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情感好文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作文;对策;真实;准确;感染力
好的作文同好的文学作品一样,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感。掌握优秀作品的写作特点并应用到写作当中,就能写出好的作文。分析并理解现代作家典范作品的主要特点,也就获得了写好文章的秘诀。
一、好作文的特点
1.真实。作者先有了真实的经历、体验、思想与情感,而后用文字表达这种真实,进而使读者感受到这种真情实意。这是一个“创造―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融合的过程。作者因情感的充裕而溢出文字,读者因读到充满感情的文字而生感。因此,感情的“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准确。表达“准确”的前提是语料积累的充足和语言运用的敏感。读到好文章,能够体会到好文章用词用句的妙处,从他人娴熟的语言驾驭能力中找到可以模仿的技巧。
3.富有感染力。好的文章在文字中渗透了深层的内涵,能使读者感同身受,引起共鸣。
二、学生作文的难点
作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中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调查发现,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内容“空”,不真实。主要表现为内容乏味、琐碎、不深刻,属于“硬着头皮完成作业”,因此无中生有(捏造故事)或有中生无(硬性抒情),文字堆砌,毫无生机。
2.表达“生”,不准确。作文内容不真实,表达也就不自然,加上阅读不足,缺少体会、感悟,因此作文言辞散乱,难以连贯。
3.叙述“平”,缺乏感染力。行文单调,给人以呆板的印象,根本原因还在于“空”“平”,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
三、探究解决的对策
针对学生作文中的主要问题,笔者进行深入探究,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对策。
1.在材料中找到“我”。写文章的准备阶段要做到:“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要解决内容不真实的问题,需要引导学生从收集、解读和体悟材料入手,联系生活的经验来“寻求材料中的自己”。如命题作文《我的母亲》,“外在”的信息包括:中年、相貌、体态、性格、主要的生活(家里的劳动,如上灶烧菜、与人的交往、帮助相邻做事)。“内涵”的信息包括:童心、爱心、孝心。感情主题:母亲爱我,我爱母亲。写作这篇作文,教学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在平实的写作中升华自己对母亲的感情,学会捕捉和记录每一个爱的细节。如我们希望孩子最应去“读”的是母亲的眼神(慈爱、严肃)――送迎我上学和归家,关照我起居饮食,探问我的学业成绩,对我勉励、教训或责备……最应从中读到的是母亲的希望。母亲的希望是“我”能够懂得求学立身。
2.用好词句表达“我”。学生作文要做到表达准确,需要细心地进行词句训练。主要做法包括:(1)词语训练。提高作文表达的准确性不仅需要学生仔细地观察,细心地体验,还必须积累丰富的词汇。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单位,需要进行词汇积累。一个简要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教材归类,引导学生区分记忆。无论是描写山水的“湖光山影”、描写花草的“郁郁葱葱”、描写天气的“风和日丽”还是描写外貌的“神采奕奕”,都可以通过复习给予综合记忆。(2)句子训练。叶圣陶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课文是好文章中的典范,在课文教学中要注意提炼其中可以作为仿写材料的内容,来训练学生在写出通顺完整的句子基础上,仿写和提升句子的表现力。此处要表达“我”,要抓住讲授的时机,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共处的事例,根据学生的反应――微小的动作、感恩的话语等,抓住情感的峰值,写下母亲的身影,如关爱的眼神、无奈的叹息……感受爱护,感受幸福,感受母亲为了孩子而弯曲的身形。由此,孩子们会写下母亲爱的付出,写下“我”对母亲的那一点浅浅的阅读。
3.读后感中升华“我”。读了好的作品,要学习写读后感。读自己的作品,更要学会“写作”读后感。这个“写作”是指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并写到作文中去。写读后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活动,它以读懂原文为基础,寻求一个“感”字。因此,读懂原文,需要把握对原文深刻的感受,找到好角度,提炼“深刻”的信息。主要方法包括:(1)紧扣构思,展开联想。选择典型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使道理的说明扎实、深刻。(2)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由原文寻找触发点,避免流水账或“检讨病”。(3)夹叙夹议,结合自然。防止复述,善于引证,能使所“感”有所依据。(4)注意文采,形象生动。欣赏诗文、典故、名言,体味其语言的简洁明晰,学会形象生动地用词,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如,在《我的母亲》这一命题作文中,结合自我实际,写出面对母亲的白发时的伤感,感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无限恩情。至此,学生写下的是对恩情的回味,对以往的浅浅的阅读的新的深思。
参考文献:
一、作文要注重新颖的审题立意
文章贵在创新,推陈出新的立意可以令人耳目一新,拍手称赞。教师在教授学生写作时,要引导、鼓励学生有新颖的审题立意,不落俗套。例如,在《我对“见贤思齐焉”的理解》写作时,笔者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是不是对所有人的模仿都是正确的?”,“在学习别人优点、长处时,我们还要考虑什么因素?”等,学生便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讲类似“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典故,以此向学生体现并不是所有的效仿、学习都是正确的,也要考虑到客观因素。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做出假设:“设若邯郸学习步法成功,后人会怎么评价?”,“若东施也是一位貌美女子,或比西施更加貌美,那么她效仿西施是不是就会取得成功?”,让学生重新认识“见贤思齐焉”。作业的训练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逆向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立新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应用到写作中去,多层次、多角度地写出新颖独特的文章。
