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素质的提升范文

职业素质的提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素质的提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素质的提升

第1篇:职业素质的提升范文

田间课堂:练就农业从业技能的重要载体

麦积区农民田间学校石门教学班所在地伯阳镇石门村,是麦积区典型的苹果产业欠发达的边远村。全村有224户987人,耕地面积4000余亩,人均耕地4亩。上世纪九十年代全村苹果面积近千亩,由于品种老化、管理粗放、品质差、销路不畅,效益低,果园面积减至不足百亩。2000年以来,受伯阳镇发展苹果支柱产业和邻村依靠栽植苹果增收致富的影响,村民开始大面积栽植短枝型花牛苹果。截至2012年10月,全村果园面积达1100多亩,户均5亩,少数农户苹果年收入已超万元,但大多数果农果园由于投入不足,缺乏技术,产量低、质量差。部分果农开始把目光转向外出务工,苹果产业发展徘徊不前。农民田间学校在该村挂牌开班后,紧紧围绕不同物候期果园管理“干什么、如何干”的目标,按照每次田间活动日主题,遵循课前回顾―组内观察、调查、示范―组内讨论汇总―组间专题交流―辅导员点评―决策与实施―课后咨询与田间辅导等活动流程,重需求、重实践、重技能,将农田生态系统调查、项目试验、决策实施作为学习活动日的重要内容,让学员在教学实训基地现场示范、演练、操作,通过体验式学习实现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启发学员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全力提升学员的从业技能。在辅导员点评分析环节,采取“理论设讲坛、操作摆擂台”的互动方式,通过团队成员的相互交流、协作,各组互相比赛,深化学习效果,增强学员自信心。麦积区农广校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挖掘、发现科技人才,重点培养一批文化素质高、生产经营技能强的苹果种植大户,辐射带动村里苹果产业提质增效。通过一年的教学培训,全体学员初步掌握了各个生产环节的管理要点和操作技能,有17名学员对花牛苹果的树势培养、树形建造技能明显增强,树形、树势有了较大改观,2013年果品的色度、品质、效益明显好于往年,2013年学员人均果园收入比往年增收2000~3000元,多者比往年增收6000~7000元,石门村村主导产业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田间课堂:提升学员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

麦积区农广校在农民田间学校教学中遵循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的培训方式,突出操作性、针对性、时效性、实用性和示范性,着力培养学员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和自信心,学员通过参加农民田间学校教学活动,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面对辅导老师不再紧张、羞怯,提问表达更加准确,交流讨论更加顺畅,辅导老师也能准确掌握学员的思想动态、技术需求方面的细节,并及时帮助予以解决。学员通过药效试验的观察对比、生态调查、残留检测,能准确把握农药合理使用量、次、时,用药次数明显减少,基本杜绝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初步形成了保护天敌和环保生态的意识,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麦积区农广校在制定教学计划中增设“人文课堂”,确定室内专题学员活动日,开展以惠农政策、农业生产安全常识、农村思想道德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家庭美德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讨论。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全面农业教育培训,训练强化了动手技能,提高了学员自身素质和个人道德修养,为农村和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田间课堂:提高新型教学技能的重要舞台

传统的农民培训,大多在农闲时间采取以会代训的大课堂形式,由授课老师进行单科知识讲授,有时讲授内容与学员的实际培训需求不能有效对接,普遍存在“需要的没有讲、讲的不需要”的情况,被动式的灌输培训没有效果。农民田间学校鼓励农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知识技能并付诸实施,以充分挖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所以,农民田间学校的每一项活动和工作环节,都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具备洞察学员心思的本领,这样才能落实农民田间学校参与式培训理念和培训原则,否则农民田间学校教学培训将流于形势。麦积区农民田间学校教学班挂牌成立后,选定的辅导员学习研究农民田间学校基本要素及田间学校的主要特点与培训原则,按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具备的基本素质充电,虚心学习与借鉴外地优秀辅导员的辅导经验和做法,探索出了一套引导农民参与式学习实践、激发农民自主获取新知识、增强发展生产自信心的有效方法。选定的辅导员是综合专业素质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能将复杂的理论知识转换为简单操作方式传授给农民,并能汲取农民的实践经验并加以推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人。

第2篇:职业素质的提升范文

关键词:礼仪教育;高职生;职业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24-03

高职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的培养,还应渗透诸如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即从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回归全面发展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职生的职业素质是指高职生通过校企文化的熏陶与技能教育以及自我陶冶和锻炼,为适应岗位需要所养成的职业认知、就业技能、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及其心理状态。[1]礼仪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精神面貌、思想觉悟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2]礼仪教育通过良好个人形象的塑造,得体的言谈举止的养成,各种社交礼仪的了解,培养人们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形成完善的人际交往能力。礼仪教育作为职业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可以塑造高职生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完善自身形象、提升职业素质。

