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腰椎膨出的运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整体康复
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1](Lumbar 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是一组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疾病,其包括: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腰椎间盘突出症(Disc herniation);退行性腰椎不稳症(Degenerative spinal instability);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spinal stenosis);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egenerative spondylolithesis)。我院自2009年1月~2012年6月采用整体康复的方法(包括牵引、物理治疗及核心肌力训练等非手术疗法)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lumbar 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 )228例,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总数228例(男123例,女105例),年龄32~80岁,平均4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d~3个月(既往有相同病史者发病时间按本次发作时间计)。腰痛伴左下肢痛者 105例, 伴右下肢痛78例,双下肢痛者21例,单纯腰痛者24例。脊柱侧弯跛行80例, 不能行走11例。全部患者均行X线片、CT或MRI检查,排除结核、肿瘤等疾病。L3/ 4突出或膨出者 15 例,L4/5 突出或膨出者155例,L5/S1突出或膨出者88例,合并腰椎管狭窄或侧隐窝轻度狭窄者45例,两个节段以上椎间盘突出或膨出者128,合并退行性腰椎滑脱者64例。
1.2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患者腰腿疼痛程度、腰椎活动范围、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疼痛指数(VAS)及生活自理能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2])进行评定。痊愈:腰腿痛症状体征消失,腰部活动基本正常,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0.10分。好转:腰腿痛症状减轻, 腰椎活动范围较治疗前好转,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仍存在但较治疗前减轻,不能坚持工作,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下降
1.3方法 ⑴腰椎牵引 : 采用电脑自动牵引床, 牵引重量以36kg起始,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适当调整牵引重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一般不超过体重的1/2。间断牵引50s,休息10s,20min/次。1次/d,10次为1疗程。⑵物理治疗:高频电疗,可应用超短波,应用无热量或微热量处方,电极板并置于腰骶部,20min,1次/d,对于急性期尤其是发病3d内患者具有良好的消除神经根水肿、止痛的效果。低频电疗,应用温热式低周波治疗仪,对腰部痛点采用腰坐骨神经痛处方治疗10min,再推压或拍打处方治疗10min。中频电电刺激可采用多功能电脑中频治疗仪,选用干扰电处方或腰坐骨神经痛处方,以腰部痛点为中心行交叉放置 , 或沿腰部痛点、患肢坐骨神经压痛点放置[3],20min/次,1次/d。激光,应用半导体激光治疗机,照射病变节段神经根处,600mw,脉冲照射5~10min,1次/d。上述物理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1~2项。⑶传统手法治疗:令患者仰卧,尽量屈膝屈髋,术者双手按于患者胫骨结节处顺时针、逆时针各旋转摇滚20~40次,病程短者效果佳,伴腰椎滑脱、年老有骨质疏松者慎用。⑷核心肌力训练:症状明显好转后 , 指导患者进行核心肌力训炼。①徒手肌力训练:利用抗地心引力的原理,针对肌群做训练,例如仰卧起坐、侧桥运动等,应避免负荷过重,产生更严重的伤害。②泡沫轴:徒手肌力训练时,利用泡沫轴所存在的不稳定特点,使训练者在泡沫轴上完成不同难度的静力性及动力性动作,此种方式可以增加本体感觉的回馈,可以有效提高训练者自身的核心稳定性③抗力球:徒手肌力训练时,利用抗力球增加训练时的不稳定状态,此种方式可以增加本体感觉的回馈训练;以抗力球做支点,可以减少抗力距,调整所需的阻力,避免超过下背痛患者所能负荷的重量,更可以利用抗力球形状的特性,做一些伸展运动。抗力球运动可以提升本体感觉,进而提升身体的平衡及稳定性。④平衡软榻:脚踩在软榻上会下陷,软榻有正方形、长条形、斜坡形等多种形式,训练难度应该逐步增加。⑤悬吊系统(set):利用悬吊系统增加训练时的不稳定状态,此种方式可以增加本体感觉的回馈训练,以悬吊线做支点,可以减少抗力距,调整所需的阻力,避免超过下背痛患者所能负荷的重量。⑥核心板:核心板可用来做三度空间的动作,会随著身体的动作而倾斜、扭转、旋等,所以在训练时,必须对于核心板的产生的倾斜做出反应,不断调整身体姿势维持平衡,增加稳定性[4]。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1~6疗程治疗,痊愈93例,占40.8%,显效95例,占41.7%, 好转27例 , 占11.8%,无效13例,占5.7%, 总有效率为94.3% 。
3 讨论
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最常见症状是腰背部疼痛,部分伴一一侧或两侧下肢放射痛,其X线表现为:椎间隙变窄,Schmorl结节、椎体侧方骨赘,椎体滑脱(不超过Ⅰ度)等。CT表现为:椎间盘膨出或突出,小关节突退变或增生,椎管狭窄呈三叶草状,神经根管狭窄。MRI根据modic分类可分为3型[5]:Ⅰ型骨骼改变可见T1加权低信号密度,T2加权高信号密度,应用gadolinium后图像增强。Ⅱ型骨骼改变可见T1及T2加权高信号而无需增强,可表现为脂肪骨髓,在16%的腰背痛患者中可见到。Ⅲ型改变为T1及T2加权低信号,在无增强的情况下表现为骨肥厚。我们这组患者中绝大部分经CT或MRI检查发现"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曾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但我们在临床检查中发现其定位体征与影像学诊断并不完全相符,或者不能用单一的"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来解释其全部症状,具体表现为:腰腿痛症状重,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影像学表现轻微异常,如"腰椎间盘膨出";或影像学上腰椎间盘突出部位与临床查体定位体征不完全相符,同时影像学上又合并其他一项或多项异常表现,有报导50岁以上无症状者有90%~100%通过MRI检查可证实有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采用整体康复治疗后,该组患者腰腿疼痛酸胀麻痹等症状都能得缓解或治愈。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患者的CT或MRI的影像中显示椎间盘向前方或侧方突出明显而压迫脊髓影膜囊和神经根不明显,过去一般认为这类突出是"无害"的。
由于影像学诊断的局限性,不能对应患者的功能状态,在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整体康复中,选择合适的功能障碍评定量表十分重要,我们选择应用疼痛指数(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对于该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康复评定。其中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能比较客观的反映了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是由10个问题组成,包括疼痛的强度、生活自理、提物、步行、坐位、站立、干扰睡眠、性生活、社会生活、旅游等10个方面的情况,每个问题6个选项,每个问题的最高得分为5分,没有功能障碍为0分,最严重的功能障碍为5分,假如10个问题都做了问答,记分方法是:实际得分/50(最高可能得分)×100%,如有一个问题没有回答,则记分方法是:实际得分/45(最高可能得分)×100%,越高表明功能障碍越严重。该指数已被评为脊柱外科手术疗效评定的金标准之一,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评定结果显示,该指标也可作为康复疗效的金标准。
腰椎牵引是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疾病的重要手段,曾有人认为腰椎牵引无效,甚至有害,而Clochis等的大量基础研究对脊柱牵引的治疗效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近年来随着牵引技术和牵引设备的不断改进、优化以及通过大量的临床应用,腰椎牵引的疗效已得到充分的肯定。有些研究显示149kg牵引重量将产生胸腰椎椎间盘的破裂,本组病例中我们设置的牵引重量最高不超过体重1/2,绝大多数在48kg之下,远远低于该数值,不会对椎间盘造成伤害。对于年龄超过60岁,X线片显示有明显腰椎退变、骨赘形成、韧带钙化尤其是合并腰椎管、椎间孔狭窄者,牵引的作用是使腰部肌肉有节律地交替出现紧张和放松运动,解除腰部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根水肿消退,进而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切不可盲目增加重量。物理因子疗法具有消炎、消肿、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神经根水肿和止痛作用。
