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污染治理范文

工业污染治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污染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污染治理

第1篇:工业污染治理范文

【关键词】乡镇工业发展;污染治理;研究分析

乡镇企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其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占到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很大一部分,同时乡镇企业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许多的劳动岗位,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压力,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乡镇企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制造着大量的污染,据统计乡镇企业的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污染的“主力军”,因此乡镇企业的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1.乡镇企业污染分析

要想治理乡镇企业的污染,我们需要对乡镇企业的污染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还要分析乡镇企业污染的特点以及污染难于治理的原因。

1.1乡镇企业污染现状

总体来说我国工业污染还是比较严重的,作为我国工业污染的“主力军”,乡镇工业污染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乡镇污染增长速度快。乡镇工业污染是伴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而逐渐出现的,因此乡镇污染的增长与乡镇工业的增长有着直接的关系。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对乡镇工业的扶持,乡镇企业正以无与伦比的速度飞快增长,与此同时乡镇工业污染也在快速增长。

第二,乡镇企业污染源广。目前我国的乡镇企业涉及到多个行业产业,尤其是一些高消耗的产业。众多的行业产业就造成乡镇工业中存在着不同的经营种类,从而导致乡镇企业产生的污染也多种多样,污染源分布十分广泛。

第三,乡镇工业污染的治理工作不到位。由于乡镇企业分布十分分散,再加上污染治理成本很高,因此一些地区的乡镇企业污染治理工作迟迟没有取得效果,甚至一些地区的乡镇企业根本就没有治污观念和治污设备,导致乡镇企业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给乡镇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1.2乡镇工业污染特点以及原因

由于乡镇企业与大型集团工业的差别,因此乡镇工业污染与城市工业污染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由于乡镇企业大多从事造纸、印染、水泥、陶瓷等高能耗的产业,再加上乡镇企业会根据本地区资源或者地理特色来决定经营何种产业,因此乡镇工业污染呈现出十分明显的行业特点以及地理特点。另外,乡镇工业污染的污染源分散、污染种类众多、污染处理意识薄弱。

乡镇工业污染之所以如此严重的原因是:

第一,乡镇企业无力支付高昂的治污成本。多数的乡镇企业都是由几个或者十几个人的小作坊构成,因此乡镇企业的经营利润十分微薄。再加上乡镇企业大多是从事材料初加工等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因此乡镇企业受市场的影响较大,这进一步造成了乡镇企业的经济困难。众所周知,治污是一项成本很高的工作,尤其是一些治污设备动辄就百万元,因此乡镇企业无力承担高昂的治污成本,同时乡镇企业采用的治污技术也十分落后,因此乡镇企业的治污工作很难取得成效,从而导致污染逐年加重。

第二,政府对乡镇企业的污染监管存在困难。由政府监管企业的治污工作是我国治污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一些大型工业企业规模大,很容易引起政府的关注,因此政府对大型企业的监管工作比较到位。但是乡镇企业分布十分分散,并且乡镇企业破产转卖等现象十分普遍,因此政府很难对辖区内的乡镇企业进行全面的了解,治污监管也就无从谈起了。

另外,在一些乡镇,尤其是贫困地区乡镇,乡镇企业是拉动乡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政府为保证乡镇的经济利益往往会放松对乡镇企业的治污监管,从而造成乡镇污染越来越严重。

2.乡镇企业的治理措施

随着乡镇工业污染越来越严重,乡镇污染治理势在必行,但是由于乡镇工业污染因乡镇产业的不同而不同,因此笔者在分析应对措施时结合本地区的乡镇企业,分析了具体的污染防治措施。本地区多为生产水暖卫浴产品的小型乡镇企业,这些企业不但能源消耗大而且污染十分严重,给本地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措施加强本地乡镇工业的污染治理。

第一,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乡镇企业治污的补贴。针对工业企业治污成本过高的情况,我国从税法等多方面对企业进行了一定的补贴。例如:我国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但是对于部分乡镇企业来说即使是能够实行税额抵免,它们也不可能承担高昂的治污费用。此时,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对这些乡镇企业采取适当的优惠政策,例如:政府可以向乡镇企业提供无息贷款用于企业购置治污设备。

第二,地方政府要不断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管理监督。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行政规定严格规范乡镇企业的转让与买卖操作,并且及时对新厂主的信息进行登记录入,从而避免因不了解地区内乡镇企业数量而造成的治污监管漏洞。政府还可以对辖区内的乡镇企业进行规划,建立工业产业园区,对乡镇企业进行集中布局,这样便于乡镇工业污染的集中治理以及监管。

另外,政府还要在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之间进行正确取舍,不可为了经济利益而损害环境,同时也不可为保护环境而忽视经济效益。政府要坚决取缔关闭经济效益差且环境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而对于经济效益十分好的企业政府可以采用强制手段要求企业开展治污生产,同时政府还要对这些企业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

第三,建立一种完善有效的乡镇工业治污模式。不同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种类不同,因此政府要想做好乡镇企业的治污监管工作,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治污管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政府要对不同种类生产的治污标准、治污技术进行严格规定,同时还要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规定企业的治污任务,并且政府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污染治理、检测、监督体系,从而将企业生产与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与政府监管统一起来。

3.结语

乡镇工业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污染治理面临的大问题,因此研究乡镇工业污染的治理模式至关重要。本文中,我们详细分析了乡镇企业污染的现状以及特点,指出造成乡镇工业污染严重的原因,从而提出几点治理乡镇工业污染的具体措施,为建立乡镇工业污染治理模式提供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邵云.基于BOT模式的乡镇工业污染治理的对策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1).

