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向和道路的引路人。”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加强了人文性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因此,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德育渗透是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延续。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对进一步强化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培养学生敢于面对现实,自尊、自强、自信、自控的意志品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外阅读 状况 德育 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向和道路的引路人。”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加强了人文性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通过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延续。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堪忧,很多语文教师只重视书面表达能力训练而忽视对课外阅读训练,有的教师甚至将教材中有限的阅读专项训练改为学生课外自学,而课外阅读教学更被忽视。因此在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想方设法给学生锻炼机会,并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1. 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教学薄弱的原因
1.1 高中生语文底子薄,课外阅读能力普遍较低。很多高中生在听人说话时抓不住对方的要领;自己说话时又辞不达意。有时对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或者不能言传到位。学生不愿说也不敢说,往往土话连篇,与要求的语文水平相距甚远,语文能力亟待提高。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理念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加之中学教学设备的有限,致使一些高中语文教师仍以旧的教学模式的思想进行教学,使课外阅读训练长期处在一种自在状态。
1.2 留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影响他们课外阅读能力的发展。农民外出打工十分普遍,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有些留守高中生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和亲情抚慰,缺少家庭温暖,连最基本的父母之爱的情感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心理脆弱自卑、遇人寡言少情。遇到烦心事或困难时会闷在心理。一些学生怕因说错话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不敢踊跃发言,严重束缚了他们自身能力的发展。
2. 加强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2.1 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要渗透德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将学科教学作为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质。而语文教学本身具有的“文道统一”特点决定语文课外听说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2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思维敏捷,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合作日益密切,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也愈来愈迫切,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衡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而高中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相对薄弱,仅限于在语文课堂进行阅读教学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需加强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更好地为未来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2.3 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德育渗透是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德育渗透是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延续。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对进一步强化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培养学生敢于面对现实,自尊、自强、自信、自控的意志品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高中课外阅读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
针对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语文教师要在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抓住合适的契机,用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以期培养学生既提高阅读能力,又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以下几种方法。
3.1 在课外阅读情境中潜移默化进行德育渗透。教师精心创设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课外阅读的情境,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例如,组织课外阅读训练《祝福》时,别出心裁,用模拟法庭的形式――审判到底谁是迫害祥林嫂致死的罪魁祸首。法官、辩护律师全部由学生担任,由学生扮演的当事人: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婆婆,当事人的各辩护律师进行了激烈的辩护。此情此境,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兴趣,他们的辩论有理有据,孰是孰非,也在辩论中豁然开朗。教师创设的一个可以言论自由批判的情境,促进思想的发展,创造能力的提高。学生不仅达到课外阅读训练的目的,还认识到杀死祥林嫂的罪魁祸首不是鲁四老爷,不是柳妈,而是封建社会,封建礼教最终害死了祥林嫂。从而增加了对封建社会的憎恨,更加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
3.2 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德育渗透。德育教育本身具有多层次,多渠道的特点,因此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比如可以采用改编课本剧,辩论,办报等形式。这些样式都体现了理解与情感的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理性熟悉和情感升华的过程。如在一次课外阅读活动中,以“生命,生活”为题,要求同学们演讲。演讲之前,教师引导:“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面对生活,你也许会对生命,对人生有新的感悟。”学生踊跃谈生命给予自己的感动。有学生就谈到:在四川抗震救灾战斗中,担任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的李隆和战友们在异常险恶的环境下,不惧怕牺牲,连续作战,用希望扩展希望,用生命激活生命,在废墟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救援奇迹。说者是慷慨激昂,听者也无不动容,同学们被他们心系百姓、舍生忘死的精神感动,纷纷表示以这些英雄为榜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祖国的振兴而努力学习。又如:学生自导自演课本剧《项链》表演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刻把握住人物性格的特征,还明白了做人――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切不可像玛蒂尔德那样耽于幻想,爱慕虚荣。这样,在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中,学生获得了新知,也提高了他们思维能力,给学生一个充分锻炼能力的机会,并把创新教育、情感教育、人生观教育融合其中。
