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联网技术协议范文

物联网技术协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联网技术协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物联网技术协议

第1篇:物联网技术协议范文

关键词: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物联网技术;应用;安全;技术问题

近年来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下,有效的带动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工程安全监理中进行应用,其通过构建一个有效的信息工程安全监理架构,及时发现信息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信息工程的顺利进行。在物联网技术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安全问题,因此将其在信息工程安全监理中进行应用时,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有效的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1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的应用

1.1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

在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系统中,物联网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为系统的核心所在,主要是依托于网络平台,利用统一的物品编码手段、射频识别处理技术和无线通信手段等,可以对广阔范畴内的各类单件产品进行追溯和跟踪。将其在信息工程安全监理中进行应用时,主要是通过对各处应用设施器具设置EPC标志,并采用无线射频手段,实现对工程各个阶段的信息在网络系统中进行传输,监理人员依据EPC标签即能够获取到产品各阶段包含的信息,从而对生产流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判断。即这其中通过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来全面采集有用的信息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汇总,运用移动计算手段来数据库系统来实现对信息工程安全进行监管。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在多个领域进行广泛应用,但在具体应有过程中安全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在传统的安全监理系统中由于物联网的某些系统无法直接引入相关信息,因此信息加密方法得以产生。在具体提升信息安全监理过程中,设置密钥管理时要做好节点设备和规划工作,实现对无线感知网络系统的综合应用,构建密钥箱,形成密钥环,应用专用的密钥来解锁每一个节点,从而更好的体现出信息和安全性。

1.2数据融合

数据融合作为物联网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科学模式,而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感知及交互能力。当节点受到破坏时,则会造成融合节点无法对正常信息及恶意数据进行分辨,因此在物联网数据融合过程中需要对信息安全应用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具体的融合管理办法,加强对数据信息的验证,这样即使节点受到破坏,用户也能够分辨出正常信息和恶意信息。同时还要进一步对物联网信息存储机制进行完善,这样就可以通过可信定位,从而使节点能够获取到正确的位置信息,提高物联网感知信息的安全水平,全面提升信息工程安全监理质量。

1.3路由定位协议设置

由于在节点位置存在许多具有较强隐私性的信息,因此需要有效的提升其安全性能,因此在物联网系统中需要应用到科学的安全机制,实现对信息的全面监测和保护,并对重要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这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要应用到路由定位协议,从而使节点能够准确对信息的真实位置进行确定,并降低由此而产生的不利影响。而且通过设置路由定位协议,能够使信息交互和感知更具高效性,全面提升信息工程的可靠性,并构筑出一个稳定的系统环境,进一步促进系统的完善。

2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工程安全监理中应用的技术问题

2.1信息加密技术

在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物联网系统中,由于网络和节点数量有限,如果单纯的采用普通的安全监理方法则会存在数据无法引入物联网系统的现象,因此在实际处理中,通常会采用信息加密、安全路由协议、数据融合和管理存取等手段,进一步优化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物联网技术水平。在具体应用信息加密技术过程中,要对密匙进行有效保管,并对全局方案进行预制,并设计多元化的密匙管理措施。通常情况下会采用预分布工作方案,密匙箱在脱机的环境下生成,而且各个节点随机分配到密匙环。通过合理规划,使每一个节点都与相应的密匙对应,从而形成的一个安全通道。另外,还需要将安全路由协议设置在无线感知网络及物联网系统中,这样当网络攻击并设置了恶意节点,可以利用冗余路由网络协议的方式来应对恶意节点攻击,以此来全面提升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2数据融合技术

数据融合技术是物联网系统感知信息和交互信息的一种科学模式,如果有节点受到病毒的俘获,便会生成一些节点令到系统不能够正确的辨别信息是正常的还是带有恶意攻击性的,特别是对融合节点的攻击性更大,它不但会对下游节点数据产生破坏性,还会对传输到汇聚节点的数据信息产生不良的影响作用。因此,在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物联网技术应用过程中,需要有效的对数据融合技术进行掌握,在数据融合过程中要对信息的安全应用情况进行全面衡量,并采用随机抽样并对相互之间的信息进行验证处理,从而有效的提升用户在节点上的捕获水平,对萍聚在节点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进行辨别。

2.3采用定位协议技术做好信息储存管理

如果一些节点内出现了隐私内容的暴露,监测目标的可靠安全性将会受到不良的影响,所以在设计构造物联网系统的时候要采用合理保护机制,做好信息储存管理、优化全面管控的处理。一般采用的是具体的定位协议技术,保证信息节点能够精准的获取到实际的位置信息,避免由于定位不准确而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确保物联网系统交互能力和感知数据信息的整体安全性,促使系统环境的全面优化。因此,必须充分考虑物联网融合过程中的信息安全,要求融合节点须具有分辨数据有效性的机制和措施。

结束语

在信息工程安全监理工作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安全监理工作的效率,实现以信息工程具体实施进程的全面掌握,实时对整体工程质量进行监测,及时发现信息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为信息工程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实际物联网技术应用过程中,需要针对其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并对信息工程安全监理中物联网技术的安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便于能够制定出科学、高效的应对策略,全面提高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的质量,确保物联网系统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朱东华.技术监测在技术创新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45.

[2]邓超.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实施模型和技术标准[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1(10):22.

