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动力专业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西安交大虽然在最近几年的排名中有所下滑,但是排名什么的有没有真正的参考价值并不好说。首先从学校角度来说,西安交大作为C9(即九校联盟,中国首个顶尖大学间联盟,联盟成员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9所高校)之一的学校,实力是不容置疑的。西安交大是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学校,工科的实力最强,其中电气、能动、机械等都是全国数一数二的。我高考那年的最低分数线并不特别高,可能是其他地方的同学都不想来西北这么远的地方上学。但是我觉得光从学校角度考虑的话,还是不错的选择。
我的专业是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简称就是能动,专业排名是和清华不分上下的。大一大二大家都是一样,学习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当然也有全校选修与辅修课。大三之前,也就是我现在这个阶段将进行分模块,即选择更小的方向,包括热、冷和新能源。热主要从事火力发电、内燃机等方面的工作,冷包括制冷、压缩机、流体机械等,新能源可能会单独成为一门专业。这些更小的方向就看你以后是读研还是考虑出国再做决定。就业的话,与能源、发电、制冷甚至航天研究方面相关的单位都有。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是一个就业面非常广的专业,而且主要是面向大中型的国有企业和研究所。
当然,所有专业都一样,你必须考虑清楚自己适合做科研还是立即工作。如果你觉得自己适合做科研,你可以选择读研(学校有保送研究生制度,但一般都要求读到博士毕业)。如果你觉得自己不适合读研,喜欢与人打交道,你可以选择直接就业。因为读研往往会使你的选择越来越窄,你越专业化,就业方向也就越狭窄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你可能会听说一些热门的专业,比如电气和ACCA。如果你分数不是特别高,这两个专业可能不会被录取。学校也有转专业的政策,大一结束后你可以转到除ACCA外的其他专业。也就是说,你进了大学努力一年,还是有机会进电气这个专业的。到大二还有一次机会转专业,是管理学院的招生和经禾金融实验班的招生。这两个专业只从本校大二的理工科学生中录取。当然,任何专业不是说你报上就前途一片光明了,再热门的专业也不是人人都能找到好的工作。
学习生活方面,学校的学习氛围比较浓厚,但也不乏各种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图书馆和自习室从开学到期末人都比较多。大型活动的话,每年都有“交大之星”的选秀活动,今年已经是第33届了。学校实行“书院制”,将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在一个书院,增进不同专业间的联系。
涉电学科主要本科专业均设在《目录》中工学门类下,涉及能源动力类、电气类、土木类、水利类、核工程类和农业工程类六个专业类。能源动力类下设“能源与动力工程”一种基本专业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一种特设专业;电气类下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一种基本专业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及“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两种特设专业;土木类、水利类、核工程类、农业工程类下设的涉电基本专业分别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水利水电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农业电气化”(见下表)。
下面,就将国内高校涉电学科主要本科专业概况依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逐一进行介绍。涉及到相关高校的名单部分一般以学校的自然地理布局依次罗列,排名不分先后。
能源与动力工程
专业解读
在1998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能源动力类下设专业为“热能与动力工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颁布后,各高校在招生专业名称上进行了调整,即将原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本专业是国家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发展前景广阔。本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既掌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技能,又具备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所需要的经济管理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电力行业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应用、研究、开发和管理的高级人才。目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已经从面向传统火力发电,拓展出一些新的专业方向。现本专业的专业方向包括:热能动力、集控运行、燃气轮机及其联合循环、核能发电、风力发电等。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汽轮机原理、锅炉原理、热力发电厂、泵与风机、自动控制理论、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以及各专业方向的专业课。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面广,适应能力强。就业方向:⑴大型现代化电力企业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⑵各级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从事能源、动力方面的节能、规划、建设、运营、咨询和监管等工作;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从事能源与动力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教学、管理等工作。主要就业单位有:电力公司、电力设计院、电力规划院、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建设部门、电力工程公司、大中专院校和研究院(所)、咨询与技术服务类公司、火力发电厂、大型核电站、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风力发电厂等。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高校共有188所,其中“985工程”高校23所,“211工程”高校29所。
“985工程”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11工程”高校: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太原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武汉理工大学、贵州大学、长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大学、青海大学、新疆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专业解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为2011年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2012年将原有的风能与动力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合并统一改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为能源动力类下的特设专业。本培养在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从事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开发研究、工程设计、优化运行及生产管理工作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新能源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
主要课程
本专业课程组除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工程技术基础课群外,还有风能与动力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能源系统工程、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风力发电原理等专业平台课群;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场等专业选修课群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根据能源类型的不同为划分为不同的方向,主要有生物质能方向(生物质发电与生物燃料等新能源设备及系统的设计、开发、集成、制造以及新工艺的应用技术等),风力发电方向(风力发电机组与风电场的设计、制造、建设、运行、试验研究、项目投资与管理)、太阳能光伏发电方向(面向太阳能电池设计、制造,光伏电站设计、运行与控制)等等。在就业方向上,生物质能方向主要在大型现代化电力及能源企业、新能源发电设备制造企业、能源与环保企业从事设计、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在各级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从事新能源电力、节能等方面的规划、建设、运营、咨询和监管等工作以及在与新能源相关的科研、教学等企事业单位工作;风力发电方向可在电网公司、五大发电公司、能源企业、研究所、设计院、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风电场等单位从事风电场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与维护,风电机组设计、制造与研究,风力发电技术项目开发等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技术咨询与管理工作以及在其他相关领域从事专门技术工作。太阳能光伏发电方向可在研究所、设计院、大型电力企业、太阳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及太阳能电站等单位从事太阳能发电系统设计、规划、制造、施工及运行管理,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产业的技术与管理,太阳能发电技术项目开发等相关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开设院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约有30所,其中“985工程”高校3所,“211工程”高校8所。
“985工程”高校:东北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211工程”高校:河海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贵州大学、新疆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解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包括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继电保护与自动远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城市供用电技术、高电压及信息技术、电力市场6个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备电气工程理论基础,掌握电力系统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熟悉电力工业的科学技术与发展,能够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相关的生产制造、工程设计、系统运行、系统分析、技术开发、教育科研、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特色鲜明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计算机语言及应用、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理论、电路、电机学、电磁场、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发电厂电气部分、高电压技术、继电保护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电力公司、电力设计院、电力规划院、电力建设部门、电力科研开发部门、发电厂以及与电力生产密切相关的设备制造企业从事相关的工作。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约有480所,其中“985工程”高校24所,“211工程”高校39所。
“985工程”高校: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
“211工程”高校:北京林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辽宁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安徽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郑州大学、暨南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贵州大学、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海南大学、长安大学、青海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专业解读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是国家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进行国家智能电网建设的急需专业,为电气类下的特设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创新精神,掌握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基本理论和电力系统通信技术,掌握电力系统生产、运行的规律和特点,并对智能电网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有一定认识,可以在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电力系统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语言及应用、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理论、电路、电机学、电磁场、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通信原理、物联网、无线传感网络、传感器与检测、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电网公司、发电公司、科研设计、高等院校、相关行业或部门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与管理、科学研究、技术支持等工作。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主要有:
华北电力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邮电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长春工程学院等。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专业解读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工业企业运动控制、过程控制、供电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维护、科技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电路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微机原理及接口、电机与拖动基础、自动控制理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设备信息管理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液压与气动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现代企业特别是外企的生产和管理的自动控制、电气设备的系统控制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从事科研工作。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主要有:
上海海事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北大学等。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专业解读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属于工学大类,土建类。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国民经济对数字化城市、绿色与智能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各行各业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是大势所趋,而建筑智能化是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朝阳产业,社会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本专业主要学习电工技术、控制理论等基础理论,学习计算机网络与综合布线、楼宇自动化及建筑电气的理论和技术,学生受到现代电气自动化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楼宇自动化系统和建筑电气系统的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有: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建筑制图与识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应用电机技术、电气CAD、制冷与空调技术、楼宇给排水、楼宇综合自动化、电梯技术等。实践课程内容包括:认识实习、电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类企事业单位、科研、设计、施工等部门从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的研究、设计、生产和开发、运行、管理、维修等工作。如:⑴建筑电气专业强弱电设计、施工、监理;⑵智能建筑系统的开发、安装、调试和维护;⑶建筑设备的研发、安装、调试、维护;⑷电子设备的研究、开发与维护;⑸计算机控制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研发。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有28所: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沈阳建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盐城工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湖南文理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浙江科技学院、扬州大学、南京工程学院、长春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南通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华东交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湘潭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华北科技学院、三江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河南城建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
专业解读
水电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水利水电事业也在突飞猛进,具有广阔的前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既掌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具备水利水电工程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能够从事水利水电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科研、管理、教育等工作的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工程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计算机应用、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学、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水利工程经济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水工建筑物、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电站建筑物、建设项目评估和管理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在水利、水电领域的规划院、勘测设计院、工程局、水电开发公司、工程单位及相关企业从事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在有关部委、省、市的水利水电管理部门、电力集团公司、流域机构、水电站、水库等从事水利水电管理工作;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从事水利水电方面的科研、教学等工作;也可在土木建筑及其他行业从事相关工作。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共78所,其中“985工程”高校8所,“211工程”高校17所。
“985工程”高校: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11工程”高校:华北电力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福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河海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青海大学。
核工程与核技术
专业解读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根据我国核电事业广阔发展前景和对人才的巨大需求而设置的新专业。其目标是培养核电设计、制造、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有:热工基础、计算机应用、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学、检测技术、热工过程自动化、计算机控制、可靠性工程、汽轮机原理及运行、核反应堆物理分析、核反应堆热工分析、核反应堆控制和仪表、核电厂辐射测量与防护、核反应堆安全分析、核电厂系统与运行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核电厂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也能胜任核电工程项目的设计、科研和管理工作及其它能源动力领域的专门技术工作。主要有:⑴核电厂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及技术支持工作;⑵核电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⑶核工程设计院和研究院的设计和科研工作;⑷核电工程公司的技术咨询与管理工作。主要就业单位有:五大电力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核电工程建设公司、核电设备制造企业、核工程设计院、核工程与核技术研究院所等。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共28所,其中“985工程”高校11所,“211”院校2所。
“985工程”高校: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211工程”高校:华北电力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农业电气化
专业解读
“农业电气化”专业学生主要具备电力、电子与控制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农村(地方)电力系统及农用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有关的工程设计、科研开发及实验调试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电路学、电机学、自动控制理论、电子学、计算机技术、电力工程、供电技术、用电技术、电网规划、配电网自动化、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与控制技术、电力经营管理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地方电力系统和大型企业供电系统从事有关的科研、设计、建设、运行、供电及用电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
开设院校
关键词:工程热物理;节能减排;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邵霞(1978-),女,湖北黄冈人,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潘剑锋(1978-),男,江苏金坛人,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镇江?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中之重课题(课题编号:2011JSJG006)、江苏大学“842”精品课程(燃烧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建设项目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38-01
2011年,教育部等联合发出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对人才培养质量做了总体要求,其后明确将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明确要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一、工程热物理与节能减排专业综合改革的意义
江苏大学作为一所教学研究性大学,根据自身历史发展特色和适应国家能源战略计划的需要,拥有并发展了多个能源动力类专业方向,工程热物理专业更是优势明显的传统强势方向之一,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所培养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国家宏观战略的变化和地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综合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团队、教学实践等环节必须改革创新,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科技管理型人才。
二、工程热物理与节能减排专业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工程热物理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系统的热科学知识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技能,经过四年严格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环节的培养,使其成为胜任能源动力领域研发、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方向同时也与国家宏观能源战略密切相关,培养过程和方向必须与宏观形势保持一致,才能吸引好的生源和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多年来学校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性实践。
1.突出能力培养,调整专业培养计划