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自古就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礼仪教育的核心是以修身为基础的,它能够帮助学生约束自我,尊重他人,自觉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能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完成职业岗位职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人文素质、道德法规素质、审美情感素质、就业创业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团体协作素质、争优创新素质等综合素质,内涵丰富。高职生要经过全面深刻地领会其内涵实质、形成职业素质需经过感悟的过程。形式多样的礼仪教育,特别是职业礼仪教育,让高职生在礼仪文化生活中获得感悟,使他们熟悉行业规范,明确本专业的职业道德,懂得礼让、谦恭,尊重他人、和谐共处,就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素质,更好地实现人生角色的转换,适应社会、适应企业,逐步具备在社会和企业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一、立足于提升高职生职业素质的礼仪教育原则

(一)道德教育与礼仪教育相结合

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具体的礼仪规范,而是在于礼仪背后所表达的伦理道德精神,在于礼仪背后所蕴涵的平等、谦逊、理性、尊重、真挚等道德精神。因此,实施礼仪文化教育可以把伦理道德要求落实到礼仪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将礼仪教育与一定的道德规范相结合,充分运用礼仪教育的伦理道德功能,从仪容仪表、言行举止、行为习惯上规范学生。在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礼仪常识的同时,从日常细节入手,按照“礼”的精神做符合伦理道德的事,使礼仪成为他们乐意接受的习惯、自觉遵循的规范和努力追求的修养。

(二)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相结合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炎黄子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礼仪。在传统礼仪中,有许多好的观点、观念,有许多好的礼节、习惯,如关于“礼”要以“诚”为基础、做人要真诚、待人要诚恳的观点,关于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要讲究“适度”的观点,关于对人要宽厚、宽容的观点,以及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礼尚往来、入乡随俗的传统美德,讲究举手投足、视听坐卧、衣着打扮等仪态容貌的要求。这些观点和规范,对于处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仍然具有参照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礼仪的内容和形式也应与时俱进,社会主义的礼仪只能建立在对民族传统礼仪的批判继承之上,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礼仪教育必须植根于民族基础,吸收精华,开拓创新。

(三)礼仪知识与礼仪实践相结合

礼仪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良好礼仪的养成,离不开礼仪实践。古代礼仪文明告诉我们,学习礼仪不仅要深刻认识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且应该将知识与品行有机结合起来,在深入学习礼仪文化的过程中,去体验和实践礼学的真谛,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学习礼仪知识的必要性,帮助学生分析社会生活和集体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使他们懂得讲礼仪、守规范的重要意义。礼仪教育又不能仅仅停留在礼仪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该注重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礼仪实践,通过实践培养他们良好的礼仪修养与道德品格。学习礼仪规范,坚持实践,身体力行,可以使道德意识内化,反过来促进内心德性的培养。

二、致力于提升高职生职业素质的礼仪教育路径

(一)加强德育工作,推进礼仪教育开展

对高职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落实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基于高职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需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探索学校德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等,是加强和改进高职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效途径。比较常见的礼仪礼俗分为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社会礼仪、民族礼俗。这些礼仪既分散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也分布在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学校可根据不同年级及专业设置不同种类的礼仪课程,对高职生进行系统的礼仪理论和实践教育。开设礼仪课程,首先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高职礼仪教育应系统传授更高层面、更宽领域的礼仪规范,特别是具有针对性的职业礼仪规范,为学生就职做准备。同时,高职礼仪教育应强化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文化的基本理论教育,提高学生对礼仪文化的理性认识水平,形成礼仪精神。其次要加强教学方法、手段、模式的革新。礼仪教育可以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课堂、校内实践活动课堂、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课堂三大课堂联动,提供多渠道、立体化的学习平台,把礼仪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全过程。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

校园是对学生实施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整洁、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道德情操、礼仪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是礼仪养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方法方式如下:(1)加强教师的礼仪文化修养。实施礼仪文化教育,教师应率先垂范,在学校生活的各方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行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无声的影响与教育。形象好、审美能力强、语言表达风趣、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就具有示范性。(2)努力建设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为礼仪教育营造立体化的教育网络。按照礼仪教育要求进行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营造绿色、人文的校园环境。通过校园广播、电视台、报纸杂志、网络平台等开展礼仪知识教育,设置礼仪知识专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即可受到礼仪文化的熏陶。(3)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礼仪文化教育。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各类活动,如艺术节、校运会、技能大赛、文明风采展示、礼仪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展示学生风采,对广大学生起到礼仪示范作用。(4)利用重大典礼深化礼仪教育。重大典礼仪式如技能大赛表彰仪式、毕业典礼、重大节日喜庆典礼等蕴涵着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会对学生的言行养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利用这些仪式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习实训中加强职业礼仪教育

高职生在实习实训阶段不仅能有效锻炼提高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还能加深对操作性、技能性的职业岗位的了解和认识,利于学生积累职业阅历、经验,为毕业后直接进入技术或管理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调查显示,目前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是文明素养、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特别是就业面向服务行业的高职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礼仪、团结守信、爱岗敬业等人文素养要求更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重视职业道德特别是职业礼仪教育。高职院校在学生实习实训中贯穿职业礼仪教育,应坚持以全面发展为导向,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着眼于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职业礼仪是职业规范和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规范包括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礼仪规则和准则。礼仪所规定的仪容、仪态、语言的规范和准则,以及诚恳、友好、谦让适度的要求,同时也是职业的规则和准则。职业规范包括各种具有职业特征的礼仪规则和准则,具有行业特征,是构成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在学生实习实训中加强职业礼仪训练,有利于全面提升高职生职业素质,使高职生顺利步入职场。

