水平在大学生择业标准上是有一定影响的。父母的教育水平和职业也会对子女产生影响,教育水平低的父母往往更看中孩子职业选择的经济收入。如在普遍受教育程度水平低的农村,他们对职业的经济条件往往最为看重。同时,如果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低的话,他们普遍希望子女能获取较高的学历。有时子女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往往会选择与父母相同或相近的职业,有时却会拒绝父母的职业道路。这种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家庭生活的长期熏染,逐步向子女渗透的。父母职业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一定的影响,且影响的倾向性不同。父亲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对大学生职业规划中职业价值观念和职业选择两方面;母亲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信息应用与个人调适两方面。
五、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面,社会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大学生的就业技能水平高往往会更快地融入工作中去,更快地适应工作。研究表明,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率比其他学科高出很多;所修学位越多,就业率越高;学习成绩和获奖情况也是用人单位选聘人才的重要指标;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大学生被人羡慕、尊重,甚至是被社会推崇的有着优越感的精英人才。这种观念多年来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们的就业观。甚至到今天,仍有少部分大学生还抱着这种残余的思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就业观与社会需要错位;大学生缺乏自主和互动等核心能力;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比较低。
另外,企业和大学生的专业、层次、地区、数量分布等信息的透明程度影响了企业和大学生双向有效的选择。信息透明度低导致了企业与大学生双方都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取招聘和求职、工资价位、劳动法律法规等信息。信息的及时性、共享性以及对等性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参考文献:
[1]陈仲华,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2]刘铎,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1
[3]孟玮,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应对方法[J],中国集体经济,2011(30)
[4]何飞龙,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03)
[5]方红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
[6]付云蛟,某大学商学院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0
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生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随着每年出国留学的人数不断增长,我国目前已经成 为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度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1.85万人,2013年增加到41.39万人。在2012/13学年,中国在美国留学生数达到23.56万人,占美国高校国际留学生总数的28.7%,位居世界第一,比排在第二位的印度更高出16.9个百分点。
近年来,虽然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出国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人数仍然占有较大比例。这些出国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学生在将留学目的地的学术、文化和经济利益带回国内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也是留学目的地与我国沟通的重要形象大使。然而,虽然他们具有重要价值,但关于学生出国留学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在我国却比较少。本研究目的主要有二:一是了解我国大学生出国留学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需求状况;二是分析他们选择出国留学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因素。
二、理论框架
在国内外现有的有关学校选择的研究文献中,对高等教育选择的讨论多,对研究生教育选择的讨论少;在讨论研究生教育选择时,对一般意义上的学生选择研究生教育的讨论多,对期望出国留学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学生的选择讨论得少。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的有关个体学校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更为综合的模型,以便解释期望出国留学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学生的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曾提出过解释学生学校选择的多种模型。例如,计量经济模型(econometricmodels)强调,学生是根据他们感知的进入有关学校的成本和收益来选择特定的教育机构的。而社会学模型Sociologicalmodels)则认为,学生进入大学的需求或大学志向受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的学术能力、中学教育和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结合Hossler&Gallagher提出的学生选择大学的“三阶段”模型、Mazzarol&Soutar提出的“推-拉”模型》]和Park提出的“2-D”模型,提出了一个综合选择模型来解释大学生出国留学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选择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图1列出了综合选择模型的基本内容。