结合国家能源战略和区域经济布局,以突出专业发展方向、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在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辅修专业方面完善专业培养计划。为了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增加了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学时,强调热科学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扩展科学利用热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及时补充新兴工程领域内热科学利用的前沿知识;结合本科课程安排特点,在课程任务相对较轻的第五学期,增加了经济管理类的选修课程,充实工科学生知识体系,为扩展学生综合能力提供平台;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针对热物理量的测试,在电子学原理、微型计算机原理与编程、热物理型号调试与采集等方面引入了部分经典课程,开发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增加了热物性测试程序的课程设计,强化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契合国家能源战略,增加“可再生能源利用”、“节能技术应用与评价”等课程;考虑到本专业在燃烧、热力发动机等方面的行业影响力并结合历年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分布特征,调整和增强实践环节,增加生产实习和课程实习的时长和学分。整合已有实验资源,例如完善发动机的实物拆装、柴油机内部燃烧的监控实验等,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2.体现互动,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学习知识的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远程化、分散化、个性化的特点越来越突出。结合专业培养计划,如何使课程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趣,是广大高等学校教师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专业主要采取以下的途径积极应对:
(1)主动为国内外同行之间教学科研交流创造条件,积极促成教师的科研成果在第一时间糅合进教学内容。例如本专业教师在微热光电系统中的燃烧传热研究、MOCVD化学气象沉积的研究以及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这些成果都被及时补充进了相关课程,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深受学生欢迎,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和自豪感。
(2)遴选部分优势基础课程率先建设网上学堂。例如进一步完善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电子教案和网上学习系统。上述系统集中了网络视频及在线答疑、网上习题、著名参考书籍和优秀课件库等功能,方便学生在课外、校外的主动学习。目前电子教案等已经建设完毕,在学生预习和复习环节发挥了作用。
(3)多途径加强实验实践环节。目前开放式实验室正在加紧建设,实验数量(包括选做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增加是重点,增加实验设备台(套)数,提高测试仪器仪表的先进性,引进现代试验技术等。同时,还积极走出去加强企校融合,落实校外合作实验室和实验实习基地,目前发展校内外实验基地3处以上。由于能够接触和拆卸真实的发动机、汽缸等,实验效果极好,学生反响强烈,体现了教与学的双赢。
3.重视积累,教研互哺,打造高素质教学团队
一支业务精干、素质过硬的教研研究队伍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又一关键。工程热物理专业作为热能与动力工程——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历程中的优良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强化。例如要求任课教师通过了备课、试讲关才能上讲台。初上课的教师都有专门的教学指导教师直接进课堂听课辅导,听课记录作为考查教学是否合格的重要凭证,每年下半年必须参加系部或者学院、学校的教师讲课比赛等,全方位的考核和培养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很快。教研活动中发现的好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也很快共享和利用。
除此之外,教研室每位教师都担任了学业导师,对本科生课外科研活动加强指导,安排特别优秀的本科学生提前进入科研团队密集培养。近年来,21人次的本科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二等奖、江苏大学科研立项项目资助以及顺利完成专利申请和授权等,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拓展了综合素质。教研室借力于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教师,积极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间的联系,积极推荐优秀学生走出去,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多名学生本科阶段即前往韩国、美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进行短期学习和交流,开阔了本科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结语
培养符合岗位需要的优秀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不断变化的外界形势和时代特点决定了人才培养内容、方式的改革将是一个永恒的工程。工程热物理专业充分利用专业综合改革的大好环境和政策支持,在近4年的时间里,以强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抓手,以扩展教学资源为辅助,以增强实验实践环节为反哺,以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开展了专业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燃烧学”、“工程学”、“传热学”等课程先后被遴选为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予以资助建设,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兴盛,学生参与率超过40%,本科生就业率超过95%,学生初次就业薪资水平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常军然,唐宏.江西理工大学机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改革和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154-155.
[2]刘德君,段慧达,白晶.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2):30-31.
[3]周晖.改革专业课程教学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J].机械管理开发,
关键词:能源动力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性;实践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44-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2]
哈尔滨工程大学是国家第一批“卓越计划”试点单位之一,其能源动力类专业,结合学校打造“三海一核”领域一流工程师和行业领军人才为目标的办学特色,围绕“卓越计划”的实施开展了深入探索与研究。
一、专业教学理念的研究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热能动力工程专业是教育部特色本科专业,也是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的国防特色本科专业。在以往的专业培养方案中,该专业过多强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对专业实践和专门技能重视不够。因此,为了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思路,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提出“实验训素质、实践练技能、科研促创新”的实践培养理念,搭建了“专业兴趣激发”、“科学素质培养”和“科技创新实践”三个实践教学支撑平台,改革专业培养计划,在重视通识教育的同时提高了对学生能力教育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已提高至15.5%,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实际工程中的具体问题,学会将所学的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逐渐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这种转变,学院提出以下措施:
1.面向“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要与企业合作,面向工程实际
只有到企业中才能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而通过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研发可以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文化,捕捉社会需求,培养发现、凝练、解决企业重大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此,需要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共建“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为“卓越计划”中的学生提供顶岗实践和科技创新机会,并为企业培养急需的合格顶用人才。[3-4]
2.树立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推进和重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认可度
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营造国际化教育环境,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和海内外跨国企业实习;结合国外同类专业课程计划,采用双语教学或全英语教学建设国际化课程。通过引进或聘请客座教授等方式,请领域内知名专家来校讲学,为专业把握发展方向,拓展教师和学生视野;定期每年派教师到国外进修或访问,从国外带回来本专业先进的前沿技术知识以及国外科学的管理体系。开展国际化教学体系,加强与国际名校合作,互派学生,互认学分,发展国际合作教育。与国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企业、行业协会建立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3.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建立和加强科研与实践教学互动机制
高水平的科研始终是实践教学发展的有力支撑,建立“科技创新实践平台”,通过创新赛事牵引、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利用科研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实际参与到科研项目或自发组队完成的科技创新过程,最终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全面提高的培养目标。在建设中,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以科研理念、科研文化和科研价值引领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探索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学科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构筑科学完善实践教学新体系。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
在教学方式上,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进行了以下尝试:
1.推广新型教学方式
将项目经理制度引入专业课程教学,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及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5]大力推广研讨式、案例式课程建设,“十二五”期间推出“内燃机设计”、“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更多课程的研讨式、启发式教学。开拓学生思路、锻炼思维,把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方式引入课堂实现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2.引入半物理仿真、虚拟实验教学方式
船舶动力设备普遍体积庞大,价格昂贵,难以开展物理实验,为此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全力打造“虚拟仿真验证平台”。平台实现内燃机结构虚拟拆装、燃气轮机综合虚拟仿真、蒸汽动力系统虚拟仿真、动力装置测试技术虚拟仿真、轮机机舱模拟、联合动力装置虚拟仿真和热工设备虚拟仿真等实验,这种实验教学方式更加直观、操作方便、效果良好,获得学生的好评。
3.打造基于资源整合的开放式实验教学
实验中心和教师科研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建立开放式实验基地,形成时间开放、内容开放、仪器设备材料开放的开放性实验教学环境。在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重视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建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内容,不断更新实验内容,及时将学科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引入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当中。此外,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吸引有想法、肯钻研的学生提早参与科研,积极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开展自主教学、自主考试模式的尝试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网络自主教学。专业课程实现网上视频教程、网上答疑和网上作业批改;通过留言板、论坛等手段提供交流平台,增进师生间的学习交流。在考评学生学习效果上,改变传统考试方式采用“一考定成绩”的模式,尝试新的课程考核方式,积极推行考、教分离,积极尝试学生自主出题模式,重点加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考核。
三、教学实验、实习和创新平台的改革研究
1.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全面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共享,共建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动力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及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学院已经和上海沪东重机有限公司、广西玉林柴油机有限公司、河南重工柴油机有限公司、沈阳黎明发动机有限公司、沈阳606研究所、渤海造船重工有限公司、哈尔滨703研究所、哈尔滨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形成了良好的实践创新育人环境。
