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化课程建设范文

信息化课程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化课程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化课程建设

第1篇:信息化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 会计职业角色;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4. 026

[中图分类号] F232;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4- 0045- 02

高校会计专业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长期以来是会计教育界研究探索的关键问题。会计信息化的过程是在会计行业和组织或企业会计活动中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和利用会计信息资源,使会计信息资源成为全社会的共享财富,以推动会计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其战略目标是促进会计行业、组织或企业的会计管理活动和会计业务的变革,以推动会计事业的发展。因此会计信息化不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管理理念。会计信息化课程应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实务应用需求及学生素质的变化,与时俱进。课程体系应体现实务化、职业化、复合化的特色。从适应学生将来从事会计职业角色的实务工作需求出发,合理定位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职业导向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满足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1 与信息化相关的会计职业角色的分析

在经济领域中会计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来源,经济管理活动所需经济信息的大部分来源于会计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实务中的会计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日趋紧密。会计信息化是以为单位提供标准化会计信息为基础的综合会计信息平台,内嵌于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与业务高度集成共享信息,所有数据直接来自于基础业务信息,又将财务计划和控制功能集成到整个供应链上;充分发挥会计的核算、控制、决策支持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和会计学科的发展,使得会计信息化功能不断丰富,它涵盖供、产、销、人、财、物以及决策分析等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功能不断完善。会计人员传统角色负担的工作大部分必须借助于计算机系统完成,在实务中面对会计信息化系统,会计人员通常扮演着使用者、维护者和实施咨询者等职业角色。

1.1 使用者角色的会计信息化应用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使用者,信息化应用直接表现为某种会计信息化软件在业务中的使用,作为使用者,需要掌握一种软件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操作技能,熟悉会计信息化软件功能。除了基本操作外,要想更好地应用会计信息化,还需要理解会计信息化与企业业务活动、企业价值和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学会思考如何应用会计信息化来为企业的长远战略和日常业务活动服务,提升自身的工作价值和企业价值。

1.2 维护者角色的会计信息化应用

会计信息化应用的重要问题是如何保障会计信息化系统能顺畅的运行,要顺利运行,离不开良好的维护,会计信息化的正常使用与软件、硬件配置、系统环境和操作人员正确操作联系密切。虽然维护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公司售后服务来解决,但在维护方面有费用高、范围有限、响应不及时等许多问题,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维护者,需要学习计算机系统维护和数据库维护、网络维护相关知识,排除一般性故障,解决日常应用的常见问题。

1.3 实施咨询者角色的会计信息化应用

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应用,会计信息化实施是一项复杂和严谨的工程,有时需要专业化的实施服务,会计人员作为实施咨询者角色,更多的是从企业用户的角度,当实施会计信息化项目时,为选择合适企业需要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提供选型建议,配合实施服务进行会计信息化在本企业的应用,需熟悉会计信息化系统相关的应用、管理和实施咨询内容,实施咨询的方法。

2 适应会计职业角色需求的会计信息化课程目标

会计信息化课程目标应从上述会计职业角色的实务需求出发,以将学生培养成未来会计信息化系统使用者、维护者和实施咨询者为方向指引。因此,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从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实务应用中所扮演的使用者、维护者、实施咨询者职业角色出发,将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与会计信息化有关的理论知识体系,重点培养学生为履行职业角色实务应用中所需要的实践工作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适应会计职业角色需求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

适应新时期会计职业角色需求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应体现实务化、职业化、复合化的特色。从前述各职业角色的需求出发,使用者、维护者和实施咨询者职业角色需要学习的内容。会计信息化课程内容的设计应紧紧围绕会计职业角色应用需求,根据会计职业角色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来安排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在会计中应用的背景、相关理论、企业经营过程中会计信息化日常应用、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维护、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实施。

4 适应会计职业角色需求的会计信息化课程教材

会计信息化课程实践性较强,知识的更新快,教材内容需有一定前瞻性,院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在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专业管理软件公司在实践方面熟悉企业应用需求优势,教材由院校教师和管理软件公司技术人员、有关科研人员共同合作编写,既保证了内容系的统性及适用性,又能体现出实用性、前瞻性和创新性;教学层次应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注重基础,突出实用,增加弹性,重实务,重练习,重能力;向学生提供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统合多媒体、多形态、多层次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主教材、实训教材、学习指导和试题库等组成,具体由教师辅导、电子教案、案例库、文字教材、网络课程、试题库、实训指导、工具软件、教学支撑环节等部分构成。以学生的学习为本,调动教与学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建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J].财会通讯,2012(18):16-18.