第2篇:工业污染治理范文

关键词 工业废水 污染治理 技术发展 需求

当下,随着环境的持续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也给环境带来了挑战。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这些废水需要进过一定处理才可以排放或是继续使用。但是当下我国污水处理技术、设备都处在发展阶段,再许多工厂没有认识到工业废水污染的严重后果,忽视了对于工业废水的处理。这就导致工业废水污染严重,也为其治理带来了不小的障碍。

一、工业废水污染治理现状

当下,我国对于工业废水污染治理采取了较大的力度。不仅每年有十几亿元的资金进行工厂污水处理,还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条例限制工业废水的产生,并制定了随意排放工业废水的处罚条例。但是,对于工业污水的处理状况仍然不容乐观。由于工业污水中所含的污染物质较为复杂,使用单一的污水处理方式难以处理。而即便是经过处理的废水,其中所含的杂质也比较多,重新利用率较小。许多工厂甚至不对污水进行处理就直接排放。针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工业废水污染的治理。首先,在政策的制定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之一,可持续发展是在发展过程中综合考虑资源、人口、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满足当代人发展的前提下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其次,在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关注社会效益。虽然工业发展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同样不能忽视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通过多种方法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治理工业废水污染,避免发展经济的同时损害环境。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大国,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人均的水资源占有量较低。水资源在分布上也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对于一些山区来说水资源极为匮乏。对工业废水污染进行治理,一方面需要控制工业废水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污染,另一方面通过对工业废水的处理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缓解当下水资源紧缺的现状。从科学出发,关注工业废水污染治理的长远利益,从加强管理与防治两个方面应对工业废水污染治理。

二、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技术发展

对于工业废水污染的治理,主要有物理、化学两种方法进行。物理方法主要有吸附、物理分离以及电解三种方法,其优点是不会改变污水原有的化学性质,也不会在治理的过程中产生其他污染物质,缺点是处理污水的效率较低,对于污水中难以用物理方法除去的有毒离子等无法除去。化学方法主要有中和法、氧化法以及混凝法三种,其优点是污染治理效率较高,缺点是改变废水化学性质的同时,还可能产生新的污染物质。

(一)工业废水污染物理防治方法

使用物理防治的方法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能够在不改变水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净化工业废水。具体来说可以使用物理吸附、物理分离以及电解三种方法。物理吸附主要利用活性炭、明矾等物质,将工业废水中的一些物质吸附。物理分离则可以利用水和污水中的其他杂质沸点不同的性质,对污水进行加热,使纯水和污水得以分离。最后,还可以使用电解水的方式,将水中的杂质与水分离,最终实现净化。

(二)工业废水污染化学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方法中,主要有中和法、氧化法以及混凝法三种方法。中和法主要通过对工业废水中的酸碱度的调节,改善工业废水的酸碱性。这是由于呈现出强酸性的废水会对人体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使用碱性物质将其中和可以减少污染。使用氧化法主要针对的是废气污染和废水污染。特别是随着化学的不断发展,许多氧化剂出现为氧化法提供了有效的原材料。诸如光学氧化法、超临界氧化法等,能够很好地处理工业废水中的污染。一方面,通过氧化,工业废水可以避免对外界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另一方面,经过氧化的废水可以循环使用,提升了工业废水的循环利用率。最后,混凝法主要是将污水中的物质聚集,然后与工业废水分离。由于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不容易沉淀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的表面通常会带有一定的电荷。带有相同电荷的例子相互排斥,很容易形成胶体,既不容易沉淀又不容易被除去。因此,使用混凝法利用混凝剂促使废水中的电荷中和,帮助不沉淀颗粒物聚集、沉淀。

三、结束语

当下,随着我国水资源紧缺情况的不断加剧以及工业发展、生活对于水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成了关键。但是,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这些废水如果不能及时处理,或是直接排放,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浪费水资源。我国水污染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政府在设置了废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的同时,也颁布了一系列措施禁止工业废水的直接排放。具体来说,通过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可以对工业污水进行净化,防止其对环境造成进一步的污染。

参考文献:

[1]胡大鸣.工业废水污染控制方法的新进展[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3(04) .

[2]何锦英.佛山市禅城区工业废水污染状况及其防治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 2004(04).