二、作文选材要贴近生活
素材是优秀作文的基础,以亲身经历的事件作为写作的素材,可以让学生真情流露,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材,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让读者产生共鸣的文章。例如,以《我的母亲》为题的作文,学生作文中经常会出现:“下着大雨的夜里,我生病了,妈妈背着我走到医院,我病好了,妈妈却累到了……”这样的虚假的情节、空洞的材料既表达不出学生的真实情感,也体现不出妈妈的具体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妈妈的特点,如长相、形态、行为习惯等,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在自己生病时妈妈的照顾、自己开心时妈妈的心情、自己伤心失败时妈妈的安慰等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用这些学生亲身经历的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作为写作的素材,可以帮助学生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体现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母亲形象,以写出独树一帜、耐人寻味的文章。生活是作文的源头、真情实感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贴近生活的选材。
三、要注重作文的结构
文章的组织结构关系着文章的整体效果,也是作者具体思想的体现。作文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组织好文章的结构,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让文章具有目的性、层次性和感染力。例如,教学《我难忘的一件事》写作时,为了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讲述难忘的经历,可以先向学生讲解不同的写作方法和文章结构。首先对事情的六要素要交代清楚,要确定好叙事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和叙事重点(事件的经过),明确叙事的详略(事件的起因和结果要略写,经过和心理感受要详写),要注重写好事件中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还要安排好典型片段的细节刻画等,要注重首尾呼应和自然过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谋篇布局、段落安排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多练习写作文提纲,让学生写作不拘泥于特定形式的同时把握好文章的组织结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四、要使用个性化语言
优秀的作文,不仅需要文章立意新颖、形式多样,丰富灵活的表述、独特创新的个性化语言也是优秀作文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初中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具有独特的个性,教师应避免要求学生照搬他人的语言风格,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写作时采用生动、活动的语言,体现自己的个性,抒发自己的情感。例如,在教学《秋》的写作时,由于初中生一直在家长、学校的保护中成长,并不存在大喜大悲的情感,对于古人郁郁不得志的情感把握不准,教师可以引用一些悲秋的诗句让学生感悟和理解,引导学生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写出对秋的理解,也不能让学生盲目地跟从前人描写悲秋伤感的语言抒发心中并不存在的感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排比、拟人等不同的手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秋果的饱满、圆滚、令人喜爱的形象以及人们在秋天丰收时欢乐的情景,要尽情发挥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抒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让学生使用个性化语言写出自己对秋色的所见、所闻、所感,让整篇文章不再空洞、乏味,写出特色和激情。
想要作美文,必定要做到“文质兼美” 。那么怎样才能算是文质兼美呢?思想、感情要和文采并重。
一、以理服人
古人云“意犹帅也”,试想帅不高明,怎能统率大军?所以意要高深,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要高瞻远瞩,要有自己独到见解。
二、以情动人
“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作者呕心沥血的情感创作”,也正是这样的创作才会赢得读者的芳心 。如果做文章的时候只是把工夫放到搜集辞藻,采撷佳句,纹饰布局上,那么这篇“美文”就像是画片里的花,美虽美,终不能打动人,因为它缺少真花那份天然的、真实的、没有任何雕饰的美——舞动的灵魂,幽幽的芳香。情感需要阅历的沉淀,需要用心的感受,需要用心的酝酿,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真挚而不做作。
三、为文章做嫁衣裳
杜牧有言,“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他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作为好文章,首先立意高远,见解独到;其次感情真挚,以情纬文;再要锤炼字句。例如“穿梭于滚滚红尘,擦肩而过的是窗外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心中不变的是对信念的坚守。”“卞之琳说: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徘徊在时间的钟摆上,不想前进于明天的清醒,也不想后退于昨日的迷糊。只好选择陶醉在今天这繁花的美梦中。”“这一瞥,穿过千年帷幕,照亮了历史中浅薄、胆怯的角落,将生命凝结成忠诚的贝壳。”“别人可以为你开车,却不能替你走路。”“一朵花,长得再独特,再美艳,如果她无法在曝晒的阳光下抬头,只是把自己埋藏在绿叶下,她依旧不是真正的美。”只有融进了情思和哲思的句子才是好句子,只有这样的句子铺垫成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语文新课程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还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文风。那么,如何上好作文课呢?
