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体化行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引言
国际分工的深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原本自己生产的投入品放到其他国家生产,并通过国际贸易等方式再购买这些投入品,这种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的国际分工,称之为垂直非一体化或垂直专业化。根据Hummels(1999)研究,垂直专业化应该满足三个条件:产品的生产可以分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连续的阶段;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提供了增值劳动;至少一个国家在其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进口投入品,并且其产出的一部分必须用来出口。
垂直非一体化对生产力的影响机制
垂直非一体化会提高外包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至于它是如何影响生产率,则依赖于产业的特征,不同类型的行业受到垂直非一体化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见图1)。
(一)对生产函数中技术参数的影响
垂直非一体化所带来的分工最主要是通过生产函数中的技术参数来作用于生产力。与只采用国内投入品的企业相比,垂直非一体化的企业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前沿技术;而对于行业内企业都能够获得的先进技术而言,加入全球价值链的这些企业能够以更加低廉的成本获取这些技术。
(二)投入要素密集程度
进口的中间投入品即可以用于消费品生产,也可以用于投资品生产。投资品在产业链中产业关联度高产业拉动效应大;消费品产业关联度较低循环积累效应不明显。而投资品生产行业多为资本密集型行业。此外,资本密集型行业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扩散效应更明显。这些都可能导致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垂直非一体化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技术的高低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垂直非一体化带来的技术扩散效应有可能在这些行业中的表现尤为突出,从而带来更大的促进作用。
(三)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
行业外向度反映了商品出货值在工业销售产值和工业增加值中的构成情况。行业外向度越高,出口中商品价值增值的比例越高,也就更多地融入了国际生产体系。外向度越高,企业越容易从国际市场获取信息,在谈判时也就更有优势;同时更多的交易信息也能帮助企业降低交易费用和成本,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与国外联系比较多的企业,其实施生产非一体化所需要的很多资源都是可以与原有对外经济联系共享的,从而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率。
模型与数据
首先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出发。垂直非一体化对于生产率的直接影响大部分都是通过改技术参数A来完成的,可得
lnOUTit=c+γVDLit+αlnCAPit+λlnLABORit+еi
其中VDI代表垂直非一体化指数。常数项c和误差项ε包含了生产函数中所没有体现出来的技术因素,以及其他一些未观察到的影响因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分类,工业行业共分为39大类,由于数据获得的限制,本文选取了其中的23个行业进行分析。
(一)关于产出、劳动、资本以及VDI的说明
模型中产出使用各行业的增加值,劳动使用职工人数,资本使用各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以上数据都来自于1993-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根据Hummels等(2001)所建立的VDI指标,垂直非一体化程度的衡量使用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计算进口中间投入品占总投入、总产出或者总出口的比重。本文运用中国1992年到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以及联合国COMTRADE数据,对VDI进行计算。由于投入产出表的不连续性,计算过程中采用了近似替代法。
(二)关于行业外向度的说明
为了反应行业参与全球经济的状况,我们采用各行业的外向度指数来衡量。行业外向度指数指该行业内商品出货值与当年的工业销售产值之比。分别计算全国工业总的外向度指数和各行业的外向度指数,然后把各行业的外向度指数值与全国总水平进行对比,高于全国总水平视为外向型行业;否则,则视为非外向型行业。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实证结果分析
(一)对工业行业的总体影响分析
本部分采用面板数据分析,由于样本并未包括所有行业,因此采用随机效应分析;同时考虑到样本包含不同行业的时间截面数据会造成异方差问题,在回归时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的回归结果看,回归方程与方程中所包含的解释变量均具有统计显著性。为了避免投入要素的内生性所带来的误差,本文又使用了滞后一年的投入要素数据,采用随机效应法和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分析,并选择怀特异方差修正法。分析结果并没有太大差别,但使用当期数据的拟合度要明显优于滞后一期。理论分析和经验事实分析的结果基本相一致:全球价值链中的垂直非一体化对我国工业的生产能力有着正面的影响。
(二) 行业外向程度与垂直非一体化对生产率的影响
依据前文中对不同类型行业外向程度的划分,采用固定效应分析、截面加权最小二乘法和怀特异方差修正方法,分别对外向型行业和非外向型行业进行回归,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结果显示,垂直非一体化对外向型行业的生产力促进作用大于对非外向型行业的影响,但是两者的差距比较小。造成两者差距较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比较主要的一点是在中国经济开放的大背景下,既便非外向型企业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随着通讯工具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企业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从而缩小了外向型和非外向型行业在信息获取方面的差距。因此,外向型行业对非外向型行业的优势就主要体现在前文所分析的第二个方面,也就是生产非一体化与原有对外经济联系的资源共享方面。而随着世界同一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外向型行业的优势有可能进一步被弱化。
启示和建议
在过去二十年间,不管是外向型行业还是非外向型行业,垂直非一体化都对它们的发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促进作用。但接下来我国要继续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立足于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实现价值链治理关系的转变(见图2)。
立足于我国的劳动力优势。目前的低端分工地位应该成为我们今后向高度化发展的一个跳板。只要能够进入国际分工体系,然后通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干中学”和“用中学”效应,把价值链转变为学习链,再把学习链转化为创新链,使中国产业自身的动态竞争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在承接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时也应该注意有所选择,应该重点发展产值比重大、要素生产率提高较快、技术提升空间大的行业。
充分利用本土市场,加强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有了首先加入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生产阶段带给我们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接下来,产业升级的重任就要落到技术创新身上了。中国的本土市场非常巨大,本土市场需求中的规模效应与价格效应对创新具有强大的引致功能,实现“市场创造技术”。
以全球价值链低端的“渠道控制”为突破。凭借在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中国目前在全球价值链中主要集中在较为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的生产。我们应该立足这一事实,不断构建和扩大在这些环节的市场势力,实现“渠道控制”为向高端的研发、营销以及品牌建设等环节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并通过互动使得这些高端环节成为有源之水。
参考文献:
1.Hummels,D.,Jun Ishii and Kei-Mu Yi,2001, "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4(1)
2.刘志彪,吴福象.全球化经济中的生产非一体化-基于江苏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7)
3.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门化与中美贸易.世界经济,2006(5)
摘要: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资本结构和资本密集度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正向影响,市场需求波动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显著影响,而信息化技术水平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并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农产品加工业市场竞争越激烈、市场需求波动越强,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动力就越强,进而对紧密型纵向一体化模式的要求就越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企业将会选择一体化的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一体化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将成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演进趋势。
关键词:竞争程度;市场需求波动;纵向一体化;农产品;加工业
Competition, Market Demand Fluctuations and Vertical Integration
- Empirical Data from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in China
WANG Yu
(School of Business, Beifang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China)
Abstract:Market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hav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vertical integration; capital structure and capital intensity a positive one. Market demand fluctuations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but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Therefore, the fiercer the competition and the greater the demand fluctuation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the higher the motivation to increase food security and the keener the need for tight vertical integration model.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ising requirement by consumers of food security in China, more and more agricultural companies would choose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structure, which would set the trend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Key words:competition; market demand fluctuation; vertical integr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一、引 言