(四)建设礼仪教育的综合评价系统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礼仪教育尚不能完全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礼仪素养的提升还需有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必要条件的立体教育,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紧密配合、通力协作,才能保证教育的效果。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效果的不确定性,为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保证学校教育的影响力能够辐射到家庭和社会,可建立礼仪教育的评价系统,系统分为家庭评价、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包括企业评价)三个模块。在校学生以家庭评价和学校评价为主,实习生则以社会评价(如实习单位评价)为主,每学期期末进行考核评价。评价系统可建成校园网站的一个子项目,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评价提供便利的平台。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实行合格达标制,所有学生均纳入评价系统。学校建立健全公开、公正、公平的学生礼仪评价体系后,可把学生礼仪成绩与评优、助学金和奖学金评定等挂钩,真正使礼仪文化深入人心,达到促进高职生职业素质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3篇:职业素质的提升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自我素质

1.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困境分析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质量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学生管理等有着直接关系。近年来国内外社会形势及政治经济等出现不断变化,高等教育不断变革及发展,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多样化等均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而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亦面临较多的困境。

1.1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现状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多比较繁重,相关调查显示国内公办学校辅导员带领学生在200-300名左右,而独立学院辅导员带领学生则为300-400名,辅导员除了带领人数众多的学生外,同时需要兼任其他专项工作,通过对已有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大部分辅导员在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时,同时需要管理学生日常事务、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党团班级建设中,部分辅导员甚至承担了所有与学生有关系的工作,这可能是由于受到学院管理体制的影响。目前高校关于辅导员的职称评定尚无完善的体制,高校辅导员的职称尚无政策支持,调查中,47.3%调查者未参加过职称评审,40%初级职称者,10%中级职称者,能够看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较小。

1.2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困境

1.2.1 辅导员队伍整体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近年来大量的辅导员离退休,其经验丰富、生活阅历丰富,处理问题能力较高,导致了人才流失的现象。年轻辅导员成为高校辅导员的主力人员,其工作经验较为缺乏,年龄小,同时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导致高校辅导员存在青黄不接的状态。高校辅导员地位较低,福利待遇等均较差,缺乏后续的培养发展及就业机会,因此部分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2年的管理后离岗,导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队伍流动性加大。高校辅导员学科背景非专业化,其中多为理工科专业,而这与高校发展需要的心理学、管理学及教育学人才发展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冲突,因此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的提高对于辅导与辅导员职业发展作用显著。

1.2.2 辅导员职业发展缺乏重视,社会保障不够完善

辅导员承担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工作任务重、事务性工作太多等是其压力大的重要原因;而高校对于辅导员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及奖惩制度,极大程度的打击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高校多未重视到辅导员的重要作用,同时社会对于辅导员的工作认可度较低等,使得辅导员难以实现个人价值,不利于其更好的发展及完善自身;高校辅导员无职称评审及晋升机制,缺乏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期薪资福利等与代课教师比较均较低,经济无保障等,使其在空闲时间做兼职等缓解经济压力,而忽视了自身的发展。辅导员认为自身工作前途迷茫,然而并未为自己设计合理科学的职业化发展规划。

1.2.3 辅导员职业缺乏职业认同,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我国辅导员建设长期处于滞后水平,辅导员的身份及地位均比较尴尬,非专业教师,同时亦非学校管理者,因此并未受到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亦无接受到管理方面的培训,导致其无职业归属感,对职业认知不全面、滋生职业倦怠感等,大部分辅导员并未全面的思考及了解自身的工作,对自身的职业规划较为迷茫。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基础是辅导员队伍自身 对辅导员职业化的认知,而辅导员身份地位较低,这些都制约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

2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中自我素质的提升

2.1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中自我素质认知分析

2.1.1 辅导员自我职业素质的培养

高校在聘用辅导员时,多采用组织能力较强及政治觉悟较高的学生,同时其本专业水平较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认同偏差等,导致其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热情度及事业心等,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辅导员的职业培训,加强对其职业忠诚的教育,不断提高其自身职业自信心及认同感,提高其道德观及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辅导员的工作较为繁重,牵涉面较广,这就要求辅导员不断体提高自身职业知识水平,满足高校学生教育、职业性咨询、管理及辅导等需要。

2.1.2 建立职业专业化发展的基础

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学习研究能力等,能够对学生日常生活进行规范,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能够团结同学,提高学生的凝聚力,从而保证组织活动能够良好进行,与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交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2.2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中自我素质提升的对策

2.2.1 创立严格的选拔机制,建立常态化辅导员培养机制

在辅导员的选拔时,需要对其进行全方面的考核,主要包括政治立场、责任感、事业心、个人性格分析、个人心理素质能力等,从而建立思想教育能力强、高学历、组织沟通能力强及专业素质过硬的辅导员队伍。另外,辅导员需要正确评估自我兴趣及爱好,并对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及能力等进行深度剖析,建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并逐步实施,在保证本职工作良好进行的前提下,收集下一步职业发展需要的信息等,为下一步职业发展做准备。