首先,重视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学生作文感到头疼的原因就是没有兴趣,而无兴趣的根源在于写作不入门。正如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的“儿童学习任何事物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灵感的催化剂。精心的创造条件,进行情感蓄势,让学生的情感尽量的越积越高,达到不吐不快的关键时刻,顺势抛出作文题目,肯定会争先恐后的写作,也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到有趣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并抓住写作材料,产生写作欲望。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兴味作文。引导学生紧扣写作话题,大胆地走进生活,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找到写作的素材,自由命题,喜欢说什么就写什么,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写作天地。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创造情境。多媒体是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音乐于一体的先进的课堂教学手段,它可以实现让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我们在课堂上运用它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兴趣。本学期我们上了一节《写出真情》的作文课,运用一个《给妈妈洗脚》《天堂晚餐》《绝症女孩帮父亲捡垃圾》,视频一播出,学生的心灵就震撼了,学生自然是有话可说,有文章可写。
其次,让学生积累素材,多练笔。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要求学生就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好词佳句和好的篇段,要多看课外书。”除了多看课外书,还要多背文章。古时候老师教学生写文章:先让学生背诵大量的文章,如四书、五经等等。当背诵到一定程度后聪明的学生就能慢慢的从中领悟到一些精髓,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也能逐渐写出很好的诗句。古代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要能写出好文章多看课外书,多背好文章,也是非常关键的。借鉴中国古代教学方法的精粹部分,我们也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去熟读并背诵成语,理解典故的意思和内涵,多收集一些好词、佳句、美文,并理解记忆它们。俗话说“熟能生巧”,学习写作方面也是如此,只有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点点滴滴的积累,熟读各种好词、佳句、美文,让学生从中慢慢的领悟到其中的奥妙和精粹,在学习中吸取其精华,舍去其糟粕,才能打好坚实的基础,为自己能出美好准备。在积累了大量的好词、佳句、美文之后,如果不加于练习,那么作文写作水平就会停滞不前,得不到相应的提高。就像学开车一样,如果不亲自实践是永远也学不会的,要经常练习,这样才能做到熟能生巧。学习写作,也是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有了理论,有一定的词汇积累后,还需要将这些好词佳句很协调的组合在一起,而又不让人感觉是生搬硬套,胡乱拼凑,要想写出的作文文笔自然流畅、优美,就要引导学生多实践,勤练习。只有反复练习,反复实践,才能在实践中找出经验,功到自然成。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多实践,勤练习,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成一些小的片段,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感受到自己在写作方面的进步了。
一、以景激情,诱发朗读兴趣。
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朗读教学的三个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要达到这一要求并非易事,运用电教手段发挥电教手段的各种优势,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诱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古诗《鹅》一课,教学时,教师一边播放音乐并出示投影片,一边生动描述“在碧绿的湖水中,一只大白鹅从远处慢慢地来了,红色的脚掌轻轻地拨着绿波,边游边唱着欢快的歌……”学生看着听着,深深为画景诗情所激动,不约而同地跟着录音朗读起来,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欣赏鹅的外形、颜色、姿态,通过品析“白毛、红掌”浮、拨等词语来感受到美好的形象,古诗在语言上,还给人以节奏感强,韵脚整齐,平仄得当,有快有慢,有抑有扬,富于节奏变化的美感,要求学生跟着音乐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诗的味儿来,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人喜爱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来。
二、以声传情,指导感情朗读。
