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灾害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切实抓好地质灾害工作
今年我县气候异常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因此,做好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重大,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突出“以人为本”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主要目标,切实贯彻“以预防滑坡泥石流为主,以预防预报为主,以灾前避让为主”三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群专结合、单项与综合治理、重点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原则,切实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地质灾害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减灾、避让方案与措施,将重点灾害区的监测任务和防治工作落实到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明确具体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切实抓好落实,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实效。工作结束后各乡(镇)要认真总结,并将工作开展情况形成书面材料于11月10前上报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矿产股。联系人
二、完善防灾抗灾机制,突出重点。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全面推进全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各乡(镇)长要做到三个亲自”亲自调查研究,亲自安排布置,亲自督促检查,要及时向县政府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切实做到事有人问,事有人做,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抓紧抓好。
一是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全面开展险情排查。安排人员进行全面的巡查检查,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发现隐患及时采取防范措施予以排除并上报险情。要按照“灾点情况、防灾措施明了防灾责任人、监测人明确;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到位;值班网络、预警体系健全;防灾方案、应急预案落实”要求,制定并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计划。
二是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重点加强旅游景点、交通干线两侧、重点工程、矿山采空区、拦渣坝、尾矿库也及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和山地斜坡地带、沟口处、居住在陡坡的村寨等区域的监测。
三是完善监测责任,加强对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工作。把防灾责任落实到有关单位和责任人。
四是严格执行险情巡查、灾害预报、汛期值班、灾情速报制度和落实好简易观测措施、灾前报警措施和紧急避让措施。
五是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气象、民政、水利、建设、交通、旅游等有关部门的联系与协作。
六是认真分析核查各类信息来源,做好地灾信息报送工作。收到地质险情和灾情报告后。及时上报灾情险情,为领导决策提供工作依据,避免因迟报贻误抢险救灾的时机。
三、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点的预警预报工作,加强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力度。
一是发现险情,要紧紧依靠当地群众加强对历年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和调查。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同时,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工作,其“两卡”发放、防治责任人、值班人员(乡、村委会、村民小组三级)要求5月初落实到位,使各责任人了解灾情、明确任务、监测到位、负起责任;使受威胁村民掌握灾害预兆、知晓预警信号、清楚撤离路线、明白避让地点。
二是提高群众的防灾自救能力。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点群众的培训及宣传工作。
四、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认真学习贯彻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要对预案进行演练,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进行避让。各乡(镇)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年度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预案的通知》精神,协调相关部门,进步明确各自职责和义务,熟悉处置突发地质灾害的各项工作。有条件的地方。
[论文关键词]危险性评价煤与瓦斯突出瓦斯抽放灾害治理新技术
[论文摘要]在分析煤矿安全科技工作现状和趋势基础上,介绍了近年来我国瓦斯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取得的进展和新成果。通过“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提出了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出了基于瓦斯地质、地质动力区划、电磁波探测方法的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技术和基于AE声发射、电磁辐射和瓦斯涌出等原理的煤与瓦斯突出非接触连续预测技术,实验成功了高瓦斯煤层群开采保护层瓦斯灾害综合防治及顺煤层强化抽放等技术,开发了矿井通风系统监测、可靠性评价分析及决策控制技术。另外还分析了我国煤矿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和急需开展的科技研究工作。
1概述
瓦斯是我国煤矿的主要灾害因素之一,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严重威胁着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由于灾害因素多、治理难度大,矿井瓦斯一直是我国煤矿安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我国所有煤矿均为瓦斯矿井,据统计,在100个国有重点煤炭生产企业的609处矿井中,高瓦斯矿井占26.8%,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17.6%,低瓦斯矿井占55.6%。国有地方和乡镇煤矿中,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15%左右。部分局矿的情况更为严重,如淮南矿业集团所属11对矿井均为突出矿井,平顶山煤业集团所属的13对矿井也全部为高瓦斯或突出矿井。
瓦斯灾害已成为制约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炭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实施了“科技兴安”战略,并提出了“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瓦斯治理“十二字方针”,与此同时,我国的各类科技计划也逐步加强了瓦斯灾害治理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十五”以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企业以产学研结合方式开展了攻关研究,在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保护层开采、顺煤层瓦斯抽放及矿井通风系统监测、评价与决策控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获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
2瓦斯治理技术研究的新成果
2.1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预测评价技术
瓦斯煤尘爆炸一直是困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灾害之一。近年来,我国在煤尘着火机理及瓦斯煤尘爆炸机理研究方面,建立了粉尘云着火及燃烧过程简化模型,得出了粉尘空气混合物点火过程中慢速导热燃料模式到快速辐射燃烧模式的转变具有爆炸特征,试验系统中点火诱导期与高温固体颗粒燃料产物的质量分数和燃烧阵面中的热辐射有关,在爆炸极限范围内颗粒相浓度与颗粒点立温度越低火焰加速效果越明显,辐射热损失可能导致燃烧区域的重构,粉尘空气混合物火焰稳态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等重要结论;通过研究得出了瓦斯煤尘共存条件下煤尘云着火特征参数计算方法,揭示了瓦斯爆炸过程中爆炸波和火焰的变化特征。
在取得上述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矿井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评价模型,用事故树方法分析了掘进、采煤工作面瓦斯煤尘爆炸发生的影响因素扩权重、可能发生事故的模式和避免爆炸事故发生所要采取的途径。确立了矿井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预测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指标分为爆炸易发性指标和爆炸后果严重性指标。前者包括自然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和经济因素四方面指标,后者包括煤尘爆炸指数、沉积煤状况、隔抑爆方式、隔抑爆用水量、井下作业人员、以往事故损失及矿山救护能力等。开发出了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预测评价技术和专家系统软件,并建立了瓦斯煤尘爆炸的危险性评价和防治专家系统。
2.2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技术
采用瓦斯地质理论与物探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突出区域预测,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方向。“十五”计划以来,我国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技术取得重要成果:
(1)我国采用瓦斯地质方法,建立了瓦斯地质理论与物探技术相结合的多技术(数字地震勘探、无线电波透视和构造软煤测井曲线识别)集成的多尺度(矿井突出区和工作面突出带)瓦斯突出区域预测瓦斯地质新方法;提出了以瓦斯地质单元基础的由构造软煤厚度(H)和煤层瓦斯压力(P)相配套的突出区域预测瓦斯地质指标,初步确定构造软煤厚度的突出临界值为0.90m;
(2)开发了具有信息输入、动态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的瓦斯突出区域预测WebGIS信息平台,实现了瓦斯突出区域瓦斯地质方法的自动化和可视化;
采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形成了一套矿井瓦斯富集部位地震探测技术与方法,建立了由3D3C地震技术、AVO技术、地震反演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地震波形分类技术、瓦斯地质技术等构成的瓦斯富集部位地质—地震预测模式,形成了瓦斯富集部位探测的核心技术;
(3)采用地质动力区划的方法,确定了活动构造和岩体应力状态对突出的影响,并划分出应力升高区、应力降低区和应力梯度。为此开发了突出多因素模式识别概率预测计算机软件,确定了活动断裂、最大主应力、应力梯度等8个主要影响因素,并可方便地划分突出的危险区、威胁区和安全区,开发出了突出区域预测决策分析系统软件,实现了图、文、声和像的可视化;
(4)采用电磁波透视技术,成功研制出了探测煤层瓦斯灾害易发区的技术和装备,建立了电磁波反射和吸收特征数据库和地质异常体的识别系统,得出了瓦斯灾害易发区分布规律,提出了判定瓦斯灾害易发区的敏感指标和临界值,形成一套适于瓦斯灾害易发区的判识方法。
这些技术成果的研究和应用,完善并发展了我国煤矿瓦斯突出区域预测技术体系,提高了突出预测的准确性,非突出危险区预测准确性达到100%,突出危险区预测准确性超过70%,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掘进和回采过程中的瓦斯影响,显著提高掘进速度和提高回采工作面产量。
2.3煤与瓦斯突出动态预测技术
煤与瓦斯突出的非接触式预测是通过对瓦斯或煤体本身的信号的实时监测而进行的连续动态预测技术。这种方法具有测试简单、不与生产发生冲突、实时连续监测等优点。因此,非接触式连续预测是目前突出预测的主要研究方向。在“九五”攻关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掘进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非接触动态预测预报的需要,分别研究出了基于动态瓦斯涌出规律原理、AE声发射原理和电磁辐射原理的工作面突出危险性连续监测技术与装备。
通过分析瓦斯涌出动态变化规律与突出危险性的关系、实时监测瓦斯动态涌出特征波形、提取与突出危险性相关的特征指标,建立了煤巷掘进炮后30分钟的吨煤瓦斯动态涌出量指标、瓦斯涌出变异系数指标、炮后瓦斯涌出最大速率指标等连续预测指标,研究确定了这几种指标与炮掘工作面突出危险性的关系及指标临界值,以此综合判断工作面所处地点的安全状况以及前方的潜在危险性,实现了炮掘工作面瓦斯动态涌出预测,为我国煤矿提供了一种新的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和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工艺技术;
开发出了一套AE声发射监测煤与瓦斯突出的技术装备,提出了AE声发射滤噪综合处理技术和方法,通过阻噪、隔噪、抑噪、滤噪和有效AE信号提取等途径,实现了有效滤噪的目的,取得了历年来滤噪研究中最有突破性进展的研究成果,研究出了包括传感器在内的AE声发射预测工艺技术,分析和总结了煤岩破坏AE声发射规律、AE声发射与瓦斯动力灾害的关系;
通过连续监测含瓦斯煤岩流变破坏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信号强度和脉冲数及其变化的研究,实现了对煤与瓦斯突出等煤岩动力灾害现象的预测预报,研究并揭示了电磁辐射与煤与瓦斯突出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提出了临界值法与动态趋势法相结合的煤岩动力灾害预警方法,开发成功了煤岩动力灾害非接触电磁辐射连续监测仪,实现了煤岩动力灾害的非接触、连续动态监测及煤与瓦斯突出预警。
2.4高产高效矿井瓦斯灾害综合治理技术
加强瓦斯灾害的治理是防止煤矿重特大事故发生的重要保证。高瓦斯煤层群保护层开采、低透气性煤层瓦斯强化抽放、巷道边掘边抽等技术是瓦斯治理的有效措施,也一直都是煤矿瓦斯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在煤层群保护层开采方面,通过开展了保护层作用机理的研究,利用三维离散单元法对淮南矿区保护层开采后,采空区顶、底板煤岩体应力重新分布的规律、顶底板变形和破坏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从理论上计算了保护层开采后卸压范围向顶、底板方向发展的深度,为确定被保护层的保护效果和卸压范围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针对首采保护层开采时,上下高瓦斯突出煤层的瓦斯集中向首采工作面涌出的特点,并考虑到确保和提高防突效果的要求,试验成功了多种首采层瓦斯综合治理技术措施:
保护层底板巷道+上向穿层钻孔抽放瓦斯技术、被保护层顶板煤(岩)巷道+下向穿层钻孔抽放技术、首采层(保护层)顶板巷道抽放技术、首采层(保护层)顶板走向钻孔抽放技术、首采层(保护层)工作面采空区埋管抽放技术、首采层(保护层)掘进工作面边掘边抽技术。在试验研究中还在实际层间距70m(相对层间距35倍)近水平煤层群的下保护层开采和80-90~急倾斜近距离煤层群的下保护层开采上取得了重大进展;转在顺煤层强化抽放方面上,通过试验和理论研究,形成了一套在顺煤层钻孔中运用高压水射流扩孔和钻扩一体化技术提高瓦斯抽放效果的成套技术和装备,以及对石门揭煤抽、排瓦斯钻孔扩孔的工艺技术和方法。扩孔后钻孔直径达到200-300mm,为扩孔前的4.5倍,最大扩孔直径达619.9mm。扩一个钻孔的时间相当于施工一个钻孔时间的1/6,而一个扩孔钻孔的抽排放瓦斯及防突效果相当于2个以上的钻孔,明显提高了瓦斯抽放的效果;
在瓦斯抽放效果评价方面,研究了根据煤层的最小突出瓦斯压力、瓦斯含量为依据,合理确定评价预抽防突措施有效性的预抽率指标和临界值的方法。下向钻孔及深孔预裂爆破是提高瓦斯抽放效果的另一重要技术途径。通过试验研究,解决了下向钻孔施工中的排渣、排水等技术难题,取得了下向孔钻探长度达到70.1m的良好效果。研究中完善了适合于高瓦斯低透气性、有突出危险煤层深孔控制预裂爆破强化抽放瓦斯技术和石门快速揭煤技术;
对于单一低透气性突出煤层巷道掘进的瓦斯抽放技术难题,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发现煤层巷道掘进工作面和巷道两帮的煤体在松动和原始煤体之间存在的随巷道向前掘进而向前移动的蠕变“u”形圈,在“u”形圈内煤层的透气系数成百倍地增加;
分析了煤层赋存参数、瓦斯抽放参数对抽放钻孔抽放瓦斯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有效抽放半径与抽放时间的关系、抽放负压和抽放量的关系,并据此合理布置边抽边掘钻孔,其截流抽放瓦斯率可达到30%以上,并且煤体的强度有较大增加。
2.5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与决策技术
矿井通风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性环节,合理的通风是防止瓦斯积聚、抑制煤炭自燃和火灾蔓延扩大的重要手段,通风系统布置不合理或管理不当,则是导致瓦斯积聚和自然发火及造成瓦斯、火灾事故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原因。集约化生产的大型矿井实行一矿一面已成趋势,要求通风系统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合理性,具有较强的抗灾能力。
我国开展了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和决策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和网络仿真技术的两种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评价理论体系、评价方法和数学模型,开发了智能化、可视化通风系统可靠性评价和决策支持系统软件。
在灾变风流动态模拟及虚拟现实技术方面,研究并完善了一维动态模拟技术,开发了矿井灾害风流流动模拟的GIS显示系统,实现矿井灾变动态模拟结果在矿井通风系统图各巷道通风参数的动态显示,提高模拟结果与各巷道的对应性,减少矿井灾害防治及救灾决策中应用灾变状态各参数的失误率,提高决策效率。研究出了矿井火灾区域内烟流流动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和矿井巷道中火灾烟流流动的虚拟现实技术。
在通风系统自动调控方面,研究成功了井下自动控制风门及远程控制技术,研制出了带有卸压窗和撞杆自动开启装置的远程自控风门,实现了井下人、车信号分离,采用控制命令分级管理的方法,彻底贯彻了“生产服从救灾,行人服从行车”的风门管理理念,有效地提高了通风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可靠性。
作为配套技术研究,将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和决策技术、矿井灾变风流动态模拟及虚拟现实技术和井下风门远程控制技术等有机整合成一体,开发了软件平台,初步实现了矿井通风系统从监测、分析、决策到控制等各环节的闭环运行。
3存在的问题和急需开展的研究
煤炭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煤矿安全是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瓦斯灾害治理是煤矿安全工作的重点。对煤矿瓦斯灾害进行监测监控、预警防治等瓦斯综合治理技术措施,是减少煤矿伤亡事故,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目前,煤矿安全工作面临两大的挑战:
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高效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瓦斯涌出量倍增,产尘强度大幅度上升,通风压力增大,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事故的预防难度增大;
二是矿井生产水平的逐年延伸,地应力增大,瓦斯涌出量也增大、煤与瓦斯突出和冲击地压危险性增加,恶化了煤矿生产条件,增大了生产中的不安全性。为此,煤矿安全技术也需从两个方面开展攻关研究:
(1)根据矿区煤层条件不同、瓦斯赋特征不同、生产条件的变化,采用新的科技手段进一步完善提高现有瓦斯灾害治理技术体系并进行适应性研究,如采用现代通讯技术、自控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解决我国现有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相互不兼容、无法互联互通的技术难题;
(2)不断解决瓦斯治理技术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伴随我国东部深井开采带来了“三高”和深部矿井的延期突出问题,松软低透气性煤层长钻孔瓦斯抽放技术难题。这些问题急需开展科技攻关加以解决。
4结论
瓦斯灾害治理新技术在淮南矿区进行了试验和应用,取得了经济、社会、安全环境的多重效益。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煤矿生产条件和瓦斯灾害特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具体成果表现为:
(1)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预测评价技术在淮南潘三矿、张集矿应用表明,评价结果准确可靠,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为预防煤矿瓦斯煤尘爆炸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2)瓦斯地质、动力区划和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技术是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是减小防突工程量、提高防突效果的保障技术措施。
(3)AE声发射、电磁辐射等非接触连续监测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进入实用化和产业化阶段。
(一)泥石流
泥石流发生必须具备有方便集水的地形、丰富是松散物质、短时间内大量的降水和开阔的陡坡,以上条件都具备才可能发生泥石流,以上条件缺一不可。泥石流长长发生在较为宽敞的坡度较大的地区。在岩石受到雨水的大量冲击岩石容易风化并且堆积了比较脆弱的基层,在经过暴风雨后就容易造成泥石流。泥石流是在特定的地质结构条件下所发生的岩土灾害。
(二)滑坡
受到地质结构、地貌地形、岩石类型、大气降水、人类开采等原因导致滑坡灾害的发生。其中地质结构对滑坡灾害发生的原因是最为重要。其主要的表现为常发生在活动性较为频繁的断裂带内,滑坡发生的构造面与滑动的方向大致相同,这就证明断层或岩层面向边坡内倾斜,由此可以推断边坡的稳定性越好,而当出现情况相反时说明稳定性就越差。在新构造活动剧烈的区域也时常发生滑坡现象。
(三)崩塌
发生崩塌的主要因素离不开大气降水、地貌地形、地质结构和人类活动。地质结构与发生崩塌现象的表现为;深且大断裂带内易发生崩塌现象,构造面的倾斜方向与大多数崩塌体的方向大致相同,新的构造活动区域与地貌地形是导致发生崩塌现象的主要原因。
(四)地面变形
在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地下的岩土会发生压缩、位移等活动。从而引起地面下沉、开裂、塌落等现象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施工设施造成影响。地面变形有地面裂缝、地面坍塌和地面沉降等现象。在我国的城镇中导致地面变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居民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使得地面的支撑力逐渐的变小,对地下矿产资源进行大规模和无节制的开采,地面形成一个空壳,没有实际的物体支撑,使得地面在外界的环境影响下塌陷。
二、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因为人类活动导致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会不断的加剧。这是不容忽视的一种地质灾害,人类地质灾害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自然地质灾害的损失,由人为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主要有以下的几个特点:第一、诱发速度快。假设在自然状态下,没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岩体的稳定状态要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果有人为因素的加入,就大大的简短了岩体从稳定状态变为不稳定状态了,进而加速灾害的发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第二、诱发灾害面广。在自然的状态下的地质灾害,除那些已经形成的大型的地质灾害外其他的地质灾害影响面积是很小的。当人类因素加入到自然的时候地质灾害的面积就会不断的变大。比如,人类对森林资源的滥砍滥伐、对矿土资源的大规模的开采,由小变大,从一开始的区域性的影响地质到逐渐的影响全球的地质。第三、诱发地质灾害的损失。除地震自然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影响较大外,再次就是人为因素对地质诱发的地质灾害了,每年因为人类对资质灾害的破坏就能达到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
三、岩土工程灾害的预报与防治
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复杂,再加上科学技术和财力的限制,现在还不能全面的对各种地质灾害做具体的灾害预报。为减少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需使用现代化的各种手段对灾害做出检测并且对灾害提前预报和分析。
(一)灾害形成的主要规律
第一,灾害形成的主要地域性规律。我国地质条件比较的复杂,不同区域的地质环境基本是不相同的,在岩土工程方面的灾害类型就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第二,岩土工程的诱发性规律的形成。由于人们在进行地质活动的时候,不合理的开采施工,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岩土的负担,导致灾害情况频繁的发生。第三,岩土地质灾害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岩土地质灾害的相关性主要值的是:崩坍方面、滑坡方面、泥石流方面以及岩溶方面都和水土流失之间的关系非常的紧密,并且岩土工程灾害的类型也和岩土的发育程度、地貌特点以及岩土的类型紧密的相关。第四,岩土灾害的规律还具有多发性以及群发性的规律。一般情况下,外生岩土灾害的分布比较的分散,基本上不会形成热别大的灾害,很容易被人们忽略掉。另外,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岩土的地质灾害种类,灾害的程度之间会产生不同的相互作用,一旦出现连发性的灾害,就会形成大面积的灾害。
(二)灾害的主要防治措施
岩土工程防治的主要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通过这种方式积极的开展岩层性质的调查以及预警能力,针对人以及岩土地质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不断的促进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其主要的防治措施表现为下面几点。第一,要确保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开发共同进行,积极的落实谁开发谁治理的相关原则。第二,不断的扩大种植的面积,从整体上提高植被的覆盖面积,积极的开展植被种植工作,通过涵固水土的方式,有效的减少水土流失。第三,相关部门要对农业区域进行合理的规划,对开荒地段进行有效的保护。第四,在进行采矿、修路以及植被种植等工作的时候,要选择比较稳定的地质类型,确保各项工作的安全进行。第五,及时的做好事前的监督工作,做到提前预防。
四、结语
【关键字】地质灾害,工程,设计,治理
地质灾害工程具有一定的实在性,具有自身的防治战略以及相应的勘查内容和评价办法。在地质灾害工程中,实施的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对于工程的性质、地点、规模、方式以及终结的时间都是取决于具体发生的灾害。了解了地质体的设计与治理将能够使地质灾害工程正常进行。
一、地质灾害工程的设计
地质灾害工程中设计很重要,要深入的了解自然结构,研究它的成因机理以及灾害发生的条件。在一些重大的地质灾害工程中,要求立足于实际问题中,用成熟的理论将问题解决。认真探索新理论和新工艺,在全面分析地质灾害条件的基础上,建立地质灾害发生的全程模式。
(一)地质灾害工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地质灾害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进行概念设计,这样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进一步完善整体设计。因此建立一种源于成因机制分析的地质灾害工程的概念设计体制,在设计中应该完全适应地质体的自然态势,对自然结构进行充分的利用,进一步增强自然的稳定性,不能将其随意的进行改造,应尽量的适应自然地质的具体环境和特征。对于一些重大地质灾害的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将设计和工艺优化,按照设计人员的具体施工工序进行。施工时要做好工程治理的有效性,控制灾害体,保护好对象。在开工之后,要综合的听取建设,监理和施工方面的意见,将原设计进一步优化,整体提高工程的质量。
(二)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设计的基本要求
1、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的总体设计
根据地质保护对象的工程等级确定工程的设计标准,结合设计的技术规程、规定等技术文件,制定出有效控制灾害工程治理的设计思路。在施工过程中,比如挖基坑、边坡等施工时,作出施工安全的检测设计;对主体工程进行工程效果作出检测设计。
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分项设计
根据地质灾害体,列出本工程的工程量清单,如施工工序、施工方法及施工的质量要求。对于主体受力的桩、锚等进行质量检测,列出具体的检测标准、方法和数量;针对辅助工程设计的堆渣场挡土墙等作出分项设计并纳入预算中。
(三)地质灾害施工设计介绍
地质灾害防治的设计作业中存在很多设计步骤。比如现场的设计,反馈设计,分析设计,监理设计,代偿设计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下面分别对这些设计进行介绍(1)初始的反馈设计。在进行地质勘查和研究之后,才能够进行现场设计。其中设计人员需要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和判断,拟定初始的方案,主要包括对方式的选择,施工的具体方式和要求。这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于设计的各个层次中。(2)计算机分析设计。在初始反馈设计的基础上,下一步该进行计算机分析设计了,这种设计能够有效的将初始反馈的资料量化,提供出更为准确的工程施工方案。此种设计有一定的缺点,由于计算精度有一定的限制以及设计对象的不确定,计算的结果会出现定性使用的现状。(3)系统设计。对于地质灾害工程特点进行综合的分析,能够更广泛的把握实质性的问题,防止在原则上的失误。(4)代偿设计。要求施工人员针对关键地段施工时,添加的一项施工措施,可以加强安全储备,增加对地段施工中的安全系数。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代偿设计在指导施工中的程序、强度和步骤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有效的控制施工中地质体变形,减少灾害。(5)二次反馈设计。主要进行工程开挖和造孔的施工中,能够检测到之前未能够想到的一些意外状况,根据相应的反馈设计,能够更精细的对整体进行设计。(6)可靠性设计。地质灾害工程相对于一般的建筑工程中,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主要的不确定来自防治对象自身存在的设计参数有较强的离散性。因此,计算模型也和实际的工程中有一定的不同,在概率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可靠性的设计方法。就是在对各种参数进行综合考虑之下,选定可靠度或可靠指标当作设计准则。这样就可以在各方面都稳定的状态下计算出失效概率,判断工程的可靠性。(7)计算机辅助设计。这种设计的操作性非常强,对设计工程师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大大提高工程作业的效率。虽然说设计的各种观念有所重复,但是这些总是在不断的优化。