2.2.2 完善辅导员的工作机制,完善科学化的培训及评估制度

辅导员需要对学生的工作进行全面管理,这就导致辅导员在工作中无重点,同时压力大,因此需要改变这一模式,辅导员仅需在自己专长领域工作,突出其工作特点,改变传统的工作专业化程度低、工作分工不明确、专业提升滞后等状况,细化辅导员的分工,设置不同的岗位,突出辅导员工作特色。在对辅导员进行调查时,了解其专业背景及个人职业兴趣进行系统培训,一般为人力资源管理、心理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职业生涯辅导,设置现代管理学、生四象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学理论及心理学理论等,加强辅导员之间的学习及交流,开阔辅导员的视野,为其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提供基础。通过培训的硬指标及软指标等对培训效果进行反馈,通过培训内容有效性、出勤率等进行,软指标则选择培训师上课认可度、上课方式及对培训满意度等。

结 语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近年来教育领域逐渐关注的问题,通过对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情况进行观察,能够发现当今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归属感、职业认同感等,从而实现高素质辅导员队伍的建立。

参考文献:

第4篇:职业素质的提升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师资队伍素质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7

正文:

近年来,教与学的关系备受争议,教学改革中西合璧,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必选课题。思想意识要走在前面,各职业院校都在通过专家讲座、学校考察、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学习引荐西方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国示校建设研究的主题多以职业教育的最新方针政策、学校发展规划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提高实施教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等为主,教师俨然成为受众和执行大军。总体上,职业院校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学习机会向基层教师倾斜,通过各类学习培训,教师们的综合素质有提高,受益最多的是教学实践能力和班主任管理能力方面。关于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升,两点需要关注:

一、 职业院校教师心理现状堪忧

首先,教师对职业认知空乏。当前的中国职业教育,教师的艰辛不必多说,知识更新快,备课压力、教学法植入、考评压力、各种比赛压力等,让职业院校老师们根本无暇深入审视自己的职业。负担重,职业愿景与现实差距大,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苦中作乐已成常态,幸福感严重缺失。能与时俱进坚守下来的理由之一是教师职业的尊严。职业尊严,源于认可和尊重,国家层面尚可尊师重教、政策倾斜,社会层面可不将就,社会没有包容,只有鞭策。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师在能力边缘的极限上痛并坚守着,还要担负探索职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任,所以职业教育教师们对职业的认知淡薄、空乏,需要重新审视。

其次,教师对职业规划疲乏。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计划年年有,规划却不着边际。教师的职业规划没有梦想的支撑、专业的指导、新鲜血液的注入怎能不疲乏?面对职业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收入水平,在追逐成绩的教育流水线中,教师如同工厂操作员一般,丧失了个性和教育风格,变成了各种“标准”的遵照执行者,这种专业地位的下降让教师感到厌烦,谈何职业规划?所以,教师在做职业生涯规划前是很有必要花心思和时间进行教育思维触动、与疲乏的工作现状作斗争的。

二、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途径可以从教学实践、教改科研开展。

1、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德国职业教育理念的引进、多种现代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让我们的教学现状有了改观。在同济大学邬教授的《怎样成长为职教名师》讲座中,他说道:“从基层到骨干再到名师,每一段经历都非常宝贵,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凡是能够成为专家或名师的都是在能力边缘的极限上工作后锻炼出来的。”教师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有学识,教师也是需要永远学习的人;有师德,需把教师这个职业看成是自己经营的事业;有教法,学生能听得懂、学得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实,我们的教学实践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学校管理制度层面应给予支持和帮助:给老师减负,不要让老师整日劳心劳力于各种考核、评估、数据文案堆砌中,课堂才是教与学的舞台。教师自身层面,在教学实践中铭记并执行“五心”教育是可行的,即“实训满足好奇心、成功积累自信心、知识晋级和PK比赛激发好胜心、任务驱动养成进取心、分组合作培养关爱心”。

2、教改科研的落实。每个老师应该都主持或参与教改科研项目,教改科研必须落地生根、开花Y果并能用实践来检验。2015年,"互联网+"思维扛起民族发展大旗,农村电商大热,我们不妨谈谈"互联网+"行动计划在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面的应用。实践出真知,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商人。老师怎么做?一年级开始就应该规划并亲自带学生体验校园市场,互联网电商平台的网店开起来,二年级就要往外拓展,周转运营店铺了。毕业时希望学生能在社会竞争中扎根立足。职业院校的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鼓励学生创业,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非常重要。借鉴浙江义乌工商学院创业班的教学模式,他们为何能享誉全国?学生70%以上开有网店或经营自己的小生意。对于摆地摊、校园一条街、网店工作室等,校方都非常鼓励和支持,免费给学生提供创业基地和硬件支持,如网络、电脑、库房等设施设备。对学业的评估,学校的考评机制也非常人性化,卷面成绩不是唯一标准,网店信誉四个钻的学生就可评为优秀、免考等等。专业老师们做什么?牵头开工作室,带学生利用周末去调研和找货源,大数据分析,网店诊疗。引导学生课余在校园开网店、摆地摊或营销策划、物流配送服务等,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实事做起,让学生吃苦,培养责任心,专业建设也自成格局、有特色。这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的经验,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开始探索和实践,教师一直参与其中,项目跟进实施,定会有很多惊喜与收获,成就感有了,职业尊严和幸福感自然就有了。专业老师绝不能照本宣科、置身事外,一定要在实践中积极存在。

纸上读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不管是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还是教学实践能力和职教科研水平的提升,认知很重要,实践更本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都具有可塑性,彼此信赖和互勉,彼此欣赏,共谋发展,教与学的关系才更和谐更高效。教学相长,更应当即时身体力行。我相信多年后的声声问候和成功便是贴有教师标签的累累果实!