第2篇:物联网技术协议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互联网+技术应用;互联网技术应用

1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作为新生代的科技产物,代表着新媒介技术的产生、发展和普及,正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水平。互联网技术是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为基础,计算机软件的快速发展,直接带动了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软件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机软件应用不断地融入人们的生活过程中,使得互联网技术完全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电子商务行业的应用、教育教学行业的应用等人们具体生活的应用,标志着新的互联网时代,即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相信未来几年内人们的社会生活将会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

2互联网+技术发展

“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全面融合。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们在互联网+技术方面将不会断地面临着挑战,接下来我们将对互联网+技术所面临的挑战进行详细分析。

2.1 互联网+平台下的移动互联网融合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互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将会成为今后互联网+技术中不可或缺的技术。目前,移动互联网技术主要面临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1 新型移动互联网技术网络需要更先进的理论和协议的支撑。传统互联网络技术主要是以数据通信为目标,而在新型移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传统的路由协议与理论无法胜任移动网络数据传输的要求。

2.1.2 移动互联网络自身特点需要新的路由协议与理论。现代新型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其接入方式、链路形式和通信应用模式等与传统的固定网络模式之间存丰较大差异。因此,移动互联网络自身特点需要新的路由协议与理论。

2.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 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最初只是由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技术专家设计开发,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吸引了许多的非人员成为互联网用户主体,用户群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地球俨然变化了地球村。此外,互联网最初的研发只是为了方便科研团体或政府机构管理,而现在的互联网已经在社会各领域得到普及。目前,互联网更多与社会各行业相结合,形成了互联网+时代,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

3 互联网+技术应用与分析

根据以上描述,我们看到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也面临着相应的问题和挑战。但是,总体来说,互联网+时代俨然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其正在不断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当中,以下我们举例来看下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运用到了什么样的水平。

3.1 互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运用

电子商务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商户与消费者网上购物、在线电子支付的商业运营模式。在电子环境下,消费者都可以实现电子选购、电子交易。如今的电子商业已经趋向成熟,其中在国内主要代表为淘宝、京东、当当等各大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人们通过各上电子商务平台随时随地可以选购到自己喜好的商品,实现了不出门即可以消费购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消费的重要方式。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足以体现出互联网+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质变。

3.2 互联网+时代下的物联网

物联网的出现也是我们的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物联网是把新一代IT 技术融入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各种物体中,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信息交换。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设备和基础设施实现实时的监测、管理和控制。以此为基础,人类能够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智慧”状态,提高信息监测追踪能力、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从而使得人们对日常工作生活可以实现远程控制、远程管理。

3.3 互联网+时代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融合进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当中,标志着全新的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但是在现在的互联网+环境中还存在着以下一些不足:

3.3.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世界中相关的信息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信息泄漏现在还比较普遍存在于互联网世界中。这对于客户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3.3.2 随便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人才紧缺情况还是存在,使得互联网+平台出现问题时无法得到及时处理。另外,人们的互联网技术水平还有待普及提高,因此,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对社会群众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技术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最为明显的就是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互联网技术也面临了相关问题和挑战,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新,信息安全的防护等。但是,不论如何都无法阻挡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相信未来几年,社会将会完全进行互联网+时代。

参考文献:

第3篇:物联网技术协议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高校 单片机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87-02

一、研究背景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指利用传输网络与智能感应装置,使物体到达特定的信息处理中心,进而达到人和物体、物体和物体之间的信息交互与处理的新型互联网。简单地说,物联网是指物与物相连接的互联网。国外专业咨询机构相关数据显示,到2020年,与人和人通信的业务相比较,物与物互联的业务将达到1∶30,所以物联网又常常被称为是极大型的新一代通信业务,将掀起比计算机与互联网更大的信息产业浪潮。

物联网是构成新型信息技术的关键部分。伴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获得了许多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重视。物联网的出现与相关技术的进步,为改革单片机教学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学题材与实现方式。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嵌入式或单片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技术发展所造成的形式变化又让单片机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单片微型计算机是大部分高校通信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课程。然而现今,51系列单片机依然是许多高校单片机教学的主角,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单单围绕程序与指令展开,无法与物联网技术整合,不具备实效性,不能适应社会新形势的发展。为提高高校单片机教学的实效性,可基于物联网技术对单片机教学进行改革。

二、当前高校单片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设置单片机课程的专业范围较广,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机械及其自动化等众多专业都将单片机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可见,单片机教学的影响面较大。然而,高校的单片机教学实普遍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第一,教学模式陈旧。长期以来,单片机教学往往都是根据一定的模式来进行的,以C语言或汇编语言为主,首先进行指令的教学,然后到程序的教学,最后再进行辅助项目配套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与单片机课程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出入。除此之外,教学体系也缺少创新,实践教学很难找到新方向,学生在进行分析时自然而然会依据固定的思路,结果造成此课程教学停滞不前。

第二,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单片机教学中更多地采用课堂理论教学的方式,实践教学被忽略,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践教学的方式主要是单一的实验课程,实验手段多是脱离实际的。在实验课程过程中,往往将实验箱视为唯一条件,参考十几个匹配程序,课程教学仅仅停留在表面,学生难以掌握此门课程的精髓,实践操作能力自然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第三,考核方式不合理。如上所述,单片机教学中更多地采用课堂理论教学的方式,在设置单片机教学体系时,也往往会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课程都划在课堂教学范畴,使得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受到很大影响。然而,期末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考核时,却要重点考查实践情况,往往使得学生无所适从。这也不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单片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单片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的主要功能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而为用人单位、社会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则是许多高校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结合社会需求,加强教学改革,真正为社会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从现今各大高校单片机教学现状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反馈、学习态度等方面都在较大程度上推动单片机教学改革的步伐。与此同时,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对高校教学与所培养人才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无论是就业市场的消极需求还是主动要求,都是推动高校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单片机教学改革的动力。

(二)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单片机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物联网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课程分成三个部分: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开发。其中许多课程如嵌入式、单片机、网络、传感器、现代通信等都是已经开设的课程,因此没有必要对已有课程体系进行大改动,这是改革单片机教学可行的前提。在核心课程中,以MSC-51以内的无线SOC单片机作为教学的SOC单片机,如此一来就能加强、顺延传统的单片机教学。而像RTOS操作系统与嵌入式微处理器这种传统课程,仅需把其作为物联网网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突出它在物联网体系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单片机教学改革极具可行性。

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单片机教学改革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单片机教学的必然形式与特点之一在于无线通信与单片机二者紧密结合。各类新型模块与接口的应用是新形势下嵌入式或单片机系统的一般表现形式。对此,必须变革单片机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