关键词:初中 语文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63-01
新课改对初中语文的课外阅读做出了具体要求,它能够扩大个巩固学生课堂上所学的实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主体探索能力形成。就目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实际情况来分析,并没有很好的效果。
1 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1.1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书籍各式各样,是一个非常多样化的世界。课外阅读基本技能的掌握,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知识,促进理解,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树立自身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理解生活的内涵,提高文化水平,激发学生的潜力。只有帮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具备认知事物的能力,与阅读材料中的“惊天动地”人物交流,领略“人情冷暖”的社会。
1.2强化教育训练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能够开拓学生眼界,活跃学生的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给学生以启迪,陶冶学生的性情。一些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够给学生以审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从而才能够发挥教育及智能训练的作用。“阅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在谈话。”让课外书籍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与书籍产生心灵的碰撞,与作者进行思想层次的交流,使学生与其产生共鸣,有利于促进学生美德的养成。
1.3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力。我们知道,“读”是“说”、“写”的基础,当我们阅读的内容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我们能“说”的内容就丰富多了,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中合理表达词汇,尤其是在书面表达的时候,会遣词造句方面会感到更加得心应手。
2 课外阅读教学的实施
为了能够有效进行课外阅读的教学实施,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合理安排时间,科学地进行课外阅读。
2.1教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教师要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要让学生能够合理进行安排,尤其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复习预习占据了学生的大半时间,如果不对时间安排进行指导,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丧失阅读的积极性,产生抵触情绪。一部分教师也需要及时转变观念,不要把课外阅读列为学生的“副业”,以可有可无的眼光去看待,甚至是将其看作是“不务正业”,这些观念都需要摒弃。需认识到课外阅读与学生整体发展的密切联系,看到课外阅读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然后通过讲道理和引经典的模式来将课外阅读这颗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具体的时间安排方面可以通过早晚自习的一部分时间来完成部分课外阅读的任务,并设下阅读任务,如词汇的积累数量,好词好句的记录,让学生养好阅读习惯,进行有效阅读。
2.2通过一些经典美文来培养学生的美感
如:小说、散文或者诗歌,选择有积极内容的文章引导学生阅读。尤其当今互联网技术的高度普及,互联网的课外阅读和新闻浏览等是扩大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时事的重要平台,教师不能予以排斥。但是互联网上的内容非常混杂,真假难辨,尤其初中学生的意志力比较薄弱,容易受到不良影响,教师要有选择性的指导学生选择,帮助学生辨别真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树立以提高文学修养和道德素质水平的阅读目的。
2.3教学生写读后感
除了笔者上面提高的词汇和句子的积累之外,在阅读的方法方面,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学生写小读后感或者小感触等来实现。通过读后感来分析所读的文章和资料,通过对作家作品的了解,背景资料的接触等来进行读后感的写作。
2.4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还要通过多样化的模式来帮助学生维持课外阅读的热情,如读书辩论赛、速记比赛等等,以此来实现学生阅读兴趣的长时间维持。
2.5教学生学会总结与反思
孔子曰“读而不思则罔”,顾名思义,如果我们单纯引导学生阅读而不积极思考,只会造成认识片面,学生迷惑不解的结果。进行课外阅读的总结和反思,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总结和反思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解读文本,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掌握文章的表达形式,另外,还要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对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考察,衡量文本的价值,评价其社会意义。能够从课外阅读上审视自身,提高自我修养是课外阅读更深层次的内涵。总结和反思记录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来实现,或者是在学生的随笔中来予以表现。除上述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就文章与伙伴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发现自身方法的不足,即使调整思路,完善自己。
3 结语
科学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能够健全学生品格,提高学生品德。初中语文课外阅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尤其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教学水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课外阅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性地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予以指导,为国家提供更多优秀人才,为早日实现科技兴国梦而努力。
参考文献:
一、鼓励学生质疑
“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已经占据了语文课堂教学。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段落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合作解答。这样,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如在教学《郑和远航》一文中,教师鼓励学生针对题目畅所欲言地提出问题,再进行归类,然后采取学生回答和集中讨论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当然,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在日常教学中坚持对学生提问题的训练,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质疑问难,一要大加鼓励;二要妥善处理,巧妙引导,使学生质疑问难的质量越来越高,更具创新性。