第3篇:工业污染治理范文

本标准按生产工艺规定了造纸工业吨产品日均最高允许排水量,日均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吨产品最高允许水污染物排放量。

1.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造纸工业的制浆、造纸和制浆造纸联合企业的废水热电厂放管理,以及造纸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废水排放管理。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含的条文,在本标准中被引用即成为本标准的条文,与本标准同效。

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

GHZB1-199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6920-86水质PH值的测定玻璃电极法

GB7488-87水质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稀释与接种法

GB1190-89水质悬浮物的测定重量法

GB11914-89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法

GB/T15959-1995水质可吸附有机卤素(AOX)的测定微库仑法

3技术内容

3.1排入GB3838中III类水域(水体保护区除外)、IV、V类水域和GB3097

中二、三、四类海域的造纸工业废水,应根据生产工艺分别执和本标准规定的标准值。

3.2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城镇下水道的造纸工业废水,应达到地方规定的污水处理厂进水标准。

3.3标准值

2001年1月1日起,造纸工业的水污染物排放均执行表1规定的标准值。

3.4废纸制浆企业的废水排放按有、无脱墨工艺分别执行漂白木浆和本色木浆标准化学机械制浆企业的废水排放按有、无漂白工艺分别执行漂白木浆和本色木浆标准。

4监测与实施

1.1采样点

采样点设在企业废水排放口。在排放口必须设备永久性排污口标志、污水流量连续计量装置

注:1)制浆、制浆造纸:单纯制浆或浆纸产量平衡的生产。

2)造纸:单纯造纸或纸产量大于浆产量的造纸生产。

3)排水量为生产工艺参考指标。

4)AOX(可吸附有机卤化物)为参考指标。

和污水比例采样装置。

4.2采样频率

采样频率按生产周期确定。生产周期在8小时以内的,每2小时采集一次;生产周期大于8小时的,每4小时采集一次。

4.3排水量

排水量包括制浆和造纸生产排水量,不包括化学制备排水、间接冷却排水、厂区生活排水及厂内锅炉、电站排水量。

排水量和排放放浓度按日均值计算。

4.4产品产量的统计

制浆、造纸或制浆造纸联合企业的原材料使用量、产品产量等,以法定月报表为准。根据企业实际正常生产天数,计算出各类产品的日均产量。

4.5混合废水标准值的确定

制浆、制浆造纸与造纸生产废水混合排放时,其污染物排放指标按附录A方法计算。

第4篇:工业污染治理范文

农业农村污染一直是一个大问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是我省开展的七大标志性治污战役之一。整理了一份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欢迎查阅!

 

 

安徽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出台

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是我省开展的七大标志性治污战役之一。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安徽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从垃圾、污水、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明确举措,提出到2020年,实现“一保两治三减四提升”,如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等,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方案提出,到2020年,实现“一保两治三减四提升”。

“一保”: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农村饮水安全更有保障。

“两治”: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实现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

“三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和农业用水总量。

“四提升”:提升主要由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超标水体水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环境监管能力和农村居民参与度。

我省明确攻坚战五大主要任务,分别是:

(一)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

加快农村饮用水水源调查评估和保护区划定。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和保护区的划定,2020年底前完成供水人口在10000人或日供水1000吨以上的饮用水水源调查评估和保护区划定工作。

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监测和评估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供水单位供水、用户水龙头出水的水质等饮用水安全状况。实施从源头到水龙头的全过程控制,落实水源保护、工程建设、水质监测检测“三同时”制度。供水人口在10000人或日供水1000吨以上的饮用水水源每季度监测一次。

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风险排查整治。以供水人口在10000人或日供水1000吨以上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重点,全面排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是否存在排污口、违法建设项目、违法网箱养殖等环境违法行为。对水质不达标的水源,采取水源更换、集中供水、污染治理等措施,确保农村饮水安全。

(二)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

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力度。按照“减量优先、鼓励分类、城乡统筹、综合治理”的原则,推行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建立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规范处置农村工业固体废物。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全省农村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实现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管制度。2019年底前,要完成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

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制修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筛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用技术和设施设备,采用适合本地实际的污水治理技术和模式。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实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优先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村庄环境整治,保障村民的饮用水安全。到2020年底,确保新增完成4300个建制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保障农村污染治理设施长效运行。各市、县人民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管理办法,明确设施管理主体,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加强管护队伍建设,建立监督管理机制,保障已建成的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

(三)着力解决养殖业污染

推进养殖生产清洁化和产业模式生态化。优化调整畜禽养殖布局,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升级,带动畜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加快实施水产养殖池塘、工厂化等水产养殖设施标准化改造。

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生猪等畜牧大县整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鼓励和引导第三方处理企业将养殖场户畜禽粪污进行专业化集中处理。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因地制宜推广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等技术模式。到2020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严格畜禽规模养殖环境监管。将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纳入重点污染源管理,对年出栏生猪5000头(其他畜禽种类折合猪的养殖规模)以上和涉及环境敏感区的畜禽养殖场(小区)执行环评报告书制度,其他畜禽规模养殖场执行环境影响登记表制度,对设有排污口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实施排污许可制度。将符合有关标准和要求的还田利用量作为统计污染物削减量的重要依据。推动畜禽养殖场配备视频监控设施,记录粪污处理、运输和资源化利用等情况,防止粪污偷运偷排。

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和水生生态保护。优化水产养殖空间布局,依法科学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积极发展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连片池塘尾水集中处理模式等健康养殖方式,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等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加快推进养殖节水减排。发展不投饵滤食性、草食性鱼类增养殖,实现以渔控草、以渔抑藻、以渔净水。严控河流、湖泊投饵网箱养殖。大力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修复水生生态环境,加强水域环境监测。