第2篇:信息化课程建设范文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为军械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新开设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有别于其他院校的同名课程,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设置的不同。为了提高我校学员的信息化素质与能力,本课程在内容编排上以信息技术的管理为主线,共分为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的获取技术、信息的传输与交换技术、信息的存储技术、信息的处理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技术等相关内容。

从内容编排上可以看出,该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难易程度分布不均,既包含了当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又涵盖了复杂的技术原理与基本算法。因此,如何让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消化吸收内容的精髓,让他们能从繁重的知识体系中梳理出一条简单明了的主线,便成为了教员的主要授课宗旨。因此,采用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信息化案例教学在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1.信息化案例教学

近年来,案例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简单生动的案例,往往可以起到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实例化的作用,对于学员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发挥了较大的辅助作用。但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往往以纯文本的形式展现在学员面前,教员与学员之间的交互经常停留在了简单的书面或口头上的问答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员学习的能动性,但是缺乏灵活性以及生动有趣的“色彩元素”,因此这就要借鉴信息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将信息化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深入分析,以适当、丰富的教学案例为内容支撑,以信息化技术为技术支撑,开发出图、文、声并茂的信息化案例。

2.可行性分析

案例教学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有它自己的特点与局限性。对于本教研室主讲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而言,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概述、信息获取与处理、信息管理与信息安全等知识点。经过对课程内容的深入设计与分析,总结出本课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课程内容中包含非良构问题,即指含有多种解决方案、多种解决途径的问题;课程内容中包含某些典型事例类的学习内容;课程内容中包含策略类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抽象而难以言表,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往往不能直接通过传授而让学生直接掌握这些内容,需要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步掌握与内化。基于这些特点使得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开展案例信息化教学成为可能。

三、信息化案例的研制举例

1.案例一

以“信息获取技术”这一章为例,阐述信息化案例教学法在本章中的应用。从内容设置上可以看到这一章难度较低,但是知识面较宽,更为重要的是课程内容中包含某些典型事例类的学习内容,如果只是通过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向学员解释“声纳”的工作原理或者“红外成像仪”的技术特点等,会使学员既感枯燥又觉得抽象,如何让学员能充分理解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让他们带着兴趣来学习,此时就可以应用信息化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具体案例的研制过程如下:

(1)研制计划。1)研制目的。通过对信息获取案例的学习和讨论,以基于信息化教学案例的案例教学形式实现以下教学目标: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案例的学习,探索分析信息获取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人类各方面的影响;使学生对信息获取技术的理解更加生动、直观;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通过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分析信息化对军队建设的贡献,加深学员对信息化的理解。2)研制的内容。该案例以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历程为教学内容,因为面对的是军校学员,因此主要采用军事上的典型案例来组织内容。以信息获取技术使用的媒介不同,从光电获取技术到复杂的雷达、卫星获取技术,从利用无线电波的地面获取技术到利用机械波的海中声纳获取技术等。还介绍了现代战争所采用的信息获取技术的更新换代,由此引发学员对信息技术在军队、作战领域的应用产生深入的思考。3)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将其作为引入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导入。4)采用的呈现方式。本案例的呈现以图片剪辑、视频加相应的文字、语音配合的方式为主。

(2)撰写文案。以下为文字案例的大纲(具体文案内容略):光电信息获取技术;雷达技术;声波信息获取技术;地面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技术。

2.案例二

以“信息处理技术”这一章为例,该章内容难度较高,有一些较为难懂的概念,比如“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此时如果用简单明了的案例向学员进行解释,肯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解释“模式识别”时,不用专业的术语去下定义,而是采用医学上癌细胞识别的方式进行解释,通过这个案例采用一些模式识别的算法,如贝叶斯决策理论、近邻法等,具体案例研制过程为:

(1)研制计划。1)研制目的。通过对信息处理案例的学习和讨论,以基于信息化教学案例的案例教学形式实现以下教学目标: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案例的学习,探索分析信息处理技术的原理与作用;使学生对信息处理技术的理解更加生动、直观。2)研制的内容。该案例以信息处理技术的典型案例为教学内容,使用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关注的案例事件作为授课内容,分别采用“基于最小风险的贝叶斯决策理论”与“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理论”验证“癌细胞”的诊断过程,让学员能够体会到现代医学与信息技术的密切相关性。3)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将其作为引入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导入。4)采用的呈现方式。本案例的呈现以图片剪辑、视频加相应的文字、语音配合的方式为主。

(2)撰写文案。以下为文字案例的大纲(具体文案内容略):基于最小风险的贝叶斯决策理论;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理论;脸部识别案例;印刷体汉字识别案例。

四、教学效果

由于将信息化案例教学法贯穿课程始终,使得大部分学员都能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其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既定的学习任务,而且部分学员将课程知识延伸到了对军队信息化的思考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军队信息化改革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当课程接近尾声时,学员有组织地进行了一次题为“信息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的演讲,从选题到具体的演讲过程,学员都发表了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同时也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融入其中,实现了课程制订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世清,朱莎莎.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研制原则与方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9).

第3篇:信息化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 网络化 网络课程 信息化教学

引言:人类社会生产力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影响下获得了空前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们行为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人们借助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开始不断拓宽自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了全新变革,使足不出户就了解世界成为现实。信息化的发展影响领域很广,已经影响到了教学领域,传统教学手段被信息化教学方式取而代之。

一、网络教学发展现状评价

网络教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现实意义,不仅推动了学习理念的变革和课程资源的数字化,而且加快了计算机课程的网络化进程。最近几年,在计算机相关专业硬件条件日趋完备的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实行网络教学成为可能。很多学校也开始进行网络课程建设,并且进行了不断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加快建设进程,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策略,比如行政推动、平台建设和完善制度等。笔者结合网络教学理论,借助于本文详细阐述了计算机网路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系统,主要分成四个模块进行阐述,教学资源管理模块、学生学习模块、教师教学模块和学习成果评价模块。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信息化平台

2.1教学资源管理模块

①资源统一管理。资源统一管理是是系统比较重要的功能,主要方便资源上传者和资源审核者使用,主要作用是上传、修改、删除和审核等,资源上传者者的主体是多元的,比如系统管理员、教师用户和学生用户,资源审核者主要有系统管理员和教师用户。

②资源检索。由于每个用户需求不同,因此需求会导致不同的检索,系统根据不同用户的使用权权限,可以给出准确应答。

③资源分类。资源分类功能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以便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

④用户管理。用户信息是一种特殊的系统资源,也需要给予特别关注。教师、学生所拥有的使用权限不同,对系统的使用程度也不同。

2.2学生学习模块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将网络化教育与自主学习理念相结合,使得通过网络渠道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成为可能。网络化自主教学的突出优点是打破了地域和时间限制,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登录系统之后可以进行的操作很多,比如自己设计教学目标、自己安排学习时间、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提交作业等,系统则会根据学生的操作给出相应反馈。学生学习模块的设计是在全面考虑学生学习特点学习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使用权限允许学生自己设计教学计划,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教师教学模块

计算机网络课程实施信息化教学促进了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在单纯充当知识传授者,更多地充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是向学生提供信息和资源,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网络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的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现在: ①任务的变化。传统教学方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来讲授知识,向学生提供学习所必要知识和信息资源。但是在网络化环境下,教师虽然依然为学生提供相关指导,但是重在启发和服务,最终帮助学生提高创造力。②授课方式变化。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使用的授课方式为集中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比较统一,但是教学方式网络信息化之后,教师因材施教成为可能,这使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设计教学方案,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③教师地位的变化。以往教学活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有绝对权威,然而网络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被打破,教师成为动态、可变角色。

2.4学习成果评估模块

教师教学活动进行完之后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评,系统专门设置了学习成果测评模块。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别为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学生完成作业或者作品之后上传至系统教师模块供教师检查,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或者作品情况给出正确评分。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网络化背景下,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从根本上打破传统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师教学效率和质量,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新型教学平台将会出现,计算机网络教学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4篇:信息化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 网络教学; 信息化;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096-01

信息化的时代已经来临,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主导和趋势。任何教学的进行都需要依赖一定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更加注重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认为,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教师要具备开发与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的能力,促进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结合,最终实现网络化。一名优秀的计算机教师还要学会多角度地链接共享资源的平台,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与学生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维、使用新方法,双方在教学相长的情况下,共同进步。