(一)教学内容改革

无线SOC单片机作为教学目标硬件,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紧密结合物联网系统进行实际应用,重点放在数据传输、采集与无线通信、网络的教学之上。而像I2C、SPI、D/A、A/D、RS232/485(串行通信)的设计与开发等教学内容则需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同时,ZigBee协议栈应当作为网络协议与软件系统。在进行协议栈里面各层实现方法的讲解时,注意结合实际例子。RTOS操作系统在本科阶段不需要重点讲解。网络协议与软件系统没有必要投入过多的精力进行讲解,应当将重点放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之上。

(二)教学方法改革

首先,应用案例引导法进行传统单片机部分的讲解,中心放在任务部分,教学任务的实施根据环境创设、任务确定、任务完成三个阶段来开展。在构思任务时要注意突出无线通信、物联网数据采集的相关概念,设置有实际应用意义的开发背景。比如可以选择GPRS或GPS模块进行串行RS232串行接口的讲解,数据的远程传输可以通过这两个模块。而对于SPT接口,则可以选用函数库作为软件蓝本,SPI模块的应用、SOI接口函数的使用、SPI原理等都可以结合SPI接口通信实例进行讲解。例如,方位信息的采集可以通过具有SPI接口Compass指南针模块来讲解,等等。

其次,由于无线通信部分仅仅接触到理论部分,在已有的教学课程体系中不包含这部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减少理论描述与推导部分,提高实际开发与应用的比例,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ZigBee协议栈程序作为网络协议部分的具体对象,重点应当放在应用层开发流程之上,再加上MAC层与网络层中关于网络不同通拓扑形态的具体设置,开始先从容易的点对点通信的实现,慢慢过渡到构建星形网络。串行通信与普通节点可以应用在网关部分,进而达到Internet与物联网互联的目标。

(三)实践教学改革

原本单片机就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脱离实践,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教师单方面讲解、学生埋头做的教学方式,为教学目标构成教学团队,团队成员主动学习、相互配合、平等参与。教师作为辅导者应当起到主导作用,可以放手让学生写作学习,自主研究。

实验室建设方面,可以建设以SOC单片机特征的教学新系统,实验箱选择像TY-ZIGBEE这种支持ZieBee的无线SOPC单片机试验箱。为兼容原有实验,便于移植代码,可以应用Keil/IAR的编译开发平台,进而达到降低整改工作量的目的。实验项目方面,综合试验、网络协议实验、基础硬件实验三个部分是SOC单片机CC2430的重点内容。具体地讲,射频点对点通信、UART实验、ADC实验、点阵式LCD驱动等都是包括在基础硬件方面的实验,而寻址路由、网络层、TI-ZStack等则属于网络协议实验;根据实际条件进行物联网开关控制、温度场传感选择则属于综合实验。

综上,在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高校单片机教学改革中是必要的、可行的,有利于增强高等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利明.从嵌入式系统视角物联网[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0(10)

第4篇:物联网技术协议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TP277;TP391.44;TN929.5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系统,也就是说,借助于物联网技术,来构建出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于物体的二十四小时的实时监控,能够明确把握物体的具置以及状态信息,也可以对于这些信息加以综合分析和整理,以便获取物体的一个综合安全指数,在此基础上,就能够设计出科学有效的安防响应策略。

1 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及技术平台

1.1 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物联网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下面的三个层次:各种末端网、通信网络和应用层,其中,物联网末端经常使用的就是传感器网络。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系统的总体架构如下所述。第一层是传感网络,主要涵盖了智能家电、监控终端、门禁终端、rf读写器等,通常情况下,这些设备具备RFID读写器、蓝牙、GPRS等配备数据通信模块的传感器,可以实现底层的监控数据采集工作;第二层是传输网络,其负责完成宽带网络与安防物联网平台的传送、电信网关的物联网传送等工作,能够传输以及计算数据;第三层是应用网络,其作用就是实现物联网平台应用、网关的物联网应用和由物业安全监控平台等组成的第三方应用。第三方应用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于具体的安全管理异常实施跟踪。

1.2 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系统技术平台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系统需要良好的技术支持,这离不开传感器技术、传感网络相关的通信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总体架构、物联网平台技术,能量源获取和低功耗、安全和隐私、行业标准化等等一系列的技术。其中,传感器的主要功能就是用来进行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系统信息的采集工作,能够对于物体的状态进行感知和获取。传感器网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通信传输接口形式。

与此同时,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系统中,一定要保证人和物的隐私不要出现未被授权的识别与跟踪的问题。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系统也面临着能量的获取和低功耗问题,主要就是能量的获取、存储以及利用。

2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系统应用功能实现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系统的目的是打造一个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系统,在这个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系统上,能够保证门禁系统、防盗报警系统、智能设备的安全运行,构建出一个以有线接入(cable)、宽带接入(光纤和以太网)、电话接入(固话和移动)等各种技术接入的智能安防视频监控平台。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系统的功能,具体就是进行监控数据的采集,在处理数据后产生报警信号,同时,将信息发送给用户,以便对于紧急事件给予及时地处理,而且,用户也可以远程监控安防事件。本文设计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系统,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由一些安防执行机构、传感器节点、网关和路由器节点构成。

其中,安防执行机构在最底层受到传感器节点的控制,其具体功能就是执行解决各种各样的安防问题,具体来说,在煤气泄漏的情况下,作为执行机构的排气扇能够在传感器节点的自动控制下进行开启。而传感器节点的主要功能就是进行各种各样的安防传感器数据的采集以及处理,并且,能够控制执行机构执行安防问题。路由器节点一方面可以作为传感器节点,另一方面,也可以管理网络,可以为其子节点分配网络地址,也可以帮助其它的节点路由数据以送至目的节点,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宽网络的范围。网关作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系统的整个区域网络的监控中心,可以对于整个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系统的运行情况与报警信号进行实时性的监测,也可以通过intemet与gsm网络与远程客户端之间进行交互,从而通知用户报警事件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用户也可以通过intemet和gsm网络对于整个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也可以远程控制执行机构,所有的监控数据以及报警事件都在网关的数据库服务器中进行存储。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系统应用功能实现具体如下所述:

2.1 智能物联网通信网关的功能实现

智能物联网通信网关的功能如下所述:应用系统平台数据接口子系统、传感数据分发子系统、内网处理子系统、传感网接口子系统、usb等设备接口。这些子系统的具体功能实现如下所述。

应用系统平台数据接口子系统:这一子系统是处理物联网应用平台和网关的接口,能够发送和接收各种各样的传感数据,能够接受内网处理子系统的指令,同时以返回值的形式作出相应的响应,它是物联网和物联网应用平台的数据通道。

传感数据分发子系统:这一子系统是物联网数据的中转发送中心。其中,平台接口子系统和内网处理子系统可以在传感数据分发子系统中实现数据的注册,并且构造出数据分发子系统的数据处理路由表。按照这一路由表,传感数据分发子系统就能够明确在传感网中得到数据的具体流向。另外,这一子系统也能够将产生于内部处理子系统的数据和指令向传感网络进行发送,实现数据的有效传输。

内网处理子系统:这一子系统是实现网关的应用功能的重要子系统。这一子系统能够获取到产生于传感网的数据,同时,结合这些数据来给予适当的反馈,能够对于室内物联网起到非常良好的闭环控制的作用。

传感网接口子系统:这一子系统能够和各种各样的协议的智能设备之间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能够获取各种各样的智能设备所形成的数据信息,与此同时,也能够在传感网设备和网关之间起到非常良好的数据交互作用。这一子系统存在着相对统一的通信协议格式。这一子系统能够和多种形式的RFID读写设备、智能设备之间的协议实现数据交换和传递。

由此看来,智能物联网通信网关功能实现了物联网运营平台和内部的物联网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传输。另外,也能够进行物联网内部的自我管理工作。同时,用户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来扩展具体的应用,以便能够实现更多的功能。

2.2 视频监控服务子系统的功能实现

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系统之中,必须能够实现远程音频、视频的实时互动,这就要求通过视频监控服务子系统,来在监视端的音频、视频终端实现数据的压缩编码,在此基础上,借助于特定的协议来科学有效地加密和封装各种各样的网络数据,并且保证各种各样的网络数据的可靠发送和接收,在客户端,则应该实现对于数据的解码和数据的同步处理工作。视频监控服务子系统对于网络的状态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必须保证较高的网络可靠性,并且能够实时结合网络的状态来确定科学有效的数据压缩方法,从而能够保证在各种各样的网络状态之下都能够取得非常良好的网络数据的传输效果,避免出现网络数据的损失和破坏,真正保证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的效果。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文进行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系统应用研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系统,是对于以往的安防技术的更新和变革,借助于物联网的“物物相连”的主要特征,打造出系统全面的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系统,能够实现非常可靠性的监控,非常有利于确保公共场所的安全性,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能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树群.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及前景分析[J].科技资讯,2011(23).

[2]智能信息与信号处理创新团队简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06).

第5篇:物联网技术协议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射频识别;epc;供应链

1 引 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知识化、数字化的转变,企业运营模式正发生巨大的变革,协同合作成为企业界的主旋律,企业早已融入企业群体当中来参与市场竞争,与此同时供应链管理正成为许多企业或组织运用的战略方法,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和市场机遇。

供应链由直接或间接地履行顾客需求的各方组成,包括制造商、供应商、运输商、仓储商、零售商以及顾客在内,各环节通过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彼此相连,其所包含的功能有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生产营销、生产运作、分销、财务和客户服务等。供应链产生的价值为最终产品满足顾客的价值与满足顾客需求所付出的供应链成本之间的差额。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使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使供应链上的企业获得并保持稳定持久的竞争优势,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供应链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有诸多方面值得优化,例如,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商品信息数据库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供应链各环节中的服务效率低下,售后难以保障;企业间因信息交流匮乏和交流不畅而产生放大的“牛鞭效应”,增加了无谓的库存成本及相关费用;供应链运输环节中运输效率不高,可靠性和安全性难以保证等。然而,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根本性地改变了供应链流程和管理手段,成为优化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工具,为供应链管理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探讨和研究物联网在优化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则显得尤为重要。

2 物联网概述

2.1 物联网概念及技术支撑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的《未来之路》一书,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目前较为公认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系统可以自动地、实时地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并触发相应事件。其本质就是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对物品上的epc标签进行扫描和解读,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射频识别技术是“通过射频信号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信息的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的距离比光学系统远,射频识别卡既可读出信息,又可写入数据,数据携带量大并难以伪造,具有智能化的特点。

产品电子代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采用一组代码来代表制造商及其产品,用另外一组数字来唯一标识单品。epc物品识别模型功能的实现主要由epc编码标准、epc标签、解读器、savant(神经网络软件)、对象名解析服务(object naming service,ons)以及物理标记语言(physical markup language,pml)六方面组成。(见下图)

epc物品识别模型图资料来源:现代物流信息跟踪技术研究进展综述。

物联网的网络结构主要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rfid、传感器、二维码为主的用于识别物体和采集信息的传感网络;二是通过现有的三网(互联网、广电网、通信网)来实现数据的传输和计算的传输网络;三是应用网络,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它通过物联网与各行各业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及与行业需求相结合来实现行业的智能化管理。

2.2 我国物联网应用及发展现状

物联网技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其应用领域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城市、智能环保、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工业、智能农林业、智能教育等。物联网的存在,使我们生活周边的物品都有可能实现智能化,通过无线网络我们便可实现对这些智能物品的对话和控制,整个社会的运转效率将得以提高。

我国已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各地方政府也纷纷瞄准信息技术第三次浪潮的战略机遇,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并进行产业规划布局。例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与云浮市政府举行了协议签约仪式,将共同打造畜牧养殖物联网项目,这是国内首个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的项目;无锡大力发展传感网技术,已建“感知