该模型认为,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接受研究生教育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作出出国留学的决定;选择留学目的国;选择留学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机构。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愿意在大学毕业后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学生,首先要决定是出国留学接受研究生教育,还是留在国内接受研究生教育;在作出留学的决定后,会选择留学的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然后会选择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具体学校。当然,他们也可能在决定出国留学后,就直接选择某个学校接受研究生教育。本研究主要对学生第一阶段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在学校选择的每个阶段,学生的选择都是自我与环境互动的结果。一方面,学生的选择要受其个人特征方面的因素(如学生出国留学的动机与意愿、学术能力等影响;另一方面,学生的选择也会受到其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亲戚朋友等其他重要因素,以及外部推-拉因素(如本国和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研究生教育系统及机构的声誉、质量、水平等)的影响。在选择过程中,学生会受环境因素的制约,但又不是受环境影响的被动的实体,而是具有能动性、反思性的个体。环境的影响会经由学生内化之后,再反映到他们的选择之中。例如,学生对本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满可能成为其选择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推动力之而学生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研究生教育的良好印象和期望则可能成为其出国或出境留学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拉动力。以往的一些研究也说明,学生对学校的印象与其最终选择学校的决策之间存在关联。例如,Park发现,学生对有关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系统和高校的印象将对其选择留学目的地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Tucciarone的研究表明,学生对社区学院的印象和感知是影响他们最终的入学选择决定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但是,这种影响是通过学生这个者内化之后再外化,从而反映在他们的选择之中的。
三、研究数据与样本
本研究的数据是2012年通过问卷调査获得的。问卷调査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四地进行,包括北京、广州、武汉和西安;在每个地区,选择不同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和理工类高校3所,四个地区共选择12所高校。其中,“985”高校5所,“211”高校3所,普通高校4所;师范类高校3所,理工类高校4所,综合类高校5所。样本高校较好地反映了中国高校多样化的特征。在这些高校中,选择分别属于工程技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外国语言等专业的4903名大学四年级毕业班学生进行调査。调査样本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从性别看,男生2239名,占45.7%汝生2648名,占54.0%(缺失16人,占0.3%)。从学科分布看,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1359人,占27.7%;自然科学类专业学生764人,占15.6%;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学生931人,占19.0%;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1400人,占28.6%;外国语言类专业学生390人,占8.0%缺失59人,占1.2%)。从高校层次看““985”高校学生2020人,占41.2%“‘211”高校学生1119人,占22.8%普通高校学生1764人,占36%。从高校类型看,师范类高校的学生1197人,占24.4%;理工类高校的学生1658人,占33.8%;综合类高校的学生2048人,占41.8%。从地区分布看,北京地区高校的学生1243人,占25.4%;广州地区高校的学生1161人,占23.7%武汉地区高校的学生1122人,占22.9%;西安地区高校的学生1377人,占28.1%。调査覆盖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中不同学科的学生,因而对中国大学生群体有较好的代表性。
参与调査的学生需要完成一份名为“大学应届毕业生期望的留学学习经历调査”的自陈问卷。
该问卷共包括个人和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大学毕业后出国或出境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意愿、选择出国或出境留学的影响因素、对本国和期望留学目的国的研究生教育的印象、期望获得的研究生学习经历等内容。本研究之所以选择大学四年级毕业班学生进行调査,是因为这些学生面临着升学还是工作的实际选择,选择继续升学的又面临着是出国或出境留学还是在国内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选择。因此,较之非毕业班的学生,毕业班学生对调査所涉及的大学毕业后出国或出境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意愿等内容会有更加清晰、明确和深入的感知。
四、研究结果
(一)学生大学毕业后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意愿