二、 地质灾害工程的治理
地质灾害工程的治理目的是为了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滑坡,泥石流,坍塌,地裂缝,地面沉降等都属于地质灾害。其连续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正确认识地质灾害现状,尽量排除在地质灾害工程中的一些干扰因素,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的可能性,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地质灾害的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治理工程,在治理时,涉及的知识面广,要求专业性强,要按照治理工程相关行业的设计规范进行治理。依据所治理的地质灾害特征、环境,拟定防治的工程方案,不同的地质灾害有不同的防治工程类别。如:对滑坡的治理,常用的工程治理措施有支挡、加固和排水;对泥石流的治理采取拦截、疏导和保护等措施;不同的工程类别有不同的结构类型,在治理过程中要根据灾害的具体情况而采取优选的治理方案。一般的治理工程方案选择单一的工程类型或者结构工程类型,还有的选择不同种工程类型进行,总之根据防治效果选择不同的防治类型。此外,还要想到工程的累积效果,保证维护后的长期使用;还要根据特殊的地质灾害设计专门的工程施工。根据地质灾害的工程位置使防治的强度要达到防治的目标要求。
三、结束语
经过深入的调查地质灾害的发生有过半的因素是人为的。所以要减轻灾害的发生也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利用相关的媒介进行宣传教育,并建立相关的国家财政的投入。对于灾害防治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国家要给予相关的政策扶持,使得地质灾害工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向红;闫媛;;荥阳宋沟滑坡的形成机理与防护措施[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2] 巨能攀;向喜琼;黄润秋;;滑坡治理设计中几个问题的讨论[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指导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全县重点地质灾害点治理工作作为帮助地质灾害危险区群众脱贫致富、根除地质灾害隐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一件大事,突出重点,明确任务,层层负责,通过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有计划有步骤地抓紧抓好。
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工作遵循避让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统筹兼顾、集中与分散安置相结合,明确责任、群众自筹为主与省、市、县补助相结合筹措防治资金的原则,积极稳妥、全面规划与开展试点相结合的原则开展。
由于我县地质灾害点多,各乡镇在工作推进过程中,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区分轻重缓急,选择危险程度高、威胁人口多的灾害点作为先行避让搬迁或治理工作的重点。同时要把搬迁避让与山区扶贫、移民建镇、乡村规划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采取就近安置、异地安置、鼓励投亲靠友等有效方式帮助群众逐步脱离地质灾害危险区。
二、目标任务
至20*年底,完成全县辖区内省政府确定的21个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任务。分月份目标任务为:
20*年6月底前,完成岔口镇岭里村半山组、岔口镇胡家山益州、深渡镇汪山村3-4组的整体搬迁;
20*年7月底前,完成狮石乡狮石村的整体搬迁;
20*年9月底前,完成杞梓里镇六和村横痕、三阳乡浩川村、霞坑镇湖上村上湖组的整体搬迁;
20*年10月底前,完成昌溪乡凤岐村、岔口镇蜈蚣形白石库的整体搬迁;
20*年11月底前,完成金川乡皂汰、金川乡柏川村方田寨的整体搬迁;
20*年12月底前,完成岔口镇鸟雀坪的整体搬迁;
从2009年起,分年度实施列入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其它20个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其中搬迁避让11个,勘查治理9个。
三、治理政策和资金筹措
(一)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政府承担治理责任,治理费用采取政府补助和群众自筹的方法解决。已列入省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项目的,在省财政户均补助1.7万元(含1000元公共设施建设补助)搬迁经费的基础上,县财政从专项经费中安排资金,户均补助3000元。补助的资金,由财政部门会国土部门一次性下拨,包干使用,不足部分由乡镇财政补助和群众自筹。各乡镇可在项目总资金范围内,根据搬迁户人口、房屋、财产等状况确定具体补助标准。
县每年从本级土地出让金和探矿权、采矿权价款中提取10%比例,作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列入县财政预算,专款用于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
民政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把地质灾害危险点的搬迁移民列入救助对象,按照事后救灾的政策及按标准发放救灾补助资金,以切实推进搬迁和治理工作。
教育部门要根据目标任务分解表,对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中、小学校(教学点)提前开展调查,确定学生分流方案,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其中需整体搬迁的,报省教育厅纳入中小学校危房改造计划,确保搬迁避让与危房改造同步实施,切实解决好搬迁学生的上学问题。
列入下一年度省补助的治理项目,有关乡镇应按照项目申报程序,提前报县国土资源和财政部门研究安排防治资金。为申报项目开展的调查、文字影像资料制作、安置地选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程治理项目勘查设计等前期工作费用,由乡镇政府从本级财政列支。
(二)因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建设单位承担治理责任和治理费用,制定治理方案,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督促其限期治理。责任主体有争议的,由县政府组织专家界定后实施。
(三)搬迁避让安置点的交通、电力、饮用水、通讯、广电、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由县交通(公路)、电力、水利、建设、卫生、广电、通信、扶贫、民政等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分别向省有关主管部门争取,负责落实相关配套建设资金。
(四)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集中安置点的建设用地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编制土地置换方案依法报批。安置移民宅基地面积严格控制在规定面积标准以内。
(五)鼓励地质灾害危险点的群众投亲靠友搬迁。凡自愿选择投亲靠友、自行解决生产生活资料的搬迁户,户主提出申请经县政府批准后,搬迁避让补助和公共设施补助资金,按照标准一次性全额发放。
五保户搬迁住房由乡镇政府根据具体情况,相对集中统建,房屋产权归乡镇政府,由民政部门管理使用。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县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工作领导组,负责全县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的组织协调和重大事项决策工作。实行县领导分片联系制度,每个重要地质灾害点确定一名县领导作为联系人,一名科级干部具体负责督查检查工作。县发改委、财政局、国土局、农委、民政局、交通局、水利局、教育局、卫生局、建设局、扶贫办、移委、电信局、电力公司为领导组成员单位。领导办公室设在国土局,国土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县财政局、民政局、监察局主要负责同志任副主任,负责全市日常具体事务处理和各乡镇治理工作的指导、协调、检查、监督等。
各乡镇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领导制度。各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工作要成立治理项目工作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危险点所在乡镇的主要负责人是治理项目的责任人,负责各危险点治理方案的具体实施。
(二)明确责任,分级治理。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危险点实行分级管理。灾害规模大、危险程度高的危险点列入省、市、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由省、市、县政府负责利用3—4年的时间,完成治理工作,其它灾害点防治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属于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点,由各级政府负责治理责任,所需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因人为因素的地质灾害,由工程建设单位承担治理责任和治理费用,乡镇政府监督其限期治理。
(三)加强地质灾害危险点的管理。禁止在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上新建住房和户口迁入,搬迁户安置后必须同时拆除原有住房。对拒不搬迁或搬迁后不拆除原有住房的,乡镇政府可以按照程序采取强制措施解决。
(四)切实解决好搬迁避让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解决好搬迁避让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直接关系到搬迁安置工作的成败,是治理工作的核心、也是搬迁避让工作的难点。各乡镇政府应通过产权置换、岗位培训、劳务输出等多种形式,解决搬迁安置群众的生产资料调整和再就业问题,妥善安排群众的生产生活,使灾害危险点的群众搬得下、稳得住,过得好。做到既脱离危险,又安居乐业。