参考文献:

[1] 吴少红 从德国职教师资培养谈起 《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3期

第5篇:职业素质的提升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职业素质;提升;经管类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221-02

职业素质是一个职场人的立身之本,作为大学毕业生,职业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求职顺利与否,而且关系到在职场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自2007年开始开办五芳斋订单班以来,订单班历年来的学生都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在职业生涯中取得了良好的开端。据此,本课题组走访了相关单位,并通过专家咨询知,该现象主要与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不同有一定的联系。分析订单班学生与非订单班学生在成长环境中的差异性,本课题组认为有必要研究企业文化对于经管类毕业生职业素质提升的影响,并且应重点研究借助企业文化提升经管类毕业生职业素质的途径以帮助所有经管类毕业生有效提升职业素质。

一、经管类毕业生职业素质的主要内容

对于经管类毕业生职业素质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在企业方和学生方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本项目组所调研的30家企业样本显示:17.81%的企业认为经管类高职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上责任意识不足,12.33%的企业认为学生做事浮躁。13.7%的企业认为学生自我意识过强,12.33%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缺乏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而针对100个随机抽取的学生样本,调查结果则显示:17.5%的毕业生对人际关系处理感到为难,24.23%的学生感觉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欠缺。

由此可见,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学生的职业感受存在着比较大的分歧,企业重视“硬件”但更重视软件,其对毕业生的要求按照关注度的从大道小排序依次是:学习能力、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服务意识、执行能力、吃苦精神。而毕业生则普遍认为学习能力在工作中尤其重要,其次是人际关系,然后是专业知识和表达能力。

因此,综合两方面调查结果,本课题组认为高职经管类毕业生硬具备的职业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不断更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二)诚实守信、敬业爱岗、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工作表现和适应企业发展的服务意识共同构成的职业品质;(三)较好的沟通协调的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四)能够胜任工作岗位需要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

二、借助企业文化提高经管类毕业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经管类毕业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它的培养既要满足社会需求,又要满足学生个人需求,同时还要遵循市场和教育规律。然而,目前在毕业生职业素质提升的研究和教育过程中,一定程度的忽略了对企业的文化认知以及理解,也没有理解企业的文化在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对企业环境很难适应。据本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在毕业1年后,非订单班学生对企业感到非常适应的学生人数仅占6.19%,而订单班学生在这一指标上的人数却占26.92%,非订单班学生对企业感到完全不适应的学生人数仅占7.73%,而订单班学生却没有1名学生表示对企业环境完全不适应。

比较以上二者的差异,本课题组发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非订单班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系统的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在接受职业规划教育的时候,没有一定的企业文化做支撑和引领。因此,要想高职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就要在进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教育的同事有效地将企业的文化融人其中。

三、借助企业文化提高经管类毕业生职业素质的基本条件

(一)树立以企业文化提升职业素质的观念。观念因素是影响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性因素,观念因素对职业素质提升起着先导性的作用。在进行高职准毕业生职业素质提升训练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很快就面临适应全新企业环境的现实,因此,依靠单纯的校园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从观念上改变学生的想法,不能让学生觉得反正我还是个学生,就业以后如果工作不顺利,家长就会伸出援手的。而要通过教育让学生从思想意识深处,树立起自己就是一个职业人理念,愿意接受企业文化,愿意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来塑造自己的形象,由衷的产生对提升职业素质的迫切渴望。

(二)给予学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可以让学生在进行时间学习的进程中装我到一些企业的岗位技能,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企业生活以及企业管理的适应能力。由于学校同企业间的生产环境距离较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与企业员工在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责任要求、工作体验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借助企业文化提高经管类毕业生职业素质,就必须突破这种纯校内训练的模式,通过企业内紧密合作的实训基地、与规模大、生产制度完善、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多家企业建立职教集团;以及与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培养的订单班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

(三)引入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实习的师资配备。企业技术人员生产和操作在企业的前沿,掌握着先进的生产实践技能,具备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对企业当前的先进技术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工作经验丰富。选聘这样一些人员担任学生毕业实习期间校外的指导教师,进行学生的思想动态指导和专业技能训练,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意义,树立工作信心,规划发展路径、较快的融入行业企业,在逐渐养成热爱职业,严守纪律,勤奋工作,钻研业务等良好的职业操守以及谨慎独立的工作作风。