1 相关概念释义

1.1网络教学平台的内涵

网络教学平台指的是通过网络实施课程教学的学习管理软件系统,是一套用来建立、储存、组织、管理、维护、追踪及提供个性化课程学习对象的软件系统,它是一个通用的平台。目前的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建立、运行在web上,教师、学习者均可以通过浏览器进行学习与沟通。

1.2课程资源的概念

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

2 网络教学平台的组成要素

2.1网络教学支持系统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双边过程,因此网络教学支持系统实现的是老师教的支持以及对学生学的支持。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学习能力不同,因此要因材施教地去设计网络教学支持系统。在为教师提供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支持系统可以动态呈现与学习者当前学习能力最相关的教学内容。

2.2网络课程开发工具

网络课程开发工具的任务是负责网络课程内容的制作,并支持网络教学逻辑的设计。这一工具的优点是可以教师开发网络课件和备课的过程,操作起来简单,同时要求教师把自主开发的内容能直接到网络,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2.3网络教务管理系统

教务管理系统是由课程管理、教务管理和系统管理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它可以为管理者、教师、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对于管理者来说,可以通过此系统来管理教师和学生的档案;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通过此系统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查看学生的档案,为学生及时提供指导;对于学生来说,可以通过此系统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差别,获得教师的帮助与引导。

2.4网络教学资源系统

网络教学资源系统是网络教学的基础,为了便于老师查找素材及课程资源的重复利用,需要用数据库来管理教学资源。它可以对各类教学资源进行采集、管理、检索和应用。

3 网络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点

网络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点是网络课程和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从它们的表现形式和功能特点来看,教学资源大体可以分为印刷媒体、音像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含单机版和网络版)、网络课程四大类。

3.1印刷媒体

印刷媒体属于典型的传统媒体,它的特点是易编制、易携带、价格低、使用方便等。

3.2音像媒体

主要针对电视而言,电视是受众人数最多的媒体,在生活中极为普及。课程制作的声像质量要求较高、形象直观,但是其制作成本比较高,并且播放的信息大多是单向线性,且抗干扰能力比较差,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3.3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是运用各种计算机媒体技术开发出来的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软件。但这种软件一旦做成功后不容易修改,其包含的动画和视频信息也不会太丰富,使得教师与学生间不能交换信息。

3.4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在网络教学中居于主体和核心的地位,它包括教学平台、教学及资源管理系统以及必要的软件工具等。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交互性。

4 网络化课程资源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4.1选择开发工具

信息资源的开发要保持先进性,我们要做到信息开发资源运行平台的兼容性,平台的开发还要有利于进行资源的再处理和移植、组装等特性。

4.2资源的建设要共享

鼓励创造性的建设,积极引导推荐和利用市场机制的统一。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交流机制,实现资源建设的共享。

4.3密切结合教学实际

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保证学生能自主学习。针对学生的不同起点和自身特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媒体表现方式,为学生创设一种主动学习的情境。

结论

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网络平台下的教学与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资源密不可分,深入挖掘与探索网络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也受到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新时期建设好网络化的课程资源,必将使我国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步入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第5篇:信息化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5—0090—03

从二十世纪末开始兴起的建构主义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应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因此,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积极提升学生自身对于受教育活动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其主动性。与此同时,社会自身正在经历着信息化浪潮的洗礼,信息化成为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在这两方面大背景的交叉影响下,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大学体育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的现实发展,在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下积极地进行信息化建设和改造。本文以大学体育课程为切入点,就自身工作实践经验,谈谈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问题,并据此进行相关实验,以期能够为体育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略尽绵力。

1 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的概念中所包含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具体到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方面,就是体育课程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系统。