核心肌力训练在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康复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核心肌群包括背部的多裂肌、竖脊肌、腰方肌、臀屈肌,正面的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直肌、髂腰肌,其中腹横肌和多裂肌属于深层的核心肌群,特点为小、短、薄,且与脊椎相连,主要功能为维持脊椎的稳定,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直肌、腰方肌、背部伸肌群、臀屈肌属于浅层的核心肌群,特点为大、长,主要负责身体的前屈、后仰、左右扭转。 临床实践表明,及早配合功能锻炼,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该病的复发,往往与患者腰背肌、腹肌等核心肌群肌力功能低下有关,因此需加强功能锻炼。在疾病发作期间佩带腰围对缓解症状有一定帮助,一旦症状缓解要尽早解除腰围,进行核心肌力锻炼 , 恢复脊柱的稳定性。脊柱的超后伸运动可使神经根有一定的牵伸,进而改变突出物对神经根占有的位置,解除神经根的压迫。核心肌力训练对于防止症状复发尤为重要。
国外有研究认为,对于脊柱退行性疾病通过手术(减压、融合、固定等)治疗的费用-疗效比优于非手术治疗[6],但是对于国人来说因手术一次性费用过高及对于手术风险的考虑,大多数人对手术治疗的依从性较低,本研究证实,规范化的整体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这类患者的症状、功能及工作生活能力,使其延缓或免除手术。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中老年患者居多,在治疗上要注意治疗方案的个性化,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针对不同的情况制订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本组有些患者合并椎管狭窄或侧隐窝狭窄,经治疗后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但由于不能解决解剖上的压迫,最长有治疗近2个月症状仍不能完全缓解,对于此种情况,我们在治疗前应让患者对此有充分的了解,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同时如果连续治疗超过4w症状不缓解或加重者,应积极查找原因,我们曾治疗一个有腰腿痛病史反复发作10余年患者,曾行CT检查诊断为"腰突症",治疗3w效果不佳,行MRI检查发现为椎管内肿瘤。对于巨大型椎间盘突出及伴有马尾神经症状者,应手术治疗为宜。
参考文献:
[1]Robert Gunzburg et,陈伯华译.椎间盘退行性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
[2]黄建洪.腰背肌功能训练在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2003,18(3):198.
[3]王书友;许银花.早期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治疗进展[J].现代医学,2010,38(6):689-692.
[4]Carragee EJ,Paragioudakis SJ,Khurana S.2000 Volvo Award in Clinical Studies.Lumbar high-intensity zone and discography in subjects without lowback problems[J].Spine J,1998,7:363-368.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CT;低场MRI
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比较常见的骨科疾病,是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刺激和压迫马尾神经、脊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因其病变部位和严重程度的差异各有不同,轻者仅表现腰痛,重者出现坐骨神经痛和马尾神经受压的相应症状或体征,早期诊断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非常重要。多资料表明,16岁以后青少年可见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随年龄的增长,髓核水分减少、弹性降低、椎间盘结构松弛及软骨板囊性变,在外力特别是反复弯腰、扭转或过重持物进而出现纤维环破裂[1],导致髓核或纤维环的一部分突出。其好发年龄为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由于下腰椎负重大、活动范围大,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腰4~5、腰5-骶1椎间盘,约占90%~96%[2],少数见腰3~4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病理上分为变性期、膨出期、突出期、脱出期、髓核游离期等,根据髓核突出的方向分为椎管内型(中央型、旁中央型、椎间孔型、游离型),椎管外型(外侧型,前侧型,Schmor1结节)[3]。椎管内型椎间盘突出常压迫后纵韧带、硬膜囊前层、神经根及脊髓引起相应的症状。为探讨比较腰椎间盘突出在CT与低场 MRI 的诊断效果,并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4],现将我院2013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19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CT和MRI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作个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19例患者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7~68岁,平均45岁,病程6h~4年不等。临床上均有腰腿痛症状,其中仅以腰臀部胀痛5例;急性腰扭伤4例(其中1例为搬重物后行走障碍6小时入院);自觉疼痛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至足背或足外侧走行,并伴麻木感9例;行走障碍及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均为14例;鞍区感觉迟钝并大小便失禁1例。
1.2方法 19例患者均行CT和MRI 检查
1.2.1 CT检查 采用6排西门子CT机进行扫描,采用1mm层厚扫描定位像,然后常规逐个扫描L3~S1三个椎间隙,偶尔扫描L1-S1五个椎间隙,椎间隙扫描6个层面,层厚3mm,主要观察椎间盘的膨出或突出、钙化、变性积气以及椎管狭窄、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受压情况。
1.2.2 MRI检查 采用万东SOMATOM Emotion 6 0.5T永磁低场MR扫描仪,常规行T1WI、T2WI及 T2WI STIR矢状位、T2WI 轴位扫描,层厚为3mm,观察患者的椎间盘是否存在髓核突出、膨出及髓核游离,同时检查患者神经根受压情况、椎管内病变等。
2 结果
2.1 CT表现 呈弧形或丘状软组织密度影突出椎体缘,CT值大于硬膜囊;硬膜囊受压变形、硬膜外脂肪间隙变窄或消失;神经根受压移位或消失;腰椎退行性变(表现为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椎小关节退变、椎管狭窄等);椎间盘变性钙化及真空征;Schmorl结节形成。19例患者中,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有16例25个椎间盘突出,2例诊断为椎间盘膨出,1例椎管内软组织占位(性质未定)。其中尚包括6例10个椎间盘钙化、7例11个椎间盘真空征、5例6个继发性椎管狭窄。腰椎退行性变及相应平面硬膜囊、神经根不同程度受压改变。
2.2 MRI影像表现 可清楚地显示髓核突出的部位、方向、大小、形状以及信号强度的变化。椎间盘突出可见椎体边缘局限性膨隆的软组织信号影,T1WI呈低信号,T2WI呈中等信号或低信号,其突出部分与髓核母体相连,椎间盘脱出可见脱出之复合物与髓核母体之间有一“狭颈”相连,当脱出部分与髓核母体无联系时,即为髓核游离,形成硬膜外肿物,T2WI为低信号、无强化。椎间盘变性表现为T2信号降低, Schmorl结节表现为与椎间盘信号相同并相连的半圆形结节,边缘为低信号环,新鲜的Schmorl结节周围可见骨髓水肿。在19例患者中,可检查出19例28个椎间盘突出,其中有1例为椎间盘为脱出(该例CT诊断为椎管内占位),4例8个椎体终板炎,6例黄韧带肥厚,7例9个继发性椎管狭窄,5例髓核直接对马尾神经造成压迫,4例6个椎体Schmorl结节等。钙化与真空显示欠佳。
3 讨论
从以上19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CT与MRI影像资料分析,CT尽管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的钙化、真空征、椎体及小关节的增生情况,但MRI对椎间盘突出的检出率和准确性优于CT,它能反映椎间盘变性形态及受压脊髓有无变性改变,更有利于显示膨出或突出的椎间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于多椎体Schmorl结节的显示较直观,可诊断椎体终板炎并判定其类型,可清晰的显示脊神经根、马尾神经受压及水肿情况,并能较好的鉴别椎间盘髓核游离与椎管肿瘤,肿瘤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椎间盘无强化。MRI检查的限度在于部分腰骶角不明显或有移行椎者,定位较难;对椎间盘的钙化与真空显示欠佳;扫描区内任何顺磁性金属物都会干扰磁场,影响图像质量,子宫腔内金属节育环会干扰L5~S1区的成像,需要取环后检查。另外,MRI检查成像速度慢,对骨无伪影,但对运动干扰伪影明显,以致对患者镇静制动要求高;有严格的禁忌证,比如装有心脏起搏器、眼球内金属异物、动脉瘤用银夹结扎术后、危急重患者等不能做MRI检查。
综上所述,CT扫描速度快且出报告相对较快,但具有放射性,虽能直观地反映椎间盘突出及硬膜囊压迫情况,但无法对椎间隙其他结构进行观察,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检出率和准确性不如MRI高。MRI无放射性,但扫描时间长,而且有禁忌症,由于低场MRI在基层或县级医院的广泛应用,其收费标准已相对低廉,价格高已不作为MRI检查的限度,除部分退行性变(钙化、真空征)的显示不如CT检查,其它大部分脊柱病变的显示明显优于CT。资料统计分析表明,CT与MRI有互补作用,各有其优势,笔者认为:腰椎间盘病变患者能配合长时间检查,而且无禁忌症的,可先摄取腰椎X线平片,然后优先选择低场MRI检查;先行CT检查患者,其检查结果与临床症状或体征不相符时,应进一步行MRI检查。
参考文献:
[1]刘东旭.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比较[J].当代医学,2013,8:99-100.