2.教学实验保障条件建设
学校与中国船舶工业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公司等所属的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国外挪威船级社、英国劳氏船级社和法国BV 船级社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先后建立了“相继增压柴油机实验室”、“汽车发动机实验室”、“兆瓦级汽轮机实验室”等多个联合实验室;建有“教育部船舶动力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绿色能源与动力科技创新中心”两个国家级中心;建有“舰船动力黑龙江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和“黑龙江省动力与能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两个省级中心,保障了多种教学实验的顺利开展。
3.搭建学生科技创新平台
以“创造性、创新性和创业性”培养为目标搭建了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创新活动过程中直接充当主体,自组团队,最终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全面提高的培养目标。将科研成果引入创新实践平台,新建测控一体化远程创新实验室平台,船舶、流域污染控制创新实验平台和新能源开发与节能创新实验平台等,供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四、教师队伍的改革研究
为了承担“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践教学计划,需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专业课教师队伍。因此,面向国内外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招聘优秀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定期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及科研院所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训,精选一批青年优秀教师重点培养,打造省级以上教学名师;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不断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意识;将教学团队建设成为一线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培育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中青年教师骨干队伍,使人才的规模优势真正转变为质量优势。
强化教学团队建设,组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内燃机专业课程、燃气轮机专业课程、热能工程专业课程等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立教学团队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队伍的老中青结合,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学团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教学管理的改革研究
在教学管理方面,开展以下改革研究:
一是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学咨询委员会。教学咨询委员会成员由国内外企业专家、国内外高校同类专业资深教授、学院教授会和教学管理干部组成,把握专业发展和改革,以及对实践教学的评价。
二是在企业合作培养单位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院教务管理部门安排专人负责协调校企合作单位联合培养工作,条件成熟时成立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管理办公室,共同制定和监督工程实践教育开展。
三是加大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和考核力度。研究建立公平合理的教学评价制度,从制度上激励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在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研究主干课、基础课、选修课等不同性质课程的科学教学评价办法,继续总结学生对教师、学院对教师的评教制度经验和教训,考虑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多种角度综合评价教师上课质量。同时,加大教师上课质量的监管和考核力度,规范教师上课行为,使更多的教师认识到教学的重要性,在思想上重视教学,切实提高授课质量。鼓励教师参与教材编写,申请教学改革。
六、校企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改革研究
研究校企产学研联合培养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开展以案例式教学为主的新型理论和实践教学方式研究,强调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以“强能力、以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为指导原则。重点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强调创新性人才的企业实践活动内容,研究企业实践方案的制定、实践活动的实施和监督管理,企业实践结果质量的评估方法,坚持学校、企业导师联合培养制。
基于产学研项目研究,协调校、企、学生三方的目标需求。基于产学研项目尽可能保证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学生共同开展同一项目研究。学生的课题遴选方法和课题研究方案,尽可能保证课题紧密联系企业发展动向,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取长补短,三方协调,共同完成项目。[6]
第三,强调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创新实践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权重;加强实习、实践、实习基地的过程管理方法改革,确保实习、实践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真正效果;培养研究生专利撰写能力,启发研究生提出新问题、新思路,鼓励并奖励研究生申请专利。设立创新教育专项经费,用于社会优质师资聘请、理论课程创新教育改革、实践课程创新教育改革、创新实习基地建设、创新师资培养、创新学生科技基金设立等,从多方面实现创新教育改革。
第四,完善保障措施,强化纪律安全教育、保密及职业道德。完善多种保障措施,保障学生安全和利益。在企业实践活动中以及旅途中需要注意学生纪律和安全问题,购买相应的意外保险,同时,提供学生企业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费用。在学生入厂必须经过安全纪律培训。学生在学校要开展职业道德培训,实践工作期间,还要签订保密协议,防止企业核心技术泄密,同时为了实现项目的延续性,尽可能促成产学研项目的企业方成为学生的就业单位,注重对学生企业文化方面的培养。
七、结论
经过“卓越计划”的多年实施,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累计共获得国家级奖35项,省部级奖13项,为其他专业类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了借鉴作用,但形成培养创新型人才机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东旭.试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教学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183-185.
[2]王东旭,马修真,李玩幽.舰船动力卓越计划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96-101.
[3]邓建高,王普查,朱昌平,等.基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设计[Z].
[4]苏永要,石东平,张铁军,等.从实践角度看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的提高[J].重庆高教研究,2013,1(5):68-71.
【关键词】传热学 教学方法 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31-01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已经达到了高等教育总规模的三分之一左右,培养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尽管如此,我国的工程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教育经费的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工科教育理科化,教育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对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却越来越低。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传热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各工程领域关系密切,是一门理论应用性极强的基础课程,是从事能量转换过程的研究、开发及设计工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因此,国内许多讲授传热学的教师都在积极探索传热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期改善学生学习传热学的积极性,有些学校还积极与国外高校合作,引进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我校自2006年成立热能与动力工程(现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以来,在“传热学”课程的教学上依据我省制定的高校强省战略,努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力争做到使学生学有所用,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工程师。
二、传热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
传热学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本科专业基础课,它是为学生学习后续相应专业课程而设置的,是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所以,传热学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且传热学的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都联系密切,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传热学又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例如其中导热微分方程、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的推导以及相似原理的理解等都需要学生有较好的高等数学和物理基础,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总遇到学生抱怨传热学难懂、抽象、不好学。
三、重视实践应用,努力培养现代工程师
(一)教师自身工程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核心,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工程师,首先要提高教师本身的工程素质。我校非常重视对教师工程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对青年教师在工程实践能力上的培养。
1.为了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要求全校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生产一线开展调研活动。通过组织全校专业教师开展下厂调研工作,使教师深入工厂生产一线,对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的新问题、新工艺、新方法等进行调查研究,并且以此指导教案、教学实例、课程设计课题和毕业设计课题等内容的修改。
2.专业教师参与实验室建设。高校的实验室基本都是由专门的实验老师管理的,理论课老师对实验设备不熟悉也不参与到实验室的建设,不能够实现理论课堂与实验课的有机结合,因此,专业教师应该参与实验课的教学工作,这样更有利于实验室的科学建设,也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更深刻的理解。
(二)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突出实践应用
1.教学过程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传热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较强的专业基础课,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其难懂、乏味,提不起兴趣。对此,我们提出了“三步走”的教学方法。
第一步,问题的提出。在讲解一个新知识点时,尽量从学生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引入,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第二步,解决问题。利用传热学的理论结合必要的推导将提出的问题加以解决;
第三部,知识的应用。将理论推导得出的结论应用到工程实际从而实现知识的应用。
例如在讲解热对流的概念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家用空调出风方向开始,提问“为使房间温度快速地升高或下降,应将空调出风口的叶片往哪个方向拨?”;然后结合热对流的概念得出结论,使问题得以解决;最后,引入工程应用实例:“在青藏铁路建设中,采用碎石路基,碎石之间的空隙不填实,可有效保持路基冻土的稳定。”
采用这种“三步走”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实现了知识点的工程实际应用,有利于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创造力。我们传热学的实验教学是由理论课老师兼任的,这样使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的结合,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讲到大空间自然对流时,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测量自然对流表面传热系数的实验装置,做实验时,同学们将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与实验室的实验装置进行比较,找出自己设计装置的不足之处,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工程创造力的培养。