(五)强化治理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各乡镇必须设立专项资金帐户,对省、县下拨的补助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补助资金的发放使用等必须张榜公布,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县政府及相应工作部门应设立专门举报电话,接受群众举报。县监察局、审计局、国土资源局及相应工作部门应成立联合督查组,对各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凡虚列资金使用项目、虚报使用金额、冒领补助资金、挤占挪用专项治理资金的,依法处理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六)实行项目考核。县政府与乡镇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按年度进行考核。不能如期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乡镇,县政府将予以通报,并对工作失职的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处分,同时取消下一年度的治理项目资金补助,造成的治理资金缺口责任由乡镇人民政府承担。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灾害治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TD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339-01
近年来,对矿山资源实施开采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破坏地质环境的行为,会引发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例如,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因此,加强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已经成为矿山开采的重要内容,确保矿山开采顺利进行,实现开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具体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灾害治理的措施,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一、矿山地质灾害的常见类型
(一)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地质灾害
由于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地质灾害中,最常见的就是矿坑突水涌水,同时也是危害较大的一类地质灾害。在采矿过程中,需要对矿坑的涌水量进行估算再采取采矿措施,如果在对矿坑的涌水量估算之后地下水位突然发生变化,特别是当矿坑的实际涌水量大于估算值时,就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除了矿坑突水涌水之外,地下水位的改变也会引起坑内溃沙涌泥,这是伴随着矿坑突水发生时一种常见的灾害。如果在采矿的时候突然遇到蓄水溶洞,溶洞中除了水之外,还有大量的泥沙和石屑,溶洞中的泥沙和石屑也会和水一起涌入到坑内。除此之外,透水断层以及地裂缝的存在也会把一些沉积物涌入到坑内,导致大量的泥沙将坑堵塞,采矿人员以及采矿机械都会被泥沙所埋,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可以毁灭矿山。
(二)岩石体变形引起的地质灾害
在矿山地质工程中由于岩石体的变形也很容易引起地质灾害,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采矿过程中发生的坍塌事件。在采矿过程中的采空区,如果保留的矿柱受到损害或者数量不足都会使矿柱的支撑能力受到影响,当支撑能力不够的时候就会发生地面的塌陷,在矿体埋藏的越浅的地区发生塌陷的概率就越大,如果埋藏的深度足够,在崩落的采空区没有及时回填也会发生大面积的塌陷。另外,如果矿坑的周边的岩石受到很强的地壳应力,那么就会强烈收缩,而在采矿的过程中由于挖井等,会使矿坑周边的岩石出现广阔的空间,那么被强烈收缩的岩石受力就会突然释放,导致岩石破裂,分成很多碎片向四周喷射,对采矿人员造成危害。由于不合理开采会造成采矿场边坡失稳、岩崩以及滑坡现象的发生,尤其是在露天开采的地质工程中更为常见。在采矿过程中,由于采矿活动还可能引发地震的发生,只要遇到一个小地震就会对采矿的井下和地面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
(三)矿体内因引起的地质灾害
由于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主要有矿坑火灾、瓦斯爆炸以及地热,尤其是在煤矿资源的开采中非常常见。在采矿过程中,由于通风措施没有做好,在矿井内容易聚集很多的瓦斯,当瓦斯浓度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发生爆炸,导致严重的后果,不仅整个矿井被毁,同时还会造成井内工作人员的伤亡。矿坑火灾常见于硫化矿床,硫化物在氧化的过程中会放热,放出的热量没有及时疏散,当热量聚集到某一程度的时候矿井内就会发生自燃现象,使矿山发生火灾,使底下矿产资源受到严重的损害。浪费了巨大的资源,同时还会导致农作物和树木的死亡,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二、矿山地质环境灾害治理的措施
(一)矿山地面减沉技术的应用
矿山资源开采过程中,开采和利用大量资源的同时会造成矿区出现空区现象,影响周围环境。矿山地面减沉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利用砂、厂砂炉渣以及尾矿等材料,对开采后的空区进行填充,避免出现坍塌、变形以及地面沉降等现象的发生,能够有效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污染。地质环境范畴中,沉陷对环境的危害性较大,尤其是在预计会对沉陷地面进行冲刷,破坏周围土层结构,诱发泥石流或者是水土流失等危害。采用矿山地面减沉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沉陷地表的面积,减轻对周围环境造成的破坏,避免水土流失、洪流等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种植复垦技术的应用
矿山开采中,大面积开采可能造成地面塌陷现象,对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极易引发地质灾害。为了降低开采对地质造成破坏,因此,必须要做好地质灾害的治理对策,而种植复垦技术的应用,主要对塌陷地区实施复垦填充,以煤矸石为填充的主要材料,在复垦区域内进行种植,大面积的树木和草,能够避免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降低对复垦区的环境影响,同时在填充区复垦种植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地面压实处理,确保地基紧密度,提升复垦技术的应用效果。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一)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矿山地质勘查队伍
我国矿山资源极为丰富,矿山地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行业之一,对提高我国综合的经济实力有着极大的作用。但是,在以往矿山地质资源开采的过程中,却经常出现资源开采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主要问题出现开采技术以及工艺设计的不合理。在这里作者建议应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矿山地质勘察队伍,矿山地质勘察是综合多工种、多学科的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勘察人员熟练的掌握工程学、地质学等知识,更需要工作人员经过野外实践系统训练,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根据矿山地质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设计合理的开采技术和工艺,从而将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从而有效的提高矿山地质开采效率。
(二)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法律法规
结合矿山地质开采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相关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对矿山地质开采管理的力度,针对一些违规开采或者是不正当开采的行为,及时予以处罚和制止,严重时追究其刑事责任,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同时,还要抬高矿山资源开采的准入门槛,将环境保护工作放在首位,通过对矿山资源开采队伍的资质进行全面审核,确保其技术水平、安全生产能力以及企业规模、环境治理能力等都符合相关规定,如有一项不达标,则不能正常进入开采工作。
(三)推行奖励机制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为了提升矿产开采效率,降低对地质环境的污染,国家应通过奖励机制来扶持施工企业积极投入新的开采技术和开采工艺,全面提升矿山开采效率,而且对降低环境污染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另外,要推行鼓励政策,不断的鼓励相关科研部门对矿山开采设备、工艺的研制和开发,不断的替换落后的装备以及工艺,全面提升矿山开采的装备以及工艺水平,一方面做到提升矿山资源开采的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要通过先进的装备以及工艺来实现绿色矿山开采,降低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同时要做好环境治理和环境恢复的工作。
综上所述,矿山开采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工程,随着矿山开采规模在不断扩大,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剧,甚至会引发地质灾害。本文通过探究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灾害提出了治理措施。通过自身多年实践工作经验,以及自身对矿山开采行业的深入了解,提出了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建议和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和探究,能够进一步改善矿山地质环境灾害问题,有效解决矿山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地质灾害问题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做好环境治理及环境恢复工作,提升矿区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矿山地质开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耀红.关于矿山地质环境灾害治理、分析与建议[J].发展研究,2013,07.