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纵向一体化的发展,也是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实施了纵向一体化,农产品的价值才能充分实现。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成长活力的产业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大而不强。2009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居世界首位,但中小型企业比重大,自主创新能力弱,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之比低于发达国家2~4∶1的水平。二是集中的不高。规模以上企业仅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的24%,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仅有21家,过500亿元的企业仅有4家,过1000亿元的企业仅有2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只有1家。①①引自: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11/6。 在现代的产业组织理论和相应的企业理论中,纵向一体化(如煤、电、铝等产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传统的横向关系问题(例如企业横向兼并及相关的反垄断与规制政策)已不再属于前沿性问题。为此,研究农产品加工业纵向一体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进一步创造条件促成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紧密型垂直协作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理论综述和文献检索
在理论解释企业纵向一体化动因的研究中,学者们的观点多集中于交易成本、资产专用性、产权理论、产业生命周期、规避不确定性等视角,也为解释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依据。
(一)理论综述
1.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解释
第一,交易成本说。溯自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与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两种可相互替代的治理机制,一项经济活动究竟应该交由市场还是企业去完成,取决于两者的效率比较。对于农产品供应链来讲,整个链条是由生产商(合同农户)、收购商、运输商、批发商和零售商所组成,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共同协作。对此,作为交易费用理论的重要代表,威廉姆森(1979)[1]认为可以在一多部门联合的大企业内部实行内在化,它较之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具有两点优势,一方面是减少了各环节交易主体间的机会主义行为,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交易成本。农产品加工业由于农产品的易腐性等特点,对其供应链要求快捷,以降低时间成本。而链条当中过多的中间环节导致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之间需要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生产者―产地批发商―运输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从而产生了批发商采购农产品所发生的费用、运输费、销地批发市场所发生的费用、销地零售市场所发生的费用等,加上由于各环节之间存在讨价还价的环节,增加了交易费用,而因农产品运输时间较长所造成的腐烂损失以及装卸次数较多所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进一步增加了农产品的交易成本,扩大了加工企业纵向一体化趋势。
第二,资产专用性说。尽管交易成本理论解释了企业面对一笔交易时应该自己“制造”还是到市场上“购买”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并没有回答哪些因素决定着内部组织费用或市场交易费用的高低,也没有给出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时可操作性的建议。威廉姆森(1991)[2]通过引入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等关键变量,进一步解释了企业的边界和规模问题,认为只有当资产专用性程度和交易频率都较高时,企业才会代替市场,出现纵向一体化;反之,当资产专用性程度和交易频率有一个不高时,其他治理方式就会替代企业治理。
第三,产权理论说。在交易双方信息对称和无成本讨价还价的假定下,产权理论利用正式的G―H―M模型论证了不同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包括非一体化、甲方控制的一体化和乙方控制的一体化)对事前专用性投资激励的影响。并指出,虽然任何一种纵向一体化模式在事后总是有效率的,但都会对事前的投资产生不同程度的扭曲。这种扭曲又表现为谁在纵向一体化后的企业中拥有控制权谁就会出现投资过剩,而处于被控制的一方则会投资不足。
2.产业组织学派
第一,垄断动机说。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厂商选择纵向一体化,除了考虑市场交易费用外,还考虑市场结构的影响问题,产业组织理论的传统分析范式是“结构―行为―绩效”(SCP),市场结构会影响组织模式的选择,从而影响组织的绩效。当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市场集中程度较低时,市场交易是主要的选择模式;当市场出现垄断,尤其是垄断程度较高时,将产生控制程度很高的组织模式。例如,一种极其重要的投入品的唯一供应商可通过购买制造厂商进行前向纵向一体化,垄断最终产品市场从而提高他的垄断利润。相似的,厂商或许会购买它唯一的供应商以提高联合利润。通过一体化,厂商具备了价格歧视,消除竞争或阻止进入的能力,从而可以创造或提高它的垄断利润。
第二,技术经济和技术创新说。技术创新和扩散提高了企业内部包括研发过程等的不确定性,导致研发成功的概率降低,使得企业不得不加大R&D投入以获取更多技术创新成果。正是基于企业内部研发在技术进步条件下不确定性的增加,企业倾向于采取外部化的形式,通过出售、剥离等手段将企业的内部交易变成市场交易,在有利于对环境变化做出灵活反应的同时,促进了企业纵向一体化的收缩。
第三,产业生命周期说。由Stigler(1989)[3]认为一个产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随着产业生命周期改变而改变。在新兴产业中广泛存在后向一体化,因为对中间产品的需求太小难以支持独立供应商的专用性投入,随着产业增长,对新产品需求的增加引致中间产品的需求扩张,递增的产品收益将导致产业的纵向分解,而当产业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以后,产品需求减少将导致新的纵向一体化的趋势。
第四,规避不确定性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观念已经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生存观念,正在向对农产品安全、营养等较高层次的需求转变,尤其是对农产品的安全需求已经被当前时期我国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对农产品安全需求的提高要求农产品供应者能够对自己产品的安全性负责,以期减少不确定性的影响。但作为销售地点流动性大、交易随机性大的农产品行业,缺乏一般商品行业的信誉体制,消费者很难追溯农产品的责任人。市场经济条件下,买方需求决定着卖方的供给对象、供给模式等,消费需求的变化使得供应方式也应该相应调整,这成为我们研究农产品加工业纵向一体化趋势的前提。
总之,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纵向一体化理论主要是从规模经济、市场需求、技术经济和产业生命周期等角度而没有从交易费用和产权等角度来研究企业之间的纵向交易关系。而这又与新古典经济学假定交易费用为零是直接相关的。
(二)文献检索
近几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从企业或行业的微观数据出发,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资产专用性、产权结构和不确定性等纬度进行验证和探索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的决定性因素(Spengler,1950;Arrow,1975;Grossman & Hart,1986;Perry,1989;Baumol,2001)[4],例如对美国食品加工产业的一体化过程及其动因研究(Kliebenstein & Lawrence,1995;Rhodes,1995;Ward,1997;Martinez,1999)[5];还有一些集中在对农产品加工纵向组织模式的绩效比较研究(Azzam,1996;Kinnucan & Nelson,1993;Boehlje & Schrader,1998;Cotterill,2001;Bhuyan,2002)。[6]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六方面:一是对农产品加工业TFP的研究和测度,估计中国食品加工业技术效率及变化趋势,如张莉侠等(2006)、赵燃等(2008)[7]、蔡海龙等(2008)、靖飞等[8](2009)、刘志雄等(2009)[9]、郑宏等(2011)的研究视角大多数是基于全国范围内农产品加工业或某种具体农产品行业TFP的研究;二是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空间和产业集聚的关系实证分析,如乔朋华(2011)[10]、郭昱等(2008)、秦建军等(2010);三是对FDI对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增长和农民收入影响研究,如吕立才等[11](2006)和韦珍(2011)[12];四是对于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分析,如吴学君等(2011)[13];五是应用投入产出方法并结合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如郭利京(2011)[14]等;六是运用案例分析,结合纵向一体化战略的理论对中国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如文理等(2009)认为企业实施“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向前一体化发展战略,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成功模式。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发现,关于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效率考察、产业集聚及FDI对加其成长和绩效考察的研究较多,而对纵向一体化的研究文献缺乏农产品加工业宏观层面的实证研究,尤其缺乏对农产品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为此,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将从诸多影响因素中,进一步探索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纵向一体化的变化以及来自其自身特性、行业竞争状况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程度。
三、模型构建、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一)模型构建
本文实证检验涉及作为因变量的行业纵向一体化和作为自变量的竞争程度、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等,还包括影响行业纵向一体化的相关控制变量,笔者在此利用面板数据,采用如下线性回归模型进行计量分析:
VIit=β0+β1RDit+β2PIit+β3MSit+β4CDit+β5LOARit+β6LOARDit+β7DGit+β8ITLit+εit(1)
上式中:下标i代表十二个农产品加工行业,下标t代表时间,时间跨度是1999―2009年;VI代表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纵向一体化程度指数;被解释变量VI 代表企业纵向一体化,也就是企业纵向一体化的程度;解释变量TE为全行业技术进步水平。控制变量方面,MS和CD分别代表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LOAR和LOARD为资本结构和资本密集度,是影响纵向一体化的财务层面因素;DG为市场需求波动,反映不同生命周期的农产品加工行业对纵向一体化的影响程度;ITL为信息化技术水平;β为待估计系数,其中β0为常数项,εit为误差项。我们将上述假设变量、变量含义以及理论预测符号用表1列出。
表1变量衡量标准及其描述性统计(全部样本)
变量衡量标准单位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预期影响方向纵向一体化程度增加值/总产值%0.320.141.9020.139技术进步R&D经费万元94601.2147580.11097905.30.0++专利数量个140.19201.781610.00.0++市场结构资产总额/企业数量%2.605.8250.1110.187+/-竞争程度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利润)%0.930.061.0680.646-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57.429.8886.5223.35-资本密集度资产总额/销售收入%1.210.473.1430.466+市场需求波动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本期销售收入%16.0015.4491.48-55.2+/-信息技术水平微电子控制设备占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比重%12.868.7150.770.06-(二)变量选择