[2]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7456.
河南省许昌市按摩医院 (461000)
关键词 腰椎间突出症 手术摘除法治疗 非手术治疗 临床研究
自1934年Mite和Bell首次报导腰椎间盘突出症[1],并成功的第一次施髓核摘出手术以来,手术摘除术被广泛的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据统计,仅在美国大约每年要作20万例腰椎间盘摘除术。虽然术后70%~80%的患者得到改善和恢复,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术后症状持续存在,甚至加重。例如Risb[2]在15000例手术中,效果良好或治愈者仅占50%,改善或好转者为80%,有20%的患者术后症状持续存在,RQdin[2]报告腰椎间盘摘除术的失败率为50%。看来手术摘除后还需非手术的按摩、针灸和药物来配合治疗。何况手术治疗还有不少问题。如笔者在临床中发现,一例腰椎间盘手术后B点、F点疼痛或麻木。上述报告的失败或症状存在的部位是不是也在B、F点,笔者不敢妄议。
笔者发现另1例MRI片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物为0.71cm出白色显影。诊断为髓核突出,这种白色显影是不是突出的髓核,很值得怀疑,白色显影在椎旁,不在椎间孔,说明不是骨折碎片。如是髓核的话,髓核是一种液态物质,它由富亲水性的葡萄糖酸糖的胶状凝胶组成,它突出易侵占侧隐窝说明是液体。所以这种白色显影肯定是髓核突出时伤口纤维环或纵韧带破裂的残留物。液体的髓核怎么会突出0.7cm或呈白色显影呢?所以手术摘除的或许正是这种纤维环或纵韧带破裂时的残留物。手术医师也说摘除物为坚硬物为各纵韧带或软韧性固体物为纤维环也证明这一点假设是正确的。摘除此物对腰痛能起到痊愈或症状改善的目的,主要是麻醉的镇痛作用,对因腰椎间盘突出而受损伤的梨状肌的痉挛,充血肿胀而因与坐骨神经粘连引起的下肢疼痛、麻木是没法解决的。这就涉及到非手术的封闭治疗、中西药物治疗、按摩、针灸及其它物理疗法的疗效问题。
1 病因与分类
脊柱作为人体直立行走的支柱及躯干运动的枢纽,在人体运动中起着重要的承载作用,而腰椎是重要的承载部位。腰椎承载着人体65%负重载荷。这些载荷加上日常生活中,尤其体力劳动者、运动员、军人日常生活中的举、杠、拉、提、托的外加载荷对脊柱,尤其腰椎的压缩(叫压应力)、脊柱前弯曲产生拉应力可使髓核后移,腰椎因受力原因而扭转或旋转产生强烈的剪切应力,髓核因剪切应力突破纤维环、纵韧带的保护而突出。这是各种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
腰椎间盘突出可分4种情况:①L4~5椎间膨出,实际上是膨而未出,临床症状较轻;②L4~5椎间突出,临床疼痛明显;③L4~5椎间膨出,同时L5~S1突出,腰背腿疼痛强烈;④压应力强大,它的严重程度使髓核后突,既中央突出,它多合并腰椎后关节撕裂性骨折,骨折碎片常游离在椎间孔,必须手术摘除,在临床上是没有其它疗法可选择的。
前3种均为后侧突或左后侧突,是非手术治疗适应症似乎不适应手术摘除。
2 记录方法
自制的临床诊断治疗登记卡(见下卡表),对非手术治疗的病情诊断记录。
注:Ⅰ、Ⅱ、Ⅲ、Ⅳ、Ⅴ、Ⅵ为疼痛程度;A、B、C、D、E、F、G、H为疼痛部位。
腰椎间盘突出是背腰腿痛的主要原因,疼痛主要部位:
A 髂腰点:这个疼痛部位有很大的研究讨论价值,因为疼痛性质在Ⅵ级时疼痛明显,Ⅵ级时强烈疼痛范围从腰骶部位沿竖脊肌达第8胸椎,严重的可达乳突部或颈椎,曲颈试验的阳性体征原因就在这里。纵韧带、棘上韧带、骶结节韧带和髂腰肌、背阔肌、肋间肌、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等,很多椎间盘突出患者诉腹痛,或呼吸时腹痛,或咳嗽肘腹痛强烈。疼痛在Ⅳ级时腰痛不很明显,咳嗽时也不很明显。
此点疼痛在治疗3~7天可基本消失。
B 臀点:腰椎间盘突出的瞬间冲激力直接影响S1神经和S2神经及坐骨神经,尤其坐骨神经因冲激作用引起强烈振动或摆动,使梨状肌因撕裂面迅速充血肿胀,产生痉挛紧张疼痛,也是梨状肌损伤与坐骨神经粘连。初期疼痛强烈时呈刀割样剧痛,因它对寒冷、风湿敏感,在天气变化时疼痛加重,尤其夜间12点~5点时疼痛更加剧烈,常使患者产生把腿锯掉强烈意念。
B点疼痛又分B1点与B2点来说明:
B1点臀下神经,或者叫梨状肌下缘和穿过梨状肌的坐骨神经疼痛:①骶三角部;②骶骨侧缘疼痛涉及臀中部;③尾骨侧下缘;④股骨头内侧缘;⑤会牵涉痛,此点疼痛明显时男性可致阳萎。
B1点是向下肢放射疼痛或麻木的主要路线。
B2点是臀上神经,也就是梨状肌上缘的神经损伤:①髂嵴下内缘约2cm处偏外侧;②沿髂股肌;③股骨外上缘;④沿髂胫束和阔膜张肌分布疼痛;⑤有时沿胫骨分部。
B点损伤痛在临床上最顽固,腰突出初期B点疼痛强度超过A点。在A点消失后它仍然痛。手术摘除髓核后,B点仍是弥漫性痛。ABCDEFGH消失后B点仍是隐性疼痛,E点痛在临床上好象是B点引发的。可见梨状肌与坐骨神经的粘连剥离,是治疗此点的关键。据笔者所知,目前还未发现手术剥离的先例。若开B点手术先例,将是腰突患者的一大福音。它与髓核手术摘除相比将是一大飞跃。因为它将缩短治疗时间和很大程度上提高医疗效果。
C 承扶穴点:Ⅵ、Ⅴ、级疼痛明显,Ⅳ级呈隐痛,以下不明显。
C1髂胫棘疼痛。
C2阔筋膜肋疼痛。
D 窝外侧痛,Ⅳ级以下不明显。
E 腓骨内外侧疼强烈,它是除B点外第二个痛点,最易复发跛行足是此点引发的。
F 踝外侧痛。
G 趾部,有时趾麻痛,有时2~4趾麻痛。同时出现足下垂,不能背伸,肌力减弱。
H 足心部胀麻,如踩棉絮感,Ⅳ级时消失。
3 研究方法
本人从医近40年,1991年以前着力研究梨状肌损伤,曾在医刊或国家级、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并编入论文集。1991年以后逐步在临床研究观察中发现,梨状肌损伤是腰椎间盘突出引发的,并对40多例腰突患者进行观察。并制AB疗法记录卡(见上表)观察记录。
3.1 一般资料:男22例,女18例;最小年龄16岁,最大52岁;体力劳动比例最大的为81%。MRI显示3例,CT扫描18例,X线19例。伴椎管狭窄12例,前后缘增生20例。
3.1.1 沿脊柱向下按髂腰部作重点治疗,推拿下肢。312 沿梨状肌体表投影按推、拿捏重点治疗。
3.1.3 点委中、承山。
3.1.4 Ⅴ级以下进作前屈、背伸以缓解肌痉挛及肌紧张。
3.1.5 疼痛程度在Ⅴ级以下可作牵引,以40~45kg为好,体力强壮,耐受力大时可增至50~70kg。
3.2 治疗方法:B点是治疗下肢疼痛的关键部位,在B2内封闭,用9cm以上针头注射,使药物接近梨状肌上缘,效果较好。a 选择普鲁卡因加地塞米松加玻璃纤维酶加度冷丁。b 口服罗通定片加腺桂辅酶、维生素B12片加双氯灭痛片。
4 治疗结果
4.1.40例中治愈24例,占60%;患者为主客观症状消失。
4.2.40例中有效15例,占375%;B点胀痛,E点麻木。
4.3.40例中,1例无效,占25%;症状无改变。44 总有效率975%,均排除中央突出患者。
治疗时间短的Ⅰ~Ⅱ级为4~5天,一般的Ⅲ、Ⅳ、Ⅴ级为15~24天治疗,Ⅴ~Ⅵ级的在24~60天临床症状消失。
5 典型病例
张某,女42岁。1994年12月19日就诊,X线示L4~5椎间盘突出,L4椎前后缘增生。主诉:腰腿痛2年半,近3个月加重。屈颈试验(++)直腿抬高试验(++)。患者坐站困难。临床表现:A疼痛强烈,B刀割样、跳动样疼痛,夜不能入睡。C疼痛、D疼痛、E疼痛强烈、F麻痛、G麻痛、H胀麻,疼痛程度Ⅵ级。一起连续6天按摩治疗11次,两次B2内普鲁卡因加地塞米松加地塞米松加罗通定加玻璃酶封闭治疗,临床主客观症状全部消失。
6 讨论6.1 现代医学按摩认为:按摩刺激可通过能量、信息被吸收转换、传递可引起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反应,对肌体局部组织超微结构及神经生理、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和系统影响可达到受损的脊柱的韧带肌肉,尤其对梨状肌起行气活血、疏通经络、消肿散瘀、解痉止痛的作用。
6.2 腰椎间盘突出,中央型突出必需手术摘除,侧后突出非手术治疗较好。有的医师提出用推拿按摩牵引使腰椎间突出还纳是不存在的。