(四)有效防控种植业污染

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全程绿色防控,提高农民科学施肥用药意识和技能。集成推广化肥机械深施、种肥同播、水肥一体等绿色高效技术,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技术。严格执行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质量标准,严格控制高毒高风险农药使用,推广高效缓控释肥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新型产品和先进施肥施药机械

加强秸秆、农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切实加强秸秆禁烧管控,强化市、县人民政府秸秆禁烧主体责任。重点区域建立网格化监管制度,在夏收和秋收阶段加大监管力度。严防因秸秆露天焚烧造成区域性重污染天气。在重点用膜地区,整县推进农膜回收利用,推广地膜减量增效技术。

大力推进种植产业模式生态化。发展节水农业,加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节水改造,选育抗旱节水品种,发展旱作农业,推广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中型灌区“十三五”规划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5,有效减少农田退水对水体的污染。

实施耕地分类管理。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基础上,有序推进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2020年底前建立分类清单。

开展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以耕地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区域和铅、锌、铜等有色金属采选及冶炼集中区域为重点,聚焦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开展排查整治行动,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途径。

(五)提升农业农村环境监管能力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明确和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以县为单位,针对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明确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强化准入管理和底线约束。生态保护红线内禁止城镇化和工业化活动,生态保护红线内现存的耕地不得擅自扩大规模。在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重要湖泊、重要河口的敏感区域内,严禁以任何形式围垦河湖、违法占用河湖水域,严格管控沿河环湖农业面源污染。

第5篇:工业污染治理范文

关键词:表面处理 土壤重金属 污染评估

中图分类号:V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a)-0071-01

1 任务来源

深圳市轨道建设,需要拆迁大量工业企业,由于拆迁工作时间紧,部分企业搬迁时,对废水处理设施清理不彻底,并遗弃大量处理设备、药剂。经排查,在某工业区拆迁范围内有4家含电镀生产工艺企业和1家有印染工序的服装制造企业。由于这类企业在生产及废水处理过程中使用大量重金属盐、酸碱和其它化学药品,遗留废弃污水处理设备及其周边土壤存在一定重金属污染隐患,存在土壤污染遗留问题。

由于受污染场地的历史成因、污染程度和范围等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且国内无专门标准对应工业用地转变为居住用地土壤标准,特委托开展专项调查,对范围内土壤污染情况进行进一步分析,并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对土壤污染程度和范围进行科学评估,提出受污染场地的处理处置方式和建议。

2 现场调查

针对4家使用重金属原料电镀企业土壤污染调查,研究根据各企业车间及污水处理设施布置的特点,分别在各厂水处理设施、车间地面,采了20 cm、50 cm、90 cm不同深度的土壤采样检测,共计采取了19个样品。

共检测pH值、氰化物、总铬、铜、锌、镍、铅、镉、银9个检测指标。

3 适用标准选取

我国现行关于土壤质量评价的标准尚无专门标准对应工业用地转变为居住用地土壤标准。因此,将符合应用情形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三级标准、《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准(HJ/T 25-1999)》直接接触标准、《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HJ 350-2007)》B级标准以及香港地区《按风险厘定的土地污染整治标准》(乡郊住宅)标准值进行对比。《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级,及《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B级标准值均严于《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准》直接接触标准和香港地区《按风险厘定的土地污染整治标准》(乡郊住宅)标准值。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从严要求的原则,以及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使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三级标准评价污染情况,使用《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B级标准评估工业区受污染土壤是否需要进行修复。

4 土壤检测结果

调查中的19个土壤采样点,9个检测指标,所有采样点的检测指标均能达到《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HJ 350-2007)》B级标准,污染企业场地内地下1m以上土壤不需要进行修复。但有2个采样点的铬、1个采样点的铜、3个采样点的镍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三级标准,说明污染企业场地内地下1m的土壤受到一定程度的重金属的污染。

5 土壤处理建议

根据现场调查及检测数据分析可知,就本次检测采样深度的土壤均低于展会标准B级,其中氰化物也低于香港风险厘定标准,说明土壤不需要进行修复。

由于各别采样点中铬、铜、镍超过土壤国标三级标准,建议将受重金属污染企业场地范围地下1 m土壤建议拉运至部九窝垃圾填埋场,而不能用于农田、林地和绿化种植用途,也不能随意进行填海或填河,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6 对遗留废水、污泥处置建议

(1)优先完成对含氰化物废水和污泥的破氰处理,减少后续处理过程工人中毒风险。

(2)对现场含六价铬废水进行还原,降低其毒性,然后再安排转运。

(3)处理现场要求原厂派驻一名熟悉废水处理设施现场情况的员工,协助处理单位完成清理工作。

(4)充分利用原厂遗留水处理化学药剂,以废治废,减少处理成本。

(5)委托有危险废物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现场清理,对遗留废水处理或外运,对遗留污泥清运并安全填埋。

7 对构筑物、处理设备及药剂处理建议

通过对现场调查,各厂废水处理构筑物无渗漏现象,池体表面防腐层只有少部分脱落现象,在妥善处置废水处理设施场地内遗留废水、污泥,清理管道、设备,污泥堆放场地等附属设施后,废水处理设施可以作为普通建筑物拆除。

对于遗留的水处理设备及遗弃化学品委托有危险废物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清运。

参考文献

[1] 谢婧,吴健生,郑茂坤,等.基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深圳市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Z].生态毒理学报,5(2):202-207.