1.行业纵向一体化程度(VI)的测度主要包括五种方法:一是被广泛应用的价值增值法(VAS)(Adelman,1955),以增加值占销售额之比作为衡量指标;二是主辅分类法,由辅助业务在所有业务中所占的比重来衡量纵向一体化程度,辅助产品越多纵向一体化越大,一体化程度越强;三是纵向产业联系指数法(VICI),主要由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指数所构成;四是投入产出分析法(MacDonald,1985);五是微观分解处理法(MA)(Masten、Meehan & Snyder,1991)[6],主要由几个变量组合而成,共同予以解释。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及可操作性,本文选择Adelman(1955)[5]的价值增值法,该比率越大,说明外包水平越低,一体化程度越大。因此,VI 值越大,说明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越大。
2.对于技术进步水平的衡量,可以从研发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来衡量,前者包括R&D经费支出、R&D人员数量和研发强度,后者包括专利数量和新产品销售收入。本文分别用代表投入和产出的R&D经费支出(RD)和专利数量(PT)作为解释变量,以保证实证结果的稳健型。如Armour & Teece(1980)通过对美国汽油产业的纵向一体化和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实证分析发现,技术进步对于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选择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3.由现代产业经济学原理可知,企业规模与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的关系并不十分确定。例如,企业规模越大,逆向一体化或者外包的情况越可能出现。企业平均规模越大,由于内部控制的成本增加大大超过了由纵向一体化所带来交易成本的节约,所以企业规模越大对于纵向一体化程度的影响并不十分确定。本文使用行业的总资产与某行业企业数量的比值来衡量市场结构(MS)的替代指标。
4.行业竞争程度主要以赫芬因德指数(HHI)、营业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CD)和净利润波动率(VNE)三个变量来反映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其中HHI 的计算方法为:HHI = Σ(Xi /X)2,Xi为企i的销售额。考虑到无法获取样本区间衡量行业市场竞争程度较好的指标(Herfindahl指数),本文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采用CD=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利润),该指数越小,说明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越倾向于采用纵向一体化。
5.Adelman(1955)认为新兴产业成长得越快,生产专业化和供应依赖问题就显得越突出。由于产业成长年龄数据难以获得,作为替代变量的选择,Polli & Cook(1969)采用产业需求增长速度来区分产业生命周期,正如Levy(1984)& Stigler(1968)所假设的那样,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为了降低信息成本往往更倾向于纵向一体化。
6.其他解释变量:资本结构(LOAR)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平均资产负债率越高的行业一般被认为偿债能力越弱,破产风险较大,因此企业选择一体化生产的动力越小。本文预期产业资本密集度与农产品加工业纵向一体化程度均正相关,并采用农产品加工业每个行业的总资产值与销售收入比来衡量产业资本密集度,用(LOARD)表示。信息化技术水平(ITL)可以用微电子控制设备占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比重加以衡量,现有多数研究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导致企业专业化生产,而纵向一体化会缩小。
(三)数据来源
本文的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9年历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年鉴》(2001~2009年历年)。鉴于相关年份统计资料和口径的不同,本文选取的农产品加工业包括食品加工业(PFD)、食品制造业(MFD)、饮料制造业(MBE)、烟草制品业(MTB)、纺织业(MTX)、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MWR)、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MLF)、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MWD)、家具制造业(MFU)、造纸及纸制品业(MPP)、印刷业与记录媒介的复制(PRI)以及橡胶制品业(MRB)共12个行业。另外,按规模大小将农产品加工工业企业分为规模以上和大中型,按所有制将其分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和“三资”工业企业,共四部分。
本文采用产品销售收入作为衡量各行业产出的基本指标,它可以衡量一个企业的销售能力,同时也反映一个企业的库存管理能力;采用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作为衡量各行业投入的基本指标。其中,产品销售收入以1998年为基期利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平减,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以1998年为基期利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平减。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论文采用Eviews 6.0软件对模型(1)进行全样本估计。面板数据的估计方法主要包括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本文经过Hausman检验,四个样本模型均拒绝随机效应原假设,选择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由模型回归结果可知,除“三资”农产品加工业的判定系数(R2)较低外,其余均在0.9以上。
考虑到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其余三组的判定系数较好,且三组都以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了总体显著性检验(F检验),表明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各种规模和类型产业纵向一体化水平与所选解释变量存在显著性关系。对应解释变量前系数的符号完全一致,方程拟合度较高,而且通过了方程整体的显著性检验。本文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考查单个解释变量的参数估计结果,可得到如下实证结论(见表2)。
(一)技术进步对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比较显著的正效应。本文利用研发支出费用和专利数来衡量行业技术进步程度,可以发现专利数对国有及控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纵向一体化具有一般显著的正向影响,类型一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在我国的农产品工业行业中,技术进步越快,国有及控股企业越倾向于采取纵向一体化的方式组织生产。然而,技术进步对于其他类型和规模加工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的并不显著,这点值得深入探讨。
(二)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以资产总额与企业数之比,以及营业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作为衡量指标的市场结构系数和竞争程度在4个样本模型中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行业内企业数量越多,控制市场的能力就越低,市场存在较少的利润空间,因此企业会倾向于提高产品增加值以获取更多利润,采用专业化生产或者部分业务外包的方式,最终导致纵向一体化程度降低。由于我国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巨大,而“三资”企业数量较少,所以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对“三资”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即来自中国本土市场的竞争程度越激烈,农产品加工“三资”企业越倾向于采用紧密的纵向一体化方式来规避对于原材料供应的外部依赖性,从而降低不确定。
(三)资本结构和资本密集度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正向影响,显著水平均在1%的水平上。资产负债率和资本密集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资产负债率越大,说明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越大,为了规避风险,企业进行一体化生产的能力和动力相应减弱,而会将部分业务外包出去,使得企业纵向一体化缩小。
(四)市场需求波动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显著影响,显著水平均在5%的水平上。而对于大中型和国有及控股企业的影响十分显著,但是影响方向正好相反,根据Stigler(1968)的产业周期理论认为,在产业发展的初期,企业采用纵向一体化的结构;随着产业的快速增长,企业纵向分离的趋势增加;在产业减速增长到接近最繁荣的时期,由于竞争的激烈,企业将再次倾向采用纵向一体化的结构。在产业衰退开始,企业倾向于纵向分离;在衰退接近结束的时期,企业又倾向于采用纵向一体化的策略。这一点正好可以证明我国大中型、规模及以上和国有控股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成长阶段和纵向一体化发展趋势。
(五)此外,信息化技术水平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并没有显著影响,与理论预期不一致。可能原因是,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中,微电子控制设备所占比例较低,没有起到促进专业化生产的应有效果,而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及控股企业并没有延续“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经营模式,与其他性质工业企业之间的差异在逐渐降低。
五、结论和启示
(一)主要结论
本文根据交易成本和产业组织学派等理论,以理论预期为基础,利用1999―2009年间我国12个农产品加工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这说明行业内企业数量越多,控制市场的能力就越低,市场存在较少的利润空间,因此企业会倾向于提高产品增加值以获取更多利润,采用专业化生产或者部分业务外包的方式,最终导致纵向一体化程度降低;其他控制变量方面,资本结构和资本密集度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正向影响,市场需求波动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显著影响,信息化技术水平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并没有显著影响。农产品加工业市场竞争越激烈、市场需求波动越强,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动力越强,进而对紧密型纵向一体化模式的要求就越强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企业将会选择一体化的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一体化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将成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演进趋势。
(二)研究启示
如何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纵向一体化,是市场机制下市场经济主体的自主选择行为。垂直一体化给加工企业带来额外成本的增加并不能抵消节省的交易费用。有少数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尝试把农产品的生产阶段纳入自己的企业内部进行生产,意图减少交易费用和不确定性,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选择这种方式的同时也会增加很多额外的管理费用,生产组织费用,原材料浪费等各种问题。纵向一体化既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也不一种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不断适应,不断优化的多样化的博弈过程。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纵向一体化并非简单的企业外延的扩张,其本质是上下游产业间通过组织拓展和建立科学的契约关系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为此,政府在引导农产品加工业纵向一体化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和竞争程度的农产品加工行业要分类分阶段进行指导,发挥先进企业的带头作用。借鉴我国经济发展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人带动后富的人”路线,在农产品供应链发展中,政府应该鼓励、提倡出口或者“三资”型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农产品加工业模式,并逐步推广到以连锁超市为供应链终端的农产品供应企业。待到条件成熟,尤其是当超市能取代农贸市场成为我国主要农产品销售场所时,农产品加工业自然将会演进为纵向一体化的结构。