以沙峪煤矿为例,沙峪煤矿矿区范围内分布着4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000余人。矿区内沟谷发育,地形破碎,土地较贫瘠,受采煤的影响,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土地退化、荒芜、房屋裂缝、水源干枯等环境地质问题日益突出,居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受到严重威胁。煤炭的大规模开采造成了对矿山环境的较大破坏,采空塌陷、地面裂缝、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煤矸石堆放、矿坑排水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相继发生和出现。
1、地下水位下降
据调查,沙峪煤矿现采***煤,矿坑排水主要来自其顶板(多层)砂岩裂隙水,达300~500m3/d,由于其集中排放,改变了地下水运移状态,周边地下水向井下巷道汇流,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使煤层之上含水层储水结构遭到破坏。矿区中部出露于二叠系石盒子组砂岩中的1眼天然泉以及各村中8处水井,浅层均先后干枯,使矿区内的村庄、居民及大小牲畜用水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而矿坑排水大多数直接排放,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2、采煤引发的地面裂缝、塌陷等地质环境问题
3、煤矸石堆放的潜在危害
据相关资料,煤矸石对环境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三点:
1)煤矸石自燃对环境的污染
2)煤矸石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煤矸石经雨水淋溶进人水域或渗入土壤,会影响水体和土壤,并被植物根部所吸收,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农业减产,同时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及人类健康;
3)矸石山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
矸石山堆积过高,坡度过大,就容易造成滑坡;由于降雨等作用使得矸石山的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时便可能形成泥石流。
二、治理与恢复方案
1、避让搬迁
2、采空塌陷、裂缝的治理与恢复耕地
首先清理旧村庄,用推土机推平,通过压道机、推土机和运送汽车往复压实,及时覆盖黄土。对因采空塌陷造成破坏的耕地采用人工或机械方式进行填埋(夯实)裂缝和陷坑,平整田面,因地制宜,修筑相应的田间道路及排水工程,并在各级梯田的外边缘修筑护田堤,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坝田,恢复农田的耕种功能。土地复垦后,耕作层的土壤大部分变为生土,不利于作物的生长,需要在深翻的同时,配方施肥,培肥土壤。同时,为了保持人工土壤中的水分,宜尽量在其底部回填约0.5m的亚粘土或粘土,形成人工隔水层,然后再回填亚砂土。恢复耕地后种植一些抗旱性强的乡土植物。
3、煤矸石堆放场的治理
4、修建回风竖井地下储水仓,解决居民人畜用水
区内奥陶系岩溶水埋藏深,富水性不均匀,施工深井风险较大,增设井下储水仓将新施工的回风竖井井下排水作为供水水源加以利用,既避免水资源浪费,又降低了施工深井带来的风险。同时,可满足矿区居民供水。
三、治理工程工程量
1、农田整治与恢复
对已破坏的60hm2农田进行整治与恢复,复垦工程程序及标准为:
①将田面阳土剥离集中堆放一边;
②农田内塌陷、裂缝填平、夯实;
③田面平整,田面平整为梯田形式,梯田单级高差宜根据地形变化而定,一般控制在2~5m之间,各级梯田田面基本保持水平,并向内侧略有倾斜。
④因地制宜,修筑相应的田间道路及排水工程;
⑤在各级梯田的外边缘修筑护田堤,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坝田;
⑥地表覆盖阳土,厚度0·5m以上,并适度压实,覆盖土壤ph值为7~8·5[3]。
2、煤矸石的整治
3、回风竖井井底储水仓及供水配套
(1)、回风竖井井底储水仓
区内奥陶系岩溶水埋藏深,富水性不均匀,施工深井风险较大,增设井下储水仓将新施工的回风竖井井下排水作为供水水源加以利用,既避免水资源浪费,又降低了施工深井带来的风险。同时,可满足矿区居民供水。
回风竖井井下储水仓的井下平面布置由煤矿实施,必须做到既保证井下排水(来自煤层之上含水层)不受采煤的污染,又不影响煤矿正常生产。
(2)、供水配套工程
②配套4寸供水管道4200m。
③修筑井口蓄水池1个,高位蓄水池3个,容积分别为800立方米和400立方米。
④配置150kw专用变压器一台。
四、工程经费预算与工期
1、工程经费预算和工期
根据上述工程量,沙峪煤矿矿山环境整治与恢复工程共需经费479·44万元[4](表3)。沙峪煤矿矿山环境整治与恢复工程工期共需1年。
第一条为保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控制治理工程工期,充分发挥治理工程投资效益,加强对治理工程监理单位的资质管理,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申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实施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从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活动的单位,应当在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在其资质证书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活动。
第四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
国土资源部负责甲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和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乙级和丙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和管理。
第二章资质等级和业务范围
第五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分级标准如下:
(一)甲级资质
1.注册资金或者开办资金人民币二百万元以上;
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技术人员总数不少于三十人,其中具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岩土工程、工程预算等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二十人;
3.近三年内独立承担过五项以上中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监理项目,有优良的工作业绩。
(二)乙级资质
1.注册资金或者开办资金人民币一百万元以上;
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技术人员总数不少于二十人,其中具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岩土工程、工程预算等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十人;
3.近三年内独立承担过五项以上小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监理项目,有良好的工作业绩。
(三)丙级资质
1.注册资金或者开办资金人民币五十万元以上;
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技术人员总数不少于十人,其中具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岩土工程、工程预算等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五人。
第六条除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资质条件外,申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还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具有健全的安全和质量管理监控体系,近五年内未发生过重大安全、质量事故;
(三)技术人员中外聘人员的数量不超过百分之十。
第七条同一资质单位不能同时持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资质。
第八条甲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单位,可以承揽大、中、小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监理业务。
乙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单位,可以承揽中、小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监理业务。
丙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单位,可以承揽小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监理业务。
第三章审批和管理
第九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机关为国土资源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申请的具体受理时间,由审批机关确定并公告。
第十条申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应当在公告确定的受理时限内向审批机关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资质申请表;
(二)法人资格证明或者有关部门登记的证明文件;
(三)法定代表人和主要技术负责人任命或者聘任文件;