二、尝试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总是要通过学生主体的认识图式去同化课文内容。这种同化,并不完全是‘顺应’,也应当引导学生去质疑、去批判、去否定,敢于给课文挑刺,从小培养学生不盲从权威,不唯书,敢于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读”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发展,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其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深切领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提高语言欣赏水平,在情感上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而且能养成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
情感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感染性,即教师一定要以自己的真情去激发学生的感情,拨动其心灵之弦。同时情感又具有情境性,在阅读课教学中我们注意根据内容的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感受情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使学生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移情体验即主体通过感知、想象等心理活动把自我身心投入到文章的对象中,达到“我”即是文中的主人公的境界。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来实现。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更要更新观念,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要相信学生能读懂,而教师主要是在学生不懂处点拨,不明处启发。这样,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感悟语言魅力,从而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重视课外阅读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课外阅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措施之一。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自己读书、学习的能力,这一能力无疑要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实践,日积月累地形成。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师要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读书笔记的活动。让学生人人都是参与者,同时人人又是受益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进行也比较普遍,但其中存在着两种突出的不良现象,就是学生不愿意进行课外阅读和许多学生不会进行课外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也就必须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加强指导,使课内课外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才能全面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而小学生求知欲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不知道适合读哪些内容,不适合读哪些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教育需求,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并推荐有益的读物。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然而,从目前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看还存在一定的偏差。
语文教学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还局限于书本,很少涉及教材以外的文章、段落;语文老师习惯在有限的语文课上教完薄薄的一本教材,很少去补充或推荐相关的文章、段落供学生作延伸阅读;学生习惯跟着老师学教材,学完了书本就以为学好了语文,完成了语文学习的全部任务,不懂得还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去锻炼和巩固自己的语文能力,丰富自己的语文积累。语文教学的过程仍然局限于课堂,很少在课堂以外的地方进行语文教学活动,如在阅览室中或网络上学习如何搜集资料、在大自然中学习如何观察事物、在生活中进行运用语文的实践活动等。语文教学的目标主要局限于让学生学懂书上的几十篇课文,较少去重视兴趣培养、习惯养成、情感熏陶、方法指导等。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源于课内,注重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不太重视从书本以外的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渠道去获取知识。长此以往,语文学习舍本逐末,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课不能仅仅为了完成一学期几十篇课文的教学任务,更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学会从课堂以外的地方、书本以外的渠道获取知识,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这是比课本知识更为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它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将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老师往往追求急功近利,在平时的教学中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从而导致学生语文能力低下。
二、当前学生读书现状的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外阅读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因为它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可以让学生大量地接触语文材料,获取丰富的语文知识和科学常识,又可以从阅读中掌握和运用语文的规律。然而,学生当前读书状况如何呢?