第6篇:工业污染治理范文

【关键词】畜禽养殖 污染 防治管理 途径

一、畜禽养殖业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1.传播人畜共患病

在畜禽养殖中,往往因对畜禽的粪便及其排泄物的处理不当而引发严重的人畜共患病。其主要原因有:首先,在养殖场选址的过程中,距离居民区较近,以至于畜禽的粪便及排泄物直接与居民接触,从而引发人畜共患病。其次,在对畜禽粪便处理的过程中,肆意的对其进行排放或冲洗,从而造成地下水的大量污染。最后,养殖户没有按照相应的规定对畜禽进行消毒杀菌,以至于细菌的大量繁衍,造成疾病的传播。

2.影响空气质量

畜禽粪尿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恶臭气体。畜禽与粪便、尿液、污水释放的恶臭,排出量超过大气环境的承受力自净能力时,将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不仅会造成畜禽应激反应,影响正常生长发育,降低畜禽产品质量,而且还严重影响畜禽饲养场所周围的空气质量,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同时养殖场产生的有害气体、粉尘、病原微生物等排入大气后,可随着大气的流动而扩散和传播,严重的影响了空气质量。

3.降低水的质量

随着畜禽粪便的排泄以及养殖户肆意的冲洗,以至于这些污染物通过土壤的浸透,给土壤造成了污染,同时还给当地的地下水也造成了污染。此物,由于没有专业的排污设备,以至于排出的污水直接流入河流、田地以及附近水库,从而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面积污染。同时,由于污水的破坏,以至于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也遭到破坏,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4.危害人类健康

在当今社会中,受经济的影响,多数养殖户在畜禽养殖的过程中,不断的使用含有激素、抗生素以及消毒剂的饲料,由此而污染了畜产品的食用质量,直接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与此同时,含有这些有害物质的粪便在用作农肥时,也会对农作物造成污染,而后人在食用这些被污染的农作物,如此造成恶劣循环,从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对策

综上所述,畜禽养殖业所造成的污染,不仅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还造成了水资源以及环境的污染。因此,就需要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防止其污染扩大,从而实现最终的污染管理控制。而在管理的过程中,其主要途径有:

1.科学规划养殖规模

在科学规划养殖规模的过程中,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养殖厂的选址上,应远离人口多的地方及水源地带,同时,还应符合相应的通风条件。其次,养殖数量应与当地的市场紧密的结合,即所谓的种养平衡及农牧结合等。再次,在处理相关的粪便污水时,应建立相应的排污设施,防止污水肆意污染。最后,当地的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指导,使其能够实现科学养殖,从而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2.坚持环境影响评估制度

在畜禽养殖业污染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可靠的法律保障。因此,就需要当地的环境监测部门能够制定完善的环境评估制度,同时,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养殖户周边的环境进行测评,若测评结果不合格,则限期令其进行完善。此外,对于新建或扩建的畜禽养殖场,必须由当地的相关部门提供相应的文件,同时还应由环境部门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畜禽养殖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加强粪便处理设施建设

加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是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的主要手段。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防渗堆粪场、沼气池、化粪池、沉淀池、发酵池等)建设必须与养殖场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时必须实行生产区、生活区、管理区相隔离。养殖场的污水不得采取明沟排放,禁止使用水冲清粪方式。

4.减少粪便污水排放

减少粪便污水和有害物质排放量,是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的有效措施。大力推广规模养猪场、养鸡场使用饮水器;推广干式清粪工艺,利用畜禽粪便干燥技术,减少养殖场粪污水的形成和排放量;推广在畜禽饲料中使用合成氨基酸,降低畜禽粪尿中氮的排出量;使用益生素可降低畜禽不可消化营养物质的排出量;使用植酸酶,可降低畜禽粪尿中磷的排出量;使用除臭剂,可降低养殖场(户)有害气体的产生。

三、总结

综上所述,畜禽养殖业的污染,不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同时还给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当地政府、群众以及畜禽养殖户能够充分的结合起来,完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设施,同时,加强对其污染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畜禽养殖业的污染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第7篇:工业污染治理范文

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了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深,化肥、农药的施用土地产出的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最大的。这两类污染在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巨大的威胁。

二、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基础设施的不管制的不健全,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严重的“脏乱差”:每年产生的约为1.5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30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然而,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并经济的而,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却在与日俱增。

三、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产生的工业污染

受农村自然经济的,农村工业化上是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环境污染,加大了治理的,还污染危害直接到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我国乡镇企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一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污染物率也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率。

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环境污染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小污”成“大害”,给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的负面。为此,应当如下措施:

1、环境立法,健全农村环境管理机构,环境保护职责权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考虑。

2、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城乡分治使城市和农村间着严重的不公平。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长期,把污染防治投资几乎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第8篇:工业污染治理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环境投资

一、导言

我国环境保护从1970年代至今,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到1980年代初。这一时间段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基本上来自国家财政预算,据统计,1973至1981年间,由国家财政安排治理资金达5.04亿元。