(四)当年在职人员的统计表、中级职称以上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名单、身份证明、职称证明;
(五)承担过的主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项目有关证明材料,包括任务书、委托书、合同,工程管理部门验收意见;
(六)单位主要监理设备清单;
(七)质量管理体系的有关材料;
(八)近五年内无质量事故证明。
上述材料应当一式三份,并附电子文档一份。
资质申请表可以从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上下载。
第十一条申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资质单位在申请资质时弄虚作假的,资质证书自始无效。
第十二条申请甲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的,向国土资源部申请。
申请乙级和丙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的,向单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请。
第十三条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资质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审批工作。逾期不能完成的,经审批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
第十四条审批机关受理资质申请材料后,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专家评审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审批时限内。
对经过评审后拟批准的资质单位,应当在媒体上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七日。
公示期满,对公示无异议的,审批机关应当予以审批,并颁发资质证书;对公示有异议的,审批机关应当对其申请材料予以复核。
审批机关应当将审批结果在媒体上予以公告。
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批的乙级和丙级资质,应当在批准后的六十日内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第十五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证书,由国土资源部统一监制。
第十六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证书有效期为三年。
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从业的,应当在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前三个月内,向原审批机关提出延续申请。
审批机关应当对申请延续的资质单位的从业活动进行审核。符合原资质等级条件的,由审批机关换发新的监理资质证书,有效期从换发之日起计算。经审核,不符合原定资质条件的,不予办理延续手续。
符合上一级资质等级条件的资质单位,可以在获得资质证书两年后或者在申请延续的同时申请升级。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资质条件的,审批机关应当重新审批,并颁发相应的资质证书。
第十七条资质单位遗失资质证书的,在媒体上声明后,方可申请补领。
第十八条资质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的,应当及时到原审批机关办理资质证书注销手续。需要继续从业的,重新申请。
第十九条资质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等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变更后三十日内,到原审批机关办理资质证书变更手续。
第二十条资质单位破产、歇业或者因其他原因终止业务活动的,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注销手续后十五日内,到原审批机关办理资质证书注销手续。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应当配合,并如实提供相关材料。
第二十二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单位,应当建立监理业务手册,如实记载其工作业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十三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技术成果和资质图章管理制度。资质证书的类别和等级编号,应当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有关监理技术文件上注明。
第二十四条资质单位的技术负责人或者其他技术人员应当定期参加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业务培训。
第二十五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单位,对承担的监理项目,应当在监理合同签订后十日内,到工程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监理项目跨行政区域的,向项目所跨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资质单位不按照本办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和第二十条的规定及时办理资质证书变更、注销手续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资质单位不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进行备案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审批及管理过程中、、,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实施前已经取得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资质证书的单位,应当于本办法实施后六个月内,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到审批机关申请领取新的资质证书。逾期不申领的,原资质证书一律无效。
关键词:边坡 滑坡 桩 挡土墙
中图分类号: F407.1文献标识码:A
1 充分认识滑坡形态特征及引起变形的因素
在制定防治措施前,要认真阅读滑坡勘查报告,搞清楚滑坡体的几何形状,体积大小;滑裂面的埋深;滑坡的滑移形式;滑坡的物质组成;滑带土的强度值等。然后分析引起边坡变形的地质环境条件。根据滑坡自身条件和周边地质环境条件反复论证过的防治措施应该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美观大方的方案。
2 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
滑坡防治是一项综合性治理工程,在一个滑坡的防治措施中,就含有多个治理措施。一般来讲,滑坡的防治措施有截(排)水、削坡减载及对坡体的稳固,而对坡体的稳固措施主要有下档、中固、上护的基本方法,下挡措施有重力式挡土墙、抗滑桩挡墙及新型支挡结构;中固措施主要有锚杆(锚索)锚固、喷锚支护锚固、土钉墙锚固等;上护主要有格构护坡、柔性网护坡及生物护坡等。
3 边坡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
3.1 排水
所谓排水就是将影响坡体滑动的坡面水、坡体深部水和坡面外的客水通过一定的方法排走。水是边坡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什么样的边坡防治,排水都是第一位的。当坡体内存在水时,排水应作为首选和必选措施。边坡排水措施包括坡面以外的截水措施、坡面排水措施和坡内深部排水(含钻孔排水,平洞排水)措施。
3.1.1 地表截水渠
所谓截水是截坡面以外的客水。在滑坡后缘及左右两侧以外设置地表截水渠(俗称天沟和吊沟),拦截滑坡体以外的客水,不使其汇入滑坡体内。
3.1.2 坡面防水
坡面防水既重要又简单,主要是封闭坡面存在的裂隙、裂缝和落水洞等。为避免滞留在坡顶或坡面的雨水经坡面裂缝、裂隙和落水洞等渗入到坡体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封闭裂缝、裂隙和落水洞等,并平整坡面,以利地表集水的快速流散。常用的方法是沿裂隙、裂缝向下挑沟,然后进行夯填、整平。
3.1.3 坡面和坡脚集(排)水渠
为了将坡面水排走,必须在坡面、坡脚及卸荷平台设置集(排)水渠,将坡面水收集后及时排走。
3.1.4 坡内排水孔
对于坡体内存在的潜水,要用钻孔排水,对于软岩和土质边坡,排水孔可在坡面上按照一定的规则间距布置;对于岩质滑坡,其排水孔优先选在裂隙发育,渗水严重的部位。
3.1.5 坡内排水平洞
当地下水难以通过坡面钻孔排出时,可在坡体内开挖平洞,洞顶辅以扇形排水孔幕,以便有效排走地下水。坡面排水孔和平洞排水孔应结合岩性特点,采取适当保护措施,确保其长效性。
3.2 坡率法(削坡减栽)
坡率法——通过控制滑坡高度和坡度,或将部分滑坡体移走,减少滑坡体积,从而无需对边坡进行整体加固就能使坡体达到自身稳定的方法就叫坡率法。坡率法也称削坡减载,是一种经济合理,施工简便,且一劳永逸的有效措施,对于土质边坡和强风化碎岩,宜优先采用。治理什么样的边坡,都有整治坡面的要求,而整治坡面也有削坡减载的成份,因此,坡面整治也是一种削坡减载。
3.3 重力式挡土墙
重力式挡土墙——重力式挡土墙是依靠墙身自重来抵挡边坡下滑的构筑物。重力式挡土墙由于形式简单、取材容易、施工简便而广泛采用,重力式挡土墙主要用在坡高较小的中小型土质边坡、强风化破碎岩质边坡,而且变形时剪出口较浅。根据墙背的倾斜情况,重力式挡土墙可分为仰斜式、直立式、俯斜式和衡重式等。
3.3.1 仰斜式挡土墙
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仰斜式挡土墙是首选形式,一是仰斜式挡土墙所承受的主动土压力较小,二是仰斜式挡土墙可以依坡体坡度顺势而为,三是墙身结构较小。与直立式挡土墙相比,施工有一定的难度。
3.3.2 直立式挡土墙