3.2 物联网技术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可视性

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幅提高了供应链过程中的可视性,从制造商、供应商到分销商、零售商甚至顾客,均可以实现可视化操作。顾客对所购买商品信息准确了解,有效保证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还便于获得良好的售后服务;零售商通过对商品流动性分析,作出适当的订货决策和营销手段,不仅减少了库存浪费和相应成本,还便于零售商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做好营销策略;分销商通过零售商的订货策略和营销策略,及时调整自己的库存情况,向供应商做出订货单,供应商也是如此向制造商提供订货单;制造商通过货物订单适时调整原材料库存和生产量,并通过物联网技术有效控制产品质量。整个供应链可视化的加大,使得“牛鞭效应”得以缓解,整体供应链价值增加。

3.3 物联网技术加快了企业信息自动化,实现了管理智能化

物联网技术的使用,使得企业之间、整个供应链环节间信息得以共享,使企业能有效整合其业务流程,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诸如库存管理、生产订单、配送路线优化、问题产品召回等问题都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及时优化处理,由物联网技术对供应链各环节的优化及其自动化智能化,使得企业人力成本、库存成本、运输成本等费用得以减少,决策更加合理科学,同时决策时间进一步缩短,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供应链的管理效率。

4 结 论

物联网技术的全面应用是未来供应链的发展趋势,是供应链管理智能化的体现。物联网的兴起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国物联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着不少技术瓶颈,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在企业应用范围上也有局限。这不仅需要政府对物联网产业的大力扶持,尽快完善物联网技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同时也需要一大批企业放眼未来,及早将物联网技术用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决策当中。

第6篇:物联网技术协议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装备器材保障;感知

中图分类号:E24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美国MIT Auto-ID Center对物联网概念的提出以及各个发达国家对物联网技术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国也开始将物联网纳入到国家五大新型战略性产业当中,开始全面认知物联网技术会给各个产业带来的巨大前景。装备器材保障作为我军装备保障的重要方面,如果将物联网技术正确合理的纳入到装备器材保障中去,将有效提升我军的装备保障能力。

1 装备器材保障物联网概论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按照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品到物品(Thing to thing, T2T),人到物品(Human to thing, H2T),人到人(Human to human, H2H)之间的互连。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装备器材保障物联网(Equipment material support internet of things,EMS-IOT)作为物联网技术在装备器材保障中的应用,涵盖了装备器材保障的全过程,具体可以分为“在筹”“在储”“在供”“在运”四个方面。

装备器材保障物联网对于装备保障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1)装备器材保障物联网使得装备保障系统的顶层设计得到统一,整体能力得到增强。装备器材保障物联网核心理念是通过物联网的技术、构架、设计原则来对装备保障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因此装备保障整个系统建设必须遵循物联网的某些标准和要求。(2)装备保障系统实现手段更加丰富多样,实现周期缩短。通过对装备保障物联网信息的有效处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得到全面有效的数据,为正确遂行装备保障任务建立基础。

2 装备器材保障物联网模型构建及分析

装备保障物联网原理如图1所示,通过EMS-IOT将装备保障器材的实时信息和地理位置等信息直接反映给无线数据采集网络,然后通过移动入网端口按照规定的网络协议进入到以太网中,形成海量信息库,拥有权限的部队和单位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通过PDA、移动笔记本电脑、固定PC等设备从云端服务器组进行数据获取、处理以及远程控制等操作。

2.1 装备器材保障物联网理论模型

在模型的建立上,装备保障物联网采用物联网的架构模型,建立装备保障物联网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将装备保障物联网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

(1)感知层。通过无线传感器、二维条形码技术、RFID技术、GPS定位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等实现信息的感知,即自动识别并采集所需装备器材的信息。针对不同环节,可采用不同的信息感知设备。如“在储”装备器材可以采用RFID标签或无线通信网络进行定位感知,而“在运”装备器材由于运行范围较大,则必须借助于移动通信和卫星定位。

(2)网络层。网络层主要实现两个功能:一是对海量信息的解码和处理。经过解码和处理后,将海量信息变成适合于不同用户的分类信息,并将其分别存储在分布式数据库中,以供不同用户、不同部门的调用。例如,从标有RFID射频标签的器材上面,通过手持机阅读标签得到了它的特定编号与标签中的基本信息,然后将其信息传输到网络当中,通过网络调用分布式数据库中该编号所对应的信息,从而完成了对装备器材的全面感知[2]。二是实现信息的传输。无论是下级单位向上级汇报还是相关部门对装备器材信息的获取等都需要借助于网络。这就需要各个涉及到物联网感知层的单位对器材装备感知之后,通过统一的装备器材编码标准以及入网协议传输到网络当中,以供使用。传输网络主要包括具有严格加密的无线传感网络、军队综合信息网、指挥专用网、北斗卫星通讯系统等。

(3)应用层。装备器材保障物联网将应用层划分为三部分:应用系统、载体和终端。

①应用系统:主要指装备保障物联网涉及到的相关部门设计的相应的信息系统,包括装备器材筹措系统、装备器材供应系统、装备器材存储系统、装备器材运输调度系统等[3-4]。这些系统都可调用装备器材保障物联网的资源。如现已全面实施的“装甲装备器材网络管理信息系统”[5]。

②载体:是指安装有装备保障物联网应用终端的设备设施或人员。通常情况下由具体的设备,单兵、单车装备组成。例如在关键的设施、重要设备上安装终端,实现定位与通信,美军单兵携带的卫星定位装置,指挥车上安装的指挥辅助系统等。

③终端:有固定式、车载、手持式等类型。根据其所搭载的载体不同而有所区别。在装备器材保障指挥机构安装的监控设备是固定式的,在各种保障车辆上安装的监控终端是车载的;配发给单兵,用于定位、导航、查询等功能的手持机是属于手持式的。终端类型如图3、图4所示。

第7篇:物联网技术协议范文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 智能管理 系统构建

一、引言

随着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智能物资管理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提高物资生产中的采购、使用与储备的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企业物资管理的质量。[1]实现企业物流运转的效率,保证企业及生产企业物资供应的稳定。本文就对物联网技术下工程物资智能物资管理系统的构建进行分析。