(四)按照企业标准确定适当的监管制度。按照企业标准确定适当的监管制度对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监管,有利于师生双方从深层次去真正理解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内涵,在进行实习、实训教学时,尤其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引入,使学生养成无论从制度上还是行为上,都严格以员工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仅从实习过程中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通过合适的训练形成与企业环境和工作岗位相应的能力结构,如: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经管类毕业生的职业素质。

四、借助企业文化提高订单班毕业生职业素质的主要内容

(一)借助企业文化进行职场定位,促进职业品质的培养。职业素质要求往往会和今后行业、企业的发展相一致,在全真的企业环境下,让学生享受与企业员工同样的福利待遇、工作条件、工会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学生们往往会产生比较强烈的企业认同感。虽然学生自身是在实训或者实习,但他们也不会完全置身于企业之外,而只单一的认识到自己的学生身份,更多的时候,学生会把自己当成企业的准员工,进行恰当的职场定位,自觉按照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办事。这对于帮助学生形成岗位所需要的诚实守信、敬业爱岗、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工作表现和适应企业发展的服务意识共同构成的职业品质非常有益。

(二)借助企业文化进行岗位分析,促进职业技能的提升。在学生正式成为企业人之前,对于企业的认识都比较间接和肤浅,如果能让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就置身于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切身体味企业文化,学生就会对企业产生较强的归属感,树立符合企业需要和自身发展的价值观,找到最适合自己成长的岗位,努力钻研该岗位的入职要求,不仅能看到目前该类岗位的技能要求,而且能看到岗位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路径,不仅能意识到当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也能意识到企业战略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使自身的职业技能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

(三)借助企业文化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学习能力的养成。不同企业能够给予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路径是不同的,不同企业文化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约束条件也是有所差异的。例如: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五芳斋订单班的同学们自组班之日起就接受了改公司“和商文化”的熏陶,在组班后的两年中,每年都有规定的学时是在企业一线中完成的,加上企业运动会、文艺晚会等工会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对于企业文化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而且也获得了较多的企业的经营活动参与机会,对企业主张和赞成的成长路径有了明晰的认识,产生了比同龄学生更为成熟的职业紧迫感,因此,也自然而然地养成了持续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四)借助企业文化塑造职业形象,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一般而言,长期浸润在某种文化中的人员往往对自身的形象特点不太注意,但对于企业新人(包括实习生、企业新员工)的形象特点却十分的在意,为了减少实习学生的被排斥感,迅速改善经管类毕业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加速学生对于企业文化深刻含义的领会非常必要。只有深刻领会了所在企业的企业文化精髓,才能在较短时间内打造出符合企业“审美”观的职场形象,才有可能较短时间内消除企业老员工给予的陌生感、压迫感和排斥感,才能迅速的和职场同事打成一片,才能拥有良好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

总之,较之理工科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企业更看重经管类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离不开文化的熏陶,借助企业文化,提高经管类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是一个可行且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胡英芹.试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J].论文天下,2012,(12).

[2]李竹玉.融合企业文化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素质[J].信息系统工程,2012,(2).

[3]麦可思.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第6篇:职业素质的提升范文

职校毕业生不仅仅需要知识技能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隐性职业素养的要求。素质本位的职业教育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岗位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就业后的发展和生存问题。我校搭建校企一体的合作办学平台,构建校企文化融合的“12345”多元立体培养体系,创新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的途径和方法,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和经验。

二、相关概念界定

1.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我们所探讨的是狭义上的职业素养(非技术职业素养)。笔者认为,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将其与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相提并论,因此中职生职业素养可以被概括为两大类:一是“心态与意识”类,即积极心态、职业忠诚、责任心、纪律意识、细节意识等;二是“职业核心能力”类,包括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创新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有效沟通能力等,共同构成了中职生必修的职业素养。

2.校企一体是指建立企业化校区,实现校企一体化;或建立企业化实训车间,实现产教一体化;或建立企业课堂,实现工学一体化等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

三、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及学生基本现状

当下对于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很多学校仅注重于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重视不足。社会或家长对于中职教育的热情,主要是对学生就业值期望比较高。中职生中存在厌学、自卑感强烈、叛逆心严重、虚荣心强、责任心不强、法纪观念淡漠等消极因素。

四、“校企一体”下职校生提升职业素养的“12345”工程体系

(一)搭建一个平台。组建校企合作联盟,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只有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才能有效地将企业文化移植于学生的头脑,在潜意识中实现个人素养的提升。学校可通过开展企业文化专项调研,创建企业文化案例库,搭建校企文化信息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建、成果共享”。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二)塑造二支合格的师资队伍。当下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校企一体教学中,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兼职教师)的地位和角色都要进行转换,要从“灌水者”转换为去创设、组织学习情境的“导演者”;学生从原来独立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转换为主动的、互动的“取水者”。这就要求对这二类师资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三)实施三项“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1.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改革:校企共建突出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主渠道,具有系统、全面、综合的教育特点。开设相关的“综合职业素养”必修课,如企业文化、企业规范等课程。学校可自编适合中职生实际需要的校本教材。2.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学科渗透。学科渗透是指在学科或专业教学中,以拓展延伸的方式,把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与课程之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3.改革评价模式。过去的终结性评价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改革评价的方式,应当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学校为核心,社会、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形成评价主体,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进行职业素养的过程性考核。