3.改革考核方式,增加工程设计内容。对于必修课的考核方式,一般都是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这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有效而简便的方式。但是由于传热学存在经验公式多、图表多的特点,有些内容如非稳态导热的诺谟图法、流体横掠管束对流传热等不适合闭卷考试而在工程上又经常用到的内容无法考核。虽然很多高校都采用了一种“半开卷”的考试方法,即允许学生将其准备的内容写在盖了相关印章的白纸上带入考场,但是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试题内容也不宜过于复杂,不利于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为此,我们采取平时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对于需要用到的经验公式,在试卷上加以标注;平时成绩占30%,在平时成绩的考核中,增加一些工程设计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工程应用的能力。
四、结语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对一线工程技术人员需求的不断增加,像我校这样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抓住机遇,积极改革传热学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能源动力专业工程师。
参考文献:
[1]朱泓,李志义,.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 ,(6):68-71
[2]李静,宋飞虎,蒲宏杰等.传热学课程中任务驱动式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讨[J].考试周刊,2015 ,(5):166
[3]蔡杰进.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本土化过程中“传热学”的教学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 ,(30):51-52
关键词 热工自动化 虚实结合 实践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26
0 前言
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传统偏向于就业导向型的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模和特质上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信息反馈于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非常直接和明显。①相较而言,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因其依托于国家能源、电力等基础行业,在人才培养规模以及与国民经济需求的对接上表现稳固。②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学生毕业就业的态势平稳,受就业导向的冲击较小。这一现状非常有利于专业和学科人才的沉淀,也有利于高校在专业和人才培养上形成自己的特色。③但其弊端也较为明显,即行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慢时变性,其信息反馈和反作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具有较大滞后性,结果导致人才培养主体方在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是缺乏应有的主动性。
热工自动化本科人才培养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掌握自动化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能源、电力等行业服务。长沙理工大学的热工自动化专业,自2013年国家教育部统一专业命名后,归并自动化专业名录下,并统一以“自动化”专业对外招生,这给传统以能源、电力行业为依托和特色的热工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国家提出的“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和“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这给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能源、电力等行业作为实现国家战略部署和构想的重点建设领域,迫切需要实现行业人才的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④这要求热工自动化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层面的内涵发展。⑤⑥
本文就长沙理工大学热工自动化专业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的实施情况,结合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能源系统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实践,探讨新常态下如何开展热工自动化专业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如何实现专业及学生内涵的发展等核心论题。
1 主动适应专业人才时代需求,优化培养体系
热工自动化专业人才应用的代表性方向是能源、电力行业中的发电过程。相比于其它粗狂型的工业生产,发电过程(火电、核电、新能源发电)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过程复杂、控制精细、安全等级高等一系列典型特点。这导致在结合行业开展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只能眼观、不能手动”的现象。学生缺乏对专业应用和行业特质的深入了解。这非常不利于课堂知识的应用和专业素养的培养。为弥补不足,高校在培养环中借助仿真系统强化学生能力。应用仿真系统较好地弥合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这是热工自动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但受人财物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仿真系统的配置往往在规模和质量上落后于企业行业对人才的时代需求。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进入转型发展的高阶段和以复杂性矛盾协调推进为特征的新常态,国家和社会用人单位从早期的强调专业知识,到强调人文和思想素质,再到现在的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热工自动化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紧跟时代需求,做好专业顶层设计,重点把握热工自动化人才要实现的目标和深入思考如何培养的核心环节。如图1所示,为了主动适应时代人才需求,采取了如下主要措施:(1)主动深入企业行业,收集用人单位反馈意见,了解人才需求新动向;(2)跟踪学生入职情况,收集学生反馈信息,掌握人才行业适应性;(3)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夯实专业、工程和教学能力,提升专业视野和教学能力;(4)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提升人才实践创新能力。
建立了系优化机制,形成以体系分析和评估为中心的四个基本检验动态回路:(1)以学生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分析评估;(2)以知识结构为目标的课程和实践体系的分析评估;(3)以人才素质为目标的师资队伍体系的分析评估;(4)为教学效果为目标的教法体系的分析评估。
2 着力建设学生素质内涵,强化实践创新能力教学
主动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过程,必须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系列教学实践。以学生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培养热工自动化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环节及内容的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确保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具备基本实验技能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兴趣与爱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己的专业爱好、兴趣,自觉地开展实验研究与探索,使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样性。
(1)建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结构化实践教学。整合优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能力层次。建立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训练三个层次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实训、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四大主环节,对学生所需的不同层级的实践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
根据企业行业对时代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将能源动力类和自动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问题引入热工自动化的实践教学,提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例,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立强化学生能力培养、“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热工自动化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传统的专业实习环节多在电厂进行,但是电厂生产对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控制操作有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过多的实习环节放于电厂,容易导致学生实习实践“只能眼观,不能手动”,学生很难得到真正的实训机会。为此,热工自动化专业教学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能源系统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依托,引入能源生产、转换与控制的实训系统。通过采用过程仿真系统实现“以虚补实”。
如何“虚实结合、虚实共进”培养学生能力,先进实践教学条件和资源利用效用显得非常重要。从结构、整体上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丰富了“虚实结合、虚实共进”内涵与维度。如:针对以往在电厂开展的热控设备检修实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采取校企合训的方式进行。先是学生企业实习、行业专家授课,学生熟悉工程背景和工艺流程,明白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是校内检修实训、专业教师指导。校内的检修设备多为企业生产线上替换下来的设备,检修内容紧贴行业需求。通过综合专家讲课、检修软件仿真操作、设备实际操作,这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控制设备整体理解、有利于对控制系统体系的把握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3)建立具有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要实现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只高素质的实践教学队伍是重要保障。通过开展工程化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教师深入企业有利于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在工程化的过程中,教师能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如何运用于实际过程理解。教师行业知识的拓展,能极大丰富教学课堂的信息,使课本知识变得更为鲜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4)以“节能减排”基地助力实践创能力。“能源系统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创设了大学生“节能减排”创新基地,建立了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创新平台。这些创新基地和平台把能源生产、转换和控制等相关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热工自动化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表现突出,在历届节能减排大赛、挑战杯比赛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以“节能减排”基地为主导,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科技实践活动,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4 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能源和电力行业更加注重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确保学生具备实践创新核心能力和高水平的专业综合素养,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必须主动适应时代人才需求。依托能源系统与动力工程的“虚实结合”实践教学,结合“节能减排”创新基地的教师和学生工程化实践,进一步凝练热工自动化在专业领域内的特色,逐步形成在能源电力行业内更具竞争力的人才优势。
注释
① 牛春明,孔微巍.新常态经济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2:87-92.