根据本人在这方面了解到的情况看,真正喜欢读书的学生还不到三分之一。一方面由于他们读书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地培养起来,对读书缺乏兴趣,不爱读,也读不进去。另一方面,缺少读书的时间。现在的中学生学习时间全被作业和套题填满,整天疲于奔命似的忙碌,没有用于读书的时间。即使读也是看看教科书。大部分家长和一部分语文教师让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让孩子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心无旁骛地进行所谓的学习。孩子不读课外书,不读报刊杂志,不看电视,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是割断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封闭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广阔的渠道,正是语文素养差、语文能力低的根本原因。《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的学生究竟读了多少?有多少学生喜欢上了课外阅读?又有多少学生在坚持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质量又如何?我们的工作实在是任重而道远。要切实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开阔学生的眼界,真正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会学生读书策略的思考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语文、用语文,包括增强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的意识,指导学生课外语文学习的方法,不断组织交流课外语文学习的成果等。其中让学生尽早、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开展课外阅读,是加强课外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母语教育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应该十分注重积累和熏陶感染,只有在与大量语文材料接触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老师要凭借有限的语文教材,以开放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有限的语文课中精讲多练;把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当作自己的份内之责,在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重视向课前、课后延伸,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中,多鼓励,勤交流,促提高,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阅读能力只能在阅读中提高,写作能力只能在写作中提高。语文教学也不仅仅是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可以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地整合,跨学科学习;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来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获得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做任何事情,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就会事倍功半。而学生的这个兴趣还需要教师来激发。把教学中的陈旧观念“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才能领略到阅读的乐趣。所以我们要注意激发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其一,可以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们津津有味地听着我讲一个精彩的故事时,我在讲到最精彩的地方突然停了下来,不再讲下去,而是要求学生自己通过课外阅读来了解剩下的故事情节。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了解了精彩的故事情节后,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的诱惑,从而激发了阅读兴趣。其二,也可以通过故事竞赛,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找出自己喜欢的故事,进行讲故事比赛,然后评出优秀的“故事王”,让讲的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二、讲授一些课外阅读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其注意课外阅读的学法指导。我从每周的语文课中抽出两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讲授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课外阅读指导,使他们不仅在我的指导下阅读,在课外自己也会阅读。在指导中,我讲授了一些阅读法,如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精读法及慢读与速读等方法,并设计了一些阅读训练。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自己的知识需要,选择阅读内容,然后确定相应的阅读方法。在读课外书籍的同时,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来积累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学会了摘抄、剪裁、编写读书卡、编写阅读提纲等方法。我还鼓励了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写读后感、读后评、心得体会等,让他们把零碎的知识集中了起来,化归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
三、依据不同的年龄特点,指导选择各自适合的课外读物。
书海浩然无垠,有清澈也有浊浪,良莠不齐。课外阅读到底让学生们读什么?师长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要严格把关。我们可以依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相应地推荐课外读物。在读物的选择上教师要与家长建立合作的关系,保持学校、家长的联系。我们可以依据自己在工作中得到的信息及时向家长推荐读物的书目,帮助家长正确选择购买适合孩子的课外读物,凭着几年的经验,可以向家长们推荐以下几方面的课外读物以供参考。
(1)故事类:《365天生活故事》、《神话故事》等。(2)寓言类:《中国古代寓言》。(3)童话类:《101个经典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4)地理类:《祖国的美丽河山》等。(5)科学知识类:《动物探索》、《世界之道》等。(6)诗歌类:《唐诗三百首》、《儿童诗选》。另外,还可以结合课文学习,推荐课外读物。学生在读了某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向孩子们推荐同类课外读物,这样可以指导学生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如学习了《哪吒闹海》后,可以向学生推荐《神话故事》;学习了《枫桥夜泊》后,可以向学生推荐《儿童诗选》,等等。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不妨来个:“欲知后事如何,请读《水浒》第27回。”
四、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词汇。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汇,不断增加词汇量,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而增强词汇的有效方法是大量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把读到的好词佳句妙段摘抄下来,以便学以致用。渐渐的,学生们的脑海中有较丰富的词汇,在答问、交谈、写作过程中运用到时,他们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保持课外阅读的兴趣。
五、制定合理的课外阅读计划。
有计划才能有条不紊地干好每件事,课外阅读也如此。为了更好地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可由班委组织全班同学商议,然后归纳,订出计划。比如,规定一周内搞一次读书交流会,所阅读的内容可根据各自的爱好来定,也可统一,还可以规定第一周读诗歌,第二周读童话故事,等等。然后把阅读过程中摘抄到的好词、佳句、妙段拿出来让大家共同交流学习,以促进全班共同提高。
六、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
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学习,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爱好,我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在班中建立了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作为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且定期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信息交流。此外,还组织了故事会、朗读比赛、读书心得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每人能都有所收获,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一、明确指导思想