表2分析了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意愿。在4685名作出了明确选择的学生中,有44.3%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希望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这说明大学生在毕业后出国或出境留学的意愿是很高的。
表2大学生毕业后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意愿
(二学生出国或出境留学期望选择的目的地表3列出了学生选择的希望留学接受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地。从中可见,在选择留学目的地的数据完整的4438名学生中,选择美国的学生占42.5%,选择英国的学生占17.3%,选择澳大利亚的学生占12.9%,选择香港的学生占12.6%。这些国家或地区是希望出国或出境去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学生比较理想的留学目的地。除新加坡达到6.6%,曰本达到5.7%之外,学生选择其他国家和地区作为留学目的地的比例都低于5%。此外,大约有11.2%的学生选择的留学目的地国家或地区不止一个。
学生期望的选择格局与学生实际的选择格局是比较接近的。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2010年中国学生选择的留学目的地中,排在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美国、澳大利亚、曰本、英国和韩国H。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学生选择意愿的客观性。
(三)学生选择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1.个人因素对学生留学意愿的影响表4分析了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所学外语的书面表达与写作水平以及口头表达水平等部分个人因素对其选择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意愿的影响。PearsonChhSquare检验的结果表明,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所学外语的书面表达与写作水平以及口头表达水平对学生的留学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越好,所学外语的书面表达与写作水平以及口头表达水平越高,学生出国或出境留学的意愿越强烈。
2.家庭因素对学生留学意愿的影响在进行问卷调査时,我们向学生询问了家庭的经济支持、家庭提供的信息以及家庭的期望等因素对其选择是否到海外接受研究生教育及其留学的国家或地区、城市、大学与专业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回答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共分为6个等级,分别赋值1-6分。表5比较了家庭经济支持等因素对本科毕业后希望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和不希望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两组学生选择是否到海外接受研究生教育以及留学的国家或地区、城市、大学与专业等方面的影响情况。检验的结果表明,家庭经济支持等因素对学生的留学选择具有显著影响。较之本科毕业后不希望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学生,本科毕业后希望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学生
更认同家庭经济支持等因素对其留学选择的影响。
3.大学生对中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满意程度对其留学意愿的影响
如前所述,学生对本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满可能是其选择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推动力。为了检验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调查了大学生对国内研究生教育有关方面的不满意程度与其留学意愿之间的联系。学生对国内研究生教育某个方面的不满意程度,如“国内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少”,在本研究中用学生对该陈述的同意程度表示。学生的同意程度分为“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6个等级,分别赋值1-6分。因此,学生对国内研究生教育某个方面陈述的评分越低,说明学生越不满意该方面。表6列出了分析的结果。
从表6可见,大学毕业后希望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学生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满意程度要显著高于大学毕业后不希望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这一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对本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满意程度与其留学意愿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也就是说,学生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越不满意,他们越可能倾向于选择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因此,大学生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满是促使他们本科毕业后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推动力。
在表6第2栏,我们列出了学生对本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满意程度,并按不满意程度由高到低进行了排序。从中可以看到,缺乏创新性和国际化的高质量研究生教育,没有机会接触良好的研究设施和条件,找
不到高水平的导师,在国内接受研究生教育后就业前景不明确,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少,长期的经济收益低,
国内研究生入学考试竞争激烈,奖学金等资助数量少,这些因素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对本国研究生教育不满的重要原因。