② 刘江山.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5.15:89.
③ 邓海毅.新常态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及突破[J].现代商业,2015.23:131-132.
④ 徐晖.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新常态 新趋势 新举措[J].电器工业,2015.4:54-55.
关键词:工科;大类招生;通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汪毅能(1969-),女,湖南岳阳人,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盛志琴(1986-),女,河南周口人,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12-02
一、大类招生现状及意义
时至今日,“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改革方针已深入人心,“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已成为各高校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有77.5%以上的211工程院校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按类招生”的通才培养模式,大类招生势在必行。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就是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面对的不是单独的某一个专业,而是同一个学科内几个专业合在一起的大类,高校实施的是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即是学生在经过1至2年的大类培养后,根据自身兴趣进行专业的选择,按照某一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分流培养。
从学校层面来看,大类招生有四个作用:第一是提高生源质量,由于大类招生过程是不分专业的,大类学科中包含着不同专业,这种招生模式可有效整合学院招生名额资源,使各个专业趋向平衡;第二是促进专业建设,大类招生后的专业分流,学生有自主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的权利,因此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各专业需要思考如何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学科实力,专业教师更需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第三就是大类招生能促使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加快课程模块化建设,降低办学成本;第四是大类招生利于培养有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1]
武汉大学首次实行大类招生是在2002年,生命科学学院将生物学基地班、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等专业合为两个基础班进行大类招生,随后新闻与传播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等不同程度地实施了大类招生。目前全校已开设19个大类,涵盖了54个专业。[2]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是一个以培养能源动力、机械设备方面人才为目标的传统工科大院,专业学科门类众多、专业间交叉性强。学院有能源与动力工程(以下简称“动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以下简称“机械”)、自动化、材料类(包括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水质科学与技术(简称“水质”)、核工程与核技术(简称“核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分属于6个一级学科;其中机械专业又分为四个模块,动力专业分设热动、水动和流体机械三个方向。学院每年的招生规模在450人左右,机械、动力两个专业的办学规模较大,每年的学生数量在120人左右,其次是自动化、材料类,较少的是水质和核工程,每年是30人左右。
更为复杂的是,7个专业的办学历史、学科水平不尽相同:沿袭最初的“电厂化学”建设至今的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已有50多年的办学经验,而新建设的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在2008年才开始招生。虽然武汉大学推行大类招生已近10年,但是作为学科情况复杂的一个本科教学大院,动力与机械学院依然不敢贸然前行。面对大类招生带来的改革与机遇,学院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对各方面进行统一协调,需要处理的问题也更加棘手;真正实施大类招生之时,学院更应该认真对待、考虑周全,提前准备好应对各种复杂问题的对策。
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面临的问题
1.专业分流
“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解决的就是学生如何分专业的问题。专业分流,涉及到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影响到高校二级学院的自主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学生选择权利的落实和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3]专业分流能否合理进行将直接影响到大类培养的效果,如果分流方式不合理,有可能导致整个大类招生计划的落空。同时,分流也将对同一学院的不同学科产生较大的影响,一些弱势学科势必面临着生源少的问题,对于这些学科,学院是否实行保护政策,并且如何协调各个学科专业之间的学生比例,都是学院在实行大类招生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2.转专业
近年来,各大高校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纷纷开展转专业工作。武汉大学的规定是:新生入学一学期后,可提出跨学院的转专业申请,转出转入学院根据学生成绩、转学指标等情况来批复能转否、能接否。动机学院是个工科大院,每年申请转入经济管理等热门学科的学生约为12%,超过了学校规定的10%的比率,而转入的却不到3%。武汉大学是有120年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强势的文科群对工科学生有着极大的诱惑,一些学生在并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随波逐流地选择转入热门专业,到毕业时的严峻就业形势让他们不得不怀疑当初的选择。因此,学院需要在一开始就对学生加强专业教育,做大量细致入微的引导工作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热情,改变转专业逆差。
3.课程模式
大类招生培养的是通才,因此它的课程设置更偏重基础性、广泛性、综合性。如何在学科大类构架内并行培养不同专业的通用型人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常见的大类招生培养有1+3模式和2+2模式,课程体系的打通是只有第一年还是前两年,具体的课程设置是怎样的,学院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协调各方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式。
4.学生管理
在按照专业进行招生的时候,学生进入学校后就有唯一的班级与团体,这个班级会一直持续到毕业。学生也是按照专业培养计划统一上课,管理方面实行的是班主任加辅导员制。实行大类招生后,这种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学生进行专业分流之后,专业班级与原先自然班级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也是管理人员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应对措施
对于上述可能出现的问题,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专业分流工作
大类招生时期,转专业的工作在专业分流之前,因此,学院要统筹做好各专业学生的引导教育工作,同时各专业需要积极参与,做好专业介绍工作。本科教学是办学之本,本科生源为优质硕士、博士选拔提供保证,是学科发展的基本保证。大类招生实际上是教育产业市场化的一个过程,面对竞争,迎接挑战,各专业只有加强学科实力,加大投入,提高办学水平,才能吸引学生投身本专业。
(1)做好分流前准备工作。
1)在分流前一学期学院应该开设各专业方向的概论课程,介绍专业的学习内容、社会需求、专业优势、就业形势等情况,让学生对相关专业有较深的了解,并为专业分流做好准备。