二、物联网技术概述

物联网技术中分布于网络中的物体的智慧是其发挥的重要价值,有效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的交换,实现物联网的集感知、互联以及智能三者的相互结合。因此,可以将物联网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感知层。通过二维码、RFID、传感器设备识别网络中的“物”。第二,传输层。在原有的广电网络、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上,能够达到通信数据的传输。第三,应用层。使用云计算、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和中间设备与技术对网络中的物体进行自动控制与管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智能物理物资管理中,不仅能够实现智能化的管理,而且还实现了管理体系的自动化与实时化。

三、物资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一)系统设计原则

第一,简洁性原则。要求统一管理使用的界面风格尽量简单,避免出现内容复杂的现象。要营造一种简单明了、轻松活跃的使用环境,以此使用户能够提升对管理系统的好评度,更加投入到业务中。第二,遵循可扩充性原则。在设计管理系统过程中,应当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系统设计,不仅要结合当前软件支持环境,而且要考虑到将来管理系统的发展状况。另外,还需要做好系统的开发,需要建立在系统的开发准备与计划的基础上。在硬件支持环境方面,尽量选择在用户能够接受的价格范围内。第三,落实模块化原则。在物资管理系统的设计中,要将维护、管理系统渗入其中,要确保系统的可增长性。[2]因此,在设计系统时,要将不同的模块进行组合,再将模块以整体的形式引入结构体系中。同时,在模块的整合过程中,还应根据用户的需求适当地调整模块,以此使管理系统满足不同行业的使用需求。

(二)系统使用需求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资管理系统中,确保软件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是最关键的部分,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TCP/IP协议基础上,建立基于网络通讯、硬件设备以及软件系统的数据连接。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中,物资管理系统中最主要的是实现后台的管理。因此,为了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较高的数据通信,在TCP/IP协议基础上建立数据连接能够保证管理系统的质量。第二,由于企业具有多种多样的物资类型,且分布比较广泛,对于采集资产信息来说也有着较大的困难。因此,将RFID读写设备应用其中,能够有效解决资产信息采集较难的问题。其能够实现自动生成与企业资产相对应的电子标签信息,以此使原本复杂的资产信息变得更简单,从而确保物资信息采集的准确性。第三,确保数据的完整。RFID读写设备的应用存在着一些弊端,在电子标签读写操作时,人员可以直接进行数据的插入与删除,这将给数据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无法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因此,加强对MD5加密验证功能设计能够有保证数据的安全。

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资供应智能管理结构体系

(一)构建完善的仓储规划与布局

首先要对仓储硬件设备的整体规划与布局进行完善,使仓储空间实现最大化的应用价值。当完善合理的存储规划和布局,将适当的设备应用于立体仓库中,采用新型的存储货架、托盘、数码自动识别系统等设备,以此提高物料的分拣、加工、包装与装卸环节的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促进企业物资管理整体水平。

(二)构建智能化的物资供应信息集成体系

当前物资管理系统的内部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物品,导致仓储作业流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物料的分拣与组合。[3]因此,工程物资智能物资管理系统中,还需要考虑自动控制技术、智能信息管理等技术的结合。

五、基于物联网技术下工程物资智能物资管理系统的应用

(一)身份信息识别系统

传统的物资管理中的仓库使用都是仓库管理员进行管理的,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不足,一般体现在管理人员没有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比如没有认真做好审查工作,给企业的物资管理带来不利的影响。而物联网技术下的智能物资管理能够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其采用局域网安全网络平台,对仓库的使用设置了权限,只有对应权限的人才可以进入仓库,而且系统将会自动记录人员相关的身份信息,以此提高物资管理的安全性。

(二)物资配送信息化管理系统

在ERP系统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物资管理系统进行开发,其中包括仓库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模块,将这些模块相互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物资管理模式。将ERP数据接口进行通信,能够全面掌握系统中的所有信息,从而保证企业物资管理中物流订单的自动生成。另外,系统自动生成的策略信息会对企业物资的配送路、配送车辆等进行分解,使物资配送管理形成一体化。

(三)RFID联网系统

在物资智能管理系统中,RFID技术与条形码相结合的管理技术是物资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将物料以条形码的方式粘贴于标准位置,应用RFID技术能够实现对相关信息的收集,而且能够将信息形成电子标签,同时,利用手持RFID射频终端还能够对这些电子标签进行续写,从而利用扫描方式对出入库单据进行出入管理,能够实现对仓库库存的高效盘点。

六、结语

物联网技术将其应用于企业物资管理中,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物资管理的效率与质量,而且能够实现物与物信息的交换,有效推动企业物资管理的发展。在物资管理系统设计中要遵循简洁性、可扩充性、模块化原则。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资供应智能管理结构体系中,首先要构建完善的仓储规划与布局,其次构建智能化的物资供应信息集成体系。另外,智能物资管理体系的身份信息识别系统,物资配送信息化管理系统,RFID联网系统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物资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作者单位为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电气化工程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李晋航,凌乐,李勇,姜周,刘丝丝.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科研型物资库房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J].东方电气评论,2015(03):20-29.

[2] 刘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仓储物资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6(11):47-48.