2.完善相关法规,切实保障加工业体系中各相关成员的利益。例如公司、合作社、基地和农户之间的不完全性合同,虽然合同各方都有收益,公司往往具有“剩余”(合同未尽事宜) 的最终解释权。而公司、合作社、基地和农户之间的利益是冲突的,所以一些合作社、基地或农户的利益难免受到侵害,将会阻碍合作的进行。所以,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为农产品加工业的纵向一体化提供一个公平、公开、透明的环境。
3.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扶持、鼓励优势农产品企业。纵向一体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供应链整合,它要求企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经济实力、技术优势、整合能力等更为严格的先决条件。农产品加工业一体化需要大企业承担起生产―收购―加工―运输―零售等诸环节的主要任务,对农产品加工实行企业化运作管理。
参考文献:
[1] Williamson, 1979, “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XXII, No.2: 233-261.
[2]Williamson, 1991, “Compa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6: 269-96.
[3] ][美]斯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
[4]Grossman,G. and Helpman,E.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 [M ]. M IT Press,Cam bridge,MA. 1991.
[5]Keesing,D. B. and Lal,l S. Marketing,Manufactured Expor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Learning Sequences and Public Support,in Helleiner G. K.(ed.),Trade Policy,Industrialization,and Development:New Perspectives[M]. Clarendon Press,Oxford,1992.
[6] J. M. Wooldridge. On Estimating Firmlevel Production Functions Using Proxy Variable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M] . Economics Letters. 2009,104:112.
[7]靖飞,俞立平.中国食品工业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基于各省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09(9).
[8]刘志雄,何忠伟.中国食品加工业的技术效率及变化趋势――跨省随机前沿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2).
[9]赵燃,骆乐,韩鹏.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长[J].中国农村经济,2008(4).
[10]吴学君.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3).
[11]乔朋华,王维.农产品加工集群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要素研究――基于黑龙江省调查数据 [J].农业经济问题,2011(2).
[12]珍韦,王征兵.陕西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基于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13]吕立才,黄祖辉.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影响的实证研究――增长、国内投资和就业[J].中国农村经济,2006(5).
[14]郭利京,胡浩,杨丽.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关联特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11).
[15]Adelman,M. A.(1955).Concept and statistical measurement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In:Business concentration and price policy(pp. 281-322).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责任编辑:吴锦丹
收稿日期:2011-09-20
关键词: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国务院在《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中,要求对接《中国制造2025》,提出“逐渐形成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基础装备、一般机械装备专业化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使机电行业所需自动化控制技术集成应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原来复杂的机械装置和简单的电气控制相结合的机电一体化逐步向被由机械技术、电气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气动技术、液压技术、传感器技术、PLC技术、网络及通讯技术等学科的强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所取代。
为获取机电一体化行业分析、 岗位职业行动领域分析、 职业岗位群和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等信息,我们针对企业和学校的具体情况,拟定具体的调研问题。调研过程中以上述问题为调研的基本诉求点,通过现场考察、走访座谈、调查问卷、专题研讨等方式,结合企业的调研对象直接或间接反映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调研,确定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并给出结论和建议,为机电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依据,促进机电专业一体化专业的建设。
二、调研对象与内容
企业调研主要范围为广州周边地区相关企业,包括广州造纸厂等15家具有代表性的机电一体化企业,如表1所示。调研对象是这些企业的机电一体化一线技术员工、班组长、人事部门等。
本次调研共发出五种表格:包括面向专业技术岗位一线员工的实践专家调查表(56份),实践专家访谈记录表(37份),面向专业技术岗位班、组长的用人单位意见调查表(15份);面向企业人事部门的用人单位意见调查表(15份),以及企业座谈会议记录表(8份)。调研要了解以下内容:
1、机电一体化行业企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情况;
2、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数及从业人员(包括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基本情况;
3、机电一体化专业对技能人才综合职业能力要求;
4、机电一体化专业现有课程设置在工作岗位的重要程度;
5、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与思路;
6、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及培养层次的定位。
三、调研分析
(一)行业企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将向创新性、高效性、节能性、可靠性、智能化、模块化、系统化等方面发展。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各种技术相互融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产物,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二)技能人才需求状况与岗位职责要求
1、技能人才需求状况
对企业人才结构及来源调研显示:相关企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学历主要包括本科学历、大专学历、中职学历等,他们绝大部分直接从中职、高职和大专院校等学生中招收,从社会招聘的人员和企业自行培养的人员较少,从事维护、维修、安装、调试工作的平均年限是4-26年。从15家企业调查中获悉,从企业现有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以及未来3年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需求情况如表2所示。
机电一体化企业从事机电一体化相关工作的员工在机电一体化企业中约占76.8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企业中应用主要两个方面:制造机电一体化产品和利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生产。 前者主要需要完成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装配、安装、 调试和售后服务等工作;后者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和设备的维护保养。不同企业对技能要求的类型和技能型人才的规格也有不同的要求。 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2、岗位职责素质、能力要求
通过走访调查行业企业、回访毕业生及召开专家研讨会,共确定了4个典型工作岗位及相应的素质、能力要求,求如表3所示。
3、课程对从事机电一体化工作岗位的重要程度
针对现行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的课程,对从事机电一体化相关工作的员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是各门课程知识模块对从事此工作岗位的重要程度(由不重要的0分到很重要的10分依次给分),取调查数据的平均分,得到表4。从各门课程知识模块平均得分情况看,机械类和电气类课程较为重要,如机械识图、机械装配、电工技术等课程;而文化基础课和非专业课程较为不重要,如数学求解、英语阅读、计算机编程等课程。当然,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到,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岗位,各门课程对从事此工作岗位的重要程度有较大差异,例如:销售人员岗位对应用写作、计算机应用和英语阅读等课程较为重要,而设备操作和装配岗位认为这些课程不重要。
四、调研结论
(一)人才培养方向定位
通过分析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分析行业、企业内生产类、维修类、技术支持类、服务类的相关技术岗位。结合近年来我校、我系多年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办学经验,将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为:面向机电制造业、机电设备安装及维修公司、使用自动化生产设备等的各行业、企业,从事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机电产品的装配与调试、机电设备的维修与改造、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生产一线管理人员、机电产品的销售与技术服务等岗位,培养从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维护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通过用人单位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相对应的岗位人才层次分类以及紧缺岗位人员数量需求,了解各企业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及所需专业资格证书等。本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可定位为:机电一体化(机械)方向、机电一体化(电气)方向、机电设备管理方向,各方向设置中、高级技工层次,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规范的操作与团队协作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维护等任务,同时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系统设计能力、制定元器件加工工艺能力、简单数控加工能力。人才培养方向与层次的定位如表5所示。
依托行企开展机电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为我们今后机电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依据。通过企业调研活动,我们体会到机电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还有许多细致繁杂的工作需要我们认真地完成。但只要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组织实施,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不断探索,认真总结,相信一定会完成机电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职业教育,为造就更多更好的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服务。
参与文献
[1]王京,苏月,张松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企业调研报告[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7):25~26.