4.学生选择留学国家或地区的影响因素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学生选择留学国家或地区的影响因素,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设计了32项有关学生对留学目的地社会文化偏好、学习成本效益、留学信息获取渠道、留学目的地教育水平与入学要求等因素对学生选择留学国家或地区的影响。表7列出了因素分析的结果。在进行因素分析时,本研究以特征值Eigenvalue)大于1作为提取因素的原则,以主成分分析方法(principalcomponents)并应用最大方差(varinax)方法进行旋转提取因素。如果一个项目在两个因素上负荷都大于0.55,因其在因子归属上存在的冲突,在因素分析中将删除这个项目。基于此,“专业/学位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认可度”、“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声誉”、“师资水平”这三个项目在因素分析中被删除。从表7可知,29项影响学生选择留学国家或地区的项目可以概括为5个因子,根据每个因子所包含的题目,可以将它们分别命名为“信息来源”、“文化生活”、“成本效益”、“教育水平”和“入学机会”这5个因子累计可以解释的方差达到68.98%。
5.学生留学意愿的逻辑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学生选择留学国家或地区的影响因素,我们以学生留学意愿大学毕业后希望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赋值为1,不希望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赋值为0)为因变量,以学生的性别、学习成绩和英语能力等个体因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因也显著高于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学生;父亲职业为经营管理人员、一般办事人员的学生,其留学意愿显著低于父亲职业为政府及事业单位管理干部的学生;母亲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办事人员和其他职业的学生,其留学意愿也显著低于母亲职业为政府及事业单位管理干部的学生。
从学校教育因素看,学生就读的专业对其留学意素对学生的留学意愿则没有显著影响。愿具有显著影响: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留学意愿要在综合考虑个体因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因素、显著低于工程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学校类型及层次因学校因素和学生选择留学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因素时,学生选择留学国家和地区影响因素中的成本效益、教育水平、入学要求等因素仍然对学生的留学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学生越认为这些因素重要,其留学意愿越强;而信息来源、文化生活因素对学生的留学意愿不再具有显著影响。
五、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应用对中国北京、广州、武汉、西安四地不同层次、类型高校大学毕业生的调査数据,分析了中国大学毕业生的留学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大学毕业生有很强的出国或出境留学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需求,有44.3%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希望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学生的留学意愿受学生自我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成绩等学术成就因素、家庭背景因素、就读专业等因素对留学意愿都有重要影响。学生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满意程度与其留学意愿之间也存在着显著联系:学生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越不满意,他们越可能倾向于选择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学生选择留学目的地时,该国家或地区研究生教育的成本效益、教育水平、入学要求等因素对其留学意愿也有重要影响。
了解中国大学毕业生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国外或境外研究生教育机构更好地设计招收中国学生的策略,以及为中国留学生提供更好、更优质的研究生教育提供重要参考,也对改进和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学生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满对其留学意愿具有重要影响。如何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创新性和国际化水平,为学生接触良好的研究设施和条件提供机会,培养高水平的导师,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成本效益等,是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竞争力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老年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SWI诊断。20例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年龄61~89岁,平均年龄(74.2±4.9)岁。20例患者中轻度8例,中度7例,重度5例。
1.2诊断标准参考波士顿脑淀粉样血管病研究组制定的诊断标准:①明确为皮质、皮质下或者脑叶出血,并伴随有相关血管病变,非高血压性脑出血;②年龄在55岁以上,行影像学检查发现多灶性出血局限于皮质、皮质下或者脑叶,很可能为CAA;③年龄55岁以上,影像学检查发现皮质、皮质下或者单个脑叶出血,可能为CAA。均排除其他脑出血原因。排除标准:①钙化灶,鉴别时主要使用相位图;②出血由外伤引发。
1.3一般方法应用超导型MR扫描仪,头颅8通道相控阵线圈。设置如下参数:TE25.8ms,FOV220mm,448×384为矩阵,2mm为层厚,1.5mm为层间隔。扫描后计算机自动重建对PWI图像以及最小强度投影图予以获取。