1.1 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在硬件方面,国内普遍的做法是通过购置计算机,建设机房来实现体育教学管理的力公自动化。这固然是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步,然而,仅仅止步于此是远远不够的。从深层原因上来看,上述情况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另外从信息化的考察内容来看,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利用也不充分。笔者认为,建立高效的体育课程信息化应当在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广泛地在各个信息化平台上充分交流信息资源。具体做法是:建立场馆与计算机平台的有效互联,对学生个体信息进行硬件识别和管理。比如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通过门禁系统与校园卡或指纹识别系统的硬件关联,对学生的迟到早退情况进行高效快速地管理,并及时反馈到教师的固定或移动数字平台上,这就为体育课程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在软件方面,体育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应当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数字软件。如上所述,体育教师的固定或移动式数字终端上应当具有相应的体育课程教学管理软件,学生也应当拥有对于课程信息进行了解和选择的相关软件,比如采用核心Java平台或者Java2平台的标准版的J2EE语言进行编译的windows系统管理软件或android系统的app应用软件。采用此种语言进行编译的好处是语言编译的便捷性,数据处理的灵活性以及信息管理的安全性这三个方面。另外在体育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当中,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的课件以及多媒体计算机设备的应用,可以充分提高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摆脱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桎梏,从而充分地应用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中“以学生为主”的核心思想,发挥体育教学部门和体育教师的平台作用。

1.2 信息咨询

独木不成林,单脚难行路。良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须配备高效的信息咨询系统。在上述软硬件建设的基础上,体育课程信息化的信息公开机制和信息应用平台也应当随之建立起来。目前的普遍多是建立学校体育部的相关网站,进行体育课程教学信息的单向披露。此类做法略显简单,而且在实际效率上也略显低下。信息化不应当只是将旧有的课程教学和课程管理仅仅更换输入输出和储存途径,而是应当在理念上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交汇进行革新。具体做法是:首先在体育课程的网站的上,应当秉持公开和安全并重的思想。一方面学生通过个人学号和密码都可以访问到网站的全部公开信息,从而对体育课程进行了解和选择;另一方面,非学生的访问者无法进入到具体课程选择的页面当中,只能够了解某些信息。其次基于建构主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育课程信息的披露不应当局限于体育部自身网站上,而是应当针对学生所属年龄段的特点和爱好,在某些公共社交平台如新浪微博、人人网上注册体育部门的账号,通过相互关注来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真正融入学生的群体之中,使学生可以在教育部门搭建的平台上对信息进行主动了解和自主学习。

总之,体育课程信息化的建设应当是在深刻理解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和信息化的真正内涵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交流信息资源、开拓多种平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惟其如此,才能在社会转型进程中,真正实现教育的基本目标,开展人性化的体育教育。

2 体育课程信息化教学管理实验

2.1 实验目的

此次实验的目的在于验证新型教育理念下的体育课程信息化体系对于学生体育成绩和体质水平的提升作用,以及体育课程信息化对于学生学习体育课程、培养运动习惯、参与运动的主动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2 实验对象

在东北石油大学2010级大学生中,我们随即抽取经济管理学院和石油工程学院两个学院,并从两个学院随机各抽取了三个班级作为本次实验的对象,其中试验的对象经济管理学院共87人,石油工程学院共92人。

2.3 实验方法

本次实验的方法是对比实验法和调查问卷法。通过对两组实验学生分别实施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和新型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在—个学期之后,对比学生体育成绩和体质测验的达标程度的变化,并详细制定调查问卷,发放给学生,分别就课程安排,课程教学,个人能力培养以及对于课程的兴趣四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达到93.8%。

2.4 实验过程

实验的第一步首先是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进行样本有效性的确定。在此次实验中,我们将经济管理学院的87名学生列为实验组,将石油工程学院的92名学生列为对照组。并据对其开学初期的体质测试达标率和上学期的体育成绩合格率进行了统计和存档。具体情况见表1。

经核验实验组与对照组无较明显差异,可以认定样本有效,经过一学期的不同模式的教学之后,再次对两组学生的期末体质测试结果和本学期体育成绩合格率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

从表1和表2的数据对比来看,实验组的体育成绩合格率和体质测试达标率都高于对照组大约30个百分点,差异十分明显。这表明,本次新型教育理念下的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实验,确实是以人为本,相对于传统的简单知识教育、单纯技术教育和刻板体制教育而言,有革命性的突破。实验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于信息化的体育课程教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参与人数大大增加。

