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范文

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

第1篇: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范文

【关 键 词】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自2004年以来,普通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纷纷启动,着力于从本质上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现象,打破其长期的主导地位,建立并发展真正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指标与课程体系,遵从国家立德树人的基本概念,将高中生培养成既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兼顾科学文化知识的综合素质全方位人才,综合素质评价应运而生。

201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进一步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将其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随后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规定了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维度,即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方面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察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对传统招考制度的重要突破和全新举措,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评价手段。近年来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评价实践中还存在着评价实施困难、评价指标不完善、评价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诚信问题严重、应付现象明显、评价与教学脱节等问题。

目前,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价改革正在全国迅速展开,在这样的形势下,全面而深入地分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对于及时解决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完善并深化招考制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现状

(一)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及制度研究方面

蔡敏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问题与对策》(《教育科学》2011年2月第1期)中阐述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现状:政府行政手段成为推动评价改革的主要力量,评价内容维度出现一致化趋势,评价过程体现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方法显示多样化特点等方面,存在着理论研究欠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相关培训不足,实施者缺乏必要的评价知识与技能,诚信问题突出,综合素质评价出现结果失真,敷衍现象明显,评价实施过程过分注重表面形式,评价目迷失,评价与教学之间没有建立应有的反馈链等诸多问题,提出要改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在科学建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辅助以各层面的专业性评价培训,完善监管机制,全面了解学生所学所长,注重评价的反馈育人功能。

张杰、李晗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教育与职业》2014年第3期)中提出了运用德菲尔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①基于这种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一组学生的综合素质,并进行验证,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确定提供了新的评价思路和方法。邓志勇在《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策略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年6月)一文中,以重庆市北碚区构建综合素质评价的保障系统为例,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三级实施体系,三峰诚信体系,多元督导体系与多元导航体系,②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保障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与反思方面

朱志平在《综合素质评价:经验、问题与对策》(《基础教育课程》2013年4月)中提出评价工作缺乏自主意识、保障机制、诚信氛围及系统思考。高凌飚在《综合素质评价反思》(《基础教育课程》2013年4月)中提到综合素质评价不适用功利性目的。

李宝庆等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问题及改进》(《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10月)一文中阐述目前各地综合素质评价部分指标不合理,会增加学生负担,导致新的方面教育不公平;各地评价标准不统一;等级评价过程繁杂,操作难以保证客观公正等问题。

王敏勤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虚化现象及对策研究》(《考试与评价》2009年10月)中提出,普通高中学生搞综合素质评价在很多学校存在着实抓德育与虚搞评价的不合拍现象,即重视评价体系的甄别功能,忽视其导向功能;学校的德育运行体系与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接轨;学校的评价指标与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不接轨。

罗祖兵《分析式综合素质评价的困境及其突围对策》(《教育科学》2014年10月第5期)一文中明确表明造成当前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诸多困难的问题,表面看是技术原因而实际上是思路问题,提出突破分析式综合素质评价应用综合式思路应对。在其《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矛盾探析》(《考试研究》2012 年第5期)描述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易产生的三种矛盾:实践操作性与指标模糊性的矛盾;发展功能与甄选功能的矛盾;主管部门主动与学校被动的矛盾,并对其做出了概述性分析。其曾在《关于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第31卷第12期2011年12月)一文中,对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是否应该被纳入高考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并对其利弊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对现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使用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三)我国其他省份综合素质评价开展现状

管光海在《浙江:从常态化走向有质量的实施》(《人民教育》2014年6月)一文中说到,浙江省将项目测评与纸笔测试相结合,引导实施方向,建构了以动手项目制作为代表的综合素质测评和以纸笔项目测试为代表的会考相结合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并通过信息技术转化,将结果用于招考改革之中。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测试(内涵日常实践活动和配套项目设计)旨在引导学校在日常积极开展学生实践的同时,通过配套项目设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金付栓等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以北京市延庆县为例》(《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第27卷第4期)得出的结论是: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有一定的效果,但存在人为因素多、保障制度不完善、费时费力影响工作、应付形式多、评价结果缺乏及时性、易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等问题,对考量现阶段综合素质评价具有实际意义。