带有感情的朗读,是对朗读的一项要求,只有让学生逐步掌握以声音来表情达意的规律,懂得音色、音高、音强的相互融合与变化,把握停顿、快慢、高低、语调的调节,才能更好地表现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借助音响,以声传情,渲染气氛,指导感情朗读,使学生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之中,丰富感性认识,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深入领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读者的心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学《南京长江大桥》一文,通过播放录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桥的全景,耳听轮船的马达声,火车的呼啸声,汽车的喇叭声,想象这些音乐合奏成一曲经济腾飞的乐曲,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怀着对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可喜成就的激情去朗读,就会读得有声有色,就会读出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第一,语文是一门表情达意的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的思想情感是义不容辞的任务。儿童学习语文的目的,一方面可以磨练情思,使情思“进于丰妙”,既善于思考,又善于感悟;另一方面可以练习表达情思的方法,在说话、作文中将自己的情思表达出来。也就是说,通过读书、作文提高思想感情,有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才能对所读的文章理解深刻,才能写好文章。
第二,思想情感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现在,有的儿童对人对事都缺乏热情,非常感人的事,他们却无动于衷;无论父母对他有多好,他也感受不到、体会不到,这是非常危险的。情感是儿童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形成的基础与动力;儿童的道德行为都是以道德情感为先驱的。儿童有了爱父母、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才能形成爱父母、爱祖国的行动。
第三,思想情感是儿童学习的动力和基础。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带有情绪和情感的,教学也不例外。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结合就会大大提高认知效果。因为人们所获得的知识只有在情感里保存得最牢固。学生学了许多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但能打动儿童心灵的东西,都会在其情感深处留下深刻的记忆,使其终身难忘。
二、为儿童创设发展心灵的境遇
创设学习语文的境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首要方法。不论阅读或作文,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富于激发儿童情绪、情感和思想的情境,将儿童引到情思的情境之中,当儿童的情思被激发起来,产生愿意读书、急于表达的愿望时,读书、作文才能达到好效果。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就非常重视一课开始带有情感的导语激发,她或以富于形象、生动、优美的激情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或以具体形象的画面、实物、电脑图像等教学媒体,将学生引入到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以激起学生的情思。过程中,也很善于引导激发儿童的想像、思维和情感。这样,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儿童的思维活跃、情绪丰富,情思紧密。她更重视作文前的情感激发,如带孩子们去郊外找春天、看秋收、踏雪景,以唤起儿童的欢乐心情,孩子们的情绪高涨,情思活跃,又怎能写不出好文章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先是以情导入,激感;再师生载情读文,文中悟情,以达到师生情感与文本作者情感的共鸣。
三、做到语言和情思统一
语文学科发展儿童的心灵,激思,这是根本。“顺次而训练学童的语言,使其恰当所思,明显有序,最后乃着力于记录写述等形式的方法”,也是不可缺少的。不论阅读还是作文不仅要重视内容的思想情感,还要注重语言形式和方法,千万不能脱离学生的语言实践。阅读教学在感受思想情感之外,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要理解文章结构、体会文章表达方法。笔者一直主张阅读教学过程一般是由正逆两个过程构成,一是由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这是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主要经过由具体(语言)到概括(内容)的过程。二是由思想内容到要点到语言表达的过程,从语言表达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思和文章表达方法。这是构成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是理解作者写作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语言、思维、情感的过程;可以从作者和写作角度探索一些问题,如作者的情思是怎样表达的、文理是怎样阐述的、思路是如何体现的,文章在立意、构思、布局谋篇上有何特点,在遣词造句方面又有何特色等等。学生明白了这些问题,才能达到“善读”的水平。目前,在阅读教学中有一种现象,大多数是停留在前一过程上。强调朗读是正确的,但是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精彩语句不加咀嚼、体会,不去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思表达的思路,这样的朗读,学生能感悟到思想的内涵吗?