2、结果
2.1病变分布出血位置多集中于皮质-皮质下白质,不存在局限于单个脑叶的多发出血,所有患者均多发微出血在两个及其以上脑叶,其中18例为额叶,9例颞叶,12例为顶叶,每个脑叶微出血灶均>10个,脑叶出血灶数量在20个以上的为14例;伴小脑出血9例,微出血个数均在10个以下。合并基底节区、脑干以及丘脑陈旧性出血各3例,出血灶均为类圆形低信号影,且直径在5mm以下,其中2例基底节区陈旧出血灶为1个,另1例为5个;丘脑陈旧出血灶3例均为3个,脑干陈旧性出血灶3例均在2个以下。合并陈旧性出血与脑叶亚急性出血6例,局部脑表面铁质沉着4例,合并脑梗死6例,其中2例为脑叶梗死,4例为基底节梗死。
2.2SWI表现20例均为小圆形低信号灶或皮层-皮层下多发点状低信号灶,直径在5mm以下,且边缘清晰,4例于T2WI上有数个圆形低信号。
3、讨论
脑淀粉样血管病中淀粉样物质对皮质中小动脉中外膜、软脑膜、血管周边组织产生侵犯,但是很少累及中枢神经系统静脉与毛细血管[1]。该病于老年人群中多发,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明显提升,据调查,在84岁以下其发病率为8%,>85岁则为12%,但是不存在性别差异。且该病在阿尔茨海默病老年人中发病率高达80%[2,3]。
SWI属于新型对比度增强技术,可对组织磁化属性予以反映,对组织磁化属性不同于周边背景组织的特点进行利用,在幅度图像后处理中应用相位掩模技术,以增强诱发磁敏感或者静脉物质的显示。使用了完全流动补偿、薄层重建、三维采集以及高分辨力的梯度回波序列,经由图像后处理将磁场不均匀对相位影响消除,可对微小血管病变予以优良显示,同时可将MRI无法诊断出的微小病灶诊断出来。
关键词:母语迁移 正迁移 负迁移 学习效率
母语迁移一般指在二语习得中,母语先入为主,学习者会不自觉地把母语的形式和规则套用到后继的语言学习中。母语对二语中相似部分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正迁移,对相异部分的学习则产生消极的负迁移。
一、英语学习中母语正迁移现象和作用分析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英语学习中,运用母语思维的认知和体验,充分发挥母语思维的积极作用,便于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母语正迁移在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体现。
1.语音语调方面
英语音素含元音和o音两类,而汉语拼音有声母和韵母之分,两者在语音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一些英语辅音的发音与汉语拼音中声母的发音极为相似(如:/hl,ld/,Izl,lsl等的发音)。在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了解发音的原理,使得英语发音更简单易学。此外,中英文在语调上都有升、降调之分。借助汉语语调知识学习英语语调,使不同情感的表达更贴切。
2.词汇方面
首先,从词的构成角度看,许多通过合成、派生法构成的英语单词,如class(班级)+room(房间)=classroom(教室)等,可以通过汉语意思帮助理解。
其次,英语构词法中,“转化”可以实现一词多义,如,book(n.书;v.订购)。有些动词很活跃,在不同场合有不同含义,如have dinner吃饭、have a meeting开会等。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也很普遍,而且多个意义间有内在联系,基本义通过不同的变化方式,产生引申义或派生义。借助汉语知识去领悟英语学习,便可触类旁通。
3.语法方面
中英文在某些词法和句法方面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例如“我喜欢运动”译为I like sports;“他是一名学生”译为:He is a student。这些译句的中英文句法结构非常相似,可以逐词翻译,母语迁移发挥了积极作用。
母语正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于英语学习中,特别是在初级阶段,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二、英语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和作用分析
英语和汉语毕竟分属不同语系,加之文化方面的差异,有时母语对英语学习也会产生负迁移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语音、语调方面
汉语主要靠声调辨义,而英语是靠语调辨义的。因此,许多人说起英语来往往语调起伏不大,很难读出英语的韵味,重音通常落在两个以上音节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长短音混淆不清。另外,有些英语音素[ae]、[θ]、[σ]、[η]等在汉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音,这时母语造成学习英语发音的障碍,这些语音便很难掌握。
2.词汇方面
中西方历史、文化习俗的差异造成中英文词汇不可能一一对应。例rain cats and dogs译为倾盆大雨。民族文化的差异还导致了英汉词汇内涵意义的不同,有时汉语上的贬义词在英语中的对应词却是褒义。例如汉语中“狗”常带有“令人讨厌,卑鄙”等不好的内涵意义,经常有“狗腿子”“狼心狗肺”等一大串贬义词,但英语中“dog”却是“忠诚”“可靠”的象征,如:a lucky dog(幸运儿)等。因此,了解文化对学习外语至关重要。
3.语法结构方面
中英文的语法结构有很大不同。如汉语中动词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也没有非谓语动词形式,这些缺损易造成负迁移。学生常出现如下翻译错误,如“He study hard.”“I like watch TV.”。又如“开电视”误译为Open the TV,“看报纸”误译为look a news paper。另外,汉语中关联词的成对使用,导致英语中连词并用的错误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将母语的语法概念、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义生搬硬套到英语学习中造成的。
三、小结
引 言:现代临床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医疗机构对临床检验中药物干扰问题加深了认识。由于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人体多方面变化使得检验结果受到影响。由于采集标本受药物影响而发生变化造成了检验过程中出现假阳性、假异常值、检验值偏高或偏低等情况。从而使得检验结果缺乏足够的准确性。而现代医学检验与诊断中由于缺乏对药物干扰问题的研究与应用,使得检验结果直接影响了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诊断与治疗,造成误诊、漏诊等情况的发生,严重者将危及患者生命。针对这样的情况,加快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影响的研究与分析已经成为现代医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1 药物对临床检验的干扰分类