(四)开展四类实践活动。开展各类活动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1.由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参与社会调研,完成调查报告;2.开展一系列主题素养班会;3.成立各种社团组织,开展讨论会、演讲活动;4.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参加实习。让学生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五)开通五条提升素养的渠道。

1.把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这不仅能体现职校企业化特色,更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必然需要。如通过引人海尔“6S”管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

2.在校内建起“企业化车间”,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3.加强教室内、走廊内的企业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突出企业文化内容,增加企业文化、工业文化宣传图片、学习宣传栏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

4.建设企业文化展厅,在厅内举行就业指导讲座、模拟招聘会,进行企业用工洽谈、招聘会等,营造情境氛围,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提升职业素养。

第7篇:职业素质的提升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素养 三方参与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也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需要,加快培养一流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这就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但是能够面向具体职业工作和岗位一线,而且是高素质的劳动者(中初级专门人才)。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和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它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内容。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在其所著的《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一书中提出了素质冰山理论,此理论将一个职业人比作是漂浮在水中的一座冰山,将职业素养分为露出水上的部分和潜在水下的部分即显性和隐性两部分。水上部分(显性部分)指看得到的知识、技能,这仅仅是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隐性部分)指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等,这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是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的标准。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中职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指中职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

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

因此,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学生、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应该由三方协作完成。

二、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大都只偏重专业知识、技能等显性部分,而忽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隐性部分。

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大都十六七岁,经过中考或高考淘汰才来中职学校就读的。因此,他们一方面有很深的挫折感、缺乏自信,已习惯把自己归为“差生”行列;另一方面,他们都是“90后”、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大多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大部分中职学生包括其家长都是抱着来学一技之长、谋一个好职业的目的来的,因此,学生也对自身的职业素养不够重视,甚至完全忽视。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更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如: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意识及爱岗敬业等。这就对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针对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现状,结合职业素养的内涵及要求,笔者认为,要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应从学校、学生、企业三方面着手。

1.以学校为主导,加强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都存在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在课时安排上,文化课的课时是少之又少,一些重要的文化课,如语文、德育几乎成了点缀。目前,中职学校还没有完整的职业素养教育课,大多数学校只是在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简单地进行一些就业方面的指导。可以说这种指导有些急功近利,单单就是为了让学生上岗就业进行的简要指导,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积累作用微小。

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中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首先,要将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从中职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就让他们明白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其次,保证足够的课时,充分发挥语文、德育等体现人文素养的文化课的育人作用,不断加强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2.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意识

职业素养培养的主体是职业人,对于中职学校来说,那就是中职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却认为,读中职就是为了学一技之长,将来找个工作,能养活自己就行。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职业目标以及如何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如何克服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难等,可以说大部分学生临近毕业时还是很迷茫的。由此造成中职学生职业态度不端正,在选择工作时,过多的在乎眼前的物质条件而忽视内在的发展前景。

作为未来职业人的中职学生要抓住学校的教学资源,一方面要完成专业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强自我修养,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端正职业态度。通过在校的各种活动(如社会实践、专题班会、各种竞赛、顶岗实习等),培养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独立性、与人沟通的交际能力等隐性职业素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将来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3.以企业为辅助,协助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当然,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仅仅依靠学校与学生是不够的。很多企业都希望中职学生毕业后到企业能直接投入“使用”,但却发现很困难。因为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过程,不仅是将知识付诸实践的过程,他们还要面临生活环境、交际环境、制度环境等的改变所带来的种种不适应。

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中职毕业生自我调适,另一方面,需要企业及时引导。因此,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到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中来。

首先,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企业的个性化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体现,它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以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影响、吸引中职学校毕业生,使他们融入企业,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

第8篇:职业素质的提升范文

1.1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高职院校教师的思想道德、敬业精神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但实际一些教师师德观念薄弱,爱岗敬业做不到位,治学态度不严谨;有些教师只教知识不育人,教学热情不高,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应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热爱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关心爱护学生。

1.2教育教学能力不够过硬

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能够很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进行教学组织,科学地对教学进行评价。但现实的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情况是:老教师教学经验足,但不会操作新设备;年轻教师对操作新设备容易上手,但没有教学经验。一些教师,对在学习或技能培训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耐心,不能够根据高职学生的心智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喜欢自己专业并乐意去学习。这些都是教学能力差的表现。

1.3实践操作能力薄弱

高职院校教师主要由转岗而来的中职教师和新招聘的年轻教师两部分组成。以前的中职教育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不高,从中职教育转岗来的教师在实践操作上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要求。年轻的教师多数刚毕业,没有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这些人员都无法在实践教学中保证其质量,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不容乐观。

二、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

2.1强化道德修养的学习,加强道德修养的考核

重视培养教师的道德水平,通过学习先进,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以立榜样学先进形式提高教师个人职业道德水准;以点带面,营造人人争先锋的良好氛围。重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设,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量化评分,职业道德不合格的教师,年度不能参与任何优秀评选;执行职业道德水平和实施专业技术职称挂钩的评价,不符合性评估一票否决。以制度对老师提出要求,通过教育和管理手段规范职业行为,不断提高师德修养。