孙彩霞在《区域间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基础教育》第11卷第1期)一文中,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比以重庆为代表的西南地区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和以浙江省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明确目前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仍存在混乱的问题,评价标准在情境化的认知与理解过程中需不断调整,执行环节要考虑具体空间的现实需要与可能等问题。

林珑等在《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问题及对策――对福建省中小学的个案调查分析》(《中国考试》2009年第4期)中提出的评价内容的片面性、评价主体愈识与能力的缺失、评价方式的模糊性等,现今也是经常出现的问题,对现阶段综合素质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二、美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在美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种标准,为高校录取提供评判参考。美国没有综合素质的专项测试,往往通过申请材料确认学生是否达成进入大学的入学条件。

(一)监管部门与机制

美国高校招生起决定作用的是高校独立的审核部门,利用校友会对申请人进行就近面试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同时申请者还必须提供有考试服务中心和高校测试中心提供的SAT或ACT成绩。

诚信与监管机制方面,除了美国本土的信仰文化与自觉遵守外,多主体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申请人的信息真实性。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到美国完善的信用机制。在评价过程中,高校有权对弄虚作假者做出退学等相应处罚,并记录信用局档案,影响个人信用报告产品的信用度。③

(二)评价构成

完整的申请材料包含入学申请和附件材料两部分。如世界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的入学申请及备选材料包括短文(想让高校了解自己的自荐书)、中学报告、中期学校报告、两份教师推荐函、备选知情人推荐意见(可以是校长、议员等的推荐信)、备选才艺材料,充分公正地显示出一个学生所具有的综合素质。

我们可以由此了解申请材料是一种写实性的资料积累与评判,既有反映学业结果的SAT/ACT考试,又存在平时选课和成绩的中学报告和中期学校报告,不乏多人参与(教师、校长、知情人、申请人)的推荐函,可以说申请材料就是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材料文件,涵盖学业检测和非学业检测两部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客观而全面的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综合素质评价与我国有着本质的不同,没有将综合素质进行分解,形成一系列基础指标进行评判,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总体评价,偏向材料积累与收集,更注重教育活动与课程相结合。

三、现阶段综合素质评价的解析与思考

浙江与上海作为我国深化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的试点地区,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地方性政策方面给出了全新的参考依据。分别于2015年4月13日下发了《关于完善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2015年2月15日下发了《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两个相关文件,并在指导思想、评价内容评价程序方面与教育部相关文件保持高度一致。而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上海注重材料收集与汇总以写实记录报告作为最终评价结果;浙江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分成A、B、C三等,以等级评价结果和材料汇总相结合的方式作为最终评价结果,并均已自主招生参考作为评价实质结果使用方式,表现出不同的地方区域特色。

笔者认为,在不断深化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的道路上,“两依据,一参考”必将成为最终的招考形式,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必然在招考中越来越重要。“高中保真、高校保用”必将成为今后综合素质发展的核心关键。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严禁给予打分、评等等方式呈现评价结果,具象化的材料写实才是对评价公平而言最好的诠释。评价目的除招考升学以外,应充分发挥评价本身育人反馈的实效性,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长远的发展。而高中在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保证其客观性与真实性的前提下,高校应怎样给予相应的使用标准,是今后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

注释:

①德尔菲法,是一种匿名的专家问卷调查法。即选择数位有经验的专家,为其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并将需要提出的问题设计成调查问卷进行咨询。然后从专家那里回收所有答复意见并整理出相同意见。将不同意见的部分再次设计成问卷反馈给专家,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最终意见一致。

专家咨询法,即模拟市场法。将专家设定为市场潜在购买者,利用其知识,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价格进行鉴定的一种方法。