药物对临床检验的影响主要分为对检验方法的干扰和对检验标本(人体代谢)的影响两类。由于药物的使用使得人体代谢受到影响,从而改变了标本的原有条件,使得在检验过程中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而药物代谢不完全,造成标本中残留药物也会对检验试剂产生影响,影响检验结果。了解药物对临床检验的干扰分类对科学分析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2 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2.1 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当病患服用镇痛消炎药物后其血、尿中所含的淀粉酶会大幅提升;当病患服用量稍大的维生素C其尿中所含“葡萄糖、胆红素、隐血、亚硝酸盐”则会呈现假阳性;当病患服用维生素A、D、蛋白同化激素其胆固醇检验值则会偏高,当病患服用甲状腺素卡那霉素其胆固醇检验值则会偏低。
2.2 特定组织的亲合影响:当病患服用一些药物后,药物对病患体内特定的组织具有特殊亲合力而导致其组织受到损害。当病患服用抗凝药肝素药物后因其能够有效促使病患体内组织脂蛋白酶的释放而导致血液甘油三酯验值偏低;当病患服用青霉素与红霉素弱酸性药物后因其会竞争尿酸分泌部位而导致血液尿酸浓度验值偏高。
(1)抗菌药物:一些抗菌药物等抗生素能增加血液中尿酸浓度;比如服碘胺药后,尿胆原检查出现混浊,影响结果的判断。用磺基水杨酸法测尿蛋白时,头孢类、丁胺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左氧氟沙星可使尿蛋白呈假阳性。一些药物如氯霉索,可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使白细胞减少,退热的药物如瑞芝清,能使白细胞数严重降低。
(2) 镇痛消炎药物:镇痛消炎药物可导致淀粉检验产生变化,比如吗啡、可待因、杜冷丁、平痛新和消炎痛等药物,能使总胆管开口处的奥狄括约肌痉挛,而导致血、尿中的淀粉酶会明显升高,在用药后3-4h影响最大,24h后消失。
(3) 激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可导致血脂、血糖代谢障碍,引起血小板和红细胞数量减少。水、钠潴留和低血钾症及血钙、血磷偏低,且血糖明显增高,临床上常误诊为糖尿病。
(4)利尿剂药物:利尿剂可导致低血 、低血容量、低氯,长期使用后可出现氮质血症和高尿酸血症;抗癌药对造血系统有抑制和毒害作用;抗癫痫药和抗结核药损害肝功能;抗糖尿病药使用后会出现低血糖,肝损害后出现黄疽、谷草、谷丙转氨酶等增高。
(5)抗糖尿病药物:胰岛素使用后会出现低血糖症,这已为大家所熟知。其他抗糖尿病药可损害肝功能,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转移酶升高,出现黄疸,血细胞减少等。
(6)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因抑制叶酸的吸收,常见巨细胞性贫血。因轻度抑制骨髓,故使血细胞(尤其是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偶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报道。卡马西平可致粒细胞、血小板减少,长期应用损害肝功能,导致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
2.3 干扰检验程序与方法:药物对检验程序与方法的干扰可分为两大类。
(1)药物产生的药理学效应:比如半胱氨酸可干扰硝基盐试验,导致血中酮体的假阳性。酚酞可干扰酚磺酞排泄试验,使尿液变成品红,同时使酚磺酞排泄变快。吡嗉酰胺可与硝基氰化物作用使尿变为红棕色而影响尿酮测定。青霉素类可使红细胞非特异性结合IgG和白蛋白。
(2)药物或其代谢物对检测方法直接产生干扰:服苯琥珀后尿呈桔红色;服氨苯蝶呤后使尿呈蓝绿色,如维生素可使尿液变成黄色。口服酚酞药物后,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吸收,且主要由尿排出,如果尿液呈碱性时,尿液变红色。呋喃妥因可使尿液呈棕色。呋喃唑酮可使尿液呈橙棕色。利福平口服后在肝脏分解成乙酚基代谢物,呈橙红色,可使尿液以及粪便、痰液、泪液、汗液呈橙红色。
3 防范药物干扰临床检验结果的措施
3.1发现与临床症状不相符合的可疑结果,根据病人的用药情况,共同分析有无药物影响的可能性,尽力将干扰降到最低程度,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最多方面的,往往导致实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严重不符。为减少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分析干扰,检验工作者应该熟悉可做检验项目详细的操作程序,对有药物干扰的实验方法,应该用特异性好的方法或作实验方法的改进。
3.2组织开展应急检验工作。药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反应,紧急从技术上找出内在原因,或者确定用药质量,是药检机构经常面临的检验任务。一方面加强应急检验的组织管理,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有效地处置好突发事件。另一方面应加强应急演练,为应急药品检验开通紧急绿色通道,全力以赴做好应急药品技术监督的保障工作。
3.3抓实验室能力建设,提高检测能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检验检测工作质量;要开展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能力实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检验人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大实验室建设,加大设备投入,尽快提高检验能力和水平,适应药品检验工作的需要。
3.4药品检验工作与信息查询相结合,充分利用全国各地公布的假劣药品信息资源,对药品质量不稳定、质量公告频次较多的企业和品种进行跟踪检验;药品检验工作与快检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快检技术的初筛作用,对发现质量可疑随即检验;药品检验工作与临床用药相结合,确定重点单位、重点品种,做到检验工作有的放矢。
4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