当原始坡面比较陡,墙体后面的坡体又不容许开挖时,宜选择直立式挡土墙进行支挡,直立式挡土墙与仰斜式挡土墙相比,墙后的主动土压力大,因此要求墙身结构大,所用材料多,应尽量少用,以降低成本。但是由于施工方便而被广泛采用。
3.3.3 俯斜式挡土墙
俯斜式挡土墙的背坡比要大于胸坡比,其使用条件是由于空间位置的需要,墙后需要填方,有填方就要夯实填土,这时只有俯斜式比较合理,俯斜式墙的主动土压力比较大,因此其墙形结构大,使用材料多,应尽量少使用。在计算稳定性时要考虑填土部分。
3.3.4 衡重式挡土墙
衡重式挡土墙用在地面横坡较陡峻,或地形狭窄的地方采用,衡重式挡土墙墙背上下间设有衡重台,利用衡重台上的填土重力,使全墙重心后移,增加墙身稳定,其墙身结构小,基础开挖量小,比较经济,是主要的挡土墙形式,其缺点是结构复杂,施工麻烦。重力式挡土墙材料多为块石、个别地方用混凝土。当下滑力较大时,挡墙可与锚杆支护联合使用。
3.4 抗滑桩支挡结构
3.4.1抗滑桩
抗滑桩——抗滑桩是一种置身于岩土体中的大型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它是通过桩身将上部承受的滑坡推力传递给桩下部的侧向岩土体,依靠桩下部的侧向阻力来承担滑坡的下滑力,从而使滑坡保持平衡或稳定。抗滑桩的使用条件是:一是滑坡体下滑力较大;二是滑坡剪出口深不宜设置工程措施;三是具有可靠的持力层。抗滑桩是埋入岩土体中的大型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其施工难度较大,材料应用较多,成本高,一般不宜采用,如果通过方案对比确实需要,且符合以上三个条件时,可谨慎选择使用。为了降低成本,减小桩身结构,抗滑桩往往与预应力锚索(锚杆)联合使用。形成桩锚复合支挡结构。
在不符合上述条件土层地区、强风化地区,经过论证确需抗滑桩时,滑面以下桩长应该是桩长的一半,桩截面要相对小一些,桩心距要小一些。这时抗滑桩的截面可以是方桩,有时候将矩形的长边对山体,与常规的刚好相反。
3.4.2 锚索抗滑桩
锚索抗滑桩是对抗滑桩的一种补充,为了缩小抗滑桩的见面结构,或抗滑桩的长度,可在抗滑桩的顶部加锚索结构,加了锚索结构后钢筋的布置要有变化,在原受压面部分由于锚索的作用,产生受拉区,受拉拉力主要有钢筋来承担,所以要加部分受拉钢筋,钢筋量要根据拉力而定。此时,锚索的锁定拉力要比常规的小15%左右,这主要是要配合抗滑桩的受力状况。如果锚索是满负荷时,滑体下滑时,在抗滑桩还没有受力时,锚索先受力而遭到破坏。
3.4.3锚筋桩
锚筋桩的使用条件,一般情况下,不提倡、不赞成使用锚筋桩,只有在锚固段地层确实很坚硬,人工挖孔及其困难, 而且地层抗压强度高于混凝土强度时,可以使用锚筋桩。锚筋桩的锚筋的分布尽量与原设计的钢筋分布一致,即锚筋结构分布在受拉区,钢筋要长短相间,避免放在一个坡面上。在抗滑桩孔中钻孔要特变注意安全。
3.4.4 锚杆挡土墙
锚杆挡土墙是重力式挡土墙的补强,当下滑力较大,重力式挡土墙难以支挡土的下滑力时,要采用锚杆式挡土墙,实践证明,一根φ22的螺纹钢,可提高6m3浆砌块石的力,潜力巨大。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使用锚索挡土墙。有2个条件:一是要求基础的承载力要高。二是重力式挡土墙最好是直立式的。
3.4.5 锚索地梁(锚墩)挡土墙
对于基础承载力差,重力式挡土墙是仰斜式结构的墙来讲,可以使用锚索地梁挡土墙。锚索地梁挡土墙是重力式挡土墙的补强,当下滑力较大,重力式挡土墙难以支挡土的下滑力时,要采用锚索地梁(锚墩)挡土墙。一根钢绞线可以加固15吨左右的力,如果是10根钢绞线可达150吨,潜力巨大。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使用锚索挡土墙。这里要求基础的承载力要高。使用锚索挡土墙的要求:一是滑力较大,二是墙体要高,三是锚索与水平夹角要小一些。
3.5 新型支挡结构
新型支挡结构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支挡结构体,主要有悬臂式挡土墙、扶壁式挡土墙、加筋式挡土墙和锚杆式挡土墙等。
3.5.1 悬臂式挡土墙
悬臂式挡土墙主要使用于缺乏石料的地区、地基承载力较低的地段和墙高不超过6m的边坡。它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由立壁、墙趾板和墙踵板组成。在实际中,由于悬臂式挡土墙的立壁单薄,抗击坡体下滑力有限,往往被扶壁式挡土墙代替。
3.5.2 扶壁式挡土墙
扶壁式挡土墙适宜条件也是缺乏石料的地区和地基承载力较低的地段。扶壁式挡土墙是悬臂式挡土墙基础上发展来的,它是在悬臂式挡土墙的墙踵板与立壁之间加上若干道扶肋,增加了结构的强度。其结构由立壁、墙趾板、墙踵板和扶肋四部分组成,由于加了扶肋,墙高可增加到6m以上。
3.5.3 加筋土式挡土墙
加筋土式挡土墙主要适宜于大型填方,且填方的一边需要直立的工程。加筋土式挡土墙的挡土原理是土的侧压力传给墙面板,墙面板再传递给拉筋,拉筋再借助于与稳定土间的摩擦作用,使其侧压力传递给稳定土,从而达到稳定坡体的作用。它是由钢筋混凝土墙面板、填土和拉筋组成。这种结构体可承受地基较大的变形、还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冲击、振动,施工不用机械,外形美观、占地少,是填方工程首选的治理措施。拉筋可以是条带状的,也可以是土工格网。
3.5.4锚定板式挡土墙
锚定板式挡土墙主要适宜于大型填方,且填方的一边需要直立的工程。它是由肋柱、锚定板、拉杆、挡土板和填土组成,其挡土原理是土的侧压力传给挡土板,挡土板再传递给肋柱,肋柱通过拉筋转递给稳定土中的锚定板,利用锚定板的抗拔力达到稳定填方土的作用。这种结构体可承受地基较大的变形、还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冲击、振动,施工不用机械,外形美观、占地少,是填方工程主要的治理措施。
3.5.5 锚杆式挡土墙
锚杆式挡土墙主要使用在山坡前需要填方,且填方部分需要直立的工程。锚杆式挡土墙的挡土原理是填土将侧压力转给挡土板,挡土板传递给锚杆,锚杆再传递给稳定的山体中,从而达到稳定坡体的作用,锚杆式挡土墙其结构是由锚杆、钢筋混凝土面板和锚杆反力支撑柱组成。其优点是对地基的要求不高,使用坡高不限,且经济实用。
以上主要是边下部的支挡方法,对于中小型边坡采取其中的一项就可以了。然而在实际中,一个较大型滑坡只用下部支挡措施是难以奏效的,在其上部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才能稳固滑坡体,这就提到了中部的支挡方法,根据实际工作经验,中部的支挡方法最主要的是锚固方法,即锚杆(锚索)锚固、喷锚支护锚固等。
3.6 锚固措施
3.6.1 预应力锚杆(锚索)锚固
当土质(岩质)滑坡高陡,滑裂面埋深较大,下部的支挡措施难以使坡体稳固时,需要在坡体的中部采用锚固措施,对于坡体变形明显的边坡,要采用预应力锚杆(锚索)加以锚固,当潜在的下滑力较大时,须采用预应力锚索锚固;当下滑力较小时,采用预应力锚杆锚固。
3.6.2 支撑反力结构
使用预应力锚固措施,就要有锚固力的反力支撑结构,常用的支撑结构是格构梁。而对坡面高低变化大,且整平困难的岩质边坡,建议采用正方形反力支撑板,其效果与格构梁是一样的,但施工方便,成本较低,是值得考虑的一种反力支撑结构。
3.6.3 土钉墙锚固
土钉墙是砂浆锚杆与喷射混凝土墙体的结合体,是常用的锚固结构体。土钉墙锚固工程主要是对新开挖的边坡进行加固,如建筑基坑开挖的边坡等。土钉墙要求边坡具有一定的天然凝聚力,且坡面无水或者水比较少,因此,在地下水较发育或者边坡土质松散时,一般不采用土钉墙。
土钉墙施工有其特殊的要求,这就是自上而下、边开挖边进行土钉墙施工,而且对每次开挖深度有一定的要求。
3.6.4 喷锚支护加固
与土钉墙相比,喷锚支护是在已有的不稳定边坡上所进行的锚固工程,它也是砂浆锚杆与喷射混凝土锚固结构。喷锚支护的使用有其特定的条件。首先是变形不明显的岩质边坡;其次是岩质边坡无顺坡向滑移结构;再次是岩体为弱风化或中风化的完整性较差的岩质边坡。为防止边坡浅表层岩块崩落,减缓风化作用,可采用喷锚支护。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需要,喷锚支护中的喷射混凝土部分已经有格构梁代替了,其格构梁比预应力锚固所需要的梁要小。格构内部进行培土植草。
对于表面植物较多,又符合以上条件的岩质边坡可用柔性支护,既俗话讲的钢丝网防护措施。
3.7 坡面防护
坡面防护就是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使松散的,不规则的坡面得到稳固,美化。在边坡的上部,坡体相对平缓,在经过下部支挡,中部锚固以后,滑坡体得到了有效控制,坡顶部分只要将坡面加以防护就可以了。常用的方法有格构防护、生物防护和柔性网防护等措施。
3.7.1 格构防护
格构防护是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在整理过的坡面上使用菱形格构、正方形格构、拱形格构等将坡面加以固定,适宜植物生长的地方可在格构内培土植草。格构材料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块石结构,也有混凝土预制件。
3.7.2 柔性网防护
对于坡体上部较松散的坡面,其本身就有植物,这时采用柔性网防护比较合适,柔性网是一种新型的支护方法,目前已得到大力的推广使用。
3.7.3 生物防护
生物防护大多数是配合格构支护使用的,就是在锚固框架内,在格构防护内种植适合于生长的草木,达到稳固坡面,美化环境的作用。对边坡实施防护工程,安全有效是第一位的,考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是第二位的,因此不宜奢求环境美化。
3.8 改造岩土体
对于滑体、滑带土较松软,岩土体的强度值较小的滑坡,可以通过工程来改造岩土体,以便提高岩土体的强度值(C、φ),如利用压密注浆和高压旋喷桩改造土体。高压旋喷桩所使用的地层是水马力能够切割搅拌的地层。压密注浆适用于填充裂隙,防止渗水造成边坡抗剪强度降低。
结束语
地质灾害滑坡防治是地质灾害治理中主要工作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加强,江苏、浙江等地的高铁、高速公路沿线以及城市建设、风景区治理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今年来呈现增长趋势。工程新技术、新工法逐渐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及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 GB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11.
[2]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9.
[3]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国家质检总局(SBT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