2)充分鼓励学生旁听高年级课程以加深对自己感兴趣专业方向的了解;举办学生座谈会,邀请高年级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3)组织学生到各专业教学场地、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地参观,了解各专业教学现状。
(2)制定专业分流方案。由教学院长、各系主任、教学管理办公室、年级辅导员组成专业分流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大类招生学生专业分流实施方案。分流方案细则可参照如下:
1)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名。可以参照学生的学分加权平均分排名或者学生在本大类中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综合排名(参加各类活动获奖、学科竞赛获奖、优秀学生工作者、等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
2)组织专业分流考试,包括笔试、面试,按照考试成绩进行排名。
3)针对某些特殊专业对相应课程的特殊要求,参考学生该科目成绩排名。
4)扩大学院不同大类间学生的转专业比例。
(3)专业分流领导小组指导实施专业分流。专业分流领导小组需要依据整个学院的专业设置情况、招生规模,组织专业宣讲、专业介绍,安排专人负责解释详细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就业深造形势等,为学生答疑解惑。具体可参见如下:
1)专业分流领导小组制定出具体各专业接收人数,年级辅导员进行公布,组织学生填报专业申请。
2)统计专业申请情况,如果出现申请人数超出接收人数的情况,结合学生排名,与学生沟通协商后适当进行调整。
(4)重视分流后的学生疏导与学科建设工作。一些对专业不满意的学生,容易出现思想波动,严重的甚至可能厌学。对这部分学生班主任与辅导员需要重点关注,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专业课老师要在课堂上进行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专业信心,促使他们从思想上认同自己所读专业,只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毕业后一样可以得到良好的就业机会。
分流势必对学科产生很大的影响,生源不足、就业不佳的学科专业面对的将是严峻的考验。即使学院实行保护政策,对于学科的长远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对于社会需求量小、学科水平不高的专业,学院可以适当调整招生名额。同时,各专业一定要有极强的专业忧患意识,不进则退、优胜劣汰是整个改革的大趋势。
2.课程建设体系
(1)实施1+3的课程体系模式。由于我院专业分属6个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很难打通,因而1+3的模式比较可行,即1年的通识教育加3年的专业培养。第1年的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必修和通识选修两类,其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3年的专业教育应加强相近学科的知识渗透,提高选修课程比例,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两个层次不同但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平台”构成必修课程体系,以确保培养基础扎实的人才;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全校通识选修课构成选修课模块,以实现宽口径的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4]
(2)将创新学分引入培养方案。为了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本科生及早接受科研训练,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掌握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我院在2013版的培养方案里面加入创新学分一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培养为导向,建设开放式的课外综合训练大平台,学生只需选择一项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CCTV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等)参与,即可获得创新学分,这一学分计入学生的必修总学分之中。此外,在竞赛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在读的本科生可以选择参与并完成一些创新实践性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通过完整的项目训练,学生的专业兴趣将得到培养和强化,实践能力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项目成果,可以申请专利或者,也可以为后续扩展成综合论文提供课题来源。
(3)重启课程组再建设。课程组是学校组织教学和教学改革研究的基层组织,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新版的培养方案整合优化了十余门课程,面临教材、教师、课程内容的衔接等诸多问题,我院重新启动课程组再建设工作。学院在2005年即进行过课程组建设工作,成立了26个课程组,在责任教授的带领下,为本科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此番重启课程组建设工作,是学院适应“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课程组的再建设工作将有助于整合教学资源、促进课程间有机衔接、方便教学管理、提升教学效率。
3.学生管理
(1)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培养人才有其特殊性,新的培养模式势必会对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冲击。就动机学院来说,大类招生共分三个大类:机械类,能源动力类,自动化类,其中,自动化类由于本身就是一个单独的专业,因此不存在学生重新分班的问题。但对于另外两个大类,专业分流后学生的自然班级势必被打破,那究竟是组建新的班级团体还是维护原有的自然班级,同时,是否按照专业班级调整学生宿舍,也是专业分流之后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以组建新的专业班级班委,鼓励班委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联络同班级的学生,做好信息的上传下达工作。同时,可以根据学生意愿对宿舍做适当的调整,原则上不鼓励大范围的依据专业班级调换宿舍,一方面是原有的宿舍学生已经住了一年,磨合已基本完成,新调换宿舍后学生需要重新适应环境。另一方面,不同的专业学生住同一宿舍也有助于学生加强对其他专业的了解、扩大人际交往圈、积累人脉。
(2)不同阶段配备不同的指导教师,方便学生管理与引导。专业基础课程时间(一般为第一年),配以辅导员加助理班主任(由大四学长担任),辅导员主要统筹管理全院新生的学生工作与生活,具体的分配到每个班级则由助理班主任进行实施,包括学校学院通知的部署安排、学生日常生活问题的答疑解惑、学业问题的咨询反馈等。由第二年开始配备导师,主要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科研工作。我院积极响应武汉大学倡导的“烛光导航”工程,由一名导师指导帮扶四至五名学生,全程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科研能力、人生规划,是实际意义上的导师制。除了配备导师,助理班主任及辅导员还需提醒学生及早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同时学院要开放实验室,促使学生产生专业学习兴趣,自主探索该领域的专业知识,达到自主学习、开拓创新思维、提升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4.教学管理
在现行全学分体制下,给予学生充分选择课程、教师、学习时间的自由,实行弹性管理制度,改变过去培养模式单一,教学计划千人一样的封闭式管理。我院依据武汉大学学生选课办法指导学生选课,在学期期末进行预选,在下学期开学前两周进行课程试听,学生如果对课程不满意可以撤课,重新选择其他课程。对于选课人数过少的课程,学院与任课教师沟通协调后取消该门课程本学期的开课权。弹性管理引入了竞争机制,可以促进学院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
四、结语
高校实行按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已成为一种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转变的必然趋势,这是一种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它既为高校提供了一种新型有效的“通才”培养模式,也给高校带来了相应的挑战。实施大类招生的过程中,各个高等院校需从各方面积极准备,全方位协调处理各种矛盾与冲突,如何更好地实行这种新模式并克服其带来的困难则成为高等院校必须不断探索的长期课题。
参考文献:
[1]熊凯,褚法政,韩仲志.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2,(6):97-98.