第8篇:物联网技术协议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配送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2-0035-02

自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就收到高度、广泛重视,它被预言为继互联网之后全球信息产业的又一次科技与经济浪潮,受到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重视,美国、欧盟、日本等甚至将其纳入国家和区域信息化战略。

1 物联网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现状

物流是随着商品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而物联网的产生发展就是为了促进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行业作为实践支撑。物流是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领域,其在物流中的应用可以归纳为这几种,智能的追溯、可视化管理、智能化的物流中心。

1)智能的追溯

智能的追溯,以食品安全为例,对于食品的可追溯系统,从食品的原材料到它的生产、转运、流通、加工,再到它生产成成品销售给客户的这些过程中,通过物联网技术的RFID、GPS、WSN、激光扫描等信息传感设备、网络设备、网络系统将食品的实时状态记录、存储、监控起来,构成一个可以追溯的系统。当我们发现食品有任何问题,保质期问题,包装不合格,变质等情况发生,就可以在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前,回收处理掉,对于商家来说是有利于企业信誉的维护,对消费者来说是保护身体健康。

2)可视化管理

可视化管理,通过GPS/GIS以及RFID传感器来实现汽车的定位,在运输的过程中对物品进行监控、在线指挥、配送的可视化管理。像快递行业,我们可以随时掌握自己的包裹的位置,甚至可以与送件员保持联系,实时改变快递移动的时间、地点。

3)智能化的物流中心

智能化的物流中心,应用现代先进的物流设备,组建新型的物流中心,真正地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管理系统,进行智能配送。像京东商城经过一段时间的订单的数据积累,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分析之后,将产品关联程度较高的产品放在临近的仓库,以节约产品出库时间,同时促销和季节性强的产品也会相对应的制定最节约取货时间的库存安排。

2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配送中遇到的问题

物联网技术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物流配送中物联网的应用也同样促进物流业的发展,但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发展同样面临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技术层面、商业活动层面、社会层面几个方面。

1)技术层面

组成物联网技术的各个部分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产业规模,但是真正从整体上来看,还有许多技术难题亟待解决。第一点,物流活动中每一个环节,每一参与者之间都有自己的网络系统,彼此不互相开放。第二点,在物流配送的过程中,无线传感器(RFID)监测物流活动的过程收集信息,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传递和处理收集到的信息,在无线传感网络收集信息和传递信息给应用层的这两个过程就涉及网络信号传播,目前仍然没有找到最合适的,成本低、维护简单、低功耗、稳定的方式。

2)商业活动层面

在商业层面主要的问题就是网络系统开放性问题,开发性就涉及安全性的问题,资金、商机、管理各个方面的安全问题。在物流配送这一块,无论是传统的物流公司还是单纯的快递公司都有一套本公司的信息共享系统,只有自己内部人员才可以使用。现今大数据时代,网络越来越开放,对于信息的沟通交换的要求更高,广泛的传播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大部分物流企业未能实现网络系统开放,可能涉及技术能力,企业决策人等原因。

3)社会层面

物联网技术中的射频技术、GPS(全球定位)之类的技术,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是收集信息,它需要知道服务对象的地理位置,图像,甚至是视频资料。这就意味着我们将在物联网下曝光自己。现代的中国人是非常注重隐私的,很多人因为隐私被泄露不惜对簿公堂,如果说物联网技术要想真的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必须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不受损失,隐私不被泄漏方面下狠功夫。

3 解决物流配送中问题的措施

1)技术方面

首先开放网络层,物联网中的网络层包括了各种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络、网络系统、私有网络以及云计算平台,它是一种泛在网络,各种各样的网络融合。自组织无线网络就是指物联网可以自组网,一是改变现有路由协议,前面提到所有的网关都有自己的协议,为了实现自组网需要修改协议适应当前自组网络需要;二是设置路由的传播条件,减少消耗,不再如WIFI无线局域网络一样广泛的分布网络。三是根据具体服务要求选择信息传递路线,更加有针对性,提高整体效率。

2)商业方面

首先物流企业或者单纯的快递公司自身要有创新意识,有高瞻远瞩,首先使用新的技术,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的可能,重视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作用。当然企业自身去开发物联网应用的确能力有限,所以应该加强与外界合作。其次企业之间合作实现共赢。物流企业之间即使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不同类型的企业,优势互相借鉴,促进企业优化。最后企业与消费者加强交流,掌握市场动态,制定正确地发展战略。物流企业收集市场信息可以通过快递员直接得到消费者的反馈,这可以说是最真实最直接的方式,现今信息时代不仅仅是收集信息,更加重要的是信息的交流,企业可以利用官方网站或者企业APP与消费者即时交换信息,并为消费者提高更高品质的服务。

3 )社会层面

首先需要政府的支持,任何行业的出现、发展到壮大,都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物联网发展过程中需要人力财力,政府的财政支出倾斜对于物联网发展举足轻重。在产业发生变革的时候,自然会有许多利益既得者的阻碍,这样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否则新的产业很可能夭折。我国对物联网技术非常重视,制定了不少物联网技术发展应用的政策,支持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税务部、统计局、知识产权局、中科院、国家标准委等相关单位联合了《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法律法规这个方面也应该重视起来,令行禁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物联网技术,网络技术窃取他人的钱款,泄露他人隐私等行为,给他人带来经济上、身体上、精神上的损害。

4 总结

虽然物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一大流行词汇,但是物联网技术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物流行业,物联网的应用还比较低级,不够完备,没有整体性。在我国一些大型的物流企业的操作流程中也只实现了对物联网技术的某一环节的应用,最主要的就是RFID技术在配送员手持终端的应用,但是这只是物联网技术最初级的应用,要实现对现代物流配送整个流程的智能管理和控制,就必须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以及统一的物联网平台,从货物的收货、仓储、管理,到货物的配装,再到货物的送达交互,都要紧密围绕物联网的核心思想,全面融合物联网的各项技术,实现互联互通,建立更加广泛的物流网络,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栋,田力威.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物流下的配送问题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8).