关键词:图书情报; 档案管理;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133-001
早在1985年6月,国家教委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关于发展和改革档案学教育的几点意见》中,就提出了“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问题。信息资源是要为社会服务的,实现资源的共享是信息化时代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这两个原本独立的工作最终走向了联合,成为新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信息产业。
一、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涵义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指的是把三者原本“独自为政”的系统整合为一个整体的管理方式。一体化管理图书情报档案,就是努力找寻或选择三者的最佳功能点,突破三者之间的种种界限,增强图书、情报、档案工作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利用远程存取、网络互建、分布式收藏、资源共享等策略,达到信息、信息标准、信息相关工作人员、信息设备设施与技术等因素相互间的磨合与适应,给予图书馆使用人员一体化的集成式服务。
二、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一体化的必要性分析
1.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的一体化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要求
资源的整合造成了现代商业的繁荣发展,信息的全球化开始对商业的发展走向产生巨大影响。在现实的商业环境中,各家公司都十分注重商业信息的收集,越多的信息就意味着在做决策时能够考虑的更加全面,对于决策的合理性和前瞻性都有很好的帮助。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在这两个系统中进行体现,成为信息快速传播和掌握的重要平台。
大数据时代要求的是将尽量多的信息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提取和整合,使决策者全方位多角度进行事物的判断,目前这个正在快速发展的系统叫作“云系统”。因此,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这两个同属于一类的信息系统合并起来,就成为了一个必然。
2.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知识、技术等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社会组织之间的依存度增强,社会各界对信息资源需求质量不断提高,并且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将档案、图书、情报集为一体,实行一体化管理,形成综合性信息网络,有利于档案、图书、情报资源的融合与集成,进而为社会提供多维的、综合的、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需要。
3.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的联合成就了一个新的行业
并不只有资本才能成为资源,随着经济发展的演进,获取信息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资本在商业运行中的地位。在以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这两个系统进行合并的典型案例背后,是一个新兴行业的迅速崛起,那就是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提供行业咨询的信息咨询行业。信息咨询公司通过对某一领域的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并且进行专业的分析,再将这些分析结果提供给自己的客户,通过这种方式从信息流中衍生出了新的先进的生产力,不仅使经济的发展更具合理性,并且避免了很多因为重复投资带来的浪费。
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作为两个典型的信息系统,走向联合能够为现代经济的健康有效发展提供很大的帮助,同时二者的联合本身就是一个经济产业,参与到经济发展中,使发展和决策变得更加合理。
三、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1.整合资源,搭建一体化网络平台
以网络为平台,建立以国家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馆为节点,以省市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馆为网点,以各基层单位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馆为成员,最大限度地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三大系统之间的文献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各系统以其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的组织、转换与开发为主要任务,共建电子信息资源体系。这样图书、情报、档案所包含的信息都可以融入到一个虚拟的世界之中进行一体化管理。这个共建的一体化电子信息资源体系在实现一体化管理的同时,还能实现图书、档案信息资源的统一检索和利用,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2.加强宏观管理,统一制度标准,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从全局出发,加强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制定统一的规范,对工作中的各种行为加以控制和约束;改变三个独立的工作系统各自相对封闭、孤立的状态,理顺专业系统和各方面关系;加强三者横向联系,尽快实行档案、图书、情报实体的相互交叉管理。只有制定了统一的、权威的机构和系列的规章制度,实现了管理制度的一体化,才能使三个独立但本质上又相同的工作系统在统筹安排、全面规划下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协调发展。行业内部应该出台统一的业务标准,为不同机构不同地域制定相同的游戏规则,以保证其于未来能够统一接入到一体化的网络当中。只有有了法律法规和业务标准规范的支持,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的一体化才有更好的实施空间。
3.鼓励各部门进行二者一体化实践探索
针对我国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种种辩论和现实情况,国家应该在出台相应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鼓励各图书馆、档案馆及相关机关、单位参与到信息一体化的实践中来。加大信息一体化的宣传力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别从国家和个人的层面对信息一体化的各项优点进行阐述和宣传,树立起现代化的信息一体化管理理念。另外,政府应该主导一些论坛类的活动,鼓励各图书馆、档案馆及相关机关、单位建立起立体多层次和广维度的一体化管理和协调组织,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现实情况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辛杨.我国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发展历史;三个阶段;发展趋势;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 TH-39 文献标识码: A
以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正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逐广泛地渗透着。并带来了众多行业革命性质的变化,机电一体化也位列其中。
机电一体化不是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的简单组合, 而是在功能上取其所长,形成有机结合 , 以实现系统的最佳构成。其目的是增加系统的功能, 提高机电效率、可靠性和价格比, 可以很好地节省原材料和能源, 降低生产成本。随着机械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机电一体化的涵义也在不断发展。
一、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适应,利用其高、新技术来更新概念,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变更,满足减小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及改善性能要求。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其中信息交换、存取、运算、判断与决策、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均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系统技术:即以整体概念组织应用各种相关技术,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总体分解成相互关联的若干功能单元,接口技术是系统技术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机连接的保证。
自动控制技术:其范围很广,在控制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后的系统仿真,现场调试,控制技术包括如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再现、检索等。
传感检测技术:是系统的感受器官,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其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序就越高。
二、机电一体化的历史发展
1、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史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时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0 世纪80 年代末期,机电一体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予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20 世纪90 年代后期,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这些研究,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逐渐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以及相互融合,引起了众多领域特别是工程领域的技术革新与革命。机电一体化正是这种集多种学科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它的发展依赖但同时也促进了其他相关技术进步。
随着信息技术以更快的速度、更强的态势和更广的范围发展,未来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也可窥见一斑。
3、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随着相关技术进步与发展,机电一体化主要发展方向有: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微型化、网络化等等。
(1)数字化
微处理器的发展奠定了机电产品数字化的基础,如不断发展数控机床及机器人; 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摘要力及良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便于远距操作、诊断和修复。
(2)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之一。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及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
(3)模块化
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众多,模块化技术可减少产品开发和生产成本,提高不同产品零部件通用化程度,提高产品装配性、维修性、扩展性等。利用这些模块可以迅速方便地设计和制造出多种新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4)微型化