第二阶段为1980年代初到1990年代中期。这时期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环境保护投资格局由单一渠道转变为多渠道,由单一主体转变为多个主体,1984年在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明确了环境保护的8条资金渠道。1988年国务院《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扩大了融资渠道,规范了投资主体和投资对象,环保的投资获得充分保障。

第三阶段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1995年7月,财政部发出了《关于充分发挥财政职能,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1996年8月3日《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出台,要求银行、财政等金融部门介入环境保护投融资体制,此外国外贷款、BOT和证券市场等新的融资渠道相继出现①。

二、统计口径(预算内、预算外)

首先需要确定什么是环境保护财政支出,以此来确定下文进行研究所需的统计口径问题。环境保护财政支出,是用于实现政府环境保护职能和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那部分财政资金。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和《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是全面实施政府的收支分类改革。

由于政府环境保护支出项目繁多,加之历年的统计年鉴在分类和项目的统计上出现过几次调整,为方便按统一标准进行研究,本文统计口径采取以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主,单列出其中有代表性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并根据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和《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把林业治理投资进行分析,以求尽量准确地反应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领域的财政支出情况。

所谓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指在污染源治理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中用于形成固定资产的资金,其中污染源治理投资包括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和“三同时”环保项目投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包括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和“三同时”环保项目投资之和。

三、支出资金来源

(一)我国环境保护支出总量状况

我国的环境保护投资规模和投资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占GDP的比例也有提高。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对污染控制投入基本为零,且与环境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也非常有限。但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计划。环境保护投资总量从1990年至2009年间,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1)。直到1996年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才呈现出稳定上升趋势,到1999年首次达到1%。2001年、2002年和2003年三年环境保护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1.14%、1.31%和1.39%,之后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并有所上升,像2008年达到1.43%,2009年虽有所下降但也维持在1.33%的水平(见表2)。

(二)我国环境保护支出结构

我国环境保护支出结构可分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和“三同时”环保投资。

从各项目的投资绝对额来看,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总体成增长态势,2009年达到最大值2512亿元,比2008年1801亿元增长了39.5%,比2000年551.5亿元增长了355.5%;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有所波动,2001年最低,2007年达到最大值552.4亿元之后开始减少;“三同时”环保投资呈现波动态势,2001年和2003年都比上一年有所减少,2003年之后一直呈增长趋势2008年达到峰值2146.7亿元,2009年则减少到1570.7亿元。从各项目所占环境投资的比重来看,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所占的比重最高,只有2008年的时候低于“三同时”环保投资,平均维持在50%以上;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所占的比重一直最低,2000达到最大值22.8%,之后下降然后上升到2005年达到第二峰值19.2%,之后一直下降;“三同时”环保投资所占的比重波动比较大,整体呈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最大值47.8%,2009年出现回落现象。

(三)资金来源

在环保资金来源方面,根据中国财政部的相关数据,2003年到2009年全国财政支出中环境保护的支出金额为以下情况:

表4,注:根据财政部每年的决算表,2003年至2006年中央支出为零;中央向地方转移支出中无2003年至2007年的数据。

可以看出地方支出为主,中央支出比重很少,但地方支出中相当一部分是以中央向地方转移支付的形式。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我们以工业污染治理项目资金来源为例分析环保资金的来源。

表5,近十年工业治理项目资金来源。注:数据出自中国统计年鉴,由于2007年国家颁布实施《财政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对统计分类进行了调整,所以统计年鉴中没有2007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数据。

从表中可以看出,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比重很低,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环保专项资金所占比重也很低,增长到2005年到最大值,之后一直下降;来自其他渠道的环保资金所占比重最大,呈波形增长趋势,2001年有所下降,2002之后一直上升2008年达到最大值,2009年较上年有所下降。

(三)区域环境投入

《中国统计年鉴》把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单列开来,所以在区域投资这本部分我们也以工业治理投资为例。

表6,区域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情况,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其中2002年和2007年缺失。

《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时将我国分为四部分,东部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省市;中部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西部为、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省;东北为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单从投资的绝对值来看,东部地区一直最大,是由于东部一向经济发达,工业长期以来发展繁荣,呈波动不规则趋势,2005年达到最大值,2009年较2008年有所下降;中部地区投资总额呈增长趋势,2008年有所下降后2009年有所回升;西部地区投资整体为上升,其中2008年达到最大值234.48亿元,2009年有所下降。东北地区虽然只有3个省市,但工业占当地经济比重居高不下,工业环境问题严重,工业污染治理投资2006年达到最大值62.85亿元,2008年开始下降。

四、环保财政支出调整的政策研究

相对于目前的现状,调整的政策研究有如下两点:

首先,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激励制度。所谓经济激励制度是指政府运用财政资助、政府担保贷款和税收优惠等经济手段刺激企事业单位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发达国家运用这些经济刺激政策来保护环境的经验可资我们借鉴。日本政府通过专门的金融机构解决企业在环境投资问题上的困难,并为企业治理污染提供低息贷款。由此,我们改变单一依靠国家和政府支出的局面,以市场为导向,大力采用财政补贴、贴息、国债、税收返还等财政激励机制,激励企业、民间和个人进行环保投资。