第9篇:物联网技术协议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电梯安全,监控系统

中图分类号:TU229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梯是一种非常繁忙垂直的交通工具,在现代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介绍了运用物联网技术于电梯安全监控,从而全面提高电梯安全性,提高电梯运行管理效率。

二、物联网技术的电梯安全监控系统现状

从我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求来看,对电梯设备实行预警应急管理,从宏观上进行系统改造、更新已势在必行;美国、德国、日本在此领域与我国同步,各有长短。从国内技术条件、研发力量来看,我们完全有能力建立不受网内设备数量级限制、地域限制,完全有能力研制更高、更新、符合管理模式的系统控件。我国必须加快建设和完善特种设备动态安全管理体系,超越国外同类项目管理水平,制定相应的管理新模式。从当前对电梯设备进行宏观管理的角度分析,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符合多重管理需求的系统方案来满足我国庞大的电梯市场。电梯突发事件预警应急管理及相关技术支持系统的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技术标准尚未制定。

已有的远程监控产品部分是有线状态,其最大的局限性是:网内设备受数量级限制(目前最多理论上可运行200多台)、受小区地域限制,附加设备和破路敷设管线费用昂贵,对电梯本身系统要求也高。部分的无线产品其总体架构设计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有些仅起到类似“黑匣子”功能;有些仅能服务于某一品牌的电梯,无法解决适用宽泛的接口问题;有些仅局限于产品的单一功能上,未能从宏观管理角度及技术经济发展趋势出发, 无法应对电梯突发事件引发的安全救援保障等一系列系统难题。

因此,如何对电梯实施有效的监控,及时处置电梯突发事件,确保电梯安全运行,已成为各级特种设备监察部门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很多电梯事故案例表明,电梯一旦发生故障,有关方面若能第一时间获得预警信息,第一时间进行应急处置,将能真正做到快速预警与高速处置一体化,将能大大提高电梯事故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电梯伤亡事故率。

三、物联网在电梯行业的应用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 )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架构。电梯物联网系统主要由电梯数据采集器、视频监控,3G无线移动网、互联网、GSM短信、电话等双向远程通信,平台管理软件组成。每部电梯采集的电梯故障报警、状态信号通过3G无线互联网或GSM短信实现远程传输。

目前电梯物联网平台通用基础功能主要包括远程监测、自动报警、远程控制、诊断和维护、系统连动、数据挖掘、报表与决策支持与节能分析等。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政府质监部门、行业协会和电梯企业提供一个高效率的、统一的物联网信息技术平台,真正实现政府、协会、企业、物业、电梯、人员、手机和门禁等终端设备等全面互联,加强政府监管力度,提升企业工作效率,保障乘客安全。

随着北京、上海、杭州、重庆等城市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电梯物联网试点划项目的推进,全国各地电梯安全监控及监管物联网项目纷纷上马。国内各大电梯厂商、配件企业和软件开发商如上海新时达、沈阳蓝光、无锡中科等也加紧了电梯物联网服务平台的开发与市场推广。2012年5月“电梯物联网” 产品亮相广州电梯博览会,标志着“电梯物联网”产品开始迈向市场。

我们应从大都市大市场和普及应用电梯预警与应急管理综合保障管理角度出发,运用科学技术加强“基于物联网技术电梯安全监控示范工程应用研究”,提出适合国情的解决方案,来满足公共安全的需求。

物联网技术电梯安全监控的实施可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

(1) 减少电梯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降低因此带来的经济损失;

(2) 电梯物联网系统的工程实施方便,无须敷设管道,节约了因敷设管线而增加的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

(3) 可有效降低政府部门在电梯使用过程进行安全监管的财政投入和人力投入等行政成本,落实使用单位和维护保养单位的主体责任。

对电梯使用单位:在关人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得到报警,缩短故障响应时间和处理时间,保障乘客生命和财产安全。实时掌握电梯运行状态、历史故障、维保记录,提升电梯管理效率。

对电梯维保单位:实现维保工作过程管理,提供管理手段。提升服务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对电梯监管部门:实现电梯信息化管理,提供全局管理统一管理方案。提升对电梯的监管手段和监管力度,缩短故障响应时间,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提高电梯安全运行,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

当电梯发生冲顶、沉底、停电、关人、停机、卡门、坠落等严重故障时,物联终端将采集到传感器的数据。物联终端系统马上做出反应,自动播放安抚音,稳定被困人员情绪,同时通过无线网络(比如CDMA GPRS)传输到互联网上。再由互联网传输到电梯运行管理平台(终端状态监控)。管理平台也马上做出反应 通过互联网和无线网络实现手机报警。也能 让使用单位 维保单位 监察部门从互联网上得到报警信息。

我们开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电梯安全监控示范工程应用研究》,旨在创新一种电梯安全管理模式和技术管理手段,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电梯安全运行状况施行实时动态跟踪监控,提高安全服务效率,加强电梯事故预警与应急救援技术能力,从而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为政府强化电梯安全监管和确保城市公共安全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电梯物联网发展趋势

1.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驱动

物联网正在一步步走向理智,但在物联网发展的初期阶段,真正推动电梯物联网商用的仍然是各级政府的采购。大多数电梯企业积极参与电梯物联网计划,主要缘于政府资金的支持,这是基于当前物联网整体环境尚不成熟的市场状况中的一种发展方式,但随着公众对物联网需求的增加,未来电梯物联网的建设不可能依赖政府部门的强行要求和政府的补贴来进行推广,而是要通过完全的市场行为,让电梯物业用户和使用人花费能承受的费用,获得更多的收益。加速电梯物联网深层次技术和高附加值利益的探索,由政府主导过渡到市场驱动,将成为电梯物联网产业的关键点。

2.品牌间开放端口协议,建立标准统一的服务平台

物联网标准被认为是阻碍物联网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一个电梯物联网这个新兴产业崛起的过程中,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必然都有争夺主导者地位的机会。而决定主导地位的,不是一时的用户规模,甚至也不是高精尖的技术,而是标准统一的电梯物联平台。没有国家及行业标准,很多电梯生产企业和物联网企业的小型应用系统都是自成一体,采用私有通信协议,导致不同厂家系统和方案无法互通,不易扩展。未来电梯物联网发展要求各电梯生产企业开放端口协议,构建标准统一的服务平台,开发更多更开放的平台功能。

3.建立行业规范,进行资源整合

这是电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比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更为重要。如果说关键的技术是“点”的问题,而规范和整合则是“面”的问题。建立“电梯物联网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对电梯行业进行规范和资源整合,以达到最大程度上利用资源。

五、结束语

目前政府主导下的电梯物联网试点工程,为政府和质量监管部门提供了可行的监管方案,建立标准统一的服务平台,制定行业规范,实现资源共享是未来电梯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所以,针对物联网技术的电梯安全监控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丽丽,赵鑫. 物联网技术概述[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3):206.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