2.2多路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专业教师联系企业到企业定期调研,及时了解岗位需求新方向、各岗位新要求。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训计划、培训教材、教学考核内容与岗位操作紧密结合,教师有顶岗工作能力。高职院校采用“以老带新”形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老教师在教学设计、方法、组织、评定等给予青年教师指导。老教师要经常听年青教师的课,课后立即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纠正。成立专业教学团队,组织教师共同研究教材、设计教程。通过交流、头脑风暴、方案互议等手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建立优质教学资源信息数据库,达到资源共享,在共享资源的同时,教师相互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从而激发自己的课程开发潜能。

2.3学院支持、教师努力,共同打造超强的实践操作队伍

第9篇:职业素质的提升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素质;培养对策

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强化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一、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背景

每年在对毕业生工作情况回访中,我们走访了毕业生工作企业单位,与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技术部门负责人接洽, 90%的企业提到的第一个问题都是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个别访谈

(三)调查对象

大连华录影音公司、大连爱丁数码有限公司、罗姆电子大连有限公司、万宝至马达大连有限公司、欧姆龙大连有限公司、大连通世泰建材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

(四)调查数据分析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我们对各企业、公司的行政、管理人员及生产一线的工人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从中获得了来自不同层次、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大量信息,经过分析整理,做出如下几方面的归纳:

中职学生的职业现状是有些学生综合素质低下,缺乏理想,不努力学习,不守纪律,知识贫乏,动手能力差,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对社会缺乏认识,无危机感。更有的学生心理不健康,人格扭曲。

企业希望毕业生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工作认真、踏实、能自律、有全局意识、善于团结协作、能与他人友好相处,尊重他人、不回避自己的错误、面对挫折不气馁、诚实守信。企业在选用人时,更注重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而不是某一单方面的职业技术能力。

在走访中深入车间,了解学生岗位工作状况及生产工艺流程。

从与毕业生的交流及问卷反馈信息中,发现80%学生职业素质的自我评价要高于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说明学生自我评价不准确,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中职生总体职业素质要低于企业要求。

(五)归因分析

现代职校学生入校门槛低,有些学生在初中时基础教育跟不上,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和习气。而我们现代的职业教育,更关注技能的训练。

(六)结论

现代职业活动表明,随着社会分工精细化,机械化程度提高,协作增强,非专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更为重要,这充分显示出人才培养中综合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反馈的毕业生情况也表明,不受欢迎的大多数学生不是因为技能低下,而是因为不会做人。因此,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训练好学生技能,更要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具有参加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身心品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二、职业素质的培养对策

从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中等职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亟待加强。本研究通过学习借鉴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和结合访谈给予的启示,通过归因分析与辩证思考,提出针对现阶段我国中职生职业素质的的培养对策:

(一)在德育课中的职业素质教育

在心理素质方面,改进德育课,不要单纯的说教,而是要用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开展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就业和生活观念,让我们的学生吃的苦,对工作生活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开展礼仪教育,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和习惯,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需要教师积极改变教育观念,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做到减轻负担提高质量。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借助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传授知识、设置模拟情景、启发引导,明确做什么,该怎么做,带有问题学习。提升职业能力训练,以培养职业专业素质。

(三)在实训基地中的职业素质教育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不论从设备、工作岗位、服装还是环境布置,都最大可能地接近企业生产实际。不但加强了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还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岗位工作的全过程。

“6S”管理理念的执行,强化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规范意识。在生产性实训中,学生接受了专业实战考验,考量的既是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同时也是对职业技术、职业应用能力、职业综合适应能力的检测。

(四)在订单班中的职业素质教育

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拓宽就业渠道,在订单培养过程中,采用了“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模式,师傅现场理论培训和实操指导,学生虚心向师傅学习,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了很大提高。订单班的培养模式实现了校企文化的零距离接触,学生身在其中,深入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团队精神、创业精神,很快地适应了从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的转换,形成了良好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

(五)在职业技能大赛中的职业素质教育

自2007年以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已举办了六届,在全国职业院校已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在选手遴选过程中,指导教师采取了由面到点的培训方式,即由大批量学生培训到重点学生培训,从基础理论、基本元器件、基本电路、基本技能,到专业技能、系统电路、系统功能、职业素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训,最终遴选出国赛选手。在学生中掀起人人关注大赛,个个勇跃参加大赛的氛围,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六)在顶岗实习工作中的素质教育

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顶岗实习让学生提前到岗位上去“真刀真枪”的工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又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全面提高了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与此同时,学生在较长的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实习中,熟悉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体验了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熟悉了自己将要从事职业的工作氛围,缩短了就业磨合期,实现了毕业与就业的过渡,使得就业成功率和巩固率都得以提高。

三、结束语

本研究在调研、整理、概括、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找到造成中职生职业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以此为基础,展开了深入地分析,对如何改变现状、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质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但限于所调研的企业的局限性,所能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和本人的研究水平,本研究对职业素质内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透彻,对中职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对策也比较肤浅,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