微型化是精细加工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效率的需要,由于微型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可进入一般机械无法进入的空间,并易进行精细操作,因此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优势。
(5)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等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6)环保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它在令我们的生活舒适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比如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
三、发机电一体化发展策略
机电一体化和其它新技术一样, 机电一体化所用到的新技术都是其发展手段, 不是目的。由此看来,若要研究其学术水平、学术价值的最终标准只能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出发, 其间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当前的和长远的。
在我国大环境下,鉴于作为振兴传统机电行业新鲜动力的一体化技术的大力发展,机电一体化行业的发展任务可以概括如下:
不遗余力地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促进机电产品的不断更新升级
当前,在信息化发展的大环境下,通过以上途径使机电一体产业的健康向上发展,并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积极的贡献成为了我国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基本任务
2、用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为此,应多方举措、合理推进、大力支持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1)要加强统筹规划,合理协调发展。尽管我国从事机电一体化工作的研究单位和生产企业相对较多,但由于各个个体由于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的区别,均有各自的发展规划及策略,整体来看,机电一体化行业发展缺乏足够的统筹安排,从而缺乏具有全局意义的计划与规划。因此,各主管部门有必要在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适合行业自身发展态势的规划,从而进行宏观指导生产。
(2)要创优发展环境,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良好的环境是行业发展的基础,全社会上下一致的重视及认可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所以尽可能地优化环境,尤其是机电一体化行业的投资环境,尽可能地为相关企业开辟绿色通道,调配有用资源成为了眼下需要着手进行的重要工作。同时在政策上进行大力支持,以使其能在更加良性的发展轨道上快速前进。
(3)是要加强行业管理,发挥协会等组织作用。行业协会的作用如今已经屡见不鲜,行业协会可以发挥更加灵动和契合实际的、适合个体的细化作用。我国有必要根据行业发展的特点,强化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统筹机构,加强业协会的建设,明确职责,从而使其能更好地指导行业发展的进程。
结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是当今机械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势。它的发展已经引起了机械工业以致社会巨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姜培刚,盖玉先,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现代化矿井;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了新的突破,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其中,机电一体化对现代化矿井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它不仅推动了矿产行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而且保证了矿产业的安全运行,减少了事故的发生率。因此,机电一体化是现代化矿井的发展方向。
1 机电一体化对于现代化矿业发展的必要性
将机电一体化逐步应用到现代化矿业的发展之中,对于推动各个工作环节的工作效率,减少人工损耗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矿产业的综合实力。因此,在现代化矿业的发展之中,机电一体化存在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在现代矿产业中,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有利于降低工人作业的强度,减少人工损耗,提高了生产、运输等各个环节的生产效率和安全程度,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方式。
二是由于矿产业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行业,其阴暗潮湿及高密度的颗粒粉尘对从业者影响甚大,更严重的甚至会危及从业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现代矿产业中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代替人工操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从业者职业病的发生率,保证了从业者的人身安全。
三是在现代矿产业中,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机械作业的精细度,在保证产品数量的同时,不断增强产品的质量。从整体上不断推动我国矿产业的迅猛发展,增强我国矿产业的实力[1]。
2 我国矿产行业中机电一体化的实际应用
2.1 机电一体化在矿产采掘中的应用
在矿产业的采掘过程中,为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利益最大化,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作为基础采掘环节中十分常见的。在采矿的作业中,基本实现了电力牵引采矿机,它不仅能够克服阻力前进,而且在出现下滑状况时可以实施发电制动,防止意外情况的产生。同时,它还具有运行方便、简单易操作的优点,是当前最为主要的设备之一[2]。
2.2 机电一体化在矿产安全生产的应用
在现代矿产业中,安全生产是当今最为关注的问题。其中对于矿区的监控是机电一体化最为重要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和机器,加强了对矿产业各个环节的全面监控,它不仅提升了安全生产,而且促进了科学化的管理,对矿产业的现代化意义重大。
2.3 机电一体化在矿产运输中的应用
当前,在矿产的运输环节中,主要采用皮带传送的方式。其凭借运输距离远,运送量大、效率高且稳定的自动化特性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因此,在中国采矿业的原矿的运输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矿井提升机的应用是当前自动化程度最高,最明显的自动化设备。它大大简化了机械的结构,充分体现了机电一体化每一个环节的综合应用。除此之外,全数字的提升机其具有非常高的可靠度,在电气安装方面做了明显的简化,形成了相互兼容、配置简单的特点,在现代矿产业中也占据了一定地位。
3 矿产业中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
3.1 矿产业中的机电一体化将呈现微型化趋势
矿产业中的机电一体化将呈现微型化趋势是指矿产业中所运用的技术和机械逐步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今后在矿产业中,可以运用耗能少、体积小、运动灵活的微型机器完成之前大型机器不能完成的工作。同时,可以利用相关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微观领域完成精细化的加工,对矿产业进行精细化加工。
3.2 矿产业中的机电一体化将呈现智能化趋势
智能化在机电一体化中将发挥不可比拟的作用,是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它将领导机电一体化走向新的阶段。智能化在技术方面将人类与机械做了有机的结合,汲取了运筹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使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了更高层次的飞跃。在矿产业的部分工作环节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取代人工作业的方式,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确保了矿产业的安全运行。
3.3 矿产业中的机电一体化将呈现网络化趋势
当今社会网络化的迅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将网络化的产品运用到机电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矿产业的机电一体化进程中,可以运用计算机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同时可以监控从生产到运输再到销售这一系列的流程,避免产生的不必要的问题。
3.4 矿产业中的机电一体化将呈现绿色化趋势
工业化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利益和方便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当今社会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日益提升。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可以再回收利用资源,绿色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也是矿产业中机电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4 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中矿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是,近几年在矿产业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大,且工作劳动强,因此目前生产面临人员不足的情况。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严重影响了矿产业的迅猛发展。为了提高安全效率,确保安全运营,我国必须要进一步加快矿产业的机电一体化进程,拓宽我国矿产业的发展道路,推动我国的矿产业的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贺培权.论机电一体化是现代化矿井的发展方向[J].能源与节能,2013(04):30-31.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制造;结合应用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较为成熟的发展。而计算机技术在上世纪末被应用到机械生产环节中,实现了计算机技术和机械生产控制的有效结合,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出现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机械生产制造产业产生了极为巨大的促进作用,对机械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影响。机械生产行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经济效益的增加有了显著提高,同时将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降到了最低限度,对机械生产单位在机械市场中的竞争地位有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对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增添了巨大的动力,为机械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提供了可靠地保障。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内容