学生作文中,一方面要激发学生思想感情,看作文内容是否丰富,思想感情表达是否丰满;一方面还要在语言表达上进行指导,例如,文章结构是否合理,语句是否通顺,词语运用是否恰当,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否准确,文字书写是否工整、正确。这两方面要全面评改,不能因为强调情思的感悟,而忽视了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也不能强调语言形式方法的训练,而忽视了人文思想、审美情趣的感悟。语言和情思始终是统一的,语文课发展儿童的心灵,最终要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站在人生最顶峰的人,便是高人。
生命就像一场爬山旅行,而人从一件件事情中,慢慢成熟,踩着事情所表达的情感,一步步升高。
而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多悟,多思,多想。
一件事情包含着千万种感情,它所带来的道因人而异,然而,人要拥有的,是对自己能有帮助的那些,来帮助自己踩稳,越来越高。
生命的尽头是人生,在其中,有命运和生活两个,文章是叙事的,但却不是以事为中心,而是以事里所包含的情感为中心,去一步步升华,走向作文的最高峰,事例是文章的根基,而情感是文章最美丽的绽放,要用情感去拓展文章,使文章展现独特的价值。
文章的升华最高峰是人生,一切事物以人生为最高,生命为根,所以好文章的叙事不是拘于事例,而要有所升华,升华的最高处,便是人生,因为,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追求人生的足迹,到达最高峰,每个人,都有对梦的渴望,那站在人生最高峰的人,便是高人。
因此,一切问题最终的答案都指向人生,人生,是不可超越的。
所以,我,现在处于山脚前,想登上山顶,成为高人,山登绝顶,我为峰。
人生,是一个不断去悟,思想的过程,而从那一件事情中所获得的情感,便是那山上的一个个阶梯。
情感贯穿一切,只有把握好这份情感,并加以运用,生命,生命才会到达最高峰。
我曾经的作文水平,真的是差到了极点,每次看到别人那打着高分的作文,我都会很难过,为什么我就写不出那么好的文章呢,从那开始,我便一直寻找能写好作文的书,认真的阅读,找那些文章写得好的同学,虚心请教,欣赏别人的文章,体会其中的真实感情,果真,我的作文水平得到了不小的提高,不过,那不是我要的,我的作文水平还可以更高的,所以,我更加的努力,更加的认真。只想我的作文能提得更高。
从那以后,我的作文水平日益增高,我也感觉到了写作的快乐,把灵魂驻放在那些文字里,享受着文字的魅舞,即使时间已过去很久,但在那些文字里体味的快乐,是不能及的,我们把内心的真实情感,用文字有序的排列,即使是再单调也会增添情感的色彩,从而使它成为一片很好的文章,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到写好文章的快乐与成就。
或许,有人还是会觉得写文章很难,有些情感用文字表达不出,其实,任何最真实的情感都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有的简单,有的困难,但只要把那些情感在自己的脑海中认真都排列,一个个分析,就一定可以表达出来。
其实,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多读,多看,多看那些有助提高文学水平的书,积累里面的好词好句,在有序的安放在我们发生的故事中,然后用一些简单的文字加以描绘,这样,我们写的文章就已经很好了,写作水平就可以适当的提高了。
一、关注生活是作文成功的基础
向生活要作文。生活是每个人的老师,叶圣陶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有的学生说:“我的生活太单调了。每天在教室、食堂、宿舍之间活动,过的是三点一线的生活,哪里有什么生活呢?我没有东西可写啊!”难道学校生活就不是生活吗?俗话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
太阳每天照常升起,校园的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春天,小草会偷偷的从枯黄的草坪里钻出来,剪刀似的春风多情地裁出细叶,柳枝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吐出了毛绒绒的新芽,池塘的涟漪绿得如蓝一般;夏天,校园的香樟树亭亭如盖,青翠欲滴,知了紧抱一枝在深情的歌唱;秋天,风儿送来缕缕果香,金黄的树叶飘满林荫小道,给大地铺上了软软的地毯;冬天,校园里一片萧瑟,最美的是有雪的时候,教学楼、操场、树木,所有的一切都披上一层厚厚的白雪,整个世界一片冰清玉洁……这些不是生活吗?今天,这两个同学之间闹矛盾了。明天,那几个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了,老师为什么生气了,老师又为什么表扬谁了,这不也是生活吗?校园的一枝一叶都关乎感情,只要有心去留意它们,你就会发现好写的东西太多了。