②三级实施体系:区教委(领导系统)――区教师进修学院(研究与指导系统)――中小学(实施系统)

三峰诚信体系:从区级和学校两个层面出台关于评价的公示、诚信、监督、申诉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建构了“区-校”两级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公示-监督-追究”三峰交错的综合素质评价诚信体系。

多元督导体系: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层次最高的办学水平综合评价的最重要参考,将单项督导与综合督导相结合的方式。

第2篇: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范文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310 012)

摘要:浙江省普通高中于2007年开始实施通用技术课程,至今已有七年,从制订政策,保障课程正常开设;策划培训,解决教师困难和疑惑;研究课堂教学,建设课程资源;研究课程评价,引导实施方向;总结与反思,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等五个方面保证了课程的全面实施,使通用技术课程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 :浙江省 通用技术 实施经验

一、制订政策,保障课程正常开设

2006年,浙江省普通高中进入新课程实验,浙江省教育厅从组织机构、政策保障、评价保证、经费支持等四方面来推动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

在组织机构方面,浙江省教育厅颁发了《关于公布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关组织成员名单的通知》,成立了“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其中包括通用技术学科组。在政策保障方面,浙江省教育厅颁布了《浙江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和《浙江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器材配备目录(试行)》。《浙江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对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专用场地建设、通用技术课程评价、教学研究、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和说明。在评价保证方面,浙江省教育厅颁布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坚持并完善普通高中会考制度的意见》,通用技术课程被纳入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项目测评和普通高中会考之中;在浙江省新课程高考方案中,通用技术课程成为第三类高职、高专院校选拔考试的科目之一。在经费支持方面,浙江省教育厅把建设通用技术专用教室作为2008年度十件大事之一,拨款1千多万元用于159个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普通高中通用技术专用教室的建设。

在教育行政部门强有力的推动下,浙江省所有普通高中学校都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程。2012年的问卷调查显示,82. 4%的学校每周安排2节通用技术课,7.0%的学校每周安排了1节课,10. 6%的学校上学期每周安排1节课,下学期每周安排2节课。浙江省已初步建立起一支基本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通用技术教师队伍,全省457所普通高中(全省共590所),通用技术教师1154人,其中专职教师864人,兼职教师290人。被调查的85位通用技术教师中,从年龄结构来看,21~30岁占15. 29%,31~40岁占54. 12%,41~50岁占22. 35%,51~60岁占7.06%;从任教通用技术的年限来看,69. 41%的教师为5年,16.47%的教师为4年,8.24%的教师为3年,4.71%的教师为2年,1.18%的教师为1年。可见,通用技术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且教师队伍相对稳定。

二、策划培训,解决教师困难和疑惑

在通用技术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就是师资建设问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于2007年下半年对全省通用技术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没有经历职前系统的通用技术教育,主要由其他学科转岗任教,其中79%的专职通用技术教师来自劳动与技术、物理、信息技术等学科,还有21%的专职教师来自科技活动指导教师,数学、英语、化学等学科教师或实验员,而75%的兼职教师以兼任物理、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化学等学科为主。面对通用技术这门新设置的课程,他们将面临怎样的困难呢?从教研的角度来讲,又该如何帮助他们呢?因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建了课题组,对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展开研究,构建了通用技术教师知能结构体系,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以及改进通用技术教研活动组织策划的建议。

在研究的基础上,在2008年至2012年我们分步开展了一系列培训。课程实施初期,通用技术教师最关心和最想解决的三个问题是:为什么设立通用技术课程?包含哪些内容?如何教学?因此,在2007年至2008年,我们在每学期初开展了课前培训,内容以课程标准解读、教材解读和教学方法介绍为主。随着课程实施的推进,通用技术教学过程遇到的疑难问题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三方面:一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理念,建设实践室;二是对教材上一些内容存在着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教学;三是对技术试验、系统、控制等专业知识存在疑问。因此,在2009年至2012年,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着眼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疑难问题的培训。