6.3 本文介绍梨状肌损伤是腰椎间盘突出引发的,临床上为什么有个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梨状肌损伤综合征两个病名呢?这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ⅠⅡⅢ级时A点疼痛不明显或隐性痛,用指压A点不显疼痛,B点可出现明显疼痛或强烈疼痛,尤其步行10m或30m出现B点疼痛加剧,E点疼痛加重,因此便出现了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同样腰椎间盘突出症A点消失后,B点疼痛还很明显,甚至很强烈,因此,也容易临床诊断为梨状肌综合征。还有一种情况,也就是这两种情况屈颈试验都不明显造成的,只B点胀痛、E点麻木症状而诊断为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6.4 上面说到屈颈试验,作为腰椎间突出症的主要体征,如本文介绍的A点疼痛明显时或强烈时可出现阳性体征,A点消失后或不明显时为什么不出现阳性体征呢?原因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在X线、CT、MIR均有膨出,突出都是一个椎间损害或L4~5膨出L5、S1两个椎间损害的程度的差异,临床上就出现A点的范围大小问题,临床症状较轻时可有:①A点不明显;②A点疼痛局限在髂腰部;③痛点达到第8胸椎;④痛麻点上行可达乳突部或颈椎。说明椎间损害不是一个或两个,它们的椎间损害不同程度的达到颈椎部,只是程度差异不同而已。髓核膨出或突出在一个椎或两个椎间、韧带、肌肉损害涉及面较大造成的。屈颈试验主要表现竖脊肌,也就是竖脊肌损害明显,阳性体征就明显,竖脊肌损害不明显,它的阳性体征就不明显。
6.5 腰椎间突出也好,梨状损伤也好,B点疼痛在临床上最早出现,疼痛最强烈,疼痛程度在Ⅰ级时,最后一个点也是在B点,若在B2内点进行手术把梨状肌切除部分,或在此进行手术剥离,疗效性能不能提高呢?这是笔者的希望和企盼,把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作新课题来研究。
6.5 笔者认为:腰椎间盘突出,中央型突出有骨折碎片游离在椎间孔需手术摘除。侧后突出手术摘除,不管摘除是不是突出的椎间盘,它的麻醉镇痛作用起到了一定的治疗作用。应该肯定非手术的按摩、针灸、药物治疗研究,应该遵循镇痛、解痉、剥离粘连、消化吸收突出髓核物质为主要目的。这样才能提高疗效达到治愈目的,一切为了髓核还纳的目的是不存在的。
参考文献
[1]Frymjw,crumCP.CasesoffaiureofsurgeryontheIumbarspine.JBonejointsurg.1986;67-A(6):1113
[2]Crawshawc,shahKv.ThetreatmentofSpinalStenosis.JBonejointsurg.1987;61-A(2):711
[3]HijikataSA.Ametodofpercutanewsnuclearextra-ction.journaliftodenhospital.1975;5:39
[4]高延禄谈谈腰椎间盘突出问题当代中国中医外治法集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6
[5]高延禄坐臀风临床实践中国康复医学会风湿病论文汇编,18
【关键词】 小针刀 拔罐放血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是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多发于青壮年,可表现为腰腿痛和运动功能障碍,有马尾神经损坏者可有大,小便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致截瘫,对患者的生活,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笔者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先通过小针刀治疗,再拔罐放血,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治疗方法
1 小针刀治疗:
先找反应点:在病变部位,如棘突旁,棘上,还有病变部位以远处,如臀大肌骶骨附着点,臀小肌髂骨附着点,臀中肌髂骨附着点,梨状肌体表投影区等。再在先找反应点处常规皮肤消毒,用平刃针刀按“四步进针法”进针,深达反应点基部,行横剥纵疏2~3次,出刀。若在棘突旁治疗,刀口与脊柱纵轴平行,针刀深达横突副突或关节突行纵疏横摆法,后提刀,刀刃斜向外45°,刀刃达横突上缘后调转90°,切开横突间韧带和横突间肌3~4刀。棘突旁椎间孔在病变部相邻椎骨上位棘突中点旁开2cm左右,针刀刺入达骨面,既关节突外缘,紧贴骨缘切割2~3刀,出刀行放血拔罐治疗。
2 拔罐放血治疗
在针刀治疗后的椎间盘突出的相应椎间孔处用玻璃罐采用闪火法拔罐放血,让血流出20~40ml后,然后取下火罐。
以上小针刀和拔罐放血治疗7天一次,2次一个疗程,两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行走无障碍,恢复工作。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行走,轻度劳动有轻微不适,基本能恢复工作,。好转:症状、体征改善不多,或不能行走工作,。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临床资料
本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为[1]临床症状:腰痛,或伴下肢放射痛;或肢体麻木,肢体冷感;或肌肉麻痹,马尾神经症状[2]客观体征:脊柱侧弯,或生理前凸消失;或棘突旁压痛或有放射痛;或腰部僵直,行走姿态板僵。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屈颈试验阳性。[3]影像学检查:CT示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本研究患者60例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男33例,女27例,年龄16~60岁,病程1~15天的16例,15~60天25例,60天以上的19例。〔表1〕
表1 患者一般资料
组别 性别〔男/女〕 年龄〔岁〕 病程(天)
1~15天 15~60天 60天以上
A组〔n=30〕 16/14 16~58
8
15
7
B组〔n=30〕 14/16 16~60
7
17
6
结果 所有病人在治疗两个疗程28天后评定疗效。A组总有效率100%,痊愈12例,占40%,显效15例,占50%。B组总有效率80%,痊愈8例,占26.6% ,显效14例,占46.6%。组间比较,A组疗效明显高于B组。(p<0.05)(表2)
表2 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 例数(%)
组别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A组〔n=30〕 12(40) 15(50) 3(10) 0(0)
B组〔n=30〕 8(26.6) 14(46.6) 2(6.6) 6(20)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影像学检查,可分为椎间盘膨出、突出、脱出和游离型;按方向可有中央型、中央旁型、后外侧型、椎间孔型和极外侧型。[1]在临床治疗时,常常遇到有椎间盘轻度突出,但临床症状很重,体征典型的患者;也有突出程度重,临床症状和体征反而不明显的患者。笔者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与突出物压迫和刺激神经根有关,以及神经根处的炎性水肿和产生的5-羟色胺,缓激肽等致痛物质有关,更与椎间盘突出引起脊柱椎体之间力学平衡失调有关。通过小针刀松解减压、调整脊柱力学平衡,再用拔罐放血消除炎性水肿,减少致痛物质和释放致痛物质到体外。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急性腰扭伤 劳动或运动时,腰部肌肉、筋膜或韧带纤维断裂,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急性腰扭伤。
病因 ①姿势不当:弯腰、伸膝、搬重物、弯腰扭身持物;②急性应力:滑倒、踏空、抬物失衡、交通意外。
病理 早期:肌肉、筋膜纤维撕裂、出血、渗出、水肿;后期:血肿机化、瘢痕组织形成。
临床表现及诊断 ①有明确外伤史,伤后即出现腰痛;②伤重者当即出现剧烈腰痛,伤轻者次日出现腰痛;③咳嗽、翻身、起立、颠簸时腰痛加重;④卧床休息症状好转。
体格检查 腰部压痛点,触及条索状肌痉挛,腰椎活动受限;直腿抬高试验诱发腰痛,但下肢无放射性疼痛;封闭后腰痛好转,直腿抬高试验正常。
x线 腰椎生理性前凸减小或消失及脊柱侧凸。
腰背部筋膜纤维织炎 寒冷、潮湿、劳损等致腰背部筋膜及组织出现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病理 早期:肌筋膜组织充血、水肿、渗出;后期:肌肉及筋膜纤维化、粘连及小结节形成。
临床表现及诊断 ①受潮、受凉、劳累后腰、背、臀部疼痛;②久坐、久卧后疼痛加重,遇热后疼痛减轻;③腰、背、臀部可有一处或多处压痛点;④痛点封闭可减轻疼痛症状。