2.5 实验结果分析

首先,实验的结果证实了教育理念的革新在提高教育水平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上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从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学生对于通过信息化手段、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模式有着相当高的评价。传统的体育课程主要是以集中教授,直观演示等方式进行的,并且体育课程的安排也是不够科学的,随意性较大,不能够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主动参与到体育课程教学当中去。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信息了解,仅仅是通过阅读教材和模仿教师演示动作而实现的,而对于实际课程与课本的差异不甚了解。经过实验之后,体育课程的相关信息和知识传授,是经由体育部门及时更新和体育教师针对实际课程安排而具体公布的,这就使得学生在知行方面达到了统一,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程当中来,并实时地掌握体育课程信息的变化,真正实现了教育为人的目的。

其次,实验结果还表明了体育课程信息化是适应和符合社会转型发展的,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本次体育课程信息化实验,本学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体育教师对于本专业课程研究的深入程度和积极性也有明显进步。通过信息化建设,体育教师可以更便捷快速地掌握课程中的动态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既形成了轻松的教学气氛,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第三,试验结果还证明了在深刻理解构建主义和信息化的基础之上,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效果是明显的。应该以学生为本,开展人性化的教育,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基本目标。

第6篇:信息化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中职;电子信息专业;模块化课程

现今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电子类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电子信息类企业也越来越多,对于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现状是电子企业需要相应的电子人才,而毕业生却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中职学校教育模式出现了问题。下面就对现今中职学校电子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且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一、中职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过于落后

中职学校在进行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中,课程教学模式太过陈旧,与现今的教学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企业内部需要等内容相脱节。很多中职学校在进行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中,选择的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方式,以“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等理论性学科的课程体系进行电子信息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实践的内容不符,导致企业找不到相应的专业人才,毕业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由于近几年中职学校的新生质量降低,新生之间的差异也较为明显,有些学生由于受初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如果中职教师选取错误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会产生抵触感和逃避感,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所以要设计与时俱进的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课程教学内容太过陈旧

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速度特别快,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企业对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要求是到岗位可以直接工作或是在短期的培训内就能上岗的人员,可以留得住并且用得上的人才。但是中职学校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比较落后,教学内容偏离了学生就业的目的。中职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束缚,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让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工作相符,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中职电子信息专业实施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架和关键

模块化体系课程是根据工作任务分析组织而成,根据不同大小的模块来实现相对较大、较完整的项目,或者是将几个项目设计为一整个模块实施。对岗位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使其适应课程教授与所学专业的学生。在对相关课程进行设计时师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要与企业内部生产、工作过程相符合,不要偏离只要目的,将企业工作的真实场景融合到教学中,设计仿真模拟操作模式,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其二,将教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结合,让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其三,使学生学习的成果可以良好地展示出来;其四,学习的项目内容标准要与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相融合。

在电子信息专业中建设模块化课程方案要按照三接轨(与行业需求、市场需求相接轨,与终身教育、高职教育相接轨,与职业教育、职业资格证书相接轨)和三化(模块化、弹性化、层次化)思想进行整改,中职学校在进行设计模块化课程时要根据新生招生处、实训内容、培训部提供的企业用工要求和信息等部分,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再从原有的专业培养项目、课程的编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课程进行创新改革。要将课程从整体上分为几大部分,包括文化素养模块、综合技能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等,再分析企业的职业岗位或典型工作任务,之后由项目主席教师与有关工作教师和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协同将工作中的服务、实际活动、技能形成的规律等内容进行编排和设计,最后形成科学合理的模板化课程教学模式。

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增强学生未来在企业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在专业技能教学模块中要设计符合企业内部需求的内容,学生也要对专业技能熟悉掌握。教师要编排合理的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良好综合素质。

在实施模块化课程教学后,要抛弃传统的应试教学理念,运用分段式学分制考核制度,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分层、分项目的考核制度模式,将教师、学生、家长、企业用人单位组织起来,共同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管理。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且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

总之,在中职电子信息专业中实施模块化课程体系,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按照企业内部需求和生产工程来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不再受传统教学的拘束,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有利于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信息化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信息化教学设计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充分调动各种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各个环节的优化配置,创设虚拟性的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的情境当中学习自主探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中扮演促进者、引导者、帮助者角色,这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当中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课程主要是学习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结构、运行方式、主旨功能、工作原理,等等。对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学习更加注重实践性,要想对这一课程透彻掌握需要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实地观察与研究,才能够了解它的运行规则、结构、工作原理等。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各种有利资源进行情景模拟,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展开。下面笔者以消防联动系统课程为例,探讨信息化教学设计在课程中的应用。首先,了解一下几种比较有代表性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模式。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应用模式