1.自主性
语文课外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以往少数学生参与现状。活动由教师主导,学生自己主持,亲身参与,互相协调,共同配合完成。通过眼看,耳听,心想,口说,手做,笔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
2.广泛性
语文是和生活、社会联系最紧密的学科,语文的外延是和生活外延相等的,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把语文活动放在社会的背景之上,放到现实社会大语文环境中。做到五个结合,即与学科课程集合,与课外阅读结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与社会实践结合。这样,多方面全方位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展开特长与个性的能力。
3.全程性
在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时,要注重活动过程。我认为活动应该由激趣导入引导实践活动训练交流检查总结评价组成,学生全程参与,是学生的表达由不熟到熟练,技能由不会到会,学生的情感也在活动中发展变化,寓教于活动中。
二、制定计划和操作程序
1.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课外活动的要求,我据此制定了可行计划:
(1)活动的目的和要求。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各异,当然课外活动对其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求就不同。掌握学生读写能力的一般情况,只有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外活动。
(2)活动的组织形式。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活动的规模、时间等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实际需要以及指导力量和具体条件确定,低年级以开展群众性的饶有趣味的活动为主,高年级可以专门组织小组。
(3)课外活动的考核形式。成绩考核科用来竞赛、展览、汇演、报告会、经验交流、墙报、手抄报等形式。
2.制定操作程序
(1)制定语文课外活动的分级目标和内容。一二年级,从听说有趣童话入手,初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以自觉性的读书习惯;让学生认识身边的人和事,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初步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三四年级,从读有趣的自然书籍入手,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继续强化说读训练,认识身边的大自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勤动笔的创作能力。高年级,从读名篇入手,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不光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特的语言感受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个性写作能力。
(2)认识结构框架
活动目标: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特长,培养创新,提高审美。
活动途径:与教材结合,与课外阅读结合,与社会实践集合,与思想教育结合,与其他学科结合。
活动双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教育阶段:一二年级吸收模仿二三年级消化巩固高年级结晶创造。这种整体结构模式,使教师能从整体设计组织活动。克服活动目标不明确,活动内容散乱等现象,使活动课外活动的开展更系统更全面。
3.确定基本程序
很多教育学者吧教学过程高度概括为导入展开终结。结合语文课外活动以活动为主,活动中学习的特点。我初步认为语文课外活动的基本程序应该是:激趣导入引导实践活动训练交流检查总结评价。
(1)激趣导入。在学生做好知识,技能。心理等准备之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活动要求。
(2)引导实践。通过传授方法,情景再现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主动参与实践。
(3)活动训练。学生主动参与,认真实践。进行听、说、读、写能力训练。
(4)交流检查。学生实践之后,通过讨论、表演、展评、结集等方式交流活动成果,既是主动参与又是特长展示。
(5)总结评价。小结收获,激励发展,考查评价,自我反馈。
4.课内外紧密结合,有序实施计划,我以课内带课外用课堂学到的读书方法指导课外阅读,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促进课堂学习效率。
首先,我指导学生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标记符号,阅读全书后再条理理清,思考不懂得问题掌握中心。对于课外读物中的优秀作品,在学生共同阅读后,我总要布置思考题。如书中有哪些人物?写了什么事情?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你最喜欢其中哪个人物?为什么?你觉得文章语言有何特色等。读后让学生围绕思想教育和写作方法等方面有所收益。
其次,做到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我在指导高年级学生阅读时,培养他们随度随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最后,我经常集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向学生推荐优秀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开阔其视野,增长其知识,陶冶其情操。大量的阅读,学生会在一个更宽广的思维空间纵横驰骋。我向学生推荐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学名著。
5.定期检查阅读效果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促进其认真地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我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检查方式很多。如每月填写一次登记表(包括姓名、阅读篇目、做笔记篇叙)。展出好词佳句摘抄本,查阅读笔记,召开新的交流会等,为学生创设畅所欲言的机会。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1.课外阅读活动
一二年级主要读有趣的故事、连环画、等,指导培养正确读书方法。三四年级主要读优秀作文、科普书籍、报纸、杂志。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摘抄习惯等。高年级主要读国内外名篇,培养写读后感。
2.语文兴趣活动
一二年级朗读比赛,三四年级可组织查字典比赛、读故事比赛等。高年级百科知识竞赛、现场作文比赛、动手做读书笔记展。
3.社会活动
关键词: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学习习惯;阅读
How to improve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anguage literacy
Wang Xiao-li
Abstract:Language literacy is based on language proficiency,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language knowledge accumulated language, thoughts, and feelings, thinking, quality, aesthetic taste, learning, learning the habits of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As a teacher from the language classroom activities, students with good study habits and expand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to improve students' language literacy.