在省级培训之后,各地市都组织了市级培训。而参加过省级培训的骨干教师、教研员,也成为市级培训的主要力量。近年来,省教育厅教研室、嘉兴、衢州等地市的教研室又充分利用“浙江省教育厅教师培训管理平台”展开通用技术教师的在职培训,温州等地市成立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科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除了培训,省(市、县)教研室积极开展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教学论文评比等教研活动。通过评比,促使教师研究课堂、研究教学;通过观摩,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了解课堂教学方向。

正是通过研究和一系列有策划的培训和教研活动,促进了浙江省通用技术教师专业的发展,使他们尽快地熟悉了通用技术课程内容,适应了通用技术教学。

三、研究课堂教学,建设课程资源

在通用技术课程实施初期,课程资源较少,随着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进行,怎样开发与利用通用技术课程资源,怎样建设好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已经成为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开展研究,积极建设课程资源,服务教师。

在2007年至2008年,针对课程开始阶段通用技术教学辅助材料相对比较少,许多一线教师亟需教学参考资料来辅助教学的现状,我们对通用技术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并开发了通用技术教学设计集,对两个必修模块的每个章节都进行了教学设计指导。近年来,我们进一步研究同一节课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一教学重难点不同的突破方式,并对原有的教学设计集进行了修订。针对通用技术教材中动手项目数量有限、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实践困难的情况,我们对学生活动开展了研究,开发了学生活动手册。在2009年至2010年,对于一线通用技术教师困惑较多的资源开发、教科书处理、教学评价实施等教学实践问题,我们开展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以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为载体,探究通用技术课程理念的落实,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并出版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一书。这些文本资源的建设,对于促进教师更好地实施通用技术课程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注重文本资源建设的同时,我们还注重网络资源的建设,建立了浙江通用技术教学网。一些地市也建设了通用技术网站,并设置QQ群等形式,搭建通用技术教师交流平台,合力建设网络资源,实现同伴互助。

四、研究课程评价,引导实施方向

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来保障,而且需要课程评价的积极引导。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2006年,研究通用技术会考的考试范围、题型等;2007年,成立了通用技术项目测评研究组,研究通用技术有关动手操作部分内容如何测评的问题,并制订了《综合素质评价——通用技术项目测评指导意见》;2008年,开展了通用技术高考的研究;2012年,开展了通用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研究。

浙江省通用技术评价体系是以动手制作项目为主的综合素质测评与以纸笔测试为主的会考(学业水平)相结合的,既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设计能力的评价,又注重技术知识、思想方法等理论方面的内容、方案构思和设计评价等内容的评价。而将通用技术纳入高考之中,既有利于工科院校、高职院校等选拔技术素养高的学生,又有利于促进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通用技术会考(学业水平)和高考虽然采用了纸笔测试的形式,但在目标上都重视对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符合通用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价值取向。

五、总结与反思,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虽然浙江省通用技术课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通用技术学科在我省高中阶段目前还是属于相对薄弱的学科,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一)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有待于从必修课程的开设走向课程体系的建设

通用技术课程从结构和内容上来说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课程管理上来说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此,在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必修课程的开设,而且要关注课程体系的建设。一方面,我们要避免随意削减必修课时或以创造发明等校本课程替代必修课程;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地开发、开设通用技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目前,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给通用技术选修课程的建设带来了机遇。2013年11月,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仅嘉兴、金华、台州、丽水四个地市的通用技术教师就开设、开发了82门通用技术选修课程。但如何形成符合通用技术课程目标、具有技术教育特色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如何融合到学校课程体系中并带动学校应用性课程的建设等问题,都还有待深入研究。

(二)通用技术教师工作环境有待改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专业发展应从关注问题的解决走向知能结构的完善