腰肌劳损 腰部受凉及其筋膜长期受牵张、扭伤、受压等积累性损伤所致。
病因与病理 长期坐位、弯腰者腰部肌肉、筋膜反复损伤,急性腹扭伤未经及时治疗可致腰肌劳损。
病理变化:肌肉、筋膜及韧带的无菌性炎症。
临床表现 ①反复腰部钝痛或酸胀沉重感;②晨起重、活动减轻,劳累、气候变化加重;③有压痛点,封闭后症状减轻或消失;④轻者腰部活动不受限,重者腰部活动受限;⑤下肢无感觉、肌力及反射异常,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X线 多无明显异常。
腰椎间盘突出症
病因 ①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损伤是主要原因;②20岁后椎间盘开始退变;③髓核及纤维环含水量逐渐减少,髓核张力下降;④软骨板退变,逐渐变薄并囊性变;⑤积累性损伤是退变主要原因和突出的主要诱因。
临床分型
膨出型:椎间盘均匀凸出终板边缘,纤维环表层完整;临床症状较轻,经保守治疗症状多数缓解。
突出型:纤维环大部分撕裂,髓核局限性凸向椎管;引起腰腿痛、常需手术治疗。
脱出型:纤维环完全撕裂。髓核局限性凸向椎管;腰腿痛常见,多需手术治疗。
游离型:破裂的椎间盘碎块游离到椎管内,压迫神经根或马尾;腰腿痛严重或大小便障碍,非手术治疗无效。
临床表现 多发于20-60岁,男女比例约4:1,重体力劳动、剧烈体育运动、伏案及弯腰工作者易患。
最突出的症状:腰痛和放射性下肢痛。50%患者:先腰痛后下肢痛;33%患者腰痛及下肢痛同时发生;17%患者先下肢痛后腰痛。疼痛的性质为麻痛、刺痛、放射痛、烧灼样痛。
加重因素:腹压增高(咳嗽、打喷嚏、大笑、排便)久站、久坐、劳累、受凉;缓解因素:卧床休息症状减轻。
体征
步态:轻症者步态正常;重症者身体前倾,臀部凸向一侧跛行,患肢步幅小。
腰部外观:腰椎生理性前凸减小或消失;腰椎侧凸方向与突出物和神经根的比邻相关。
腰椎活动受限:腰椎各方向活动均不同程度地受限。
压痛点:突出节段、患侧棘间或棘突旁压痛;向患侧下肢放射。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指仰卧位,下肢直腿抬高70°可诱发坐骨神经痛。加强试验阳性指稍下降患肢,疼痛消失,背伸踝关节,出现放射性疼痛。
健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指直腿抬高健侧下肢,突出物位于患侧神经根内下侧时,可诱发患侧下肢放射性疼痛。阴性指突出物位于患侧神经根背外侧时,患侧下肢症状减轻。
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指俯卧位手按压骨盆,扳患肢过伸以牵拉股神经;L3-4神经根受压迫,可产生股神经放射痛。
颈静脉压迫试验:阳性指双手压迫两侧颈静脉,使颅内压升高,从而使脑脊液压力升高,硬膜囊扩张,神经根受刺激,诱发疼痛。
影像学检查
腰椎X线片:腰椎生理弯曲改变,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椎间孔变窄。
脊髓造影:造影剂有碘水和碘油两类,可见神经根鞘袖短缩、消失、变扁、抬高、变尖。
CT:突出部位、大小,硬膜囊受压,神经根移位、变形;黄韧带肥厚,关节突增生,椎体后缘增生,椎管狭窄。
MRI:矢状位、轴位、冠状位显示椎间盘信号变化;突出部位大小、突出物与脊髓马尾及神经根的关系。
诊断通过病史、体格检查,椎管造影、CT、MRI等辅助检查作出诊断,强调病史和体格检查的重要性,不能单纯依靠辅助检查。辅助检查所显示的异常能解释临床症状和体征时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治疗
祛除病因或诱因:纠正不良工作姿势:避免长时间在固定的、强迫下工作;特殊工种无法避免时,每2小时应做工间操。避免受潮和受凉,颈肩腰背部热敷或理疗。
加强安全意识,防止意外伤害:加强颈项肌及腰背肌功能锻炼。某些病因经非手术治疗不能祛除时需手术治疗。
缓解或消除症状:绝大多数的腰腿痛可通过非手术方法治疗获得治愈或缓解。非手术方法:物理疗法、牵引、运动疗法、推拿;封闭疗法、药物治疗、心理疗法;非手术治疗方法可为手术前的准备和手术后的恢复提供条件。
预防复发:急性期的、作出诊断处理、做出系统的、彻底的治疗。
腰腿痛的临床康复
腰痛的康复治疗 常规治疗(临床治疗原则)。
卧床休息 可减轻脊柱应力负载,促进软组织恢复;缓解肌肉痉挛及受压迫神经根水肿;卧床休息超过1~2天,可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随着休息时间延长,不良影响愈严重。
运动疗法 腰椎特点:①承受负荷最大;②骶骨及骨盆相对固定,腰椎所受应力最集中;③腰椎小关节与矢状面呈45°角,这一结构使腰椎既具有较大的活动度,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伸展训练:减小腰椎间盘后纤维环及神经根的张力,改变椎间盘内的压力,增强伸展肌力、耐力和柔韧性,改善腰椎后凸及骨盆后倾,通过伸展训练可减轻腰病症状。腰椎管狭窄症、重度腰椎滑脱症或腰椎间盘游离应慎用此训练。
屈曲训练:①降低椎间关节压力,加强腹肌及屈髋肌肌力;②减轻椎间盘后压力,扩大椎间孔,伸展腰伸肌;③腰椎间盘突出症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患者应慎用。
骨盆牵引 骨盆牵引的作用:①限制腰椎的活动,缓解神经根、肌肉筋膜、韧带软组织水肿。②减轻椎后关节压力,使半脱位小关节复位,减轻关节突对神经根的刺激。③减轻椎间盘内压力,缓解膨出或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④扩大椎间孔及神经根管人口,减轻神经根压迫。
牵引方法:①持续骨盆牵引:每侧牵引重量10-15 kg;行反向牵引,2周为1个疗程。②间断骨盆牵引:自动牵引床进行,体重的60%逐渐增至100%;30分钟/次,1-2次/日,2周1疗程。
牵引注意事项:①症状、体征加重,应减轻牵引重量或停止;②孕妇、严重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禁用。
封闭治疗 棘突间封闭:棘突间直接进针或从棘突旁斜行进针至棘突间,棘突旁封闭、髂后上棘封闭、骶棘肌止点外侧缘封闭、骶髂关节封闭。
注射药物配方:①地塞米松10 mg,1%普鲁卡因5 ml,维生素B12 0.25 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5 ml;②醋酸强的松50 mg,0.5%普鲁卡因40-60 ml;③1%利多卡因15-20ml,醋酸去炎舒松A混悬液10-15 ml,维生素B120.1 mg。
封闭疗法的注意事项:①仔细寻找疼痛点。否则疗效不佳或无效;②预防过敏反应;③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发生;④皮肤破溃、感染处禁止封闭治疗;⑤伴有结核、肝肾功能不良、身体虚弱者禁用;⑥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等患者不用激素。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因腰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刺激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出现的以腰痛,下肢放射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可导致椎间隙狭窄、松弛、椎体滑脱、后关节退变,骨质增生以及腰部运动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变。从2005年1月~2006年1月,作者先后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用按摩、牵引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按病人就诊的先后顺序、性别、年龄、病程长短。突出(膨出)部位分为:男56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6岁,平均42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1天,平均7.3月;突出(膨出)部位:L4-5节段26例,L5~S1节段15例,L3-4节段6例,其中有两个节段16例,三个节段4例;侧后方突出26例,中央型突出6例。发病有明显外伤史者30例,突然发病者33例,症状逐渐加重者20例,有缓解史者27例。症状体征:腰痛明显者42例,腰椎棘突旁有明显放射性压痛者36例,有相应神经功能障碍者22例。