Keywords:language literacy; classroom teaching; study habits; read
语文素养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习惯、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素养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在语文学生过程中的方法、策略,以及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反思;注重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我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当今初中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不扎实,写字、作文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领悟不够深刻,在文学作品阅读的“质”和“量”上还远远不够。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重语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古语云:“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是给学生提供有助其终身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因此,现代语文课堂教学,要以传授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用所获取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学习课文,以真正实现“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语文教学要体现中国汉字的“美”。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范文,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展现着汉语言文字的美,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和研究课文的时候,要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文中的内涵,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感情的激荡、理性的思辨。如在诗歌教学中,侧重引导学生挖掘音韵美、整齐对称美以及意境美。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富有生命的“词”。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和背诵名篇的时候,要注意关键词的诵读和记忆。在重点句式的教学中,更要抓住传递感情的重要词语,咀嚼、推敲,让学生身历其境,感动,共鸣,震撼,使这些词语成为学生语言中的一部分。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重点语句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的在文中定下了文章的基调,有的在文中是点睛之笔,有的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朱自清的《背影》,教师要有意提炼“父亲的话语”,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朴素真切的对话,体味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学生在感受美的句子之余,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句式训练,通过填空、造句、段落接龙等方法,形成符合自己性情的创作风格。要让学生读懂文章,体会文义,理清结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美读文章,领悟文思,敢于评价。
2.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
新课标提倡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与使用教材,教师要在全面、客观、真实地把握教材原意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阅读经验及生活感受,尽可能地对教材进行多元化解读,使教材变得细腻、丰富、深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鲜活的、生动的文本。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调查、实验、模仿、体验等进行自主探索。同时,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个性化理解,并进行合理引导。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的方面说,只要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语文习惯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语文习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种习惯对语言功能的发展,语文规范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
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一是在教学之初要建立教学常规,为学生规定一定的学习语文的规矩,如语文课上怎样提问,怎样回答,怎么书写,怎么朗读,课内怎么做笔记,课外怎么阅读等,紧接着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再加以强化训练; 二是要培养学生坚持每天读书的习惯,刚开始时指定书,指定内容为与课内教学有联系的课外拓展读物,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
心理学认为:学习习惯是持久的学习行为,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对学生一生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良好的语文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培养起来的,不良的语文习惯也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的,因此需要时间严格要求,作坚持不懈的努力。
三、重视阅读,拓展课外阅读内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水平的高低与是否重视课外阅读有很大关系,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得益于课内,得法于课外”,强调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中学生的生活积累更多的是靠间接经验获得,阅读显然尤为重要。
首先要通过课堂教学来拓展阅读内容,以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阅读为“纬”,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模式,扩大课外阅读量。其次是教师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哪些书适合学生课外阅读,运用什么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地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第三,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活动,考察其阅读量、阅读面以及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第四,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读书摘记,鼓励学生写生活随笔,并要求学生有坚持写日记、周记的习惯。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课堂的扩展和延伸,每一次实践活动都是对学生语文基本功的锻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口语交际课中,有的同学准备的是做一名社区服务员,他们便向社区服务员的工作人员请教。同学们调查研究,力争让自己的交流内容更符合生活实际,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了解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艰辛与伟大,思想认识也有了提高。