(一)教师课堂授课的应用。一般是教师课堂直接授课的教学方式,在高职教育中主要是对理论基础内容的传授,这部分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兴趣不大并且传统的授课方式就是教师课堂讲解,硬性灌输,实践成果不佳。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将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准备一些新奇的动画设计和与理论相关的应用知识及实践操作情境等,还可以在课堂进行过程中在线搜索相关学习资料和问题,与学生一起研究、探讨、学习,这样就使原本乏味枯燥的理论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验教学或者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这一部分教学主要是教授学生专业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这部分教学分为两大板块,一个是实验操作,另一个是实习。在实验操作中,需要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和难点,教授直接讲解收效甚微,并且实验规模大,学生众多,很难面面俱到。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问题。

(三)教育形式的网络化走向。教育网路化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更是高职教育的合理走向。教育形式的网络化主要是指学生可以在学校设立的学习网站上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接触到更为广阔的知识信息,对于不懂的问题可以直接在网上和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还可以给教师留言。这样的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应用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主导者、主动者,教师在课堂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一些理论性非常强的课堂中,基本都是教师授课,整个课堂变成了教师的演讲,而学生只是听众。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就像是一个待充电的机器,教师只是在不断地、机械地给学生充电,学生成了一个个没有思想和能动性的机械。因此,导致学生的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信息化的教学实践,彻底改变了这样的角色定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动者,而成为了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与促进者。而学生则在课堂处于核心地位,学生在多媒体课堂的情境下,可以自发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与同学合作交流、协作学习,在问题解决中,在情境中学到知识。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的是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交流互鉴。这样教师由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主动者变成引领者,学生从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被动者成了主动者,实现了角色转变。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应用原则

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也应该注意以下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和服务性的原则。信息化教学设计固然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但是在信息化过程中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在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就是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原则展开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符合教学实际,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要符合教师教学需求,应当本着“服务”的理念运用。在教学实际中的多媒体、仿真模拟、计算机、网络等的运用都要切实满足学生学和教师教的需要。

(二)有效应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要注重效益性,就是要适度、适当。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和时机,不可滥用;同时,在运用时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阶段进行,不可以无所顾忌。我国的高职教育规模大,学生众多,师资力量都相对短缺,因此,在利用时要十分注重效益性。

(三)创造性的应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要突出新颖性、灵活性,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的;学生在学习时也要根据有效的学习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创造性不仅要求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本身的发展创新,更要求学生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在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课程中的应用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课堂主要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如果是单纯的理论灌输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运行动画、理论知识的动态框架、模拟真实情景等,可以帮助学生想象和联想,理解消防联动系统的运行原理等抽象的理论知识。

(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并注重实践操作。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大显身手,而且可以在实验学习阶段帮助学生学习。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真实的实验操作、播放相关操作视频及其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可以帮助学生对实验操作有进一步认识,对实验进行中的注意事项、关键点有更为明确的认识,提高实验成功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对实验操作产生极大兴趣,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五、结语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大势所趋和必然选择。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更重要,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迟玉娟.探究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以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课程为例[J].职业,2015(08).

[2]郑丹青.数据库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6).

[3]孟林强.信息化手段下高职《经济法应用》这门课程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青年与社会,2011(20).

第8篇:信息化课程建设范文

12月8日,交通运输部组织召开全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暨信息化工作会。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交通运输部设立主会场,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同志、科技管理部门负责同志、当地交通运输有关科研单位和企业代表,京外部属单位等在分会场参加会议。会议贯彻落实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部署推进“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工作。部党组书记杨传堂主持会议,部长李小鹏作工作部署讲话。会议强调,要深刻领会新时期党和国家关于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工作的新要求,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合力务实推进各项工作,为建设世界交通强国强化支撑引领。

“十二五”期是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工作大踏步前进的五年。五年间,全行业紧紧围绕“四个交通”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加强重大科技研发、创新能力建设和科技管理创新,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各项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会议指出,科技兴则行业兴,科技强则行业强。全行业要充分认识到加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当好发展先行官的迫切要求,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培育发展新动力的迫切要求,是迈向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交通强国的迫切要求。要把握交通运输发展的“黄金时期”,实现行业创新和信息化工作的应有作为。