1.2 病例选择标准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olZYl001:1-001.9-94确定治疗对象。①腰部疼痛伴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②有神经根性症状:如麻木、膝反射减退或消失,肌力下降。③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④CT或MRI检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1.3 病例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70岁以上者;②椎管狭窄的患者;③局部皮肤破损或有感染性疾病者;④伴有严重内科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牵引方法 作者在临床上根据力学原理,牵引一定部位,采用不同的姿势,如:腰4~5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必须俯卧操作;腰5骶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必须仰卧,膝关节曲90度。这样腰椎的生理弯曲就会变直,腰5骶1椎间隙就容易拉开,椎间盘就容易回纳。
2.2 按摩手法腰椎牵引后接着按摩。
2.2.1 患者俯卧:先用推法,从第10胸椎两侧推至足根,反复10次,然后用肘尖部在腰椎两侧拨揉两侧夹脊穴:如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等,以腰眼穴、大肠俞为主。
2.2.2 用肘尖及拇指、食指、掌推法再拨揉臀部和梨状肌及上环跳、环跳、承扶,然后用前臂滚揉大腿后侧至委中,小腿后侧承山;拇指点按太溪、昆仑。
2.2.3 侧卧位:用肘尖、拇、食、掌法,揉捏腰侧面,再用前臂滚揉大腿外侧,点拨梁丘、阳陵泉、足三里等穴。
2.2.4 侧卧健侧向上,用掌揉健侧及用前臂滚揉健侧至臀部,以增强健侧循环。
2.3 斜扳法 本方法适用椎间盘侧突患者及急性腰扭伤。患者可采取坐位或侧卧位,先用拇、食、中指顺椎骨棘突两侧按压突出部位,定位后再用旋扳手法,可在腰部听到清脆的响声,另将突出的椎间盘还纳。
2.4 放松法 患者俯卧,用两拇指在腰椎两侧挤压至骶腰部,反复10余次,最后揉搓腰部以有热度为止,再捶打结束。
2.5 辅助治疗 配合理疗、电疗、热熨。以及中草药外敷等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3 典型病例
刘某某,女、50岁,2005年2月初诊。主诉;腰痛伴右下肢放射性痛2周,加重2天。病史:患者2周前搬抬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当即腰痛不能活动,出现右下肢放射性痛。经休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来就诊。刻诊,患者强迫,腰痛剧烈。以手扶腰部不能自由屈伸。检查:脊柱向左侧弯,腰4~5椎旁右侧0.5cm处压痛,并沿臀部、大腿后侧放射至小腿部,右侧直腿抬高试验15度。附助检查:CT提示:L4-5腰椎间盘突出,诊断L4-5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按摩、牵引、手法斜扳后,30分钟后患者腰痛明显减轻,直腿抬高试验右侧达到80度,经按摩7次,间隔牵引3次,患者基本治愈。嘱患者睡硬板床,休息1周巩固。随访半年未复发。
4 体会
关键词: 小针刀 拔罐放血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是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多发于青壮年,可表现为腰腿痛和运动功能障碍,有马尾神经损坏者可有大,小便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致截瘫,对患者的生活,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笔者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先通过小针刀治疗,再拔罐放血,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治疗方法
1 小针刀治疗:
先找反应点:在病变部位,如棘突旁,棘上,还有病变部位以远处,如臀大肌骶骨附着点,臀小肌髂骨附着点,臀中肌髂骨附着点,梨状肌体表投影区等。再在先找反应点处常规皮肤消毒,用平刃针刀按“四步进针法”进针,深达反应点基部,行横剥纵疏2~3次,出刀。若在棘突旁治疗,刀口与脊柱纵轴平行,针刀深达横突副突或关节突行纵疏横摆法,后提刀,刀刃斜向外45°,刀刃达横突上缘后调转90°,切开横突间韧带和横突间肌3~4刀。棘突旁椎间孔在病变部相邻椎骨上位棘突中点旁开2cm左右,针刀刺入达骨面,既关节突外缘,紧贴骨缘切割2~3刀,出刀行放血拔罐治疗。
2 拔罐放血治疗
在针刀治疗后的椎间盘突出的相应椎间孔处用玻璃罐采用闪火法拔罐放血,让血流出20~40ml后,然后取下火罐。
以上小针刀和拔罐放血治疗7天一次,2次一个疗程,两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行走无障碍,恢复工作。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行走,轻度劳动有轻微不适,基本能恢复工作,。好转:症状、体征改善不多,或不能行走工作,。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临床资料
本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为[1]临床症状:腰痛,或伴下肢放射痛;或肢体麻木,肢体冷感;或肌肉麻痹,马尾神经症状[2]客观体征:脊柱侧弯,或生理前凸消失;或棘突旁压痛或有放射痛;或腰部僵直,行走姿态板僵。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屈颈试验阳性。[3]影像学检查:CT示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本研究患者60例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男33例,女27例,年龄16~60岁,病程1~15天的16例,15~60天25例,60天以上的19例。〔表1〕
表1 患者一般资料
组别 性别〔男/女〕 年龄〔岁〕 病程(天)
1~15天 15~60天 60天以上
A组〔n=30〕 16/14 16~58 8 15 7
B组〔n=30〕 14/16 16~60 7 17 6
结果 所有病人在治疗两个疗程28天后评定疗效。A组总有效率100%,痊愈12例,占40%,显效15例,占50%。B组总有效率80%,痊愈8例,占26.6% ,显效14例,占46.6%。组间比较,A组疗效明显高于B组。(p<0.05)(表2)
表2 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 例数(%)
组别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A组〔n=30〕 12(40) 15(50) 3(10) 0(0)
B组〔n=30〕 8(26.6) 14(46.6) 2(6.6) 6(20)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影像学检查,可分为椎间盘膨出、突出、脱出和游离型;按方向可有中央型、中央旁型、后外侧型、椎间孔型和极外侧型。[1]在临床治疗时,常常遇到有椎间盘轻度突出,但临床症状很重,体征典型的患者;也有突出程度重,临床症状和体征反而不明显的患者。笔者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与突出物压迫和刺激神经根有关,以及神经根处的炎性水肿和产生的5-羟色胺,缓激肽等致痛物质有关,更与椎间盘突出引起脊柱椎体之间力学平衡失调有关。通过小针刀松解减压、调整脊柱力学平衡,再用拔罐放血消除炎性水肿,减少致痛物质和释放致痛物质到体外。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关键词】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横突间入路开放手术;射频臭氧联合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特殊类型,该症最早由Abdullah等报道,其发病率大约占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总数的0.7%~11.7% ,平均为10%左右[1]。