目前,第二课堂写作小组、校园文学社、广播站在我们区的各个初中乃至高中都开展起来了,午间、晚间时候,学校的广播就响起来了,内容很丰富,有校园心声、校园新闻、校园故事等,学生们沉浸在一片浓浓的文学氛围之中。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
在“五四”、“十一”两个节日中,开展“青春之歌”“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或知识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个人风采、小组风采、班级风采,学生们积极写稿,认真练习,提高了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兴趣和能力,又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来临时,让学生搜集有关的对联、诗歌进行展示交流,加深了同学们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做为教师,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我们要以语文课堂为轴心全方位开拓、延展学生的视野,陶冶情操,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兴趣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兴趣的鼓舞和推动下,就会主动去寻找课外阅读材料。尤其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把握好时机,用“乐读”这一自主学习的方式去开启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阅读与兴趣相联系,为他们插上阅读的翅膀,引导他们领略知识的殿堂。
1.利用“听书软件”,情境导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识字量少的特点,教师可利用“听书软件”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1)结合有声读物。如儿童广播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平台……或结合“听书软件”:“酷听”“懒人听书”……播放《格林童话》《木偶奇遇记》《绿野仙踪》等。通过“听书”,不仅让学生进入了阅读的情境,降低了阅读难度,还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2)通过教师和学生朗读精心设定的感人童话的情节,调动学生阅读的欲望,激发学生的阅读倾向,从而让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情境导入被自然巧妙地勾起。
2.推荐名人的阅读方式,榜样引路。通常情况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善于模仿,这是可以利用的人的天性。平时,教师可利用多种途径向学生介绍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如、高尔基、冰心、老舍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榜样,并延续这种良好的习惯。同时在阅读训练中,教师要及时发现本班学生勤奋读书的感人故事以及取得的成绩,让身边的榜样“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赶超趋向,从而敲开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的大门。
3.开展好“读书报告会”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读书报告会”,创设更多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更多的人面前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如举行“班级故事会”,让学生从自己课外阅读的文章中选择一个章节的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评选“故事大王”活动,每天让一些阅读能力强、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晚上准备一个章节的故事,第二天利用晨会讲给其他同学听。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讲故事给其他同学听,这样,一些优秀的学生就会逐渐带动起一批学生。于是,整本书的阅读就会以故事接龙的方式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下去。我就是用这种方式让学生们自己读完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一本本情节相对独立的书。另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交流最近看到的好书、读书的感悟及通过课外阅读积累的好词、好句等。
4.采取多种媒介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主选择优秀阅读材料,采取多种媒介阅读。”具体操作时,教师可结合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篇目开展丰富的活动,如根据读物内容排练文艺节目,或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收听广播,上网读书等,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营造氛围,使学生好读
阅读氛围是课外阅读的“温床”,我抓住三个环节优化课外阅读的环境,即利用班晨会,组织学生在校阅读;建立“红领巾图书角”,加强阅读“阵地”的建设;营造“书香家庭”氛围,优化阅读环境。
1.利用班晨会,组织学生在校阅读。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读书时间,我利用班晨会,集中指导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籍。在校阅读是为了保证质量,目的是搞好学生的起步阅读。在班晨会上,除了集中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外,还可以安排一些优秀的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图书,向学生推荐好书,并定期举办“读书沙龙”。通过教师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2.建立“红领巾图书角”,加强阅读“阵地”的建设。我们发挥少先队的集体作用,建立“红领巾图书角”,建设课外阅读的“阵地”。我通过调查班上学生的存书情况,建议大家把自己的书放在图书角中,把图书资源共享,进行交换阅读,并与别的班级建立“图书漂流”机制,营造“书香班级”,让“红领巾图书角”成为阅读的港湾,以此来抓细课外阅读的过程。
3.营造“书香家庭”氛围,优化阅读环境。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在家庭完成的。营造“书香家庭”氛围,对于学生阅读的影响巨大。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学生来说,好的环境就如同中国古代的“书香门第”,父母的好习惯会深深地影响他们。因此,每次开家长会,我都利用机会向家长倡导建立“书香家庭”,营造“书香家庭”氛围,并向家长们介绍新课程的课外阅读理念。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归根到底还取决于学生自己的课外阅读的积累和领悟,为此,家长应承担起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责任。
三、养成习惯,使学生善读
“习惯成就人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这就需要家长、教师等多方面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督促,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行动中,让学生在持之以恒的阅读中养成习惯。