机电一体化技术最为重要的发展基础就是工程系统的使用,此外还融合了电子机械技术等多种技术理论。目标建设出最为优化的系统和产品的综合性的技术理论。机电一体化技术本质上是将相关的技术理论融合进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进而进行长时间的研究和发展,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也能够当成是技术群综合的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将诸多拥有不同功能的电子机械要素组合成统一的有机体,最大程度上迎合人们的使用需求,同样也将电子系统和机械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新产出的产品添加上更加先进的功能,实现更加良好人机合作体验。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
电子化技术应用在汽车上的现象首先在电源系统的制造上。最开始的发电机使用的都是直流类型的发电机,在发电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将硅二极管和交流发电机结合的方式组成的发电机,对充电的效率和安全性能都有了很好地提升。而在硅二极管和交流电发电机结合之后,电压在改变后原来的电压机械式调节器也被电路固体调节器取而代之,也由此导致了点火发电机上,采用晶体管功率代替了原来的凸轮机械式开关应用在配电设备上。在发动机的控制中,控制发电机单元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使用微型处理器或者专门的发动机集成大规模电路,电压模拟讯号由诸多的传感器进行接收,同时输出轴发动机提供脉冲信息,将全部的信号提供给控制发动机单元。数字模拟技术在信号模拟中得到应用,可以传输出信号数字,全部信息成为体系运作的关键性条件,另外,燃料和空气的配比,精确的点火时刻以及循环排气效率都由控制发动机单元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最后将得出的结果输送出去,由此控制喷射阀的燃料和开启点火设备的信号。这样就能够将空气和燃料的配比控制在预先制定的合理范围之内,如果燃料和空气的配比增大,燃料的含量将会大大降低,导致无法成功进行点火操作,而如果燃料和空气的配比减小,则空气含量将远远不足,在缺氧的情况下,燃料燃烧后将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氮。因此,将燃料和空气的配比控制到科学的范围之内,能够最大程度上保障发动机运作过程的顺利、安全和可靠。在汽车测距雷达系统中,汽车将防按控制系统和激光单片机合理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和在汽车倒车减速过程中,对汽车周边一定范围内的障碍物或其他物体进行探测,同时在危急的情况产生时,能够及时对驾驶者提供警报,防止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对汽车使用者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汽车激光测距雷达系统中,往往涉及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处理器、雷达测距和前后汽车状况等状况都会使雷达系统的探测结果产生重要影响。测距激光雷达的设置位置应当放在汽车的格栅前方,当光学天线产生的光束被障碍物遮挡之后,会出现向后反射的散射信号,这样被光学天线接收到之后,就能够依据返回的信号进行方位距离的探测。同时中央处理设备进行分析处理,将方位距离进行处理输出,对障碍物的运动状态和与汽车之间的距离速度进行计算,以此为依据,进行判断,如果会对汽车正常行驶产生影响,就会与警报装置相联系,向驾驶者发出警报,保障汽车驾驶者的人身安全。在电子监控中,使用自动化变速器能够很大程度上将电子监控器的损耗功率降到最低限度,同时能够对传递系统的有效功率进行提升,对变速装置的档数可以有效增加,也能够更加促进汽车最佳行驶速度的比率,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汽车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通过传感器的感应检测进行正常工作情况的控制检测,将电子监控装置监控所得到的信息输入并安装换挡的具体信息,之后开关程序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将汽车处于最佳行驶条件时电子监控设备所监控得到的信息档次转化为电液元件进行的变量液压从而达到控制换挡的操作。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应用到汽车行业之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科学技术和计算技术迅速繁荣的结果,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客观条件支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种技术在繁荣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之间会产生不断地交叉融合,为各个技术地发展提供更加快速有效的发展途径。
四、结束语
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仍然能够得到广泛应用,并且逐渐成为汽车行业的发展潮流和方向,极大地促进汽车产业的高品质高智能的发展要求,同时,汽车产业发展中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研究也能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汽车行业的发展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将会更加快速和深入。
参考文献:
[1]钱忠梅.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研究[J].机电信息,2013,12(06):37-39.
[2]王飞.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18(11):276-278.
[3]贾瑞匣.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J].商,2012,13(09):62-62.
[4]李玉玺.电子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及趋势分析[J].时代教育,2014,02(14):75-76.
[5]陈观胜,闫利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11(03):145-153.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系统;机械工程;应用分析
目前,信息化社会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国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使其日常需要也明显增多。科学技术作为现代生产制造的依托,可通过对现有技术进行创新并开发新技术来提高社会生产力。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使其代替传统机电技术成为机械工程及石油企业关注的焦点。其可以对复杂性强的工程进行处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机械生产、石油加工效率,其所特有的科学化与自动化对于机械工程行业及石油企业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社会经济建设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1现代化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1.1自律分配化系统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在科学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下,对传统机电模式进行创新再开发的一种新型机电模式,其对机械工程、石油企业作业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影响[1]。因信息技术普及比例相对较高,所以机电一体化系统也开始显现出其特有的自律性,主要是指机电一体化系统在开展工作过程中,每部分都是属于独立存在的,当运行过程中某一点出现了故障,只有故障点会停止运行,其他的部分仍旧可进行正常的工作,且其在工作过程中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响。机电一体化这种特别的自律分配对减少重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能够在正常开展工作的同时,对工程本身安全性做出一定的防护。
1.2全息技术的应用
为保证机械工程中进行顺利,且能够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实时监控及管理,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每一时段的运行情况,全息系统开始逐渐被机械工程专业工作人员所追捧,其对于机电一体化实现了其向自动化及智能化的高水平发展,为机械工程专业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奉献意义,将成为未来机械工程技术发展中的潮流。
1.3光学技术的应用
目前,高新技术普及下,信息化社会成为了我国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其通过光学技术及机械电子技术的结合发展,从而生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过程。之后,机电一体化带动了机械工程中电子工程的开发与建立。其中,光电一体化系统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机械工程过程进行规范,提高专业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保障相关工作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除此之外,光电一体化系统中应用了光电技术,其对机械工程信息传输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可利用光电技术,对光电一体化系统进行有力地开发与创新,且能为光电一体化系统进行一定的技术支持,这对完善光电一体化系统具有深远的意义。
2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2.1实现监控功能技术
机电一体化系统可对机械工程实行实时监控,监控范围包括了对机械作业、设备以及机械群运动等。当进行机械作业时,电子监控设备会对机械运转情况或者突发状况实施监测,发生事故时会发出警报声以提醒工作人员尽快停止使用,并将具体信息反馈给实施监控的上级工作人员,使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故障机械的修理与维护,并且保护了机械使用工作人员的安全。对于减小了机械故障造成重大事故的可能性,并从根本上降低了机械维修成本,这对提高机械工作的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提高机械生产效率
机电一体化系统能够有效改善机械工程资源利用问题,可实现资源浪费现象,这对降低机械作业成本非常重要,并且能够在机械工作过程中,利用高新电子设备对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实时调节,提高资源利用率。
2.3提升施工作业精准度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运用电子控制系统对机械设备精准度加以限制,可帮助其能够实现机械工程设备自动化。并且用电子自动化代替传统的人为称量步骤时,可提高机械作业中称量的精准度,这对机械工程完成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4实现机械作业自动化完成
机电一体化应用于机械工程中时,可推动其向半自动化或自动化方面发展,利用设备自动化技术减少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并且可以代替传统人工测量等工作,可提高工程效率[3]。并且能够在自动化工作同时,减少事故对工作人员安全造成的影响,提高了机械工程设备及整个作业过程的安全性。因此,机电一体化系统所实现的机械作业自动化完成为机械工程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结语
机电一体化系统作为科技信息发展下的产物,一直在不断地进行完善与改进,将其应用于机械工程或石油企业中时,可推动作业过程向自动化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程作业精准度,这对机械工程及石油行业工作效率及质量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囧.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7(09):275-276.