[2]雨石.忽如一夜春风来――2003年高考新气象[J].求学,2003,
(10):40-42.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模式;锅炉操作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230-02
锅炉课程是能源动力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主要面向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的高职学生。通过在我院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我们已经打破了以往以“学科”为标准的课程体系,建立了以工作岗位为标准的新的课程体系,把课程按岗位来分类组织,形成了五个基本模块,而《锅炉操作工》模块就是锅炉操作工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环节,该模块的设置使学生奠定了一定的职业基础能力,培养能够适应锅炉运行检修维护工作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将锅炉操作工职业标准的典型工作任务融入课程标准制定
为了进一步深入教学改革,本教学模块以锅炉操作工职业标准为主线,将锅炉操作工职业标准的典型工作任务融入课程标准的制定,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思路。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课程开设要针对具体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而传统的理论授课和阶段实训不能将操作技能行之有效地教给学生,同学们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做到很快适应岗位,也就是传统的教学大纲无法适应高职人才的培养,为了实现和企业的无缝对接,以锅炉操作工岗位的职业标准为主线制定课程标准将会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达到培养目标。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从近几年高职高专热能动力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在大型火电厂就业的人数相对较少,工业热电站的就业人数占绝大多数,为了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锅炉操作工》模块内容选取应紧跟先进成熟的科学技术,以锅炉操作工职业标准为基础,制定满足锅炉操作工岗位要求的课程标准,既要为火电厂生产提供合格的实用人才,更要服务广大工业用户。人才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和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而在教学模式上更要突破,按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对技能领悟难,学生就业后技能操作生疏,工作效率低,试用期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教师首先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才能实现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尽快实现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的转变。
1.教学内容上的创新。对热电行业、企业进行调研,跟踪毕业学生,结合热电行业锅炉操作工工作岗位分解工作任务,依据锅炉操作工职业标准确立锅炉操作工模块教学改革思路,改革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要充分体现以技能为核心、知识为支撑和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的思想,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工作项目,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引出相关专业知识,渗透职业素养的积累。将《锅炉操作工》内容分为锅炉结构、锅炉运行、锅炉检修、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四个子模块,按照内容由简入繁和学生分阶段学习来实现,并通过专业的教学团队完成教学。根据课程标准,要充分运用理论知识,针对性强,突出适用性,以能懂、够用、实用为原则,但不宜过分重复课程内容,烦琐的理论推导应尽量删减。多采用举实例和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参与讨论、多动脑,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生产知识。
2.教学模式上创新。按照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融入典型工作任务当中,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能够明确工作任务,这样可以激发兴趣,锻炼技能,修炼素养。充分运用现代职教理念与技术,体现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现和企业的零距离对接。①现场教学。电站锅炉的复杂性决定了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多样化,而传统教学模式总是采用集中授课阶段实训的方法。这样同学们就是来到了生产现场也找不到锅炉,有些毕业生来电厂上班好几天了,也不知道锅炉在哪。针对以上实际情况,按照典型工作任务,随时带领学生去实验室、模型室或校内锅炉房进行授课。例如在讲中速磨煤机及其制粉系统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带学生去模型室上课,让学生看着中速磨煤机来学习它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这样的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学生面对着设备学设备,有的放矢,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因此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②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及多种软件制作课件来进行《锅炉操作工》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软件绘制的设备静态结构图、工作原理图和流程图以及现场的电厂锅炉设备的真实立体图片并匹配适当的文字来进行授课。比如在讲到火电厂生产过程时,可以先给同学们播放火电厂生产视频,然后让同学们根据视频描述工作流程,最后通过生产过程示意图进行讲解并纠正同学们理解上的错误。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动画来展现锅炉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和运行调节等情况,例如在讲到汽水系统时,可以将汽水系统流程做成动画,让同学们直观地看到水的流程和汽的流程,这样也能完整地介绍重要的锅炉本体设备。③角色扮演法教学,传统思想认为,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对于工科教学不太适用。但是对于基础比较差,容易厌学的高职学生来讲,应该改变,所以我们也要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在讲授锅炉操作工岗位职责时,我们将同学们分成小组,小组成员分别担任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通过实际演示及分工同学们将枯燥的岗位职责掌握得非常牢固,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④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训室的灵活应用,以往的教学总是在学期末安排三周左右的《锅炉运行与检修实训》,主要内容是在集控室跟运行班。然而电厂运行工作人员不可能让学生去进行运行操作,于是学生只能坐在集控室里,不能现场操作完成锅炉运行调整,实际上学不到什么技术。因此,采用模块化教学后可以非常灵活地应用校内外教学场所。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一方面,让学生能够在校外电厂实习基地对真实的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情况有所认识;另一方面,又能够使学生在校内电厂仿真机组上进行锅炉启动、运行调节以及停炉等过程的模拟操作,并对可能出现的锅炉事故以及设备解列等情况进行演练,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电厂锅炉的运行操作步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学生可以在检修实训场所学习某些锅炉设备及阀门等的拆、装及维修技术,为以后从事电厂锅炉安装、检修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深入锅炉操作工模块教学改革,以锅炉操作工职业标准为基础制定课程标准,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快乐地工作,学生愉快地学习。充分运用现代职教理念与技术,体现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现学生和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为热电行业相关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玉莲.高职高专《电厂锅炉》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一)教学内容
1.选择适合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特点的教材。
由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为新兴专业,目前国内缺少专门为本专业而编写的专业英语教材,虽然现在关于建筑和电气以及智能方面的专业英语教材繁多,但每类的侧重点都不同,不能全面地体现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特点。因此选择合适的专业英语教材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2.精选与实际工程相联系的英语资料。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作为建筑行业中的一个分支,也具有建筑业的典型特点,该专业涉及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使用以及维护的全过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其学习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以课本知识为前提的情况下,给学生介绍一些智能建筑、建筑物信息系统、楼宇控制、建筑节能等具体的专业英语资料,同时结合专业图片,使学生将已经学过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英语词汇联系起来,使他们真正克服中英文之间的差异,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
(二)教学方式
1.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热情。
专业英语课程不同于普通的大学英语课程,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作为铺垫,所以专业英语的课程设置必须与专业课程同步,一般在大三甚至大四的教学学期,相对于公共英语课程有时间的滞后性,造成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不十分连贯。再加之专业英语学习的难度远高于之前的基础英语,即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有全面准确的了解,又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英语素养,因此经常造成学生对专业外语的学习产生厌倦。所以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一些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环节。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组成不同的单元,在每个单元中加入与课程相关的具体问题,这样能够将专业知识与专业英语内容有效的衔接起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需要预先进行准备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采用提问或者让学生讲授的环节,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使其终身受益。这样通过提问或是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之产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兴趣。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由于专业英语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英语基础,对于一些英语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如果采用传统的黑板加教科书的授课模式,学生往往容易上课“开小差”。为了使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英语教学效果更为理想,在授课过程中不仅采用传统的黑板式的授课方式,主要讲解一些专业词汇和重点句型等,这样便于学生跟上老师的思路,同时有利于学生记录笔记。对于一些专业的外文资料,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采用多媒体的授课方式,这样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信息,加强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学生更容易精力集中。同时适当加入一些专业英语的录像或情景对话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同时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并能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
3.注重工程实际与专业英语的联系。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会。专业技术从业人员主要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及智能化相关的工程设计、系统集成、信息处理、建筑电气设计、建筑智能化设计、智能建筑管理、施工、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作。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门对工程实际要求很高的学科。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基础英语的教学方法,仅仅依靠课本的知识,将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需要添加一定的工程实际知识。主要是在授课环节上加入一些专业英文图纸或国外工程实例的讲解,由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在专业知识的铺垫下,学生更容易理解专业英文图纸中的英文词汇。这样学习专业英语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巩固学生专业知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4.针对学生自身情况,设定特设的教学环节。
由于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一般都可设在大四的第一学期,这个学期又适逢学生找工作的学期。随着建筑行业国际化的推进,现在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时在单位的面试中不仅需要学生有中文的简历,还需要学生有英文的简历,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专业英语的授课过程中,加入一些英语简历制作和英语专业知识基础知识的课程环节。针对学生毕业后可能的具体就行方向,给学生讲解几份有代表性的英文简历样本,在学习英语简历制作的同时,也让学生熟悉和专业知识相关的一些专业术语。另外,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在其面试过程中都增加了英语面试环节。因此,在专业英语课程中增加专门的应聘知识单元,同时通过模拟单位英语面试情景,使学生在掌握专业英语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由于本身学生对于与就业相关的知识非常的感兴趣,这样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