其次,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要建立中央、地方或跨地区的环境保护投资专项资金及其相关的投资管理机构,即环境保护投资公司。分区域、有侧重点的进行整合,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应加大力度。由于中西部环境脆弱,经济落后,更加需要政策倾斜。环保投资公司的设立,吸纳多方投资主体,有利于解决中西部地区环保资金难、责任不到位等问题。

注释:

①马中:《环境经济与政策:理论与应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29页

【参考文献】

[1]马中.环境经济与政策: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美)巴利·C·菲尔德,玛莎·K·菲尔德.环境经济学[M].原毅军,陈艳莹,译注.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3]黄泉川.我国环境保护资金供需矛盾及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

[4]李向春.我国环境保护支出政策分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

[5]阎家怡,袁家淼,卢百魁.中国环境保护财政政策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

[6]刘秀丽.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财税政策研究[J].现代财经,2003.

[7]诸培新,曲福田.国外环境保护经济政策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

[8]黄志刚.我国环境保护投资的现状分析及政策探索[J].学术争鸣,2008.

[9]石丁,谢娟.我国环境财政支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2010.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历年年鉴.

第9篇:工业污染治理范文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仿真研究

[中图分类号]N9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2-0005-05

自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2年,全省GDP突破5万亿美元。但是,经济的高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能源需求,并对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GDP“含金量”仅列全国第26位。谋求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实现山东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瓶颈。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就需要对当前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情况开展系统评价。

一、研究的必要性

区域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是一个不断动态演化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该复合系统的演化有多种宏观表现特征,从发展的层面可以分为演进与退化两个方向,从协调的层面可以分为协调演化和非协调演化两种方式[1]。协调发展方式是指从无序走向有序、从简单走向复杂、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有效演化方式,但是事实上该复合系统的演化并不能保证一直延续协调发展的路径。开展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就是要把握该复合系统的演化现状,明确当前复合系统的演化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路径上。众多学者对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研究成果还存在以下不足:(1)能源系统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和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在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当前对该复合系统的研究较少[2-4];(2)当前对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的研究,更多的学者关注对复合系统当前发展状况的评估,而对复合系统未来协调发展的评估研究不足[5-7]。

基于此,本文以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评估现状预测未来的研究思路,构建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以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问题为例,验证模型的适用性,为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二、研究设计

能源-经济-环境(3E)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能源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产要素,一方面经济增长对能源有依赖性,另一方面,能源的发展要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费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能源的逐渐耗竭及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都将阻碍经济的发展。环境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既可以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也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经济是环境的主导,通过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使环境得到保护,不恰当的经济发展,将导致能源耗竭和环境破坏[8]。能源、经济、环境三大子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因此,探究三大系统之间的关系,构建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准确地仿真3E复合系统,评估3E系统协调发展现状,而且能够对3E系统未来协调发展进行预测[911]。

(一)复合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本文应用VensimPLE构建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SD模型,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应用山东省2000―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能源子系统主要对一次能源生产、能源调出、能源调入、能源消费这几个指标进行研究,探讨能源供给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能源状况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环境子系统主要对工业污染进行研究,研究工业污染排放、工业污染治理、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等指标,探讨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经济子系统主要对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支出、货物与服务净流出、通货膨胀等因素进行研究,探讨经济增长对环境、能源系统的影响。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4月第29卷第2期张海云: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SD建模与仿真研究在对山东省2000―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如图1所示的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因果关系模型。由图1可以看出:(1)随着区域GDP的增长,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量不断增加。污染治理投资量不断增加可以不断降低环境污染程度,环境污染程度的降低使得区域GDP损失减少。(2)区域GDP增长可以带动能源生产能力增强,进而使得能源生产力增加,能源供给增加。能源供给可以保障区域GDP增长。(3)随着区域GDP的增长,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能源消费增加导致能源短缺状况恶化,能源短缺导致区域GDP损失。(4)区域GDP增加带动最终消费支出、资本投资、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能力增加,从而带动区域GDP增长。(5)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单位GDP能耗,减少能源消费,改善能源短缺状况,减少因能源短缺带来的GDP损失。同时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单位投资污染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环境污染程度不断降低,因环境污染带来的GDP损失不断降低。

图1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因果关系模型(二)复合系统流图分析

因果关系模型反映各种变量之问的逻辑关系以及描述系统的反馈结构,但并不能反映不同性质变量之间的区别。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能源-环境-经济系统模型流图,见图2。图2山东省能源-环境-经济系统模型(三)模型主要反馈回路

根据前文对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因果关系及流图的分析,模型主要反馈回路有:

1.区域GDP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量环境污染程度区域GDP

区域GDP的增加,政府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力度会加大,投资额增加。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环境污染程度会降低,而环境的改善能够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因此该反馈回路是正反馈回路。

2.区域GDP污染排放量污染程度区域GDP

区域GDP的增加使得污染排放量增加,从而污染程度加剧。污染程度的加剧导致环境破坏严重,从而影响了GDP的更好发展。因此该反馈回路是负反馈回路。

3.区域GDP能源生产能力能源生产量能源供给量能源充足程度区域GDP

区域GDP的增加使得能源生产能力得到提升,生产能力提升使得能源生产量增加,进而能源供给量增加。能源供给增加使得能源充足程度提高,能源充足从而带动区域GDP的更好发展。因此该反馈回路是正反馈回路。