2012年的调查显示,60%的通用技术教师希望长期从事通用技术教学,他们认为“通用技术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属于真正的素质教育学科”、“任教通用技术比较能挑战自己的综合能力,自己喜欢通用技术学科”,但还有40%的教师持消极态度,认为不希望或要看领导安排。教师持消极态度跟通用技术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有关,他们认为“通用技术课程不受领导和学生的重视,地位低,属于副科”,也跟职称评定、待遇、工作量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存在学科性差异有关。

通用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认为“通用技术课程本身涉及知识多,自身储备不够”。对于实践操作所涉及的金工工具,84%的教师表示熟悉,对木工工具,66%的教师表示熟悉;但对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数控机床,熟悉的教师不多,分别只有8%,2%;71%的教师认为自己在通用技术教学方面最缺乏的是操作技能,44%的教师认为是技术知识;对于技术设计作品和技术试验的实践过程,28.2%的教师表示完整经历过。可见,通用技术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学科专业能力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对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如果说课程实施初期我们应急式的更多关注的是疑难问题的解决,那么随着课程实施的推进,我们应该关注通用技术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完善。在知识结构方面,我们不仅要关注设计、结构、控制等学科专业知识的充实,而且要关注通用技术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学科教学知识的充实。在能力结构方面,我们不仅要关注技术设计能力、技术实践能力、技术试验能力的提高,而且要关注技术原理教学能力、技术文化教学能力、技术探究教学能力、技术设计教学能力、学科教学设计能力、学科教学实施能力、学科教学评价能力等的提高。

(三)通用技术实践室使用率有待提高,且应从基本配备走向系统建设

第3篇: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能力 开发 困境 策略

[作者简介]赵琼(1971- ),女,江苏赣榆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连云港 22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连云港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C/2011/11/567)和2011年连云港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项目编号:C/2011/12/207)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00-02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学生职业能力开发的现实困境

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人才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特别是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上存在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与能力养成、单一评价标准与多元发展等方面相互错位的现实困境,使得许多企事业单位把高职毕业生视为普通高中生或中技生对待,高职院校的技能人才的培养陷入了误区。

1.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错位。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过于注重学历教育,没有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往往把培养目标定位在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上,课程设置更多是基于学科体系的专业教学理论,专业技能训练课少得可怜,结果使得高职教育不能和企业需求对接,严重偏离了职业教育的方向,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却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严重脱节,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难以承担起劳动力职业能力的培养职能。与此同时,缺少与实践相结合的空洞知识教学不仅让高职学生在理论上达不到普通高校学生所拥有的深厚的理论素养,而且与普通高校过于同质化的培养模式,还造成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得不到全面的和有重点的发展。这种缺乏正确的目标定位的高等职业教育,既不能与普通高等教育互为补充,也不能办出自身的特色,最终只能陷入发展的困境。

2.课堂教学与能力培养错位。职业教育应是就业教育、谋生教育和生涯教育,但我国职业教育却缺乏先进的关于职业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高校的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就业而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一些学校仍实行传统的研究性质的学科教育模式,过多强调学科性,盲目加大基础课比重,削弱职业技能的训练;或仍然沿用、照搬本科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只是根据相关专业进行缩减,实际成了本科压缩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以知识为中心,强调所学知识的科学性、连贯性与系统性,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而在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上,由于授课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经验不甚丰富,极容易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造成理论知识过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结果导致学习内容的繁、难、偏、旧,学生的职业能力难以养成。

3.单一评价标准与多元发展错位。长期以来,我国对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评价指标设置不够合理,评价更多倾向于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起不到准确评价高职学生的作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主要靠老师的讲授和演示来完成,对于学生核心能力的评价也主要是通过授课教师主观认可的常模评价方式作为评价标准,习惯于把学生的某一项操作技能或专业技能当作职业能力进行评价。事实上,与学生的操作技能或专业技能相对应的能力结构如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公关能力、适应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竞争能力等,不仅涵盖着知识、技能与技巧,还体现了学生待人处事所应具备的职业态度,如果只对学生的操作技能或专业技能进行评价的话,就会影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多元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打破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式,深刻把握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对学生的多元核心能力进行科学的定位,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确立新的评价模式,使培养的人才能够多元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能力的需要。