我院采用经椎间孔穿刺射频臭氧联合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把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我院诊治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6例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有患侧臀部及下肢疼痛,且经影像学检查均排除其他疾病。实验组,男32例 ,女26例 ,年龄33~70岁 ,平均 51.7岁 ,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疼痛9例 , 股神经支配区域疼痛49例;膝腱反射减退32例,下肢肌力减退29例,直退抬高试验阳性19例,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46例。对照组,男30例,女28例,年龄34~73岁,平均52.1岁,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疼痛11例 , 股神经支配区域疼痛47例;膝腱反射减退30例,下肢肌力减退31例,直退抬高试验阳性21例,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4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实验组:确定射频热凝靶点,用穿刺针确定垂直进入椎间隙的深度,即用穿刺针工作端的长度5mm乘以2再减去突出物的大小,在椎间盘突出侧经椎间孔穿刺(根据突出与椎弓根内外缘的关系选择侧入路、小关节内侧缘入路或联合穿刺),标记,消毒、铺巾、局麻后,在 X线监视下进行穿刺。抽吸呈负压状态时,用瑞典生产的Eksell射频热凝毁损系统进行射频治疗,依次用60℃、70℃、80℃各治疗 60s,如果没有出现原腰腿痛症状复制现象或出现过剧,可再次调整穿刺针,再用90℃治疗2~3个周期。结束后向椎间盘内缓慢加压注射50μg/ml 的臭氧3~5ml,然后退针至椎间孔处再注入5~10ml,臭氧的获取采用国产ZAMT-80臭氧发生器。对照组:确定突出节段,连续硬膜外麻醉,取俯卧位,消毒、铺巾,取旁正中切口,位于后正中线旁开于患侧5 cm,切开,分离肌肉和软组织,剥离骨膜,暴露上、 下椎体横突和突出的椎间盘,切除突出的椎间盘,清除游离的髓核碎片和神经根卡压组织。冲洗伤口,留置引流管引流,关闭切口。
1.3 评价标准 治疗情况从感染发生率、术后疼痛即缓解的例数和卧床时间进行比较;随访结果评定:疼痛消失,无运动功能异常,恢复原工作和生活为优;偶尔有疼痛,能做轻工作为良;有部分改善,但仍有疼痛不能工作为可;仍有神经根受压症状,还需再一次手术治疗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采用x2检验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设定为0.05,当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随访 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0.5~1年的随访,平均随访7.5个月,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估,并记录结果。
2 结果
2.1 治疗情况比较 治疗中,实验组患者感染发生率和卧床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疼痛立即缓解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感染发生率(%) 术后疼痛立即缓解(例) 卧床时间(d)
实验组 58 0 49 1.0±0.58
对照组 58 5.17 34 6.1±1.25
注:两组患者比较p
2.2 随访结果比较:结果比较以优良率为准,经随访,实验组患者的优良率为86.21%,对照组为68.97%,实验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随访结果比较
组别 例数 优 良 可 差 优良率(%)
实验组 58 34 16 7 1 86.21
对照组 58 12 28 16 2 68.97
注:两组患者比较p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在椎弓根内外缘之间或外缘以外,压迫了自同一椎间隙水平发出的神经根,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称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包括椎间孔内和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同椎管内椎间盘突出相比[2],其突出的解剖特点是不同的神经根受突出物压迫与刺激,椎管内椎间盘突出主要压迫下位神经根,硬膜囊有时也受压,而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主要压迫同位神经根,并不累及硬膜囊。因此,其临床表现不同于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腰部症状轻,下肢放射性疼痛重的特点。
对于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临床大多采用经椎板间入路手术,具有创伤和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大,恢复期长等缺点,就迫使手术向微创方面发展[3]。射频靶点热凝术能减低髓核内的压力,使椎间盘突出部分回缩从而达到对椎间盘周围组织减压的目的[4]。射频靶点热凝术与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术相比,其优势在于射频器具有阻抗监测系统、感觉运动神经电生理测试系统,同时治疗过程中逐步升高温度等都有可控制性,从而避免造成神经根的热损伤。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术最大的并发症是穿刺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和激光对周围组织的热损伤[5]。臭氧具有抗炎作用和弥散效果。其作用原理可能为[6]: ①疼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神经末梢释放的致痛物质,臭氧镇痛主要是其可直接作用于该神经末梢,刺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脑啡肽等物质;臭氧可诱导抗氧化酶表达, 使多余的氧自由基得以清除,从而拮抗其致痛作用;臭氧具有抗炎作用,从而缓解疼痛;④臭氧可帮助机体恢复和增强其天然修复能力。另外,臭氧具有抗菌作用,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据报道,经皮穿刺臭氧注射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率为68%~80%[7]。由此,我院探讨性实施经椎间孔穿刺射频臭氧联合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适应症的选择可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合并神经根性压迫症状的膨出和轻度突出;腰腿痛症状明显, 皮肤感觉异常或脊神经受压体征阳性;影像学确诊单纯性椎间盘突出或膨出 ,并且和临床症状体征相符合;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或手术治疗后仍有疼痛;腰痛久治不愈, 神经受压症状不明显,但经影像学证实有椎间盘病变 ,并排除其它原因所致[8]。
总之,经椎间孔穿刺射频臭氧联合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对于经横突间入路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感染发生率低、疼痛缓解快、术后卧床时间短、预后好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荀宝通,智润林.经横突间入路治疗单纯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实用骨科杂志,2007,1(12):709.