1.师生共读整本书。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师生共读整本书,可以降低阅读难度,提高阅读效果。因此,我常选择一些优秀的、情节吸引人的中外儿童读物,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木偶奇遇记》等读给学生听。我在讲故事时,常常通过提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有时讲到精彩的地方还戛然而止,让学生续说故事。通过师生互动,有效提高了阅读效果。
2.亲子共读整本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爱读书的父母会以身作则,带出爱读书的孩子。父母通过影响力积极为孩子购买优秀读物,订阅儿童报纸和书刊,帮孩子做好课外阅读的参谋,这将使孩子终身受益。对于有阅读困难的孩子,家长要进行亲子共读,“扶上马,再送一程”,切实为孩子的课外阅读排忧解难。在家中,有家长们陪读,共伴书香,孩子们将更能享受到读书的快乐。正所谓“遗子黄金万两,不如教子读书”。
3.生生共读整本书。课外阅读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在学校,我鼓励学生自由组成“读书学习小组”,共同确定目标、选择书籍、制订计划、控制进度。每天课余保证最少半小时的阅读量,适时做好读书笔记,进行读书心得交流。
阅读是人的一生最重要的财富,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但能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厚实学生知识的底蕴,而且能塑造学生的读书品质,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2―0099―01
虽然现在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来传授知识和重点,却很少会有空余时间来帮助学生进行字、词、句、归纳大意的训练和指导。此情形会让学生只理解表象的含义,空有广度而深度不足。若想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语文课本知识的挖掘和积累,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然而,当前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受到了一定影响。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语文是一种范围广泛的学习,且需综合听、说、读、写的能力。小学时期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解读、逻辑推理、思考和写作的能力。传统课堂上,通常是讲述教学,教师讲,学生听,且对语文的测验方式仅局限于分数,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反之,教学方式若能与生活经验联结、游戏化教学、结合资讯科技来统整课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应用于生活中。
1. 传播媒体的不当示范
如今信息多元化,一些媒体为了提高阅读或收视率,多以最直接、快速吸引人眼球的耸动标题与娱乐新闻来刊载、播放,由此对语文、语言的学习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例如发音不正确、成语的滥用与误用、粗俗或不文明等,都会对媒体之下的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而且学生极易被这些快餐文化不分良莠地吸引,从而影响了课外阅读。
2. 疲于应付考试
当前的教育考试压力大,而且语文测验方式一直是以纸质测试为主。为了应付考试,使得教学过于重视读与写,忽视了听与说的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时自然会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此情形容易产生僵化的问题,学生的更多注意力集中在研究题目的标准答案上,缺少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动力,语文素养无法得到提升。
3. 课堂上以教师讲为主
教师因受限于教学进度、教学课时数及考试成绩等种种因素,课堂上多以讲授为主,缺少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的时间和环节。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器,学习成了知识的堆积,造成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无法提高,甚至是大幅下降,更加无法唤起学生课外阅读、提升自身语文素养的激情。
4. 语文学习的热忱减少
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应注重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让思想和人格都受到文学美感的陶冶。但当前的考试制度,让我们渐渐模糊了语文学习的焦点,更多的目标只是以升学为目的。只注重如何让知识快速填入脑中,使学习仅仅停留在字音意的理解和死记硬背上,谈何通过课外阅读拓展视野和思维,培养人文情怀。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的对策与实践
学生在小学阶段,课外阅读的指导应根据学段特点有所区分,第一学段应以读故事,演故事,讲故事为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学段应以“读中把握主要内容,体验乐趣――读后交流感受,分享体验”的方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第三学段应以“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的世界,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为目标。
1. 为孩子课外阅读创造优越的外部环境
(1)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给孩子的课外阅读留下充裕的时间。由学校行政领导把关,各科教师协同,合理安排课外作业量,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外阅读。
(2)建立各种层次的课外阅读资源库。为了确保学生有较大的自主选择余地,应想方设法建立图书资源库,包括学生个人书柜、班级图书室、学校图书馆等。
2. 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倡导课外阅读,最关键的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激发和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同课内阅读相比较,课外阅读的特点就是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在课外阅读中,选什么读、读多还是读少、阅读的时间,都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总之,课外阅读的动力来源就是学生从被指导阅读到自主阅读的阅读兴趣的激发。
3. 开设阅读汇报课
在阅读汇报课上,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可以是演讲,由学生选取一本书籍,选取一个阅读体验点,自行撰稿,表达一个或多个观点,意在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可以是辩论会,由教师选取一个话题,学生自行组合,事先搜集资料、准备材料,会上辩论。能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和逻辑能力。还可以是讲故事比赛,学生将阅读内容讲给大家听,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在挑选语文教学素材时,要考虑学生性格、智力、认知方式、接受能力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才能大放异彩,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梅.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探讨[J].文学教育,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