4.技能实践与订单式培养的错位。订单式培养的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这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学到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接受更多的实践性教学,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但在高职的办学过程中,由于国家的经费投入标准偏低,加之学校的育人目标与企业追求利润的矛盾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一些企业虽然认识到产学结合的好处,但是经费分担和保障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考虑到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因素,许多企业不愿向高职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实验的机会,最终导致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质量下降,不仅弱化了学生在社会环境中的竞争能力,也影响了他们日后的职业迁移,难以适应劳动力流动加剧的变化。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学生职业能力开发的策略

1.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必须摒弃陈旧过时的、机械呆板的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树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全新的符合时展的质量观、人才观和教学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规格,要充分考虑到人才类型的技术性、层次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以及高职学生今后去向的基层性等要素,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健全的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针对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信念等职业意识的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并且能够适应一线企业基层岗位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管理、生产、建设与服务的职业技术型专门人才。

2.设置以就业为导向的综合课程体系。传统的课程体系倾向于以“专业科学”为逻辑起点,强调由专业学科导出的基础性和专业性内容,学生以此为基础进行系统的专业学科学习。这种课程体系重视专业理论内容的单一传授,轻视对学生进行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所以培养目标难以实现。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设置同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等其他教育类型有区别的、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并能同企业需求相对接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以利于学生能够拥有解决生产建设一线复杂的技术难题能力。具体而言,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企业的一线资源优势,明确不同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各种专项能力,将企业生产管理的要素融入课程,课程内容不仅要包括以培养学生的自信、有效沟通、与他人合作等能力为主的职业素质训练课程以及以培养学生增强体质和耐力等能力为主的职业体能训练课程,还要包括以培养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保护能力为主的职业健康训练课程和以培养学生手、脑协调能力为主的职业身体技巧训练课程。只有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才能有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养成,使他们真正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 3.建立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要随着区域生产和服务行业发展范式的转变而不断地调整。因此,高职院校应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并根据企业的需求确立培养目标的校企融合互动的办学模式,并将这种模式贯彻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上。首先,要充分挖掘“订单培养”的优势,紧紧围绕“适销对路”做文章。院校要与企业形成互动机制,要充分借助企业的资源优势,在专业的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安排上能够满足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需求,适时地为企业的人才“订单”提供有针对性的培养服务。其次,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不断拓展多类型的实训基地。为此,高职院校要促使合作企业加大对实践活动的资金投入,并对校企合作双方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与开发,不断拓展多类型、多层次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利于学生能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对基础理论进行充分的消化和吸收,进而实现拓宽专业知识、强化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4.建构以职业能力为标准的多元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职业操作技能是否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这就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以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标准的多元评价体系。首先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指标体系应突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内容,强调个人能力的指标项目,加大对高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职业道德以及创新能力的评价比重,并且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着力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技能人才。其次,要引入企业对学生的评价。这种评价不仅仅涉及学生的操作技能,甚至有些课程的考试也要引入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评价。因为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最能反映社会对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企业的评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职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还可以进一步促进高职生的充分就业。最后,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应多元化。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不仅要涉及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涵盖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能力、责任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技巧等,同时还要评价他们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爱岗敬业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等。只有从多维视角、运用多元的方法去评价学生,才能客观地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全面真实的评价。

三、结语

高职院校必须注重自己的办学特色,以市场为导向,在授给学生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帮助他们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这样不仅能够确保每个学生拥有进入市场竞争的就业基础,进而解决当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也能缓解人才市场出现的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尴尬局面,这对于稳定社会、稳定人心、稳定学校,对于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8(9).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3]李超任.高职教育如何才能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跨越[J].中国高教研究,2005(l).

[4]李进.关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5]李玲,张丽娟.以服务企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2011(Z2).

[6]田德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3).

[7]张国宏.职业素质教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8]查吉德.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新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