[2] 王全平,李稔生,张毅等.横突间髓核摘除术治疗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华骨科杂志,1996,16(6):363.
[3] 刘志安,李展振等.经椎间孔穿刺射频臭氧联合应用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0,10(3):284.
[4] 佘选举,刘军,张浩,等.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效果评估.中国临床康复,2005,9(18):154-157.
[5] 王万宏,杜远立,梁杰等.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术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分析.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8(8):686-687.
[6] 俞志坚,何晓峰,陈勇等.经皮腰椎间盘内臭氧注射的动物实验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36(4):368.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31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多发病,目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但传统手术,创伤大、风险高、术后恢复时间长,并发症多。而应用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免开刀、风险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受到患者的肯定和欢迎。2009年4月~2010年5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微创介入手术,即在CT机引导下细针穿刺下行臭氧减压或射频消融疗法。将病变的髓核融化或汽化,从而起到降低突出物的压力,促进突出物还纳的作用。通过护士细心的术前准备和术后的精心护理,患者术后恢复快,无1例并发症发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30~65岁,平均41.5岁;病程8个月~10年。L3~4椎间盘突出并膨出10例,L4~5突出并膨出24例,L5~S1突出2例,合并高血压3例,糖尿病2例,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痛,部分患者直腿抬高阳性,下肢感觉异常,均经CT或MRI确诊,排除腰椎结核、肿瘤、滑脱、钙化、椎管狭窄。
护 理
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该病具有病程长,常反复发作的特点,患者心理负担重,对治疗易丧失信心并充满了焦虑和不安心理,要求护士在患者入院后,应热情接待,介绍病区环境和主治医师,请病区内做过此手术的患者现身说法,充分交流沟通,打消患者的顾虑,使其放松心情,树立对手术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创造和谐、轻松的护理环境,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②术前准备:术前做腰部CT或MRI,查血尿常规,凝血,免疫等生化检查。术前1天备皮,用肥皂水清洁皮肤。术前8小时禁食水。遵医嘱在无菌原则下行留置导尿,保持尿管的通畅。遵医嘱当天术前给予广谱抗生素静滴1次。③术前指导: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操作流程,手术中的配合事项,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指导患者在床上排二便的训练,使其能适应术后卧床排便,并教会患者翻身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腰背肌的训练,指导患者戒烟。高血压患者应按时服药,定时测量血压,保持血压稳定。糖尿患者指导合理饮食,控制血糖在正常水平内。
术后护理:⑴密切观察病情:术后3天绝对卧床休息,卧硬板床,去枕平卧6小时,腰部垫一软枕,可减轻脊椎负担,观察患处针眼情况。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每1小时测生命体征1次,6小时平稳后改为每4小时测生命体征1次。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情况。定时翻身,防止皮肤受压。如有不适,立即报告医师,给予处理。⑵功能锻炼:患者术后卧床,肌力将进一步减弱,使脊柱稳定性降低,术后重点应加强其功能锻炼的指导,重点教会患者以下两种训练方法:直腿抬高训练和腰背肌功能锻炼。①直腿抬高训练:术后疼痛减轻后即可指导患者直腿抬高训练。护士让其左右交换抬腿,一般抬高30°~70°,每天2~3组,每次30~40次。3天后鼓励患者主动直腿抬高,配合双下肢踏车练习。②腰背肌功能锻炼:此方法能增强脊椎稳定性和腰背肌力,防止肌肉萎缩。术后3日开始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平卧床上,双下肢伸直,双脚后跟用力向后、向下蹬,2~3次/日,每次20~30下。⑶饮食护理:禁食6小时后,可改为流食,根据骨科分期辨证食疗。患者早期脾胃运化功能不佳,故应选用清淡、可口、易消化、富营养的食物:如米粥、新鲜蔬菜、水果等。忌生冷、油腻、酸辣等刺激性饮食。中期淤滞虽消未尽,宜进食富含高蛋白、磷、钙、维生素类的食物:如牛奶、瘦肉、鱼、鸡蛋等。后期则应进滋补肝肾、补气血之类食物:如山萸肉、炖鸡、动物肝脏、骨头汤等,以强壮筋骨。⑷二便护理:留置尿管,定时关闭尿管,使膀胱定时充盈尿液。每天碘伏擦拭尿道口,3天后拔除尿管。由于改变,对排尿困难者,给予屏风遮挡,用热毛巾敷下腹部,听流水声等诱导排尿,一般患者都能顺利排尿。无效者,行无菌导尿术,做好尿管护理。预防便秘的发生,教会患者沿结肠走向按摩腹部,鼓励多饮水。如出现便秘,给予开塞露肛用或番泻叶泡水饮用。
出院指导:①指导患者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生活规律。卧硬板床,避免劳累,腰部扭伤,腰部受凉等诱因出现。②患者半年内下床活动及外出时要坚持使用腰围,避免久坐,弯腰时应屈膝直腰,提取重物尽量靠近身体,尽量减少弯腰负重。做家务劳动时应尽量使用平台,高度适宜,避免过度弯腰,以减少腰部慢性损伤。③继续加强腰背肌锻炼。④定期复诊。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由于病程长,术前对手术有焦虑、恐惧心理,对手术效果期望值过高,应充分做好沟通,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及时指导患者加强功能锻炼,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加强围手术期护理,以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恢复正常工作和劳动。
参考文献