[2]肖远见.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5):139.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技术路径
近年来,随着国外先进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理念与技术的逐步引进与推广,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也逐渐得到认同。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顺应国内外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即技能人才需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奠定持久的职业生涯发展,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中,提出构建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工作目标,并在具体的教学中实施。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所采用的课程体系多为学科课程体系,其基本特征是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设计课程,依据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关性,按照先后顺序开设教学科目。虽然学科课程体系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较强的优点,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产业组织结构的发展,其缺点也日益凸显,如学科课程忽略世界的整体性,将原本内在统一的科学、艺术、道德割裂开来;学科课程强化“精英文化”,强化少数人利益,与“大众文化”割裂开来;学科课程以灌输学科知识为宗旨,过多倚重接受学习,忽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行动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忽视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学科课程的系统性不能等同于职业活动的系统性,学科课程所强调的抽象概念和理论与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要求不相符。
进入新时期,现代企业和社会管理步入了以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化运作时代,强调劳动者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的综合运用,孤立的学科课程体系与此需求相去甚远。因此,改革长期徘徊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科课程体系中,课程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训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强调《工厂电气控制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单片机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自动检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等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实训课程强调《金工基本技能实训》、《机电设备拆装》、《电子电工专项技能实训》、《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不管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单项技能的训练,学科课程体系均从片面的片段的角度看待本专业的整体性职业活动,没有与完整的工作过程建立一种直接的联系,对专业人才完成一项综合性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非常有限。因此,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技术路径
职业教育是为人们胜任职业活动和通过职业活动实现人的发展而提供的教育,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媒介和手段都应是工作化的,必须将具体的工作情境置于教学过程之中,并以工作性思维来构建教学过程,根据职业教育的特征和规律,课程设计开发要体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理念。
基于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理念,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必须以工作为基础,并保证以工作为基础的教学过程必须产生胜任现实工作的能力。校企合作的核心是认识企业的工作形态和工作内容,并将其充分而有效地呈现于教学过程之中,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签订校企合作合同、组织师生企业实习,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工作呈现”的有效性。
因此,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本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技术路径如下:行业、企业情况分析和岗位工作分析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取典型工作任务一体化课程转化确定学习任务设计教学计划编制学习材料(工作页等)开发投入实施。
行业、企业情况分析和岗位工作分析通过企业调研,与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探讨,观摩企业实际生产运作等途径,分析行业、企业实际工作情况和对技能人才的用人要求,确定本专业技能人才的就业领域有:电气设备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与维修;电气、机电产品生产现场的工艺实施;仪器仪表的配置、检测、调试与维修;机电一体化工程项目的施工、维护及技术服务;机电类产品的营销与售后服务;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技术管理、产品辅助开发等。
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向若干机电一体化行业的企业一线人员发放“实践专家工作职责调查表”,分析企业一线技能型人才的个人工作经历和现从事岗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从而遴选符合参加实践专家访谈会条件的企业实践专家。学校确定课程开发主持人、专业骨干教师及聘请的实践专家之后,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会上,在课程开发主持人主持,专业骨干教师配合下,引导企业实践专家填写个人“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分析表”,“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分析表”要求每位企业实践专家列举从进入机电一体化行业开始到成为实践专家的发展过程的若干阶段及其每一阶段所从事过的、有挑战性的、完成工作的过程能够提高工作能力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实例。待所有实践专家填写个人“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分析表”后,课程开发主持人引导实践专家配合,从所有填写后的“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分析表”中提取代表性工作任务,最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并按从入行到实践专家的职业发展阶段进行排序。机电一体化专业提取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初级——中级——高级——技师的职业发展排序,通过企业实践专家分析,共提取了“机电设备装配、调试与维护”、“电气控制柜的安装调试”、“机电一体化系统疑难故障诊断与检修”等16个典型工作任务。
转化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和目标,按照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门学习领域课程的原则,在企业实践专业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的共同讨论分析下,将职业行动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学习领域课程。机电一体化专业最终确定的学习领域课程有:“电气安装”、“机电设备疑难故障检修”、“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16门课程,每门课程均体现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
设计学习任务,编制教学计划根据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基本条件,对应每一门课程,开发设计若干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可以直接来源于企业,也可以由学校根据工作任务要求设计开发,但它原则上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能体现完整的工作过程。机电一体化专业开发设计的学习任务有:“工具和仪表检修”、“齿轮传动机构拆装与测绘”、“常见机床动力电路安装与检测”、“自动生产线总装与调试”等58个。在学习任务的排序上遵循由易到难的排列原则,低年级设计数量较多的引导性较强的学习任务,高年级设计数量较少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较强的学习任务,完成所有学习任务的,其目标实现之和应该大于或等于所属一体化课程的目标。学习任务设计完成后,根据学校实际师资情况和设施设备情况,以及教育教学秩序要求,确定每个学习任务的学习与工作时间,编排可执行的教学计划。
学习材料(工作页等)开发,投入实施根据学习任务的目标要求,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收集企业实际生产任务的工作素材、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工作规范要求等,运用编写学习材料的规范要求和技术方法,聘请企业专家与专业骨干教师共同编制教学材料,例如工作页。学习材料开发完毕后,学校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和课程开发专家评审课程体系成果材料,评审通过后投入实验。
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施
目前,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四年制预备技师班、三年制高级技工班均采用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其教学效果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1)新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关键能力,有利于学生持久的职业生涯发展;(2)新教学模式基本扭转了学生被动听课的习惯,使学生转变成为探究知识的主体,可以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加学习兴趣;(3)学生的创造能力、工作能力、应变能力都能通过课堂学习得到锻炼,对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承受挫折能力等有较大帮助;(4)学校的学习工作站比较类似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能够满足学习需求。
通过一个周期的实施,总结出课程实施要重点从教学组织模式、师资团队建设及学习工作环境建设三方面考虑,才能保证课程构建和实施均能取得成功。
教学组织模式课程实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即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胜任工作、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因此必须将学习作为工作过程(即教学过程)的中心,以学生自主理解和完成工作任务作为教学的基本手段,并指导学生将理解和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能力转化成为适应变化的策略。学校的一切资源,包括教师资源都是学生实现这一完整过程的基础,都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按照完成一项工作的基本思路,课程实施应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
师资团队建设由于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完成若干完整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由工作任务转化而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仅仅起到引导和服务的作用,因此,对教师的工作实践经验,对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均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职业教育界的教师多来自大专院校,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占大多数,势必对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实施带来影响,所以,学校在考虑推一体化课程实施的同时,要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一个长期合作的师资培养通道,让教师适应并逐渐胜任新课程的实施。
学习工作环境建设一体化课程实施需要与学习任务相匹配的教学媒体和设施设备,创设尽量真实的学习工作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内容相一致的学习任务,因此,学习工作环境的建设并不仅仅是为了技能的重复操作训练而购置大量的设备,要从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性资源建设的角度出发,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资源建设的角度出发,规划设计学习工作环境,也叫学习工作站。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习工作环境建设中,每一学习工作站均划分信息检索区、学习区、实训区、工具区、学业成果展示区等五大区域,方便学生自主检索学习工作过程所需的资源,养成遵循企业工作规范和作业流程的习惯,并能够在这个环境中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互相学习。
总之,构建实施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一种课程组织方式的改革,而是一种更深刻的课程价值观的变革。课程是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直接载体,建设符合企业用人要求、能够保证学生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的课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陈宇,陈李翔,赵志群.技能振兴:战略与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