鲁迅先生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有了好的观察习惯,还要养成随手积累的习惯。比如,做日志。在日志里将一天看到的、听到的和有感触的事情记下来。日志不同于有私密性的日记,可以随时翻看。再比如,做摘抄。将平时读到的好词、好句、好段、好文章进行摘抄,并附上当时的感悟。只要日积月累,生活就会变得厚重起来。等到作文时,将这些本子翻开,那些逝去的时光就会倒流。在那么多的事情里,或许就有能触动你的心灵,激发你写作灵感的生活经历。因为都是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写起来一定会有感而发。所以,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人,生活会给你丰富的作文体验,当你把这些体验转化为涓涓细流,流淌在笔下时,你将体会到一种莫大的幸福,写作文也会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二、模仿是作文成功的必由之路
向模仿要作文。在平时的作文课上,作文的写法,老师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强调。但等到作文写出来时,会发现,好多作文的水平并没有得到改善。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以为,不一定是学生不认真听讲,也不是他不想改变,很大程度上是老师没有给学生一个有效的抓手。作文的写法、注意点老师可以讲解,但每个同学的接受水平不同,落实时会良莠不齐。“照葫芦画瓢”,要先有葫芦,才能有瓢。所以,给学生一个有效的抓手显得尤为重要,这个有效的抓手就是范文。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是学生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模仿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最浅层次是形式上的模仿。写作的形式可谓五花八门,除了传统的写法,还有许多为广大学生喜爱的形式,例如,采用书信体的形式,戏曲回目的形式,文言文的模式,采用童话或科幻形式,或者在文章的前面加上富有哲理的题记,还有采用数学证明题论证的方式。这些新颖形式,可以让作文显出个性,“不与培为类”。
深层次是内容上的模仿。通过模仿可以不断改善干枯的语言表达习惯。例如,同样是写伤心,语言干瘪的同学会说“我的心里很难过”、“我很痛苦”之类的话。假如模仿“我听到自己心碎了一地的声音”来写伤心,仿佛让人看到、听到像玻璃杯摔碎在地上的响声。这时,抽象干枯的表白就变成了具体可感的听觉和视觉,表达效果自然就大不相同了。同样是寂寞,有的同学只会说“我真孤单”、“我很寂寞”,而古龙在说到寂寞时是这样说的:“你可知道已经开了多少朵梅花?”阿飞道“十七朵”,李寻欢的心沉了下去。连花开了多少朵都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的寂寞来自于灵魂的深处。同样是对事情记忆深刻,只会说“我清楚地记得某事”。东来东往在怀念他母亲的文章里说:“这些事情刻在了记忆的硬盘上,既无法覆盖,也无法删除。”说得多好啊,用“记忆的硬盘”、用“刻”把对母亲的那种铭心刻骨的怀念形象地表达了出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训练,将机械的、呆板的语言形象化。
更深层次的模仿,则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实现融会贯通,超越模仿。模仿不是目的,真正地写出有自我风采的文章才是终极目标。为此,需要多读书,读名著。尤其是课本,都是精选的名篇名章,在读的时候,将一些认为好的,有感触的句子、段落摘录下来,到写作的时就想方设法把它用上去,经过两三次使用,这个句子就成为你自己的了。有许多人,读的书很多,知识也很丰富,但不会写文章,就在于他只充当了一个两脚书橱的角色,只进不出,不去运用,语言永远不是他的。模仿得多了,语言自然而然地融进心灵,使超越他人成为可能。
三、抒发真实情感是作文成功的保证
向真情实感要文章。学生能否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扮演了设计师的角色。训练什么,怎样训练,训练之后收到什么效果,都是预先设定的。所以,首先要结合学生的情感体验,给出让学生一看就觉得有话可说的作文题目。如果作文题目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写出的文章必然假话连篇,矫揉造作,毫无真情。其次要引导学生写真事。真事常和真情连在一起,写出真事不一定是好文章,但没有真情实感肯定不是好文章。学生的生活并不是一张白纸,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可以写出许多与成人不同的感悟,要尽量给学生一个抒发真性情的空间。再次,在评价体系上,教师要对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给以更多的关注,形成正面的舆论引导。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们在写作时可能会出现一些低幼化倾向或说过头话的现象,对此要正确引导, 切不可因为低幼了就加以嘲讽,过头了就一棒打死。要充分肯定好的一面,对于不足则艺术地加以引导。既要点出学生作文存在的不足,又要保护学生写作真事真情的积极性,学生将会更乐意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打开,从而形成说真话、写真情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