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支撑引领世界交通强国建设,“十三五”期,要把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工作提到战略高度,在战略定位上把科技创新摆在行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战略方向上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对标国际,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增强科技有效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氛围,在高水平自主创新上努力实现重大突破。“十三五”期,做好交通运输信息化工作,要以增进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为宗旨,重点抓紧“以信息化驱动交通运输现代化”这条主线,夯实“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两大基础,推动信息化与行业管理和服务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交通运输”健康发展,推动交通运输大数据创新发展,努力实现“数据开放共享、网络安全可控”。

会议要求,各地各单位要围绕交通运输科技和信息化两个“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部署和要求,明确任务要求、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开放合作、促进多元融合,拓宽投入渠道、发挥综合效益。要营造良好环境、培育创新人才,让创新成为全行业共同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指南,不断开创交通运输创新发展新局面。

第9篇:信息化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职校;教学;信息化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职业教育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各职业学校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江苏省《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的精神,通过充分调研,组织召开多层次座谈会,经行业、企业专家、职教学者反复论证修改,着手信息化建设。处于此趋势下的职校德育课程教学也借助信息技术发展的东风,不断探索解决当前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通过教学空间的建设将网络信息资源变成为学生易接受的德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又能增强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对增强德育课程的育人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当前高职校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1不想用———认识和观念问题。从观念上认识不到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德育教学工具能够使德育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因此,参与培训学习无动力。

1.2不会用———学习和操作问题。重硬件,轻软件,由于学习培训跟不上,使得一些德育老师理论不通,操作不熟,想用但不会用。

1.3不实用———资源和共享问题。表现为:一是花钱购买的德育资源库不能直接用;二是对德育教学资源缺乏标准一致的整合,不能配套用;三是德育老师做一个课件得花费几天甚至更长时间,投入精力很大,却只是用于一节课,难以方便用。四是对所制作的德育课件没有能进一步精加工打包入库,造成资源流失,不能循环用。

2当前高职校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的原因

2.1形式多样化,空间建设缺乏实际内容

各职校的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如网络设施设备都基本成形,只是在融入德育课程教学时出现问题。不管是借鉴还是创新,德育课程教学空间形式呈现多样化,纯粹是拿来主义的做派,让每种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只是形似却无神,最后导致德育课程教学空间里杂乱无章,毫无头绪,不知如何符合自身专业,缺乏特色。

2.2师资队伍老龄化,空间建设缺乏强大动力

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但是部分学校教师出现断层,甚至老龄教师比重较大,导致空间建设缺乏动力。也正因为师资队伍的老龄化,导致教师信息化素养不够,抵制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假设,同时也由于部分学校忽略了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导致点面分割明显。

2.3思路老套化,空间建设缺乏顺时创新

不管教师还是行政人员往往不根据专业要求和学校实际,采用旧思路指导信息化建设,让德育课程空间建设发生异化,无法达到改善德育课堂教学的效果。

3高职校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3.1贴教师,寻求资源,为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增动力

作为建设的主体,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必须贴近德育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师思想观念,自愿接受并采用这种新型的、挑战性的教学模式。同时要加强对德育教师的教学空间建设的培训,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寻求资源,如校本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教研室沙龙等。校本培训可以请专家或相关的计算机教师,让德育教师集中时间,全身心地学习系统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或有效利用教师的空闲时间,根据德育教师的实际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答疑。对骨干教师的培训主要是通过走出去学习,由他们去完成点的任务,再带动面的发展,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3.2贴专业,融汇资源,为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增特色

德育课程教学作为育人的主渠道,如何在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德育的育人效果是德育课程要重点思考的。根据德育大纲的要求,德育课程教学要符合三贴近原则。因此,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需要贴近德育专业,融汇各方资源如网络、现实,打造有德育专业特色的教学空间信息化。德育专业要实际,多点积极的能量,要符合学生生活,符合成长规律,健康引导,不能误导。因此需要德育教师对资源要有所筛选和设计,做到真正三贴近,同时要善于发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保证资源融汇的有效性。

3.3贴学校,集聚资源,为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增光辉

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从理论和实际上协调各部门,积极为德育专业集聚资源。学校在政策上要支持和保障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同时积极开展德育专业空间建设的研讨,提升学校德育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推动学校信息化整体发展。

4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高职校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提出的若干意见,以期为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起到一定作用。

作者:徐红 单位: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