4.区域GDP能源消费量能源充足程度区域GDP

区域GDP的增加导致能源消费量增加,能源消费增加造成能源充足程度降低,从而影响GDP的增长。因此该反馈回路是负反馈回路。

5.区域GDP能源消费量污染排放量污染程度区域GDP

区域GDP增加导致能源消费量增加,能源消费增加带来污染排放的增加,从而使得污染程度增加,环境状况恶化,最终导致GDP发展受到限制。因此该反馈回路是负反馈回路。

6.区域GDP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支出、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区域GDP

区域GDP增加带动区域GDP各分量的提高,从而直接带动区域GDP的良性发展。因此,该反馈回路是正反馈回路。

7.区域GDP能源消费量最终消费支出区域GDP

区域GDP的增加导致能源消费增加,能源消费是最终消费的一部分,从而最终消费支出增加,区域GDP增加。因此该反馈回路是正反馈回路。

能源、环境、经济各子系统之间物质信息流通循环都受到区域GDP的影响,而区域GDP又受到能源总消耗量、环境污染程度影响。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指标围绕区域GDP、区域GDP各分量、能源供给、能源消费、工业污染排放、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等指标展开。

(四)模型有效性检验

本文选取三个核心指标(能源消费量、年污染排放量、名义GDP)进行模型检验,在仿真时,通货膨胀率和实际GDP增长率预期值均采用历史真实值。结果发现,三个核心指标2001―2009年实际值与仿真值误差均在5%以内,2010年实际值与仿真值误差为503%。由此可以发现,本文构建的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SD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能力,可以用于该系统的仿真预测。

三、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仿真预测

在应用上述SD模型对山东省能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基本行为模拟时,选择的参数基本与目前的政策保持一致,下面分别对能源系统、环境系统、经济系统的基本仿真模拟数据进行说明。

(一)能源系统仿真预测

根据上述模型,山东省2011―2020年能源供给、消费、调入、调出及单位GDP能耗指标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2011―2016年,山东省能源供给基本能够满足能源消费需求,并未出现严重的能源短缺现象;2017―2020年,能源消费量呈现平稳运行态势,能源消费量逐年增加;2019年能源消费量将达到最大值531686万吨标煤。能源对外依赖度(能源调入/能源消费)将持续提高,2011年能源对外依赖程度为576%,2020年将达到8768%。因此,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未来对能源依赖的压力将日趋严峻。

(二)经济系统仿真预测

在一定通货膨胀率和GDP增速下,山东省经济系统未来发展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山东省未来资本形成总额的增长率较大,平均为1495%,最终消费支出在2011―2016年出现平稳增长的态势,2016年之后增长率逐年减小,至2020年,最终消费支出的增长率仅为187%,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增长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山东省经济增长结构出现不协调的态势。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货物和服务净流出所占比重呈现逐年降低态势;最终消费支出所占比重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在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下,未来山东省经济增长仍旧主要依靠投资形式拉动,最终消费支出、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增长结构趋向不合理。

(三)环境系统仿真预测

伴随山东省经济的增长和能源系统的不断演化,环境系统的发展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山东省2011―2020年工业污染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年均增长率约为371%,工业污染治理压力将逐年增大。与此同时,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也将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增长率约为864%。在假设万元投资工业污染治理量为2001―2010年均值的前提下,由于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万元投资工业污染治理量在2011―2020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未来几年山东省工业污染治理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业污染治理领域的科技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结论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因果关系,构建并验证了该复合系统的SD模型,进而对该复合系统未来协调发展情况进行了预测分析,研究发现:

其一,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下,在经济高速增长的牵引下,未来山东省能源对外依存度将非常严峻,通过有效的方式改变“以煤为主”的单调的能源供给,增加其他种类能源的供给,尤其是应当大力开发、使用绿色能源,这是缓解山东省能源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二,以GDP为代表的经济快速增长评价方式,将引发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当前以投资为主的经济发展动力将在一定程度上诱导资源转向政府投资方向,而消费增长将日趋乏力。

其三,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能源供给、需求的增长,将进一步恶化当前业已脆弱的生态环境,未来山东省的污染治理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保护模式将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从源头上监控环境污染、环境破坏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ROBERT GROSS. Resource productivity innovation: Systematic review[C]. An evaluation of the systematic review process, 2003(10):10211033.

[2] LIANG JINSHE, ZHANG WEI, CAI JIANMING. Regional faetor decompositions in Chinas enevgy intensity change: Base on LMDI technique[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8,34(8):5262.

[3] 包群,彭水军.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世界经济,2006(11):4859.

[4] 陈祖海.基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环境容量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6):4548.

[5] 柯健,汪燕敏.安徽省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8):688691.

[6] 杜凯,周朝民.基于库茨涅茨曲线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实证分析――以南京为例[J].上海管理科学,2009(3):5659.

[7] GUTTORMSEN A G. Gausalit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D].Norway: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Norway,2004.

[8] 魏一鸣,吴刚,刘兰翠,等. 能源经济环境复杂系统建模与应用进展[J]. 管理学报,2005(2):159170.

[9] 涂正革.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J].经济研究,2008 (2): 9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